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全科医学高血压病例分析(合集7篇)

时间:2023-09-18 17:27:46
全科医学高血压病例分析

全科医学高血压病例分析第1篇

[基金项目]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2009ZX09502-030);中国中医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自主选题项目(ZZ0808016)

[通信作者]*谢雁鸣,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医临床评价,Tel:(010)64014411-3302,E-mail:

[作者简介]马金辉,硕士,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高血压的中西医临床综合研究,Tel:(010)58043187, E-mail:

[摘要]该研究选择全国16家三甲医院中第一诊断为高血压的住院患者,应用频数分析和关联规则开展数据分析,了解真实世界中高血压病住院患者一般信息及其诊疗情况:高血压病住院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4岁;男女比例约为1.10∶1;入院病情为危急者约占总人数的10.12%;多集中在心血管科;住院天数多在8~14 d;住院费别医保占62.93%;住院总花费分布最多的是0.5万~1万元;高血压病患者多合并冠心病、血脂蛋白紊乱血症;中医证候以痰瘀互结和肝肾阴虚居多;中药治疗以应用活血化瘀药为主;西药治疗基本符合指南;降压药物钙离子拮抗剂最多,约占总人数的81.2%;ACEI类、ARB类、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类依次占比为43.0%,43.4%,42.4%,42.4%,固定复方仅为约占8.0%;五大类降压药总频数是78 206次。因此,高血压病住院患者以老年人居多,男性多于女性,住院费别多以医保居多,近半数人群合并冠心病,证候以痰瘀互结居多,西药基本符合指南,联合用药较多,固定复方制剂较少,中药以活血化瘀药物为主。提示临床治疗上在严格降压的同时,注意联合用药及使用固定复方制剂,结合中药化痰祛瘀,减少靶器官损害,降低并发症。为临床防治高血压病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医院信息数据库;高血压;中医证候;合并病

高血压病,中医典籍中常以“眩晕”“头痛”“中风”等病论述。近几年关于高血压病的中西医研究层出不穷,但往往是严格控制下的临床试验或流行病学调查,较少涉及真实世界中大样本的临床观察。为了解高血压病患者在真实世界中的发病及诊疗情况,本研究选择全国16 家三甲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1]中的住院患者信息,对第一诊断为高血压的患者(共30 034例)的一般信息、中医证候、西医合并病以及中西药联合应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为高血压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数据来源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的HIS数据仓库(包括16 家三甲医院HIS数据)中,提取住院患者3个部分信息:患者一般信息、诊断信息、医嘱信息。

1.2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从西医诊断表中提取第一诊断为高血压的患者。排除标准:①年龄0~18 岁或100 岁以上;②住院费用

1.3分析指标及统计方法使用频数分析方法,对提取的30 034例患者的年龄、性别、入院病情、住院科室、住院时间、住院费别、住院总花费、中医证候、患者合并疾病等进行描述分析;采用关联规则方法统计实际用药的分布情况[2]。

1.4统计软件采用SAS 9.3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基本处理以及描述分析;关联规则采用数据挖掘软件SPSS clementine 12.0[3];部分画图采用MS Office excel 2010。

2结果

2.1一般信息住院患者平均年龄64 岁,分布最多的为60~74岁,占34.96%,其次为45~59岁人群,占30.74%。住院患者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约为1.10∶1,尤以18~44岁明显,男女比例约为3.38∶1。患者主要通过心血管科入院,比例约占55.37%。入院病情为危急者共2 918 例,大约占总人数的10.12%,以女性居多,且随年龄增加女性危重者比例也在增加。住院时间多分布在1~14 d,约占总人群的2/3。享有国家医疗保障政策待遇(包括医保、外地医保、新农合)的患者占62.93%,其中公费7.1%,并且公费百分比随年龄降低而降低;公费患者男女比例约为1.48∶1。住院总费用分布最多的区段是0.5万~1万元,其次是0.1万~0.5万元;住院总费用在2万元以上的男女比例约为1.97∶1,住院总费用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从数据相对集中的2008―2010年来看,男性患者的比例有下降趋势,相反,女性比例呈增高趋势;3年间,住院天数1~7 d的比例在增加,住院时间趋于缩短;但3年中,住院总费用在0.1万~0.5万元的比例在降低,而在0.5万~1万元、1万~2万元的比例在增加,住院费用趋于增加;急诊入院的比例呈下降的趋势。另外,从2008到2010年公费比例持续降低,而相应地医保比例在增加,见表1。

2.2主要西医合并病统计高血压合并病前3位为冠心病、血脂蛋白紊乱血症、2型糖尿病,其中冠心病占比高达42.32%;脑梗死和脂肪肝排在男性高血压住院患者合并病的第4和第5位,女性略有不同,其第4位是心功能不全,第5位为脑梗死,见表2。

在45岁以上的各年龄段,合并病排在第1位的都是冠心病;45岁以下第1位则为血脂蛋白紊乱血症,见表3。2008―2010年,合并病排在前4位的均是冠心病、血脂蛋白紊乱血症、2型糖尿病、脑梗死。

2.3中医证候分布高血压患者有出院证候者4 199例。诊断排名第1位的是痰瘀互结862 例(20.53%),其次是肝肾阴虚703 例(16.74%),第3位是气血亏虚649 例(15.46%),余下依次是气阴两虚626 例(14.91%)、肝阳上亢507 例(12.07%)、痰湿壅盛343 例(8.17%)、脾肾亏虚223 例(5.31%)、阴虚阳亢130 例(3.1%)、阳气亏虚48 例(1.14%),其他107例(2.57%)。

男性出院主证排名前3位的依次是痰瘀互结、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女性依次是肝肾阴虚、气血亏虚、痰瘀互结,见表4。女性的肝肾阴虚、气血亏虚、气阴两虚、3个虚证比例均明显高于男性。

2.3中医证候分布高血压患者有出院证候者4 199例。诊断排名第1位的是痰瘀互结862 例(20.53%),其次是肝肾阴虚703 例(16.74%),第3位是气血亏虚649 例(15.46%),余下依次是气阴两虚626 例(14.91%)、肝阳上亢507 例(12.07%)、痰湿壅盛343 例(8.17%)、脾肾亏虚223 例(5.31%)、阴虚阳亢130 例(3.1%)、阳气亏虚48 例(1.14%),其他107例(2.57%)。

男性出院主证排名前3位的依次是痰瘀互结、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女性依次是肝肾阴虚、气血亏虚、痰瘀互结,见表4。女性的肝肾阴虚、气血亏虚、气阴两虚、3个虚证比例均明显高于男性。

2.4用药情况高血压住院患者的用药包括342 种西药和353 种中药。西药排在第1位的是阿司匹林,其使用率高达58.07%;其次是氯吡格雷,使用率为25.52%。中药前10位排名有8种是活血化瘀类药物,且多是静脉用药,见表5。西药五大类降压药中钙离子拮抗剂应用最多,为24 395次,约占总人数的81.2%;ACEI类、ARB类、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类依次占比为43.0%,43.4%,42.4%,42.4%;固定复方仅为2 393次,约占8.0%,见表6。

3讨论

3.1一般信息符合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特点本研究统计发现其患病主要集中在60~74岁和45~59岁人群,平均年龄为64岁,与文献流行病学调查基

本一致。高血压患者男性多于女性,这可能与男性吸烟饮酒者比例较高有关;长期大量吸烟、饮酒的不良生活习惯是诱发高血压的主要因素[4-5]。值得注意的是,通过连续3年的数据对比,本研究发现似乎男性的住院比例有减少的趋势,这有待于进一步的流行病学研究。

3.2高血压患者的疾病负担高血压住院患者多为享有医保或公费的人群。从2008―2010年,公费患者的比例在逐年降低,而相应地医保比例在增加,这符合目前国家进行公费医疗改革现状。同时,高血压患者3年间住院天数在1~7 d的比例在逐年增加,这一方面可能与目前遵循指南的比例提高有关,指南推荐联合使用降压药物,可以提高降压效果,缩短住院时间;另一方面可能与目前医保政策控制药费,控制住院天数有关。患者住院天数在1~7 d的比例在逐年增加的同时,3年中住院总费用在0.1万~0.5万元的比例在降低,而在0.5万~2万元的比例在增加,说明住院时间虽然有降低趋势,但是住院总费用有逐年增高的趋势,除了与社会发展,通货膨胀导致药价及化验检查费增加有关,是否有过度检查及治疗,其具体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高血压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住院总费用增加。这可能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不断衰老,抵抗力下降,患合并病的风险增高;同时,老年人独特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的特点使其具有多方面的脆弱性,即便患同样疾病,老年病人所需要的住院费用也要高于其他患病人群 [6-7]。虽然目前尚没有高血压患者住院花费与性别相关的报道,但本研究发现住院总花费在2万元以上的男女比例约为1.97∶1。其原因尚需进一步研究。

3.3高血压最多见的合并病是冠心病研究已经证明高血压是罹患冠心病的高危因素[8]。本研究发现全国多中心高血压住院人群合并病冠心病比例高达42.32%。孙宁玲等对多中心门诊的32 004例高血压患者调查分析显示,合并冠心病比例31.5%[9],其比例低于本研究,考虑是门诊和住院患者病情轻重的不同所引起的。另外本研究发现合并脑梗死比例是12.53%。住院患者合并如此高比例的心脑血管合并病,提示目前我国高血压的防治工作仍面临巨大的挑战,应加强预防及治疗以减少靶器官损害,降低并发症。合并冠心病又存在明显性别差异,其中女性患者合并冠心病比例为46.68%,而男性此比例为41.08%,与曾有的研究[10]结果一致。考虑分析本研究住院患者平均年龄64岁,45岁以上的人群占89.45%,在这一年龄段的女性多数已绝经,考虑绝经后雌激素显著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血管保护作用消失,故冠心病发病率高[11]。故在女性高血压患者中,更应注意预防冠心病的发生。

从中医药理论的角度分析,高血压病隶属于中医学“眩晕”范畴。中气不足,脾运不健,水湿聚而为痰;或肝肾阴虚,虚火灼津炼液为痰,痰浊上犯清窍而发为眩晕。气虚帅血无力,血脉运行不畅,瘀血内生;阴虚血受虚火而黏稠,也可导致血行不畅,停而为瘀;瘀血上扰,发为眩晕。气阴亏虚可以生痰致瘀,痰浊瘀血形成以后,又进一步耗气伤阴,形成恶性循环。而痰浊瘀血,亦可痹阻心脉[12],故见胸痹而痛,此乃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直接原因。故从此中医理论出发,应给与化痰祛瘀的中药治疗。

3.4高血压的中医证候及中药治疗本研究中高血压的中成药治疗多应用活血化瘀类药物。活血化瘀中药干预动脉硬化机制主要有调节脂代谢,抗脂质过氧化,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及迁移,抗炎,抗凝作用,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等,近年来研究较多。本研究数据显示出院证候以痰瘀互结比例居多,中药以活血化瘀药物为主,故治疗上应进一步加强化痰治疗。中西药联合应用治疗高血压以及高血压伴有高脂血症、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等,报道较多,但多是使用自拟高血压降压方,多是汤剂,需要辨证,临床不便推广。希望下一步能进一步通过本数据,找到使用频率较高的合并用药(西药与中成药)方案,供临床参考。

3.5西药与指南的吻合度住院患者群的用药记录中,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使用频率如此之高,考虑原因之一为本数据库高血压人群并发冠心病比例高,其次目前临床医生也逐渐认识到高危高血压人群抗凝的重要性。对于未发生心血管病的高血压患者的阿司匹林的一级预防,《中国高血压患者教育指南》(2013年版)已明确论述,故应用抗凝药与指南相吻合。此数据库中五大类降压药总频数是78 206次,而患者总数为30 034例,故排除患者调整降压药的原因外,考虑多数患者是联合降压,符合循证中提到的“联合治疗是大多数高血压患者控制血压的实际需要”,但只有8.0%的人群使用固定复方,说明在实际临床中,广大医生还没有意识到固定复合配方的优势[13]。曾有报道某院高血压患者钙离子拮抗剂使用率为48.3%[14],而本研究数据显示钙离子拮抗剂使用次数为24 395次,约占总人数的81.2%,此药特点是降压作用缓和,适合长期服用,且无明显的耐药性,不良反应小。由本数据可见,临床医师在对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时,更倾向使用钙离子拮抗剂药物,当然不能排除有些患者因为调整药物存在一人2次甚至多次计次的可能,但是仍然能说明钙离子拮抗剂的高使用率。下一步应进一步对高血压合并不同疾病的患者应用高血压药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

本研究来自真实世界,具有采集信息真实、全面、完整、准确等独特优势,是目前高血压真实世界研究中病例最多,涉及医院众多,跨度不同年份、地域的开放性临床研究。对该疾病的住院人群一般特征,中西医诊断及治疗情况进行了详尽的数据分析。但是HIS作为事务型的数据系统,其数据用于科研未经过严格的前瞻性设计,加之没有文本数据,难以了解患者血压情况、用药干预后病情变化等情况,结论必然会存在偏倚;同时,本研究的病例也仅来自于16家三级甲等医院,其医院的级别和地域分布代表性都不强。因此,本研究的结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5]。

[参考文献]

[1]庄严,谢邦铁,翁盛鑫,等.中药上市后再评价HIS“真实世界”集成数据仓库的构建与实现[J].中国中药杂志,2011,36(20):2883.

[2]杜婧,杨薇,谢雁鸣,等.基于HIS“真实世界”的丹红注射液治疗冠心病患者合并用药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11,36(20):2821.

[3]杨靖,李霖,谢雁鸣,等.参附注射液治疗冠心病临床用药方案实效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8):3099.

[4]陶红,林江,陈立新,等.具有危险因素的非高血压个体生活对高血压发病率、防治知识知晓[J].临床心血管杂志,2010,26(6):427.

[5]杨永利,付鹏钰,胡东生,等.中国成年人高血压患病区域聚集性及危险因素的多水平模型[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9,30(7):716.

[6]范中杰,孙国强,梁国英,等.不同年龄、性别的冠心病患者住院费用分析[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2009,7(11):827.

[7]孔繁晶,杨土保,秦家碧.湖南省基层医疗机构6种慢性病住院费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2,26(2):6.

[8]Torpy J M,Burke A E,Glass R M,et al.Patient page coronary heart disease risk factors[J]. J Amer Med Assoc,2009,302(21):2388.

[9]孙宁玲,王鸿懿, 霍勇.我国高血压专病门诊患者血压控制及糖代谢调查现状分析[J].中华内科杂志,2013,52(8):654.

[10]赵喜萍,杨军.老年高血压病并发心脑血管事件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遵循指南降压药物治[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13,35(2):149.

[11]Park J S,Kim Y J,Shin D G,et al.Gender differences in clinical features and in hospital outcomes in ST segment elevatio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from the Korea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registry (KAMIR)study[J].Clin Cardiol,2010,33:E1.

[12]卢鹏飞,曾宪斌,谢雁鸣,等.基于倾向评分法探讨灯盏细辛注射液对冠心病结局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8):3121.

[13]Xie Y,Tian F. Regulations and guideline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urgently for reevaluation on postmarketing medicines in China[J]. Chin J Integr Med, 2013,19(7):483.

全科医学高血压病例分析第2篇

【关键词】 高血压病;,,脉诊

摘要:对高血压病脉诊的临床研究和客观化研究进行综述。脉位、脉形、脉图、血流动力学指标均具一定特异性。脉诊客观化研究手段日趋成熟完善。对高血压病的早期监测、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十分重要。

关键词:高血压病; 脉诊

高血压病是世界范围内较为高发的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一类综合征,可引起血管、心、脑、肾等器官的病变。我国高血压病发病率较高,并呈逐年上升趋势。1979~1980年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调查显示该病总发病率为7.73%[1]。1991年全国抽样调查结果为1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病患病率为11.8%[2]。2002~2003年北京市卫生局一项调查统计数字表明,高血压病位居北京市不同人群生活方式疾病的第2位,60岁以上人群为第1位(2003《北京市生活方式疾病及行为危险因素基线监测报告》)。许多患者发展到相当程度才知患病,且多数人仍缺乏重视。因此,对高血压病的早期监测、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十分重要。中医脉诊对高血压病的诊查较为敏感,可以对在发病前期直至血压控制到正常范围的高血压病人,都能体查到特定的脉象特征。因此诸多学者进行了高血压病脉诊的研究。现综述如下。

1 高血压病临床脉诊研究

脉诊是中医诊病的独特方法之一,大量临床工作者对高血压病脉的认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1 脉位变化凌耀星等[3]提出“尺脉压后,如寸、关脉变小,为血压正常;如寸、关脉不变,可能血压升高”;郑意珍[4]通过寸口脉法按浮、中、沉,分为皮毛、血脉、肌肉、筋、骨等5个层次加以体验,发现高血压阳性脉[3]与测量血压结果符合率为96%。

1.2 弦脉研究诸多医生一致认为高血压病患者多存在弦脉特征。刘亦迭等[5]所作的回顾性分析高血压病弦脉占67.88%;孙正和等[6]在1983年至1985年观察了高血压病患者脉象1026例,发现高血压病患者的脉象多为弦脉,经名医脉诊同时测量血压证实准确率为95.4%。郭振球[7]在对高血压病凭脉辨证临床研究中表明高血压病弦脉出现率为90%以上。周氏[8]和费氏[9]认为高血压病的弦脉形成机理,主要是由于心每搏输出血量减少,血管弹性较差,外周阻力增加而致。傅骢远(1985《中西医结合四诊研究进展讲稿汇编》)亦认为高血压的弦脉形成与上述三因素密切相关。王秀兰等[10]在对高血压病例脉象与眼底的临床分析中发现高血压眼底动脉硬化者2/3为弦脉。赵恩俭[11]认为弦脉的脉气紧张度(血管紧张度)和病情的轻重成正比,符合高血压病弦脉形成机制。高血压病目前中医辨证主要分为4个证型,即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因此高血压病人除见弦脉外多兼见他脉。戎平安[12]进行了92例高血压病脉象分析,结果均存在弦脉,其中弦脉兼涩者占73.9%,多见于肝阳上亢、肝肾阴亏的患者,认为与肝肾阴虚,阴精受损以致经脉失润、血行艰涩有关; 其中弦脉兼滑者占20.6%,多见于痰浊中阻的患者,认为与痰浊壅盛,气血不畅有密切联系。单纯肝阳上亢证脉象多弦数有力;阴阳两虚证多弦而无力[13]。郭振球[7]对高血压病脉之研究结果亦支持上述结论。

2 高血压病脉诊客观化研究

关于脉诊客观化的研究,在我国20世纪50年代就已有了萌芽。

2.1 脉诊仪器研发朱颜[14]首先将杠杆式脉搏描记引用到中医脉诊的研究中来。20世纪70年代以后研究人员研制出了多种利用换能传感器模拟中医切脉并自动记录装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研究脉诊客观化的手段亦随之提高完善,并有国外研究人员参入此研制行列[15],逐渐从电波式图阶段进入声像图阶段[16],并建立计算机联机脉图处理系统,更精确地反映脉象的各种变化。傅骢远[17]、牛欣等[18]许多科研人员已利用各种仪器做了大量脉诊客观化研究工作。

2.2 结合现代技术研究针对高血压病脉诊客观化的研究,诸多学者业已利用现代技术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检测分析,并取得了可喜成果。

2.2.1 脉图分析赵恩俭[13]所作的88例高血压脉象图分析 ,认为多数高血压病患者为弦脉或兼脉。一般早期弦而兼浮或洪,多呈单纯型、平顶型和双峰型弦脉图;晚期脉弦偏沉细,重证兼心血管受损者多兼涩,多呈斜峰、宽腰型弦脉图。郭振球等[7]不仅在对100例高血压病患者的脉图分析中得出高血压弦脉出现率为90%以上的结果,而且认为脉象弦紧程度与高血压病情轻重相应,可作为该病病情诊查及治疗改善的依据。李果刚[19]通过对高血压病患者68例寸口六部脉图心功能观察分析提示:高血压病人多呈弦脉,且自身六部脉及各证型间脉力具有特异性,外周阻力增加及动脉顺应性减退是高血压病的特点。王小娟等[20]对176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进行检测,研究分析脉图参数变化结果显示,高血压病患者临床脉象以弦脉为主,弦脉及弦脉的相兼脉占92.6%,与正常组比较差别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随着高血压Ⅰ期-Ⅱ期-Ⅲ期病情的加重,脉图逐渐呈弦Ⅰ-弦Ⅱ-弦Ⅲ、弦Ⅳ型演变,说明高血压病患者随着病情的加重,脉象的弦度增加,柔和度下降。夏卫东[13]采用多导脉象仪对16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脉诊检测,结果与岳沛平等[21]相关研究一致:高血压病患者动脉血管外周阻力较大,均符合弦脉图的特征。认为脉图参数作为脉诊客观化、证的客观化指标是有价值的[13]。

2.2.2 多普勒血流动力学陈可冀等[22]从血流动力学角度对高血压病脉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大多数患者为弦脉及其兼脉。周松华等[23]通过对86例弦脉血流动力学分析,发现高血压病弦脉与非高血压弦脉不少指标有明显差异。高血压弦脉主要表现在前负荷增加,左心室泵力增强;动脉血容量增加;平均动脉压、总血管阻抗升高,平均主动脉顺应性下降。王彤[24]在对173例原发性高血压病脉图血流动力学与中医辨证关系研究中得出的结论与周氏基本一致。唐金元等[25]对64例高血压病各证型的关脉多普勒血流图参数分析发现,各项血流速度指标在高血压病各组间呈梯度改变,即肝火亢盛证组>肝肾阴虚证组>阴阳两虚证组,而血管阻抗系数在各组之间呈反向梯度。高血压病的肝火亢盛证组、肝肾阴虚证组、阴阳两虚证组、正常人组间的寸口脉趺阳脉的多普勒血流图参数存在着显著性差异[26]。柳文仪等[27]利用脉冲多普勒频谱研究高血压病弦脉五项血管指标均高于高血压病非弦脉组,认为弦脉的变化对于高血压病的辨证具有指导性意义。

2.2.3 超声仪柳文仪等[27]采用美国HP-1000彩色超声仪,对高血压病弦脉与非弦脉的血流速度及血管等方面进行了测定,发现高血压病弦脉组的血流收缩期最大峰值速度(Vmax cm/s)与左室后壁收缩速率(LVPWSR)呈高度相关性。说明高血压病弦脉的形成与左心室收缩力、收缩速度直接相关。与李果刚[19]相关研究结果一致。林荣等[28]应用超声多普勒检测高血压病患者桡动脉血管壁厚度、壁腔比和前臂动脉脉搏传导速度,发现高血压病患者的桡动脉血管厚度与同年龄对照组比较明显增加,壁腔比明显增大,右上臂脉搏传导速度比对照组明显加快。从血管的结构性改变和血管的紧张度增加等,支持了上述高血压病脉研究结论。

3 展望

“四诊”量化、客观化、标准化及规范化是中医现代化的前提。高血压病脉诊的研究,已从传统主观形态感知的描述,逐渐走向科技含量较高的客观实证的展示。通过对高血压病脉诊的客观化研究,不仅有利于揭示高血压病脉形成机制,也有利于探讨该病当前存在的与之相关组织器官的病理现状,还可为临床高血压病的辨证施治提供更加确切清晰的客观依据。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髓,中医现代化势在必行。进行“四诊”量化检测、分析研究,是中医辨证学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手段。高血压病及其它诸多病脉诊的研究,也将由模糊的定性描述转向精确的定量分析,但目前尚缺乏统一检测手段、统一定量标准,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戴自英,陈灏珠,丁训杰,等. 实用内科学,第8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1155.

[2] 余振球,马长生,赵连友,等. 实用高血压病学,第2版[M]. 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22.

[3] 达庆维,费兆馥,徐建国. 老中医谈脉诊的重要性及其研究[J]. 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3:14.

[4] 郑意珍. 寸口脉判断高血压病的研究[J]. 新中医 ,1993,25(7):54.

[5] 刘亦迭,洗绍祥,刘小红. 1239例康复性高血压证治规律分析[J].新中医,1993,25(10):20.

[6] 孙正和,宓世淳. 高血压特殊脉象的临床探讨[J].光明中医,1998,13(2):8.

[7] 袁肇凯. 郭振球教授对高血压病凭脉辨证的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1993,20(10):15.

[8] 周永莹,李曼姝. 62例原发性高血压病的弦脉的血液动力学观察[J].北京医学院学报,1984, 16(2):129.

[9] 费兆馥,徐惠珍 . 脉诊的探讨[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4,5:47.

[10] 王秀兰, 盖 佳 . 高血压病例脉象与眼底的临床分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5,19(2):2.

[11] 赵恩俭. 高血压88例脉象图分析 [J].天津医药,1982,10(1):38.

[12] 戎平安. 92例高血压病脉象分析[J]. 黑龙江中医药,1982,4:14.

[13] 夏卫东. 原发性高血压病辨证分型与脉图参数的关系研究[J].浙江中医杂志,2004,39(9):398.

[14] 朱 颜 . 中医对高血压症的认识和治疗[J].中华医学杂志,1953,8:605.

[15] 袁肇凯. 国外脉诊研究概况[J].浙江中医杂志,1989,24(7):329.

[16] 费兆馥. 脉学起源及研究进展[J].云南中医杂志,1983,4:12.

[17] 傅骢远 . 中医脉诊研究述评[J].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3,16(2): 3.

[18] 牛 欣.脉诊位、数、形、势变化的心血管生理学探讨[J].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2,15(1):30.

[19] 李果刚.高血压病寸口六部脉图心功能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3, (1):44.

[20] 王小娟,李冰星,郭建生,等. 脉图参数变化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分期及辨证关系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0,6(9):45.

[21] 岳沛平,宋 起,陶新民. 弦脉的分类及血流动力学分析[J].江苏中医,1996,17(12):48.

[22] 陈可冀,章宗穆.高血压弦脉的血液动力学分析[J].中华内科杂志,1962,10:638.

[23] 周松华,朱德增 . 弦脉的血流动力学机理探讨[J].辽宁中医杂志 ,1994,21(2):2.

[24] 王 彤. 原发性高血压病脉图血流动力学与中医辨证关系研究[J].江西中医药,1997,28(3):17.

[25] 唐金元,郭振球.高血压关脉多普勒血流图与辨证关系的研究[J].浙江中医杂志,1993,28(5):232.

[26] 唐金元. 高血压病寸口跌阳脉多普勒血流图与辨证关系的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1992,19(6):1.

全科医学高血压病例分析第3篇

【摘要】目的:研究某胸科医院门诊病人抗高血压药物用药情况,来分析各类抗高血压药物的应用情况和判定该院是否用药合理。方法:随机抽查4254张门诊处方,采取分析药物利用指数(DUI)的手段,来分析抗高血压药物的应用。结果:通过统计调查发现该胸科医院门诊从2009年~2011年抗高血压药物使用呈现上升趋势,在抽取的4254张门诊处方之中,使用抗高血压药物的病人所占比例12.19%,其中男性病人使用比例为6.56%,女性为5.63%,钙离子通道拮抗剂的使用比例最大,为43.19%,β受体阻滞剂为其次,所占比例为32.47%。结论:根据统计资料显示,该胸科医院门诊病人在抗高血压药物使用上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用药情况合理。

【关键词】抗高血压药物;应用分析

高血压病已经成为我国非常常见的疾病,并且高血压患者比例呈逐年递增,根据国家卫生部门的调查资料,高血压患者在我国超过1.5亿例,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高血压能引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而且常常导致一些并发症,例如心肌梗死、慢性肾脏病、心力衰竭等,高血压尤其危害中老年人的心脑血管,由此可知高血压对人类的危害是巨大的。目前,在我国并没有很好的医疗技术彻底根治高血压,正确的引导医生和病人对抗高血压药物的规范合理使用尤为重要,因此对某胸科医院门诊病人抗高血压药物采取抽查分析的手段,了解抗高血压的使用情况,本文就此进行分析说明,争取能够为广大医师对合理用药提供科学的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分析2009年12月随机抽查的4254张门诊处方,通过统计规律发现,使用抗高血压药物的有518例,统计的内容包括不同类别的抗高血压药物,药物的使用方法以及药物使用情况。

1.2统计学处理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

1.3处理方法 根据《新编药物学》里面的DDD(限定日剂量),来确定DDDs、DUI。具体如下:DDDs(用药频度)= 用药总量 ÷DDD ;DUI(药物利用指数)=DDDs÷ 实际用药天数。DUI 用来衡量药物使用剂量的相对合理性,DUI ≤1.0,说明该药物使用剂量≤ DDD,使用相对合理。

2.调查结果

2.1病人的一般情况 在2009年12月随机抽查的4254张门诊处方中,抗高血压药物使用比例为12.19%,男性所占比例为6.56%,女性为5.63%,不同年龄段高血压病人用药如下表。

3.分析讨论

3.1 各类抗高血压药物的使用大致状况

3.1.1 钙通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是治疗高血压疾病的一种有效药剂,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公布的各类抗高血压药物之中,相比较其他抗高血压药物钙通道阻滞剂在门诊医院的使用率最高。各种重要临床资料显示,钙通道阻滞剂具有多项优秀疗效,钙通道阻滞剂有助于提高高血压的治疗率和控制率,并且在降压疗效和幅度上具有高疗效,在药物的各项测试之中,具有很高的达标率。由于高血压患者多为中老年人群,钙通道阻滞剂对中老年患者的高血压治疗具有更强的效果,这项疗效在各项药物试验中均得到了很好的证明,并且这几年钙通道阻滞剂是治疗中老年高血压患者推荐较多的一种药物之一。钙通道阻滞剂另外一个优点是能够和其他类别的抗高血压药物很好的结合,联合抗压效果很好,能够增加抗高血压药物的降压效果,钙离子拮抗剂均能起到保护心脑血管、预防和治疗高血压的作用,同时钙通道阻滞剂成本较低,对于那些收入不高的患者来说,钙通道阻滞剂能够很好的缓解低收入患者的经济压力,同时钙通道阻滞剂的副作用也相对来说较小,因此在各种资料之中显示,钙通道阻滞剂在门诊医院使用率最高。

3.1.2 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在治疗高血压疾病上具有很好的疗效,在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主动脉夹层、心肌病、LQTS(遗传性QT延长综合征、左房室瓣脱垂等疾病上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在某些疾病之中,例如主动脉夹层瘤,β受体阻滞剂是优先选择的药物。

3.1.3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治疗上具有以下几个优秀的疗效:①抑制组织中的RAS;②减少神经末梢去甲状腺素的释放;③减少内皮细胞形成内皮素;④增加缓激肽和扩血管性前列腺素的形成;⑤醛固酮分泌减少和/或肾血流量增加,以减少钠潴留。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相对其他抗高血压药物比较便宜,更适合广大高血压患者服用,它的疗效也很全面,在治疗各项心脑血管上也有不错的效果。

4.小结

随着我国高血压患者逐年增加,各类抗高血压的药物也在不断研制出来,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安全有效的抗高血压药物尤为重要,通过这次的抽样调查,运用统计学的规律分析了该胸科医院门诊病人用药是否合理。该医院门诊对病人使用的各类抗高血压药物基本合理,院方使用的药物均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公布的药物,在联合用药上也是规范合理,在各类药物利用指数上都与标准量度1非常接近,故该医院门诊用药规范合理。

参考文献

[1]黄小萍,刘瑾. 胸科医院门诊病人抗高血压药物的应用分析[J]. 药学服务与研究,2004,01:55-57.

[2]高淑兰,张子瑞,袁宝强. 2001年~2004年我院口服抗高血压药物应用分析[J]. 中国药房,2006,05:355-357.

[3]唐扣明,吴莉萍,魏佩娥. 上海市3家二级医院门诊患者抗高血压药物应用分析[J].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06,02:5-8.

[4]谭颖华,梁柱红,张庆兰. 某社区医院门诊口服抗高血压药物的应用分析[J]. 中国药房,2012,24:2271-2273.

[5]杨婷,余斌,刘丽萍. 2010—2012年某三甲医院门诊抗高血压药物应用分析[J]. 安徽医药,2013,07:1250-1252.

全科医学高血压病例分析第4篇

方法:选择本社区医院所服务的204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上述患者分为两组,对于102例对照组患者只给予抗高血压药物而不进行其它任何干预措施的实施,对于102例干预组患者积极采用防治高血压综合干预措施如饮食、吸烟、不良生活习惯、锻炼身体,健康教育等,比较上述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高血压新况以及患者血压变化情况。

结果:经过积极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干预组血压控制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统计学意义。

结论:通过社区为中心,积极建立以全科医生团队为中心的,高血压疾病的综合治疗干预,是进行疾病治疗、控制、预防的有效措施,干预效果明显,对于疾病的控制预防,提升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社区中心 全科医生 高血压患者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084-01

与先天性疾病、恶性肿瘤等疾病相比较,心脑血管病因比较透彻[1,2]。现阶段,高血压已经成为了我国心脑血管类疾病常见的独立性危险因素,积极的进行针对性的干预防治能够起到较好的控制效果。这区全科医生可以最广泛、最早、最多的接触到高血压疾病患者。相关研究资料证实,社区医生积极开展的围绕危险因素控制为中心的综合性干预防治措施,对于高血压的治疗及预防有着积极促进作用[3]。为了进一步研究分析全科医生团队对社区高血压病的综合干预效果。笔者选择本社区医院所服务的204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择本社区医院所服务的社区居住人员为研究对象,并且建立相关的居民健康档案。总计1017人口,204例高血压患者,约占19.7%。其中,132例男性患者,72例女性患者,随机将上述患者分为两组,102例干预组患者,年龄在30.5-91岁之间,平均年龄(49.6±5.2岁);102例对照组患者,年龄在30.2-90岁之间,平均年龄(49.2±5.3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血脂水平、体重以及血压水平等相关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于102例对照组患者只给予抗高血压药物而不进行其它任何干预措施的实施,对于102例干预组患者积极采用防治高血压综合干预措施,比较上述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高血压新况以及患者血压变化情况。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高血压情况比较。干预前,干预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水平之间无显著差异;经过积极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

2.2 两组患者新发生高血压情况分析。2年内102例干预组患者知晓率100%,治疗率98%,控制率78%,无新发高血压并发症患者出现,80例原发高血压病人其血压逐渐控制到正常水平。102例对照组患者知晓率31%,治疗率25%,控制率15%,共有4例患者新发高血压,只有26例原发高血压病人其血压逐渐控制到正常水平。干预组高血压治疗率,控制率与对照组相比,P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几年来高血压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并且,发病年龄逐年年轻化。这种疾病的致残率比较高,因此,需要积极开展疾病的干预治疗,改善患者疾病状况,提高生活质量。通过社区为中心,积极建立以全科医生团队为中心的干预队伍,高血压疾病的综合治疗干预,是进行疾病治疗、控制、预防的有效措施。

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有效预防和控制社区居民发生高血压疾病的有效措施。①宣传教育,社区全科医生积极通过社区健康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比如说,在社区开展多种形式的疾病广播宣传栏目以及画报、宣传报,板报画廊等形式张贴、更新高血压疾病的宣传教育材料。②定期访视,也就是指社区医生利用自己的优势定期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访视,及时检测患者的高血压水平,掌握患者健康状况,及时给予指导咨询。教育患者以及家属合理摄入食盐、糖分,戒除不良嗜好等等。

以家庭为中心的保健培训:众所周知,高血压是一种慢性长期性疾病,大部分患者选择在家中进行长期治疗。但是,因为患者很难控制不良生活习惯,自身的自律意识比较差,导致治疗疾病的效果也比较差,进一步引发疾病的加重、扩展或出现新的并发症。那么,就可以积极开展以家庭为中心的保健培训。社区全科医生对社区内的高血压患者以及患者家属进行统一的技能指导和专业培训,全体家庭成员树立统一的认识与思想,共同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为患者的积极治疗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社区医生、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共同努力下,达到疾病预防和控制的目的,全面改善患者的疾病状况,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患者健康档案的建立:在对社区居民进行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积极建立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档案以及高危人群的基本情况与健康档案。其中,包括患者的发病时间,疾病类型,治疗情况以及家庭情况等相关内容。与此同时,对现阶段的疾病治疗进行积极的了解、跟踪,及时发现患者存在的危险性因素,及时给予合理的治疗。另外,还需要对建立健康档案的患者进行及时、全面的高血压健康教育宣传,将新知识、新概念、新治疗方式积极的向患者普及。

加强“患者为中心”的人文关怀:在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宣传的同时,还需要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适时的心理治疗[4],树立患者战胜病魔的决心与勇气,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念。积极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并发放健康处方。保证所有患者掌握健康的生活方式与疾病预防知识。有效改善患者疾病状况,预防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全面提高生活质量。

加强社区医务人员的培训与管理:加强社区医务人员的培训与管理,加强医风医德以及专业技能水平的培训,全面提高服务质量。社区医务工作者需要规范化管理高血压患者,定期进行教育宣传与随访工作,并提供咨询服务与个别指导。全面掌握、控制患者病情,积极促进综合干预工作的开展。

针对不同患者的情况推荐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对于原发性单纯高血压,建议进行小剂量、长效降压药物[5],比如,氨氯地平、依那普利等,并指导用药剂量。对于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应积极进行血糖控制,在这基础上进行血压控制。对于高危患者来说,大都存在脂类异常代谢,比如说,总胆固醇偏高等等,需要针对这些高危因素进行控制与干预。

综上所述,通过社区为中心,积极建立以全科医生团队为中心的高血压疾病的综合治疗干预队伍,是进行疾病治疗、控制、预防的有效措施,干预效果明显,对于疾病的控制预防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晓勤,吴丽萍,尹俊.高血压社区综合防治三级管理模式的实践效果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2012,5(13):255-256

[2] 张晓婧.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踝血管指数影响因素的研究[J].吉林医学,2012,33(12):502-503

[3] 成静.不同季节对社区高血压患者治疗药物的选择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09):266-267

全科医学高血压病例分析第5篇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是产科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病率为3%~5%,是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国内外关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病因探讨,对于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研究甚少。本研究旨在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综合研究,以探讨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9年3月―2011年2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住院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90例,其中子痫前期重度及子痫患者60例为重症组,子痫前期轻度组30例为轻症组,并设正常妊娠孕妇30例为对照组。所有病例末次月经准确,平时月经规律,既往无慢性高血压、糖尿病,孕妇年龄20岁~46岁,平均30.9岁,孕周30周~42周,平均37.4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分类按照《妇产科学》诊断标准。

1.2 研究方法 3组均做心脏彩超,记录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Sd)、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舒张末容积(LEDV)、右室前后径(RA)、射血分数(EF),并进行比较。

心脏彩超检查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心脏彩超室进行,仪器为美国GE公司生产,型号为VIVId7。

1.3 检测指标 入选病例均于晨起抽肘静脉血3 mL进行化验。收集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黏度低切、红细胞沉降率(ESR)、全血高切相对值、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血脂: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心肌酶谱: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羟丁酸脱氢酶(HDB)、乳酸脱氢酶(LDH)。

血脂与心肌酶谱采用美国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型号LX-20;血液流变学检测采用美国自动血液流变学测试仪进行,型号SA-6000。各项化验均采用安新县白洋离心机厂离心机进行,型号为:B160-A。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数据符合正态分布,应用方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应用直线相关与回归分析相关性。

2 结 果

2.1 3组病例一般情况 3组产妇在年龄、孕周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3组病例一般情况比较(x±s)

2.2 心脏彩超指标比较 射血分数对照组明显大于重症组与轻症组(P<0.05)。详见表2。

表2 3组心脏彩超指标比较(x±s)

2.3 相关性分析

2.3.1 心脏彩超指标与心肌酶谱之间相关性分析 LEDV与HDB、RA与CK、RA与HDB、EF与LDH之间呈负相关(P

表3 超声心动图各指标与心肌酶谱相关性(x±s)

2.3.2 心脏彩超与血脂相关性分析 左室舒张末容积与TC、TG、HDL-C之间无相关性(P>0.05);右室前后径与TC、TG之间呈正相关(P

表4 超声心动图与血脂相关性分析

2.3.3 心脏彩超与血液流变学间相关性分析 左室舒张末容积与红细胞刚性指数、右室前后径与红细胞沉降率之间呈负相关(P

表5 超声心动图与血液流变学相关性

3 讨 论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痉挛。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缺血,引起心肌受损,血管痉挛,外周阻力增加[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心血管系统处于低排高阻状态,血液凝固性增加,血液浓缩和流变状态,全身各脏器血流灌注减少,心肌缺血、缺氧。从而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2]。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首先表现为舒张功能受损,重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表现为收缩功能受损。本研究显示,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呈加重趋势。对于此类患者及早做心脏彩超,及时了解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对于治疗和预后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全血黏度增高是妊娠期血压增高的重要因素。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红细胞刚性指数与变形指数较健康孕妇有明显差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多项指标增高,导致全血黏度增高,血管外周阻力增加,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的重要机制。本研究显示随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加重,患者血液流变检测中,红细胞变形指数减小,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沉降率增大,并且血液流变学指标和心脏彩超检测指标之间有一定相关性。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有助于了解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液浓缩的改变。

血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血液黏滞性,且TC、TG是血液黏滞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当TC、TG以及低密度脂蛋白增高时,就会导致血液黏滞性增加,从而使得心脏负荷增加,长时间可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有一定程度的改变[3]。本研究显示,随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严重程度的加重,患者血脂中TC、TG、呈增加趋势,HDL-C呈减小趋势。

心肌酶谱中除CK主要存在于心肌外,LDH、HBD可存在于肝脏、肾脏等,对心脏病不作为主要的诊断依据。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CK升高明显,重症组CK,CK-MB,LDH,HBD均高于对照组[4]。本研究显示,在严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左室舒张末容积、右室前后径、射血分数与心肌酶谱部分检测指标之间呈负相关,表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病情加重,心脏受损呈加重趋势。

重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应常规做心脏彩超[5]、血液流变学、血脂、心肌酶谱检查,以全面了解心脏结构和功能状态及血液黏稠度的改变,这对临床治疗是非常必要的[6,7]。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16-167.

[2] 董岳.妊高症性心脏病的诊断和治疗[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0,16(7):393-394.

[3] 李娅,杜莉,马彩娥.妊高症患者左心功能和房室结构的变化[J].现代妇产科进展,2001,10(1):42-43.

[4] 翁春霞,史颖.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产前后的心肌酶谱系水平比较[J].浙江医学,2007,29(3):290 -291.

[5] 张兰芳,张孝源.二维超声心动图在妊高症心脏病心功能检测及其产科处理上的应用价值[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0,23(4):404-405.

[6] 邹烨.妊高症并发心功能衰竭30例治疗体会[J].广西医学,2005,27(8):1242-1243.

[7] 周新华.妊高症性心功能衰竭的防治[J].医学论坛杂志,2005,26(11): 64-65.

作者简介:张映安(1973―),男,毕业于山西医科大学,主治医师,现工作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邮编:030001);郭丽霞,为山西医科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成要平,工作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全科医学高血压病例分析第6篇

【关键词】妊娠高血压疾病;发病率;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714.24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015(2011)02-0067-02

妊娠高血压疾病是妊娠期常见的特有并发症,与一般的高血压患者不同,高血压患者在妊娠前或妊娠早期血压即已增高,少见明显的蛋白尿,而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则一般在妊娠晚期出现高血压,且逐渐增高,并伴有水肿和蛋白尿。据相关报道[1],妊娠高血压疾病的发病率平均为9.4%,其中城市为5.6%,农村为11.1%,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孕产妇死亡率有所下降,但该病仍是产科4大死亡原因之一。为了解近3年分析我院住院分娩产妇中县城、农村妊娠高血压疾病发病情况,探讨该病防治措施,现对近3年在我院住院的163例妊娠高血压患者的发病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2008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住院分娩孕妇2642例,其中县城产妇1164例,农村产妇1478例,其中发生妊娠高血压疾病共163例(排除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压者),孕产妇平均年龄25.6±6.3岁(19~43岁),详见表1。县城产妇中重度子痫前期者6例,仅有1例发生子痫;农村产妇中发生重度子痫前期有20例,其中发生子痫8例,产后出血13例,HELLP综合征2例,孕产妇死亡0例。妊娠高血压疾病诊断及分类标准[2]参照乐杰主编《妇产科学》(第7版)中相关资料。

1.2 统计方法:不同资料采用不同的统计方法,计量资料以 ±s表示均数±标准差,两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所有临床资料数据由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县城妊娠高血压产妇经阴道分娩15例,剖宫产22例;轻度子痫前期经阴道分娩4例,剖宫产10例;6例重度子痫和1例子痫产妇全部采用剖宫产分娩。而农村妊娠高血压产妇经阴道分娩23例,剖宫产27例;轻度子痫前期经阴道分娩11例,剖宫产16例;重度子痫前期虽然有17例接受剖宫产,但仍有3例采用阴道分娩;子痫产妇仍有1例采用阴道分娩,其余7例接受剖宫产分娩。县城、农村各种类型的妊娠高血压产妇分娩方式对比分析,县城产妇接受剖宫产的比例略高于农村,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妊娠高血压产妇,剖宫产术相对安全,短时间内可终止妊娠,缓解病情,然而费用相对较高,在分娩方式的选择上,县城妊娠高血压产妇更倾向于接受剖宫产。

3 讨论

从我院近3年住院的163例妊高征患者分娩情况分析表明,农村孕妇中妊娠高血压疾病发病率为7.10%,较县城孕妇的发病率4.98%高,而且农村孕妇子痫前期、子痫的发病率较县城孕妇明显增高。但是比褚黎等[1]报道的要低,这可能与近两年医疗水平发展,国家医疗费用投入深入基层有关。另外由于受农村家庭经济条件等影响,就诊于基层条件稍差的乡镇医院,这样就有一部分妊娠高血压疾病产妇由于难产或病理性妊娠而转至我院住院分娩,由于耽误了治疗时机,结果有8例发生子痫抽搐。因此对于子痫前期患者,尤其是出现子痫抽搐的,必须尽早到正规医院进行理的治疗,有内科合并症需内科医师指导下积极治疗,否则可能会严重危及母婴安全,造成孕产妇死亡[3]。

要想全面尽早的掌握产妇健康情况,就必须尽早、按时进行产前检查。产前检查的目的是看孕妇的孕期进程是否顺利,并提供有助于孕妇和胎儿健康的信息,并对可能影响到孕妇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营养的重要性,避开烟、酒及药物等)提出建议。一般来说,孕妇在怀孕28周前需要每月做一次产前检查,28~36周每两周做一次产前检查,36周后每周做一次产前检查,当然产检的次数还取决于孕妇的健康史,有妊娠高血压疾病的孕妇应接受更多的产前检查。有研究表明[4],孕妇没有接受产检或产检次数过少、妊娠期间心理压力大、体质指数的增加都会增加妊娠高血压疾病的发生率。因此,积极对孕妇进行产检,减轻孕妇心理负担,提倡低盐低脂饮食对预防妊娠高血压疾病的发生有积极的意义。

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近3年我院住院分娩的163例妊娠高血压疾病产妇中县城、农村的发病情况,认为当前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孕产妇产前检查和相关知识教育,预防和减少妊娠高血压疾病的发病率。

参考文献

[1] 褚黎,翟桂荣,丛克家.妊娠高血压综合征2165例远期随访[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35):4957-4960

[2] 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92-96

全科医学高血压病例分析第7篇

【关键词】社区高血压患者;全科医生;签约服务管理;血压控制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8-0143-02

高血压为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心力衰竭、脑卒中、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大多需接受药物长期治疗,社区患者由于未接受有效监督,或者不知晓疾病危险因素,而导致血压控制率较低,从而增加了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1]。全科医生为基层慢病防治的主力军,可有效进行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促使患者加强自我管理,是目前全科医生工作的重点内容。有学者认为[2],社区高血压患者接受全科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可提高血压控制效果,但是相关研究较少,对其应用可行性尚未证实。本研究对社区高血压患者应用全科医生签约服务管理模式,对其血压情况进行观察,判断其管理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社区登记的高血压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3]中制定的诊断标准。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22例,年龄48~79岁,平均年龄(60.8±6.2)岁,病程2~13年,平均病程(6.2±1.3)年。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9例,女性19例,年龄42~73岁,平均年龄(60.1±6.8)岁;病程1~15年,平均病程(6.8±1.5)年。纳入标准: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签署合约;签署知情同意书者;可正常交流者。排除标准:合并重要器官功能不全者;合并精神疾病、智力障碍及意识障碍者;妊娠期女性。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所有患者健康于信息收集后建立档案,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健康宣教、饮食指导、运动指导等。健康宣教:以口头宣教、宣传栏宣教及开设健康知识讲座等方式增加患者对高血压相关知识的了解;饮食指导:告知患者高血压饮食相关注意事项,严格控制肉食及食盐摄取量,饮食以清淡为主,多进食新鲜蔬果;运动指导:每日饭后1h散步30min左右,根据身体耐受程度制定运动计划,坚持每日锻炼。观察组由全科医生签约管理,详细措施如下。

1.2.1制定管理方案由全科医生与高血压患者签约,收集患者健康信息进行健康评估,分析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制定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指导患者积极与团队配合,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并实现健康计划目标[4]。团队首席医生需要不定期举办高血压健康知识讲座,向患者传授疾病相关的保健知识。也需要对患者进行动态管理,根据健康情况变化再次调整计划,促使健康状态与管理方案协调,从而提高血压控制达标率。

1.2.2信息系统规范化管理应用社区健康档案管理系统记录高血压患者健康状态及服药、住院、合并症等情况,经过管理软件分级执行管理。1级管理主要为诊断轻度高血压患者,无其他合并症;需每3个月随访一次,若经非药物治疗6个月后效果不佳时,需增加药物治疗;2级管理主要针对中轻度患者,或同时伴有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者,需1~2个月随访一次,给予适当药物控制病情,并及时进行药物效果评估;3级管理为高血压伴有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者,或者存在靶器官损伤者,需20~30d随访一次,监督患者按时服药,密切注意用药情况及副作用、并发症等情况,一旦病情异常需立即转入上级医院治疗。

1.2.3激励模式对高血压患者实行签约服务积分奖励制度,为患者建立健康储值卡,可根据患者接受不同的服务内容及完成情况获取健康币,可通过健康币获取相应服务项目,以此提高患者依从性[4]。

1.3观察指标记录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后1年的舒张压及收缩压水平变化。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了解患者高血压危险因素知晓情况。调查问卷总分为100分,80分以上为知晓,80分以下为不知晓;高血压经早中晚三次测量,均为130/90mmHg,平均波动幅度≤5mmHg为达标,反之为不达标[5]。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所有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x±s)表示,计数资料率以(%)表示,采用χ 检验,P

2结果

2.1血压水平变化干预前两组患者血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1年两组患者均有改善,观察组患者干预后舒张压与收缩压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血压控制达标率及高血压危险因素知晓率对比观察组患者的血压控制达标率为83.33%,高血压危险因素知晓率89.58%,与对照组64.58%、72.92%相比,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健康管理为新型卫生服务模式,可通过最小投入获取最大健康收益。社区健康管理不仅能帮助居民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也是降低医疗费用、维护居民健康的主要手段。高血压为社区常见慢性疾病,高发于中老年人群,是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之一[6]。有学者研究发现[7],高血压患者接受全科医生签约管理对控制高血压水平,降低心脑血管发病率具有显著效果。但是国内针对全科医生签约管理高血压的可行性尚处于探讨阶段,尚无确切依据。

本研究对社区高血压患者48例应用全科医生签约服务管理模式,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1年后血压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全科医生签约服务管理模式能有效控制社区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也能提高血压患者的认知度,利于患者预后,是高血压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治方案,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胡娟.社区全科医生开展高血压综合防治干预的效果分析[J].河北医药,2013,35(6):900-901.

[2] 杜兆辉,梁颖.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在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管理中的作用[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3,12(10):844-846.

[3] 常永智,王少彬.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实施老年高血压患者社区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10):98-100.

[4] 冯晶晶,王增武,王馨,等.江苏省社区高血压规范化管理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循环杂志,2014,29(5):352-355.

[5] 王会奇,李东升,何松明,等.社区高血压流行病调查和综合预防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2013,41(4):26-28.

[6] 王秋英,钟华,郑晓英,等.家庭医生责任制的实施对社区高血压管理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0):156-157.

[7] 丁平俊,张华,王春梅,等.家庭责任医生签约模式下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6):410-413.

[8] 吴仿东,彭惠容,李淑清,等.家庭医生式服务对社区高血压患者管理的效果[J].职业与健康,2015,31(21):3001-3003.

[9] 俞蕾蕾,陈利群,王敬丽,等.群组管理对社区高血压早期肾损害患者健康状况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8):677-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