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微观经济学核心理论(合集7篇)

时间:2023-09-17 14:52:46
微观经济学核心理论

微观经济学核心理论第1篇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区别;联系

由凯恩斯开始,西方经济学便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则更多地涉及到社会经济问题,涉及国家如何管理社会经济的问题和采取何种经济政策促进实现社会经济发展、解决社会中不同利益矛盾实现社会稳定问题。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上讲,经济学研究的是资源配置问题,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上讲,经济学研究的是资源利用问题,因此,如何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有限的资源,就成为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这也正是经济学所要研究的问题。

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形成

西方经济学从产生到现在,已经经历了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以及当代西方经济学四个时期。

1.重商主义:西方经济学的萌芽阶段

重商主义产生于15世纪,终止于17世纪。马克思称重商主义是“对现代生产方式的最早的理论探讨”,但由于重商主义者研究的范围仅限于流通领域,其内容也只是一些政策主张,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所以,只能说是经济学的早期阶段。

2.古典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的形成时期

古典经济学是指从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70年代之前的经济学。亚当·斯密是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其代表作是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国富论》的发表标志着现代经济学的诞生。古典经济学的政策主张是自由放任,让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节经济,使人们在追逐自己私利的过程中实现社会资源合理而有效的分配。古典经济学家把经济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到了生产领域,使经济学真正成为了一门有独立体系的经济科学。

3.新古典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建立时期

新古典经济学从19世纪70年代的“边际革命”开始,到20世纪30年代结束。奥地利经济学家K.门格尔、英国经济学家W.S.杰文斯、瑞士洛桑学派的法国经济学家L.瓦尔拉斯分别提出了边际效用价值论,并经由其继承者庞巴维克,发展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1890年英国剑桥学派经济学家A.马歇尔出版了《经济学原理》,他把边际效用价值论和生产费用论结合起来,建立了一个以“均衡价格论”为核心的经济学体系,奠定了现代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4.当代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建立与发展时期

当代西方经济学以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的出现为标志。在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空前大危机的背景下,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J.M.凯恩斯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这本著作把产量与就业水平联系起来,从总需求的角度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并用有效需求不足来解释失业存在的原因,提出了一整套国家干预经济、进行需求管理的办法。凯恩斯所提出的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中心,以国家干预为基调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形成了当代宏观经济学体系。

二、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是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展开的,其基本假设有以下三点:(1)完全理性;(2)市场出清;(3)完全信息。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有两个:(1)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2)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

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等等,现代微观经济学还包括了产权经济学、成本—收益分析、时间经济学、家庭经济学、人力资本理论等。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等。

3.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单个经济单位指组成经济的最基本的单位:居民户(消费者)与厂商(生产者)。居民户与厂商经济行为的目标是实现最大化,即作为消费者的居民户要实现满足程度(即效用)最大化,作为生产者的厂商要实现利润最大化。微观经济学就是要研究居民户如何把有限的收入分配于各种商品的消费,以实现满足程度最大化,以及企业如何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各种商品的生产,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例如,美国经济学家亨德逊强调:“居民与厂商这种单个单位的最优化行为奠定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宏观经济学不研究经济中的个体单位,而研究由个体单位构成的整体。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从总体上分析经济问题。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所说,宏观经济学是“根据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失业来分析整个经济行为。”美国经济学家夏皮罗则强调说:“宏观经济学考察国民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

4.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资源配置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资源的最优配置会给社会带来最大的经济福利。微观经济学从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最大化行为入手,来解决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宏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研究现有资源为什么没能得到充分利用,怎样才能得到充分利用,以及经济如何增长的问题。

5.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在市场经济中,引导和支配居民户与厂商行为的是价格,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都由价格决定。价格像“一只看不见的手”,调节着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价格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其他内容是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的,所以,微观经济学也被称为价格理论。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宏观经济学把国民收入作为最基本的总量,以国民收入决定为中心来研究资源利用问题,来分析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其他理论都是围绕这一核心而展开的。

6.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个量分析是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怎样决定,个量分析就是考察个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例如,对某种产品的产量、价格的决定的分析就属于个量分析。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总量是指能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总量分析就是分析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总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并通过这种分析说明经济的运行状况,决定经济政策。例如,国民收入是构成整个经济的各个单位的收入总和,总消费是指参与经济活动的各单位消费的总和等。

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

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目的相同

经济学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对人们的经济活动提供正确的指导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相互补充

微观经济学是在假定资源已实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分析怎样才能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定资源已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分析怎样才能使资源充分利用的问题。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社会经济问题,因此,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就其内容来说,是互相联系、相互补充的。只有把它们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构成经济学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3.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实证分析法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都假定社会经济制度是既定的,它们不探讨和考察社会经济制度变化的原因和后果,而只分析在经济制度不变的条件下资源的配置与利用问题。这种不涉及制度和价值判断问题,只分析具体问题、只对经济运行过程进行实证描述的方法就是实证分析法。从这种意义上看,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都属于实证经济学的范围。

4.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整体经济是单个经济单位的总和,微观经济学应该成为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然而,这两个领域曾一度界限分明,对如何把微观经济学作为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不同的经济学家有不同的理论。不过,近来这两个学科已逐渐融合起来,因为经济学家们已经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工具来分析诸如失业和通货膨胀这类属于宏观经济学领域的问题。如凯恩斯主义学派用微观经济学中的均衡概念来解释宏观经济问题,新古典综合派也接受了这一基本观点,并把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综合在一个经济学框架之内。

总之,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虽然先后形成,但二者要解决的本质问题是相同的:面对资源的稀缺性和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所进行的选择——资源配置。在基本假设、基本内容、研究对象、解决的问题、核心理论和研究方法方面,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存在着区别,但是,我们更应该强调它们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即辩证统一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王花球.西方经济学概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微观经济学核心理论第2篇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区别;联系

中图分类号:F015;F01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8-0007-02

由凯恩斯开始,西方经济学便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则更多地涉及到社会经济问题,涉及国家如何管理社会经济的问题和采取何种经济政策促进实现社会经济发展、解决社会中不同利益矛盾实现社会稳定问题。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上讲,经济学研究的是资源配置问题,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上讲,经济学研究的是资源利用问题,因此,如何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有限的资源,就成为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这也正是经济学所要研究的问题。

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形成

西方经济学从产生到现在,已经经历了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以及当代西方经济学四个时期。

1.重商主义:西方经济学的萌芽阶段

重商主义产生于15世纪,终止于17世纪。马克思称重商主义是“对现代生产方式的最早的理论探讨”,但由于重商主义者研究的范围仅限于流通领域,其内容也只是一些政策主张,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所以,只能说是经济学的早期阶段。

2.古典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的形成时期

古典经济学是指从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70年代之前的经济学。亚当・斯密是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其代表作是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国富论》的发表标志着现代经济学的诞生。古典经济学的政策主张是自由放任,让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节经济,使人们在追逐自己私利的过程中实现社会资源合理而有效的分配。古典经济学家把经济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到了生产领域,使经济学真正成为了一门有独立体系的经济科学。

3.新古典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建立时期

新古典经济学从19世纪70年代的“边际革命”开始,到20世纪30年代结束。奥地利经济学家K.门格尔、英国经济学家W.S.杰文斯、瑞士洛桑学派的法国经济学家L.瓦尔拉斯分别提出了边际效用价值论,并经由其继承者庞巴维克,发展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1890年英国剑桥学派经济学家A.马歇尔出版了《经济学原理》,他把边际效用价值论和生产费用论结合起来,建立了一个以“均衡价格论”为核心的经济学体系,奠定了现代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4.当代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建立与发展时期

当代西方经济学以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的出现为标志。在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空前大危机的背景下,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J.M.凯恩斯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这本著作把产量与就业水平联系起来,从总需求的角度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并用有效需求不足来解释失业存在的原因,提出了一整套国家干预经济、进行需求管理的办法。凯恩斯所提出的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中心,以国家干预为基调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形成了当代宏观经济学体系。

二、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是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展开的,其基本假设有以下三点:(1)完全理性;(2)市场出清;(3)完全信息。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有两个:(1)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2)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

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等等,现代微观经济学还包括了产权经济学、成本―收益分析、时间经济学、家庭经济学、人力资本理论等。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等。

3.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单个经济单位指组成经济的最基本的单位:居民户(消费者)与厂商(生产者)。居民户与厂商经济行为的目标是实现最大化,即作为消费者的居民户要实现满足程度(即效用)最大化,作为生产者的厂商要实现利润最大化。微观经济学就是要研究居民户如何把有限的收入分配于各种商品的消费,以实现满足程度最大化,以及企业如何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各种商品的生产,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例如,美国经济学家亨德逊强调:“居民与厂商这种单个单位的最优化行为奠定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宏观经济学不研究经济中的个体单位,而研究由个体单位构成的整体。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从总体上分析经济问题。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所说,宏观经济学是“根据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失业来分析整个经济行为。”美国经济学家夏皮罗则强调说:“宏观经济学考察国民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

4.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资源配置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资源的最优配置会给社会带来最大的经济福利。微观经济学从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最大化行为入手,来解决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宏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研究现有资源为什么没能得到充分利用,怎样才能得到充分利用,以及经济如何增长的问题。

5.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在市场经济中,引导和支配居民户与厂商行为的是价格,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都由价格决定。价格像“一只看不见的手”,调节着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价格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其他内容是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的,所以,微观经济学也被称为价格理论。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宏观经济学把国民收入作为最基本的总量,以国民收入决定为中心来研究资源利用问题,来分析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其他理论都是围绕这一核心而展开的。

6.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个量分析是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怎样决定,个量分析就是考察个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例如,对某种产品的产量、价格的决定的分析就属于个量分析。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总量是指能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总量分析就是分析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总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并通过这种分析说明经济的运行状况,决定经济政策。例如,国民收入是构成整个经济的各个单位的收入总和,总消费是指参与经济活动的各单位消费的总和等。

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

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目的相同

经济学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对人们的经济活动提供正确的指导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相互补充

微观经济学是在假定资源已实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分析怎样才能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定资源已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分析怎样才能使资源充分利用的问题。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社会经济问题,因此,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就其内容来说,是互相联系、相互补充的。只有把它们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构成经济学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3.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实证分析法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都假定社会经济制度是既定的,它们不探讨和考察社会经济制度变化的原因和后果,而只分析在经济制度不变的条件下资源的配置与利用问题。这种不涉及制度和价值判断问题,只分析具体问题、只对经济运行过程进行实证描述的方法就是实证分析法。从这种意义上看,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都属于实证经济学的范围。

4.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整体经济是单个经济单位的总和,微观经济学应该成为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然而,这两个领域曾一度界限分明,对如何把微观经济学作为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不同的经济学家有不同的理论。不过,近来这两个学科已逐渐融合起来,因为经济学家们已经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工具来分析诸如失业和通货膨胀这类属于宏观经济学领域的问题。如凯恩斯主义学派用微观经济学中的均衡概念来解释宏观经济问题,新古典综合派也接受了这一基本观点,并把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综合在一个经济学框架之内。

总之,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虽然先后形成,但二者要解决的本质问题是相同的:面对资源的稀缺性和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所进行的选择――资源配置。在基本假设、基本内容、研究对象、解决的问题、核心理论和研究方法方面,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存在着区别,但是,我们更应该强调它们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即辩证统一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王花球.西方经济学概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微观经济学核心理论第3篇

宏观微观经济学论文范文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关系论略

摘要:把西方经济学的产生划分为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以及当代西方经济学四个阶段,然后阐释了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本质区别和联系。从基本假设、基本内容、研究对象、核心理论等不同方面对比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区别;从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角度阐述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最终指出了二者之间的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要解决的本质问题是相同的,都是面对资源的稀缺性和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所进行的资源配置的选择,对正确引导初学者认识和理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区别;联系

由凯恩斯开始,西方经济学便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则更多地涉及到社会经济问题,涉及国家如何管理社会经济的问题和采取何种经济政策促进实现社会经济发展、解决社会中不同利益矛盾实现社会稳定问题。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上讲,经济学研究的是资源配置问题,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上讲,经济学研究的是资源利用问题,因此,如何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有限的资源,就成为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这也正是经济学所要研究的问题。

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形成

西方经济学从产生到现在,已经经历了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以及当代西方经济学四个时期。

1.重商主义:西方经济学的萌芽阶段

重商主义产生于15世纪,终止于17世纪。马克思称重商主义是对现代生产方式的最早的理论探讨,但由于重商主义者研究的范围仅限于流通领域,其内容也只是一些政策主张,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所以,只能说是经济学的早期阶段。

2.古典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的形成时期

古典经济学是指从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70年代之前的经济学。亚当斯密是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其代表作是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国富论》的发表标志着现代经济学的诞生。古典经济学的政策主张是自由放任,让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节经济,使人们在追逐自己私利的过程中实现社会资源合理而有效的分配。古典经济学家把经济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到了生产领域,使经济学真正成为了一门有独立体系的经济科学。

3.新古典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建立时期

新古典经济学从19世纪70年代的边际革命开始,到20世纪30年代结束。奥地利经济学家K.门格尔、英国经济学家W.S.杰文斯、瑞士洛桑学派的法国经济学家L.瓦尔拉斯分别提出了边际效用价值论,并经由其继承者庞巴维克,发展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1890年英国剑桥学派经济学家A.马歇尔出版了《经济学原理》,他把边际效用价值论和生产费用论结合起来,建立了一个以均衡价格论为核心的经济学体系,奠定了现代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4.当代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建立与发展时期

当代西方经济学以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的出现为标志。在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空前大危机的背景下,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J.M.凯恩斯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这本著作把产量与就业水平联系起来,从总需求的角度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并用有效需求不足来解释失业存在的原因,提出了一整套国家干预经济、进行需求管理的办法。凯恩斯所提出的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中心,以国家干预为基调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形成了当代宏观经济学体系。

二、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是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展开的,其基本假设有以下三点:(1)完全理性;(2)市场出清;(3)完全信息。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有两个:(1)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2)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

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等等,现代微观经济学还包括了产权经济学、成本―收益分析、时间经济学、家庭经济学、人力资本理论等。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等。

3.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单个经济单位指组成经济的最基本的单位:居民户(消费者)与厂商(生产者)。居民户与厂商经济行为的目标是实现最大化,即作为消费者的居民户要实现满足程度(即效用)最大化,作为生产者的厂商要实现利润最大化。微观经济学就是要研究居民户如何把有限的收入分配于各种商品的消费,以实现满足程度最大化,以及企业如何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各种商品的生产,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例如,美国经济学家亨德逊强调:居民与厂商这种单个单位的最优化行为奠定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宏观经济学不研究经济中的个体单位,而研究由个体单位构成的整体。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从总体上分析经济问题。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所说,宏观经济学是根据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失业来分析整个经济行为。美国经济学家夏皮罗则强调说:宏观经济学考察国民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

4.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资源配置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资源的最优配置会给社会带来最大的经济福利。微观经济学从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最大化行为入手,来解决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宏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研究现有资源为什么没能得到充分利用,怎样才能得到充分利用,以及经济如何增长的问题。

5.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在市场经济中,引导和支配居民户与厂商行为的是价格,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都由价格决定。价格像一只看不见的手,调节着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价格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其他内容是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的,所以,微观经济学也被称为价格理论。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宏观经济学把国民收入作为最基本的总量,以国民收入决定为中心来研究资源利用问题,来分析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其他理论都是围绕这一核心而展开的。

6.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个量分析是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怎样决定,个量分析就是考察个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例如,对某种产品的产量、价格的决定的分析就属于个量分析。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总量是指能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总量分析就是分析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总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并通过这种分析说明经济的运行状况,决定经济政策。例如,国民收入是构成整个经济的各个单位的收入总和,总消费是指参与经济活动的各单位消费的总和等。

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

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目的相同

经济学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对人们的经济活动提供正确的指导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相互补充

微观经济学是在假定资源已实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分析怎样才能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定资源已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分析怎样才能使资源充分利用的问题。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社会经济问题,因此,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就其内容来说,是互相联系、相互补充的。只有把它们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构成经济学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3.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实证分析法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都假定社会经济制度是既定的,它们不探讨和考察社会经济制度变化的原因和后果,而只分析在经济制度不变的条件下资源的配置与利用问题。这种不涉及制度和价值判断问题,只分析具体问题、只对经济运行过程进行实证描述的方法就是实证分析法。从这种意义上看,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都属于实证经济学的范围。

4.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整体经济是单个经济单位的总和,微观经济学应该成为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然而,这两个领域曾一度界限分明,对如何把微观经济学作为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不同的经济学家有不同的理论。不过,近来这两个学科已逐渐融合起来,因为经济学家们已经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工具来分析诸如失业和通货膨胀这类属于宏观经济学领域的问题。如凯恩斯主义学派用微观经济学中的均衡概念来解释宏观经济问题,新古典综合派也接受了这一基本观点,并把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综合在一个经济学框架之内。

总之,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虽然先后形成,但二者要解决的本质问题是相同的:面对资源的稀缺性和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所进行的选择――资源配置。在基本假设、基本内容、研究对象、解决的问题、核心理论和研究方法方面,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存在着区别,但是,我们更应该强调它们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即辩证统一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王花球.西方经济学概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2]厉以宁.西方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崔冬菊.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3):41-42.

宏观微观经济学论文范文二:微观经济学理论对宏观问题的解释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经济个体的行为及运行规律的科学。经济社会个体的总和构成经济总体。因此,由个体的一般规律就有可能得到经济总体的一些规律。

一、微观经济学的均衡价格理论

微观经济学的均衡价格理论分析了市场的需求、供给、供求均衡及供求变化对均衡的影响。

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个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商品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个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该商品的数量。需求定理是对于经济社会的大多数商品,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呈反向关系。对应需求曲线D为负斜率。供给定理是对于经济社会的大多数商品,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呈正向关系。对应供给曲线S为正斜率。当非价格因素变动使需求增加时,需求曲线向右平移;反之,向左平移。当非价格因素变动使供给增加时,供给曲线向右平移;反之,向左平移。市场是由需求和供给共同作用的。当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供过于求,价格会下降;当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供不应求,价格会上升。市场通过价格杠杆作用的调节趋于均衡点E,对应的均衡价格为P0,均衡数量为Q0。如图1所示。

当非价格因素变动使需求或供给变动时,需求曲线或供给曲线改变,对应的均衡改变。如消费者收入增加,对于正常品而言,需求增加,需求曲线向右平移为D1。均衡点为E1,对应的均衡价格为P1,均衡数量为Q1。如图2所示。再如,生产成本下降,供给增加,供给曲线向右平移为S2。均衡点为E2,对应的均衡价格为P2,均衡数量为Q2。如图3所示。

二、微观经济学的均衡价格理论对宏观问题的解释

从图2可以看出,当消费者收入增加时,需求曲线向右平移,均衡价格由P0上升到P1。由于经济社会大部分商品属于正常品,就经济社会整体而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会不断提高,价格水平也会随之不断提高;当消费者收入增加时,需求曲线向右平移,均衡数量由Q0增加到Q1。均衡数量一方面是生产者的供给量,另一方面是消费者的需求量。在这里不考虑新产品的出现和旧产品的退出,只考虑现有产品。供给量增加意味着经济增长,需求量增加意味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所以,消费者收入增加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社会生活水平,同时伴随价格水平上升。

从图3可以看出,当生产成本下降时,供给曲线向右平移,均衡价格由P0下降到P2,均衡数量由Q0增加到Q2。说明生产成本下降会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社会生活水平,同时伴随价格水平下降。引起成本下降的主要原因有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在经济社会中,生产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但生产要素的价格却一般是上升的。如果生产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引起的成本下降高于生产要素的价格上升引起的成本上升,就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社会生活水平,同时伴随价格水平下降。

三、由微观经济理论到宏观问题的结论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提高消费者收入或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都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社会生活水平。但提高消费者收入会使价格水平上升,削弱人们的实际购买能力;而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会使价格水平下降,提高人们的实际购买能力。

现实社会中的许多产品如彩电、冰箱、电脑、汽车等等,由于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生产成本不断下降。在供给量增加而不断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价格也不断下降。现实生活中,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各种物品的消费数量不断增加,价格水平也随之上升,如奢侈品、食品、旅游产品等。

微观经济学核心理论第4篇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参与式教学法

一、前言

党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而创新的事业必须由创新的人才来干,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因此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2015年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文件对高等学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出了多项要求,其中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是其主要任务和措施之一,文件要求各高校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其中参与式教学方法受到高度重视。“参与式”教学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是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法,这种方法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成为其中的积极分子,加强教学者与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使学习者能深刻地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将这种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20世纪80年代参与式教学法风行欧美,90年代引入我国。目前,我国学术界对参与式教学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同时也在众多课程中进行了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相比国外,我国参与式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相对较少,正因为如此,本文通过教学中的实践,探讨参与式教学法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

二、当前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西方经济学是财经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微观经济学是研究单个经济主体行为的课程,其理论体系的建立以西方市场经济运行为研究基础,并建立数学模型加以分析,因此对于中国学生而言,该课程的教学面临“本土化”问题。从教学具体内容来看,微观经济学具有内容多、理论抽象、要求一定的数学知识、图形分析多且复杂的特点。另据各校开课情况来看,微观经济学是相关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经济学类课程,且一般是在大一第二学期开设此课程(个别专业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在以往的教学中,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基本上采取的是课堂理论教学模式,学生沦为教学的旁观者。由于课程知识难度较高、教学方法单一枯燥,一学期下来,学生们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在考前突击学习,强行记忆,实则对很多知识一知半解,更谈不上利用所学知识对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进行理解、分析并指导自己的经济生活,这与我们建设应用型本科学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要求相去甚远。从2000年到2016年,从一名经济学学生到一名经济学教师,我在多种场合亲身参与了经济学的学与教,深感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具体来看,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主要采用板书的方式,而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不断渗透和运用,绝大多数教师也都开始转向使用多媒体教学。表面上看,多媒体手段的引入使得经济学课堂教学手段多样化,但实际上,在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只是将本该由教师板书的内容搬迁到多媒体课件上,没有真正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特点,使得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仍然很单一。

(二)单纯的理论灌输枯燥乏味,学生被动学习积极性不高

由于微观经济学课程内容多,按照多数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往往课时不够。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很多老师都是将仅有的课堂时间留给了理论讲解。一般情况是:老师从一堂课开始讲理论,全程学生抬头听、记笔记,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坐得腰酸背痛。枯燥的理论讲解、较难的理论知识使得学生学习的兴趣荡然无存。在第二堂课开始叫学生起来复习上堂课内容,部分学生一问三不知,学习效果非常不好。

(三)经济理论本土化程度不高,理论缺乏相应的中国案例分析

微观经济学本身是西方经济学学者的研究成果,其主要内容是由新古典综合派发展而来的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的那些理论。其理论是对西方国家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释与分析。而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虽然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但是我国国情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市场发展程度、经济结构还是文化背景都不一样,这就为我们的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提出了“理论本土化”问题。但这实际上也是我国西方经济学教学和教材编写中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目前各高校采用的初级经济学教材主要有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和尼可拉斯•格里高利•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翻开这两本书,你会发现高鸿业的教材是纯粹的理论讲解,很少涉及到案例分析,而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从讲解到习题充斥着各种案例,并且是紧紧的与实际相结合,当然这种案例主要以分析美国市场为主。这并非个别现象。这种鲜明的对比说明我们国内在引入西方经济学理论时还仅仅只是走了第一步,进一步的理论“本土化”、理论联系实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老师缺乏实践经验,没有形成良好的实践型教学团队

微观经济学教师本身缺乏实践经验也是目前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一大问题。一方面,高校担任教微观经济学课程的老师,基本上都是从高校毕业之后直接走进高校,缺乏对经济学知识的实践锻炼,基本上没有尝试过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难以胜任相关的实践指导工作,更谈不上科学合理地培养应用型人才了。另一方面,高校教师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的专门训练,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到相关高校进行实践培训的也屈指可数,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对于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至于说组建实践型教学团队更是少之又少。

(五)考核方式单一,效果欠佳长期以来,微观经济学的考核

方式都比较单一,主要是在学期末采用闭卷考试,题型上也主要以单选、多选、概念解释、简答、计算、论述等为主,案例分析、实际问题解决类的题目比较少见。传统考题主要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而无法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考察。另外,就本人的实践来看,由于大一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仅仅是进行理论学习,缺乏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因此,即使是在考核方式上注重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学生也往往出现思维混乱、毫无头绪无话可说的现象。因此,传统的单一考核方式对于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缺乏要求,这反过来促使教师在前期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中对于这方面能力的训练与培养重视不够,这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要求,没有达到应用型本科教学的预期效果。

三、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参与式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

目前,怀化学院共有13个专业开设有西方经济学微观课程(其中有8个专业微观经济学部分单独开设一学期,课时在51-68之间,5个专业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部分同在一学期开设,绝大部分专业都将其作为专业能力必修课),共有近10名教师承担了此课程,作为一名经济学专业教师,我也承担了两个班的微观经济学教学工作。学生时代的求学经历与从教近十年的教学感悟,促使我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不断尝试,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及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导向,以各种形式的项目为载体,以参与式教学方法为理论支撑开展教学。通过一学期的探索,对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一)以目的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发挥课程内容的实用价值

综观以往的教学,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一味灌输理论知识,对知识的运用甚少,更别说设计项目让学生参与。究其原因很多,比如课时不足、内容庞杂、理论有难度等等。但这样的课程一学期下来,学生收获有限,即使理论知识背的滚瓜烂熟,但一遇到实际问题就无从下手,所有的理论指导实践都成为空话。要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教师在一开始谋划课程教学时就应明确本知识点学习后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并根据目的要求设计好项目,以项目为载体激励学生参与其中,表1中是本人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设计的部分项目。目前在国家大力倡导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各高校掀起热潮,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二本院校,完全可将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与创新创业相结合,实现理论知识的真正落地。

(二)采用其他辅助教学手段,实现课内课外的有机结合

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改革中,一直存在一个难题,那就是课时不足问题。以往光讲理论,授课教师已感时间紧迫,在引入参与式教学法后,学生参与项目就更需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很多教师面临的难题。在笔者看来,随着我国多种信息化交流工具的普及、多种课堂形式的研究深入,这个问题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比如,我们可以利用QQ、微信、蓝墨云班课等工具实现项目资料的与讨论及各知识点的考核,还可以利用当前各高校大力建设的MOOC来实现理论知识的堂外讲解、分析。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一方面解放了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项目的设置、组织;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改变以往上完课就不碰书的坏习惯。

(三)项目形式应不拘一格,多种形式交互采用

参与式教学法的核心就是让学生参与进来,亲历知识的运用。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庞杂,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设置项目的时候要立足以下几点,一是要更利于学生理解复杂的理论知识,二是要加强学生对理论与实践之间联系的理解,三是要根据知识点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项目形式。比如,在讲解微观和宏观的区别时,可以采用情景模拟的方式,模拟KTV的火灾现场,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顺利逃生,为什么火灾往往导致大量伤亡。学生通过奔跑、推挤亲身感受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的差异,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在未来的工作、创业中如何利用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差异来实现自己的经营目标。再比如,在讲解边际概念时,可以选取十多名学生完成“排排站”的课堂游戏,在游戏中学习知识点。在每一个项目结束之际,教师都应进行知识延伸,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总之,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应该根据知识点的特征,采用诸如情景模拟、课堂游戏、案例分析、市场调研、分组实验等形式来实现学生的参与。

(四)转变教师角色,从传授师转变为引导师、催化师

微观经济学内容复杂,有些还抽象,此时单纯的采用课堂讲授往往效果不好,学生不理解,容易忘记,不会应用。而一直以来我们的老师都已经习惯了满堂灌的教学,以知识的传播者自居。但面对90后,甚至是95后这批思维更为活跃的年轻学生,很明显单纯的课堂讲授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我们的老师应进行角色的转变,从单一的知识传授师转变为引导师、催化师。教师在事先设计好项目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进入课程角色,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学生参与项目的过程中,教师应适时的“煽风点火”,起到催化师的作用。比如在消费者效用理论中,我们可以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讨论“赶时髦的心理”。这个话题所涉及的问题同学们或多或少都存在,首先教师就可以给出一组商品让同学们选择,并提问他们选择的理由是什么,从而引出今天讨论的课题“赶时髦”——对消费者效用的分析。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对同学的发言适时的提出质疑,引发同学之间的辩论。最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今天所讨论课题与“消费者效用”这个理论有什么关联,在实际生活中可否利用这个理论为自己的生活、工作服务。在整个课堂的讨论过程中,教师始终只是有节制的参与,起到引导师和催化师的作用。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很多理论知识都可以以学生为思考主体来进行教学。

(五)改革考核方式,注重教与学的过程考核

微观经济学作为一门理论基础课程,很多高校都将其考核成绩的评定进行三七开,即30%的平时成绩,70%的期末考试成绩。这直接导致同学们不注重平时课程学习效果,到期末临时抱佛脚,突击学习,只求学习成绩过关。这种只注重结果的考核方法直接导致的就是学生考完就忘,知识不牢固,更不用说运用。因此,在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中要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注重过程考核,将结果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对过程的考核可以从多方入手,一是通过学生提交的学习材料考核其课程预习情况;二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观察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质量高低等;三是采用小考方式摸底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结果考核的方式也可以多样,比如通过考试、提交论文、综合项目PPT演示等来实现。注重过程的考核方式更能将学生的精力集中到学习中来。在面对“95后”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成为社会风潮的当今,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也应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改革教学方法。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不应是高高在上的艰深理论,而应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既支持实践活动,又能从实践活动吸取营养,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张群,魏远竹.“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分析—兼谈参与式教学法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10):59-61.

[2]刘爱雄;颜蔚兰.参与式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08):71-72.

[3]刘旺霞,夏力.西方经济学教学方式方法及改革研究新进展[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01):102-106.

[4]钱耀军,李娴.谈应用型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教学方法的改革[J].当代经济,2015(19):136-128.

微观经济学核心理论第5篇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按教育部经济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要求,微观经济学是一门必修课程,该课程可以培养经济管理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形成经济学思维方式,运用经济学的理论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我国,微观经济学是部分商科类专业研究生的入学考试科目。因此,对商科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改革的意义重大而迫切。

一、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背景

对于知识体系繁杂、基础理论较多,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微观经济学教学来说,如何使学生把握微观经济理论的精髓,提高分析我国经济发展中遇到的现实问题的能力,并设计合理的解决方案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微观经济学数学逻辑性较强,在教学中老师能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模型,也符合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应用数学学院统计学专业、金融数学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求。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开展5年来,同学们的数学推导能力强,但对抽象的经济学概念的理解等不到位,教师通过设计研讨、演讲等丰富的教学形式,并让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参与教学活动,促进他们理解基础知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调动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统计学专业、金融数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是需要一定理论基础、有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毕业后能很快地适应工作的要求,而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偏重于基础理论,学生的实践能力欠缺

微观经济学基础理论教学课时为54学时,课程知识体系繁杂、内容多,以前的教学中基本无实践课时安排。尽管选用了通俗易懂的教材,但由于学生对于实际经济运行不了解,又缺乏实践教学,学生很难将晦涩难懂的“高大上”经济理论同经济的实际运行规律联系起来,这样加大了微观经济学的课程难度。例如,需求和需求量在教学中区别明显,而现实中人们认为没有太大的区别,以至于学生出现了理解上的偏差。需求量在需求曲线上是点到点的移动,反映的是价格变动引起需求量的改变;而需求揭示的是除价格之外的其他因素引起的需求的变化,在需求曲线上反映的是需求曲线的整体移动。

2.课堂效果较差,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微观经济学作为学科基础课程,大多数开设在大一下学期或者大二上学期,学生刚刚进入大学校没多久,对大学学习生活没有完全适应,特别是理科生,由于受高中题海战术学习方法的影响,在课程的学习中,他们更重视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等很容易看到学习效果的课程,而对于理论性强的微观经济学这样的课程,随着经济理论知识的积累,效果慢慢显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有的学生课堂上会看手机,注意力无法集中,对教师在讲台上兴致勃勃的讲解没反应。

3.课堂授课形式单一,考核方式缺乏创新性

微观经济学课堂上,采用的是一种单向的信息传输的授课方式,即更多的时间是教师在讲课,学生被动的学习,相对来说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气氛比较沉闷,缺乏趣味性的授课方式,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也差。平时成绩中仅仅看作业、考勤,不能没有反映学生在课堂外表现以及学习态度;期末成绩仅体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不出来。

三、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反思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

北师大珠海分校应用统计专业、金融数学专业中有不少学生商业意识较强,他们自信、思维活跃、有想法,具有创新特质,根据学校提供的软、硬件环境,一些同学从大二就开始有创新、创业的想法。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的这一倾向,借助学校的转型升级东风,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更好、更快地融入区域经济社会,服务地方经济。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网络、报刊上选取典型案例,把交易过程尽量还原,即还原情境法,让学生感觉经济学理论贴近生活,从而激发学习热情。例如,对供给弹性和需求规律的理解,可以以春节购买车票为例;消费者剩余及价格歧视的理论知识,以明星演出设定不同价位门票为例来帮助学生分析。这些案例可以增加学生的经济情境的体验,提高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

2.采用互动体验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到中学都已经形成了对“满灌式”传统授课方式的依赖,大部分学生自学的习惯没有养成,尽管不喜欢“满灌式”,但还是倾向于教师讲授,互动体验教学的前提条件是学生思想方式的转变,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营造生动的教学情境,探究出新型的教学模式,比如采取辩论、课堂提问等,引导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引导他们自主完成学习任务,逐步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3.考核方式多样,倒逼教学手段多样。

一般地,大学考试成绩会由平时成绩、期中小测、期末考试三种形式组成,有的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课堂表现、回答问题的积极程度纳入平时考核中。而完善、科学的考核评价对课堂教学活动有正面指导作用,也避免了单一考试的许多不足,这就倒逼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比如,我们平时成绩的构成很丰富,除作业、提问、考勤外,会根据教学目标设定问题让学生查找资料,写读书笔记;教学中增加小组讨论的环节,具体的课堂教学流程的安排包括:布置教学任务,提供案例资料;提出讨论问题;教师为学生创造小组讨论的良好环境;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课堂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形成讨论报告;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及时分析和总结,总结讨论的成功或不足的地方;对讨论进行评分,评分包括老师的评分、小组之间的互评、小组长对组员的打分、演讲的同学针对演讲内容进行提问四部分评分,采用加权平均得到一部分平时成绩。这些举措帮助更多的学生理解知识点,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提高考核的合理性及真实性。

微观经济学核心理论第6篇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参与式教学法

一、前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而创新的事业必须由创新的人才来干,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因此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2015年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文件对高等学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出了多项要求,其中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是其主要任务和措施之一,文件要求各高校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其中参与式教学方法受到高度重视。“参与式”教学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是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法,这种方法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成为其中的积极分子,加强教学者与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使学习者能深刻地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将这种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20世纪80年代参与式教学法风行欧美,90年代引入我国。目前,我国学术界对参与式教学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同时也在众多课程中进行了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相比国外,我国参与式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相对较少,正因为如此,本文通过教学中的实践,探讨参与式教学法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

二、当前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西方经济学是财经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微观经济学是研究单个经济主体行为的课程,其理论体系的建立以西方市场经济运行为研究基础,并建立数学模型加以分析,因此对于中国学生而言,该课程的教学面临“本土化”问题。从教学具体内容来看,微观经济学具有内容多、理论抽象、要求一定的数学知识、图形分析多且复杂的特点。另据各校开课情况来看,微观经济学是相关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经济学类课程,且一般是在大一第二学期开设此课程(个别专业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在以往的教学中,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基本上采取的是课堂理论教学模式,学生沦为教学的旁观者。由于课程知识难度较高、教学方法单一枯燥,一学期下来,学生们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在考前突击学习,强行记忆,实则对很多知识一知半解,更谈不上利用所学知识对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进行理解、分析并指导自己的经济生活,这与我们建设应用型本科学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要求相去甚远。从2000年到2016年,从一名经济学学生到一名经济学教师,我在多种场合亲身参与了经济学的学与教,深感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具体来看,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主要采用板书的方式,而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不断渗透和运用,绝大多数教师也都开始转向使用多媒体教学。表面上看,多媒体手段的引入使得经济学课堂教学手段多样化,但实际上,在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只是将本该由教师板书的内容搬迁到多媒体课件上,没有真正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特点,使得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仍然很单一。

(二)单纯的理论灌输枯燥乏味,学生被动学习积极性不高

由于微观经济学课程内容多,按照多数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往往课时不够。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很多老师都是将仅有的课堂时间留给了理论讲解。一般情况是:老师从一堂课开始讲理论,全程学生抬头听、记笔记,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坐得腰酸背痛。枯燥的理论讲解、较难的理论知识使得学生学习的兴趣荡然无存。在第二堂课开始叫学生起来复习上堂课内容,部分学生一问三不知,学习效果非常不好。

(三)经济理论本土化程度不高,理论缺乏相应的中国案例分析

微观经济学本身是西方经济学学者的研究成果,其主要内容是由新古典综合派发展而来的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的那些理论。其理论是对西方国家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释与分析。而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虽然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但是我国国情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市场发展程度、经济结构还是文化背景都不一样,这就为我们的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提出了“理论本土化”问题。但这实际上也是我国西方经济学教学和教材编写中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目前各高校采用的初级经济学教材主要有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和尼可拉斯格里高利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翻开这两本书,你会发现高鸿业的教材是纯粹的理论讲解,很少涉及到案例分析,而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从讲解到习题充斥着各种案例,并且是紧紧的与实际相结合,当然这种案例主要以分析美国市场为主。这并非个别现象。这种鲜明的对比说明我们国内在引入西方经济学理论时还仅仅只是走了第一步,进一步的理论“本土化”、理论联系实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老师缺乏实践经验,没有形成良好的实践型教学团队

微观经济学教师本身缺乏实践经验也是目前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一大问题。一方面,高校担任教微观经济学课程的老师,基本上都是从高校毕业之后直接走进高校,缺乏对经济学知识的实践锻炼,基本上没有尝试过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难以胜任相关的实践指导工作,更谈不上科学合理地培养应用型人才了。另一方面,高校教师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的专门训练,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到相关高校进行实践培训的也屈指可数,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对于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至于说组建实践型教学团队更是少之又少。

(五)考核方式单一,效果欠佳长期以来,微观经济学的考核

方式都比较单一,主要是在学期末采用闭卷考试,题型上也主要以单选、多选、概念解释、简答、计算、论述等为主,案例分析、实际问题解决类的题目比较少见。传统考题主要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而无法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考察。另外,就本人的实践来看,由于大一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仅仅是进行理论学习,缺乏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因此,即使是在考核方式上注重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学生也往往出现思维混乱、毫无头绪无话可说的现象。因此,传统的单一考核方式对于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缺乏要求,这反过来促使教师在前期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中对于这方面能力的训练与培养重视不够,这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要求,没有达到应用型本科教学的预期效果。

三、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参与式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

目前,怀化学院共有13个专业开设有西方经济学微观课程(其中有8个专业微观经济学部分单独开设一学期,课时在51-68之间,5个专业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部分同在一学期开设,绝大部分专业都将其作为专业能力必修课),共有近10名教师承担了此课程,作为一名经济学专业教师,我也承担了两个班的微观经济学教学工作。学生时代的求学经历与从教近十年的教学感悟,促使我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不断尝试,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及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导向,以各种形式的项目为载体,以参与式教学方法为理论支撑开展教学。通过一学期的探索,对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一)以目的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发挥课程内容的实用价值

综观以往的教学,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一味灌输理论知识,对知识的运用甚少,更别说设计项目让学生参与。究其原因很多,比如课时不足、内容庞杂、理论有难度等等。但这样的课程一学期下来,学生收获有限,即使理论知识背的滚瓜烂熟,但一遇到实际问题就无从下手,所有的理论指导实践都成为空话。要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教师在一开始谋划课程教学时就应明确本知识点学习后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并根据目的要求设计好项目,以项目为载体激励学生参与其中,表1中是本人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设计的部分项目。目前在国家大力倡导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各高校掀起热潮,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二本院校,完全可将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与创新创业相结合,实现理论知识的真正落地。

(二)采用其他辅助教学手段,实现课内课外的有机结合

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改革中,一直存在一个难题,那就是课时不足问题。以往光讲理论,授课教师已感时间紧迫,在引入参与式教学法后,学生参与项目就更需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很多教师面临的难题。在笔者看来,随着我国多种信息化交流工具的普及、多种课堂形式的研究深入,这个问题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比如,我们可以利用QQ、微信、蓝墨云班课等工具实现项目资料的与讨论及各知识点的考核,还可以利用当前各高校大力建设的MOOC来实现理论知识的堂外讲解、分析。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一方面解放了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项目的设置、组织;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改变以往上完课就不碰书的坏习惯。

(三)项目形式应不拘一格,多种形式交互采用

参与式教学法的核心就是让学生参与进来,亲历知识的运用。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庞杂,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设置项目的时候要立足以下几点,一是要更利于学生理解复杂的理论知识,二是要加强学生对理论与实践之间联系的理解,三是要根据知识点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项目形式。比如,在讲解微观和宏观的区别时,可以采用情景模拟的方式,模拟KTV的火灾现场,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顺利逃生,为什么火灾往往导致大量伤亡。学生通过奔跑、推挤亲身感受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的差异,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在未来的工作、创业中如何利用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差异来实现自己的经营目标。再比如,在讲解边际概念时,可以选取十多名学生完成“排排站”的课堂游戏,在游戏中学习知识点。在每一个项目结束之际,教师都应进行知识延伸,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总之,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应该根据知识点的特征,采用诸如情景模拟、课堂游戏、案例分析、市场调研、分组实验等形式来实现学生的参与。

(四)转变教师角色,从传授师转变为引导师、催化师

微观经济学内容复杂,有些还抽象,此时单纯的采用课堂讲授往往效果不好,学生不理解,容易忘记,不会应用。而一直以来我们的老师都已经习惯了满堂灌的教学,以知识的传播者自居。但面对90后,甚至是95后这批思维更为活跃的年轻学生,很明显单纯的课堂讲授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我们的老师应进行角色的转变,从单一的知识传授师转变为引导师、催化师。教师在事先设计好项目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进入课程角色,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学生参与项目的过程中,教师应适时的“煽风点火”,起到催化师的作用。比如在消费者效用理论中,我们可以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讨论“赶时髦的心理”。这个话题所涉及的问题同学们或多或少都存在,首先教师就可以给出一组商品让同学们选择,并提问他们选择的理由是什么,从而引出今天讨论的课题“赶时髦”——对消费者效用的分析。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对同学的发言适时的提出质疑,引发同学之间的辩论。最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今天所讨论课题与“消费者效用”这个理论有什么关联,在实际生活中可否利用这个理论为自己的生活、工作服务。在整个课堂的讨论过程中,教师始终只是有节制的参与,起到引导师和催化师的作用。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很多理论知识都可以以学生为思考主体来进行教学。

微观经济学核心理论第7篇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228-02

微观经济学是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它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其他课程,如金融学、会计学、财政学、国际贸易等的学习提供基本分析方法与理论基础,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它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经济理论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并且,在当前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巨大,考研不断升温的背景下,微观经济学已成为经济学专业考研课程的必考科目之一。因此,学习和掌握好微观经济学意义重大。然而,笔者在微观经济学教学实践中发现,由于经济学课程体系庞大、内容繁杂等因素影响,学生在经济学学习中逐渐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失去学习兴趣,给课程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则变得尤为重要。鉴于此,笔者结合自身的微观经济学教学实践,对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和改进进行一些探讨。

一、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1.课程内容方面。第一,理论多且抽象。微观经济学又被称为价格理论,其主要包括了供求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结构理论、要素市场理论等。理论抽象,一方面是因为这些规律属于社会科学,不像自然科学那样可以在实验室内再现,学生由于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对于理论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例如对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学习,学生很容易能感受出来,但是进一步在研究消费者行为时,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时消费者行为最优[1],这就使得学生感觉到很抽象;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理论的总结,是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为前提的,与我们国家的国情背景、市场经济发展现状、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方式以及假设的条件均有区别,比如说这些理论中的每一个结论的成立都包含有相应的假设前提(“经济人”假设和完全信息假设),这就使得学生在理解一些结论时,往往很难和现实直接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学习这些理论时有一定的难度。第二,图形多且复杂。微观经济理论的研究主要以定量分析为主,其理论的得出与变化,往往通过图形来形象直观地再现,并且一个最终结论的得出可能需要借助很多图形来推导。因此,学生想要把微观经济学理论理解透彻就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研究一些复杂的图形。一些能够静心琢磨的学生在课后的复习中会发现,借助图形来学习微观经济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收获不小。第三,数学知识运用广泛。在微观经济理论中,广泛地运用数学推导和数学模型来论证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如需求函数与需求曲线、供给函数与供给曲线、生产函数、成本函数等运用的都是高等数学的函数分析。对数学知识掌握一般且缺乏应用能力的学生来说,掌握这些知识有一定的难度。

2.教师教学方面。(1)课堂教学重知识学习,轻知识运用。从教师课堂教学来看,课堂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理论联系实际较少。一方面是由于教师备课不充分,知识面不够所致;另一方面,对于知识点繁多、抽象、难以理解的微观经济学教学内容来说,微观经济学72课时左右的授课时数则显得非常有限,任课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常常要赶进度,时间上的拮据客观上导致了教师授课只能在有限时间内,把主要精力放在教材中主要知识点的讲授上,造成了案例教学的减少,进而学生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经济现象的兴趣和能力下降。(2)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陈旧。从教学方法来看,微观经济学教学以讲授法为主,由于教学内容多而抽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时间用于讲授概念、原理等,用于讨论和提问的时间较少,这种以教师“教”为主体的教学方式缺乏教与学的互动,使学生习惯于通过被动的接受来了解基本的知识点,掌握一些结论性的原理;另一方面,由于一线教师的工作任务繁重,难以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组织安排富有互动性和生动性的思考与讨论,难免使学生的学习陷入无趣之中。(3)考核方式不完善。微观经济学教学环节的考核主要基于平时出勤、作业和期末考试,内容上以习题,包括计算、名词解释、论述为主。考试方法过于简单,不能较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一些富有创新能力和思维活跃的学生来说还会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而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

3.学生学习方面。(1)学生对微观经济学课程缺乏正确的认识。由于学生的价值取向日趋务实,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普遍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轻视理论学习。他们比较重视开设的课程能够有什么用处,可以给他们带来什么。而微观经济学的教材内容以理论为主,着重于知识的积累及方法论的形成,学生普遍感受不到该门课程的即时利益,所以大部分学生对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学习不感兴趣,甚至厌学。(2)学生思维方式偏重于感性认识,数理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学生的思维方式过于感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讲授微观经济学的一些经典案例以及经济学家的生平故事时,学生非常感兴趣,但讲授经济学的一些逻辑推导、图表、图形分析和数学公式等内容时,由于学生的数理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则明显表现出缺乏学习的兴趣,不愿意接受图表、图形分析和数学公式等内容。(3)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差,努力程度不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对于容易量化考核的环节,如老师布置的作业,由于要上交且计入平时成绩,因此按时上交作业的学生比例较高;而对于一些预习、自主复习、阅读课外资料等不容易量化考核的环节,学生的表现并不理想。以笔者授课班级情况为例,90%以上的学生都能按时交作业,且大约96%的学生作业是自己完成的,但在自主学习方面表现欠佳,能做到课前经常预习的学生只有3%左右,课后经常复习的约为10%,而能经常阅读课外资料的学生还不到10%。由于微观经济学课程内容抽象,知识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如果学生能够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适当做些习题,学习效果就会好一些,而现实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差,努力程度不高,这种情况不仅对学生学习不利,同时也挫伤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影响教学效果。

二、提升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思考

1.引导学生对微观经济学树立正确的认识。授课中,注意引导学生对微观经济学树立正确的认识,明确学习微观经济学的价值所在。教师要在正式开始讲授经济学理论之前对学习经济学的必要性、现实意义,学好与否的差异性等给学生作充分的说明与介绍,告诉学生微观经济学不仅是一门理论基础课,同时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实践课。在授课中,可以通过大量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微观经济学的实用性,另外,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请进来”的策略,邀请企业老总、实战专家、研究员来做专题报告,这样,学生不但可以学到书本上的理论,还可以学到很多企业和社会的知识,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

2.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经济学不仅是一门严谨的科学,也是一门有趣的学问,教师应该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教学,把知识和趣味融为一体,引导学生,培养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如在教学中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参加课堂讨论,多用引疑释疑的方法,制造学生内心中的认知冲突,开展学习竞赛等,使学生“乐而好学”并主动学习[2]。

3.加强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对于经济学初学者,面对着厚厚的既有数学公式,又有图形的经济学教材,总觉得经济学充满了统计数据和专业术语,既枯燥又乏味。但是,如果在教学中引入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他们感兴趣的例子或案例来阐述微观经济学理论,进行讨论学习,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通过案例进行各种观点的讨论分析,学生会用更理性的方式去思考问题,最终巩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可以通过案例教学的其他形式,如一些有代表性的新闻摘录、评论、背景资料,或引出问题,或印证所述原理,或讨论评议,加强对学生经济学思维能力的训练。

4.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紧密结合。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各有所长,应该把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多媒体教学可以形象直观展示教学内容,信息量大,生动形象,但如果掌握不好仅仅拘泥于多媒体,效果反而不理想,也就是说多媒体仅仅是一个工具,是学生与老师沟通的桥梁,学生有时候往往重视了那些华丽的外表而忽视了课程的内容,加之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速度快,学生可能跟不上老师的思路,印象就不深刻;而传统方法粉笔加黑板,学生可能更容易跟上老师的思路,理解所学的内容。所以,要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一部分内容采取板书,而涉及到的案例、图表等资料用多媒体展示以节省课堂教学时间[3]。

5.进一步完善考核方式。在教学中,要改变单一的考核方式,采用课上考核、课下考核和考试考核三位一体的考核方式,以便更好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课上考核用来考查学生学习积极性,主要从能否按时上下课、是否认真听讲、课堂讨论是否积极发言、是否在课堂上经常就不懂问题提问等等方面考察;课下考核用来考查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这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除了布置一些固定模式的作业外,应加大以论文等灵活形式考查学生是否能够将经济学理论与社会现实问题相结合,能否将自己对经济问题的理解和观点用文字形式表述出来的能力;最后是考试评价,考试评价应该以基础知识为主,主要考查学生对经济理论和经济学知识的掌握水平。通过课上、课下和考试三位一体的不同方向的考查,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和评价学生对经济学的学习情况。

教无定法,学无定式,微观经济学课程由于具有独特的知识结构、理论体系及专门的工具、模型等特点,需要任课教师长期不懈地实践与思考,解决教学问题,优化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M].第4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75.

[2]卢安.关于经济学教学的几点思考及建议[J].商场现代化,2006,(17):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