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梳理(合集7篇)

时间:2023-09-13 17:06:33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梳理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梳理第1篇

一方面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但人们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通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并利用规律。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办事情时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尊重客观规律,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小 结】

一、“四个一”:

一个核心概念---物质;

一个根本观点---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一个基本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一个对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二、“两个二”(两对辨证关系和方法论):

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意识的能动性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三、主干知识与热点联系: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梳理第2篇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又要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注意其侧重点,做到方法论与世界观的统一)

1、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辩证唯物论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1)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2)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注意其侧重点在“决定”上)

2、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又包括两个方面的原理):

A.辩证唯物论告诉我们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它不仅能正确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注:作为分析大问题时不常用)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梳理第3篇

由清华大学政治学系任μ谓淌谥鞅嗟摹墩治哲学研究丛书》,聚焦于现代主流的政治哲学,力图为不同于政治神学、政治诗学等视角的专门化政治哲学研究划定边界,重新揭示围绕“现代”处境申述的、建立在理性与公共性基础之上的政治哲学言说,以期为转型中的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研究厘清思路,也为急速现代化中的中国政治现实提供指引性参考。该丛书的第一辑收录了四部政治哲学研究著作,包括任剑涛教授的《公共的政治哲学》、萧高彦教授的《西方共和主义思想史论》、陈华文博士的《命运与审慎:马基雅维里政治哲学研究》和黄璇博士的《情感与现代政治:卢梭政治哲学研究》。

首先来逐一介绍这四部著作。任剑涛教授的《公共的政治哲学》脱胎于作者对汉语学术界中十分流行的“公共”这一概念的关注与困惑。以罗尔斯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公共哲学、以阿伦特和桑德尔为代表的共和主义公共哲学和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新左派公共哲学是西方学界主流的三种公共哲学,通过对这三者的深入研究和反复辩难,作者厘清了具有共识性的现代公共概念的边界,并指出其相对于古典公共概念的区别与不可逆性。在此基础之上,作者以广阔的学术视野与极具挑战性的钻研精神,广泛而深入地讨论了围绕“公共”话题展开的一系列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作者描画了现代公私领域基于“国家―市场―社会―个人”四个维度之上的复杂但明晰的立体结构,勾勒了民主协商框架之下的公共舆论及由此孕育出的公共理性对现代政治的巨大作用,强调了信仰这一非理性要素作为公共精神必要构件的重大意义,刻画了现代公共的政治机制的主要表征;在尝试回答谁是现代公共的捍卫与创制者这一问题时,作者将公共的意义推广到后民族国家时代更为广泛的全球化视野之中,并最终回归到了捍卫现代公共的根本立场上来。作为一部极具突破性的原创作品,该书填补了国内相关研究的空白,并彰显了现代政治哲学应有的导向与品格。

相较于《公共的政治哲学》这样哲学意味浓厚的作品,萧高彦教授的《西方共和主义思想史论》在风格与结构上则更加接近规范化的思想史写作。在迄今为止的半个多世纪里,“共和主义复兴思潮”在西方学术界持续发挥着影响力,国内学术界在过去的10年里对之也给予了颇多关注。在此背景之下,萧高彦教授的这部作品梳理了上自亚里士多德、下迄剑桥共和主义学派的长达两千多年的西方共和主义传统的悠久历史,详尽叙述了古希腊城邦、罗马共和国、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近代政治革命诸节点性的历史时代与20世纪意识形态思潮中的重要思想家的相关论述,通过对各家纷繁复杂的理论体系的梳理,点明了共和主义的基本信念,勾勒出了在古典共和向现代共和转型过程中产生的强调人民作为者的“民主共和主义”。

马基雅维里的思想被西方学界称为“难解之题”,陈华文博士的《命运与审慎:马基雅维里政治哲学研究》正是以这道“难题”为研究对象,并对之做出了可谓十分出色的作答。不同于一般研究者从《君主论》和《论李维》这两部互生张力的政治理论著作入手研究马基雅维里思想,陈华文博士独辟蹊径,以马基雅维里晚年的喜剧作品《曼陀罗》为主要研究文本,强调其不应该被看作马氏政治理论著作的补充印证或象征隐喻,而应该拥有独立的研究价值,并且因其戏剧文本的特殊形式,能够关注更为广泛、普遍同时也更加根本、重大的人类政治生活。通过对文本的分析,作者以“命运―――审慎”作为理解马基雅维里思想的基本结构,重新深入解读《曼陀罗》的人物与剧情,凸显了在面对混沌无常的命运时通过审时度势理解“必然性”而能达致目标的现代审慎之意涵,并强调这种在具体情境中关注个体经验的审慎德性统摄了其他诸道德,“马基雅维里并不是在两种道德之间进行选择,而是提出了一个超越两种道德的范式”,[2]反映了其对于人类生活根本处境的冷峻观察与深入思考。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梳理第4篇

【关键词】单元总结课;有效导入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的内容,由于涉及到专业的哲学词汇,特别是对于初次接触相关内容的高中学生来说,理解和记忆都具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在单元总结课中,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知识迁移和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往往有畏难情绪,学习的积极性比较低,使得单元总结课成为政治教师一人的讲授课,学习的效果也不是很理想。

如何有效的导入单元总结课,降低学生的畏难情绪、提高政治课的学习积极性,成为我教学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慢慢发现学生对于喜欢的歌曲可以说是百听不厌,很长的歌词也都记得下来,能否借助这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改善政治单元总结课的教学方式呢?

一、歌曲改编

首先,我收集了学生收听的热门歌曲,了解了同学们的兴趣所在。接下来,根据单元总结的内容,我大胆的用哲学的知识对这些歌曲的歌词进行改编,并请同学们根据我重填的歌词来演唱。例如:

在开始单元总结课之前,首先进行了“哲学演唱会”。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基本都不需要看词就都顺利的唱下来。伴随着欢快的音乐,学生和老师都相对放松,而且学生记忆的效果很明显,还有一部分同学,自己利用前面傻ピ的内容将《演员》、《小幸运》等歌曲进行改编,自己组成演唱团来展示。有同学表示,如果哲学课都像这样进行的话,心里感觉没有那么难,而且也更有兴趣了。

通过歌曲改编,成功发挥了学生在单元总结课中的能动性,不是被动的进行知识的整合,而是用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系统性知识的构建。同时,为单元总结课的内容进行准备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图表大师”

高中政治必修4单元总结的重要内容是建立知识体系框架表,从而系统的梳理哲学知识,使得学生从全局上把握知识点。但是知识体系的建立之前主要是老师,要不就是借助现成的资料,如何让学生们自己动手来建构知识框架,从而深化对单元总结课的理解认知就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观察发现学生有很多喜欢漫画,也喜欢自己画一些小作品。所以,在单元总结课之前,请同学们自主的绘制“知识树”。并在单元总结课上进行展示。

同学们的作品给人很多的惊喜。用语言表述起来非常繁复的内容,通过自己绘制的“知识树”非常清晰的展现出来,还配上了幽默的旁白和生动可爱的人物。这一举措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仅展示了他们的绘画、构图和创意,而且训练了逻辑思维能力,增添了课堂的生趣。

单元总结课的知识总结不再是那么生硬,显得更接地气,更有温度了,学生们也更乐于参与到哲学课堂的内容生成中来。

通过歌曲改编、举办“哲学演唱会”、“图表大师”等导入方式,成功的提高了学生学习哲学的积极性,不仅单元总结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使得同学们对于必修4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课程的继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哲学本就是帮助我们不断反思的智慧之学,通过这些不同的教学实践,在提升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从而实现学生和教师的同步成长。

【参考文献】

[1]郑丽君.高中政治教学中互动交流模式的建构[J].魅力中国,2008(28)

[2]许建明.对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中若干问题的反思[J].新西部(下半月),2008(11)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梳理第5篇

一、梳理知识――理清知识脉络

(一)必要性

1.复习备考要学会梳理知识,因为新教材偏重生活逻辑,编写者利用各种生活材料创设情境,虽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但因淡化学科逻辑,知识的表述相对零乱,不利于以条理化的形式存储于我们的大脑之中。

如经济生活第五课阐述“依法维护劳动者的权益”这一内容,教材先在第一段阐述“实现和维护劳动者的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为什么),然后话语一转,说明党和国家为维护劳动者的权益所采取的措施(怎么样);第二段先阐述国家用法律来保护劳动者的权益(怎么样),接着又说明保护的意义(为什么);第三段阐述劳动者的权利(是什么);第四、五段又阐述劳动者如何自我保护(怎么样)。这种安排不仅使是什么、为什么与怎么样前后颠倒,混杂重叠,而且在阐述怎样保护时,又插入保护的意义和劳动者的权利,将“国家保护”与“劳动者自我保护”两个紧密联系的内容分割开来,使前后内容衔接不畅,结构混乱,支离破碎。这样的内容就需要考生在复习中通过知识梳理,将其结构重新理顺。

2.复习不同于学习新知。学习新知重在获取知识,教材注重“生活化”也是从有利于我们获取新知的角度来考虑的。而复习应对的是高考,高考注重学科逻辑,要求我们掌握的知识不能零乱无序。因此,复习时就应通过对知识的梳理与重组,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与网络化,这样,才能有效应对教材偏重生活逻辑,高考注重学科逻辑这一矛盾,才能优化认知结构,提高复习效果。

3.从三轮复习的特点与要求来看,一轮复习偏重对“点”的分析,要求对每个知识点都有一个全面、透彻的理解,将教材由薄变厚;二轮复习注重“线”的勾连与“网”的构建,要求通过知识的梳理与整合,连“点”成“线”,使教材由厚变薄;三轮复习重在结合热点,对知识进行分析运用。在二轮复习中,我们应根据本轮复习的特点与要求,分清轻重,突出主干,建构体系,使繁杂的知识条分缕析、一目了然。如复习经济生活,就可抓住社会再生产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梳理知识;对文化生活,可抓住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先从一般意义明确文化是什么、如何发展,再明确中华文化是什么,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由此联系相关知识。梳理要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由课题、节题、框题、问题、要点,将知识分为五个层次,层层深入,纵横相连,使知识要点化、条理化、层次化,结构化。

(二)方法

1.以“点”带“线”法。即围绕教材中具有基础性、关联性的核心概念,按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思路梳理知识,使相关知识围绕各个核心概念形成一条条脉络清晰的知识线索。如政治生活中的国家、民主、公民、政府、人大、政党、宗教、民族、国际关系等概念就是教材中的核心概念。围绕它们梳理知识,既凸显了主干知识,又形成了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知识板块,在解题时,就有利于按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角度对号入座,提高答题的针对性与准确性。

2.脉络梳理法。即依据知识的逻辑联系将繁杂的知识梳理成脉络清晰的知识线索。如可将生活与哲学分为哲学的产生与发展、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和人生价值观等板块,再依据逻辑关系梳理每个板块的线索。如唯物论由客观与主观两个方面展开,联系相关内容就构成物质与意识、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两大关系。辩证法则围绕联系的、发展的和全面的观点梳理知识,形成知识链。

3.表格法。通过表格的形式对相关知识进行比较,明确其区别和联系,也有利于把握知识的关联。如政治生活中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包括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四个方面。在学习中,考生既容易混淆这四个方面的内容,也难清晰揭示其内在联系,通过表格加以比较,就有利于明确其区别,揭示其联系。

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主要内容经济调节运用财政、货币、价格等政策调节供求关系,促进总量平衡,结构优化,区域、城乡、行业等协调发展,国际收支平衡市场监管健全市场体系,完善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秩序,打破市场垄断,建立诚信体系社会管理应对经济中的突发事件,进行安全生产管理,为企业申请登记注册,年检等公共服务提供水、电、气、交通、信息、技术等服务通过上述内容的比较不难看出,从企业的角度来说,经济调节是要通过国家的政策信号,引导企业调节生产,促进总量平衡与结构优化;市场监管是要为市场提供规则,对企业生产的产品进行监管;社会管理是要为企业的生产与经营提供平台,协调关系,并对其生产与经营活动的进行管理;公共服务是要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服务。四个方面都围绕经济活动展开,分别从宏观到微观,从企业的生产前、生产中到生产后,进行全面的管理与服务,虽侧重点不同,但目的相同,都是要促进社会的经济活动顺利进行,促使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4.图示法。即通过符号、线条、三角形、螺旋线等清晰地表达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如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观点。其中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矛盾的观点则揭示了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利用图示法,就能简明扼要、一目了然地把它们的关系表现出来。

二、整合知识――促进知识生成

如果说梳理知识是依据教材原有的逻辑顺序,通过知识的纵横梳理,理清知识脉络,揭示知识联系,构建知识体系,使知识网络化、序列化;整合知识则要求根据学习需要,打破教材的原有框架和编排体系,依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围绕某个中心点,将有关知识整合为一个个新的有机整体,使知识专题化、板块化,以实现知识的重组与生成。

1.围绕知识的联系重组知识,将知识结构理顺。教材出于编写的需要,把一些知识拆分开来,使知识显得零乱,不利于认知结构优化,这就需要我们对其进行重组。在整合重组中,要注意弄清各个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使建立的知识网络逻辑严密,脉络清晰。这有利于解题时准确判断考查的知识属哪个板块,与哪些知识相关,便于提取知识。

如经济生活中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都属于市场。教材出于编排的需要,将它们放在不同板块,容易使我们忽视其内在联系,在运用时就不利于知识的迁移。在复习中,我们要抓住其内在联系将其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如国内市场商品交换是以本国发行的纸币作为交换媒介,在国际市场,不同国家的纸币含金量不同,需要兑换,从而产生外汇与汇率。国内市场依靠国家的法律来维护市场秩序,有很强的约束力,公平与平等能得到较好的保证。而国际市场的交易规则是由国际组织制定的,其强制性就大打折扣,故而国际市场不等价交换大量存在,市场交易原则得不到有效维护,市场的消极作用就容易放大,不正当竞争就容易泛滥,商品倾销尤其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就到处存在。我们在积极开放的同时,要注意维护自身权益,保护民族工业。这种前后知识内在联系的揭示既有利于知识整合,又有助于深化认识,实现知识的生成,还有利于我们优化认知结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

2.围绕核心概念辐射知识,将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学科知识主要由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构成。任何概念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正确认识概念间的关系是培养逻辑思维,进行判断推理的内在要求。而在概念的区别和联系中认识和掌握概念,既有利于真正理解其内涵,也有利于以概念为起点,连“点”成“线”,连“线”成“面”,构建知识体系,并有利于在概念的深化和知识的联系中获得新的认识,动态生成知识。在二轮复习中,我们应抓住学科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核心概念,以其为支点辐射相关知识,将其组成概念群,形成以某个概念为核心的知识板块。

如政治生活中的“公民”,围绕它可向公民的权利、公民的义务、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公民与政府的关系等知识辐射,形成一个以“公民”为核心的板块。这样,我们在回答有关公民的问题时,就能迅速调动相关知识进行迁移运用,甚至还能从中获得新的发现。如我们明确了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明确了公民的权利只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在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权利时,就知道应坚持什么原则,要注意什么要求,使知识从一般到个别迁移;在迁移运用中,还可以发现它们的一些共同点,深化认识,帮助我们进一步掌握学习的规律与方法。

运用概念或关键词辐射法,还能将一些看起来没什么关联的知识整合到一起,提示其内在联系,获得新的认识。如围绕“性质”这一关键词,我们可以将国家性质,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政府的性质,人大、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的性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性质,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人民政协的性质等知识联系到一起,通过比较,揭示其共同点和内在联系。这既能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各种性质的内涵,将它们区别开来,在运用中能更准确、更规范地表达,也有利于我们在对知识的比较中获得新的认识。通过国家性质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的比较可以明确,国家性质与执政党的性质应该要一致,否则就不利于国家政权的稳定与巩固。因而在我国,既要坚持人民民主,也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围绕中心线索串联知识,将相关知识整合。政治学科不仅有核心概念,还有作为知识骨架的中心线索,围绕某条中心线索,可以对知识进行整合重组,建构新的知识板块。

如经济生活中的商品生产与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市场与价值规律,所有制结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生活中的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国家的内容与形式,国家与政党的关系,民族、宗教等国内政策与外交政策的关系,都可以成为重组知识的中心线索。在复习中,我们要抓住知识的中心线索,打破教材的编排体例,将相关知识重新组合。如“国家的宏观调控”,我们先纵向把教材中有关宏观调控的知识梳理出来,如宏观调控的原因、内涵、目标、手段等;再横向将其与其他章节知识联系起来,如经济结构的优化,市场秩序的监管,诚信体系的建立,税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运用,进出口贸易的平衡等等,通过揭示它们之间的纵横联系,就构建一个以国家宏观调控为中心线索的知识模块。在知识模块构建中,我们对宏观调控的内容、目的、方式与手段等,也会有新的认识与发现。如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和货币政策,在整合中要将其加以区别,使我们明确它们各以什么方式引导企业的生产与经营,在什么时候该运用什么政策,这就有利于实现知识的生成。

4.围绕某个问题整合知识,将相关知识重组。整合知识还可以将教材内容归纳为一个个具体问题,这不仅有利于我们围绕问题整合知识,还有利于通过问题的引领去探究问题,使知识得到重组与运用。

如经济生活讲“影响消费的因素”,教材的编排有点乱,它先在第三课第一框题说明消费水平主要受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物价总体水平的影响,此外还受商品的性能、质量、外观、包装、广告等因素影响,然后阐述“消费的类型”和“消费结构”;在第二个框题又阐述消费受人的消费心理的影响;在第四课第一个框题,再阐述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水平及动力都由生产决定。这种编排就使“影响消费的因素”这一内容被分割肢解,分置于两个单元、两课的三个框题中,零乱无序,没有清晰的层次关系。在复习中,我们就可以围绕“影响消费的因素”这一问题,将相关知识整合到一起,既优化知识结构,也使我们对影响消费的因素有一个更全面、更准确的把握。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梳理第6篇

关键词:图表法;归类法;梳理;复习

高考注重能力考查,没有扎实的、系统化的、条理化的基础知识,就不可能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和复习中知识的梳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知识梳理,就是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总结,使所学的知识深化、条理化、系统化,使之形成新的合乎逻辑的有内在联系的体系或相应的问题,然后将这个新的体系或问题返回到教学中去,并结合实际加以应用,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达到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一、重视图表法知识梳理

图表法就是以一定的图表形式来梳理、反映教材知识及其相互关系的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只是繁多而又分散复杂的内容,它具有直观、形象、简明、概括的特点和优点。教师恰当地运用图表,便于教学、复习和记忆,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能力。教师根据不同的需要刻意绘制以下几种不同的图表形式。

(一)知识性结构体系图表

此图表在教学和复习中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功能是对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作出整体的系统的反映,它便于总揽教材内容,从整体上全面地了解和掌握知识点。通常是以单元或课节为单位来梳理、反映知识点之间的层次关系,以及各个层次构成的基本内容的层次结构体系图表,或者是围绕一个中心问题或一条基本线索来梳理、反映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的图表。例如,高一年级第三课“多彩的消费”知识总结如下。

1.消费类型:(1)按产品类型分为:a.有形商品消费,例如书籍、运动用品;b.劳务消费,例如你到餐厅吃饭,服务员为你服务。(2)按交易方式不同分为:a.钱货两清;b.货款消费;c.租货消费。(3)按照消费的目的,生活消费可以分为:a.生存资料消费,例如日常所使用的衣、食、住、行;b.发展资料消费,例如教育、培训等;c.享受资料消费,如在KTV唱歌。

2.消费结构:(1)概念。(2)特点。

3.树立正确的消费观:(1)由于受自然条件、社会环境、个人经历等因素的影响,人们的心理往往不同,使消费带有复杂性。(2)消费心理复杂性的表现。

4.做理智消费者,因人而异,适度消费,理性消费。

(二)专题性知识图表

专题性图表的功能是用来梳理、反映某一类型知识内容的,它便于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某一专门性问题。综合性图表的功能是用来对内在联系的各种不同类型知识内容进行梳理,把它们贯穿起来,作出综合的反映,或把若干专题系统地综合,构成新的知识整体,它便于从整体上全面地认识和把握复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例如,讲解“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除了让学生掌握扩大再生产的方法外,还应该重点阐明“资本家能够扩大再生产是剥削工人的结果,同时扩大再生产又是进一步加强剥削工人的手段”,“当无产阶级执政后,没收资本家的全部财产收归国有是天经地义的”的道理,揭示出“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的真谛。教师在讲解问题时,要明确目的,讲解的内容要按照教材内容的严密逻辑系统,分清主次,重点突出,抓住关键,解决难点。既要有针对性和现实性,又要考虑知识的连续性和结构性;在讲的方法上,要按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特点,以问题为媒介,把学到的知识有机地连接起来。

(三)比较知识图表。比较图表的功能是用来对彼此有某种关系的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对比分析,以反映它们之间的异同和联系,比较的方法是分析和认识事物的一种重要的辩证方法,是政治课教学和复习中常用的方法,它能加深对各种事物的本质的理解和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在政治课的教学和复习中要广泛运用比较的方法。例如,在辩证唯物主义的教学中,不急于引入“哲学”这一抽象概念,而是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组织他们讨论人的聪明才智是先天就有的,还是后天才有的。同学们众说纷纭,各抒己见。这时,笔者便问同学们,“愿不愿做一个聪明的人”,不用说,谁都愿意做一个聪明的人。于是,笔者便抓住话题从理论上讲要做一个聪明的人,就要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就要学习哲学,它能给人予智慧,给人予方法。它来源于实践,又回到实践,指导实践。接着,笔者又用现实生活中处理问题的正反两方面的例子,进行对比教学,说明哲学对指导人们行为的重要性,这样,就能使同学们自然懂得: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

二、加强归类法的知识整理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梳理第7篇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6―0114―01

三校生对口招生考试是指中专、职校、技校的学生可以参加三校生的单考单招考试,考取高职院校。近年来,中职生参加“三校生暨普通高等教育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考试的比例逐渐加大,但是这些学生在复习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反思。本文针对高考中政治课内容的侧重点、深浅程度、教学质量的改进、应用性等方面,现就以哲学与人生教材为例谈谈“三校生”在对口招生考试中德育课的复习策略。

一、帮助学生夯实基础,让学生学会整理笔记

高考班的思想政治课学习属于一个复习巩固的过程,但由于之前的学习没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使得大部分学生对哲学基础知识掌握得很肤浅。所以在首轮复习中,教师一定要扎扎实实讲述课本内容,同时在讲课中对哲学原理进行归纳整理,要求学生记好笔记,课后布置背诵任务,并将重点知识以简答题形式让学生背会,还要定期对学生的背诵进行检查,督促他们完成。

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原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由于中职生的文化基础较薄弱,对知识的理解存在欠缺,在学习中往往处于“被动学习”,因此,对知识容易出现死记硬背的现象。要扭转这种局势,教师必须在课堂上转变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尤其对于哲学知识,教师要把抽象的哲学原理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一边讲哲学原理,一边列举大量的实例进行分析,将枯燥的哲学知识与鲜活的生活事例紧密结合。

例如,在讲到“联系的普遍性”时,可举例“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事例;在讲到“内外因相结合”时,可举例“孟母三迁”的故事,等等。在这些通俗易懂的故事中分析所包含的哲学原理,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勤于思考,主动学习。

三、引导学生梳理知识,理清脉络,让学生学会就同一事例中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不同的哲学原理

没有系统,就难有头绪,各知识间就会彼此孤立,所以在第一轮复习完后,教师应在各知识点梳理的基础上,找出各知识点间和方法间的有机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在讲课过程中,要理清每一单元的主旨思想,知识之间的衔接关系,让学生学会就同一事例中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不同的哲学原理。例如,在讲到“互联网对学生的影响”时,教师既可以从唯物论角度分析,也可以从辩证法角度分析,还可以从价值观角度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学会了梳理归纳知识,当学生遇到材料分析题时,在头脑中就能清晰地呈现整本书的知识框架,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三、引导学生以课本的知识点为基础,针对高考的重点和热点内容进行专项训练

许多学生认为在冲刺阶段要做大量的偏、难、怪的题目才能应对高考中的“压轴题”。其实,历年的“三校生”高考试题中,偏题、怪题、难题不是没有,但份额很少,少到完全可以忽略的地步。因此,教师可建议学生以课本的知识点为基础,针对高考的重点和热点内容进行专项训练,同时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专项提高,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实证明,只有对基础知识了如指掌,深刻理解,做题才是有效的;而且要多做基础题,特别要注意规范的表述。

五、引导学生总结知识和方法,拓展学生的思路,让学生活学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