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合集7篇)

时间:2023-09-11 17:26:03
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

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第1篇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1.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4)-01-17-1

1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1.1村级班子建设滞后

一是重视程度不够。很多基层组织只重视经济建设,忽视了团队的建设,没有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不仅对现有班子成员建设不重视,更缺乏对后备力量的储备,目前基层班子普遍存在年龄高、文化程度低的情况,严重制约了基层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基层班子培养、选拔、任用制度有待完善。目前,很多地区存在拉票选村干部的情况,例如:通过在村中家族庞大、帮派结伙等方式进行拉票从而当选村长,而不是通过能力的考核,致使很多会经营懂管理的优秀人才被埋没。三是基层班子的团队精神不足。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是两个原因:班子成员的待遇较低;班子成员的关系不协调,喜欢单打独斗,就很难形成合力,也就很难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1.2村级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多

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欠发达地区要发展村级经济不仅先天不足,而且后天也较难弥补。一是自然条件差。大部分村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不少山区村,虽然发展林果、高山蔬菜等农产品的立地条件较好,但受交通等因素制约,增产不增收;二是人才、资金、信息匮乏。多数村有头脑、有技术、有门路的年轻人不愿在村里创业,使村级经济发展缺乏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在资金方面,由于金融机构对村级集体贷款控制过严,很难贷到必需的资金,上级的一些帮扶资金又难以集中解决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问题。一些村对外接触少,走不出去,请不进来,信息渠道不畅,难以适应市场的激烈竞争。

1.3村级集体以土地为主的资产的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经营权、收益权没有真正体现

农村目前实行双层经营责任制,村级统一经营项目少,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综合效益不高。尤其是国家在征用土地时低价征用,垄断经营,高价销售,使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经营权、收益权成为空谈。

1.4政策导向偏差、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村级是农村最基层的组织,一方面要承担各项社会职能,如计划生育、五保户抚养、征兵优抚、水库维护、山林抚育、电力通信、道路、医疗、村庄整治等生活保障功能和公益事业都需要资金投入。另一方面,近几年政府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政策宣传导向偏差和资金扶持不足,加上村级事权过多,造成支出项目多,资金缺口大。

2建议与对策

2.1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村级集体经济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作用和意义

实践证明,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强的村各项工作有序推进,起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示范作用。因此,应充分认识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和物质基础,是增强服务功能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的有效途径和措施之一。

2.2拓宽思路,积极探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新途径

一方面,各级党委政府要制定出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优惠政策,设立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村“一事一议”公益事业奖补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专项资金。优惠政策要体现村级集体以土地为主资产的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经营权、收益权。鼓励村集体将合法的存量非农建设用地,以使用权入股、租赁等形式与其他所有制经济合作,依法兴办二、三产业,获得稳定的土地收益。要加强支农资金整合,加大扶持力度,建立公共财政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各行政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行一村一策;充分发挥各地的山林资源、农业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优势,发展特色经济;采取集体投资、农民入股和吸引工商资本投资等方式,科学开发优势产业,着力培育高效生态农业块状经济,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农家乐旅游,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要综合利用区位经济和产业人口集聚优势,鼓励兴建标准厂房、民工公寓、商贸、酒店、商铺等物业经济,通过物业出租等方法,获取稳定收入。结合县域产业发展,为现代服务业提供仓储场地等服务,开辟集体经济新的增收渠道。要与农业龙头企业、农技组织等合作,牵头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提前、产中、产后服务,实现集体经济向多层次、多领域的延伸和扩张。要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产的利用率。有条件的村要实施资本经营,努力从单一资本增值转向多种资本增值,提高集体资金利用率。

2.3强化管理,不断完善村级集体经济的运行机制

一是扎实抓好村级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村党支部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有计划地把能够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人作为后备干部来培养;二是加强村级财务管理。建立健全村务(财务)公开制度,控制非生产性开支。全面落实村级集体经济审计制度。完善村会计委托制,推行农村会计核算电算化,加快村账乡(镇)会计委托机构建设;三是加强村级民主管理。规范和完善村级集体经济民主决策的内容、形式和程序;四是推进新农村社区股份制改革。加大改革力度,重点推进土地征用较多且农民已基本农转非村及集体资产较多、集体经济实力较强村的社区股份制改革。

2.4加强领导,确保村级集体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第2篇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建议;策略

中图分类号:F321.3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9-0000-01

农村集体经济是20世纪50年代产生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基于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农村集体经济该以何种方式发展成为研究的重要内容。我国经历了资产承包制和租赁经营后,慢慢扩大农村集体经济范围,兴起一批村办集体企业和股份合作企业等经济形式。农村集体经济呈现多样化发展状态,有利于增加我国农民的稳定收入,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服务功能,促使农民群众向着共同富裕的方向发展。文中以影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入手,介绍一系列优化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策略。

一、分析影响农村集体经济的因素

(一)人才严重短缺

农村地区所处的位置影响其无法吸引大量优秀专业人才。同时,农村部分村干部文化素质不高,多数为初中及以下学历,不具备专业的管理知识和技能,无法快速搞好农村经济。加之县级农技人员严重不足,各县农委约有6名专职农业技术人员,无法针对每个村庄展开实地性指导。

(二)缺乏有效的政府支持

集体经济发展不单单缺少合理的总体规划,有关集体经济发展情况基础数据存在模糊不清的情况,为政府制定合理政策带来一定难度,也从侧面反映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混乱、缺乏有效指导等问题。目前,农民迫切希望政府执行土地使用、启动资金等各项优惠政府。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各个地区对农业投入不足,部分地区农业基础设施严重损坏,缺少相应的资金进行修复,村集体收入除去办公经费、计划生育开支等费用所剩无几。

(三)集体经济制度存在缺陷

集体经济不成功的重要因素在其内在原因,因现行制度主要针对村委员对集体资产实施经营管理,部分并未建成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经营管理缺乏适当的监督,时常出现的情况。同时,集体经济收益无法很好地改善农村公共设施或发放村民服了,甚至成为引发腐败的根源,这导致农民不支持集体经济。

二、改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的对策

审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的影响因素及问题,提出以下相关的改善策略。

(一)制定有效的管理机制

集体经济财产权隶属于农民集体,因此,需要选定合理的人进行治理。目前,我国政府实行派遣人进行管理,上述人、委托人对其无法实时有效监督,集体经济组织自然无法形成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合作经济管理模式由农民自行组织,实施民主管理、自主经营的模式,该组织内重大事物多数由社员民主表决决定,真正意义上代表社会的利益和意愿。

(二)创新人才管理模式

随着素质教育在农村的普及和高等教育大众化,为保障农村村干部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必须主动扩大高素质村干部候选人有效供给。采用引入市场的观念,不断扩大选人、用人渠道,为农村各个阶层选择优秀的人才。同时,地方政府要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为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创设良好环境。对部分城郊地区、流动人口频繁流动的区域,可以适当放宽村干部身份限制,准许某些准村民参与村干部选举。通过各个途径打破与市场经济格格不入的封闭型农村社区,不断拓宽村干部来源渠道,为农村基层组织提供大量优秀的人才。

(三)开展合作经济的主要途径

农民合作经济是国外发达国家普遍使用的农业组织形式,大于90%发达国家的农民均参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国外执行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形式主要包括以专业性和综合性合作经济两种模式,专业性合作经济形式实施按劳、按股进行分配和管理,根据市场机制实行。综合性合作经济模式由农民自行建立逐渐形成由中央至地方的半垄断组织体系内。我国更适应执行美国这种专业性经济模式,但考虑本国实际国情,可以考虑一企业领头农户入股的方式组建合作社,执行按股、按劳动分配制度,严格按照民主管理原则实施管理。从政府角度来说,政府必须转变职能,由原有的管理角色变为引导和扶持角度。政府部门通过积极引导帮助农民创建各类合作社,但必须保证农民自主管理权力,不可依据自身意愿干预合作社管理和经营活动。那些由政府牵头建立的合作社,政府部门可进行有效的监督,预防其完全被企业控制。同时,必须打破行政区域束缚,合作社成员不可单单局限在本乡、县区及外省的合作社,便于扩大合作社的规模和管理效果。从农民角度来说,我国多数劳动力素质较低,因此,必须开展各项培训活动,让农民学习先进的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管理能力。

三、结束语

总之,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趋势更加明朗化,但必须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把利民惠农的服务事业落到实处,从执行合理管理体制、创新人才模式等方面入手,促使农村集体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超.浅析我国农村集体经济[J].青年科学(教师版),2013,34 (9):138.

[2]卢红.加快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对策及建议探究[J].中国农业信息(上半月),2014,15(7):99-99.

[3]周润书,程守红.功能视角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集体经济收不抵支的思考―以东莞市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3,11(5):56-62.

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第3篇

一、农村教育可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早在1978年,邓小平就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点。可见教育事业关系到国家的兴亡。农村教育的发展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当前农村教育落后。农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一大批孩子不能很好的接受教育。为农村的全面发展造成影响。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更是农村经济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大部分仍然是小农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小农经济难以与大市场对接,农业比较利益低。农业产业化组织作为农村中的企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中介,需要大量的农村管理人才、经营人才、技术应用人才以及科技开发者,这些都需要教育能够培养出大量实用的农村建设者。

二、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农村能源建设的关系

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农村能源的建设起着积极促进和推动的作用,也为农村能源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然而.农村能源和设施装备的有效提供和提高,又能及时的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用能的需求。农村经济的规模和速度,又会促进或制约农村能源建设的程度和规模。一般来说,农村能源的发展与能源消费的增长成正比。能源消费愈大,现代化程度愈高,生产总值和能源消费量基本上是同步。随着能源利用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费量会减缓或降低。农村能源与农村经济的一般关系,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反映出来。农村能源建设的内容包括开发利用和节能、产业化建设和服务工作等。它在农村和农村经济发展中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的作用:一是能源是农产品的结构构成要素,从本质上讲,农业生产即是能量转换的过程。二是推动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能源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使社会和经济进入到一个新阶段,改变了农村面貌。三是提供动力,保证了农村系统的正常运转。四是使农村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提高。五是促进了农村的技术进步。六是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第4篇

关键词:资产监管;利益分红;股权固化;提升效益

一、集体资产管理现状问题

(一)集体资产交易平台有待完善

第一,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都设有农村集体资产监管办公室,基本上辖区所有村的集体资产交易项目都必须上交易平台,接受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的监管,这有效地规范了村集体资产交易行为。但目前农村集体资产监管办公室多为临聘人员,专业性不强、流动性大,不便于对交易行为提供延续性的指导和监督。第二,设在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的农村集体资产监管平台,难以承接大宗资产和集体建设用地交易。由于缺乏区级交易平台,这类大型项目需前往广州市产权交易中心交易,而项目双方因路程远、程序复杂、市级平台收费等因素,前往的意愿不强。

(二)集体资产交易监管力度不够

第一,村监会监督履职不严,村监会成员作为交易的监督主体,监督意识不强,部分现场监督的随意性和缺席率很高,不能有效行使民主监督。如个别招投标前的合同条款(村民会议表决通过的内容),与实际签订的合同条款和操作执行的情况存在差异,甚至出现阴阳合同。第二,村监会的监管缺乏强制力,在执行过程中可能屈服于村干部的权威,难以及时暴露交易中的腐败问题,如个别村干部选择性拒收土地押金使竞标主体无法上平台,人为左右集体资产交易方向。

(三)村务公开不够规范、渠道单一

第一,个别村存在村务公开不够规范,内容不够全面的情况,村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决权和监督权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如个别村社干部弄虚作假,伪造虚假会议表决材料,损害村民利益。第二,村务公开渠道有限,很多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对公示栏的集体资产交易情况,知晓度很低;村里留守的老年人,很少通过网页了解村务情况。在部分村出现集体资产交易按规定进行公示后,村民借口不知晓情况,反驳交易合同或协议,而公示栏的公示过程没有证据记录,容易出现扯皮情况。

(四)特殊村民群体的利益之争影响经济发展

第一,外嫁女、回迁户、超生户等的分红问题。尤以外嫁女问题最严重,外嫁女希望分红,但经济社成员反对其参与集体分配;法律支持外嫁女的村民身份,但村规民约多排斥其户口在村内保留。如花东镇九一村自2004年初开始执行的村民自治约定“凡出嫁女户口在结婚登记日起三个月内迁出,如户口确实不能迁出,只能挂靠,不能参加集体分配”,花城街罗仙村也规定“出嫁女需在半年内迁出户口,不迁出的只能享受出嫁当年的分红,后不再续”。各镇街因外嫁女分红引发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界定和分配问题,成为影响基层稳定的老大难问题。即便外嫁女得到法院支持,在刚性的利益前,分红执行又是另一场战争。此外,在集体经济圈外,还有知青、军人、大学生、超生子女、回乡侨胞、213群体等,如2015年花东镇山下村非农户籍人员要求参与分红,经济社通过成员大会表决通过只有农业户籍人员才可参加分配,造成非农户籍人员的持续不满。这些群体的权益之争不仅造成基层不稳、也分裂了农村熟人社会。

第二,帮耕户/代耕农要求享受村民权益问题。帮耕户在城乡结合部、农村等地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多数无固定住址或经常变更住址,留住各村居的,居住条件普遍较差。早期迁入时签订的土地承包合同逐年到期,土地被收回,部分人仅靠打工的微薄收入维持温饱,如花山镇213户帮耕户只有不到20亩耕地。由于户籍不在花都,无法解决诸如医保、养老、子女入学等问题,且群体中小学文化程度占大多数,导致了务农缺技术,务工缺技能,平均收入水平偏低。梯面镇为帮耕户入户、赋予选举权,免费租赁土地供其使用作为暂缓之计;花山镇建议按市政策为帮耕户入城镇户口,超过90%的帮耕户都不愿意。帮耕户强烈要求入户、分红、分田、分宅基地、重建住房,经济组织成员身份之争难休,制约了集体经济的发展。

二、创新盘活集体经济做法思考

(一)加强对农村集体“三资”交易管理

一是完善交易平台制度建设。第一,针对农村集体资产交易在镇街和市两级进行的现状,建议设立区农村集体资产交易办公室,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建立区级交易平台,承接大宗资产和集体建设用地项目,使交易更加便捷、规范。第二,农村集体资产原则上均应采取公开竞投方式进行交易,对《广州市农村集体资产交易管理办法》中列明可不采取公开竞投标方式进行交易的,应严格按照法定程序提交申请、接受审核,方可采取协商谈判等其他方式进行。

二是强化对“三资”交易的监督。第一,严格按照区镇集体“三资”公开登记交易制定规范,做好村社“三资”登记管理、定期清查、审计通报和责任追究等工作,主动纳入“区级监控、镇级监管、村社公开”的网络监管信息系统,实现农村“三资”管理的实时化、全面化和全程化。第二,强化镇街对农村“三资”管理主体责任,赋予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交易中心法人资格,设立农村集体资产交易押金账户,由镇街统一直接收取交易押金;若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在农村“三资”管理上没有履行监管责任,对知道或应当知道的违规行为没有制止、纠正并违规受理、办理的,除对相关责任人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追究责任外,还要追究镇街的经济责任(责令镇街赔偿村社经济损失),以遏制镇街在农村三资管理中的不作为乱作为现象。

(二)推行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

一是化解农村特殊群体的权益诉求。第一对帮耕户要求入户、分红、分田、分宅基地问题,按《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解决粤北石灰岩地区外迁人口入户问题的通知》(粤府办z2002{48号)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解决粤北石灰岩地区外迁人口安置遗留问题的意见》(粤府办z2013{9号)的要求,在韶关、清远两市划定区域进行安置,为符合加入我区城镇户籍的人员办理城镇户口。第二对外嫁女分红问题,一方面引导村规民约修订外嫁女身份认定的内容;一方面严格按法律规定保障户籍在本村的出嫁女享受相应权益。第三对回迁户分红问题,按《广东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规定》的规定,通过本村经济组织成员大会表决其是否具有分红的权利。第四对超生户分红问题,按《广东省计划生育条例》中规定的年限,对符合资格的超生户进行分红。此外对回迁的移民户等不具备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数量较多的特殊村民群体,可考虑将其置于一个专门的村民小组,统一管理,避免分散在不同的经济社,跟村民争地抢利,成为定时炸弹。

二是推行农村分配股份固化改革。对集体经济组织股权实施“确权到户、户内共享、舍内流转、长久不变”的股权改革,明确以户为单位进行股权登记和股份分红。第一,做好村民思想工作,2013年狮岭镇在4条村开展股权固化抽样调查,赞成与反对对半开,本次调研中部分村提出希望实施股权固化。应在此基础上通过入户沟通、政策宣讲、成功地区实地参观等方式,破除村民的心理抵触堡垒。第二,改革应分类分步推进,在经济实力薄弱的村先试点,避免激化社会矛盾,然后逐步全面推开;针对各村的不同情况,在统一原则的前提下做好个性化分配方案,切忌强推和一刀切。

(三)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

一是拓展农村集体资产投资渠道。目前我区农村现成资产主要用于租赁、使用权流转、合作建厂房,投资渠道单一,可考虑在风险可控、充分评估、符合民主程序的基础上,通过如债券资金等金融途径,提升集体资产收益。

二是配置股权盘活产权。借鉴南海“村庄公司化”模式,在产业相对发达的村,通过村自办企业或合作经营的方式,村集体入股本地企业,分红收益又可通过调整股数,将一部分收入用于给非村民群体配新股或开发其它投资项目,团结非村民群体的同时多元化村民收入。

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第5篇

一、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是农村信用社取得长足发展的根本保证。

(一)政府农村产业经济政策是农村信用社得以发展的前提。近年来,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把高产高效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作为主要发展方向,相继出台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在各项政策的指导下,全县农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陵阳的西瓜大棚,小店的芦笋种植,库山、天宝的中草药,桑园、大石头的大姜等为代表的成规模的农业产业带,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0年共实现农业总产值27亿元,同比增长2.4%,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农村信用社的资金来源与运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提高认识,多措并举,各级政府全力支持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政府各级部门已充分认识到农村信用社是地方金融机构,其兴衰与政府息息相关。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6月末其农贷总量占全县农贷总量的90%以上,农村信用社已逐渐发展成为最好的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是名副其实的农村金融主力军。

长期以来,各级政府多措并举化解风险支持发展,在涉及农村信用社切身利益问题,在政府利益与信用社利益发生冲突时,政府宁可自身承担也绝不把包袱甩给农村信用社。一是政府举债解决基金会问题。1999年根据上级安排全县清理农村合作基金会,根据有关精神对符合条件的基金会可由农村信用社收购,政府及时组织了人员对全县21家基金会进行了清产核资,县政府本着不甩包袱、不压担子、不转嫁风险的原则,将基金会全盘关闭,所形成的债务由政府承担,避免了将风险转嫁到农村信用社。二是帮助农村信用社增资扩股。增资扩股是农村信用社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主要手段之一,各级政府始终给予大力支持,充分发动社会各界踊跃入股。目前,农信社股金总额已达4727万元,较行社分门办公时增长4693万元。三是整顿社会信用秩序,清收盘活不良资产。今年5月份,根据市政府统一部署,县政府大力开展了清收盘活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活动,为信用社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活动中,县政府成立了由县政府分管县长任组长,公安、法院等职能部门为成员的清收盘活领导小组,积极帮助清收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并把清收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各乡镇。各乡镇政府也相应成立了清收领导小组,重点抓好清收工作中的组织协调工作。到目前,共清收盘活不良资产203万元,有效化解了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风险。

二、明确经营思路,转换经营方式,建立有效监督制约考核机制。

(一)明确经营思路,突出以信贷支农为主线的工作重点。信用社充分认识到信贷支农既是信用社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又是摆脱困境、化解风险的必由之路,必须把握住良好的发展机遇,充分发挥“农”字优势,作好支农这篇大文章,使农村信用社真正占领农村金融市场,成为支农主力军。工作中,他们以发放小额农贷作为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信贷人员走村串户大力发放小额农业贷款。今年,累计发放小额贷款9.6万余笔,涉及金额34579万元,占贷款总投放量的87%。

(二)建立内部考核机制,打破平均主义,真正体现多劳多得。长期以来,该社没有真正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收入分配机制,职工“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孬干好一个样”,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普遍缺乏危机感和责任心。对此,今年初,该社对收入分配进行了彻底改革,先后出台了《****农村信用社2001年度经营目标考核办法》、《联社机关工作业绩考评办法》等相关文件,明确了经营目标与劳动报酬的关系,从两方面入手实行全员考核。经营目标分为基础目标、新增目标、中间业务新增利润目标三项,收入分为生活费和目标奖惩两项,收入报酬与工作目标相挂钩,完成基础目标可保证基本生活费;完成新增目标计划的全额兑现效益工资,对超额完成部分按比例给予奖励,最高可达1万元。分配机制的改革,拉大了收入差距,真正体现了“基本工资保吃饭,效益工资靠实干”的分配机制,成为促进业务发展的助推器。

(三)大力发展营销贷款,改变传统信贷投入模式。过去,由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地资金的需求状况也不同,加上个别信贷人员怕承担责任,出现了惜贷、惧贷的心理,导致信用社有款放不出、借款人用款贷不着的供求矛盾。针对这一问题,信用社及时调整工作思路,一改传统信贷投放模式,全面推行了贷款营销制度,主动走出社门向优良客户推销贷款。信用社与职工个人签订放款责任书,在限额内由其自主发放贷款,保证到期及时收回本息。为有效防范风险,对贷户实行信用等级管理,根据资信状况不同将贷户分成A、B、C三个等级,放款额度从1000元到2万元不等。营销贷款重点支持了城乡个体工商户和资金需求量大的农户发展经营项目,实现社会效益和自身效益“双赢”的良好经营局面。

(四)改革人事用工和干部任用制度,激发全员活力。年初以来,信用社进行了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实行全员聘任制,职工经过考试和评议合格者由信用社与职工签订聘用合同,聘期2年,合同期满经过考核合格者重新聘用,不合格者自行解聘,使全员都产生了危机感、压力感。在干部任用上实行竞争上岗,在联社机关开展了中层干部竞聘,通过个人答辩、群众投票、组织考核等程序,有15名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群众威信好、学历层次高的人员竞争上岗,给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对基层信用社主任实行末位淘汰制,在年度综合考核中处于末位的信用社,其主任将自动辞职。

三、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帮助农村信用社解决当前面临的几个问题。信用社紧紧围绕“双增”工程,各项业务取得了快速发展,创建社以来的最好水平,上半年共缴纳税金80万元,自行社脱钩以来共缴纳税金1443万元,为地方财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了主渠道作用。但目前仍存在不良资产占比高、支农资金实力不强等不利因素需要加以解决。

(一)协调各级各部门帮助抓好资金组织工作,堵住农村资金外流源头。农村信用社虽然在资金组织工作上做了很大努力,但从上半年存款增长分析,全县农村信用社组织资金10385万元,仅占全县农村存款增长额的41.8%,这与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投放量占全县各金融机构97.8%的比例极不相称。目前个别只存不贷的机构利用各金融机构大批撤销农村代办站之机广泛发展代办员吸收存款,同农村信用社争夺农村金融市场,造成了农村资金大量外流,无法满足农村信用社支农资金来源的需求。这也与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招商引资的政策相悖的。建议各级党政部门切实采取措施加以制止。一是把农民人均存款作为《农村干部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之一,纳入“双增”工程的考核。二是乡镇政府对农村信用社的客户经理给予一定的义务工补贴,提高其服务“三农”的积极性。三是各乡镇制定制度,制约各级干部为其他金融机构代办储蓄问题,使这部分资金“回流”到农村信用社。

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第6篇

关键词:农村发展合作;农业经营;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0-02

一、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基本上解决了十三亿人口的温饱问题,然而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和人口的增多,我国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人口多、人均耕地少,耕种方式低下,新的农业技术不能充分利用,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一方面应加快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从当地实际出发,选准适合当地实际的发展项目,发挥区域优势,着力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主导产业,以市场为导向,用市场拉动结构调整。另一方面,有选择性的在部分地区实行“政策引导、农民自愿、耕地集中、工业生产”,实施“耕地集中、工业生产”的农业经济模式,农业机械化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新的农业技术得到迅速应用,有限的耕地资源充分利用,农业生产力迅速提升。

二、建立新型农业经济模式中各级政府的职责

建立新型农业经济模式,是农村经济的一个重大变革,各级政府的支持和引导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从政策上对土地承租予以鼓励和承认

我国农村几千来沿袭小农经济意识根深蒂固,要让农民彻底走出狭隘的小农经济意识,这需要各级政府在政策上支持,思想上积极引导;对于“耕地集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要及时进行疏导。土地承租工作是一项政策性非常强的工作,必须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进行。同时,对土地承租的合法性进行认可和保护。

2.对于“耕地集中”后的工业化生产,政府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服务”二字上

在政策、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市场、规划、协调等方面搞好服务、进行积极的引导和扶持, 重点做好农业机械化和新型高科技农业技术的培训、推广和应用工作。各级政府在建立新型农业经济模式的同时,要依据区位资源,确立主导产业,发展区域特色产品,以市场为导向,用市场拉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3.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全面奔小康奠定坚实基础

农村基础设施对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凡是贫困落后地区,水利、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都很薄弱,这是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瓶颈,各级政府要下大力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发挥财政投资主渠道作用的同时,采取多种办法调动社会各个方面的积极性,拓宽投融资渠道,积极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的快速发展创造条件。

4.加快城镇化进程是解决农民就业问题的一项重要内容

我国目前城市化水平仅为30%左右,远远低于国际同等GDP国家和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在我国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接近一半的人在本乡内就业 ,2/3左右在本县内就业,外出农民主要转移地也是县城。因此,加快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就显得十分重要。在促进城镇化建设中,必须做好以下的配套改革:第一,创造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政府应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取消农民进城限制,完全放开县和县以下城镇户口,让农民自由进入县城和农村中心镇,还要进一步放开大中城市,积极创造条件使进城农民能在社会保障、子女入学等方面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要有计划地组织和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集中,为农民进城务工创造有利条件。第二,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使更多的农民都有缴纳社会保障金的义务和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解除农民后顾之忧,真正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第三,实施新型农业经济模式,把农民真正从土地上解脱出来。第四,要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农民素质,为农民增收提供根本保证。

随着农民专业化合作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面对农民专业化合作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大趋势,农村中的社会问题主要来自社会生产中的权利关系和利益关系。调节这些权利关系和利益关系,正在成为农村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的重点。这里边既有农民与农民之间的关系,但更多的是农民与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和投资者、经营者之间的关系。乡村政府既要保护投资者和龙头企业的积极性,更要注意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要使农民收益与农业生产方式的创新同步前进,确保农民成为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主要受益者。

三、几点对策和建议

1.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研究制定职业农民的认定标准,鼓励各地结合实际,从所从事的农业行业领域、农业劳动时间、生产经营规模、素质能力等方面进行探索认定,并作为培育和扶持的依据。拓宽培养渠道,开展多形式、经常性的职业教育培训,完善农业职业培训体系和绿色证书制度,健全农业技能持证上岗制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扩大阳光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规模,广泛开展种粮大户、养殖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和合作社带头人等培训。吸引和支持高素质人才务农创业。

2.大力发展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

鼓励各地按照“生产有规模、产品有标牌、经营有场地、设施有配套、管理有制度”的要求,探索不同生产领域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的认定标准。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家庭农场注册登记制度。加大扶持力度,对认定的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新增农业补贴重点向其倾斜。实行以奖代补,对达到一定规模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予以奖励。通过建立土地流转专项资金等方式,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流转。加强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的指导和服务,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3.调整财政扶持重点

财政对农村、农业的支持,已经加大,并将继续加大。问题是目前这种支持办法,明显缺乏促进农村发展机制转变的深度效应。年年支持,农民当然年年高兴。但不解决发展机制问题,农民的真正致富和农村的真正现代化,永远不会完成。所以,财政支农应努力把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与促进农村、农业发展机制转变统一起来,支持农民专业化合作和产业化经营。除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外,财政对农村花钱,要重点花在支持农民专业化合作和产业化经营上。这样,既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又促进农村发展机制转变,一举两得。

4.是加快发展农民合作社

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农民兴办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类型合作社,扩大农村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农技推广等涉农项目由合作社承担的规模。深入推进示范社建设行动,促进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建立示范社评定机制,分级示范社名录,把示范社作为政策扶持重点。完善合作社税收优惠政策,规范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创新适合合作社生产经营特点的保险产品和服务。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库和培训基地,着力打造合作社领军人才队伍和辅导员队伍。

5.是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措施,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促进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深入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促进龙头企业集群发展和县域经济发展。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户、合作社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采取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实现龙头企业与农民及合作社共舞共进共赢。

6.是加快培育经营性农业服务组织

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第7篇

关键词:农村经济;困难;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5-0038-02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虽然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但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矛盾。主要表现在:党中央虽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但由于对集体经济缺乏支撑力,基层干部没有从根本上重视“三农”工作。农业增产与农民增收不同步,在没有大的自然灾害的前提下,农业虽然能取得丰收,但由于其品质不高、品种单一等原因并不能使农民收入不断提高;缺乏对农业的投入,农业发展后劲有待加强。小城镇建设发展步伐缓慢,也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这些要求我们加大改革力度,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笔者认为,从以下几方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一、针对农业增产不增收的矛盾,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首先,要调整发展思路,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大力发展名、特、优、精、新品种,使农民富裕,让居民满意。调整产业结构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保障农民的经营自、保护农民利益,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展农业的主体是农民,农民的积极性保住了,农业生产力就会持续发展。不能违背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更不能为了形象工程而搞整齐划一,挫伤农民的积极性。要让市场来配置资源,让市场来引导农民调整结构。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确保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要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还要建立健全服务网络,建立销售队伍,开展各种形式促销活动,避免户户闯市场。还要培养农民经纪人,采取各种措施将本地产品推向全国各地,再将各地的新品种信息带回来,以此使产业结构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二、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现科教兴农

首先,要增加以水利为重点的基本设施投入,提高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其次,要抓好“科教兴农”战略,大幅度提高科学技术对农业的贡献份额。兴农强农,一靠政策,二靠科技,在政策稳定的前提下,科技起着决定性作用。要通过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科技成果,使农业的增长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三、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是农村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工程,是实现农村经济协调发展,保证农村稳定的有效途径。为了更好地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农村各项改革和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应包括乡村两级民主政治建设,其中主要的是村级民主政治建设。村级民主政治建设包括在农村全面推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内容。

在民主选举过程中,要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防止搞家族派性,或人为设置障碍。民主决策便于顺利开展各项工作,调动农民积极性,减少失误。民主监督应发动和依靠村民共同管理村内失误,维护村内秩序。通过民主管理,使农村的各项工作都能既符合党的政策和法制,又顺乎民意,从而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

四、加强基层领导班子建设,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必须配齐、配强领导干部,按照农村“五个好”的要求建立一套基层班子。同时,要从农村生产第一线中培养发展党员,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大力培养后备干部,将那些勇于奉献,乐于助人,有经济头脑,能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人充实到领导班子中来,要培育一个选人、育人、用人的良好机制。

要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和领导水平,加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和为民办实事的自觉性。要不断提高基层干部的政策水平和理论水平,做到理解政策不出偏差,执行政策不打折扣。

五、要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出发,采取多种方式,帮助农民转变观念,营造一个有利于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氛围

先进地区和落后地区的差距体现在诸多方面,最主要的还是人的思想的差距。要实现农业现代化,首先要转变人的观念。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着几千年的封建历史。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的干部群众中存在着根深蒂固的与传统的小农自然经济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相适应的重农轻商、重义轻利、安贫乐道、小富即安的思想观念。虽然这些陈旧了的观念是在长期的自然经济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但它却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和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的。因此,我们要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出发,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和帮助群众树立勇于进取、开拓创新、敢于竞争、求强求富的观念,培养他们的公平竞争意识、勤劳致富意识、知识信息意识、科学技术意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发展意识,使群众都能在和敢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大显身手,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建功立业。

参考文献:

[1] 江小容.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历程研究[D].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2] 张时.小城镇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3.

Some suggestion on accelerating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economy

SHEN Lin

(Lianyungang City Haizhou District Jinping town finance station,Lianyungang 222021,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