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宪法学习材料(合集7篇)

时间:2022-09-29 20:22:34
宪法学习材料

宪法学习材料第1篇

而宪法是国家根本法,是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根基。2006年9月总书记在首都各界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5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依法治国首先是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是依宪执政。”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到依宪法执政、依宪法行政,必须认真学习宪法知识、树立宪法理念、培养宪法意识,提高运用宪法的能力。

我国自1986年开始的五年一次的普法教育活动中,宪法始终是普法教育的重要内容,领导干部也始终是普法的重点对象。应该说,经过长期的教育宣传,各级领导干部的宪法意识和知识水平不断提高,运用宪法的能力不断增强。但同时也必须看到,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干部宪法意识淡薄,不熟悉、不了解、不尊重宪法的现象依然存在。而如何提高领导干部的宪法意识,直接关系到“依法执政”的目标的实现。因此,编写一本专业性与通俗性兼备、简明适用的干部宪法学习读本,以提高广大干部宪法意识,是十分重要的。由司法部部长吴爱英主编,集中了多位资深法学专家、教授精心编写,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宪法学习读本》(以下简称《读本》),正是这样一本符合广大干部学习需要的适用教材。

《读本》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理论联系实际地对我国宪法问题作了系统阐释。《读本》结构严谨,内容丰富,分析入理,提纲挈领,自成体系,编写形式具有新意。我多年研究宪法,读后掩卷思索,有几点感悟。

第一,《读本》的知识点言简意赅,概念清晰,专而不杂,既体现了专业性,又通俗易读,针对性和适用性很强。特别是本书各章都附有背景资料、重要术语解释、学习目标、案例分析、重点问题和思考题等,这为非专业的干部学习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第二,《读本》在体系安排上独辟蹊径,坚持了“少而精”和“管用”的编写原则,在掌握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做到披沙拣金,突出主题,从宏观出发,微观着手,详略得当,这既有助于读者把握重点,又不影响对宪法的整体了解。

第三,《读本》不仅阐述了我国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基本方面,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状况,还与时俱进地提出了社会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新问题,并结合宪法发展的趋势和内在规律,对问题作出了理性的分析。因此,《读本》不限于一般的宣传、解释,而是在一定程度上还带有研究探讨的性质。

第四,《读本》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恰切地将理论原理与中国实际深入浅出地融为一体。作者能把这种联系提升到理念的高度加以评析,这实际是一种理论的升华和实践价值取向的引导,其意义在于它挖掘了在社会转型时期宪法的实用价值,从而凸显了《读本》的时代特点和现实性特点。

宪法学习材料第2篇

“教的最高境界是不教”,教育的真谛在于“教会学生学习”,新课程理念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我紧扣三维目标设计如下学法:①自主探究法:提供历史材料,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发现并试着解决问题。②学以致用法:通过提供案例分析,将学到的知识用于解决现实问题。③创设情境法:通过有关视频、图片资料,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④问题导学法:设疑引思,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

二、教法分析

1、教学思路:依据新课程倡导“有效教学”的基本理念,我对本课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将原来的“联邦宪法的制定”、“1787年宪法”、“维护联邦统一的斗争”、“两党制”四个子目整合成“三看美国”:一看美国1787年宪法(包括1787年宪法制定的背景、主要内容及评价);二看美国总统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点;三看1787年宪法的发展,感受1787年宪法。经过整合能够更好地紧扣课标要求,突出重难点,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2、教学方式:新课程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转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识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根据这一理论,我运用了如下教学方式:创设情境法、材料解析法、漫画设问探究、对比概括分析等方法。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创设情景)播放视频:幻灯片:美国自由神

设计的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通过营造历史情境,设计问题,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走近历史,感受历史,起凝神、起兴、点题的作用。

课堂教学

一看美国1787年宪法(重点知识)

一、1787年宪法制定的背景

运用材料教学法,通过分析材料分析思考归纳,体会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的历史背景。

意图:进行历史概念教学:联邦制与邦联制的区别,进一步分析美国独立战争后实行邦联制存在的弊端:通过材料阅读,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分析总结,深刻理解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的历史背景(包括理论来源和实践借鉴等)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提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高中历史课堂的重要任务,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材料解析能力。

二、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三大原则)

意图:将教材第一个子目的知识点与本课重点整合在一起,突出对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所体现的三大原则的理解。

1.联邦制原则

(1)建立:费城会议制定1787年宪法

教师出示图片资料:“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和费城自由钟。

(2)巩固:①1861――1865美国南北战争废除了黑人奴隶制,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巩固了联邦制。

出示林肯的图片,以及林肯在南北战争中提出的口号“为联邦统一而战”;提出问题,思考与美国历史上南北战争的共性。

意图:在初中学习的认知上,学生往往把南北战争只看作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和南方种植园经济之间两种经济制度的斗争,学生自主思考从维护国家统一的角度看

引导学生从高中学习的角度看,南北战争是一场关于联邦至上还是州权至上的较量,是一场国家统一还是陷于分裂的抉择。

从历史与现实相合的角度,把美国的联邦体制、南北战争、1787年宪法的修正等与中国的有机地联系起来,从国家统一的角度来看这些问题。

从而深刻理解1787年宪法对于加强国家统一的巨大意义。突出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教育。

2、分权制衡原则――出示美国总统大选的漫画:

意图:开发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结合当今的时政热点,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从现实入手,将过去的历史拉近到学生眼前,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参与课堂的主动性提高,有利于展开学习探究。

设问一、为什么美国的大选会引起全球的关注?

意图:开放式提问,学生兴趣浓厚,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为后续的几个问题做铺垫。

设问二:美国的总统选举受到了政党控制,两党制成为美国分权制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你了解的知识而言,谈谈美国政党政治。

意图: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提出,知识不能简单地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人际的协作活动,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意义建构。

设问三:美国总统是如何产生的?作为这个世界上最强大国家的领袖,他拥有那些权力?又受到那些制约?

Flas展示分权制衡示意图

这一问题为本节课重点,实现课程标准规定的“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联邦制的权力结构”这一要求。

3、民主制原则

4、总统制原则

[案例分析]:克林顿遭弹劾

意图:进一步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的能力,意义建构知识结构、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实现知识迁移,突破重点。

通过上述的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政府管理的科学化对于社会正常运行所起到的保障作用。

三、1787年宪法的评价

意图:培养用历史唯物主义观辩证地看待事物的思维。

使学生认识到1787年宪法的巨大的历史进步性和存在的局限性。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种族歧视问题,加深对1787年宪法的全面理解。

二看美国(难点)

教学内容:美国的新政体到底“新”在哪里呢?对此将其和英国进行以下比较。进行历史概念的教学,讲解总统制共和制与君主立宪制的区别。用表格的形式比较分析。

意图:注重历史概念教学有利于突破难点。运用比较法、表格分析法,将抽象知识直观化。

通过比较英美政体的不同,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发展。

三看美国――感受1787年宪法:(深化认识)

(1)修正、发展 出示内战结束后,1787年宪法的若干条修正案,体现1787年宪法的发展

意图:加强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教育。通过1787年宪法制定过程的学习,认识到美国人民、民主派人士为实行民主政治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为进步事业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通过对1787年宪法所蕴含的大量民主因素的揭示,认识到宪法是人类文明成果的宝贵财富,要珍惜和继承优秀的文化成果。同时要学生学会全面看问题。

宪法学习材料第3篇

一、剑走偏锋:教材解读中失当现象的扫描

1.注重微观知识,忽视宏观结构

【案例1】某教师的教学流程

新课导入部分:同学们是否了解美国的华尔街运动?美国政府处理此类事件的最高法律依据是什么?(教师意在引出美国1787年宪法)

新课学习部分:(1)通过提问学生“新生的美国面临哪些问题”和介绍华盛顿其人,意在让学生了解1787年宪法的制定背景、目的。(2)通过阅读三则材料引出联邦政府、州政府的权利,三权分立及其相互制约关系。(此为对1787年宪法的学习内容的设计)(3)学习活动:模拟记者招待会,由两名记者分别采访总统、参议院院长、联邦最高法院法官以了解其责权。(意在强化对1787年宪法内容的掌握)(4)问题设计:如何评价1787年宪法?

课堂小结和课堂练习部分:略。

点评:历史教材兼具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功能,它对丰富的历史内容作宏观上的叙述,还对一些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内在原因、因果联系、历史人物的内心活动作细致入微、透彻的分析。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就要把握历史知识的宏观与微观的结合,将知识按照结构关系进行重组,将书本知识按其内在逻辑组成简单到复杂的结构链,这有助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诸多有差异又能相通的结构群和结构思维,这是一种基础学习能力的培养。纵观整个教学流程,教师局限于引导学生对1787年宪法的来龙去脉进行分析学习,过于依赖现成素材,既缺乏基于大单元的教学内容的组织,也缺乏贯穿教学的认知主线,所呈现的教学内容琐碎,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境地,不利于学生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这个知识点的理解和学生情智的发展。

2.表面热闹有余,内在体验不足

【案例2】某教师的教学片段

[教学片断1]学习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背景

师:(播放纪录片《大国崛起》的部分片段后)美国的东西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师:评价“美国的成功在于它的法治和制度”,请同学们阅读理解老师提供的三则材料。

[教学片断2]教师在美国1787年宪法内容的教学中设计的三个活动。

活动1: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分别模拟国会、总统府、最高法院这三个机构的最高领导人,小组内合作讨论,每组选代表在全班交流。活动2:教师通过情境再现、案例展示请学生辨别真伪。活动3:学生根据总统、国会、最高法院三者关系图叙说史实。

点评: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各种有效的办法使学生学会认识历史问题的方法,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形成理性思维方式,从而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因此进行历史学习过程和方法的指导,以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历史教育的重点。

在上述教师的教学内容中,包含着许多时尚、热闹的教学元素,然而热闹有余学生体验不足。第一,视频、图画等多媒体形式大于实质,让人眼花缭乱,学生犹如走马观花,被“绑架”于课件上,能力和素养都没有得到很好地提高。第二,表演、讨论、辩论各种手段接连上阵,但是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体验和思维体验不足。

3.着力于知识灌输,异化人文教育

【案例3】有代表性的课堂小结

[教学片断]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制度,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为后来欧美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政权建设提供了蓝本。这部宪法在当时封建专制制度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条件下具有重要意义,代表历史发展的趋势,也对欧洲、亚洲及拉丁美洲的宪法制定历程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

点评:新课程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强调的是学生心理体验、情感震撼、内心选择和精神升华,提倡教师灵活运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艺术。然而上述教学片断中教师对美国1787年宪法意义的认识则是居高临下的说教,它漠视了学生的独立思考权、选择权,完全是一种灌输式的教育。

二、理性操作:教材解读中三个维度的架构

准确地解读教材是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成长。教师要本着三大意识进行教材解读:一是学习目标意识。要从依据课程标准制定的教学目标着眼,分析历史教材对学生个体发展的独特作用。二是学生主体意识。解读教材要联系学情,顺乎学情。三是学科文化意识。要以超越学科知识的学科文化视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架构三个维度有助于读清读准读透教材。

1.确定学习主题――架构解读教材的第一维度

系统论认为,系统是由各种要素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历史学科也是一个由各种具体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因此,解读教材首先要从历史发展基本线索、历史发展阶段的基本特点等角度出发确定学习主题,以便于学生宏观把握历史,加深对具体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理解。解读《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课,可以把它作为“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这个整体中的一个部分,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主题性概念的建构:本课是学习“美国共和政体的确立――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又一类型”的相关内容。这样的主题建构为学生更好地认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类型和发展过程,理解和比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提供历史思考的纵深度,学生的认识也可以“站得高、看得远”。

2.重组教材内容――架构解读教材的第二维度

重组教材内容就是依据历史知识固有的内在联系,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对原有的知识组织形式进行合理调整,使之系统化、结构化、层次化,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因为专题式教材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可能反映出历史的全貌,所以教师在确立学习主题基础上,要不拘泥于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还原统整。例如《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这一课的具体教学内容可以整合如下:概念突破(联邦制、邦联制、共和政体);美国联邦制共和政体确立的标志(1789年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联邦制共和政体确立的法律依据(1787年宪法的颁布);联邦制共和政体确立的原因和目的(邦联制之下美国的困境;美国资产阶级领导人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包括华盛顿的个人原因;目的在于建立强有力的政权,确保独立和防止政权走向独裁);联邦制共和政体的发展和特色(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比较英国君主立宪制和美国共和政体的异同;深刻认识资产阶级代议制。这样就使教材内容变为一个立体化的具有较强逻辑性的知识结构,并且揭示了各具体内容在这个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使知识不会显得零散琐碎,便于学生牢固掌握和分析理解。

3.进行生本设计――架构解读教材的第三维度

生本设计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教师围绕知识点和对教学的理解作综合的学生发展意义上的学习设计。教师在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的基础上,必须思考学生如何学习和发展的问题。从细化学习目标、激活具体知识、创设动态过程三个方面着手,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这一意愿。现以“说出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这一知识点的教学设计为例说明。

细化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抽象性、指导性的课程标准具体化,在学生知道“学什么”(即知识和技能)、“怎么学”(即过程和方法)、“学习后对学生个人的意义”(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下,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状态。通过图文资料提炼1787年宪法的内容要点;通过阅读美国1787年宪法诞生的背景资料和一些实例,理解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分权与制衡”原则、影响,并对宪法作出评价;综合以上学习帮助学生认识美国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建立的必然性和进步性,以及创新性和局限性。

激活具体知识:多角度激活书本知识,使知识进入鲜活的状态,唤起学生的内在需要、兴趣,提升他们主动探究的欲望及能力。让学生从节选于1787年宪法的三则原始材料中认识到美国国家权力结构和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运用反映美国建国初的困境和华盛顿有关言论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宪法产生的原因和目的;通过当今美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些案例,并联系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中国辛亥革命史,帮助学生理解宪法所体现的原则和影响。

创设动态过程:围绕教学内容设计适合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活动,营造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氛围,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使学生实现身心的和谐发展。主要活动有如下几个:(1)全体学生带着问题“1787年宪法中规定了哪几种国家权力?这些权力是怎样产生的?”进行自主研读材料,教师通过个别提问进行检查、引导。(2)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画出国会、总统、最高法院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师请部分学生展示并作说明。(3)结合有关资料合作探究“美国为什么要制定1787年宪法”这个问题。(4)阅读1787年宪法中有关“弹劾案”的内容,联系历史上尼克松、克林顿有关事件,以及奥巴马发表国情咨文演讲时的场景,并联系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中国辛亥革命史,请学生发表对宪法特点和影响的看法。

教材解读肯定是要体现一定的标准、育人的价值,而不能由教师凭自己的主观臆断进行解读。只有解读得当才能更好地发挥课程资源的作用,实现历史学科的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宪法学习材料第4篇

关键词:史料教学;设置矛盾;激发学习兴趣

史料教学是与“探究模式”相配合的一种教学理念,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在美英等西方国家流行,相关理论亦日趋成熟。本世纪初,史料教学理念逐渐被纳入我国历史教学的相关纲领性文件中。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确立了历史学科的三维目标要求,提出要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探究性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学习要求。顺应这一变化,新课程改革以来的高考大量采用了新材料、新问题、新情境的命题方式,在试题中大量呈现各类文献:以2009年浙江文综为例,有14题“地方机构示意图”、15题的“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17题的《尼布楚条约》、21题的《共产党宣言》、38题梁启超《新民说》、39题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等。从应试情况看,相当部分的高中生普遍存在如下问题:从材料中提出有效信息的能力不够;阅读原始材料的能力不足;找不出材料中的隐含信息,特别是对一些图片、地图等非文字材料的挖掘不够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在学生繁重的课业负担下,用较少的时间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史料教学无疑是一种理想的授课方式。

引用原始材料进行教学,其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思考,增进学生兴趣等。这些已为教育界所熟知。除此之外,史料对课堂的贡献也不容忽视,但这一点教师往往认识不足。以往的史料教学手段,重点往往放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而对史料对课堂本身的作用视而不见。事实上,史料是构成课堂的一块基石,史料运用得好,可以将一堂课变成一个极富逻辑性的完整思维过程,将课堂变成一个浑然天成的整体,而不是支离破碎的拼凑体,让课堂显得更丰满。这样,也能更有效地增强学生思维训练的力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下面,我们以《美国1787年宪法》一课为例,谈谈史料在课堂组织及情境创设中的运用。

一、本课的学习要求

二、整体思路

授课安排:

思辨流程:

设疑解惑透视(由表及里)延伸(推阐、结论,由此及彼)

三、授课片段

1.导入――引起兴趣,导入主题

多媒体播放纪录片《大国崛起》片段:

设问:片中讲述的大国是哪个国家?这个国家碰到了什么问题?

教师:材料引入“13个国家你争我夺,都在使劲拽邦联的脑袋,很快就会全部崩陷;而唯有一部自由的生气蓬勃的宪法,对防止侵犯权益的行为予以很好的保障和密切注视,才能恢复我们尊荣的地位和成果,这种地位和成果曾经是我们的正当要求,是我们争取的无限光辉前景。――华盛顿”

设问:这段话里,华盛顿认为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是什么?

【案例分析】高一学生头脑中基本没有世界史知识体系,也没有世界史基本知识。上述片段使用了影视和文献片段,把教材中缺省的背景作了简单的交代,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解决了学生对美国历史知之不多的缺陷,还直接地把学生引入了本节教材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1787年宪法。而在史料阅读过程中,学生往往不知道教师提供材料的目的何在,哪些是需要关注的信息。本片段设置了“哪个国家”“什么问题”“办法是什么”三个简短的问题,指导学生去阅读、查找材料中的有效内容,从而回归本章节的重要问题――在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法制建设是个很重要的环节。

2.片段:“制约权力”――设置矛盾,运用知识

设问:大家思考一下,美国中央这三大机构哪个权力比较大?

教师:大家的观点各有各的依据,那么现实中美国三大机构权力的大小是不是像同学们认为的那样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几则资料。

(1)阅读材料:据统计,从1789年到1988年,美国历届总统共行使立法否决权2469次,其中正式否决1419次,口袋否决1050次,否决被国会103次。曾执政12年的小罗斯福是使用否决权最多的总统,共有635次,有9项被国会。老布什任内,44次动用了否决权,1次被。克林顿执政时期共行使37次否决权,两次被。

设问:此则材料反映了哪几个机构之间的关系?其关系如何?

(2)阅读材料:1996年2月1日,美国国会通过了《1996年电信法》,8日由克林顿总统签署生效。在克林顿签署该法案的当天,美国公民自由联盟即向联邦法院美国政府,认为《通信规范法》的有关内容违反宪法第一修正案,剥夺了公民的言论自由,要求法院宣布此法案违宪无效。1997年6月22日,联邦最高法院9名大法官一致裁决维持初审法院判决,美国政府败诉,并宣布《通信规范法》违宪,不得执行。

设问:此则材料反映了哪几个机构之间的关系?其关系如何?

(3)阅读材料:联邦上诉法院女法官索尼娅・索托马约尔,2009年5月26日,她被奥巴马提名为最高法院法官人选,美参议院于8月6日以68票赞成、31票反对的表决结果,批准了她担任最高法院法官的提名。她将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拉美裔最高法院法官和第3位担任这一职务的女性。美国最高法院由1名首席法官和8名法官组成,拥有最高司法权,其判决是最终判决。9名法官均由总统提名并经参议院批准,如无主动要求退休、失职和健康恶化等特殊原因,通常可终身任职。

设问:从这段材料看,美国联邦法院法官是如何产生的?

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

――美国总统布什2004年国庆日演说

【案例分析】本片段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内容比较抽象,概念性强,如,联邦、中央集权、分权制衡等。而教材只对此内容作了理性的概括,很难让学生有深刻的体会。因而在开始之初设置了“美国中央这三大机构哪个权力比较大?”这一问题,以展开讨论,引起矛盾冲突。然后提供三则文献资料,展现美国中央机构的相互关系,以供学生探究。再用布什总统的讲演,形象地得出作为权利中心的美国总统也没有绝对的权力,进而很自然地得出了学习本课所需要的结论“三权分立,制约平衡”。从而锻炼了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再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

3.片段:“平衡利益”――补充材料,学会探究

到此为止,第一个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而后,面对第二个问题:即一个国家好,还是13个独立国家好,当时的美国各种势力之间又展开了斗争:

材料一:在制宪会议上,两派曾发生激烈争执。中央集权派主张中央政府应该对地方政府行使绝对的控制权。民主派则反对中央集权,要求最大限度地保持各州的权力。

材料二:在制宪议会上……大州和小州之间的斗争主要集中在国会代表的比例分配上,反映大州要求的弗吉尼亚提案主张:各州的代表人数应根据该州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产生。对此,小州坚决反对,新泽西州提案主张各州代表名额相等。

材料三:南方州和北方州之间的矛盾反映在黑奴如何计算“联邦比例”的问题上,南方州主张黑奴应计算在内,但纳税时黑奴则不算人口;北方州主张黑奴应计算在纳税人口中,不计算在“联邦比例”中。

设问:以上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什么矛盾?对这些矛盾,你会采取什么措施呢?

教师提供材料:

材料一:1787年《联邦宪法》确立了联邦制,既避免了各州独立的一盘散沙,又避免了中央集权的弊端,既把各州团结成为一个国家,又保障了地方的一定程度的自治地位,这样就可以发挥地方的积极性。

材料二:宪法规定:参议院议员名额每州不论大小,均为两名。众议院议员名额则按各州人口比例分配,使大小州都享受好处。

材料三:宪法规定,各州众议员名额及直接税的数量,都与各州的人口成正比例,其中黑人奴隶人口则按3/5计算(5名奴隶只等于3个人)。

【案例分析】本课第二目叫“制约权力,平衡利益的宪法”。学生从按三权分立的原则设置中央机构这一现象中,对于“权力制约”有了较好的理解。而对于“利益平衡”这一点,教材没有作很好的说明,不加点拨学生很难理解。因而需要适当地补充一些史料。本片段提供了两组材料,第一组介绍宪法制定过程中的各方利益冲突。通过设问学生从中找出了中央与地方、大小州、南北州之间的矛盾,接下来让学生讨论如何解决,并指导学生从教材中寻找结论,进而展示第二组材料,使教材与材料内容相互印证。从而让学生明确,一个历史现象的发生,都有其踪迹可循,碰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要多寻找、多阅读,以增强其阅读和运用史料的能力。

4.片段:评价1787年宪法――学会综合,论从史出

材料:观点一:1787年宪法是美利坚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法,是美国的最高法,也是近代世界的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法。它的最重要意义在于它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来人类对理性政治的追求变为现实。

观点二:1787年宪法并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政治体制设计,其最明显最严重的缺点在于承认了黑人奴隶制,为的发展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为日后南北战争埋下了伏笔。

设问:综合以上观点,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美国这部宪法呢?

【案例分析】评价历史现象,对学生而言是个比较困难的学习项目,尽管在平时的教学中会教授学生各种方法,但是学生还是很难掌握。这组材料的运用告诉了学生评价历史现象要“一分为二”,注重方法指导,避免对教材内容的简单呈现。

四、小结

在本课的整个上课过程中,史料如一根时隐时现的红线,将整节课连贯成一个浑融的整体,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授课效果。但在史料的运用上,尚有一些问题值得注意:

(1)史料不可使用过多。以本课为例,上述三个片段共使用了15个材料。这就要求教师在介绍材料时尽可能精减语言,并事先对材料进行甄别选择。若处理不当,就会变成史料的简单堆砌,减少了学生思考的时间。

(2)史料不可过于陈旧。本堂课在开始设计时采用了与尼克松、布什总统有关的一些材料,离学生生活较远,很难引起学生的注意。后选取了奥巴马时代的一些资料,贴近了现实生活,也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3)运用史料,不要为拓展而拓展。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可能会为了课堂的所谓生动,刻意地增加与教学内容不相关的材料,进行大篇幅的讲述,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其后果不仅使课堂缺乏严谨性,还削弱了主干知识的地位。所以,材料应该且只能为内容服务。本节课虽然使用材料较多,但内容始终围绕着本课的主题“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其作用”而展开,使学生能较好地完成对这一问题的探究。

宪法学习材料第5篇

一、教材解读中行为失当的表现

1.注重微观知识,忽视宏观结构

【案例1】某教师的教学流程

导入部分:

教师设问:同学们是否了解美国的华尔街运动?美国政府处理此类事件的最高法律依据是什么?(教师意在引出美国1787年宪法。)

新课学习部分:

(1)提问学生“新生的美国面临哪些问题”,介绍华盛顿其人。(意在让学生了解1787年宪法的制定目的。)

(2)通过3则材料的阅读引出联邦政府、州政府的权利、三权分立及其相互制约关系。(对1787年宪法的内容学习的设计。)

(3)设计一个学习活动:模拟记者招待会,两名记者分别采访总统、参议院院长、联邦最高法院法官以了解其责权。(意在强化1787年宪法的内容掌握。)

(4)问题设计:探究如何评价1787年宪法。

课堂小结和课堂练习(略)

【评点】

历史教材兼具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功能,它对丰富的历史内容作宏观上的叙述,还对一些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内在原因、因果联系、历史人物的内心活动作入微、透彻的分析。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就要把握历史知识的宏观与微观的结合,将知识按照结构关系进行重组,将书本知识按其内在逻辑组成简单到复杂的结构链,这有助于学生头脑中形成诸多有差异又能相通的结构群和结构思维的方法,对于学生在陌生复杂的新环境中用综合的眼光去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基础性作用,是身处复杂多变时代的人之生存、发展所需要的一种基础性的学习能力,也是学生学习能力增生的重要基础。

纵观整个教学流程,教师局限于引导学生对1787年宪法的来龙去脉进行分析学习,过于依赖现成素材,缺乏基于大单元的教学内容的组织,缺乏贯穿教学的认知主线,所呈现的教学内容琐碎,陷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境地,不利于学生对于“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的学习理解和情智发展。

2.表面热闹有余,内在体验不足

【案例2】某教师的几个教学片段

【教学片断1】“1787年宪法”制定背景的学习

(板书)追求民主:新国新期望,新国新烦恼

师:播放《大国崛起》片段后,请同学们畅所欲言:美国因素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生:略

师:指出“美国的成功在于它的法治和制度”,同时出示三则材料,请同学们阅读老师提供的材料,领会要旨。

【教学片断2】“1787年宪法内容”学习中教师设计三个活动。

活动1: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分别模拟国会、总统、最高法院三个机构的最高领导人。要求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讨论,再在每组选学生代表在全班交流。

活动2:教师通过情境再现、案例展示请学生辨析真伪。

活动3:教师展示总统、国会、最高法院三者关系图,请学生据此叙说相关史实。

【评点】

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改变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学习方式,然而这些都离不开教师的支持与指导。新课程要求教师在关注教师“教”的同时,高度关注和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要特别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向学生传授学好历史课程的基本方法,唯有如此学生才能真正学会学习历史,进一步学会如何学好一门课程。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使学生学会认识历史的方法,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形成理性思维方式,从而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因此,进行历史学习过程和方法指导、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历史教育的重点。

在该教师的教学内容选择中,充斥着许多时尚、热闹的教学元素,然而热闹有余,体验不足。第一,视频、图画等多媒体让人眼花缭乱,学生走马观花,多媒体设置形式大于实质,学生被”绑架”于课件上,能力和素养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与提高。第二,表演、讨论、辩论各种手段接连上阵,但是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体验和思维体验不足。在【教学片断2】中教师对于“1787年宪法内容”学习指导有三个疏忽:一是设计中把最难的环节放在学习的第一个环节,而最易的环节置于最后的环节,没有遵循学生的认识发展中由易到难、从感性到理性的规律,学生的讨论缺乏相应的知识积累。二是在探究环节中,各小组探究的主题是不清晰的,所以无法开展有效的讨论与交流。三是让学生分组讨论和交流,学生个体着眼于宪法的一部分内容,而忽视了每一个个体对基础知识的全面掌握。我们不禁要问:我们是教给学生想要的东西,还是教给他们应该具备的东西?答案无疑是后者。

3.着力认识灌输,异化人文教育

【案例3】几个有代表性的课堂小结教学片段

【教学片断1】在课堂小结中的思想教育

师:政治体制的设计和建立必须符合实际,结合本国国情。政治体制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新中国建立以来经过60多年的探索找到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相信下一个“乔布斯”极有可能出现在中国,在在座各位中间(导入新课时教师以“乔布斯的成功与美国的制度分不开”开始,结束时予以呼应)。

【教学片断2】课堂小结中的意义强调

师:1787年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联邦共和国,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为后来欧美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政权建设提供了蓝本,宪法在当时世界上封建专制制度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条件下具有重要意义,代表历史发展的趋势,宪法也对欧洲、亚洲及拉丁美洲的宪法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评点】

新课程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升华强调的是学生心理体验、情感震撼、内心选择和精神升华,提倡教师贯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艺术。然而在以【教学片断1】为代表的感悟升华则是大张旗鼓地进行思想教育,在【教学片断2】为代表的对意义的认识则是居高临下的说教,两者都漠视学生的独立思考权、选择权,完全是一种灌输式的教育。我们不能把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升华理解为教师对其生硬的说教和武断的灌输。

二、教材解读中三个维度的架构

准确地解读教材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成长,因此,教师在解读教材时要有三大意识:一是学习目标意识,不能抛开目标盲目进行,要从课程标准制定的目标着眼,分析历史教材的教育价值,即对学生个体发展的独特作用;二是学生主体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解读教材时必须遵循知识内化规律,照应到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需要,要联系学情,顺乎学情。三是学科文化意识,要有超越学科知识的学科文化视野,为学生提供一种唯有在这个学科的学习中才可能获得的经历和体验,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精神世界。而如何在解读中体现这三大意识,笔者认为通过架设三个维度,可以帮助我们循序渐进解读教材,读准、读透、读清教材,以下是笔者对《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解读的一点拙见。

1.建构学习主题——架设解读教材的第一维度

根据系统论的整体性原则,系统是由各种要素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历史学科也是一个由各种具体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因此,解读教材首先要从系统整体角度出发,研究教材内容,建构学习主题,如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各历史发展阶段的基本特点等,使复杂分散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序、完整而系统,既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宏观历史,又便于学生加深对具体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深刻理解。解读《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课,从整体角度可以把它作为“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的其中一个部分来学习: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美国确立了共和政体;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扩展。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主题性概念的构建:即本课是学习“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之一的共和政体的建立——美国共和政体确立”的相关内容。这样的主题建构为学生更好地认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类型和发展过程、理解和比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提供历史思考的纵深度。从宏观上围绕学习主题展开具体史实,教材内容就变得有序化,系列化了,学生的认识也可以“站得高、看得远”。

2.重组教材内容——架设解读教材的第二维度

在确立学习主题基础上,教师要不拘泥于教材,从教材内容出发,依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对教学内容进行还原统整。因为教材内容是有限的,不可能反映出历史的全面内容,重组教材内容就是依据历史知识固有的内在联系,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对原有的知识组织形式进行合理调整,使之系统化、结构化、层次化,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的过程。《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这一课的具体教学内容可以整合如下:概念突破(联邦制和邦联制、共和政体);美国联邦制共和政体确立的标志(1789年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联邦制共和政体确立的法律依据(1787年宪法的颁布);联邦制共和政体确立的原因和目的(邦联制之下美国的困境;美国资产阶级领导人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包括华盛顿个人原因;目的在于建立强有力的政权确保独立、防止政权走向独裁);联邦制共和政体的发展和特色(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比较英国君主立宪制和美国共和政体的异同;深刻认识资产阶级代议制。这样就使教材内容变为一个立体化的具有逻辑性的知识结构,并且揭示了各具体内容在这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使知识不会显得零散琐碎,便于学生牢固掌握和分析理解。

3.进行生本设计——架设解读教材的第三维度

在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的基础上,教师要结合学情进行教学设计,围绕知识点和对教学的理解做综合的学生发展意义上的学习设计。这需要从细化学习目标、激活具体知识、创设动态过程三个方面着手,以课程标准中“说出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这一知识点的教学设计为例说明。

细化学习目标。通过图文资料提炼1787年宪法内容要点;通过美国1787年宪法诞生的背景资料和一些实例的解读,理解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分权与制衡”原则、影响,并对宪法作出评价;综合以上学习帮助学生认识美国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建立的必然性和进步性、创新性和局限性。

激活具体知识。通过节选的1787年宪法三则原始材料(略),让学生提炼美国的国家权力结构和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通过美国建国初的困境和华盛顿的有关言论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宪法产生的原因和目的;通过现实美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些案例,联系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中国近代辛亥革命史实,帮助学生理解宪法体现的原则和影响。

创设动态过程。主要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各种学习活动,并及时得到反馈以纠偏。主要活动如下:(1)全体学生带着问题“1787年宪法中规定了哪几种国家权力?分别是怎样产生?”进行自主研读材料,教师通过个别提问进行检查、纠正。(2)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画出国会、总统、最高法院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师请部分学生展示并作说明。(3)结合有关资料(略)合作探究“美国为什么要制定1787年宪法?”(小组讨论展示交流)(4)阅读1787年宪法中有关“弹劾案”的内容,联系历史上约翰逊、尼克松、克林顿有关事件,展示奥巴马总统国会联席会议发表国情咨文演讲时的场景,联系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中国近代史辛亥革命史实,请学生说说对宪法特点和影响的看法。

学习目标与抽象性、指导性的课程标准相比具有细致、更具体的特点,学生知道“学什么”(即知识和技能)、“怎么学”(即过程和方法)、“学习后对学生个人的意义”(即情感、态度、价值观),在阶梯式呈现的目标下,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状态,教与学从浅层走向深层,课堂从教书走向育人。

通过将书本知识与原始知识相联系,与学生已知知识联系、与现实生活世界相联系,这就“多向激活”了书本知识,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的生命状态,从而激活、唤起学生的内在需要、兴趣和信心、提升他们主动探究的欲望及能力。

围绕教学内容设计适合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活动,营造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氛围,在师生之间、在生生之间、在教与学之间、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实际之间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使学生不仅有知识的进步,更有学习的体验,实现身心的和谐发展。

笔者不揣浅陋,相信教材作为教师、学生之间共同对话的文本,对其的解读肯定是要体现一定的标准、育人的价值,而不是个体的教师凭自己的历史个人知识(亚里士多德称为‘臆断’)在从事解读,只有解读得当才能更好地发挥所有课程资源的作用,更好地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 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 叶澜.“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和认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实验).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宪法学习材料第6篇

一、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围绕美国1787年宪法展开,共有四目即“年轻美国的窘境”、“制约权力、平衡利益的宪法”、“从‘邦联’到‘联邦’”和“两党制的雏形”。四目知识贯穿一个核心知识,即1787年宪法。分别为宪法制定的背景、1787年宪法、宪法的实施和影响以及美国的政党制度。为了加强中央政府权力,北美13州殖民地召开制宪会议制定了1787年宪法。它将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一分为三:立法权归于国会、行政权归于总统、司法权归于联邦法院。通过三者间的分权、制衡从而实现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平衡。它虽有局限性,但所建立的民主共和制后来成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典型。它不仅是美利坚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法,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因此本节内容的地位十分重要。在处理本课教材内容时,要扣住本课的核心知识,删繁就简,突出重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结合美国独立之初的形势,了解美国1787年宪法出台的背景、主要内容和积极作用,了解美国联邦制的结构(“制衡”原则的具体体现);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2、过程与方法:运用历史资料,引导学生分析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的目的和内容,并概括该宪法的特点;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探讨联邦政府的权力分配和构建相应的结构示意图;创设情景,让学生探究美国宪法的特点并对美国1787年宪法进行评价;通过情景的创设和图表的设计,探究美国共和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历史的、客观的看待事物,正确对待历史发展进程。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对美国1787年宪法中“分权与制衡”的理解与掌握;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评价。

2、难点:对美国1787年宪法中“分权与制衡”的理解与掌握;英国君主立宪制与美国的民主共和制的比较;感悟美国1787年宪法所体现的人类的政治智慧。

教学资源

1、由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并精选相关的音像资料及图片丰富课件内容。

2、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掌握基本史实。按照教师布置的问题,参加自己感兴趣的小组并进行准备,自主搜集资料,由“课题组长”负责,各组员共同探究问题。

教学方法及其突破

本课教学主要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方式,以学生探讨研究为主,教师点拨为辅,以充分体现新课程要求的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结构。具体来说,在本课教学中教师要多采取启发式提问、情景式教学法和谈话法并辅以必要的讲解。本课内容有一定的理论性,如教师“满堂灌”,学生接受不仅困难,记忆也会如走马观花。另外,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电子图片或音像资料,使学生对抽象的理论有比较直观的理解。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放映多媒体课件:美国自由女神像和美国“白宫”、“国会”、“联邦法院”的外观图片。【教师讲授】这就是当今世界最强大的国家──美国的权力中枢,它们构成了通常所说的联邦政府。那么美国的联邦政府究竟是如何建立的?要了解这一问题,必须学习美国1787年宪法,因为它是建立联邦政府的依据。下面请同学们将课本翻到122页。

【新课学习】问题情境1:年轻美国的窘境

【教师】请同学们看这样一段材料:

【课件展示】独立战争结束后,军队复员,粮价下跌,农民收入减少,无力偿还各种债务而落狱。1786年秋,谢斯(美国退伍上尉)在康科德一带发动了农民武装起义。他提出了为人民分配土地、取消公私债务、对司法进行民主改革等主张。起义发展迅猛,最多时曾达到15000人。

【思考】1、结合教材思考美国当时面临什么处境?2、从材料中分析美国出现这一处境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委派代表回答。

【教师总结】由于美国当时是一个松散的邦联,邦联议会(当时的中央政府)只是一个协调机关,几乎没有实权,导致美国在经济上、财政上、政治上面临一系列问题,国家存在分裂的危险。因此,只有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才能摆脱窘境。

【引导提问】美国的开国元勋们怎样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呢?

【学生回答】制定1787年宪法,改变国家政治体制,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设计意图】教材内容并不复杂时,可以充分发动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

问题情景2:制约权力、平衡利益的宪法

【课件展示】放映多媒体课件:《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草案签署时的情景等三张图片。

【教师讲解】第三张图片右上方站立在书桌旁的即为担任主席的华盛顿(制宪会议主席),中部持杖者是本杰明・富兰克林(制宪会议副主席),其右边与他讲话的人为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坐在富兰克林左边桌旁的是被誉为“美国宪法之父”的托马斯・杰斐逊。1787年的费城制宪会议开得并不顺利,共有55名代表,会议每天都在争吵中度过,当时已经81岁高龄的富兰克林对此忧心忡忡,专门请了个牧师,每天开会之前让全体代表先做祷告,祈求全能的上帝保佑他们的会议能顺利进行。

【引导提问】他们围绕哪些问题展开争论并达成妥协呢?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委派代表回答。

【教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筛选后留下主干问题,结合学生的问题,展示下列问题。

【课件展示】

1、如何加强联邦的权力?

2、如何构建美国中央政府的权力?

3、如何协调中央与地方、大小州和南北方的关系?

4、如何防止专制,保障民主?

宪法学习材料第7篇

关键词:宪法学;新时期;教学改革;分析探讨

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03-0204

一、引言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主题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的前提是依宪治国,实现这一伟大目标,需要有法律人才去具体的执行和落实,法律人才从哪里来,法律人才的获得需要培养,特别是培养具有宪法思维的人才就更为重要。那么,宪法教学质量优劣,直接会影响到法律人才素质的高低。多年来,承担宪法学教学任务的老师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辛勤劳作,付出了自己辛勤的汗水,也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法律人才。但由于宪法知识的抽象性特点限制了老师们教学水平的发挥,加上宪法的教学案例不足,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感到相当的枯燥和乏味。再加上我国的宪法学的发展历史不长,在发展过程中又遇到了许多的波折,使我国的宪法在跟随社会的变迁中不停地修改。凡此种种问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逐步解决。为此,笔者将要以十四中全会召开为背景,结合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目标动力,分析我国新时期的宪法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寻找解决的有效办法和措施,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和构思。

二、新时期的《宪法学》教学现状

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我国《宪法学》教学质量获得较大的提高,如在教材编写方面出现了体例新颖,出版总类丰富,内容充实的良好格局。选择学习宪法和教授宪法的老师不断增多,报考法学专业的学生数量更是直线上升。法学专业在高中毕业生报考大学的文科专业中录取分数线是最高的。

1.在课程设置和安排方面

宪法学和法理学课程常常被认为是法学基础课,往往在教学的安排上课时相对于民法学、刑法学等应用性科目来说,课时量上就显得少了一些。通常从课程表上就不难看到,一周通常只有2—4个学时。教师要想一个学期把一本内容丰富的宪法学课程讲深入,讲透彻,难度还是不小的。另一方面,宪法学课程往往安排在大学一年级的第一个学期,大一新生刚刚才高中毕业,没有任何的法学、社会学、政治学的基础知识,再加上宪法学的知识理论性强,不免显得较为抽象,这样的结果就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比较困难。在兴趣不浓的情况下,学生的最高目标是在期末考试中拿到及格以上的成绩就行。

2.在教材使用方面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法学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法学教材的编写方面也硕果累累,在书店中你不难发现以《宪法学》《宪法学教程》《宪法》《中国宪法学教程》等命名的宪法学教材总类繁多,版本各异。但同时也看到,只要我们仔细翻阅和对比不同版本的宪法学教材中的内容和体例,会发现基本大同小异,编撰得较有特色、优势较强的宪法学教材就不太多见。在版本繁多的宪法学教材中选择一两部好用、管用的到课堂上教授,实属不易。

3.在课程教学方面

记得笔者在读大一的时候,对宪法这门课程充满了仰视和敬意,也希望通过学习宪法知识,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贡献一定的力量。但遗憾的是,当听了宪法老师讲授一次课之后,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就发生了变化,因为宪法老师只是照本宣科,大多数同学只能昏昏欲睡,估计宪法授课老师不是宪法领域的行家里手。这样就会误导学生,让他们产生宪法就是枯燥、抽象、乏味的感觉,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应付宪法学课程学习,只求期末考试过关就行。这也是宪法学教学中的一个现象,需要改进。

4.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宪法学的师资队伍有不稳定、不专业的情况,特别是高职称高学历的宪法学老师较少。主要是因为宪法学是公认的理论性强,不易学精学细的课程知识,再加上它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较民法学、刑法学等成效不明显,所以对法学老师的吸引力不强。因为老师选择学习民法学和刑法学等应用性强的科目,可以用在法庭上、用在日常纠纷的调解中,还可以产生经济效益。在全国各大政法院校网站中的师资队伍简介中可以发现这样的规律。

三、新时期《宪法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多年来宪法学教学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宪法学教学的课程地位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宪法学课程的通体兴趣不浓、开展实践教学环节由于受到条件限制依然还存在困难、教学手段和方法依然较为单一等。为了解决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

1.科学定位宪法学教学的主要目标

要搞清楚宪法学教学是为了什么?这是开展宪法课堂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否则,我所从事的宪法教学就是盲目的,也就难以获得好的效果。有的学者认为,宪法教学的目标是“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宪法人”。①这种目标定位从专业方向思考,不无道理,但此种定位的范围似乎过于狭窄。笔者认为,宪法教学的目标应是:培养具有宪法思维、掌握宪法基础理论、具备宪法素养的法律人才。这是因为法律人才的培养,宪法学知识的掌握只是重要法学知识课程之一。所以宪法学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将宪法的价值、地位、理念等重要内核给学生进行传授,让学生喜欢上宪法学课程,主动地了解宪法,研究宪法。

2.创新教学方法和技巧方法比努力更重要

的确,选择了正确的办事方法,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比较只是低头拉车的实干行为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样,宪法教学工作也是可以找到良好方法和技巧的。因为笔者在大学期间也亲历了粗放型教学方法之不足。如照本宣科、分析不深入、理论联系不了实际等。让学生听得云里雾里、昏昏欲睡。所以,丰富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就显得格外重要。如,在教学中适当穿插案例,讲到违宪审查制度时候,可以引用最古老的美国宪法案例“马伯里诉麦迪逊”。分析该案例争议的焦点、马歇尔大法官办案的超人智慧、该案例对后来美国法律制度的深远影响、该案例在我国可以鉴定的地方等。只要把这些问题给学生讲透,学生就会受益匪浅,就不会感觉枯燥。另外,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开发学生思维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独立思考,将自己的真实想法进行自由自在的表达,让学生感受学有所获。最后,适当变更教材的讲授顺序也不失为改进教学效果的好做法。例如,将学习宪法的意义、宪法的作用和价值、宪法的渊源等基本内容作为第一专题向学生讲授,这样就会给学生学习其他内容奠定良好基础。在这样宪法教学开端之后,可以逐步向学生讲授宪法学的重点内容: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国家机构、选举制度等。以此类推。在教学时数有限的情况下,可以保证宪法学的重点、难点内容讲授完毕。因为一周2-4个学时的宪法教学课时毕竟是有限的。那么对宪法历史等内容可以讲得稍显简洁也在情理之中。

3.建设宪法学资料库,为师生的教与学提供便利条件

通过调查发现,有不少法学院校建设了法学专业的资料室,但针对宪法学科目的资料却是比较稀少的。所以尽可能增加宪法学相关图书、期刊资料的种类和数量就显得意义重大。因为教师需要备课、学生需要学习,二者的作用必不可少。除了纸质资料外,新媒体的出现也是学校积累数字化宪法学资料的最好时机,如购买新的宪法学数据库、建立宪法学微信交流平台、收集宪法学新型、优质网站资料。为宪法学的教学与研究提供基础保障。

4.宪法学的教学应该与司法考试结合起来

司法考试是国家检测法学专业人才掌握法学综合知识水平的重要方法,对法学人才进入法官、检察官、律师队伍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获得从事法律职业准入资格的机会。但现实的宪法教学很难满足司法考试的要求,教师讲授宪法学课程的内容相对简单,往往达不到司法考试对宪法学知识的考查难度。导致很多在校法科学生额外到司法考试辅导班进行培训。因为司法考试的难度相对学生的期末考试而言,要大得多。宪法学的期末试卷往往是由老师自己制作,往往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只要能完成学校布置的教学任务即可,没有太大的压力。如果学校出台一些措施,把司法考试中宪法学题目得分作为奖励宪法任课教师的一种重要依据,那么就会激励宪法教师积极将自己的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司法考试的要求结合起来,会得到更好的效果。

四、结束语

总之,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宪法学教学的方法。自从我国颁布第一部宪法,即“五四宪法”以来,宪法教学和研究的总体趋势是在不断进步的,直到今天,宪法学的教学和研究都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在不断改进,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各种关于宪法教学探讨的学术论文在各种学术刊物可以查阅。包括今天,我们的宪法学教学依然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是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才的辈出,长江后浪推前浪,将来的宪法学教学会取得更好、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1]丁鹏.宪法学教学改革的现实思考[J].消费导刊,2013

[2]张巍.法学教育定位之误区及其理性认识[J].前沿,2010

[3]陈新.宪法学教学目标:传授知识训练思维培养观念[J].中国大学教学,2008

[4]钟铭佑.应用型法律人才素质教育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5]童之伟.中国30年来的宪法学教学与研究[J].法律科学,2007

[6]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7]周叶中.宪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8]徐祥民,任丽莉.宪法学研究面临的两个难题[J].法学论坛,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