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工业企业会计的概念(合集7篇)

时间:2023-09-07 17:29:55
工业企业会计的概念

工业企业会计的概念第1篇

关键词:会计要素;概念延伸;金融工具;商誉

一、理论界关于财务会计要素概念的讨论

目前会计理论界存在一些关于财务会计要素概念的似是而非的争议和论点,其中较具有代表性的如邓永勤和丁方飞(2011)、以及杜兴强和杜颖洁等(2011)提出的一些关于财务会计要素概念的问题、观点和建议。

1邓永勤等(2011)的会计要素概念延伸思想

邓永勤和丁方飞(2011)在《论会计要素概念的延伸》一文中认为:(1)IAS39和和CAS22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中,“在未来某一日期结算”与资产和负债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相抵触,因此,金融工具不完全符合会计要素定义。(2),金融工具较之非金融资产和负债,最大的特点是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然而,IAS39 和CAS22均提出“当企业成为金融工具合约的一方时,应该在资产负债表确认一项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这一确认标准不完全符合“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或流出企业”的资产和负债的基本确认标准。[1]

邓永勤等在该文中提出了实要素和虚要素的概念,实要素是指满足传统会计概念框架要素定义和确认条件的对象,包括实资产、实负债等。虚要素则是指衍生金融工具等某些未来发生的交易和事项形成的资产、负债,或者带来的收入、费用,包括虚资产、虚负债等;并指出“虚要素也是实际存在的,与实要素在会计确认上的地位是对等的,和实要素一样应纳入财务报告内确认”,定义虚要素“意在指出其不能满足传统会计概念框架要素定义和确认条件的缺陷”。[1]

笔者认为,邓永勤和丁方飞的上述研究,为我们延伸会计要素概念提供了新的启示和分析思路,这是具有特别重大意义的会计理论研究参考。但是,其具体建议也存在某种程度的不足,即实要素和虚要素概念的提出并不能很好地解释这一问题:为何当企业成为金融工具合约的一方时应该在资产负债表确认一项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而当企业成为其他一般合约(如商品买卖合同)的一方时却通常不能在资产负债表确认一项资产或负债?

2杜兴强等(2011)关于商誉的讨论

目前广为接受的商誉会计核算方法是核算“外购商誉”,并将外购商誉的初始计量定义为“收购价格超过购买企业所享有的被购买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杜兴强、杜颖洁、周泽将(2011)在《商誉的内涵及其确认问题探讨》一文中指出,这种“差额观”的计量模式,没有考虑“可能存在由于无法满足严格的确认标准而未能在财务报表中确认的资产和负债”等原因而导致高估或低估并购价格的问题,“完全忽视了商誉的经济性质或商誉的内涵”。为此提出了“确认商誉”的概念,并将“确认商誉”定义为“合并商誉与被并购企业因并购行为而得以显性化的自创商誉之和”;“合并商誉”则是指外购商誉剔除未确认的资产和负债、估价错误、过度自负和乐观等因素的影响后的金额。[2]

然而,笔者认为,杜兴强等的上述研究,虽然深刻地指出了目前商誉会计的一些问题,但仍未解决以下关键问题:(1)“被并购企业因并购行为而得以显性化的自创商誉”是满足传统会计概念框架要素定义和确认条件的,因此可以作为“确认商誉”由并购企业来确认。按照这一逻辑,可控制性相对较强的被并购企业就更应当确认该“显性化的自创商誉”。但目前的事实是,各国的会计准则或惯例均规定了只有合并商誉能作为一项资产入账,理论界也很少有支持确认自创商誉的。(2)这一矛盾的存在,是否影响了商誉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3)这一矛盾的真正根源是什么?

二、从产权视角分析会计要素概念的必要性

1产权概述

在经济学中,产权是指主体对财产的一组以利益为目的行为性权力。在法学中,产权被定义为是指经济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形式。经济学中的产权得到法律认可和保护后(即显性化后),就成为了法学中产权。产权包括财产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

从内容看,产权是指特定主体对特定客体的权利,没有特定客体的存在,产权便不再存在;从权利本身的内容来讲,产权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特定主体对特定客体和其它主体的权能,即特定主体对特定客体或主体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或者采取什么行为的权力;二是该主体通过对该特定客体和主体采取这种行为能够获得什么样的收益。传统经济学侧重于研究产权收益的配置机制,而现代经济学侧重于研究产权权力的配置机制。

产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1)按其历史发展形态的不同,可分为物权、债权、股权;(2)按其客体流动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固定资产产权和流动资产产权;(3)按其客体形态的不同,可分为有形资产产权和无形资产产权。(4)按其表现形式的不同,分为原始产权、法人产权、终极所有权(债权和股权)。

2财务会计要素概述

财务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以及收入、费用、利润。在传统会计概念框架下,资产被定义为“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有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负债被定义为“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所有者权益被定义为“是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应享的剩余利益”,收入被定义为“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费用被定义为“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利润被定义为“是收入减去费用、利得减去损失后的净额”。

在传统会计概念框架下,资产和负债的确认条件被界定为:(1)符合相差定义;(2)相差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或流出企业;(3)该资源的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的计量,或者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的计量。收入和费用的确认条件被界定为:(1)符合相差定义;(2)交易结果能够可靠估计,包括放弃了对交易客体的控制权、转移了交易客体的主要风险和报酬、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所有者权益和利润的确认,则分别取决于资产与负债、收入与费用的确认。

从会计要素核算的侧重点来看,传统会计概念框架下的财务会计核算侧重于对收入、费用和利润的核算,属于“利润观会计”;而现代财务会计侧重于对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核算,属于“资产负债观会计”。财务会计核算重点的这一变化,也反映在所得税会计模式的变化上,即:由应付税款法发展到递延法再发展到债务法。

从会计要素计量的模式来看,传统会计概念框架的财务会计几乎只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而现代财务会计则越来越多地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3基于产权视角考察会计要素

基于产权视角来考察传统会计概念框架下的会计要素,不难发现:(1)资产的实质是企业所拥有的法人产权,其中,“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是指契约已经形成、“由企业拥有或有控制”是指契约已经显性化或者说企业已经获得了产权的权力内容,“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指预期产权能够实现。相类似的,负债的实质是企业所负的财产性积极法律义务;所有者权益的实质是企业的终极所有权归属;收入、费用和利润的实质是对企业经营管理法人产权和财产性法律义务结果的会计表述,即是对企业经营管理法人产权和财产性法律义务效果和效率的会计表述。(2)从最终的判断标准来看,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实际上是两个,一是取得了产权的权力内容或承担了财产性积极义务,二是预期该产权能够实现、或者该财产性积极义务必须履行。(3)财务会计是对企业产权及其变动的精细化反映。首先,会计要素计量模式和会计要素报告侧重点的变化,与会计主体所处的产权环境密切相关。其次,财务会计对其要素的分类,综合了产权的不同分类方法。

三、延伸财务会计要素概念的构想及意义

1延伸会计基本要素概念的构想

现代财务会计属于“资产负债观会计”,侧重于对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核算,而所有者权益又取决于资产和负债。因此,现代财务会计的关键要素是资产和负债。同时,基于产权视角来考察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其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两个,一是取得了产权或承担了财产性积极义务,二是预期该产权能够实现、或者该财产性积极义务必须履行。因此可以:(1)将资产定义为“是指企业所拥有的产权,预期该产权能够实现”。(2)将负债定义为“是指企业所承担的财产性积极义务,预期必须履行该财产性积极义务”。(3)将所有者权益仍然定义为“是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应享的剩余利益”。这样的定义,不仅使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均符合传统会计概念框架下相关要素定义的本意,而且不会与关于商誉、衍生金融工具等交易或事项的确认和计量原则相冲突。

资产负债观基于产权配置视角来看待收益,认为企业收益是非企业终极所有权人的终极所有活动而引起的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变化。“非企业终极所有权人的终极所有活动”是指企业股东和债权人的股权或债权投资、收回股权或债权本金、以及股权分红以外的活动。现代经济学还认为,现代企业应当是产权明晰的企业。在这一理念下,企业的收益应当基于委托理论而划分为资产经营收益(反映了经理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和资本经营收益。因此,可以:(1)将收入定义为“是指非企业终极所有权人的终极所有权活动而引起的所有者权益增加,包括资产经营收入和资本经营收入。资产经营收入是指因经理履行受托责任而引起的所有者权益增加。资本经营收入是指非因经理履行受托责任、以及非因企业终极所有权人的终极所有权活动而引起的所有者权益增加。”(2)将费用定义为“是指非企业终极所有权人的终极所有权活动而引起的所有者权益减少,包括资产经营费用和资本经营费用。资产经营费用是指因经理履行受托责任而引起的所有者权益减少。资本经营费用是指非因经理履行受托责任、以及非因企业终极所有权人的终极所有权活动而引起的所有者权益减少。”(3)将收益定义为“是指非企业终极所有权人的终极所有权活动而引起的所有者权益净增加(或净减少)额,包括资产经营利润和资本经营收益。资产经营利润(可简称为净利润)是指资产经营收入减去资产经营费用(包括相应的所得税费用)后的净额。资本经营收益是指资本经营收入减去资本经营费用(包括相应的所得税费用)后的净额。” 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也可以统一简化为两项:(1)取得了产权或承担了财产性积极义务;(2)该产权预期能够实现、或者该财产性积极义务预期必须履行。会计要素的计量标准只有一项,就是预期产权的可实现程度、或者预期财产性积极义务的必须履行程度与计划履行程度两者中的较高者。

2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以及商誉与延伸后基本要素概念的协调性分析

(1)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与延伸后基本要素概念的协调性分析。IAS39 和CAS22要求,“当企业成为金融工具合约的一方时,应该在资产负债表确认一项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金融工具是指用来证明融资双方权利义务的合约。由于金融工具合约的约定是明确而显性化的,各国法律对金融工具合约的保护也是严格的。因此,当企业成为金融工具合约的一方时,就获得了一定的产权或者承担了一定的财产性积极义务;同时,“企业成为金融工具合约一方”本身表明了企业已经预计到了其产权能够实现的、或者企业已经认识到了其承担的财产性积极义务是必须履行的。可见,当企业成为金融工具合约的一方时,可以而且应当在资产负债表确认一项资产或负债。而当企业成为其他一般合约的一方时却通常不能在资产负债表确认一项资产或负债,其原因要么是作为产权的客体尚不存在、要么是尚未获得产权的权力或者尚未承担财产性积极义务,例如成为远期商品买卖合同但合同中未规定到期不履行合同的处罚条款;也可能是无法预期产权的可实现程度或者财产性积极义务的必须履行程度,例如保险合同中约定的理赔事项已经发生但损失金额尚无法估计。

(2)商誉与延伸后基本要素概念的协调性分析。商誉是指企业预期获利能力超过可辨认资产正常获利能力的资本化价值。企业会计核算组织框架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划分会计要素和核算项目进行分类核算的。在这种会计核算组织框架下,由于商誉是与企业整体结合在一起的,无法单独辨认,因而企业自创商誉不具备产权的客体内容,也就不符合资产的定义,不能予以确认;而在企业并购中,被并购企业是整体被作为并购企业的一项资产而在并购企业的财务报表中予以确认的,这时,购买商誉就具备产权的客体内容,因而只要预期该产权能够实现,就可以被确认为一项资产了。可见,在分类核算的企业会计核算组织框架下,虽然购买商誉与自创商誉的自然特性并没有差别,但二者在产权内容上却具有明显的差别,这一差别导致了购买商誉可以确认而自创商誉不能确认。

3基于产权视角延伸会计要素的意义

现代财务会计的核算重点和计量基础已较传统会计概念框架下的财务会计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仍沿用了传统会计概念框架下的会计要素概念,由此导致了商誉和衍生金融工具等交易或事项的确认和计量原则与相应的会计要素概念存在冲突,进而导致了实务中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基于产权视角延伸财务会计要素概念后,彻底地解决了衍生金融工具、商誉等不满足传统要素定义的交易和事项的确认和计量问题,消除了会计理论界存在的一些关于财务会计要素概念的似是而非的争议和论点。这对于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列报,以及对于重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邓永勤,丁方飞论会计要素概念的延伸[J]会计研究,20116:32-37

[2] 杜兴强,杜颖洁,周泽将商誉的内涵及其确认问题探讨[J]会计研究,20111:11-16

工业企业会计的概念第2篇

[摘要]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会计界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引起会计界对会计的诸多方面进行深刻反思和研究。由此可以看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客观经济环境对会计的影响程度越来越深,范围也越来越广泛。本文试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会计核算、财务风险几个方面分析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会计的影响。

[关键词]客观经济环境变化会计影响

一、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影响

为了适应客观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和与国际财务会计趋同的需要,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要求越来越重要。财务会计念框架作为会计理论范畴,是分析、评估和指导会计准则发展的一个规范性理论基础。

(一)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涵义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ConceptualFrameworkofFinancialAccounting,CF)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1976年12月2日公布的《关于企业财务报表目标的暂行结论》、《财务会计和报告概念结构:财务报表的要素及其计量》和《概念框架研究项目的范围与含义》等3个文件中。FASB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定义: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由相互关联的目标和基本概念所组成的逻辑一致的体系,这一体系能引导出前后一贯的会计准则,并对财务会计和报告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做出规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作用主要是明确财务会计中一些基本的也是核心的概念,它以会计目标为逻辑起点,通过对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记录等的研究,形成一个内在一致的理论体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经济一体化使财务会计的空间变得更大,构建立一整套符合我国国情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愈显必要

近十几年来,在世贸组织的自由贸易机制作用下,各国相继推行了不同程度的开放政策,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跨国公司所占有的市场份额也在不断增加,生产经营和消费日益具有全球性,如电讯业、银行和保险业、运输业等服务业的全球性特征尤为明显。

全球经济一体化是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的主流。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全球经济一体化将呈现如下特征:国际金融网络使国际商务在时间上连续,价格上联动,随着交易手段和方式的不断创新,交易额会迅速增长,竞争更加激烈,风险也加大。

全球经济一体化对传统的财务会计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它使财务会计工作的空间变得更大,常常出现跨地区,甚至是跨国的会计核算;而且,由于风险的增加,特别是在金融工具不断创新的今天,财务管理工作的难度增大,因此,必须构建立一整套符合我国国情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并引导出前后一贯的会计准则,有效规避财务会计的风险。

(三)对我国制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建议

1.立足中国实际,借鉴国外经验

因为会计具有双重属性,既具有技术性又具有社会性。会计的技术性使得在构建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时,可以借鉴一些国外如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制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经验教训,从而节省制定成本,提高制定效率。会计的社会性使得在构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时,要从我国的社会经济环境出发,立足中国实际,充分考虑我国会计环境的特点,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2.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

在制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时,一定要循序渐进,在对财务会计需要提供什么质量的信及怎样提供以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等内容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系统科学、逻辑严密并对我国的会计准则/会计实务具有实际指导作用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3.确立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制定机构

考虑到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实际情况,存在很多特有的经济活动和经济事项,会计准则可能没有规定,但由财政部组织、学术界、实务界以及企业界共同研究制定,以行政法规的形式颁布,这样可以具有法律约束力和较强的权威性,切实对会计准则、会计实务起指导作用。

4.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内容应当完整严密

在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时,对其构成概念框架的子系统都应涵盖,缺少任何一个子系统,都不是一份完整的概念框架。具体来说,由于我国会计环境的特殊性,在构建概念框架时,要充分考虑我国的会计环境,可以将其作为概念结构的一个边缘,然后将概念结构分为几个层次:第一层次包括会计假设、会计目标;第二层次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第三层次包括会计要素及确认、计量报告原则;第四层次为财务报告。这些内容层层推进,共同构成一个完整严密的概念框架系统。

二、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客观经济环境的发展导致了财务环境的新变化,财务边界变得模糊、核算重点多元、核算期多样化、本位币和币值不变假设弱化等等。这些都对传统的财务会计模式产生重大影响,也是传统的财务会计模式无法解决的,只有依靠网络会计模式才能自如地应付。

(一)知识经济的兴起使会计核算重点由单一的有形资产向多元转移

知识经济是知识和经验在生产经营中的应用,它一方面是指知识和技术向传统产业的渗透,增加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全面提高传统产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是高新技术本身的快速发展,增加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力要素改变了企业的资源结构,它和货币资本一样,是一种能为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无形资本。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传统的以厂房、机器、货币资本为主要内容的资源配置结构发生了变化,知识资本包括知识产权、专有技术、商誉、信息资产以及与此相关的人力资本等无形资产都成为企业的重要资源,出现了以知识资本为主的资源配置结构。企业的新的资源配置结构,使如何对知识资本的价值进行计量和管理成为财务管理工作的新课题,会计的核算重点也要单一的有形资产向有形和无形资产等多元化转移。

(二)虚拟企业和虚拟经济使会计主体由传统意义上的“实”的企业扩展为暂时的“经济相关的联合体”

20世纪90年代后期,虚拟企业作为一种新的经济组织形式开始出现在经济生活中。所谓虚拟企业,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H.J.Bulliger认为虚拟企业是一种网络组织:通过网络,应用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进行分散的互利互惠的合作,一旦合作的目的达到,这种合作的关系也就解除了。这是一种暂时的,空间跨度很大的合作,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已突破了传统的长期固定的合作关系,如合资企业、跨国公司等。虚拟企业的出现也就产生了所谓的虚拟经济。由于虚拟企业充分地利用了网络技术,所以也有人把虚拟企业叫做网络企业,实际上虚拟企业的概念要比网络企业更为宽泛,网络企业只是虚拟企业的一种形式。

虚拟企业的出现,使得会计主体假设下的“企业”的概念变得模糊,会计主体的概念也就变得不那么确定,既实也虚。传统意义上的会计主体是由以下两个条件来确定:一是能控制资源,承担义务并进行经济活动的经济单位,二是特定的个人、集团或机构的经济利益范围。这两个条件中有一个共同之点是实际边界清楚的“单位、个人、集团或机构”,而虚拟企业的内涵和外延都是变化的。也就是说,能够用来确定会计主体的传统意义上的依据已有些不适应了。现在的会计主体不仅仅是实实在在的传统意义上的企业,而且也是由某一共同利益结合起来的“经济相关的联合体”。美国会计学者瓦尔曼指出:“虚拟企业使企业的空间能够根据迅速变化的市场灵活地重构和分合,从而使会计主体具有可变性,并使传统的会计主体具有新的意义。”这里所说的虚拟企业和虚拟经济的“虚”是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企业的“实”而言的,并不是绝对的。

虚拟企业也是企业的一种更新潮的重构形式。企业重构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当时还只限于企业内部的重构,如精简和调整机构、剥离企业的非核心业务等,其目的是使管理更为灵活,竞争力更强。到90年代又出现了企业之间的并构和重组。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重组是一种长期的稳定的企业重构,而虚拟企业则是一种暂时的企业重构。企业重构目前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经济活动。不管是那种形式的企业重构,都给会计主体增加了不确定因素。

(三)会计核算期变得多样化,即时核算与实时报告将是会计核算期的主要形式

会计核算期是指将持续不断的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人为地划分为前后连续,时间相等的会计期间,定期地向有关方面提供财务信息。财务年度报告是我国长期以来最常见的一种报告形式。

持续经营是传统意义上的企业的基本特征,会计主体都将持续地,无限期地正常经营下去,而不会终止结算。虚拟企业是一种暂时的经济相关的联合体,有利则合,无利则分,也许会较长时间地延续下去,也许会很快解散,而更多的可能是根据实际需要增加或减少合作方。有时即使合作方没有增减或解散,但没有持续的经营活动,这就使得持续经营的假设变得较为模糊。因此,它对会计核算期的要求也变得模糊,一般是某项经济合作一旦完成就要立即提供会计核算报告,根本不需要等到某一个固定的核算期如年、季、月的结束。一般情况下,虚拟企业也无须对社会提供财务报表,只须对虚拟企业内部各成员提供财务报告即可。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度发达,特别是虚拟企业和虚拟经济的兴起,会计核算期变得更加多样化。当会计信息成为一种重要资源而使经济活动增加附加值的时候,即时核算和实时财务报告将是主要形式,它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

三、对财务风险的影响

财务风险是指公司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使公司可能丧失偿债能力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它是内外部环境及各种难以预计或无法控制的因素影响,导致企业财务和经营状况具有不确定性。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延续已导致全球经济受挫,国际金融市场也正在经历着重组与改变。导致次贷危机的直接原因就是对某些衍生工具的风险没有进行真实的披露。因此必须加强风险的披露和制定防范风险的措施。

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产生,本意是为了降低企业各种投资的风险。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7号(IFRS7)对金融工具有全面披露的要求。披露不仅包含关于金融工具重要性的信息,还要包含相关的风险性质和程度。而对后者的披露,即是对风险的定性和定量的描述。性质上要求披露每种金融工具所面临的风险,管理层的目标,政策和风险管理的过程等。程度上要求披露在报告日的风险暴露程度的定量的描述,这包含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风险集合的描述。

此次次贷危机中,对某些衍生工具的披露就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次贷危机的核心是非传统贷款的爆发,包括次级抵押贷款。这些贷款由房屋抵押经纪人卖给华尔街的投资银行,而投资银行再次将它们包装成更加复杂的结构债券,将大量的信贷违约调期(CDS)及其它与债券有关的金融衍生产品销售给各种金融机构、对冲基金和投资人。由于CDS是场外交易的衍生工具,没有专门机构监管它的交易,另外持有者不愿对其风险进行真实的披露,导致CDS的市场有很大的不透明性。

信贷违约调期(CDS)是指违约调期的买方将定期向卖方支付一定费用,一旦对应第三方信用违约发生,CDS的卖方就要向买方赔付损失。因此当信用违约率上升后,对于CDS的卖方而言,赔付的损失也就跟着上升。美国国际保险集团(AIG)自2006年以来,其CDS的成本就急剧上升,但AIG并未重视它的风险。在2007年第四财季出现亏损之前,AIG从来没有在其年报中披露过CDS。2008年初AIG宣称,根据内部估值模型,由于CDS产生的损失约9亿美元。但最终AIG在3月底宣布了因CDS而减记了超过110亿美元次贷相关衍生资产。2008年11月10日AIG了第三季度财报:该集团亏损245亿美元,其中,CDS业务当季的资产减记规模超过70亿美元。可见正是CDS导致AIG陷入了流动性和资本不足的危机中。

工业企业会计的概念第3篇

关键词:企业资源;会计要素;会计概念框架

引言

企业资源理论在现代管理战略中的作用在20世纪80年代被重视起来。在对企业竞争优势的研究上,经历了零竞争优势理论的新古典经济观点―环境决定优势的产业结构学派观点―内缘竞争力的企业资源理论观点。本文通过借鉴Barney的《企业资源与持续竞争优势》以及peteraf的《竞争优势的基石:基于资源的观点》的有关论点展开研究。对企业资源理论与会计理论的结合,主要通过将会计要素进行分类,再根据类别一一分析的方法,使分析结果更符合实际工作。

一、传统会计概念框架的缺陷分析

会计概念框架的理念在我国的研究起步较晚,我国于1992年正式颁布了《企业跨级准则》,会计准则的建设还尚未成熟。《企业会计准则》是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中最为基本的准则,是制定其他相关会计准则的依据。《企业会计准则》对各项会计事宜的规定相对比较粗线条,对会计概念的阐述也相对笼统隐晦,所以在1997年,又相继颁布了较为具体的会计准则。具体的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准则》中笼统阐述的概念进行了更加详细充分的解释,让准则更加易于理解和实际操作,具体会计准则就是我国会计工作的概念框架。但在实际的操作和运行中,概念框架只是作为《企业会计准则》的参考和使用说明,不具有《企业会计准则》的强制性,致使两者分轨运行。另外,《企业会计准则》作为基本准则,与会计概念框架之间不可避免的出现重复或者矛盾,造成实际操作上的困扰。传统的会计准则和会计概念框架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和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根据传统会计概念框架来指导企业的会计工作也不能真实全面的反应企业的实际经济活动。具体来看,传统会计概念框架主要存在以下缺陷:

(一)会计目标单一

会计目标是企业开展会计工作的宗旨,是各项会计工作的理论起点和逻辑起点。会计目标的制定直接决定了企业采取何种会计准则、使用何种会计假设、研究哪一个会计对象,也必将决定企业的会计工作结果。会计系统是企业管理系统的一部分,也是只管重要的部分,会计目标必须与企业的管理目标协同,企业的会计工作要根据企业既定的生产经营计划、企业运营宗旨而展开。但受目前会计信息需求的局限,传统会计工作的会计目标还停留在为决策提供信息,以完成既定任务为工作目标。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会计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上对会计工作的界定已不再是单一的为企业“管好账”,更多的是参与到企业的管理,社会对会计信息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传统会计概念框架中的会计目标过于单一,不能深入到生产经营环节中,在提高效率、监督管理方面的作用不够明显。

(二)会计要素范围狭窄

企业会计要素的设置普遍要与企业的会计目标保持一致,企业会计目标单一就会导致会计要素的范围相对狭窄。过去,受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局限,在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上。企业对各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通常采用历史成本的计量方法。历史成本计量可以方便企业的报表使用者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进行简易分析,进而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及时的监督。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规范,对会计要素的计量亟须采取多元化的方式,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公允价值等计量方法要作为会计要素的基本计量方法运用到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传统会计概念框架下的会计要素过于关注物质要素而忽视了非物质因素,这导致在企业经营成果的计算与实际存在差异,不利于挖掘企业的内在发展动力。

二、企业资源理论概述及对会计理论的借鉴

(一)企业资源理论内容概述

企业资源理论兴起于1980年代,由张伯伦和罗宾逊率先提出,并阐述专有资源对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性。主张从企业内部挖掘企业的发展潜力,加强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资源理论主张将企业看成寻租者,企业要通过先进的管理手段来获取经济租金和超额利润。企业管理的目的是要尽量发现自身拥有的不可替代资源,进而发展这项资源,为企业源源不断地创造经济利润、维持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资源理论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持续的时间主要取决于本企业的竞争优势是否能被竞争对手所模仿和持续使用。企业的寻租行为就是获取竞争优势的过程,企业的管理者要充分的发现更为高效可用的稀有资源,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益。企业资源理论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企业间资源不同的假设上,资源不同决定企业在生产效率上的差异,拥有高效资源的企业在生产成本上是低于其他企业的。

企业的资源不仅局限于有形的资源,还要涵盖企业利用资源获得利益的各种方法。不同企业间的资源构造可以通过人为手段达到相同,但使用资源的手段各有差异,而这种差异是造成企业间差异性的重要因素。无形的资源包括企业的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这些资源与企业的绩效管理息息相关。所以,企业资源理论不单纯包括资源的获得,更包括科学的利用资源、组合资源,协调资源间的关系来达到企业寻租行为的成功。

(二)企业资源理论对会计理论的借鉴

企业资源理论把企业的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充分利用,来为企业创造价值。企业的会计理论要把企业资源理论中先进科学的思想加以借鉴,纳入到会计理论建设工作中。传统会计理论存在着目标单一、会计要素范围狭窄、会计信息不完整等缺陷,没有将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要的不可替代资源做出完整准确的核算。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强,不可替代资源的利用质量将决定企业经济利益的多少。而会计核算在不可替代资源方面的疏忽,会导致企业的管理者不能对企业内部资源有完整的了解,不能充分调动资源来进行决策,不利于企业的管理者挖掘企业在资源上的内在潜力。

企业在开展会计工作时,应将不同的会计资源进行细化分类。会计对象的范围进行拓展,要包括企业所有的资源。将不可量化的资源进行单独核算,评估该资源创造收益的能力,将此资源单独披露到企业的财务报表体系中。企业可将无形的资源划分为能力,采取资源―能力的核算模式。通过“能力”将企业的无形资源提升到与有形资产一样的地位,这种做法可以有效弥补企业在无形资源管理上的疏忽,对企业的内在潜力可以更加充分的挖掘。在日常会计工作中,要加强会计管理人员与企业各部门管理人员的沟通和交流。保证会计人员及时掌握企业内部的资源变动情况,以便及时的调整相关会计核算方法。企业会计理论的建设要结合企业的内在管理目标,将会计工作的细化步骤与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想关联,细化企业会计科目类别,完善各科目明细项目的设置。

企业会计理论在对企业资源理论的借鉴上还要关注信息系统的借鉴,企业在开展会计工作时要充分的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和资源。利用会计电算化等现代管理技术,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信息化的同步。保证每项涉及现金收支、资产处置、能力资源变动的活动都能在会计信息系统中体现。在年度终了和一定的周期结束,利用信息系统的分析功能将各类会计数据进行分析汇总,得出分析结果。

三、以企业资源为基础的会计要素分析

(一)企业资源的具体分类

根据对企业资源理论的借鉴,会计上可将企业内部的资源分为资产和能力。

资产方面,可以沿用会计上的原有分类,在形态上将资产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有形资产主要核算企业包括厂房、设备、银行存款、现金等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无形资产主要核算企业的商誉、技术等。按照资产的流动性,可将资产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能力方面,能力是企业拥有的无形资源,包括企业的文化、价值观等。能力不能直接为企业创造利益,而是通过规范资产的使用方式来影响资产创造利益的程度,企业的能力具体有规模型能力和位势型能力等。

(二)以企业资源为基础的会计要素分析

以企业资源为基础,企业的会计要素构成可调整为资产+能力+负债+权益+收入+利得+费用+损失,其中前两项为企业拥有的资源。

资源要素的具体类型:

1、流动资产:企业的流动资产包括银行存款、现金、存货、短期投资及应收预付款项。流动资产一般会在一年左右的周期被企业使用或流转,企业的流动资产数额在不同的营业周期之间变动较大并且没有既定的趋势。对于流动资产中的各类资产,企业要在历史成本法计量的同时,结合公允价值、市值等计量手段,对于货币要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

2、非流动资产:企业的非流动资产包括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以及在建工程等。非流动资产会在一年以上的营业周期被企业使用或流转,企业的非流动资产在不同周期间变动相对较小。非流动资产的变现能力较弱,企业对非流动资产的持有周期长,在企业的资产总额中占有较大比例。非流动资产中的无形资产是非实物的资产,包括企业持有的专利权、商标权等,但不包括企业的商誉。企业的固定资产要按规定计提折旧,保证资产账面价值的准确性。

将资产按照流动性分类,有利于对资产进行分别的管理,按照流动性的强弱来进行不同的处置决策。企业在年度或周期终了会计算资产的流动性比例等指标,来分析企业现有资产的分配情况。通过有效的资产组合来使控制企业资产的流动性比例,为企业获得最为稳定和高效的利益。

3、规模型能力:企业的规模型能力包括企业拥有的知识产权、已经签署的各项合同、通过一定渠道获得的商业秘密等,拥有较强的规模型能力使企业在各项经济事务中处于主动地位。

4、位势型能力:位势型能力是企业过去经营成果的累积,是企业的形象、信誉等在顾客心中形成的地位。位势能力的获得需要企业付出长久的心力和物力,拥有较高的位势能力可以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上游,成为顾客的首选。位势能力是企业文化的彰显,是企业核心价值的外在体现。

企业在对资源类会计要素进行分析时,要充分结合各要素的属性用途,发挥每项资源的作用,为企业获得更多的优势。

四、结束语

在国际经济全球化和竞争更加剧烈的今天,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进步需要多方的共同发力。我国的财政体系要借鉴国际上的优秀经验,同时结合自身的国情需要加以完善。企业要加强内部财务制度的建立,完善会计基础工作流程。强化以企业资源为基础的企业财务管理意识,培养优秀的财务管理人员。加强与国内外优秀企业间的沟通和交流,了解最新的财会政策和工作手段。(作者单位:中国烟草总公司大连公司)

参考文献:

[1] 李玉菊.企业资源理论在会计学中的可借鉴性.财会月刊.2010年1月

[2] 李玉菊 张秋生.以企业资源为基础的会计要素研究.会计研究.2006年1月

工业企业会计的概念第4篇

关键词:高中生 会计管理 在认识 概念

很多人认为“会计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会计学和会计工作的统一”,所以,在“会计”的概念里,“包含会计工作和会计学两方面”也有人认为这种阐述是不正确的,认为这仅是“一词多义”而已。“会计”这一概念源于会计工作,而会计学是对会计工作进行的理论概括和经验总结。

一、“会计管理”的概念

由于高中生在“会计管理”概念上面的认识不够全面,本文首先对“会计管理”观念进行详细的介绍。“会计管理”这一概念,是建立在“会计是一种管运动,是一项经济管理工作”这一认识的基础上面的。会计的概念即关于会计工作和会计学的介绍,那么会计学就是会计这项工作最基础的理解,而会计工作即是对从事会计工作的人的工作内容进行的详细的介绍。在一个企业中财务会计占有重要的位置,掌握一个企业的经济,只有财务部门很好的管理资金,在财务状况方面及时进行汇报,才能促进企业的向前发展,保持企业的资金平衡。

二、“会计管理”概念再认识

高中生对于“会计管理”概念的再次认识,依据“会计管理”概念进行详细剖析,指导高中生进行再认识“会计管理”概念,提升会计学向前发展,让会计工作人员更好为大众服务,从而提升我国的经济,提高生活质量。

伴随社会的向前发展,人们工作中心的不断转移,会计的工作内容也不断的在发生变化,国家进行改革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企业通常把经济效益作为中心,企业在经济体制方面发生了巨大的改革。经济体制如果发生改革,会计学也要随之做出相应的创新,对于“会计管理”概念,也必须达到新的深度和广度。

三、举例说明

(一)会计工作在经济体制改革下发生的变化

经济体制伴随社会经济的向前发展,发生了变化,在建设方面从之前的片面求高速度,逐渐转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作为中心。企业经济体制改革方面,从之前的单一生产型转化成为生产经营型。因整个经济形势战略性转变,在实际生活中会计的工作发生非常深刻的变化,接下来就是经济体制发生改革以后会计工作做出的变化。

经济体制改革,为企业注入了活力,会计的工作也变得空前活跃起来,在创新和经验方面出现了层出不穷的想法。创新把活力带入企业的会计工作之中,也为正在从事会计工作的人们带来对待工作的动力和热情。这样促进了会计人员更好的运用相关知识为企业服务,帮助企业更好的发展。

提高经济效益,作为企业经济的中心。促进会计工作的中心,从事后算账转向事中或事前。扩展会计工作的领域,让会计工作的到充分的发挥,促使会计工作迅速的向前发展,变得更加有效率和效益。

在组织活动的同时,更要对监督机制进行监督,并且要对会计法律建设进行全面的加强。要想在财务领域从事会计工作,首先要遵守相关的会计法,会计要有自己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规范。因为会计工作非常的重要,必须要重视会计工作未来的发展,增强相关会计的法治建设,对会计的工作内容进行更好的监督,促进会计平稳的向前发展,同时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

实行经济对外开放中,涉外会计在我国有了良好的发展,并成为会计管理体系中的一部分。会计是一门具有国际化性质的职业,由于不断的增加与国外的经济交流,我国的会计也可以在国际会计学上面吸取一些有益的相关经验,促进我国的会计学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高中生对“会计管理”概念的再认识

高中生对于“会计管理”概念的再认识,一般理解为,“会计管理”的概念是在“会计就是指会计工作”这一含义的基础上建立的。会计的基本职能就是会计监督与会计核算,伴随如今社会的发展,经济体制改革后,会计的决策、监督、控制、预算,成为了会计的重要职责。

伴随经济的迅速向前发展,“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会计工作也得到更加宽广的领域,会计工作迅速向前发展。会计学和会计工作相当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二者紧密联系但又具有相互区别的概念。会计学就是会计学,会计工作就是会计工作,虽然他们都可以简称“会计”,但是却不能相互混淆。对于研究“会计管理”概念的再认识也是为了让会计更好的向前发展,从而提高经济发展的步伐,完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目标。

四、结束语

企业要想在社会中稳定的向前发展,离不开会计的工作和会计学。同样“会计管理”概念的再认识对于高中生而言也非常重要,本文对“会计管理”概念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剖析,让高中生对重新认识了“会计管理”概念,为高中生建立对学习会计知识的意义,同时带动会计学更好的向前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更好的服务,对国家建设和企业经济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璐璐.英国政府会计管理与改革情况及对我国的启示[J].会计研究,2007,(10):24-30

工业企业会计的概念第5篇

关键词:高中生;会计管理;在认识;概念

很多人认为“会计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会计学和会计工作的统一”,所以,在“会计”的概念里,“包含会计工作和会计学两方面”也有人认为这种阐述是不正确的,认为这仅是“一词多义”而已。“会计”这一概念源于会计工作,而会计学是对会计工作进行的理论概括和经验总结。

一、“会计管理”的概念

由于高中生在“会计管理”概念上面的认识不够全面,本文首先对“会计管理”观念进行详细的介绍。“会计管理”这一概念,是建立在“会计是一种管运动,是一项经济管理工作”这一认识的基础上面的。会计的概念即关于会计工作和会计学的介绍,那么会计学就是会计这项工作最基础的理解,而会计工作即是对从事会计工作的人的工作内容进行的详细的介绍。在一个企业中财务会计占有重要的位置,掌握一个企业的经济,只有财务部门很好的管理资金,在财务状况方面及时进行汇报,才能促进企业的向前发展,保持企业的资金平衡。

二、“会计管理”概念再认识

高中生对于“会计管理”概念的再次认识,依据“会计管理”概念进行详细剖析,指导高中生进行再认识“会计管理”概念,提升会计学向前发展,让会计工作人员更好为大众服务,从而提升我国的经济,提高生活质量。伴随社会的向前发展,人们工作中心的不断转移,会计的工作内容也不断的在发生变化,国家进行改革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企业通常把经济效益作为中心,企业在经济体制方面发生了巨大的改革。经济体制如果发生改革,会计学也要随之做出相应的创新,对于“会计管理”概念,也必须达到新的深度和广度。

三、举例说明

(一)会计工作在经济体制改革下发生的变化

经济体制伴随社会经济的向前发展,发生了变化,在建设方面从之前的片面求高速度,逐渐转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作为中心。企业经济体制改革方面,从之前的单一生产型转化成为生产经营型。因整个经济形势战略性转变,在实际生活中会计的工作发生非常深刻的变化,接下来就是经济体制发生改革以后会计工作做出的变化。经济体制改革,为企业注入了活力,会计的工作也变得空前活跃起来,在创新和经验方面出现了层出不穷的想法。创新把活力带入企业的会计工作之中,也为正在从事会计工作的人们带来对待工作的动力和热情。这样促进了会计人员更好的运用相关知识为企业服务,帮助企业更好的发展。提高经济效益,作为企业经济的中心。促进会计工作的中心,从事后算账转向事中或事前。扩展会计工作的领域,让会计工作的到充分的发挥,促使会计工作迅速的向前发展,变得更加有效率和效益。在组织活动的同时,更要对监督机制进行监督,并且要对会计法律建设进行全面的加强。要想在财务领域从事会计工作,首先要遵守相关的会计法,会计要有自己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规范。因为会计工作非常的重要,必须要重视会计工作未来的发展,增强相关会计的法治建设,对会计的工作内容进行更好的监督,促进会计平稳的向前发展,同时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实行经济对外开放中,涉外会计在我国有了良好的发展,并成为会计管理体系中的一部分。会计是一门具有国际化性质的职业,由于不断的增加与国外的经济交流,我国的会计也可以在国际会计学上面吸取一些有益的相关经验,促进我国的会计学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高中生对“会计管理”概念的再认识

高中生对于“会计管理”概念的再认识,一般理解为,“会计管理”的概念是在“会计就是指会计工作”这一含义的基础上建立的。会计的基本职能就是会计监督与会计核算,伴随如今社会的发展,经济体制改革后,会计的决策、监督、控制、预算,成为了会计的重要职责。伴随经济的迅速向前发展,“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会计工作也得到更加宽广的领域,会计工作迅速向前发展。会计学和会计工作相当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二者紧密联系但又具有相互区别的概念。会计学就是会计学,会计工作就是会计工作,虽然他们都可以简称“会计”,但是却不能相互混淆。对于研究“会计管理”概念的再认识也是为了让会计更好的向前发展,从而提高经济发展的步伐,完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目标。

四、结束语

企业要想在社会中稳定的向前发展,离不开会计的工作和会计学。同样“会计管理”概念的再认识对于高中生而言也非常重要,本文对“会计管理”概念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剖析,让高中生对重新认识了“会计管理”概念,为高中生建立对学习会计知识的意义,同时带动会计学更好的向前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更好的服务,对国家建设和企业经济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

作者:田雨萌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参考文献:

[1]陈璐璐.英国政府会计管理与改革情况及对我国的启示[J].会计研究,2007,(10):24-30

工业企业会计的概念第6篇

CDMA网把它的专用手机称为“绿色手机”以示这种手机辐射小;彩电纷纷推出“纯平”、“镜面”等说法来形象的说明屏幕的特点;非常可乐靠“民族志气”这一精神的传播使其能与可口可乐抗争;白洒的概念更多,庆功酒、喜庆专用酒、绿色白酒、保健酒、纯净酒等等,不一而足;房地产业更是被称为进入“概念营销”时代,e花园、尊贵府邸、皇家御苑、山水人家-------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

可以看出,概念是对企业、产品、服务甚至管理、营销理念等方面的特殊性做出的一个概括。按主体不同,概念可分为三类,即企业概念、品牌概念和产品概念。

企业概念的主体是企业本身。比如“学习型企业”、“科技型企业”等等,实际上是企业特点或发展定位的概括的描述。企业概念一方面是企业行为规范,用来企业自我约束;另一方面,企业概念也是企业形象的核心,是向公众传递的核心理念。

品牌概念的主体是品牌。品牌概念是品牌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品牌传播中的一个亮点。品牌概念既来自品牌产品的品质,又对其产品进行约束。品牌因为具有概念而使其与其它品牌有了本质的区别。

产品概念的主体是产品。品牌产品在推出新产品的时候,往往为新产品设计一种概念,用以彰显产品的优势。比如彩电中的“纯平”、“镜面”,空调中的“双频”、“环绕风”等等,都直接提示产品的突出优势,这些形象的“说法”成了产品的最大卖点。 三种概念的关系

企业概念、品牌概念和产品概念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但三者之间是相互关联的、相互作用的。认识不到这一点,企业在设计概念时就难以让概念发挥应有的营销功效,甚至会给公众以“作秀”、“玩儿虚”的感觉。

首先,这三种概念都是关于主体的某些特点的概括,是有本之木。比如,一个烟草生产企业很难因为倡导“环保企业”、“健康人生”的概念而博得公众的好感;一个工艺落后、资金薄弱的低档服装生产企业,其服装品牌概念设计成“成功人士的标志”则显得滑稽可笑;同样,产品概念与产品实际特色或功能根本不挨边儿,那只能是欺骗。

第二,这三种概念都是以概括、形象、简单的方式来传递主体优势信息的。我们看到的概念无不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并且通俗易懂。因为这些概念,尤其品牌和产品税概念主要是用于传播的,所以这些特点要支持概率便于传播的要求。相反,如果设计的繁琐、高深,则会与概念设计的初衷相违。

三,由于用合适的方式传递了企业、品牌、产品产品的真实的优势的信息,从而使这三种概念在市场营销中起到“急先锋”的作用,是经营者与消费者有效接触、交流的第一张名片。消费者也通过对概念的认知而能够相对准确地了解到概念主体的核心价值。

我们看到,这三种概念不同之处也是明显的。由于主体的不同,使概念的功能分工各有侧重。比如企业概念是企业发展目标的概括,这决定它必须具有长期战略性,对企业内部行为进行约束和指导,对公众产生企业形象塑造方面的影响;品牌概念则是针对品牌内涵而言,它指导品牌的发展方向,也用来塑造品牌形象,并常侧重于后者;而产品概念的功能就单一得多了,只是为了表达产品的某一优势信息而已。另一方面,也正因为如此,三种概念的涵盖力最大,品牌和产品概念的设计必须与其相一致;相反,产品概念的涵盖力仅仅着力于单一品种产品本身。给人的直观感觉,企业概念外延广阔,而产品概念的外延最小。

同时,还必须认识到这三种概念并非断裂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企业概念凭其涵盖力对品牌概念的设计必然产生指导作用,换言之,就是品牌概念必须与企业概念所传递的信息、精神相一致;品牌概念与产品概念的关系也是如此。这样,三种概念其实要从不同角度,从不同程度反映一致的信息。反过来,产品概念的传播对于公众对品牌概念的认识会加强,因而成为品牌概念再塑造的有力武器。品牌概念对企业概念的反作用也是这样。只有三种概念有机结合,相互作用,才能形成一种合力,这种合力将最终对公众产生影响。 概念的误区

在平时的业务接洽中,我常常遇到一些要求“做做宣传”的客户,或者宣传产品,或者宣传企业。当我问具体要求宣传产品或企业的什么,他们入往往语焉不详。这时候,我会觉得很为难,因为他们不只是拙劣宣传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缺少宣传的内容。而对于后者,实际上他们并没有认识到。遇到这种情况,我一般要劝他们自己或者我们帮他们寻找到“既是他具备又是消费者关注”的东西,这在广告操作上叫“卖点”,在这里就可以是一个“概念”的素材。当然,概念不仅在这时起作用,往往概念还是一个追求可及的目标。愦憾的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接受我的建议,因为他们对概念的认识存有种种误区。

一、概念虚无。有人认为,所谓的概念不过是广告人或策划人“编”出来的一个光环,未必骗人,却离实际很远,至少是有误导的嫌疑。当然社会上也的确有一些夸大其辞或空穴来风式的概念妙作,这反过来又加深了人们对概念的误解。其实我们已经说过,概念或者是其主体所固有的属性的形象概括,或者是一种追求可及的目标,是实实在在的东西。

二、概念无用。在市场上,的确有一些卖得很好的产品在宣传中没有使用概念,这只能说明宣传概念是宣传的另一种策略。这种策略采用与否和市场竞争层次是紧密相关的,并且效果也是通过比较显而易见的。我们知道,在信息充斥的时代,要想让公众把你从众多同类产品中快速地找出来,已是需要点办法了的。这是概念设计在产品、品牌营销中最直接的作用。而另一方面,如果想让员工对企业发展方向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何不找一种形象、易记的“说法”呢?

三、概念恐惧。并不是对概念本身恐惧,而是对概念设计活动望而生畏,这是基于对概念原理认识模糊的一种心理,或许认为概念设计工程浩大,不是一般企业所能为;或者认为概念设计要投入太多费用。当然,如果是方向性、目标性的概念,具体运用、实施的确是长期任务甚至是终极追求,如果原本基础差,那么相应的高速的确会涉及许多深层次的东西,包括资金投入。但对于提炼性的概念,因为原本就存在,所以几乎是不需投入的。而至于概念设计这项工作本身,则只是一种智力投入。

四、概念游戏。这是在要件营销实际操作中表现出的草率,与“概念恐惧”相比是另一个极端。认识到概念营销的威力,但没有用科学的、务实的态度去操作,而是夸大其辞、玩词藻,靠耍小聪明进行诡秘的“包装”,怎么“洋”怎么来,怎么“时髦”怎么来,可以围绕相同的概念实质做出花样繁多的不同“说法”。这种花拳秀腿最终会把“内虚”暴露无遗,同时也败坏了概念的名声。 怎样塑造概念

需要再次明确提出的是,任何一个企业、品牌或产品实际上自从它诞生那一刻起就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概念,只不过你没有把它“亮”出来而已。拿产品为例,任何产品都具有它独有的功能、特点,或者表现在技术上,或者表现在它所处的氛围上。比如保暖内衣,首先和其它内衣相比更具有独特的保暖功能,“保暖”这一概念已被广泛地运用了;同是保暖内衣,大家在科技含量、组成材料、穿着感觉等方面寻求着自己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又是各自的产品所独有的。这些特点已构成了成为概念的因素,为了让公众真正了解你独特之处,就有必要把这种特点用形象的说法“亮”出来。另一种发问,如果我们的产品并不具备特殊的优势,没有哪一点可以包装成概念,那么我们必须承认它在市场上很难与实力对手相抗争。我们当然不满足于此,而要让技术人员改进工艺、用料等做出特色来。在做出来之前,这个特色是被“想象”出来的,那么这个可以实现的特点就可以成为“概念”。这样,概念又可被分为两类,一类是提炼性概念,一类是目标性概念。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实际上是概念设计的两种基本方法。

在概念设计的具体方法上,提炼性概念和目标性概念是小异而大同的,既有各自的特殊性,但共同遵守的原则是一致的。

第一个原则是优势优先。所谓“优势”是以市场为标准的,而不是以企业或老总个人喜好为标准的,这一点其实往往被混淆。比如说啤酒的质量,许多老总认为自己在这方面最具优势,实际情况即便是这样,但并没有谁对自己的产品在质量这个问题上存有自卑或侥幸。而对于消费者来说,支持质量的众多环节、严格体系又最难了解到,所以往往愿意在认同质量相同的前提下,从口味、价位、品牌等明显因素上寻求购买理由。推而广之,我们要设计概念,就必须以“市场认可的优势”为素材。

第二个原则是差异性。首先表现在概念素材即优势因素的差异性上,其次表现在概念的表达上。前一段以彩电屏幕为素材的一些概念,尽管在“优势因素”方面是同质化的,但表达上却各出新词,也能夺人眼球,暂时性地起点儿作用。当然,在品牌和产品的层次设计要件是必须遵守差异性的,但在企业概念设计上如果禁锢于此,刻意求新求奇则大不必要。因为企业概念多是目标性的概念,企业发展目标的长远性、长期性使人们很容易局限在大家都认同的一个目标上,公众还会认为这是个“趋势”,比如“学习型”、“科技型”企业等等,不如此,反显得前瞻性差了。

第三个原则是务实性。概念必须是实际的、可行的、有根基的。提炼性概念本为所固有的特点自不必说了,目标性概念尽管目前尚未达到,但通过努力是完全可能达到的,如果不能实现或难以实现,则对内会推动目标激励的作用,对外成为空谈和虚妄。有论者讲概念设计要有超前性,我同意这个原则,因为超前本身就是“卖点”,目标性概念更超前。但过于超前会使产品等待成熟市场,反而损害利润,大多时候,超前只需“一小步”。这和务实性是一致的。

工业企业会计的概念第7篇

关键词:工业设计;产品概念设计;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TB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22-0000-01

一、引言

当今世界,工业设计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国家和地区工业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重要指标。工业设计中人们运用科技知识和方法,创造构思出各种各样的产品,几乎涉及到人类活动的全部领域。概念设计作为工业产品设计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二、工业设计领域中的概念设计

(一)工业设计

工业设计(Industrial Design,简称ID)又叫工业造型设计。当今世界各国已将工业设计作为本国的基本国策,成为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日本依靠工业设计为研发方向,开发出轻薄短小、设计新颖、符合用户审美观念的商品,从而使其立足于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一个国家或者企业的工业设计水平直接决定了其新产品能否被社会、被市场、被消费者所接受。

(二)工业产品概念设计

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设备和产品的功能与结构日趋复杂,产品设计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概念设计具有十分广泛而深刻的内涵,我们不能将其简单地理解为过去的方案设计。概念设计的过程是一个发散思维和创新设计的过程,是一个满足各项指标的过程,并且当存在多种备选方案时,通过概念设计这一环节可以给出一个最优的方案。在概念设计的设计过程中,要求设计人员具备先进制造技术、现代设计方法、专业理论、商用运作等方面知识。

(三)概念设计作用和特性

概念设计的最主要作用在于产品设计的创新,如果没有新的创意,概念设计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概念设计具有提升企业形象的作用,因为它可以代表未来产品的流行趋势,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使人很容易联想到设计它的企业所具有的产品研发实力,所以有些企业开发概念产品用于企业的广告宣传,以达到提升企业整体形象的目的;概念设计还有方便企业内部各部门在新产品上市前的协调与沟通的作用,从而降低新产品开发的风险。

概念设计具有如下特性:(1)创新性。概念设计真正灵魂是创新。提高企业以及设计人员的创新能力才有可能得到、结构新颖、性能优良的工业产品,从而提高用户支持率,为企业创造效益。(2)层次性。对于概念设计的层次性主要体现在下述两个方面:功能层以及载体结构层是概念设计的作用对象,并且在物理结构层上完成映射。例如,功能层上功能有功能定义以及功能分解,而结构层上的功能包括结构修改、结构变异,由于存在的映射关系,将两层联系在一起;功能层和结构层上存在相对独立的层次关系。结构的层次性受功能的层次性限制,不同层次的功能对应着不同层次的功能。例如,功能从某一个层次向其下一个递进就是功能分解。(3)多样性。产品多样性的设计路径以及设计结果充分体现了多样性的概念设计。根据定义功能、分解功能以及工作原理的不同,会产生完全不同的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法,从而在功能载体的设计上产生完全不同的解决方案。例如变速器的设计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设计结果,即手动式和自动式。

三、概念设计三要素

当完成概念设计初步工作时,还要考虑能否进行详细的制造设计以及日后能否投入市场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等方面因素。设计师设计出来的概念产品与市场也许有许多差距,如何缩短这样的差距,解决这样的难题,最关键的是要具有创新点,能被市场上的消费者接受。所以,本文提出概念设计的三要素为创新性技术、创造性思维以及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在设计过程中的应用。

(一)创新性技术

概念设计中技术创新是指由于现有产品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激发设计者发现新事物、提出新思想,从而产生新颖的构思与创见。单纯的技术创新毫无意义,当技术与产品结合在一起,才会创造出其应有的经济效益。所以,产品设计初级阶段就要进行技术创新。

(二)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要设计就要有创新,而创新正是设计人员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在工业设计中,设计人员要以感知、思维、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善于捕捉思维的闪光点,合理大胆的联想,这样才有可能设计出独特、新颖、有创意的产品。

(三)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

目前,计算机辅助设计已经深入发展并得到广泛应用,如果仅仅依靠设计人员进行概念设计,将会制约它的进展和应用。为了充分发挥设计人员的创造性,将虚拟现实技术引入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将概念设计和虚拟现实技术有效结合,利用丰富直观地交互手段,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概念设计。如采用“头脑风暴法”进行方案创意,可以针对不同的用户需求,在不同的虚拟环境中融入体验设计思想,让用户可以体验修改模型的感受,从而根据用户的“真实”感受和建议,对模型进行更加合理的修改及完善,达到最优化的目的。

四、小结

产品体现着用户对某些功能的需求,产品设计的目的就是实现产品的功能,而功能的载体是产品的物理结构。作为设计者要驾驭物理产品结构与功能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其能更好的表达给用户。这就是概念设计所要解决的问题。概念设计是产品设计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手段。为改善我国工业设计落后、缺乏竞争力的被动局面,必须重视产品的概念设计。

参考文献:

[1]刘艳.浅谈工业产品概念设计[M].安阳: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10(5).3-4页.

[2]田静.工业设计中产品概念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0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