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基础会计笔记(合集7篇)

时间:2023-09-07 17:29:50
基础会计笔记

基础会计笔记第1篇

一、设置会计科目的意义

会计科目:对会计对象具体内容及会计要素进一步分类核算的项目。为了全面系统地反映和监督各项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情况,分门别类地为经济管理提供会计核算资料,就需要设置会计科目。

设置会计科目应当遵循的原则:

1. 全面反映会计对象的内容。

2. 设置会计项目既要满足对外报告的要求又要符合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3. 设置会计科目,既要适应经济业务发展的需要,又要保持相对稳定。

4. 设置会计科目,还要做到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5. 会计科目要简明、适用,并要分类、编号。

二、会计科目的内容和级次

(一)会计科目的内容。

会计科目的内容:是指在制定会计制度时,要规定会计科目反映的经济内容和登记方法。

这些科目按反映的经济内容可以会为五类:

一、资产类。包括现金、银行存款、短期投资、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付账款、其它应收款、材料采购、材料、产成品、待摊费用、长期投资、固定资产、累计折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待处理财产损益。

二、负债类。包括以下科目: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其它应付款、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应交税金、应付利润、预提费用、长期借款。

三、所有者权益类。包括以下科目: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本年利润、利润分配。

四、成本类。包括: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两个科目。

五、损益类。损益类包括的科目有: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成本、产品销售费用、产品销售税金、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所得税。这里既包括收入类科目也包括费用类科目,之所以把这两类科目合并为损益类科目,是因为这两类科目核算的内容都与损益的计算相关。

(二)会计科目的级次。

会计科目的级次要体现会计信息的不同详细程度。

一般情况下:会计科目的级次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1)总分类科目:这是对会计对象不同经济内容所作的总括分类。

基础会计笔记第2篇

一、设置会计科目的意义

会计科目:对会计对象具体内容及会计要素进一步分类核算的项目。为了全面系统地反映和监督各项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情况,分门别类地为经济管理提供会计核算资料,就需要设置会计科目。

设置会计科目应当遵循的原则:

1. 全面反映会计对象的内容。

2. 设置会计项目既要满足对外报告的要求又要符合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3. 设置会计科目,既要适应经济业务发展的需要,又要保持相对稳定。

4. 设置会计科目,还要做到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5. 会计科目要简明、适用,并要分类、编号。

二、会计科目的内容和级次

(一)会计科目的内容。

会计科目的内容:是指在制定会计制度时,要规定会计科目反映的经济内容和登记方法。

这些科目按反映的经济内容可以会为五类:

一、资产类。包括现金、银行存款、短期投资、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付账款、其它应收款、材料采购、材料、产成品、待摊费用、长期投资、固定资产、累计折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待处理财产损益。

二、负债类。包括以下科目: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其它应付款、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应交税金、应付利润、预提费用、长期借款。

三、所有者权益类。包括以下科目: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本年利润、利润分配。

四、成本类。包括: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两个科目。

五、损益类。损益类包括的科目有: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成本、产品销售费用、产品销售税金、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所得税。这里既包括收入类科目也包括费用类科目,之所以把这两类科目合并为损益类科目,是因为这两类科目核算的内容都与损益的计算相关。

(二)会计科目的级次。

会计科目的级次要体现会计信息的不同详细程度。

一般情况下:会计科目的级次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1)总分类科目:这是对会计对象不同经济内容所作的总括分类。

(2)明细分类科目:这是对总分类科目所含内容所作的进一步分类,它是反映核算指标详细、具体情况的科目。

按照我国现行会计制度规定,总分类科目一般由财政部或企业主管部门统一制定。明细分类科目,除了会计制度规定设置的以外,各单位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行设置。

【正保自考专科、本科网络课程辅导】

>>>>2016年自学考试课程!点击进入免费试听<<<<

会员政策:

累计实际交费金额500元,即可享受九折优惠(须在同一学员代码下)

基础会计笔记第3篇

有一句老话叫做“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足以体现出学习过程中记录的重要性。中职学生中很大一部分学习基础差,习惯不佳,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在课堂上不愿意也不知道如何做好课堂笔记。而作为会计班的学生,养成专心听讲,清晰记录的习惯是其基本的职业素养。因此,老师引导学生科学规范地记录和使用课堂笔记是非常必要的。下面我介绍一下自己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操作过程。

一、规范地记录课堂笔记

《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的核心基础课,是以理论学习为主的。每次上课,我都会写满满的一黑板板书,虽然这些内容完全可以用PPT展示,但我仍坚持手写。因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更好地把每一节的重点知识精简系统的展示在黑板上,一边讲一边写的过程中,给学生起到一个示范和引领作用,让我们的学生从模仿老师的板书开始记录课堂笔记,从而帮助学生规范笔记书写格式。

我不仅让学生做笔记,更要教会他们如何做笔记。我们的中职学生很多都是从“零”开始学做笔记的。在我的课堂上,我会明确地告诉学生们哪里要注意,什么时候要动笔记录,在讲到重难点的时候我用红色粉笔书写,引导学生用红笔进行特别标记,然后还会围着教室走走看看学生们是否都动笔了。下课后,我会对课堂笔记进行检查,对记录不规范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督促其完善课堂笔记,慢慢的让大家养成勤于动笔的好习惯。

二、合理地利用课堂笔记

规范记录课堂笔记是前提,合理利用笔记是提升学习效果的关键。为了让学生意识到课堂笔记记录的有用性,我会在下次课上新课前,花5――10分钟,抽背或者听写上次课的课堂笔记,然后定期复习考试。在每次课前,可以看到学生们在捧着课本,结合课堂笔记本在复习,慢慢地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浓厚起来了,学生们也从记笔记、背笔记到最后对知识理解和运用的融会贯通中体会到了收获的喜悦。

基础会计笔记第4篇

【关键词】 基础会计; 教学; 通俗语言

《基础会计》是会计以及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它着重于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论述,目的在于帮助初学者理解会计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熟练运用会计的基本方法,较扎实地掌握基础会计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会计业务处理的初步能力,为后续会计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但该课程中的专业概念对于初次接触会计课程的学生来说抽象难懂,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往往使人感到枯燥乏味、不易入门,课程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学生畏惧、退缩、厌烦的现象。为了让学生轻松地学习和接受该课程,笔者认为在不影响专业理论的科学性与逻辑性的前提下,有必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象生动的比喻向学生进行讲授,指导其练习与自学,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笔者现以《基础会计》教学中通俗语言的使用为例,加以说明。

一、会计核算基础的语言通俗化

企业会计核算的基础是权责发生制,它以收入和费用是否在本期发生作为标准来确认各期收入和费用的一种会计处理方法。大多数《基础会计》教材对于该处理方法还进行了更为详尽的解释,但大多数学生在了解完相对专业的解释后往往会产生似是而非的感觉。作为授课教师,如何让学生更为清晰地把握这部分内容,如何将“传道授业”精神落到实处?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讲解方式。但笔者认为,如果能将学生生活中能够触摸到的小事件运用进来,通过通俗的语言就可以更为贴切地把该内容引入到学生的认知范围里面。笔者在自己的授课过程中,对于各期收入确认的问题上,分别以一定期间商品推销人员卖出东西但买家暂时欠款以及该推销人员该期收到买家预付订金下个月取货为例,看推销人员如何合理地确定自己该期的收入;而对于各期费用确认的问题,分别引入了学生每月在校住宿费的计算以及银行贷款利息的计算及支付两个小例子,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费用的确认问题。最后用一句形象的总结语来结束这部分内容,那就是对于收入和费用,属于我们的(本期的),我们毫不迟疑的接受它,不属于我们的(本期的),我们坚决拒绝它。

二、会计核算前提的语言通俗化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的时间、空间环境所作的合理设定。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机械地记住这些内容并不难,但真正让他们理解这些会计核算前提存在的必要性和它们具体的含义,则不是易事。这时作为授课教师,就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带领学生循序渐进地引进这部分内容,让他们真正认识到这些会计核算前提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的出现是有一定的因果顺序的。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让学生假定自己是刚刚步入社会的会计人员,那么他们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在哪里施展自己的会计技能?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找到特定单位,并能被接纳成为该单位的会计人员,这样他们的能力有了施展的空间,会计工作就有了特定的范围,这时笔者也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会计主体这一概念,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会计主体的出现和存在的原因。现在有了既定的空间去开展工作,接下来就可以引导学生去考虑时间方面的问题。工作中每个人需要保持乐观的态度,认为任何事情都能持续稳定地发展下去;这样的美好前景要求会计工作能跟上步伐,提出持久应对和解决问题的措施,因而持续经营这样的假设也就成为会计人一种乐观的想法,进而影响着他们的工作。持续经营的乐观思想确实能带给人们更多的工作动力,但在工作中,会计人员不能够无休止地持续工作,他们需要定期的停顿总结,而这种停顿总结所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会计人员通过停顿总结可以了解自己的工作成果并“展示”给想要了解他们工作成果的相关人员。这时笔者介绍会计分期也就不显得那么突兀了。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共同营造了时间段落的氛围,给会计工作的总结提供了更多准确的依据。有了以上关于会计工作空间和时间范围的设定后,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考虑,那就是会计工作中使用什么计量工具,是用重量单位、体积单位还是其他的?当然结合会计工作的特点,不难看出,会计工作以货币作为统一或主要的计量工具更为合适,这样会计的计量工具也就确定下来了。

对于会计核算前提的介绍,笔者借助以上的通俗语言,带领学生完全融入到整个过程中来。学生紧紧跟随事件的发展清晰地感受每一个关键点的产生和存在,也就能更清楚地把握四个会计核算前提存在的原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该部分内容的接受也就更容易了。

三、会计对象、会计要素和会计科目之间关系的语言通俗化

会计对象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具体是指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按经济特征所作的最基本分类;而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的内容作进一步分类核算的项目。通常从它们的概念中学生就可以看出三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看似无需太多的解释,学生应该能掌握这部分内容。但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从会计对象到会计要素再到会计科目这条线学生基本能掌握,但真正要从会计科目追溯到会计要素再到会计对象时学生往往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不能正确确认会计科目所属的会计要素,不能正确认识会计科目在会计核算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等。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以学校学生管理的组织结构安排为例,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其实会计人员面对各种各样的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会计对象),就如同学校的学生管理部门面对成千上万的学生;为了更好地开展学生管理,学生管理部门需要根据学生的报考专业划分成各个系部,而会计为了对会计对象更好地进行核算也需要将其进行分类,这样就形成了六大会计要素;当然学生管理部门仅仅将学生分成各个系部还不够,还需要再将各系部进一步分成各专业甚至各班级,而会计为了具体地核算各会计要素的内容,又将各会计要素更进一步地划分为各个会计科目。对于学生管理工作来说,只有工作对象越明确,管理工作才能越来越规范和具体。其实会计中将会计对象一步一步分解成很多的会计科目也正是为了满足会计核算相关性原则的要求而达到的一种必然结果。

四、借、贷记账符号的语言通俗化

在介绍借贷复式记账方法时,授课老师先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那就是对借、贷两个记账符号的解释,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也最容易成为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一个不大不小的障碍。如果对借、贷两个记账符号的解释仅仅是通过划清它们与原有本意的界限就显得过于死板。学生记住了这样一种解释,但同时也限制了他们更多的想法。其实授课老师完全可以从更开阔和灵活的角度对该问题进行解释,让学生更充分地理解记账符号的含义。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是从资金运动的角度帮助学生扩充更多的知识范围。借贷记账法是用来记录经济业务的发生情况(或资金运动情况)的具体方法。而从资金运动的角度上来看,借和贷两个记账符号分别表示资金运动的终点和起点。任何经济业务的发生,都会引起了资金的运动,每一项资金运动都有运动的起点和终点,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过程也就是由“贷”这个记账符号标识的起点带领着资金奔向“借”这个记账符号标识的终点。这样一个动态的过程让学生对借贷两个记账符号刮目相看,也使得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好地使用记账符号。

五、会计核算方法的语言通俗化

会计核算方法包括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会计报表七项内容。一般教材把会计核算方法的介绍放在了第一章的内容里面,而学生在接触这部分内容时对这些具体方法都还很陌生,如果要求他们对这七种方法能有整体的认识更是难上加难了。这时摆在授课老师面前的问题就是,怎样用合适的语言把这一概括性的问题介绍给学生,而又不致于让第一章的内容显得过于冗长。

在这部分内容的讲解中,笔者用了一种通俗而简化的方式引导学生去初步认识会计核算方法的主要过程。笔者引导学生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全过程的“体验”某单位某期间的业务处理过程。会计人员在处理经济业务前,先要做好各种准备工作,也就是要设置合理的会计科目、账户和选择合适的记账方法,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后,会计人员根据相关的凭据来填制记账凭证这种特殊的单据并进行审核。(记账凭证的格式笔者建议学生参考后面相关章节,并指导学生尝试填入简单的业务内容。)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一张记账凭证上只能记录一笔业务,不能记录多笔业务。这样一月内如果有20笔业务就填制了至少20张的记账凭证;如果业务更多,填制的凭证也会更多。那么如果相关人员想要在众多的凭证中查找某些业务的话,就有点麻烦。笔者此时引导学生去考虑是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可以将记账凭证这种相对零散的资料进行汇总和集中呢?带着这个疑问,笔者可以把登记账簿这一内容介绍给学生,并让学生形象地认识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和登记账簿之间的关系,那就是账簿正是把记账凭证中相对零散的资料进行了汇总。当然账簿并不是一段会计工作的终点,因为账簿只是相对于凭证来说是汇总的,但单独看来它仍然是零散的,所以由“零散”到“汇总”的目标还没有完成,还需要会计人员继续努力,而编制会计报表可以更好地完成这一目标。几张报表就可以将众多的信息分门别类地囊括进来,让人一目了然地了解企业各方面的信息。当然由账簿到报表的过程还需要成本计算和财产清查两项工作的配合。对于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的介绍,笔者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学生从“旁观者”的角度身临其境地体会会计核算过程的每一步骤,虽然此时他们对这些过程的理解还只能停留在表面,但这样的讲解过程相对于单纯的书面教条来说起到了更好的作用。

《基础会计》教学中通俗语言的运用是不可缺少的,它既可以启发诱导学生,打破一潭死水的课堂气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容易理解记忆。当然会计毕竟也是一门科学,作为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通俗语言时也要注意语言的严谨和准确,能做到“通而不俗,俗而有用”。既能让学生脚踏实地地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又能让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不过于片面、狭隘,用心去发掘教学过程中的亮点,用丰富的语言来活跃每一次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 高建宁,蔡万程.基础会计学(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基础会计笔记第5篇

【关键词】 基础会计; 教学; 通俗语言

《基础会计》是会计以及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它着重于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论述,目的在于帮助初学者理解会计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熟练运用会计的基本方法,较扎实地掌握基础会计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会计业务处理的初步能力,为后续会计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但该课程中的专业概念对于初次接触会计课程的学生来说抽象难懂,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往往使人感到枯燥乏味、不易入门,课程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学生畏惧、退缩、厌烦的现象。为了让学生轻松地学习和接受该课程,笔者认为在不影响专业理论的科学性与逻辑性的前提下,有必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象生动的比喻向学生进行讲授,指导其练习与自学,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笔者现以《基础会计》教学中通俗语言的使用为例,加以说明。

一、会计核算基础的语言通俗化

企业会计核算的基础是权责发生制,它以收入和费用是否在本期发生作为标准来确认各期收入和费用的一种会计处理方法。大多数《基础会计》教材对于该处理方法还进行了更为详尽的解释,但大多数学生在了解完相对专业的解释后往往会产生似是而非的感觉。作为授课教师,如何让学生更为清晰地把握这部分内容,如何将“传道授业”精神落到实处?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讲解方式。但笔者认为,如果能将学生生活中能够触摸到的小事件运用进来,通过通俗的语言就可以更为贴切地把该内容引入到学生的认知范围里面。笔者在自己的授课过程中,对于各期收入确认的问题上,分别以一定期间商品推销人员卖出东西但买家暂时欠款以及该推销人员该期收到买家预付订金下个月取货为例,看推销人员如何合理地确定自己该期的收入;而对于各期费用确认的问题,分别引入了学生每月在校住宿费的计算以及银行贷款利息的计算及支付两个小例子,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费用的确认问题。最后用一句形象的总结语来结束这部分内容,那就是对于收入和费用,属于我们的(本期的),我们毫不迟疑的接受它,不属于我们的(本期的),我们坚决拒绝它。

二、会计核算前提的语言通俗化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的时间、空间环境所作的合理设定。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机械地记住这些内容并不难,但真正让他们理解这些会计核算前提存在的必要性和它们具体的含义,则不是易事。这时作为授课教师,就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带领学生循序渐进地引进这部分内容,让他们真正认识到这些会计核算前提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的出现是有一定的因果顺序的。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让学生假定自己是刚刚步入社会的会计人员,那么他们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在哪里施展自己的会计技能?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找到特定单位,并能被接纳成为该单位的会计人员,这样他们的能力有了施展的空间,会计工作就有了特定的范围,这时笔者也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会计主体这一概念,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会计主体的出现和存在的原因。现在有了既定的空间去开展工作,接下来就可以引导学生去考虑时间方面的问题。工作中每个人需要保持乐观的态度,认为任何事情都能持续稳定地发展下去;这样的美好前景要求会计工作能跟上步伐,提出持久应对和解决问题的措施,因而持续经营这样的假设也就成为会计人一种乐观的想法,进而影响着他们的工作。持续经营的乐观思想确实能带给人们更多的工作动力,但在工作中,会计人员不能够无休止地持续工作,他们需要定期的停顿总结,而这种停顿总结所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会计人员通过停顿总结可以了解自己的工作成果并“展示”给想要了解他们工作成果的相关人员。这时笔者介绍会计分期也就不显得那么突兀了。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共同营造了时间段落的氛围,给会计工作的总结提供了更多准确的依据。有了以上关于会计工作空间和时间范围的设定后,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考虑,那就是会计工作中使用什么计量工具,是用重量单位、体积单位还是其他的?当然结合会计工作的特点,不难看出,会计工作以货币作为统一或主要的计量工具更为合适,这样会计的计量工具也就确定下来了。

对于会计核算前提的介绍,笔者借助以上的通俗语言,带领学生完全融入到整个过程中来。学生紧紧跟随事件的发展清晰地感受每一个关键点的产生和存在,也就能更清楚地把握四个会计核算前提存在的原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该部分内容的接受也就更容易了。

三、会计对象、会计要素和会计科目之间关系的语言通俗化

会计对象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具体是指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按经济特征所作的最基本分类;而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的内容作进一步分类核算的项目。通常从它们的概念中学生就可以看出三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看似无需太多的解释,学生应该能掌握这部分内容。但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从会计对象到会计要素再到会计科目这条线学生基本能掌握,但真正要从会计科目追溯到会计要素再到会计对象时学生往往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不能正确确认会计科目所属的会计要素,不能正确认识会计科目在会计核算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等。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以学校学生管理的组织结构安排为例,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其实会计人员面对各种各样的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会计对象),就如同学校的学生管理部门面对成千上万的学生;为了更好地开展学生管理,学生管理部门需要根据学生的报考专业划分成各个系部,而会计为了对会计对象更好地进行核算也需要将其进行分类,这样就形成了六大会计要素;当然学生管理部门仅仅将学生分成各个系部还不够,还需要再将各系部进一步分成各专业甚至各班级,而会计为了具体地核算各会计要素的内容,又将各会计要素更进一步地划分为各个会计科目。对于学生管理工作来说,只有工作对象越明确,管理工作才能越来越规范和具体。其实会计中将会计对象一步一步分解成很多的会计科目也正是为了满足会计核算相关性原则的要求而达到的一种必然结果。

四、借、贷记账符号的语言通俗化

在介绍借贷复式记账方法时,授课老师先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那就是对借、贷两个记账符号的解释,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也最容易成为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一个不大不小的障碍。如果对借、贷两个记账符号的解释仅仅是通过划清它们与原有本意的界限就显得过于死板。学生记住了这样一种解释,但同时也限制了他们更多的想法。其实授课老师完全可以从更开阔和灵活的角度对该问题进行解释,让学生更充分地理解记账符号的含义。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是从资金运动的角度帮助学生扩充更多的知识范围。借贷记账法是用来记录经济业务的发生情况(或资金运动情况)的具体方法。而从资金运动的角度上来看,借和贷两个记账符号分别表示资金运动的终点和起点。任何经济业务的发生,都会引起了资金的运动,每一项资金运动都有运动的起点和终点,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过程也就是由“贷”这个记账符号标识的起点带领着资金奔向“借”这个记账符号标识的终点。这样一个动态的过程让学生对借贷两个记账符号刮目相看,也使得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好地使用记账符号。

五、会计核算方法的语言通俗化

会计核算方法包括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会计报表七项内容。一般教材把会计核算方法的介绍放在了第一章的内容里面,而学生在接触这部分内容时对这些具体方法都还很陌生,如果要求他们对这七种方法能有整体的认识更是难上加难了。这时摆在授课老师面前的问题就是,怎样用合适的语言把这一概括性的问题介绍给学生,而又不致于让第一章的内容显得过于冗长。

在这部分内容的讲解中,笔者用了一种通俗而简化的方式引导学生去初步认识会计核算方法的主要过程。笔者引导学生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全过程的“体验”某单位某期间的业务处理过程。会计人员在处理经济业务前,先要做好各种准备工作,也就是要设置合理的会计科目、账户和选择合适的记账方法,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后,会计人员根据相关的凭据来填制记账凭证这种特殊的单据并进行审核。(记账凭证的格式笔者建议学生参考后面相关章节,并指导学生尝试填入简单的业务内容。)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一张记账凭证上只能记录一笔业务,不能记录多笔业务。这样一月内如果有20笔业务就填制了至少20张的记账凭证;如果业务更多,填制的凭证也会更多。那么如果相关人员想要在众多的凭证中查找某些业务的话,就有点麻烦。笔者此时引导学生去考虑是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可以将记账凭证这种相对零散的资料进行汇总和集中呢?带着这个疑问,笔者可以把登记账簿这一内容介绍给学生,并让学生形象地认识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和登记账簿之间的关系,那就是账簿正是把记账凭证中相对零散的资料进行了汇总。当然账簿并不是一段会计工作的终点,因为账簿只是相对于凭证来说是汇总的,但单独看来它仍然是零散的,所以由“零散”到“汇总”的目标还没有完成,还需要会计人员继续努力,而编制会计报表可以更好地完成这一目标。几张报表就可以将众多的信息分门别类地囊括进来,让人一目了然地了解企业各方面的信息。当然由账簿到报表的过程还需要成本计算和财产清查两项工作的配合。对于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的介绍,笔者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学生从“旁观者”的角度身临其境地体会会计核算过程的每一步骤,虽然此时他们对这些过程的理解还只能停留在表面,但这样的讲解过程相对于单纯的书面教条来说起到了更好的作用。

《基础会计》教学中通俗语言的运用是不可缺少的,它既可以启发诱导学生,打破一潭死水的课堂气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容易理解记忆。当然会计毕竟也是一门科学,作为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通俗语言时也要注意语言的严谨和准确,能做到“通而不俗,俗而有用”。既能让学生脚踏实地地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又能让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不过于片面、狭隘,用心去发掘教学过程中的亮点,用丰富的语言来活跃每一次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 高建宁,蔡万程.基础会计学(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基础会计笔记第6篇

一、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是大面积的学生在学习《基础会计》过程中第一个感到困惑的地方。他们会问诸如“为什么利润不是资产、为什么负债不是费用”之类的问题。之所以有这样的疑问,一方面因为现行的《基础会计》教材对会计要素的讲解一般都是脱胎于现行的会计准则,但会计准则针对的是已经工作学习多年的会计人,而不是会计的初学者。另外一方面,学生在进入大学学习之前,一直过的都是学校生活,社会经验有限,所以他们的思维是直接的。

笔者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通常会从一个和实际生活相关的题目开始。比如说某学生开设了一个小卖部,小卖部年底都有些什么资产,一年中都有哪些收支,然后请学生来计算一下这个小卖部本年除所有者权益以外的会计要素。之所以除去所有者权益,笔者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会计要素有六个,除所有者权益外,其他的五个会计要素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过相关的接触,会形成自己的概念,可能和会计对它们的定义有出入,但学生毕竟是有计算的基础的。但所有者权益不同,这个名称对于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也就是学生根本就不知道它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所以在讲述之前没有请学生计算所有者权益。对于初学会计的学生来说,利润的计算准确率比较高,但其他的会计要素学生就会有很多的疑问。在这种情况下笔者感觉能够让学生能够理解的最好方法不是进行理论上的讲解,而是举例子,尤其是举相近的例子,给学生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感觉和理解。给学生思考和提问的时间是最重要的,全部由教师个人来进行讲解是教学效果最差的一种方式。

二、借贷复试记账法

借贷复式记账法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是一个质的飞跃,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充分理解学生对这部分学习感到的困难。学生在最初的学习过程中最想问的就是:借和贷是什么意思。的确,借和贷在中文中基本是可以混用的,不用加以区分,但在账户中却同时出现了,初学会计的难免会感到困惑。笔者在讲述这部分内容时并不是仅仅向教材讲的那样:它们只是记账符号,已经没有了具体的含义。笔者先把所了解到的借和贷的来龙去脉说一说。因为我们对于借贷的翻译不是从英文来的,是从日文直接拿来用的,当我们最初引用借和贷的时候其实没有注意到这两个字在中文意思上其实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如果再往前推,借和贷是如何产生的?最初的复式记账法是从意大利传出来的,借贷复式记账法起源于银行业,是那位意大利的数学家我们尊称其为会计学之父的卢卡帕乔利系统整理推广了这种记账方法。银行业把借出去的钱记录在借主名下即现在的借方,表示债权的增加,所以借方表示资产的增加,把别人存入银行的钱记在贷主的名下即现在的贷方,表示债务的增加。所以我们今天把资产的增加登记在借方,负债的增加登记在贷方。

三、增值税

在进行具体经济业务讲解时,首先讲到的是购进业务。增值税所用的会计科目是“应交税费”。从科目的名称学生可以判断出这是一个负债类的会计科目。有了借贷记账法的基础,学生知道了负债增加记录在这个账户的贷方,减少记录在这个账户的借方。学生天然地会感到,当实际向税局交税时负债就减少了。但是在购进的过程中,怎么会也记录在这个账户的借方呢?

笔者并没有直接进行讲解,而是先设计了一个题目做铺垫。题目是这样的,假设有甲乙丙三家企业,甲是最上游的企业,乙购入甲的商品加价卖给丙,丙加价卖给最终的消费者。乙购入甲的商品价格是1000元,却要给甲1170元钱,乙卖给丙的价格是1500元,却要向丙收1755元。在这个买卖的过程中出现的另外一个角色是税局,乙给税局交了85元。请大家思考讨论,如果会计主体是乙企业,它买入商品的成本应该记录多少?卖出商品的收入应该记录多少?笔者发现这个问题可以大大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尽管答案五花八门,但也充分说明了学生经过了自己的思考。等学生经过充分思考讨论后,讲解起来就比较容易了。而且学生不仅接受了增值税的会计处理方法,也能够理解增值税是价外税的含义了。

四、“利润分配”账户的核算

期末利润分配的核算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这个知识点的学习其实是和“本年利润”账户分不开的。在讲解这部分内容的时候笔者把“本年利润”账户也作为一个重点进行讲解。学生在学习时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时:“结转”到底是什么意思?学过或者做过会计的都知道,“结转”是会计学中的一个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专业术语。其实并不是在核算利润的过程中才出现的,从经济业务的讲解就已经开始了,只是在进行利润核算时是大规模的在用。笔者在第一次出现“结转”时就跟学生说,“结转”这个词在会计中用到的频率非常高,它的含义需要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去感觉和体会,老师一旦说出了这个词含义其实有可能会窄化这个词的含义。

理解“结转”的含义后,学生就开始对“利润分配”感到纷乱了,作为教师要充分理解学生的困惑。所以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在讲解这个知识点是与以往相反,没有给学生过多的思考自由,而是要学生按照老师给定的方向进行思考,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在老师思路的引导下最后走到了“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这个明细账户,因为学生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到达的这个账户,所以对这个账户的含义一般都会有比较深层次的理解。达到了这个目的后,再请学生回到前面,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去走,然后和老师的比较,很多时候学生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五、凭证和账簿

基础会计笔记第7篇

关键词:中职;基础会计;直观教学

《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它着重于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论述,目的在于帮助初学者理解会计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熟练运用会计的基本方法,较扎实地掌握基础会计的知识体系,培养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会计业务处理的初步能力,为后续会计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该课程专业概念对于初次接触会计课程的中职学生来说,由于会计理论知识比较抽象,晦涩难懂,对于学生的“入门”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障碍。为了能让学生通俗易懂地学习并掌握这门课,除了要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外,在抽象的原理讲授中,笔者认为应努力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让学生直观、形象的接受《基础会计》的基本理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相关内容关联

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总结分类,把相关内容串连衔接,让学生加深理解。比如在讲授账户的结构时,学生往往难以分清不同类型的账户哪方记增、哪方记减。笔者在课堂实践中,先让学生理解:T形账户的一边记增加数,那另一边就记减少数,在这个基础上,再结合会计恒等式,帮学生加强理解。会计恒等式基本形式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把会计恒等式扩展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进而,会计等式可扩展成: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收益-成本费用,最后,会计等式可表述为:资产+成本、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收益,根据等式,左边为资产和成本、费用类,右边为所有者权益、负债及收入收益类。属于等式左边的即资产、成本费用类的账户,那么左边就记增加,其右边必然记减少,如果有余额,一般在增加数这边,即左边;凡属等式右边即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收益类的账户,那就右边记增加数,左边记减少数,如有余额,也一般在增加数那一边,即右边,而T形账户左边为借方,右边为贷方,根据会计等式,可以直观形象的得出结论:资产类、成本费用类账户借方记增,贷方记减,余额一般在借方,而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收入收益类贷方记增、借方记减,余额一般在贷方。这样,通过学生对会计等式的直观视觉感受,可以轻易的初步接受和理解账户的基本结构。

二、生活情景迁移法

从会计的起源和发展史来看,会计知识来源于实践,也服务于实践,在会计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引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出会计知识,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能激发学生自觉地接受学习内容。例如,在学习复式记账法时,学生对于“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念起来朗朗上口,但却难以真正理解复式记账的真正含义。笔者在讲授时,先讲述借贷记账法的含义,然后根据班上现有座位安排分成的四大组,分别指定各组为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再让学生数清每一组的人数,在黑板上记下各组的现有人数,接着让第一组后排的两个学生把桌子搬到相邻的第二组去,再问学生,第一组人数有什么变化?第二组人组人数有什么变化?然后在第一组、第二组的原有人数后分别注明“减2”“增2”,这样的游戏可以在各组做多几次,然后再根据游戏引导学生得出结论:(1)某组增加的人数,是来源于另外组的减少,假如重新统计各组人数,在登记增加某组增加人数的同时,应同时登记减少另外组的减少人数;(2)人数没变化的小组保留原数据,不用登记。 这跟复式记账法的原理是一样的:有借必有贷,正是为了反映资金的来源和去向,所以要同时登记;资金未发生运动变化的不登记,也就是说,未发生的业务不作账务处理。这时,教师也可根据课堂情况,进一步提出问题:每个学生都是班上的宝贵资源,那么,假设我们班转入了一位同学,该怎么登记?反之,有位同学转出我们班,我们又怎么登记?在转入同学时,在登记班上人数增加的同时,是否该同时登记收入?而转出同学时,在登记人数减少的同时,是否应登记损失?这样,在用小游戏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让学生自觉的根据自身体验,理解复式记账的原理。

三、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按照学生能亲身感知的情景,让学生有如身临其境,师生就在此情此景之中进行着的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主动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因此,“情景教学”对培养学生情感,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开发智力等方面确有独到之处。笔者在《基础会计》的理论教学中经常使用到这种教学方法。

在《基础会计》中,“分类”这个概念出现得较多,学生对账户要按经济内容分类很难理解。笔者在教学中,首先让大家想象自己进入了一个大超市,然后提出问题:超市里有什么?学生自然会回答说“有商品”,然后再提出问题:超市一般会有什么商品?学生回答有服装、电器、食品、家居生活用品等,笔者再问:这些商品怎么摆放?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回答说同类的商品都摆在一起,笔者再追问,这样摆放对顾客、对商场有什么好处?学生回答说,这样摆放,顾客能轻易找到要买的商品,商场也好管理。笔者再把学生的思路引回到所讲授的知识:企业的资金好比是这个超市的所有商品,为了便于管理和核算,所以也要按内容和用途进行分类,而且是先分大类再分小类,就像超市里的商品一样,比如电器类商品是一个大类,下面再分成冰箱类、音响类等,在下面再根据品牌、规格等再分小类,就像是我们学习的账户,有一级账户、二级账户、三级账户或更多,同时,列举几个账户,比如“库存商品”,结合超市的情景,给学生讲授总账和明细账的联系和区别。

总之,在《基础会计》的教学中,除了运用包括上述的教学方法外,如果能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图像、声音甚至视频进行教学,可让枯燥晦涩的会计原理课程变得生动有趣、直观具体,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提高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基础会计》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东莞市电子科技学校)

参考文献:

[1]钱亚勤, 杜伟平. 提高《基础会计》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J].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

[2]林丽卿. 新会计制度下“基础会计”教学探讨[J].福建建材,1995,(4).

[3 ]陈韶君. 基础会计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与实践[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