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心血管病的防治(合集7篇)

时间:2023-09-03 14:47:37
心血管病的防治

心血管病的防治第1篇

一、重视心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

记者:目前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增高,它的发病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吴教授:随着现代生活水平升高,生活节奏的加快,吸烟、大量饮酒、高热量饮食等不良的生活方式,以及压抑、紧张、焦虑等社会心理因素均会引起体内代谢失衡和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紊乱,从而导致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发生,而这些都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高危因素。

高危因素人群血液内存在大量的“垃圾”,主要是增高的血脂,尤其是对血管破坏严重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这些增高会使血液变得黏稠,血流速度减慢,时间长了还会破坏血管内皮,使内皮变得不光滑,血液中的垃圾就会附着在血管壁上。

内皮受损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始动因素。人的血管内皮就像河堤护坡,护坡平滑坚固,河水就能顺畅地流淌,如果护坡不坚固,在河水的侵蚀下就会出现塌陷、管涌、河道堵塞,造成洪水泛滥。高危因素人群,往往血管内皮表面凹凸不平,血管内皮细胞的连接也由紧密变得疏松,就像护坡遭受腐蚀变得坑坑洼洼。血液中升高的脂质、凝集的血小板透过内皮细胞附着在不平的血管壁上,逐渐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影响血流供应心脏、大脑。血管内皮受损,血管的弹性也会变差,有时还会出现血管痉挛,进而可以影响心脏和大脑的血液供应,导致心脑血管病发生。降脂抗凝,保护好血管内皮是心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

二、保护心脑必须先保护血管内皮

记者:怎样保护血管内皮,修复损伤的血管内皮呢?

吴教授:首先要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低脂饮食、戒烟限酒、坚持运动、心理健康、心态平和,对于高危人群,他的血管内皮已经受到了损伤,所以就需要用药物修复损伤了的血管内皮。中药通络药物尤其是通心络胶囊对各种高危因素造成的血管内皮损伤均有良好的保护及修复作用,它首先是通过降脂、抗凝、抗炎清除血液内的垃圾来保护血管内皮,第二是通过增加血管内皮的扩血管物质一氧化氮的含量、减少缩血管物质内皮素的含量来增加血管弹性,缓解血管痉挛,第三是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平衡,加强对血管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所以通心络对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是多靶点的。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长期服用通心络胶囊或者通络中药,可保护并修复受损的血管内皮,截断心脑血管病发生的始动因素。

三、心脑血管病人血管中存在的粥样斑块是心梗、脑梗突发的“不定时炸弹”

记者:对于心脑血管已经出现问题的人群最担心的是心梗和脑梗的发生,那会危及生命,如何防止呢?

吴教授:其实,许多中老年人的血管内都会存在粥样斑块,尤其是心肌缺血、脑缺血患者。动脉血管内的粥样斑块就像存在于人体的一颗颗“不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为什么呢?因为粥样斑块的表面有一层膜包裹,就像薄皮大馅的饺子,内有脂质、胆固醇、炎性物质及血小板等。其中包膜坚韧的斑块不易破裂,只会堵塞血管,造成血流不畅而引起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表现为心绞痛、头晕、肢体麻木等;而包膜不结实的斑块极易破裂,医学上称它为“易损斑块”,情绪激动、剧烈运动、酗酒、寒冷等刺激以及血压升高、血流冲击或血管痉挛时,这个炸弹就会“引爆”,包膜突然破裂,内容物涌出,形成的血栓碎块顷刻间就会随血流运行堵塞住心脑血管,引起急性心肌梗死或脑梗塞。

所以,治疗心脑血管病就需要缩小斑块的体积,避免“炸弹”爆炸。国内许多科研单位研究证实,通心络胶囊不仅能减少脂质沉积,防止斑块形成,缩小斑块;并且能增加易损斑块包膜厚度,起到稳定斑块的作用,这样就能防止急性心肌梗死、脑梗塞发生。

四、急性心梗、脑梗放支架、

溶栓后仍要长期服药

记者:急性心梗、脑梗介入或溶栓治疗后为什么有些患者并没有达到预期治疗效果?怎样进一步治疗呢?

吴教授:急性心梗、脑梗后患者的功能恢复不良主要是心脑微血管的损伤没能很好修复造成的。心脏和大脑的血管堵塞发生在相对较大的血管,大血管受阻,下游分支血管则血流不畅,相应灌溉的区域因缺血、缺氧造成微血管内皮损伤,继而微血管内血栓形成。放支架或溶栓治疗后虽然疏通了血管主干,而微血管损伤很难恢复,微血管阻塞,心脑组织仍无血液供应,医学上称为无复流现象。这种现象就造成了梗死的心肌不能恢复正常功能。脑局部微血管损伤,神经细胞就会坏死,就会遗留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

目前尚没有有效的微血管保护剂,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杨跃进教授等通过对通心络胶囊的研究表明:通心络能保护心脏微血管内皮结构,明显缩小再灌注后心肌无复流面积,并促进微血管新生,这样冠脉大血管再通后,实现了真正的心肌再灌注,促进了心功能迅速恢复。四川大学附属华西医院周东教授等联合11家医院研究证实,通心络可显著降低脑梗死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复发率,缩短恢复期。因此,国内许多专家建议把通心络胶囊作为急性心梗、脑梗放支架或溶栓治疗后防治无复流、预防复发的长期用药。

五、“金三角”方案是心脑血管病防治方案

记者:心脑血管病的预防最重要,服用什么样的药物效果最好呢?

心血管病的防治第2篇

防治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目标是预防临床心血管病以及2型糖尿病,对已有心血管病者则是预防心血管事件再发,降低病残及死亡率。

从一级预防的角度来看,在2型糖尿病发生前的IGT和IFG阶段,采用改善胰岛素的措施,有可能在减少糖尿病发生的危险性的同时,改善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性。IDF推荐的初级干预,是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适当的热量限制(在第1年使体重降低5%~10%);改变饮食结构;适当增加运动量。双胍类与格列酮类药物分别从不同机制增加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糖尿病预防研究(DPP)证实,糖尿病前期患者应用双胍类药物,可以预防或延迟糖尿病的发生。我国的大庆研究和2型糖尿病预防试验均显示,对生活方式的干预(饮食控制和运动)和二甲双胍治疗,可能通过减少体重和胰岛素抵抗而明显减少由IGT向2型糖尿病转化的危险性。最近的研究也证实,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在具有IGT和胰岛素抵抗的病人中,具有延迟或预防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虽然格列酮类药物对LDL-C水平没有影响,但可改变LDL的颗粒大小及成分,减少SdLDL水平。并通过促进脂肪细胞分化减少脂肪外溢到非脂肪组织,降低血FFA及TG,提高HDL-C水平。类似的研究也显示,可以用阿卡波糖和奥利司他延缓IGT患者中2型糖尿病的发生。在已发生了2型糖尿病的患者中,如无其他心血管危险因子的存在,在糖尿病的早期治疗中首先选用能够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抗糖尿病药物,如二甲双胍,和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将不但能使血糖得到控制,而且还可以通过减少胰岛素抵抗来减少心血管病变的危险因子出现的机会。在需要采用两种抗糖尿病药物控制血糖的药物联合中,对于有胰岛素抵抗的患者,保留能够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抗糖尿病药物,将继续起到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

从二级预防的角度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必须得到严格的控制。虽然高血糖与心血管疾病间明确的因果关系有待建立,但严格的血糖控制是减少微血管并发症所必须的。如在糖尿病患者中出现了明显的心血管病变的危险因子,还应相应地联合应用降压和调脂等药物治疗,以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性。通过降低每一个相关的危险因子,来全面降低它们对心血管和糖尿病危险性的总的影响。对致动脉硬化的血脂异常的治疗:贝特类可以改善所有致动脉硬化的血脂异常。VA-HIT试验中显示,在已确诊冠心病患者中应用贝特类药物,可以升高HDL-C而同时降低LDL-C水平,并显著降低主要冠脉事件的发生率[1],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所有包含APO-B的脂蛋白,并使LDL-C和非HDL-C的治疗水平达标(ATPⅢ,2001)。对血压增高的治疗:根据美国国家高血压预防、诊断、评价与治疗联合委员会的第七次报告(JNC7)的建议,当血压≥140/90mmHg时应接受治疗[2]。如果患者合并糖尿病,当血压≥130/80mmHg时,应开始降压治疗。在药物的选择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较适宜,此两种药物对于糖尿病患者较其他降压药可以带来更多益处。对低度炎症及凝血异常的治疗:目前尚无直接针对纤维蛋白原及PAI-1增高的治疗药物,间接的措施是抗血小板治疗。无论在一级或二级心血管疾病预防中,小剂量阿司匹林均可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参考文献

心血管病的防治第3篇

专家指出,只有同时控制血糖、血压、血脂、高凝状态及生活方式等多种危险因素,才能阻止糖尿病心血管病变并发症的发展,这是糖尿病的现代综合治疗理念。在糖尿病心血管病变的相关研究中,以及近期多重危险因素干预研究的试验结果,均强有力的证明了多重危险因素(并非仅仅降糖)的干预对糖尿病患者的益处。

1.降糖及改善胰岛素抵抗

研究表明,强化血糖控制可以降低糖尿病患者的微血管并发症,但是否也可同时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呢?在过去十年间研究人员开展了几项为时较长的大型临床对照研究,但结果并不如人所愿,血管转归研究及各种试验并未发现强化降糖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而且有些试验由于强化降糖,忽视了其他方面的治疗,至使糖尿病病死率明显增加而不得不提前终止了试验。

尽管相关研究没有发现强化降糖对心血管疾病的明显益处,但临床医生不能因此而忽视强化降糖对微血管和神经病变的有利作用,而且通过长期的随访研究发现,对于初诊糖尿病患者,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可以缓解大血管病变风险。因此在获得新的证据之前,仍然推荐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为

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强化血糖控制可以明显降低其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此外,分析研究显示,病程短且无明显动脉粥样硬化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能从强化降糖中获得心血管益处,因此对于这些不会发生明显低血糖及其他不良反应的患者,建议将其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到更低的水平;对于其他2型糖尿病患者(如病程长、有严重低血糖病史、晚期动脉粥样硬化及年老体弱者),强化降糖则可能弊大于利,应该上调血糖控制目标,预防严重低血糖的发生,也不宜试图在短期内过快将其糖化血红蛋白降至接近正常水平。

研究显示胰岛素抵抗可诱发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其程度直接与心肌梗死、脑卒中及周围血管病等大血管病变的患病率增加相关,因此改善胰岛素抵抗可明显减少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近年研究发现二甲双胍、噻唑烷二酮、阿卡波糖、那格列奈等药物均可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

2.调脂

2型糖尿病血脂谱特点为甘油三酯(TG)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下降,低密度脂蛋白(LDL)增高。糖尿病心血管病变患者血脂控制目标是TG

糖尿病心血管病变患者调脂治疗首先是降低体重、增加运动、戒烟限酒及饮食控制等生活方式的干预,其次是药物治疗以减少心血管事件,主要包括以降低血清LDL为主的他汀类、胆汁酸螯合剂、普罗布考等,以降低TG及升高HDL为主的贝特类(苯扎贝特、吉非罗齐、菲诺贝特等)、烟酸类及其衍生物(阿昔莫司)脂肪酸等。研究表明,只有大幅度降低LDL-C,才能使糖尿病心血管病变的危险性明显降低,所以,糖尿病患者的调脂治疗以LDL-C降低达标为首要目标。对于LDL-C已达标,而TG介于5.2~13.0毫摩尔/升之间,可考虑加大他汀类药物剂量,或加用烟酸/贝特类。如TG≥13.0毫摩尔/升,为了防止出现胰腺炎,应先用贝特类或烟酸类药物,以降低甘油三酯,待TG

3.降压治疗

糖尿病患者中高血压患病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倍,在显性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合并高血压者高达85%。在多项大型临床研究中显示,较严格地控制高血压可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血压靶目标应为130/80毫米汞柱,尿蛋白>1.0克/24小时者应

4.降低血黏度,改善微循环

心血管病的防治第4篇

通心络胶囊用药的理论支撑

运用脉络学说探讨心脑血管病的中医病机与治疗,首先要明确脉络与血管以及络病与血管病变的相关性,寻找“脉络-血管系统病”发生发展的共性规律与病理环节,根据其病机演变规律、临床证候特征,制定其辨证方法及治法方药,对指导血管病变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脉络-血管系统病”的相同病机

依据“脉络-血管系统”同一性提出“脉络-血管系统病”的概念。“脉络-血管系统”作为脉络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发病也体现了脉络病发生、发展的演变规律。“脉络-血管系统病”有着共同的发病机制和病机演变规律,因其所处部位不同而分别表现为心、脑、周围血管等不同疾病,中医均称之为络病,这为建立“脉络-血管系统病”概念奠定了基础。络气郁滞和(或)虚滞引起的脉络自适应、自调节、自稳态功能异常,与西医学之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及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稳态失衡密切相关,是血管病变发生、发展的共同病理基础,并贯穿于疾病始终,成为运用络病理论研究血管病变的切入点,由此演变的脉络瘀阻与动脉粥样硬化、脉络绌急与血管痉挛、脉络瘀塞与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梗死和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络息成积与多脏器病理改变等,成为“脉络-血管系统病”发生发展的共性病理机制,对于认识血管病变共性病机变化及治疗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营卫承制调平”理论指导脉络病变治疗

“营卫承制调平”揭示了(血)脉络生理功能与病变的内在机制,为指导脉络病变治疗并阐明其效应规律提供了理论指导。基于“脉络-血管系统”概念的同一性,对冠心病病机的研究首次提出了络气虚滞、脉络瘀阻、脉络绌急病机新认识,揭示了“脉络绌急-冠脉痉挛-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内在相关性。络气郁滞或虚滞作为血管病变始动因素并贯穿全过程,痰、瘀、热既是病理产物,又成为继发性致病因素,提出“搜剔疏通”的组方用药规律和“络以通为用”的治疗原则,把辛味通络、虫药化瘀、搜风通络、藤药通络、络虚通补等不同类别的通络药物应用于血管病变,把2 000多年中医积累的络病治法方药应用于血管病变防治,极大地扩展了中医治疗血管病变的视野及药物选择范围,促进创新药物的研制,从而开辟了不同于血瘀证的新研究领域。基于上述认识,选用不同类别的通络药物组成通心络处方。

心血管病的防治第5篇

【关键词】 老年心血管病;预防;治疗;临床效果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2.096

心血管疾病又称为循环系统疾病, 是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 主要包括心脏、血管(动脉、静脉、微血管), 以心脏病最为多见, 多发病于50岁以上人群[1-5]。心血管病是临床上老年患者患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 主要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肺心病等[6], 严重危害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其病因主要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性小动脉硬化、动脉炎等血管性因素, 高血压等血流动力学因素, 高脂血症、糖尿病等血液流变学异常, 白血病、贫血、血小板增多等血液成分因素[7-10]。心血管病主要临床表现有胸闷胸痛或胸部不适、心悸、呼吸困难、水肿、咳嗽、咯血、头痛、眩晕、失眠、疲劳、紫绀等。本次课题主要研究预防和治疗老年心血管病的临床有效措施,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8月~2016年9月诊治过的老年心血管病患者90例, 随机分为预防组和对照组, 各45例。预防组男21例, 女24例, 年龄58~76岁, 平均年龄(59.81±11.72)岁;对照组男23例, 女22例, 年龄56~81岁, 平均年龄(61.27±8.93)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不采取任何预防措施, 仅在发病时进行治疗。预防组患者采取综合预防措施, 包括包括药物预防、生活干预和心理干预三方面, 具体如下。①药物预防:对研究的患者进行密切关注, 每日监控血压、血脂、血糖水平, 及时进行微量药物调控;②生活干预:鼓励患者积极活动, 增加运动量, 维持良好的血液循环, 低钠饮食, 多食清淡食物和水果蔬菜, 避免过多高脂肪食物的摄入, 按时服药, 多饮水, 需戒除不良饮食嗜好和生活习惯, 戒烟戒酒, 避免劳累, 注意休息, 保持健康生活规律与方式, 增强体质;③心理干预:对患者讲解一定的心血管病知识和预防措施, 普及医学常识, 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 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 控制情绪, 配合治, 鼓励患者保持良好心态, 培养患者主动保持合理的膳食和生活作息习惯。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11] 随访观察两组患者的心血管病发病率和发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疗效标准:显效:患者心血管病症表现消失或明显缓解, 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正常;有效:患者心血管病症表现出现好转, 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趋于正常值;无效:患者心血管病症表现未见好转或缓解, 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较正常值均有较大差距。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心血管病发病率比较 随访发现, 预防组患者中有7例发病, 发病率为15.56%;对照组患者有24例发病, 发病率为53.33%;预防组患者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发病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预防组7例发病患者经治疗后, 3例显效, 3例有效, 1例无效, 治疗总有效率为85.71%;对照组24例发病患者经治疗后, 11例显效, 8例有效, 5例无效, 治疗总有效率为79.17%;预防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心血管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以及“并发症多”的特点, 老年患者因年龄增长、器官衰退、血管结构改变等生理患因素, 容易引起各种心血管病变, 危害身体健康[12]。另外年龄、吸烟、酗酒、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脂血症及糖尿病也是老年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应进行相应控制, 减少老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13]。老年患者一旦出现心血管病将严重影响生活, 情绪不稳定、失眠、胸闷、疲劳等问题接踵而至, 且因老年患者的免疫力差, 常导致病程长、发病急、病情进展快、反复发作、合并多系统病理改变等问题[14]。

心血管病的防治第6篇

关键词:心脑血管疾病;一级预防;危险因素;健康促进

人类跨入21世纪之初,心血管病给全球带来了新的严峻挑战,全球每年因心血管病死亡约1700万人,是当今世界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的最大的疾病[1]。

据报道,目前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已经超过2.7亿人!每年有近3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占我国年总死亡病因的51%,基本上10.5s死亡1人。

心脑血管疾病之所以能够成为人们健康的"无声凶煞",主要是因为患者在发病早期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病情没有得到良好的控制与治疗,从而引发的一系列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损害,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

我们不难懂得,要做到有效地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必须从控制病因、消除各种危险因素、积极的预防及治疗相结合开始,而社区医疗满足了那些慢性患者、亚健康人群及高危人群防病治病的健康要求[2]。

现如今,人们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认知还是盲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社区的一级预防也变得尤为重要。

1 社区预防

作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工作的"起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做到有效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就必须立足于以下几个方面。

1.1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开展以"合理膳食""健康生活方式"为核心的健康促进工作[3]。通过健康促进工作,加强社区居民对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危害及危险因素的认知,组织居民学习心脑血管疾病的基本知识及治疗与预防,促进健康行为的形成。科学合理的饮食、戒烟戒酒、适当运动、心理平衡、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都是逐步降低人群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水平,有效地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积极控制、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1.2采取健康教育与个体指导相结合的方法,为心脑血管患者提供系统性、连续性的服务。

1.2.1以健康教育为首要控制措施。积极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合理的控制和治疗危险因素,能使脑卒中、冠心病的发病率显著降低[4]。通过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药物治疗的患者采用药物治疗和行为干预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

1.2.2开展心脑血管病的跟踪、随访工作,提供周期性就诊服务,实现社区心脑血管疾病管理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增强疾病知识,建立健康档案、慢病管理及联系电话。

1.3对未定期随访的患者或行动不便的心脑血管患者,定期进行入户随访,让患者及家属学会自我动态监测疾病情况,有血压和血糖测量条件的个人,建议其定期进行血压和血糖自我检测,根据血压及血糖的变化服用药物,降低80%的发病几率[5]。对长期卧床的、各种插管的患者,应指导家属做好各种管道的基础护理,做好肢体的功能训练,勤翻身、扣背,预防褥疮及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1.4加强对社区的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进行科学的干预措施,主要是针对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缺少运动和心理压力等患者采取全面教育与个体指导相结合,提高防病治病的意识,改变不良的生活行为和习惯,告知患者及家属过劳、情绪激动、饱餐、寒冷刺激、吸烟、缺少运动等都是心脑血管疾病的诱因,尽量避免,定期就诊。

1.5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避免加重病情。

1.5.1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睡眠、劳逸结合。根据自己的身心情况锻炼身体,不少于30min/d的有氧运动,合理地安排运动时间及控制好运动量,要保持大小便通畅[6]。

1.5.2饮食要平衡,多吃粗粮、杂粮,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坚果、鱼、瘦肉类、鸡蛋、牛奶、豆制品、芝麻、山药、银杏、葵花籽等,少吃动物油、奶油、糖、咖啡等,控制盐的摄入,少于5g/d,控制体重、多饮水。

1.5.3保持平衡乐观的心态,正确对待处理各种应激事件,少生气、少发火,控制情绪,放宽胸怀,不要让情绪起伏太大。

1.5.4定期监测血压、血脂、血粘稠度、血糖、尿及眼底、心电图等检查,若有异常遵医嘱服药。

1.5.5禁吸烟,少喝酒。因吸烟可使肾上腺素增加,导致血管的收缩、心跳加快、心脑供血不足,增加心脏负担,影响血液循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心脑的梗塞、猝死综合症等多种疾病。大量饮酒可导致肝脏损害、胃溃疡、神经系统的损害、大脑皮质的萎缩等。

1.5.6注意保暖。根据气候变化增减衣服,避免呼吸道感染,预防感冒。

2 讨论

作为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在社区尤为重要。它指导人们掌握心脑血管疾病的基本知识、了解疾病的病因、危险因素、改变不良的生活行为,达到预防、治疗、护理、保健、健康教育相结合[7]。

社区医护人员的责任心在心脑血管病的防治中也是至关重要的,掌握心脑血管病防治的新知识、新方法,确保医患之间要经常沟通、鼓励、和交流,开展社区综合性防治措施,注意心脑血管病的远期预防。

参考文献:

[1]吴桂兰,余同珍,叶彩英.健康教育工作对冠心病危险因素的作用[J].南方护理学报,2006,6(1):60.

[2]李连春,纪艳.王莉全科医师如何在社区开展心脑血管病的防治工作[J].中国医药指南,2011(16).

[3]张培新,谢党恩.心脑血管病防治体系的建立与干预[J].中国医疗前沿,2007,(19):46-47.

[4]唐明德.社区预防医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47.

[5]王明莉,邢厚恂,何盼.我国心脑血管防治社区管理:建设公共卫生护理服务体系[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0,(08):825-826.

心血管病的防治第7篇

【关键词】中老年;心血管疾病;疾病预防;治疗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165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538-01近年来,随着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老年人都能在晚年享受优越的生活,而由于人们在享受优越生活同时,没有注重身体的锻炼,以及不良的饮食习惯等,导致中老年群体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这种现象引起临床上的广泛关注,本文针对中老年心血管疾病特征,为预防和控制心血管疾病,提供一些方法。

1中老年心血管疾病特征

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是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引起血管壁增厚,血管腔变窄,血管顺应性下降,脉压差增大,组织器官血供减少;心肌收缩力减弱,顺应性下降,心功能减低;心率失常及瓣膜的改变。临床上的疾病主要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瓣膜病和周围血管病等。疾病经常反复,有的病人一年内多次住院治疗,牵扯了很大的人力和财力。其实,中老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进展,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饮食起居,以及精神因素和周围环境息息相关,其发病的频次及程度,以及生存期限与有效的预防、合理的治疗密切相关,因而中老年人应该及早预防及合理治疗心血管疾病,延缓疾病的进展,减少住院频次,提高生活质量。

2中老年心血管疾病预防及治疗措施

心血管疾病就在我们身边,如果没有及时预防和治疗,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及时的预防和治疗。

2.1饮食起居要注意老年人要坚持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饮食,少食多餐,坚持每天吃水果和蔬菜,获取丰富的维生素和适量的优质蛋白质,并要摄入足够的含钾及钙的食物,既要满足机体的需要,又避免引起血脂增高,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肥胖者要减轻体重;要戒烟限酒,禁止使用辛辣及刺激性强的食物;要保持良好规律的作息时间,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充足的睡眠能够缓解疲劳,恢复体力;季节交替时要及时增减衣物,避免过冷及过热以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2.2坚持运动运动少也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原因,中老年人要积极参加运动,如目前的广场舞、太极拳、快步走等,适量的运动能消耗多余的热量及脂肪,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同时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增加心脏耐量,改善大动脉顺应性,提高身体机能,并能保持一种愉悦的心态。

2.3保持良好的心态中老年人机体功能逐渐下降,会出现各种不适,尤其是在患病后,生理上的变化会引起心理的改变,容易出现焦虑、抑郁、不安等心理状况,影响疾病的治疗。针对这种情况,临床工作人员要积极主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在取得家属认同情况下共同配合,鼓励和帮助患者,让其了解病情,放下思想负担,配合治疗,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2.4及时而合理的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心血管疾病最为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对易患因素的治疗和疾病本身的治疗。易患因素的治疗包括高脂血症的治疗和糖尿病的治疗,要定期体检,监测血糖及血脂情况,及时调整。针对临床上出现的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瓣膜病、心率失常及心力衰竭等情况,及时治疗。目前临床上主要用药有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及硝酸酯类、他汀类、抗血小板聚集药、地高辛等,对于急性冠脉综合症的患者要加用抗凝剂,必要时需要介入治疗,符合条件的可以溶栓治疗,要针对疾病的特点及中老年人的具体情况,及时而合理的治疗。患者要遵医嘱治疗,很多患者在疾病急性发病期能够配合治疗,但是一旦疾病稳定或出院后就自作主张了,自行停药,使疾病反复,甚至加重,危及生命。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冠心病引起的心力衰竭等疾病是需要终身服药的,并且根据病情调整药物剂量,应该门诊随诊。医护工作人员要提高中老年人对心血管疾病的了解,及早预防,提升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能力,提高用药依从性,减少住院率,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