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合集7篇)

时间:2023-05-30 14:44:27
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

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第1篇

【关键词】心脑血管疾病,预防,治疗

1心脑血管疾病的成因

1.1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

由于现代人生活水平的提升,过度饮酒、大量抽烟、油炸事物等高脂蛋白食物的大量摄入,不仅使得体内脂类物质的逐渐聚集,增加了血液粘稠度,最终导致的动漫粥样硬化。而大量的饮酒和抽烟极易引起心脑血管痉挛和肝硬化等,大大增加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几率。对于影响心脑血管疾病的年龄、性别、家族遗传、种族等因素无法进行干预,但是对于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等因素,可以通过合理的饮食习惯、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及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等进行干预和调节。并且多个因素的综合干预对于单一因素的作用对于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居于显著作用。

1.2年龄因素

年龄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影响因素,年龄越大其发病几率越高。研究表明,年龄每增加16岁,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就提高3倍,特别是男45岁、女55岁之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则答复提升,进入了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特别是近些年,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的恶化、工作压力的增大以及通宵熬夜、缺乏锻炼等问题日益凸显,使得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日益年轻化。并且随着脂类代谢异常以及高血压等疾病的高发,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提升。

1.3家族遗传史

对于家族而言,如果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肥胖、脑中风等疾病史的,具有相同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的人,其心脑血管发病率会高于常人。而对于个体而言,其具有高血压、脑中风、心肌梗死等疾病的发生,其再次患心脑血管疾病的几率会大大增加。

2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

2.1普及知识,提升意识

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因、预防和治疗等相关知识要进行知识的普及和宣传,让人们了解心脑血管疾病的危害以及今后的生活、生命健康所产生的威胁。另外通过相应的健康教育让人们掌握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规则和治疗方法,促使人们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降低心脑血管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2.2避免外源性刺激因素

气候变化、运动量大小、过大的精神压力、经常熬夜睡眠不足、过度饮酒等外部因素都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只要避免各规避这些不良外源因素,就能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如起床动作要缓,大便如厕力量要轻,防止压力过大、精神紧绷、保持心情舒畅,晚上避免饱食和过度饮酒,提前做好准备减少天气和气候的剧烈变化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等,都是避免外源性因素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刺激。

2.3合理膳食,适度运动

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行为方式是进行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干预的有效方式。通过构建合理膳食,如增加膳食纤维,降低血清胆固醇有助于降压、降脂、减少动漫粥样硬化的发生。摄取鱼油能够调节血脂,预防硬化。另外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和有氧运动,对于体重减轻、降低血压、降低血脂、改善血液循环具有显著作用。因此,持之以恒地合理膳食、杜绝烟,进行户外太极、慢跑、游泳等适度有氧运动,可以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3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

3.1早发现,早治疗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患有脑动脉硬化、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的同时,常常会有头晕、头痛、胸闷等显著的临床症状。因此在患病早期自身要重视,早发现、早治疗,以免失去最佳的治疗时期。

3.2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

根据不同的心脑血管疾病和患者情况,选用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酸甘油、β受体阻滞剂以及利尿药等药物,对于控制陈建血压升高、24小时的血压降低等具有良好效果。另外阿司匹林通过对早上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能有效地减慢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也被普遍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而硝酸甘油可改变冠心病病人的心率,对心绞痛疗效确切。另外还可通过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对出血部位进行止血,消除血肿,或改善缺血部位的工学等方式,以达到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目的。

3.3康复治疗

患者病情得以控制和平复之后,早期的康复训练也是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功能恢复和治疗的重要方式。因此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之后要从简单的被动运动开始,逐步做主动运动,逐步地进行康复训练,才能最终让患者达到生活自理乃至完全康复之目的。心脑血管疾病不仅本身严重影响和威胁着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而且由于心脑血管疾病的相互影响,所引起的各类心脑综合症更是不容忽视。因此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时体检、合理膳食、适度运动、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在重视心脑血管疾病危害性的基础上进行积极预防。

参考文献

[1]刘福平.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及治疗[J].当代医学,2011(25):47-48.

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第2篇

【关键词】心脑血管疾病,预防,治疗

1心脑血管疾病的成因

1.1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

由于现代人生活水平的提升,过度饮酒、大量抽烟、油炸事物等高脂蛋白食物的大量摄入,不仅使得体内脂类物质的逐渐聚集,增加了血液粘稠度,最终导致的动漫粥样硬化。而大量的饮酒和抽烟极易引起心脑血管痉挛和肝硬化等,大大增加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几率。对于影响心脑血管疾病的年龄、性别、家族遗传、种族等因素无法进行干预,但是对于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等因素,可以通过合理的饮食习惯、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及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等进行干预和调节。并且多个因素的综合干预对于单一因素的作用对于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居于显著作用。

1.2年龄因素

年龄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影响因素,年龄越大其发病几率越高。研究表明,年龄每增加16岁,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就提高3倍,特别是男45岁、女55岁之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则答复提升,进入了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特别是近些年,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的恶化、工作压力的增大以及通宵熬夜、缺乏锻炼等问题日益凸显,使得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日益年轻化。并且随着脂类代谢异常以及高血压等疾病的高发,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提升。

1.3家族遗传史

对于家族而言,如果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肥胖、脑中风等疾病史的,具有相同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的人,其心脑血管发病率会高于常人。而对于个体而言,其具有高血压、脑中风、心肌梗死等疾病的发生,其再次患心脑血管疾病的几率会大大增加。

2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

2.1普及知识,提升意识

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因、预防和治疗等相关知识要进行知识的普及和宣传,让人们了解心脑血管疾病的危害以及今后的生活、生命健康所产生的威胁。另外通过相应的健康教育让人们掌握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规则和治疗方法,促使人们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降低心脑血管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2.2避免外源性刺激因素

气候变化、运动量大小、过大的精神压力、经常熬夜睡眠不足、过度饮酒等外部因素都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只要避免各规避这些不良外源因素,就能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如起床动作要缓,大便如厕力量要轻,防止压力过大、精神紧绷、保持心情舒畅,晚上避免饱食和过度饮酒,提前做好准备减少天气和气候的剧烈变化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等,都是避免外源性因素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刺激。

2.3合理膳食,适度运动

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行为方式是进行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干预的有效方式。通过构建合理膳食,如增加膳食纤维,降低血清胆固醇有助于降压、降脂、减少动漫粥样硬化的发生。摄取鱼油能够调节血脂,预防硬化。另外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和有氧运动,对于体重减轻、降低血压、降低血脂、改善血液循环具有显著作用。因此,持之以恒地合理膳食、杜绝烟,进行户外太极、慢跑、游泳等适度有氧运动,可以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3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

3.1早发现,早治疗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患有脑动脉硬化、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的同时,常常会有头晕、头痛、胸闷等显著的临床症状。因此在患病早期自身要重视,早发现、早治疗,以免失去最佳的治疗时期。

3.2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

根据不同的心脑血管疾病和患者情况,选用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酸甘油、β受体阻滞剂以及利尿药等药物,对于控制陈建血压升高、24小时的血压降低等具有良好效果。另外阿司匹林通过对早上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能有效地减慢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也被普遍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而硝酸甘油可改变冠心病病人的心率,对心绞痛疗效确切。另外还可通过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对出血部位进行止血,消除血肿,或改善缺血部位的工学等方式,以达到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目的。

3.3康复治疗

患者病情得以控制和平复之后,早期的康复训练也是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功能恢复和治疗的重要方式。因此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之后要从简单的被动运动开始,逐步做主动运动,逐步地进行康复训练,才能最终让患者达到生活自理乃至完全康复之目的。心脑血管疾病不仅本身严重影响和威胁着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而且由于心脑血管疾病的相互影响,所引起的各类心脑综合症更是不容忽视。因此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时体检、合理膳食、适度运动、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在重视心脑血管疾病危害性的基础上进行积极预防。

参考文献

[1]刘福平.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及治疗[J].当代医学,2011(25):47-48.

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第3篇

关键词:活血化瘀 瘀血 心脑血管 疗效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364-02

活血化瘀法为我国传统医学所独有的诊治疗法,专攻血瘀症,疗效确切,治疗彻底,复发率低。清王清任云,“百病不离乎气,不离乎学”,认为血瘀乃是百病之因,活血化瘀之方可治百疾,待淤血清楚病症随之自然消亡。临床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从中医上来看,多为气血运行受阻、淤血阻滞,血管变窄,似脑中风、冠心病心绞痛等,治疗当以活血、祛瘀、通脉,增加患者血流量,降低血管阻力,促使心肌完全舒张,增加心脏收缩以改善血液循环[1]。基于此,本文结合其所在中医院中医诊疗优势,对前来心脑血管科采取活血化瘀辨证疗法治疗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与收集的采取单一西药治疗的患者进行对照性分析,取得较为满意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对2009年4月~2011年3月2年间在笔者所在中医院心脑血管科实施中医活血化瘀辨证治疗的65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脑中风21例,冠心病心绞痛27例,脑血栓17例。男42例,女23例,年龄55~78岁,平均62.3±12.6岁;病程14d~20年,平均3.8年。同时随机选取行单一西药治疗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56~82岁,平均61.7±13.1岁;病程21d~18年,平均4.2年。两组排除精神性疾病、有严重脏器疾病患者。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心脑血管疾病类型、病史等方面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观察组:活血化瘀疗法辨证施治。①络破血淤型:当破血逐瘀,基本配方是:桃仁18g、生黄芪15g、泽泻10g、赤芍8g、水蛭16g、红花和当归各10g、川穹12g、生大黄8g,依病情加减中药。痰多则加生南星、生半夏;头胀严重则加大川穹剂量,辅于牛漆以通经祛瘀;言语不利则加远志、全虫、僵蚕以散结化瘀;②气滞血瘀型,当益气活血,基本配方是:桑寄生12g、制首乌8g、赤芍9g、全瓜萎24g、钩藤12g、北柴胡9g、丹参25g、红花10g、桃仁9g、赤芍9g。服用12剂,疗程2个月;③痰热腑实型:当凉血活血,基本配方是:地龙12g、怀牛膝12g、桔梗15g、郁金10g、枳壳10g、丹参9g、天竺黄5g、甘草5g、半夏10g,黄芪30g,随症状加减,气虚者添党参10g,痰盛者加瓜藤20g,中药加水煎煮30min,煎两次取汁400ml,早晚两次温服,随症加减;痰盛加川贝母15g;痰血均重加龙胆草8g左右。以上辨证施药后均在1d~3d内行CT扫描,观察活血化瘀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西药: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类型,选用常用的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药,同样与治疗后24h~2d内行CT扫描观察血管情况。

1.3 疗效判断标准。痊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显效:症状和体征绝大部分消失,仅偶有轻微症状;有效:症状及体征有一定改善;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改善或恶化。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2组资料均采用t和X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以P

2 结果

行中医活血化瘀辨证治疗的观察组与单一西药治疗的对照组临床治疗后半年、2年期随访效果比较见下表1。

3 讨论

3.1 活血化瘀治疗机制。中医认为,淤血乃气滞或血虚使血行不畅而凝滞所致,或因寒在血脉,血凝而成,或热盛破血妄行,血液离开脉道,积而淤所致,即所谓的“血瘀气滞”。至于活血化瘀药理机制,活血类药物可舒张血管,激活血运、消弭血管阻力,致心肌舒张豁然,增加心脏收缩,进而改善血液循环[2]。此外,其亦可加速纤维蛋白溶解,形成抗血栓,改良微循环,改善新陈代谢,软化结缔组织,此乃治疗中医活血化瘀疗法治疗脑血栓类脑血管疾病的药理机制。总之,中医概况活血化瘀之药理作用,大致为止血、活血、祛瘀、通脉、消肿止痛。

3.2 活血化瘀辨证疗法临床应用。中医讲究辨证施治,针对不同病症施加相应的疗法方可切中要害,而不至南辕北辙,反加重病情。心脑血管疾病是临床发病率很高的常见疾病,多见于老年人群,虽心脑血管疾病,诸如脑中风、脑血栓、冠心病等从中医气血角度来看多共通相似之处,但受患者体质、气质、病型、环境等方面影响,病症亦存在相异之处,需临床辨证用药[3]。本文就以临床心脑血管科常见的冠心病和脑血栓等几种疾病从中医活血化瘀治疗角度来进行讨论:

3.2.1 冠心病。中医认为其发病机制属“脉泣而不行”,“脉中气不通”,气血诊断则断为气滞血瘀,临床表现为心胸满闷或刺痛,痛引肩背、心悸、气短。中医治疗当以行气活血、化瘀通络[4]。曾德祥等对一名年龄58岁,经临床确诊为典型冠心病患者服用“瓜萎桂枝汤”、“归脾汤”等加减治疗无效后,经查血压和经中医把脉后,辨证为“肝肾阴虚、心络淤阻”,遂配以下药方:桑寄生12g、制首乌8g、赤芍9g、全瓜萎24g、生地9g、钩藤12g、枳壳和桔梗各10g、北柴胡9g、丹参25g、红花10g、桃仁9g、赤芍9g。心律失常者去枳壳桔梗,加阿胶、炙甘草育阴复脉,形寒怯冷者去生地,加熟附子、桂芝温通心阳;痰浊、恶心、胸痞者去生地,加陈皮化痰泄浊。服10剂后,患者胸闷疼痛减轻,发作期延长,胸闷头晕等症均减,加减治疗2个月后,症状基本消失,血压趋稳,随访2年,近在过度劳累时偶见发作,休息后得以缓解。本文表1结果显示,术后半个月随访,观察组与对照组在痊愈和总有效率上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而在2年期随访后发现,观察组痊愈和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3.2.2 脑血栓。中医认为脑血栓属淤血阻络、气虚血瘀,病机为气虚而血行迟缓,以致淤血凝滞,阻塞络脉所致。除与“中风”见证外,还伴有面色暗黑无华,舌质暗红或有紫斑。中医治疗上当益气活血、化瘀通络。本文笔者对17例脑血栓患者在仔细诊断后,配以下药方:桑寄生12g、制首乌8g、赤芍9g、全瓜萎24g、钩藤12g、北柴胡9g、丹参25g、红花10g、桃仁9g、赤芍9g。对其中半身不遂者加蜈蚣搜剔经络;对神志不清者加石菖蒲豁痰开窍;对口眼歪斜者加白附子温经搜风。服5剂后4例痊愈,9例显效,3例无效者再以“补阳还无汤”加减治疗1月,2例显效,1例死亡。

综上所述,活血化瘀疗法是中医治疗瘀血症最有效方式,其除对心脑血管疾病疗效确切外,对神经性疾病亦有针对性疗效。不过,活血化瘀疗法虽临床应用广泛,但由于瘀血证在具有普遍性的同时亦有其特殊性,需依据辨证施治原则进行应用,以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安琼.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的临床治疗应用[J].中国医学工程.2012(8):168-171

[2]曾德祥.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临床的运用[J].中医临床研究.2011(5):109-110

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第4篇

海南省人民医院,海南海口 570311

[摘要] 目的 探讨在临床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上的治疗方法以及对应的治疗效果。方法 以该院收治的210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对患者进行抽取,将其中70例患者组成治疗1组,再通过上述方法将剩余的140例病人平均分为两组,每组各70例病人,分别组成治疗2组和治疗3组。对治疗1组的病人采取ACEL以及少量利尿剂治疗方法;对治疗2组的病人采取钙拮抗剂的治疗;对治疗3组的病人采取β受体阻滞剂的治疗。在治疗后,对3组取得的治疗疗效进行分析和对比,3组患者相关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治疗结束后,3组病人的血压水平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受到了一定控制。治疗1组以及治疗2组中的病人受到脂代谢影响程度较小,并且,明显降低了糖尿病病人在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方面的速度。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组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受到血糖代谢方面和脂代谢方面的负面影响,并且对于糖尿病病人在大血管并发和微血管并发方面没有起到治疗作用,与治疗1组和治疗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取ACEL以及少量利尿剂治疗措施与采取钙拮抗剂治疗措施能够有效治疗糖尿病和高血压。

关键词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治疗;研究

[中图分类号] R54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3(b)-0095-02

糖尿病与高血压都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疾病,两种病症合并会对病人的大血管以及小血管产生严重影响,造成这些血管出现很严重的病变,能够导致病人猝死,还会造成患者心力衰竭,引发冠心病等。该病对病人的生命造成重大威胁[1]。相关研究证实,控制该病病人的血压水平可以有效实现对糖尿病病情的控制,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预防大血管和小血管出现并发症等情况。为探讨在临床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上的治疗方法以及对应的治疗效果,该院2009年1月—2011年3月间对210例病人进行分组治疗,其中两组病人的治疗效果显著,一组治疗无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选取210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病人110例,女性病人100例,最小年龄45岁,最大年龄72岁,平均年龄(54.6±6.7)岁,在原发性高血压方面,最短病程为3年,最长病程为14年,平均病程为(8.2±1.5)年,在糖尿病方面,最短病程2年,最长病程为9年,平均病程为(5.3±1.6)年。入院时检测:病人全血粘度为(12.1±0.8)MPa·s,病人的纤维蛋白原为(5.9±0.7)g/L,病人的血小板聚集率为(76.1±10.9)%,病人的尿微量白蛋白为(279.8±26.1)mg/L。

1.2 方法

对患者进行分组,首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从210例患者中抽取70例患者,将这些患者归为治疗1组;再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剩余140例患者平均分为2组——治疗2组和治疗3组,每组70例,相关治疗方法如下,对比3组患者的相关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1 生活干预指导 医院对病人的生活进行一定的干预和指导,帮助病人建立良好的有利于控制和改善疾病的生活方式,例如对让病人戒烟,控制饮酒,在生活上控制吃含糖的食物等。

1.2.2 药物治疗 第一,让病人服用药物降低血糖。在病人空腹的情形下以及病人饭后2h过后对病人进行抽血,取病人静脉血作为样本,同时对病人血糖值,血脂数值,肝、肾功能,c肽等进行检查。依据对每个病人的检查结果,针对性地对病人采取一定程度胰岛素治疗措施。在治疗过程中,对所有病人进行疾病知识宣传教育以及相应治疗指导。治疗过程中,每天分别在病人空腹情形下、每次饭后、中餐和晚餐饭前以及凌晨3点检测病人的血糖,依据监测的数据对胰岛素的使用剂量进行相应的调整,直到病人在空腹情形下血糖值不超过 6.5mmol/L,并且在随机对病人进行血糖检查中显示病人血糖不超过8.5mmol/L。符合以上情形才能够实施高血压治疗措施。

治疗1组实施ACEI复合少量利尿剂治疗措施进行治疗,让病人服用伊那普利,采取口服的方法,服用剂量为10mg,2次/d,在此过程中对病人采取吲达帕胺药物治疗,同样采用口服的方法,剂量为2.5mg,1次/d治疗2组实施钙拮抗剂治疗措施进行治疗,并给与病人硝苯地平药物治疗,服用剂量为20mg/次,2次/d;治疗3组病人实施β受体阻滞治疗措施进行治疗,并且给于病人美托洛尔药物治疗,服用剂量为25mg/次,2次/d。治疗过后,定期对全部病人进行调查访问,分别在治疗结束2、4、6周后以及8周后对病人每一项指标都采取全天候的监测,最后分析和探讨每组病人治疗取得的疗效。

1.3 观察指标

对病人这几个方面进行监测和观察:①病人的肾功能,关系到病人的肾损害;②全血粘度以及病人纤维蛋白原的水平以及病人血小板聚集率,与病人大血管病变情况有关;③病人微血管病变情况,关系到病人尿微量白蛋白方面的排泄情况。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的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治疗结果显示:3组病人的血压水平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受到了一定控制。治疗1组以及治疗2组中的病人受到脂代谢影响程度较小,并明显降低了糖尿病病人在大血管和在微血管并发方面的速度。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组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受到血糖代谢方面和脂代谢方面的负面影响,并且对于糖尿病病人在大血管并发方面和微血管并发方面没有起到治疗作用,与治疗1组和治疗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糖尿病以及高血压两种病症不仅都是高发性的疾病,而且病程较长,对病人的危害性大[2]。随着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人的病程加长,出现并发症的现象也会越来越多,并且会衍生出多种不同的新疾病,会对糖尿病病人的心、脑以及肾等功能方面造成严重影响,导致这些器官出现病变,病情严重的还会导致病人死亡。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人出现的危险常常是由于高血压病人脑血管出现问题而导致。因此,在治疗这两种疾病的合并症时,临床上通常采取控制病人血压的方法减少其病发率和危害,通过控制血压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人能够有效减少病人出现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3]。国外有报道,该病在进行药物治疗的过程中有强制性的适应证,认为病人的血压应当控制在一定的范围(130/80mmHg)。并且在治疗过程中,应当尽量采用没有负面作用的药物,防止给病人的血糖和血脂或者糖尿病引发的并发症。而且认为,实施综合药物治疗,能够提升疗效。

该次通过对210例病人进行分组治疗,治疗3组病人采取β受体阻滞剂的治疗措施进行治疗,治疗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治疗1组的病人采取ACEL以及少量利尿剂的治疗措施进行治疗,治疗2组的病人采取钙拮抗剂的治疗措施进行治疗,两组治疗效果显著,病人各方面症状都有明显改善,证明这两种治疗方法能够有效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杰.糖尿病合并高血压260例的临床治疗体会[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1(9):66.

[2] 陈穗,戴俊彦.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2):621.

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第5篇

关键词:老年;心脑血管病;中医辨证疗法;临床效果

心脑血管病是临床最常见的老年疾病之一,发病率高达约80%[1],严重威胁老年人生命健康与生存质量。目前对心脑血管病的治疗仍停留在控制与缓解症状,未有彻底治愈的方法[2]。本次研究选取2012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286例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旨在探讨中医辨治老年心脑血管病的疗效及优势,以期为临床长期治疗提供参考,现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286例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均经影像、临床等检查证实。男179例,女107例;年龄60~89岁,平均(68.1±6.5)岁。其中,慢性冠心病106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74例,高血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59例,高血压合并心衰47例。双盲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43例。均有长期吸烟史。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家族病史、身高、体重、血压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两组均予常规对症处理及营养支持治疗。对照组 给予非洛地平缓释片(国药准字H20040773,合肥立方制药股份有限公司)5~10mg/d口服,1次/d,上午服用。治疗组 采用中医辨证论治施药。①冠心病:给予益气活血加减治疗。方药:黄芪25g,赤芍18g,当归、川芎、葛根、丹参各15g,地龙12g,降香、红花各10g。阳虚者加桂枝、薤白各15g,阴虚者加麦冬12g、玉竹15g,痰浊者加瓜蒌15g、半夏10g。水煎至300ml,1剂/d,早晚分服;②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给予保元汤加减。方药:黄芪、党参各20g,白术、茯苓、远志、桂枝各10g,肉桂8g,甘草5g,生姜3g。脘痞呕吐、饮阻气滞者加陈皮8g、枳实10~20g,兼痰浊痹阻、胸痛苔腻者加瓜蒌实、薤白、半夏各12g,以黄酒煎服,阴伤者去桂枝加麦冬、玉竹各10g,血滞者加苏木5~10g、丹参15~30g。水煎至300ml,1剂/d,早晚分服。两组均以15d为1疗程,连续治疗3个月。

1.3疗效判定标准[3-4] 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定疗效。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应用SPSS 15.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结果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90.9%明显优于对照组73.4%,两组比较,χ2=4.921,P=0.024

2.2两组急性发作率及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治疗随访期间急性发作22例(15.4%),对照组共43例(30.1%),对照组急性发作风险显著高于观察组HR=1.97,95%CI:1.22-3.18(P

2.3 不良反应 对照组有10例(6.7%)出现轻微恶心、腹痛、腹泻等症状,停药后消失。

3 讨论

临床治疗学历来提倡整体治疗和预防,但由于心脑血管病的重点靶器官不同,学界逐渐发展成为以专科为主的医疗模式[5]。这种医疗模式有一定优势,但在心脑血管病临床治疗实际中也逐渐显示出不足之处:一个专科很难将心、脑的疾病同防同治,而各脏器之间的疾病又互为关联。中医近年在心脑血管病的防治中显示出较好疗效[6]。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对于治疗心脑血管病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有效的防治疾病的发生,对于临床试验结果,不仅仅要看其统计学意义,对于临床实践的意义及临床定位也必须要重视对待。根据本试验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中医治疗心脑血管病有可能在同时预防多个靶器官损害而最终减少心血管事件中发挥其明显优势。因此,相对西医治疗而言,中医辩治可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在临床试验中,无论优效试验抑或非劣效试验,都需要根据试验结果进一步明确该中医治疗方法的临床定位和临床应用前景。

总之,以临床试验结果为依据,客观的总结归纳中医辩治心脑血管病的效果,并逐步完善中医结合治疗心脑血管病体系,最终可将中医更有效的治疗方式用于心脑血管病,为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带来福音。综上,采用中医辨治老年心脑血管病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可显著减少急性发作,优于常规西医治疗,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应用。

参考文献:

[1]成秀明.中医辨治老年心脑血管病的临床体会 [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1,03(22):701-705.

[2]张春燕,何建成,蒋晓鸿,等.心脑血管病血淤证症状构成比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 [J]. 时珍国医国药,2011,08(04):315-318.

[3]李军伟. 对心脑功能及联系的认识与思考[Z].全国中医药博士、博士后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学术会议暨全国中医"脑心同治"理论与临床应用学术交流会,2011.

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第6篇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中医治疗;临床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主要的并发症之一,糖尿病心血管病并发症包括心脏和大血管上的微血管病变、心肌病变、心脏自主神经病变和冠心病等[1]。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相反,糖尿病也可能增加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为探讨中医治疗在心血管疾病合并糖尿病的疗效,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我院诊治的60例心血管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我院诊治的60例心血管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全6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男 18例,女12 例;年龄36~79岁,平均(63±2.7)岁。对照组30例:男 16例,女14 例;年龄37~80岁,平均(63±3.1)岁。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照组:行西医常规治疗,治疗方案:胰岛素注射和他丁类药品服用。观察期1个月。观察组:观察组患者在行常规原发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处方疗法。辨证属肝肾气阴两虚型方用生地30g、山萸肉10g、枸杞子20g、太子参15g、天花粉30g、葛根15g、元参30g,辅以丹参30g。辨证属脾肾气阳两虚型用黄芪30g、党参20g、茯荟30g、生地20g、仙灵脾15g、猪30g、泽泻15g、泽兰15g、木瓜30g,辅以丹参30g。辨证属心肾气阳两虚者方用生脉饮合五苓散加减人参、五味子各10g、麦冬20g、猪苓30g、茯苓30g、泽泻15g、桂枝6g、葶苈子30g辅以丹参30g活血。观察期1个月。

1.3疗效判定标准治疗15d和30d对患者进行疗效判定,显效:患者糖尿病症状得到明显缓解,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且稳定。有效:糖尿病症状减轻,血压较治疗前下降且趋于正常。无效,糖尿病症状无改善或加重,血压未见改善甚至升高。总有效率=(显效人数+有效人数)/总人数×100%。

1.4统计学分析研究中所得到的相关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组间进行x2分析及T值检验,以P

2结果

2.1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统计结果见表1。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显效12例,有效1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0%,对照组显效10例,有效13例,无效7例,为76.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比较见表2。观察组治疗后生活质量优治疗前,且治疗后生活质量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心血管疾病合并糖尿病,目前中医界普遍认为主要是虚证,或本虚夹实证,本虚为主,标实为辅,气虚是因又是果,标实主要是果[2]。心血管疾病合并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病,也是现代难治病,近年来,其发病率日益增高,为最严重的合并症之一。病变分为两种类型,即大血管病变和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大血管病变理论上与非糖尿病者相似,主要侵犯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周围动脉等大中动脉,临床表现为高血压及高血压(及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梗塞、脑出血、脑血栓形成及周围血管病变等。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为糖尿病的特征性合并症,分布广泛,以肾脏及眼底病变为典型。

分型辨证治疗心血管疾病合并糖尿病,是当今临床最常用的辨证论治模式,有根据气血阴阳虚实盛衰分型者,有结合脏腑辨证,病因辨证方法分型者,实际上是在继承多种传统辨证方法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一种综合辨证方法。目前临床治疗中,中医药降血糖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其治糖尿病的地位仍是作为现代医学的辅助疗法。但从大量临床病例中观察到,加用中医药治疗,能够减少降糖西药的用量,明显改善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症状[3]。客观指标证实,中药可以降血糖、降血脂、改善糖耐量和微循环,因此中药对于慢性合并症有较好的确切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在这方面有着很大的潜能,亟待进一步研究总结。

参考文献:

[1]苏娜,徐,唐尧.心血管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循证药物治疗[J].中国药房,2012(14):1330.

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第7篇

[关键词]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治疗;研究

[中图分类号] R54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3(b)-0095-02

糖尿病与高血压都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疾病,两种病症合并会对病人的大血管以及小血管产生严重影响,造成这些血管出现很严重的病变,能够导致病人猝死,还会造成患者心力衰竭,引发冠心病等。该病对病人的生命造成重大威胁[1]。相关研究证实,控制该病病人的血压水平可以有效实现对糖尿病病情的控制,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预防大血管和小血管出现并发症等情况。为探讨在临床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上的治疗方法以及对应的治疗效果,该院2009年1月―2011年3月间对210例病人进行分组治疗,其中两组病人的治疗效果显著,一组治疗无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选取210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病人110例,女性病人100例,最小年龄45岁,最大年龄72岁,平均年龄(54.6±6.7)岁,在原发性高血压方面,最短病程为3年,最长病程为14年,平均病程为(8.2±1.5)年,在糖尿病方面,最短病程2年,最长病程为9年,平均病程为(5.3±1.6)年。入院时检测:病人全血粘度为(12.1±0.8)MPa・s,病人的纤维蛋白原为(5.9±0.7)g/L,病人的血小板聚集率为(76.1±10.9)%,病人的尿微量白蛋白为(279.8±26.1)mg/L。

1.2 方法

对患者进行分组,首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从210例患者中抽取70例患者,将这些患者归为治疗1组;再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剩余140例患者平均分为2组――治疗2组和治疗3组,每组70例,相关治疗方法如下,对比3组患者的相关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1.2.1 生活干预指导 医院对病人的生活进行一定的干预和指导,帮助病人建立良好的有利于控制和改善疾病的生活方式,例如对让病人戒烟,控制饮酒,在生活上控制吃含糖的食物等。

1.2.2 药物治疗 第一,让病人服用药物降低血糖。在病人空腹的情形下以及病人饭后2 h过后对病人进行抽血,取病人静脉血作为样本,同时对病人血糖值,血脂数值,肝、肾功能,c肽等进行检查。依据对每个病人的检查结果,针对性地对病人采取一定程度胰岛素治疗措施。在治疗过程中,对所有病人进行疾病知识宣传教育以及相应治疗指导。治疗过程中,每天分别在病人空腹情形下、每次饭后、中餐和晚餐饭前以及凌晨3点检测病人的血糖,依据监测的数据对胰岛素的使用剂量进行相应的调整,直到病人在空腹情形下血糖值不超过 6.5 mmol/L,并且在随机对病人进行血糖检查中显示病人血糖不超过8.5 mmol/L。符合以上情形才能够实施高血压治疗措施。

治疗1组实施ACEI复合少量利尿剂治疗措施进行治疗,让病人服用伊那普利,采取口服的方法,服用剂量为10 mg,2次/d,在此过程中对病人采取吲达帕胺药物治疗,同样采用口服的方法,剂量为2.5 mg,1次/d治疗2组实施钙拮抗剂治疗措施进行治疗,并给与病人硝苯地平药物治疗,服用剂量为20 mg/次,2次/d;治疗3组病人实施β受体阻滞治疗措施进行治疗,并且给于病人美托洛尔药物治疗,服用剂量为25 mg/次,2次/d。治疗过后,定期对全部病人进行调查访问,分别在治疗结束2、4、6周后以及8周后对病人每一项指标都采取全天候的监测,最后分析和探讨每组病人治疗取得的疗效。

1.3 观察指标

对病人这几个方面进行监测和观察:①病人的肾功能,关系到病人的肾损害;②全血粘度以及病人纤维蛋白原的水平以及病人血小板聚集率,与病人大血管病变情况有关;③病人微血管病变情况,关系到病人尿微量白蛋白方面的排泄情况。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的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治疗结果显示:3组病人的血压水平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受到了一定控制。治疗1组以及治疗2组中的病人受到脂代谢影响程度较小,并明显降低了糖尿病病人在大血管和在微血管并发方面的速度。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组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受到血糖代谢方面和脂代谢方面的负面影响,并且对于糖尿病病人在大血管并发方面和微血管并发方面没有起到治疗作用,与治疗1组和治疗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糖尿病以及高血压两种病症不仅都是高发性的疾病,而且病程较长,对病人的危害性大[2]。随着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人的病程加长,出现并发症的现象也会越来越多,并且会衍生出多种不同的新疾病,会对糖尿病病人的心、脑以及肾等功能方面造成严重影响,导致这些器官出现病变,病情严重的还会导致病人死亡。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人出现的危险常常是由于高血压病人脑血管出现问题而导致。因此,在治疗这两种疾病的合并症时,临床上通常采取控制病人血压的方法减少其病发率和危害,通过控制血压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人能够有效减少病人出现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3]。国外有报道,该病在进行药物治疗的过程中有强制性的适应证,认为病人的血压应当控制在一定的范围(130/80 mmHg)。并且在治疗过程中,应当尽量采用没有负面作用的药物,防止给病人的血糖和血脂或者糖尿病引发的并发症。而且认为,实施综合药物治疗,能够提升疗效。

该次通过对210例病人进行分组治疗,治疗3组病人采取β受体阻滞剂的治疗措施进行治疗,治疗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治疗1组的病人采取ACEL以及少量利尿剂的治疗措施进行治疗,治疗2组的病人采取钙拮抗剂的治疗措施进行治疗,两组治疗效果显著,病人各方面症状都有明显改善,证明这两种治疗方法能够有效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杰.糖尿病合并高血压260例的临床治疗体会[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1(9):66.

[2] 陈穗,戴俊彦.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2):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