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区别(合集7篇)

时间:2023-08-30 16:26:41
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区别

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区别第1篇

[论文摘要] 本文对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改革教师教育课程的意义、历史及现状、实践探索以及期望目标进行综合研究,提出构建高师院校教育课程理论教学与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整合化的新型教学模式理念。

1 课题研究的意义

2 课题研究的历史及现状

然而,从总体上看,当前在我国对农村教育的研究,还未引起真正的重视。著名教育家顾明远深刻地指出:“要重视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我有一种感觉,今天谈教育改革,讲教育现代化,总是着眼于发达地区……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教育需要什么,如何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似乎还很少有人研究。中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现代化是不可想象的。农村地区、贫困地区的教育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③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地方高师的教育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着严重脱离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的问题。例如,教材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教育学家睢文龙指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大头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我们师专培养的学生,今后主要去发展农村初中教育。可师专教育学教材对适应农村教育需要的问题,反映也很不够。”④这一突出的问题,至今在地方高师教育课程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如何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构建高师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改革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问题的研究与实践尤为匮乏。

3 课题研究的实践探索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们围绕师专的培养目标,注重联系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讲授教育学科理论;探索教育课程实践性教学模式,在经常性教育见习和教师角色模拟教学的教学改革过程中,试图结合山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进行,如组织师范生去乡村初中开展教育见习和教育调查活动,以培养学生热爱和献身山区教育事业的教师职业感情及品质。这方面在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中,我们做了相关的探讨,黄白等的“教育学科进行教师角色摸拟教学研究”⑤、“经常性教育见习研究”⑥,罗之勇的“少数民族地区师专教育改革研究”、“西部大开发与西部高师教育研究”⑦,唐毓首的“心理学教学改革研究”⑧,谢春艳的“山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⑨等。在这些研究中,我们注重结合山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总结教育课程教学的改革经验。在教育学教材改革方面,黄白等主编的《新编教育学教程》(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在教材中增编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内容,反映了山区农村教育的实际。关注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如黄白的“农村中小学生辍学问题的教育社会学研究”⑩。

本课题在2002年立项之后,为了使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更具针对性,首先,我们对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及教育课程教育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对象主要是河池地区各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及乡镇初中和小学校长、教师等。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二是当前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存在的问题;三是应采取什么措施提高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素质;四是师范院校如何加强和改进教育课程教学,进行教师教育,培养适应山区农村基础教育需要的教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设计并实施了面向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改革方案。"

4 课题研究的期望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解决地方高师院校教育课程理论教学脱离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的突出问题,打破封闭式的教育学科课堂教学,从而构建高师院校教育学科课堂理论教学与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整合化的新型教学模式。本课题完成的关键是处理好教育课程教学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根据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在师范生学好学科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教育课程教学,进行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师范生适应基础教育特别是山区农村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教师教育素质。加强常规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优化教育课程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创新素质,适应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

注释:

①根据国家教育部公布的“2003年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普通高等学校名单”做的统计,《中国教育报》2003年5月8日.

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区别第2篇

关键词:甘肃省;基础教育师资;现状分析;开发预测;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12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3-0105-04

西部大开发,教育要先行。西部的不发达中差距很多,其中教育差距是社会差距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表明,教育差距的程度和拉大的速度在许多方面比经济更严重。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教育的差距会严重制约其他方面的发展,同时缩小教育的差距比缩小其他差距更困难、更缓慢。缩小教育差距应该放到宏观战略地位上予以考虑[1]。对于甘肃这样一个人才基本流出不流进的西部欠发达大省,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对该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及推动作用更是明显并特别有效的。甘肃在努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前提下,如何加快教育的改革步伐,提高省内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各层次、各类型的高级专门人才,充分发挥教育在这一过程中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实现甘肃省“十一五”目标的关键。因为基础教育师资是教育资源中的第一资源,是提高甘肃教育整体效益的关键。在“十一五”期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如何提高甘肃教师教育的综合效益,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和协调发展,是政府和有关高校都应该十分关心的问题。

1.甘肃省教师基础教育师资发展现状

1.1 从数量上来看,甘肃教师资源总体不足,不能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

纵向比较研究教育人力资源水平是确定甘肃省基础教育教师人力资源水平的重要参照,表1、图1反映了90年代以来部分年份甘肃基础教育发展的一些基本情况和变动趋势。可以看出,整体上,小学、初中、高中教育专任教师数都得到了提高,但提高的幅度不大,个别年份还出现了人数下降的现象。相对于学生人数的增加,教师资源严重短缺,这可以从生师比上看出,高中教师生师比增加幅度很大,从13.1增长至19.6,初中教师生师比也有所增加,从16到19.9,小学教师生师比从19.4增加到24.5。将甘肃省2004年高中、初中和小学教师的生师比与全国水平(2003年数据,表2)对比可以看出,甘肃省的生师比仍然偏高,可以看出,伴随着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教师数量增加不能满足学校发展的需求,说明甘肃省教师绝对数量不足。

另外,目前甘肃省仍有数量众多的代课教师(表3),共有代课教师25 043人,占全省教师比例为11.29%,而且这些代课教师主要分布在农村中小学。尽管形成代课教师的原因是复杂的和多方面的,但这也可以作为甘肃省教师资源不足的一个例证。

1.2基础教育教师资源的质量令人堪忧,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从表4看出,甘肃省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在逐年提高,其中初中教师和小学教师的提高更为明显,但与全国、尤其是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

根据表1和《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3》所提供的数据,甘肃省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从1997年的87.2%增至2004年的95.99%,2004年全国的平均水平为98.31%,上海市为99.38%。甘肃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从1997年的74.5%提高到2004年的90.25%,2004年全国的平均水平为93.79%,上海市为99.20%。2004年甘肃省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则刚刚达到60%,当年全国的平均水平为75.71%,北京市为93.28%。从绝对数值上看来,甘肃省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的水平是相当低的。

进一步分析,我们将教师的学历层次分成研究生、本科、专科、高中以及高中阶段以下,与全国平均水平和发达地区(以北京为例)进行比较(表5、6、7)。比较中对女性人数和女性比例占各类教师总数比例进行了考察。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无论是高中教育、初中教育,还是小学阶段教育,甘肃省教师的学历结构都是明显偏低的,甘肃的高学历教师比例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地区(北京为例),还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而低学历的教师比例恰恰相反。如,在高中阶段教育中,甘肃省研究生比例仅为0.29%,而发达地区北京市为2.61%,全国平均水平为0.86%;本科比例甘肃为57.19%,北京市为90.67%,全国平均水平为74.85%;而专科比例甘肃为41.80%,北京市为6.44%,全国平均水平为23.73%。

同时我们发现,甘肃省基础教育教师资源中,女性教师的比例明显偏低,不仅低于发达地区水平,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以小学教育为例,小学教育应该是一个女性密集的行业,在北京为78.3%,全国平均为53.56%,而甘肃省仅为37.73%,说明女性在甘肃省教师资源中参与机会较少,教师队伍性别结构不合理。

综上可知,甘肃省教师资源的质量处于较低水平,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都不合理。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反映了教师队伍的潜力和后劲,也反映了整体素质,虽然甘肃省教师队伍的结构逐步得到改善,总体素质也有较大提高,但与发达地区及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从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来看,甘肃中小学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近几年虽有持续增长,但实质上并不高,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也存在性别结构不合理的问题。2004年,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史静寰等人参与的“全国中小学教师基础调研”课题组,对包括甘肃在内的6省区中小学教师抽样调查,也显示出了同样的结果[2] 。

2.甘肃省基础教育师资开发面临的挑战

“十一五”期间,国家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沉重的人口压力变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要求有更高专业化水平和更高素质的教师。目前甘肃省的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1 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的任务需要高质量的教师

甘肃省决定到2010年全面实现两基攻坚目标[3]。目前,全省还有20多个县尚未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从国家和甘肃省的发展战略要求来看,这些县在2010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相当艰巨,需要足够的财力和高质量教师的支持。同时,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县市,如何不断巩固成果,提高教育的效益和质量,尤其是借助国家新课程改革,创建特色学校、变革课堂教学、建立学校文化、开发校本课程、开展校本教研等方面面临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也都是以教师水平提高作为保证的。

2.2 高中教育大发展需要大批高水平的教师

甘肃省在《关于加快高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4]中指出,要在未来几年的城区和经济发达地区基本普及高中教育,力争创建部级示范高中3~5所,要更新观念,强化管理,提高高中教育质量。要加强培训,优化结构,提高初中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别强调指出要不断提高学历合格率,逐步扩大师范类本科专业的招生比例;加快高中教师队伍的培养,特别要加大紧缺学科和边远、贫困及少数民族地区高中教师的培养力度②。

2.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要求提高教师的水平

国家教育部主持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现在正处在试验和推广过程中。根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指导理念和基本特点,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要求处理好师生关系,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处理好教学与研究的关系,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者;处理好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和参与者;处理好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成为社区的一员,与家长、社区、同事合作参与社区教育、文化、科学事业的共建[5]。要更好地适应这一趋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大力拓宽教师视野,建立综合知识结构,增强教育教学实际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提高教师的基本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从总体上提高教师的质量与水平。

2.4 师德建设任重道远

从专业道德的角度来说,师德的好坏将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成长,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从事的是塑造人和培养人的高尚职业,与其他职业相比,教师具有更为突出的示范性、公益性和教育性,因此也更应具有更严格的专业道德要求。据相关的调查和大量舆论调查反馈,甘肃省的教师职业道德也存在着危机,主要表现为:进取精神、敬业奉献精神不足,爱心不够;对待贫困生和思想品德不佳的学生缺乏耐心;部分教师的不良行为损害了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大量存在网络和报纸上的对于教师的指责,甚至“禽兽教师”等等报道并非毫无根据,为此,师德建设仍是教师队伍建设中比较薄弱的一环。

3.“十一五”期间甘肃省基础教育师资教育发展对策建议

3.1 合理确定“十一五”期间甘肃省基础教育师资的发展规模

基础教育师资规模的确定主要是要满足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统筹规划基础教育师资的规模,根据教育中长期发展目标,合理确定基础教育师资的规模,对“十一五”期间甘肃省基础教育师资的发展规模进行初步预测。

3.1.1 根据年均增长率进行预测

根据表1,我们分别以1990年和1999年为基期,计算出高中、初中和小学教师的年均增长率,如表2。选择1990年是因为

1990年是我们得到的较早年份数据,选择1999年是因为1999年中国高等教育开始扩招,同时1999年在时间上也处于“十五”的前端,由于我们的数据最迟到2004年,1999~2004年刚好五年,虽然与“十五”的时间交错,但可以进行近似预测。

考虑到成长因素,如果儿童6岁入学,2010年小学阶段人口逆推到2000年应该是-4岁(负号表示2000年还没有出生)到2岁,而初中阶段人口应该是3~5岁,高中阶段应该是6~8岁。很显然,我们没有2000年还没有出生的数据资料,因此就不能根据200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预测2010年的小学教师教育需求,而从1990~2004年的时序数据分析,考虑到人口出生率下降的因素,小学教师教育需求变动将不会很大,根据我们的“普九”目标,可以推算出2010年初中阶段学生的规模和教师教育需求,而假设2010年高中阶段教育人学率的目标为80%,也可以相应地推出高中阶段教师教育需求④。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知,根据年均增长率进行预测得出到2010年,甘肃省教师需求分别为高中51 144人、初中83 781人,小学128 571人;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进行预测得出:2010年,甘肃省教师需求分别为高中62 790人、初中64 970人;而2004年甘肃省教师数分别为高中25 458人、初中67 566人,小学128 725人。可见“十一五”期间高中层次教师(以研究生和本科生为主)数量会大大增加。另外,根据国家和省上的有关政策,“十一五”期间有2万5千多名代课教师逐步替换,因此“十一五”期间甘肃教师教育是一个规模扩大的过程。具体规模需要政府在更为准确详细数据条件下建立模型测算。

同时,发展规模预测要本着基础教育师资均衡发展的客观要求合理确定城市、县镇、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师资规模。要充分考虑农村地区是基础教育发展的薄弱地区。客观地讲,甘肃省目前关于城镇和农村的教师比例划分是不合理的(城16∶1,农村18∶1),城市班额很大,反而教师比例高;农村生源集中相对困难,反而教师比例小。必须改变这种现状,在当前强调教育公平的大背景下,这一点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3.2 努力优化基础教育师资的结构

“十一五”期间甘肃要努力优化基础教育师资结构。首先是基础教育师资中教师学科结构应趋于合理。大力培养复合型学科人才,确保学科资源稀缺时能予以补充。其次,要力争使基础基础教育师资中教师队伍职务结构相对合理。再次,还要力争使基础教育师资中教师的年龄结构趋于合理,特别注意不要使同年龄的教师集中到某一层面,导致拥堵和断档情况的发生。另外,还要适当注意男女性别的合理比例,通过以上种种努力来合理确定优化基础教育师资的结构比例。

3.3 努力提高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师资水平

农村教育的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前文已有所述,甘肃省农村与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学历合格率低、工资待遇差、工作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许多教师缺乏基本的生活和教育条件,使这些地区难以吸引高层次人才,还导致相当多的优秀教师流失,可以说甘肃省教师教育的关键在于如何提高甘肃省农村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师资水平,培养培训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努力提高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师资水平。坚持把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摆在突出位置,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6]。

高度重视并在解决这个问题时,要切实优化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水平,在“十一五” 期间至少使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的待遇与城市教师的待遇差距缩小甚至基本持平。力争使基础教育师资城乡分布趋于合理。力争使农村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师资基本满足普及义务教育的需求。这不仅需要良好的制度保障。更应有相应的法规保障。

注 释:

①表中教师数为专任教师数。

②关于这一点,《甘肃高教2003发展报告》(安心:甘肃高教2003发展报告[M].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100.)中就业状况部分分析指出,2003年师范类本科毕业生供不应求,毕业1648人,需求4147人。从需求分布来看,99%的需求在地县基层教育部门。

③ 以学生数预测的教师教育需求时,生师比参照表1的全国平均水平。

④同样地,生师比参照表1的全国平均水平。

参考文献:

[1] 课题组.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5-15.

[2]史静寰,延建林等.聚焦农村中小学教师 关注农村基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06,(1):8-13.

[3]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2003-2010年“两基”规划》的通知(甘政办发[2003]23号)[A].甘肃教育年鉴2004[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3-5.

[4]甘肃教育年鉴2004[M].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27-28.

[5]钟启泉,崔允廓.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45-251.

[6]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3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政策年度分析报告[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97.

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区别第3篇

[论文摘要] 本文对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改革教师教育课程的意义、历史及现状、实践探索以及期望目标进行综合研究,提出构建高师院校教育课程理论教学与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整合化的新型教学模式理念。

1 课题研究的意义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中国面向新世纪的重大战略。西部大开发的关键是人才资源的开发和积聚。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和积聚的基础,基础教育是奠基工程,而其中西部农村特别是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范为本。建设高质量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是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保证。在新世纪初2001年5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要完善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的教师教育体系,加强师范院校的学科建设,支持西部地区师范院校的建设。“制定适应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需要的师资培训规格与课程计划,探索新的培养模式,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增强师范毕业生的教育教学与终生发展能力。”我国西部的高师院校,这里主要是指西部12个省(市、区)的地方师范学院(包括师范类为主的学院)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分,2003年我国西部的地方高师院校有53所,占西部高师院校数的81.53%,全国高师院校数的27.46%;2003年广西的地方高师院校有8所,占广西高师院校数的80%①。列举这些数字,说明西部的地方高师教育的重要地位。但西部高师教育更重要地是体现在新世纪它对西部大开发的作用上,即主要为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服务,以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教师为主要目标。教育学、心理学等主干教育课程是我国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直接影响着数十万师范生的职前培养和数十万中小学校长、教师的在职培训、提高”②,对实现高师教育的培养目标,提高教师教育的教学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课题立足于广西山区农村特别是河池贫困山区基础教育的实际,进行高师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期望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所突破和建树。

2 课题研究的历史及现状

从中国农村教育研究的历史看,20世纪20、30年代的“乡村教育运动”,提出过多种农村教育的理论和模式,如陶行知的“乡村教育”理论,晏阳初的“平民教育”理论,梁漱溟的“乡村建设”,雷沛鸿的“民众教育”理论等。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如在我国一些地区开始探索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新路子,现在已构建起农村“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的农村教育新模式。一些专家、学者在农村教育理论研究方面做了有益的探讨,如南京师范大学教科所、教育系编的《农村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郭道明教授主编的《农村教育经济学讲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余永德主编的《农村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李少元研究员的《新世纪农村教育走向何处》(《人民教育》2002年第5期);谈松华研究员的《农村教育:现状、困难与对策》(《教育学》中国人大复刊2003年第5期)等。在国外,当代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重视农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如菲律宾、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积极开展农村社区教育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并实施“亚太地区教育革新为农村服务计划”等。

然而,从总体上看,当前在我国对农村教育的研究,还未引起真正的重视。著名教育家顾明远深刻地指出:“要重视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我有一种感觉,今天谈教育改革,讲教育现代化,总是着眼于发达地区……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教育需要什么,如何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似乎还很少有人研究。中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现代化是不可想象的。农村地区、贫困地区的教育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③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地方高师的教育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着严重脱离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的问题。例如,教材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教育学家睢文龙指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大头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我们师专培养的学生,今后主要去发展农村初中教育。可师专教育学教材对适应农村教育需要的问题,反映也很不够。”④这一突出的问题,至今在地方高师教育课程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如何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构建高师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改革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问题的研究与实践尤为匮乏。

3 课题研究的实践探索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们围绕师专的培养目标,注重联系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讲授教育学科理论;探索教育课程实践性教学模式,在经常性教育见习和教师角色模拟教学的教学改革过程中,试图结合山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进行,如组织师范生去乡村初中开展教育见习和教育调查活动,以培养学生热爱和献身山区教育事业的教师职业感情及品质。这方面在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中,我们做了相关的探讨,黄白等的“教育学科进行教师角色摸拟教学研究”⑤、“经常性教育见习研究”⑥,罗之勇的“少数民族地区师专教育改革研究”、“西部大开发与西部高师教育研究”⑦,唐毓首的“心理学教学改革研究”⑧,谢春艳的“山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⑨等。在这些研究中,我们注重结合山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总结教育课程教学的改革经验。在教育学教材改革方面,黄白等主编的《新编教育学教程》(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在教材中增编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内容,反映了山区农村教育的实际。关注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如黄白的“农村中小学生辍学问题的教育社会学研究”⑩。

本课题在2002年立项之后,为了使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更具针对性,首先,我们对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及教育课程教育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对象主要是河池地区各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及乡镇初中和小学校长、教师等。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二是当前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存在的问题;三是应采取什么措施提高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素质;四是师范院校如何加强和改进教育课程教学,进行教师教育,培养适应山区农村基础教育需要的教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设计并实施了面向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改革方案。

其次,参编出版课题教学改革所需的教材:一是《现代教育学》(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该书由宋书文教授主编,本课题负责人黄白为副主编之一,课题组成员谢春艳参编。该书凸现了现代的“大教育”观,其内容从宏观教育到微观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环境教育、教育管理等),探索和构建面向21世纪教育学教材体系。它既体现了教育学的基本原理,阐明了教育的基本规律,又凝聚了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如素质教育、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等,反映了教育改革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并突出教育实践训练的内容。二是《现代心理学》(专著性教材,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宋书文教授为主任委员,本课题负责人黄白为副主任委员之一,课题组成员谢春艳参著。该书在整体结构上打破了以往单纯以普通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为主线编写教材的惯例,整合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健康学等有关理论和内容,力求反映现代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我国著名心理学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部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彭聃龄为该书作了序言,他评价说:“本书是高等师范院校心理学教材建设的一项创新的研究成果。”这两部教材已在我校2001级师范生中使用,增强了教育课程教学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进行教师教育和培养师资的适应性。

4 课题研究的期望目标

本课题围绕新世纪地方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目标,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进行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提高教育学科的教学质量和师范生的教育素质。教学改革的目标是:(1)适应培养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所需要的初中和小学教师,构建高师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体系;(2)根据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改革高师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3)探索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的高师教育课程教学模式,使其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前瞻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对同类师范院校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借鉴作用和推广价值。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解决地方高师院校教育课程理论教学脱离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的突出问题,打破封闭式的教育学科课堂教学,从而构建高师院校教育学科课堂理论教学与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整合化的新型教学模式。本课题完成的关键是处理好教育课程教学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根据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在师范生学好学科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教育课程教学,进行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师范生适应基础教育特别是山区农村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教师教育素质。加强常规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优化教育课程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创新素质,适应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

注释:

①根据国家教育部公布的“2003年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普通高等学校名单”做的统计,《中国教育报》2003年5月8日.

②国家教委师范司教材处编:《教育学改革论文集》,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版,第2页.

③顾明远:《世纪的回顾与展望———中国教育的发展前景和任务》,《中国教育学刊》,2001年第1期,第2页.

④睢文龙:《师专教育学教材编写的反思》,《教育学改革论文集》(国家教委师范司教材处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版,第242页.

⑤黄白:《教育学科进行教师角色模拟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课程·教材·教法》(全国教育类核心期刊),1999年第9期,第55-57页;2001年11月在南京·国家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主办的“基础教育改革与教师教育国际研讨会”上作交流并在圆桌会议上作主题发言,收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朱小蔓教授等主编的《新世纪教师教育的专业化走向》一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4-258页.

⑥黄白等:《经常性教育见习的尝试》,《高等教育》(中国人大复刊),1987年第10期,第47-50页;《谈师专经常性教育见习》,《河池师专学报》,1990年第4期,第93-96页.

⑦罗之勇:《对少数民族地区师专教育改革的思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年专辑,第128-129页;《西部大开发与高师教育》,《河池师专学报》,2001年第3期,第68-70页.

⑧唐毓首:《师专心理学教学改革探讨》,《河池师专学报》,2001年第4期,第57-59页.

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区别第4篇

[论文摘要] 本文对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改革教师教育课程的意义、历史及现状、实践探索以及期望目标进行综合研究,提出构建高师院校教育课程理论教学与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整合化的新型教学模式理念。

1 课题研究的意义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中国面向新世纪的重大战略。西部大开发的关键是人才资源的开发和积聚。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和积聚的基础,基础教育是奠基工程,而其中西部农村特别是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范为本。建设高质量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是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保证。在新世纪初2001年5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要完善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的教师教育体系,加强师范院校的学科建设,支持西部地区师范院校的建设。“制定适应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需要的师资培训规格与课程计划,探索新的培养模式,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增强师范毕业生的教育教学与终生发展能力。”我国西部的高师院校,这里主要是指西部12个省(市、区)的地方师范学院(包括师范类为主的学院)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分,2003年我国西部的地方高师院校有53所,占西部高师院校数的81.53%,全国高师院校数的27.46%;2003年广西的地方高师院校有8所,占广西高师院校数的80%①。列举这些数字,说明西部的地方高师教育的重要地位。但西部高师教育更重要地是体现在新世纪它对西部大开发的作用上,即主要为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服务,以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教师为主要目标。教育学、心理学等主干教育课程是我国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直接影响着数十万师范生的职前培养和数十万中小学校长、教师的在职培训、提高”②,对实现高师教育的培养目标,提高教师教育的教学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课题立足于广西山区农村特别是河池贫困山区基础教育的实际,进行高师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期望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所突破和建树。

2 课题研究的历史及现状

从中国农村教育研究的历史看,20世纪20、30年代的“乡村教育运动”,提出过多种农村教育的理论和模式,如陶行知的“乡村教育”理论,晏阳初的“平民教育”理论,梁漱溟的“乡村建设”,雷沛鸿的“民众教育”理论等。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如在我国一些地区开始探索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新路子,现在已构建起农村“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的农村教育新模式。一些专家、学者在农村教育理论研究方面做了有益的探讨,如南京师范大学教科所、教育系编的《农村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郭道明教授主编的《农村教育经济学讲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余永德主编的《农村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李少元研究员的《新世纪农村教育走向何处》(《人民教育》2002年第5期);谈松华研究员的《农村教育:现状、困难与对策》(《教育学》中国人大复刊2003年第5期)等。在国外,当代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重视农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如菲律宾、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积极开展农村社区教育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并实施“亚太地区教育革新为农村服务计划”等。

然而,从总体上看,当前在我国对农村教育的研究,还未引起真正的重视。著名教育家顾明远深刻地指出:“要重视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我有一种感觉,今天谈教育改革,讲教育现代化,总是着眼于发达地区……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教育需要什么,如何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似乎还很少有人研究。中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现代化是不可想象的。农村地区、贫困地区的教育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③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地方高师的教育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着严重脱离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的问题。例如,教材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教育学家睢文龙指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大头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我们师专培养的学生,今后主要去发展农村初中教育。可师专教育学教材对适应农村教育需要的问题,反映也很不够。”④这一突出的问题,至今在地方高师教育课程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如何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构建高师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改革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问题的研究与实践尤为匮乏。

3 课题研究的实践探索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们围绕师专的培养目标,注重联系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讲授教育学科理论;探索教育课程实践性教学模式,在经常性教育见习和教师角色模拟教学的教学改革过程中,试图结合山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进行,如组织师范生去乡村初中开展教育见习和教育调查活动,以培养学生热爱和献身山区教育事业的教师职业感情及品质。这方面在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中,我们做了相关的探讨,黄白等的“教育学科进行教师角色摸拟教学研究”⑤、“经常性教育见习研究”⑥,罗之勇的“少数民族地区师专教育改革研究”、“西部大开发与西部高师教育研究”⑦,唐毓首的“心理学教学改革研究”⑧,谢春艳的“山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⑨等。在这些研究中,我们注重结合山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总结教育课程教学的改革经验。在教育学教材改革方面,黄白等主编的《新编教育学教程》(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在教材中增编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内容,反映了山区农村教育的实际。关注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如黄白的“农村中小学生辍学问题的教育社会学研究”⑩。

本课题在2002年立项之后,为了使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更具针对性,首先,我们对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及教育课程教育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对象主要是河池地区各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及乡镇初中和小学校长、教师等。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二是当前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存在的问题;三是应采取什么措施提高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素质;四是师范院校如何加强和改进教育课程教学,进行教师教育,培养适应山区农村基础教育需要的教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设计并实施了面向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改革方案。

其次,参编出版课题教学改革所需的教材:一是《现代教育学》(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该书由宋书文教授主编,本课题负责人黄白为副主编之一,课题组成员谢春艳参编。该书凸现了现代的“大教育”观,其内容从宏观教育到微观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环境教育、教育管理等),探索和构建面向21世纪教育学教材体系。它既体现了教育学的基本原理,阐明了教育的基本规律,又凝聚了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如素质教育、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等,反映了教育改革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并突出教育实践训练的内容。二是《现代心理学》(专著性教材,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宋书文教授为主任委员,本课题负责人黄白为副主任委员之一,课题组成员谢春艳参著。该书在整体结构上打破了以往单纯以普通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为主线编写教材的惯例,整合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健康学等有关理论和内容,力求反映现代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我国著名心理学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部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彭聃龄为该书作了序言,他评价说:“本书是高等师范院校心理学教材建设的一项创新的研究成果。”这两部教材已在我校2001级师范生中使用,增强了教育课程教学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进行教师教育和培养师资的适应性。

4 课题研究的期望目标

本课题围绕新世纪地方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目标,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进行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提高教育学科的教学质量和师范生的教育素质。教学改革的目标是:(1)适应培养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所需要的初中和小学教师,构建高师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体系;(2)根据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改革高师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3)探索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的高师教育课程教学模式,使其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前瞻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对同类师范院校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借鉴作用和推广价值。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解决地方高师院校教育课程理论教学脱离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的突出问题,打破封闭式的教育学科课堂教学,从而构建高师院校教育学科课堂理论教学与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整合化的新型教学模式。本课题完成的关键是处理好教育课程教学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根据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在师范生学好学科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教育课程教学,进行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师范生适应基础教育特别是山区农村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教师教育素质。加强常规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优化教育课程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创新素质,适应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

注释:

①根据国家教育部公布的“2003年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普通高等学校名单”做的统计,《中国教育报》2003年5月8日.

②国家教委师范司教材处编:《教育学改革论文集》,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版,第2页.

③顾明远:《世纪的回顾与展望———中国教育的发展前景和任务》,《中国教育学刊》,2001年第1期,第2页.

④睢文龙:《师专教育学教材编写的反思》,《教育学改革论文集》(国家教委师范司教材处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版,第242页.

⑤黄白:《教育学科进行教师角色模拟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课程·教材·教法》(全国教育类核心期刊),1999年第9期,第55-57页;2001年11月在南京·国家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主办的“基础教育改革与教师教育国际研讨会”上作交流并在圆桌会议上作主题发言,收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朱小蔓教授等主编的《新世纪教师教育的专业化走向》一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4-258页.

⑥黄白等:《经常性教育见习的尝试》,《高等教育》(中国人大复刊),1987年第10期,第47-50页;《谈师专经常性教育见习》,《河池师专学报》,1990年第4期,第93-96页.

⑦罗之勇:《对少数民族地区师专教育改革的思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年专辑,第128-129页;《西部大开发与高师教育》,《河池师专学报》,2001年第3期,第68-70页.

⑧唐毓首:《师专心理学教学改革探讨》,《河池师专学报》,2001年第4期,第57-59页.

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区别第5篇

[论文摘要] 本文对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改革教师教育课程的意义、历史及现状、实践探索以及期望目标进行综合研究,提出构建高师院校教育课程理论教学与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整合化的新型教学模式理念。

1 课题研究的意义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中国面向新世纪的重大战略。西部大开发的关键是人才资源的开发和积聚。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和积聚的基础,基础教育是奠基工程,而其中西部农村特别是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范为本。建设高质量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是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保证。在新世纪初2001年5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要完善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的教师教育体系,加强师范院校的学科建设,支持西部地区师范院校的建设。“制定适应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需要的师资培训规格与课程计划,探索新的培养模式,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增强师范毕业生的教育教学与终生发展能力。”我国西部的高师院校,这里主要是指西部12个省(市、区)的地方师范学院(包括师范类为主的学院)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分,2003年我国西部的地方高师院校有53所,占西部高师院校数的81.53%,全国高师院校数的27.46%;2003年广西的地方高师院校有8所,占广西高师院校数的80%①。列举这些数字,说明西部的地方高师教育的重要地位。但西部高师教育更重要地是体现在新世纪它对西部大开发的作用上,即主要为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服务,以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教师为主要目标。教育学、心理学等主干教育课程是我国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直接影响着数十万师范生的职前培养和数十万中小学校长、教师的在职培训、提高”②,对实现高师教育的培养目标,提高教师教育的教学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课题立足于广西山区农村特别是河池贫困山区基础教育的实际,进行高师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期望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所突破和建树。

2 课题研究的历史及现状

从中国农村教育研究的历史看,20世纪20、30年代的“乡村教育运动”,提出过多种农村教育的理论和模式,如陶行知的“乡村教育”理论,晏阳初的“平民教育”理论,梁漱溟的“乡村建设”,雷沛鸿的“民众教育”理论等。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如在我国一些地区开始探索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新路子,现在已构建起农村“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的农村教育新模式。一些专家、学者在农村教育理论研究方面做了有益的探讨,如南京师范大学教科所、教育系编的《农村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郭道明教授主编的《农村教育经济学讲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余永德主编的《农村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李少元研究员的《新世纪农村教育走向何处》(《人民教育》2002年第5期);谈松华研究员的《农村教育:现状、困难与对策》(《教育学》中国人大复刊2003年第5期)等。在国外,当代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重视农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如菲律宾、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积极开展农村社区教育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并实施“亚太地区教育革新为农村服务计划”等。

然而,从总体上看,当前在我国对农村教育的研究,还未引起真正的重视。著名教育家顾明远深刻地指出:“要重视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我有一种感觉,今天谈教育改革,讲教育现代化,总是着眼于发达地区……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教育需要什么,如何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似乎还很少有人研究。中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现代化是不可想象的。农村地区、贫困地区的教育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③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地方高师的教育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着严重脱离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的问题。例如,教材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教育学家睢文龙指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大头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我们师专培养的学生,今后主要去发展农村初中教育。可师专教育学教材对适应农村教育需要的问题,反映也很不够。”④这一突出的问题,至今在地方高师教育课程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如何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构建高师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改革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问题的研究与实践尤为匮乏。

3 课题研究的实践探索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们围绕师专的培养目标,注重联系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讲授教育学科理论;探索教育课程实践性教学模式,在经常性教育见习和教师角色模拟教学的教学改革过程中,试图结合山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进行,如组织师范生去乡村初中开展教育见习和教育调查活动,以培养学生热爱和献身山区教育事业的教师职业感情及品质。这方面在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中,我们做了相关的探讨,黄白等的“教育学科进行教师角色摸拟教学研究”⑤、“经常性教育见习研究”⑥,罗之勇的“少数民族地区师专教育改革研究”、“西部大开发与西部高师教育研究”⑦,唐毓首的“心理学教学改革研究”⑧,谢春艳的“山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⑨等。在这些研究中,我们注重结合山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总结教育课程教学的改革经验。在教育学教材改革方面,黄白等主编的《新编教育学教程》(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在教材中增编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内容,反映了山区农村教育的实际。关注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如黄白的“农村中小学生辍学问题的教育社会学研究”⑩。

本课题在2002年立项之后,为了使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更具针对性,首先,我们对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及教育课程教育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对象主要是河池地区各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及乡镇初中和小学校长、教师等。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二是当前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存在的问题;三是应采取什么措施提高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素质;四是师范院校如何加强和改进教育课程教学,进行教师教育,培养适应山区农村基础教育需要的教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设计并实施了面向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改革方案。

其次,参编出版课题教学改革所需的教材:一是《现代教育学》(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该书由宋书文教授主编,本课题负责人黄白为副主编之一,课题组成员谢春艳参编。该书凸现了现代的“大教育”观,其内容从宏观教育到微观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环境教育、教育管理等),探索和构建面向21世纪教育学教材体系。它既体现了教育学的基本原理,阐明了教育的基本规律,又凝聚了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如素质教育、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等,反映了教育改革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并突出教育实践训练的内容。二是《现代心理学》(专著性教材,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宋书文教授为主任委员,本课题负责人黄白为副主任委员之一,课题组成员谢春艳参著。该书在整体结构上打破了以往单纯以普通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为主线编写教材的惯例,整合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健康学等有关理论和内容,力求反映现代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我国著名心理学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部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彭聃龄为该书作了序言,他评价说:“本书是高等师范院校心理学教材建设的一项创新的研究成果。”这两部教材已在我校2001级师范生中使用,增强了教育课程教学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进行教师教育和培养师资的适应性。

4 课题研究的期望目标

本课题围绕新世纪地方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目标,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进行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提高教育学科的教学质量和师范生的教育素质。教学改革的目标是:(1)适应培养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所需要的初中和小学教师,构建高师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体系;(2)根据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改革高师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3)探索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的高师教育课程教学模式,使其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前瞻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对同类师范院校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借鉴作用和推广价值。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解决地方高师院校教育课程理论教学脱离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的突出问题,打破封闭式的教育学科课堂教学,从而构建高师院校教育学科课堂理论教学与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整合化的新型教学模式。本课题完成的关键是处理好教育课程教学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根据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在师范生学好学科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教育课程教学,进行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师范生适应基础教育特别是山区农村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教师教育素质。加强常规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优化教育课程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创新素质,适应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

注释:

①根据国家教育部公布的“2003年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普通高等学校名单”做的统计,《中国教育报》2003年5月8日.

②国家教委师范司教材处编:《教育学改革论文集》,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版,第2页.

③顾明远:《世纪的回顾与展望———中国教育的发展前景和任务》,《中国教育学刊》,2001年第1期,第2页.

④睢文龙:《师专教育学教材编写的反思》,《教育学改革论文集》(国家教委师范司教材处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版,第242页.

⑤黄白:《教育学科进行教师角色模拟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课程·教材·教法》(全国教育类核心期刊),1999年第9期,第55-57页;2001年11月在南京·国家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主办的“基础教育改革与教师教育国际研讨会”上作交流并在圆桌会议上作主题发言,收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朱小蔓教授等主编的《新世纪教师教育的专业化走向》一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4-258页.

⑥黄白等:《经常性教育见习的尝试》,《高等教育》(中国人大复刊),1987年第10期,第47-50页;《谈师专经常性教育见习》,《河池师专学报》,1990年第4期,第93-96页.

⑦罗之勇:《对少数民族地区师专教育改革的思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年专辑,第128-129页;《西部大开发与高师教育》,《河池师专学报》,2001年第3期,第68-70页.

⑧唐毓首:《师专心理学教学改革探讨》,《河池师专学报》,2001年第4期,第57-59页.

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区别第6篇

在美国,无论是综合性大学还是理工科大学,都设置了通识教育学科,尤其是社区学院更是重视通识教育。这种通识教育相当于我国的人文素质教育,属于非专业性、非功利性的基础学科,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社会责任意识。

一、美国社区学院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特点

(一)社区学院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

社区学院设置大量具有桥梁作用的基础课程。美国社区学院多为两年制,学生毕业后可取得文学副学士学位、工学副学士学位和理学副学士学位[1]。社区学院设置如心理学、政治、数学、自然科学等具有桥梁性质的基础课程,取得这些课程学分,学生就能顺利进入大学学习后两年课程,取得本科学位,社区学院和名牌大学有培养协议,学生取得很高的GPA分数,就能进名校深造。

社区学院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所占学分较高,学分比例协调。美国社区学院推行人文素质教育,其课程设置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类型。以东缅因社区学院(Eastern Maine Community College)为例,其信息技术应用专业的课程总学分是100分[2]。其中,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是38学分,包括东西方文明、音乐鉴赏、艺术欣赏、美国建筑史、英美文学简史、美国历史、名著选读、哲学、伦理学等;专业基础课占34学分;专业课程占28学分。

社区学院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均匀分配于前四个学期。如东缅因社区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除学习必修的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外,每个学期都要学习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第一学年上学期开设写作、代数、物理等课程;第一学年下学期开设三角学和物理学等课程;第二学年上学期设有贸易和技术写作、基础离散数学等课程;第二学年下学期设有口语交际、人文教育和社会科学。

(二)四年制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

美国四年制大学在课程设置中逐渐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比重,各大学基本上都设有音乐、历史学、绘画、社会学等人文社科类课程,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和两年制社区学院保持一致,以便于社区学院转学分入学。以麻省理工学院(MIT)为例,MIT特别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采用了人文素质课程与理工课程相结合的方法。

美国四年制大学突出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精确性,强调人文理念和精神的培养。哈佛大学树立了人文素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采取了必修或限制性选修的科学方法[3]。斯坦福大学、波士顿学院、麻省理工学院等为塑造人文理念和精神及促进科学与人文的结合,还开展STS(Science Technology & Society)教育。

美国医学院校强调人文素质课程与专业课程相互渗透。美国医学院校把人文类课程总学时比例提升到20%,把人文科学与医学融合起来,开设医学伦理学、医学哲学、法医学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4]。美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既要求理论学习,更重视实践,要求学生能够调查、研究、分析解决社会问题。美国西北大学芬堡医学院特别重视人文课程的教学方法,人文教学中把小组讨论、情景教学和问题教学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二、美国社区学院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

(一)整合专业课程与学术课程

美国社区学院强调专业课程与学术课程的融合。美国一些大学通过提高学术标准改变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随着社会对学生学术能力要求的提高而改变课程设置,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通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数学能力,提升学生学术能力。

(二)开展课程教学评估

学生的专业课和人文素质课考核在平时进行,而且完全由任课教师来把握,因此,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才能完成学习任务,最终能够取得学分,否则不能学习其他课程[5]。美国社区学院专业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考核方式使学生学习很轻松,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音乐、美术等方面的人文素质。

三、对我国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的启示

(一)加强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衔接

美国社区学院与四年制大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衔接严密,社区学院学生不需要补修任何人文素质教育知识就可以转入四年制大学,在此方面,我国高职院校可以借鉴美国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的经验。从课程设置看,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军事理论等,而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两所本科院校除了上述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外,还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史纲要、高等数学、物理学等课程。显而易见,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本科学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差异较大。因此,我国高职院校可以借鉴美国经验,增设相关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促进高职院校与本科学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衔接。

(二)促进专业课程与人文素质课程的相互渗透

美国社区学院十分重视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美国一些医学院校把人文科学与医学融合起来,使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人文知识。我国职业院校也要重视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相互渗透。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有电路基础、模拟电路、数字电路、计算机仿真基础、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电子工艺基础、彩电原理与维修、电子测量与仪器、电子产品制作、专业英语、EDA技术等,除了专业英语涉及到人文素质知识外,其他所有专业课程都没有关注人文知识的渗透。职业院校可以搭建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师交流平台,成立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交流协会,促进专业教师与人文素质教师交流互动,实现教学内容的渗透,提高人文素质教育效果。

(三)提升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地位

美国社区学院特别重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精确性。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与人文素质课程设置缺乏相互渗透与融合,人文素质课程的学分比例较低,可以通过整合职业教育课程与学术课程,使学生重视学术教育,提高高职生的人文素质。通过教学评估提升人文素质课程的教学质量,把专业课的考评放在平时,由教师来控制学生的学习检测,提升大学生的听说读写等人文素质。

(四)科学配置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学分学时比例

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区别第7篇

一、彝区学校管理体制的评估体系,仍然重视升学率,而对素质教育研究“欠了账”。部分校长认为升学率,仍是评估学校管理效益的唯一标准,也是定论校长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条件之一。管理体制陈旧,造成学校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既约束了校长能力超常的发挥,又制约了彝区现代基础教育的发展。

彝区校长办学思想与教育方针政策发生了不少冲突。校长思路混凝,没有务实之风采,控辍保学难堪,是抓学生巩固,还是抓常规管理,还是抓寄宿制……不知进取、不知创新、不知探索。

作为校长不加强自我提高,不履行本职工作。而出思路、谋管理、抓特色学校依然是一片空白。

因为,“两基”工作的大投入,严要求,高规格,彝区学校达到了统一的管理指数,因此,各类学校管理体制上,几乎是同一种模式;规划和建设上,几乎是同一竿子插到底;内务管理上,几乎是重形式、轻培养。

由于,彝区学校软件、硬件已史无前例的完备,使许多校长,首次“享受”“一无多有”,也沉醉于喜悦舒适的环境中,其实,在无形中已养成了一批校长的思想惰性。工作上没有形成敬业、务实、进取、创新之风。上级主管部门布置什么,校长就应负什么。仿照别人思维,照搬别人的管理,没有一点特色性的创造。

二、苏霍姆林斯基说:“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也就是说,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是教师的“教师”,是内行的领导。尤其在较偏僻落后的彝区学校,校长素质高低直接决定了其办学水平和学校教育质量及发展前景。

我认为,彝区校长是思考整个学校命运的舵手、行家、设计师。是不断提升、发展偏远彝区学校的最关键人物。尽快把握和拥有新体制下新的综合素质,校长就拥有整合“两基”资源的主动权,有益于彝区基础教育长足健康发展。

三、我认为,要克制彝区学校管理的“滑坡”,只有亟须提高和转型校长素质,才能担负起巩固“两基”成果的重任;才能发挥好学校管理效益;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才能为新农村建设作更多贡献。我与教师共事的十多年中,在反思学校管理,经历了一线亲身实践。特别是实现了“两基”后,我们彝区基层校长素质成了亟待转型解决的问题,现作粗浅的谈谈:

(一)拓宽视野是彝区校长亟须转型的重要素质

彝区校长身处山区,活动空间狭小,感知先进教育理念层面少,缺乏联系国内外教育发展规律。因此,了解和研究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和动向,是立志巩固“两基”成果的彝区校长的必修课。因为,21世纪教育发展趋势已走向“六化”,即教育社会化、教育大众化、教育个性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国际化。了解和熟悉这些世界性教育发展的趋势,对我们彝区校长来说,无疑是能够打开头脑的“世界之窗”的新问题。

(二)彝区校长要具有宽视野,最好的方法是研究学习

近年来,彝区的基础教育发展变化之大,这主要是依托西部大开发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彝区的基础教育已步入巩固和提高阶段,必须继续贴近社会的需求,从而对校长学习研究素质的转型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为了适应这一要求,彝区校长需要关注和学习研究以下两个问题:

1.教育方向:我们多数彝区校长对“两基”后的教育目标是明确的,但在实施新课改,区别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理解和去操作课程时,校长头脑里就要若明若暗了,因此,我们彝区校长得多思考、多学习、多研究各校教育目标。

2.学校管理:在巩固“两基”成果中,作为基层学校管理者,每天都在实施管理,现代教育向我们基层校长提出了哪些课题?管理经验如何借鉴?不同学校有哪些管理方式可借鉴?这些问题,均要求我们校长关注和研究。

(三)、端正用人观,是彝区校长急需转型的又一素质

作为校长,每天都在与人打交道,教师每天与学生交往,因此,校长始终避不开用人的问题。

1.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离不开彝区校长素质的亟待提高。

俗话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所以,作为彝区学校管理者应该有满腔热情的敬业精神,要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是竭尽全力的献身于民族教育事业。有了强劲的事业心,转型提高校长素质就有了实质性的保障。

2.如何整合“两基”人力资源?如何促进“两基”学校的管理?关键在用人,如何用好人?则成为彝区校长的另一关键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