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古代文化传承的途径(合集7篇)

时间:2023-08-25 16:34:06
古代文化传承的途径

古代文化传承的途径第1篇

关键词:海昏文化;新媒体;传承途径

2015年11月以来,南昌西汉海昏侯墓的发掘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迄今已出土精美文物1万余件(套),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本次发掘微已初步构建出一个完整的西汉海昏侯国大遗址,它是由紫金城城址、历代海昏侯墓园、贵族和平民墓地等为核心的海昏侯国一系列重要遗存共同构成。勿容质疑,本次发掘可谓是我国考古历史上的辉煌一笔。随着海昏侯墓发掘进入尾声,对海昏侯墓的研究必将上升到海昏文化的层面,将围绕海昏侯文化、海昏侯国文化和海昏侯墓文化展开更加深入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对于海昏侯墓,国家文物局要求以世界遗产的标准推进发掘和保护,海昏侯国遗址公园、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院已批准建设,海昏侯国遗址网上博物馆已上线。然而,互联网信息时代,海昏文化的传承不应该仅仅停留于历史学术研究和固态博物馆建设中,而应将保护与传承结合起来,利用新媒体传播途径,让海昏侯文化真正走进大众的日常生活,使海昏文化得以可持续性活态传承。

一、新媒体对海昏文化传承的作用和意义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来定义的,是基于数字传播技术的新兴媒体,它包括互联网媒体、移动网络媒体、数字电视、数字报刊等,具体表现为网站、微博、微信、移动APP、H5互动网页等。它具有快速、准确、交互性和体验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大大的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网络信息时代,人们的学习、阅读、生活习惯随着互联网革命而发生改变,这种基于互联网的体验式、交互式、分享型新媒体传播方式广受喜爱。新时代传播方式改变了,文化的传承方式也应该随之转变。在国内,故宫博物院是最早一批运用新媒体技术来传承传统文化的官方机构之一,自2012年以来先后建立起故宫的官方网站、微博、微信与移动应用APP等新媒体传承途径,其中《胤G美人图》上线两周之后,下载量就超越了20万次。苏州博物馆、宁波博物馆、中国金融博物馆、北京天文馆等都在建设新媒体传承途径,力图把静态的博物馆建设成“指尖上的博物馆”“衣兜中的博物馆”“二维码中的博物馆”。可见新媒体传播途径是博物馆文化传承的发展方向也是海昏文化传承途径研究的必经之路。它能以更快捷、更丰富的手段让海昏文化建设的最新信息第一时间传播到公众眼中,也能以更生动、更真实的手法让海昏文化重新展现在观众面前。目前,海昏侯墓发掘进入晚期,海昏文化的传承才刚刚开始,申报世界遗产的目标既定,建设考古遗址公园的号角已经吹响,新媒体必将在海昏文化传承的道路上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基于新媒体技术的海昏文化体验式传承途径

交互式、体验式是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基本属性之一。体验式的新媒体传播途径通过先进的新媒体技术实现交互式操作,全面调动观众的听觉、力觉、触觉、味觉、嗅觉等感官系统,让观众身临其境的体验海昏文化。

1、VR虚拟现实技术在海昏侯国遗址公园建设中的运用

VR是Virtual Reality的缩写,中文意思是虚拟现实,它是新媒体内容的展现形式,它能把二维媒体内容变成三维,可以让观众变成参与者,身临其境。这是一种强调体验式的传播形式,是新媒体发展的未来趋势。海昏侯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海昏侯国遗址公园的建设,2016年6月7日,南昌海昏侯国遗址管理局正式挂牌,遗址公园、博物馆等区域内建设项目拉开帷幕。新媒体时代,如何建设遗址公园?是以传统方式还是吸收新媒体技术基于生态、发展的视角来建设,这是摆在建设者们面前的首要问题。本文基于新媒体视角,倡导将VR虚拟现实技术引入海昏侯国遗址公园的建设中,与海昏侯国遗址内容结合的海昏文化传承途径。由于海昏候墓考古发掘期间采用数字技术保存资料完整,建议从紫禁城城址、海昏侯墓园遗址和海昏侯墓礼制性高台建筑VR虚拟现实数字三维复原,建立海昏侯文化的体验式VR虚拟场景传承途径,供观者身临其境的参观学习。

2、AR增强现实技术在海昏侯墓出土文物展示中的运用

AR增强现实技术是在现实图像上叠加虚拟信息,虚拟信息可隐藏和显示,观者可以根据主观意愿选择性的浏览,这种方式扩展了展品的展览维度。在互动体验的新媒体时代,这项技术使信息更加丰富、画面更加绚丽的交互体验式传播途径成为可能。近日,苹果宣布未来的iPhone可能会采用透明显示屏,将AR技术引入移动设备,这透露出iPhone的未来发展方向也预示着AR增强技术将进入日常化的发展趋势。海昏侯墓博物馆建设中,大量的珍贵文物需要展出,每件文物背后蕴藏着大量的信息(历史背景、材质、功能、纹样等),这些信息无法在传统静态的展览方式中展示,传统的展示方式也无法满足观者的需求。因此,在当前阶段,AR技术在海昏文化传承中的运用,可分为透明显示屏在海昏侯博物馆文物展示中的运用和海昏文化AR增强现实移动端APP应用开发。透明显示屏是较前沿的新媒体传播媒介,通过它能将文物背后蕴藏的丰富信息一一展出,观者只需点击文物前的透明显示屏上的按键就可以查看相关资料。海昏文化AR增强现实移动端APP应用,可采用3D建模或360度环绕摄影的方式,将文物无死角的展现出来。观者只需要下载APP应用,用移动设备扫描文物就可以获得更为丰富的文物信息,可以用手指旋转图像360度观看文物。可见AR增强现实技术极大的弥补了博物馆静态文物展示的不足,丰富了文物展示的信息。

三、互联网思维下海昏文化的分享式传承途径研究

近年来,在国家主导下“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融合,产生了许多以用户为中心的优秀企业,如:滴滴出行和垂直整合的乐视生态等。对海昏文化传承途径的研究,必须具有前瞻性,借互联网思维做可持续性生态化研究,符合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基于互联网新媒体双向传播的特点(用户具有分享传播能力,互联网通过大数据云计算能根据不同用户特性更加精准的传播信息)研究海昏文化的分享式传承途径十分必要,借助网络新媒体的力量使海昏文化的传承变得更加精准、有效。

1、网站/移动应用产品开发

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站和移动应用产品开发成为新媒体的首选传播方式。网站/移动应用通过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丰富的形式将信息全方位展现给观者,并突破时空概念,随时随地传播信息。2016年5月30日,随着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网上博物馆上线,海昏文化网络数字化传承已拉开帷幕。对于海昏文化网站/移动应用建设的重点是web3.0时代的交互性和分享性模块设计,注重体验式交互功能开发。以用户为中心开发海昏文化网站、移动应用的核心内容、交互框架、界面设计、控件设计和动效设计等。

2、H5网络新媒体传播途径

H5是HTML5简化而来的词语,是集文字、图片、音乐、视频、链接等多种形式为一身的信息展示页面。它通过微信广泛传播是目前最流行的网络新媒体。它具有灵活性高、开发成本低、制作周期短等特性,非常适合通过手机的展示、分享。寻找海昏文化与H5的契合点是传承途径研究的关键点,可以通过海昏文化知识问答、最喜爱的海昏候墓文物评选等H5活动页面,让群众参与进来,分享出去,利用H5的特性,达到最广泛的传播效应。

3、微博、微信等互联网分享平台建设

新浪董事长兼CEO曹国伟在“思客讲堂”上谈到“这是一个互联网革命逐渐替代工业革命的时代。工业时代是以商家为中心,在互联网时代是以用户为中心,每一个个体拥有了发表的能力和传播的能力,拥有了媒体的能力,这就到了一个真正的新媒体时代。”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互联网时代里,个人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平台信息、分享信息、传播信息并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如:网红经济现象。以互联网思维,思考海昏文化新媒体传承途径,建立属于海昏文化独特的互联网分享式传播途径十分必要,如:海昏文化微信服务号、微博建设。

“以internet为代表的信息网络,已广泛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改变了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几乎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融为一体。”于此同时,传播媒介也发生重大变革。作为具有世界文化遗产级别的南昌海昏候文化的传承途径研究,要以发展的眼光,以用户为中心,借互联网思维来探析海昏文化的体验式、分享式新媒体传承途径。围绕海昏文化内容设计,打造海昏文化品牌,推动江西文化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子今.海昏侯墓发掘的意义[N] .光明日报,2015-12-16

[2]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首都博物馆编.五色炫耀: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2.

[3]刘爱华,艾亚玮.走出“围城”:网络媒介下民俗文化资源观的形成[J] .青年民族研究,2010(4)

古代文化传承的途径第2篇

>> 工业设计教育中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探析 建筑规划中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措施 城乡规划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城市改造中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价值与途径研究 浅析城镇化进程中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展 文化建设中文化馆的定位与作用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抢花炮”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途径探究 音乐学院在音乐文化遗产传承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研究 旅游资源开发中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对策研究 谈高校艺术教育中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缺失 高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途径与优势探析 电商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途径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筹”的艺术价值与保护传承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教学 家族剧中文化意识的价值与体现 基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的戏剧文化传承途径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③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了文物的概念,但其理论和实践主要局限于金石学范畴。真正现代意义的文物保护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左右,在这一时期先后成立北京大学考古研究室、故宫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等一批学术研究机构,并已经开始按照现代科学方法开展考古发掘、古建筑调查和修缮活动,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时期国民政府先后出台了《古物保存法》、《古物保存法细则》、《暂定古物的范围及种类大纲》等专门性法规文件,并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国家设立的专门性文物管理机构――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从而使中国近现代文物保护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④《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中第一次在我国正式文件中提出了“文化遗产”概念,并对其明确定义: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以前各类遗产统一纳入到文化遗产这一法定概念之中,明确提出: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⑤例如,笔者在编制《榆林卫城城墙保护规划》过程中,通过对榆林卫城空间形态演变过程,证实历史上中国北部地区屯兵守边以及过度开垦造成的生态破坏,对今天该地区城乡发展和开发模式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⑥规划布局技术包括城市选址、功能分区、广场、街道与火巷、城市水系与地下水资源、城市园林等综合措施,营建技术手段包括建筑群布局、维护结构与封火山墙、屋顶维护结构、建筑形式与庭院(天井)结构,以及其它特殊构造与设施等。

⑦绩溪于2007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第107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由于其区位条件独特,文化资源丰富,近几年先后被纳入国家徽文化生态实验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安徽省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等区域规划之中,此外其毗邻长三角,直接受到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辐射。据统计,在未来3-5年,将有200多个亿的国家大型项目投资于这里1126平方公里的县域范围。此外,随着京福、黄杭高速铁路新建,以及绩扬、绩黄高速公路的开通,未来绩溪的交通优势将十分突出。

⑧绩溪土地资源在皖南地区黄山市和宣城市所有区县中比较匮乏,适宜建设用地数量有限且较为分散。由于没有过境水,所有水源全部外流入长江和新安江,季节性水量变化大,虽然水能丰富,但绩溪水资源相对匮乏。

参考文献:

[1]魏后凯. 加速转型中的中国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十一五”回顾与“十二五”展望[C]//潘家华,编.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03.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2.

[2]王凯,陈明. 我国城镇化的新认识[C]//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城市规划发展报告2009―2010.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17.

[3]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23-25.

[4]汪光焘. 中国城市规划理念:继承・发展・创新[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5]胡敏.历史街区的防火问题研究[D].北京: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5:9-20.

[6]谢鹏飞. 低碳生态城市的新理念和新进展[C]//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城市规划发展报告2009-2010.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28-35.

[7]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安徽省绩溪县城市总体规划[R].2011.

古代文化传承的途径第3篇

【关键词】普通大众;大众历史;传播途径

一、普通大众接受历史的途径及现传播方式存在的弊端

根据上述情况,我们展开了对普通大众学习历史途径的分析和研究。在古代,人们传播知识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传播方式是书面传播,主要应用于幼学启蒙、历史演义、史抄或是知识的学习。二是口头传唱的传播方式,更加侧重于娱乐,讲述的内容主要有乡村讲史、都市讲史、人物传说。讲述形式主要有“艺人说书”和“老传幼”等方式。在现代社会中,不仅上述古代传播方式至今仍在沿用,还增添了课堂教学、艺人评书、电视剧、话剧等形式。虽然这样的传播方式将历史人物或事件传递了下来,但在这个过程不乏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口头相传的历史会出现表述随意,语言轻佻恶俗的现象,个人情感色彩明显。除此之外更为严重的影响因素是人的记忆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经历的丰富,人的记忆和认知会发生改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知识的原貌。书面传播的方式保存了历史知识的原貌,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保存环境的不稳定以及世事的变迁,会造成承载材料的变质(霉变或者氧化等),损坏或遗失,影响传播。艺人评书,多半是对于古典小说的另一种转述表达,依然拥有较强的文学色彩。最常见的错误现象是,不符合史学标准的文学作品的大量涌现,这类作品内容庸俗,往往以野史、秘史、情史等逸闻博取大众眼球,或是以一个军阀为例,企图以此洞悉整个社会的态势,甚至以封建迷信或者宦官、流氓的成名史为题材。这两种传播方式在传递史实的过程中都会对历史的真实性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更有甚者还会出现运用史料错误,解释史实错误的现象。电视剧作为现代文化传媒的主要方式及渠道,拥有很强大的影响力,但并不代表毫无弊端,最根本的错误,即原则性错误:过分美化帝王将相,赞颂阴谋权术,将历史的糟粕作为主流,甚至故意标新立异,哗众取宠,颠覆历史本来的面目。最常见的错误,主要表现为文学色彩浓厚,不符合史实。而历史课堂教学,作为知识普及的重要途径,接受到知识的人群有一定的针对性,多为在校学生及相关学者,受众范围较小,难以到达普及大众的目的。因而,针对传播途径存在的问题,对历史传播的途径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普通大众学习历史的创新途径

提出的新途径,面对的群众范围更大,实际应用性更强,收益可观。(一)APP开发。面对人群,主要是历史爱好者、手机控、非老人机、手机用户,学生针对以上人群开发历史学习型APP,要求APP开发商在进行内容设计时务必任用历史知识丰富而且扎实的人员进行游戏内容设计,采用知识问答的游戏模式,在计时和加好友的前提下,选择问答题模式(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社会风俗领域)。另一种形式的APP为RPG(角色扮演游戏),男性玩家开发以战争为主题的RPG手游,女性玩家可开发主题丰富,穿越、后宫等类型的游戏,目的在于帮助玩家建立对历史的兴趣,重新塑造历史人物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二)寄历史信息于歌曲中。较好的范例有谭晶的《龙纹》,歌词中囊括了中国的书法、诗词、茶道、乐律等内容。曲调也应用了中国古典的宫商角徵羽,将古典文化与流行音乐巧妙结合在一起。借助流行元素,传播了传统知识。相对较老一点的歌曲有林俊杰的《曹操》,但这首歌关于历史的信息含量较少,因而不做典范历史信息。可以依托流行歌曲,也可以依托古风歌曲。每一种曲风都有一定范围的受众,因而没有明确限制曲风的选择。(三)开设历史主题杂志或报刊。杂志版本是根据不同年龄段的读者,分为儿童版、青少年版和成人版。儿童版具有丰富的色彩,插图,图画,文字量较少,主要作用在于培养儿童民族意识,分辨善恶忠奸,健全人格发展,内容以历史人物故事为主线。青少年版,加大文字量,减少图画,选用一些彩色,但不宜像儿童版过于花哨。版本内容可以结合历史上的今天进行知识的传播,也可补充历史教材上不详细介绍的内容和少量浅显易懂的史料,作用在于树立其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成人版主要针对18岁以上读者,这部分读者已具备一定程度的教育水平,逻辑思维方式已形成,因而版面设计不必过分花哨,有价值的信息才是他们所追求的。内容注重史料与新观点的结合,史料应选择一手资料,史学观点最好体现新旧观点的对比。报刊可分为校园版和社会版。校园版可作为学生在课余生活的阅读资料或是教师教学辅助的工具。社会版,信息较丰富,涉及内容更深入,不必局限于课程标准,可结合时事热点,联系各国政治历史等方面内容,主要目的是为了将历史立体化。(四)车载电台。随着私家车数量的逐渐增多,车载电台的听众也在不断增加,开设的电台栏目可以与当前热播的古装剧、谍战剧或是某省市盛传的历史话题作为切入点,纠正剧中的错误,或者对剧中某些情节做相关解释说明。车载电台的增多无疑会使更多的人们在零散的时间里,了解历史,学习历史。(五)历史主题旅游团———红色旅游路线。旅行社内增添历史相关的旅游路线:重走长征路、寻访抗联路等等。各省应结合当地历史状况进行旅游资源开发,不可捏造历史。对于旅行社委派的导游人员在正式带团之前应进行专业的培训及考核,具有丰富扎实的基础知识后上岗工作,应具备职业道德和严谨的历史态度。对游客进行历史知识的普及和更正。(六)公益演出。各级政府可将任务落实在学校,主要对象是在校大学生及高中生,利用寒暑假或社会实践的时间到人流密集的广场、养老院、社区进行公益表演。最佳节目类型:话剧、小品、相声。这个途径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以致用,锻炼学生编写剧本和组织策划的能力,同时还达到了为大众传播历史知识的作用。(七)微历史。所谓微历史是指将某段历史故事通过微电影或短视频的方式展示给大众。例如近期网络上较为火爆的“papi酱的周一放送”,采用短而小的视频播放方式,结合时事热点,发表正确的观点和见解,仅占用观众一点点的时间即可补充到知识。

三、结语

历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是重要的,弘扬的根本是传承。传承就如同地基,弘扬是地表以上的建筑体,如果传承的过程出现问题或者错误,就如同楼房的地基没有打稳,地表以上的建筑越高越危险。因此,传承就显得格外重要。本文提出的传播途径要求在落实过程中对内容编撰和设计时,进行严格的审核,务必遵循史实,否则将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古代文化传承的途径第4篇

[关键词]双语教育;蒙古族传统文化;文化负载

一、蒙汉双语教育中对蒙古族传统文化负载的认识与态度

(一)教师的认识与态度

教师的认识和态度决定双语教育传承文化的重要方面,因为教师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和文化意识,对传统文化传承具有认同感。但是,事实上蒙汉双语教师对于蒙古族传统文化负载的问题认识不够深入,对文化的自觉性和整合能力有待提高。

(二)学生的认识与态度

现代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认识和态度决定了蒙古族传统文化负载的程度,因为学生是蒙汉双语教育中的最大受益者。但是,事实上大部分的学生认为学习和掌握蒙古语是有必要的,但是只限于能和本民族的人进行交流,并不是为了更好地学习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且大部分的同学对本民族的民风、民俗、民族艺术了解得不够深入,但是,大部分学生还是希望在双语教育中学习到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如社会历史、语言文学和传统科学等。这对传统文化的负载也是有一定推动影响的。

二、完善蒙古民族传统文化在双语教育中负载的途径

(一)蒙古民族传统文化负载在双语教育中的途径

蒙古民族负载传统文化在双语教育中的途径包括四个方面:双语教学、校园建设、自编教材和团体活动。双语教学指用蒙古族语言和汉语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师把蒙古民族传统文化载入课堂,通过对蒙古族语言和文化的讲解,使学生能够掌握蒙古族文化。校园建设包括显性文化建设和隐形文化建设。显性文化建设指物质文化建设。指通过宣传栏等方式来宣传民族文化。学校的隐形文化建设包括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隐形文化通过精神和制度方面传达蒙汉双语教育文化。自编教材是指蒙汉双语教育的学校根据学生的特点用蒙古语独立编写的教材,包括蒙古族传统文化。团体活动包括蒙古民族歌舞表演,用蒙古语讲故事大赛以及演讲比赛和蒙古民族传统游戏等课外活动。

(二)双语教育中以蒙古语言为载体负载蒙古族文化

蒙古族传统文化需要双语教育来传承,而蒙汉双语教育是以语言作为载体的,在蒙汉双语教育中用蒙古语作为母语进行语言文化习得,然后学习主流文化,在蒙汉双语教育中使二者的冲突减少,更好地完成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的教学任务和教学使命,最大限度的传承蒙古族文化,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实现蒙汉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在教育公平的基础上开拓新的教学模式。因此,蒙汉双语教育是促进蒙古民族传统文化负载的最重要手段和最有效的途径。

三、实现蒙汉双语教育中蒙古民族传统文化负载的目标

(一)在多元化社会中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

在当今多元化发展一体化的过程中,蒙古民族文化和汉民族文化交流融合中相互碰撞,一方面,汉民族文化中有蒙古族文化的影子,另一方面,蒙古民族文化通常会吸收较多汉民族文化的因子,我国双语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蒙汉兼通的双语双文化的人才,要具备包含多元文化在内的社交能力,不仅要学习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也要学习主流文化。在学习主流文化和蒙古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提高在多元化社会中的交际能力,把握正确的方向,促进民族融合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全面深刻的理解蒙古民族的传统文化,发现蒙古民族与汉族文化的区别,才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在现代多元文化发展的社会中,不仅要求能够利用自己蒙古民族文化知识融进本民族的社会生活中,同时也能利用学到的汉民族文化知识融入主流社会,增强自我竞争的能力,不至于丧失蒙古民族文化知识而被民族所抛弃。

(二)传承蒙古民族优秀的文化

蒙古族学生了解和学习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可以通过蒙古族传统文化的校园教育,使蒙古民族本土文化进入校园,培养学生自身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由于蒙古民族生活在比较特殊的游牧生活环境中,在蒙汉双语教育中培养蒙古民族的人文社会知识和自然地理,培养蒙古民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蒙古族同学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更有效的传承蒙古民族优秀文化,从而实施蒙汉双语教育的重要目标。蒙古民族有着灿烂和优秀的民族文化,有着自己的教育内容和教育体系,在现代社会中,现代学校在蒙古民族地区普遍建立,蒙古民族文化受到汉民族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蒙古族文化知识的传播在学校教育中逐渐地减少,甚至有些学校已经不再设有蒙古族传统文化的课程,其实,蒙古民族文化拥有强大的生命力,蒙古文化在其他领域仍有发展,在这种情况下,蒙古民族成员对蒙古民族传统文化应该有独特的情感,蒙古民族文化拥有得天独厚的地方性价值。

(三)实现国家认同

国家认同就是指对国家符号与国家共同体的认识,具体表现为对自己国家历史文化的接纳而产生的自豪感、对自己所属的族群和集体无意识的承认而产生的归属感、文化自觉以及对自身政治身份认可而产生的忠诚感。不同的少数民族承认和接受中华民族公共的文化渊源和历史演变,虽然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但是都在一个具有多元地理区域和生存空间中。在多民族国家,公民对自己的国家有着坚定的信念、历史文化的积淀、价值观和国家主权认同感,蒙汉双语文化基因在蒙汉双语教育过程中实施并传承,通过独特的蒙汉双语教材和蒙汉兼通人才的教师,让蒙古族学生进入学校这个校园后,能够体验到对社会的积极态度和民族自豪感,逐渐产生对家乡和祖国的归属感,不同民族文化间的相互博弈。

四、蒙汉双语教育负载蒙古民族文化传播的任务

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取向,不同民族文化间的相互融合,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变迁,中华文明才能不断地发展和前进。蒙汉双语教育之所以能够达到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相统一,是因为蒙汉两种文化间的“差异”并不是完全没有阻碍的全盘接受,也不是发展中的威胁,蒙汉双语文化蕴含多样化生命而存在。蒙汉双语教育的功能是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而不是去消除这种差异的存在。而是应该去保护这种差异,才能达到蒙汉教育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自觉意识的提高。

五、充分保障蒙汉双语教育的实施

蒙汉双语教育在实施效果的评价体系和双语教育实施的开支保障,以及整个内蒙古自治区关于实施蒙汉双语科学和完整的管理机构,都必须得到充分的保障。

(一)建立蒙汉双语教育文化负载的评价体系

内蒙古的双语教育评价体系应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如:奖励在评优及绩效工资等方面传承蒙汉文化的蒙汉双语教师,奖励在团体活动中传承蒙古民族文化成绩出色的学生。奖励在双语教育文化负载实施中取得明显效果的学校。

(二)协调蒙汉双语教育的主管部门

国家民委、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等部门应该相互配合,互相协作,通过对群众的愿望、社会的需要而做出的策略建构,营造“良好民族语言,传承民族文化”的氛围。运用校园文化形成蒙汉双语的文化氛围,创建蒙汉民族语言文化多层次的平台,设立专门的蒙汉双语教学管理部门,创立蒙汉双语的教学团队,安排专职的蒙汉兼通人才从事教学科研,增强蒙汉双语教育的专业性和特殊性。逐渐建立蒙汉双语教育中蒙古民族传统文化负载保障机制。

古代文化传承的途径第5篇

【关键词】初中教学 语文 古诗词 传统文化 途径 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049-01

教育部“十二五”规划课题《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中说明,目前国家提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至少应该包括国学经典、传统艺术和民俗文化三部分。因此,虽然初中生的语文教育一直都是教学重点,但在新时代也要多加创新,不仅培养学生的理解诵读能力,更要让他们多通过亲身体验增加对国学的了解。

一、新时代的初中教育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

1.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它具有韵律和谐、朗朗上口、画面感强的特点,因此相比于散文、辞赋更易于被初中生接受,也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关于这点,刘晓晴认为可以做到以下三个方面:“扩大学习范围,增加传统文化知识;利用知识竞赛,提升传统文化认识;倡导阅读名著名篇,直观渗透传统文化[1]。”

2.就教师的教学方面而言:(1)教师自己要注重古诗词的积累,扩展阅读面,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这样才能更好地向学生讲授并补充课外知识。(2)细读文本,不仅仅是关注文本本身中的字词句、把握文章精髓,也要关注作者当时的创作背景,做到“知人论世”。(3)注重审美体验与情感共鸣。古诗词是一种言简义丰的体裁,简短的几行字中包含着无限的情感内蕴。教师要要求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细细品味诗作的意境,体会作者表达感情时的心情。”[2]这是帮助学生认识世界、体验情感、形成正确的三观和健全的人格的重要方式。[3](4)要求学生用情欣赏诗词,慢慢培养他们用心写作的能力。初中生的写作材料一方面来源于生活体验,另一方面来源于阅读积累。古诗词不仅可以提供大量古代文人的素材,更可以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审美标准与写作水平,正如赵剑和卞酉霖所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欣赏诗词,写一点比较短小的现代诗歌,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4](5)多增加课外实践活动,如举办古诗词知识竞赛、诗歌创作大赛、经典诵读活动等,或参观名人故里、观看相关节目、欣赏改编音乐、体验传统民俗。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是扩展他们知识面的重要途径。

二、新时代的初中教育弘扬传统文化的意义

在外来文化不断入侵、并被越来越多中小学生接受的今天,在语文学科中,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来弘扬传统文化可谓意义匪浅。(1)就民族文化而言,:中国古人创作了灿烂辉煌、曾在全世界都处于领先地位的传统文化,它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都不可以断绝,否则中国将无以立足于世界之林。(2)就学生本身而言:中国传统文化对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初中生具有重要的熏陶作用,也是帮助他们明白事理、形成健全人格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张元媛曾说:“在起点上通过阅读打开一个足够辽阔的文化空间,进而达到精神空间扩展,这对其终生发展中生存空间的扩展,无疑是具有重大意义的。”[5](3)就社会而言:只有青少年在学生时期接受了正统教育、形成了健全人格,那么这部分群体才会具有稳定性,从而不仅有利于他们自身的发展建设,更有利于社会整体的繁荣和谐。

小结: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形式美和内容美,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具有帮助青少年形成健全人格、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人”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新时代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担当起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让学生能与圣贤为伍、与经典通行,除了基础地解读文本、分析意蕴、要求诵读之外,也要多创新教学方式,扩展学生知识面,使学生真正接受并热爱,从而为他们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晓晴《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天津师范大学,2014年3月1日

[2]何昕《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入》,《中国校外教育》期刊,2015年6月

[3]黄春英《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应用探析》,《都市家教》,2015年12期

古代文化传承的途径第6篇

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如今,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传统文化教学的内容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学生,是我国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并对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途径进行了研究,此外,还讨论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高中语文;传统文化;融入途径

传统文化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课堂氛围的营造,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特别是一些文言文内容时,难免会遇到枯燥乏味的情况,单纯的文章阅读和古诗文的学习,学生找不到学习的兴趣点,难免会降低学习兴趣。针对这样的情况,作为教师需要重视起对传统文化教学中,文化氛围的营造,同时,还应该把握营造的时机。

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高中教学中,传统文化与语文知识完美融合,对于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有着重要意义。高中语文教学中将传统文化的内容带入其中,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因为,传统文化本身富有一定的神秘色彩,特别是古诗词等传统文化的内容,不仅饱含的意义深远,同时也反映着时代的发展和古代的一些社会状态。这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是有着促进意义的。

(二)有助于抑制现代化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国家间文化的融合程度不断加深,我国中学生不断接受到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外来文化的影响。这是现代社会发展带来的必然的环境变化,也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影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入传统文化的内容,有助于提升传统文化对高中学生的影响力,让学生在接受外来文化影响的同时,也能不忘中国传统文化,抵御现代社会多元化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在青少年学生中稳定传统文化的地位。

二、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育的路径

(一)把传统文化纳入高中语文教育体系。

在高中教学中,传统文化占据的比例比较少,然而在现代社会多元化文化共存的状态下,高中教学中需要增加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作为教师,应该在教学设计中增加传统文化的内容。可以借助图书馆作品给学生丰富传统文化学习的内容,这样,能够更好地提升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影响力。

(二)营造良好的高中传统文化教学环境。

高中阶段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教学还需要给学生创造一定的空间,营造更适合他们学习和接受传统文化的氛围,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和培养是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兴趣的途径,也是需要教师重点关注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例如,学校可以通过各种校园广播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宣传和教育;利用校园社团传播传统文化。

(三)通过古诗文教学丰富传统文化内涵。

古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很多都是通过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保存至今,而现代人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很大层面上也是通过古诗文这种形式来研究的。高中语文教学中通过古诗文的教学来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帮助学生感知传统文化的内容,是一个良好的途径。从古诗文的特点上来讲,中国的古诗文内容丰富,意义深远,很多古诗文或荡气回肠,或婉转优美,对于学生而言,学习中国传统的古诗文本就是一种比较享受的学习过程。例如,教师在表达中国古代女性的品格特点等的时候,就可以利用李清照作为案例,李清照的一生跌宕起伏,从名门闺秀到经历重重磨难,父亲被贬,夫妇分离,丧夫,改嫁,再到离婚,这个传奇女性的一生让人惊叹,同时李清照的每一个人生阶段都创作了许多词作,教师可以以人物经历为线索,以词作的内容为辅助,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女性的一些思想特点等。这种古诗文教学方式更加全面的引出了传统文化的内涵,深化了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

三、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育要注意的问题

(一)提高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文化修养。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不仅需要增加对传统文化内容的筛选和整合,同时,从教师的角度,也应该提升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文化修养。只有教师个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才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更有深度。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文化修养,一方面需要教师主动的融入到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在教授学生的同时,自己也要敏而好学,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填补自身的知识空白。另一方面,从学校的角度来讲,高中院校教师教学压力较大,教学负担较重,作为院校本身,也应该给教师多多创设一些学习机会,增加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不定期的给在校教师提供传统文化的培训机会,让语文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能够实现他们自身对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

(二)注重课堂教学中传统文化氛围营造时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动用各种方式来营造传统文化教学的时机,将传统文化教学的内容与文化氛围的营造相结合。例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四大名著《红楼梦》的节选是一个教学内容,其中,单纯的文字学习学生读起原著文字来难免会感觉有些晦涩,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影视作品的方式营造课堂学习的氛围,通过播放《红楼梦》影视作品相应的片段,引导学生感受文章内容中描述的情景,这种环境的营造达到了创设学习氛围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提升学习兴趣的一个途径,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等都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四、结束语

传统文化从我国古代流传至今,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的地位受到多元化的冲击,高中阶段的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重要阶段,通过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价值观的塑造。

作者:程繁钊 单位:内蒙古通辽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朱利林.高中语文教师传统文化修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古代文化传承的途径第7篇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与文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对于舞蹈教育在艺术与社会功能方面有了巨大的延伸以及改变,本文通过从人文主义思想的视角下出发结合我国当前舞蹈教育的现状,提出创新而有效的途径,为我国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进一步的努力。

一、舞蹈教育改革途径:对于人文主义思想的继承

(一)对于我国古代人文主义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由于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全面发展的影响,由此我国的舞蹈艺术便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正式登上了现代舞台。关于舞蹈方面对于古代人文思想的继承主要是对古代乐舞传情达意的继承与发展,对于我国原始、夏商周、汉代、唐代、宋代以及明清舞蹈的继承。我国古代舞蹈精髓的发展一直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到近现代、现代舞蹈中,而我们在现代舞蹈的一颦一笑中总能发现古代舞蹈的影子。例如:戏曲舞蹈。比如:著名的剑舞、袖舞等。通过在戏曲中加入舞蹈元素使得在刻画人物表演方面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与提高。

(二)对于现代人文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对于现代的人文主义思想在舞蹈中的继承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种是极具独特艺术性的当代舞蹈,其独特的表达形式真实地描述出了当下与传统的关系;另一类是具有舞蹈艺术本质特征的现代舞蹈,不仅可以描绘出当下社会人独特的“个性”,而且也是对舞蹈艺术家独有的个性化思想的具体表达。继承这两种舞蹈的精髓――“独特艺术性”以及“独有的个性化”,不仅仅是对现代人文主义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更是实现人文主义视角下舞蹈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对于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要想更好地继承和发展西方人文主义思想,让我国的舞蹈领域变得更加有活力有生机,就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选择地继承发展西方的舞蹈精神――追求个性放飞自我,表达气度与扩展的文化心理。例如:对西方芭蕾舞蹈的借鉴吸收与学习研究,逐步接触与了解具有芭蕾舞立体形态的《吉赛尔》、吸收借鉴著名的古典芭蕾《天鹅湖》等等。这些优秀作品都是将西方的美学艺术形态与独特的美学原则融入到舞蹈中的具体表现形式。

二、人文主义视角下舞蹈专业的教学改革途径的三种形式

(一)对舞蹈课程的知识系统进行更新。在人文主义思想下对舞蹈专业的教学体系进行改革更新,其途径之一就是以“更新换代”的原则去重点教育培养学生。舞蹈专业的教学具有“时效性”,所以应该保持其所特有的与时俱进的形式,及时做好对于舞蹈教材的更新换代,积极培养学生接触了解新领域、新视角、新观念。要想做到这些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调整: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进行教学体系改革。以“为舞蹈专业人文主义思想的培养”为核心,制定科学可行的详细紧密的教学计划;二、培养“海纳百川”的气度积极吸收新的舞蹈教学知识理念,新旧融合融会贯通保证舞蹈教学的“新”。课程方面的设置向具有高精尖、专业化的知识体系进行实时更新发展。

(二)创造出精品舞蹈以高雅的艺术形式去服务社会。精品的舞蹈高雅的艺术形式犹如璀璨的灯光指引着人类舞蹈文化的前进方向。精英文化、高雅的艺术引领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对于人文主义视角下舞蹈教育的改革,就是使舞蹈可以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面向社会服务于社会,以舞蹈艺术的至美情怀去唤醒人类的诗情画意。所以对舞蹈艺术家给予尊敬、对舞蹈精品给予呵护、对高雅艺术形式给予支持与保护,这不仅仅是时代担当现实关怀,更是对于现有舞蹈教育体系下的一种新形式的改革与创新。例如:北京舞蹈学院举办的150多场实践演出以及教学成果汇报,不仅检阅了学院的教学实力、人才水平,而且也集中展示了教学成果。到今天为止,这所学院的各种各样的演出接待各级领导、社会群众已高达6万多人次。这种艺术展现的形式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一所大学,应该值得每一所舞蹈艺术类学校去学习借鉴。

(三)加强互动交流与合作。加强互动交流与合作是舞蹈教育改革的重要基石,有利于在舞蹈领域培养出更多的高精尖方面的人才。对于舞蹈教学领域的改革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强各个舞蹈学院的交流与合作。而这种交流与合作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地区与地区之间,还包括省与省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学习。舞蹈之间的交流与切磋有利于双方之间的共同进步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