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银行行业发展趋势(合集7篇)

时间:2023-08-24 16:50:35
银行行业发展趋势

银行行业发展趋势第1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发展趋势;改革措施;转型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1月5日

一、商业银行发展历程

在20世纪,世界金融业先后经历了“初级混业经营管理―发展分业经营管理―发达混业经营管理”的发展阶段。德国一直是先进混业经营的代表不管是二战之前还是当今的时代,而其他发达国家如英美日等国也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逐渐取消了对混业经营的管制。1999年,日美两国开始全面推行金融业的混业经营之后世界其他的发达国家也开始思考讨论混业经营对金融业的影响,并且日益向混业经营。

与世界金融业的蓬勃发展相比较来说,我国在20世纪末期的改革发展明显处于落后。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我国一直实行的都是初级的混业经营模式并且我国的商业银行业也是证券市场的初始参与人之一。但1992年后半年,我国投资者们纷纷转向房地产和证券投资,但我国商业银行在此时的监管力度和约束条件并不足的情况下,资金出现问题,各大银行和证券公司纷纷挪用信贷资金和同业拆借资金,也参与到这些投机行为当中。这些行为严重地伤害我国当时薄弱的金融市场,更助长了投机行为的气焰引发经济泡沫和市场经济紊乱。因此,国务院出台了《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对当下金融业的混乱进行整治并明确分业经营的方针。此后,于1995年又颁发了《商业银行法》,规定了商业银行不得投资房地产,不能进行信托和证券投资,对于贷款投资对象也要明确。1995年6月《保险法》也明确规定了保险公司只能经营保险业务,保险业务也只能由保险公司来经营。1998年底《证券法》则彻底明确为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的管理原则。

自加入WTO之后,面对世界上各大投资银行的冲击,我国商业银行也加快了改革的步伐,提高我国金融体系有序健康地发展。2004年末中国银行股份制改革完成,2005年初我国建设银行股份制改革完成,2005年我国工商银行股份制改革完成,2009年我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完成,至此我国国有四大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全部完成,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做好了迎接外资银行冲击的准备。2016年9月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在香港上市,也完成股份制改革上市目标。

商业银行现今又开始了新的改革。与21世纪头10年的股份制改革不同,此次改革的目标是实行新的经营模式,由成熟的分业经营改善到健全的混业经营。在经历多年的分业经营后,我国金融市场的体制监管都趋于完善,具备了向更高级的混业经营模式发展的能力,在以往的分业经营管理当中虽然保证了我国商业银行保守健康的发展,但也因此限制住了银行自由发展的能力,使得商业银行生存环境相对狭隘无法开拓进取得到快速的发展,因此我国现在已经修改了法案,放宽了混业经营的限制,鼓励我国金融市场完全市场化,鼓励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投资公司相互竞争渗透促成良性循环。

二、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经营模式效益下滑。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增长减缓,国有企业与商业银行业效益下滑严重,这是我国金融业当下共同的问题。2014年以来,金融市场的市场利率化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商业银行传统的放贷款模式进一步受到冲击。

第一,利息差收窄。我国商业银行实现净利润1.55万亿元,同比增长9.6%。与西方金融业商业银行的颓势相比,我国的小幅度增长还是令人欣慰的。然而,银行业息差收紧的情况越来越显著。经过2014年我国人民银行对存贷款基准利率和浮动区间的两次微调,2015年央行取消了贷款的利率下限管制,我国市场化经济渐趋成熟。

现今经济转型与人口老龄化也波及到了储蓄率,储蓄率同比下降明显。如果我国逐渐放开利率化金融市场,价格一定会追随自然价格,所以银行的负载率有着上升的压力。银行就需要提高生息回报率的水平,而这取决于银行本身的能力和对风险的掌控。我国银行放贷主要在抵押和质押,而在我国货币价格变化不定的情况下,这种只靠抵押品价值的不断提高来充实信用的做法,会使商业银行对于风险与定价的能力进一步下降。因此,面对负债率节节攀升的趋势下,必然要遭受息差收紧的痛楚。2015年各家银行年报报表显示,11家上市商业银行中,全部净息差下降。

第二,资本充足率虚高。银监会公布2015年我国商业银行加权核心资本充足率高达10.99%,但事实上我国商业银行并没有这么高的充足率。据有存款业务的商业公司的资产负债表显示,截至2016年7月底,我国商业银行总资产约182.3万亿元,传统的信贷投放约95.4万亿元,若剔除掉储备的资本30.3万亿元、对中央银行和国家政府的债权7.8万亿元、国外投资资产6.6万亿元和其他资产11万亿元,余下的是商业银行同业资产投资放贷的信用,再加上银行的表外资产,估计有31.2万亿元的资产,这严重低估了风险的权重。

第三,我国商业资产不良率呈上升趋势,其中上市银行的资产不良率增加最多。而银行的真实资产不良率可能比账面上还要高出许多。企业现在产能过剩和政府通过债务挪转及弹性化的分类标准将账面上的呆账坏账暂时遮掩住;而近年来不断泡沫式膨胀的影子银行对于担保抵押的要求要低于正规的商业银行,而这些一旦爆发都会对我国商业银行形成巨大的坏账压力和对现有的经济体系形成巨大的破坏。

(二)风险管理体系落后。风险管理的职责分工不明确,现有的风险管理模式无法达到预期的要求。风险管理的信息太匮乏不能有效地给予风险管理体系有力的支持,导致我国的风险监管无法与外国商业银行相比。

(三)业务效益下滑。首先,政府对于商业银行的扶持力度已经大大衰减,经济红利减弱。现今经济实行软着陆,经济发展放缓。实体经济产能过剩,前景不明,所以对于良性信贷业务需求不足;其次,制度红利消失。随着改革的进行,不再是国有商业银行一家独大,民营商业银行也开始蓬勃发展,所以原有的体制红利不复存在;最后,成本优势不在。存贷款利率限制的取消导致以往商业银行的低成本负债这一优势不再拥有,成本上升的趋势不可逆转。

(四)管理模式陈旧。作为管理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并不健全,从而影响到整个风险管理制度的运行与成果。决策层风险管理缺乏相应的数据支持,管理层管理组织结构分散不齐,缺乏统一性和集中性。

三、商业银行改革措施

(一)混业经营模式。在金融业中混业与分业是相对的,并不是明确划分的,他们都是表达金融行业中的分工问题。金融业的功能是通过金融工具来实现的。而根据金融工具的特点不同,金融业又能划分为不同的分支行业,如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信托业、基金业等。狭义上来说,混业经营主要是说银行业与证券投资行业的经营管理关系,即指银行业与证券投资行业在对方的业务领域相互渗透交叉的关系;广义上来说,混业经营主要是说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所有金融行I间的经营关系,即以上金融机构都可以在其经营的业务范围或非业务范围内,进行多元化的业务经营。目前,混业经营根据其股权结构不同,一般分为三种经营模式:第一种为银行母公司模式,以英国花旗银行等为代表;第二种为全能银行模式,如德国的商业银行;第三种为金融控股模式,如美国的各大投行。

混业经营的特征是国家对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做出的管制和法律约束很少。如信贷业务、融资业务、银行业务与非银行业务相互之间都可以交叉运行。而分业经营的特征是银行业、保险业、信托业、证券业等机构分别单独运行各自的经营范围。混业经营是未来金融发展的趋势,我国也在向这一目标努力。

(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使其基础平台更加牢固。决策层的风险战略管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其前瞻性、战略指导性都要加强。管理层的职能需要进一步统一集中化,以此建立完备的风险管理监督制度确保商业银行的监督体系能高效的运行。基层要成立收集信息的平台,为管理层和决策层的风险监管体系提供信息上的有力支持。

(三)开发新兴业务。我国商业银行在过去20多年很少进行业务上的改革,导致了我国商业银行在业务经营的经验与多元化严重不足,例如网上银行,美国在1995年就诞生了互联网银行,有了自营的互联网金融业务,而我国的互联网金融,网上银行在2013年前后才出现及发展,更别提手机银行这些非柜面业务,我国更是落后。所以在业务的创新性上我国商业银行的决策层与管理层要更加开拓进取,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开展如私人银行、银行理财、手机银行、保险业务等。

(四)根据我国国情建立相应的管理模式。我国的经济模式并不同于以往的任何经济体或经济模式,是拥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而我国的商业银行在以往的经营管理中也是遵从了这一点。但因为我国的经济道路是自行摸索出来的,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模式上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与缺陷。首先是主观原因。我国商业银行的高层一般只认为提高银行的竞争力必须要深入化企业管理和员工服务,但却无视了基层的精化分工。只有基层上提高效率分工协作才能更好地反馈给中高层有效的信息,才能让高层做出更全面性、前瞻性的决策;其次是客观原因。我国在20世纪初十年完成了对国有银行股份制上市的改造。这对商业银行的产业基础进行了扩张性的改造,这可以借鉴西方先进的商业银行理念,从西方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中可以了解到,它们也是经历了由区域化小型贸易融资到逐渐参与大型的项目化投资再到全国化业务扩张这一过程的,由此明确了以产业支柱为基础核心。因此,产业支柱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模式起着决定性的意义。

从我国目前的经营管理模式上来看,要遵从同志的指导性思想,建立属于我国特色化的经营管理模式,也可以学习国外商业银行的先进经验对基层的工作效率进行提升,还可以利用现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建立网上业务平台,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四、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趋势

一是客户战略:客户定位是所有战略的出发点。中型商业银行的客户定位与大型商业银行的客户定位应该是错层竞争而不是把有限的资金能力全用来与大银行竞争高端客户,应着眼于中小客户群,进而吸引高端客户。大型商业银行除了把控住原有的资源外还应该提高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吸引外国高端客户。

二是数据战略。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解决客户的需求,建立完善的信息平台,形成数据信息资源化优势,在银行提供的服务之外进行数据化整理帮助客户解决各种问题。

三是特色业务战略:边缘业务主流化。在业务竞争中,除了注重于传统的主流业务,还应该注意到原本的边缘业务。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战略,原本的边缘业务就有可能变成主流业务,从而形成新的利润来源。

四是渠道战略。我国商业银行除了在传统的业务渠道上,还应该注重现在新兴的网路业务渠道,做到双管齐下,将不同的客户群汇集到一起促成业务渠道的集成,为以后的发展做铺垫。

五是人才战略:打造优秀的专业团队,培养专业人才。想要把我国的商业银行变成高级的、完善的跨国性商业银行,那么人才储备是不可缺少的。而要建立优质优良的人才储备队伍,就要注重人才的培养与挖掘,优化人才选用机制。这样,才能造就出一支优秀的人才预备队。

主要参考文献:

[1]胡再勇.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风险分析[M].北京:金融出版社,2007.

[2]威廉・伊斯特利.经济增长的迷雾:经济学家的发展政策为何失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3]龚志坚.商业银行大变革[M].第三版.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

银行行业发展趋势第2篇

【关键词】地方商业银行;区域经济发展;发展状况

一、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进程

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始建于1995年,其前身是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叶的城市信用合作社。城市信用合作社成立的初衷是为当地居民和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但在当时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以及投资潮刺激之下,盲目开始扩张,最终因管理低下、缺乏监管、违规投资、信用缺失等原因,积累了大量金融风险。为有效防范风险,国务院决定对城市信用合作社开展清理整顿,并着手组建由城市企业、居民和地方财政投资入股组成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其中政府占三成,其余七成可由企业单位和个人入股。银行取名为“城市合作银行”,1998 年统一更名为“城市商业银行”。从此,股份制商业银行就真正的建立起来了。

二、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一)整体实力快速增长。2013 年,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资产总额达 15.18 万亿元,比 2012 年同期增长 22.93%,占银行业金融机构的 10.03%;负债总额达 14.18 万亿元,比 2012 年同期增长 22.89%,占银行业金融机构的 10.04%;截至 2013 年底,我国共有城市商业银行 145 家。2014 年,中国城市商业银行总资产超过 18 万亿元,占全部商业银行资产总额的比重为 13.8%,不良贷款率低于商业银行平均水平。

(二)地域发展关联度高。截至 2014 年,全国共有 145 家城市商业银行,其中千亿元规模以上 29 家,已上市 3 家。总体上看,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空间主要被限定于其所属的中心城市,而不同城市之间经济总量以及金融环境的差异,成为导致不同地区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差异的主要因素。以全国范围看,经营绩效好的城市商业银行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其中资产规模 5,000 亿元以上的共 3 家,分别是北京银行、上海银行和江苏银行,盈利规模在 70 亿元以上;资产规模在 2,000 亿元至 5,000 亿元的共 9 家,盈利规模在 25 亿元至 45 亿元之间;资产规模在 1,000 亿元至 2,000 亿元的共 17 家,盈利规模在10 亿元至 25 亿元之间;资产规模在 1,000 亿元以下的共 116家。资产规模最大的 10 家城商行总资产占比 40.82%,净利润占比 37.18%,体现了较高的集中度和两极分化程度。

三、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未来发展趋势

(一)职能延伸,向综合化、全能化方向发展

随着银行高科技的迅速发展,银行的管理法规日臻完善,加上银行自身的内部管理和内控制度愈来愈科学,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职能将进一步延伸,向综合化、全能化方向发展。银行业务多元化,可以分散风险,增强其抗风险能力,能使得收入来源渠道也多元化,且各种业务直接可以做到交叉互补,因而可以从整体上增强银行盈利能力,可以为客户、为社会提供全方位、多功能的金融服务,这样既节省客户同银行打交道的成本,又提高了金融业的服务效率。城市商业银行向综合化发展、全能化运作,是一种发展方向和趋势。

(二)把握利率市场化机制,提升竞争力

随着中国人民银行自 2013 年 7 月 20 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及自 2015 年 10 月 24 日起不再设置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存款利率浮动上限,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城市商业银行应好好把握利率市场化机制,发挥其优势,增强自身竞争力。利率市场化之后,商业银行将采取差异化的利率策略,可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加大金融机构对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融资变得多元化,促使金融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也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利率市场化后,金融机构也可从中获利;贷款利率市场化以后,一些金融机构可能会上浮贷款利率,那么就能够获得更多贷款利息收入,为银行增加更多获利能力;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也更加严格审核贷款人的信用状况,信用好的贷款者将更多地受到青睐;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存款利率一般会提高,贷款利率则会下降,老百姓将会得到更多的实惠,同时促进信用体系向前迈进一步。

(三)发展虚拟银行

传统银行的竞争力主要在于资产规模、机构网点、地理位置等,但网络银行的低成本与个性化服务能力使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发生转移,从而改变传统银行依靠营业网点的扩张方式。因此,网络银行将为城市商业银行赢得竞争优势。城市商业银行要通过发展网络银行,充分利用高科技技术优势,实现无网点业务扩张,通过利用设计的软件系统,使客户在网络上进行查询、转账、资金交易等业务,从而进一步突破业务的地域限制,这将是城市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四、城市商业银行发展需要注意的问题

无论任何时候,都要正确处理稳健、发展、效益之间的关系。当前,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任何安于现状、不求进取的想法都不利于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但是,加快发展必须坚持以依法合规、加强管理、防范风险为前提。从目前实际看,城市商业银行发展中值得关注的不是发展的动力不足,而是发展中的冲动往往因渴求发展而忽视稳健的问题,所以城市商业银行一定要处理好发展、效益与稳健三者之间的关系。决不以一时的发展、效益为代价而破坏稳健的基础。发展是建立在稳健发展上的发展,效益是建立在稳健基础上的效益,是实实在在的增长速度,是一种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这样才算是走高质量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银行行业发展趋势第3篇

摘要:投资银行是证券市场的媒介,在证券市场中发挥着沟通各市场参与主体,促进市场高效运作的作用。发展投资银行是证券市场直接融资发展的内在呼唤。当我国投资银行激烈的竞争中不断成长、壮大后,我们会感激是竞争给了我们成熟与成功的机会。

关键词:融资结构;投资银行的功能;优化资源配置机遇与挑战;发展趋势。

1、中国投资银行业存在的问题

对于我们当前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渡时期中的中国经济来说,经济的重组实现成了中国经济未来的希望的关键点。而从容应对经济重组的制度关键是融资制度的创新和投资银行的发展。对绝大多数企业来说,传统的证券市场门槛过高,可望而不可及。近年来国家和地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各项政策和企业需求的吻合度有限,造成了金融市场的不平衡。达到信贷标准、赢利性良好的企业未必需要贷款,而急需资金支持的"微型企业"和初生期企业却因达不到各类政策标准而被拒之门外,形成了一个怪圈。所以发展证券市场直接融资是融资制度创新的突破点和必然要求。投资银行的业务包括租赁业务、咨询业务、资产证券化和从属业务。

近20年改革的使居民成为最大的盈余部门和储蓄主体,企业成为最大的亏损部门和投资主体,储蓄与投资主体分离,且差异不断扩大。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投资结构的多元化、社会化要求社会融资结构的多元化、社会化、市场化,以有效实现储蓄与投资的再聚合。

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融资制度改革严重滞后于分配改革导致股权与债权之间的比例关系并没有真实合理地决定和体现公司基本权利分布状况,其融资结构没有产生应有的治理效应。融资结构仍以垄断信用于国有银行为典型特征,四大国有银行垄断分割储蓄信贷市场,证券市场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的比重虽然不断提高,但仍然占极少比重,社会资金直接转化企业资本机制缺位,收入分配结构和社会融资直接转化企业资本机制缺位,收入分配结构和社会融资结构严重错位。国有企业资金需求"刚性",依赖国有银行贷款,负债率不断攀升,债台高筑,陷入严重的债务困境;居民投资渠道和选择空间狭小,居民盈余在银行部门高度沉积,低风险甚至无风险,收益稳定;国有银行软资产硬负责,信贷资产质量恶化,成为各种社会经济矛盾的焦点和货币信用风险的集结点;财政收支连年失衡,赤字积累负担加重。其结果是社会资金有效环流机制严重梗阻。

2、创新市场融资制度是解决目前中国投资银行存在问题的关键。

要解决目前中国投资银行存在问题,必须优化社会资金环流的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市场融资制度,大力发展证券市场直接融资,打破国家垄断信用的金融制度,推动融资市场化、融资结构多元化、资本形成社会化。投资银行是证券市场的媒介,在证券市场中发挥着沟通各市场参与主体,促进市场高效运作的作用。投资银行的沟通资金供求功能主要表现在:它一方面使资金盈余者充分利用多余资金来获取收益;另一方面又帮助资金缺乏者获得所需资金以求发展。投资银行充当资金供求双方媒介,但不介入投资者和筹资者的权利义务关系中。

投资银行作为金融市场上主要中介者之一,在证券市场中起着沟通各市场参与主体、促成市场高效运作的作用。在一级市场上进行证券发行承销,在二级市场上投资银行以经纪商、交易商和做市商的身份出现,对稳定证券市场、促进证券流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投资银行还是一个重要的信息基地、研究机构,它使得国内外经济信息、市场信息、行业信息通过汇集、整理、分析、研究、种种途径介入证券市场,使得证券市场得以在公平、公正、公开条件下运行,保证市场价格形成的客观性。证券市场要发展不仅依靠市场规模的扩大,而且有赖于市场结构的不断优化,投资银行正是迎合了这一要求,一方面通过承销、私募等各种方式扩大市场规模,另一方面,他们通过开拓新业务进行金融工具创新使得金融业不断推陈出新,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投资银行通过期货、期权互换等金融衍生工具,不仅有效地控制了自身风险,同时,使证券市场各种交易更趋活跃,流通性大大增强。实现生产规模化,促进产业集中我国目前已有的证券公司业务大多只局限于一级市场的股票、债券承销和二级市场的上市推荐、和自营等这些投资银行的传统业务领域,只有极少数的几个较大型的证券公司涉足到股份制改造、并购、咨询、基金管理等现代意义上的投资银行业务,这显然与我国股份制改革的试点性和证券市场发育的初期性有很大关系。但问题是业务范围的狭窄、股份制改造的试点性及证券市场发育的初期性这三方面因素相结合,又共同促使了现有证券公司在

一、二级市场上的过度竞争这一不良趋势。而且更严峻的是竞争还不仅限于此,一大批兼营证券业务的信托投资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证券经营部门也都加入竞争者的行列。过度竞争的结果是一部分证券经营机构利润降低,业务量不足,甚至出现亏损。于是为了自身的利益,为了抢夺有限的业务,他们不择手段,进行违规操作,多次酿成金融风波,不仅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反而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

中国以券商为主体的投资银行将在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国企改革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除了作为中介机构,担当筹资者与投资者之间的桥梁外,还要借助资本市场,帮助企业盘活巨额国有资产存量资本,促进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的建立。从服务对象的规模和要求看,中国券商目前的实力是很难满足这一业务要求的。扩大经营规模,实现规模效益,也是一些国内券商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格局中谋求生存的途径。增加自有资本金,扩大资产规模,更是国内券商走向国际证券市场大舞台的必然要求。券商重组方兴未艾,区域性重组成为阶段性特征。从各国投资银行业的演化看,行业积聚和集中是二战以后的一个基本现象,这一趋势在近20年来表现尤为突出。在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短短几年里,券商数量出现了较大幅度增长,但由于券商业务单一重复,规模偏小,缺乏竞争实力的情况普遍存在"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市场竞争法则,将使中国券商也走向收购兼并、资产重组的道路,通过市场的优胜劣汰最终形成合理的行业结构与布局。业务向国际化发展,一批实力较强的跨国投资银行将逐步涌现。国际融资出现了证券化的潮流,这促使国际资本市场得到迅猛发展;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和跨国公司的全球化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国际上的跨国兼并风起云涌。这种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给作为资本市场和证券市场核心的投资银行提供了更大的舞台,各国实力强大的投资银行纷纷进入国际市场,业务经营上呈现出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而且其海外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呈日益上升之势。由于国内资本市场现阶段属于发展初期,无论从市场组织系统、法规建设与监管能力,还是从市场参与者的金融风险防范意识上看,中国目前阶段选择银证分离模式都有着必然性与合理性。 新晨

参考文献:

[1]董新保:高科技与香港经济.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99。

[2]程漱兰:世界银行发展报告20年回顾.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3]于亦:中国金融改革与创新.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

[4]王国刚主编:资本账户开放与中国金融改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5]马金军,杨志平.国外投资银行业的发展对我国的借鉴[J].财经论丛,1998(1)。

[6]王海滨:中国投资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与发展前景[J].铜陵学院学报,2003(3)。

银行行业发展趋势第4篇

1.业务类型比较。从国际投行发展历程来看,早期业务主要是承销、交易和经纪业务,随后逐渐扩展到财务顾问、资产证化、重组并购、资产管理、结构化融资、股权直接投资、衍生产品交易等业务。目前中国投资银行主要从事证券承销和经纪这些本源业务,各家投行的金融服务并无多大的差别,只有部分规模较大的投资银行从事其他业务,但是在业务经验、企业信誉等方面和国际知名投行仍有很大差距。西方投资银行经历了百年的发展后,其业务范围广泛,从上面对于五大投行的业务分析可以看出差距。

2.业务结构比较。从业务结构来看,五大投行形成了包括证券、银行和保险等业务在内的综合经营模式。美国华尔街知名投行,无论是资本规模、创新能力、市场地位还是客户基础,都处于全球顶端。同时各大投行也拥有自己擅长的领域:美林证券公司擅长资产管理;高盛公司则长于担任被购买方的财务顾问。相对而言中国的投资银行业务结构相对单一,缺乏核心竞争力使得中国投行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

3.业务收入比较。金融危机对华尔街的金融巨擘们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可是据汤森路透数据显示,华尔街金融公司仍占据了2011年亚太投行市场(不包括日本)收入前十位,平安证券紧随其后,位列十一。收购与兼并、风险管理等策略性业务是否属于投行的主要业务是区分一个国家的投行是否进入现资银行的主要标志,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投行和知名投行之间的巨大差距。

4.业务创新比较。美国投行的业务创新主要表现以下几个特点:(1)创新方式以衍生性为主,原发性为辅。金融工程的广泛应用,使得基础性金融工具,如基金、各类期权、互换等被大量挖掘;(2)信用类金融衍生产品大量出现,成为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十年间,新的信用衍生产品不断涌现,在国际金融市场中重要组成部分;(3)产品复杂性大幅增加,不确定性因素加大,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就是金融创新过度疯狂的力证。虽然不比西方,但中国投行在金融创新方面仍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特别是2003年至今,随着银行业改革的深化和金融市场的不断成熟,监管和市场制度的不断完善,极大地激发了中国投行业的金融创新需求,金融创新已经成为中国金融业不断发展的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特别是近几年中国资本市场出现了一类被称为“本土新型投行”的投资公司,在美国又被称为“精品投行”,是一批具有全新功能定位和价值取向的中介机构。他们的出现实际上与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对资本的日渐渴求,对投资银行业务的多样化需求趋势有极大的关系。

5.风险管理比较。通过对五大投行的资产负债项目的分析我们看出五大投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存在流动性风险隐患:当市场向好时,投行有能力将其持有的证券资产及时变现用于债务偿付,但是当市场出现波动,市场信心动摇,其所持有的证券资产无法迅速变现,必将导致巨大的流动性风险。相对于西方投资银行源于内部压力而采取的风险控制管理,中国证券公司往往是基于外部的压力,如监管部门在政策法规上对防范风险作了最新规定,或为应付人民银行或证监会的检查,即便成立了风险控制部,却难以真正起到风险控制的作用。

二、启示与建议

1.拓展业务盈利渠道多样性,建立中国本土的竞争新模式。在金融改革大环境下敢为人先,不断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证券公司应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开拓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新业务,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增加创新业务的拓展,促进中国投行业务新发展。本土财务公司要想在金融市场存活并且有很好的发展,除了不断掌握公司重大投资项目的同时应加强与他们的更全面的联系,分析企业的优劣势,为企业设计资本扩张计划,为企业寻求潜在的投资者,并把企业的股票推销给这些投资者,在企业需要资金时,利用与商业银行、保险等金融和非金融机构的密切关系,还可以为企业设计出各种筹资方案,如进行项目融资、发行可转股债券、发行公司债券等。

2.提高金融创新能力,建立有效的创新激励约束机制。从未来的竞争形势来看,金融创新是必要的,投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金融工具的创新,如支付方式、期限性、安全性等方面具有新特征的有价证券、汇票和金融期货交易对象。(2)金融市场的创新,随着证券交易的国际化和不断进步,金融业不仅可以从事跨越国境的股票交易和债券与股票,基本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金融市场。(3)金融制度的创新,这也是当今中国资本市场最迫切需要的,通过调整金融政策、一定程度地放松金融监管,如建立新的组织机构、实行新的管理办法来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

3.加强金融风险管理,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机制。中国的投资银行应该建立“风险管理摆在第一位,发展摆在第二位,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拓展业务”的发展战略,树立“风险管理高于一切”的经营理念,在借鉴国外投资银行风险管理先进经验和技术手段的基础上,完善体系提高技能。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机制是控制金融风险的重要举措,健全法律法规,确保披露信息及时、真实和完整。监管部门应当以日常信息披露监管为主线,打击虚假披露为重点,结合上市公司的风险管理水平制定不同的披露标准,加大处罚力度,落实监管责任制度,增加金融监管决策的透明度和保障公众知情权,提倡“强制”披露和“自愿”披露相结合,防止市场欺诈行为。

4.加大金融科技投入,注重培养专门人才。人才是未来投行发展的生命线,积极发展金融机构与高校的联合教育培养,适当转变高校理论研究和教学方向,使其更加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对提高国内金融风险管理水平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银行行业发展趋势第5篇

【关键词】金融 银行 经济 转型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迅猛,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作为我国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业的发展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因此,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银行业的快速发展。

一、银行发展现状

根据中国银监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7月底,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212.72万亿元,负债总额196.40万亿元。从机构类型看,资产规模较大的依次为: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和城市商业银行,分别占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的份额36.6%、18.8%、13.5%和11.9%。其中城市商业银行与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迅速,2016年各月总资产以及总负债增速与上年同期增速率均在16%。然而近年来,不同于以往的高速增长,我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状态。在新常态的背景环境下,我国银行业整体规模稳中有升,但规模增速也有所放缓。

(一)利差空间逐步压缩,积极转变盈利模式

从银行收入结构而言,存贷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2015年我国银行业利息净收入占整体收入的57.7%。其中企业贷款一直在商业银行贷款中占据着主要部分。然而,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持续推进,在流动性改善以及市场竞争加剧的环境下,商业银行的利差空间被逐步压缩,银行净利息收益率平均水平持续下降。面对经济新常态,存贷利差收窄的趋势,我国银行业积极进行调整,积极转变盈利模式,正在经历着一系列变化,如依托电子科技技术,由传统物理网点向智能化、轻型化网点方向转型。2015年,银行业离柜交易达1085.74亿笔,离柜交易额1762.02万亿元,同比增长31.52%,手机银行、电话银行、微信银行、网上银行交易额分别同比增长了122.75%、171.64%、195.67%、28.18%。

另一方面,在传统贷款业务方面,公司贷款持续增长,贷款投向不断优化,“三农”及小微企业贷款增长较快,小微企业贷款占比持续提高。小微企业新增贷款2.11万亿元,增量占同期企业新增贷款的38.1%;同时,随着我国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及消费观念的转变,个人金融产品和服务也随之持续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2年我国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消费贷款余额为104,357亿元,2014年为189,520亿元,2012-2015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2.01%,增长显著。此外,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以16家上市银行为例,2015年共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7461亿元,同比增长15%,新型中间业务收入贡献度显著上升。

(二)市场结构日益丰富,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从各类银行发展情况来看,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日益丰富,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中小银行市场份额迅速提升。2016年第一季度末,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其他类金融机构总资产占比同比分别提高0.35、0.9和1.68个百分点,大型商业银行的总资产占比下降2.9个百分点。银行业金融机构综合化经营进程加快,进一步实现了业务结构综合化、客户结构均衡化和收入结构多元化发展。另外,我国银行业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截至2015年末,总计22家中资银行开设了1298家海外分支机构,覆盖全球59个国家和地区。

从银行资产情况来看,收到近年整体经济下行的影响,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贷款率普遍出现“双升”的情况。

二、我国银行业发展趋势

从国际上来看,全球经济尚未脱离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和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的结构性问题将继续影响全球经济复苏。从国内经济状况来看,经济总体仍将处在去产能、去库存的过程中,从投资和出口导向型的增长模式向消费和创新驱动的增长模式转变。随着经济金融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我国银行业面临的风险形势也日趋复杂,一方面是供给侧改革将促进部分行业、企业产能出清、提质增效,但也会对银行资产端产生一定冲击,银行业需要不断提升防风险能力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服务水平;另一方面,银行业高利润增长的时期接近尾声,在改革、创新和竞争加剧的背景下,银行业自身发展转型的任务更为艰巨。

(一)调整收入结构,探索新盈利模式

在银行的利息收入增长普遍乏力,净利润的稳定主要依赖非利息收入的快速增长的情况下,银行业将呈现净利息收入占比持续下降、非利息收入占比持续上升的趋势。在利率下行的环境下,各银行通过业务联动、产品创新、渠道创新、协同发展等途径探索新的盈利模式。

另外,随着商业银行向轻资本模式的转型及不断深化集团内协同效应,以、私人银行及资产托管为代表的及管理类业务将呈现较为突出的发展势头。

(二)结合信息技术金融创新,提高服务效率

信息科技不断发展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为传统银行业带来新的挑战与机遇。互联网金融注重客户体验、善于运用信息技术的特点。传统银行业金融机构要重视客户全方位数据特别是非结构化数据的收集,并据此分析和挖掘客户习惯,预测客户行为,有效进行客户细分,提高业务营销和风险控制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同时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用专业化的金融服务增强用户黏性。客户需求已部仅限于快捷的贷款,更包括结算、理财、咨询等在内的金融服务,未来银行业应满足这些金融需求,同时打造线上线下服务的一体化。

(三)继续优化资源配置,支持小微和“三农”发展

目前我国服务大型机构的体系比较完备,但在服务小微和“三农”领域存在明显的不足。在农村金融政策频出的支持下,银行在“三农”领域的布局也正加速推进。预计未来银行业将跟随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绿色化、精品化的发展趋势,以规模种养农户、农机大户及国家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为重点,积极增加信贷投入,提供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投资理财、外汇结算、农户便捷交易等综合服务,以此为新增长点。

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阶段的同时,传统的银行盈利模式已不可持续,银行业也被推到了转型的风口浪尖上。在政策的推动下,不少银行在积极挖掘已有市场与客户的同时,也在开拓新的市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兴起,信息技术和其他新兴技术的应用不仅能极大的解放传统银行服务过程中的低价值、重复性操作工作,各种散落的数据也将重新被识别、收集、整合和挖掘分析,为大力发展农村金融提供了新的可能,

参考文献

[1]陆岷峰,汪祖刚.“新常态”背景下中国银行业发展新战略的研究[J].西部金融,2014(10):10-14.

[2]张晨武.新常态下银行业发展之思考[J].品牌,2015(1):84-84.

[3]巴曙松.客观看待中国银行业发展前景[J].中国银行业,2016(4).

银行行业发展趋势第6篇

关键词:经济运行;宏观调控;中国银行业;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2)07-0067-07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07.15

2011年四季度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逐步放缓,资本加速外流,国内外机构纷纷调低了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有机构甚至预测增速会低于8%。中央政府决定,2012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以保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基于此,笔者认为2012年的中国经济增长将会整体呈现“前低后高”的基本走势,全年经济增速大约为8.3%左右。中国银行业也会继续保持整体向好的发展态势,存贷款将平稳增长,信贷资产质量和整体盈利能力将保持稳定。在这种背景下,进一步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加快银行经营方式转型,就成为2012年经济金融工作的重心。

一、2012年宏观经济运行的走势

2011年,中央政府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使中国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的势头,2011年GDP平均增速为9.2%。投资、消费、出口三大经济增长动力保持相对均衡,通货膨胀在第四季度后逐月回落,经济结构调整积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快。当然,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仍然十分复杂,预计2012年GDP增速回调到8.3左右,CPI涨幅回落到4.5%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左右,实际消费增长10.5%左右,出口增长10%左右。

(一)世界经济举步维艰

从整体上看,2012年世界经济复苏依然很脆弱。一是美、欧、日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速将在平稳中有所回落;二是全球通胀压力不减。石油、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仍将高位波动,多数国家物价继续上涨的压力较大;三是发达经济体的失业率居高不下,经济增长缺乏动力;四是政府债务风险继续积聚。很多国家应对全球危机超常规财政刺激政策的负面影响开始显现,风险从私人部门向公共部门转移。欧洲国家债务问题短期内难以缓解,将进一步拖累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尽管2012年全球经济剧烈波动的概率较小,但在中短期维持低迷状态将是大概率事件。2012年全球经济增速将在3.2%左右,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率将整体维持在2~2.5个百分点之间。

2008年以来,世界经济在新一轮全球金融危机中已挣扎了近五年,但其前景依然不明朗。未来一段时间,世界经济依然处于美国次贷危机后深刻的全球经济结构调整阶段。本轮全球金融危机的本质是对过去长期美国“高消费、低储蓄”、以中国为代表的“高储蓄、低消费”这样一种全球经济失衡的结构调整,这一调整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美国原财长萨莫斯担心:美国经济可能会重蹈日本经济“失去的十年”的覆辙。二十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如果不是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危机自然修复的时间可能要会更长。对于本轮全球经济危机,由于再次爆发像第二次世界大战那样的战争概率很低(尽管局部战争不可避免),所以,通过世界范围的战争来摆脱危机缺乏现实性。由此,本轮危机的结束将需要一段更长的时间。笔者认为,目前发达国家低迷的经济势态,未来至少还将延续5~10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认为,如果全球的主要国家不联合采取行动阻止经济继续下滑,这种长期低迷局面有可能会延续10年,甚至更长时间。

(二)中国经济难言乐观

基于以上世界经济环境,中国如果既要解决自身存在的结构问题,同时又要履行世界大国的责任,那么,未来几年中国的经济发展也难言乐观。就短期而言,尽管目前有多个省份提出了2012年GDP翻番的目标,其中19个省的预期增长率都高于10%,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2年中国经济增速为8.25%,高盛预测为8.6%,中国社科院预测为8.9%左右。笔者认为,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比2011年下降是必然的。问题的关键是,这种下降是短期现象还是长期趋势?如果是长期趋势,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速度会不会由过去30多年的9.7%持续下滑到7%以下?进出口如果基本上维持在零左右的水平,那么,未来的经济增长需要投资和消费保持在何种水平,才能使中国经济不重蹈拉美国家的覆辙而陷入“增长陷阱”。

银行行业发展趋势第7篇

关键词: 世界银行业产业组织并购综合经营

中图分类号: F830.49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1770(2009)011-014-05

一、引言

银行是世界金融市场上最重要的活动主体,在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浪潮不断加快的背景下,银行业结构的变化和组织绩效的改善对国际资本流动与资金效益具有直接影响,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世界各国都把增强自身金融业实力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而关键就在于增强银行业的竞争力。

产业组织理论以哈佛大学梅森和贝恩提出的结构-行为-绩效(SCP)的范式为主要分析框架,认为结构决定行为,进而影响绩效(SCP)。以后该范式不断得到扩展和修正,突破了以前静态及单向的缺陷,认为结构、行为与绩效三者之间是一个动态反馈关系,相互影响,它们同时还受到其它经济发展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国外Pilloff研究了美国银行业的兼并认为,正是银行业的并购活动改变了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其中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但主要还是放松管制。

国内于良春和鞠源(1998)最早对中国银行业的产业组织进行研究,得出中国银行业具有寡头垄断特征,且存在着高度集中和国有垄断低效率问题。林毅夫等(2004)对世界各国的银行业结构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影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银行业结构变化的5个因素,认为经济发展阶段和政府采取的发展战略着重影响着银行业的结构。

本文从产业组织理论的角度出发,使用规模经济、集中度等概念讨论银行业市场结构,运用企业的垄断程度、企业并购和企业集团化等概念分析银行业的行为,从资源配置效率、技术绩效、经济效益等方面研究银行业的绩效。通过对英国《银行家》(The Banker)杂志1998年-2008年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给出银行业的结构、行为与绩效,并联系银行业发展演变的经济环境说明世界银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对认清当前世界银行业的格局和发展趋势以及如何提升中国银行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世界银行业产业组织分析

(一)世界银行业的规模经济

世界银行业的总资产和一级资本持续扩大,呈现出规模大型化趋势。总资产反映了银行的实力和规模,一级资本则反映了银行的稳健性和风险应对能力。亚洲金融危机1997年暴发至1998年底结束,此后为了加强银行抗风险的能力,各国逐渐重视并执行《巴塞尔协议》规定的8%的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对照《银行家》对1000家大银行总资产和一级资本的变化可以看出世界银行业的规模、经营实力和发展水平。见表1

从总一级资本额来看,总额从1998年的14881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42760亿美元,一级资本总额增长2.87倍,年均增长率为26.1%,高于同期的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同样,看总资本额变化,1000家大银行的总资产显示出持续增长的趋势。由从1998年的332114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的963950亿美元,总资产额增长2.90倍,大于总一级资本额的增长幅度。

可见,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世界银行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总体实力不断得到加强,规模不断扩大。但是,从全球1000家大银行的资产总额与一级资本总额增长趋势图(见图1)观察,世界银行业发展并不平稳,上升趋势中还呈现了波动,说明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1000家大银行的总资产逐年递增,但是总一级资本的表现不尽相同,有些年份增长缓慢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如2001年、2003年的数据出现了明显的下降。与之对照的是2004年和2007年则显示了较快的增长,是世界银行业规模扩张较大的年份。世界银行业的快速发展反映了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趋势,同时也是世界金融市场不断扩大和银行效率不断提高的结果。

(二)世界银行业的集中度分析

1.市场集中度分析

市场集中度指银行业市场中几个最大银行所占的业务份额,一般而言,集中度越高,大银行的支配力越强,竞争程度就越低。本文选取世界前25家大银行的有关指标占整个行业的份额分析。从全球前25名最大银行的区域统计数(见表2)看,近10年内基本上被美国、日本和欧盟的大银行所控制。美国的上榜数量十分稳定,日本的上榜数量逐渐下降到3家,降幅和下降趋势明显,而欧盟的银行数量虽然个别年份有下降,但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从前25家大银行的排名位置看,欧美银行占有绝对的领先地位。这不仅由于银行自身的经营能力强,而且和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经济政策有关。比如,随着美国放松对银行的管制以及银行之间的并购,出现了较多的超大银行,在前25家中的排名中处于强势地位。另外,欧盟成员国的扩大以及欧元的诞生加快了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给欧元区内的欧洲银行带来了发展的机遇。

2.资产集中化趋势

全球前25名最大银行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和欧盟三大区域,不仅体现在世界银行业的空间布局和市场集中度上,而且体现在全球金融资产越来越集中到少数规模庞大的银行手中,反映了全球银行正在走向垄断竞争的新格局。以每年排名前25强的银行的资产、资本以及税前利润占1000家大银行的比重(见表3)可以看出近10年资产明显趋于集中且速度惊人。

从2009年的情况看,前25名的最大银行的一级资本额为16920亿美元、总资产为432538亿美元,分别占1000家大银行比重的39.57%、44.87%,说明它们的资产集中度非常高,市场垄断力相当大。但是利润方面共亏损323亿美元,对比2008年的统计利润3016.23亿美元,可见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巨大。前25强的资产从1998年的94055亿美元到2009年的432538亿美元,增长了4.59倍,年均增长41.8%,增长幅度较大;从绝对数来看,每年向全球最大银行集中的资本增加数千亿甚至数万亿美元,资本资产上升的趋势明显,如图2所示。

银行业资本集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自由竞争经济规律的作用,竞争是促进集中的强有力杠杆,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必然走向高度集中和垄断(杨艳琳,2006);另一方面也有人为的做大做强的因素,其中90年代以来全球金融业的并购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有力的支持了银行业的快速集中。

(三)银行业间的并购行为

随着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面对金融服务领域激烈的竞争,90年代末以来,银行业纷纷通过并购扩大规模和提升竞争力。表4和表5以90年代以来美国和日本的主要大银行为例,说明世界银行业的并购情况。

欧盟的银行同样进行了大量的并购,以英国汇丰银行为例,1991年成立了汇丰集团控股公司。90年代以来,汇丰双管齐下,在新兴市场和发达市场都进行了一系列新的扩张行动。1992年收购英国米兰银行,使其成为当时世界第一大银行集团。1999年6月收购了马耳他最大的商业银行──地中海中部银行,同年底收购了萨法拉控股公司。从2002年初到2003年末的近两年时间,汇丰进行了多达27项收购。

对照并购的历程和上文对世界银行业规模集中度的分析,可以看出,银行业规模的扩张与反复的并购不无关系。并购整合了区域市场,达到了规模和效益的统一,打破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前由日本银行独领的局面,形成了美日欧三足鼎立之势。

总之,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促使全球银行加速并购,并购成为大银行变得更大和更强的捷径,上榜大银行之间的激烈角逐往往是通过银行之间的并购行为实现的,仅从前25名大银行位置的变化即可看清楚。反过来,并购又推动了金融全球化,通过并购全球金融机构数量减少,单个机构的规模相对扩大,从而使得银行竞争更加激烈。通过并购银行业的集中度上升,银行的风险防御力和竞争力增强;通过并购金融产业不断优化升级,走向多元化综合经营,发展成大型跨国集团。

(四)世界银行业盈利水平与绩效分析

对全球1000家大银行利润变化的分析,可以看出世界银行业发展充满了挑战,呈现出起伏变化的特征。1000家大银行税前总利润从1999年的1744亿美元到2008年的7808亿美元,总体上增长4.48倍,其变化幅度远远超过了一级资本和总资产的变化幅度,盈利水平持续提高,见表6。但是在1999年、2002年、2008年以及2009年出现了负增长,反映了世界经济和金融波动对银行业的影响;同时也比较充分地反映了世界银行业的发展状况,表明其总体绩效处于不断改善之中。如图3所示。

资产收益率(ROA),是税前利润和资产的比率。资产收益率越高,表明银行资产的获利能力越强,其经营效率越高。资本收益率(ROE),即税前利润和一级资本的比率。资本收益率越高,说明企业自有投资的经济效益越好,风险越少。资产收益率和资本收益率均反映了银行的获利水平和效率。通过这两项指标的变化情况均可看出世界银行业在2002年获利水平突降,2008年和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降态势也异常猛烈,如图4所示。

总之,无论是从资产规模、资本金还是赢利来看,与十年前相比,银行的规模都有了较大的扩张。反映了银行的扩张是全球经济总量以及世界贸易的迅猛发展对金融服务提高的必然要求,另外,金融自由化和各国金融监管当局对金融业管制的放松也推动了这一扩张进程。

三、世界银行业发展的经济环境和转型

(一)世界银行业发展演变的经济环境

银行作为配置资源的中介功能决定了与世界经济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其面临的金融环境的变化会影响银行经营的综合表现。理论上看,一是随着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各国经济联动性加强,世界银行业的经营越来越受到经济总体走势的影响。二是银行业本身竞争加剧,导致整个行业利润水平的下降,利差水平不断降低,三是由于金融创新导致银行业面临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竞争,主要受金融脱媒的影响,银行的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都面临强有力的挑战。

另外,全球1000家大银行各项指标值的变化充分地显示了其与世界经济的密切联系。比如1999年日本受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和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银行业亏损严重,整体上影响了世界银行业的表现。期间虽然美欧银行业有不错的表现,但是1000家银行的税前利润的增长率仍为-14.9%。再如2000年,由于世界经济的复苏,尤其是美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一比率又急升至77.58%。

回顾历史,银行业加速增长是经济金融发展和微观经营改善的结果。2001年以来,全球利率处于历史较低水平,助长了流动性过剩,全球广义货币供应量(M2)占GDP的比重大幅提高。作为经营货币的行业,银行业务规模必然加速增长(王家强,2008)。2003~2007年是世界经济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增长最快的时期,企业与个人的信贷融资需求旺盛,全球财富积累规模空前提高,成为银行业迅速发展的前提。从2003到2007年底的4年间,全球银行的利润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扩张,盈利能力逐年增强。然而,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以及随之而来的信贷紧缩又一次使世界银行业陷入了困境。

(二)多元化综合经营制度的转变

在金融全球化、信息化趋势不断加快的条件下,世界大银行在外部实行并购的同时内部不断纷纷突破传统的经营方式,不断调整经营战略,多元化综合经营成为世界大银行增强其竞争力的重要市场行为。

在高科技的应用、金融创新的带动下,出现了多元化经营和多样化业务品种以及创新性“金融超级市场”,这既是世界商业银行多年来不断发展的结果,也是21世纪商业银行经营方式转变的方向。比如,美国1999年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走上了金融综合经营的道路,银行的可经营范围扩大,规模和盈利能力的上升速度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日本在1992年泡沫经济破灭后颁布了《金融制度改革法案》,结束了二战以来的主办银行制度,正式进入了金融综合经营体制。英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陆续颁布了《1979年银行法》、《金融服务法》(1986)、《1987年银行法》和《英格兰银行法》(1998)。这些法令允许金融机构提供各种综合性金融服务,确立了金融综合经营的制度,极大的推动了金融服务的自由化。在金融综合经营过程中,金融企业为了壮大自身实力或者快速地进入其他金融领域,进行了大规模的并购,同时由综合经营引起的金融创新不断增多。

(三)银行业新技术的运用

1999年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通过以来,金融综合经营成为整个世界金融业未来发展的主流趋势。金融自由化、金融创新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以及电子商务带来的冲击,为全球银行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世界银行业整体盈利能力的增强。

就银行业自身而言,逐渐向全能化银行、金融超市加速发展,盈利水平被作为衡量综合实力最重要的指标。电子网络和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新业务、新产品和技术创新不断涌现,对全球银行盈利水平的大幅度增长起了重要作用。网上银行不仅增加了现代银行的业务渠道,而且具有极大的便利性,能够提供更为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网上银行可以更方便地实施市场分割的策略,它具有的成本优势和在市场上迅速扩张的能力给传统银行业的改造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又进一步推动了金融制度的创新。伴随着金融自由化和金融产品、技术和服务的不断创新,金融业不同部门之间的业务不断交叉、融合,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不断发生变化,金融企业为了分散风险、追求范围经济而不断地对企业组织形式进行变革,如金融控股公司就是金融组织制度创新的产物。

四、结语:世界银行业的发展趋势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市场都在调整中艰难前行。以至于国际银行业近年来的一些发展方向也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如旨在分散金融风险的金融创新竟然起到了放大风险的负面作用,综合化经营大大增加了银行风险暴露的广度和深度等(赵幼力等,2008)。然而纵观世界银行业的经营环境和行为,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未来银行业发展的大趋势不会改变:

第一、金融自由化进程对银行经营的影响很大,虽然金触控股公司遭遇全面风险,但综合化经营趋势不会改变,银行业未来将继续走跨国集团化、规模集中化的道路。金融分工界限逐渐淡化,但区域与国别的差异将会继续存在,金融市场的竞争将更为激烈。金融危机过后,世界银行业可能再度掀起并购热潮,这不仅会增强银行的实力,更为银行业实现多元化经营提供现实可能。

第二、世界银行业的格局调整与结构变化,将为未来国际金融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亚洲的银行业将会崛起。次贷风波使得国际大银行深刻地认识到新兴市场的重要性,未来将会继续大力开拓海外市场,分享亚太等新兴市场的增长红利,欧美市场早已成熟的零售业务和非信贷业务在新兴市场还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这将会给国际大银行带来新的发展机会,促进盈利增长。

第三、高新技术的应用范围扩大,仍会是银行业发展的推动力,网络银行的发展将使虚拟银行的发展加快,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行将成为世界银行业新的发展热点,银行服务科技化的程度和现代化管理水平都会进一步提高。

第四、针对次贷风波中金融创新带来的短期金融抑制负效应,银行业未来将更加稳健合理的利用金融创新,以便更好地分散并降低风险、增加市场流动性、丰富市场投资品种以及增加投资人获利渠道。银行资本金的重要性日益凸现,资本实力已成为国际银行业衡量稳健性及对抗风险能力的主要指标。当前,补充日益下降的资本充足水平,加强世界银行业的风险管理和监管更为重要。现有的分散监管架构不适应于各类金融市场之间紧密联系的发展趋势,监管重叠和缺位的问题时有发生。所以要在支持金融深化和金融创新的过程中,有效地防范各类风险,提升监管效率,改革现有的金融监管体系与架构。

注:

1.本文感谢萧灼基教授和胡坚教授的指导,作为“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金融论坛)”参会论文的一部分,得到了参会专家与学者的有益评论和宝贵的修改意见,在此表示感谢,当然文责自负。

2.《银行家》从1989年开始按一级资本(Tier One Capital,也叫核心资本)对世界1000家大银行排名,这1000家大银行的实力基本上代表了世界银行业的总体发展水平。

除非特殊说明,文中数据亦来自1998-2008年第7期的《银行家》杂志或者计算得出。

参考文献:

1.Barger Allen N, Hannan Timothy H. The Price-Concentration Relationship in Banking [J].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89 , (5),71: 291-299

2.Keeley. M. Deposit Insurance, Risk and Market Power in Banking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0, (80): 1183-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