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进口贸易的风险(合集7篇)

时间:2023-08-21 16:58:24
进口贸易的风险

进口贸易的风险第1篇

关键词:进出口贸易;风险分析;有效规避

随着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全世界范围内生产要素的流动性不断增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依赖程度也在加深。我国企业在进出口贸易规模扩大下不断发展壮大,但需要面对的贸易风险也在不断变大。企业一旦无法规避贸易风险,就会对其本身造成极大的损失,严重的会扰乱国内外行业市场秩序,因此做好进出口贸易风险管理及规避工作极具现实意义。

一、进出口贸易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不断完善,国际经济环境变幻莫测,我国以进出口贸易为主的企业需要面对更多的贸易风险。加上近些年来国际经济环境萎靡,无形中进一步加大进出口贸易风险,部分国家为应对金融风险不断调整本国内信贷政策,造成我国进出口贸易风险变大,坏账率不断增加,影响企业正常经营发展,因为进出口贸易风险蒙受损失的企业多不胜收,严重的甚至出现破产倒闭情况。作为进出口贸易风险发生的重灾区,我国相关企业应该做好进出口贸易风险研究工作,不断提高自身应对贸易风险的能力,最终实现促进企业发展壮大的目的[1]。

二、进出口贸易风险特征分析

社会经济发展促进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其本身也是国民经济发展重要组成部分,进出口贸易风险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客观存在性

即进出口贸易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在进出口贸易中是“必然”的,因信息不对称、操作错误、认识偏差等的影响,在进出口贸易中的风险几乎是不可完全避免的。

(二)相对变化性

进出口贸易风险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这是因为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社会环境、人文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等相应地发生改变,且人们的受教育水平、消费能力、消费偏好均有所改变,企业的风险预警意识也随之增强或削弱,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风险防控能力及其在进出口贸易中的表现[2]。

(三)无意识性

进出口贸易风险的产生是贸易主体的无意识行为所造成的,贸易主体作为进出口贸易的主导者,其认识上的偏差、决策上的失误、操作中的差错等均可能引起进出口贸易风险的发生。换言之,进出口贸易风险不包括恶意、故意行为而导致的情况,即进出口贸易风险的发生是难以预见的,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发生的。

三、提高企业应对进出口贸易风险能力的措施

现如今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国内进出口贸易受到不小的冲击,因此需要提高进出口贸易企业应对贸易风险的能力,本文中笔者查阅相关资料结合自身经验,从价格风险、信用风险及操作风险三方面入手,给出提高抗风险能力。

(一)应对价格风险

套期保值是贸易企业应对价格风险的有效措施,指的是将价格风险转移到期货市场,将来现货市场上买卖物品的临时替代物换成期货合约,为现在买进以后售出或将来需要买进商品价格提供相应保险的交易活动。在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对同一种类的商品同时进行数量相等但方向相反的买卖活动,即在买进或卖出实货的同时,在期货市场上卖出或买进同等数量的期货,经过一段时间,当价格变动使现货买卖上出现的盈亏时,可由期货市场上的亏盈得到抵消或弥补[3]。最终在现与期、近期与远期之间建立完善的对冲机制,最大程度降低价格风险给企业造成的损失。

(二)控制信用风险

应对进出口贸易风险首先需要选对合理供应商,只有确保供应商才能确保商品质量,企业进出口贸易进行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首要风险就是信用风险,控制信用风险主要是有效控制客户风险,关键点在于供货方是否具有真实背景、相应能力及诚信度等。所以实际中首先需要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及准入条件;完善企业内部管理体系,做好内控制度建设,贸易开始前对信用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全面了解供货方相关信息,确保商品质量符合相关标准,企业以最低价格获得相关商品,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促进贸易企业发展壮大。

(三)应对合同风险

对于合同风险的应对,需要全方位了解《合同法》相关法律法规,掌握国际贸易相关法律知识,还需要在签订合同之前,认真审查合作者的资信情况等必要时委派专人通过工商、税务和银行等渠道,进行实地调查;在签订合同时,仔细斟酌合同的每道条款,参照政府所展示的合同示范文本,保证合同条款的词句不会出现模棱两可的情况[4]。案例企业在签订合同的同时,深入了解了东道国的贸易合同惯例,谨慎使用该国的贸易术语,以及了解各种交货方式的优点和缺点;最后是在执行合同时,安排专业工作人员监督合同条款的落实,最大限度降低贸易合同风险。

四、结束语

针对目前进出口贸易风险的特点,进出口贸易企业应该深入了解风险产生的原因,并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风险规避措施。也只有如此,才能确保涉外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实现效益最大化,并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赢得生存发展空间,最终实现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磊.进出口贸易专业的工作过程及核心能力研究[J].广西教育.2014.

[2]鲁艺伟.论进出口贸易中合同风险的防范[J].知识经济.2014.

进口贸易的风险第2篇

当下风险管理研究还处在一个比较狭小的范围之内,仅仅停留在在企业的财务风险预算、金融方面的投资、生产经营风险等领域,有针对性的、系统的研究属于国际贸易之间的进出口能源的风险管理还在少数,大多数国际当中的进出口公司,在对待风险管理这一问题上,依然还在摸索探求阶段,只有很少数大的企业集团,在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之后,形成了一套适用于自身的风险管理理论,所以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说是刚刚起步,虽然技术还不成熟,但是风险却每天都在发生,对于所有的进出口公司来说,当务之急是找出一套切实可行、适合于企业运行的风险管理方式,从而解决现有的危机,从而提高公司的生存质量。正是基于这一理念,笔者结合多年经验就化工品进口贸易中的风险管理为主要探讨方向,从现状、类型、问题和解决方法入手,为大家细致的分析一下。

一、化工品进出口贸易特点

(一)化工品贸易形势良好,进出口高速增长

化工品贸易快速增长,2003年进入新世纪以来发展最好的年份,之后逐年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化工品进口额远远高于出口额,保持贸易逆差

化工进口规模继续扩大,进口数量增长是引起进口进口贸易用汇增加的主要原因。化工品出口额仍靠数量拉动,使得占半数以上化工产品的进口数量增加,同时一部分化工品进口价格下降,减少进口用汇,两相抵消,实际进口用汇净增长,进口产品仍集中在高分子聚合物和有机化工原料上,这部分产品仍不能满足国内需求,需大力发展。

(三)国有企业在化工品贸易中仍占主导地位

在化工品进出口贸易中,国有企业一直是最重要的力量,其出口额与进口额都占总额的一半,三资企业是进出口贸易的另一个主要力量,比重仅次于国有企业。从发展速度看,私人企业化工贸易增速成倍增长,独占鳌头,在出口方面,集体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增速高于国有企业,进口方面,国有企业增长速度居第二位。但目前化工品的进出口额的增长仍主要依靠国有企业推动。

(四)一般贸易和进料加工贸易是化工品进出口的主要贸易方式

一般贸易的进出口额占总贸易额的60%左右,进料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总贸易额的30%左右,一般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长快于进料加工贸易增长速度。

二、化工品进口业务的风险管理现状

我国贸易自改革开放到二十一世纪以来,产生了巨大的发展,风险因素也在这一过程中增多。贸易企业化工品出口业务风险管理的行业现状呈现除了四种特征:第一,贸易经营企业数量大,情况多变。其中国有大中企业、私营企业、集体所有制等不同经营模式企业,无法在管理上统一。第二,外贸行业风险管理没有专业机构做出规范和管理,我国的政府管理部门在贸易中的工作重点都投放在贸易发展上,疏于风险管理问题,一直都没有法规、意见做出明确规范。第三,现阶段贸易企业的分析、控制、管理还都是由企业自身完成的,不同企业对于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同,运用的方式也不同,虽有针对性但缺乏统一规范。第四,风险管理的措施主观性较大,科学性较低。在大部分的贸易企业中风险管理的部门、人员等都没有形成专业化,在进出口贸易业务时,企业对于风险管理的防范、规避、转嫁、管理上就存在较大的主观和随意性,规则和制度不能够统一。

三、化工品进口贸易主要风险类型

我国全球化经济不断发展,外贸企业贸易业务不断扩大,经营模式主要由合资经营、对外投资等组成,外贸企业就面临许多国际市场上的风险。在化工品进口贸易中风险主要有五种:1、由于外方违约造成的信用风险,国际贸易双方处在两个国家中,交易中交货与付款就不能同时进行,贸易中就会出现与实际不符的情况,造成信用风险。2、卖方供货不及时、无货等情况造成市场风险,贸易环境对交易的限制,卖方由于种种原因延迟或不交货,就会给国内的企业造成损失。3、卖方与用户串通欺骗商造成经营风险,外贸企业在没进行资质审查时就进行交易,通常第一单贸易都很顺利,建立了信用之后就会进行骗取,然后逃跑。给贸易企业带来风险,近年来时常发生。4、在贸易中多种付款方式带来的商业信用风险,在国际贸易中付款方式一般为即期、远期、托收、信用证、预付、后附等多种形式,每种方式都存在风险。5、作为化工品来说,其自身的易燃易爆属性限定了其运输当中的风险性,同时也加大了仓储的风险性。

四、化工品进口业务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多数的外贸企业化工品进口中风险管理不符合规范,每年的经济损失都十分严重,我国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风险管理存在以下问题:

1、合同签订时,条款不清晰明确,给履行时带来隐患。国际贸易中遵循的通则,在实际的贸易中不同国家的贸易买卖合同就会出现差异,矛盾主要是各国法律及对合同争端解决机制等问题。贸易中我国企业对外国法律体系不熟悉使得合同纠纷解决带来了风险。

2、进口贸易中另外两方的资信调查不清晰,将会增大信用风险。进口企业不但与外国的客户贸易进行国际买卖合同的签订,还同国内企业签销售合同,明确两家企业的资信情况就十分重要,然而外国的中小企业调查就十分困难。

3、国际市场的多变,化工品市场行情情况的把握就相对困难。自2008年石油化工品价格大起大落,即使资深专业人士也无法准确判断。判断时不仅要了解化工品本身,还有对整个产业链及有关因素有一个宏观的认识。

4、在运输物流中控制有限,使得产品在运输中出现灭 失风险。贸易中流通环节是十分重要的,这个过程中风险较多,不好控制。流通中的准备货源、确认货物发货情况、货物运送接收、整理储藏这些环节直接关系到合同的执行。当下外贸企业为了减少损失或保险转嫁,通常情况下会严格控制进口贸易当中的风险因素,做好对其流程当中的全方面控制,防备其在输送过程当中因认为火天灾等种种原因所造成的损失。

5、缺乏对货控制权,经常在货权转移的过程当中发生风险。在现有的进出口贸易当中,货物的所属全,也就是货权是非常重要的事项,所以这一问题也是进出口贸易当中最为常见的问题。通常情况下,掌握货权的一方在进出口贸易当中占主动权的比重值较大,掌握好了货权,就可以在通常贸易当中无限的缩小风险。一般来说,为了保障货权的主动权以及进出口贸易的主动性,国际间的贸易网来通常会采取款到发货这一原则,而并非是通常情况下的货到付款,这就牢牢把握住了控制权利,为企业的正常运行提供了有利的资金保障。

6、报关、商检这些规定的检查也会造成一定的风险问题。当进出口贸易成功抵达货港后,就面临着申报以及规定商检等必要流程。这时管理方如果申报不及时,就会造成货物停滞、违规处罚、附加货物港口管理费用等一系列的问题,不仅耽误了货物出港运输的时间,也造成了一定的现金损失。

7、在国际贸易当中,并非仅仅在细微处造成贸易风险,有时一些大的宏观控制环节也经常会出现风险,比如反倾销与汇率问题等。由于国际之间的贸易往来是国与国的交易,这时就会出现货币兑换的问题,而货币兑换往往会伴随着汇率风险。我国的贸易一般面对非欧洲国家时,一般采取的策略是美元报价,面对欧洲时则直接采用欧元报价,但在外币兑换的过程当中,常常由于拖沓、繁琐,经常会造成“等待”风险,即外汇结算值的变化。这一风险随着近期来人民币的不稳定增长,显得越发严重。

8、不可逆因素带来的风险,防范这一风险的最为有效途径就是产品货物投保。

五、应对化工品进口业务中各类风险的管理方法

对于上述化工品进口业务中的风险问题,基本可以通过以下五种方法进行较为有效的管理:

(一)建立公司专职风险管理的决策和管理机构

应挑选进出口业务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管理人员组建专职风险管理机构。该机构应纳入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范畴,并尽可能地提高该机构的专业化程度,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准确度。

(二)实施客户资信调查制度,建立客户档案,进行有效的客户管理

特别是较大数额的贸易项目,在动态的资信调查的前提下,还要考虑采用保险、担保甚至是国际保理等手段,将风险转移或分散。特别在化工品进口业务中,当外经贸企业使用自己的授信额度开立信用证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用户部分保证金必须到账。2、其余部分货款在信用证到期前几个工作日内必须到账。3、如用户逾期付款,外经贸企业对货物应有处置权。4、如是远期信用证,则必须是担保提货或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三)建立详细的用户来款台账制度

在财务早已经电算化的今天,为化工品进口用户建立用户来款台账制度是风险管理所必须的。进口业务的结算周期相对较长,用户的来款及结算都是滚动进行的;在某一时点上,财务的账务上难以直接真实反映用户货款收回的全部实际情况。

(四)建立财务预警机制

在公司内部建立的客户信息系统里,对逾期付款的用户,都应对其亮起黄灯,以提醒业务人员,同时提醒风险管理机构及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更为严重的则亮起红灯。

(五)将进口业务流程细分,使业务人员分工专业化

现在许多进出口公司采用的是一个业务人员“全程包办”一项进出口业务的全流程。这种作法弊端甚多。

六、结束语

从国际角度看,所有的进口贸易风险管理制度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多方面的协作以及共同研究。从国内角度来看,我们当务之急是摸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发展、有利于推动我国进口贸易与国际接轨的风险管理政策。所以在这里笔者呼吁,在面对进口贸易风险管理这一问题时,我们一定要从其根本的现状入手,分析其当下所处于的时期以及将要面对的问题,针对问题认真仔细的划分出风险类型,善于总结经验以及归纳风险处理方式,并最终针对这些问题做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式,并将这些方式归类成型,形成一套适用于发展适用于生产的风险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韩家平.国际拖欠类型分析[J].国际贸易,1997,(3):4

[2]胡石麟.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500讲解[M].天津:中国银行天津出版社,1994:10

[3]杨立平.对外经济贸易实用大全[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50

[4]唐若昕.发挥出口信用保险作用,推动我国贸易强国建设[J].保险研究,2005 年 1 月

进口贸易的风险第3篇

    当下风险管理研究还处在一个比较狭小的范围之内,仅仅停留在在企业的财务风险预算、金融方面的投资、生产经营风险等领域,有针对性的、系统的研究属于国际贸易之间的进出口能源的风险管理还在少数,大多数国际当中的进出口公司,在对待风险管理这一问题上,依然还在摸索探求阶段,只有很少数大的企业集团,在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之后,形成了一套适用于自身的风险管理理论,所以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说是刚刚起步,虽然技术还不成熟,但是风险却每天都在发生,对于所有的进出口公司来说,当务之急是找出一套切实可行、适合于企业运行的风险管理方式,从而解决现有的危机,从而提高公司的生存质量。正是基于这一理念,笔者结合多年经验就化工品进口贸易中的风险管理为主要探讨方向,从现状、类型、问题和解决方法入手,为大家细致的分析一下。

    一、化工品进出口贸易特点

    (一)化工品贸易形势良好,进出口高速增长

    化工品贸易快速增长,2003年进入新世纪以来发展最好的年份,之后逐年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化工品进口额远远高于出口额,保持贸易逆差

    化工进口规模继续扩大,进口数量增长是引起进口进口贸易用汇增加的主要原因。化工品出口额仍靠数量拉动,使得占半数以上化工产品的进口数量增加,同时一部分化工品进口价格下降,减少进口用汇,两相抵消,实际进口用汇净增长,进口产品仍集中在高分子聚合物和有机化工原料上,这部分产品仍不能满足国内需求,需大力发展。

    (三)国有企业在化工品贸易中仍占主导地位

    在化工品进出口贸易中,国有企业一直是最重要的力量,其出口额与进口额都占总额的一半,三资企业是进出口贸易的另一个主要力量,比重仅次于国有企业。从发展速度看,私人企业化工贸易增速成倍增长,独占鳌头,在出口方面,集体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增速高于国有企业,进口方面,国有企业增长速度居第二位。但目前化工品的进出口额的增长仍主要依靠国有企业推动。

    (四)一般贸易和进料加工贸易是化工品进出口的主要贸易方式

    一般贸易的进出口额占总贸易额的60%左右,进料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总贸易额的30%左右,一般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长快于进料加工贸易增长速度。

    二、化工品进口业务的风险管理现状

    我国贸易自改革开放到二十一世纪以来,产生了巨大的发展,风险因素也在这一过程中增多。贸易企业化工品出口业务风险管理的行业现状呈现除了四种特征:第一,贸易经营企业数量大,情况多变。其中国有大中企业、私营企业、集体所有制等不同经营模式企业,无法在管理上统一。第二,外贸行业风险管理没有专业机构做出规范和管理,我国的政府管理部门在贸易中的工作重点都投放在贸易发展上,疏于风险管理问题,一直都没有法规、意见做出明确规范。第三,现阶段贸易企业的分析、控制、管理还都是由企业自身完成的,不同企业对于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同,运用的方式也不同,虽有针对性但缺乏统一规范。第四,风险管理的措施主观性较大,科学性较低。在大部分的贸易企业中风险管理的部门、人员等都没有形成专业化,在进出口贸易业务时,企业对于风险管理的防范、规避、转嫁、管理上就存在较大的主观和随意性,规则和制度不能够统一。

    三、化工品进口贸易主要风险类型

    我国全球化经济不断发展,外贸企业贸易业务不断扩大,经营模式主要由合资经营、对外投资等组成,外贸企业就面临许多国际市场上的风险。在化工品进口贸易中风险主要有五种:1、由于外方违约造成的信用风险,国际贸易双方处在两个国家中,交易中交货与付款就不能同时进行,贸易中就会出现与实际不符的情况,造成信用风险。2、卖方供货不及时、无货等情况造成市场风险,贸易环境对交易的限制,卖方由于种种原因延迟或不交货,就会给国内的企业造成损失。3、卖方与用户串通欺骗商造成经营风险,外贸企业在没进行资质审查时就进行交易,通常第一单贸易都很顺利,建立了信用之后就会进行骗取,然后逃跑。给贸易企业带来风险,近年来时常发生。4、在贸易中多种付款方式带来的商业信用风险,在国际贸易中付款方式一般为即期、远期、托收、信用证、预付、后附等多种形式,每种方式都存在风险。5、作为化工品来说,其自身的易燃易爆属性限定了其运输当中的风险性,同时也加大了仓储的风险性。

    四、化工品进口业务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多数的外贸企业化工品进口中风险管理不符合规范,每年的经济损失都十分严重,我国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风险管理存在以下问题:

    1、合同签订时,条款不清晰明确,给履行时带来隐患。国际贸易中遵循的通则,在实际的贸易中不同国家的贸易买卖合同就会出现差异,矛盾主要是各国法律及对合同争端解决机制等问题。贸易中我国企业对外国法律体系不熟悉使得合同纠纷解决带来了风险。

    2、进口贸易中另外两方的资信调查不清晰,将会增大信用风险。进口企业不但与外国的客户贸易进行国际买卖合同的签订,还同国内企业签销售合同,明确两家企业的资信情况就十分重要,然而外国的中小企业调查就十分困难。

    3、国际市场的多变,化工品市场行情情况的把握就相对困难。自2008年石油化工品价格大起大落,即使资深专业人士也无法准确判断。判断时不仅要了解化工品本身,还有对整个产业链及有关因素有一个宏观的认识。

    4、在运输物流中控制有限,使得产品在运输中出现灭失风险。贸易中流通环节是十分重要的,这个过程中风险较多,不好控制。流通中的准备货源、确认货物发货情况、货物运送接收、整理储藏这些环节直接关系到合同的执行。当下外贸企业为了减少损失或保险转嫁,通常情况下会严格控制进口贸易当中的风险因素,做好对其流程当中的全方面控制,防备其在输送过程当中因认为火天灾等种种原因所造成的损失。

    5、缺乏对货控制权,经常在货权转移的过程当中发生风险。在现有的进出口贸易当中,货物的所属全,也就是货权是非常重要的事项,所以这一问题也是进出口贸易当中最为常见的问题。通常情况下,掌握货权的一方在进出口贸易当中占主动权的比重值较大,掌握好了货权,就可以在通常贸易当中无限的缩小风险。一般来说,为了保障货权的主动权以及进出口贸易的主动性,国际间的贸易网来通常会采取款到发货这一原则,而并非是通常情况下的货到付款,这就牢牢把握住了控制权利,为企业的正常运行提供了有利的资金保障。

    6、报关、商检这些规定的检查也会造成一定的风险问题。当进出口贸易成功抵达货港后,就面临着申报以及规定商检等必要流程。这时管理方如果申报不及时,就会造成货物停滞、违规处罚、附加货物港口管理费用等一系列的问题,不仅耽误了货物出港运输的时间,也造成了一定的现金损失。

    7、在国际贸易当中,并非仅仅在细微处造成贸易风险,有时一些大的宏观控制环节也经常会出现风险,比如反倾销与汇率问题等。由于国际之间的贸易往来是国与国的交易,这时就会出现货币兑换的问题,而货币兑换往往会伴随着汇率风险。我国的贸易一般面对非欧洲国家时,一般采取的策略是美元报价,面对欧洲时则直接采用欧元报价,但在外币兑换的过程当中,常常由于拖沓、繁琐,经常会造成“等待”风险,即外汇结算值的变化。这一风险随着近期来人民币的不稳定增长,显得越发严重。

    8、不可逆因素带来的风险,防范这一风险的最为有效途径就是产品货物投保。

    五、应对化工品进口业务中各类风险的管理方法

    对于上述化工品进口业务中的风险问题,基本可以通过以下五种方法进行较为有效的管理:

    (一)建立公司专职风险管理的决策和管理机构

    应挑选进出口业务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管理人员组建专职风险管理机构。该机构应纳入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范畴,并尽可能地提高该机构的专业化程度,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准确度。

    (二)实施客户资信调查制度,建立客户档案,进行有效的客户管理

    特别是较大数额的贸易项目,在动态的资信调查的前提下,还要考虑采用保险、担保甚至是国际保理等手段,将风险转移或分散。特别在化工品进口业务中,当外经贸企业使用自己的授信额度开立信用证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用户部分保证金必须到账。2、其余部分货款在信用证到期前几个工作日内必须到账。3、如用户逾期付款,外经贸企业对货物应有处置权。4、如是远期信用证,则必须是担保提货或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三)建立详细的用户来款台账制度

    在财务早已经电算化的今天,为化工品进口用户建立用户来款台账制度是风险管理所必须的。进口业务的结算周期相对较长,用户的来款及结算都是滚动进行的;在某一时点上,财务的账务上难以直接真实反映用户货款收回的全部实际情况。

    (四)建立财务预警机制

    在公司内部建立的客户信息系统里,对逾期付款的用户,都应对其亮起黄灯,以提醒业务人员,同时提醒风险管理机构及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更为严重的则亮起红灯。

    (五)将进口业务流程细分,使业务人员分工专业化

    现在许多进出口公司采用的是一个业务人员“全程包办”一项进出口业务的全流程。这种作法弊端甚多。

    六、结束语

进口贸易的风险第4篇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本文选取了“石化产品进口贸易中的风险管理”这一命题,针对石化产品进口业务所具有的特点,系统地分析和研究了石化产品进口业务中各种风险的属性和种类以及风险管理的目标、程序和方法。

一、石化产品进口业务的风险管理现状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外贸进出口体制的发展,外贸进出口业务中的风险因素也随之变的复杂多样了。尤其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外贸经营额的快速增加,以及经营方式、金融衍生工具和交易手段的更新,新的风险因素也不断的产生,中国外贸行业风险管理正在接受新的挑战。

由于中国外贸体制自身的欠缺与不足,对进出口企业风险管理造成了许多影响和困难。目前,进出口企业石化产品进口业务风险管理的行业状况,总的来说,有以下四个特征:

1.外贸经营公司数量众多,情况复杂

从80年代的国家垄断外贸经营权,到90年代的逐步放开,再到2003年注册资金5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生产企业都有权申请进出口经营权,外贸经营企业从最初的几百家已经发展到现在的数以十万计。这些企业有国有大中型企业,有集体所有制企业,也有私营企业。由于企业所有权的不同,在行业的统一管理上造成了很多的麻烦。

2.外贸行业没有一个权威的行业协会对于外贸行业的风险管理问题进行管理和规范

商务部和中国对外贸易促进会这些政府管理部门主要将工作重心放在对于外贸行业的发展上面,对于风险管理问题自然重视不够,至今没有出台一部关于外贸进出口行业风险管理方面的管理法规、意见或建议。

3.进出口企业风险现阶段主要是由企业自行分析、控制和管理

公司内部管理部门的设置也不尽相同。有的公司对于进出口风险管理相当重视,成立了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对进出口业务的风险进行专业的分析、控制和管理。例如中国化工进出口公司(SINOCHEM)就成立了总公司风险管理部。SINOCHEM风险管理部是一个专门针对进出口企业风险管理问题而成立的一个部门。他们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搜集、整理和研究在进口业务中风险的种类、性质、产生根源以及相应的预防与控制措施。SINOCHEM风险管理部每年都会对自身企业在经营中产生的风险损失进行汇总,并对个案进行分类和分析,并编写相应的案例分析报告,并以此为例,每年定期对各个业务和管理部门人员进行风险管理培训,以提高员工对于风险管理的认识。

4.风险管理措施缺少科学性,主观性、随意性大

由于大多数外贸企业没有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也没有专门从事风险管理工作的员工,所以在风险管理方面缺少专业的人员。因此企业业务人员在进行进出口业务时对风险的规避、防范、转嫁和管理就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主观性与随意性很大,使企业的风险管理没有形成统一的规则和制度。

二、石化产品进口业务存在的主要风险类型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我国企业涉外经营业务普遍增多,与国外客商做生意、与外商合作经营、对外投资等逐渐成为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业务的重要组成。在这种情况下,频繁与外方企业进行直接接触的众多的外贸公司在从事进口业务时就面临着国际市场风险(包括产品、价格、广告、国际结算等方面的风险)、汇率风险、自然灾害风险、政治风险、信用风险、运输风险等各种风险。目前我国外贸企业所面临的在石化产品进口业务方面比较常见的风险有以下五种:

1.信用风险——外方违约造成的风险

由于国际交易存在距离和时空的限制,交易双方的交易活动一般不能面对面地进行;而且买卖双方的给付行为不是同时进行的,这就给信用较差的卖方提供了一些“作弊”的机会--即卖方提供的产品规格、质量与合同规定的不符,这是最常见的一种信用风险。针对这种违约所造成的风险,买方抵御的唯一办法,就是依据中国商检机构检验后出具的报告,向卖方提出索赔。

2.市场风险——卖方延迟交货或无货可供造成的风险

在国际贸易中,由于市场交易环境的限制,责任不强的卖方经常会出现延迟交货或不交货的情况。卖方延迟交货的情况有两种:一是卖方延误了交货日期。二是航次安排的不当。而无货可供一般是在签订合同后,由于市场的变化使得卖方将原来的供货提供给了另外的买方。无论是延迟交货还是无货可供都会给国内用户造成损失的风险,就又可能要承担这种风险所带来的损失。

3.经营风险——卖方与用户串通欺骗商

国门开放后,出国做生意的人多了,内外勾结骗取外贸企业资金财产的丑闻时有发生。这种情况的发生原因是外贸企业在没有资质审查的情况下轻信对方,再就是对方无德无信。有时与卖方所做的前一两笔生意往往很顺利,让你相信他守信用,而一旦相信了他,他会利用你的信任趁机欺骗你一把,然后就逃之夭夭。这种在经营中的风险也是非常常见的。

4.商业信用风险——多种付款方式所带来的风险

一般在外贸交易中经常采用的几种付款方式有:T/T后付、T/T预付、D/P托收、D/A托收、L/C即期、L/C远期等几种付款方式,每一种都有一定的风险存在。

5.石化产品本身具有的易燃易爆易腐蚀特性带来的仓储运输风险

三、石化产品进口业务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众多外贸企业在石化产品进口业务风险管理上的不规范,使得每年都有很多企业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我国外贸企业在石化产品进口业务中的风险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十类问题:

1.合同条款不明确,为履行合同埋下隐患

目前世界各国进行国际贸易活动都要遵循INCOTERM2010通则所约定的国际贸易规则,但是具体到某一个国家来说,在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的具体条款都会有一些差别。在这些差别中,矛盾主要集中在关于合同适用的法律所属国以及合同争端解决机制等问题。目前,中国的进出口公司使用的合同文本中都会明确标注“合同一旦产生争议或纠纷,将只能适用中国的法律体系,并必须在中国境内解决争议或纠纷,具体采用协商、仲裁或诉讼将可以视情况而定”等内容。但是有些贸易活动中签署的合同应用的是外方提供的合同文本,该合同条款中规定的是适用于外国的法律体系,这样在合同履行过程当中,一旦出现争议或纠纷,解决起来就会对国内外贸企业产生一定的风险,因为大多数国内外贸公司对外方的法律体系并不熟悉。

2.对于进口业务的另外两方缺少必要的资信调查,存在巨大的信用风险

对于进出口公司而言,因为其要与国外客户签订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又要与国内客户签订商品销售合同;所以很自然的,进出口公司关于合作企业资信调查也必须有国外和国内两方面的内容。对于国外客户的资信调查,尤其是国外一些不是很知名的中小企业,国内外贸企业都会感觉无从下手。

2.1为了得到这些国外企业的资信证明,他们通常采用的办法有以下几种:

2.1.1通过国际互联网登陆这些国外企业的网站进行了解。网站上的内容一般比较丰富,不仅有该企业的发展历史与现状,而且还会有关于公司经营业务及生产运营方面的一些具体信息。通过登陆这些网站往往会得到大量的相关信息;但是,值得广大外贸企业注意的是,网络跟现实世界一样会存在着欺骗与阴谋。例如,在Internet上登陆美国在线(AOL)可以搜索出Incret Systerm公司的网站,通过网站上的介绍资料,会发现这是一家经营建筑、化工材料的跨国公司,其业务已经拓展到数十个国家,覆盖众多的领域,每年经营额数十亿美元等非常详细的信息。但是,这其实是一个骗局,因为这些信息都是别有用心的人虚构出来的。对该公司进行深入的调查就会发现,这个所谓的Internet Systerm公司其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骗子公司,网站中所描述的公司的繁荣景象纯数子虚乌有。这家公司其实就是一些从中国大陆到美国定居的华人纠集在一起,专门研究中国大陆的贸易体制的漏洞,并游走与中美两国众多厂商之间,伺机行骗的“皮包公司”。

2.1.2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等政府与民间贸易机构。即使通过这样的途径,也有可能得到虚假的资信材料。

2.1.3通过向各国驻华使领馆商务部门咨询。但是对那些中小型的企业,使领馆商务部门也没有存档的资料,他们一般也是进行临时的调查。

2.1.4通过与国内业内的同行交流信息,取长补短。但是国内同行得到的外国企业的资信材料也多是通过间接方式得到的,可信度不高。

相对于国外客户的资信调查,国内客户的资信调查会容易一些,因为调查的渠道比较短。

2.2目前外贸企业对国内客户的资信调查通常采用以下方式:

2.2.1可以向这些国内客户索要他们的企业营业执照等相关资料,并可以在该企业注册地的工商机关核实其资料和经营业绩的真实性。

2.2.2与其他业内同行的横向沟通。

3.由于国际市场的动荡,对石化产品市场行情难以做出精准的分析

由于国际市场的动荡多变,特别是2008年以来石油石化产品价格大起大落,即使是综合业务素质很高的业务人员对某一石化产品的市场行情也往往很难做出精准的判断。如果要想准确的了解现有市场上该产品的价格处于一个什么状态,不仅要对该石化产品本身相当了解,而且还要对其产业链的上下游行业情况有充分的认知,同时还要关注与该产品市场行情变化有关的其它因素(比如地缘政治因素等);所以要对产品进行长时间的跟踪,这个时间至少需要几个月,也可能需要更长时间。

4.对物流环节的控制有限,使物资在流通中存在灭失的风险

货物在各国间的流通是国际贸易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由于国际贸易中物资的流动距离大,运输方式多,流动时间长,所以在商品流动中的风险也多,且不易控制。因此,流通环节的顺利与否将直接影响国际贸易合同的执行。

物流环节涉及从货物的备货、发货、运输、仓储等各个方面,各环节都存在着货物损毁的潜在风险。例如,货物可能因气候因素导致陆运送货不及时,海运货物发生破损或灭失等情况;在仓储时发生虫咬、暴雨浸渍等货损情况。针对这些潜在的风险,目前外贸企业在进口业务中对物流环节的风险管理主要通过对货物进行保险来转嫁和减少损失。

5.对货权缺乏必要的控制,导致在货权转移过程中存在风险

进出口企业对于货物控制货权都十分重视,对于货权问题的认识也是很深刻的。货权的控制在贸易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控制好了货权,进出口企业的风险将会最大限度的缩小。通常情况下,为了有利于货权的控制和保障进出口企业的利益,他们与国内最终用户签订的石化产品销售合同都会规定付款方式为款到发货而不是货到付款,通俗的说就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6.资金的收付方式的多样给进口业务带来了风险

对于资金的收付相应的也分为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

在国际资金支付方面,资金流通的方式多种多样,比较普遍的有以下几种:信用证(L/C),托收(D/P、D/A),电汇(T/T)等。这里只有信用证属于银行信用,托收和电汇都属于商业信用。

在国内资金支付方面,主要采用同城支票,异地电汇、银行承兑汇票等形式。

这里需要重点说一下银行承兑汇票的问题。

虽然说银行承兑汇票是一种银行信用,银行在为其客户出据银行汇票时都会在客户帐户中按比例冻结部分款项,以便汇票支付时使用。但是由于我国银行管理体制上的一些问题,对于汇票的使用上一定要高度重视。在国内,不仅是信誉良好的国有大型银行可以应客户要求开据银行承兑汇票,一些资金实力非常小信誉也比较差的农村信用社也可以开据银行承兑汇票。在现实的贸易往来中,这些汇票往往都以背书形式转让几次甚至十几次,对于汇票的真假暂且不论,单单就汇票背书转让过程中的破损和背书印件的清晰完整问题就会使很多企业头疼不已。进出口公司一般也都有过因为汇票破损和背书问题而遭银行拒绝对汇票承付的情况。

虽然进出口企业与国内最终用户签订的销售合同都会规定付款方式为款到发货,但是如果收到的货款是银行承兑汇票,进出口企业往往也会在收到汇票的同时将货权转移给国内客户。而一旦进出口公司在向银行承兑汇票时发生问题要求向国内客户退票并重新付款时,由于汇票已被转让多次,一级一级的向上追索的难度可想而知,而且面对一些不配合的国内客户,追索工作将会变的越发困难。

7.报关、商检等环节也为石化产品进口业务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在货物到港后,就面临着向海关申报和对货物进行必要的商检等过程。如果货物申报不及时,会产生海关滞报罚金和其他港口附加费用,申报税号错误也同样会对贸易造成影响。

8.汇率、反倾销等宏观环节带来的风险

国际贸易由于交易国别的不同,使用的货币也会不同,汇率风险也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国内进出口企业在与外商签订合同时一般都会采用美元报价,而欧洲客户往往更愿意接受欧元报价,外币与人民币的结算时间差就带来了汇兑风险,而且人民币近年来持续的大幅升值给大多数外贸企业带来的巨大的压力。

9.战争、风暴、海盗和罢工等特殊事件带来的风险

战争、风暴、海盗和罢工等特殊事件带来的风险均属于不可抗力的范畴,为防范这些风险最简单有效的方式就是向保险公司进行该险种的投保。

10.合同具体操作执行中的风险问题和对于相关管理规章制度执行的不利

对于国际贸易中的风险,有经验的进出口企业都会有一些应对的方法,体现在具体业务操作上就是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对于不同的风险都会规定不同的解决方式,如果能够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风险发生的几率应该可以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但是,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干扰,业务员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违反规章制度,以自己的主观意志代替了严格的操作规章,继而发生一些本可以避免的风险。

四、应对石化产品进口业务中各类风险的管理方法

对于上述石化产品进口业务中的风险问题,基本可以通过以下九种方法进行较为有效的管理:

1.建立公司专职风险管理的决策和管理机构

应挑选进出口业务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基层工作和中层管理人员组建专职风险管理的决策/管理机构。该机构应纳入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范畴,并尽可能地提高该机构的专业化程度,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准确度。

该机构应独立于各业务部门,并且应当赋予该机构足够的权力进行公司客户、产品以及合同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工作,以便将公司的各种资源充分整合。

2.实施客户资信调查制度,建立客户档案,进行有效的客户管理

特别是较大数额的贸易项目,在动态的资信调查的前提下,还要考虑采用保险、担保甚至是国际保理等手段,将风险转移或分散,并切忌使用D/A、D/P付款方式,更不能用远期赊账等方式。特别在石化产品进口业务中,当外经贸企业使用自己的授信额度开立信用证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用户部分保证金必须到账。②其余部分货款在信用证到期前几个工作日内必须到账。③如用户逾期付款,外经贸企业对货物应有处置权。④如是远期信用证,则必须是担保提货或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3.建立详细的用户来款台账制度

在财务早已经电算化的今天,为石化产品进口用户建立用户来款台账制度是风险管理所必须的。进口业务的结算周期相对较长,用户的来款及结算都是滚动进行的;在某一时点上,财务的账务上难以直接真实反映用户货款收回的全部实际情况。为了做到心中有数,不使用户挤占本企业的现金;在进口信用证开出后,由于财务在账务处理上只是货币资金内的一个转移,而并不与用户的预收账款发生联系,故在台账上应相应地扣减该用户所使用的现金数,这样就能在财务上准确反映出用户来款及结算情况。

4.建立财务预警机制

凡是出现过逾期付款的用户,都应对其亮起黄灯,在公司内部建立的客户信息系统里,将其公布在“黑名单”上,以提醒业务人员,同时提醒风险管理机构及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更为严重的则亮起红灯。

5.将进口业务流程细分,使业务人员分工专业化

进口业务从合同签订前的谈判开始,要经历合同的签订、信用证的开立、海(空)运输、报关,货物贮存,货款收付等诸多环节。现在许多进出口公司采用的是一个业务人员“全程包办”一项进出口业务的全流程,即从合同的谈判、签约、开立信用证一直跟踪负责到最后的信用证支付、为国内客户开据发票、合同终结。这种作法弊端甚多,如果业务员对于众多业务流程中的某一环节的操作不熟悉,将会大大提高风险的程度。更为严重的是,某个业务人员一旦跳槽,其经办的未完业务的继续进行,包括货款的正常回收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所以,为了将进口业务能够做到分工专业化、管理规范化,还是应该按照进口业务的流程细分,使业务人员分工专业。具体说就是,同客户谈判的业务人员就负责合同的谈判与签约,当合同签约生效后,这些业务员的工作也就结束了;负责信用证制单、审单的其他业务人员会及时跟进,接手合同的执行过程;同时,物流过程、财务监督等流程的业务人员也都会逐步跟进,负责执行自己在合同流程中应该负责的工作。

通过合同流程的分工合作,将会大大提高各个业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降低人为因素出错误的概率。由于各个业务流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个环节的业务人员都必须认真负责,如果在自己负责的环节出现了问题将会直接影响下一环节的业务操作。所以这一新机制的使用也会大大提高业务人员的责任心,有利于培养团队合作的良好工作氛围,进而提高工作效率和员工的凝聚力。

6.建立和完善ERP系统业务审批制度

在业务流程细分、业务人员分工专业化之后,审批监督等职能也要随之配套建立起来。

传统的进口业务监督机制很不完善,往往是依靠业务经理对于业务人员的日常管理。传统的这种监督机制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这种随意性不仅体现在被监督的业务人员身上,还体现在行使监督只能的管理人员身上。例如,业务人员在具体业务操作时,对于出现的问题,如果该问题处于管理规定的模糊管理范畴,且问题能够向一个好的有利于问题解决的方向发展,业务人员通常的做法就是忽略点公司有关业务操作规定的要求,不向上级请示而自行解决问题。如果问题顺利得以解决,皆大欢喜;但是如果问题没有妥善的解决,当问题被管理部门介入时往往已经不是处理问题的最有利时机了,业务人员的这种违规对于问题的最终解决人为的产生了很大的困难。

对于进口业务操作的管理监督一直是一个难度较高的课题。传统的单靠人工管理监督的方式由于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对于良好的管理规定的具体执行往往出现偏差。随着ERP信息技术的发展,它将一个完整的进口业务的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如实的复制在了计算机上。对于各个业务环节可能出现的风险情况进行了科学的分类和风险级别的划分,并根据这些客观因素,给予不同岗位的管理者不同的授权,体现在具体的管理审批上就是不同层级的管理者有不同的管理审批权限。例如,在合同的审批方面就可以主要依据合同金额确定合同的审批权限。这里也列举一家大型国有进出口公司ERP系统关于进口业务签约权限的相关规定:

合同签约中有关的支付条款风险的划分

按照支付方式和支付时间的不同,收款风险划分为以下四级:

A:T/T后付、D/P30天以上、D/A30天以上和银行承兑汇票后付;

B:T/T即期、D/P即期和D/A即期;

C:L/G90天以上、L/C90天以上和银行远期承兑汇票90天以上;

D:L/G90天(含)以下、T/T先付和银行即期承兑汇票。

7.形成合同执行过程的ERP系统时时跟踪预警体系

具体的做法就是要将整个进出口业务流程体现在ERP系统中,业务员的每项业务操作以及各项业务审批都必须无条件的通过系统,再辅助以人工申请、审批的程序,可以有效的对业务操作进行时时监控和管理。

运用ERP系统管理软件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把客观的管理规定体现在具体的计算机操作执行程序上面,可以根据各种风险级别对合同执行的风险进行评级处理。

例如,可以将风险定为1-5级,当每一级别的风险可能发生时,ERP系统的预警系统将会被启动,在第一时间向相关管理人员通报风险信息。并且根据风险级别的不同,计算机预警系统通报风险的管理者级别也相应的不同,从而将业务和管理人员的主观因素的影响降为最低,进而规范业务操作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对合同的执行过程时时监督,将各环节可能的风险发生概率降为最低。

8.制定专门的货权管理办法和成立货权管理部门

货权管理可以说是在货物进口管理的中心议题,货权控制的安全有效可以将经营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一旦风险发生也可以将损失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所以,为了能够有效的解决货权管理问题,应该制定专门的货权管理办法和成立货权管理部门。制定专门的货权管理办法是为了是货权的管理有章可依,成立货权管理部门则是为了能够更专业、高效的进行货权管理工作。这里列举一家大型国有进出口公司ERP系统关于进口业务货权管理的相关规定:

库存商品实行出入库核算管理制度;

所有进口货物的仓储业务,均由货权管理部门负责归口管理,并定期会同总公司财务部和有关业务部进行查库、验货,确保公司存货做到帐帐相符、帐物相符;

根据经营业务需要,用户分布,市场竞争情况,择优确定定点仓储单位。

9.责任倒查追究机制

所谓的责任倒查追究机制就是在风险出现后,对于风险产生的过程进行分析,对于那些本应由管理业务人员的各级管理者可以发现和杜绝的风险,而没有避免风险的发生,最终产生损失的,应该对这些管理者进行必要的教育和处罚。

进口贸易的风险第5篇

【关键词】贸易;风险;应对

一、进出口贸易企业的风险环节

1.发展战略的风险

企业在选择贸易合作商时,要综合考虑到国家宏观经济,市场需求变化,汇率波动等因素制定战略目标。此外,非关税壁垒成为新的贸易保护措施,各国都变向采用环境、技术、卫生标准以及各种认证等非关税手段来实现对本国企业的保护。同时市场需求的变动也受宏观经济、季节、政治等影响,贸易价格随合同而定,实际价格却随市场而波动。通常在会计处理时、交易结算时都可能遭遇汇率风险。外贸企业在外汇收支时都需要与本位币进行折算,由于国际贸易本身流程周期长的特点,可能产生汇兑损益。

2.采购环节的风险

采购物资的质量和价格、供应商的资信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蕴含着风险,要着力健全各项采购业务管理制度的落实,确保采购按质按量的满足经营需求。其中的风险涉及:采购计划安排不合理,授权审批不规范,市场趋势预测不准确,造成库存短缺或积压。对物资的定价了解不全面,缺乏对重要、急需货品价格的跟踪,如果急购可能会造成价格不合理。供应商选择不当,信誉不高,会导致采购物资以次充好。

3.合同管理以及信用证项下的风险

从事进出口贸易涉及的环节多、风险大,公司内部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合同管理。从交易磋商前的资信调查、合同的订立到合同的履行以及在途货物状况等等进行监控。通常交易双方在签订贸易合同时,对合同中规定买方以信用证方式支付货款的,买方就具有按合同的规定开立信用证的义务,从而加强信用证条款的审核也是重要环节。

(1)合同订立的风险

在国际贸易中风险是随时存在的,合同的订立直接关系到买卖双方承担的权利、义务以及法律效益。其中的合同欺诈行为;对方的资质和信用状况调查不全面;合同内容和条款不规范,以及合同审核不严谨,相关审核人员因专业素质或工作态度等原因未能及时发现合同问题等都对业务环节产生极大的风险。

不仅对合同的订立要严加审核,对信用证上的条款同样存在着隐形陷阱。尤其是要重视开证行的资信调查,开征行作为第一付款人其信用至关重要。其次,出口商在收到银行开的信用证时,仔细查看条款,有些“软条款”使开证行付款与否不取决于单证是否与表面相符,而是取决于进口商的履约行为,例如,货物装妥待运时须经开证人检验等等,这种限制性条款无形中拖延了时间,可能会使信用证失效,对受益人的安全收汇构成影响。

(2)合同履行的风险

合同生效后,对方当事人没有恰当的履行合同中约定的义务。或者对运输过程中货物的毁损情况没有做出预计,在进出口企业中海上运输会产生风险,货物可能遭受颠簸、受潮、碰撞等遭到损坏。由于忽视运输过程中的保险风险,可能导致物资损失。

4.资金结算的风险

企业的资金管理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一直以来都受到高度重视,在企业管理中具有核心职能,如何更好的规避资金日常管理、筹资决策、结算等环节中的风险已成为业界广泛关注的问题。

(1)筹资决策的风险

企业要想拓展规模或是批量采购进口物资往往需要借入资金周转,但筹资决策不当会引发资本结构不合理,导致企业筹资成本过高或债务危机。因此,合理的优化资本结构,恰当的利用借入资金给企业带来杠杆效益,把债务引发的风险控制在企业可接受的范围内,避免出现因不能支付利息或清偿贷款而陷于尴尬的境地。

(2)资金结算的风险

电汇、网银转账等货币性资金结算无疑是对企业运营最具保障的,但对于贸易企业在资金周转上往往存在客观局限性。在进口物资转内销时,银行承兑汇票成为最主要的应收账款结算方式之一。合法合规,手续完备的银行承兑汇票,持票人可以选择持有至到期托收或者提前贴现承兑。但应收账款票据化,也同样存在风险,主要表现在,一是伪造变造银行承兑汇票或是背书不连续、无效,收到的票据已挂失、破损等。二是给出票人签发银行承兑汇票的银行,也存在信用风险,例如付款行倒闭。三是转让过程中各手背书不规范、印章不清晰,审票时导致银行退票,须出证明才能承兑。四是票据在由开户行邮寄到付款行传递途中有遗失的风险。

二、以上风险环节的应对机制

1.发展战略风险应对

建立一个高效运转的信息系统和风险管理机制,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外贸企业尤其要重视加强同客户、驻外机构、银行、政府等相关部门的联系和有效沟通,形成一个信息网络,安排专门人员负责各类信息的收集、整理、反馈工作,发挥其相应的风险预警作用。

2.采购环节风险应对

企业应根据实际需要结合库存情况,科学安排采购计划,同时要建立采购申请制度,明确相关部门或人员的职责权限以及请购和审批程序。对于紧急采购的物品,应通过多方渠道了解市场定价,并定期开展重要物资的市场供求及价格调研,以最优性价比采购到符合需求的物资。同时建立供应商管理信息系统,选择资信良好的供应商,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对物资的质量、价格、交货及时性、供货条件及资信、经营状况等进行综合评价,保证货物质量做到单单相符、单证相符,降低开证行提出不符点和拒付的机会。企业也可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对供应商进行资质审查。

3.合同管理环节风险应对

合同订立前,企业应当进行资质调查,充分了解合同对方的主体资格、信用状况等有关情况,确保对方当事人具备履约能力,防止合同欺诈。在合同签订时要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文本规范,条款细节表述清晰,若合同疏漏了保险、索赔、仲裁等方面的条款,对主体双方权利义务规定不明确,都有可能使合同无法顺利执行。合同文本拟定后,要及时报送相关人员审批,慎重对待审核意见。作为涉外业务人员,必须熟悉和掌握必要的国际贸易知识,提高警惕,及时发现问题与可疑点,以便尽早妥善处理,防止损失的扩大。信用证中关于货物及与货物有关的装运、保险、检验等规定源于合同条款,应与合同相一致。重视开证行的资信调查,保证货物质量,做到单单相符、单证相符,防范信用证中的“软条款”,降低开证行提出不符点和拒付的机会。进出口业务中货物的运输多数是路途远、程序复杂,所以在运输途中对货物进行适当、及时的投保是十分必要的,一般来说风险都是货物在装运港有效越过船舷时由卖方转移给买方,双方应明确投保的范围、投保的险种、保费等问题,以免风险发生后双方逃避责任。

4.资金结算风险应对

企业应当对筹资方案进行严格审批,重点关注筹资用途的可行性和偿债能力。对于重大筹资方案实行集体决策或联签制度。同时,企业通过银行借款方式筹资的,应当与有关金融结构进行洽谈,明确借款规模、利率、期限、担保、还款安排、违约责任等具体事项,据此签署借款合同办理相关借款业务。同时,按照国家相关会计制度、准则进行操作,网上划款时采取严密的网银业务管理措施确保资金安全同时结合内控规范建立一个严谨的会计记录、财务核对、监督制约的大环境。财务部门作为公司资金管理的重要环节,每天银行收汇、付款水单及时稽核,使每一笔货款有着落,便于业务员及时通知客户,要提高对应收货款的管理水平,落实货款结算的责任制。要定期对财务、业务人员进行培训,收到承兑汇票后要对票面有个初步的识别,落实责任制,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三、结语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对辐射区域进出口贸易产生巨大促进作用,我国外贸企业要把握机遇,规避风险,用内控规范随时监督、自查企业管理机制,提升管理水平,相信外贸企业将会逐步完善风险应对机制,使贸易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进口贸易的风险第6篇

1.发展战略的风险

企业在选择贸易合作商时,要综合考虑到国家宏观经济,市场需求变化,汇率波动等因素制定战略目标。此外,非关税壁垒成为新的贸易保护措施,各国都变向采用环境、技术、卫生标准以及各种认证等非关税手段来实现对本国企业的保护。同时市场需求的变动也受宏观经济、季节、政治等影响,贸易价格随合同而定,实际价格却随市场而波动。通常在会计处理时、交易结算时都可能遭遇汇率风险。外贸企业在外汇收支时都需要与本位币进行折算,由于国际贸易本身流程周期长的特点,可能产生汇兑损益。

2.采购环节的风险

采购物资的质量和价格、供应商的资信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蕴含着风险,要着力健全各项采购业务管理制度的落实,确保采购按质按量的满足经营需求。其中的风险涉及:采购计划安排不合理,授权审批不规范,市场趋势预测不准确,造成库存短缺或积压。对物资的定价了解不全面,缺乏对重要、急需货品价格的跟踪,如果急购可能会造成价格不合理。供应商选择不当,信誉不高,会导致采购物资以次充好。

3.合同管理以及信用证项下的风险

从事进出口贸易涉及的环节多、风险大,公司内部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合同管理。从交易磋商前的资信调查、合同的订立到合同的履行以及在途货物状况等等进行监控。通常交易双方在签订贸易合同时,对合同中规定买方以信用证方式支付货款的,买方就具有按合同的规定开立信用证的义务,从而加强信用证条款的审核也是重要环节。

(1)合同订立的风险

在国际贸易中风险是随时存在的,合同的订立直接关系到买卖双方承担的权利、义务以及法律效益。其中的合同欺诈行为;对方的资质和信用状况调查不全面;合同内容和条款不规范,以及合同审核不严谨,相关审核人员因专业素质或工作态度等原因未能及时发现合同问题等都对业务环节产生极大的风险。

不仅对合同的订立要严加审核,对信用证上的条款同样存在着隐形陷阱。尤其是要重视开证行的资信调查,开征行作为第一付款人其信用至关重要。其次,出口商在收到银行开的信用证时,仔细查看条款,有些“软条款”使开证行付款与否不取决于单证是否与表面相符,而是取决于进口商的履约行为,例如,货物装妥待运时须经开证人检验等等,这种限制性条款无形中拖延了时间,可能会使信用证失效,对受益人的安全收汇构成影响。

(2)合同履行的风险

合同生效后,对方当事人没有恰当的履行合同中约定的义务。或者对运输过程中货物的毁损情况没有做出预计,在进出口企业中海上运输会产生风险,货物可能遭受颠簸、受潮、碰撞等遭到损坏。由于忽视运输过程中的保险风险,可能导致物资损失。

4.资金结算的风险

企业的资金管理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一直以来都受到高度重视,在企业管理中具有核心职能,如何更好的规避资金日常管理、筹资决策、结算等环节中的风险已成为业界广泛关注的问题。

(1)筹资决策的风险

企业要想拓展规模或是批量采购进口物资往往需要借入资金周转,但筹资决策不当会引发资本结构不合理,导致企业筹资成本过高或债务危机。因此,合理的优化资本结构,恰当的利用借入资金给企业带来杠杆效益,把债务引发的风险控制在企业可接受的范围内,避免出现因不能支付利息或清偿贷款而陷于尴尬的境地。

(2)资金结算的风险

电汇、网银转账等货币性资金结算无疑是对企业运营最具保障的,但对于贸易企业在资金周转上往往存在客观局限性。在进口物资转内销时,银行承兑汇票成为最主要的应收账款结算方式之一。合法合规,手续完备的银行承兑汇票,持票人可以选择持有至到期托收或者提前贴现承兑。但应收账款票据化,也同样存在风险,主要表现在,一是伪造变造银行承兑汇票或是背书不连续、无效,收到的票据已挂失、破损等。二是给出票人签发银行承兑汇票的银行,也存在信用风险,例如付款行倒闭。三是转让过程中各手背书不规范、印章不清晰,审票时导致银行退票,须出证明才能承兑。四是票据在由开户行邮寄到付款行传递途中有遗失的风险。

二、以上风险环节的应对机制

1.发展战略风险应对

建立一个高效运转的信息系统和风险管理机制,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外贸企业尤其要重视加强同客户、驻外机构、银行、政府等相关部门的联系和有效沟通,形成一个信息网络,安排专门人员负责各类信息的收集、整理、反馈工作,发挥其相应的风险预警作用。

2.采购环节风险应对

企业应根据实际需要结合库存情况,科学安排采购计划,同时要建立采购申请制度,明确相关部门或人员的职责权限以及请购和审批程序。对于紧急采购的物品,应通过多方渠道了解市场定价,并定期开展重要物资的市场供求及价格调研,以最优性价比采购到符合需求的物资。同时建立供应商管理信息系统,选择资信良好的供应商,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对物资的质量、价格、交货及时性、供货条件及资信、经营状况等进行综合评价,保证货物质量做到单单相符、单证相符,降低开证行提出不符点和拒付的机会。企业也可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对供应商进行资质审查。

3.合同管理环节风险应对

合同订立前,企业应当进行资质调查,充分了解合同对方的主体资格、信用状况等有关情况,确保对方当事人具备履约能力,防止合同欺诈。在合同签订时要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文本规范,条款细节表述清晰,若合同疏漏了保险、索赔、仲裁等方面的条款,对主体双方权利义务规定不明确,都有可能使合同无法顺利执行。合同文本拟定后,要及时报送相关人员审批,慎重对待审核意见。作为涉外业务人员,必须熟悉和掌握必要的国际贸易知识,提高警惕,及时发现问题与可疑点,以便尽早妥善处理,防止损失的扩大。信用证中关于货物及与货物有关的装运、保险、检验等规定源于合同条款,应与合同相一致。重视开证行的资信调查,保证货物质量,做到单单相符、单证相符,防范信用证中的“软条款”,降低开证行提出不符点和拒付的机会。进出口业务中货物的运输多数是路途远、程序复杂,所以在运输途中对货物进行适当、及时的投保是十分必要的,一般来说风险都是货物在装运港有效越过船舷时由卖方转移给买方,双方应明确投保的范围、投保的险种、保费等问题,以免风险发生后双方逃避责任。

4.资金结算风险应对

企业应当对筹资方案进行严格审批,重点关注筹资用途的可行性和偿债能力。对于重大筹资方案实行集体决策或联签制度。同时,企业通过银行借款方式筹资的,应当与有关金融结构进行洽谈,明确借款规模、利率、期限、担保、还款安排、违约责任等具体事项,据此签署借款合同办理相关借款业务。同时,按照国家相关会计制度、准则进行操作,网上划款时采取严密的网银业务管理措施确保资金安全同时结合内控规范建立一个严谨的会计记录、财务核对、监督制约的大环境。财务部门作为公司资金管理的重要环节,每天银行收汇、付款水单及时稽核,使每一笔货款有着落,便于业务员及时通知客户,要提高对应收货款的管理水平,落实货款结算的责任制。要定期对财务、业务人员进行培训,收到承兑汇票后要对票面有个初步的识别,落实责任制,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进口贸易的风险第7篇

10月19日,中国对外贸易中心与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华南分会联合举办了“进出口贸易防范及纠纷解决”主题研讨会,这是广交会首次引入仲裁,实现强强联合。

不进法院也能打官司吗?这是很多当事人了解仲裁制度之后的第一反应。或许在很多人眼里,只有诉讼才是解决商事纠纷的有效方式。但综观世界500强企业,却很少看到哪家大企业打官司的,绝大部分都交由仲裁去裁决。而在我国,像中信这样的大公司,95%的合同也都签订了仲裁协议。仲裁,有何魔方?能让中国第一展与之牵手?能让众多当事人为之青睐?

仲裁化纠纷

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华南分会咨询发展处谢卫民副处长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在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四种纠纷解决方式中,仲裁由于效率高、费用低、裁决具有广泛法律效力,在国际贸易中广为应用。”仲裁在国外已经有了100多年的历史,在当今世界被各国普遍承认和采用,是解决经济纠纷的有效方式。50多年来,我国的仲裁事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受案量逐年上升,仅去年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受理各类案件就达981件,创历史最高纪录。其中涉外案件442件,国内案件已超过涉外案件达539件。目前,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已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国际商事仲裁中心之一,而且是“世界上最繁忙的仲裁机构”,已经成为与国际商会仲裁院、美国仲裁协会、伦敦国际仲裁院、瑞典斯德哥尔摩商会仲裁院等齐名的国际商事仲裁机构。

为什么会有越来越多的当事人选择仲裁呢?谢卫民从仲裁机构及当事人的角度向记者介绍了仲裁的优势。首先是作为仲裁机构的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具有以下几点优势:一是独立公正。它由中国国际商会设立,不隶属于任何行政机关或者地方政府,没有地方保护主义的困扰,能完全排除外界干扰,依法独立公正地断案,受到了国内外同行和当事人的高度评价。二是具有高水准、全球化的仲裁员队伍。现有的数个仲裁员名册中的1000多名仲裁员均是法律、经济贸易、科学技术、金融等各方面的知名专家、学者,其中20%仲裁员来自境外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诉讼更多的只是法学方面的专家,面对国际贸易纠纷,不能仅是法学家,还要是经济学家。三是与国际接轨的仲裁程序规则。分别于1988年、1994年、1995年、1998年、2000年、2005年六次修订仲裁规则,并于2005年5月1日修订了《金融争议仲裁规则》,基本上实现了仲裁程序规则的国际化。四是仲裁裁决全球化。中国已于1987年1月22日加合国1958年《纽约公约》,该公约于1987年4月22日对中国生效。因此,其裁决可在142个公约成员国的法院得到承认和执行,实现了仲裁裁决执行的全球化。自1989年起,其作出的几百份裁决已在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法院成功获得承认和执行。

其次,从当事人的角度,仲裁的优势也是无与伦比:一是程序简便、快速。仲裁实行“一裁终局”制,没有上诉或再审程序,裁决自作出之日起即发生法律效力,具有强制执行力。因而,仲裁程序简单,审理时间较短,争议解决的效率高。简易程序案件由独任仲裁员审理,审限更短,效率更高。小额争议自动适用简易程序,争议金额较大的案件经当事人协商同意也可以适用简易程序。二是充分意思自治。选择仲裁方式,当事人可享有最大限度的自,说白了就是“要不要仲裁,由你自己来定”,而不像法院一样,一旦一方当事人,法院就取得了强制管辖权。这自包括自主选择仲裁机构、仲裁员、仲裁地、开庭地点、仲裁所使用的语言、仲裁规则及仲裁所适用的法律等等。三是程序保密。仲裁审理不公开进行。未经当事人的同意和仲裁庭的允许,第三人不可旁听案件审理,仲裁程序及实体内容不得向外界披露。四是仲裁成本合理。由于仲裁实行“一裁终局”制,而且程序快速,诉讼则一般要“两审终审”,涉外诉讼争议标的大、取证困难、诉讼周期长,判决裁定难以执行等。因此,仲裁费用比两审诉讼费用低廉,且节省时间。五是对于涉外仲裁而言,其魅力还体现在其在外国的“可执行性”上。仲裁由于其“民间性”,使其容易在国外得到承认和执行,“一份仲裁裁决,可以全球通行”。而判决则由于其官方性和浓厚的政治色彩,在国外得到承认和执行的可能性就不大。

防范避风险

国际贸易中,无论是进口还是出口,都有可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争议。虽然通过仲裁可能会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但如何使相关争议消弭于萌芽阶段,做到防患于未然,也是每个企业所应学的功课。

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顾问高菲博士说,签署好合同,是规避合同风险的第一步。据调查表明,公司治理风险与合同管理风险是企业面临的最大两个风险。大部分的合同交易潜在风险与现实损失跟企业自身有关,换句话说,企业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避免、转移或者降低法律风险。但中国企业的法务部门目前无法象欧美等发达国家企业一样提供高水平的内部法律服务。目前大多数企业防范法律风险更多依赖个人的经验与知识,尚未建立一个结构化并且具有一定程度可控性的机制。

仲裁无小事,一旦走上仲裁之路,仲裁条款,仲裁双方当事人的法人特征,甚至是双方对仲裁的“意思表示”以及行为表示都会给仲裁的结果造成重大影响。香港高院法官Kaplan先生说,一份有着严重缺陷的合同的条款往往会导致争议,浪费大量成本,最终却不能启动仲裁程序。仲裁条款中应使用“将”、“应该”这样的词语,而不是“可能”或“可以”这样的词语,以确定双方选用的是“仲裁”而不是“诉讼”,因为仲裁与诉讼是互斥的。选择仲裁的语言和“写清什么事情该仲裁”对企业来说非常的重要。1993年香港高院曾经有一个关于仲裁条款的决定,一个惊人却经常发生的事情是,当事人指定的仲裁机构竟然不存在。

路伟美国所的周希尔(Joe Cyr)律师的说法与Kaplan犹如异曲同工,他说:“仲裁条款对仲裁内容的范围必须做出清晰界定,因为你很难预测未来会产生哪些争议,尤其是在合同谈判阶段较长的时候,仲裁条款必须清晰地写明哪些事项将被提交仲裁庭裁决。”

那么如何防范合同风险呢?高菲博士建议,一是要注意价格风险,价格条款尽量装货港交货用CIF条款。二是价格条款中应增加货币综合保值条款,如汇率变动条款、价格调整条款、计价货币与结算货币条整条款等。三是坚持付款方式用信用证,严格履行信用证条款,防止软条款,不用D/P付款,防货在目的港无法控制。四是交货装运条款争取选用CIF装运港交货条款,由我方订舱租船,以保留货物所用权、处置权时易控制。五是有些货物要有浮动幅度以免违约。六是质检条款,要规定质检机构,数量质量提出来异议的时间期限。七是为了弱化信用风险可以投保,投保最好找人保,有险时能尽快索赔。八是不可抗力条款订准确明白。九是建议争议条款最好规定用仲裁条款,规定在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及其华南分会或上海分会仲裁,方便、经济、快捷,全球142个国家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