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合集7篇)

时间:2023-08-21 16:58:15
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

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第1篇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有关精神,搞好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现就农业部门“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深化认识,把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十一五”时期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并把大力推进信息化作为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2005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要求“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2006年中央1号文件把“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作为九大目标之一。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装备现代农业,通过信息服务实现小农户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通过提高信息化水平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紧迫任务。

(二)各级农业部门要把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列入“十一五”时期重要议事日程。“十五”时期,各级农业部门认真组织实施我部提出的“十五”农村市场信息服务行动计划,以信息服务为核心,狠抓“网络延伸、资源开发、信息”三个着力点,农业信息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构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农业信息工作体系,建立了以农业部门户网站中国农业信息网为龙头的农业网站群,成功开发并投入使用了行政审批综合办公、指挥调度卫星通信等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和农产品监测预警、遥感监测等应用信息系统,启动了“金农”工程和“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等重点工程,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水平得到提高。但是,这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业信息工作的总体要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信息资源共享程度偏低,信息工作队伍服务能力还不能满足需要,广播、电视、电信、报刊等常规媒体传播农业信息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开发。为此,各级农业部门必须保持清醒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有关要求上来,把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强化面向“三农”公共服务、转变政府职能的一个重要举措,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做好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把握方向,不断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

二、认清形势,正确把握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三)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要把握好以下发展趋势。随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农业信息化工作面临新的发展趋势:一是政府主导化趋势。国内外成功实践表明,公共信息服务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在推进农业信息化中发挥主导作用。二是需求复杂化趋势。不同部门、不同行业,各类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等主体有不同的信息需求。新品种、新技术、供求、价格、预测等信息成为需求的热点。三是渠道多样化趋势。各地经济实力和信息化整体水平的差别,造成农业信息化推进方式各不相同,信息服务呈现出多渠道、多模式、多手段综合应用的态势。四是工作交织化趋势。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化渗透到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科研教育、技术推广、消费等各个方面,工作外延扩大、内涵更加丰富,与农业各产业结合更加紧密,工作交织推进。五是发展社会化趋势。实践表明,除了政府主导外、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是加快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必然选择。

三、理清思路,明确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与总体目标

(四)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农业信息化建设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战略部署,以服务为中心,强化公共服务职能,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整合信息资源,推广先进适用信息技术,建设完善应用服务系统,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农业不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

(五)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要坚持的工作原则。一是统筹规划,逐步推进。要坚持统一规划设计,系统协调发展,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各地要在统筹规划的前提下,立足本地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等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展建设工作。二是强化服务,注重实效。要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在努力为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宏观决策提供支持服务的同时,重点加强面向农村广大生产经营者的微观信息服务。要求真务实,以服务成效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准。三是加强引导,合力推进。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开放农业信息服务市场,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推动信息服务社会化。四是积极探索,鼓励创新。要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创新,以创新增活力,在创新中谋求更快的发展。

(六)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计划用3到5年时间,通过“五抓”促使“五个根本提高”。一是抓工程,促使进村入户的农村信息网络服务覆盖面有根本提高。二是抓标准,促使农业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服务标准的统一规范程度有根本提高。三是抓资源,促使面向新农村建设服务的信息资源整合和开发利用成效有根本提高。四是抓应用,促使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对建设现代农业的贡献率有根本提高。五是抓队伍,促使农业信息人员管理和服务水平有根本提高。

四、加大力度,推进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

(七)注重研究不同主体的信息需求。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同主体的信息需求日益多样化。各级农业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根据不同主体的需求,对信息内容进行扩充、优化,最大限度地满足个性化需求。

(八)加强信息资源采集与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和基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采集渠道,丰富信息来源;优化信息采集手段,提高信息采集的网络化水平。要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联合各涉农部门,重点做好涉农政策法规、农业科技、动植物疫病、农产品价格、农业资源环境、农产品农资质量监管、农垦信息以及农村劳务、文教卫生等方面的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特别应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资源的开发分析工作,提高农产品监测预警水平,努力为决策提供依据。

(九)加快重点数据库建设。数据库建设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内容。要加大力度,对各级农业部门现有数据库资源扩充完善,同时进一步加快重点数据库的建设。各级农业部门建立的数据库要联网运行、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数据库资源效益。

(十)进一步加强信息工作。要按照“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要求,做好信息工作。各级农业部门要建立健全信息制度,使信息工作尽快制度化、规范化。农业部要根据“经济信息日历”的安排,及时信息,各级农业部门要根据本地区实际,研究制定信息制度,开辟窗口,拓宽信息渠道。

五、实施重点工程,强化农业信息化建设基础

(十一)全面实施“金农”工程。“金农”工程是国家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农业信息化的重点工程。各地要组成强有力的工作班子,积极落实配套资金,根据全国统一的项目建设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抓紧一期工程项目的实施。要建立目标责任制,切实加强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工作,确保工程建设的高质量。在实施好一期工程的基础上,及早规划设计和及时启动二期工程。

(十二)加快推进“三电合一”工程建设。“三电合一”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是农业部门强化信息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努力解决农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的重要举措。各地要认真总结项目建设、运行管理、资源整合、服务机制的经验,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不断改进创新,本着“着眼于需求、着力于服务、着重于成效”的原则,把农民急需的农产品市场和科技信息传播到乡镇村屯,努力提高“三电合一”平台对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新农村的信息服务支持能力。力争到“十一五”末,“三电合一”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信息服务覆盖面达到80%以上的县。

(十三)启动实施“信息化村示范工程”。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结合信息网络快速向农村基层延伸的实际,“十一五”期间,启动实施“信息化村示范工程”。计划完成“十万村庄建站、百万村官在线、千万农民上网”的建设目标。“十万村庄建站”,就是要在全国以省(区、市)为实施主体,共选择十万个有条件的行政村,建设信息服务站(点),面向村民开展信息服务。“百万村官在线”,主要通过整合面向农村农民的培训资源,在十万个示范村培训100万名村、组干部,使之能经常“在线”获取信息,成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信息员和引领村民利用信息致富的带头人。“千万农民上网”,即主要通过已培训的村干部,以“一带十”,帮助辅导1000万农民通过互联网获取服务信息。

六、加强整合开发,推进农业信息网络系统建设

(十四)建设完善农业综合信息门户网站。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以服务“三农”为目的,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龙头,建设完善各级农业综合信息门户网站。各级农业综合信息门户网站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加强整合,形成合力,打造协同合作、上下联动的农业门户网站体系,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提高农业门户网站信息(服务)的及时性、针对性和权威性,使之成为推进农业信息化的重要依托,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窗口。力争“十一五”末,中国农业信息网在世界农业网站的综合排名位居第一;各省级农业门户网站在本省(区、市)各行业门户网站的综合排名位居前列。

(十五)开发完善农业信息应用系统。要以增强农业部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能力为主要目的,开发完善农业和农村经济监测预警、市场监管、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三大应用信息系统。农业和农村经济监测预警主要建设农产品市场预警、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预警、动植物疫病监测预警、农业资源环境监测和农村经营管理等信息系统。市场监管系统主要建设统一的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管信息平台,实行行政审批和市场监督管理的网络化。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一要完善农村市场供求信息全国联播系统,主要工作包括扩展系统功能,完善服务,探索发展电子商务等;二要建设完善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网络系统,到2010年,网络化信息采集基本覆盖全国所有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三要建立农业科技信息联合服务系统。通过整合中央与地方农业科研机构、农业院校、农技推广部门的农业科技信息,实现数据库群的联网信息服务。

七、创新工作思路,通过多种方式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十六)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理论创新。各地要对农业信息化建设已取得的成功创造和有益探索进行发掘、总结和提炼,丰富和发展农业信息化建设理论并用于指导工作实践。要注意跟踪国际农业信息化发展动态,把握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增强工作预见性、主动性。

(十七)推进农业信息服务内容和方式创新。创新信息服务内容,重点要适应农业信息化建设尤其是农民的信息需求,不断丰富、充实和更新信息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就是要注重传统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因地制宜,探索创新服务模式,拓宽服务渠道,有效扩大信息服务覆盖面。

(十八)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机制创新。农业信息化建设涉及多个部门及社会各个方面,必须强调合力推进。各级农业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采取措施健全机制,动员、整合各方面力量,特别是要重视发挥电信运营等工商企业的作用,开展多种形式合作,合力推进农业信息化。

八、强化培训,抓紧抓好农业信息化队伍建设

(十九)提高农业信息工作队伍素质。要注重提高各级农业信息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技能,努力建设一支责任心强、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的工作队伍。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结合农技推广体系、事业单位改革,加强信息管理和服务的职能机构建设,为农业信息化提供组织保障。要采取集中培训、以会代训等多种方式,切实加强培训工作,努力提高信息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水平。

(二十)切实加强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各级农业部门要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机遇,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村信息员的整体素质。要重点加强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介组织的信息服务人员和农业生产经营大户、农村经纪人的培训,通过培训要达到会收集、会分析、会传播信息的“三会”要求。力争到“十一五”末,平均每个行政村有1-2名合格的农村信息员。

九、加强研究,加快农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

(二十一)研究建立农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结合信息工程项目和农业标准化建设,研究制定农业信息系统建设的软硬件技术标准、数据标准、信息采集和加工标准。重点研究制定“金农”工程、“三电合一”信息平台、乡村信息服务站建设标准和运行管理制度。加快制定农业科技、农产品市场、政策法规等信息采集、处理标准和信息服务规范。基本建立起农业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

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农业信息化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十二)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将农业信息化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摆上各级领导的议事日程,采取有效措施,统筹规划,明确职责,把农业信息化建设各项重点任务落到实处。

(二十三)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要从国家对农业的基本建设投资、财政支农等资金中,适当安排一定份额,专项用于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央资金要适度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对服务效果好的建设项目给予适当支持。要积极主动联合信息产业、通信管理等相关部门、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多渠道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投入,形成政府部门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投入格局。

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第2篇

关键词: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愈来愈明显,应当引起企业管理者的高度重视。据国家权威机构对全国几百家企业进行的信息化情况问卷调查表明,我国企业信息化的总体水平偏低,投入太少。发达国家的企业在信息体系建设和应用方面的累计投入占其总资产的比例为5%以上,我国企业仅为0.22%。而煤炭行业所占的比例更低,落后于全国其它行业。

一、何谓企业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就是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通过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经营管理和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其核心使命是帮助企业经理人员作出及时、正确、可行、有效的决定,从而改善企业经营效果,提高企业竞争力。

信息化在煤炭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销售

信息化帮助企业确定目标客户,了解客户的需求,调整经营战略,改进客户服务流程,提高客户关系管理能力,对市场的变化作出快速反应,提高销售预测准确率,提高销售额和市场占用率。

(二)降低成本

帮助企业提高集成的计划准确性、供应链效率和劳动生产率,进行准确的成本核算,降低库存,减少运作成本,减少或消除一切不能增加价值的活动,提高投资回报率。

(三)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增强决策者的信息处理能力和部门间的合作效率,建立良好的管理规范和管理流程,构建扎实的企业管理基础,衡量经营的结果,实行科学管理,最终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通过信息系统,部门之间的沟通、员工之间的沟通更加容易、迅速,提高工作和协作效率。

最近十几年来,煤炭企业发展的节奏越来越快,复杂性越来越高,信息已成为煤炭企业经营中仅次于人才的第二大要素。企业不管大小,都必须对瞬息万变的市场情况做出及时、高明的反应,而这些反应都必须建立在全面、准确、及时地把握大量信息的基础上。利用信息化工程改变经营状况的成功范例已遍及各行各业。例如,国内某公司,前身是一家濒临破产的国有造纸厂,通过实施信息化起死回生,并且一跃成为我国造纸行业的排头兵。短短几年工夫,该公司已经变为国际性的造纸集团,资产超过了三十个亿。除了一些大型企业以外,也有一些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例如,某油田的一个钻头厂,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但在最近十年里,它一直锲而不舍地在搞信息化,一开始从计算机辅助设计做起,然后是生产过程的信息化,接下来是管理信息化,使企业的竞争力迅速地提高,企业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生产油田使用钻头的三大企业之一,并且已经成功地实现了上市。这些例子说明,一方面,大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好的进展,另一方面,一部分小企业也已经走出了路子。但也应当看到,煤炭企业本身发展得并不平衡,其中有一条,就是在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发展不平衡,大企业的信息化步子走得比较快,中小企业信息化相对滞后。为了解决这个不平衡的问题,缩小中小企业和大企业在信息化问题上存在的“鸿沟”,需要进一步地关注和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这不仅是我们推动煤炭企业信息化工程的需要,也是中国发展先进生产力的需要。

各行各业都在重视应用信息化技术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我们煤炭企业更应该应用信息化工具进行企业资源规划、供应链管理、顾客关系管理、财务、人力资源管理等,使这些关键的企业职能通过利用信息化来提高效率,改进效果。

在建设企业信息化过程中,许多人对企业信息化的内涵理解上有一定的片面性,把信息化与信息技术混淆起来。以为买了设备,联上网,开发一个应用系统就是实现了企业信息化。经常出现信息技术系统建立好了,但是数据不准确、不及时、没有与业务流程集成在一起、没有多少人使用、对企业的效益贡献不显著。信息技术必须与业务流程紧密结合,信息化要成为员工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企业决策要以数据为依据,把数据的准确性当成企业的生命线,信息化才能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才可能成功。

二、建立信息化体系

一是必须进一步加强对企业信息化工作的宏观指导、组织领导和政策支持。应按照“市场引导、行业突破、区域展开”的方针,加大企业信息化工程实施力度。

二是煤炭企业自身要强化信息意识,并加快自身改革、改组、改造步伐,加强内部管理。因为落后的管理只能使先进的技术装备和信息系统形同虚设。

三是要尽快建立健全企业信息化支撑配套环境。目前,网络基础设施、产品与服务编码、技术标准与规范、工程监理、安全认证、网上支付、物流配送等企业信息化的公共支撑配套环境都存在差距。有关主管部门应尽快建立健全企业信息化配套支持体系。

四是广开融资渠道,加大信息化投资力度。企业自身应加大信息化投资比例和力度。同时,政府主管部门也要积极帮助企业拓宽筹资渠道。

五是要以人为本,加快培养企业信息化复合型人才。以企业核心成员和负责企业信息化规划与实施管理骨干为主要对象,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信息化技术培训。

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第3篇

关键词 医院 财务管理 信息化管理 建设措施

近几年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的管理平台,是很多企事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在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相关工作人员深入了解并提出对应的解决策略,以促进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从而提升医院财务管理的效率,为医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条件。

一、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医院在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以下问题,值得相关工作人员提高重视。(1)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到信息化财务管理系统的构建与应用,但是很多医院对财务人员素质的培训都跟不上信息系统建立的素质,从而出现财务人员不能及时、有效处理信息系统中出现的问题;(2)医院建立信息化的财务管理系统,是需要有想过软件作为支撑的。但是部分医院对软件的开发与利用效果不佳,所使用的财务软件功能单一,财务数据处理效率较低,从而难以满足医院财务管理水平提高的要求,无法促进医院财务管理的进一步发展;(3)在医院建设信息化财务管理系统的同时,还应该相应地完善管理制度,并加强医院的内部控制力度,以保证信息化财务系统运用的有效性。但是很多医院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控制力度不够等,都将影响医院信息化财务管理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

二、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等的发展,全球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因此,医院建设信息化的财务管理系统,是顺应时代的发展的举措。一方面,信息化的财务管理系统可以有效地避免一些财务管理问题,有助于加强医院财务管理的监督,进而提高财务管理效率;另一方面,信息化的财务管理系统能够有效地规范医院财务人员的工作,激发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保证医院财务信息的有效性,进而为医院的发展奠定更为科学、有力的基础。因此,在医院发展过程中,必须注重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第一,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医院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医院信息化财务管理系统的构建,离不开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因此,医院必须在建立信息化财务管理系统的同时,极强人员培训,开展各种财务管理与信息技术应用的学习活动,以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与信息技能,并促使财务人员快速适应新型的工作模式,做好信息化的财务管理工作,为提高医院信息化的财务管理水平奠定基础。

第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增强医院内部控制的力度。加强医院的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不仅需要相关的财务管理人员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同时也需要医院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并加强内部控制力度,以保证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有效性。如,严格规定信息化财务管理的流程、合理分配岗位工作、强化控制财务管理系统操作程序等,以为医院进一步提高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效率提供保障。

第三,创新信息技术应用策略,开发新型财务软件。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完善的财务信息处理软件,同时还需要先进的安全管理软件,这样才能够在保证医院信息化财务管理效率的同时,保证医院财务信息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因此,医院可以采用先进的、安全的网络数据库技术,并开发新型的财务软件,对医院整个财务管理流程进行科学的规划与控制,从而保证医院信息化财务管理系统的规范性、高效性等,进而促进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第四, 统一信息编码,提高医院财务信息的可靠性。财务编码是在信息化财务管理的重要依据,因此,医院必须统一财务编码,制定规范化的标准,以使医院内部财务数据、信息的交流与共享时刻保持通畅,以便为医院的财务决策提供有效的、科学的、可靠的财务资料。另外,医院还应该注重对内部安全局域网络的构建,将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有机地整合到一起,并形成安全网络,从而保证财务管理的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发展,并促进医院信息化财务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结 语:

总而言之,在医院发展过程中,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是必然的选择。虽然现阶段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相信,随着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将越来越熟练,医院信息化的财务管理系统也将被逐步建立并应用,为提高医院财务管理水平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悦,毛乃赜,周公哺.高效率地提高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进程.医院院长论坛.2011(04).

[2]韩晟,邵庆东,王锦伟,魏炜,孟国强.医院财务管理的信息化设计与实现.医院管理杂志.2007(11).

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第4篇

关键词:仓库;信息化

一、建设原则

仓库现有系统平台、信息数据库、报表查询与统计、仓库战备物资的管理等模块日趋完善、作用也日趋显现。在解放思想、实践科学发展观重要举措得到实际的体现,对提高工作效率和节约成本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按照“整体规划,综合集成,实用高效,安全可靠”的总体原则,分步实施仓库信息化的软件升级建设工程。

1.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谋划仓库安全防控系统、物资管理系统、日常办公系统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升级建设以战储物资自动识别技术、车辆人员安全管控体系和信息综合集成为主的信息化管理平台,确保仓库信息化建设科学、持续发展。

2.立足现有,着眼发展。立足仓库现有建设成果,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和在用系统功能,按照补充完善、改进提高的思路,依靠成熟的自动识别、安全监控等先进技术,对仓库信息系统进行升级改造,促进仓库信息化建设长远发展。

3.系统融合,综合集成。按照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技术规范,从数据结构、业务流程、系统架构等方面,整合仓库安全防控系统、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综合网站、网络环境等,建立一个集物资管理、日常办公、安全防控于一体的信息化综合平台。

4.实用管用,安全稳定。紧密结合仓库物资管理、日常管理、安全防控需要,充分考虑系统管理使用人员的工作实际,建立功能齐全、操作简便、运行稳定的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有效运用权限管理、身份识别等安全手段,提高系统安全防控能力,确保系统管用可靠。

二、建设目标

在统一作业平台、统一数据标准、统一技术规范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集成战备物资自动识别系统、后方仓库周转物资管理、战储物资管理、仓库安全监控等现有系统,加强并完善仓库战储物资作业环境可视、业务流程可控、物资管理精确、安全防控可靠、日常管理规范为目标。

三、建设方案特性

1.先进性

该系统在设计上采用三层结构、Web Service技术,使之在选用平台、采用技术上具有先进性、前瞻性、扩充性,从而保证升级建成的系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可扩展性和安全性。

2.实用性

考虑到要尽量满足业务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又要适应各业务角色的工作特点,该系统做到简单、实用、人性化,实现了统一身份和资源管理、统一认证、统一内容管理、个性化界面和内容定制。

3.可靠性

由于该系统用户群比较复杂,所以在系统中我们考虑了在建设平台上保证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系统设计中,应有适量冗余及其他保护措施,平台和应用软件具有良好的容错性。

4.可维护性

系统设计应标准化、规范化,按照分层设计,软件构件化实现。采用软件构件化的开发方式:一是系统结构分层,业务与实现分离,逻辑与数据分离;二是以统一的服务接口规范为核心,使用开放标准;三是构件语意描述形式化;四是提炼封装构件规范化。

5.可伸缩性

考虑到自动化系统的网上业务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扩充的过程,系统采用积木式结构,整体构架可以与原有系统进行无缝连接,为今后系统扩展和集成留有扩充余量。

6.可移植性

选择开放的应用平台,建设一套与平台无关,以统一的服务接口规范和与各种数据库相连的应用组件。

四、技术架构

总体技术采用基于JAVA的多层架构实现表现、业务逻辑、数据操作、数据库相对独立的多层结构。如下图所示:

表示层:负责显示以及与用户的交互,具体表现为系统所提供的浏览器客户端。浏览器客户端的交互控制逻辑由WEB Server来完成,实现了客户端的零管理。

接入层:接入层主要负责表示层的接入和其他系统的接入。表示层采用浏览器的模式,由WEB Server负责完成接入管理。

业务装配层:业务装配层提供统一的业务处理逻辑访问接口,通过业务处理层所提供的业务处理功能的配置执行对用户提供完整的外部业务视图,具体表现为对外部提供的业务处理服务。该层为实现业务处理的组件化、模块化和组件的封装和重用奠定了基础。

业务处理层:业务处理层提供基本的业务处理组件,完成具体的业务处理功能,以内部服务的形式提供给业务装配层,是业务装配层进行业务处理的基础。

数据访问层:数据访问层为数据库的访问提供面向对象的访问接口,以组件的形式而不是关系表的形式屏蔽了低层的业务数据。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业务处理与数据的分离,以灵活的适应以后可能的数据模式的改变和数据访问机制的改变。

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第5篇

【关键词】交通行业信息化;交通四化建设

0.引言

信息化技术作为新时代的工具,无处不在的提高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效率,充分的利用信息化技术,将极大的推动交通行业四化的建设。

在近仅十几年的时间里,计算机和网络已经引起了社会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大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深刻的改变了人们工作、学习、交流和生活的效率和节奏。无论对于个人、企业还是各个机构,将计算机作为工具提升效率俨然已经成为了适应时代的一个要求。我认为,当前交通行业推进四化建设也应当最大程度的利用好信息技术这个工具,并注重把信息化融入到四化中的各个方面,以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和人本化。

进一步加强交通行业信息化有利于推进四化建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化有助于推进标准化和规范化

自从山东省交通厅党组作出了在全省交通行业全面推行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人本化管理的重要决策以来,在全省交通各子行业迅速推开,并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但是目前,各县市地区的交通主管部门仍然存在标准化和规范化的问题,比如行政许可不严谨,各类档案内容不全面,执法文书不规范等;交通行业中的经营业户也往往存在着不了解开业条件和办理条件,不知道办理行政许可流程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交通行业的从业人员“不知道怎么做”和“做到什么程度”。这些问题的存在的根源通常包含有难以获取到指导性材料和台账、执法文书、档案等相应模板这个原因。

解决这个问题,迫切地需要各交通管理部门重视对各自的网站的相关内容进行补充,提供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指导性材料,提供各类文书、台账、档案的标准或模板,提供规范的管理和经营方法,提供行业标准和行业四化文件。并对这些内容进行详细的分类,与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相关联以方便阅读和检索,提供下载链接,方便这些内容被转载和传播。可见,加强信息化建设有助于通过解决各级管理部门和行业获取资料难的问题,从而推进交通四化中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2.信息化有助于推进集约化

将信息技术广泛深入的运用到交通行业中,不仅可以节省时间、人力和财力,减少错误率,还有助于集约化的行政监督管理。通过电子计算机进行传递和处理信息的效率远远地高于传统方式,能够大幅的提升了交通行政部门处理信息的能力,降低了实现集约化的难度。

对于各级管理部门和行业需要定期报备的资料,主管部门可以建立对外服务器,利用互联网实现自动化接收各级部门和行业报备的信息,然后利用计算机自动判断是否有逻辑错误,自动将符合条件的信息存入数据库,实现自动化信息报备。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实现行政审批和行政处罚数据库全省共享等,起到加强行政监督和管理的效果。

3.信息化有助于推进人本化

推进人本化管理就是要使我们的干部职工和广大的人民群众满意,其中,实现人性化和政务透明化则是令群众满意的必备条件。

交通主管部门通过完善的自动化对外服务管理系统,提升政务水平,可以实现和推广网上办理行政许可。这不仅给业户朋友带来便捷,还方便了业户朋友督促管理部门严格按照许可期限进行办理,同时也方便我们的相关管理人员汇总业户提交的申请材料;通过大量采用电视会议或者网络会议的方式不仅方便传递政策和思想,还可以节约时间,减少各部门负责人员出差的频率;通过在各主管部门的网站添加论坛,可以提供部门人员之间、部门人员和业户群众之间、业户群众和业户群众之间交流的平台,方便解决问题和矛盾,达到让我们的干部职工和广大的人民群众满意的效果。

由以上三点可见,推进交通信息对推广交通行业的四化管理建设有重大意义。目前,我省交通政务信息化建设也已经有较高水平。在各地区,交通行业部门之间建立了局域网络或者虚拟局域网络,大部分单位拥有各自的网站,基本实现了有关信息网上,还有的对外建立了自动化服务和管理系统。但是,目前仍存在以下问题阻碍信息技术在交通行业中的推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不足,缺乏信息化人才。在县市级交通管理部门中往往对信息技术的应用缺乏重视,使得各部门匮乏信息技术人才。从而出现了虽然计算机普及率和持有率很高,但是信息技术利用水平仍然很低的现象。这导致如档案管理、通知下达、行政处罚文书制作和行业信息汇总等通过简单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就可以实现的工作仍然采用传统方式。这不仅效率低下,而且耗费人力财力。

(2)交通各行业的开业条件中缺乏对信息技术实力的要求。在交通各行业的开业条件中缺乏对信息技术实力较明确的要求,使得部分企业缺乏技术的信息化设备和人员,阻碍自动化管理系统的推广。

(3)信息技术运用中的好的举措和方法并未得到推广。比如网上招商引资,部门之间通过互联网建立虚拟局域网络等。

(4)缺乏全省统一的信息技术标准和代码,导致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化平台缺乏相互通讯的接口,以及较难实现数据库共享等。

实现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并不需要耗费多少人力和财力,但是需要各级部门引起重视和拓宽思路。针对以上制约信息技术在交通行业推广的原因,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1)制定全省统一的信息技术标准、代码、协议和数据交换的格式,各部门间的计算机信息平台采用统一的通讯接口,方便各平台间的互通。建立统一的行政审批和行政处罚系统,并在全省范围内推广使用,以实现全省数据库共享。

(2)在交通主管部门内,进一步宣传推广信息技术的重要意义,提高各部门领带对信息化技术推广的重视程度,加深对信息技术的利用程度。健全各级部门的负责信息技术管理的科室的人员配置,增加信息化人才数量,方便信息化技术能够顺利推广。

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第6篇

【关键词】 大数据 信息化 消防 人才

一、引言

当今是信息科技的时代,随着软、硬件的快速发展,信息科技步入了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来适应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大数据具有特点为:大量、高速、多样、价值、真实性[1]。而公安部早在2008年已经注意到信息化的重要意义。时任公安部孟建柱部长在2008年9月召开的全国公安厅局长座谈会上,做出了“三项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最早提出信息化建设并指出将信息化建设作为未来几年内全国公安机关的首要工作任务予以推进。随后2010年公安部专门《公安部消防局关于进一步推进公安消防部队信息化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指导全国消防部队开展全面信息化建设。如今,消防部队信息化建设相继完成:(1)消防信息管理;(2)灾害信息管理;(3)火灾预防管理;(4)警务统计管理;(5)办公信息综合管理等。因此消防部队依托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进一步实现全方位信息化是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更好履行消防部队职责使命,实现消防部队灭火与抢险工作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二、消防部队对大数据建设的需求

目前,消防部队信息化建设已经步入了稳步建设、综合集成、全面发展的“大数据消防”时代,对信息的数据量与数据的传输速度越来越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火灾的复杂性越来越高,需要大量的实际火灾调查统计数据,需要运用计算机更直观的模拟、重现火灾,认识火灾总结火灾规律,要完成更深层次的认知火灾离不开大数据的统计与分析[1];(2)报警与事故现场情况统计传输一直是消防信息化建设的难题,现场信息具有很强的时间性,灾情发生后大量信息需要及时统计传输至指挥中心与赶往现场的指挥员,这一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大数据的建设;(3)消防管理的信息化,当下的消防管理离不开大数据,需要通过大数据将队伍监督管理、通信调度指挥、灭火救援预案的制定、后勤保障的管理等综合起来,进行时时监管。

三、消防部队在大数据背景下信息人才队伍现状分析

近年来,各级消防部队响应公安部以及部消防局号召,大力开展信息化建设,无论是软、硬件建设还是人才队伍建设投入巨大,总体业务水平有所提升。但是与信息化条件下消防部队防、灭火、抢险救援、应急灭火救援作战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如何将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引入消防部队并大规模应用提升消防部队信息化水平方面仍面临诸多问题。

3.1信息化人才匮乏

公安消防部队信息化建设开展以来,通过近年来的大力发展建设,消防部队信息化硬件建设取得长足发展,相应的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数量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高。但从目前消防部队信息化人才队伍来看,大部分人员仅仅能胜任基础性的工作,信息化人才短缺,特别是高层次的信息化人才严重匮乏,信息人才队伍建设滞后于信息化硬件建设的需求,始终处于低水平运转。总体而言信息化人才队伍处在低层次,信息化人才基数低[2]。

3.2信息化人才队伍不稳定

受于消防部队人员编制限制、人员流动频繁、消防部队人才吸引、培养、管理使用、奖励激励机制的相对滞后等诸多原因,造成消防部队信息化人才队伍不稳定。随着干部的晋升、战士复转,很多人才刚刚熟悉胜任通讯信息岗位,能够熟练操作各类信息软件及设备却要离开,新补充的官兵又不能在短时间内胜任信息通信岗位的工作需要,经常出现青黄不接。消防部队长期以来只能一方面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培训信息通信人才,另一方面信息通信人才又不断白白流失,出现“需要的进不来,进来的用不上,用上的留不住”的尴尬局面。信息化人才队伍的人才、培养、使用、流失这一致使信息化人才队伍不稳定的恶性循环亟待解决。

3.3信息化人才总体专业程度偏低

信息化本身就对人才的专业性要求极强,目前消防部队大多数信息化人才只具备简单的计算机、互联网维护、通信设备故障检修等技能不具备通信设备及信息系统维护等专业技能,精通信息化、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专业知识的人才少之又少是信息化总体水平不高,始终处于低水平运转。然而信息时展的步伐如此之快,信息技术飞速更新迭代,然而消防部队信息化“硬实力”与“软实力”建设严重失衡,硬件建设投入巨大,但受制于信息人才的专业水平,特别是现有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知识结构及水平与信息化建设需求存在很大差距,达不到预定目标。因此在现有的信息人才基础之上,依托大数据等信息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再将消防部队信息化提升一个大台阶是很难完成的艰巨任务[3]。

四、在大数据背景下加快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大数据背景下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事业,需要从长计议。要尊重和把握信息化人才培养与人才成长的规律,既要考虑当前实际情况做好当前信息人才的使用保障信息通讯工作正常运行,更要对中长期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进行长远规划[4]。

1、做好与信息化建设相配套的信息化人才规划。现行的消防部队通信人员岗位设置依托于上世纪消防通信技术,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在大数据背景下的消防部队信息化建设的需要,要依据现有工作需、科学的确定信息化人才队伍的规模,优化工作岗位的数量与分工,使行政管理岗人员和技术工作岗人员都能有所作为,实现信息化人才效益的最大化。

2、完善信息化人才队伍的管理。消防部队在大数据技术背景下的信息化建设离不开人才,要改变以往的用人观念,更新信息化人才观,要时刻以人才为根本,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最重要”的观念。实现从“管理人才”到“尊重人才,服务人才”的转变,要积极营造有利于信息化人才发展成长的环境,以优厚的待遇、健全的机制、良好的环境为保障进行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使用,同时进一步完善人才的考评机制,将人才量化考评实现制度化常态化,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下,从而使更多的信息化人才愿意来,愿意干,愿意留;真心实意愿意为消防部队信息化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3、重视信息人才的引进培养。重视现有通信人员的培训教育,创造良好的人才培养氛围,要以消防部队信息化建设为依托,充分利用士官学校消防通信专业这一培训优势,鼓励消防部队基层通信人员报考,坚持“基础性、应用型、实践性”的原则,以消防部队通信实际工作需要为目标,培养一批能熟悉通信原理、熟练操作各种通讯设备、能快速排除简单通信故障的应用型人才。统筹人才引进规划,科学合理吸收引进信息化人才。科技日新月异,许多今日新兴技术,明日就会广泛应用于生活中。消防部队信息队伍恰恰缺乏这样既精通成熟的信息通讯技术又能快速掌握新兴技术的综合型人才,每年要合理利用从高校毕业生中接收大学生警官和直招士官的政策,有计划的每年招收一定数量的信息专业人才,增强消防部队信息化人才储备力量[4]。

结束语:大数据背景下的消防信息化建设最终离不开人才,需要一批既懂通信技术又熟悉消防业务的交叉型人才。虽然消防部队在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刚刚有所起色,作为打造信息化现代消防部队的需要,还需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加大投入将信息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

参 考 文 献

[1]郑外.大数据时代下消防信息化建设的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4(10).

[2]陈尚浩.浅析消防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J],信息通信,2012(6).

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第7篇

【关键词】器材保障;信息化;可视化;自动识别技术;信息系统

航空军械器材保障作为军械装备保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军械装备保障提供物质基础,为航空军械装备恢复战斗能力创造条件的重任。在未来高技术空战中,航空装备的战损率空前加大,急剧变化的、高度透明的战场环境,对航空军械器材保障的快速性、及时性、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发展的机遇,实现航空军械器材保障的信息化,对全面提高航空军械器材管理效益和保障效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航空军械器材保障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实时了解“哪里需要什么、某一点上有什么、发出了什么、发出的到达那里、收到了什么”等信息,依靠传统的信息处理方法,信息传递慢,滞后严重,而且工作量非常大,从而大大影响了器材保障效率。信息化战争催生信息化保障。因此,需要综合集成相关信息化技术,开发航空军械器材信息管理系统,快速准确地完成航空军械器材识别、清点、统计、监测、跟踪和管理等工作,实现航空军械器材保障的“全资产可视化”和“全过程可控化”,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全面实现信息化保障。

1 高技术战争条件下航空军械器材保障的特点

在现代局部战争中,航空兵的地位日益凸显;航空装备种类众多,武器装备必不可少;武器装备毁损的速度和强度空前提高,航空军械器材保障任务剧增;战争的快节奏、突然性使得航空军械器材保障时效性增强。在未来高技术战争条件下,航空军械器材保障呈现以下特点。

1.1 航空军械器材品种型号多

航空军械装备结构复杂,自动化程度高,是多项高新技术综合运用的复合体,由此决定了其所需器材的品种型号越来越多。就机载导弹装备而言,随着航空技术的发展,装备的复杂程度日渐提高,由原来以机械部件为主逐渐转变到以电子部件为主,机械、电子、光学、光化学部件齐全,零件数也由原来的不过上万件猛增到几十万件。特别是随着高技术的渗透逐渐加重,航空军械器材中光、电子、电气类器材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从而使航空军械器材的科技含量增加,品种繁多,其保养、检测的难度也相应提高,对航空军械器材全寿命保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1.2 航空军械器材保障空间扩大

现代空战中,根据战争态势和对方作战意图,要快速调整作战方向和区域,实行转场保障。一切可能作战的空间,都是航空军械器材保障要涉足的领域,航空军械器材保障空间扩大。因此,只有提高全方位、全系统、全过程的航空军械保障能力,才能适应现代空战的需要。

1.3 航空军械器材保障强度大

随着高技术的发展和航空装备作战效能的提高,现代空战的作战节奏明显加快,出动强度明显增大。一方面,在未来空战中,交战双方为赢得主动,高技术航空武器装备的使用更加频繁,出动强度必然急剧增大,由此将带来航空装备损坏率的增加,航空军械器材的消耗大量增长,航空军械器材保障的强度明显增大。另一方面,精确制导武器和大杀伤力武器的广泛应用,将增大航空装备的战损率,加大了航空装备维修及航空军械器材保障的任务量。

1.4 航空军械器材供应保障时效性要求高

现代空战作战节奏快、速度高,要求航空军械装备维修及航空军械器材保障工作必须快速进行。一方面要求必须做好各项航空军械装备维修保障的准备工作,提高航空军械装备维修保障的快速反应能力,从而确保达成作战行动的突然性和快速性。另一方面要求在快节奏的作战行动中,各项航空军械装备维修保障工作必须尽量缩短时间,加快速度。这些都离不开充足的航空军械器材供应保障,而且必须随部队的战斗节奏,实施快速、机动保障,这就对航空军械器材保障的时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航空军械器材保障能否做到及时、高效,将对整个空战的进程和结局产生重大影响。

2 当前航空军械器材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些年,航空军械器材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各级航空军械器材保障部门基本建成了独立运行、覆盖单项业务的信息管理系统,用于器材保障业务的管理,提高了器材保障业务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但从总体水平来看,还存在以下几方面不足。

2.1 器材收发作业信息化水平不够高

对于某些航空军械器材保障单位,在器材接收、发出的出入库作业和器材库存管理上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基本上还是采用器材书写标识、目视识别和手工登记的管理模式,器材数量质量的统计与分级一直沿用口读、手写的传统方法,此种模式既不能有效地提高器材接收、发出效率,还容易发生人为错误,造成错发、漏发事故发生,严重制约了器材储供保障工作的开展。

2.2 信息标准不够规范

如果缺少统一、规范化的信息分类和处理方式,数据格式及业务处理过程不一,那么就很难实现数据的交换和集成。航空军械器材现有的信息管理系统,还没有完全形成统一的体系结构、数据交换规范及兼容的互联接口,难以实现高度的信息综合和信息共享。

2.3 信息系统联网覆盖不够全面

从信息化建设水平来说,航空军械器材相关单位之间还没有完全实现互联,“信息孤岛”现象依然存在。这就导致不能快速、有效的采集、汇总、传递和共享信息,造成器材保障各环节“割裂”,器材保障效益不高。

2.4 信息系统功能有待完善

航空军械器材信息管理系统的知识挖掘和辅助决策功能相对滞后,甚至还不具备。在器材实际保障过程中,器材筹措依靠经验的现象仍然存在,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器材需求预测、采购决策、供应决策等一些辅助决策功能。

3 未来航空军械器材信息化建设的功能需求

航空军械器材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采用先进的自动识别技术和网络技术,构建贯通机关、仓库、作战部队等单位的器材保障业务网,顶层设计和开发覆盖各单位的从器材筹措、仓储、收发、供应、调度等整个环节的集业务处理,信息传输,网上办公和辅助决策于一体的综合器材保障信息管理平台。初步实现完整的器材保障资源动态可视、保障需求实时掌握、保障活动全程可控以及器材保障计算机辅助预测和辅助决策支持,实现器材的信息化管理和精确化保障,提高部队的快速保障能力。具体来说,未来航空军械器材信息化建设应实现以下几方面功能。

3.1 器材申领与批复办公网络化

部队人员使用器材信息管理系统填写和提交器材申领单,并可随时查看该器材申领单的处理情况、到达部门和状态变化。器材仓库信息管理系统有后台驻留的提醒程序,提醒仓库助理员哪些单据没有进行处理,以及各种处理内容的查询和回溯。通过器材信息管理系统,助理员查询申领器材的库存信息,如果数量满足要求,则安排供应。如果仓库器材不能满足其要求,则向上级机关上报申领单。

3.2 器材收发自动化

通过器材信息管理系统,查询申领器材的库存信息,对这些业务单据处理的状态记录管理,并将这些状态信息追溯到最初的申领单据状态信息中。助理员处理完毕,可将这些单据发往相关的仓库进行上账和器材提取。借助自动识别技术快速提取器材,器材出库后,器材信息管理系统自动记录其状态。

3.3 器材补给全程可视化

对于器材的信息化保障,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实现器材补给全程可视性,即保持器材在运输途中的可预见性及器材总资产的可见性。先对器材进行信息化包装,通过信息采集、传输、共享等技术,这样装有微芯片的器材从发送起,经过整个运输过程,直到到达用户时止,每个器材的位置和运行情况,将一直被卫星定位系统随时监控跟踪,使各级指挥员可以实时地取得正确的保障信息,并追踪、记录及定位器材在整个保障过程中的状态,实现全程可视,实时可控。

3.4 器材需求预测和决策智能化

随时掌握部队平时器材消耗情况,如消耗器材的数量、种类,用户满意度等,通过器材保障模型和计算机模拟仿真手段,预测未来器材需求量,为指挥员提高决策支持。

4 进一步加强航空军械器材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及措施

根据上述分析,未来航空军械器材信息化建设,应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4.1 开发功能齐全的器材保障信息系统,提高器材保障的信息化水平

开发功能齐全航空军械器材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器材保障活动的计算机化,包括备件需求的预测和确定、备件供应计划的制定、备件申请和发放、器材库存管理以及器材供应数据的归档等,以便提高器材供应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当该系统收到有关收、发、储的数据后,会以极快的速度启动有关模型,经过逻辑推理或模拟仿真,将处理结果分送到不同的网络终端,实现了器材全程自动化管理。加大对器材信息化管理系统涉及到的主要技术的研究,如数据仓库有关技术、数据挖掘技术、面向对象的系统开发方法、信息识别与传输技术、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等。

4.2 制订信息管理标准规范,为器材信息系统联网打下坚实基础

航空军械器材信息化建设,要认真贯彻国家和军队关于标准化的方针、政策、法令、规范,切实执行已经制定的国家和军队的有关标准,统一开发平台,规范系统接口,以统一的技术和应用标准来规范和构建系统,增强系统的互联互通性,实现系统间数据融合,信息共享,形成互联互通的器材信息管理平台。航空军械器材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标准,从体系结构这个宏观的角度横向看,包括:基础标准、管理标准、安全标准、信息技术标准、各功能模块标准五大类别。

4.3 加强器材信息系统之间的联网建设,构建器材保障指挥和信息控制网络

航空军械器材信息系统需要实现覆盖到面、链接到线、渗透到点的网络功能,将通信和网络终端延伸、覆盖到仓库主要库房、车间和作业场所,实现仓库与机关、部队及作业场所的面对面指挥,从而提高器材保障的筹划组织、指挥控制和信息化管理水平。

4.4 创建安全、高效的器材编码体系,做好器材库存的有序化管理

航空军械器材品种和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庞大,如果不采用统一的编码体系,将无法保证器材保障工作的有序开展。统一的器材编码系统是实现器材保障可视化的基础。因此,需要在装备机关牵头下,军工研制部门共同参与创建安全、高效的器材编码体系。器材编码体系建设包括:编码标准、代码结构、编码组织、编码管理等内容。

4.5 广泛采用自动识别技术,实现器材收发自动化

器材仓库安装自动识别设备后,操作员可以用手持设备扫描器材包装箱上的条码信息,将读出的器材出入库信息通过手持设备写入货架标签,更新其库存信息。在各器材仓库门安装高精度和高识别率的读写器,实现器材出入库或移库时的出入口处无停留自动扫描识别,系统根据所读信息,在数据库中准确记录进出库门的器材数量、入出库时间、存放位置等上传数据库,自动生成各种出入库单据以供查询,自动提示出入库货位,指导器材入位或补充等,器材验收和出入库同时完成,从而实现使器材信息登记、统计自动进行。器材库存盘点时,只需利用手持式读写器选择盘点功能,读写器就自动实时获取所有标签的信息并录入数据库。在监控终端显示盘点对比结果。器材收发自动化装置由手持读写器、固定读写器、货架标签、器材包装箱条码和主机管理5部分组成。将来需要加大条形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RFID)、读写设备等自动识别技术的研发。

5 结束语

信息化条件下的现代战争,要求有高效的器材供应保障,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器材供应保障的信息化是器材保障的发展趋势。未来航空军械器材信息化建设,要将自动识别技术、全程监控网络和决策支持系统等融合在一起,实现器材储存、出入库、运输、补给等保障过程的可视化,从而大大提高航空军械器材管理水平和保障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晓光,王晓华.射频识别(RFID)技术原理与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2]王丰,姜大立,杨西龙.现代军事物流[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

[3]王爱玲,盛小宝..RFID技术及应用[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

[4]周峰,胡祝沈月静.RFID技术在危险品物流管理中的应用[J].物流科技,2007(11):21-23.

[5]周晟,李先君,杜文军.美军联合全资产可视化建设及其启示[J].军事经济研究,2009(8):71-73.

[6]吕志彤,宁兆宇,皮湛恩.基于网络的随船器材全资可视化系统的研究[J].中国修船,2011,24(4):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