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中学生学前教育(合集7篇)

时间:2023-08-20 14:47:40
中学生学前教育

中学生学前教育第1篇

关键词:教育管理;行为习惯;培养方法

“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之前培养成功”,这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陶行知所说过的一句话。可见幼儿时期所培养的行为生活习惯伴随着我们一生,并且我们知道有时一个很小的行为习惯在人生的转折路上却起着很大的作用,所以在学前教育阶段培养好孩子的行为习惯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而言,我国在学前教育这时期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一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这是国家教育部门和众多的学前教育老师,教授等共同努力的结果。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教育得到了很多的学前教育者们的广泛关注,同时他们也就如何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教育展开了一些可实现的活动,但是通过一些事情就可以看出,我国在学前教育这时期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不仅降低了我们工作的效率,还严重阻碍了我们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问题如下:

(一)大多数人不太重视这个事

虽然教育部门认识到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必要性,但因一些如观念陈旧等原因,导致其并没有得到的应享受的重视。同时学生在学校学习到的知识与考试的分数占据了这些家长和老师主要的目光,她(他)们大多都认为学习的成绩和知识是学生学习,关注,掌握的重点。就是因为家长和部分老师的这些想法,认为学习的重点就是成绩,就是分数,从而没有对培养学生好的行为习惯给与必要的关注,所以导致学校制定好的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规章制度和一些措施方案毫无用武之地。

(二)教育形式简单,落后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的形式简单,落后,这是当前学前教育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中比较常见的现象。时间如水流逝,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当前的矛盾是人们所需求的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无法满足当前教育需求的矛盾。而传统的那些填鸭式,纯理论的教育方式,不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不能再为学生们所认同,早就已经不符合现在的教育。其实经历工作之后就会发现,如果仅凭课堂上老师讲授关于的如何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案例,或是一些行为准则等教学问题,这可能不光不能解决现在学生的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的现实问题;反而可能适得其反,引起学生的厌恶,从而引发教育界的一些不良现象,这最终是无法实现素质教育的。

二、学前教育中的学生行为习惯的教育

(一)表扬与鼓励

幼儿喜爱来自于成人的表扬和赞美,但是幼儿本身识别是非的不足,所以这个时候家长就应该根据孩子的这种向上的心理,肯定鼓励孩子好的一些表现,特别是那些乖巧听话,懂事的孩子要时常鼓励和表扬,这样可以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好的行为,让孩子逐渐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有点幼儿养成了一些坏习惯,比如不爱洗手,这时就需要老师的引导,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给孩子讲讲不洗手的坏处;也可以利用图片来讲解,用一张是干净的小手,一张是脏脏的小手,然后引导孩子回答她(他)们喜欢什么样的小手,为什么会喜欢等等问题,让孩子自己讨论出小手不干净就会长细菌,如果吃东西就会生病的道理。然后老师可以进一步通过表扬鼓励的方式叫孩子洗干净手,从而让孩子保持勤洗手的好习惯。

(二)在活动中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以各种各样活动为跳板,在游戏中快乐的学习,这样学生在活动中就会学到好的行为习惯,这也是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同时因为学前儿童在抽象思维方面的理解能力和其它阶段的孩子无法相提并论,但是学前儿童的好奇心又特别强,所以我们可以化整为零,化虚为实,在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教育过程中通过活动来提高孩子热情。活动的样式有很多,无论是游戏,还是表演节目,还是参加社会公益这些都属于活动。其实我们在培养孩子好的行为习惯的同时,也在培养孩子如何团结互助,教会孩子什么是责任感等,这是比培养孩子好习惯更为重要的。

(三)家园和谐,共同教育

我们都知道家庭教育在孩子的学习中占有一席之地,它的作用是明显且重要的,由此可知家庭教育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作用也是很大的。所以当学校为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举行活动,或是制定一些策略时,应该努力和家长沟通交流,一起商讨如何才能让孩子学会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当家长与学校达成共识,才能更好地让孩子在双方共同努力下学会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正确地教育方法

在教育幼儿时,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经常会遇到这种现象,越是想要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越是学不好,就像沙子一样,抓的越紧就漏得越快,其实这是教育的方法不对。比如说:有一对夫妇她(他)们特别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尊敬孝顺老人,但是同时她(他)们又特别溺爱孩子,孩子想吃什么就吃,想做什么就做,结果这个孩子就养成了一种好吃懒做,自私自利的坏毛病,可以想象这孩子内心必然没有尊重老人这种想法的。可见正确地教育方法在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当中是必不可少的,就如幼儿喜欢听故事,老师和家长可以用故事来教育孩子,让孩子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明白什么样的行为习惯是正确的,然后让孩子记住并学会它。

(五)保持习惯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行为习惯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立刻就能养成的,培养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曲折前进的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它拥有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为了能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的遵守好的行为习惯,需要定期的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观察和分析,换句话说也就是让孩子的行为得以保持。当然,我们也可以使用鼓励和表扬等手段来让孩子自觉的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对孩子观察期间,我们可以对那些行为习惯好的孩子给予奖励,对那些行为习惯不好的孩子给予一定的引导与鼓励。同时我们也可以用在墙上贴星星的方式,来表扬行为习惯好的孩子,这样不仅让其高兴,也可以让其它的幼儿拥有一种向上的动力。

综上所述,我们明白在学前时期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它不仅仅影响着孩子学习乃至工作,更重要的是它间接地影响着整个国家。所以,作为一名学前教育工作者,我们不光要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更要让幼儿德,智,体,美全面的发展起来,这不仅是我们身上肩负的责任,更是我们祖国繁荣昌盛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中学生学前教育第2篇

关键词:中职 学前教育专业 学生 个案教育

班级管理需要爱心、耐心、细心,和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要爱岗敬业,爱心塑人。要尽职尽责地去干好这份工作,要对得起学校、学生和家长,更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班主任要热爱并尊重每名学生,这种爱是无私的、不计回报的,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让每名学生都能感受到班主任的苦心,他们就会尽心尽力地去做好各方面的事情。

一、个别教育案例

案例一:迎春是一个好动、散漫、脾气倔强的学生,这位看似貌不惊人的学生,现在却是班级管理工作中的一个大难题。她对学习没有丝毫的兴趣,舞蹈、钢琴技能考核不合格,还经常影响同学学习和技能练习,任课教师多次打电话反映她的情况。我多次找她谈话,可每次谈话,她表态很好,但在行动上却没有一点儿进步。有一次我上课,她旁若无人地趴在桌子上睡觉,当时我心里非常气愤,但怕影响其他同学上课,所以就没在班上批评她,直到下课后我让她到办公室里来。虽然心中充满怒火,但我还是没有严厉批评她,因为我知道她脾气比较倔强,说得过重反而适得其反。我问她今天是否身体不舒服还是其他原因要这样做,并谈了一些做学生的道理及人与人应互相尊重等,她可能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所以态度不是很强硬。经过耐心观察,我发现她的一些爱好特点,如喜欢美术、打羽毛球等。于是我积极走进她的生活,陪她打球,了解她的心理世界,从全方位对她关心,并积极引导她遵守纪律、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努力学习,做一名好学生。在路上遇到她,我会有意识地先向她问好;只要她的学习有一点进步,我就及时给予表扬、激励;她生病时,我主动关心她。久而久之,她也逐渐感受到了老师对她的“好”,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明确了学习的目的。

案例二:阳阳家住市内,听说有早恋的倾向,我找她谈心,循序渐进地聊到早恋的事,向她了解情况,并且做了耐心的说服教育工作,告诉她青春期的孩子有互相吸引、彼此好感是正常的事情,但是对“爱情”还不够成熟,要以学业为重,只有掌握了一技之长,才能理想就业,如果真的喜欢,可以把感情埋藏到心里。后来又多次找她谈心,并且教她如何去处理好这一关系。又抓住校运会她为班级争得很多荣誉这一契机,在班级大力表扬她,把她的注意力吸引到为班级、为自己争得荣誉上,进而一心一意努力学习,为班级和自己赢得了荣誉。后来这件事她处理得很好,虽然现在她还有些贪玩,但可以看到她一点一点的进步,我的心里也很高兴。

二、个案教育体会

1.“严师出高徒”。任何时候对学生严格要求都是正当必要的,否则是对学生不负责任。但严格不等于严厉,严厉意味着教师态度的强硬和武断,时间长了会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从而导致依赖性、神经质、敌意等不良心理问题。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应该是严格而不是严厉。

2.维护学生的自尊心。我们的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差,初中阶段大多不被老师欣赏和信任。如果我相信他们的话,他们就会特别高兴,对老师的要求照做不打折扣。青少年时期是生理、心理最不稳定的时期,此时尚未形成很强的自我意识。如果教师不尊重学生,对学生的缺点与不足缺乏耐心,不分场合当众揭短、挖苦嘲讽,会导致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损伤。尊重学生,是师爱最真诚的流露,同时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促使其自我价值的发现。

3.密切与学生的交往。深入学生当中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是师爱的突出表现。世界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当教师使一个学生认识到他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有自己的志向、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的人的时候……才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学生和尊重学生。”处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渴望得到教师的关心、支持和指导,希望得到师爱的滋润。一般说来,感受到了师爱的学生,均会激发出对教师之爱。学生对老师的热爱会产生神奇的教育实效,它能使学生自觉尊重教师的劳动,为他所喜欢的老师而努力学习,甚至于因对其教师有好感而发展到对该教师所教课程感兴趣,确实体现了“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4.班主任要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使整个班集体具有凝聚力。要做到言出必行、说到做到。班主任在学生面前说话要三思,说完后一定得兑现,不能让学生觉得班主任说话不算数,这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要做到勤跟班级。班主任常到班级中去,一方面多留心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到班主任无时无刻不在他们身边关注着他们,这样,学生就会时刻谨言慎行,形成自我约束力。

中学生学前教育第3篇

1.增强幼儿教师的艺术修养有助于幼儿教师自身修养的完善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基本的职业素养除了细心、热爱孩子以外,还要注重自身素养的形成,其中就包括自身的艺术修养。只有具备一定程度的艺术修养,才能更好地将艺术修养转变为个人的气质和教学风格,才能更好地影响少年儿童的艺术生活。

2.增强幼儿教师的艺术修养有助于工作的顺利进行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大部分的工作内容是与孩子为伴,通过与他们的游戏、教学等互动,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增加他们的日常知识。幼儿教师为了培养孩子的兴趣,经常会与孩子一起画画、唱歌、跳舞,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具有一定的艺术表达能力,才能更好地带领孩子们进行游戏和生活,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3.增强幼儿教师的艺术修养有助于增强少年儿童的艺术兴趣在现在的学前教育中,少年儿童接触最多的当属幼儿教师,幼儿教师对少年儿童的影响也是有目共睹的。为了增强少年儿童的艺术兴趣,促使少年儿童全面发展,幼儿教师就要增强自身的艺术修养,使孩子们在充满艺术氛围的环境中健康成长、积极生活。

二、教师培养少年儿童的艺术能力的策略

1.从自身出发,培养教师的个人艺术热情艺术,是艺术家借助于一定方式对现实生活的概括反映,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作为引导少年儿童艺术兴趣的幼儿教师,必须从内心深处热爱艺术,将艺术视为终生爱好,多读、多听、多看,多接触各种艺术形式,订阅相关的艺术杂志、报纸,随时关注艺术动态(定期观看歌剧、美术展、艺术报告等),并养成定期欣赏艺术作品的习惯,热情地传递艺术方面的理念,带着感情地去欣赏艺术作品,这样才能发现艺术的美和学习通往艺术的技巧,才能给少年儿童带来潜移默化地引导。

2.寓教于乐,增强学生艺术体验孩子的心是天真的、需要引导的,要想使少年儿童真正愿意去接近艺术、感受艺术,就需要用真实的体验激起孩子对艺术的兴趣和渴望,这样才能带动孩子以自己的心去感受艺术之美,对艺术产生求知欲和渴求欲,想要主动地走入艺术的殿堂。当少年儿童本身产生了兴趣和热情,幼儿教师只要多加引导,增加技巧方面的问题,就可以正确指引少年儿童的艺术方向了。教师要增加少年儿童学生对于艺术生活的体验。比如,经常组织小朋友去看电影,组织小朋友进行唱歌跳舞活动,鼓励小朋友多参加幼儿园组织的文艺演出,帮助小朋友编排节目以发掘小朋友的艺术潜质。通过多彩的活动和教师的传授,相信每位少年儿童都会找到适合自己的艺术能力,发掘自身的艺术潜能。

3.以幼儿的需求为引导,增加贴近幼儿需求的艺术内容体验

中学生学前教育第4篇

【关键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普通话口语;现状成因;提高

随着早教事业的发展,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也渐趋提高。取得幼师资格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考核就是普通话水平必须达到规定的等级,取得从业资格也需要进行面试。所以口齿清楚、语音标准、表达自然流畅是一个合格的学前教育从业人员的必备条件。

那么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普通话口语现状如何?是否需要进一步提高?又该如何切实有效地提高?

一、学生普通话现状与分析

1.存在问题

目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普通话口语表达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整体普通话水平呈中间大、两头小。由于这些学生都是1994年以后出生的,接触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体较多,整体基础不是太差,而且随着教师要求持普通话合格证上岗,教师的普通话水平也提高了,所以学前和小学期间的语音底子不会太差,三乙及以下水平的学生是极少的,却远不能达到标准、流畅、自如表达的水平。

(2)平时在校园生活中不喜欢用普通话交流。浙江是个方言大省,说吴语的人口占98%以上,全省共分为10大方言区,所操的吴语、闽语、徽语、客家话等地域方言与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的普通话在语音、词汇、语法上都有很大差别。最新的《浙江省推普现状及对策研究》显示,有30.6%的浙江人不会说普通话,我们的学生不习惯也不愿用普通话交流,有时虽用普通话交流,但并不注意语音的标准,基本上是带着浓厚方言的彩色普通话,在语音、词汇、语法上都存在很多问题。

(3)普遍存在用普通话表达的恐惧感。特别是在众人面前,不敢开口,怕说不好。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不能开口是个大问题。现在面对同学、老师不敢说,将来要每天走上课堂面对小朋友,用普通话上课,有恐惧心理,就更难说得流畅自然,又怎能交流沟通呢?

(4)普遍存在的语音问题:①没有翘舌音。浙江的方言里不存在zh、ch、sh、r这组声母,许多的翘舌都念成了平舌,这是通病。②n、l、r相混。受方言影响,将n发成l,将r发成l。尤其是r,几乎85%以上不会发音。③前后鼻音不分。往往两者的尾音完全脱落,舌尖位置既不前又不后,都卡在中间。④i和an、ian和ie、uan和uei都容易相混。这与没有前后鼻音尾音有直接关系。⑤阳平和上声相混。这是声调中最严重的问题,也最难纠正。⑥入声混入了普通话声调中。⑦朗读、说话中没注意轻声。⑧儿化不会念,将尾音“-r”当成一个音节来念。⑨方言语调较明显。

2.原因分析

对以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后,发现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受方言影响太大。浙江不但是个经济大省,更是方言大省,三成以上浙江人不会说普通话,而且普遍不喜欢说普通话。因为绍兴人有一种排外的思想,本地经济较发达,部分人就瞧不起外来的打工者。所以为了免受歧视,本地人不愿说普通话而被误认为外地人,外来人员也会尽快学会当地方言。

(2)小学阶段语音基础没打扎实,声韵调都存在系列问题。这与教师的普通话水平有关,也与现在的教学只注重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而很少关注学生汉语听说能力的培养有关,所以学生普通话口语训练在上职业中专之前没有真正开展过,学生怕说、说不流畅也就不足为奇了。

(3)思想上不重视。在专门学习普通话口语之前,9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普通话水平不错,交流不会有困难,不会影响将来的工作,只要学好钢琴、唱歌、舞蹈等其它专业课即可,所以从未有意识地去纠正语音、去进行口语训练。直到摸底考试之后,许多学生才发现自己的普通话水平不能达到本专业所需要的等级,更不能适应本专业学习工作的需要,这才有了紧迫感和危机感。

(4)说普通话的语言环境没有形成。口语的提高最需要良好的语言环境。由于学生一直生活在浓重的方言环境中,运用普通话交流的机会少,也从未注意纠正语音,操起普通话这个工具自然十分生疏。

二、提高学生普通话口语水平的应对办法

1.思想上引起重视

要进行普通话摸底考试,把摸底情况反馈给学生,让他们明白自己普通话水平的现状,及与专业要求之间的差距,从而明白提高普通话水平的紧迫性。自己想学,能主动学,这样的学习才会有切实的成效。

2.排除心理障碍

要让学生敢于开口说,多说,大胆说,逐渐养成大家都说普通话的习惯,形成浓厚的说普通话的语言环境,在相互纠正与监督中不断进步。课堂上要多给学生练的机会,课后,每天可组织早读或晚说,可以从朗读慢慢向说话过渡,让每个学生每周有一次上台读或说的机会,多给鼓励。

3.用筛选法逐步解决语音的记忆问题

单音节表、多音节表、轻声表的记忆要讲究方法。要求学生第一遍逐个拼写对照,发现自己拼写错误的做上记号;第二遍时只看有记号的,对这些字词又进行筛选,选出仍然没记准确的,又做上不同的记号;第三遍筛选的范围又缩小了。如此下去,可不断缩小生疏的字词的范围。

4.尽早找出自己的语音问题,有针对性地分类纠正

可通过自查(每周一次的常用字分类注音和筛选法记忆音节),看看自己的错误集中在哪些声、韵和调上,并归一下类。再加上语音教师一对一听音后,给学生指出成系列的语音问题,并分类加以纠正。发现了问题所在,也就等于找准了目标,接下去的训练才有了明确的方向,收效也会更快。

5.上课及训练方式的调整

(1)循序渐进。要从最基础的声母、韵母、声调到变调、轻声、儿化,从单音节、多音节、朗读到说话,一步一个脚印,基础打扎实了,上去不难。

(2)大课与小课结合。大家共同的语音问题及一些理论就采用大课的形式,全班一起上;寻找纠正每个人的具体语音问题则采用小课方式,一对一进行辅导。

(3)说练各半。口语的提高不能单靠理论的理解,更需要多练,练成说普通话的语言与口型习惯,练成张口就说普通话的习惯。

6.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校园里都说普通话,同学之间互相纠正,形成良好的语言环境。

7.每天收看新闻联播和少儿节目,利用广播和影视媒体,通过看口型、听发音和轻声跟读等办法来纠正语音语调,提高普通话听说能力。

总之,普通话语言的学习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学生十几年的方言语言习惯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他们对普通话需要一个慢慢适应、慢慢习惯的过程。这需要家庭对学校教学的理解、支持与配合,更需要学校切实加大推普宣传力度,使学生以说普通话为荣,营造出一个全校园说普通话的语言氛围,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考取符合要求的普通话等级与将来的就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浙江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编.普通话培训测试指南[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2]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编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 组织审定.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M].商务印书馆,2004.

[3]苑望主编.幼儿教师口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中学生学前教育第5篇

关键词:中职 学前教育 德育

中职学前专业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正是世界观与人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良好社会公德、行为习惯和健全人格形成的最佳时期。因此,探讨如何根据当代中职生的思想道德现状改进学校的德育教育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中职学生没有升学的压力.学校针对学生现状应想方设法加强德育教育,把学生的过剩精力引导到学习能力的培养和专业技能训练上来。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引导制定合理的目标,注重过程管理,正确评价学生,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长、感受进步,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提高抗挫折的能力,是培养现代意义上劳动者必备的基本素质。

一、中等职业学校学前专业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分析

1.自我约束能力较差,法制观念淡薄

目前在读的中职学生都出生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大部分是从小就被全家人视为掌上明珠,称作“小太阳”的独生子女。由于长期生长在家人百般呵护的溺爱环境当中,这些孩子普遍养成了任性、自私、唯我独尊的性格,在行为上缺乏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做事率性而为,不计后果。相当一部分学生法制观念淡薄,视校规校纪于无物,将违反纪律当作家常便饭。迟到、旷课、上课睡觉、甚至逃学、夜不归宿等现象在许多学生身上表现突出,且屡教不改。

2.文化基础差,厌学情绪较重。

近年来,高等教育招生人数的急剧增加在拉动以升学为主的普通高中教育大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压缩了中职院校的生源群体,导致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的平均文化基础一落千丈。据统计,目前有2/3的新生未达到普通高中的录取分数线.其中相当一部分甚至没有达到九年义务教育的文化水平。这些学生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更有甚者,数学、语文、理化、英语、政治等科目加起来都不足百分。由于生源质量偏低,加之社会上“职高无用论”的盛行致使他们厌学情绪普遍高涨。与普通高中学生相比,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一是中职学生多来源于被高中淘汰的初中毕业生。没有考入高中,退而求其次进入职业学校,是学生和家长无奈的选择。这部分学生文化基础差、纪律观念弱、学习积极性低,甚至存在厌学情绪,难教、难管、违纪率高是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的现象。

3.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挫折承受能力差

由于从小在溺爱中长大,许多学生养成了凡事以我为主的性格,做事原则只以个人好恶而定,自己的利益永远放在第一位,缺乏团结协作精神和大局观念。一旦遇到挫折和不顺心的事就哭天抹泪,无所适从,甚至自暴自弃,意志消沉。

4.片面追求物质享受,精神世界空虚

由于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加之部分媒体和影视作品的错误导向,部分学生在生活上片面追求物质享受,食必精品、穿必名牌。不少学生“透支”家里给的生活费用,经常借钱过日子,甚至欺骗家长“挪用”学费。过分追求物质享乐使这些学生缺乏高尚的人生理想和长远的奋斗目标,精神世界极度空虚。大部分学生只对时尚潮流、体坛动向、歌坛动向和影视界的动向感兴趣,而对公民道德素质、科技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风气等问题则无动于衷。

二、当前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指导思想偏差,重文轻德现象严重

由于受片面追求就业率的影响,长期以来中职学校在德育教育中存在着严重的重视职业技能教育,而忽略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现象。只强调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把握,却忽视了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把智育当“硬件”来抓,德育当“软件”可有可无,结果“软件”真的软了,“硬件”也没有真正地“硬”起来。

2.教育形式流于表面化,缺乏思想内涵

长期以来,学校在进行德育教育时总是一味的采用一些“口号式”、“文件式”的空洞理论和说教,形式单一,内容枯燥,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和参与积极性。导致学生对这些所谓的德育活动很难提起兴趣,甚至非常反感。不能起到思想道德教育所应有的唤醒、激活与弘扬个体道德潜能的作用,其结果只能是低效或者无效的。

3.生源不足,学校主观放松德育教育

近年来,由于高考扩招以及社会上新“读书无用论”的盛嚣尘上,导致中职学校普遍出现招生困难、生源不足的问题。为吸引生源,维持自身生存,学校本着学生是“上帝”的观念,过分溺爱、迁就学生,主观上放松了对他们在德育方面的教育和约束。

三、针对德育教育的几点建议

1.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

根据当前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以及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彻底改变概念化的空洞理论说教和运动式的一阵风的做法,代之以德育教学为主、各种活动为辅的寓教于乐、寓教于学的教育模式。逐步形成爱国主义教育、法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多样、形式灵活的德育教育体系。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2.加强社会实践教学,用实践激励人

实践证明,劳动者素质和创新能力不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增强竞争力的瓶颈,如果没有实践,即使有一流的产品设计也很难制造出一流的产品。因此,学校在开展德育教育时应以具体的某一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为切入点,在具体职业环境的氛围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工作,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对该专业人员的道德需求,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3.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现代的中职学生生活在一个信息来源广泛、各种思想鱼龙混杂的多元世界里,学生很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而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压力相对较少,而这一时段的青年学生,思想和身体都处于发展渐渐成熟时期,对社会、对职业的向往和对异性的吸引都是很自然的事情,他们各取所需,有的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学习知识和技能上,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希望将来通过知识和技能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有的则因为无聊空虚而把早恋看成最大的需求。因此,及时地向学生灌输新的事业观、家庭观和幸福观,是德育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及时疏通学生心理中的不满、烦闷、逆反、嫉妒、自卑、焦虑、急躁等不良情绪,加强与学生的心理沟通,拉近师生的距离,帮助学生克服错误思想,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参考文献:

[1]中学生道德修养读本[Z].九州出版社,2003(19).

中学生学前教育第6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健康教育;学前卫生学;健康教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4-0032-01

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一般狭义理解为生理方面的健康,认为一个人只要身体强壮,没有疾病就是健康。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物质水平、文化素养的提高,对健康标准的认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人们对健康标准的认识从单一的生理方面发展到心理方面,认为健康的标准应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即身心健康。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健康不仅是身体没有疾病、不虚弱,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又把道德修养和生殖质量也纳入健康的范畴。作为学前卫生学教师,对学生肩负着教育的重任,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生存的知识技能,更要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完整的心理状态、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公德的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如何把学前卫生学和健康教育融合、渗透,我通过多年的学前卫生学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种途径:

一、利用教材渗透健康理念

利用学前卫生学教学内容中与健康相关的因素,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逐渐形成健康生活方式和健康理念。还可利用课后的“小资料”设计开放性课题,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在完成课题的同时,锻炼学生解决问题、合作探究的能力。如学习《幼儿常见传染性疾病》这节课,介绍细菌、病毒个体微小,肉眼看不见,开展微课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在幼教教学过程中如何教育幼儿饭前便后要洗手,设计方案,拓展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建构。健康不应仅仅存在于抽象概念和课本中,最终要存在于意识和行为上。

二、结合季节特点、区域特点、社会热点渗透健康理念

结合季节特点,针对疫情发展渗透健康教育。2017年冬季,流感爆发,我校每班都有近20%的学生得病。我们通过讲座、宣传板报向学生宣传流感的特点、传播途径及预防保健知识,并及时采取消毒隔离等措施。每年春季,我校都会组织二年级学生到幼儿园见习,我利用学生见习的机会,让学生向各个幼儿园了解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的辨识及预防的常用知识。

三、结合学生青春期发育特点渗透健康理念

幼师生在校阶段正处于青春期,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会出现一些显著改变。我在课堂上针对幼师生实际出现的问题,在学习《生殖系统》一节时进行健康知识宣讲,从而提高幼师生青春期健康知识水平,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些青春期生理及心理变化的正常性和必然性;重点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引导学生形成文明的性道德观念;积极倡导关爱生命、远离毒品,抵制网瘾,塑造健全人格,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

四、关注心理健康教育

在学前卫生学教学中,采取赏识与激励的方式,强化成功体验。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相信自己。另外,教师应熟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置学生蹦一蹦可以够得到的问题,循序渐进,让学生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教师还可以利用较难的探究性学习,对学生进行耐挫力训练,教师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当学生面临失败而又无助的时候,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分析原因,鼓励他们“再来一次”,直到成功。教师可以通过介绍科学家生平,讲解科学家百折不挠的精神,引导学生如何面对挫折,常此下去,可以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五、良好的社会公德教育

中学生学前教育第7篇

【关键词】中职 学前教育 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3-0180-01

体育教学是当前幼儿教育中的一项基本内容,也是提高幼儿身体素质的一种途径。在幼儿阶段经常参加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对提高孩子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幼儿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他们的体育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因此加强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体育教学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一 加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体育教学能力培养的意义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担负着幼儿教育的重担,加强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他们掌握更多的体育技能,或是帮助他们了解一些处理运动创伤的基本技能。同时通过体育教学能力的培养,会增加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体育活动的参与兴趣,通过参与体育教学并组织幼儿参加各种体育游戏等,提高幼儿的身体健康状况。另外,体育还可以作为一种放松的方式,很多时候面对生活或学习方面的压力,适当地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就能放松心情,既能够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还能够帮助学前专业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对中职学前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完善体育教学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是实现学前专业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为幼儿良好的身体素质奠定基础的关键。

二 培养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体育教学能力的内容和途径

1.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体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内容

提高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是“幼儿园工作规程”的要求,也是中职人才培养的一种需要。通常情况下对学前专业学生体育教学能力的培训内容主要有:基本体操、体育游戏组织能力、体育口令(包括:立正、稍息、左右看齐、报数、原地转法、齐步走以及原地踏步等);理论方面的知识有:及时发现幼儿在体育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并根据幼儿之间的差异进行科学的指导。

2.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体育教学能力的培养途径

第一,运用体育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体育教学能力。体育课堂教学是学前专业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重要途径,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主要是学习课堂常规以及如何组织一堂体育课,因此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时应该有所侧重,特别是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教师更应该将教学重点放在教学常规方面,要让学生明确一节体育教学基本的流程。在学习体育基本口令时,如立正、左右转时,教师应向学生讲解每一个口令下学生要做到的正确动作是怎样的。教师在发号“立正”时,学生应两腿挺直、收腹提臀、两臂自然放松靠近身体两端,中指贴在裤缝中线位置、头要正颈要直,两眼平视前方。学前专业学生可能今后从事幼儿教师后并不会这么严格要求学生,但作为一名老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必须要了解正确的动作。

第二,通过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体育教学能力。课外活动是体育教学的一种补充形式,教师在体育课之余举行一些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既能够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锻炼,还能够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所学到的体育知识和技能有用武之地,充分提高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教师在开展课外活动时可根据学前教育专业教育的特性,开展一些具有实际效用的课外活动,如教师可以组织一次幼儿体育教学活动模拟活动,由学生踊跃报名参加,其他学生作为“幼儿”共同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活动主要是“小幼师”根据教学资源的需要自行决定教学内容,设计、组织一堂体育教学活动,可采取学生共同评价,教师给予点评的方式,通过模拟教学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的体育教学能力。运用课外活动培养学前教学专业学生的体育教学能力是一种有效的教学途径,但是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要渗透幼儿的相关知识,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性,只有这样学生在今后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才能够更科学、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体育教学能力。

三 结束语

体育教学能力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备的一种能力,因此中职院校在设置课程时应该尽可能地考虑幼儿教育的实际需求,通过体育课以及课外教学活动的形式提高学生的体育教学能力与综合素养,为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岩.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1(2):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