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高中历史新课程(合集7篇)

时间:2023-08-16 17:06:00
高中历史新课程

高中历史新课程第1篇

一、新课改教材的特点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历史新教材打破了原有的章节体系,突破了朝代体系,改变编年史体例。以模块为框架,以专题为基本单元,以中外历史合编为系统,组织性跳跃性很强。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人文精神。这是旧教材所不具有的。

(1)增强了与人类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相联系的内容。比如在必修课程《历史Ⅱ》中,增加了“国有企业改革”、“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的内容,以及“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等内容。在必修课程《历史Ⅲ》中,增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内容。从而是历史内容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体现浓厚的时代气息和现实性特点。

(2)更加注重面向世界,有利于形成大历史观和全球史观。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将会被进一步溶入全球一体化的历史进程中。世界需要了解中国,国人更需要了解世界。随着中国成为贸易大国和国际政治经济地位的提高,世界离不开中国,中国也离不开世界。为此,新的高中历史教材不仅弥补了旧高中历史教材没有世界古代史的缺陷,从而使世界史的总量上升到了全课程总量的四成左右。如必修课程《历史Ⅲ》中,增加了“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等内容。选修课程“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增加了“梭伦改革”、“・阿里改革”的内容。这必将有利学生更好地了解世界,并能从世界文明发展的角度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正确的世界观,以及对历史宏观、整体认识的大历史观。

(3)一改旧教材与现实社会和日常生活实际脱离之弊端,贴近生活实际,充分发挥了历史的社会服务功能。如在必修课程中增加了“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在选修课程增加的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内容,让学生通过身边衣食住行的历史变化和现存的历史文化遗产来感悟社会进步,感悟历史发展变迁。

(4)淡化历史的政治化服务功能,还历史之本来面目,有利于学生更客观理性的认识历史,从而更好的发挥历史的育人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历史追求的就是真实性,讲究思想和文化艺术的延续性,单纯的只讲政治斗争,不利于学生现代价值观的形成!这也正是新教材重点突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度的目的。

二、新课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大力提高自身的全面素质,要具有广博的知识储备和高超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师要在原有的历史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尽快对新增知识体系熟悉掌握,并要据有大量的相关史料。尤其是新教材增加了文学艺术史内容的比重和世界文化遗产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对这些艺术门类和领域都要有广泛的涉猎。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是指教师要有全新的历史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根据历史新课程标准所确定的三维课程教学目标。突出重点,明确难点;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确定探索性教学活动的亮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历史领域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教学活动。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作用。教学过程就是教与学的过程。如何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哪个是中心?首先是解决好老师的角色转换,即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老师更多地要营造和谐、民主、开放、有效的课堂教学氛围,努力为学生创设能够张扬其个性的空间。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心智都在教学过程中能得到全面发展。二是要充分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即在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提倡教师积极引导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创设情景、收集资料、课堂模拟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积极探求、体验历史的过程,使教学过程的信息传递由“教师学生”的单一途径变为“教师学生”、“学生教师”、“学生学生”等多元途径,真正使历史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互动、合作探究、老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相长的新境界。

(3)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改革的难点之一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这是一场思维角度的革命。在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中,我们应该引导和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创设和营造开放性的课堂氛围。新教材中比以前删减了政治性很强的内容,增加了贴近生活关注民生的内容,这够使我们能更好的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亲身实践的学习情景机会,尽可能让学生解除困惑,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问,教师要精心设置,以设问、追问、反问等方法,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多给学生交流表达的机会,多为学生创造历史考察、调查、探究的机会,组织课堂讨论、辩论会、演讲会、展览会等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本质上是教师一种经常性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和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和教学行为日趋完善和优化。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面对全新的历史教材和课程,教学反思就更加重要了。教师要从新教材的特点、教学现状和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反思。并以此来优化教学,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尽快成长为学者型、研究型的名师。

高中历史新课程第2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改认识

伴随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先后展开,与课改前的历史教材相比,课改后的历史教材变化很大。打破了旧教材的编写体系,以专题模块的形式出现,由三个必修模块和六个选修模块构成,每一模块各成体系,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明显加强。新教材的知识内容也做了较大的增删,其中有一些内容是以往教材中从未涉及的。总之,新教材呈现出知识跨度大、理论性强、深度更深的特点,再加上版本多,这一切,无疑给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那么在新课改下,我们应该如何操作历史教学呢?

一、要更新教学理念

新课程要求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还包括方法、技能。历史教学应该教会学生掌握认识历史知识过程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用历史意识考察社会和认识社会的能力,用历史智慧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学生的能力培养方面,又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作情感,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重新为自己的角色定位,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还应该认识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的成长主要依靠自己的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启发、引导和帮助学生,在于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探究性。

二、要勇于放手尝试,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构建先进的、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本,改革授课方式、方法,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应做到以下几点:

(1)改革课堂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实现教学内容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和科学化。新教材给我们的一大印象是信息量大,理论性强。如果再像过去那样仅仅依靠一面黑板,几根粉笔,是很难解决问题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大量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增加信息量,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形象、生动。这样使学生容易理解记忆。

(2)采取师生互动方式,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那么,在新课改下怎样才能体现师生的互动呢?可采取以下方法:教师要根据教学重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自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广泛交流,最后师生一起评价总结。这样,整个过程就能够体现出学生的自主、合作、民主、探究,就能够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另外,在讨论探究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新的观点,使用新材料。教师对于新颖的观点和论据,不要急于下论断,特别是对明显带有偏颇性的观点,不要轻易加以否定,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对讨论中出现的难点和疑点,不明确的可以暂时放一下。这样做,一是出于“严谨治学”的原则;二是告知治史如断案,要学会重视与理解不同的观点,要大胆质疑,更要谨慎求证;三是更能激发学生进一步深入钻研的积极性。

(3)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新教材中增加的综合探究课以及每一课之后的活动建议就是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历史教师要在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此外,还可以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开展好其他类型的研究性学习,比如课堂讨论,收集历史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等。

三、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自信心,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中学历史教学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标特别强调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主张通过学习历史,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加深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可以使人开阔视野,增长智慧,陶冶情操,完善人格,有助于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在授课中,应注意挖掘教材中的优秀人文主义思想,把它和学生的思想实际联系起来,及时进行点化和升华,做到知识和人文精神的融合。

四、重视自主探究课以及课后的“活动建议”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学生被动的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理论,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同时,新课标也要求在教学中应注重“过程”。那么,怎样才能突出“学习过程”呢?我认为除了改革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之外,还应该重视自主探究课和课后的“活动建议”。另外,新教材中每一课之后还附有“活动建议”,大多是与现实生活相关的,对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引导学生展开社会调查,搜集整理资料,或在课堂上辩论,或撰写成历史小论文。

五、要注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中,兴趣是一种激烈而持久的动机,唯有热爱历史,才会在积极持久的学习热情中获得能力。目前,高中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层次还比较低,大部分停留在直接兴趣上,他们往往喜欢听历史故事、历史典故,而对理性的知识不感兴趣,再加上高中学业繁重紧张,其他学科学习压力大,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衰减、消失。针对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改善:一是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构建先进而科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愿”学。二是提高历史学科的课程实用价值,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乐”学。三是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成功心理,使学生“喜”学。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采取有效的方法增强学生的成功心理,这对稳定学习兴趣有很大作用。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一层次的内容作出达标要求,对学生每达到一个层次进行及时的评价和鼓励,让学生觉得自己是成功者,有信心进入下一层次学习。再比如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让他们在不同场合获得不同的成功感,对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探究的学生予以肯定,对提出独到见解的学生予以赞赏。总之,老师要对学生的一点进步都要加以鼓励,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抱有信心。

六、要有效处理课后习题

新教材中每一课都附有大量习题,如何有效处理这些习题呢?我认为采取“分而化之”的办法,而不要在讲完课之后再去集中处理。例如,对“知识链接”可以在讲到相关知识点时,让学生自己阅读参考,对“阅读与思考”、“解析与探究”,完全可以在课堂学生探究过程中解决。这样一来,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

七、对课堂小结的处理

高中历史新课程第3篇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理念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学生往往成为教师说教的对象,对于教材的知识只要接受就行,所以历史课堂就显得特别得琐屑、沉闷。在这种学习环境下,学生得到的只是一些十分死板的历史知识,但付出的是孩子的生机与灵气的泯灭,及人文关怀和创造精神的缺乏。而这恰恰违背了学史最基本的功能:“学史使人明智”。

二、优化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1 利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习兴趣,拓展教学内容

心理学家们研究发现:兴趣越大,学到的东西便越多。运用多媒体教学,可充分利用其声、色、形、像,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历史情景,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必修Ⅱ专题五“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这节课时,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特点我采取了资料介绍、观看影片片段、课本剧、辩论赛等多种手段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手段运用要适当,不可过多过滥,本末倒置。

2 利用多媒体手段,丰富课程内容,实现教学目标

高中历史新课程第4篇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乡土历史;教学资源

《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中明确提出:“应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发展的具体需要,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校外各种丰富的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为转变教育教学方式,适应历史新课程提供有力的支持。”的确,历史的过去性特点,使得历史不能像其他学科知识那样复原与复制,历史由远而近的发展规律与学生由近及远的认识规律相悖,使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受到负面影响。而乡土历史是在我们学生身边发生、发展、演绎的,从情感上说极易接受。一片瓦当、一块残碑、一座建筑,都蕴含着历史信息。学生参与其中,亲自去体验祖祖辈辈生活的这片热土的历史厚重,对故乡的爱恋之情就会油然而生。因此,一线高中历史教师应充分思考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利用乡土课程资源进行历史教学。

一、新课程背景下运用乡土课程资源进行高中历史教学的意义

1.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史积极性。新课程背景下,改变历史教学现状的关键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在讲授涉及家乡的史事时,学生就会有一种亲切感,对学习内容有了浓厚的兴趣,从而大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使课程教学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新课程背景下,乡土历史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提供丰富的课题资源,学生可以通过查阅当地的档案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以获取第一手资料,也可以通过实地采访和实地考察获取所需的资料,而在接触现实情景中,学生必然会进行思考,产生许多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探讨,从而形成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并最终融入社会。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尤其是爱国主义精神。在结合乡土史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乡土历史将以它无可替代的时空内涵和认知纬度,给学生以心智的陶冶、思维的启迪和情操的熏陶,使学生获得深厚的人文素养。尤其是乡土历史讲述的是本乡本土的历史,是学生先辈经历的变化过程,其中某些片断学生自己也耳闻甚至目睹过,因而是离他们最近的历史,利用乡土历史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正是乡土历史教学的优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耳濡目染一些英雄人物和模范人物的丰功伟绩,再通过历史教学加深对历史文化的认识,从而有效地激起学生对家乡、对国家的积极情感,把爱土爱乡上升到爱国的高度。

4.有助于学生对统编历史教材的理解。我国是个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历史内容极其丰富,统编教材的内容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各民族、各地区的历史都详尽囊括在内。地方史是生活环境中可以直接感知得到的,人物事件都是土生土长的东西,有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地方文化,虽然在统编教材中没有讲述,但就本地区乃至中国都是很重要的,只因篇幅和教材容量有限没有编入教科书,但与教科书的内容又紧密相关,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见缝插针的引进一些地方史内容,就能使学生感到历史不再是遥远的不可捉摸的人和事,而是活生生的、可触可摸的存在,从而使学生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二、利用乡土历史资源进行高中历史教学的操作途径

1.穿插性教学。在统编教材的有关章节之中,结合乡土史与中国史的联系点,寻找乡土史对中国史的补充点进行教学。虽然它不具系统性,只有“点”,没有“面”,但它将乡土史与国家民族历史发展背景相联系,丰富了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的学习心理,是乡土教学中采用最多的方法。比如讲到《近代中国维护国家的斗争》时,我就向学生介绍了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牺牲的爱国将领陈化成,在厦门至今仍保存着陈化成的故居和陈化成墓;在讲到《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一课时,我又向学生介绍了厦门集美区后溪镇碗窑窑址,该遗址是厦门较早发现的宋元时期窑址之一,反映了厦门古代陶瓷生产状况。

2.专题性教学。专题性教学分为专题讲座和第二课堂活动。对于一些地方上重大的历史事件和文化遗迹,或内容多讲不完,或与统编教材结合得不是很紧密,在课堂上无法讲授,可以采取专题讲座形式授课,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我本人就曾编写过厦门乡土校本教材《碧海蓝天话鹭岛》,在教学中获得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就学生研究性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而言,我们更提倡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应该尝试着让学生多一些外出参观、调查的机会,让他们去看看历史古迹,感受感受家乡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先辈们的创造精神。我在上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课后,就曾让学生对本地区的建筑风格开展过相关的研究性学习,结果学生非常清晰地看到了本地区建筑风格的演变:传统建筑以红砖古厝为主,如海沧新垵旅居缅甸的盐商邱新样建造的三合院;近代随着中国的逐步开放,西式建筑不断传入,又以厦门鼓浪屿上的别墅为代表;在引进外来建筑风格的过程中,聪明的厦门人又将外来建筑与本地风格相融合,出现了中西合璧的“嘉庚风格”建筑……除了让学生“去触摸脚下的土地”,还应该让他们多“去体味身边的故事”,如:编辑板报,阅读图书报刊,谈参观访问的收获和体会,写学习札记、乡土史小论文等。

3.师生互助。乡土史的教学由于成文资料相对缺乏而不易开展,但是我们身边往往有丰富的乡土史料资源,等待善于发现历史的眼睛。真正用心去倾听,用手去触摸脚下的这片土地,往往就有许多的收获。教师不是乡土史料的唯一占有者,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挖掘身边的史料,求证其真实性,并将信息及时有效地传递给周边的人,这其中也包括教师本身。师生的密切配合,是扩大史料积量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的需要。

三、运用乡土历史进行新课程教学应注意的事项

1.教师本身应增强开发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意识。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必须自觉转换角色,增强和扩展课程资源意识,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对本地区的相关乡土历史资源进行深入研究,在日常生活中就应注意相关资源的收集与整理,做到心中有数。

2.注意乡土史教材与统编教材的从属性关系。乡土历史因其通俗易懂、与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容易接受得到了许多教师的重视,但也应注意利用乡土历史进行课堂教学,不可喧宾夺主。要认识到,乡土历史只是作为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而不能取代它。毕竟现行的新教材是严格以《历史标准》为依据,按照高中课程计划来编写的,以学习专题形式构建起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基础,体现了历史学科古今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相交融的综合性特点。这是乡土历史不可能达到的。因此只有正确的定位,才能使两者相得益彰。

3.要保证史料的真实性。目前,在乡土史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即大量的的民间故事、稗史传说充斥课堂,大量没有经过认真筛选的史料进入课堂,因此教师有必要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真实、丰富的史料,并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加以融会贯通。“国史美恶兼收,志则有褒无贬”,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是史学有它的“鉴戒”功能,对一些家乡的反面人物作介绍,对一些愚昧、落后、消极的乡土习俗作批判,不但不会影响历史乡土教学的教育目标,相反,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诚实的品质,防止狭隘的地方主义和民族主义的片面倾向。

参考文献:

[1]朱汉国,王斯德.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范兆雄.课程资源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方伟君.对历史研究性学习的乡土化思考[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6).

高中历史新课程第5篇

1.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古今的联系,应当认识到以下方面

历史教学要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这是新课改所倡导的精神,《历史课程标准》也提出历史课“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很多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极体现这一课程理念,在讲授历史问题时注意联系现实问题,包括联系当前国际局势的问题、现实社会问题、实际生活问题、学生思想问题等,力图为历史课注入活力。

1.1要寓论于史,不要直接说教。揭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是历史认识和历史解释的表现,这种认识或解释是基于历史的实际的。历史学科的教学内容展现了历史的发展与演进、变化与延续,其中的知识本身已有一定的价值取向,所具有的思想教育因素不是外来附加的。教师应认识到,支撑道理的是史事,而不是道理本身。在处理教材和实施教学时,重要的是考虑如何体现历史知识所具有的认识功能,通过历史的叙述来阐明有关的道理,揭示有关的联系,让学生从历史的事物中有所感悟和认识。历史学科的教学艺术之一,就是教师对史事与道理的渗透融汇,而不是采取贴标签的方式,简单地进行说教,机械地加以套用。

1.2要具体生动,不要空泛议论。历史知识和历史认识都是具体的,是来源于历史上活生生的人与事。学生要真正掌握知识和提高认识,其前提是对历史事物的了解和理解。学生只有在其认知系统中建构起具体的知识及概念结构,才能生成相应的观念和认识。反之,任何观念和观点若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不可能在学生的心里真正确立起来。因此,历史教学的大忌之一,就是脱离具体生动的历史原本而进行凭空论说。

1.3要有机结合,不要牵强附会。任何事物之间建立联系的意义,关键都是确立它们内在的、本质的、有机的联系。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也是这样,通过实事求是的有机联系,学生更好地从历史的角度来认识现实,而不是简单地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划上“加号”或是“等号”,尤其是这种联系不能生拉硬拽,以免失去教学意义,而要刻意渲染,实无必要。

2.教师要进行教学反思

2.1写教学后记。可以记录以下内容:①记录成功做法。如形象贴切的比喻,巧妙的导入新课,留有悬念的结语,激发学生思维的提问等。②记录失败之处。即将处理不当的教学重点、难点,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如所举实例,所选习题)记录下来,使之成为以后教学中应吸取的教训。③记录教学机智。即把授课过程中偶然出现的灵感或解决问题的方法记下来,供以后参考。④记录学生问题。即记录教学程中学生的迷惑点,作业中暴露的欠缺点及考试中出现的失分点。⑤记录学生见解。⑥记录教学新得。教学后记所记的内容虽然很多,但不需要详细记载,特别注意的是记载一定要及时,否则容易忘记。

2.2写反思日记。教学后记要求短小精悍,反思日记要求详细具体,侧重于记载课堂以外的一些教育教学经验、学法指导及公开课、观摩课、教学研讨活动后的认识、收获、体会感悟等。必要时要对事情发生的过程、背景进行详细的描述,为深入研究或进行专题研究积累原始材料。教学后记一般来讲每天都要写,而反思日记要求每周写1—2篇,但一定要有感而发,忌无病.

2.3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学生作为教学实践的客体对教学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们从自己的实际需要、兴趣、爱好出发,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堂组织与管理及其课堂教学效果等做出评价,使教师不仅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教学上的优点和不足,而且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和需要。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要定期进行,以便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及时的调整。

3.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历史知识。

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逐渐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而这种历史观的形成不是建立在对历史知识的简单机械地记忆的基础上的,而应该是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和理解,进而学会用历史的视角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讲清基本的历史概念,同时注意各学科知识间的渗透,引导学生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分析思考,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养成创造性思维的习惯。

3.1教师要讲清基本的历史概念。如在讲授君主制、民主制、共和制、君主立宪制;民主革命、民族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革命;论述、叙述、评述、分析;改革、变革、沿革等基本概念时,就必须将其内涵讲清。平时也应该让学生区分历史概念的内涵,如试题里要求回答某一历史事件的后果,这就要指导学生分析后果与结果、成果的不同。并要在具体问题的指导下,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提高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

3.2引导学生将各学科知识互相渗透,以促进历史课的学习。地理上的山川地形知识,英语上的词语知识,语文课文中的有关的知识等都会促进历史学习。反过来,历史学科也促进其他学科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其他学科知识恰当灵活地运用到历史学习中来。前后知识要联系、贯通。如,引导学生把1814年拿破仑远征俄罗斯的失败与希特勒攻打前苏联失败联系起来,从宏观上了解各地历史的联系。

还要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以了解真实情况。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一次影响比较大的革命而非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

高中历史新课程第6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高效课堂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在规范化办学逐渐深入的今天,如何真正实现课堂的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尤其是高考仍被人们深度关注的今天,如何适应新课程下的高考?本文就如何打造优质高效的历史课堂谈一些肤浅的认识,以求教于同行。

一、什么是优质高效的历史课堂

优质高效的课堂是指在预定的时间内,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手段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并获得预期效益的最优化,使学习者获得最大进步与发展。历史学科,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它肩负着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艰巨任务。打造优质高效的历史课堂就是要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能力培养上,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尤其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事物的能力。

二、如何打造优质高效的历史课堂

(一)要吃透教材与课标。一节课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关键是教师是否吃透了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是组织教学和高考命题的指挥棒,只有紧扣课标,明确教学目标才能达到有效的课堂教学。新课标确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课程的价值追求,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传统的历史教学强调知识和能力,新课程标准下则要求通过合适的方法、不同的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要编好学案。学案教学使学生更加明确教师的授课意图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就学到了知识,又学会了学习。学案教学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促进发展,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灌、学生装的弊端。它以导促学,促使学生从“苦学、死学、难学、学会”变成“乐学、活学、易学、会学。”

(三)要了解学情。无论是在学案的编写上,还是在课前的准备上,还是在课中的讲解上,一定要了解学情。比如每节课上课前,一定要检查或抽查学生的学案。一方面是督促学生要认真完成学案上的内容,同时要了解学生每道题的做题情况,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只有这样,你在课前任务的分配上和课中的点拨,讲解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游刃有余。

(四)课前要认真备课,课上要灵活应变。课堂上瞬息万变,学生不一定会问到什么问题。这就要求课前老师必须认真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被学生提出的问题弄得手忙脚乱,不知所云。同时要求老师要又灵活的应变能力,具体到教学实践中,就是既要小心地呵护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又要能够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去探究,而不至于把宝贵的课堂时间浪费在对细枝末节问题的扯皮中。

三、优质高效历史课堂模式初探

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学校也在努力,我们历史学科也在探索适合我们本学科的高效课堂模式,现将我们摸索的模式和最初设想介绍给大家。

(一)预习。预习主要是在课下完成。学生可以利用自习课或课余时间,通过看书,上网,查资料等各种方式,完成预习内容。预习很重要,预习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展示是否精彩和课堂是否有效率,预习的差距也决定了成绩的差距,所以要给学生讲到预习的重要性。同时,还要通过检查或抽查督促学生预习的完成。

(二)展示。展示主要在课堂上完成,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学生利用课间十分钟将展示内容写在黑板上。之所以要利用课间十分钟,是因为如果学生上课后才将展示内容写在黑板上,将会占用不少时间,往往会出现每节课都讲不完,每节课都拖堂的情况。这就要求老师应该在每节课之前,提前把任务分给各组。 第二个环节:上课后前5分钟,通过抽查或提问的方式,检查上节课的复习情况和本节课的预习情况。设置此环节的目的是督促学生及时复习和预习时要有意记忆。 第三个环节:各组学生代表对展示内容进行讲解,其他同学质疑,老师及时点拨。这个环节大概需要20-25分钟,也是整个环节最精彩的部分。这个环节最能锻炼学生胆量,最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这个环节,展示学生只有在预习充分地的情况下才能展示精彩,其他学生只有在认真听讲的情况下才能提出质疑。当然这个环节对老师来说也是一大挑战,因为学生在展示和质疑时,什么问题都有可能提出,什么错误都有可能出现,教师只有在准备充分的情况下点拨才能及时,到位,才能真正起到指点迷津,拨云见雾的作用。 第四个环节:课堂小结和当堂检测,同时布置下一节课的预习任务。课堂小节能使整节课知识网络化,体系化,便于学生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便于学生记忆。当堂检测能起到巩固和检查学生本节课所学知识的作用,同时做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能做到及时纠正。

当堂检测能起到巩固和检查学生本节课所学知识的作用,同时做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能做到及时纠正。 这就是我们在探索过程中形成的基本模式。当然,针对历史学科,尤其是在新课程下专题体例,我们除了每节课要求学生将课文内容问题化,网络化外,我们还非常重视单元小结,单元测试。单元测试分为基础测试和能力测试。基础测试主要是将单元内容问题化,然后检测基础知识的落实。能力测试主要是出一些立意高的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找寻信息,提炼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燕,赵牛新,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国科教研究杂志,2014年第12期;

[2]马永华,赵海涛,高中历史教学之我见,中国教育学刊,2015第4期;

高中历史新课程第7篇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中,往往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导致课堂教学变成对学生灌输知识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多的是注重教学本身,而不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的评价也只是以成绩的好坏为标准。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教师在教学中起着引导作用,只有将教与学结合起来,才能使课堂教学高效进行。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进而构建高中历史高效课堂。

二、课前明确学习目标

在历史教学中,把教学目标告诉学生,可以帮助他们在上课前整理思路,在学生头脑中提供可以挂靠要点的钩子。这不仅激活了学习过程,并使学习者集中注意力去获取所要求的结果。教学重点是教学目标赖以贯彻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内容。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确定为教学目标。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际,根据教学目标,恰当地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确立为教学重点。在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后,才能更进一步构建高中历史的高效课堂。

三、创新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乐学的课堂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新课标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有明显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就会随之提高。针对高中历史课程特点,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情境导入引趣。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课堂导入能够在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善于在课堂教学的开始阶段就巧设一个扣人心弦的情境,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情境教学法就是一个很有效的导入方法。教师可以用丰富而生动的语言描述历史上的动人故事,尽情地展现历史本身的魅力,紧紧吸引学生,使其急切地想知道后面要发生什么,以及与此相关的都有哪些内容;还可以有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一个场面宏大、内容丰富,集声音、图像、文字等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环境,让学生走进历史、亲历历史,这必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2.新奇引人入胜。喜欢新奇是人的共同心理,更是青少年的主要心理特征。在教学中,如果教师每次的授课过程都是介绍背景、讲解内容、总结影响,学生一定会感到没有新意,即使是新事情、新内容,也很难让学生产生新奇感。如果教师能够改变这种教学模式,有所创新,结合教学内容变换一下呈现方式,即使是平常的事件、普通的内容,也能够让学生眼前一亮,产生新奇感,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笔者教学复习课“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时候,就曾经采用角色扮演法。首先让学生回顾一下基本的史实,提醒他们应该注意的关键点。然后让学生分为4组分别代表英、美、法、德四个国家,经过几分钟的准备,每个小组推选出一个学生扮演本国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介绍自己的权力、职能和本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学生个个激动万分,发言积极。通过“英国首相”“美国总统”“法国总统”“德国铁血宰相”的演说,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复习并巩固了基本知识,而且记忆深刻,效果良好。

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1.让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不要只是让健谈者或成绩优秀者有发言的机会,在课堂讨论时,不善言谈的学生或学习落后的学生可能不喜欢参与课堂讨论,对他们来说,发言也成了相当艰难的任务。因此,教师应为他们发言、参与讨论创造机会,开始时让他们就一些不太难,不需长时间发言的课题发言,善于发现他们发言中的闪光点,并给予表扬或肯定,增强他们的信心。

2.教给学生参与讨论的技能。学生不参与课堂讨论,很可能是因为缺乏交流技能,因此,教师要教给他们交流的技能,如何时发言、发言时间的长短、怎样倾听他人发言、怎样评定他人的看法、如何发表自己的看法等。

3.教给学习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方法比知识更为重要。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如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教给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引导学生快速找到突破口,整理归纳相关的知识点等。

五、采用开放式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