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合集7篇)

时间:2023-08-11 16:56:25
健全人才培养体系

健全人才培养体系第1篇

关键词:教学监控;实践;发展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1-0177-02

实行学分制以来,学生对学习的自主性不断增强,对学业的进程、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式都有了前所未有的自主选择权。从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大学应当是自制机构,高校对自己的教学质量负责,需要从强烈的自律意识转变成较为完善的自我约束机制――有效的监控评价机制,以此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把握住教学质量这个高等学校的生命线。三峡大学2003年实行学分制,2005年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机构做了大量工作,运行良好,并不断完善,一个高效的监控评价机制与体系已形成并逐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学分制下教学质量监控评价的组织保障

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工作,长期以来,各高校由教学督导组织完成。教学督导组织由校、院级两级督导组构成。校级督导由学校聘任,负责全校的教学质量督导。院级督导员由学院聘请,负责所在学院的教学督导,由学院管理,对学院主管院长负责。督导员一般由丰富经验和较高教学水平,责任心强,有一定指导权威的教师担任。

校级督导组主要是为学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教学管理人员研究教学、进行教学管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当好参谋,提供教学决策咨询。教学督导组接受学校教学委员会的领导,在教务处的指导下开展工作。

院级督导组主要是为学院领导研究教学、进行教学管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当好参谋,为学院提供教学决策咨询。

2 学分制下教学质量监控评价的制度体系

在组织机构建立以后,有效构建内部评价与监控体系必须以制度建设为根本。随着学分制工作的不断深入,学校制定了《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与评估办法》、《课堂教学基本规范》等指标体系,并在实践中加以完善,力求更细、更全、更科学,极大增加了督导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除此之外,学校不断完善了学生评教、教师评学的有关规定,使之更加结合本科教学工作实际。在教学督导工作中更加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帮扶。

实行学分制以后,为了进一步将督导工作以制度形式确定下来,学校先后了视导组工作条例,制定以巩固评估成果,健全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长效机制等一系列文件。将督导组的工作每年、每学期的工作内容进行了相应的制度化,将每年的毕业设计(论文)各期检查、试卷调阅等工作列为常规督导工作,极大地推动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3 学分制下教学质量监控的评价和实践

随着学分制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不断完善,教学督导组的作用日益明显,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学质量得到了不断提升。但从实践的结果来看,督导组工作仍停留在较为原始的督教状态,很少触及学分制条件下学生的学习状态的督导,以及育人环境的教学管理的监督指导。目前而言,仍存在以下较为明显的不足。

(1)定位不准,影响应有作用的发挥。督导组应对学校(院)的各个教学环节进行监督、指导、检查、评价。及时与相关部门交流信息,为学校(院)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使各项教学工作得到不断改进,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目前由于校视导团为校级非行政权威监督机构,多挂靠在学校的教务处,不仅视导组工作的力度、权威性受到影响,还不利于对教学管理部门的监督。视导团应有的参谋、顾问的作用发挥得非常有限。

(2)重督轻导。督导工作只有以督促导,以导为主,才能体现其存在的更高价值,才是督导的最佳效果。目前校(院)级督导能实现对教学活动的监督,建立了完善的监督体制,甚至硬性规定,但对监督结果的利用却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未进行充分的分析与运用。对教学工作的指导、监督检查后的的意见与建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未能进行有效的指导。

(3)督导形式过于单一。听课是最基本、最常见的基本方法,以此了解教学的基本情况。目前,督导工作以听课为主,校级多采用划院听课,院级采用定向跟踪固定的听课对象为主,这种方式虽然对被跟踪的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形式过于单一,对全校、整体的教学情况无法掌握。对课堂教学以外的其它教学环节、教学过程掌握不够。

4 强化教学质量监控管理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建立健全督导体制和科学运行机制。督导的根本任务是实现教学的监督、检查、评估、指导。督导组应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的一个指导性、咨询性组织,应该是相对独立的教学督导机构。督导组挂靠于教务处或其它处级行政机构虽然利于信息的及时沟通与传递,但极大地影响了督导组的权威性,且不利于对教学管理部门的督导。目前,部分高校实行的由分管校长直接领导,将督导机构列为学校教学委员会的下属机构,极大地提高了督导组的权威性和工作的有效性。督导机构发现的问题可以及时与校长或相应部门直接沟通,及时处理,及时改进。这种做法是值得许多高校借鉴的。

(2)完善督导内容,督学、督教、督管。“教”、“学”、“管”体现着教学全过程的各个方面,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督教”工作长期有效地开展着,但督学、督管却是督导工作的长期以来的空白。督学,是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的督导,指导其在学分制条件下应该学、怎样学、如何学得更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效性、主动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形成良好学风。督管,是对学分制条件下育人环境的管理进行监督与评价,促进教学管理的有序化、规范化、科学化、效率化。只有督教、督学、督管三管齐下,方能实现教风、学风、管理的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发挥教学监控评价机构的最大作用,极大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实行学分制以来,学校始终坚持校内本科教学工作监控评价,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作为本科教学的长久之策,重内涵,重成效,有力促进了本科教学工作。通过督导组各项工作的不断开展与改进,一个制度化、规范化和高效率的教学监控评价机制和体系已经形成并有效运行。广大师生对本科教学工作的监控评价工作的态度也由不理解变为积极配合,由一种心理负担变为自我激励。

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只有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在本科教学工作监控评价体系中,今后如何进行学生的自我教育的监督评价,值得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健全人才培养体系第2篇

关键词:私人健身教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274-02

近几年国内主要的体育高职院校为健身俱乐部行业培养输送了大量的健身俱乐部私人健身教练人才。但从健身俱乐部整体行业的健全发展出发,健身俱乐部私人教练培养存在着专业程度偏低、教育与行业要求脱节、私人健身教练人力资源流失率高等问题。通过对福建省内的主要健身俱乐部调查发现,目前健身俱乐部私人健身教练的资历认证已开始根据“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健身俱乐部私人教练的培养途径主要有体育高职院校及培训机构两条途径,对职业教育及培训机构的健身俱乐部私人健身教练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比较研究,依据职业教育的要求,提升健身俱乐部私人健身教练人才培养水平,提升整个行业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

一、体育高职院校健身俱乐部私人教练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一)关于培养目标问题

通过收集部分体育高职院校健身俱乐部私人健身教练人才培养方案,学院1的人才培养目标描述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健身基本理论与技能,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适应社会体育发展和全民健身需要,具备健身、健美技术指导及活动组织策划能力,从事健身俱乐部教练高端技能型人才”。学院2的人才培养目标描述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社会体育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经营性健身场所从事体育健身技能指导、科学健身咨询、体育健身组织与管理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通过百度及谷歌搜索“私人健身教练培训”能够找到20多家的培训机构,对这些培训机构进行了实地调研及网站调查,培训机构1的人才培养目标描述为“以实践方式教授运动及体适能知识,务求使学员能将课程内容应用于实践环境并且在毕业后成为一位全面的教练”。培训机构2的人才培养目标描述为“全面、正规的私人健身教练培训,提升综合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体育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上地位比较宏观,以促进学生在私人健身教练职业领域内的生涯发展为目标,而培训机构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主要定位于完成岗位任务,满足企业需求。

(二)关于理论知识与实践问题

自从“健身教练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出台后,原先在我国泛滥的各种国外的商业私人教练员培训机构逐渐失去原来的认证功能[1],现在无论是私人健身教练培训机构还是体育高职院校都以考取“健身教练国家职业资格证”为最基本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健身教练国家职业资格证”考试内容包括(以初级为例):体能测试(坐姿体前屈、俯卧撑、徒手下蹲)、操作技能(抗组训练指导、柔韧性训练指导、心肺耐力训练指导)、公共理论(主要包括:体育人文、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心理、运动指导、法律法规、社会习俗等)。

理论+实践是健身私人教练员培训机构与体育高职院校共同的人才培养课程模式,培训机构的基础课、理论课应对国家职业资格的公共理论部分的考试。实践课包括抗阻力训练原则与实践、小器械实战攻略(健身球、弹力绳、平衡垫、泡沫轴)、评估及个案分析、训练原则与方案设计(120个训练动作)等;体育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职业能力课等涵盖了国家职业资格的公共理论部分的知识内容。专项技能课程以职业资格操作技能考试要求为主要内容。目前体育高职院校私人健身教练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训练处在理论知识学习为主,实践训练为辅,向着实践训练独立构建,实践训练与理论知识学习同等重要的体系转变的阶段。而培训机构在私人健身教练培训理论知识完全为实践训练而设置,实践训练需要什么,就上什么理论课,在“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出台前,各培训机构的理论知识没有系统性,现在理论知识体系已经有比较稳定的内容体系。

(三)关于工学结合问题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2]。体育高职院校以工学结合作为健身俱乐部私人健身教练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采用“2+1”模式,两年在学校学习,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两年的学校学习过程中会采用社会实践、学生自主兼职等形式参与社会工作,但在促使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加深对私人健身教练的认识,提升理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对私人健身教练的相关信息的了解等方面没有起到好的效果。培训机构在私人健身教练培训模式上采用“1+N”模式,一年以理论为实践服务的课程构架进行培训,一年后具有目前初级私人健身教练的能力并考取国家职业资格证,学员在初级私人健身教练岗位工作一到两年后继续回到培训机构参加以岗位能力提升,职位晋升为目标的培训学习。

二、体育高职院校健身俱乐部私人健身教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途径研究

健全人才培养体系第3篇

关键词:社会体育人才;培养;全民健身;途径

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旨在为我国体育事业输出高素质专业化人才,一方面要保障我国高水平体育人才的可持续化,另一方面体育人才培养应响应“体育强国”的号召,注重发挥体育专业人才对不断提高全民身体素质的重要影响。在当前全民健身热潮下,探讨社会体育人才培养与全民健身的融合发展已成为体育建设事业的阶段性主题。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正处于阶段性的高峰期,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在全国各地区积极开展,因此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全民健身融合发展的角度来探讨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现状,研究体育事业深入发展问题是紧迫且必要的。

1全民健身中专业体育人才失衡的现状分析

1.1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本地区体育事业建设有重要的作用,从全民健身的项目和群众参与度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其全民健身项目结构丰富且群众参与度较高,而二三线欠发达地区并未普及现代体育项目和时尚健身项目。从专业体育人才分布状况来看,经济欠发达地区对专业人才的就业吸引较小,其区域行业发展现状无法满足相关人才对工作岗位的高薪酬要求。相比而言,经济发展水平较好地区凭借其完善的就业机制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不断吸引着大量的优秀专业体育人才。另一方面,虽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深刻影响了区域全民健身的项目结构及社会体育人才分布,但经济因素并不是全民健身的决定性因素。以中西部边远地区及少数民族分布地区为例,其全民健身并未因经济发展落后而停滞发展,反而在当地民俗文化基础上发展创新形成独具区域文化特色的特色民间健身项目,成为全民健身与当地传统文化融合的典型案例,为我国民族文化传承指示了全新发展方向。

1.2专业体育教育机构不足

教育机构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石,体育作为专业性要求严格的一门典型学科,其人才培养需要依靠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当前专业体育教育机构不足且体育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是制约全民健身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融合发展的重要因素。首先,高校是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第一战线,目前普遍存在高等院校中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固化问题,在专业课程设置、专业划分、技能培养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不足;其次,民间体育教育机构和健身机构是直接接触全民健身的前线,其项目类型、技能质量等指标直接决定区域全民健身发展层次。由于民间专业体育教育机构和健身机构的分布由市场行业供求关系直接决定,因此存在明显的区域分布不均衡的特点,专业体育人才分布不均直接影响了全民健身的健康发展。

1.3民众的体育意识与健身行为的专业性不足

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应为参与全民健身的民众提供科学专业的体育健康知识与技能,在此专业指导下民众自发开展各项体育健身项目,极大地降低了大众健身的盲目性,在项目中帮助普通民众避免因缺乏专业指导造成的健身损伤危险。体育意识是个人在参与体育项目中形成的一种优良习惯与专业认知,是个人体育专业素养的意识体现。体育意识的培养是依托于专业指导,与个人体育健身技能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基于体育意识的重要性,侧面体现出在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中加大群众获取专业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指导的必要性,区域内专业体育人才的分布状况、群众在全民健身中可实际接触到的专业体育项目指导程度等,都直接关系到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全民健身的融合发展。

2融合发展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全民健身的实现路径

2.1人才培养机制的优化

基于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优化人才培养机制是全面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深度与广度的第一要务。首先,人才培养机制的优化要求普通高等院校解决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固化问题。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应充分利用高校丰富的人才资源和教育技术资源,结合当前社会体育行业发展现状,立足于行业市场发展需求,及时新增新型健身等体育项目,根据市场对人才的专业性需求优化专业划分。另外,还应深入人才培养与行业现状的接触层次,积极开展多方人才培养合作。其次,应深化民间专业技能机构和健身机构对全民健身的影响力。虽然民间专业体育教育机构和健身机构的分布由市场行业供求关系直接决定,但政府可采取相关引导性政策发挥民间专业机构的社会影响力。例如,可组织本地区的健身机构从业人员参与由高校举办的健身项目技能培训,以持续有效的培训活动监督社会专业技能机构的专业化程度,保障大众接受健身指导的专业性。另外,还可充分利用社会健身机构的营销需求,可定期组织健身机构安排专业指导教练到全面健身活动区域开展健身指导活动,一方面有利于改善区域健身机构分布不均问题,另一方面可为广大健身群众提供免费的健身指导。最后,全民健身专业人才培养还可通过居民社区委培的方式开展。根据全民健身参与民众的区域性分布特点,居民社区委培方式通过社区人才选拔进行专业性人才培养可以最快速为全民健身按区域分配体育专业人才指导。该方式的人才选拔标准是筛选出具有体育特长、体育锻炼热情高涨、乐于助人的优秀居民,培训活动需由具有专业体育人才培养体系的机构承办,如体育专业高校、体育局等。培训内容应根据区域全民健身项目分布而针对性设置专业的体育知识、项目技能指导等。整体来说,人才机制的优化需全面结合体育人才培养机制与全民健身的人才需求,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开展。

2.2全民健身相关专业性体育教材的普及

当前,网络化、信息化是典型的时代特征,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与途径也更加便捷。在体育健身方面,越来越多的民众投入到全民健身热潮之中。虽然有一部分的健身爱好者通过专业的健身机构获取专业的健身技能指导和相关体育知识,但绝大部分的普通群众主要采取网络搜索的方式自我学习健身技能知识,因此改善体育专业知识获取质量、普及全民健身相关专业性体育教材是促进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全民健身融合发展的重要措施。健身项目种类繁多且具有鲜明的区域化特色,以武术项目为例,在部分地区武术项目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大量武术爱好者投入全民健身热潮。但武术专业人才培养并未具备专业化人才培养机制,因此群众只能通过自学获取专业性指导。解决体育专业技能普及需要体育人才培养机制的不断完善,但此过程过于漫长无法满足实际人才技能需求。因而,专业权威性教材的创编刻不容缓,专业规范的武术教材指导可帮助健身者有效避免健身的盲目性。另外,体育专业教材的普及应紧密结合当前社会网络化特征,政府应规范引导互联网信息的专业性,对互联网中体育专业知识与健身技能信息进行全面监督与专业化指导,以保障群众获取健身信息的专业性。结合人们日常网络信息接触途径,有关部门应强化对大型信息交流平台的监管,包括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大型信息传播平台,严格监督利用群众健身热情实施的不法信息传播,并监督各大网络平台的相关体育健身信息的专业性,全面保障群众的切身利益。

2.3强化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知识技能培养

当前社会体育事业发展现状表明,在职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不断增长但专业水平整体较低,在实际的全民健身运动中能充分发挥专业指导作用的比率较低,因此对工作在第一线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是解决当前全民健身人才需求的最有效途径。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针对性培养需要紧密结合其实际工作环境需求,针对性强化其基础体育知识以及具体健身项目的专业技能知识,同时还应基于个体教学指导水平强化训练其教学指导方法。另外,社会体育指导人员是广大健身群众直接接触的最专业的体育专业人才,为强化大众体育意识、提高群众健身专业素养,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应坚持长期性、持续性、专业性,相关体育部门应和体育高校、社区组织者密切合作,不断优化社区体育指导人员的培养机制、扩大体育指导人员的分布范围,分区域、多层次保障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专业技能培养,为全民健身提供充足的体育专业人才保障。

3结语

从全民健身中专业体育人才失衡的现状分析可知,制约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全民健身融合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造成区域健身项目差异、健身参与度差异以及健身群众体育专业水平差异;专业体育教育机构不足体现在专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固化、私营健身机构分布不均等方面;民众体育意识较低且健身行为专业性不足。全民健身为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发展契机,本文在人才失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应注重人才培养机制优化,普及专业性体育教材等体育知识,还迫切需要强化在职社会体育指导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培养等具体建议。

参考文献:

[1]孙文树.全民健身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整合研究[C]//第二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2010.

[2]孟祥武.全民健身运动与社会体育专业改革双赢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1(11):188-190.

[3]郝小刚,高雪梅.全民健身视域下高校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的“冲突”与“共融”[J].四川体育学院,2015,34(3):113-116.

健全人才培养体系第4篇

关键词:社会需求;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作者简介:张志贤,男,硕士研究生,高级讲师,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内科教学、医疗,养生保健。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急需养生保健医学人才的健康养生指导。大学要以培养“适应性人才”为基本要求,以适用性为目标来培养学生,满足社会需求[1]。建立我国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是一项涉及政府、医学院校和社会的复杂系统工程,本文通过论证其必要性与可行性,对如何构建和实施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探讨,阐述了培养目标、内容和方式,提出了养生保健医学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一、建立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必要性

(一)解决我国养生保健医学人才严重匮乏问题。

目前,我国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缺失矛盾突出。一是医学院校养生保健师资缺乏,医学生养生保健知识和技能贫乏。二是各级各类医院缺乏养生保健医学专业人才。三是全社会的“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需要培养大量的养生保健技能型和实用型医学人才。

(二)改善国民健康状况。

据《2009中国城市健康状况大调查》显示,我国主流城市白领“亚健康”比例达76%,处于过劳状态的接近6成,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人”比例极低,不到3%。伴随生活压力的加大,“亚健康”和慢性病人群每年递增,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已经超过2.7亿人,每年有近3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相当于平均每10秒钟就有1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据统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占我国总死亡人数的80%,其中,心脑血管疾病是我国人群的首要死亡原因[2]。长期超负荷工作、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是主要原因,需要高素质的养生保健医学人才提供健康养生指导。

(三)规范我国养生保健市场。

近几年,我国出现了“养生大师”迷倒众生,“养生秘诀”风靡一时和养生伪科学泛滥的社会现象。一是养生保健行业鱼龙混杂,科学规范、质量可靠的社会化养生保健服务供应严重不足。二是有些健康养生类图书不符合国家质量标准,养生知识和观点违背常识,颠覆传统,使公众误入歧途,损害了人民的健康。三是迷信一些流行的养生保健理论方法,表现为自诊自疗的、延误病情的、没病折腾出病的、看“大师”不看病的人越来越多,步入养生误区。需要养生保健专家倡导树立科学养生观,正确处理养生与治疗疾病的关系,规范我国养生保健市场。

二、建立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可行性

(一)养生保健医学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医院功能和内涵也向正确引导现代人健康需求和消费调整,养生保健专业人才备受青睐。在美国约1亿以上的人口在大约700多个健康管理机构中享受健康管理服务;日本有40多万健康服务人员,平均每300人配备一个养生保健师;我国享受科学、专业的健康管理服务的人数只占总人数的万分之二[3],与美国、日本相距甚远。根据有关专家预测:2012-2021年中国将出现养生保健服务人员的需求高峰,养生已成为生活质量象征、健康生活标志和21世纪最热门的产业。社会转型期,我国13亿人民迫切需要养生保健指导。如果按1000人配备2名养生保健师,全国需要260万人;按1000人配备5名专业保健按摩师,全国需要650万人,这是一个庞大潜在的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就业市场。

(二)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就业前景广阔。

近年来,我国健康养生产业发展迅速,各种养生保健中心、社区养生保健医疗中心、养生馆、保健馆、养生会所、企业养生俱乐部和经络、艾炙、针灸、足疗等养生馆遍布各地。随着我国养生产业市场的规范,经国家认证的专业养生保健机构将会应运而生,都急需大批的经医学院校培养和国家权威机构认证的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就业方向和发展前景广阔。一是就职于各级各类医院的养生保健机构、健康管理部门和体检中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政府、事业单位、学校、部队的卫生保健和健康教育机构,养生保健教育研究机构,大型企业卫生保健部门,个体医疗机构,养生保健康复中心,健康保险公司;二是自主创业,开设健康管理公司、健康产业公司、养生会所、疗养院、养生保健康复咨询服务部;三是对特殊亚健康群体做家庭养生保健、康复医疗服务;四是保健产品生产开发和营销企业等。

三、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学历教育体系。

构建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学历教育体系重点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王琦指出:“医学院校和卫生职业院校不但要承担培养医疗卫生人才的责任,而且还要培养科学养生与健康专业知识和技能型卫生人才,以适应当今社会医学理念的改变和医疗市场的需求[4]。”医学院校的教师要加强养生保健专业理论和技能的系统化学习,掌握养生保健教学基本方法、教学环节、教学技巧和教学规律,培养一批乐教、适教、善教的养生保健优秀师资队伍,提高教学质量。二是加强教材建设。国家主管部门和医学院校应加大养生保健专业教材的研究力度,组织修订、编写和开发本硕博、大中专层次规范化教材,构建科学系统化养生保健理论教育和实践技能教育课程体系。笔者编撰的《科学养生与健康》医学教材较系统的丰富了情志、心态、饮食、运动养生及全身各系统的科学养生知识与方法和“亚健康”“八高症”“慢性病”的预防及健康管理知识等教育教学内容。三是加强专业建设。医学院校应设置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等教育方向的养生保健专业,如中医养生保健、中医养生康复,现代养生医学、现代康复医学,针灸推拿,养生保健师、康复医疗师等专业,逐步健全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学历教育专业支撑体系。

(二)构建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构建宽专业、厚基础、多类型、多渠道的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一是建立养生保健专业教育本硕博一条龙贯通式人才培养机制,培养硕士、博士类研究型人才。二是建立多类型、多专业基础的养生保健专业方向的培养体系,培养本专科应用型人才。三是对相关医学专业的医学生开展养生保健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培训,培养复合型医学人才。四是对医院、城乡社区具有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执业医师开展养生保健培训,培养以“治未病”为核心理念的养生保健技能型和实用型医学人才。五是建立高端养生保健医学教育研究机构,启动研究项目,培养专家型人才。六是建立我国养生保健医学人才执业医师考试和注册制度。

四、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

(一)养生保健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内容和方式。

根据社会需求决定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和人才覆盖原则,确定大师型、顾问型、技能型、中西医结合型、外向型等5类人才培养模式[5],为社会培养素质良好、结构合理具有“中医传统文华根基”、“中西医思维方式”和现代医学预防思想的各类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养生保健医学人才的培养内容包括养生保健概论,中医养生,道儒佛武传统文化养生,中华武术养生,现代科学养生,现代养生医学,养生保健执业规范等。培养方式包括理论学习、技能传授、考核测试和社会实践等。

(二)养生保健医学人才的知识要求。

一是掌握养生保健基础理论知识。包括养生概论、健康本质、疾病形成、中医养生、“治未病”和预防知识。二是掌握中医基础和中药学基础知识。三是掌握常用养生方法。包括精神、情志、自然、环境、饮食、起居、睡眠、经络、药物、房事、五脏和慢性病养生。四是掌握现代科学养生知识。包括现代科学养生基本理念(健康概述、科学养生观、健康风险预警与健康评估、“养成教育”、科学养生指导),现代预防医学与养生(一级预防与养生,慢性病三级预防)。五是熟练运用传统和现代养生基本技能。包括传统养生功法、推拿按摩、拔罐、刮痧、针灸、足疗、耳针疗法和减压、排毒、营养、中西医急救技能等。

健全人才培养体系第5篇

关键词:社会需求;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作者简介:张志贤,男,硕士研究生,高级讲师,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内科教学、医疗,养生保健。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急需养生保健医学人才的健康养生指导。大学要以培养“适应性人才”为基本要求,以适用性为目标来培养学生,满足社会需求[1]。建立我国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是一项涉及政府、医学院校和社会的复杂系统工程,本文通过论证其必要性与可行性,对如何构建和实施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探讨,阐述了培养目标、内容和方式,提出了养生保健医学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一、建立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必要性

(一)解决我国养生保健医学人才严重匮乏问题。

目前,我国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缺失矛盾突出。一是医学院校养生保健师资缺乏,医学生养生保健知识和技能贫乏。二是各级各类医院缺乏养生保健医学专业人才。三是全社会的“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需要培养大量的养生保健技能型和实用型医学人才。

(二)改善国民健康状况。

据《2009中国城市健康状况大调查》显示,我国主流城市白领“亚健康”比例达76%,处于过劳状态的接近6成,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人”比例极低,不到3%。伴随生活压力的加大,“亚健康”和慢性病人群每年递增,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已经超过2.7亿人,每年有近3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相当于平均每10秒钟就有1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据统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占我国总死亡人数的80%,其中,心脑血管疾病是我国人群的首要死亡原因[2]。长期超负荷工作、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是主要原因,需要高素质的养生保健医学人才提供健康养生指导。

(三)规范我国养生保健市场。

近几年,我国出现了“养生大师”迷倒众生,“养生秘诀”风靡一时和养生伪科学泛滥的社会现象。一是养生保健行业鱼龙混杂,科学规范、质量可靠的社会化养生保健服务供应严重不足。二是有些健康养生类图书不符合国家质量标准,养生知识和观点违背常识,颠覆传统,使公众误入歧途,损害了人民的健康。三是迷信一些流行的养生保健理论方法,表现为自诊自疗的、延误病情的、没病折腾出病的、看“大师”不看病的人越来越多,步入养生误区。需要养生保健专家倡导树立科学养生观,正确处理养生与治疗疾病的关系,规范我国养生保健市场。

二、建立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可行性

(一)养生保健医学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医院功能和内涵也向正确引导现代人健康需求和消费调整,养生保健专业人才备受青睐。在美国约1亿以上的人口在大约700多个健康管理机构中享受健康管理服务;日本有40多万健康服务人员,平均每300人配备一个养生保健师;我国享受科学、专业的健康管理服务的人数只占总人数的万分之二[3],与美国、日本相距甚远。根据有关专家预测:2012-2021年中国将出现养生保健服务人员的需求高峰,养生已成为生活质量象征、健康生活标志和21世纪最热门的产业。社会转型期,我国13亿人民迫切需要养生保健指导。如果按1000人配备2名养生保健师,全国需要260万人;按1000人配备5名专业保健按摩师,全国需要650万人,这是一个庞大潜在的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就业市场。

(二)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就业前景广阔。

近年来,我国健康养生产业发展迅速,各种养生保健中心、社区养生保健医疗中心、养生馆、保健馆、养生会所、企业养生俱乐部和经络、艾炙、针灸、足疗等养生馆遍布各地。随着我国养生产业市场的规范,经国家认证的专业养生保健机构将会应运而生,都急需大批的经医学院校培养和国家权威机构认证的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就业方向和发展前景广阔。一是就职于各级各类医院的养生保健机构、健康管理部门和体检中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政府、事业单位、学校、部队的卫生保健和健康教育机构,养生保健教育研究机构,大型企业卫生保健部门,个体医疗机构,养生保健康复中心,健康保险公司;二是自主创业,开设健康管理公司、健康产业公司、养生会所、疗养院、养生保健康复咨询服务部;三是对特殊亚健康群体做家庭养生保健、康复医疗服务;四是保健产品生产开发和营销企业等。

三、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学历教育体系。

构建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学历教育体系重点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王琦指出:“医学院校和卫生职业院校不但要承担培养医疗卫生人才的责任,而且还要培养科学养生与健康专业知识和技能型卫生人才,以适应当今社会医学理念的改变和医疗市场的需求[4]。”医学院校的教师要加强养生保健专业理论和技能的系统化学习,掌握养生保健教学基本方法、教学环节、教学技巧和教学规律,培养一批乐教、适教、善教的养生保健优秀师资队伍,提高教学质量。二是加强教材建设。国家主管部门和医学院校应加大养生保健专业教材的研究力度,组织修订、编写和开发本硕博、大中专层次规范化教材,构建科学系统化养生保健理论教育和实践技能教育课程体系。笔者编撰的《科学养生与健康》医学教材较系统的丰富了情志、心态、饮食、运动养生及全身各系统的科学养生知识与方法和“亚健康”“八高症”“慢性病”的预防及健康管理知识等教育教学内容。三是加强专业建设。医学院校应设置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等教育方向的养生保健专业,如中医养生保健、中医养生康复,现代养生医学、现代康复医学,针灸推拿,养生保健师、康复医疗师等专业,逐步健全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学历教育专业支撑体系。

(二)构建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构建宽专业、厚基础、多类型、多渠道的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一是建立养生保健专业教育本硕博一条龙贯通式人才培养机制,培养硕士、博士类研究型人才。二是建立多类型、多专业基础的养生保健专业方向的培养体系,培养本专科应用型人才。三是对相关医学专业的医学生开展养生保健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培训,培养复合型医学人才。四是对医院、城乡社区具有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执业医师开展养生保健培训,培养以“治未病”为核心理念的养生保健技能型和实用型医学人才。五是建立高端养生保健医学教育研究机构,启动研究项目,培养专家型人才。六是建立我国养生保健医学人才执业医师考试和注册制度。

四、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

(一)养生保健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内容和方式。

根据社会需求决定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和人才覆盖原则,确定大师型、顾问型、技能型、中西医结合型、外向型等5类人才培养模式[5],为社会培养素质良好、结构合理具有“中医传统文华根基”、“中西医思维方式”和现代医学预防思想的各类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养生保健医学人才的培养内容包括养生保健概论,中医养生,道儒佛武传统文化养生,中华武术养生,现代科学养生,现代养生医学,养生保健执业规范等。培养方式包括理论学习、技能传授、考核测试和社会实践等。

(二)养生保健医学人才的知识要求。

一是掌握养生保健基础理论知识。包括养生概论、健康本质、疾病形成、中医养生、“治未病”和预防知识。二是掌握中医基础和中药学基础知识。三是掌握常用养生方法。包括精神、情志、自然、环境、饮食、起居、睡眠、经络、药物、房事、五脏和慢性病养生。四是掌握现代科学养生知识。包括现代科学养生基本理念(健康概述、科学养生观、健康风险预警与健康评估、“养成教育”、科学养生指导),现代预防医学与养生(一级预防与养生,慢性病三级预防)。五是熟练运用传统和现代养生基本技能。包括传统养生功法、推拿按摩、拔罐、刮痧、针灸、足疗、耳针疗法和减压、排毒、营养、中西医急救技能等。

健全人才培养体系第6篇

关键词:健美操 后备人才 培养体系

前言:

竞技健美操是一国健美操的核心竞争力,竞技健美操后备人才的培养是竞技健美操发展的基础。本文借鉴国外培养竞技健美操后备人才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对我国竞技健美操后备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探索,找出培养健美操后备人才的模式、运行机制,为上级部门制定健美操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依据。

1.我国竞技健美操后备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运动员缺少文化,影响其以后的发展

我国竞技健美操运动员文化水平低,影响其以后的就业。大部分竞技健美操运动员想通过训练在未来取得好的职业。但我国大部分竞技健美操运动员高中毕业后,再升学或就业较为困难,这制约了他们主动参加竞技健美操运动训练的热情,以致后备人才匮乏。健美操运动员文化学习也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观上,运动员缺乏学习文化的主动性,缺乏学习文化的目的性;客观上,学校的管理制度不健全,特别是在运动员的文化学习、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及教学方法等方面没有建立符合竞技健美操运动员实际的教学体系。

1.2 选材的科学性不高,影响运动员培养的效率

运动员选材是指根据各个运动项目的特点,以科学测试和预测方法,从众多运动员后备力量中准确地选拔出那些在先天和后天条件方面均较优秀的运动人才。我国的大多数健美操教练员为退役运动员,其本身的文化素质影响着他们选材的科学性,特别是基层的运动员选拔很少根据运动员的心理生理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进行科学的选材,出现“有苗就收,有苗就养”的现象。这种选材目的性不强,使得有潜力的运动员不能入选,而没有潜力的运动员却能入选,致使资源浪费,给运动员、社会和国家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1.3 训练的科学化程度不高,影响竞技成绩

运动员训练的科学化程度不高。我国培养健美操后备人才中的普遍问题是间断的没有系统的训练。我国大部分健美操运动员比赛的目的是赛后能申请运动员等级,这样以后升学考试可以加分。这种不正确的目的性导致他们训练不能有计划的,系统的,周期性的训练,只有当比赛临近时才进行大负荷的,高强度的训练,这对于处于青春期的运动员的身体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这种训练方法不科学,致使运动员不能取得很好的成绩,这阻碍了我国竞技健美操运动的发展。

2. 我国培养健美操后备人才的对策

2.1 对培养健美操后备人才的体制进行创新

对培养健美操后备人才的体制进行创新,在进行健美操人才培养体制的创新中,应该去掉过去的单轨制,转变为多轨制,形成市场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培养模式。调动社会力量来发展竞技健美操,奠定健美操后备人才的基础;培养健美操后备人才应紧紧围绕在学校这块主阵地,本着小学选苗子、中学打基础、大学出成绩的指导思想,逐步形成大、中、小学“一条龙”的培养体系。

2.2坚持“体、教结合”,促进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全面发展

坚持“体、教结合”深化竞技健美操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创新,所谓体教结合,就是将“学习”和“训练”合理的、科学的结合起来,通过学习促进训练水平的提高。体教结合是运动员培养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竞技体育、教育和人们自我发展的必然要求。

2.3提高健美操后备人才在选材、训练方面的科学化水平

加强竞技健美操后备人才在训练、选材过程中的科技含量。在选材上,应根据运动员的特点,制定科学的选材体系,通过科学跟踪,及早淘汰没有潜力的运动员,以便他们及早选择其它出路。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训练应进行有计划的,系统的,周期性的训练,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案。业余训练方面,应处理好输送人才与出成绩的关系,不能拔苗助长,切实提高成材率。

2.4吸纳社会资金,依托社会力量培养竞技健美操后备人才

竞技健美操后备人才的培养应采用多种形式,通过合作制,股份制,个体、私营等形式广泛吸引社会各方面资金和技术的参与,集中科研优势发掘更多有潜力的健美操运动员。它们的参与是健美操后备人才培养的基础,不但增加了后备人才的总量,而且对办学可以形成竞争,使市场机制起到作用,实现资源配置。

3.结论

3.1 我国竞技健美操培养后备人才的主要问题有:投资结构单一,运动员文化素质低,影响其以后的就业;选材的科学性不高,影响运动员培养的效率;训练的科学化程度不高,影响竞技成绩;市场机制还没有形成;场地和经费得不到保障等。

3.2 我国培养竞技健美操后备人才的对策有:对培养健美操后备人才的体制进行创新;去掉过去的单轨制,转变为多轨制,调动社会力量来发展竞技健美操;坚持“体、教结合”,促进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全面发展;提高健美操后备人才在选材、训练方面的科学化水平,切实提高成材率。

参考文献:

[1] 杨桦.教育、训练、科研“三结合”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1-4.

[2]王雷.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发展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2):74-76.51

健全人才培养体系第7篇

 

在2015年11月10日主持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次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就高等体育院校而言,如果把术科院(系)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作为产品来看,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体育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体育行业和人民群众对高等体育院校术科院(系)输出的人才的需求以及术科院(系)提供的社会服务的需求迅猛增加,且进一步多元化。与此同时,术科院(系)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则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供需错位的现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种类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也面临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在供给有限甚至错位而需求增加且进一步多元的情况下,高等体育院校术科院(系)的服务供给亦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李克强总理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要针对健康影响因素抓好预防保健,为保障人民健康营造良好环境;要着力补短板,把卫生与健康资源更多引向农村和贫困地区;要引导和支持健康产业加快发展,尤其要促进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的五大融合;要加大对医疗健康前沿研究领域的支持,消除体制机制障碍,催生更多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努力把健康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对于健康中国建设,总理的期望与要求,术科院(系)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应积极响应和做出调整。    

因此,健康中国建设进程中高等体育院校术科院(系)培养的人才产品,供给路径应具体而多元。按“项目”设系,按“需求”设专项,为健康中国建设需求提供对口的高质量的专门人才。为响应国家战略,与健康中国建设对接,成都体育学院对下设术科院(系)的设置进行了调整,把原有的体育系和运动系合并,按“项目”调整为体育教育训练一系、二系、三系,这一举措,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需求,突出体育专业技能与特色,增大运动项目(专项)与社会就业对接;通过实行分类管理、因材施教,可以规避原体育系、运动系同一专项学生管理不统一、培养不系统等问题,以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专项技能,进一步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并对进一步凸显体育人才培养的专业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行业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学校满足社会对高水平体育人才的需求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这一举措更是我校新常态下的因时之变、应时之需,适应和对应了当前社会和市场对体育专门人才的客观需求。

(2)根据社会需求,应当对学校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供给进行结构调整和改革。根据李克强总理的要求,要着力补短板,把卫生与健康资源更多引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村,全民健身和学校体育的开展还很薄弱,术科院(系)要根据这一发展短板,在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供给方面,要及时进行响应的结构调整和改革,通过课程设置优化,通过教学内容调整,为农村地区培养适合农村学校和全民健身需求的专门人才。基于与养老、旅游、健身休闲的融合,增设相关课程,增设养老、旅游、健身休闲等适宜的专修项目。拓展选修课程,服务于催生更多的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努力把健康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贡献术科院(系)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应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