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超声波医师工作总结(合集7篇)

时间:2022-10-03 09:59:05
超声波医师工作总结

超声波医师工作总结第1篇

关键词:物理学原理医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O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1(c)-0000-00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许多医疗检测器械或设备的应用,为临床提供了可靠的诊断结果或依据,大大方便了医生的诊治工作。根据本人近些年来从事《医用物理学基础》教学的实际情况,结合中职学校医学生理论需要,认为医学生在努力掌握常用医疗器械或设备操作技能的同时认真学好其物理学原理,对从事医学工作具有现实意义。

1 具备基本的力学知识是医护专业学生工作的基础

在医护工作中,经常会用到力学知识帮助病人进行检查或治疗,学一点这方面的知识能更好地胜任所担负的工作。比如,在医学护理中,对于体力较弱的女护士,移动病人确实是一项很费力气的工作,常常护士累得满头大汗,病人却不能移到想要的位置。如果具备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知识,在护理中协助病人移向床头时,让病人仰卧屈膝,双手握住床杆向上撑起身体,双脚向床尾用力蹬踩,依靠双腿的反作用力便可使病人比较容易的移向床头。对于外科医生如果懂得合力与分力,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知识,便可设计或制作一些简单的力学牵引器械,帮助医生完成对需牵引治疗病人的牵引治疗。

2理解振动和波的概念有助于掌握听诊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

振动和波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物理现象。振动是物体在某一平衡位置附近做周期性的往复运动形式,而波则是这种振动形式在媒介中的传播。理解了振动和波的概念,知道了振动的振幅、周期和频率,懂得了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进而了解了声波的产生及传播途径,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弄清听诊器的工作原理。这里讲到了振动,联想到了声波,也就是声音。那么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呢?它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我们通常把该物体称为声源,当这个声源带动空气振动时就形成了声波,人的耳朵感觉到空气的振动时就听到了声音。听诊器就是以人体内发出的声音引起胸件膜片振动,进而将振动信号通过导管内空气振动传递到耳塞,最终传入人耳引发耳膜振动使医生听到人体内的声音的。知道了心音、呼吸音等都是振动产生的结果,还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的理解振动和声音的概念,更好地理解听诊器的设计原理以及结构组成,对于使用和维护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3了解超声波的特性对超声诊断和治疗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我们已经知道了声音是振动的结果,但并不是所有的声音人们都能听得到。实验证明,人的耳朵能听到的声音其频率约在20Hz-20000Hz之间,当频率超过20000Hz时人的耳朵是听不到的,我们把该频率段的声波称为超声波。为什么超声波一经发现就能得以广泛应用呢?这是因为超声波所具有的一些物理特性所决定的。首先,超声波的频率高,波长较短,接近红外线的波长,衍射现象不明显,方向性好,便于定向集中发射;其次,超声波的声强大,且频率越高声强越大;再其次,超声波对固、液体的穿透能力强,能量衰减小,尤其在人体肌肉、脂肪中衰减也很小;最后,超声波遇到障碍物时容易发生反射,特别是在遇到有杂质或不同媒介质的界面时会产生显著的反射效果。因此,医学上利用了上述特性制成了超声诊断仪,用来检查人体组织器官是否存在病变。超声成像的主要原理就是利用超声诊断仪向人体组织中发出超声波,遇到各种不同的物理界面时产生不同的反射、散射、折射和吸收衰减,形成信号差异,并将这些信号差异接收放大和信息处理,显示出各种可供分析的图像,从而进行医学诊断的。知道了这些知识,对于弄清超声诊断仪的结构组成及操作使用方法将会带来极大的帮助。

4理解压强的概念有助于对血压计的设计原理及使用方法的掌握

血压计是医护人员必备的测量人体血压的专用仪器,对于医学生来说,掌握它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是他们应具备的基本技能。由于部分医学生对物理学中大气压强的概念不甚理解,往往造成老师在讲授血压计的操作使用时,出现对计示压强和实际压强分不清的情况。怎样来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呢?我们不妨用人浸入水中的感受来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当人浸没到水中时,你会感受到周围的水对你的身体有一个压强的作用。同样,人在大气中,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人也会产生压强,这个压强就叫做大气压强,简称为大气压。人们在测量人的血压时,由于肱动脉处的血压是高于大气压的,因此,测量时在血压计标尺上读到的数值是高于大气压强的部分,我们把它称为计示压强,又叫做相对压强。而人体肱动脉处的实际压强则是大气压强和计示压强的总和,我们把这个总的压强值叫做实际压强,或者叫绝对压强。具备了这些知识,有助于医学生更好的理解血压计的设计原理、结构组成及操作使用方法,有助于正确测量人体的血压数值。

5 懂得气体栓塞的形成原因是护理工作的基础

护士在给病人输液或打针时,总是先清除掉滞留在细管内的气泡,以免空气进入人体给病人带来危害。那么这些气泡出现在细管中会有哪些影响呢?有了气体栓塞的概念便可知道它的危害。在物理学中,我们把浸润液体在细管中流动时出现气泡阻碍液体流动,且气泡在细管中过多时液体的流动完全被阻塞的现象称之为气体栓塞。造成气体栓塞的原因是气泡内前后液面的半球面半径不同,两端附加压强不同,形成了压强差,由于这个压强差的方向与流动方向相反,阻碍了液体的流动。临床治疗中十分忌讳气体栓塞现象,因为它会造成部分细胞、组织坏死,甚至危及人的生命。因此,对于医学生来说,理应知道它的形成原因及如何处置。

6 结语

总之,对于立志从事医学工作的医学生来说,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努力学好物理学基本原理,对掌握本专业的医疗检测设备或器械的正确使用会带来有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赵新君,医用物理学基础[M].河南: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8:44-61.

[2] Vivien, Gibbs David Cole. Antanio Sassano

主译 戴晴,孟华 ,超声物理基础必读[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3,1:1-3.

超声波医师工作总结第2篇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许多医疗检测器械或设备的应用,为临床提供了可靠的诊断结果或依据,大大方便了医生的诊治工作。根据本人近些年来从事《医用物理学基础》教学的实际情况,结合中职学校医学生理论需要,认为医学生在努力掌握常用医疗器械或设备操作技能的同时认真学好其物理学原理,对从事医学工作具有现实意义。

1 具备基本的力学知识是医护专业学生工作的基础

在医护工作中,经常会用到力学知识帮助病人进行检查或治疗,学一点这方面的知识能更好地胜任所担负的工作。比如,在医学护理中,对于体力较弱的女护士,移动病人确实是一项很费力气的工作,常常护士累得满头大汗,病人却不能移到想要的位置。如果具备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知识,在护理中协助病人移向床头时,让病人仰卧屈膝,双手握住床杆向上撑起身体,双脚向床尾用力蹬踩,依靠双腿的反作用力便可使病人比较容易的移向床头。对于外科医生如果懂得合力与分力,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知识,便可设计或制作一些简单的力学牵引器械,帮助医生完成对需牵引治疗病人的牵引治疗。

2理解振动和波的概念有助于掌握听诊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

振动和波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物理现象。振动是物体在某一平衡位置附近做周期性的往复运动形式,而波则是这种振动形式在媒介中的传播。理解了振动和波的概念,知道了振动的振幅、周期和频率,懂得了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进而了解了声波的产生及传播途径,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弄清听诊器的工作原理。这里讲到了振动,联想到了声波,也就是声音。那么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呢?它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我们通常把该物体称为声源,当这个声源带动空气振动时就形成了声波,人的耳朵感觉到空气的振动时就听到了声音。听诊器就是以人体内发出的声音引起胸件膜片振动,进而将振动信号通过导管内空气振动传递到耳塞,最终传入人耳引发耳膜振动使医生听到人体内的声音的。知道了心音、呼吸音等都是振动产生的结果,还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的理解振动和声音的概念,更好地理解听诊器的设计原理以及结构组成,对于使用和维护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3了解超声波的特性对超声诊断和治疗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我们已经知道了声音是振动的结果,但并不是所有的声音人们都能听得到。实验证明,人的耳朵能听到的声音其频率约在20Hz-20000Hz之间,当频率超过20000Hz时人的耳朵是听不到的,我们把该频率段的声波称为超声波。为什么超声波一经发现就能得以广泛应用呢?这是因为超声波所具有的一些物理特性所决定的。首先,超声波的频率高,波长较短,接近红外线的波长,衍射现象不明显,方向性好,便于定向集中发射;其次,超声波的声强大,且频率越高声强越大;再其次,超声波对固、液体的穿透能力强,能量衰减小,尤其在人体肌肉、脂肪中衰减也很小;最后,超声波遇到障碍物时容易发生反射,特别是在遇到有杂质或不同媒介质的界面时会产生显著的反射效果。因此,医学上利用了上述特性制成了超声诊断仪,用来检查人体组织器官是否存在病变。超声成像的主要原理就是利用超声诊断仪向人体组织中发出超声波,遇到各种不同的物理界面时产生不同的反射、散射、折射和吸收衰减,形成信号差异,并将这些信号差异接收放大和信息处理,显示出各种可供分析的图像,从而进行医学诊断的。知道了这些知识,对于弄清超声诊断仪的结构组成及操作使用方法将会带来极大的帮助。

4理解压强的概念有助于对血压计的设计原理及使用方法的掌握

血压计是医护人员必备的测量人体血压的专用仪器,对于医学生来说,掌握它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是他们应具备的基本技能。由于部分医学生对物理学中大气压强的概念不甚理解,往往造成老师在讲授血压计的操作使用时,出现对计示压强和实际压强分不清的情况。怎样来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呢?我们不妨用人浸入水中的感受来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当人浸没到水中时,你会感受到周围的水对你的身体有一个压强的作用。同样,人在大气中,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人也会产生压强,这个压强就叫做大气压强,简称为大气压。人们在测量人的血压时,由于肱动脉处的血压是高于大气压的,因此,测量时在血压计标尺上读到的数值是高于大气压强的部分,我们把它称为计示压强,又叫做相对压强。而人体肱动脉处的实际压强则是大气压强和计示压强的总和,我们把这个总的压强值叫做实际压强,或者叫绝对压强。具备了这些知识,有助于医学生更好的理解血压计的设计原理、结构组成及操作使用方法,有助于正确测量人体的血压数值。

5 懂得气体栓塞的形成原因是护理工作的基础

护士在给病人输液或打针时,总是先清除掉滞留在细管内的气泡,以免空气进入人体给病人带来危害。那么这些气泡出现在细管中会有哪些影响呢?有了气体栓塞的概念便可知道它的危害。在物理学中,我们把浸润液体在细管中流动时出现气泡阻碍液体流动,且气泡在细管中过多时液体的流动完全被阻塞的现象称之为气体栓塞。造成气体栓塞的原因是气泡内前后液面的半球面半径不同,两端附加压强不同,形成了压强差,由于这个压强差的方向与流动方向相反,阻碍了液体的流动。临床治疗中十分忌讳气体栓塞现象,因为它会造成部分细胞、组织坏死,甚至危及人的生命。因此,对于医学生来说,理应知道它的形成原因及如何处置。

超声波医师工作总结第3篇

小波变换近年来发展迅速,作为传统Fourier变换的继承和发展,小波变换解决了Fourier变换所不能解决的一些技术方面的问题(如突变信号与非平稳信号)。中医诊断的主要方法为望、闻、问、切,其中望诊和切诊至关重要。本文对小波变换在望诊和切诊中新的应用,即对中医诊断图像的处理(包括图像增强、去噪、融合、压缩)和对中医脉象信号处理进行了简要的综述。

【关键词】 小波变换 中医诊断 中医图像处理 中医脉象特征分析

【Abstract】 Wavelet transformation has been developing for many years,as the inheritor and the offspring of traditional Fourier transformation, it resolves several problems which Fourier transformation cannot solve(such as mutative signal and unquiet signal).The main methods of the Chinese medical diagnosis are observing, smelling, consulting and pulse-taking,especially the observing and pulse-taking. This article give a summarize about the new application of wavelet transformation in Chinese medical observing and pulse-taking, that diagnostic image processing of Chinese medicine(including image enhancement ,noise elimination ,fusion ,coding compression) and pulse signal of Chinese medicine .

【Key words】 wavelet transform; Chinese medical diagnosis; Chinese medical image processing; Chinese medical pulse signal

小波的概念最初是由法国地球物理学家J.Morlet提出,最初是为了更好地分析地震波的特性。经过20余年的发展,目前小波理论在图像处理、医学信号处理、信号分析、语音合成、计算机视觉、数据压缩、大气与海洋波分析、地震信号处理、分形及数字电视等许多领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在中医诊断方面,小波变换主要具体应用在对中医诊断图像的处理和中医脉象信号处理上,使望诊和切诊更准确,从而大大提高了中医师诊断的准确率,使古老传统的中医通过计算机科学技术这一新的途径发扬光大。

1 基本原理

小波变换是时间(空间)和频率的局部化分析,通过伸缩和平移运算对信号或函数逐步进行多尺度细化的分析,最终达到高频处时间细分,低频处频率细分,能自动适应时频信号分析的要求,从而可聚焦到信号的任意一个细节,所以说小波变换有两个特点,即自适应性和数学显微镜性质,能根据对象调整各项参数和调焦。

2 小波变换对中医诊断图像的处理

小波变换对中医诊断图像中的处理和对西医诊断图像中的处理大体相同,都是利用小波变换的特点使得医学诊断图像更有利于识别病征[1],具体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中医诊断图像增强 在中医诊断图像中,图像会难免有对比度差或者图像边缘模糊一系列不利于诊断的因素,对于中医师的准确诊断有不少的障碍。传统的图像增强的方法往往基于像素灰度变换的空间域增强和基于滤波操作的频率域增强来达到图像增强的目的,这样会或多或少产生图像的局部失真和噪声增强。小波变换刚好弥补了这一缺点,即在不改变图像的精确度的情况下,对图像的轮廓进行一种补偿式的增强,使得中医师在对诊断图像进行分析诊断时,更好的把握病人的病情,基于小波变换的医学图像增强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李清顺等[2]分析了采用分形增强的方法,在分形增强后又采用了小波增强图像的方法,使图像边缘轮廓增强,达到了更好的视觉效果,并且避免了单纯采用小波增强方法会使图像噪声也增强的不足。侯艳芹等[3]分析了将尺度系数和小波系数进行不同的处理,分别利用两步提升增强法对小波变换后的图像低频信息进行增强和软域值算法对小波变换后的图像高频信息先进行去噪, 然后再增强,最后把这两部分综合起来进行小波反变换得到图像的一种新的方法。王修信等[4]提出将超声医学图像投影到小波变换域,然后利用软阈值技术方法进行降噪处理最后使用非线性增强技术提高图像对比度。处理结果有效地去除原图像的斑点噪声,使图像中较模糊、对比度差的细节得到增强,优于传统的直方图均衡增强方法。武杰等[5]在基于小波变换的医学图像增强方法中,分析比较了3种基于小波变换的医学图像增强方法,得出小波变换避免了窗口滤波运算,在变换域中更加灵活,更加有效,得到的处理图像层次感更分明,增强效果更明显,更有利于医师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综上所述,通过小波变换能够使中医诊断图像更为准确的反映病人的身体各项机能,使中医师根据中医诊断图像做出更精确的判断。

2.2 中医诊断图像去噪 在中医师进行诊断的过程中,所得到的图像难免会混入噪声,使图像的信噪比下降,提高了中医师对中医诊断图像分析的难度,对中医师的正确诊断有诸多不利的影响,降低中医师诊断的准确率。对于医学图像处理的传统去噪方法主要有:邻域平均法、多幅图像平均法、中值滤波等。小波变换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提高了图像的信噪比,张昌林等[6]概括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基于小波变换尺度间相关性的去噪方法,小波变换对整个图像变换从时域变换到频域,然后再量化、编码、输出,这样就保留图像的精细信息,满足中医疾病诊断图像的要求。对诊断图像进行去噪处理和方法二维小波变换大大提高了中医师对图像的准确率,可以检测出患者病患的轮廓线,从而有助于提高中医师对各种疾病的诊断准确率。陶玲等[7]分析了医学图像的噪声主要分布在图像的高频成分上,对小波分解的高频系数作处理来达到去噪的目的。二维小波变换在当高频噪声含量较高时,可以采取低频滤波法;当高频噪声含量不高时,可采用小波阈值化去噪法对小波变换域的系数进行筛选。郭敏等[8]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分析理论的医学超声图像噪声的综合抑制方法,首先对医学超声图像进行对数变换,将乘性噪声变成加性噪声;然后进行多尺度小波变换,将图像分解成一系列不同尺度上的小波系数,对变换后不同尺度的高频子图像进行非线性小波软阈值处理,阈值处理后的高频子图像进行增强;最后,经小波逆变换和指数变换恢复去噪后图像。结果证明该方法可有效保留细节信号,极大限度地去除斑纹噪声。这些文献均证明了基于小波变换不仅可以去除残留的噪声,而且去噪后获得的图像更加清晰,这样一种方法运用在中医诊断图像上,使中医疾病诊断图像有很好的视觉效果,消除噪声带来的不利影响,提高中医师诊断的准确率。

2.3 中医诊断图像融合 图像融合在医学方面的应用是通过对多幅图像的冗余信息和互补信息进行处理, 将不同模态图像的信息综合起来,集中到一幅图像中表达, 为医生提供更加有效的诊断信息。这种方法在西医诊断中应用广泛 (如CT、MRI、PET等),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不同模态的图像。同样我们也可以将此方法运用到中医的中医诊断图像中。唐晶磊等[9]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变换的医学图像融合方法,而且证明基于小波变换的图像融合效果非常好。对图像进行小波分解后, 形成了不同频率分辨率的细节信息, 针对不同频带子图像的小波系数进行组合, 形成融合图像的小波系数。融合后的图像保留了原始图像的纹理和边缘特征, 消除了图像的块状伪影, 有效地将图像所提供的信息融合在一起, 图像的主观视觉质量有明显的提高。陶观群等[10]分析了基于小波变换的医学图像融合方法不仅可用于 CT图像上观察到的骨组织结构和MR图像上对照软组织信息的融合,而且还用于来源于CT或MR图像的解剖信息与来源于PET或SPECT图像的功能信息融合。在外科手术导航系统中,将手术前所得的 CT和MR的病灶三维图像与手术中所得到的实时X荧光图像或超声图像进行融合,有利于实时地指导和观察,确保手术顺利准确地进行。

2.4 中医诊断图像数据压缩 中医诊断图像经过小波变换后生成的小波图像的数据总量与原图像的数据量相等,即小波变换本身并不具有压缩功能。之所以将它用于中医诊断图像压缩,是因为生成的小波图像具有与原图像不同的特性,表现在图像的能量主要集中于低频部分,而水平、垂直和对角线部分的能量则较少。汤乐民等[11]证明了小波变换非常适合于医学图像压缩编码等医学图像的处理。樊华等[12]也提出建立在小波分析基础上的心电信号准无损压缩算法是可行的。小波分析的优点是重建后的信号同原始信号相比几乎没有损耗;而且由于小波只需分解一层还具有算法简单和运算速度快的特点。该方法不仅可用于心电信号压缩方面,而且当所采集的信号其数据变化范围较大时,也可应用基于小波分析的准无损压缩算法来进行压缩。

3 小波变换在中医脉象信号特征分析中的应用

脉诊是中医诊察疾病的重要手段,脉象反映的是人体的生理与病理信息,脉象信号具有随机性和非线性等特点。由于小波变换有“数学显微镜”这一特性和良好的时-频局域化性质,我们可以通过小波变换这一方法对脉象信号进行处理。谢家宇等[13]应用连续小波变换分析了15例海洛因吸毒者和15例正常人的脉象信号,提取了吸毒者脉象信号中的异常信息,为戒毒治疗的评估与改进提供客观依据。研究结果表明,连续小波变换是处理脉象信号的有效方法。岳沛平等[14]分析了小波变换对脉象信号处理的另一种具体方法,即先将脉象信号消噪,利用小波变换具有良好的时-频局部化的能力和对非平稳信号突变点的检测能力,对脉象信号同时进行时域、频域特征值的提取和分析,然后对脉象信号的特征值采用不同尺度的分析,在信号的不同部位得到最佳时域分辨率和频域分辨率,此外再提取脉象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能量这一表征脉象的新的特征值。结果表明小波变换有助于提高系统对不同脉象的识别能力,尤其是对相兼脉的辨识。

4 总结

小波变换这一技术在近几年发展迅速,在各行各业都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在中医诊断这一领域内不断有所突破,然而中医古老悠远且博大精深,相信这一领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小波变换在中医诊断中的应用发展可以借鉴小波变换在西医诊断运用中的成功经验,这样有利用将小波变换这一现代化技术更好的辅助中医诊断,推动中医的积极发展,小波变换也必将对于未来中医的远程医疗、中医医院信息化(HIS、PACS)、中医电子健康工程项目(E-HEALTH)等中医诊断与现代化技术相结合的诊疗方案的开发有着积极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莹.小波变换在医学图像处理上的应用.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6,27(7):1279-1280.

2 李清顺,杨定楚,秦前清.基于分形小波变换的医学图像增强.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5,26(3):807-809.

3 侯艳芹,李均利,魏平,等.一种基于二维离散小波变换的医学图像增强算法.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6,7:227-228.

4 王修信,胡维平,梁冬冬,等.基于小波分析的超声医学图像非线性增强.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5,18(8):197-199.

5 武杰,聂生东,黄勇,等.基于小波变换的医学图像增强方法的比较分析.生物医学工程研究,2005,24(2):67-69.

6 张昌林,高红艳,侯玉,等.小波变换在中医诊断图像中去噪处理的应用.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0(4):70-72.

7 陶玲,王惠南,颜廷勇.二维小波变换及其在医学图像处理中的应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4,36(3):373-377.

8 郭敏,马远良,朱霆.基于小波变换的医学超声图像去噪及增强方法.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6,22(9):1435-1437.

9 唐晶磊,何东健,赵文文,等.小波变换在医学图像融合中的应用.医学信息,2007,20(1):1-3.

10 陶观群,李大鹏,陆光华.小波分析方法在医学图像融合中的应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31(1):82-86.

11 汤乐民,李敏.医学图像压缩中的小波变换技术.南通医学院学报,2003,23(4):503-505.

12 樊华,郑小林.基于小波变换的医学图像压缩.山东生物医学工程,2003,22(2):14-17.

超声波医师工作总结第4篇

[关键词]超声医学学科发展福建省

1发展历程

1.1 超声技术的应用回顾

1961年,福建省立医院、福建医学院附属医院(现为附一医院)、福州市二医院首先开展A型超声诊断疾病工作,以后向全省逐渐推广应用。1972年,美国SON’ a ciiang副教授来福州举办“超声显像诊断”学术讲座,与会者很感兴趣。

1973年根据外宾赠送给福建省立医院60年代的一维M型超声心动图结构图纸,省立医院以此与中国科学院福建省物质结构研究所合作研究,1974年研制出简单一维M型心动图模式,以后又与福州大学无线电系合作对仪器模式进行改造,在福建省立医院作临床应用,检查某些心脏疾病,总结检查的病例撰写出论文,于1978年获得科研成果奖。1975年,林礼务医师与厦门医疗仪器厂、中山医学院吴育添教授合作研制M型超声心动图,并于1976年用于肺心病检查。1976年省立医院陈仁彬筹备成立福州地区超声学组,并担任组长,每周定期举行讲座、病例讨论等学术活动。1980年,中国超声诊断情报中心成立,陈仁彬、曾文质被选为委员。

1979年,福建省龙溪地区医院(现为漳州市医院)引进日本Aloka SSD-202超声显像仪,由沈明医师进行临床应用。1980年福建省卫生厅引进3台日本日立EUB-22超声显像仪,由省人民医院(现协和医院)林礼务、福建省立医院陈仁彬及厦门市第一医院用于检查肝、胆、脾、胰、肾以及妇产科等疾病。1981年底,福建省卫生厅委托林礼务举办福建省第一期二维超声学习班,25名学员后来均成为各医院超声骨干。1981年福建省立医院、心血管研究所引进美国黑白二维超声心动图仪检查心血管疾病。随后黑白超声逐渐在全省推广普及。

福建省立医院于1978年在省内最早开展了M型超声心动图的检查和诊断工作,1982年成立了超声心动图研究室,1983年省内首次引进一台美国Smith Kline二维超声心动图仪器,并开展了二维超声心动图的检查、诊断和研究工作,1985年引进日本东芝SSH-40A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仪,开展了多普勒超声的诊断与研究。福建协和医院1984年引进美国先进的MARK-600多普勒与二维超声仪,1986年引进东芝Toshiba SH65A超声心动图仪。1989年,福建省立医院心血管研究所引进美国惠普1000型彩超诊断心血管疾病;1990年,福建协和医院在省内首先引进全身彩超Acuson-128。随后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全省逐渐普及。目前,福建省县以上医疗单位普及了彩超,50%以上乡、镇医院拥有彩超,100%乡镇以上医院拥有黑白B超。

福建省立医院郭薇主任1995年使用TOMTAC首先开展心脏超声脱机三维重建工作,2003年引进PHILIPS-7500进行心脏超声实时三维重建工作。2003年,协和医院应用TOMTAC进行腹部及浅表器官三维重建工作。2005年福州军区总院朱建平引进PHILIPS V730开展腹部超声三维重建工作。2004年福建医大附属第一医院叶真等开展眼科三维超声工作。至2008年底,我省拥有GE-VIVID 7 DIMENSION、PHILIPS IE-33等实时三维超声系统16台。

1.2 福建省超声医学的临床及科研总结

全省有3000多医务工作者从事超声医学工作,其士学位21人,博士生导师5人,分别是陈良龙、林礼务、薛恩生、吕国荣、黄子扬。有7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分别是陈良龙、林礼务、薛恩生、吕国荣、黄子扬、叶真、陈江华。福建省已培养博士7人,硕士40余人。

近十多年,我省各医院超声医学工作者开展了许多新技术、新疗法,许多项目居于全国前列。

(1)介入性超声:1985年,省肿瘤医院任永富主任首先开展超声引导下肿瘤穿刺活检,1988年,福建协和医院林礼务、叶真主任首先开展超声引导下置管引流术,并开展术中超声工作。1991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吕国荣等率先开展超声引导自动组织学活检的技术改进和临床应用,其可调式负压抽吸式自动活检装置获国家专利局审批的实用新型专利,并于1996年度荣获福建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二等奖。1990年省立医院郭薇主任首先开展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 第一执笔人:陈良龙,福建省超声医学工程学会会长,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导。

1999年协和医院陈良龙等率先开展超声引导下先天性心脏病心内封堵临床工作。附属第一医院叶真等开展彩超导向经皮穿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

(2)腔内超声与术中超声:福建协和医院薛恩生等自1989年始应用经直肠双平面超声对前列腺解剖(带区分类)及疾病进行研究与诊断。1987年协和医院林礼务等开展术中超声检查,获得良好效果。1991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吕国荣开展经直肠前列腺超声检查,并进行前列腺带区解剖和超声引导经直肠前列腺自动活检术的研究和临床应用。2004年8月厦门第一医院首先引进并开展血管内超声检查,现在我省开展该检查的医院有:附属协和医院、厦门第一医院及厦门中山医院,协和医院病例较多,为4~5例/月。1990年协和医院叶真等在省内首先开展经阴道超声检查工作。

(3)化学消融及射频消融:1992年~1994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吕国荣在国内率先开展超声引导经皮卵巢巧克力囊肿无水酒精硬化治疗和胰腺假性囊肿置管引流和硬化治疗,以及超声引导选择门脉内无水酒精栓塞治疗肝癌;1995年与厦门大学抗癌研究中心曾超英联合在国内率先开展超声引导间质性激光动力学治疗肝癌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1996以后,在国内率先开展超声引导下肝癌的经皮瘤内注射醋酸和热生理盐水治疗以及脾化学性消融的基础和临床研究。1999年附属第一医院陈玲等首先开展超声引导下的射频消融术。1998年协和医院林礼务教授回国后,将超声介入治疗肝癌作为研究方向,首先提出无水酒精量化治疗肝癌的新概念与新方法,林礼务等的“肝癌系列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4)声学造影:1976年附属第一医院陈济添等双氧水右心造影,1990年福州总院王鸿等开展CO2心肌灌注;1988年省立医院郭薇等开展应用高压氧心肌灌注超声显像诊断心肌梗塞的基础与临床研究。2004年省内开展应用第二代造影剂开展肝脏疾病超声造影研究。目前我省开展心肌声学造影有总院、协和医院等,开展肝脏等腹部器官及浅表器官超声造影有协和医院、附一、附二医院及省立医院。

(5)胃肠超声:1985年起,省肿瘤医院任永富等开展了胃肠超声的系列研究及检查工作,该研究对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有重要参考价值,也为非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进行化疗前后癌肿部位及转移灶大小等复查对照,提供疗效依据。该成果获1991年福建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年省立医院潘秀珍等开展超声胃镜检查工作。

(6)浅表器官超声检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薛恩生等自1990年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阴囊疾病进行研究与诊断,2001年列入卫生部第二批十年百项成果推广项目。于1998年、2001年分别获得了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二等奖。薛恩生现为中华超声医学会小器官学组副组长。协和医院叶真(现在附一医院)等开展了舌癌的超声系列研究,成果获2002年度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省立医院翁秀云、林宝仁合作的“眼眶内海绵状血管瘤影像诊断及前路摘除术”1996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7)外周血管:省立医院林宁等在省内首先开展血管内皮超声检查研究。

(8)胸腔及肺部超声:武警福建总队医院程进铿,“B型超声诊断中心型肺癌的研究”、“转移性胸膜肿瘤的超声诊断”及“肺癌声像图的诊断与分析”分别获武警部队科技进步奖及医疗成果奖。

(9)TCD:我省附属第一医院吴钢为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颅脑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10)胎儿超声心动图:福州总医院超声产前诊断重点为胎儿心脏超声诊断方面,于1996年在国内首创唯一的“围产期胎儿心脏病超声诊断中心”。目前围产期胎儿心脏病超声诊断中心已更名为“中国人们全军优生优育研究所胎儿系统畸形诊断中心”。开展工作为:胎儿系统畸形超声检查、胎儿先天性心脏病超声心动图检查、胎儿早孕颈项透明层检查(早期染色体异常检查)、胎儿畸形的介入性超声检查(脐血、羊水)、胎儿心律失常的宫内药物干预及治疗评价、胎儿房性早搏的常压氧治疗、胎儿医学门诊及新生儿心脏病随访,近10年来举办国际、国内、军内专题研讨会4次。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03年及2005年举办省级和部级胎儿超声心动图筛选胎儿先天性心脏病和宫内缺氧的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开展产前诊断及产前筛查,领先项目有:超声引导下脐静脉穿刺、经腹穿刺取绒毛、实时三维超声诊断胎儿畸形及宫腔畸形、超声引导下异位妊娠介入治疗。目前我省产前诊断机构为: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及厦门市妇幼保健院。

(11)基础研究:福州军区总院,开展耦合剂加热器研究并取得专利;福州军区总院朱建平开展超声生物效应研究。协和医院陈良龙等超声造影剂的研制。协和医院陈良龙、李金国等超声图像计算机处理及冠心病定量诊断系列研究。1987年,协和医院林礼务等与中国科技大学联合研究声学衰减仪,并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立医院林皓平等与福州大学合作研制全方位M型超声心动图计算机处理系统。2005年,吕国荣开展了宫内胎儿(羊)缺氧的超声诊断基础和理论研究,在国际上率先提出Tei指数,在宫内缺氧具有重要诊断价值;提出了宫内缺氧与日后成人慢性疾病发生相关的理论。多篇在国际权威SCI源刊物。

福建省超声医学工作者积极从事科研工作,1981年至今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3项、科技进步三等奖28项,有500余篇科研论著在全国及国外刊物发表。出版专著20余部,重要的有:林礼务主编的英文版《Practical Clinical Ultrasonic Diagnosis》由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于Singapore, Newjersey, London, Hongkong出版,1997;林礼务主编的《腹盆部疾病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图谱》,由科学出版社出版,2007年;林礼务编著的《超声介入无水乙醇量化治疗肝癌研究》,2007年由中华医学电子影像出版社出版;张善驷编著的《超声心动图学操作技术与诊断》,由福建省科技出版社出版;陈仁彬主编,林新霖、陈传元副主编的《实用超声诊断学》,1996年由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等。

1.3 福建省超声医学专业组织的发展

1984年衡山超声会议上,陈仁彬、曾文质与全国超声界知名人士响应郭万学倡议,发起成立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并当选为委员,陈仁彬连任二、三届理事和常务理事。在全国总会郭万学会长和省科委、省科协支持关怀下,由陈仁彬筹备主持,于1987年2月在福州召开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暨超声学术交流会,成立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福建分会。产生第一届理事会,推选陈仁彬为会长,张善驷、颜普明、陈春光、陈令贵为副会长。陈仁彬连任第二、三届理事会会长。

2001年,因年龄原因,陈仁彬教授辞去会长职务,在第四届全省会员代表大会上,选举产生了新的一届理事会,陈良龙为会长,陈仁彬为终生名誉会长。2006年,换届改选成立第五届理事会,陈良龙继任会长,李建卫、叶真、吕国荣、薛金发、王鸿为副会长,李金国、阮琴韵为秘书长。学会现有会员1500多人。

1987年,由林礼务筹备主持成立中华医学会福建分会超声医学会,林礼务为主任委员,陈仁彬、王敦德为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福建分会超声医学会现任主任委员为薛恩生,郭薇、叶真、吕国荣、朱建平、林晓文为副主任委员,何以敉为秘书长,林礼务教授为名誉主任委员。。

2004年,福建省卫生厅成立超声医学质控中心,主任委员为林礼务教授,林新霖教授任副主任委员,薛恩生教授任副主任委员兼秘书。省质控在超声医学规范化、超声人员及超声设备准入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开展了“福建省超声医学执业人员技能水平考试”,促进了福建省超声医学规范化的进程。

2000年,福建省超声医学研究所成立,并挂靠福建协和医院,林礼务教授任所长,薛恩生任副所长。研究所成立以来开展超声介入等多项研究,并获得多项省部级科研成果,为福建省超声医学发展和人才培养起了重要作用。

2今后展望

虽然我省的超声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仍需继续努力工作,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2.1 三维、四维成像技术。随着成像技术的发展和临床应用研究的深入,三维超声成像普遍应用于临床是必然的趋势。三维和四维成像技术在产科的应用是最为广泛和成熟的领域,通过空间成像显示胎儿,可以弥补二维超声检查空间关系不强的缺点。多平面三维超声和胎儿心脏三维超声的应用,为胎儿内脏器官的全面评价和观察提供了条件。

2.2 超声造影技术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超声造影技术被称为B型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超声之后的第三次革命。特别是最新型造影剂的问世,极大的推动了肝脏超声造影技术在肝脏疾病诊治中的作用。如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肝癌、血管瘤、肝脓肿等)和肝脏介入性治疗(术前了解肝内病灶的良恶性、病灶数目、大小记忆病灶内血供情况;介入治疗的适应症;超声引导下穿刺治疗术;术后造影有助于对疗效的评价)。

2.3 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的临床应用。HIFU技术是继激光刀和Χ刀之后的一种新的、应用前景更为广泛的肿瘤治疗方法,其特点是安全、有效而又能保全健康组织。

2.4 心脏领域的超声新技术。它们包括:多普勒组织成像、自然和二次谐波、冠脉血流成像、解剖M型超声、心肌声学造影、血管内超声、实时三维超声、定量组织速度成像、组织追踪、应变和应变率显像、组织同步化分析、心腔内超声等。

2.5 超声介入的新技术。各类囊肿穿刺硬化治疗的方法改良及微波消融的新尝试;各类脓肿尤其是结核性脓肿、重症胰腺炎、胸腔食管瘘等难治性脓肿的穿刺引流;心包填塞尤其是医源性急性心包填塞急救引流;胆管(囊)、肾盂穿刺造瘘引流;肝脏良恶性肿瘤尤其是多发性、位置特殊、体积较大血管瘤的微波和射频消融;甲状腺、甲状旁腺良恶性肿瘤微波与射频消融;浅表淋巴结恶性肿瘤的射频消融;乳腺良性肿瘤和皮下脂肪瘤的负压吸引旋切;各类穿刺活检尤其是大血管旁的微小淋巴结穿刺活检。

2.6 超声光散射乳腺显像技术。该新技术是近几年兴起的诊断乳腺肿瘤的新技术,对乳腺肿瘤的诊断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参考文献:

[1] 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第五版)[M].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2006.

课题组成员:

1、陈良龙,福建省超声医学工程学会会长,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导。

2、李建卫 ,福建省超声医学工程学会副会长,福建省立医院主任医师。

3、叶真 ,福建省超声医学工程学会副会长,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授,主任医师,硕导。

4、吕国荣,福建省超声医学工程学会副会长,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书记,教授,主任医师,博导。

超声波医师工作总结第5篇

超声由于其无创、廉价和实时性等优点已经成为三大主流医学成像手段之一。但是斑点噪声的存在降低了超声成像质量,限制了其应用领域。本文从物理原理出发给出了斑点噪声的形成机理,推导了超声回波中斑点噪声的数学模型及其相应的概率密度函数。模型的推导为后续变电噪声的去除算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超声成像 斑点噪声 相干波 统计模型

1 引言

超声成像技术相对X-rays,MRI等其他成像技术,具有安全、成本相对低廉、无损、实时成像等许多优点,在医学诊断领域获得广泛应用。然而,超声系统成像的相干特性导致超声图像产生固有的斑点噪声。斑点噪声的存在降低了图像的分辨率和对比度,降低了图像质量,掩盖了图像某些细节信息,给临床诊断及后续的图像特征提取和识别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因此斑点噪声的抑制对医学超声图像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现有文献大部分主要集中在如何提出新的超声斑点噪声抑制算法,对于其产生原理和模型却涉及不多。本文意在阐明超声斑点的成因及模型,为后续的分析和处理提供依据。

2 斑点噪声的形成机理

在超声医学图像成像过程中,系统根据当前检查参数生成发射聚焦控制数据,该数据经过数字电路转换和模拟高压驱动电路后变为驱动探头的激励信号,探头在高压信号的激励下将高压电信号转换为探头晶体的机械振动,从而形成超声波在人体中传播。超声探头发射的单一频率的超声波被体内组织的粗糙表面散射会形成一系列相干波,这些相干波互相干涉形成的噪声就是斑点(Speckle)噪声。

由干涉理论可得,两个或两个以上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相位差恒定的电磁波在空间中传播叠加时,会出现某些区域振动加强,某些区域振动减弱或完全抵消的现象。如图1所示,上图为两列相干波振动加强的情况,即相长干涉,下图为两列相干波振动减弱的情况,即相消干涉。这种现象在超声图像上表现为一种颗粒状的、黑白点相间的纹理,即斑点噪声。

受发射声场照射时,理想点目标的散射声场以该点目标为中心呈球面状同时向外扩散。超声图像的分辨单元尺寸一般为其信号波长的几十倍。因此,在每一时刻,超声波照射的组织单元都包含了大量与波长相当的散射体。如图2所示的实际点目标,其轴向和侧向均小于或至多等于超声系统的轴向分辨率和Pr和侧向分辨率Pa。在同一个可辨别的区域内,存在着大量的等效散射点目标,所有点目标散射子回波的矢量和就形成了总的回波。

3 斑点噪声的模型

超声系统接收的散射场是复数信号,包括幅度和相位信息。一般采用正交解调来获得图像数据。超声图像的每一像素不仅包含反映体内组织超声波反射的强度,即灰度值,而且还包含与组织运动相关的相位值。对于均匀区域,任何大小为分辨单元的回波信号可分解成同相分量和正交分量,这两个信息分量可用一个复数AR +jAj来表达,即:

AR +jAj = (1)

其中是复数模A。B型超声图像就是利用A来进行成像的,A代表了回声信号的强度,即在B超上为对应像素点的亮度值。

假设成像分辨单元内有大量等体积散射子,该分辨单元内各散射子叠加的总效果可以通过复平面内随机走动来描述,如图3所示。采用随机行走法将具有随机相位的子回波矢量叠加,漫散射群中任一散射子对回波信号产生的贡献相当于增加了随机行走的一步,通过叠加最终形成接收到的复信号。如下图所示,第一个矢量从原点开始,第二个矢量从第一个矢量的末端开始,依次一个接一个,从原点到最后一个矢量末端的矢量就是最终合成矢量。如果每一次走动可看作是独立的随机变量,那么大量的这种走动就可以运用中心极限定理(Central Limit Theorem)来解释。如图3(b)所示,中心点是2D复高斯分布,大量这样散射子群组成的 的幅度值遵循Rayleigh分布。

对于类血液细胞这类散射体,包络检测消除相位信息后,在复平面内回波信号幅值的概率密度函数可以由下式来表示:

P(A)=, A≥0 (2)

其中σ是复高斯的标准差,也就是实部和虚部的标准差都是σ。

即幅度的概率分布满足Rayleigh分布,斑点的亮度由散射子的密度和强度等来确定,随机行走中更少、更长的步长时会比许多小短步长要亮,密度越大也会更亮。概率密度函数固定不变的,和组织无关。

对于肝实质的小叶这类的散射体,由于空间变化的散射体之间的相互干涉,有效的散射体数目有限,回波信号服从K分布。

Pv,a(x)= ,

x≥0 (3)

式中Kv是第二类的v阶Bessel函数,a,v分别是尺度参数和形状参数。

对于组织表面和血管这类的散射体,随机散射区域内存在一致的相干结构,接收到的散射信号服从Rician 分布:

P(A)= ,

A≥0 (4)

当A≥0 时,这些PDFs都是非零值。s表示亮的散射体的回声强度。I0是非完备零阶Bessel函数。Rician PDF由s/σ来确定,记为 k=s/σ。当s=0时,Rician PDF就是Rayleigh PDF。下图是Rayleigh分布和不同 参数的Rician PDFs。

左图(图4-a):散射区域相干成分的存在使得随机行走中增加了常向量s。

右图(图4-b):射频信号r的PDF的等值线图。以s结束点为中心形成2D复高斯分布,对于某一固定的s,大量这样散射子群组成r的幅度值遵循Rician分布。

Jain在超声图像中所含噪声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于1989年提出将超声图像中的噪声分为加性噪声和乘性噪声,将超声图像模型表示为:

I=If ・ nm+na (5)

式中nm,na分别指的是乘性和加性噪声, I表示被噪声污染后观测到的图像,If表示原图像。

在医学超声成像系统中,加性噪声一般由电路和器件的热噪声所产生,其对所成图像的影响要远小于乘性噪声,所以在图像噪声分析时,加性噪声常常被忽略。为降低有关图像处理算法的难度,通常在式(5)的两边取对数转换为一个加性噪声模型:

log(I) =log(If ・ nm) (6)

进而得到

(7)

、 和 分别是I、If和nm的对数变换。

4 结论

斑点噪声降低了图像的分辨率和对比度,降低了图像质量,掩盖了图像某些细节信息,给临床诊断及后续的图像特征提取和识别造成了不利的影响。目前大部分的文献都集中在研究斑点噪声的去除方法,而对于斑点噪声的产生原理和模型论述的不多,本文通过分析和推导,论述了超声成像中斑点噪声产生的基本原理、数学模型及其分布,为后续的去噪算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A.Webb,Introduction to Biomedical Imaging.John Wiley & Sons,Hoboken,2003 .

[2]郝晓辉,高上凯,高小榕.一种新的超声图像斑点噪声抑制方法[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01.

[3]韩春明,郭华东,王长林.SAR图像斑点噪声抑制的本质[J].遥感学报,2002.

[4]曾夏辉,吴逢铁,刘岚.干涉理论对bottle beam的描述[J].物理学报,2007.

[5]万明习.生物医学超声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6]JAIN A K.Fundamentals of digital image processsing.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 Hall,1989.

作者简介

张琼(1981-),女,广东省汕头市人。博士学位。现为汕头大学工学院电子系教师,实验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医学信号处理。

李斌(1981-),男,湖北省天门市人。硕士学位,现为汕头超声仪器研究所有限公司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医用超声信号处理。

作者单位

超声波医师工作总结第6篇

【关键词】超声波 快速石蜡切片 术中 病理诊断

中图分类号:R3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5-113-02

术中快速病理诊断是手术过程中快速确定病变性质,为临床确定手术方案提供依据的重要诊断方法。我院采用DCSK-Ⅱ型超声波人体组织快速处理仪进行术中快速制片、病理诊断,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对我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术中快速病理诊断诊断病例21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术后石蜡切片对比、总结,其中乳腺82例,胃31例,大肠43例,甲状腺23例,子宫16例,卵巢13例,肾4例,肝2例,膀胱3例。

1.2 方法 术中送检标本取病变组织1.5×1.0×0.2cm大小,依次入AF液3min,丙酮Ⅰ5min,丙酮Ⅱ5min,浸蜡5min。以上过程均在DCSK-Ⅱ型超声波快速组织处理仪中进行。水浴箱温度设置75-80℃,浸蜡石腊预先溶化备用,固定液预热,浸蜡时待组织下沉不再出现气泡时将组织包埋于预制的蜡块内,快速冷却,切片,染色,阅片。剩余组织常规石蜡切片,并作结果对照,分析快速石蜡片病理诊断的准确性。

2 结果

术中快速切片良、恶性诊断明确者209例(其中良性78例,恶性131例)诊断率96.4%,与术后石蜡切片相符;术中未定性,需待普通石蜡切片进一步明确诊断者8例(占3.6%),此8例术后石蜡切片诊断2例为甲状腺微状癌,3例为乳腺导管内状瘤,2例为卵巢交界性粘液性囊腺瘤,1例为胃间质瘤。

3 讨论

3.1 术中为了及时、准确确定病变性质,了解肿瘤切除范围是否干净,给术者提供可靠依据,通常采用冷冻切片或传统加温石蜡切片方法进行快速病理诊断[1]。冷冻切片偏厚,细胞肿胀变形,易造成误诊,冷冻切片机价格昂贵,基层医院难以承受,且以住病理技术规范要求冰冻切片报告需二名副主任医师以上的病理医师同时签发报告,这对基层医院来说准入门坎太高。传统加温石蜡切片在加热煮沸过程中制片,温度不易控制,细胞易收缩变形。超声波快速组织处理仪工作原理是机器发出80万次/秒高速振荡的超声波[2],加之75℃水浴箱温度使溶剂介质和熔融石蜡高速震荡产生周期性缩胀运动,从而使组织内的水份很快被有机溶剂替代出来,并加速熔融石蜡渗入组织,使病理切片的前期(固定、脱水、浸蜡)过程缩短至20min左右,并能保持组织细胞的原有形态,切片质量接近常规石蜡切片,优于冷冻切片和传统加温石蜡切片,能为术中提供准确快速的诊断,且性价比高,适宜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3.2 超声波快速组织处理仪尚能用于脱钙,为偏远山区群众提供便民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超声波医师工作总结第7篇

[关键词] 多普勒;超声波;诊断;探头

[中图分类号] R814.4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3(b)-064-02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除了具备对组织器官内病灶分辨率比普通B超高,能更清晰的显示组织器官内较小病灶的优点外,更主要的是在检查过程中,应用了脉冲多普勒技术来观察被检查组织器官在不同周期时血流速度变化、血流状态和组织回声等信息,把这些信息和相关的黑白超声二维解剖结构信息相结合后,来判定被检查组织器官是否有病变、病变的程度以及病变的性质[1]。现综述如下:

1 彩色多普勒超声波诊断原理

1.1 超声波

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为20 Hz~20 kHz,低于20 Hz的声波为次声波,人耳是听不到的,高于20 kHz的声波为超声波。超声波之所以被广泛用于医疗领域是因为它有许多奇妙的特点,①由于超声波频率高、波长短,它可以像光那样沿直线传播,使得我们有可能向某已确定方向上发射超声波。②声波是纵波,可以顺利地在人体组织里传播。③超声波遇到不同的介质交接面时会产生反射波。这些特点构成了今天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器在医学领域广泛应用的基础[2]。

1.2 彩超

其实彩超并不是看到了人体组织的真正的颜色,而是在黑白B超图像基础上加上以多普勒效应原理为基础的伪彩而形成的。也就是说对于静止的观测者来说,向着观测者运动物体发出的声波频率会升高,相反频率会降低,这就是著名的多普勒效应。现代医用超声就是利用了这一效应,当超声波碰到流向远离探头液体时回声频率会降低,流向探头的液体会使探头接收的回声信号频率升高。

1.3 超声诊断种类

超声诊断种类很多,一般可分为A型、B型、D型、M型等。除A超基本淘汰外,常用的超声诊断一般是多种类型的结合。B型超声是所有超声诊断的基础,它能直接显示二维空间图像,故又称二维超声。D型超声也称多普勒型,通过血液流动和脏器活动的多普勒频移信号,经过自相关技术等处理、彩色编码后叠加到B型超声的二维图像上,这就是一般意义上的彩超[3]。

2 彩色多普勒超声波诊断方法

2.1 探头扫查方式

目前具体的扫查方式有3种:平行扫查、扇形扫查和旋转扫查。

2.2 图像采集

影像设备产生的数据以两种格式存储于计算机中,即多媒体文件格式和扫描仪文件格式。

3 彩色多普勒超声波诊断在临床的应用

3.1 血管疾病

运用10 MHz高频探头可发现血管内

3.2 腹腔脏器

主要运用于肝脏与肾脏,但对于腹腔内良、恶性病变鉴别,胆囊癌与大的息肉、慢性较重的炎症鉴别,胆总管、肝动脉等疾病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

3.3 小器官

在小器官当中,彩超较黑白超有明显诊断准确性,主要是甲状腺、乳腺、眼球,根据内部血供情况作出诊断及鉴别诊断[4]。

3.4 前列腺及精囊

直肠探查为目前诊断前列腺最佳方法。此种方法探查时把前列腺分为移行区、中央区、周围区,另一部分前列腺纤维肌肉基质区。移行区包括尿道周围括约肌的两侧及腹部。中央区为管周围、尖墙指向精阜,周围区则包括前列腺后部、两侧尖部。通过直肠探查对各种前列腺、精囊腺疾病有很好的诊断价值。

3.5 妇产科

彩超对妇产科主要优点在于良、恶性肿瘤鉴别及脐带疾病功能的评估,对于滋养细胞疾病有较佳的辅助诊断价值 [5]。

4 讨论

通过多年临床实践证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较黑白超声检查能使临床医师获得患者更多、更详细、更准确的疾病资料与信息,这对临床患者的救治、监护、脏器功能评价和患者预后评定都十分重要[5]。此外,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使用设备的人员要求也较高,除了要具备执业医师资质,获得执业医师证及黑白超声诊断工作几年的基础外,还要接受专门培训,要参加一年一度的全国统一考试,获得彩色多普勒超声大型医疗仪器设备上岗证后,才具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工作的资质。因此,患者在做超声检查时,有条件最好选择做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便能获得更有价值的诊断结果,为临床医师对疾病做出正确诊断以及制订最佳治疗方案或手术方案打下基础,这样有利于患者本身的治疗、手术与康复。

[参考文献]

[1]农有弟.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色多普勒应用价值探讨[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9,30(2):68.

[2]龚浠平.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35.

[3]刘月洁.彩色多普勒超声鉴别乳腺肿物良恶性的多因素分析[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8,24(2):119.

[4]刘舜辉.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周围血管阻塞性疾病的诊断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08):702.

[5]卢海霞.高频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诊断乳腺恶性肿瘤[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09,6(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