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土建工程施工规范(合集7篇)

时间:2023-07-25 16:33:36
土建工程施工规范

土建工程施工规范第1篇

关键词:油田采气公司;建筑;抗震

1、多层砌体建筑抗震常用处理措施

砌体结构是采用砌块和砂浆砌筑而成的墙、柱作为建筑物主要受力构件的结构。其是通过砌块和砂浆的互相作用及纵横墙的拉结而达到具有一定整体性和承重能力。但砌体的抗拉、弯、剪的强度又较其抗压强度低,导致建筑变形能力小,抗震性能差等缺点,使砌体结构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因此改善砌体的延性,提高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和抗震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常用的砌体建筑抗震处理措施,应注意以下几类。

1.1 合理布局。建筑平面、立面应尽可能简洁、规整,使结构质量中心与刚度中心相一致。建筑立面应避免头重脚轻,房屋的重心尽可能降低,避免采用错落凹凸的立面,突出建筑屋面部分的高度不应过高,以免地震时发生鞭梢效应,同时应控制好结构竖向强度和刚度的均匀性。如在实际工程中,在不可避免的情况下,应尽量在适当部位设置抗震缝,将体型复杂、平面不规则的建筑分割成几个相对规整的独立单元。

1.2 控制建筑高度及层数。历次震害证明,砌体建筑的层数越多,高度越高,其地震破坏就越大。因为建筑层数及高度值越大就意味着侧向地震作用就越大,同时也加大了建筑底部的倾覆力距。因此在地震中,倾覆力矩过大使得底部墙体产生过大的压力和剪力而被破坏。所以控制砌体结构高度及层数对减少地震灾害有很大的作用。在国家新修改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8)也对多层砌体建筑的总高度和层数有强制性的规定。

1.3 增强砌体结构的整体性及刚度。有效增强砌体结构的整体性及刚度的措施有许多种,一般常见及在实践证明的方法有纵、横墙的合理布置,建筑的楼盖为现浇,增加墙体面积及提高砂浆的强度,没置圈梁及构造柱等。在地震中多层砌体结构的纵、横向地震作用主要由相应墙体承担。因此,纵、横墙的合理布置且控制横墙的间距,可控制纵、横墙的侧向变形,增强了空间刚度和整体性,对承受纵、横两个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及抗弯、抗剪都非常有利。墙体布置时,应尽量采用纵墙贯通的平面布置,而当纵墙不能贯通布置时,则应在墙体交接处采取加强措施。而横墙最大间距就是为了满足楼盖对传递水平地震所需的刚度要求。其中,在8度设防时,现浇或装配整体钢筋混凝土楼盖板的多层砌体建筑的横墙最大间距为1s米。如横墙间距过大时.纵墙会因过大的层间变形而产生平面的弯曲破坏。

根据历次地震后建筑受害情况分析,多层砌体结构的抗震能力与墙体的截面积大小及砂浆等级高低成正比。在多层砌体建筑的抗震验算中,底部两层的地震作用力较大,是结构的薄弱层。此时改变部分墙体的承载面积和适当提高砂浆的强度等级可提高抗震能力,实践证明提高砂浆的强度能同时提高建筑的抗拉、抗压、抗弯、抗剪能力,从而达到提高砌体建筑的抗震性能力的目的。

在多层砌体建筑中设置水平圈梁,可加强内外墙的连接,增强建筑的整体性。特别是屋盖和基础顶两处的圈梁的设置具有提高建筑的竖向刚度和抗御不均匀的沉降能力。由于圈梁的约束作用使楼盖与纵、横墙构成箱形结构,能有效地约束装配板材的散落,使砖墙发生平面倒塌可能性大为降低,以充分发挥各片墙体的抗震能力。

在砖墙设构造柱能提高砌体建筑的延性。发挥砖墙砌体侧向挤出塌落的约束作用,使砌体的抗剪承载能力提高10-30%,提高了砌体结构的变形能力。另外在建筑中设置构造柱能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性。利用其塑性变形和滑移摩擦来消耗地震能量,从而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且圈粱与构造柱一起对墙体在竖向平面内进行约束,可限制墙体裂缝的开展,并减小裂缝与水平面的夹角,保证墙体的整体性和变形能力,提高了墙体的抗剪能力,因此构造柱与圈梁的设置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抗震措施。

2、隔震技术应用

隔震技术是国际上热门的工程抗震新技术,它通过把隔震消耗装置(如橡胶隔震垫)安放在结构底部和基础或底部柱顶之间,把上部结构和基础隔开,这样改变了结构的动力特性和动力作用,明显地减轻结构的地震作用,以达到“以柔克刚”的效果。国内外大量的实验和工程时间证明,隔震体系一般可使结构水平地震加速度下降60%左右,从而消除或有效的减轻结构的地震损坏,提高建筑物及人员的安全性。隔震体系是有很大的垂直承载里(50T-20001T)及很大的垂直压缩刚度,而其水平变形刚度较小(0.25KN/mm.8KN/mm),水平及限变位值较大(10-50cm),因此具有足够大的初始刚度,以抵抗风荷载和轻微地震,当强地震发生时,又能自由内柔性滑动,而变形过大时,刚度就回升。具有保护和限制作用。钢板夹层橡胶隔震垫具有较大的复位能力,在多次的地震实践中都是后动瞬时复位。同时,它面抗性能好,一段使用寿命可在70年以上,远远超过一般民用建筑物的50年使用年限的要求。根据其特性,一般来讲隔震技术主要适用于多层建筑及低层建筑中。

隔震和消能减震技术虽然能够大幅度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并且新的抗震设计规范已给出了隔震和消能减震技术工程应用的指导性意见,但目前建造成本较高,且该技术从没计到构造,施工复杂。正确合理地掌握和实施尚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新技术距离大规模推广和应用还需要一定时间的准备。

土建工程施工规范第2篇

关键词: 建筑工程 混凝土 施工 分析

混凝土施工是按照设计图纸要求,进行钢筯绑扎、模板摆放和固定、用符合质量要求的原材料、按规定的配合比进行拌制、运输、浇筑、养护等,同时对各个环节进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和检验。建筑工程项目的混凝土分部分项工程,经常会发现混凝土强度不足的现象。混凝土的强度不足,不仅会影响建筑结构的承载力,而且还会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本文就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存在的若干问题,即混凝土的强度不足与混凝土的配合比、混凝土的施工工艺、混凝土的养护过程的关系进行探讨。

1 混凝土强度不足与混凝土的配合比关系

建筑工程的混凝土强度不足,与混凝土的配合比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建筑工程的混凝土施工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没有严格按照混凝土的配合比进行施工。 众所周知,混凝土配合比是混凝土施工的依据之一。虽然施工现场的混凝土搅拌处挂出了混凝土配合比,但仍然有不少施工企业不能很好地认识到配合比的重要性,挂出配合比仅仅是为了应付检查,而不能严格做到把配合比作为混凝土施工的依据。此外,有的施工企业贪图一时的方便,将质量配合比换算为体积配合比。直接根据体积配合比,利用手推车容量作为计量的依据,使水泥、粗、细骨料的计量误差增大,使混凝土配合比失去了原有的作用。有的施工企业即使认识到配合比的重要性,但材料称量时也存在着误差过大的现象。《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规定了原材料每盘称量的允许偏差为水泥、水、外加剂为± 2 %,粗、细骨料± 3 %。但在现实的施工中由于招投标制度的不够完善,建筑市场竞争的加剧,承包的施工企业利润水平也在逐步降低,且由于当前建筑设计普遍相对较保守,因而导致混凝土强度稍为低于设计强度也不会产生重大质量事故,所以一部分施工企业以侥幸的心理并通过减少水泥用量的办法来降低成本,直接导致工程实体的混凝土强度下降。另外,在搅拌过程中,为了使浇筑和振捣更加容易,人为地提高混凝土的流动性,加入了更多的拌合用水。由于用水量不能做到严格控制,致使水灰比发生变化,使混凝土强度下降。

此外,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按《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房屋建筑工程中粗、细骨料处于干燥状态下的情况进行计算。而在实际施工骨料是处于一定含水状态下,按施工规范要求,生产过程中应每一个工作班次检查骨料的含水率,调整用水量和骨料用量,使其符合设计配合比要求。而多数施工企业却不注意这项规定,有的即使注意到但限于条件也很难做到,甚至有的项目是不论材料如何变化,一个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就按一个配合比施工,这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建设工程的混凝土强度。

2 混凝土强度不足与施工条件和施工工艺方法的关系

混凝土强度与施工条件和施工工艺方法有很大的关系。在混凝土施工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施工条件有限且在施工过程中没有很好地控制混凝土的施工工艺流程,特别是混凝土的浇筑与振捣过程。为保证混凝土密实成型,规范规定混凝土运输、浇筑及间歇的全部时间不应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虽然对于常用的通用水泥标准规定初凝时间不早于45min,但水泥的初凝还受温度等外界条件影响,故由于各种原因可能造成水泥初凝后混凝土才进行浇筑。此外规范要求混凝土应连续浇筑并在底层初凝之前将上一层浇筑完毕,就是为了防止扰动底层已初凝的混凝土而出现质量缺陷。其实,混凝土的施工工艺并不复杂,但不正确的操作方法也会导致混凝土出现蜂窝、麻面甚至内部出现穴洞,进而影响混凝土的密实性并降低其强度。

3 混凝土强度与混凝土养护条件的关系

建筑工程的混凝土强度与混凝土的养护条件有很大关系。混凝土施工完毕后不注意养护过程,既影响水泥水化,也容易使混凝土出现干缩裂缝而导致混凝土的强度下降。施工规范要求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在12小时之内覆盖并保湿养护,并定期浇水使混凝土处于湿润状态。对于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水泥和矿渣水泥拌制的混凝土不少于7d,对于掺缓凝剂或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不少于14d。因为混凝土只有在合适的温度、湿度范围内才能保证正常凝结、硬化和增加强度,否则会影响水泥水化,使混凝土出现干缩裂缝而导致混凝土强度的降低。由于混凝土早期强度较低,随时间的延长、混凝土强度的逐渐提高,因此规范规定混凝土强度达到1.2N/㎡前,不得在其上踩踏或安装模板及支架。而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各个工种、各道工序的衔接关系比为复杂,工程项目的竣工验收日期拖延在所难免,施工企业为了抢工期,有时会出现在混凝土强度没有达到规定强度要求下,即开始下道工序施工,使混凝土中原始裂缝增多,同样会导致混凝土强度下降。

4 现场监理力量不足与混凝土强度不足的关系

按照原建设部的《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旁站监理管理办法》的规定:在基础工程和主体工程中的混凝土浇注必须进行旁站监理。《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明确规定:监理工程师应当按照工程监理规范的要求,采取旁站、巡视和平行检验等形式,对建筑工程实施监理。为了加强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现场监理,《建设工程监理规范》也对旁站监理作了相应规定。按照这些现行的法规、规范,监理单位应在混凝土施工的内容、过程进行旁站监理,理论上应该能确保施工企业严格按设计、按规范进行施工。但目前在一些混凝土施工现场的监理过程,监理单位的人员数量相对不足不能满足监理业务的需要。连续的旁站监理也不能真正落到实处,最终导致混凝土施工现场的监理记录不能真正反映施工过程。这也给一些施工企业偷工减料,不按设计、不按规范施工留下的空档。

5 结 语

在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存在着若干个影响混凝土强度的原因远远不止上述这些。因而要求建筑施工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要因地制宜,要严格按照混凝土的配合比施工,有效地控制混凝土的施工工艺过程,特别是在建筑工程的基础工程和主体工程中的混凝土浇筑与振捣过程必须进行旁站监理,或对整个建筑工程项目实施监理,确保在建工程的质量。同时,要结合建筑工程的实际,做好现场施工作业人员的培训、原材料的控制、施工工序的管理、施工现场的管理等工作,严格按规范施工。

参考文献:

1.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 -2002)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年

2.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11)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年

土建工程施工规范第3篇

【关键词】土建法规;实践;意义

土建法规课程是高职土建专业学生的专业课,是一门对学生在工程建设中形成法律意识和法律综合素养的重要专业课程,更是为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的专业课程。因为土建法规专业的学生将来很可能从事这一行业,所以必须要加强对该专业学生的土建法规教育,让他们把法规的规范带到这个行业中去,是土建行业施工过程更加规范化、合理化,避免出现一些安全问题,也可以为土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这也是土建法规的实践性意义所在,首先我们要对土木工程建设的问题有所了解,才能更深层次明白土建法规的实践意义。

一、土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土建法规的出台是针对土建工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土木工程建设是现在的一个热门行业,但是土木工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一旦爆发,我们的经济和安全都会收到威胁,所以我们要正确认识到这些问题,才能从深层意义上理解土建法规的实践意义。

(一)工作人员专业素质较低

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很多建筑公司所雇佣的工作人员都是专业素质比较低的,这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产成本。但是,他们对土木工程建设的规范化操作仍然不太了解,这就会导致工程质量达不到市场要求。这对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我们要注重这个问题。

(二)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有漏洞

土木工程建设中对施工现场技术的要求是很高的,一旦施工出现问题,工程质量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而且可能出现安全事故,所以施工现场的管理是十分关键的。我们必须重视施工现场的作业和各种机械的运行,管理好现场,掌控全局。

(三)缺乏安全防范意识

安全事故在土木工程建设中是时有发生,大部分事故原因调查显示事故是由于工程施工作业不规范,人们缺乏这方面的安全意识。

二、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的优化措施

土建工程的施工是土木工程建设的关键环节。所以土建施工现场出现的问题,我们要加以重视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促进土建工程的健康发展,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一)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

工作人员是土木工程建设的主要劳动力,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工作质量。所以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是提高工作质量的前提条件。建筑公司必须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进而提高施工质量。

(二)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

施工现场的每一个环节都是至关重要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错误,都会影响工程质量。而施工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在施工现场完成的,所以对于施工现场的管理一定要严格,不能错过任何一个小细节。只有施工现场管理严格,施工过程才能规范化,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错误。

(三)优化现场施工方案

现场施工方案是施工遵循的总策划,所以施工方案的策划一定要考虑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做到施工方案最优化,避免施工中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也可以直接地提高施工的质量和土木工程的质量。为土木工程的健康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四)定期进行质量检查

质量问题是土木工程的关键问题,所以我们要进行定期的质量检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时时了解工程的进度和安全问题,有利于后续工作的进行。定期质量检查也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考虑解决方案,防止事态严重化。

三、土建法规的实践性意义

土建法规的出台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也是为了建筑行业的安全问题。只有土建过程中严格遵循土建法规的要求,土建一般是不会出现安全问题的,而且土建工程的质量也是可以得到保证的,所以土建法规的存在和严格遵守是非常必要的。

(一)顺应时展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土木工程建O行业也面临着很大的机遇和挑战。在竞争日益剧烈的当今社会,提高土木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是建筑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基础。而对土木工程建设中的每一步的规范化,有利于实现企业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从而达到更大的经济效益。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规范每一个步骤,可以提高建筑行业的门槛,使得土木工程建设中的工作人员素质普遍提高,更有利于我国土木工程建设的健康蓬勃发展。

(二)提高土建工程质量

无论在什么时候,对于土木工程的质量要求都不会下降,而且质量问题关系着人们的安全问题是不容忽视的。所以在土木工程建设过程中对于质量的把关也是十分严格的,因而我国对土木工程建设的施工过程中每一步的规范都做了规定,只要施工人员按照土建法规完成土木工程建设,那么土木工程建设的质量一般的不会有问题的。此外,这也显示了我国法律法规的制定是以人民的安全为前提的。

(三)满足土木工程的市场需求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所实行的经济制度也是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经济体系。而且现阶段,我国的建筑市场竞争也是非常激烈的。低成本,高质量的土木工程已经成为市场的普遍需求,所以土木工程建设的施工过程就显得更加重要。很多投资公司在选择建筑公司时也非常注重建筑公司在施工过程中的作业规范化。所以严格按照土建法规进行施工操作,提高建筑公司的形象也是十分重要的。这样才能满足土木工程的市场需求,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四、小结

土建法规的实践性意义在于规范施工作业和施工现场,避免出现安全性问题,促进土木工程建设行业的健康良性的发展。我们必须认识到这种意义,才能认真了解土建法规,把它带乳真正的施工过程中去。我们严格执行规范化操作,才能土木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能满足我们社会主义特殊时期的市场需求,顺应时展的需求。所以土木工程建设法规的实践在土木建设行业是必须进行而且十分有效果的。土木建设法规就是针对土木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规范的,很有针对性,所以它的实行是势在必行的。

参考文献:

[1]李小薇.新时期加强土建工程现场管理的意义及措施分析[J],房地产导刊,2014,12(27):385

土建工程施工规范第4篇

【关键词】新时期;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筑项目逐渐增多,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广泛应用于建筑项目中,显著提升了建筑项目的整体质量。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是建筑项目施工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建筑项目的整体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建筑混凝土施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对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进一步地研究和改进,对提高混凝土施工过程的质量尤为重要。

1 新时期的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概述

建筑施工过程的不可测因素很多,极易受到各种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在施工过程中建筑地面或建筑墙体极易出现裂缝,因此,裂缝防治技术是重要的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目前,我国的裂缝防治技术主要以施工过程实时强化为主,即在施工过程中技术人员结合建筑状况采取合理的施工方法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强度和韧性,避免裂缝的出现。

在建筑项目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的强度控制十分重要,因此,混凝土强度控制技术是重要的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应该按照国家质量标准的要求进行混凝土配合比实验,通过实验选择最适合的混凝土配比,从而达到质量标准的要求。在施工过程中应该进行实时监测,及时进行调整,保证混凝土的强度符合质量标准的要求。

混凝土浇筑技术和混凝土振捣技术是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施工过程的质量直接决定建筑项目的整体质量。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混凝土的分层高度,合理的分层高度可以避免施工裂缝的产生;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应该进行三道振捣过程,首先为混凝土的坡角,其次为混凝土的坡中间,最后为混凝土的坡顶。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的强度和韧性控制的难度较大,经常出现不合格的现象,混凝土的养护技术也是重要的混凝土施工技术。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应该重视混凝土的养护技术,采取科学合理的养护措施,确保建筑混凝土施工过程的质量。同时,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混凝土养护的时间不宜过短。

目前,我国的建筑混凝土技术不断进行发展和创新,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较为完善的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于建筑项目施工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一方面显著提升了建筑项目的整体质量,另一方面促进了建筑施工技术的全面发展。

2 新时期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的研究要点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建筑住房的质量要求逐步提升,建筑施工是一个系统、全面、复杂的过程,具有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受自然地质条件影响较大、监督管理难度较大等特点,因此,对新时期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进行分析和改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在建筑混凝土施工的各个阶段的各环节都有可能出现质量不合格的现象,只有对建筑混凝土施工过程进行全方位、无死角的监管和控制,才能从根本上确保建筑混凝土施工过程的质量。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要点:其一,施工前预控阶段。在建筑混凝土施工前应该对施工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进行勘测,同时应该全面掌握质量标准的基本要求,最后应该针对施工过程中的各种不可测因素对施工过程的影响提出相应的改进和调整措施;其二,施工方案的确定。在建筑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应该结合施工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和质量标准的要求进行混凝土配合比实验,选择最适合的混凝土配合比,从根本上确保施工过程的质量;其三,施工过程实时监管,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应该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强度和韧性,同时在施工过程中应该及时发现可能产生建筑墙体或建筑地面裂缝的情况并及时进行补救,最后施工人员应该重视混凝土养护措施,保证足够的养护时间,从而确保建筑混凝土施工过程安全、顺利地进行。

3 新时期建筑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施工人员的施工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目前,我国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这是新时期建筑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建筑混凝土施工是一个系统化、复杂化的过程,需要专业的混凝土施工技术人员来完成,但目前我国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施工技术人员主要由农民工组成,并没有经受过专业的培训和学习,施工能力较差,很难从根本上保证混凝土施工过程的质量。

3.2 施工过程的施工技术规范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我国建筑混凝土施工过程的施工技术规范有待进一步完善,这也是新时期建筑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管理部门的规范化管理意识较差,没有意识到施工技术规范对施工过程质量保证的重要性;其次,没有建立完善的混凝土施工技术规范,无法通过健全的施工技术规范来指导施工过程;最后,现有的施工技术规范的可行性较差,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发展。

4 新时期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的改进策略

4.1 提升施工人员的施工技术水平

提升施工人员的施工技术水平是改进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的的首要环节。一方面,应该给施工人员提供更多的专业培训和学习的机会,不断提升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从根本上保证混凝土施工过程的质量;另一方面,应该培养施工人员的创新意识,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应该结合施工实践,不断改进和发展混凝土施工技术。

4.2 完善施工过程的施工技术规范

完善施工过程的施工技术规范是改进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的的重要环节。首先,管理部门应该意识到施工技术规范的重要意义,强化施工技术规范意识;其次,有关部门应该尽快建立完善的施工技术规范,指导混凝土施工过程顺利进行;最后,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混凝土施工过程的监管力度,确保混凝土施工过程的质量。

新时期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是建筑项目施工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广泛应用于建筑项目施工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显著提升了建筑项目的整体质量。施工技术人员应该结合施工过程中的实践经验,不断将新的研究成果融入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中,不断改进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从而提高建筑项目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晶.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管理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30:198.

土建工程施工规范第5篇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各项施工技术也随之迅速发展,但是各项施工技术发展仍然暴露出不少的问题,在民用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中,就存在一些问题应引起相关负责人的注意。这些问题的存在降低了民用建筑的质量,也阻碍了混凝土施工技术的优势发挥,下面对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存在的几点问题做简要分析。

1.施工人员施工技术能力有限

民用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虽然很容易掌握,但是在其应用中还是包含了很多的实际操作知识和专业化理论知识,只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和学习,才能充分的发挥出混凝土施工技术的优势,才能更好的把握施工中各项技术细节,保证混凝土施工质量。目前在民用建筑施工中混凝土施工人员普遍存在施工能力差、施工效果粗糙、施工技术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方面是因为在民用建筑施工中大部分施工作业人员是农民工,他们在施工前没有经过系统的施工知识培训,直接造成施工技术地下;另一方面是由于施工管理人员过于重视如何控制施工工期和施工成本,将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合理应用完全忽视。

2.缺少混凝土施工技术规范

科学全面的施工技术规范,有利于施工作业人员更好的开展技术施工工作,从而提升民用建筑施工质量。可见,技术规定的重要性。然而,目前的民用建筑施工中,混凝土施工技术还存在施工技术规范不健全、约束力差,不能对民用建筑施工形成有效的规范。这种问题的存在,与国家对建筑施工领域约束力度不够有直接的关系,同时也与建筑业对施工技术规范不严格有关。虽然国家也出台了建筑施工技术规范,其中也包括混凝土施工技术规范,但是这些规范的不够细致全面,十分的笼统,并且无法与建筑施工的实际情况相符,所以缺少应用的实际性。目前,民用建筑施工中应用的大部分混凝土施工技术规范都流于表面形式,在实际应用中缺乏技术规范的监督工作,导致无法发挥出技术规范的作用,无法通过有效的技术规范,提高民用建筑施工质量。

3.施工人员对施工技术认识不足

在民用建筑施工中,普遍存在施工人员对施工技术不够重视的情况。施工人员作业全部按照自身的经验施工,而缺少对施工技术图纸的参照,存在过于重视施工效率,轻视施工技术的情况。这些情况的存在非常不利于民用建筑施工质量的提升,更约束了施工技术对提升建筑质量的作用。施工作业人员不重视混凝土施工技术情况,应引起管理人员的重视,并采取有效的方法改变这种情况,从而促进施工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

二、混凝土施工技术在民用建筑施工中的运用

1.提升混凝土施工技术人员技术能力

民用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人员技术能力的提升,需要施工管理人员从思想上认识到混凝土施工技术的重要性,然后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混凝土施工技术人员的技术能力。建立完善的混凝土施工人员的准入制度,施工人员上岗前必须要进行专业的技术培训和实践考核,保证上岗人员具有足够的施工能力,定期对混凝土施工人员进行考核,发现技术不足的人员,要再次对其进行技术培训,通过考核后可继续上岗,确保混凝土施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2.严把施工材料质量关

在民用建筑施工中,如果施工材料不合格,那么即便是应用先进的施工技术,也是无法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所以,要严把施工材料质量关,提升民用建筑施工质量。混凝土施工的材料包括砂石、水、水泥等,这种材料的质量也要严把把控,从而确保混凝土施工质量。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要重视起混凝土施工材料的采购、保存等工作,确保混凝土施工中应用材料的质量。另外,在施工中还要有专业的材料检测人员,对混凝土施工材料进行质量检测,加强施工过程监管,从而提高混凝土施工质量。

3.严把混凝土浇筑过程

混凝土浇筑是混凝土施工重要环节,该环节会对混凝土施工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在混凝土浇筑中,要制定科学的浇筑方案,保证施工过程的合理流畅。施工人员要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混凝土浇筑顺序,浇筑中施工人员要做好配合工作,避免出现浇筑空洞情况。

4.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

虽然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可以控制混凝土施工裂缝问题,但是仍然无法完全的避免施工裂缝,所以,在施工中要采取科学的方法控制混凝土结构裂缝。混凝土结构裂缝的控制要结合施工现场的气候条件,当混凝土裂缝出现后,要根据裂缝的实际类型,采取相应的裂缝控制方法,如表面修复法、填充法、注入法等方法,从而确保民用建筑施工质量和建筑的安全性。

三、结束语

土建工程施工规范第6篇

【关键词】土建结构 耐久性 抗衰性

一、引言

关于土建工程的耐久性和抗衰性的研究是当今国内外土建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同时代表着土建工程的发展前沿和技术水平,这些相关的研究都是为提高建设工程的质量需求,保证建筑的使用寿命和人民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与此同时,伴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壮大和经济产业的发展,诸如水利、交通、工程和城市空间的建设进行的如火如荼,安全问题也一直是工程建设的重中之重,工程安全也已日益凸现,其造成的危害及散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几乎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掣肘,成为社会稳定的不安全因素。因此,面对现阶段土建工程的耐久性和抗衰性问题,如何从技术上和科学管理上深刻认识其发生的机理和原因,搞清楚问题产生的关键环节,及时的采取得当的措施进行防护,成为土建工程项目注意的重点。

二、存在现状

工程结构的耐久性和抗衰性一直是土建领域所关注的焦点,而影响土建结构的耐久性和抗衰性的因素很多,是一个系统工程,现今大量普遍存在却又最容易被忽略的一些问题直接给工程的长期安全运营带来隐患。在土建工程的整个施工过程中,从工程的规划到工程的结构设计、工程专业规范的制定及施工后的维护等各个环节都会出现一些认识上的错误和不规范的操作,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到了土建工程的耐久性和抗衰性,同时在建筑施工(包括混凝土的原材料选用、配合比的确定)中常出现的一些错误认识与做法都会对土建工程结构的耐久性和抗衰性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土建结构工程的耐久性和抗衰性研究一直是土建业内人士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

二、基于土木建筑结构工程耐久性和抗衰性研究

基于目前存在的现状问题,提升工程结构的耐久性和抗衰性,要从技术规范入手,加强对结构工程的管理,同时,在结构安全设计及后期的维修保养上下功夫,做到设计安全性和维护的定时定期性,确保土建结构工程的质量,做到万无一失,防患于未然。

(一)加强技术规范的作用与管理

由于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的工程项目往往存在视技术规范为法律,将所指定的技术规范当做法律标准来执行,然而,技术规范并不具有法律效率,它只是给工程人员提供了工程设计的标准,只当工程各方(业主、设计、施工企业)认同作为设计与施工的依据并在契约的基础上,才能作为法律仲裁的依据。但并不能够提供工程施工设计的具体技术途径和方法。另外,土建工程需要工程技术人员依据土建结构的施工环境和特点客观解决施工设计问题,从这一点来说,技术规范并不具有普适性和实施标准,如果强制性的将技术条文规范视作法规般神圣势必会束缚工程技术及施工人员的思想创造性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所以为了消除技术规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有必要形成这样的工程建设共识:严格的遵照技术规范进行土建工程结构的施工并不能豁免后期的法律责任。

在我国,土建工程事故的发生,主要由于工程管理的缺失,特别在管理环节中的腐败问题尤为严重;其次我国施工人员没有经过严格的培训,人员素质低,短期难以解决;最后,由于未能建立与规范相匹配的土建工程标准体系用于指导在工程施工中的具体设计细节,缺乏工法指南。因此,相关的技术标准的管理体制也需要不断的完善以适应土建工程施工的实际需要,通过加强技术规范的作用和制度上的管理,提高土建结构工程的耐久性进而抗衰性。

(二)加强土建结构工程使用阶段的正常检测与维护

土建工程建设完成,处于使用阶段时,为达到土建工程的安全性,保证土建结构工程的耐久性和抗衰性,应有定期的工程检测和相应的维护处理;然而现阶段,我国在安全检测方面还没有相应的操作法规,土建工程设施重建设、轻维护保养的倾向依然延续,严重损害了工程的寿命和投资者的效益。

土建工程的耐久性和使用周期与使用阶段的定期检测和不断维护是分不开的,这对那些处于环境地质条件恶劣的基础工程来说尤为甚。所以为了保证土建工程的耐久性和抗衰性,在土建工程顺利完成施工后应进行定期的工程检测和维护。如果对工程进行定期的检测,对土建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维护,则发生土建工程事故的几率必会大大降低。有些国家规定,对公共安全的建筑物或桥梁、隧道等一些危害公共安全的土建工程结构必须进行强制性的定期检测,而我国施工管理水平及相关的操作人员对质量管理和制度执行上不够积极,对结构安全与耐久性的设置水准又相对较低,致使土建工程结构存在加多的潜在隐患,非常有必要从法制上制定具体的定期检测和保养维护制度,实现土建结构工程的耐久性和抗衰性。施行这一制度对我国进入老龄化的工程诊断及工程施工队伍的质量控制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不仅能够宣传工程检测和预防维护的重要意义,还能够建立相应的标准,提高从业人员和管理体制的质量。

三、结束语

总之,土建工程结构的耐久性和抗衰性一直关系到土建工程的安全与经济的协调、基础设施的投资,并与国家现行政策、法规以及未来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问题。对于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质量问题,时刻注意要将结构安全质量事故减少到最低程度,努力把土建工程做实、做好,保证土建工程的耐久性和抗衰性,坚决不发生结构安全质量事故,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把土建工程质量搞上去。

参考文献:

[1]刘云忠,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性与耐久性[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1).

土建工程施工规范第7篇

结构安全性是各种作用下结构防止破坏倒塌、保护人员不受伤害的能力,是结构工程最重要的质量指标。结构工程的安全性主要决定于结构的设计与施工水准,也与结构的正确使用(维护、检测)有关,而这些又与土建工程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规程、条例等)的合理设置及运用相关联。

1.1我国结构设计规范的安全设置水准。对结构工程的设计而言,结构的安全性主要体现在结构构件承载能力的安全性、结构的安全耐久性等几个方面。

1.1.1结构构件承载能力的安全性。与结构构件安全水准关系最大的两个因素:一是规范规定结构需要承受多大的荷载(荷载标准值),比如同样是办公楼,我国规范自1959年以来均规定楼板承受的活荷载是1.5KPa(在新修订的规范里已改为2KPa),而美国、英国则分别为2.4KPa和2.5KPa;二是规范规定的荷载分项系数与材料强度分项系数的大小,前者是计算荷载对结构构件的作用时,将荷载标准值加以放大的一个系数,后者是计算结构构件固有的承载能力时,将构件材料的强度标准值加以缩小的一个系数。这样根据我国原有规范设计办公楼时,所依据的楼层设计荷载(荷载标准值与荷载分项系数的乘积)值大约只有英国、美国的52%(考虑人员和设施等的活载)和85%(对结构自重等的恒载),而设计时据以确定构件能够承受荷载的能力却要比英国、美国规范高,两者都使构件承载力的安全水准下降。这里的问题主要在于设计墨守成规,在结构方案、材料选用、分析计算、结构构造上缺乏创新。

1.1.2结构的安全耐久性。我国土建结构的设计与施工规范,重点放在各种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强度要求,而对环境因素作用(如干湿、冻融等大气侵蚀以及工程周围水、土中有害化学介质侵蚀)下的耐久性要求则相对考虑较少。混凝土结构因钢筋锈蚀或混凝土腐蚀导致的结构安全事故,其严重程度已远大于因结构构件承载力安全水准设置偏低所带来的危害,所以这个问题必须引起格外重视。我国规范规定的与耐久性有关的一些要求,如保护钢筋免遭锈蚀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和混凝土的最低强度等级,都显著低于国外规范。损害结构承载力的安全性只是耐久性不足的后果之一;而提高结构构件承载能力的安全设置水准,在一些情况下也有利于结构的耐久性与结构使用寿命。

1.2调整结构安全设置水准的不同见解。我国结构设计规范的安全设置水准较低,与我国建国后长期处于短缺经济和计划体制的历史条件有关。这种作法能够对土建结构取用较低的安全水准并基本满足了当时的生产与生活需求,并历经了较长时间的考验,这是国内土建科技人员经过巨大努力取得的重大成就。但是,由于安全储备较低,抵御意外作用的能力相对不足。如果能够适当提高安全设置水准,将有利于减少事故的发生频率和提高工程抗御灾害的能力。国内发生的大量工程安全事故,主要是由于管理上的腐败和不善以及严重的人为错误所致。现在提出要重新审视结构的安全设置水准,主要是基于客观形势的变化,是由于我们现在从事的基础设施建设要为今后的现代化奠定基础,要满足今后几十年、上百年内人们生产生活水平发展的需要,有些土建结构如商品房屋则更要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具备商品属性的需要。

2.土建结构工程的耐久性

土建结构工程的耐久性与工程的使用寿命相联系,是使用期内结构保持正常功能的能力。这一正常功能包括结构的安全性和结构的适用性,而且更多地体现在适用性上。

2.1土建结构工程的耐久性现状。当今大多数土建结构由混凝土建造。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是当前困扰土建基础设施工程的世界性问题,并非我国所特有,但是这一问题至今尚未引起我国政府主管部门和广大设计与施工单位的足够重视。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混凝土应是非常耐久的材料。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期,发达国家才逐渐发现原先建成的基础设施工程在一些环境因素影响下出现过早损坏。美国许多城市的混凝土基础设施工程和港口工程建成后不到二三十年甚至在更短的时期内就出现劣化;据1998年美国土木工程学会的一份材料估计,美国国内基础设施工程中仅为修理与更换公路桥梁的混凝土桥面板一项就需800亿美元,而现在联邦政府每年为此拨款只有50亿~60亿美元。发达国家为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投入了大量科研经费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我国建设部于20世纪80年代的一项调查表明,国内大多数工业建筑物在使用25~30年后即需大修,处于严酷环境下的建筑物使用寿命仅15~20年。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的使用环境相对较好,一般可维持50年以上,但室外的阳台、雨篷等露天构件的使用寿命通常仅有30~40年。

2.1.1由于混凝土的质量检验习惯上以单一的强度指标作为衡量标准,导致水泥工业对水泥强度的不适当追求,使水泥细度增加,早强的矿物成分比例提高,这些都不利于混凝土的耐久性。我国对水泥质量的检验在强度上只要求不低于规定的最低许可值,而国外则同时还要求不高于规定的最高值,如果强度超过了也被认为不合格,这一要求还有利于水泥产品质量的均匀性。

2.1.2不适当地加快施工进度,尤其是对工程进度不适当的行政干预。混凝土的耐久性质量尤其需要有足够的施工养护期加以保证,“早产有损生命健康”的概念同样适用于混凝土。国内一些媒体大加宣传的所谓几个月就修成一条大路、建成一座大桥或盖成一幢高楼的工程以及抢工献礼工程,很可能就是今后注定要花掉大量资金进行大修的短命工程。提前完成合同规定施工工期的工程在国外要被罚款,因为意味着工程质量有遭到损害的可能。

2.1.3环境的不断恶化,如废气、酸雨,我国的酸雨面积已超过国土的30%

2.2土建结构工程使用阶段的正常检测与维护。结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的概念,与使用阶段的检测、维护和修理不能分割,对处于露天和恶劣环境下的基础设施工程来说尤其如此。为了保证结构安全性和耐久性,一些工程在建成后的使用过程中,应该进行定期检测和维护。我国有结构工程的设计规范与施工规范,但没有如何使用的规范。有些国家对于结构的损坏可能危及公众安全的建筑物与桥、隧等公共工程,强制规定必须定期检测;即使是建筑物的玻璃幕墙和外墙面砖等建筑部件,因其坠落后容易伤及公众,也有强制定期检测的要求。我国由于施工管理水平相对较差,施工操作人员的素质不高,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制度不够健全,规范对结构安全与耐久性的设置水准又相对较低,已建的工程中往往存在较多隐患,所以更有必要从法制上确定土建工程的正常使用和定期检测的要求。对于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质量,虽然政府已做出了设计与施工的责任单位和个人需对其“终身负责”的规定,但是这种要求执行起来缺乏可操作性。要将结构安全质量事故减少到最低程度,还应以预防为主,通过例行检测及时发现问题。现在国内有大量土建工程因步入老化期需要诊治,也有大量已建的违章工程需要评估,更有许多工程发生病害需要诊断和加固,各地已涌现不少从事土建工程诊断、治理与加固的队伍,并有蓬勃发展成为一种新兴行业的趋势。出现问题和病害以后再来治理固然重要,但是我们应该更加强调预防。对于在役土建工程的检测和评估,要建立相应的法规和标准,要有从业人员的注册和从业机构的资质认证制度,在管理体制上予以规范。从国家对公共工程建设的投资和对工程设计的要求来看,需要有对工程整个使用期限即全寿命费用支出的论证。只注意工程项目建设的一次投资支出,很少考虑工程建成后需要正常维护与修理的长期费用,不但可能损害工程使用寿命和正常使用功能,而且经济上算总账会很不合算。在发达国家,由于新建工程少,用于维修的费用往往更为主要,例如英国1980年的维修费占当年土建费用总支出的2/3。我国虽是发展中国家,现在正大兴土木,可是过去建成的大量工程已经或过早老化。在土建工程的投资上,希望有关部门能增加已建工程维修的费用。为加速路桥等公共工程建设,国家现在鼓励投资公司出资并给以一定期限如30年的经营收入作为补偿。如果对重要土建工程有必须进行定期检测与评估的法规,就能保证这些工程在一定期限后归还国家管理和经营时仍具有良好功能,对于设计工作寿命为100年的桥梁,至少还可正常使用70年,而不至于30年到期后国家接收的已是一个破旧待拆的工程。

3.建议

为了改善我国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性与耐久性,提出了以下建议。

3.1土建工程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应有定期的检测和正常的维护修理加以保证。对于重要土建工程,我国尚无必须进行安全检测的法规。在基础设施工程的投资上有重新建、轻维修的倾向,不利于保证工程寿命和投资效益。建议对桥、隧等重要公共基础设施和重要的公共建筑物,在其使用期内实施强制性的定期安全检测。为此,需要制定法规和编制相应的技术标准;对于土建结构工程的检测与评估,需要建立从业人员的注册制度和从业机构的资质认证与监管体制。凡属已建工程的安全诊断也可一并归入这一行业。建议有关部门在桥、隧、道路等土建基础设施工程投资上,根据需要,加大工程维修费的比例。

3.2完善技术标准体系与管理体制,发挥学会、协会在技术标准编制、修订和管理中的作用;逐步淡化技术规范条文的强制性质;鼓励编制地方性规范(标准)和企业标准,以适应不同地区在环境地质和经济、技术水平上的差异,并鼓励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

3.3合理设置土建结构设计的安全水准,必须考虑工程失效的风险后果、社会的财富与资源供给乃至公众的意向等多种因素。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巨大变化,有必要重新审视现行土建结构工程设计规范的安全设置水准,建议主管部门组织论证。桥梁等交通土建结构的风险后果较大,且由于车流、车载、车速的快速发展,在设计荷载标准值和承载力安全度的设置水准上似乎应比一般的建筑结构有更高的安全储备。在建筑结构的安全设置水准上,建议进一步收集不同意见,包括商品房消费者的意向。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在建筑物安全性和耐久性的要求上是否需要区别对待也值得探讨。

3.4我国建筑结构设计规范采用可靠度设计方法的经验及问题值得总结。可靠度方法用于不同类型结构的先决条件和难度不一。建议有关部门在推广可靠度方法于各类设计规范时,应广泛征集各种看法,实事求是,稳慎对待。

参考文献

[1]《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性》

[2]《土建结构工程的耐久性》

[3]《土建结构工程结构设计规范》

[4]《结构构件承载能力设计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