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土建工程师转正总结(合集7篇)

时间:2022-07-01 18:36:45
土建工程师转正总结

土建工程师转正总结第1篇

(兵团经济研究所,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摘要]土地流转是兵团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必要前提,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要条件之一。文章采用实地调查、访谈等方法分析了兵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现状,总结流转的特点并分析流转的原因,并指出兵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主要存在缺乏土地流转管理机制,对土地流转组织引导不够,私下流转现象较为普遍,转出职工难以实现转移就业等问题。为此,建议提高团场领导对土地流转的认识,出台土地流转指导意见,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统筹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加大对土地流转职工的就业培训,以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升兵团农业现代化水平。

关键词 ]兵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作者简介]黄福江(1986-)男,甘肃武威人,博士研究生,经济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研究。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发展。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流转,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兵团是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组织,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职责。截至2015年初,兵团现有14个师,176个农牧团场,辖区总面积7.06万平方公里,耕地1244.77千公顷,总人口270.14万,占新疆总人口的11.9%。近年来,随着兵团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引进、吸收、研发和推广先进生产技术速度逐年提升,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团场农业劳动力出现了相对过剩,团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现象越来越普遍,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已经成了必然趋势。

一、兵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现状

(一)土地流转规模

根据兵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调研组的初步统计,2014年,兵团团场土地承包总面积1538.6万亩,土地承包总人数341200人,人均承包面积45.1亩;承包职工267013人,职均承包面积57.62亩;定额地面积860.49万亩,职均定额地面积32.23亩。

根据目前的调研,兵团土地流转面积达到86.04万亩,占承包土地面积的5.59%;流转土地的职工30604人,占土地承包职工总人数的11.46%。其中,大田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就业的12821人,占土地承包职工总数的4.8%;土地流转收益亩均大约500元。兵团既有全民所有制连队,也有集体所有制连队。截至2015年初,兵团集体所有制连队共有耕地881673.85亩,人口83029人。其中,土地流转面积124229.32亩,占集体所有制连队耕地面积的14%。第六师是兵团所有师市集体所有制土地流转最多的师,2014年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达100339.12亩,占到集体总耕地面积的30%。

(二)土地流转方式

按照国家现行政策文件的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主要有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但兵团土地属于国有性质,其具体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不论是提法,还是具体内涵,都与地方农村有显著不同。目前,兵团团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最普遍的方式是转包,这种方式占到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90%以上。其次是出租和互换,所占比例在10%以下。由于职工承包经营权难以资产化,再加上兵团农业公司、合作社等经济组织本身运行不规范,团场金融服务跟不上入股方式,在兵团难以具体操作。而转卖、转让这两种流转方式由于不符合兵团实际,是坚决禁止的,职工无权转卖和转让国有土地。

(三)土地流转对象

2014年,兵团团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对象主要有团场职工、非兵团职工、团场或国有经营公司、合作社及其他公司。其中,职工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主要对象,流转给团场职工的面积是106064.8亩,占土地流转总面积的57.57%,所占比例最大;流转给非职工的面积是170766.93亩,占土地流转总面积的19.5%;流转给团场或国有经营公司的面积是106064.8亩,占土地流转总面积的12.33%;流转给合作社的面积是61071.97亩,占土地流转总面积的7%;流转给其他公司的面积是30933.08亩,占土地流转总面积的3.6%。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给自然人(职工和非职工)的比例合计是77.07%,流转给其他经济组织的只占22.93%。

(四)土地流转动因

促成兵团团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因素有以下几种:一是承包土地职工因年龄接近退休,为了使自己在土地上的前期投入能较好地回收,把自己承包的土地流转给子女经营;二是职工因疾病、灾害、事故、家庭变故等造成自身无力继续承包经营土地,不能进行农业生产管理;三是相对于从事农业种植,第二、三产业比较收益更高,加之农业受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职工从事二三产业获得稳定收益后,自愿流转土地,保留职工身份;四是一些职工农业经营能力强,在地方农村承包了几千亩农地,常年在地方农村从事农业经营,无暇顾及自身承包地;五是遇到团场农业结构大幅调整,部分职工不能很好地掌握新作物的种植管理技术,承包连年亏损,对继续种植失去信心,不得已流转土地。

据兵团调研组对全兵团土地流转情况的调研,截至2014年12月初,兵团土地流转工作取得一定进展,总体规范有序,但从规模和规范程度看仍处于发展阶段,团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总体规模较小,流转土地面积占土地承包总面积5.59%左右;流转方式单一,主要以转包和出租为主;流转时间较短,流转合同基本一年一签;流转范围有限,主要流向本团的职工,流向合作社、农业公司等其他经济组织的较少。区域差异比较明显,各师做法各有不同。

二、兵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存在的问题

(一)师团缺乏土地流转管理制度和机构

2004年兵团曾出台过团场土地流转指导意见,但该意见过于笼统,而且当时制定指导意见的时代背景与今天有很大不同,在团场层面缺乏可操作性。当前,兵团土地流转的政策及服务体系仍不健全,兵、师尚未出台规范土地流转的政策办法,团场也没有建立相应的土地流转管理服务机构和平台,存在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信息不畅通,合同不规范,监管不到位等问题。

(二)对土地流转组织引导不够

部分师团领导干部还没有真正从思想深处认识到土地流转工作对于全面深化团场改革、农业结构调整、连队功能转型、职工多元增收的重大意义。认为土地流转是职工之间的行为,应由流转双方自由协商,与团场、连队无关,没有充分认识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对发展现代农业的推动作用,在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上支持、引导、宣传、服务的力度不够。

(三)土地私下流转现象较为普遍

由于团场是一个熟人社会,职工私下流转土地的对象主要是本团职工或其亲朋好友,相互比较信赖,流转收益在种地前一次性付清,“五保三费”也含在土地流转费中,未向团场申请备案,未签订正式的流转合同,多为口头协议,且临时性居多。私下流转之所以较为普遍,其现实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省去了麻烦的程序,纠纷还少,既使有纠纷,因未给团场带来直接的不利影响,团场一般也不干预;另一方面,部分职工对团场缺乏信任,担心通过团场来流转土地,自身的利益会受到损害。

(四)转出职工难以实现转移就业

近几年,随着农业补贴的加大,农产品价格的走高,以及减负力度加大,职工从土地中获得的收益相对第二、三产业较高。职工拥有一份定额地,就能保住职工身份和相应的待遇。团场职工无论是在师团还是在外地兼业从事其他行业,都不愿舍弃定额地。再加上职工受资金、技术、市场、文化素质等因素困扰,退出承包土地后实现长期固定就业存在困难,不敢把土地流转出去。一些师职工应自行承担的“五保三费”自2007年后一直没有调整过,随着自治区社会平均工资的逐年增长,社会保险缴费基数逐年递增,应由职工承担的自身受益逐年增加部分全部或部分由团场承担,导致团场负担加重,团场只能依靠自然减员和不增加一线职工队伍,来减少农业一线承包人员,造成职工队伍老化。

(五)土地流转存在的一些隐患

由于兵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规范,管理不到位,埋下了一系列隐患。土地转包后,合同签订的人员与实际承包人员条件不相符,有些实际承包人员不是团场的正式职工,不服从团场对农业生产的指导管理,不愿意接受农产品订单收购,给团场正常生产经营造成一定困难;一些人常年在团场挂名承包土地,但却不是团场的正式职工,享受不到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公平诉求增加,影响社会稳定;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一些职工没有遵守相关程序,没有签订正式合同,没有团场认证,很容易在地上农作物价格评估、转包时间和五保三费缴纳等问题上产生纠纷,由于没有合同保障,职工之间矛盾增多;由于土地收益相对较高,部分职工在退休前两三年把土地流转给子女,承包土地难以收回。

三、规范兵团土地流转工作的建议

(一)提高团场领导对土地流转工作的认识

师团各有关部门要站在全面深化团场改革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土地流转的必要性。加强对土地流转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指导,提升职工群众对土地流转的认识,为做好土地流转工作创造条件。土地流转与农业结构调整。连队功能转型密不可分、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土地流转的实质在于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适度扩大一线农业职工土地承包经营面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现代化,目的是为了职工多元增收,团场提质增效。

(二)加快研究制定土地流转指导意见

随着兵团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兵团加大调整经济结构和转移富余劳动力的力度,土地流转的程序、方式、对象和相关要求也会发生变化。兵团应尽快研究出台原则性的指导意见,各师根据自身实际,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突出土地流转工作管理主体,明确土地流转的主体、方式、程序、合同文本、流转价格、收益分配和监管服务等内容和底线,培育土地流转市场,创新流转方式,健全流转机制,规范流转管理,强化流转服务,在充分保障流转双方权益的基础上,促进农地合理有序向新型农业规模经营主体集中。

(三)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在稳定土地承包权基础上,团场(农业经营公司)向农业职工颁发土地经营权证,职工凭借土地经营权证进行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土地经营权证颁发年限应与农业种植结构相适应,最长不能超过职工退休年龄。职工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体,严禁师团通过定任务、下指标、纳入绩效考核等方式推动土地流转。禁止职工以转让、转卖等方式进行土地经营权流转。团连不得违背职工意愿流转职工的承包地。土地经营权流转要与兵团农业现代化目标、农业结构调整方向相一致,不能搞污染和掠夺式经营,使土壤肥力下降。

(四)建立农地流转的审查和过程监管制度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限制农地的用途,切实保护基本农田。严禁借土地流转之名随意改变土地用途,违规搞非农建设。通过农地流转实现兵团农业规模经营是大势所趋,但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要引入审查制度和监管制度,对转入方的农业经营资质、农业生产经营能力、生产计划、农业风险防范措施等进行审查,尤其对工商企业、合作社法人流转农业用地要进行严格监管。对农地经营过程中不遵守兵团农业产业化、农业结构调整等行为,职工有权要求即刻终止土地流转协议,及时收回农地经营权,并根据实际情况索取补偿。

(五)着力开辟土地流转职工就业渠道

紧紧抓住国家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对口援疆的契机,依托三化建设,结合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积极承接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大力推进本地服务业的迅速发展,有效吸纳农业富余劳动力就业;研究制定土地转出职工实现再就业的相关优惠政策,有效解决土地转出职工的后顾之忧,组织职工群众赴其他省份就业;通过收费减免,流转奖励小额贷款担保,就业服务补贴等政策,多渠道扶持就业,鼓励自主创业,引导转出土地职工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不断增强就业能力。

(六)统筹制定土地流转相关配套政策

只有土地流转相关配套政策能跟上,转出农业职工能实现转移就业,土地流转才会发生,适度规模经营才能实现。对转出土地到第二、三产业就业的职工,各师应统一制定政策和管理办法,给予充分的社会保障,实现“五保三费”和企业“五险一金”无缝对接,使其能同等享受职工待遇。鼓励不再以农业为主的职工转出土地。在兵团选取试点师,探索农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永久转让”制度,对长期在册不在岗,不能尽到义务的职工,鼓励其退出农业承包,上交定额地。对在城镇有稳定职业和居所的职工,在征得其本人同意前提下,鼓励其有偿退出其农地承包经营权。给予自主创业职工“五保三费”优惠政策。对流转土地上的林带和节水设施等地上附着物,要结合土地流转指导意见,统筹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做到既能确保土地顺利流转,还能保障地上附着物投资者的利益。加大对农地规模经营主体的资金扶持力度。目前兵团已具备了实行适度规模经营的经济社会条件,兵团各部门应统筹研究制定具体措施给予农地规模经营主体发展资金的支持。对土地规模经营主体集中连片整理土地,优化改良土壤的给予补贴,探索完善承包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制度,以有效应对规模经营主体季节性资金需求,形成支持规模经营主体的金融可持续发展机制。

(七)加大对土地流转职工的就业培训

一方面,针对目前兵团农业职工老龄化、青壮年职工不愿意从事农业种植的实际情况,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加大对转入土地职工、合作社理事长、团场农业公司等负责人的农业经营管理培训,重点培养和扶持青年农业职工,提升其经营管理水平,以适应农业规模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公司化运作;另一方面,协调相关部门对有条件流转土地的职工提前进行设施农业、现代养殖业等其他岗位就业技能的岗前培训,加强对流转土地职工的就业服务。

参考文献

[1]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R].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4-11-20.

[2]袁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地租问题研究[J].学海,2014,(1):74-76.

[3]刘婷婷,刘钟钦.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37个样本农户的调查[J].农村经济,2013,(12):41.

土建工程师转正总结第2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制图;教学方法;研究实践

近几年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持续火爆,社会上急需大量的土木工程师,做为一名合格的土木工程师最基本的素质就是优秀的制图技能。土木工程师的培养中,制图只是作为诸多教学内容中的一门课程,而且教学时间短。如何通过土木工程制图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实践,让学生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升华为工作技能、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并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知识掌握的牢固性。本文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与研究,提出土木工程制图教学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教学过程考核三方面的探析。

一、土木工程制图教学现状

(一)传统土木工程制图教学安排不合理

土木工程制图课程安排多为学生入学之初,但是这时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刚接触本专业,对于设计制图的内容及方法知之甚少,在这种情况下,让学生们在几十个课时内达到独立制图,并全面掌握土木工程设计图纸中各部构建的差异性和构造原理,这对于经验丰富的土木工程师也是件不容小觑的事情,更何况是刚刚接触工程制图学生,过高的期望值往往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反而使学生丧失学习动力,这样最终影响了学生制图能力的提高。

(二)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不能衔接

当前技术机辅助制图已经在土木工程制图中广泛应用,而且这些计算机辅助制图软件种类繁多,既有建筑用Auto-CAD、天正、理正也有结构用PKPM、TSSD,这些软件功能繁多复杂,如果要想熟练使用没有几十个课时是无法实现的,但我们传统制图教学却偏重画法几何的理论性阐述,按部就班的完成制图基础、建筑工程制图几个部分,而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最应该掌握的计算机辅助制图却只是讲课时草草带过,导致学生走上工作岗位还得重新自学相关内容,这样不仅导致学生不爱学,也造成了教学内容缺乏实践性的不良后果。

(三)教材陈旧教学方式单一

当前的土木工程制图教材大多是沿袭传统建筑制图的内容,大多是枯燥无味的点线面的论述,并要强制记忆一些陈旧的理论论证结果。而对于学生应该具备的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却少之又少。另一方面在教学方式上方法单一,绝大多数情况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台底下做笔记,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这样老师教起来费劲,学生们学起来毫无兴趣,如同嚼蜡索然无味。

二、《土木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一)《土木工程制图》发现式教学转变

发现式教学首先要摒弃先前的照本宣科的教授方式,教师通过对课程的认真研究,在教授过程中给学生提出一些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在课堂上创造学生深度独立思考的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足的想象空间和机会。逐步将学生从二维平面思维模式引导到三维空间思维模式上来,从而了解空间立体图形在平面图纸上的投影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教学仪器,通过ppt、动画演示模式,将枯燥的讲解转化为学生头脑鲜明的图形模式,在教授过程中教师也可利用一些立体模型,直观的表现图形的立体效果。通过学生的观察从中发现空间结构在投影过程中的相对关系,并藉此来激发学生们对于空间从多视点想象图形的结构,并逐步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摒弃分析思维的老路,采用跳跃、越级和最短路径的思考方式,直接在他们的头脑中构建立体图形,并通过丰富的假设实现多角度思考图形的变化。

1.由教师单向讲授向师生互动交流转变

从前老师在讲台上单向向学生教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新型的教学方法是由老师一人讲变成学生讲,首先要打破老师的权威性,把教学过程变成是学生与老师共同学习讨论的过程,在课堂上老师作为一个主持人引导和维护课堂上学生的发言,当学生提出一些新想法时不急于评判其结论的正确与否,而是让其自由发言,并做到轮流发表看法,最终由老师进行总结。在讨论过程中老师可以专门为学生出些难题,让学生共同来思考解决的方法,有时也可以将学生们分成正反两方面来进行相互批驳,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们在争论中弄清问题的本质,这也就是“真理越辩越明”。另一方面也可以挑选一些优秀的学生主动走向讲台,让学生去讲授课程,老师作为学生来挑学生在讲授过程中出现的技术性问题,通过多种形式的“挑刺”让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更加扎实。

2.教学内容向嵌入式教学靠拢

过去一种土木工程制图教材沿用几年或十几年,教材陈旧内容没有新意,因此在教学中教材的选择上,教师可以以最先进的土木工程计算机辅助制图开始,老师在讲授计算机辅助制图软件过程中,将制图过程所需制图原理、图形投影关系及制图技法等制图教学大纲的内容进行嵌入式讲授,在学习计算机制图软件中,又可以将目前在土木工程制图中常用的GPS辅助成像技术、工程造价、勘测制图等其他相关内容和技术一并教授给学生。另一方面教学内容中将制图师或制图员的考试内容,嵌入日常的教学内容中,在教学过程中将制图员和制图师职业资格考试中要求的计算机建筑施工图和专业图档管理的相关知识和内容,使教学内容紧贴日后工作岗位上的技能要求内容,同时积极促进学生参加有国家统一的制图师的职业资格等级考试,以便学生毕业后和职业规划的更好衔接。

(二)《土木工程制图》课程实践教学

土木工程制图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掌握好制图技术无论对其工程素质的培养还是职业技能的提高无疑都是大有裨益的。但是土木工程制图在实际工作中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需要融合计算机软件、图形效果转换、3D制图设计等相关知识,同时还要求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在学生学习这门课程时就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不按传统模式来区分理论课和实践课,可解决理论环节和实践环节脱离的问题。从实际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角度,重新设计编排实践课程内容,采用项目式教学实践设计拟将知识点和技能点融于精心设计的项目中,为了完成项目再将其细分为前后连贯的若干任务,逐步完成任务过程中不断重复训练,相关知识与技能得到巩固,首先,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明确“做什么”,任务的难度应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进行灵活调整,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接下来教师指导学生“怎么做”,明确任务后让学生分析任务、收集有关资源、分配任务、讨论实施步骤等,同时由于工程作图是一项较为系统且繁琐的工程,个体独自完成工程作图难度较大,因此应在实践学习中,教师按照学生教学表现与学生安排分组,通过小组之间共同学习,在交流中共同完成图谱制作,因此培养学生合作能力,降低学生工程作图难度。并在工程计算过程中,小组之间共同完成,并将小组作图成绩纳入到最后课程考核之中,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另一方面针对现代学生对计算机知识非常了解的现状,在土木工程制图中加强计算机辅助制图软件的学习,不仅学习制图中采用的AutoCAD、天正、理正等平面制图的软件,同时也全面学习结构用PKPM、TSSD等建筑结构软件,同时为培养学生的多方面技能,也学习一些3DMAX等立体制图软件。

(三)《土木工程制图》课程过程考核

在土木工程制图课程考核方法,过去沿用的是理论测试,只要将制图理论背的滚瓜烂熟,一般会取得好成绩,而实作基本不涉及其中,这样的结果就是“高分低能”。动手能力极差,因此有必要对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转变,就是把课程结束时的一次性理论考试改为多次多项目的过程性考核。教学过程中按照项目每完成一项任务就进行分部式考核,在项目的不同阶段对学生的不同学习和实践内容进行考评,在项目的初级阶段主要考评学生对于项目的组织情况,这方面主要是考核学生对于项目的整体认识;在项目的实施阶段要考核学生在项目中各项工作中相关制图、绘图和图形的透视变化和初级的工程施工过程的认识,同时也要考核在项目中各成员的相互配合和组织协调能力;在项目的结束过程中,考核学生对于制图档案的汇总能力,并对学生对于图纸的讲解说明进行考核;通过这几方面的考核不仅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做技能,也考核学生的学做过程,也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同时对于学生在适应土木工程能力进行综合考评。期末再对本课程整体进行总结性评价,综合评价由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按比例折合构成,实现两种评价融合,使学生认识到土木工程制图是一项强实践的课程,而非简单的制图理论的集合。

三、结束语

土木工程制图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但是只要我们转变固有的教学理念和思路,将土木工程制图课程与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方向,侧重对学生的素质技能培养,提高其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土木工程制图课程在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中的重要作用,切实提高学生的制图能力。

参考文献

[1]傅刚斌,梁建超.解读新颁中职土木工程力学基础、土木工程制图课程教学大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7:29-31.

[2]李雄威,詹云刚.“动态教学”在“土木工程施工”课程中的应用与分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3,6:93-96.

[3]张艳芳.基于能力培养的专业基础课教学实践与研究———以建筑工程类专业《建筑构造与制图》课程为例[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4:173-175.

[4]王素芳,杨太华,孙建梅,等.工程管理类专业“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4:79-80+85.

[5]刘靖,朱平.高职《建筑制图》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8(2).

土建工程师转正总结第3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概论;翻转课堂教学法;教学改革

引言

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是1998年7月教育部重新修订并正式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后,在“大土木”框架下我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和工程管理专业新增的专业必修课程及其他相关专业的选修课程[1].旨在帮助土木工程专业及相关专业新生了解土木工程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熟悉土木工程所涉及的工程范围;掌握土木工程的基本结构形式和工程建筑形式;掌握房屋建筑、道路、铁路、桥梁、水利水电、地下结构、特种结构等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了解它们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了解土木工程中计算机的应用和工程管理的规范;了解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课程设置、就业前景以及职业规划等内容,以便学生尽快了解并热爱这个行业,培养专业学习的兴趣,树立学习的目标,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2].由于土木工程概论在整个学科体系的重要性,一些高校相继开展了“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实践改革探索,已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3-6],值得借鉴.但随着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在土木工程领域的飞速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对高等教育教学带来的冲击和机遇,探索适应这一新形势下土木工程概论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非常必要和迫切.笔者结合海南大学教学改革实践项目,对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改革及创新.

1课程教学中现存问题

《土木工程概论》作为土木工程相关专业的一门开设历史较短的专业基础课,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方面都不太成熟,存在诸多问题.

1.1专业知识宽泛,对教师素质要求较高

作为土木工程专业入门的概论课程,决定了该门课程专业性较强,而且涵盖的领域极为广泛,涉及土木工程材料、基础工程、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工程、桥梁工程、港口工程、地下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给排水工程、土木工程施工、建设项目管理、土木工程防灾与减灾等诸多方面内容.因此,比较合理且有效的做法是采取不同学科多位骨干教师共同授课的方式,每位教师讲授自己最擅长的学科方向,共同完成土木工程概论的教学任务.但我校的实际情况是土木工程专业面窄,教师的专业背景接近,而且每位专业教师都肩负繁重的教学任务,很难建立一支具有不同学科背景且实践经验丰富的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团队.因此对于独立承担该门课程的教师,应不断拓宽专业知识面,积累工程实践经验,并自觉探索和尝试各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技术手段来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1.2内容较多,课时较少

对于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设置,参照《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的指导,各高校根据各自的办学历史、专业设置和发展定位的不同,在教学内容取舍、学期安排及课时设置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开课时间一般为大一或大二期间[7],课时多则36学时[8],32学时[9],少则16学时[2].我校的具体安排是开课时间为大一第一学期,课时24,选用上海大学叶志明教授主编的《土木工程概论(第三版)》作为教材,该教材专业知识覆盖全面,共设15章,课程进度基本上是每次课(90分钟)要讲一至二章的内容,对于知识点较多的章节像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工程及桥梁工程等课时尤其紧张,采用传统的教师逐个知识点讲解的方法,学生很容易疲惫,跟不上授课进度,教学效果较差.

1.3考核方式简单

对于课程考核方法,过去我们也和许多高校一样采用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开卷或闭卷)或写课程论文的形式,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或课程论文占70%.因此存在考前突击死记硬背或论文抄袭现象,学生不注重平时学习的积累,掌握知识的牢固性大打折扣.

2课程教学方式的变革—翻转课堂教学法的引入

鉴于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考虑该课程专业覆盖面广、内容丰富,常识性知识较多的特点,结合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及网络精品课程建设活动,笔者尝试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法进行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讲授方式,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翻转课堂”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与以往的网络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其优势在于将布鲁姆的认知层次清晰分开了[10]:简单的记忆,理解,运用被放在课下,而高层次的综合运用和创新则可以在课上发生.这有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克服了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课堂教学压力大,老师没有时间为学生答疑解惑,学生没有时间对所学知识深刻理解,从而将所学知识内化成自己的才能或能力等缺点.近几年,翻转课堂教学法在国内外很受热捧,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涌现出不少成功案例[11-14].但在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中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法的研究未见报导.相比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翻转教学需要教师花更多的功夫,进行全过程的教学设计,许多翻转课堂的论述都只是提出了大体的操作策略,而不同的学科和学习项目在实践操作中又各有区别.

3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总体设计

3.1教学理念的转变

教学过程注重知识的传递,更关注学生的吸收内化.过去教学因为学时有限,只重视学习过程第一步即“知识传递”,忽略了第二步“吸收内化”.翻转课堂教学法通过学生课前对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的了解及学习,教师可以利用课堂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分析、评价和创新能力.

3.2教学视频及课前学习资料的准备

课前学习资料除了老师精心准备的教学内容视频外,还包括经典的或时效性很强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纪录片、视频资料、工程案例和土木领域代表人物、专家学者简介.如英国国家地理频道推出的系列纪录片“伟大的工程巡礼”、央视的“超级工程”、Discovery的“无敌建筑”“工程大突破”、“建筑奇观-亚洲篇”及“建筑哲学”等,以及“911”恐怖袭击世贸大楼的倒塌、汶川大地震和“威马逊”台风等视频资料.工程案例包括中国古代的都江堰、赵州桥、现代的水立方、鸟巢、国外的比萨斜塔、帝国大厦以及世界第一高楼迪拜塔等.土木工程领域的代表人物、专家学者介绍包括北宋的李诫(《营造法式》的作者)、近代的詹天佑以及现代的茅以升、林同炎、刘恢先和李国豪等.教学视频的录制采用技术水平要求较低的录屏方式制作,并且根据教学进度安排,每课次按照教学内容的相互关系,制作3~4个教学视频,内容尽量简短精悍,以保证每个视频播放时间不超过15分钟.总之课前学习资料既包括基本教学内容,又包括激励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持系统,使学生可以在课下按照自己的学习进度完成教学内容的学习.对于像土木工程概论这种常识性内容较多的课程学生完全可以出色完成任务.

3.3课前学习任务单

课前学习任务单可以使学生明确课前需要完成的自学内容,其设计与课前学习资料紧密配合,并考虑课堂活动中学生应提前做好的准备.因为学校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所限,教学视频中无法穿插与视频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给出答案,以帮助学生保持注意力集中及提高学习效果.因此在学习任务单中明确学生每观看完一个教学视频应完成的任务,并给出具体的评价办法,从而作为考察学生课前学习效果的依据,并在课程平时成绩中予以体现.

3.4课堂组织

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首先要完成从“讲台上的圣人”到“学生身边的导师”的身份转变,教师要少讲、精讲,把课堂教学的时空留一部分给学生.结合课前学习任务单及课前学习资料在课堂中组织问题讨论、课前学习心得交流及案例分析等活动,鼓励学生通过演讲、展示台、交流、论文等方式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和自学体会.实践经验表明课堂活动一定要与课前学习任务单相联系,这样既可以鼓励同学们认真自学的态度,又培养了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从而保障课堂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真正使课堂活动助力和展现学生教学内容的“吸收内化”效果.

3.5课程考核

翻转课堂教学法,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平时学习的积累及课堂教学的参与表现均作为课程考核量化内容.具体做法是课程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各占50%.平时成绩中考勤、教学视频及网络资源学习记录、课前任务单完成情况、课堂讨论及专题研讨表现、课程论文或报告各占10%;期末考试采取开卷形式,除了考核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概念外,重点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结合地域特点或时事热点,设计灵活,如琼州海峡跨海大桥建设之我见,海南国际旅游岛基础设施建设意见等,为考生回答问题提供充分的思考空间,有利于考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己的能力,发挥自己的水平.

4结语

“土木工程概论”作为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效果的好坏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和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影响深远.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法对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讲授方式进行变革,能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开启个性化学习之门,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生态系统的建立和发展,实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叶志明.土木工程概论(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卓德兵.工程实例教学在“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课程教材改革,2014(5):117-118.

[3]何忠明,胡庆国.高校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10(16):100-101.

[4]刘建华,付宏渊.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特点及教学探讨[J].中国青年科技,2009(4):111-113.

[5]韩森.土木工程概论课程建设的思考[J].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2009(11):177-178.

[6]郑元勋,蔡迎春.土木工程概论教学改革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1):62-65.

[7]方薇,李盛.“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刍议[J].中国电力教育,2014(21):68-71.

[8]李泽波,张文波.《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11):260.

[9]刘胜兵.“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及考试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31):70-71.

[10]胡天硕.翻转课堂在中国教育中的可行性如何[DB/OL].

[11]粱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65-73.

[12]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13]董晶,郭桂真.昌乐一中翻转课堂专题[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7):3-17.

土建工程师转正总结第4篇

关键词:高校转型发展;建筑材料;课程改革

前言

《建筑材料》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也是从事建筑设计、施工、造价等工作需要掌握的重要基础,但存在着品种多,内容杂,各类材料自成体系,教材内容以叙述为主,公式、规范较多且没有推导,理解较困难等诸多难题。在高校转型发展中,在保证教学质量、完成教学内容的同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培养创新意识,已是当前教学改革中共同关心的话题。为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在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等方面进行一定的实践与探讨。

1理论教学

1)加强理论知识的讲解,深入浅出。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手段把一些工程实例、研究试验过程或结果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如亲临其境,展开分析讨论。利用多种教学方式,结合工程实例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抓住兴奋点。例如提出北京西直门立交桥泛碱病害及学生身边的泛碱现象,激发学生对混凝土泛碱现象的发生机理及预防措施进行学习与探讨。在讲授“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内容时,可引入工程案例。如某搅拌站错把粉煤灰当做水泥投料,导致混凝土强度不合格,部分混凝土工程被迫拆除重浇,造成四十万元的经济损失。通过此案例的分析,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重视,可以强化理解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要求及设计方法,了解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对于满足混凝土强度、降低工程造价及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性。同时,也通过让学生利用所学理论进行原因分析,来提高学习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注重课后习题巩固。学生对灌输的知识点记性效果较差,积极性不高,同时也不能很好地抓住重点,需要通过随堂练习来巩固。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通过做习题对知识点掌握效果要好于单纯的讲解和死记硬背。3)建立课后作业题库。大学中很多课程没有随堂练习,更没有课后作业,学生上完之后没有相应复习和巩固,很难做到真正的掌握。但课后作业如果单纯地考查知识点、规范或公式,学生的积极性必然不高。可以参考驾校科目一的练习形式,建立题库以手机APP的形式来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在练习题中穿插建造师、注册岩土工程师、造价师等相关资格证书考试的题目,能够显著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与兴趣,并将其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计入总成绩。

2实验教学

很多高校普遍存在课时少而分散、实验课学生过度集中、某些实验时间较长,难以在课内完成等问题,教学效果不理想。笔者认为,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安排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的顺序,做到实验紧跟理论课程,讲解完理论知识就安排相关的实验,甚至可以先做实验,再上理论课,以提高学生对建筑材料的兴趣。例如在进行新拌混凝土和易性试验时,按照不同的砂率分组,测得水灰比不变时砂率与坍落度的关系绘制曲线,让学生自己总结规律。同时,还应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开放高校实验室,让学生能够真正地利用好高校实验室的资源,熟练操作各种仪器器材。教师可以提出几个工程案例,让学生分组实验探索验证,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联系起来分析思考,培养其创新思维和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3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

积极联系企业,加强合作,建立不同的实训基地。在真实工程环境下,参与到工程中去,通过调查材料基本信息和市场价格、现场取样、进场检验、堆放、加工来分析材料对工程成本、质量、安全和进度的影响。例如水泥的质量如何影响混凝土以及结构的安全性、耐久性及适用性;水泥的采购运输价格与采购量是如何影响工程成本的;绿色施工条件下水泥的运输、堆放及人员的防护应采取何种措施来达到。

4培养双师型教师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面临的突出困难是“双师型”教师匮乏。有研究者指出,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存在三个突出问题,即“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模糊、“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单一、“双师型”教师培训制度不健全[3]。高校转型迫在眉睫,但师资队伍建设还比较单一,因此,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就显得格外重要,这就需要发挥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弥补目前教师不足的缺陷。在教学中,高校教师应该走进企业,参与到具体的工程中去,发现不足,真正做到理论结合实际;工程技术人员进入高校应该先培训、听课,学习教学理论,将知识系统化,这样才能扬长避短,发挥各自的优势。

5结论

在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讨,增强了课程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实习与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孔伟,毕春丽,贾瑞庆,等.《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改革实践[J].东北电力学院学报,2005,29(5):70-72

[2]赵磊.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背景下的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改革[J].新乡学院学报,2015,32(11):74-76

土建工程师转正总结第5篇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是土木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实践性强、应用广,是进一步学习有关专业课程的基础。然而,依赖于纸质教材的传统课堂仍然是大班和传授式的讲课,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效果不佳[1-2]。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近几年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关注,该模式需要移动APP终端和网络教学平台的支持。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31亿,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手机上网比例已达到95.1%。手机APP终端使翻转课堂越来越可行。鉴于此,笔者提出以手机APP终端移动教学平台和云网络教材为载体,开展《土木工程材料》翻转课堂教学改革[3]。

一、翻转课堂特征

1.翻转课堂定义

翻转课堂将传统课上教学过程与课下学习活动进行交换,教师通过网络等多种形式提供教学视频资源,学生在课外通过各种形式来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学生展示交流,教师则答疑,师生共同探究和互动交流等[4]。翻转课堂是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彻底颠覆,传统课堂是先教后练,而翻转课堂是先学后练,把传递知识安排在课前,把知识的强化和内化安排到课内[4-6]。

2.翻转课堂教学结构图

翻转课堂特征是先学后练,在课堂外,学生自主搜集相关资料,也可通过手机APP终端平台(教师把设计的教学资源上传此平台),自主学习和自定进度,整理收获、提出困惑,把存在的问题罗列出来,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课堂内学生以小组形式,通过项目制内容展示交流,协作探究,完成作业,教师主导课堂讨论,把相关知识点渗透到项目里面,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归类总结,布置下节课内容,改变了课堂教学结构(见图1)[7],从培养目标、教学质量、国家课程标准等角度来看,翻转课堂实现了从低效率、高成本的低级思维学习转向了高效率、低成本的高智慧学习,其核心是培养创新型人才[8]。

二、移动APP网络教学平台设计开发

1.移动网络平台的选择

大学生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移动设备上网已经成为主流,其特点是方便、快捷、实时,信息浏览量大,不受地域限制。《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实践性较强,比如水泥基本性质测定、水泥的生产工艺和易性调整,以及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等都需要较多课时的实验操作来培养能力的提升。但混凝土性能测定、损伤检测、破坏修复等都需要高精密的测量仪器来实现。由于安全等问题,学校很难将学生派驻到工程现场进行专业认知,因此搜集石灰、石膏、水泥、混凝土、砂浆、砌筑材料、钢筋和沥青等建筑材料的生产工艺、性能测定、损伤修复、实际工程应用的真实现场视频非常重要,将其放置于移动APP终端,学生可随时随地进行浏览和学习。《土木工程材料》实践性和应用性强,为培养操作性强的现场工程师,需要实施基于网络资源的课外学习,采用手机APP终端平台更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2.移动APP终端开发

本文使用APICloud Stuido开发手机APP应用,开发者在云端和APICloud Studio中创建应用。在云端创建应用时,在APICloud里注册并创建应用,在云端资源库里创建SVN项目,并作为工作空间中的项目检出APP应用。在APICloud Studio创建应用时,创建APICloud项目,开发者在APICLoud Studio创建的应用和云端资源库建立连接,项目代码改动后,可以使用APICLoud Studio的代码提交功能提交代码到云端资源库。

三、《土木工程材料》FCM设计与实施路径

重庆文理学院《土木工程材料》?n程在第3学期开课,总共48学时(理论32+实验16),采用多媒体讲授、案例分析、现场认知等教学方式,以项目制组织教学,具体见表1。该课程概念、规范和标准多,而知识点逻辑性不强,建筑材料种类较多,但章节之间衔接不够周密,其知识点广、杂、乱且难以记忆。最大的问题是新生没有对土木工程材料进行现场的专业认知学习,没有感性的建筑材料基础,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强,学习效果不佳,施教难度增大。针对土木工程材料理论性强、实践要求高、学校相关实验设备少等现象,提出《土木工程材料》FCM设计及相对应的考核方式(见表2),推行切实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懂设计、精施工、会管理、敢创新、重责任”的高素质土木建筑现场工程师[9-10]。

1.基于移动教学平台的FCM教学模型

笔者在Robert Talbert 翻转课堂结构模型的基础上[11-12],结合自身多年来一线教学经验,在手机APP终端平台上设计和构建了适合本校学生的《土木工程材料》翻转课堂教学模型(如图2所示)。该模型由资源平台建设-课前准备与学习-课堂知识强化-课后温故知新等构成,手机APP终端平台为该课程的翻转课堂活动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FCM设计实施路径

(1)资源平台建设

翻转课堂中,教师课前设计非常重要,是整个教学的主线。首先要设计好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提出课前学习知识要点,在手机APP终端平台上上传教学资源供学生准备学习,并根据整个课程的内容合理安排进度,实施翻转教学模式,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资源平台建设:

①云教材课程体系设计。把传统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周历和教案进行梳理、归类,以工程项目为导向,编写项目制的《土木工程材料》云网络教材体系。

②移动APP终端开发。以手机为工具,开发APP终端系统,把工程材料图片、视频、云教材等放置于APP终端平台上,学生可随机实时的进行线上学习。

③现场施工视频搜集。学生在第三学期开设《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对工程材料还不熟悉,对材料的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质还从未接触过。通过视频感性认知工程材料非常有效,教师把工程材料按照模块进行分类,针对性的寻找施工流程、混凝土配比、现场浇筑等视频。

④项目视频讲解。对搜集到的视频编辑和修剪,根据课程体系的设计标准和要求,配置教师本人的录音,针对性的给学生讲解。

⑤课堂授课内容录制。课前准备要有知识的引入、重难点提示等,所以课前教师需要录制课程导入视频,并结合项目视频讲解,针对性的进行FCM教学。

⑥学前任务单。课前任务单是整个FCM的主线,要罗列出重点、难点、授课具体内容、具体知识点、图片和视频等。以课前学习、课中讨论和课后练习为主线进行知识点的串连。

(2)课前准?溆胙?习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创建丰富多样的资源平台,实施小组分工、项目导向、自主学习、现场认知和测验评估等教学环节。

①课程要点学习。教师应根据学生目前掌握知识情况和学时安排,制定本节课程的学习要点,学生通过APP终端平台进行点击和整理,了解知识要点。

②项目整体梳理。以项目为导向,把各知识点渗透到项目里面,通过项目串连各知识点,并系统梳理主线。

③项目视音频的学习。在手机APP终端平台上,根据个人时间合理安排学习进度,观看项目视频,学习知识要点,最后完成习题。

④网络在线交流讨论。根据课程项目制要求,各小组组长根据内容进行分工,各组员学习、研究资料并探索问题。在手机APP终端平台的在线交流模块中,各组成员提出问题、提出见解,教师则在线回答问题,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强化和内化。

(3)课堂知识强化

①项目展示交流。在课堂上开展项目制教学,教师把学生分为几个组,每组学生分配不同的项目,课堂上学生从项目论证、项目设计、项目实施、项目完成结果和项目应用等方面分阶段进行展示。每节课每个组学生汇报项目的进展,其他组学生针对其取得的进展、存在的问题等提出建设性意见,并打分考核。

②重难点讲解。课堂项目展示汇总,教师应起积极主导作用,针对每组项目的可行性、存活期、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以及存在问题等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设性的意见,把相关知识渗透到项目中,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

③课堂提问及讨论。对学生在课前、课中没有理解透彻的知识,师生一起在课堂上共同讨论,学生应大胆提出自己未消化的知识,并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疑问进行梳理和答疑,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测评。

④回答问题。教师答复所有学生问题,进行课后作业的讲解,并有选择的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和解答,布置下一节课程任务。

⑤总结评价。最后,教师对每个组学生的项目进行梳理,优化思路、综合评价。

⑥独立、协作学习。主要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能力和协作的团队精神,锻炼学生团队组织、协调能力,项目设计和任务执行能力。

(4)课后温故知新

①知识要点归纳。学生在课堂结束后,把交叉组提的问题和教师总结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强化补充和有效完善。

②作业练习。课后进行作业练习,尤其《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中砂的级配、砂的分计筛余、累计筛余、砂细度模量的计算,混凝土配合比中初步配合比、基准配合比、实验室配合比和施工配合比计算,建筑砂浆配合比计算,钢筋拉伸计算等。加强作业练习,温故知新。

四、总结与反馈

土建工程师转正总结第6篇

关键词:高职;水工混凝土结构;教学方法;角色扮演法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是国家示范建设专业,《水工混凝土结构》课程是该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技能课程,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学习钢筋混凝土基本构件和常用结构的设计计算方法、构造知识和结构施工图的绘制与识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会进行钢筋混凝土梁板、柱等常用构件和肋形结构等常用结构的结构设计计算,会绘制与识读钢筋混凝土梁板、柱、肋形结构等结构图。

在教与学的关系上,要树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更加重视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学方法逐渐从“教”法向“学”法转移,实现基于“学”的“教”;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完成从“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转变。

下面具体介绍角色扮演和配筋模型两种教学方法在《水工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角色扮演

根据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水工混凝土结构课程标准》,该课程总教学学时为120学时,内容包括钢筋混凝土梁板设计、钢筋混凝土柱设计、肋形结构设计和渡槽结构设计四个学习项目,每个项目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以上四种结构构件的结构设计计算方法、绘制与识读相应的结构施工图。

目前,该课程每个项目和任务的教学主要遵循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和学生实训三大步,在学生实训课中,我们改变原来课堂上(2学时)学生做作业、教师辅导的老模式,创新采用角色扮演法授课,具体操作如下:

1.布置任务

教学中,将各班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组8-10人,分别扮演设计人员、监理人员、施工人员和业主代表。在各部分理论教学结束时,给每组学生布置类型不同、数据不同的设计计算任务,指定每组学生下次在课堂上演练的任务。例如在讲授钢筋混凝土梁板设计项目中的单筋矩形截面梁板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时,首先讲解基本理论、基本公式、公式适用条件和设计计算步骤,然后讲解与讨论板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单筋矩形截面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单筋矩形截面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复核三种案例,在本节课结束前,给每组学生布置下次角色扮演课上的演练任务,每组学生在课下讨论并完成本组的设计计算任务。

2.设计内容讲述

在角色扮演课中,首先用5-10分钟时间,通过提问复习上节课学习内容,同时记录回答问题学生的考核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一个考核依据)。然后进入角色扮演环节。

在角色扮演中,首先让承担板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设计计算任务的一组学生(设计人员),选派3名学生代表走上讲台,分工协作将该设计任务的设计计算主要过程和配筋图抄写在黑板上,之后面向其他各组学生讲解该设计任务的设计计算思路和主要设计步骤,下一步是讲台下的本组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如果发现设计计算中存在错误或不足,可以走上讲台进行修改,修改完毕后进入会审环节。

3.计算与图纸会审

其他各组学生分别扮演监理人员、施工人员和业主代表,开始对设计人员的设计成果进行全方位会审,提出设计中存在的错误,也可向设计人员提出相关问题并让设计人员做出合理解释。

在此过程中,学生表现非常积极,提出的问题形形,有些问题涉及到教材中的错误与不足。例如在单筋矩形截面梁板正截面承载力计算中,施工人员向设计人员指出,题目中说“某3级建筑物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板”,没有指明是简支板,为什么按简支板计算跨中弯矩,从而找到了教材中的缺陷。

在此环节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多达20多个,使老师和学生都从中受益匪浅。对于学生始终没有找出的错误,教师最后总结时应明确指出。

4.评分与考核

最后一个环节是考核。依据设计总体情况,其他组学生给该组学生打分。为了鼓励学生积极主动上台讲解,对于本组内上台讲解的学生给予加分奖励。比如上台讲解的学生得到90分,没有上台讲解的本组学生得70分。本组内没有上台讲解,但在本组补充环节指出正确意见的学生,也可以获得与上台讲解学生一样的得分。对于在会审环节正确指出设计中错误或不足的学生,也可获得一个100分的平时成绩奖励。

该组的设计成果会审结束后,接下来进行单筋矩形截面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组和单筋矩形截面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复核组,重复步骤2-4,保证每种设计计算题型都得到演练。

学生在这种角色扮演课堂上表现非常活跃,大部分学生争先恐后发言,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不知不觉地学到知识和技能,同时锻炼了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交流与表达能力,大大激发了学生读书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深受学生欢迎。学院督导听课后也给予了高度评价,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配筋模型

结构设计主要包括结构构件计算和构造规定两方面。构造规定主要是关于钢筋方面的。在该课程的四个学习项目(梁板、柱、肋形结构和渡槽)中,有关钢筋的构造规定很多,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时,大多数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特别是肋形结构配筋部分。肋形结构钢筋骨架包括板、次梁和主梁,钢筋种类较多,相互交叉,结构复杂,仅靠教师讲解和图片展示,很难让学生理解肋形结构的钢筋骨架架构,课程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2009年4月,借示范专业建设契机,我们将教材中的肋形结构配筋图案例,按1∶2的比例做成配筋模型,在2009年下学期的课程教学中,我们将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等专业2008级学生带到该配筋模型前授课,教师首先给学生布置几个问题,然后让各组学生带着问题仔细查看钢筋模型,各组围绕问题进行认真讨论,之后教师检查各组的讨论情况,根据学生回答问题情况,给该组学生打一个平时考核成绩,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概略讲述肋形结构钢筋骨架中板、次梁和主梁的钢筋组成,各种钢筋的作用,钢筋的种类、直径、间距位置等,最后是安排师生互动,学生询问老师问题,老师认真解答;或老师提问学生,让学生思考后解答。

这种在配筋模型现场的教学,学生直接面对实物,直观生动,容易理解,学生有问题解决在现场,教师通过提问可以检查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总之,通过角色扮演、配筋模型等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5):1-8.

[2] 黄尧.要把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5).

土建工程师转正总结第7篇

关键词:地方本科;土木工程;专业化;职业化;转型并轨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0-0144-02

按照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部署,我国高教领域又一重大改革正酝酿出炉――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1]。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转型升级的趋势倒逼高等教育分类改革,要求形成与经济产业结构相匹配的高等教育结构。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是顺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趋势,是比较借鉴国外高校办学经验的选择[2]。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应基于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经济需求以及高校自身特点的科学定位[3],重点在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实验室建设、专业与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

本文提出的“职业化”,是指要求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掌握本专业的设计标准,熟悉本专业的施工规程规范,了解本行业企业的文化特点及管理流程,真正成为新形势下复合型专业人才。

一、土木工程专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及土木工程行业的转型发展,土木工程专业建设正面临着新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专业培养方案与行业发展间的“契合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具体表现在土木工程专业教育与工程实际、企业需求存在较严重的脱节,即人才供给与需求在人才培养规格上的错位对接,出现本专业大学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一方面,学生的知识体系泛而不精,与实际联系不紧密,无法达到土木行业工程师要求的理论及实践层次;另一方面,面向工程实际不到位,与土木行业结合、与企业的联系合作不紧密,培养的学生工程素养低。如仅从土木工程施工管理而言,学生对工程的理解、相应的工程技术、项目管理和工程承包等各方面的能力尚达不到企业的期盼;学生的岗位知识,包括企业管理岗位、项目管理岗位和职业素养等的知识要求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学生的专业化与职业化要求,包括对现行规范标准的掌握、岗位工作语言等也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这些均体现了现阶段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中工程实践能力的缺失。因而,在本科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促进人才培养目标与土木行业需求的符合度、默契度,已成为当务之急。

2.校企产学协同合作的“融入度”有待进一步加强。校企协同合作深度不够,还停留在表层。原因在于企业与学校合作的愿望不强,不能形成有效的校企合作共同体。这样,校企合作就容易出现流于形式和表面化,深度合作的问题难以突破。此外,忽视企业的利益主体地位,影响企业合作的积极性。原因在于校企合作中,往往更多的是从学校角度出发,缺乏对企业利益的考量。学校仍处于合作的主导地位,企业处于“人情配合”的辅助地位。再者,校企协同合作的体制与机制建立不健全,制约了产学研的深层次发展。

3.实验室建设的“开放度”有待进一步朝多元化方向发展。地方本科院校大都投资入上千万的经费,购置了大量的实验设备,以满足教学、科研及技术服务的要求。然而,除了完成日常的教学实验之外,由于受到学校平台的制约,专任教师大都无科研项目、无技术服务项目,整个实验室几乎不会也没有机会向教师、向社会开放,导致部分实验设备利用率较低、甚至闲置,在尘封中锈蚀。

4.专业与课程建设“改革力度”有待进一步深入。由于交通土建结构的调整和行业的转型升级,专业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必须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重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比如为了节省土地资源,城市建设正在向“高”和“深”发展,即高层建筑、高架桥、轻轨、地铁。为此,需要深度改革专业建设模式及课程体系,对社会需求做出快速的回应,打造地方特色的专业群。

5.团队建设的行业“把控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地方本科院校普遍存在重学历、重理论水平,而忽视教师将理论转换为技术、将技术转换为现实生产力的专业实践能力。以学术资格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教师制度与“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和灵活用人制度的矛盾日益突出,引进的青年博士基本上出了校门(作为学生)又进校门(成为教师),没有任何实践经历,解决工程实践的能力较弱,其技术服务水平远远跟不上土木行业的发展,缺乏行业的前瞻性、主导性及影响度。

二、土木工程专业及专业群发展的思路和举措

1.培养“懂设计、能施工、会管理”的工程技术职业化人才。以地方经济发展、产业和企业需求为导向,科学制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系统构建土木工程专业施工一线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搭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平台,着重培养学生将理论转换为技术、将技术转换为生产力和产品的能力。

为此,作为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群必须及时有效的对接当地的房地产业、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紧密联合当地的路桥总公司、建筑总公司、港口航运公司等施工企业,共同培养本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基于本专业的实用性、创新性、复杂性等特点,培养“懂设计、能施工、会管理”的应用型人才,以满足土木行业的动态需求。校企共同研讨和制订本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以“夯实基础,强化实践,提高创新意识”为宗旨,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作为教学目标;在教学进程安排上,对实践环节及部分课程将采用导师制,分别进行校企联合指导及企业导师现场授课。

2.促进产教深度专业化及社会化。将校企协同合作育人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以政府参与和指导下的校企合作为平台,以校企双边共赢为动力,以科技攻关为桥梁,以专业对口就业率作为民生工程,从广度和深度上加强与企业的密切交流,致力于校企协同合作教育。

为有效解决目前校企合作中的突出问题,当地政府、企业、学校三者必须协调一致,缺一不可,构建“三从四得”校企双边协同合作育人新范式。所谓“三从”是指,从当地政府的层面加强对区域高教的统筹规划以扶植校企合作,从行业或企业层面注入资金或购置设备真正支持校企合作,从学校层面充分发挥自身的科研攻关优势,全方位服务地方经济。“四得”,即通过校企协同合作,当地政府从中获得本地区社会经济持续高效发展态势,企业从中获得对口的优秀人才资源和技术服务,学校从中获得更多的优质教学资源和技术服务课题,学生从中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就业岗位。具体办法是:第一,将专门成立推进校企协同合作委员会,并建立推进校企协同合作联席会议制度,以此促进校企、校地合作培养、合作就业和合作研究。第二,邀请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对专业设置、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改革、教学计划、质量考核标准等研讨和交流。第三,校外顶岗实习基地要充分体现教学功能的发挥。应积极寻求有实力、专业人才需求旺盛、重视教学与员工培养的企业开展合作;通过建立合作管理机制,校企双方均配备专门管理人员,共同制订实习计划,共同管理考核;从顶岗实习基地聘请企业一线能工巧匠担任顶岗实习指导教师,明确指导教师的职责、义务和权利,建立稳定的顶岗实习指导教师队伍;为企业员工转岗培训和技术升级、职业资格与技能等级认证、新型施工材料的开发及其施工技术难题攻关等提供全方位服务。

3.改造重构一个多元化、开放式、动态式的理实一体化校企实训中心。一方面,内部挖潜改造。本着“适度先进、突出实用”的原则添置实验设备,既要满足校内实验实训项目对实验设备的功能性和台套数要求,同时也要兼顾教师开展技术服务工作时对实验设备先进性的考量;淘汰落后设备、大量增加新型设备、适度补充先进设备;同时,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将配置相关的应用软件,建设仿真实验室、情景模拟实验室;进一步优化实验项目,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及创新创业实验,全天候对学生、教师及合作企业开放,以提高实验设备利用率。

另一方面,对外“筑巢引凤”。开展与行业、企业、协会及社会团体的横向联合与深度合作,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研究所、重点实验室等,强化技术集成与创新,提升学校科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比如,为外省驻当地的施工单位、监理公司、检测中心无偿提供实验场地,建立校内的现场实验室。此举在为企业节省大量资金的同时,教师能有机会参与企业的技术开发、技术服务,学生能有机会操作企业提供的先进仪器,实现企业实验室与校内实训中心的一体化。

三、结语

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群的专业化与职业化并重发展,不是单方面的改革与实践,而是在政府主导、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学校主动转型发展中逐步推进的。必须明确本专业转型发展的目标和标准,在此基础上,深度透视“病灶”、对症下“猛药”,才能真正有效的推动本专业职业化转型的实质性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