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公共危机管理研究(合集7篇)

时间:2023-07-24 16:16:27
公共危机管理研究

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第1篇

【关键词】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研究

【中图分类号】C93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4-0098-01

一、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国外研究现状:发达国家在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方面起步较早,而且十分重视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建设,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发达国家在公共危机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危机应对措施,并建立了相应的危机管理机制,取得的研究成果颇丰。实践证明,这些措施和机制在抢救生命、减少损失、消除恐慌、恢复秩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许多先进的理念和措施对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以美国、俄罗斯、日本为代表,建立首长负责制的中枢指挥系统是公共危机管理的核心,完备的常设机构是公共危机管理的关键,健全的法律法规是公共危机管理的保障,媒体介入是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国民危机意识是公共危机管理的基础。

国内研究现状:由于我国在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方面起步较晚,取得的研究成果较少,虽然说有不少的文章来论述公共危机管理,但缺乏健全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理论,尚未完全建立完备的法律保障体系,缺乏应对危机的综合处理机构,缺乏社会危机信息预警网络,公民缺乏危机训练,缺乏危机意识,应对危机能力较弱,因而学习和研究发达国家公共危机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就显得十分必要。

公共危机的概念:公共性危机即公共性公关危机,是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自然灾害、社会应性机制失灵而引发的,可能危及公共安全和正常秩序的危机事件。我国的公共危机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发生的不确定性和突发性,二是发生的迅速性和紧急性。

二、产生公共危机的原因

1.危机意识不到位

我国公共部门对应急预案的理解和认识不到位,预案质量不高。目前各地政府和各部门大都制订公共危机相关的应急预案。但是这些预案很多都是在原则层面加以规定的,缺少特别专项的、具体的应急方案。同时,预案缺乏可操作性和协调性,没有把应急预案从纸上带入市民的现实生活中去。

2.缺乏完善的法律体系

虽然我国也建立了相应的完备的法律法规和计划安排,对公共危机的处理也提供了相应的法律保障,但对各部门处理公共危机的责任没有明确的规范和各种应急措施,我国目前主要还是在已有法律秩序的框架下应急,人为性、随意性强,没有出台专门法律来规范。今后我国要加快研究和立法进程,将危机管理纳入法制化的轨道,进一步研究和界定什么条件下可以启动紧急状态立法、可以宣布一定范围内的紧急状态等。

三、提高公共危机管理的对策

1.提高危机意识

危机管理作为政府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予以足够重视。各地、各部门的高层要重视危机事件,组建熟悉危机管理的高效管理团队,提高危机意识。中央和地方要在应急中实现良性互动,部门、跨地区的联动协调机制需要细化,从而推动处理危机经验的积累。

2.完善相关法律体系

加快研究公共危机和紧急状态立法完备的法律法规和计划安排是公共危机管理的保障,有了法律和相关预案,就能使各部门在应对危机上的责任关系更加明确和规范。今后我国要加快研究和立法进程,将危机管理纳入法制化的轨道,进一步研究和界定什么条件下可以启动紧急状态立法,可以宣布一定范围内的紧急状态等。

本文运用系统分析和文献研究相结合,以国内学者通过实例研究得出的结论为基础,运用系统的调查研究方法来研究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发展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同时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从公共管理学的角度出发,结合国外最新的相关领域发展前景,探讨适合我国处理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策略。由于我国在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方面起步较晚,取得的研究成果较少,因而在解决公共危机事件上缺乏理论性、综合性的指导体系,以至于在解决危机事件时,不论是灾前预警、灾中应急,还是灾后修复都是“一窝蜂”,没有可持续性的一套管理机制。本文首先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对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同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梳理与归纳,有助于我们找出其中的不足乃至所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而提出如何完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对策,为政府在解决公共危机事件提供科学合理的规范化理论指导,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的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第2篇

美国学者罗森豪尔对于危机的界定是:“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在公共管理领域中,危机是相对于人类生活中正常的社会关系秩序而引入的一个概念。它意味着在社会中,一系列终止和平进程和瓦解社会正常秩序的事件正在迅速展开,使对社会稳定的破坏力大大超过了正常水平,迫使相关的系统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反应,采取控制或调节行为,以维持系统的生存,如果举措不当,就会影响政府的公信力及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笔者以为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完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强化危机意识

有效的危机管理需要全社会的危机治理意识,危机意识是危机治理的起点。各级政府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现阶段危机管理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公共危机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危害性,克服侥幸心理和麻痹大意思想,切实做好公共危机防范工作。因此各级政府必须树立起危机管理不只是危机发生后政府的迅速回应和对危机局势的严厉控制,更重要的是政府要有及时有效解决社会问题、防止危机爆发的意识。换言之,各级政府必须要有忧患意识,要能将危机管理于日常的制度建设和管理之中,优化政府常态管理。在日常的公共决策中,以广大群众利益为先导,采取科学民主的决策方式,在源头上降低危机事件发生的可能。

二、建构完善的法律体系

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战略,政府的所有管理行为,包括危机治理必须依法进行。法治是政府进行危机管理的必由之路。无论是常态还是危机状态下,政府行为法制化是政府实施有效治理的基本原则,政府在紧急状态下的行政应急权力也是法律授权的结果。公共危机管理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之一,是他们有比较全面的公共危机管理法律框架,在紧急事态面前,有法律依据,政府应该做什么,公民应该做什么,相关的社会组织应该做什么,法律有基本的甚至是详尽细致的规定。我国已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检疫法》《突法性公共卫生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但是,从总体上来看,体系尚不完整。一是紧急状态法律制度不统一,每个单行的法律只能适应一种紧急状态,一旦紧急状态产生的原因复杂,就很难有一统一的紧急状态下的指挥机制;二是有关紧急状态法对政府可以采取的紧急措施规定得不够清晰,特别是一些必要的行政程序缺乏,很容易为政府随意扩大行政权力或不作为留下法律上的漏洞;三是公民的权利很容易在紧急状态时期遭受各方面的侵害,但无法得到法律上的有效救济。因此,针对我国突发性公共危机的特点,亟须建立信息畅通、反应敏捷、指挥有力、责任明确的应急法律制度,满足法律体系中两个相互关联的标准:第一,法律体系的全方位内涵,囊括国家安全、经济、交通运输、福利保障、新闻舆论等宏观领域的危机立法,以及具体管理环节的实施细则。第二,法律体系的协调统一,在全方位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宪法、部门法、地方的行政法规等法律条文不得相互矛盾冲突,发现问题能够及时纠错和补救。这样才能在法律上明确各级政府在危机处理中的责任,建立较为完善的公共危机管理法律体系,用法律保证应急减灾的胜利。

三、加强官员问责制度

修正考核体系公共危机治理是各级政府部门的职责和责任,一个负责任的政府,是不容许出现不负责任的官员的。在“问责制”下,贪赃枉法、失职渎职与平平庸庸的官员必须引咎辞职或被免职,有利于促进政府官员的责任感、危机感和紧迫感,提高他们的责任心在加强“问责制”的同时,要进一步修正考核体系,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作为衡量政府绩效的重要标准,尽快按照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建立以公共服务为取向的政府业绩评价体系,强化政府的社会服务功能,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实现各级政府运作的公开化、程序化、透明化,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树立统一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坚持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是衡量政府绩效的最终标准。

四、完善信息沟通机制

公共危机具有突发性的特点,当社会面临重大危机时,人们必然会通过各种渠道去获取与危机相关的信息,当人们获取的信息不足时,就会出现各种流言。这时,政府应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公众公开危机真相及相关信息,以官方的权威来稳定民心。只有及时地传递真实的信息,才能正确引导公众在危机事态中保持理性,不产生过激反应和行为。而且,及时公布信息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垄断和封锁信息则会导致公众对政府不信任,从而降低政府的公信力,并且会影响政府危机管理系统的运行效能。完善的信息沟通机制在公共危机管理的各个环节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提高危机管理的信息透明度,不仅有利于政府防治危机而且便于全民动员,群防群控,缩短危机周期。在公开危机信息时,要通过召开新闻会、面向群众开通信息网站以及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等多种渠道加强政府与公众的沟通,确保公众及时、充分地掌握所需的有关危机的信息。

五、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和管理机构

由于危机事件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因此政府有必要建立科学的危机预警机制和常设管理机构,以搜集分散的各类信息,同时负责整个危机事件的处理。预警机制强化政府责任,从地方到中央分别制定出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建立突发事件的预警监测制度,定期、定点对可能的危机范围进行科学预测,并采取相应防范措施进行避害或将危害的发生减小在最小范围。在公共危机全球化的今天,危机管理机制面临着各种新的挑战和考验,要充分认识其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以适应现代社会新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左小麟.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政府角色[J].思想战线,2008.01

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第3篇

【关键词】公共危机;公共治理机制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首先从传播学的角度开始,随后发展到管理学、心理学、政治学等领域。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于网络舆情、网络舆论对于危机管理的意义和作用,对于危机管理中公共治理机制的研究相对比较匮乏。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把危机管理的研究重点转至公共治理,就是与治理理论研究结合起来。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1、我国早期关于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研究,主要以林毅夫、曹现强为代表的制度论者为主

制度论者认为我国政府危机管理能力不强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相关机制不健全、制度存在缺陷。这种强调政府危机管理中制度建设的理论,是建立在以政府为危机管理核心力量的基础上的,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除政府以外其他因素对于政府危机管理能力和效力的影响。另外,这种研究方法还忽视了非政府组织、企业、群众甚至国际组织在政府危机管理过程中所能起到的重要作用。

2、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内关于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开始重视公共危机管理中公共治理机制的建设

国内对于“公共危机管理中公共治理”相关问题较早研究的文章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陈永安教授2003年发表的《当前政府建立应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的思考》,这篇文章认为传统僵化的官僚体制使得政府应对危机时显得迟钝、脆弱,倡导公众、社会力量参与的弹性管理机制为政府管理尤其是危机管理注入新的活力。

3、公共危机管理中公共治理机制建设研究日趋成熟。

在这个阶段,国内学者关于公共危机管理中公共治理机制的观点,尽管有不同之处,但总得思想中心是不谋而合的,即公共治理背景下的公共危机管理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在强调政府主导地位的同时,要加强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合作、政府与非政府的合作、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的合作、强制与自愿的合作。

笔者认为,公共治理背景下的危机管理是个多中心的治理结构,实则强调公共危机管理多元主体协同的思想。张成福教授是国内较早提出公共危机管理多元主体协同思想的学者之一,以他为代表的全面整合论者,认为现代危机事件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政府对于危机事件的解决已经不能仅仅依靠某一项资源、模式和策略。他提出,全面整合的政府危机管理应该是在高层政治领导者的直接领导和参与下,通过法律、制度,政策的作用,在各种资源支持系统的支持下,通过整合的组织和社会协作,通过全程的危机管理,提升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以有效地预防、回应、化解和消除各种危机,从而保障公共利益以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实现社会的正常运转和可持续发展。

(二)国外研究现状

危机的爆发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面对频发的危机,各国不断探索危机管理的更好方式,在不断强化政府危机管理职能的同时,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在危机管理中“治理”理念日益得到重视,公共治理理论的提出为政府管理公共事务提供了新的模式,也为探索政府应对公共危机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美国“9.11”事件后,公共危机管理已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非营利组织、企业、公众等社会力量也被要求有意识地参与危机管理。后“9.11”时期,美国努力发展更为集中、统一和综合性的危机管理体制,即加速发展公共危机管理中公共治理机制的建设。以便衔接事件管理的各个过程,整合从联邦到地方、从政府到私营部门以及非政府组织等不同层次、不同部门间的行动,以优化资源的利用,加快危机应对的速度。

以研究风险社会而享有世界声誉的德国学者乌利希?贝克在1986年《风险社会》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风险社会理论,在书中他提出,我们面对的风险是人为的,意即风险的根源不是在“我们之外”的另一种力量,而是在我们的制度结构当中。由此可以看得,公共危机的应对能否取得成效,关键在于机制、在于科学的制度的设计,否则,可能因为参与主体较多,出现推诿责任,产生摩擦,致使应急效能低于政府单一应对的效能。

治理理论提出了一个“元治理”的概念,所谓“元治理”就是“治理的治理”,即需要一个居中协调的主体来统筹政府、公民社会、市场中诸多治理主体的行为,只不过这个“元治理”者不能再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必须是循循善诱的“长者”。多数西方学者认为政府是“元治理”的唯一主体,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应当引入“元治理”的思想。政府应该通过对政府、公民社会、企业特点的把握,在公共危机应对中消除三者之间的对立冲突,发挥三者之间的协同互补,提高公共危机应对的效率和速度。

国外公共危机管理中公共治理体制的构建多是从本国或者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以往零散的不同类型的公共危机中搜集信息并加以分析,然后建立从中央到地方多层级的公共危机管理体制。

二、简要评述

当代公共危机事件呈现出日益频发、影响越来越大、后果越来越严重的特点,公共治理机制的建立和发展是公共危机管理的必然要求,对该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我国学术界及时地回应了公共危机管理的新特点和新要求。我们欣喜地看到,对公共危机管理中公共治理机制的研究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并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同时学术界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公共治理体制形成了共识,普遍主张构建政府主导、多种主体分工合作的公共危机治理结构和机制。研究文章初具规模,视野开阔,内容较为丰富,提出的对策建议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不过,综观现有的研究文章,也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或问题,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深化、完善。

(一)虽然目前研究公共危机中公共治理机制的文章越来越多,但是多停留于研究危机管理中公共治理机制建立的必要性、意义等层面上,对于如何真正建立公共治理机制,协调危机管理中治理主体的研究较少。

(二)重视公共治理机制在公共危机管理全阶段的运用,对危机管理不同阶段公共治理机制所应发挥的作用关注不够。现有的研究大多针对公共治理机制在公共危机整体管理上建设,对于针对公共危机各阶段不同特点,建立多层次的公共治理机制的研究较少。

根据以上评述,笔者认为,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公共治理机制的建立,应更重视细化研究。如公共危机管理可以分为疏缓、准备、回应、恢复四个阶段,在日后的研究中可以以公共危机不同阶段的特点为突破口,研究针对不同阶段建立不同类别公共治理机制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张成福.政府危机管理的能力建设[J].中国经贸导刊,2007(15).

[2]罗建平.治理理论视角下的公共危机管理[J].商业时代,2011(7).

[3]贾宏秋.多中心治理下的应急管理[J].法制与社会,2008(12) .

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第4篇

关键词:危机 公共危机 公共危机管理 公共危机管理机制

一、阐述公共危机管理

公共危机就是,因某一个事件的爆发对社会秩序形成巨大冲击,对大众正常的生活、工作、以及生命财产构成威胁,要求政府和社会采取紧急措施加以应对的危险状态。公共危机管理就是公共管理机构通过建立危机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防范、化解危机,恢复社会秩序,保障人们正常生产和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目的是为了提高危机发生的预见能力、危机发生后的救治能力以及事后的恢复能力。公共危机管理是公共管理的一种特殊状态和特殊形式。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是政府。

二、中国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

我国关于公共危机管理的早期研究主要是国际政治的方面。“非典”危机让公共危机管理收到了更多重视,陆续有学者出版有关的研究著作,这些著作将公共管理研究的领域扩展到了公共卫生、社会保障以及公共服务等。一些新的研究课题、研究机构也不断涌现,并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碍于研究时间,研究成果也并未涉及更深层面,这就需要与西方进行学术交流并不断培养本土人才。

三、案例分析――以临沂市治污危机为例

2015年上半年,山东开展全省环保大检查,共检查企业25551家。其中,查处违建项目和违法排污企业1430个、878家。对1299家环境违法行为立案处罚,处罚金额达6089余万元。全省环保公安联合执法645次,向公安机关移送环境污染刑事案件99起。2015年1月,新环保法正式实施,2月25日环保部公开约谈临沂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作为新环保法实施之后第一批被约谈的城市,代市长张术平表示绝不会有第二次约谈。重压之下临沂猛药治污,截至2015年7月,163家企业停产,近400家企业限期整改。2015年上半年,临沂市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各项指标改善幅度均居全省前列,其中,细颗粒物(PM2.5)同比改善24.8%,列全省第一;可吸入颗粒物(PM10)同比改善11.6%,列全省第二;二氧化硫(SO2)同比改善35.4%,列全省第一;二氧化氮(NO2)同比改善16.9%,列全省第三;“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同比增加了19天,列全省第六;重污染天数同比减少了19天,列全省第一;获得省级财政发放的生态补偿资金979万元,列全省第一。面对此次临沂铁腕治污,有人给出16字评价:“空气好了,经济差了,民众点赞,企业抱怨”,这就形成了一种非常复杂的各方利益焦灼在一起的局面。

四、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建立的必要性

1.发展需要

十以来,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我国的发展劲头十足,目前已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但是,社会转型必然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加上近年来自然环境的变化、国际社会复杂的形式,各种类型的公共危机频发,已经影响到了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在经济全球化、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的时代背景下,公共危机已由非常态化转变为常态化,成为社会管理中不可回避的重大挑战。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成为衡量政府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因而建立一套较完善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形成有效的政府制度安排,及时有效地处理危机,已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

2.强化政府职能

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政府正在进行积极地职能转变,政府在危急时刻提供关键性援助至关重要,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可以进一步强化政府的职能作用,使得政府与社会彼此独立又相互依赖。

3.研究起步晚,基础薄弱

我国进行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相较于西方起步晚,研究程度薄弱,正处在吸收借鉴西方研究成果的阶段,还没有针对我国国情形成完善的公共危机管理理论,所以,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建立与完善的过程中将会不断促进对公共危机管理理论的研究,对于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具有学术上的意义。

五、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建立的主要内容

1.制定长期反公共危机战略规划。

制定战略规划是为了有一个明确的公共危机管理目标,并确切落实有关公共危机管理部门中每个人员的责任和任务,防止各个部门之间互相推诿扯皮,责任不清。而且,正确的战略可以保证组织资源和环境的良好匹配,提高可执行性。

2.因地制宜制定公共危机管理法律机制。

健全的法律法规使政府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公共危机事件时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有利于增强政府处理危机的能力,它是政府进行管理行为的保障。因地制宜,是各地政府根据各地的历史渊源、风土人情来制定的既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又有利于其可持续发展的法规。

3.建立科学的公共危机管理结构体系。

建立科学的危机预警监测系统;强化政府工作能力;建立应急处置机制。

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第5篇

[关键词]公共管理;危机管理;危机公关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6.000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6-0-02

1 危机与危机管理的概念

“危机”就是代表可能影响决策系统完成目标的事件,在这些事件中,由于决策者的反应时间不足,形式往往会朝着令决策者无法控制的方向发展。这是赫尔曼对于危机给出的经典理论。公共管理中的危机是代表突发性事件,危机的出现来自突然改变,它不可能完全的消失,人们只能使用一些方式来控制它的发展,把它的破坏力降到最低,减少损失。

“危机管理”是代表政府利用可以使用的资源,经过系统的信息采集及信息分析等方式,使用合理的方法来控制危机、消灭危机的活动,进而把危机情况出现的影响降到最低。公共危机管理是公共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它以达到规律、秩序、稳定、安全作为主要标注码,经过对于危机的分析、处理、解决,“化险为夷”,进入新的阶段。

2 我国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危机防范意识不够

由于政府和社会对危机的认知不足,防范意识不强,进而忽视危机防范意识的培养。由于对社会各个方面潜藏的危机没有很好的认知,当突发性事件爆发时,不能全面评估其对社会造成的影响,缺少相应的危机评估和预测机制等,导致不能有效地预防和阻止危机的爆发。另外,在我国现有的危机处理机制存在重求助、轻预防,在事件发生之后才总结预防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人们对于危机的自我预防意识和能力,也让政府危机公关的工作很难得到主动权,进而导致整个政府可能失去预防和解决危机的主动权。

2.2 公关危机管理体系不完整

现有的行政管理体系存在一些对危机处理不利的因素,条块分割、效率低下、协调困难等,致使政府的危机公关部门很难拥有及时有效的危机应对能力。

首先,我国就目前阶段来讲,几乎没有一个专门应对公共危机的长久设立的危机管理部门。我国现有的公关危机管理机构是:在一些特殊的或者特别选定的各个政府机构和相关机构。当出现突发性事件时,政府的危机公关有时会显得被动,部门之间工作的配合度也不够,一些事件没能及时处理。我国现有的危机管理机制其本质就是建立在各个部门相互分工运行的基础上,当突发性事件爆发时,政府会根据爆发事件所属领域划分到相应的管理部门,由他们来负责这次的事件,但是这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对危机的反应时间,因为缺少一个专门的指挥协调机构,导致一些部门之间没有充分配合。所以这很可能会造成只看重形式、工作积极性不高等现象。

其次,我国的危机管理机制的设置并不是经过统一划分的,每个机构的职责认定也不同,所以在需要部门之间配合时,很难发挥其应该拥有的作用。再加上各个管理部门的能力和水平也有着或大或小的差距,最终导致危机处理的结果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最后,我国政府对于危机处理的人才培养还不够重视。每一个国家都需要一批专业性的人才,在出现突发事件时,给危机事件时提供具有可行性的建议和方案,在必要的时候亲身加入到突发事件的相关处理工作中去。

2.3 缺少积极的舆论向导

大部分人得知新闻消息都来自于媒体。媒体的言论,影响着政府在广大群众的形象。很多时候,媒体是广大群众了解政府部门最主要的途径之一,政府应积极地和媒体保持密切的关系。在出现重大公共危机时,政府如果没有通过媒体积极引导舆论,就可能陷入被动,也影响自身的形象,进而阻碍社会的健康发展。

3 加强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对策

3.1 事前预警机制

3.1.1 强化危机意识

我国政府需要建立切实有效的危机预警机制。通过运用相关的危机预测机制,尽可能考虑到潜藏的危机,并根据危机的特质提前安排相关预防和应急工作。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事实证明,要想做好危机事件的预测和应急工作,就一定要设立长久存在且运作良好的危机公关部门,并且对其专业工作人员进行岗位培训,提高危机意识,做好防范工作。

3.1.2 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对于如果做好安全防范工作,笔者提出以下几个建议:第一,可以大规模的搜集、统计并分析安全防范案例成功的关键,根据总结的结论采取符合我国现状的可行性的公共危机策略,并建立应急机制;第二,对有助于预防和解决公共危机的部门和常设性危机公关部门进行统一的协调部署,并且有针对性地建立快速应急机制,使政府的各个部门能够在危机爆发时及时有效地沟通和配合,共同应对危机;第三,危机过后,政府的各个部门和常设性危机公关部门应该对相关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和总结。总结其危机公关活动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为政府部门以后应为突发性事件提供借鉴。

3.2 事中处理机制

3.2.1 建立完善的领导协调机制

要有健全的领导调协机制,就要让公职人员提高公关意识,政府的公职人员要能够和民众进行良好的沟通,重视沟通,提高信誉,广开言路,从实际出发解决紧急事件发生时出现的矛盾和冲突,处理好危机情况。领导人要具有效益意识,重视有关部门的效益和自身工作效率的提升,进而让整个社会的效益及效率得到提高,让政府和人民的利益得到平衡。想要做好这点就需要加强对于公职人员公共关系的培养,让每个公职人员都能有处理公共情况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并且能够灵活使用。另外,在原有的考核制度基础上,添加处理公共关系的考核,让相关公职人员的水平得到实际提升。

3.2.2 建立完善的资源保障体制

要完善的资源保障体制,首先要设立部门或者临时的组织,了解民众的呼声、民众的疑惑,并进行解答,保证民众的利益不受损伤,得到民众的支持与信任。其次,要让领导人深入基层,和民众直接接触,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然后要按实际情况进行民意检测活动,在科学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分析,对于政府形象的建设也有着很大意义,也可以让民众参与到政府的一些活动中,让彼此更加信任。最后,要积极使用政府微博来引导民间舆论。新媒体日前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中微博是新媒体中的主要平台,在这种时代下,在民众有情绪时就可以通过政务微博引导舆论,让社会更加和谐。

3.2.3 加强信息的沟通与传递

在危机事件中,不能只依靠政府部门进行解决,还需要民众的支持,要想得到民众的支持,就首先要让民众了解真相,不能隐藏真相,更不能报虚假的新闻。不实的报道只能让民众和媒体更加怀疑,政府在民众心中的形象和信任都会有很大程度的降低,还有可能会影响政府在国际方面的形象,出现恶劣的后果。所以,在事件出现之后,应该秉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加强与民众的信息沟通与传递,让民众及时了解真相,及时进行安抚,减少盲目恐慌。

3.3 事后处理机制

3.3.1 法制建设

当前的很多国家都会使用法律手段来解决公共危机,但是我国对于公共危机的处理情况还有着很多不足,我国的法律还不够成熟。所以,我国要对危机事件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建设具有全局观念的“紧急事物处理法”及“公共安全法”,进而让我国的危机公关具有法律制度的保障。

3.3.2 长效机制建设

各级政府部门要建立一个长效的危机预警机制,采用相关的预警措施,尽量在第一时间发现可能出现的危机。此外,还要利用相关的应急制度,成立政府危机公关部门,并且定期对工作人员加强培训,提高工作效率。

4 结 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改革开放的深入,公共危机难免会出现,所以,提高危机管理的能力能够有效地防止危机出现,并能把危机的破坏力降到最低,保证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信经过政府与群众的不断努力,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能力会不断提升,为人们建设一个更加和谐、安定的家园。

主要参考文献

[1]吕孝礼,张海波,钟开斌.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危机管理研究――现状、趋势和未来方向[J].公共管理学报,2012(3).

[2]任.危机管理视角下的当代中国政府形象构建[D].济南:山东大学,2010.

[3]翟柱玉.公共危机管理视角下县级政府形象塑造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3.

[4]许诚.我国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危机领导研究[D].延安:延安大学,2010.

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第6篇

关键词:公共管理;危机管理;危机公关

1危机与危机管理的概念

“危机”就是代表可能影响决策系统完成目标的事件,在这些事件中,由于决策者的反应时间不足,形式往往会朝着令决策者无法控制的方向发展。这是赫尔曼对于危机给出的经典理论。公共管理中的危机是代表突发性事件,危机的出现来自突然改变,它不可能完全的消失,人们只能使用一些方式来控制它的发展,把它的破坏力降到最低,减少损失。“危机管理”是代表政府利用可以使用的资源,经过系统的信息采集及信息分析等方式,使用合理的方法来控制危机、消灭危机的活动,进而把危机情况出现的影响降到最低。公共危机管理是公共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它以达到规律、秩序、稳定、安全作为主要标注码,经过对于危机的分析、处理、解决,“化险为夷”,进入新的阶段。

2我国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危机防范意识不够

由于政府和社会对危机的认知不足,防范意识不强,进而忽视危机防范意识的培养。由于对社会各个方面潜藏的危机没有很好的认知,当突发性事件爆发时,不能全面评估其对社会造成的影响,缺少相应的危机评估和预测机制等,导致不能有效地预防和阻止危机的爆发。另外,在我国现有的危机处理机制存在重求助、轻预防,在事件发生之后才总结预防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人们对于危机的自我预防意识和能力,也让政府危机公关的工作很难得到主动权,进而导致整个政府可能失去预防和解决危机的主动权。

2.2公关危机管理体系不完整

现有的行政管理体系存在一些对危机处理不利的因素,条块分割、效率低下、协调困难等,致使政府的危机公关部门很难拥有及时有效的危机应对能力。首先,我国就目前阶段来讲,几乎没有一个专门应对公共危机的长久设立的危机管理部门。我国现有的公关危机管理机构是:在一些特殊的或者特别选定的各个政府机构和相关机构。当出现突发性事件时,政府的危机公关有时会显得被动,部门之间工作的配合度也不够,一些事件没能及时处理。我国现有的危机管理机制其本质就是建立在各个部门相互分工运行的基础上,当突发性事件爆发时,政府会根据爆发事件所属领域划分到相应的管理部门,由他们来负责这次的事件,但是这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对危机的反应时间,因为缺少一个专门的指挥协调机构,导致一些部门之间没有充分配合。所以这很可能会造成只看重形式、工作积极性不高等现象。其次,我国的危机管理机制的设置并不是经过统一划分的,每个机构的职责认定也不同,所以在需要部门之间配合时,很难发挥其应该拥有的作用。再加上各个管理部门的能力和水平也有着或大或小的差距,最终导致危机处理的结果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最后,我国政府对于危机处理的人才培养还不够重视。每一个国家都需要一批专业性的人才,在出现突发事件时,给危机事件时提供具有可行性的建议和方案,在必要的时候亲身加入到突发事件的相关处理工作中去。

2.3缺少积极的舆论向导

大部分人得知新闻消息都来自于媒体。媒体的言论,影响着政府在广大群众的形象。很多时候,媒体是广大群众了解政府部门最主要的途径之一,政府应积极地和媒体保持密切的关系。在出现重大公共危机时,政府如果没有通过媒体积极引导舆论,就可能陷入被动,也影响自身的形象,进而阻碍社会的健康发展。

3加强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对策

3.1事前预警机制

3.1.1强化危机意识

我国政府需要建立切实有效的危机预警机制。通过运用相关的危机预测机制,尽可能考虑到潜藏的危机,并根据危机的特质提前安排相关预防和应急工作。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事实证明,要想做好危机事件的预测和应急工作,就一定要设立长久存在且运作良好的危机公关部门,并且对其专业工作人员进行岗位培训,提高危机意识,做好防范工作。

3.1.2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对于如果做好安全防范工作,笔者提出以下几个建议:第一,可以大规模的搜集、统计并分析安全防范案例成功的关键,根据总结的结论采取符合我国现状的可行性的公共危机策略,并建立应急机制;第二,对有助于预防和解决公共危机的部门和常设性危机公关部门进行统一的协调部署,并且有针对性地建立快速应急机制,使政府的各个部门能够在危机爆发时及时有效地沟通和配合,共同应对危机;第三,危机过后,政府的各个部门和常设性危机公关部门应该对相关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和总结。总结其危机公关活动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为政府部门以后应为突发性事件提供借鉴。

3.2事中处理机制

3.2.1建立完善的领导协调机制

要有健全的领导调协机制,就要让公职人员提高公关意识,政府的公职人员要能够和民众进行良好的沟通,重视沟通,提高信誉,广开言路,从实际出发解决紧急事件发生时出现的矛盾和冲突,处理好危机情况。领导人要具有效益意识,重视有关部门的效益和自身工作效率的提升,进而让整个社会的效益及效率得到提高,让政府和人民的利益得到平衡。想要做好这点就需要加强对于公职人员公共关系的培养,让每个公职人员都能有处理公共情况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并且能够灵活使用。另外,在原有的考核制度基础上,添加处理公共关系的考核,让相关公职人员的水平得到实际提升。

3.2.2建立完善的资源保障体制

要完善的资源保障体制,首先要设立部门或者临时的组织,了解民众的呼声、民众的疑惑,并进行解答,保证民众的利益不受损伤,得到民众的支持与信任。其次,要让领导人深入基层,和民众直接接触,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然后要按实际情况进行民意检测活动,在科学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分析,对于政府形象的建设也有着很大意义,也可以让民众参与到政府的一些活动中,让彼此更加信任。最后,要积极使用政府微博来引导民间舆论。新媒体日前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中微博是新媒体中的主要平台,在这种时代下,在民众有情绪时就可以通过政务微博引导舆论,让社会更加和谐。

3.2.3加强信息的沟通与传递

在危机事件中,不能只依靠政府部门进行解决,还需要民众的支持,要想得到民众的支持,就首先要让民众了解真相,不能隐藏真相,更不能报虚假的新闻。不实的报道只能让民众和媒体更加怀疑,政府在民众心中的形象和信任都会有很大程度的降低,还有可能会影响政府在国际方面的形象,出现恶劣的后果。所以,在事件出现之后,应该秉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加强与民众的信息沟通与传递,让民众及时了解真相,及时进行安抚,减少盲目恐慌。

3.3事后处理机制

3.3.1法制建设

当前的很多国家都会使用法律手段来解决公共危机,但是我国对于公共危机的处理情况还有着很多不足,我国的法律还不够成熟。所以,我国要对危机事件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建设具有全局观念的“紧急事务处理法”及“公共安全法”,进而让我国的危机公关具有法律制度的保障。

3.3.2长效机制建设

各级政府部门要建立一个长效的危机预警机制,采用相关的预警措施,尽量在第一时间发现可能出现的危机。此外,还要利用相关的应急制度,成立政府危机公关部门,并且定期对工作人员加强培训,提高工作效率。

4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改革开放的深入,公共危机难免会出现,所以,提高危机管理的能力能够有效地防止危机出现,并能把危机的破坏力降到最低,保证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信经过政府与群众的不断努力,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能力会不断提升,为人们建设一个更加和谐、安定的家园。

作者:陈润 单位:北京邮电大学

参考文献:

[1]吕孝礼,张海波,钟开斌.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危机管理研究——现状、趋势和未来方向[J].公共管理学报,2012(3).

[2]任堃.危机管理视角下的当代中国政府形象构建[D].济南:山东大学,2010.

[3]翟柱玉.公共危机管理视角下县级政府形象塑造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3.

[4]许诚.我国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危机领导研究[D].延安:延安大学,2010.

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第7篇

摘要:公共危机事件一直困扰着人类社会,我国是世界上各种灾难频发的国家之一。对危机的妥善处理有利于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有利于保障社会和谐稳定,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危机管理过程中,信息的及时、有效、准确的公开对危机的处置具有重要作用。充分的信息公开能够保障公民的知情权,有效调动社会资源,将各种资源整合成高效的危机处置合力。本文从思想意识、制度机制等方面揭示了当前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在信息公开方面的不足,并试图全面地探讨存在缺陷的原因。最后结合我国当前的社会状况,分别从法律法规、公民意识以及具体方法手段等方面给出改进对策。

关键词:公共危机管理 政府 信息公开

一、相关背景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社会始终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危机。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等公共危机时有发生,威胁到人类的生产生活。近年来,大面积多区域的公共危机时有发生,发生的频率尤有上升趋势,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威胁。

另外,随着社会交通和通信工具的高度发展,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越来越方便,地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地球村”,这为危机的快速广泛的传播提供了条件。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当今,公共危机事件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一部分。妥善处理各种危机,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利于社会生产生活顺利进行。温总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健全重大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理机制”的目标。

综观国外和国内研究现状,我们发现,在当前公共危机频发、危机危害日益严重的全球背景下,信息公开的研究工作是难以适应客观需要的。因此,在公共危机的语境下对信息公开进行研究、对相关理论进行探讨,这样的研究成果对于人类社会很好的应对危机,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公共危机管理及政府信息公开的概述

1、公共危机管理的概念

危机是社会和组织正常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非正常现象,它的发生会破坏社会和组织的正常秩序,超出政府和社会的常态管理能力。按照影响范围、层面、程度的大小,危机可分为一般危机与公共危机。一般危机主要是指企业(私人部门)和个人层面的危机,这种危机的影响极其有限。相对一般的危机而言,公共危机影响的范围要广泛得多,造成的负面影响程度也更深。

2、政府信息公开的概念

所称政府信息,是指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它包括政府本身的相关情况和政府在行使职权过程中所获取的信息。

四、政府信息公开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意义

政府信息公开已经是全社会的一种共识。在研究危机处置中政府信息公开之前,我们必须明白其价值取向。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概述。

1、有利于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置,保障公民的知情权与参与权

在公共危机发生的整个过程中,政府的公开透明、及时、准确地公共危机信息以及政府拟采取的措施或采取的措施、结果预测等,这能够最大限度整合社会资源,有利于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理。

2、有利于消除社会不安定因素,保障社会稳定

当危机事件发生时,如果政府能及时、透明地公开信息,“流言止于公开”,各种谣言就会失去市场,公众能全面、准确了解危机事件的相关信息,使公众能够配合政府等危机处置机构有序地开展工作。

3、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滥用,提高危机处置效率

政府作为公共危机事件处理的组织者、领导者,在危机发生时,及时全面的公开信息,让社会公众了解政府在干什么、将要干什么,让行政活动大白于天下,群众在了解政府后才能监督政府,形成有效的群众监督环境。

五、当前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信息公开的不足之处

2007年1月17日国务院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政府信息公开在我国撩开了神秘的面纱,一场轰轰烈烈的政府信息公开行动拉开了帷幕。

但是直到今天,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还有很多尚待完善的地方,尤其是在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信息公开方面更有许多不足之处。

1、缺少统一的法律层面的规定

一是公共危机信息公开规定零星地散布于各种法律法规中。

二是当前的信息公开条例还不够完善。

三是立法层面较低。

2、缺乏相关的配套机制和法律法规

一是监督机制不健全。首先是内部监督机制不完善,执法效果不明显。其次是外部监督机制缺失。

二是救济机制不完善。

三是公开与保密界限不清。

3、信息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

首先,缺乏常设的信息管理机构。

其次,危机发生后设置的信息机构结构不合理。

最后,各信息机构之间、上下级与平级之间的职责不清、责任不明,人员素质也参差不齐。

基于以上原因,可能会造成信息管理工作无法正常开展,也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4、信息传递渠道不畅,传递方式和方法单一

(1)在纵向上,信息传递渠道闭塞。

(2)在横向上,信息交流不畅。

(3)信息传递方式单一。

5、信息公开意识不强,政府信息公开仍存在缺位与失语的现象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和家长制以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造成了“臣愚型”的政治文化,形成了 “以吏为师”的社会状况,人为造成了政府与民众的隔离,社会官本位意识浓厚,普通民众缺乏主体意识。这种传统现象至今仍然具有一种强大的历史惰性,阻碍着政府信息公开的进程。

六、完善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信息公开机制的策略研究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手段同时产生”。在了解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信息公开的必要性后,针对当前影响政府危机处理中信息公开的因素,要想有效地消除政府部门对公共危机信息的垄断,及时、全面、准确地危机信息,让国内社会公众、组织以及国际社会及时全面地了解公共危机的相关情况,需要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

1、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1)制定一部完整的信息公开法

结合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现状,在现有的《信息公开条例》实践的基础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应该加快信息公开法律的制订步伐,尽快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公开法》。

(2)完善相关的配套法律规范

单一的一部法律很难达到预期效果。一套法律要发挥应有的效果,应该是多部法律法规的相互补充和相互协同。

(3)对现有法律进行修订

由于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许多以前适用的法律规范已经不适应现在的需要,这时候,需要对其进行修改,理顺法律之间的关系和规范法律的使用范围。

2、设置合理的公共危机信息主管机构

我们应该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危机信息管理的成功经验,建立公共危机信息主管机构,全面收集信息,并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统计、研究,及时为政府决策提供信息与咨询。

3、加强信息沟通,采取多样化的信息机制

在公共危机事件的应急处置过程中,加强上下级部门及横向各部门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将有利于向社会公众和组织的信息更及时、全面、准确。

4、规范信息公开陈述方式,注重灵活性与原则性

首先,对于不同背景的人用不同的表述语言。

其次,由于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在全国各地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局面,对于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可以在用普通话的同时也采用少数民族语言,这样更有利于部分对普通话不熟悉的少数民族,群众全面听懂信息,理解信息。

政府信息公开的真正难点在于“资源整合”,这对当前我国的信息公开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资源整合”中的资源是指一切有利于形成良好信息公开环境和促进信息公开的物资和意识的综合体。这些资源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有形的指各种通讯设施、人力和物力、组织基础以及领导体制等。无形的有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意识、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和良好的舆论环境等。要获取充分的必须资源也是一件难事,这需要政府部门能够在充分挖掘自身资源的情况下,大胆去探索和起用社会资源。

我们相信,在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将会不断完善,危机状态下的信息公开工作必将获得更大成就。

参考文献:

[1]傅俊.论公共危机中的信息资源管理[J].新世纪图书馆,2006(6):40.

[2]兰小红,张鑫.公共危机信息网络传播的政府监控体系构建[J].新世纪图书馆,2010(2):72-77.

[3][美]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M].王成,宋炳辉,金瑛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12.

[4]夏书章.行政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90-392. [15]诸松燕.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新视野,2003(3).

[5]吴红宇.知情权、WTO与政府信息公开[J].当代法学,2003(8).

[6]颜海.政府信息公开理论与实践[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