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持续经营价值(合集7篇)

时间:2023-07-17 16:22:41
持续经营价值

持续经营价值第1篇

【关键词】 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

对于可持续增长国内外已有很多研究,但基于价值链的财务可持续增长,却鲜有研究。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有其自身特有的内涵及特征。为深入地对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生成机理及策略进行研究,有必要先对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的内涵进行界定,并剖析其所具有的特征。

一、基于价值链的财务可持续增长内涵

传统观点对于财务可持续增长的定义,大都从财务视角去研究财务可持续增长率。然而财务活动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部分,是以企业的资源、能力、信息等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与企业技术开发、生产、销售、物流等各项管理活动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泛言之,企业管理是对企业价值链的整体管理,即对涉及企业设计、生产、营销、分配、供应商及客户等一系列价值活动集合的管理,则财务可持续增长管理应是以资源、能力、信息等为管理对象,贯穿整个价值链的一种价值管理。因此,对于财务可持续增长问题的研究,不能仅限于财务活动范围之内,而应从企业价值链管理的整体视角进行探讨。鉴此,笔者认为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管理是以企业财务资源、信息与能力为管理对象,以财务行为为载体,适应企业外部理财环境变化及与价值链各价值活动协调发展的一种价值管理;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率是指在保持价值链财务政策和经营效率不变的情况下,企业能够实现的与价值链各企业协调发展的最大化增长率。

传统的财务可持续增长理论是以单向闭环的财务管理模式为基础的。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呈单向式,即企业内部价值流呈单向流动,企业采购、生产与销售各环节的信息单向集结于财务部门,而财务部门的信息没有反馈给各业务部门;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侧重于企业内部价值链,而对于维系企业生存发展至关重要的开放式价值链关注不够。

笔者基于价值链的视角对财务可持续增长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其与已有理论成果关于财务可持续增长内涵的界定有以下三方面的不同。一是视角不同。已有理论成果中,财务可持续增长界定为一种财务可持续增长在一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比率,是一种定量性研究;笔者所界定的财务可持续增长本质是一种在企业价值链各价值活动既定水平下,财务可持续增长的最大化能力,是定量性研究与定性研究的契合。二是范围不同。已有理论成果对于财务可持续增长的研究,基本是在维持企业原有财务政策与经营效率不变的前提条件下,从企业理财内容范围,包括筹资、投资、营运与分配四方面进行探讨的;笔者对财务可持续增长的研究,是基于维持企业原有价值链各价值活动水平状态不变的前提条件下探讨的,包括企业的客户关系网、采购水平、生产水平、营销网络以及售后服务等各个价值链环节的价值水平状态。三是对象不同。已有理论成果中,财务持续增长管理基本只涉及企业理财筹资、投资、营运与分配四方面内容;笔者界定的财务可持续增长管理涉及到企业价值链管理的各环节中,影响价值活动的各个方面。

二、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特征

企业财务可持续增长作为企业内在的一种最大化增长能力,其具有内生能力性、网络协调性、内外契合性、稳定持续性、价值增加性以及比率临界性的特征。

(一) 内生能力性

企业财务可持续增长的内在性特征包含两层涵义,依存条件的内生性以及生成动因的内生性。首先,企业财务可持续增长是以企业内在的资源、信息、能力为依存条件的,没有资源、信息、能力作为基础,财务可持续增长则失去了存在的物质基础;其次,企业财务可持续增长是以企业内在的终极经营目标的实现为动因的,即以企业内在的价值增长目标的实现为动因的。

(二)网络协调性

财务可持续增长是促进企业价值增长的一种能力,而企业价值增长有赖于企业价值创造各项活动的有效展开与运行,包括客户管理、材料采购、生产活动、营销活动以及售后服务等。在企业整个价值链价值活动中,其各环节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个整体,具有系统性,某一价值创造活动能力水平的高低,对另一个或者多个价值创造活动水平具有影响和制约的作用。财务可持续增长作为企业内生的一种持续价值创造能力,其应是能协调价值链各价值活动的一种综合调控力,具有协调性的特征。

(三)内外契合性

财务可持续增长是企业的一种内生能力,受到企业拥有的资源、信息与能力状况的制约,还会受到企业外部理财环境的影响,如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状况、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社会文化以及自然状况因素等。因此,企业财务可持续增长是企业内部资源、信息与能力与外部理财环境的一个契合体,企业可持续增长率应是企业内部资源、信息与能力所支持的增长率与外部理财环境所限定的增长率中的较小者,具有契合性的特征。

(四)稳定持续性

企业经营活动是一个连续统一体,其构成一个闭环系统。企业经营活动经过产品设计、开发、材料采购、生产、销售等一系列环节,最后又需要回到整个经营系统的第一环节,以经营周期为期限,循环往复,形成一个闭环系统;企业的价值流转也随企业的经营活动在系统内不断循环流动。企业财务可持续增长作为企业价值流循环增长的一种外在管理活动与表现形式,也具有持续性,其随企业经营活动的持续经营而永久延续。

(五)价值增加性

企业生产经营的终极目标在于不断提升企业价值,企业财务可持续增长作为企业系统的一部分,其应服务于企业的终极目标,促使企业终极目标的实现。若企业当前持续增长率是一个连续亏损状态的增长率,则其不符合财务可持续增长率的本质要求,因此不属于财务可持续增长率的范畴;只有一个企业在连续盈利,企业价值不断提升状态下的可持续增长率,才符合财务可持续增长率的本质要求,才属于财务可持续增长率的范畴。

(六) 比率临界性

在企业已有的资源、信息、能力状态与企业外部理财环境的共同作用下,企业可以维持、实现多种状态水平下的可持续增长率,但科学的财务可持续增长率应是企业价值链各价值活动子系统状态水平持续增长率的最小值,是多种状态水平下的可持续增长率的最大值。如果企业财务可持续增长率大于企业价值链各价值活动子系统状态水平可持续增长率的最小者,则企业的经营活动就会脱节,价值活动子系统内部将不会协调增长,最终可能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困境;如果企业财务可持续增长率小于多种状态水平下的可持续增长率的最大值,则企业的资源、信息、能力没有得到最优化的配置,企业的价值增长没有达到应有速度。

三、 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率模型

价值链财务可持续率是能适应外部理财环境发展变化,能与价值链各财务活动协调增长的最大化可持续增长率,其是企业实施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管理的核心与基石。企业实施价值链财务管理应以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率作为衡量、控制企业发展速度的准绳;企业财务行为活动,包括投资、筹资、营运与分配等资金运动的各环节均应相互协调发展,并与企业价值链外部各企业的资金运动相匹配,形成价值链各企业相互合作、均衡发展的格局;企业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与财务分析等必须充分考虑企业价值链的可持续增长率因素,并努力确保企业在价值链财务可持续率的轨道上稳定运转。

价值链财务管理其经济实质是各个关联企业财务资源整合、协调及实现最优配置的过程,其价值链企业间的合作程度决定价值链财务管理的模式,也对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模式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分别基于完全合作、非完全合作与完全非合作三种程度构建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率模型。

(一)完全合作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率模型

基于完全合作的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率模型以传统财务可持续增长率模型为基础,但在模型构建的主体范围上,把价值链各企业视为一个经济实体,并对价值链各企业的经济资源进行整合,以实现价值链系统的均衡持续发展,达到价值链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即最终实现顾客价值的最大化。基于完全合作的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率模型假设条件包括以下六方面。

1.持续合作假设。价值链各企业之间的合作可以持续保持,并且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合作关系不会破裂。

2.单一节点假设。价值链各企业只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即本企业只对应一个供应商、一个销售网络;供应商及销售网络也仅对应本企业,而无其他有业务往来的下游或下游企业。

3.资源自由流通假设。价值链系统内各企业资源可以自由流通,且不存在流通成本。

4.信息对称假设。价值链系统内各企业之间的信息可以及时有效地进行沟通,不存在信息不对称。

5.稳定财务政策假设。价值链系统内目前的整体资本结构是一个目标资本结构,并打算维持下去;目前的股利支付率是一个目标支付率。

6.经营效率不变假设。价值链系统的销售净利率将维持当前水平;资产周转率也将维持在当前水平。

财务可持续增长率=

基于完全合作的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率模型,在资本自由流通、信息完全对称等假设下,其实质与传统单个企业的财务可持续率相同,不同仅在于把价值链各企业整合为一个经济实体进行处理。

(二)非完全合作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率模型

基于完全合作的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率模型是在严格的假设条件、理想的状态下构建的,现实中由于价值链各企业为独立的法人实体,若在不相互控股的情况下,要实现价值链系统内资本的自由流通与信息的完全对称不具备实践的可操作性。鉴此,本文构建了基于非完全合作的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率模型。

基于非完全合作的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率模型包括以下四个假设。

1.单一节点假设。价值链各企业只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即本企业只对应一个供应商、一个销售网络;供应商及销售网络也仅对应本企业,而无其他有业务往来的上游或下游企业。

2.稳定财务政策假设。价值链系统内目前的整体资本结构是一个目标资本结构,并打算维持下去;目前的股利支付率是一个目标支付率。

3.经营效率不变假设。价值链系统的销售净利率将维持当前水平;资产周转率也将维持在当前水平。

4.合作行为假设。低于平均财务可持续增长率企业愿意采取财务行为将其财务可持续增长率提高至价值链系统内的平均水平。

即非完全合作条件下的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率为价值链系统内各企业财务可持续增长率的平均数。对于价值链系统内低于平均财务可持续增长率的企业,应采取一定的合作行为,通过一系列的财务活动来提高自身的财务可持续增长率,以达到价值链系统内的平均水平。

(三)完全非合作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率模型

上述两个模型均以价值链系统内企业存在完全合作或一定程度的合作为基础,本模型则建立在价值链系统内企业不存在任何财务合作的基础上。模型包括的假设条件有以下四个。

1.单一节点假设。价值链各企业只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即本企业只对应一个供应商、一个销售网络;供应商及销售网络也仅对应本企业,而无其他有业务往来的上游或下游企业。

2.稳定财务政策假设。价值链系统内目前的整体资本结构是一个目标资本结构,并打算维持下去;目前的股利支付率是一个目标支付率。

3.经营效率不变假设。价值链系统的销售净利率将维持当前水平;资产周转率也将维持在当前水平。

4.不合作行为假设。价值链系统内各企业只关心自身的财务状况,而对系统内其他企业财务不予以关注,并且不存在任何财务合作行为。

财务可持续增长率= mingi

由于价值链系统内各企业只关注自身的财务状况,且不存在任何财务合作行为,因此,由于木桶效应,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率仅决定于价值链系统内最低的财务可持续增长率。

【参考文献】

[1] 吴先国. 可持续发展与企业竞争战略. 经营管理者,1997.

[2] 芮明杰,孙继伟.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分析. 上海经济研究,1998(04).

[3] 殷建平. 强化管理企业规模迅速扩张之基础——从沈阳飞龙、珠海巨人和三株集团的教训谈起. 税收与企业,1999(02).

[4] 郭泽光,郭冰. 企业增长财务问题探讨——股票发行、企业负债与企业增长的关联分析. 会计研究,2002 (07).

[5] da1y h. e. steady-state economics: the economics of biophysical and moral growth.san francisco: w h freeman.1977.

持续经营价值第2篇

【关键词】 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

对于可持续增长国内外已有很多研究,但基于价值链的财务可持续增长,却鲜有研究。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有其自身特有的内涵及特征。为深入地对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生成机理及策略进行研究,有必要先对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的内涵进行界定,并剖析其所具有的特征。

一、基于价值链的财务可持续增长内涵

传统观点对于财务可持续增长的定义,大都从财务视角去研究财务可持续增长率。然而财务活动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部分,是以企业的资源、能力、信息等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与企业技术开发、生产、销售、物流等各项管理活动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泛言之,企业管理是对企业价值链的整体管理,即对涉及企业设计、生产、营销、分配、供应商及客户等一系列价值活动集合的管理,则财务可持续增长管理应是以资源、能力、信息等为管理对象,贯穿整个价值链的一种价值管理。因此,对于财务可持续增长问题的研究,不能仅限于财务活动范围之内,而应从企业价值链管理的整体视角进行探讨。鉴此,笔者认为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管理是以企业财务资源、信息与能力为管理对象,以财务行为为载体,适应企业外部理财环境变化及与价值链各价值活动协调发展的一种价值管理;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率是指在保持价值链财务政策和经营效率不变的情况下,企业能够实现的与价值链各企业协调发展的最大化增长率。

传统的财务可持续增长理论是以单向闭环的财务管理模式为基础的。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呈单向式,即企业内部价值流呈单向流动,企业采购、生产与销售各环节的信息单向集结于财务部门,而财务部门的信息没有反馈给各业务部门;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侧重于企业内部价值链,而对于维系企业生存发展至关重要的开放式价值链关注不够。

笔者基于价值链的视角对财务可持续增长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其与已有理论成果关于财务可持续增长内涵的界定有以下三方面的不同。一是视角不同。已有理论成果中,财务可持续增长界定为一种财务可持续增长在一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比率,是一种定量性研究;笔者所界定的财务可持续增长本质是一种在企业价值链各价值活动既定水平下,财务可持续增长的最大化能力,是定量性研究与定性研究的契合。二是范围不同。已有理论成果对于财务可持续增长的研究,基本是在维持企业原有财务政策与经营效率不变的前提条件下,从企业理财内容范围,包括筹资、投资、营运与分配四方面进行探讨的;笔者对财务可持续增长的研究,是基于维持企业原有价值链各价值活动水平状态不变的前提条件下探讨的,包括企业的客户关系网、采购水平、生产水平、营销网络以及售后服务等各个价值链环节的价值水平状态。三是对象不同。已有理论成果中,财务持续增长管理基本只涉及企业理财筹资、投资、营运与分配四方面内容;笔者界定的财务可持续增长管理涉及到企业价值链管理的各环节中,影响价值活动的各个方面。

二、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特征

企业财务可持续增长作为企业内在的一种最大化增长能力,其具有内生能力性、网络协调性、内外契合性、稳定持续性、价值增加性以及比率临界性的特征。

(一) 内生能力性

企业财务可持续增长的内在性特征包含两层涵义,依存条件的内生性以及生成动因的内生性。首先,企业财务可持续增长是以企业内在的资源、信息、能力为依存条件的,没有资源、信息、能力作为基础,财务可持续增长则失去了存在的物质基础;其次,企业财务可持续增长是以企业内在的终极经营目标的实现为动因的,即以企业内在的价值增长目标的实现为动因的。

(二)网络协调性

财务可持续增长是促进企业价值增长的一种能力,而企业价值增长有赖于企业价值创造各项活动的有效展开与运行,包括客户管理、材料采购、生产活动、营销活动以及售后服务等。在企业整个价值链价值活动中,其各环节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个整体,具有系统性,某一价值创造活动能力水平的高低,对另一个或者多个价值创造活动水平具有影响和制约的作用。财务可持续增长作为企业内生的一种持续价值创造能力,其应是能协调价值链各价值活动的一种综合调控力,具有协调性的特征。

(三)内外契合性

财务可持续增长是企业的一种内生能力,受到企业拥有的资源、信息与能力状况的制约,还会受到企业外部理财环境的影响,如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状况、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社会文化以及自然状况因素等。因此,企业财务可持续增长是企业内部资源、信息与能力与外部理财环境的一个契合体,企业可持续增长率应是企业内部资源、信息与能力所支持的增长率与外部理财环境所限定的增长率中的较小者,具有契合性的特征。

(四)稳定持续性

企业经营活动是一个连续统一体,其构成一个闭环系统。企业经营活动经过产品设计、开发、材料采购、生产、销售等一系列环节,最后又需要回到整个经营系统的第一环节,以经营周期为期限,循环往复,形成一个闭环系统;企业的价值流转也随企业的经营活动在系统内不断循环流动。企业财务可持续增长作为企业价值流循环增长的一种外在管理活动与表现形式,也具有持续性,其随企业经营活动的持续经营而永久延续。

(五)价值增加性

企业生产经营的终极目标在于不断提升企业价值,企业财务可持续增长作为企业系统的一部分,其应服务于企业的终极目标,促使企业终极目标的实现。若企业当前持续增长率是一个连续亏损状态的增长率,则其不符合财务可持续增长率的本质要求,因此不属于财务可持续增长率的范畴;只有一个企业在连续盈利,企业价值不断提升状态下的可持续增长率,才符合财务可持续增长率的本质要求,才属于财务可持续增长率的范畴。

(六) 比率临界性

在企业已有的资源、信息、能力状态与企业外部理财环境的共同作用下,企业可以维持、实现多种状态水平下的可持续增长率,但科学的财务可持续增长率应是企业价值链各价值活动子系统状态水平持续增长率的最小值,是多种状态水平下的可持续增长率的最大值。如果企业财务可持续增长率大于企业价值链各价值活动子系统状态水平可持续增长率的最小者,则企业的经营活动就会脱节,价值活动子系统内部将不会协调增长,最终可能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困境;如果企业财务可持续增长率小于多种状态水平下的可持续增长率的最大值,则企业的资源、信息、能力没有得到最优化的配置,企业的价值增长没有达到应有速度。

三、 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率模型

价值链财务可持续率是能适应外部理财环境发展变化,能与价值链各财务活动协调增长的最大化可持续增长率,其是企业实施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管理的核心与基石。企业实施价值链财务管理应以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率作为衡量、控制企业发展速度的准绳;企业财务行为活动,包括投资、筹资、营运与分配等资金运动的各环节均应相互协调发展,并与企业价值链外部各企业的资金运动相匹配,形成价值链各企业相互合作、均衡发展的格局;企业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与财务分析等必须充分考虑企业价值链的可持续增长率因素,并努力确保企业在价值链财务可持续率的轨道上稳定运转。

价值链财务管理其经济实质是各个关联企业财务资源整合、协调及实现最优配置的过程,其价值链企业间的合作程度决定价值链财务管理的模式,也对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模式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分别基于完全合作、非完全合作与完全非合作三种程度构建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率模型。

(一)完全合作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率模型

基于完全合作的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率模型以传统财务可持续增长率模型为基础,但在模型构建的主体范围上,把价值链各企业视为一个经济实体,并对价值链各企业的经济资源进行整合,以实现价值链系统的均衡持续发展,达到价值链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即最终实现顾客价值的最大化。基于完全合作的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率模型假设条件包括以下六方面。

1.持续合作假设。价值链各企业之间的合作可以持续保持,并且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合作关系不会破裂。

2.单一节点假设。价值链各企业只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即本企业只对应一个供应商、一个销售网络;供应商及销售网络也仅对应本企业,而无其他有业务往来的下游或下游企业。

3.资源自由流通假设。价值链系统内各企业资源可以自由流通,且不存在流通成本。

4.信息对称假设。价值链系统内各企业之间的信息可以及时有效地进行沟通,不存在信息不对称。

5.稳定财务政策假设。价值链系统内目前的整体资本结构是一个目标资本结构,并打算维持下去;目前的股利支付率是一个目标支付率。

6.经营效率不变假设。价值链系统的销售净利率将维持当前水平;资产周转率也将维持在当前水平。

财务可持续增长率=

基于完全合作的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率模型,在资本自由流通、信息完全对称等假设下,其实质与传统单个企业的财务可持续率相同,不同仅在于把价值链各企业整合为一个经济实体进行处理。

(二)非完全合作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率模型

基于完全合作的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率模型是在严格的假设条件、理想的状态下构建的,现实中由于价值链各企业为独立的法人实体,若在不相互控股的情况下,要实现价值链系统内资本的自由流通与信息的完全对称不具备实践的可操作性。鉴此,本文构建了基于非完全合作的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率模型。

基于非完全合作的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率模型包括以下四个假设。

1.单一节点假设。价值链各企业只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即本企业只对应一个供应商、一个销售网络;供应商及销售网络也仅对应本企业,而无其他有业务往来的上游或下游企业。

2.稳定财务政策假设。价值链系统内目前的整体资本结构是一个目标资本结构,并打算维持下去;目前的股利支付率是一个目标支付率。

3.经营效率不变假设。价值链系统的销售净利率将维持当前水平;资产周转率也将维持在当前水平。

4.合作行为假设。低于平均财务可持续增长率企业愿意采取财务行为将其财务可持续增长率提高至价值链系统内的平均水平。

即非完全合作条件下的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率为价值链系统内各企业财务可持续增长率的平均数。对于价值链系统内低于平均财务可持续增长率的企业,应采取一定的合作行为,通过一系列的财务活动来提高自身的财务可持续增长率,以达到价值链系统内的平均水平。

(三)完全非合作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率模型

上述两个模型均以价值链系统内企业存在完全合作或一定程度的合作为基础,本模型则建立在价值链系统内企业不存在任何财务合作的基础上。模型包括的假设条件有以下四个。

1.单一节点假设。价值链各企业只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即本企业只对应一个供应商、一个销售网络;供应商及销售网络也仅对应本企业,而无其他有业务往来的上游或下游企业。

2.稳定财务政策假设。价值链系统内目前的整体资本结构是一个目标资本结构,并打算维持下去;目前的股利支付率是一个目标支付率。

3.经营效率不变假设。价值链系统的销售净利率将维持当前水平;资产周转率也将维持在当前水平。

4.不合作行为假设。价值链系统内各企业只关心自身的财务状况,而对系统内其他企业财务不予以关注,并且不存在任何财务合作行为。

财务可持续增长率= minGi

由于价值链系统内各企业只关注自身的财务状况,且不存在任何财务合作行为,因此,由于木桶效应,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率仅决定于价值链系统内最低的财务可持续增长率。

【参考文献】

[1] 吴先国. 可持续发展与企业竞争战略. 经营管理者,1997.

[2] 芮明杰,孙继伟.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分析. 上海经济研究,1998(04).

[3] 殷建平. 强化管理企业规模迅速扩张之基础――从沈阳飞龙、珠海巨人和三株集团的教训谈起. 税收与企业,1999(02).

[4] 郭泽光,郭冰. 企业增长财务问题探讨――股票发行、企业负债与企业增长的关联分析. 会计研究,2002 (07).

[5] Da1y H. E. Steady-state Economics: The Economics of Biophysical and Moral Growth.San Francisco: W H Freeman.1977.

持续经营价值第3篇

【关键词】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

对于可持续增长国内外已有很多研究,但基于价值链的财务可持续增长,却鲜有研究。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有其自身特有的内涵及特征。为深入地对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生成机理及策略进行研究,有必要先对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的内涵进行界定,并剖析其所具有的特征。

一、基于价值链的财务可持续增长内涵

传统观点对于财务可持续增长的定义,大都从财务视角去研究财务可持续增长率。然而财务活动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部分,是以企业的资源、能力、信息等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与企业技术开发、生产、销售、物流等各项管理活动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泛言之,企业管理是对企业价值链的整体管理,即对涉及企业设计、生产、营销、分配、供应商及客户等一系列价值活动集合的管理,则财务可持续增长管理应是以资源、能力、信息等为管理对象,贯穿整个价值链的一种价值管理。因此,对于财务可持续增长问题的研究,不能仅限于财务活动范围之内,而应从企业价值链管理的整体视角进行探讨。鉴此,笔者认为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管理是以企业财务资源、信息与能力为管理对象,以财务行为为载体,适应企业外部理财环境变化及与价值链各价值活动协调发展的一种价值管理;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率是指在保持价值链财务政策和经营效率不变的情况下,企业能够实现的与价值链各企业协调发展的最大化增长率。

传统的财务可持续增长理论是以单向闭环的财务管理模式为基础的。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呈单向式,即企业内部价值流呈单向流动,企业采购、生产与销售各环节的信息单向集结于财务部门,而财务部门的信息没有反馈给各业务部门;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侧重于企业内部价值链,而对于维系企业生存发展至关重要的开放式价值链关注不够。

笔者基于价值链的视角对财务可持续增长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其与已有理论成果关于财务可持续增长内涵的界定有以下三方面的不同。一是视角不同。已有理论成果中,财务可持续增长界定为一种财务可持续增长在一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比率,是一种定量性研究;笔者所界定的财务可持续增长本质是一种在企业价值链各价值活动既定水平下,财务可持续增长的最大化能力,是定量性研究与定性研究的契合。二是范围不同。已有理论成果对于财务可持续增长的研究,基本是在维持企业原有财务政策与经营效率不变的前提条件下,从企业理财内容范围,包括筹资、投资、营运与分配四方面进行探讨的;笔者对财务可持续增长的研究,是基于维持企业原有价值链各价值活动水平状态不变的前提条件下探讨的,包括企业的客户关系网、采购水平、生产水平、营销网络以及售后服务等各个价值链环节的价值水平状态。三是对象不同。已有理论成果中,财务持续增长管理基本只涉及企业理财筹资、投资、营运与分配四方面内容;笔者界定的财务可持续增长管理涉及到企业价值链管理的各环节中,影响价值活动的各个方面。

二、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特征

企业财务可持续增长作为企业内在的一种最大化增长能力,其具有内生能力性、网络协调性、内外契合性、稳定持续性、价值增加性以及比率临界性的特征。

(一)内生能力性

企业财务可持续增长的内在性特征包含两层涵义,依存条件的内生性以及生成动因的内生性。首先,企业财务可持续增长是以企业内在的资源、信息、能力为依存条件的,没有资源、信息、能力作为基础,财务可持续增长则失去了存在的物质基础;其次,企业财务可持续增长是以企业内在的终极经营目标的实现为动因的,即以企业内在的价值增长目标的实现为动因的。

(二)网络协调性

财务可持续增长是促进企业价值增长的一种能力,而企业价值增长有赖于企业价值创造各项活动的有效展开与运行,包括客户管理、材料采购、生产活动、营销活动以及售后服务等。在企业整个价值链价值活动中,其各环节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个整体,具有系统性,某一价值创造活动能力水平的高低,对另一个或者多个价值创造活动水平具有影响和制约的作用。财务可持续增长作为企业内生的一种持续价值创造能力,其应是能协调价值链各价值活动的一种综合调控力,具有协调性的特征。

(三)内外契合性

财务可持续增长是企业的一种内生能力,受到企业拥有的资源、信息与能力状况的制约,还会受到企业外部理财环境的影响,如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状况、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社会文化以及自然状况因素等。因此,企业财务可持续增长是企业内部资源、信息与能力与外部理财环境的一个契合体,企业可持续增长率应是企业内部资源、信息与能力所支持的增长率与外部理财环境所限定的增长率中的较小者,具有契合性的特征。

(四)稳定持续性

企业经营活动是一个连续统一体,其构成一个闭环系统。企业经营活动经过产品设计、开发、材料采购、生产、销售等一系列环节,最后又需要回到整个经营系统的第一环节,以经营周期为期限,循环往复,形成一个闭环系统;企业的价值流转也随企业的经营活动在系统内不断循环流动。企业财务可持续增长作为企业价值流循环增长的一种外在管理活动与表现形式,也具有持续性,其随企业经营活动的持续经营而永久延续。

(五)价值增加性

企业生产经营的终极目标在于不断提升企业价值,企业财务可持续增长作为企业系统的一部分,其应服务于企业的终极目标,促使企业终极目标的实现。若企业当前持续增长率是一个连续亏损状态的增长率,则其不符合财务可持续增长率的本质要求,因此不属于财务可持续增长率的范畴;只有一个企业在连续盈利,企业价值不断提升状态下的可持续增长率,才符合财务可持续增长率的本质要求,才属于财务可持续增长率的范畴。

(六)比率临界性

在企业已有的资源、信息、能力状态与企业外部理财环境的共同作用下,企业可以维持、实现多种状态水平下的可持续增长率,但科学的财务可持续增长率应是企业价值链各价值活动子系统状态水平持续增长率的最小值,是多种状态水平下的可持续增长率的最大值。如果企业财务可持续增长率大于企业价值链各价值活动子系统状态水平可持续增长率的最小者,则企业的经营活动就会脱节,价值活动子系统内部将不会协调增长,最终可能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困境;如果企业财务可持续增长率小于多种状态水平下的可持续增长率的最大值,则企业的资源、信息、能力没有得到最优化的配置,企业的价值增长没有达到应有速度。三、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率模型

价值链财务可持续率是能适应外部理财环境发展变化,能与价值链各财务活动协调增长的最大化可持续增长率,其是企业实施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管理的核心与基石。企业实施价值链财务管理应以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率作为衡量、控制企业发展速度的准绳;企业财务行为活动,包括投资、筹资、营运与分配等资金运动的各环节均应相互协调发展,并与企业价值链外部各企业的资金运动相匹配,形成价值链各企业相互合作、均衡发展的格局;企业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与财务分析等必须充分考虑企业价值链的可持续增长率因素,并努力确保企业在价值链财务可持续率的轨道上稳定运转。

价值链财务管理其经济实质是各个关联企业财务资源整合、协调及实现最优配置的过程,其价值链企业间的合作程度决定价值链财务管理的模式,也对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模式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分别基于完全合作、非完全合作与完全非合作三种程度构建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率模型。(一)完全合作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率模型

基于完全合作的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率模型以传统财务可持续增长率模型为基础,但在模型构建的主体范围上,把价值链各企业视为一个经济实体,并对价值链各企业的经济资源进行整合,以实现价值链系统的均衡持续发展,达到价值链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即最终实现顾客价值的最大化。基于完全合作的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率模型假设条件包括以下六方面。

1.持续合作假设。价值链各企业之间的合作可以持续保持,并且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合作关系不会破裂。

2.单一节点假设。价值链各企业只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即本企业只对应一个供应商、一个销售网络;供应商及销售网络也仅对应本企业,而无其他有业务往来的下游或下游企业。

3.资源自由流通假设。价值链系统内各企业资源可以自由流通,且不存在流通成本。

4.信息对称假设。价值链系统内各企业之间的信息可以及时有效地进行沟通,不存在信息不对称。

5.稳定财务政策假设。价值链系统内目前的整体资本结构是一个目标资本结构,并打算维持下去;目前的股利支付率是一个目标支付率。

6.经营效率不变假设。价值链系统的销售净利率将维持当前水平;资产周转率也将维持在当前水平。

财务可持续增长率=

基于完全合作的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率模型,在资本自由流通、信息完全对称等假设下,其实质与传统单个企业的财务可持续率相同,不同仅在于把价值链各企业整合为一个经济实体进行处理。

(二)非完全合作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率模型

基于完全合作的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率模型是在严格的假设条件、理想的状态下构建的,现实中由于价值链各企业为独立的法人实体,若在不相互控股的情况下,要实现价值链系统内资本的自由流通与信息的完全对称不具备实践的可操作性。鉴此,本文构建了基于非完全合作的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率模型。

基于非完全合作的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率模型包括以下四个假设。

1.单一节点假设。价值链各企业只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即本企业只对应一个供应商、一个销售网络;供应商及销售网络也仅对应本企业,而无其他有业务往来的上游或下游企业。

2.稳定财务政策假设。价值链系统内目前的整体资本结构是一个目标资本结构,并打算维持下去;目前的股利支付率是一个目标支付率。

3.经营效率不变假设。价值链系统的销售净利率将维持当前水平;资产周转率也将维持在当前水平。

4.合作行为假设。低于平均财务可持续增长率企业愿意采取财务行为将其财务可持续增长率提高至价值链系统内的平均水平。

即非完全合作条件下的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率为价值链系统内各企业财务可持续增长率的平均数。对于价值链系统内低于平均财务可持续增长率的企业,应采取一定的合作行为,通过一系列的财务活动来提高自身的财务可持续增长率,以达到价值链系统内的平均水平。

(三)完全非合作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率模型

上述两个模型均以价值链系统内企业存在完全合作或一定程度的合作为基础,本模型则建立在价值链系统内企业不存在任何财务合作的基础上。模型包括的假设条件有以下四个。

1.单一节点假设。价值链各企业只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即本企业只对应一个供应商、一个销售网络;供应商及销售网络也仅对应本企业,而无其他有业务往来的上游或下游企业。

2.稳定财务政策假设。价值链系统内目前的整体资本结构是一个目标资本结构,并打算维持下去;目前的股利支付率是一个目标支付率。

3.经营效率不变假设。价值链系统的销售净利率将维持当前水平;资产周转率也将维持在当前水平。

4.不合作行为假设。价值链系统内各企业只关心自身的财务状况,而对系统内其他企业财务不予以关注,并且不存在任何财务合作行为。

财务可持续增长率=minGi

由于价值链系统内各企业只关注自身的财务状况,且不存在任何财务合作行为,因此,由于木桶效应,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率仅决定于价值链系统内最低的财务可持续增长率。

【参考文献】

[1]吴先国.可持续发展与企业竞争战略.经营管理者,1997.

[2]芮明杰,孙继伟.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分析.上海经济研究,1998(04).

持续经营价值第4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经济增加值;社会责任;业绩评价

一、可持续发展观与业绩评价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既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的继续发展,从而实现现在与未来的持续性发展。经营性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不能以牺牲长远利益为代价换取眼前的短期利益,而是要对利益相P者负起应付的责任,如环境保护、资源消耗、职工权益保护等。

业绩评价是对照评价标准,根据经营性事业单位整体目标确定评价指标体系,选择评价方法,客观、公正、准确地对经营性事业单位特定期间的经营效益和运营业绩作出综合性评价。

二、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经营性事业单位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提出,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经营性事业单位业绩评价指标包括财务指标、客户指标、内部业务流程指标、学习与成长指标及社会责任指标五个核心指标。

(一)财务指标

财务评价在单位业绩评价中占有重要地位。经济增加值是经营性事业单位调整后营业净利润减去资本占用的机会成本后的余额,经济增加值的创新性理念是单位的账面盈利(即会计利润)超过资本成本的部分才是真正为股东创造的价值,账面盈利低于占用资本成本的,实质在减少股东收益。

本文以经济增加值替代账面盈利作为经营性事业单位业绩评价的财务指标,聚焦于经营性事业单位是否创造价值,突出可持续发展理念,使得具体业务与经营性事业单位价值创造逻辑统一、有机结合。

本文将财务指标细化为五个一级评价指标及十六个二级评价指标。具体如表1所示。

(二)客户指标

经营性事业单位只有以满足客户需求、降低客户成本、增加客户利润为经营宗旨提品和服务才能提高自身持续获得发展的能力。客户指标应包括市场营销能力、客户满意度及客户盈利能力等。本文将客户指标细化为三个一级评价指标和八个二级评价指标。具体如表2所示。

(三)内部业务流程指标

内部业务流程指标指的是对单位业务流程进行开发、部署和管理来实现财务和客户目标的过程。本文认为内部业务流程指标划分为三个一级评价指标和八个二级评价指标。具体如表3所示。

(四)学习与成长指标

学习与成长指标是一个基础性框架,主要目标是确保经营性事业单位创造长期的成长和改善,与单位能否实现整体目标息息相关。员工应该强烈地关注持续流程改善以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本文将学习与成长指标划分为三个一级评价指标和八个二级评价指标。具体如表4和表5所示。

(五)社会责任指标

社会责任,主要是指经营性事业单位不能仅仅以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标,而是要实现包相关者利益在内的整体收益最大化。经营性事业单位应以有利于社会的方式开展经营管理。经营性事业单位既要担负法律和经济责任,还要追求有利于整个社会的未来目标。社会责任包括社会公益、减少消耗、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本文将社会责任指标划分为四个一级评价指标和八个二级评价指标。具体如表5所示。

持续经营价值第5篇

【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会计信息;资产或负债持有损益

会计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事务性工作,会计的任务是向企业所有权人和公众提供准确有效的财务信息。传统会计理论认为只有基于历史成本计量基础所形成的信息才是最可靠、最真实而且是可以稽核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是保持财务记载真实性的基本保障。历史成本是取得资源时的原始交易价格,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付出的非现金资产价值计量;负债按照义务发生时实际收到的款项、资产的价值或合同约定的金额计量。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已经无法满足会计信息充分披露的要求。在物价变动明显时,沿用历史成本的计量属性使会计信息的可比性、相关性和准确性下降,收入与费用的配比缺乏逻辑统一性,经营业绩和持有收益不能如实反映;在披露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金融资产等资产的价值时,沿用历史成本的计量属性无法准确反映其在会计报表报告日的价值;在企业合并和债务重组等过程中涉及实物资产处置时,沿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无法为实物资产在所有权人之间进行准确分配提供依据。

2006年2月,我国财政部了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明确提出可采用的会计五种计量属性: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公允价值作为一种新增的会计计量属性尤为引人注目。公允价值指熟悉市场情况的双方都能够接受的价格,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现时金额计量。公允价值本质上是一种市场评价,是市场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现时认定,它突破了传统会计全部采用历史成本计量与只提供过去信息的局限,从产出的角度强调现在和未来的价值量,能够更准确地披露企业获得的现金流量,从而更确切地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能够合理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为信息使用者进行经营决策提供更有用的信息。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和许多国家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在其制定的会计准则中已经广泛地运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和披露。早在1984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企业财务报表的确认与计量》中,已经提出五种会计计量属性: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清偿净值以及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其中现行市价等价于我国的公允价值。

一、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与持续经营假设的矛盾及其衔接方法

公允价值在管理会计领域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往往在进行生产和投资决策时被用于考虑机会成本等因素,但长期被财务会计领域拒之门外。其被拒绝的根本性原因在于,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有可能违背会计基本假设中的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工作所处的经济环境十分复杂,受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会计基本假设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作的合理假定。会计基本假设通常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等四项内容,持续经营假设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如果缺乏持续经营假设,在会计核算中权责发生制、收入成本配比等会计原则将不能够应用。

从会计服务于经济的视角出发,经济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会计信息准确性和有效性的要求不断提高,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局限性已经成为制约提高会计信息准确性和有效性的瓶颈,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是对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局限性的突破。在会计实务中主要通过限定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范围实现其与持续经营假设的技术性衔接,我国通过在具体会计准则中许可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来限定其使用范围,避免其与持续经营假设的冲突。目前允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实务主要限定于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企业合并、债务重组、资产减值和金融工具等业务领域。《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等规定,当某些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时,应当或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7号--石油天然气开采》等具体会计准则规定,公允价值作为资产金额分配的依据时,以公允价值作为相对比例来分配总成本或账面价值。《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等具体会计准则规定,当非现金资产用于清偿、交换或支付手段时,用公允价值作为其价值确定的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其中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只要有一项低于资产的账面价值,就表明资产发生减值。

我国采用列举法限定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但是通过会计准则列举具体业务通常具有滞后性,无法适应现代经济活动日新月异的变化,从而无法充分发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应用在提高会计信息准确性和有效性方面的优越性。为实现会计服务与现代经济活动的更好对接,规范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应通过会计制度的优化,提出更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处理方法,具体业务列举法可以做为必要的补充手段。

二、扩展公允价值应用范围的途径

在我国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应用可以分为直接应用和间接应用两大类,直接应用是指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直接在会计信息中予以体现;间接应用是指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没有直接在会计信息中予以体现,而是作为资产或债务的处置依据进行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直接应用具体包括: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和金融资产等在能够持续可靠取得公允价值时,应当或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规定,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债权人应当对受让的非现金资产按其公允价值入账。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间接应用具体包括:《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规定,以一笔款项购入多项没有单独标价的固定资产,应当按照各项固定资产公允价值比例对总成本进行分配,分别确定各项固定资产的成本;《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企业回购金融负债一部分的,应该在回购日按照继续确认部分和终止确认部分的相对公允价值,将该金融负债整体的账面价值进行分配;《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规定,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换取职工提供服务的,应当以授予职工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间接应用是以公允价值为依据对资产或负债进行处置,由于处置后的资产或负债不会对企业会计信息产生后续影响,客观上不存在与持续经营假设的冲突。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直接应用的外在表现是形成非稳定的资产或负债价值,其与持续经营假设的冲突则具体表现在非稳定的资产价值无法保证会计信息处理方法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权责发生制、收入成本配比等会计原则无法应用。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的价值波动源于资产和负债在企业持有期间的溢价或减值,资产或负债的持有损益在本质上与企业生产经营无关,主要受全社会资源稀缺程度和生产力发展状况变化的影响,因此可以将其与生产经营损益进行分离,增设“资产或负债持有损益”科目进行单独核算。剥离出资产或负债持有损益后,资产或负债初始价值依旧处于稳定状态,权责发生制、收入成本配比等会计原则能够得到应用。在会计实务中,资产和负债的价值按其公允价值计量,资产或负债在企业持有期间的损益通过“资产或负债持有损益”科目核算,资产折旧计提根据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按其初始成本确定。按照权责发生制因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资产或负债持有损益应在公允价值调整年度转入当期利润,由于资产或负债持有损益属于未真正实现的损益,按具体资产或负债项目核算其持有期间的总损益,在该项资产或负债所有权发生转移、该项资产报废或该项债务清偿时一次性转入当期利润,更符合会计的谨慎性原则。

在公允价值计量下,公允价值在理论上是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和自愿的情况下所确定的资产交易价格,但在会计实务中公允价值通常通过评估机构对资产或负债进行价值评估获得。资产或负债公允价值的调整时间原则上可由企业自行确定,但针对无主动调整意愿的企业,企业会计准则有必要规定资产或负债价值调整的最长间隔时限。在计征房产税等财产类税款时,如果计税依据涉及资产价值,税务机关以资产的公允价值为计税依据,有利于实现税负的公平。

三、结论

由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局限性,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在会计实务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存在与持续经营假设的冲突,我国企业会计准则采用列举法对公允价值使用范围进行限定实现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与持续经营假设之间的技术性衔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直接应用形成非稳定的资产或负债价值,是无法保证会计信息处理方法一致性和稳定性的根本原因。通过设立“资产或负债持有损益”科目分离资产或负债持有损益后,能够使资产或负债初始价值处于稳定状态,可以有效扩展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范围。

参考文献:

[1]邓传洲.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B股公司的证据[J].会计研究,2005(10).

持续经营价值第6篇

一、起源

会计主体假设。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四条:“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企业本身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它规定了会计对象和报表内容的空间范围,要求会计各要素在主体与主体之间、主体与业主之间区分。

会计主体假设起源于经营主体的概念,其形成与经济组织的独立发展有直接联系。在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出现了大量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组织-独资或合伙企业,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康美达合营公司,15世纪英国从事海外贸易的冒险性公司都是合伙组织,它们客观上要求会计将企业视为独立于业主之外的经济实体,将业主个人的经济活动与企业分开。因为在法律上,独资和合伙企业不独立法人,它们的资产和负债仍被视为业主或合伙人的财产和债务,业主、合伙人对此承担无限责任。所以,会计上必须假设企业是一个独立的实体,会计关注的中心是企业而不是业主、合伙人。

持续经营假设。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五条:“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经营活动为前提”。即假定每一个企业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不会面临破产和清算,因而它所拥有的资产将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被耗用或出售,它所承担的债务,也将在同样的过程中被偿还。若企业不能持续经营,就需放弃这一假设,在清算假设下形成破产或重组的会计程序。

持续经营假设产生股份公司的创建。17世纪英国的海外贸易逐渐发展成为连续不断的过程,需要永久性资本,把企业视为持续经营。1600年成立的东印度公司起初每次航行都作为一次独立的冒险活动,发行有限期的股票,结束后进行清算。但是船舶、贸易站和其它长期资产从一次冒险活动结转到下一次非常麻烦。1613年东印度公司开始出售为期四年的认股单,并逐步发展为拥有永久性资本的持续经营公司。可以说,股份公司的出现使持续经营观念具有法律效力。18世纪产业革命的工业生产使这一观念得到发展,到19世纪被制造商们广泛采用后,持续性就以现代的形式出现了,成为构建会计理论的一大假设。

会计分期假设。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六条:“会计核算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帐目和编制会计报表”。这一假设规定了会计对象的时间界限,将企业连续不断的经营活动分割为若干较短时期,以及时提供会计信息,是正确计算收入、费用和损益的前提。

会计分期假设是由持续经营假设产生的。15世纪商业是一系列不相关的冒险活动,会计报表只在一个主要项目结束后才加以编制,一般不需要会计报告期间,当企业的生命经过多次冒险活动而连续存在下来时,到清算期再编制报表就不实际了。特别是18世纪产业革命带来的会计信息及时性要求,企业出现了趋势:在较短的间隔期内编制报表,最后形成了一种编制年度报表的基础。18世纪70年代就开始采用在每年业务经营的淡期结束的会计年度。因此说,公司的持续经营导致了会计报告的定期性。

货币计量假设。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七条:“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帐本位币。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企业,也可以选定某种外币作为记帐本位币,但编制的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这一假设规定了会计的计量手段,指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其成果可以通过货币反映。它暗含了两层意思,即币种的唯一性和币值的不变性。

尽管会计产生于货币之前,但自货币出现之后,它就成为会计记录资产和债务的计量工具。古代会计只反映商品的变动,公元前630年,希腊人发明了铸币,开始采用货币作为通用的计算单位,但以实物数量反映实物资产,以货币单位反映货币财产,而且不同城市的货币混记在同一会计帐簿中。11~14世纪随着西欧经济的发展、贸易量的不断增加,商业交易开始按货币单位来记帐,并延续到今天。

二、影响

会计假设的设立是为了引申出相应的会计原则,如:

持续经营假设可说是最重要的假设,它是资产计价的最重要基准,衍生了历史成本、折旧、资本保持等会计原则。它使会计的重心转向了未来,资产计价应依据公司的长期收益能力,除非资产价值的变化对持续经营价值产生影响,否则就没有必要对资产进行再估价。加上币值稳定假设,历史成本就成为资产价值的一种重要形式;固定资产的购置是为了长期使用,应采用折旧的形式,按使用期限将固定资产的价值分期转为费用;由于股份公司必须保持资本完整,才能确保经营的连续性,而为保全资本,企业只能从累计利润支付股利,又导致了精确区分资产和费用的必要。

会计分期假设首先为持续经营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行性,其次产生了本期与非本期的区别,会计信息是否可比、会计方法是否一致等问题。会计分期以计算定期收益,使成本需要与收入配比;又由于企业在某一较短时期,各项资产和权益的变动与现金的收入和支出是不相吻合的,导致了两种不同的会计处理基础,即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而企业在持续经营假设下,需要采取权责发生制确认收入,考虑应计和递延费用,以精确计量利润。

三、不足

上述四项会计假设的观念早在19世纪就已经形成,而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又不断丰富了它们的内涵,或者证明了它们的局限性。并且有的假设其局限性是自身造成的,如会计分期假设,因为会计期是人为划分的,存在很大的主观性,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使会计信息有明显的估计性和不确定性。

会计主体假设一般指企业本身,随着集团公司的出现,母公司和子公司各为独立法人,为了合并编制财务报表反映整个集团的财务状况,会计主体假设发展为合并个体,再扩展又可以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政府的国民帐户核算体系。而今信息时代造就的网上公司更突破了会计主体原有的空间范围,因为网上公司属于虚拟公司,并以人力资源和知识产权为其主要资产,会计主体假设由此扩展为企业实主体和虚主体,并引出虚主体如何建立会计程序,提供会计信息的新课题。

现行的持续经营假设其运用一直是不充分的。20世纪初,迪克西就指出资产按持续经营假设估价时,对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不严加区分会引起原则性错误,流动资产应按可变现净值计价;后来,哈特菲尔德也对持续经营进行了全面剖析,得出:如果持续经营是资产估价的关键,由于固定资产不是为销售而购进,其售价是不相关的,可以按历史成本计价;存货的存在是为了销售,则应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其售价;1981年佩顿更发展了持续经营的含义,主张按资产的市价而不是成本记录。总之,理论上的持续经营假设仅仅排斥了清算价格,要求按使用目的对资产计价,即对固定资产按历史成本计价,对流动资产按变现净值计价。而现行的持续经营假设强调对所有的资产按历史成本计价,这种观念的形成有其历史原因。20世纪20年代,大多数国家通货膨胀已很明显,稳健主义阻止了对流动资产按变现净值计价的做法,那时开始占支配地位的收益实现原则又为历史成本提供了理论依据:任何较高的计价会产生未实现的收益。最后,政府的所得税法等强化了保守的资产计价观点,使得持续经营假设被不完整地运用于会计实务中。

而过去被持续经营排斥的清算前提,在今天则被频频运用。一浪又一浪地公司合并、重组,使任何环境下的企业必须具有资产迅速变现的能力,才能迅速改变其产品和业务经营,不仅流动资产应按变现价值反映,固定资产变现价值也决非不相关的。尤其是20世纪后期以来,全球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电子商务产生了网上虚拟公司,由于知识以思维的速度更新、扩散,网上公司的经营活动面临着空前的风险,并呈现短暂性,而不是永久经营。因此,以持续经营为假设的传统会计的主流地位渐渐受到了以非持续经营为假设的清算会计的挑战。

货币计量假设引起的争议最大。首先,以货币计量不能表现诸如企业员工素质、产品质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等信息,使会计信息局限于货币性和定量性的。而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里,知识和企业员工越来越成为公司最重要的资产,因此早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了人力资源会计,不过必须指出的是,虽然人力资源会计将会计信息扩大到定性的信息,但它是以人力资产的成本可以和实物资产一样用货币计量为假设的。事实上,电子货币的出现强化了货币计量这一假设,会计信息本质就是数字化的货币性信息;其次,由于20世纪初通货膨胀的出现,特别是二战后,持续的通货膨胀遍及全球,动摇了作为历史成本前提的“币值稳定”假设。因为会计报表上以现时价格计量收入,却以历史成本计量费用,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则不能正确地计量收益,由此产生了物价变动会计和现时成本会计。它们与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之争在于币值变动引起资产价值的变动是否会产生收益,历史成本会计的维护者如利特尔顿认为物价变动自身是不能产生收益的。而且近十年来,西方国家的物价上涨指数普遍回落到50%以下,已可不必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同时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各国放松了对利率、汇率的管制后,面对随时变动的货币市场,企业采用衍生金融工具,如远期、期货、期权等回避货币变动的风险,这使币值稳定的假设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新晨

四、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会计假设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它们本身是会计人员在有限的事实和观察的基础上作出的判断,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会计假设也需要不断修正。在通货膨胀时代,对币值稳定假设的否定产生了物价变动会计或现时成本会计;在信息时代,会计主体假设的外延被扩展。持续经营假设不再适用所有企业,对清算会计的运用渐增。当货币计量假设不足以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人力资源会计应运而生。衍生金融工具显示人们为保持币值稳定而作出的努力。

参考文献:

持续经营价值第7篇

关键词:高保护价值森林;森林保护;经营原则;经营模式

1 高保护价值森林保护与经营原则

1.1 可持续发展原则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了一个被广泛接受的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子孙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认为,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将改变自然生态系统,但是对自然的保护也很重要。同时,森林的利用对实现社会目标,如脱贫等,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些目标必须保持协调。高保护价值森林概念是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新理念,作为森林可持续经营的产物,其首要原则为可持续发展原则。具有高保护价值的森林对地球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而且由于人类活动的破坏,已经成为非常稀缺的资源,这些森林是否能得到保存,关系到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能否维持良好的运转。

1.2 预防原则

高保护价值森林具有特殊的、至关重要的环境、生物多样性、社会和经济价值,如果不能确定某项经营活动是否会对高保护价值带来负面影响,那么应该假定存在负面影响,直到收集到的信息能够证明其不存在为止。对高保护价值森要具有损害的经营活动,在制定措施时应强调其危害性,不可在高保护价值森林内实施;对目前尚无法确定,但可能对森林高保护价值森林产生的影响的经营活动,则假定该经营活动会产生不利影响而对其进行限制或调整,因为某些经营活动对高保护价值造成的损害是不可逆的。

1.3 适应性经营原则

高保护价值森林的保护与经营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对高保护价值森林定期进行动态监测和分析,并根据监测结果判断已经进行的保护与经营措施是否维持或提高了森林的高保护价值,进而不断调整有利于高保护价值森林的适应性保护特征方面的经营措施,提高高保护价值森林在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服务等方面的高保护价值。

2 高保护价值森林经营模式

2.1 社区共管森林经营模式

社区共管经营模式是一种运用于自然保护区经营管理的管理模式,它强调的是当地社区和保护区对社区和保护区的自然资源进行共同管理的整个过程[1]。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保护区同当地社区共同制定自然资源管理计划,共同促进社区自然资源的管理;二是当地社区参与和协助保护区进行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管理工作,并使社区的自然资源管理成为保护区综合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森林共管可以:①减少对实施法律的需求,因为违法活动减少,选派代表参加或共同承担制定政策的任务;②除了自然保护区外,还需要注意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发展;③改善自然保护和资源管理[3]。在保证森林管理不会导致森林恶化或是社区内权益分配不均的前提下,社区共管对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发挥着巨大是作用。

2.2 参与式林业经营模式

在自然保护区的经营管理中,有很多参与性与共管性的内容。“参与”一般是指一个共同活动的过程,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活动的所有共同利益者都对所进行的相关活动发挥自己的影响,并分担对整个活动的控制和管理。参与式林业经营不仅是一种技术、管理举措,而更重要的是一种理念,它强调的是一种协调适应弹性经营。该经营模式关键是林业机构的转变,重要的是社会各利益方的参与,适合于自然保护区(或自然保护小区)的经营和社区林业的经营。

2.3 自然演替模式

生态区位重要和生物多样性程度高的森林应以封禁保护为主,不宜施以过多的人为干扰措施,充分利用自然力实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因高保护价值森林包含生物多样性价值富集的森林区域,因此,自然演替的经营模式适用于自然保护区与风景名胜区中的森林。

2.4 近自然经营模式

近自然经营法是在研究原始天然林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交流的基础上,采取必要的人工技术措施,在尽量依靠自然的力量经营森林的前提下,通过构建或恢复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结构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现有各类森林生态系统的综合生产力。该种经营模式适合提供重要生态服务价值森林的经营。2.5 景观美化模式

景观美化经营模式指的是在美学原理指导下,通过一定方式提高森林景观的多样性、独特性和美感,同时还包括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和稳定的一切具体措施,如造林景观规划、抚育景观规划,以及森林更新景观规划等[5]。此种经营模式主要是为了发挥森林的游憩功能和培育潜在的森林观赏价值,适合用于具有景观价值森林的经营。

参考文献

1 温亚利.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