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保险业投资现状(合集7篇)

时间:2023-06-29 16:41:31
保险业投资现状

保险业投资现状第1篇

【关键词】创业风险投资,保险资金

一、概念

创业风险投资是通过一定的机构和一定的方式向各类组织和个人筹集风险资本,然后将所筹集到的资本投向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或项目,并以一定的方式参与所投资创新型企业或项目的管理,期望通过实现项目的高成长率并通过出售股权获得高额中长期收益的一种投资体系。创业风险投资对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保险资金是指保险集团(控股)公司、保险公司以本外币计价的资本金、公积金、未分配利润、各项准备金及其他资金。

二、现状

(一)创业风险投资资金来源现状。我国在相当长时期内都把创业风险投资界定为一种单纯的权益性资本,资金来源主要是单一的公司股本定向募集。尽管这种方式至今仍然是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募集的重要方式,但是随着创业风险投资市场的全球化,其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工具的多样化正在成为保持其发展活力的重要手段。从资金来源上,一般天使投资人已经退居次要地位,保险基金、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以及产业资本等机构投资者已经成为了创业风险投资机构的主要资金提供者。

(二)保险资金的资金运用现状。保险资金运用的意义不仅在于为了弥补承保亏损,支持承保业务的继续经营,同时也是保险公司的第二利润来源,如果投资运用效率高,将能够极大改善整个公司的经营业绩状况,因此,保险资金运用是现代保险企业生存和发展必然。然而在一定阶段内,保险承保业务能够吸收的社会资金是有限的,随着市场日趋成熟,承保业务的市场竞争也会变得日益激烈,竞争将直接导致费率水平降低。为了保留原有业务的成本提高、总保费下降,或是投保人在保费不变的情况下要求承保风险范围的进一步提高,所以如果不能有效开辟新的业务渠道,承保业务利润将可能萎缩,甚至可能出现亏损。

三、可行性

保险资金在创业风险投资领域运用,应该坚持两个原则:

(一)小额分散。即使是在发达国家,保险资金进行创业风险投资的数额也只占已过创业风险投资的10%左右,占保险资金总量的1%以下。。很小的比例不会影响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但为了保证投资收益率,无论直接投资还是间接投资,都要坚持适度分散的原则。尤其是在其摸索期和尝试期中,不可冒进。

(二)循序渐进。由于初创企业前景的高度不确定性,像保险公司之类的机构投资者对创业企业的出资承诺不是一步到位,而是分批注入。只有投资对象的运营结果让保险公司满意时,保险公司才履行后续注资承诺,这样就限定了损失上限。在通过创业风险投资基金间接投资时,向基金划款同样是分批进行。保险公司在参与创业风险投资活动时可以实现分期注资。

坚持这两个原则,保险资金在创业风险投资领域的运用才能符合保险资金运用的安全性和收益性的原则,且由于投资比例很小,不会影响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与保险资金运用的流动性原则并不相悖。在欧美发达国家,保险资金以少许比例参加创业风险投资是一种普遍现象。在欧洲,根据欧洲创业风险投资协会的统计,保险资金在创业风险投资来源中一般占10%以上的比例。在美国,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保险公司在创业风险投资来源中占有较大比例,尽管1987年美国劳工部对ERISA法案关于养老金投资的“谨慎人”条款做出新的解释以及《统一有限合伙法》在1976年和1985年先后被修订使得养老金迅速进入创业风险投资领域,使得保险公司所占比例有所下降,但是所占比例仍然不小。

保险资金参与创业风险投资是一种国际惯例,在创业风险投资里一般划入“其他”类,所占比例较小。但是比例小不等于可有可无,更不等于排除在外,因为创业风险投资的收益率是惊人的。

四、总结

目前,我国的创业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渠道较为狭窄,且从世界范围看,保险资金投资于创业风险投资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保险资金运用于创业风险投资,不仅拓宽了创业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渠道,也增加了保险资金的资金运用渠道,且符合保险资金运用的一般原则。我国可以在参照国外成功经验之下逐步将保险资金运用于创业风险投资领域。

参考文献:

[1]房汉廷.中国创业风险投资发展中的七大问题[J].国际金融,2007,(4).

保险业投资现状第2篇

【关键词】 金融系统; 风险传导; 公允价值计量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已经席卷全球,这场危机使如何在金融系统之间传导并扩大为灾难性的系统性风险成为了研究的主要问题。金融危机的传导是一种金融产品的损失传导至其他金融产品上,从而造成了一国金融体系的混乱,它不但由一国传导至另一国造成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连锁反应,而且通过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传导,造成世界各国更大领域内的损失和破坏。

一、模型设定基础

研究的数理模型是建立在金融危机中系统风险传导的基础之上,全球金融风暴起源于美国次贷危机,研究将关注于银行系统和保险行业之间的风险传递过程,建立两期模型,时期为t=0、1、2。在t时点系统中投资者和消费者作出决策。模型假设银行和保险这两个金融行业在业务上没有竞争关系,而市场上存在两种投资类型: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短期投资作为一种储藏手段,在t期投资一个单位,在t+1期收回一个单位。而长期投资在t=0时期投入,t=2时期收益为R(R>1),初始假设t=1时期没有长期投资的交易市场和交易价格。除此以外,银行对企业贷款进行风险投资,在t=0贷给企业1个单位资金,将有可能在t=2以?茁的概率获得B个单位,1-?茁的概率不能收回贷款,收益为零,模型将不考虑银行贷款的交易市场。同时银行在t=0时期吸收储户存款1个单位,在t=1、2时不吸收存款,储户中有λ的概率为短期储户在t=1时取现,有1-λ的概率为长期储户在t=2期取现,储户的效用函数为U(c)具有一般效用函数性质。银行以满足储户最大化效用为目标,否则将在竞争中被淘汰。

保险行业对所有企业出售保险,企业在t=0时期拥有1个单位初始禀赋,用于投资实业可以在t=2时收益A个单位,而企业有?琢的概率在t=1时期遭受到?琢H比例的损失,修理成本为?浊(?浊<A),有1-?琢的概率在t=1时期遭受到?琢L比例的损失,企业在t=1时受到损失的风险是随机的,因此企业在t=0时花费?准向保险公司购买保险,以使企业财产在t=1时受到保障。企业同储户一样具有普通的效用函数V(c)。而保险公司努力使企业效用函数最大化,否则将被市场淘汰。此外金融系统中有风险中性的投资者为银行和保险行业提供资金,投资者的初始禀赋为W0。在t=0、1、2期,投资者投入e0,消费e1、e2;投资者的效用函数为U(e0,e1,e2)=?籽W0-?籽e0+e1+e2,其中p是投资者资金的机会成本,并且?籽>R,因此,投资者在0期仅仅投资于长短期投资将不可行,其必须将一部分投入实体,比如在银行系统中放贷。

二、单系统均衡模型

单系统模型将分别研究银行系统和保险系统的独自运行方式,并作为下文系统间风险传导的基础分析,单系统分析中没有考虑长期投资和银行贷款市场和资产价格的存在,如果银行或保险公司在t=1时破产,长期投资和贷款价值将为零。

(一)银行系统模型分析

模型设定在0期银行有储户存入的一个单位的存款和投资者投入的e0资金,银行将会把1+e0个初始资产分配于短期、长期投资和贷款中,其中短期投资x个单位、长期投资y个单位、贷款z个单位。对于风险中性的投资者,对于t=1、2期消费无偏,所以仅在t=2期对其进行回报,即e1=0。银行的目标函数为:

MaxEU=λU(c1)+(1-λ)[?茁U(c2H)+(1-?茁)U(c2L)]…(1)

其中:c1=x/λ…(2),c2H=(yR+zb-e2)/(1-λ)…(3),c2L=yR/(1-λ)…(4),x+y+z=1+e0…(5),e0p=?茁e2…(6),c1?荞c2L…(7)

银行的最大化目标函数解释为,银行中一个单位的储户,有λ成为了短期储户,1-λ成为了长期储户,银行用x单位的短期投资提供给短期储户在t=1期取现,因此短期储户的效用函数中c1=x/λ,而对于长期储户而言有?茁概率企业归还贷款,长期储户的收益为长期投资收益yR加企业贷款收益zb减去投资者回报e2,即(3)式。同理,当1-?茁概率企业不能归还贷款时长期储户收益为yR。(5)式为银行初始资产分配约束,(6)式为投资者参与约束,即投资者的初始投资机会成本e0?籽不能小于可能回报收益e2?茁。(7)式为储户激励约束,即长期储户的收益应该大于等于短期储户收益,否则储户将没有长期存款的动机。

结合(2)-(6)式银行的最优目标函数可以表示为:

(二)保险系统模型分析

保险公司收取保费以保障企业在t=1时期的资产损失,其保险成本为?浊。保险公司要最大化企业效用函数。保险合同考虑部分保险和全部保险两种形式。部分保险只保障企业?琢H状态时可以持续经营,而在?琢L状态保险公司破产。全部保险则保证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持续经营。何种保险是较优的取决于提供全额保险的收入和破产成本,在部分保险的情况下保险公司的破产会产生系统性风险。

保险公司在部分保险模式下,在t=0时收取?准p保费并投资于短期投资,补偿t=1时企业资产损失?琢H?浊,?准p=?琢H?浊。部分保险模式下企业的期望效用为:

EVp=?琢V(C2H)+(1-?琢)V(C2L)

其中:C2H=A+(1-?准p)R…(11),C2L=?准p+(1-?准p)R…(12)

企业在H状态的概率为?琢,保险公司在t=1时期可以补偿企业的损失?琢H?浊,所以在t=2时期企业的收益为A,加上保险公司补偿损失后留存资产的长期投资收益(1-?准p)R得到(11)式,企业在L状态的概率为1-?琢,保险公司不能在t=1时补偿企业的损失导致破产,企业因此收到的赔偿为?准p,加上补偿损失后留存资产的长期投资收益(1-?准p)R得到(12)式。为了避免在L状态保险公司破产的可能,也可以采用全保险模式。保险公司在H、L状态下全部补偿企业损失,因此保险公司收取的保费应当为?准f=?琢L?浊≤1,企业期望效用为:

在全保险的情况下企业在H、L两种状态都获得A收益,并且获得(1-?准f)R长期资产收益,在H状态保险公司为了最大化企业效用将返还多收取的保费,因此得到第(13)、(14)式。保险公司最大化企业效用,如果部分保险优于全部保险,则:EVP≥EVf,把(11)-(14)带入得到:

?琢V〔A+(1-?琢H?浊)R〕+(1-?琢)V〔?琢H?浊+(1-?琢H?浊)R〕≥?琢V〔A+(1-?琢H?浊)R-(?琢L-?琢H)?浊(R-1)+(1-?琢)V(?琢H?浊+(1-?琢H?浊)R+A-?琢H?浊-(?琢L-?琢H)?浊R〕…(15)

从不等式可以看出,当?琢、R、?琢L-?琢H越大,A越小时不等式越可能成立,此时部分保险将优于全部保险。投资者不会主动在保险系统中投入资金,因为机会成本?籽≥R,投资者不会获得任何高于?籽的回报,而且保费收入在长、短期投资上的分配可以偿付企业在t=1时期的损失部分保险时保险公司可能破产,因此投资者没有动机投入资金。

三、系统间风险转移模型

从单系统模型分析中可以得出保险系统中可能存在破产的系统风险,但是各系统独立运行,没有长期资产市场和交换价格时风险仅在保险系统内部。接下来研究保险公司在系统交互中会持有部分长期投资资产,并且在t=1时期有长期投资资产的交换市场和价格,此时系统风险将会传导入银行系统中。银行、保险两个行业在t=1时期的发生概率?茁、?琢交互系统中共有四种状态,HH、HL、LH、LL分别代表银行和保险的储户和损失状态。

当银行在H状态能够收回贷款,而保险公司在L状态收取较高保费时,银行系统向保险系统注入ZHL资金,当银行在L状态,保险在H状态是保险向银行注入ZLH资金,这样可以使系统风险得到分散,系统间的风险转移改变了独立系统中的目标函数。在HL状态银行贷款的收益转移了ZHL资金到保险系统中,所以在HL和LH状态长期储户的收益分别为:

对于保险公司来说,要在LH状态转移ZLH资金给银行系统情况要更加复杂,保险公司在部分保险的情况下,收取的保费都用于t=1时期的资产损失赔偿,没有剩余的资产转移给银行系统,要实现ZLH的转移,其资金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由投资者投入s,保险公司用s资产投入短期投资以便在LH状态转移给银行系统(其中s=ZLH),此时投保企业的期望效用为:

二是在交互式系统中保险公司在初期得到保费?准p和初始投资s投资于短期投资市场,将其他剩余1-?准p-s投资于长期投资市场收益为R,在HL状态收到银行转移的ZHL资金,在LH状态转移ZLH资金给银行,因此得到交互式系统中新的企业效用函数(18)式。如果保险公司通过收取超额保费?投资于长期资产,并用?R支付LH状态下的转移资金ZLH=?R,得到企业新的效用函数:

此时如果?琢的概率足够大,?茁的概率足够小,保险公司选择持有长期资产支付转移资金就是较优的选择,因此在一定条件下保险公司为了在LH状态支付银行系统ZLH的转移资金,会持有长期资产。考虑前面分析中保险公司部分保险模式使得系统性风险的存在,同时保险公司又持有长期资产,这就形成了金融危机在银行和保险行业之间传导的两个前提条件。

四、会计计量模式与风险传导

前述分析了保险行业的部分保险模式和长期资产的交易可能将系统风险传导至银行业。风险传导过程在不同会计计量模式下,对于银行系统的影响将不同。保险公司破产时向市场出售长期资产,市场上必须有充足的流动性来吸收长期资产的大量供应,而这种流动性将由风险中性的投资者提供。他们持有大量的短期资产随时变现以便在长期资产价格下跌时有利可图,而且购入长期资产的回报必须补足投资者投资的机会成本,投资者才有可能保持这种流动性。而长期资产的市场价格一方面受到市场供应的影响;另一方面会计计量模式也将影响长期资产的市场供应。

(一)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的风险传导

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资产以历史成本衡量,即使长期资产的价格低于成本价仍以成本价计算。对于银行系统而言,在t=1时期的资产总值为短期投资x、长期投资y和贷款z,因为模型设定中每单位成本都为1,因此总资产为x+y+z。银行在t=1时期的负债为短期储户和长期储户的取款要求c1,只要x+y+z≥c1,银行才没有偿付危机可以持续经营到期末。如果银行的偿付条件满足,t=1时期长期资产的价格由保险公司将会出售多少长期资产决定,在HH和LH状态保险公司不会破产,长期资产价格为PHH=PLH=R,此时长期资产的均衡价格必然和其收益相等,否则市场交易会使其达到此均衡。相反保险公司在HL和LL状态下破产会出售?单位的长期资产,其价格为PLH=PLL=PL,而PL价格必须足够低才能满足市场流动性提供者投资的收益要求,投资者提供流动性的机会成本为p,为达到市场均衡:?籽=?琢×1+(1-?琢)×R/PL,即投资者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的期望收益要等于资金的机会成本。求得PL=(1-?琢)R/(?籽-?琢)<1,当?琢1时,PL0。这说明保险公司破产的概率越小,长期资产的价格越趋向于零,因为此时市场无长期资产出售。同样如果?籽=1,则PL=R市场上的长期资产价格将不会存在波动。如果PL价格给定,当LH状态时保险公司要持有?个单位的长期资产以满足转移支付的要求,即ZLH=?PL。而在HL状态时银行要持有足够的流动性资产?酌满足转移支付ZHL的要求,ZLH=ZHL,所以?酌=?PL,PL=?酌/?。由此可见,当保险公司破产时越多?单位长期资产出售其均衡价格越低,由投资者提供的市场流动性资产?酌越充足均衡价格将越高。

总体来说,历史成本计量方法隔绝了保险系统破产风险所导致的长期资产价格下跌向银行系统的传染,使银行系统可以不受影响持续经营而不致于出现银行破产清偿风险。即使长期资产的市场价格PL非常低,以历史成本计量的银行资产仍能偿付其到期债务。

(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的风险传导

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长期资产的市场价格变动并未影响银行资产的账面价值,在保险公司破产时系统风险传导被阻断。但是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银行长期资产的账面价值由市场价格所决定,保险公司破产大量出售长期资产造成的市价下跌对于银行资产将会起到负面作用,银行此时要满足资产总值大于负债的条件为x+yP+z≥c1,其中P为长期资产的市场价格,如果银行资产总值不能满足此条件将会破产,保险系统风险因此传导入银行体系。保险公司在HL和LL状态下有破产的可能,如果在HL状态下保险公司的破产使长期资产市场价格P下跌,而银行因此满足不了负债清偿要求也破产,那么市场上被出售的长期资产将会更多,价格下跌进一步加剧。而在HL状态时如果银行也破产,就不可能发生银行向保险系统的转移支付ZHL。因此研究认为只有在LL状态、银行系统不进行转移支付时,才有破产的可能,此时长期资产价格P=PLL,如果P低到使x+yP+z≥c1,不能满足的时候,银行将宣布破产。

综合以上分析,在HH、LH状态时银行和保险行业都不会有破产发生,此时无风险在系统内部传导。而在HL状态时保险公司破产但银行不会破产,并且银行向保险行业进行补偿性支付ZHL,此时投资者会向市场提供充足的流动性资金购买价格下跌的长期资产,最终使PLL=R,所以在t=1时期PHH=PLH=PHL=R,而在LL状态时保险和银行破产有大量长期资产在市场出售造成长期资产价格下跌,提供市场流动性的投资者需要PLL满足的条件为:

由此看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所决定的资产市场价格,是由市场供求和投资者提供的市场流动性决定的,背离了资产的基础价值和未来收益情况,不断下跌的市场价格造成了更多银行和保险公司破产,放大了系统风险并且加速了系统内风险的传导。

五、结语

本文研究了美国次贷危机所导致的全球金融风暴的风险传导过程,保险系统内部自发产生的风险通过资产交换蔓延至银行业甚至整个金融行业,而以公允价值计量为代表的会计计量模式推动了这种风险的扩散,在资产市场价格下跌时迫使银行账面资产价值不能清偿负债,导致银行破产而出售更多资产,形成了资产价格的顺周期效应。研究认为在市场流动性不足、系统性风险较大时不宜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方式,而使用历史成本计量可以有效地阻断这种系统风险在金融行业间的传导。

【参考文献】

[1] 黄世忠.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及其应对策略[J].会计研究,2009(11):23-29.

[2] 刘斌,徐先知.股权投资与公允价值计量:价值相关性的实证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09(1):70-76.

[3] 谭洪涛,蔡春. 新准则实施会计质量实证研究――来自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中国会计评论,2009(6):127-155.

[4] 王建成,胡振国.公允价值会计与利益相关者行为[J].管理世界,2006(4):152-153.

[5] 汪建熙,王鲁兵.公允价值会计的多角度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9(5):12-22.

[6] Barth, Mary E; Landsman, Wayne R; Wahlen, James M.1995.Fair value accounting: Effects on banks' earning volatility, regulatory capital, and value of contractual cash flows[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3/4):577-605.

保险业投资现状第3篇

今年10月8日,中国保监会正式下发通知,要求全行业自2007年1月1日起执行新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将给保险公司的会计核算体系带来重大变化,促使保险公司的经营更加规范,信息披露更加透明。

促进保险业规范经营控制风险

我国保险业的分类统计一直缺乏统一的衡量标准,保监会要求全行业同时、统一执行新会计准则,便于数据统计的一致性和可比性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目前,中国在保费收入统计时采用的是两套会计准则。已在海外上市的中国人寿、人保财险、中国平安等披露中报依照的是已和国际标准一致的香港会计准则,而其他保险公司执行的则是1998年12月财政部颁发的《保险公司会计制度》。即使是在华的外资保险公司,也在执行这一会计制度。在明年年初采用新会计准则后,两种的标准将基本一致,统计数据也将更加具有可比性。

毕竟,在行业内部,各家保险公司依据不同的规定对保费收入、承保、偿付能力等进行计算,其实是无法进行准确的横向比较的。各公司加总的数据也无法充分反映行业实际状况。这对于投资者的决策以及监管者的调控,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民生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宏认为:新会计准则在要求保险公司规范经营上有多方面的体现,其中一个重要的体现就是实现会计信息的可比性,通过实现可比性来促进保险公司的规范经营。

这种可比性直接的作用有两个:第一,对希望在国内资本市场上市的公司,通过将其财务指标与国际市场同类公司进行对比,可以更容易地判断该公司的经营水平和财务状况,便于监管机构审核,同时还可降低该企业的上市成本;第二,对于拟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市的公司,也解决了大部分准则适用性的问题,有利于国际市场解读和理解国内保险公司的财务状况。

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是内含价值法。这种方法对保险公司而言,能全面反映其经营的各个方面,准确衡量和评价保险公司的经营状况。而我国保险公司则一向注重保费收入。就连目前最具权威的保监会排名,也是按照各公司的保费收入排定。

因此,保险公司往往盲目追求保费进账,这大大加剧了保险业的道德风险。保险公司在销售时,只管当下收益,不管未来支付,不计承保成本,这导致了产品设计的失误,大量高利率产品被设计出来。保险公司大力发展投资理财型产品,尤其是寿险企业。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主任郝演苏曾对2003年我国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进行分析,发现3011亿元的人身保险收入中,分红保险业务收入为1670亿元,占到了55.48%。理财型业务收入的比例一直很高。他认为,在销售环节上,保险公司给予业务员过度的激励,业务员往往向投保人做出超额承诺,以增大提成的基数。产品设计与销售两个环节的扭曲,导致我国保险业保费收入的畸形现状。

在郝演苏看来,新会计准则弥补了中国保险业利润不实的现状。他认为,保险业应注重创造了多少价值,而非实现了多少利润。从这个意义上说,新会计准则更注重保险业的稳健经营。

具体来说,新会计准则更强调企业财务状况的真实反映,而不是仅仅简单关注企业损益情况。因此,可以进一步规范企业会计行为和会计秩序,维护投资者利益。

强化信息披露机制

新会计准则明确要求保险公司要进行相关的信息披露,这将使保险会计信息越来越透明。

德勤审计技术合伙人袁文辉表示,“新准则满足了资本市场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能够为全球投资者提供更加透明的财务信息。”

信息披露不透明、不规范,是中国保险业与生俱来的缺陷。由于保险信息披露制度尚未建立、保险公司缺乏足够的信息披露动机、保险信用评价体系缺失、投保人缺乏相关的保险信息等原因,盲目消费、误导消费的现象不断出现,这对保险业的整体形象和发展前景有着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保险信息透明、规范披露是保护广大投保人、被保险人的重要措施。

信息披露有助于投保人实现自我保护。投保人每年将保费缴至保险公司,有权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依次判断保费的风险。在保险公司信息处于屏蔽的状况下,投保人无法了解风险的大小,他们往往只能通过保险业务员来了解保险公司的经营状况。而根据披露的信息选择保险公司,投保人的自我保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实现。

信息披露对上市保险公司还具有特别的意义。信息披露既是上市的必要条件,又是吸引投资者、优化资源配置的前提。只有规范的信息披露,保险公司才有资格上市。只有通过公开的信息,才能实现资源的合理流动。通过保险公司充分的信息披露,投资者可以了解保险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作出投资决策,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风险;对于上市保险公司来说,只有承担信息披露义务,规范信息披露行为,将经营者的行为置于公众监督之下,才能为股东谋求最大利益,促进公司的长期稳定发展;对于证券市场来说,只有通过信息的充分披露,将保险公司的经营状况展现在投资者面前,才能使有限的资源流向效益高、前景好的公司,从而提高市场效率,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

新会计准则对保险业的影响

新的会计准则是由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的,共计39项。在这39项准则中,有35项与保险业的会计核算有关。其对保险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引入保险风险概念作为判断和确定原保险合同的依据。对于既有保险风险又有其他风险的合同,要求分拆处理,除非两者无法区分或单独计量。

二、改变了保费收入确认标准。我国现行保险企业会计实务中,除少数非寿险品种分拆处理外,保险人与被保险人签订的所有合同均作为保险合同处理。按照新会计准则,投资连结险、分红险等投资性保单的收入将从原有的保费收入统计口径中剔除。

三、引入了准备金充足性测试概念。新会计准则规定了原保险合同准备金的确认时点和计量方法,要求在会计期末对准备金进行充足性测试,并按照其差额补提相关准备金。

保险业投资现状第4篇

【关键词】寿险公司 利润路径 承保利润 投资收益

利润路径的选择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寿险公司经营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保险经济学认为,在初级市场中,利润来源于保费收入,保费中扣除保险事故发生的经济补偿给付额和各项费用之外即为公司所得的相关利润;然而,在成熟市场中,保险经营中的资金流量包括了保费收入、赔款支出和投资收入三部分,其中保费收入和投资收入均为资金流入项,成为寿险公司利润的两大来源,也就是本文中提及的承保利润和投资收益。

一、承保利润和投资收益的关系

现代保险业的发展实践表明,寿险公司的主营业务已发展成为由承保业务和投资业务两部分组成的综合性业务。因而理论上来讲,承保业务和投资业务都是寿险公司的主营业务。但现实经营活动中,寿险公司承保业务的利润值却常常为负,部分公司的利润主要来源为投资收益,用投资收益弥补承保上的亏损。总之,承保利润和投资收益始终是寿险公司的主要利润路径。

在保险公司利润路径的选择上,一直存在着两种理论。一种是基于山的沉稳内涵而定义的“山派”理论,该理论主张保险公司更应将稳健经营视为其经营过程中的关键所在,提倡互助精神和共同分担,因而强调保险是一种责任分担机制,公司利润应主要来源于承保利润。此外,另一种则被称作“海派”理论,主张保险公司的利润主要来源于对公司资金的有效运用上,而将承保业务看作其资本投资筹集资金的融资过程,该理论较前“山派”理论明显多了几分随意性,而并不再强调常规上稳健的承保业务。

基于以上理论,我认为,我国寿险公司的盈利来源应是以上两种学派的结合体,既不能忽视承保业务这一基本业务所带来的盈利,也不可懈怠了投资业务的实施。两者应共同作用于保险公司的经营利润上。

二、我国寿险公司营业亏损严重

随着各家寿险公司新一年年报的陆续公开,本文以我国66家寿险公司的2012年年报为数据参考文献,通过对各家公司在2012年的经营状况和盈利水平的统计分析,并结合各家公司的注册资本以及总资产和保证金的数量,旨在对比分析其公司规模对寿险公司利润路径的选择有无直接影响。由于少数几家寿险公司的年报尚未公布,以及刚成立公司暂无年报,该样本可能并非包含了全部所有家寿险公司的情况,但排除这少数几种情况后,该样本仍可代表我国所有寿险公司整体的利润经营情况,并不会受到以上少数几家寿险公司的限制。

(一)中资寿险公司的盈利状况

本文共选取了41家中资寿险公司,统计结果表明:其中有12家寿险公司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中盈利,该比例仅为29.27%,也就是说,其余多于70%的中资寿险公司在该年中分别实现了不同程度的亏损。下表为在2012年中获得盈利的12家寿险公司的盈利情况及公司规模以及该年中的承保状况。

表1 2012年实现盈利的中资寿险公司的基本信息统计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12家实现了营业利润的公司中,仅有安邦人寿一家中资寿险公司同时实现了承保利润为正,其余11家寿险公司虽然获取了营业上的些许盈利,却依旧没能在承保上获利,正是因为它们的投资业务给公司带来的收益,才弥补了承保业务上的亏损,因而总体营业利润为正,承保利润却都为负。

41家中资寿险公司中,仅有安邦人寿一家实现了2012年度的承保盈利,有包括泰康、国寿、平安、生命人寿等在内的11家公司虽实现了营业上的总体盈利,却没能实现承保盈利;而其余的29家中资寿险公司则在投资收益上没能弥补承保上的亏损,因而总的营业利润亦为负。

安邦作为一家承保利润及营业利润均为正值的中资寿险公司,若仔细观察其各项具体盈利值的话,我们很容易发现:安邦的营业利润在这12家实现了寿险公司中最小的总盈利,而从其投资收益上来看,该投资收益更是远远小于其余11家公司,然而,与众不同的在于安邦是唯一一家在承保业务上实现盈利的公司,这点需引起注意。

(二)外资寿险公司的盈利状况

本文共选取了25家外资寿险公司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其中仅有9家公司实现了总体盈利,而这9家公司中只有招商信诺人寿保险公司一家同时实现其承保利润为正,其余8家外资寿险公司的投资收益却未能弥补了承保业务上的亏损。

表2 2012年实现盈利的外资寿险公司的基本信息统计

从上表可看出:招商信诺人寿保险公司在2012一年中分别实现了11669万元的投资收益和6471万元的承保利润,从而获取了18140万元的利润。从营业利润值的大小来看,招商信诺在外资寿险公司中的盈利总额并未排到前三位,但其却是唯一一家实现了承保业务盈利的公司。更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招商信诺的注册资本量在这9家寿险公司中为最小,如此小规模的公司竟可实现这么理想的盈利水平是值得其余各寿险公司学习和借鉴的。

三、不同规模公司的盈利路径选择

寿险公司的规模可通过两类指标来实现,首先是其注册资本量,一个公司的注册资本是公司的登记机关登记注册的资本额,也叫法定资本,它代表着公司法人财产权,因而也反映着该公司的经营规模;其次是寿险公司的保费收入量,寿险的承保业务作为其主营业务,公司的保费业务收入是衡量其规模的又一个指标。本文中选择注册资本量作为衡量各公司规模大小的标准,并分别对我国的中资和外资寿险公司进行分析。

(一)不同规模的中资寿险公司的盈利路径

按照寿险公司的不同注册资本量,对以上41家寿险公司进行分类。该41家公司的注册资本量分布于3亿元至338亿元之间不等,在此,若将其分为几个区间,各个区间的公司家数如下:

表3 按规模划分的中资寿险公司盈利状况

由此可见,从各区间盈利公司的占比值来看,很显然,越大规模的公司中,盈利占比越高。也就是说,公司的规模越大,其总体上盈利的可能性相对越高一些。但结合上部分的具体数据来说,总体盈利却并不是代表着其承保业务也盈利,而绝大多数公司只是其投资收益弥补了承包上的亏损。

(二)不同规模的外资寿险公司的盈利路径

按照注册资本值,对我国25家外资寿险公司进行分类。相比于中资寿险公司来说,外资公司的规模一般较小。据统计,该25家公司的注册资本量分布于2亿元至37亿元之间不等,在此,若将其分为几个区间,各个区间的公司家数分布如下:

表4 按规模划分的外资寿险公司盈利状况

该占比数值分布规律与上表保持一致:规模较大的公司中实现盈利的公司家数较多。将各公司的具体盈利情况(即绝大多数公司的承保利润为负的情形)考虑在内,这意味着大规模的寿险公司虽然和其他小公司一样在承包业务上是亏损的,但其投资收益可将该承保亏损弥补,从而实现总利润为正。而小公司显然没有这种优势,由于受到规模上的限制,其投资收益远不及承保亏损的量,因而总的营业利润依然为负。

四、国外寿险公司的利润路径选择

由于不同地区的承保状况和投资收益状况各不相同,各个国家的寿险公司盈利状况也参差不齐,但鉴于营业利润总是来自于承保利润和投资收益两个方面,我们对国外寿险公司的利润途径进行了解,通过分析从而对我国寿险公司的路径选择有所借鉴。

据统计资料显示,北美的寿险公司中,其承保利润几乎全部是负数,而欧洲保险业则与北美有所不同,欧洲寿险承保业务的利润较好,与此同时我们还发现亚洲保险公司由于受日本保险业低迷的影响其承保利润也普遍较差,至于日、韩以及台湾地区寿险公司的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关键在于这些公司在资金运用上取得了较好的业绩,弥补了承保业务的亏损,而承保利润较差的北美地区也是这种情况。

中国寿险公司在资金运用上并没有显著的优势,其承保业绩也并非骄人,致使其总体盈利状况不佳。鉴于资金运用情况并不理想,也许各中外资寿险公司都应向着本职的承保业务方向努力。

五、结论及建议

作为营业利润中的一部分,承保业务对中外各个保险公司的经营业绩均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现阶段,承保利润应成为我国寿险公司的主要利润路径。即使在投资业务相对发达的地区,也有相当一批保险公司靠着其自身较高的承保利润获取更高水平的盈利。从当前我国寿险公司普遍亏损的角度来看,实现起码的不盈不亏甚至些许的盈利是各寿险公司努力的方向,何况是在金融市场依旧不够成熟、保险公司资金运用能力相对较低、市场风险较大的现阶段尤其如此,各寿险公司的重点应放在我们相对熟悉和擅长的承保业务上,而不是把投资业务作为重点,尽管它是一部分发达国家获取利润来源的主要途径。

通过对各规模寿险公司的盈利状况分析,我们发现,规模较大的寿险公司通常可以实现较高的投资收益,且能够更进一步的弥补其承保业务上的亏损,因而我国寿险公司中,可以实现整体上盈利的公司多集中于大规模的寿险公司。因而,对于规模小的公司来讲,应更加注重其承保业务,提高承保质量,认真核保,做好其本职的承保工作是其盈利的重要方式。而大规模寿险公司的承保业务亏损尽管可以从较高的投资收益中得以弥补,但注重其承保业务,实现承保盈利又何尝不是增加公司总利润的好方法,而相对于较小规模寿险公司来讲,较高的规模使其在投资上具有较大的优势,理应好好把握。总之,寿险公司的业绩应由保费与投资的双轮驱动模式得以体现,不可只重视一方而忽视另一方,尤其是作为保险公司基础工作的承保业务。

注释

{1}这里的占比指的是盈利公司家数占该区间公司总家数的比例。

参考文献

[1]祝向军.我国保险公司盈利模式的发展演化与未来选择[J].保险研究,2010,2.

[2]王钢.寿险公司投资业务对公司价值影响研究[M].硕士学位论文.

[3]杨超.承保利润、投资收益需双轮驱动,21世纪经济报道[J].2009(11).

[4]张辉,苗丽霞.正确认识承保利润和投资收益的关系,中国保险报[J].2004(11).

[5]陈之楚,马庆强.保险公司利润路径实证研究[J].保险研究,2007(9).

保险业投资现状第5篇

关键词:保险资金运用;风险控制;投资结构;资产负债匹配

中图分类号:F8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6月10日

一、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现状

1、保险资金运用规模。从2003年到2013年,随着我国保险业的发展,保险资产大幅增加,保险资金运用额度也达到相当规模。原保险保费收入从2003年的3,880.39亿元增加到2014年底的20,234.81亿元,增长了5倍之多;保险业资产总额从2003年的9,088亿元大幅增长至2014年的101,591.47亿元,增长了10倍有余;保险资金运用余额2004年为10,778.62亿元,2014年为93,314.43亿元,增长了大约8倍。

2、保险资金运用结构。截至2014年底,保险资金运用余额93,314.43亿元,较年初增长21.39%,占保险业总资产的91.85%。资产配置特点如下:一是固定收益类资产继续保持主导地位。国债、金融债和企业债等各类债券余额35,599.71亿元,在投资资产中占比38.15%;银行存款25,310.73亿元,占比27.12%;两者合计占比65.27%;二是权益类资产保持稳定。股票投资和投资证券基金10,325.58亿元,占比11.06%;三是其他另类投资增长较快。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不动产投资、基础设施投资计划等产品22,078.41亿元,三者合计23.67%。

3、保险资金运用风险控制情况。2014年我国保险资金运用面临的风险基本可控,并呈现出以下特征:一是资产质量较为优良。存款和债券占接近65.27%,存款主要在大中型银行,债券主要是国债、金融债及高信用等级(AAA或AA)的企业债,这类资产总体风险较低;二是流动性较为宽裕。活期存款、货币市场基金、国债及政策性金融债等流动性较为优良的资产占比达到16.5%,总体能够满足退保赔付等需要,流动性风险较小;三是注重信用增级。基础设施计划、不动产计划及各类创新产品,大都采取银行或大型企业担保、资产支持等信用增级措施,而且主要集中在垄断性稀缺性行业,信用风险基本可控;四是专业化的运作机制。目前已基本建立委托、受托及托管的专业化运作机制,超过80%的保险资金由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开展专业化运作管理。基本实现存款、债券、股票以及另类投资等投资资产的全托管机制。

4、保险资金运用收益水平。据统计资料显示,从2010年到2013年,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综合收益率分别是4.42%、3.57%、3.39%、5.04%。在2013年股市债市双双下跌的形势下,2013年12月末投资收益率依然达到5.04%,比2012年同期增加1.69个百分点,创4年来最高水平。从长期看,保险资产配置将更加多元,另类投资的比重还将进一步增加,随着这部分投资资产收益的逐步释放,保险资金运用收益水平长期向好。从目前情况来看,2014年股市的表现较好,险资另类投资的比重加大,2014年保险资金运用的综合收益率达6.3%,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二)我国保险资金运用存在的问题。2010年、2014年新旧两部《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先后开放了保险资金投资渠道和保险资金投资比例。目前,我国保险资金投资的渠道已基本全部开放,且投资比例监管宽松,接近国际水平。但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和保险业主体本身的局限性,我国在保险资金运用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1、保险资金投资比例很不合理。我国保险资金投资渠道全面开放,但其运用结构却不尽合理。首先,银行存款占比虽逐年递减但仍占有较大比例,债券投资及其他类投资渠道占比仍然不高。实际上,银行存款一直是我国保险资金的重要投资方式,银行存款占比曾一度接近50%,远远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比重,即使在险资投资全面开放的今天,其占比依然在30%左右。事实上,银行存款作为投资渠道中最重要的一种,其优点是风险低、收益稳定且可预见,这十分符合以前保监会对保险资金投资方向的要求,因此一直占有较高比例。但其缺点也十分显著,过低的收益率和大量的资金缺乏流动性,不利于险企的国际竞争。相比而言,债券市场种类繁多,有固定的收益率,期限结构选择余地很大,且债券违约风险低、流动性高,历来是保险资金运用的主要渠道,保险业发达的国家投资债券的比重大都超过50%,美国甚至超过了70%,而我国债券投资的比重近几年才接近50%;其次,在发达国家的保险资金运用结构中,股票投资是保险资金取得较大投资收益的重要渠道。美国大部分保险公司对股票投资的资金比例在10%~20%之间,澳洲与中国香港比例在30%~40%之间;而我国在这方面的投资比例一直低于10%;最后,其他投资方式,如投资于房地产等,也一直是国际上比较通行的做法,由于险资应用渠道解禁较晚,我国险企在这些方面的投资较少。

2、保险投资行为短期化,期限错配问题极为严重。保险资金主要来源于被保险人缴纳的保费,实质上是保险公司的负债,在风险发生时,要作为赔偿金额赔付给被保人。但由于风险发生时点的不确定性和赔付金额的不确定性,导致了保险公司负债发生时间的不确定性和支付金额的不确定性。为保证能给予被保险人及时、充分的赔付,就需要对保险资金进行配置,不同来源的资金应该用于不同的投资渠道,也就是对保险资金进行资产负债匹配管理。其中,期限匹配是重要内容,它要求保险投资的期限结构与负债结构相符,长期资产匹配长期负债,短期资产匹配短期负债,避免重大错配的出现。从我国目前保险资金运用状况来看,由于缺乏具有稳定回报率的中长期投资项目,因此不论其资金来源如何、期限长短与否,基本都用于短期投资。这种资金来源与应用的不匹配,严重影响了保险资金的良性循环和资金使用效果,使我国保险业面临很高的资产负债匹配风险。

3、保险资金运用面临的风险更加复杂,险企风险控制能力不足。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开放和投资比例限制的放松,给予了保险企业相当程度的投资自,同时也使其面临更加复杂的风险。一是投资渠道放宽本身带来的风险。一方面保险资金可以进入到新的邻域,必然要面对该领域的典型风险。如保险资金进入到房地产行业,就需应对房地产行业的房价泡沫风险、房地产政策变动风险等;另一方面投资渠道放宽加重了险资原来面临的风险。比如利率风险,利率变动同时对债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产生影响,而债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动荡都会波及保险资金。二是国内外宏观环境波动较大,国内金融市场改革加速,保险资金运用的风险特征更加复杂,挑战更加严峻。比如说,保险机构普遍存在的较为严重的资产负债错配问题,这使利率敏感性强的保险资金市场风险凸显;国内股市融资功能较弱,企业盈利能力不强导致过度依赖间接融资,这使企业面对较大的信用风险。

与风险日趋复杂化相对应的是保险公司风险管控能力的不足。资产负债管理是国际保险公司主流的管理经验,由于发展水平限制,我国在资产负债的期限匹配上还很落后。公司内部尚未建立起适应资产负债匹配管理的组织架构。目前保险公司大多采用资产管理和负债管理相分离的管理架构,这样的组织结构无法有效的实行资产负债管理。同时,公司内部团队能力和运作经验不足,部分公司对投资收益寄予不切实际的期望,迫使投资团队盲目投资,以博取超额风险收益,这可能突破风险底线,造成严重后果。

4、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率偏低,稳定性较差。由于我国保险业发展时间不长,保险公司的主要力量集中在承保业务上,保险资金运用长期处于从属地位,近年来这一现象有了非常大的改观,保险公司对保险资金投资给予高度重视,但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偏低,稳定性差确是不争的事实。2004~2007年,我国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呈上升趋势,这与保险资金投资于资本市场的渠道不断拓宽相关,2007年资金运用收益率更达到12.17%的高度。不过,2007年高收益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资本市场的强劲表现,具有一定的偶然性。2008年前后,由于金融危机,险资收益率剧烈波动,且水平较低,直至近两年才相对稳定,但收益水平依然在低位徘徊。比较而言,国外资金运用收益率大多在10%左右,是保险公司盈利的主要来源;国内保险资金运用收益率仅为4%左右,财产保险公司利润的主要来源仍然是承保利润,寿险公司新增业务存在利差益,意外险利润成为寿险公司利润的主要来源,而原有高预定利率有效保单的利差损依然较严重。因此,国内保险公司应当积极运作,吸收、培养专业资金运用人员,扩大资金运用范围,增强资金运用能力,提高收益率。

二、改善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现状的建议

今后及未来一段时间是我国保险业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我国保险业发展至关重要的一个时期。要想把握好这一时期,缩小我国保险业与国际保险业之间的差距,需要做好保险资金运用体制改革,继续推进保险资金运用的市场化、专业化、规范化运作。

(一)加强资产负债匹配管理。资产负债匹配管理永远是保险资金运用的核心内容。保险资金管理者需按照保险资金的偿还期限、金额以及利率敏感程度对保险资金进行细化,制定适当的资产配置和投资组合方案,实现资产和负债最大程度上的匹配。实现资产负债匹配的主要方面是实现资产负债在其线上的匹配。具体就是将保险资金按照其来源分为自由资本金、非寿险责任准备金和寿险责任准备金。非寿险责任准备金一般为短期资金,应该选择流动性较强的基金和企业债券、中短期国债的投资项目。寿险责任准备金具有长期性特点,因此适用于投资于中长期的投资项目。目前我国保险企业已经意识到保险资产负债匹配管理的重要性,有的公司已经设立专门部门甚至保险资金管理公司对保险资金进行专门的资产负债匹配管理,但是实践效果不甚良好。今后,保险公司还需进一步加强保险资金运用管理的投入,积极引进相关人才,拓宽思路,勇于创新,敢于尝鲜,充分挖掘出资产负债匹配管理的优势。

(二)拓宽投资渠道,优化资金运用结构。针对我国保险投资行为短期化,期限错配问题极为严重,我们可以参考美国的保险资金投资模式。美国保险资金投资主要以固定收益投资、长期投资为主。特别以美国寿险公司资产配置结构的演变为例,尽管2003~2012年美国经历过繁荣和衰退两个不同的经济周期,其大类资产配置结构并未发生明显变化,仍以固定收益资产配置为核心。2003~2008年固定收益资产配置比例平均达到85%以上,而且固定收益资产配置比例非常稳定。从美国寿险公司债券资产配置结构看,配置品种主要集中于高收益的企业债,其次是抵押债券和政府债。寿险公司是美国企业债的最大投资者,2003~2012年企业债投资比例一直保持在45%以上。从美国寿险公司债券资产期限结构看,以长期债券投资为主,与寿险的长期负债特性相对应,1年期以下的品种占比在10%左右,5年期以上品种的占比合计超过60%。2008~2012年5年期以上债券资产占比分别为60%、60.7%、62.5%、63.8%、63.5%。相较之下,我国保险资金多投资于中短期的投资项目,我国保险资金资产负债匹配管理中最大的问题是缺乏长期资产与长期负债相匹配,这也是造成资金运用收益水平低和稳定性差的根本原因。寻找能够与长期负债相匹配的、具有稳定收益率的长期资产,是改善我国保险资产负债匹配的重点和难点。

(三)切实强化监管和防范风险。改善保险资金运用现状仅靠保险企业自身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保险监管部门也必须有所作为。我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已进一步开放,保险资金投资比例限定条件已经开放,未来一段时间,需加快转变监管方式,把监管工作由开放渠道转变为风险监管,切实把防风险放在监管工作更突出的位置。从国际上看,英、美等主要发达国家,主要是直接通过资产认可的数量化标准,利用偿付能力来约束保险资金的投资业务,这应成为我们的发展方向。未来一段时间,我们要进一步发挥资产认可标准和偿付能力监管防范资金运用风险的作用,强化偿付能力硬约束,利用资产认可标准来引导保险资产配置。进一步研究风险识别、计量的技术手段,更加科学地制定各项投资资产的认可标准,逐步提升风险监管的精细化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1]胡宏兵,郭金龙.我国保险资金运用问题研究――基于资产负债匹配管理的视角[J].财政金融,2009.11.

[2]郭金龙,胡宏兵.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现状、问题及策略研究[J].保险研究,2009.9.

[3]姜茂生.我国保险资产管理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学决策,2014.10.

保险业投资现状第6篇

一、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

(一)财务管理概述

财务管理是指在一定目标下,对企业运营活动中涉及的筹资、投资、资金流动及利润分配进行的系统管理。财务管理是企业正常运行的基础,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一定规则范围内对企业内部经济运行进行管理控制,如处理企业运行中的经济活动和相关财务关系。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发展完善中,已经逐步建立起相对完备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最大程度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我国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

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与其公司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保险公司的财务状况直接影响着整个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在企业内部进行财务管理是企业进行宏观管理的基础,是企业内部管理的核心。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影响着企业的正常运行,把控着公司的血脉,在保险公司内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能够全面把握公司的经济运行情况,便于企业领导进行科学合理的决策。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保险行业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面对国际国内市场环境的双重压力,必须加大对保险公司内部财务管理改革和创新的力度,以便更好地应对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保险公司内部进行财务管理,优化企业内部结构,整合资金,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以便其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上站稳脚跟。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与外部交流的桥梁,保险公司通过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全面系统地把控企业内部运营情况,了解行业发展情况,以便更好地应对时代的挑战。

二、保险公司财务管理风险

(一)保险公司财务管理风险概述

保险公司财务管理风险主要是指保险公司在进行财务管理时由于对外部环境预算失误或者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导致企业在某一时期经济利益受损,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涉及公司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公司在运营的各个阶段都有可能产生风险。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保险公司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如何对公司内部的财务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以便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是当前我国保险公司内部领导人员关注的热点问题。伴随社会的变化,公司的财务管理受到多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因此财务管理中的风险是无法避免的,对保险公司财务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风险进行分析整理,有效规避财务管理风险,为保险行业的长远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促进我国保险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我国保险公司财务管理风险

保险公司通常是以保险合同为载体为个体或者公司提供风险保障业务,它们都是一种金融机构以我国保险法为基础结合公司设置的各种特色保险合同为人们提供保险服务。

保险公司内部的财务状况影响着公司业务的顺利开展。财务管理作为调节公司内部资金合理流动优化分配的重要手段,我国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风险广泛分布于公司资金筹集、项目开展、业务投资、利润等各个方面。像在保险公司内部由于公司支付能力有限,延误一些保险合约的相应款项,没能及时按照合同向投保人进行资金支付,造成公司名誉受损,导致顾客流失影响公司的经济效益。公司经营都是希望在最大程度上获得经济效益,人们投资购买保险则是为了规避风险,有些保险类型像红利型,此类保险的投保人希望保险公司能够按照合约相关规定及时给予资金支付,保险公司的资金支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司的经营状况。

保险公司收费管理制度不健全,有些保险公司为了最大程度地争取客户,有时会采取先签订保险合同后期再进行保险金额的缴纳,延迟了缴纳时间,有时也会有分期缴纳情况的出现,但是投保人素质有高有低,若投保人能够及时进行保险金额的缴纳很多时候也不会影响保险公司的正常运转,但是有些客户信誉较差或者由于个别经济原因导致资金无法按时缴纳造成公司经营中的资金漏洞,影响资金链的正常运转,造成资金流失,不利于保险业务的正常开展。

保险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造成资金流失,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转。随着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世界各国间的经济往来更加密切,市场利率波动较大,短期保险受到利率的影响造成资金损耗,减少了保险公司短期保险的营业利润,有时甚至会造成亏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司对到期短期保险投保人的资金支付,引发投保人不满的情绪,有时会导致投保人终止保险合同甚至退保,对企业的正常运行造成风险。

保险公司经营管理不善造成公司亏损,有的保险公司为了减少经济压力将亏损漏洞转移到保险业务上,挪用保险利润,以求减轻公司的资金压力,但是由于保险公司与其他公司不同,它涉及范围较广,人员分布较为复杂,如果亏损金额过大,损伤了投保人的实际利益,就会导致顾客流失,影响公司在行业中的声誉,影响企业日后的保险业务的开展和正常运营。公司内部经营管理不善,没有划定相关的资金投入支出范围,员工在实际经营活动中没有按照相关规定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导致公司资金支出超过合理范围,造成公司的资金损失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行和公司新业务的拓展。像在保险活动中,有时会因为投保人个人原因或者保险公司的原因造成保险合同退订,在合同退订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或者是保险公司在相关方面没有严格规定造成公司损失,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资金流失,不利于保险公司的正常运行。

保险公司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为了保障人们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人们进行投保主要是为了以备不时之需,希望在紧急情况下得到保险公司的帮助,保险公司收取保金,在一定范围内为人们提供资金支持。很多时候人们主张赔偿都是在突发状况下,如果保险公司没有充足的备用资金,就无法保障投保人的合法权益,延误保险金的到账时间就会给人们一种错觉,让人们感觉保险公司经营状况出现了问题,让投保人对公司失去信任,对公司的日后运营存在一定的风险。

三、我国保险公司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我国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风险是伴随保险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加强保险公司运营各个阶段的规划、设计、评价、分析,不断完善保险公司财务管理体系,总结规律,以便更好地规避保险公司的财务风险,最大程度地减少公司的损失,以期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一)资金筹集过程中的风险

任何公司的运营都是以一定的资金为基础的,筹集资金是公司经营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公司在资金筹集时出现问题就会对公司财务管理中的风险产生埋下隐患。公司资金筹集情况主要是以公司规模、业务开展范围及未来发展方向为基础制定的,公司应该在资金筹集前进行科学合理的考核规划,使筹集的资金与企业经济发展相适应。有些保险公司为了扩大企业规模盲目进行业务扩展,缺乏对企业整体运作能力的正确认识,加大资金筹集力度和投资力度,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不合理,导致企业内部流动资金减少,不利于企业的正常运行及相关业务的开展,影响公司的正常收益。公司盲目开展资金筹集工作,扩大企业规模,没有对未来企业经营管理进行科学的分析,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收益,致使保险公司偿还债务能力不足,这也会产生一定的财务管理风险。对保险公司进行阶段性的规划,使得资金筹集和投入与企业运行相匹配,减少由于资金不足影响公司正常运转情况的发生。

(二)保险公司投资管理不善产生的公司财务管理风险

保险公司的投资经营状况影响着企业的正常运营,一旦管理不善便会滋生公司的财务管理风险。保险公司财务主要来源于人们的保险费用,公司对其进行统一整合管理。当下保险公司多使用投保人的保险金额进行相关业务开展或者投资活动,以求获得更大的经济收益。部分保险公司由于盲目投资或盲目进行公司规模扩建导致资金紧张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营,对公司的财务管理产生一定的风险,因此公司在进行投资前一定要对投资项目进行科学分析。此外,还要对公司内部运营状况进行整体系统把握,不能因为投资导致公司内部资金链断裂影响业务的正常开展。如在进行投资前一定要对相关投资项目及相关公司做一个彻底的调查了解,对该企业经营状况、财务状况、项目问题有一个整体系统的把握,明确资金的动向。当前保险公司在进行投资时由于对相关单位不了解不清楚,轻信相关企业提供的虚假信息,导致投资失败造成资金亏损,产生财务管理风险,大额资金亏损有时将直接决定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当下市场经济活跃,保险公司可以开展多种投资管理活动,根据本公司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投资,最大程度地降低投资风险,有时保险公司为了规避投资风险会选择多种方式分散投资,以求分散财务管理的风险,在实际投资活动中并非所有的分散性投资都能规避投资风险,有时由于投资较为分散也会加大企业的资金压力,造成企业内部流动资金短缺,不利于企业的正常运行。因此企业在投资前不仅要对投资项目相关公司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把握,还要对自身经营状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以便制订切实可行的投资方案,最大程度地降低公司的投资风险,获取较多的投资利润。另外,还要完善企业内部的资金管理模式,如果企业内部资金管理较为混乱,将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造成一定的财务管理风险。

(三)公司业务开展过程中的财务风险

保险公司业务开展包括承保、保费收入及理赔三个过程,在这三个阶段多会出现不同的财务管理风险。

1.缺乏科学合理的保险费用

随着保险公司越来越多,为了争取更多的投保人,保险公司不断压缩保险费用,导致企业经济效益降低,影响企业整体的保险支付能力,增加了企业财务管理风险。

2.严格管控保险费用的收取工作

保险公司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费用收取制度,有些保?U公司为了增加企业的业务量,在进行保费收取时采用延期或者分期收入的方式,加大了公司资金链的紧张程度,有时因为一些投保人或者投保公司财务紧张影响保险公司的财务经营状况,进而产生财务管理风险。

3.保险理赔过程中的财务管理风险

保险理赔是保险业务开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人们主要是通过这个阶段获取保护。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保险行业发展迅猛,保险公司推出的保险类型不断增多,保险覆盖面也越来越广,像各种人身保险、疫病险、意外险、车险,这些保险为我国保险公司正常运营注入了更多的资金,推动保险行业不断向前发展。由于保险公司业务范围较广,保险种类较多,相应的理赔数量也在不断增多,加大了理赔工作的难度。保险公司业务人员招聘门槛过低,相关工作人员个人素质、工作能力、业务水平无法和实际工作要求相匹配,保险公司内部管理水平不高,致使理赔工作中出现一些不合理的现象,损害了投保人的合法权益,造成客户流失,有时也会导致保险公司在理赔过程中支付过多的资金,造成公司损失。

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理赔程序,保险公司内部管理体系不健全,理赔管理能力过低,导致理赔过程中一连串不良现象的产生,使企业资金受损,造成财务管理的漏洞。公司在进行理赔工作时没有建立相关的监督管理机构,工作人员行为不规范,权责不明确,难以保证理赔工作的科学性,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保险公司理赔过程中的财务风险。

同时,为了能获取较多的客户,各保险公司多开展价格战,降低保险费用以吸引投保人的注意力,导致资金较为分散,保险公司的承保量下降,公司运营中的资金减少,减缓了保险公司的发展速度,同时加大了公司的承保风险,增加了企业的财务管理风险。

四、我国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的应对措施

(一)加强保险公司内部预算管理

在我国保险公司内部开展预算管理工作,加强公司预算管理,对公司内部运营状况有一个整体系统的认识,通过开展全面预算把控公司运营中的各种经营管理问题,检查公司内部的财务漏洞,及时进行调整,确保公司各个阶段的正常运行,从而更好地实现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

(二)建立健全的财务控制体系

建立健全的财务控制体系以便更好地应对保险公司在运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风险问题,严格管控保险公司内部各种资金投入、支出和运行过程。根据我国保险公司经常出现的各种财务风险对其进行集中的分析总结,提出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设计切实可行的应对方案,优化财务管理结构,减少风险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建立一个全面系统的风险管理体制,对公司运行中出现的各种风险进行全面的把控,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工作的失误,能够及时对风险进行准确治理,稳定企业的健康运行。

(三)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机构

在保险公司内部建立监督管理机构,严格管控保险公司各个阶段的运营状况,并进行及时反馈,便于公司高层对企业运营过程的全面把握,加大对公司投资、运行、理赔相关内容的把控,对失职行为进行及时制止和补救,减少企业损失。

(四)招聘专业工作人员

提高保险公司的准入门槛,招聘专业人才,便于保险工作的顺利开展,减少工作中的失误,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教育,及时更新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加强工作人员的财务管理风险教育,增强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规范工作人员的个人行为,进而有效减少风险的产生。

保险业投资现状第7篇

一、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

(一)财务管理概述

财务管理是指在一定目标下,对企业运营活动中涉及的筹资、投资、资金流动及利润分配进行的系统管理。财务管理是企业正常运行的基础,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一定规则范围内对企业内部经济运行进行管理控制,如处理企业运行中的经济活动和相关财务关系。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发展完善中,已经逐步建立起相对完备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最大程度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我国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

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与其公司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保险公司的财务状况直接影响着整个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在企业内部进行财务管理是企业进行宏观管理的基础,是企业内部管理的核心。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影响着企业的正常运行,把控着公司的血脉,在保险公司内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能够全面把握公司的经济运行情况,便于企业领导进行科学合理的决策。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保险行业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面对国际国内市场环境的双重压力,必须加大对保险公司内部财务管理改革和创新的力度,以便更好地应对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保险公司内部进行财务管理,优化企业内部结构,整合资金,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以便其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上站稳脚跟。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与外部交流的桥梁,保险公司通过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全面系统地把控企业内部运营情况,了解行业发展情况,以便更好地应对时代的挑战。

二、保险公司财务管理风险

(一)保险公司财务管理风险概述

保险公司财务管理风险主要是指保险公司在进行财务管理时由于对外部环境预算失误或者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导致企业在某一时期经济利益受损,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涉及公司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公司在运营的各个阶段都有可能产生风险。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保险公司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如何对公司内部的财务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以便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是当前我国保险公司内部领导人员关注的热点问题。伴随社会的变化,公司的财务管理受到多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因此财务管理中的风险是无法避免的,对保险公司财务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风险进行分析整理,有效规避财务管理风险,为保险行业的长远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促进我国保险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我国保险公司财务管理风险

保险公司通常是以保险合同为载体为个体或者公司提供风险保障业务,它们都是一种金融机构以我国保险法为基础结合公司设置的各种特色保险合同为人们提供保险服务。

保险公司内部的财务状况影响着公司业务的顺利开展。财务管理作为调节公司内部资金合理流动优化分配的重要手段,我国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风险广泛分布于公司资金筹集、项目开展、业务投资、利润等各个方面。像在保险公司内部由于公司支付能力有限,延误一些保险合约的相应款项,没能及时按照合同向投保人进行资金支付,造成公司名誉受损,导致顾客流失影响公司的经济效益。公司经营都是希望在最大程度上获得经济效益,人们投资购买保险则是为了规避风险,有些保险类型像红利型,此类保险的投保人希望保险公司能够按照合约相关规定及时给予资金支付,保险公司的资金支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司的经营状况。

保险公司收费管理制度不健全,有些保险公司为了最大程度地争取客户,有时会采取先签订保险合同后期再进行保险金额的缴纳,延迟了缴纳时间,有时也会有分期缴纳情况的出现,但是投保人素质有高有低,若投保人能够及时进行保险金额的缴纳很多时候也不会影响保险公司的正常运转,但是有些客户信誉较差或者由于个别经济原因导致资金无法按时缴纳造成公司经营中的资金漏洞,影响资金链的正常运转,造成资金流失,不利于保险业务的正常开展。

保险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造成资金流失,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转。随着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世界各国间的经济往来更加密切,市场利率波动较大,短期保险受到利率的影响造成资金损耗,减少了保险公司短期保险的营业利润,有时甚至会造成亏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司对到期短期保险投保人的资金支付,引发投保人不满的情绪,有时会导致投保人终止保险合同甚至退保,对企业的正常运行造成风险。

保险公司经营管理不善造成公司亏损,有的保险公司为了减少经济压力将亏损漏洞转移到保险业务上,挪用保险利润,以求减轻公司的资金压力,但是由于保险公司与其他公司不同,它涉及范围较广,人员分布较为复杂,如果亏损金额过大,损伤了投保人的实际利益,就会导致顾客流失,影响公司在行业中的声誉,影响企业日后的保险业务的开展和正常运营。公司内部经营管理不善,没有划定相关的资金投入支出范围,员工在实际经营活动中没有按照相关规定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导致公司资金支出超过合理范围,造成公司的资金损失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行和公司新业务的拓展。像在保险活动中,有时会因为投保人个人原因或者保险公司的原因造成保险合同退订,在合同退订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或者是保险公司在相关方面没有严格规定造成公司损失,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资金流失,不利于保险公司的正常运行。

保险公司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为了保障人们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人们进行投保主要是为了以备不时之需,希望在紧急情况下得到保险公司的帮助,保险公司收取保金,在一定范围内为人们提供资金支持。很多时候人们主张赔偿都是在突发状况下,如果保险公司没有充足的备用资金,就无法保障投保人的合法权益,延误保险金的到账时间就会给人们一种错觉,让人们感觉保险公司经营状况出现了问题,让投保人对公司失去信任,对公司的日后运营存在一定的风险。

三、我国保险公司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我国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风险是伴随保险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加强保险公司运营各个阶段的规划、设计、评价、分析,不断完善保险公司财务管理体系,总结规律,以便更好地规避保险公司的财务风险,最大程度地减少公司的损失,以期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一)资金筹集过程中的风险

任何公司的运营都是以一定的资金为基础的,筹集资金是公司经营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公司在资金筹集时出现问题就会对公司财务管理中的风险产生埋下隐患。公司资金筹集情况主要是以公司规模、业务开展范围及未来发展方向为基础制定的,公司应该在资金筹集前进行科学合理的考核规划,使筹集的资金与企业经济发展相适应。有些保险公司为了扩大企业规模盲目进行业务扩展,缺乏对企业整体运作能力的正确认识,加大资金筹集力度和投资力度,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不合理,导致企业内部流动资金减少,不利于企业的正常运行及相关业务的开展,影响公司的正常收益。公司盲目开展资金筹集工作,扩大企业规模,没有对未来企业经营管理进行科学的分析,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收益,致使保险公司偿还债务能力不足,这也会产生一定的财务管理风险。对保险公司进行阶段性的规划,使得资金筹集和投入与企业运行相匹配,减少由于资金不足影响公司正常运转情况的发生。

(二)保险公司投资管理不善产生的公司财务管理风险

保险公司的投资经营状况影响着企业的正常运营,一旦管理不善便会滋生公司的财务管理风险。保险公司财务主要来源于人们的保险费用,公司对其进行统一整合管理。当下保险公司多使用投保人的保险金额进行相关业务开展或者投资活动,以求获得更大的经济收益。部分保险公司由于盲目投资或盲目进行公司规模扩建导致资金紧张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营,对公司的财务管理产生一定的风险,因此公司在进行投资前一定要对投资项目进行科学分析。此外,还要对公司内部运营状况进行整体系统把握,不能因为投资导致公司内部资金链断裂影响业务的正常开展。如在进行投资前一定要对相关投资项目及相关公司做一个彻底的调查了解,对该企业经营状况、财务状况、项目问题有一个整体系统的把握,明确资金的动向。当前保险公司在进行投资时由于对相关单位不了解不清楚,轻信相关企业提供的虚假信息,导致投资失败造成资金亏损,产生财务管理风险,大额资金亏损有时将直接决定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当下市场经济活跃,保险公司可以开展多种投资管理活动,根据本公司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投资,最大程度地降低投资风险,有时保险公司为了规避投资风险会选择多种方式分散投资,以求分散财务管理的风险,在实际投资活动中并非所有的分散性投资都能规避投资风险,有时由于投资较为分散也会加大企业的资金压力,造成企业内部流动资金短缺,不利于企业的正常运行。因此企业在投资前不仅要对投资项目相关公司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把握,还要对自身经营状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以便制订切实可行的投资方案,最大程度地降低公司的投资风险,获取较多的投资利润。另外,还要完善企业内部的资金管理模式,如果企业内部资金管理较为混乱,将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造成一定的财务管理风险。

(三)公司业务开展过程中的财务风险

保险公司业务开展包括承保、保费收入及理赔三个过程,在这三个阶段多会出现不同的财务管理风险。

1.缺乏科学合理的保险费用

随着保险公司越来越多,为了争取更多的投保人,保险公司不断压缩保险费用,导致企业经济效益降低,影响企业整体的保险支付能力,增加了企业财务管理风险。

2.严格管控保险费用的收取工作

保险公司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费用收取制度,有些保险公司为了增加企业的业务量,在进行保费收取时采用延期或者分期收入的方式,加大了公司资金链的紧张程度,有时因为一些投保人或者投保公司财务紧张影响保险公司的财务经营状况,进而产生财务管理风险。

3.保险理赔过程中的财务管理风险

保险理赔是保险业务开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人们主要是通过这个阶段获取保护。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保险行业发展迅猛,保险公司推出的保险类型不断增多,保险覆盖面也越来越广,像各种人身保险、疫病险、意外险、车险,这些保险为我国保险公司正常运营注入了更多的资金,推动保险行业不断向前发展。由于保险公司业务范围较广,保险种类较多,相应的理赔数量也在不断增多,加大了理赔工作的难度。保险公司业务人员招聘门槛过低,相关工作人员个人素质、工作能力、业务水平无法和实际工作要求相匹配,保险公司内部管理水平不高,致使理赔工作中出现一些不合理的现象,损害了投保人的合法权益,造成客户流失,有时也会导致保险公司在理赔过程中支付过多的资金,造成公司损失。

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理赔程序,保险公司内部管理体系不健全,理赔管理能力过低,导致理赔过程中一连串不良现象的产生,使企业资金受损,造成财务管理的漏洞。公司在进行理赔工作时没有建立相关的监督管理机构,工作人员行为不规范,权责不明确,难以保证理赔工作的科学性,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保险公司理赔过程中的财务风险。

同时,为了能获取较多的客户,各保险公司多开展价格战,降低保险费用以吸引投保人的注意力,导致资金较为分散,保险公司的承保量下降,公司运营中的资金减少,减缓了保险公司的发展速度,同时加大了公司的承保风险,增加了企业的财务管理风险。

四、我国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的应对措施

(一)加强保险公司内部预算管理

在我国保险公司内部开展预算管理工作,加强公司预算管理,对公司内部运营状况有一个整体系统的认识,通过开展全面预算把控公司运营中的各种经营管理问题,检查公司内部的财务漏洞,及时进行调整,确保公司各个阶段的正常运行,从而更好地实现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

(二)建立健全的财务控制体系

建立健全的财务控制体系以便更好地应对保险公司在运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风险问题,严格管控保险公司内部各种资金投入、支出和运行过程。根据我国保险公司经常出现的各种财务风险对其进行集中的分析总结,提出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设计切实可行的应对方案,优化财务管理结构,减少风险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建立一个全面系统的风险管理体制,对公司运行中出现的各种风险进行全面的把控,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工作的失误,能够及时对风险进行准确治理,稳定企业的健康运行。

(三)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机构

在保险公司内部建立监督管理机构,严格管控保险公司各个阶段的运营状况,并进行及时反馈,便于公司高层对企业运营过程的全面把握,加大对公司投资、运行、理赔相关内容的把控,对失职行为进行及时制止和补救,减少企业损失。

(四)招聘专业工作人员

提高保险公司的准入门槛,招聘专业人才,便于保险工作的顺利开展,减少工作中的失误,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教育,及时更新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加强工作人员的财务管理风险教育,增强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规范工作人员的个人行为,进而有效减少风险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