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教育科研培训(合集7篇)

时间:2023-06-26 16:06:29
教育科研培训

教育科研培训第1篇

国家有关部门先后颁布《关于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及其他从业人员安全生产培训考核工作的意见》(安监管人字[2002]123号)、《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国家安监局令第3号)、《特种作业安全技术培训管理规定》(安监总局令第30号)、《安全生产培训管理办法》(安监总局令第44号)和《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监督管理办法》(质检总局令第70号)对各类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内容、时间及考核等作出了具体规定。

2、某科研院所安全教育培训的现状分析

某科研院所已充分认识到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安全教育培训与从业人员安全意识、风险辨识与控制、应急处置与避险自救能力息息相关。根据国家及上级部门相关要求识别出以下13类安全教育培训对象:单位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全员、特殊作业人员(包括火工作业人员)、特种设备作业及管理人员、中层领导干部、科研项目负责人、新员工、班组长、班组安全员、复工和变换工种员工、四新(新工艺、新技术、使用新设备、新材料)从业人员、安全生产相关方人员等其他人员。经过调查研究发现:该科研院所从业人员普遍学历和素质较高;安全教育培训做到了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领导干部对安全工作比较重视,能按照有关部门要求开展安全教育培训活动;有制度文件对各类人员安全教育培训的内容和学时作出要求;基本能按要求组织各类人员的培训;培训记录包括“培训人员签到表”、“培训评价表”“、培训内容记录表”“、培训考试卷”“、培训成绩单”等。

3、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通过对该科研院所安全教育培训现状的深入研究和剖析,发现了问题和不足。

(1)安全生产责任制中部分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落实不到位,例如新员工“三级教育”中“班组级”的安全教育。

(2)缺乏系统、长远的安全教育培训规划。虽然在安全教育培训方面投入很大,但停留在如何完成国家及上级部门要求,如何满足检查要求,比较流于形式。

(3)缺乏意识形态的培养。目前安全教育培训是被动式、灌输式的,缺乏主动性。

(4)安全教育培训覆盖率需要进一步提高。安全教育培训覆盖率要求达到100%,但由于用工形式较多,有的临时工不受控,所以很难达到100%的覆盖率。

(5)缺乏针对性的培训教材及培训讲师。目前只有新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教材和火工危险品培训教材,其他培训资料多来源于上级部门的各种临时性要求,缺乏体系化、针对性的培训教材。培训讲师大多根据以往惯例选择,尚未形成具有专业特长的讲师库。

(6)安全教育培训档案的规范性有待提高。

(7)安全教育培训效果较难评估。目前只是有主办单位和学员按照“授课内容”、“理论水平”、“知识面”、“课堂效果”、“培训效果”和授课讲师进行评价,未能体现学员学习的效果。

(8)对复工和变换工种员工、四新从业人员、相关方人员等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难以深入和控制。

(9)对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情况激励效果不明显。

4、改进措施和建议

(1)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以新员工“三级教育”为例,责任制中明确规定“三级教育”分别由安全培训教育主管部门、新员工所在部门、新员工所在班组按照培训内容和学时要求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只有严格落实了安全生产责任制,能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才能有效地提高安全教育培训的水平。

(2)制定系统的、可操作的安全教育培训规划。构成体系化、标准化的安全教育培训体系,对基层单位逐步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提供具体的、流程式的指导。

(3)通过开展安全活动,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员安全意识。安全教育培训的目的是有效地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自上而下的重视是培养良好安全意识的前提。

(4)实现人力资源信息的共享,实时掌握各类人员信息,尤其是临时工。安全教育管理部门可以要求用人部门在支付临时性工作人员工资前必须提供安全教育培训的相关书面记录。

(5)建立针对性的培训教材和讲师库。针对不同类别人员编写针对性的教材、试题库、评分标准等。针对不同的培训内容建立讲师库,将每年的安全考核优秀单位的领导和个人纳入讲师库,把好的经验和大家交流。另外可以将每次安全检查发现的问题和相应的整改建议汇总成册,编制《常见安全问题手册》作为全员培训的内容,对于基层单位的实用性比较强。

(6)完善培训记录。安全培训记录至少应该包括培训人员名单、培训课件、培训讲师;有考试的,应该包括样题和成绩单。教育档案应包括花名册、姓名、年龄、性别、工种、接受教育的种类、时间、考试方式、成绩以及考试卷、教学质量评价资料。可以通过制作标准的培训档案模板,避免各类人员的培训记录“五花八门”,做到只要有安全培训就有规范的记录。

(7)对培训效果进行有效的评估。衡量安全教育培训是否到位应该是员工在培训后是否有明知故犯的违章行为。只要发现了违章行为,就要求启动某一层级的安全教育培训,并留下书面记录,要有当事人的签字,形成闭环管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柯克帕特里克(Kirkpatrick)模型、层次分析法(AHP)等构建安全培训效果评估的指标体系,实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

(8)通过对基层单位统一格式化的要求,达到对有关人员的培训学时和内容的控制。国家及上级部门要求对班组长和班组安全员、复工和变换工种员工、“四新”(新工艺、新技术、使用新设备、新材料)从业人员及安全相关方进行安全教育培训,重点在基层单位,具体实施也在基层单位。考虑将安全教育培训纳入复工和变化工种员工及“四新”从业人员的岗位管理流程中,制作统一格式的安全教育培训记录表,并要求基层单位对当事人的培训是否合格做出结论。例如制作《班组长和班组安全员培训记录表》对培训的内容、学时,参加的人员及培训的情况进行记录,并将有关要求作为备注说明。

教育科研培训第2篇

【关键词】教育价值观:教育科研

一、更新观念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教育观念则是教育及科研行为的先导。教育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教育教学及研究行为。任何教育行为都不可能摆脱教育观念的影响。当传统落后的教育观念束缚着教师大脑的时候,这个教师必然固守旧的教育思想、方式、方法,朝“经验型”教师甚至“教书匠”方向发展。如一位教师确立了先进的教育观念并随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就会在实际工作红不断创新教育方式方法,朝着“研究创新型”教师方向发展。北京师范大学裴秭娜教授在《对教育观念变革的理性思考》一文中说,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谁能抓住观念问题,谁就能在世界教育改革中以新思路、新举措站在排头兵的位置。

1、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教育价值观是教育观念中的核心观念,有了价值观的正确取向,其他诸如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质量观等都易随之发生转变,新课程的价值取向是人的发展。所以在保障学科基础知识传授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力是新课程的功能取向。这一取向与提倡优质教育并不矛盾,实际上“促进人的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正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教育质量。有了这个认识,教育科研工作就不会偏离大方向。

2,树立正确的教师角色观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主要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角色新时代的教师要单人多种角色: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既要教学,又要研究;既要善于策划组织教学,又要运用好现代技术技能;既要改善师生关系,又要加强与同事、家长和社区的合作。这种多角度定位有助于教师拓展教育科研工作的视野和范围。在各种角色定位中,“既教书又育人”的角色定位是首要的。重视育人本是教育特别是中国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和要求,但只教书不育人的教师却不是少数。我国教育对象的大众化,独生子女以及市场经济和信息多元化社会特征都决定了要求强化对学生“做人”的教育,否则就是教育的严重失误。如果一个教师真正树立了既教书又育人的角色观,其教育科研工作就会更多地涉足最有价值的育人艺术领域。“既要搞教学,又要搞科研”的角色定位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不再是“教书匠”,“经验型”教师也已落伍时代,现代教育要求教师走以反思和研究自己教育教学为途径的专业化发展道路,朝着“研究型”“专家型”方向发展。这一角色观不单规定了教师的研究只能,还规定了教师教育科研的取向。

二、科学定位

尽管不少教育研究专家对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定位已作明确界定,但学校大多数教师仍然不明白到底为什么研究,研究什么和怎样研究,其研究行为往往处于盲目、随意和无效状态。作为校本培训,我们有必须把教师教育科研的定位问题作为基本问题重点解决。让老师们明白什么样的研究才是自己需要的研究,什么样的研究才是适合自己的研究,什么样的研究才能促进自己的成长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

中小学教师承担的教育教学工作的独特性决定了其研究不应是“专门化”的学术研究,也不是“基础性”的理论研究,更不是对教育规律的注解、求证和确认。研究的出发点不是要破立论题,而是要“解决问题”,研究的结果不是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而是问题的解决和行为的改进,最终的成果不是交流论文或著作,而是获得成长和发展。“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果即成长”的说法非常简明地概括了教师教育科研的内涵特征。

1、教师教育科研的性质定位:以应用性研究为主

教师教育科研直接指向教育实践,重在运用已有成果改造教育实践中的“经验主义”行为、“非理性”行为和“无意识”状态。教师是教育实践者,不可能也没必要去要求他们构建新的教育理论,发现新的教育方法,他们的研究主要是要解决在教育实践中不主动学习和不自觉运用国内外重要的教育科研成果的问题。换言之,应用性研究就是要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让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教育科学立论可以指导教育实践,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由于教育科学理论并不能预测每一个特殊的教育情景,因此就有了一个创造性地运用理论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对教育实践进行研究,也就是如何把理论应用于特定的教育情景的研究,即应用性研究。

必须说明的是,应用性研究并不排斥理论研究和理性思考以应用性研究为主并不等于不搞其他研究。

教育科研培训第3篇

1.1入院教育培训的形式

入院教育培训是在院党委的领导下,由组织人事处组织实施,并选派专人负责管理。采取封闭式集中培训,军事化管理,培训时间为40天左右。

1.2入院教育培训的内容

根据农业科研单位自身的特殊性,结合实际,设置了以下培训内容:一是由院领导介绍新疆农科院的发展史;二是由组织人事处负责人介绍规章制度,组织构架,岗位任职要求等;三是由各研究所领导、各学科带头人介绍研究所的发展情况及各学科取得的科研成果;四是通过拓展训练、观看励志影片、参观博物馆等形式,进行价值理念、角色转化、团队协作和沟通等方面的培训;五是军事训练,以培养新进人员的集体观念、组织纪律和自我约束能力,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协同合作的能力;六是进行劳动实践,体验农业科研生活。

1.3入院教育培训管理形式

采取自主管理,根据新进人员不同的部门、性别、学历、族别进行分组,每组确定一名组长,负责本组的日常培训、劳动实践、生活起居等。通过自主管理,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集体观念和大局意识,同时也加强各组员间的交流与联系。

1.4入院教育培训的效果反馈

培训结束后,新进人员首先进行互相交流,向大家谈自己的培训体会和感受;其次是举办了“新进人员入院教育培训汇报会”,邀请院领导、所领导参加。汇报会以组为单位,通过ppt形式进行汇报,意在让培训组织者、授课教师、单位领导就自己对本次培训的认识、心得体会以及还需改进的地方进行交流。

2入院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2.1培训体系不健全

农业科研单位一般没有独立的培训部门,培训工作只是指定组织部门临时负责,也没有建立相应的培训制度、组织保障、资金保障等,在每年新进人员进行入院教育培训时,只是临时安排一个部门负责,在培训内容、培训形式上都是临时商定,因人而异,缺乏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入院教育培训体系。

2.2培训中缺乏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

在培训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部分新进人员会出现旷课、不遵守劳动纪律、作息时间等现象,他们认为已经被单位正式录用,培训只是走过场,缺乏对培训的正确认识,难以保证培训质量。

2.3培训效果反馈不完善

当参加完每一项培训后,新进人员都希望能从培训管理者那里获得评价,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这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宝贵的建议。由于培训体系不健全,常常会忽视培训评价阶段,对新进人员的培训情况缺乏有效的跟踪管理,不能及时对培训结果进行综合评估。培训是否有效也无从得知,新进人员不知道自己受训的结果也就不能主动做出任何行之有效的改变,对培训效果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3进一步加强新进人员入院教育培训的对策措施

3.1建立健全完善的培训体系

一是成立培训领导小组,设立培训机构,选派专职人员负责培训工作;二是制定完善的《新进人员入院教育培训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三是设立专项经费,为培训工作提供资金保障。通过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在人力、物力、财力、制度等方面有了保障,入院教育培训工作会朝着健康全面的方向发展。

3.2建立培训奖惩制度

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奖罚分明的奖惩制度,可将日常表现作为受训人员转正定级的一项考核指标,对在培训中表现较差的人员要向单位领导通报,并酌情给予延迟转正定级,同时对表现优秀的人员给予奖励,颁发《优秀学员》证书,以充分调动新进人员的培训积极性。

3.3建立完善的培训效果反馈及评估体系

教育科研培训第4篇

关键词:继续教育;高端技能型人才;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617(2016)01-0119-05

一、推进继续教育从学历教育向非

学历教育转型发展的重要性高等学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四项基本职能。继续教育是学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学校履行社会服务职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学历继续教育的需求逐渐减少,继续教育承担国民学历教育补偿的任务越来越弱化。与此同时,伴随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发电企业新建扩建机组陆续开工建设;可再生能源和智能电网技术研究与应用方兴未艾;职业技能鉴定证书制度、特殊行业和特殊工种从业资格准入制度逐步落实,这些客观因素促使旨在拓展技能、提高素质的岗位技能教育培训和满足从业要求的职业资质教育培训需求显著增长。顺应社会教育培训需求,大力发展职业要求导向的非学历教育培训,实现继续教育从学历教育向非学历教育转型发展,已经成为高等学校推进继续教育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任务。高等学校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应发挥自身优势,准确定位教育培训服务领域,注重培训资源开发与储备,加强教育培训教学平台建设,推进教育培训项目合理延伸与扩张,建构教育培训项目群,保证教育培训工作“有山可靠”“有米可炊”。高等学校提供高质量教育培训服务,推进继续教育向非学历培训方向转型发展,既能满足行业企业现实工作需求,增强员工职业发展能力和后劲,又能提高学校办学影响力和社会美誉度,同时促进学校办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做到产教融合,实现校企双赢。

二、构建服务于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教育培训模式的必要性

教育培训需要遵循一定的运行程序和方法。所谓教育培训模式是指为了提高教育培训质量和效率,在充分尊重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研究制定、实践运用的一种集培训理念、方式方法、策略于一体的操作模型,它确定了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训实习培养人才的运行过程,反映了培训内容及其进程安排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组合方式。由于教育培训的对象不同于在校学生,因此教育培训工作必须考虑以下特点:首先,受教育者来自于生产一线,学以致用的目的性十分明确,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尤为重要;其次,受教育者从事实际工作,掌握一定的理论和技能,但其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因材施教、助其形成各自职业发展能力更显必要;再次,教育培训是企业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途径之一,占用企业成本、受教育者的企业认可度(工作业绩)考核不可或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受教育者职业发展能力的形成、工作业绩的提升都要通过教育培训的过程和方法来实现,也就是取决于科学合理、运行高效的教育培训模式。因此,研究探索成人教育培训规律,创新构建继续教育培训模式,对于培养生产一线高端技能型人才、助力企业发展壮大、提高继续教育社会贡献度、实现继续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十分必要。发展非学历教育培训应遵循的基本思路是完善机制,整合资源,高效利用,以现场技术培训为着力点,以员工职业发展要求为导向,精心构建服务于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教育培训体系;以组织实施教育培训为抓手,创新教学模式,促进产教深度融合,突出培训实用性、提高培训实效性,发展应用型成人教育培训;不断提升教育培训能力,创立培训品牌,努力延伸教育培训服务范围。通过提供优质社会服务,促进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促进企业发展进步,提高学校办学声誉和社会影响力,推动学校继续教育向非学历培训方向转型持续发展。

三、以职业发展要求为导向,构建

以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完整培训体系培训体系结构见图1所示。1.建设两支高素质队伍建设一支热爱教育培训、专心研究培训需求的管理团队(组建了技术培训部、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证考试培训部、安全生产培训部);聘请校内教学骨干和校外技术专家,建设一支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熟悉现场生产实际的教学团队(组建了火电厂运行技术培训、特种作业人员安全生产技术培训、供热工程技术培训、风力发电技术培训、太阳能应用技术培训、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证考试培训等团队)。以企业培训需求为导向,组织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师深入企业,调研新装备和新技术使用状况及主要问题;调研员工专业基础状况和基本技能水平。2.建设两类优质资源以东北区域内相关企业典型设备和技术应用为中心,多方收集现场资料(电厂初设方案、设备使用手册、机组运行规程等),开发高水平理论教学资源(PPT教学课件、理论学习指导书、专用培训教材等);以企业员工高端技能培训要求为导向,建设满足资质要求的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培训用实践教学资源时,要兼顾校内学生技能素质拓展需要,实现资源共享。3.构建双向考核评价体系授课教师与企业指派技术人员组成考核小组,共同完成理论考试命题工作,保证考试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切实考察学员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校企双方考核小组对学员进行答辩形式的技能水平考核,要求学员既要会干,又要熟谙相应的技术要领;学员通过填写调查问卷、参加座谈会等形式参与完成教育培训评价工作,就培训教学内容、教师态度和能力、教学组织和管理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实现“教”“学”双向考核。组织管理部门以考核评价结果为依据,审视培训教学各个环节,查找教学和管理细节问题,促进培训教学提高质量。4.规划课程建设,储备培训资源以行业发展趋势和国家产业政策为依据,自主超前开发需求前景良好的培训课程,储备承担新培训项目的能力。随着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压力的增大,节能减排任务十分紧迫,风电、太阳能发电产业随之迅速发展。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开发了风力发电原理与系统、风力发电场、风电测量与控制、太阳能电池原理、光伏电场原理分析、光伏电场运行维护等系列培训课程,为日后承担发电企业委托的新能源应用技术培训任务奠定了良好基础。5.依据学员考评业绩,完善培训体系加强对委培企业的跟踪走访工作,调查受训学员的岗位技能发展情况,以学员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试的通过率或职业技能水平晋级情况,以及返岗后工作实绩为根据,审视培训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安排的针对性及合理性,检验受训学员所学所用的真实相关度及培训实效性,凝练相似技术培训项目的教学重点,调整完善培训体系各个环节,提高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四、实施“定制推送”培训教学运

行模式和“任务驱动”实训教学方法成人教育培训需要讲授一系列与生产实际需要紧密结合的课程,帮助学员掌握职业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理论。但是,学员在学习,尤其在工作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却五花八门,因此帮助学员解决实际问题更是培训教育的重要任务。针对不同企业、不同培训要求,以职业发展要求或技能资质考试大纲要求为导向,以提升学员岗位技能水平和拓展学员职业发展能力为目标,采用“课程+问题”的方法构造培训内容,形成“定制推送”教学运行模式,把讲授基本知识、培养实践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满足成人教育培训对教学实用性和实效性的要求。“定制推送”模式教学运行过程见图2所示。“定制推送”教学模式分为四个阶段:1.制定培训方案明确培训要求,根据企业技术岗位所需要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与企业技术负责人联合确定培训课程和实训内容;收集、汇总学员在生产实践中遇到的各种疑难技术问题;教学管理人员与授课教师协商将问题进行梳理分类并融入相关课程,不能融入课程的特殊问题另设为专题予以讲授;根据实训大纲的要求,将实训任务按照知识内容和体系分成若干教学模块,依据相关课程讲授的进程安排,制定实训计划,形成培训实施方案。2.准备教学资源教学团队各位教师根据培训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学员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水平、课程内容和学员提出的具体问题以及实训任务分别准备、开发实用性理论教学资源和模块化实践教学资源,明确理论教学各项内容的重点和难易程度,确定学员在各模块的实践任务目标及考核方式方法。3.组织实施教学以课程讲授、分组讨论等形式开展理论教学工作,教师既讲授理论知识,也解决学员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技术问题;聘请教师以讲座或实验实训的方式完成专题讲授。实训教学环节采用“任务模块驱动”教学方法:学员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践操作训练,以“做”促“学”,以“学”促“教”,做到工学结合;根据学员实操水平与成果进行模块任务评价并决定教学进程,即学员只有在掌握相应技能并完成上一个模块规定的任务后,才能进入下一模块学习,通过考核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保证培训效果。4.教学效果评价创新评价机制,实施双向考核。学员和企业共同参与评价教育培训工作,实施“教”“学”双向考核,管理团队组织教师和技术专家以考试或答辩等形式对学员进行学业成绩测评和技能水平考核;组织学员对教学管理、教师教学状况进行评价;组织企业生产技术专家对培训实用性、实效性进行评价;学员返回工作岗位后,管理团队还要跟踪收集学员工作实绩评价,及时反馈信息,为改进教学模式,调整完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实现学以致用,促进培训效果不断提高。

五、精心组织落实,教育培训实践效果良好

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工作包括函授教育、自学考试、生产技术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等业务板块,由于涉及众多专业、众多二级学院和教师,能否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人力、物力等资源合力,对于学校继续教育工作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借鉴汲取兄弟院校的办学经验,充分研究论证自身办学特点和优势,沈阳工程学院继续教育工作实行归口统一管理,解决了二级学院“多头管理,外争市场,内争资源”的内耗问题。几年来,继续教育学院整合全校人力、物质资源,在保证学历继续教育工作各项业务正常开展的同时,面向能源电力行业,为大唐集团公司、中电投集团公司、国电集团公司、华电集团公司所属近50家火力发电企业和内蒙古锦联铝材有限公司等民营企业员工开展了生产岗位技能培训,培训项目涉及大机组集控运行技术、热工控制技术、电厂水处理技术、脱硫脱硝技术、机组设备检修技术,已覆盖200MW、300MW、600MW机组,锅炉型式由汽包炉扩展到直流锅炉和循环流化床锅炉,汽轮机由水冷式扩展到直接空冷式;为中电投东北新能源公司、国电蒙电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国电龙源风力发电公司所属20余家风力发电企业开展了风电技术和太阳能应用技术培训;为沈阳华发热力公司等4家企业开展了供热技术或锅炉燃烧技术培训;为700多家电力行业承装修造企业开展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考试培训;举办了多期安全生产技术培训班和涉及30多个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培训班。2010年以来,年均培训学员6000多人次,教育培训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与管理模式、培训效果均受到企业和学员好评,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智力技术服务,教育培训品牌影响力不断提高,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六、结语

高等学校继续教育从学历教育向非学历教育培训方向转型发展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学校要以正确认识自身特点、充分发挥优势为前提,以客观分析社会教育培训需求为基础,完善机制,整合资源,统一管理,统筹安排,实现教师资源的优化组合与能力集成,通过共用共享的方式促进实践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学校继续教育发展务必要重视基础能力建设和教学模式创新,坚持以员工职业发展要求为导向,构建科学合理、运行高效、反馈及时的教育培训体系,努力提供个性化教育培训解决方案,保证教育培训的实用性和实效性,注重培育精品项目,创建培训品牌,发展应用性继续教育。

参考文献

[1]黄宁生.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服务社会功能论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1(4):6-7.

[2]周涛.高等院校成人教育亟须转型[J].成人教育,2010(1):4-8.

[3]于文波,郭瑞,姜竹楠,等.电工实验课程分级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1):119-122.

[4]林安春.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思路[J].继续教育研究,2011(2):10-11.

[5]布茂勇.地方高校成人教育向社会大学转型发展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9(9):30-32.

教育科研培训第5篇

20日上午,首先由河北省教育厅副厅长杨勇讲话。在讲话中他指出我省课题研究中三方面不足:

一、教育科研理论支撑不够,主要是学风不实,只做文字游戏。列举了唐山某小学三年识千字和寄宿学校在小学推广的利与弊的例子进行分析。

二、指导实践不深,不能提高理论高度;

三、与现实联系不紧,只做理论性、概念化的东西。

并且在发言中提出了一些提倡:提倡人人搞科研;提倡面向一线搞科研,尽量为教育提供一些理论基础;提倡推广校本教研工作,抓制度,努力提高教师水平。

接着全国教育规划研究常务副主任、规划办公室主任、博士生导师曾天山教授为我们做了重要的培训。

一、首先曾教授对“关于教育科研本质的认识”进行了讲解:研究是一种高层次的学习,是对一个问题持久的学习、观察、分析事物的本领,是理论和实践的桥梁。

研究是看问题、讲教训,讲不断改进的,要不满足于现实,还要具有批判性思维,“服从的是真理,崇尚的是进步”。要不为书,不为上,只为真理,永不满足、不断创新。

他还指出:研究不讲门槛,但要有研究的素质,即不断追求创新和进步。如原来是教师讲,学生听,现在改成是学生看看,教师讲讲,或是小组讨论等,这些都是不错的尝试。

二、教育科研的特点:

1、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由问题意识理论者和与有理论素质的实践工作者的结合;

2、定性与定量的结合:是文理结合;

3、学科和事业的结合

4、可信与可行的结合

5、教育内外的结合

6、历史、未来、现实的结合:要立足于现实,要有时代感。

三、最终达到的目的----科研产品

1、思想观念的革新

2、体制机制的创建:如评估自助体系、免费教科书的循环体系。

3、标准的创建:办学标准、教育评价标准、投入标准

4、教学模式的创建:如秦晋教学法、疯狂英语、洋思中学模式。

总之是抓规律性的,研究是对规律性的揭示。要注意做研究的人是喜欢、是兴趣,不带有功利性。

四、教育科研的管理

管理很重要,要形成持久的、稳定性的发展,要培养队伍,培养人才。

1、由数量型向质量型改变:不要重立项轻结项,忽视间接影响,长期影响,要作精品意识。建立一套完整的标准,只有标准统一了,才能形成规范的成果。

2、管理规范化:开题解决什么问题,不是讲重要性,而是讲可行性,是把蓝图变成施工。开题应采用倒计时的方法,不要说的过大,研究是有阶段性的工作,是有缺憾性的工作。

3、要有团队的成果:我们现在搞科研总是重复的路走的过多,出现的问题是数据不共享,每次做同一个研究总要从头开始,都站不高,都走不远。所以要建立专门的数据库,专门讨论,专门写报告,问卷调查,要专业化,要分工合作。大家要清楚研究是探索真理、发现真理的过程,正因为掌握真理的人很少,所以要你讲给大家听,所以要有团队意识,要相互合作。

4、要有专门的机构、专门的人员、专门的经费(主课题与子课题的关系)、专门的项目、专门的奖励机制、专门的网站、网页、专门的规划。

总之要有质量、要有管理、要有团队。要先君子后小人,先讲清楚,分工明确,要共建共享,鼓励合作。要出精品,培养管理经验的人才,管理不好是不会长远的。

五、研究上怎样做出精品

1、创新为主,要超越自己,应具有一定的难度系数,要敢于承担失败,要以服务社会,以服务人民为宗旨。

2、要有使命感,开题前要做好准备,不开无准备的会,不做无结论的会,不做聊天会;一旦立题其他人员只能做补充,不能出颠覆性的问题。

3、对题目要细化、分解、研究,找出核心概念,找到一个共同的话题,对假设的确立,找出方向。

六、注意事项:

1、做课题时,开题、中期的档案一定要有,要整理,要归类,要注明日期,要加强过程研究,要尽量责任到人。

2、开题时就要明确:形成什么样的报告,哪些是分散做的,哪些是自主做的,哪些是集中处理的,三个时期要有不同的成果 。

七、中期研究接近一大半,基本定性,基本告一段落,后期只是做进一步的修改、完善,不能做颠覆性的判断,要相信第一感觉。

三个阶段三个意义:

1开题讲可行性;

2中期讲可持续性;

3鉴定讲可运用性,也就是其价值。

曾天山教授此次培训主要是从大处着眼,给我们讲了“教育科研的本质”和“怎样培养管理科研的人才”。

曾天山教授指出:研究是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产出的技术,所以要讲研究方法。下面我就主要的研究方法为大家讲一讲:

八、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问卷设计的科学性、抽样的科学性都关系到你的结论的科学性。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如大推数据不进行分析或是大推理论没有数据支持都是不可取的。定性管大局,定量管细节,不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如调查不了面就调查点,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道听途说就是图书管理员。可调查自己班、别人班、其他学校,要结合自己的优势、自己的特点。

2、文献研究法:

就是对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并力图找寻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研究方法。通过研究文献,从文献资料中获得新论据,找到新视角,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形成新认识。要注意文献研究在整个课题研究中是作为辅的研究方法。

【教育科学研究所2012年培训心得体会】的同主题文章:

·幼儿园教师园本培训总结 ·2010拓展培训总结范文 ·干事培训总结范文 ·班主任培训总结的范文 ·协会培训总结 ·管理班培训学习阶段性总结 ·党员培训总结范文 ·急救员培训总结范文

查看更多>> 培训工作总结

3、个案研究法:

是对个别的、典型的人或事进行深入具体研究的一种方法。实验过程中课题组可以与典型调查结合进行。其步骤为:进行了解,确定个案研究对象;进行观察,调查,收集资料;进行个案分析研究,写出分析报告。

个案研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研究对象的选择,必须具有典型性。

2做好材料的积累,必须较全面地记录关于研究对象的个案材料。

3对获得的资料做出分析和解释,并根据实际需要提出建议和改进措施。

4、行动研究法:

是在实际情景中,由实际工作者和专家共同合作,针对实际问题提出改进计划,通过在实际中实施、验证、修正而得到研究结果的一种研究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各课题组可以采用柯雷的五步骤行动研究法,即明确问题,确立解决这个问题的行动目标与过程,按设计行动,对行动做记录和收集资料,对有关材料进行整理,概括出关于行动与目标关系之间的一些一般原则,在实践情景中进一步检验这些原则。也可以采用凯米斯四环节法: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

5、实验研究法:

通过人为的控制某些因素,揭示某些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实验方法。采用此方法进行课题实验,要注意教育实验的变量:自变量、无关变量和因变量三个变量的确定,科学选择实验对象,确定实验观测项目与指标,研究过程要求规范、严谨,因变量的检测需按照实验法的“数理统计”要求呈现。

研究方法有很多种,有兴趣的教师可以买一些专业书籍进行深入的学习。曾教授再三强调,在课题报告中不要只为了好看罗列很多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根本没有体现或者是根本不实用,研究者要根据实际情况用了哪些就写哪些,不要弄巧成拙。

九、课题的呈现方式:

1、第一页目录

2、立项课题、通知书

3、立项申请书

4、鉴定申请书

5、成果的研究报告

6、成果副件、发表的文章等、社会影响或被报刊转发,或学校适用、评奖、或被新闻媒体采访其中要注意开始要有收集意识,结尾才好整理;开始要目标明确、有方向,一定要避免两头热,中间闲。

十、成果问题

以研究报告的形式呈现,研究报告有固定格式,简化后三段论:

1、内容与方法

2、结论与对策(给有关部门提意见,是运用性的、操作性的)

3、成果与影响:可以是论文、教材、教学模式。

概括为:“我发现了……怎样发现……怎样解决……有什么用。”写三千、六千字就可以了,要通俗易懂,要深入浅出。

培训的第二天上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高霞教授为我们进行了指导,我主要选择了她向我们推荐的几本专业书籍,供爱好科研的人学习:

1、比较简单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裴依娜

2、《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袁震国 97年出版

3、北京大学 陈向民 《质的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4、叶澜老师的研究报告

5、中国学术期刊网,包括各种刊物的最新成果。

【教育科学研究所2012年培训心得体会】的同主题文章:

教育科研培训第6篇

本文认为,教育培训“软资源”平台主要由两方面构成,一是引导员工运用已获得的显性知识去完成某项具体工作任务的“培训实践”,使其直接感受隐性知识,二是通过拥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专家、技术能手等作为“经验载体”指导、评价员工的行动过程,使其间接感受隐性知识。需要说明的是,“培训实践”能够使员工直接得到行动体验,掌握深层次的隐性知识,“经验载体”能够使员工在有限的培训资源里得到指导、点播,获得更广泛的隐性知识。综上所述,教育培训“软资源”平台的建立需要对于“培训实践”和“经验载体”均衡使用,确保员工在有限的时间、空间下既能获得深层次的知识,又能触类旁通地理解更广泛的知识。

二、电力科研企业构建教育培训“软资源”平台的探索与实践

目前,丰富的教育培训“硬资源”已为员工提供了大量的显性知识,然而由于员工缺乏亲身的体验式“培训实践”,缺乏面对面的与“经验载体”接触的机会,无法运用以及巩固显性知识,更无从掌握隐性知识。因此,为员工提供“培训实践”及“经验载体”的培训软资源平台的建立势在必行。

1.培训实践。

培训实践可通过两方面实施:一方面,电力行业正处于开拓新能源的快速发展阶段,在此环境下,电力科研企业更是面临诸多未知的领域。新业务的萌生亟需新的技术手段与解决方案,因此,新业务的开展便是提供培训实践的机会。电力科研企业在培训实践中需紧紧围绕新能源技术发展开展将新理论、新技术运用于实际生产过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多层次培训实践。另一方面,岗位锻炼是培训实践的最佳基地,现场生产、基建工作是培养专业技术的必备环节和基础环节,安排员工到生产一线进行实践锻炼,通过现场一线锻炼既能使员工尽快接触掌握深层次的隐性知识。最后,

2.经验载体。

教育科研培训第7篇

1.1“体育人才”与“体育教育人才”研究的对比错位

纵观国内外对比研究的文章,其多引用它国体育院校“体育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内“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对比.如徐瑞勋的博士论文《中国体育教师教育的改革审视与创新研究》以及张玉宝《中外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比较研究》等均引用相似图表进行对比(表1).此后,各家纷纷引述,仓促立说,宣扬我国体育教育专业需要向它国“通才型”、“综合型”、“复合型”(以下称“通综复”型)体育人才培养目标大踏步迈进.

1.2对各国体育院系体育专业开展数目缺乏科学统计及权衡分析

在体育人才培养比较研究过程中对各国体育院系体育专业开展的数目缺乏详细调查,导致对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评价及权衡失准.一方面,某些大学只开设体育教育专业作为体育学科的唯一专业,那么该专业目标的制定就有泛化倾向的可能性,或者说在执行专业目标时有意识拓宽人才培养目标内容.另一方面,在某些大学体育专业细化(多个体育专业)的前提下,专业目标的泛化就很难实现[2].正如王家宏教授在其《21世纪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研究》一书中指出:“美国高等体育院系开设的体育专业数量不断增加,只有体育教师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体育教师.”[1]158说明专业培养目标是单一的,非泛化的.在正常情况下,学科专业的增多必然导致专业培养目标范围的收窄,此处不作细论.在缺乏对全球体育院系体育专业数目科学统计的情况下,我们难以根据具有不同专业设置背景的院系进行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量化研究.

2本科体育教育“通综复”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可行性

所谓“通综复”型人才培养目标就是现在极其流行的通才型、综合型、复合型三种人才培养目标的统称[4].为便于研究,把三种人才培养目标名称统合,以提取精华得出共同特点———“本科体育教育培养目标既强调能力的多样性和整体性,更突出思维的创新性”———实有哗众取宠之嫌.教育部在最新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已经把我国本科体育划分为七个专业,即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科学、运动康复、休闲体育.但2003年教育部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教体艺[2003]7号)将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调整为: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方案》中的这种包含教学、训练、管理、科研、社会指导于一身的“体育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规定的各个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内容均有重复之处,本科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严重泛化,表明多样性能力习得的在政策上的不可行性.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厚基础、重创新”是无可厚非的,然而“宽口径”的目标似乎不切合实际,因为在逻辑关系上论断,任何单一专业内的“宽口径”均不可能成立.

2.1横跨无界

各高校实施创新性思维的具体办法是不但增大本学科专业交集范围,而且加深跨学科专业结合的程度.《方案》中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备从事体育教育、运动训练、学校体育管理、社会体育指导方面的技能体现了这种趋势.学科专业间交融及其碰撞创新无可厚非,但培养目标横向跨度明显“无界”,导致培养目标设定的舍本逐末、张冠李戴.

2.2纵深穿底

《方案》中对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明显已经超越其纵向深度界定的范围.“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应该是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范围,现纳入本科阶段的培养目标,可见本科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深度已经“穿底”.从多年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情况来看,的确有部分学生可以认真进行资料收集、数据统计、论文撰写,但更多不尽如人意的情况同时存在.由于本科体育教育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毕业论文的撰写刚好安排在找工作期间,他们无暇顾及论文事宜,偶有独立完成也陷于文章跑题、结构混乱、词不达意,最后干脆大篇幅抄袭他人文章甚至请人.本科体育生仅有的科研机会如此流于形式,乍看是为众多原因的巧合,但仔细斟酌乃属培养目标过深导致的恶果.

3“通综复”型人才目标导致体育教育本科学生“水土不服”

改革开放以来,高等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课时分配呈现“三少一多”的现象.这种课程安排目的是要扩大学生学习范围和领域,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完成“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重创新”的“通综复”型体育教育人才的目标.但是,由于“通综复”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的“宽”导致课程之间关联性程度降低、专业主线弱化,使得大部分学生学习失去重心,加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自身文化素质的限制,对“通综复能力”的习得缺乏先天优势.

3.1学生心理状态决定其学习内容的“表浅操作性”

从心理学角度的人本主义层面考虑,本科阶段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强烈求知与占有,对经典事物与理论的淡薄,较强的体能储备以及兴奋性高水平状态的持续,使他们不能安于独坐.加之,大学生活环境隐晦地提供一个让自由主义思潮潜移默化的环境.学生的如斯状态,决定了本科阶段的培养目标集中在其喜好、潮流、肢体操作等表浅层面,而非人文思想经典境界的无限追求[5].有学者调查发现,经济发达地区院校的本科体教专业学生课余时间多数从事兼职、学生会工作、上网游戏、聊天、看电影,而看书复习时间极少[6].另外,10周相仿的实习时间只能锻炼学生本专业实践能力和已有知识的应用能力,根本不足以提高学生在本专业的创新能力,更不用说学科交叉应用以及综合竞争能力的提高.

3.2学生生理状态决定增大通识课程比例的不可行性

本科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肩负技术课、体能课甚至重大比赛等大负荷训练之后,其疲劳感、紧张感、抑郁、愤怒和慌张感显著高于不运动的人群[7].因此,有利于大运动负荷后生理疲劳恢复的趴桌子睡觉、玩手机等“开小差”充斥着整个课堂.由此表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不可能接受像非体育学科学生一样大幅度提高文化课比例的任务.面对体育生的这般冷遇,“增大通识课程比例”的举措无不成为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过程中耐人寻味的讽刺.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和文化学科专业学生在体能消耗上的差异与文化选修课程设置比例增大与否之间,专家们仿佛没有达成一致的结论,也未通过严格论证.因为对体育生固有特征考虑的缺失,导致了体育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普适跟从.如此一来,以提高文化选修课比例来达到“通综复”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目的,在本科体育教育专业已经失去“人本”理论支撑,《方案》所提出的目标难免沦为制定者的一厢情愿.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了如指掌才能真正地做到以人为本,揠苗助长式地一味追求理想化的学科体系构建、增加文化课程比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都是不符合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倘若现阶段人才培养目标仍沿袭《方案》一意孤行,体育教育专业则不得不面临着被罚“双黄牌”的危机,届时即便未必如毛振明教授所说的那样专业“沉没”[8],但也可能如履薄冰,摇摇欲坠矣.

4体育教育本科专业90后毕业生面对的新形势

4..1就业市场新需求———教学技能需全面广泛

从城镇学校对体育教师吸纳能力的明显减弱和贫困地区体育教师缺乏的现象来看,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出现“高原现象”.若要突破这个瓶颈就必须以就业市场的需求为准则,重新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通过对2010、2011、2012全国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统计,社会体育机构接收体育教育专业比例有明显增长.社会体育机构包括各地方体育场馆、健身中心、文化中心、体育俱乐部、体育单项培训中心、体育休闲旅游景点等.这种持续增长趋势表明,社会体育机构的教学培训部门是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今后的主要就业去所.因此,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重中之重是必须要培养学生广泛全面的教学技能,以适应各种体育教学机构的教学需要.

4.2新标准下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新要求———专业理论学习需精深透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新理念的要求,教育部对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文化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育本科生必须改变以往受教育阶段体育课程的思维模式,并对现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有更深刻的理解.学生不但具备扎实的“三基”以保证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实施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并且要游刃有余地把握不同水平阶段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操作过程及其程度评价.另外,教师的角色也有重大改变.中小学体育教师由原来体育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变为体育课程的组织者、创新者、引导者、研究者、开发者.可见,学生必须对本专业理论掌握更加深刻透彻、应用更加自如流畅,从而满足中小学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新要求.

5解题之刃———人才培养目标“单专化”修正以及“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实现

5.1人才培养目标横向“单专化”修正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必须突出

“单一化”和“专业化”才能使专业向纵深方向发展,才能使专业自身立于不败之地.从全国高校体育学科专业开设的情况来看,除了教育部最新公布的七个专业以外,各高校按照中国社会市场需求及体育全球化发展趋势尝试增设体育新闻、体育管理、体育器材研制、模特等专业[9].如此看来,体育学科专业数量的横向裂变促使每个专业的纵深发展成为必然.面对现代化社会以及世界人才激烈竞争趋向,各体育院系应更理性地把人才培养目标集中于如何培养专业性更强的体育教育人才,以突出体育教育专业的社会价值和地位,避免专业“沉没”.

5.2“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实现

“教师教育一体化”理念认为,当今教师教育不是“一次性教育”的结晶品,职前培养、在职教育是其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本科阶段的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属于“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职前培养部分,该部分培养任务成功与否是以毕业生能否进入体育教育行业为标准.王家宏教授提出,要实现教师教育一体化,必须促进职前培养与在职进修的一体化[1]然而,现时我国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实行的是“一体两面”的培养模式,即在统一的体育院系中分职前培养和在职进修两个方面,相互隔离、互不沟通.由于在职培训体系自身未能完善导致教师教育一体化程度较低而被看作是无足轻重的例行形式,无形中加大了职前培养的压力并促使培养目标的“社会责任包揽”取向的形成,为职前培养的“通综复”畸形人才培养目标的酝酿提供培基.实现“教师教育一体化”,有利于专业培养目标清晰化,有利于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根据社会的要求动态地刷新其社会职责,突出专业自身的学科和社会价值.

6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