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采购合同内控管理(合集7篇)

时间:2023-06-21 09:14:22
采购合同内控管理

采购合同内控管理第1篇

关键词:物资采购;管理;控制

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点工作任务,是企业为了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保证信息质量真实可靠、保护资产安全完整、促进法律法规有效遵循、规避生产经营风险,由企业管理层及其员工共同实施的一个管理过程。而物资采购环节又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重点,因为采购直接关系到生产的质量,关系到企业的成本和利润,是企业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的重要环节。那么,如何才能通过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来提高采购工作的管理水平呢?

笔者认为,要通过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来提高采购工作的管理水平要遵循四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即:正确认识是前提、制度保障是基础、程序合理是重点、执行有效是关键。只有做到这些,并结合各自企业实际,予以适当的完善和补充,才能真正达到通过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来提高企业采购管理水平的目的。

一、正确认识,是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提高采购管理水平的前提。

从企业管理层到具体的采购业务部门每一名工作人员对采购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有个正确的认识,是保证内部控制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和取得成效的前提。管理层要着眼于企业的科学发展,善于从宏观层面审视采购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并纳入重要的企业议事日程。采购业务部门的工作人员要以高度的责任感,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服从服务于采购工作的内部控制管理要求。也就是说,企业的一切管理工作,应遵循内部控制管理要求;企业的一切决策,应统驭在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之下;企业的一切活动,都不能游离于内部控制管理之外。这既是完善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更是全面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需要。

二、制度保障,是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提高采购管理水平的基础。

建立完善的物资采购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既是满足提高采购管理水平的需要,也是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同时更是全面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需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通过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来规范和管理采购程序和标准,并开展定期的评价和维护,必将为采购管理水平的提高、确保资金的安全完整、有效抵御和控制经营风险、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等几个方面提供有力的保障。强化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建立是进一步强化公司内部经营管理、全面提升管理水平的客观要求;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使企业的经营活动全过程均处于受控状态,确保采购业务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促进采购工作的规范运转。

三、程序合理,是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提高采购管理水平的重点。

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其实质是强化企业的过程管理和流程管理,因此制定严密合理的采购业务管控程序就是提高采购管理水平的重点。包括采购计划方案的编制审定、供应商的选择与价格确定、合同签订与管理、物资验收入库、采购付款与往来核对、采购业务的分析与考核等管控节点。

(一)采购计划、方案的编制与审定环节。这一环节可以使企业最大限度地控制采购预算,其一般管理控制程序为采购部门根据企业生产经营需要,提出物资采购的申请,仓储或有关部门平衡库存后由物资管理部门编制采购计划,经财务管理部门审核后报采购主管领导审定。采购部门根据采购计划编制采购方案,采购方案应明确采购的原则、采购的渠道、供应商的选择方式和范围等内容。这一环节的管理控制重点是检查采购方案是否经采购部门负责人审核,是否明确采购物资的具体数量、质量要求、交货期、采购方式等,相关审定是否符合权限。

(二)供应商的选择与价格确定环节。这一环节是采购管理控制工作的重点,可以使企业的采购预算资金得到有效的使用,使企业经营成本降低,并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营效益。其一般管理控制程序为采购部门应根据审定的采购方案,通过招标、竞争性谈判采购或询价采购等方式确定供应商与采购价格。这一环节的管理控制重点为采购是否经过询比价、有无询比价记录,通过招标方式采购的是否符合招标管理规定,对大宗、批量、重要及特殊物资的采购是否采取招标方式,应集中采购的是否有违规自行采购的现象,相关审定是否符合权限。

(三)合同签订与管理环节。这一环节可以规避采购风险,保证企业的合法利益。主要通过合同范本管理,提高合同管理工作的规范化,降低合同签订风险;通过资质信用管理,建立供应商诚信档案体系,降低了履约风险;通过合同风险点管理,强化合同履行的风险意识,减少合同履行风险;通过合同会签管理,提高合同审批效率,规范业务流程;通过合同履行管理,加强经营过程的控制能力,提升公司精细管理水平;通过合同统计分析管理,提高公司经营决策自我分析能力。这一环节内部控制管理的重点是检查相关部门是否对合同进行审核,签订的合同是否送交财会、法律等相关监管部门。

(四)物资验收入库环节。采购物资到货后,物资管理部门应组织采购、质检、仓储等部门对到货物资进行检验清点,质检部门出具检验报告,仓储部门依据检验合格的报告办理入库手续,编制入库单,登记库存明细帐。这一环节的管理控制重点是检查物资入库验收资料是否齐全,验收入库是否符合不相容要求,库存明细账登记是否及时。

(五)采购付款与往来核对环节。财会部门应依据采购合同、入库单、发票等及时作账务处理。采购款的支付应由采购部门根据采购合同及到货情况提出申请,填制付款申请单,附齐相关单据,经采购等部门负责人审核签字后送财会部门审核,财会部门根据资金安排、使用计划、预付情况及合同约定办理款项支付手续,采购款支付应经相关领导审批后办理。这一环节的内部控制管理重点是检查财务入账手续是否齐全,暂估入账是否及时合理;检查采购款支付的依据是否齐全,与合同约定是否相符,相关审批是否符合权限。

(六)分析与考核环节。在“分析”环节上,企业采购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定期对计划准确率、保证供应率、质量合格率、厂家直供率以及采购管理等情况进行分析,并向企业有关会议报告;在“考核”环节上,企业应建立与采购相关的考核办法,定期对采购管理情况进行考核。

采购合同内控管理第2篇

因此,我们探索尝试以合同审计为切入点,搭建一个覆盖“采购方式、价格确定、合同签订、履约付款、合同结算”业务流程的全项目监控、全过程跟踪审计的采购项目内部控制体系,服务于企业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显得很有意义。

一、概述

(一)内部控制和采购项目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主要是为了避免错误、侦察错误、改正已察觉的错误,在损失风险较高处及需加强控制处,加强控制上的弱点。运用恰当有利于减少疏忽、错误与违纪违法行为,并改善经营活动,以提高工作效率与经济效益。采购项目内部控制必须以企业发展目标为统领,围绕企业风险取向合理设定控制目标,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使之处于有效的监督之下。

(二)内部控制审计和采购项目内部控制审计

内部控制审计就是确认、评价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过程,包括确认和评价企业控制设计和控制运行缺陷和缺陷等级,分析缺陷形成原因,提出改进内部控制建议。采购项目内部控制审计目标旨在评价采购业务流程内部控制是否良好建立及遵循程度,完善采购业务流程风险控制机制,从而提高采购项目内部控制的营运效率和效果。

二、采购项目内部控制原则和主要审计方法

在设计采购项目内部控制体系之初,我们对现有业务流程和合同审计进行梳理,加强弱点控制,最终确定以“业务人员报审―审计人员审核―审计结果反馈”为基本审计流程。以合同审计为切入点,应用“起点介入、过程监督、突出重点”控制原则,集中体现“协同审计”理念,主要对合同采购业务开展程序性审计,在此基础上选择开展过程跟踪和实质性抽查审计,从而达到“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逐级结合、统御全体”的统合作用。在制订采购项目内部控制流程时,认真分析企业采购业务现状与风险导向,理顺采购业务相互间的关系,选择关键控制点时考虑了三个方面因素:一是能够最好地衡量业绩,二是能够反映重要的偏差,三是能够以最小的代价纠正偏差。因此,采购项目内部控制体系以合同审计为关键控制点设置体现了精而准的原则。内部控制基本理念为:

采购项目内部控制实质是不同类别的控制相互配合,以达成目标。采购项目内部控制特征是全面性、经常性、潜化性、关联性,使采购活动符合企业利益及既定规范。内部牵制着重于将审计监督渗透于采购业务运行之中,寓牵制于处理程序之中,其目的在于防止或及早发现错误或舞弊,使错误与舞弊减至最小程度,从而达成运营效果与效率的最大化。采购项目内部控制原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科学合理的可操作性,在各控制关键点或风险区域时段,明确与该控制点相关的操作步骤、各步骤及审计部门或审计岗位所应履行的职责权限;二是利于控制的相互牵制性,纵向关系上,使采购业务下级受上级监督、上级受下级牵制,横向关系上,使采购业务接受审计监督部门检查和制约;三是便于检查的标准性,建立针对各个环节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具有客观性和可比性的内部控制标准和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一项采购业务完成后,审计监督部门对每个环节检查评价和打分,并分析产生偏差原因,分清责任。

三、采购项目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审计对策

烟草行业全面审计反映,采购项目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采购方式审批程序履行不完整,未建立供应商资质认证制度并严格执行,采购合同制订和执行、过程管理和监督职责、验收和付款方面不合规,项目后评估管理不到位等。全面审计查摆出采购项目问题点数量11个,涉及金额60 485.85万元,其中:

针对采购项目内部控制存在的共性问题、突出问题,审计部门深入分析产生原因,提高内部控制意识,督促完善采购相关管理制度,建立长效内控机制杜绝类似问题再次发生。一是优化采购业务内部控制流程,设置审计关键控制点;二是实现采购基础信息高度共享,将审计内控系统与采购管理系统有效对接,提高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三是加强采购预算和价格的审计控制,预算控制重点审计固定计划中采购物资的资金占用量和补充计划中物资采购的及时性,价格控制以“应招尽招、真招实招”的公开招标为主要采购方式,建立性价比审计内控机制;四是建立采购项目定期审计评估机制,对采购成本控制(起伏价)、采购交期控制(采购进度达成率)、品质成本控制(进货品质达成率)进行绩效考核与审计评估。从审计监督内部控制角度,重点解决审计与业务流程脱节问题,推行实施“实时跟踪+联网核查”审计模式,逐步实现内部控制审计的“三个转变”:从单一的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静态审计转变为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现场审计转变为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相结合。

四、以合同审计推进采购项目内控体系建设

(一)采购项目内控体系总体审计业务流程设计

审计业务流程设计与运行,是采购项目内控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我们对企业所有采购业务通过制度化的控制手段和图形化的流程模型来进行再造,达到审计业务流程优化。一是以流程管理为内控体系载体,通过审计流程管理发挥内控体系作用,在流程中设置项目批复、合同管理、送审管理、项目管理等关键控制点,梳理明确审计业务流程使内部控制发挥最大效用。二是以审计流程管理促使采购工作有章可循,从业务流程入手开展审计,在管理控制的采购链条中查找问题,使审计工作很快切入问题根源,从根本上强化采购项目内部控制。三是以合同审计为切入点,对采购项目审计业务流程进行基础性再思考和实质性再设计,从而获得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的显著改善,通过审计“流程再造”完善采购管理、加强内部控制,通过审计“流程再造”不断优化采购业务链条,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和问题,增强采购业务管理和审计内部控制的互动性。四是以所有参与方为审计资源进行整合,把业务部门、审计部门及中介机构流程整合引入内部控制资金监管链条,将审计系统与投资管理系统、两项工作系统有效对接形成闭环式内部控制,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总体业务流程为:

(二)审计内控系统与采购管理系统有效对接

烟草行业的投资管理系统、两项工作系统运行已久,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采购管理模式,将审计系统与其有效对接,可以极大提高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从投资管理系统和两项工作系统的“项目实施方式”审计介入,对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单一来源等采购方式的确认审查是否合规、合理,坚持以公开招标为主要采购方式,确保“应招尽招、真招实招”;在两项工作系统“发起合同审批”环节切入审计部门审批流程,将审计部门审核结果反馈到两项工作系统中;在投资管理系统和两项工作系统的“签订的合同信息”环节实现审计系统信息共享;对两项工作系统中的工程类项目,嵌入审计部门付款审批流程,将审批结果作为两项工作系统的资金支付申请信息依据;最终实现投资管理系统、两项工作系统、审计系统“付款信息”共享,形成采购项目内部控制闭环式审计管理。

(三)审计在采购项目内控体系中的主要做法

从内部控制的“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大要素可以看出,内部控制是否健全以及能否严格执行,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主要是对管理活动予以制约,使经营活动符合企业利益及既定规范和标准。采购是指以合同方式有偿取得工程(含信息化项目)、物资和服务的行为,包括购买、租赁、委托、雇用等,我们将其整合归类为“工程类采购、物资类采购、服务类采购”三大项,以合同审计为切入点的采购项目内部控制体系,主要履行采购项目运行流程的内部控制审计。一是以采购项目合同签订审计为切入点,主要对合同洽谈和主要条款以及送审资料的合法性、合规性、完整性进行审计,包括年度采购计划、项目采购方案、采购招标文件、商务谈判文件、与中标中选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以及对方单位资质等相关资料;二是开展采购项目合同履约过程跟踪审计,主要对到货验收、签证、结算付款等情况进行审计。主要做法为:

项目管理式审计 项目管理式审计是由内审人员对所有签订合同进行审计,参与监督合同签订的重要过程,实现合同内控审计日常化。以采购项目合同签订审计为切入点:一是审“该不该签”,对合同项目的可行性审查和效益性审查,检查合同项目是否列入年度采购计划并报批,检查合同项目是否经可行性研究或项目评估,其技术性、经济性是否先进、合理,检查与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是否真实、可靠,检查合同标的数量是否适当,能否满足企业生产经营需求,检查合同约定是否充分考虑企业生产经营实际需要。二是审“跟谁签”和“以什么样价格签”,对合同签约主体选择和合同价格选择的合理性、适当性进行审计,首先审查合同签约主体的合法性,其次审查供应商确认和合同价格确定的合规性。三是审“怎么签”,对合同形式、文本格式和合同条款进行审计,首先审查合同形式是否符合法规,其次审查合同文本是否符合规范,重点审查合同条款有无遗漏,主要条款内容是否具体、明确、切实可行,避免因合同条款不完备或过于简单、抽象,给合同履约带来困难而损害本企业合法权益。采购项目合同签订切入审计以来,审计采购项目合同共254项,涉及金额13 660.56万元,审查不合规条款153条,提出审计修改意见138条,采购业务部门采纳审计意见126条,审计意见采纳率91.3%,有效控制和规避了企业经济合同履约风险。

过程跟踪式审计 过程跟踪式审计是有重点、有目的地将合同履约管理纳入日常审计控制,形成关键控制点,实施相应审计程序的审计模式,侧重审查合同履约管理是否规范、有效。开展采购项目合同履约过程跟踪审计:一是审查采购项目管理是否存在内部控制设计缺陷,审查采购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对采购项目内部控制设计的健全性进行测试和评价,促进完善采购项目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二是审查采购项目管理是否存在内部控制运行缺陷,对合同执行结果和管理效果审计,主要审查合同内容是否得到严格、全面履行,审查有无合同违约,违约是否按合同及时组织索赔,审查合同管理效果是否满足效率、效益要求。采购项目合同履约跟踪审计以来,审计抽查采购项目共22项,涉及金额8 557.72万元,查摆问题46项,涉及金额3 849.16万元,提出审计管理意见51条,并督促采购业务部门及时整改,审计意见整改率94.5%。通过对采购项目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合同履约审计,为企业降低采购成本而直接产生经济效益达513.2万元。

五、采购项目内部控制审计展望

以合同签订审计为切入点的采购项目内部控制体系,是以合同履约过程跟踪审计为主线、以采购合同关键控制点为基础,内部控制审计在采购业务处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设置关键控制点的目的是为了发现和纠正舞弊,防范风险,而内部控制的重点也是防范风险,避免和减少差错和舞弊、效率低下、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关键控制点及其控制措施准确与否决定了企业内部控制的成败。不同业务反映的控制点、关键控制点不同,要求的控制措施也有区别,但相同业务反映的控制点、关键控制点大同小异。现有采购业务问题重重,采购内部控制存在诸多缺陷,以合同审计为切入点而建立起来的采购项目内部控制体系尚处于探讨摸索阶段,采购业务内部控制是一个持续过程,不是一劳永逸的。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环境、顾客和竞争的变化,由于受采购业务活动中限定性不利因素影响,在实际应用中也必然会出现一些新问题亟待解决。如:受审计资源限制,合同履约审计覆盖面偏小,审计抽样存在一定缺陷等。笔者认为,加强采购项目风险管理,进一步强化采购业务内部控制势在必行。

(一)改善风险管理强化内部控制

企业风险管理有四个目标(实现战略、高效运作、客观报告、遵守法则)、八个要素(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沟通、监控活动),并在企业四个层次展开。对于任何企业来说,风险管理都是其经营过程中的核心内容。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层及相关人员的一项主要职责,应当通过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及风险程序来管理企业风险。而内部审计具有独立性、综合性、经常性和及时性等特点,在风险管理方面内部审计具有独特的优势。构建“以风险为导向、以内控为主线、以治理为目标”的采购项目内部控制体系,将风险管理理念贯穿于整个采购业务流程,使内部控制审计的价值作用凸显。通过对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健全性、有效性进行监督和评估,对风险管理过程的及时性、科学性进行评估,找出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薄弱环节,帮助企业发现并评价重要的风险因素,指出其控制缺陷,并提出改进意见,提供风险管理的有效方法和控制措施,帮助企业改进风险管理与控制体系,规避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损失,进而实现企业价值增加。在采购领域,以合同管理审计为主要内容,强调风险导向与审计关口前移,“全程参与”对风险进行识别、分析、评估、应对并进行有效控制,规避风险,不断改善风险管理,持续完善采购项目内部控制。

(二)采取补偿措施强化内部控制

在每一个覆盖“采购方式、价格确定、合同签订、履约付款、合同结算”业务流程的全项目监控、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内部控制项目实施后,应进一步采取补偿性控制措施,适时开展项目后评估工作,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作业评价:一是基础作业评价,包括供应商选择评价和购货作业评价,关注主要目标、主要风险及注意焦点;二是管理作业评价,包括计划管理评价和风险管理评价,关注企业管理活动、外部关系管理及提供服务;三是控制作业评价,包括资金处理作业评价和分析与调节作业评价,关注生产成本处理、财务报告及管理报告处理;四是建立合同审计信息系统,利用计算机对信息处理的准确快捷,审核流程数据验证、清理和转换,从而有效地利用计算机系统实现高效的审计工作。通过内部控制审计作业评价及信息化数据处理,可以及时发现内部控制体系的缺陷并应用PDCA循环不断加以完善,最终达成企业运营效果与效率的最大化。

(三)完善内部控制实现价值增值

内部审计本身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企业内部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可以对企业内部控制情况进行测试评价,指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上的缺陷及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偏差。内部审计人员通过查清其产生的原因,分析其可能造成的影响从而找出企业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督促有关部门整改落实,促进企业健全内部控制,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从而帮助企业预防和减少损失,为企业增加价值。在间接价值方面,内部审计会对企业职能管理部门产生潜在的“免疫系统”功能作用,会促使他们严格管理,落实控制措施,从而预防风险,减少损失。在采购领域,主要通过审查采购项目各项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及执行情况,评价其运行是否规范、有效等促进各项管控措施的落实,防范风险,从而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参考文献

[1]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中国内部审计准则[S].

采购合同内控管理第3篇

关键词:采购业务 内部控制 关键环节

一、提高对内部控制的认识

内部控制,是企业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完整安全,保障会计信息资料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续与措施的总称。内部控制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

首先,企业的领导层应深刻认识到建立和实施一套统一的、系统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竞争力。企业的所有决策,应统驭在内部控制体系之下;企业的所有活动,都应在内部控制管理之内;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应遵循内部控制管理要求。这既是全面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需要,也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采购业务作为企业活动的首要环节,是企业活动中的一项重要经济行为,应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关键控制点之一。加强采购环节的内部控制管理,不仅可以帮助企业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也可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次,采购部门的工作人员作为采购业务的直接执行人,应加强自身素质及对业务的学习,以高度的责任感认真履行本岗位职责,服从采购工作的内部控制管理要求,通过对采购过程的风险控制,使采购工作流程化、规范化、秩序化,切实实现提高采购管理水平及管理效率的目的。

二、正确评估采购的风险

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是控制活动,而控制活动是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施行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以确保内部控制目标得以实现的方法和手段。因此采购的风险评估是采购业务内部控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风险评估主要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

采购业务的目标应根据企业目标与实际经营情况设定,采购业务目标的设定应考虑全面,如按质按量按时完成采购任务,经济高效地满足企业运营发展的需求;追求采购性价比最优和采购总成本最低;以招标采购为主,灵活采用多种采购形式,提高采购效率;争取有利的付款条件与付款方式,按照合同结算条款履行资金支付职责;采购过程合规合法、公平公开、规范有序;采购合同或协议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外贸政策、行业规定和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等。

风险识别要充分考虑企业内部和外界所有可能发生的L险、每一个可能对企业产生影响的潜在事项。一般来说在采购环节中可能存在以下风险:采购行为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可能遭受外部处罚、经济和信誉等损失;采购管理制度不健全、存在漏洞,或制度执行不到位、监督考核不力,导致违纪违规问题的发生;使用部门请购依据不合理、不充分,相关审批程序不规范、不正确,可能导致企业资产损失、资源浪费或舞弊现象;采购验收程序不规范,可能造成资产损失或账实不符;采购合同或协议条款不符合国家相关规定或贸易政策,权责不清,审批程序不当,导致经济纠纷和经济损失等。在采购过程中应密切关注这些风险,随着市场大环境的改变,风险识别也是一个不断修正和变化的过程。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和外界环境的变化,对风险识别进行调整。

风险分析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进行分析和排序,确定关键风险点及应优先控制的风险,它是风险应对的直接依据。

根据风险分析结果,企业应考虑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和成本效益问题,及在技术和资源上的可行性,合理选择风险应对策略。企业应通过建立科学的风险应对机制,争取做出最大的风险应对方案。

三、合理设计采购流程

根据分析的风险应对策略,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设计合理的采购流程,尤其是采购关键环节的流程,是采购业务内部控制管理的重点。采购关键环节应包括请购、供应商准入与采购定价机制、采购合同签订、验收入库、付款与往来核对。

(一)请购。首先企业应建立采购请购制度,明确各部门或人员的职责及相应的审批权限,严格按照预算执行的进度办理请购手续。这一环节的重点是请购事项是否经过具有审批权限的人员进行审批,以及请购内容是否与原预算相一致,这需要通过预算管理和授权审批来控制。

预算是对采购执行的制衡保障,企业应根据制定的战略发展目标以及市场调研情况,做好采购预算工作,在保障生产需求的同时避免资源浪费。各生产部门应加强预算上报的准确性、及时性,所请购物资应在预算范围内。采购部门应根据各部门的采购预算结合库存实际编制全企业的采购预算,执行预算委员会审核的采购计划,对超预算和预算范围外的采购,应在经过特别审批程序后再执行。

请购过程要明确审批的职责和权限,各部门要遵循采购请购业务制度,明确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请购业务审批流程,确保采购请购业务按规定的审批程序执行,严禁未经审批而办理采购业务。

(二)供应商准入与采购定价机制。为减少库存的物资积压、降低采购物资的成本、节省物资供应费用,需加强对供应商和采购定价机制的管理。企业应建立供应商名录,及时、准确掌握各供应商的信誉、资金等方面信息,完善供应商档案。选择供应商的过程应公开、公平、公正,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供应商准入、选择、评价等方面的机制。了解供应商的资金状况、信誉程度及生产能力等情况,可以确保采购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也避免了询价人员的舞弊行为。

为提高采购效率,降低采购成本,采购部门应制定适合的采购定价机制,首先要了解研究市场价格变动趋势,确定采购执行价格或参考价格的公平合理性,避免由于信息不准确而造成的采购成本增加。其次要选择合适的采购方式,如公开招标、竞争性谈判和比质比价等,做好询价比价记录,采购过程公开透明,由监督部门对采购过程实施监督,对采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或处置意见。

(三)采购合同签订。采购合同签订是采购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前期采购市场调研、对比同类产品、编制招标文件、组织招(议)标等一系列繁琐工作的成果体现,也是处理后期采购付款、验收等具体交易及可能出现的纠纷的主要依据。内容明确、合法有效的合同可以有效地防范和控制采购合同的法律风险,并且为企业争取最大的利益。企业可以按照采购的性质不同,建立不同的、适合的合同范本。合同范本由专业人员审查,确保合同的合法性、可行性,以保障企业的最大利益。通过合同范本管理,使企业在签订合同过程中更具主动性,不仅可以提高合同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使采购工作严谨而不失灵活,而且可以降低合同签订风险,保障企业的自身合法权益。

(四)验收入库。采购物资到货后,物资管理部门应组织采购、质检、仓储等部门对到货物资进行验收,保证到货物资符合前期采购要求。企业应建立物资验收的流程、方法和标准,明确相关验收人员的权限和责任。质检部门负责物资的质量检验,检验合格后出具报告。仓储部门依据检验报告办理物资入库手续,编制入库单,登记库存明细账。这一环节的管理控制重点是物资合格标准的界定,物资验收资料是否齐全,验收入库人员是否符合不相容要求,库存明细账登记是否及时。

(五)付款与往来核对。采购部门应依据采购合同及到货情况提出申请,附齐采购合同、发票、入库单等相关资料,经过相应的审批后,提交财务部门。财务部门经过审核后进行账务处理及付款事项。企业应建立采购业务付款制度,明确相关人员的权限和职责及付款流程。这一环节的重点是付款审核是否严格,付款方式是否恰当。财务部门应当对发票等相关收据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核,采购部门当严格按照合同规定办理款项支付手续。财务部门、采购部门、供应商之间应当定期核对付款余额,确保付款正确。

最后,采购部门应将采购的过程资料保存好,做好相关记录,实行全过程的登记制度或信息化管理,确保采购过程可追溯。

四、采购内控制度的有效执行

企业在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和合理的采购流程的基础上,能否有效执行是提高采购管理水平的关键。为督促采购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首先,企业应当建立相应的监督和评审制度。在日常运作中对采购内控系统的关键环节进行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独立的审计部门对内控制度的执行进行督察,对采购环节内控制度的执行进行再检查,对采购控制体系的有效性和持续性进行监督和评审,不仅可以督促和提高采购部门的工作质量,同时也促进了内部控制管理的有效运行,使内部控制体系不断得到完善。其次,建立内部控制管理考核制度及责任追究制度来强化执行力度。明确相关部门及人员在采购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中的职责,加大对人员执行情况的考核,对工作责任心不强、敷衍了事,造成一定损失的人员进行责任追究,予以通报、警告处分或一定的经济处罚。通过加强对各级管理人员内部控制管理责任的追究,提高管理人员对采购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履行意识和业务水平,促进采购工作的规范运转。

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是保证企业高效运行的重要手段,因此建立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是企业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强化内部经营管理的客观要求。采购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能够使企业的采购活动全程处于受控状态,确保采购业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满足企业正常经营的同时也可以防范采购业务带来的风险。运用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可以提高采购管理水平,同时全面提升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企业应在工作实践中科学运用内部控制手段,不断完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最终达到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实力的目的。S

采购合同内控管理第4篇

关键词:双内控;企业文化;流程控制;采购管理

一、双内控的含义

双内控就是控制+监控,但双内控管理并不是机械地把监控和控制分离,而是注重分离后互动式运行,有效的监督是进行内控管理的必要保障,企业整体的规范发展,不仅需要经营与监督同步,还需要在监督层面做到监控与控制既良性互动又有效分工,控制的职能一般都体现在业务现场,使控制成为监督的基础;监控的职能则由公司独立的风险控制或合规部门在场外实施,前者侧重只能这样办,后者侧重不可以那么办,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构成了业务上控制,业务外监控的两道风险防线,实现提高风险管理的效果。在采购内控管理的实际操作上,不仅通过界定将监控和控制这两个不同风险管理环节的职能明确划分,而且要形成明确的互动情形,从而实现部门风险监控的独立,以及与一线业务部门的风险控制的有效分工。这样就不仅达到了经营与监督的双线条制衡,而且监控与控制也是双线条制衡的结果。一线现场控制环节,内控专人负责所在部门的风险,并同步监督本部门经营管理、业务运作,根据现场情况进行即时判断,预测并把控、阻断、处置可能出现的风险。在风险控制方面接受检查、评价,并与风险控制部门之间形成报告和被报告的关系,这样既可以对公司范围内的风险点进行独立的识别、评估、监控,又能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通过预警、揭示、检查等方式反馈给部门内控负责人,并保持持续的跟踪监控,对其整改、处理的结果形成确认和跟进。对各环节的全面控制,必须由公司最底层通过相互连接的行动,以并行的方式来实现。在业务和管理上,部门内控负责人受内控部门的直接指导和专门的监督考核,这样,才能保证各部门内控负责人紧紧依附于合规管理、风险控制的每一个环节。为保证以上内控管理职能的有效发挥,公司应通过严密的组织结构构建一个完善的制度体系,为内控管理提供坚实的保障。双内控可以让业务或职能管理上下各级更清楚自己的基本职能,实现决策与经营间的互动,当发生重大风险时迅速界定责任,并以此督促各部门在内控中尽职尽责,为公司建立科学的授权体系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实现内控管理的有效性。

二、内部控制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执行与企业文化建设密切相关,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正常运营的行为标准,而企业文化则是统一员工思想、价值观念的黏合剂。通过二者的有效结合,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经营中不协调、不统一的问题。这里的关键是企业所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必须是科学合理的,企业文化必须是企业价值观和经营理念的融合。企业的管理形式、方式及控制点的内部控制都各不相同,但万源归宗,都离不开企业文化。

三、双内控企业文化建立

为有效地解决公司各种各样和内控相关的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内控管理上升为一种企业文化,在企业中建立一种以内控管理、企业风险控制为理念的企业文化,那么如何建立呢,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塑造内控风险管理理念的核心价值观

企业文化的核心层是企业的愿景、使命、价值观等,也是制度及行为的基础,要建立内控型的企业文化,塑造内控风险管理理念,就要把风险管控思想融入到企业的核心层,不断强化这种管控思想,形成集体向善的力量,使制度约束演变为员工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真正实现企业文化在企业日常经营和员工实际行动中的引导作用。企业要建立员工普遍认可的价值体系,制定引导员工行为的准则规范,形成以管控风险为理念的经营思想,倡导有利于激发员工团结协作的企业风气等方式。结合内控管理,科学系统的企业文化要具有导向功能,通过观念来决定行为规范。要具有约束功能,使员工自我控制,自我规范,要具有激励功能,通过内控文化的塑造,使每位员工从内心深处自觉产生风险管控意识,形成强烈的使命感和持久的驱动力,让组织成员对群体意识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并积极参与进来。将风险管控理念以文化的形式渗透到公司的每一个层面,通过内控文化的影响来提高广大员工的内控管理理念。

2.建立具体内控制度

核心价值观虽然是建立在内控企业文化基础之上的,但不具备可操作性,企业对组织及员工文化理念的建立往往是通过制度来规定的。同时根据组织的管理特性,设立互相制衡的理念。合理确定岗位,严格岗位分工,对于一些不相容的岗位要分离,以达到互相制衡、预防风险的目的;明确职责,确定各岗位和员工在业务操作中责权利的划分和应承担的责任,使每一项业务都纳入到控制过程;实现从形式到位到实质到位的转变,在建立硬环境的基础上加强软环境的建设,确保机制到位,实现内控管理的实质性到位。

3.形成良好内控行为

只有真正落实到行为上的企业文化才能充分发挥其巨大的影响力,才能推动企业文化的建立、发展。只有使员工自觉遵守公司管理规定,落实到行动上,才能使每一位员工从制度转移到具体日常行动中,进而成为自己的一种工作习惯。员工是企业经营文化的创造者、实践者、受益者,企业只有形成尊重人,理解人,关爱人的文化氛围,员工队伍才能充满凝聚力、创造力、竞争力。在内控风险管理过程中要尊重全体员工的首创精神,努力使全体员工在主动参与中了解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认同企业的核心理念。

四、物资采购内控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企业控制环境不利于内控管理

企业控制环境是指国家对经济建设出台的方针政策,企业为加强管理配套的制度以及管理流程等各种因素产生的一种氛围,企业控制环境的好坏影响采购内控管理的有效执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整体运作环境的不断变化,控制环境变得越来越不利于企业物资采购内控管理,并可能导致企业采购业务的控制方法失去效力,产生以下突出问题:采购人员法律意识淡薄。很多采购业务人员对相关法律知识极其欠缺,采取无所谓的态度,这就导致很多业务出现违规的现象,可能遭受外部处罚,经济损失和信誉损失,或在业务执行过程中,一旦发生纠纷,没能力用法律武器保护合法权益。管理组织体系设置不合理。根据采购业务的特点,内控要求企业要进行集中采购,而很多企业采购业务经由多个部门进行,多头采购现象严重,必将导致采购流程及信息传递的失控,以及采购成本大幅增加。缺乏良好的责任追究制度和考核机制。缺乏对采购人员的责任追究制度,对物资采购的质量没有进行一对一负责制的严格管理。对采购业务缺少必要的业务考核制度,导致干好干坏一个样,一方面导致采购失控,另一方面采购人员缺乏优化采购成本的意识。

2.重控制轻监督

采购管理对企业发展尤为重要,直接决定公司的经营成本、经营效益,然而在实际管理中,很多公司在物资采购过程中的敏感问题很难控制,检查内部管理制度非常健全,部门设置十分全面,人员配备相当到位,很多时侯却不能阻止问题的发生。仔细思索采购管控流程,不难发现在制定采购内控流程过程中往往内控设计者对业务了解不深,业务部门不愿意被内控的繁琐绊住手脚,内控部门由于信息不对称失去对业务部门的监督管理,这就造成了只有控制,没有监督或监督不到位的现象,久而久之就成了内控是内控,业务是业务的两张皮,很难做到风险控制。经营管理和内控管理共生共存,既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才能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经营。

3.信息沟通不顺畅

信息和沟通是企业内部人员在执行、管理和控制企采购过程监督图2采购过程阶段的控制与监督过程采购方式选择:大宗采购应用招标方式进行,合理确定招投标的范围、标准、实施程序和评标规则。包括公开招标、邀请招标、询标竞价的方式。事前监督:对招投标前期准备阶段的工作进行监督;事中监督:对招标以及中标单位签订合同的全过程进行监督;事后监督:对中标单位合同履行的过程进行监督。供应商选择:通过招标、市场询价等方式与供应商取得联系,对供应商的资质、商业经营等情况进行调查,建立供应商档案。对合作的供应商资质、商业信誉、价格、交货期等情况进行考核,确定最优。不定期抽查供应商的资料,信誉度,及时监督更新供应商数据库,参加供应商评估以及比价择优循环工作。价格确定:健全采购定价机制,采取协议采购、招标采购、询比价采购、动态竞价等多种采购方式科学合理确定采购价格,采购部门定期研究重要物资的成本构成及变动趋势,建立采购价格数据库,定期更新。根据比价信息和比价表进行价格核定,在核定的价格内并经质量检验合格的,才能进行结算等手续,同时抽查和监督,是否经过询比价,有无记录,招标方式采购是否符合管理规定,应集中采购的是否有自行采购现象。协议或合同签订:根据确定的供应商、采购方式、采购价格等情况,拟定采购合同,对于重要的合同,应组织法律、技术、财务等专业人员参与谈判,必要时聘请外部专家参与相关工作。定期抽查合同签订过程合理性,条款是否符合法律及规定,执行是否按约定进行。检查相关部门是否对合同进行审核,签订的合同是否送交财会、法律等监管部门。采购过程管理:跟踪合同履行情况,检查可能影响供货的异常情况,建立重要物资的巡视、点检和监造制度,选择合理的运输工具投保等事宜,实施全过程采购登记和信息化管理。监督检查采购部门是否及时关注产品的供货进度,满足业务部门的需求,进行全过程监督检查。业经营活动中的重要依据和管控手段,在实际经营过程中,信息系统不完整、沟通不顺畅直接影响物资采购的内部控制效率和效果。信息沟通是管理层向业务层传递控制信息,使业务人员能及时明白自己在采购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在很多时候由于管理层没进行沟通或公司管理控制方法传达不清导致业务人员理解公司管控制度不到位,影响实施效果。另一方面是业务人员处在具体的工作一线,在日常工作中会接触到一些关键的经营信息,如市场、价格变动等,要及时、有效传递给管理层,以便做好决策。由于业务人员顾忌各方面因素不能把有价值的信息传递给管理层,或管理层不屑于听取下面的意见导致关键机会不能有效把握。横向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负责采购计划审批的部门往往没掌握足够的物料供求信息,只能在采购部门提供的资料上进行选择。企业虽然要求多家比价,择优采购,但供应商的选择及采购信息的控制权由物资部门控制,无法做到良好的内控,造成监督和实施者之间信息不对称,很难保证采购公平、客观。

五、双内控法物资采购管控

1.物资采购双内控控制模型

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其实质是强化企业的过程管理和流程管理,因此制定严密合理的采购业务管控程序就是提高采购管理水平的重点。就事物的一般规律来看,企业某一经营行为的全部过程为“启动、过程、结果、跟踪反馈”不断往复循环的过程。问题的解决程序也不外乎“发现问题-分析处理问题-解决问题-评价与反馈、跟踪监督”。物资采购过程也同样符合以上规律,同时依据双内控理论设计出物资采购管理双内控模式:这一模式出于有效阻止风险的目的,依据强制留痕的原则,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将每一项采购业务和职能对应到相应的监控对象,达到环环相扣的监控效果,在此过程中,要对每一环节进行界定,同时找到与之对应的监控内容和方法。在采购相关业务环节中,进行合规审查或风险评估,即开始监控。在业务、职能的进展和不断深入的过程中,监控始终在检查判断,一旦发现问题,就可以迅速反应,快速处理,及时进行差错纠正,达到防止风险隐患变为事实或风险进一步扩大的目的。

2.如何利用双内控模式进行采购管控

(1)采购启动阶段采购业务最初是由业务需求部门发起的,所以采购的启动阶段就是物资的请购以及编制的采购计划,采购需求应与生产经营计划相适应,企业应当依据采购需求进行审批,并进行归类汇总,统筹安排采购计划,规避相同物资的多头采购,配合采购启动管理,企业应建立相应的控制制度,首先建立集中采购制度,能有效地提高采购业务效率,通过集中采购来降低成本,堵塞管理漏洞,同时要建立预算管理制度,需求部门应严格按照预算执行进度办理求购手续,对于预算外的采购项目应重新办理求购手续。内控管理部门要监控整个采购审批过程,采购依据是否充分,审批人是否依据采购需求实际情况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经办人按照审批人的意见进行采购计划的拟定,对于超出授权范围的审批或超出需求范围的采购计划要及时指出,问题严重的要向上级主管部门反映。对于重要和技术性较强的采购业务,应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实施集体决策和审批,防止出现决策失误而造成严重损失。这一环节的管理控制重点是检查采购方案是否经采购部门负责人审核,是否明确采购物资的具体数量、质量要求、交货期、采购方式等,相关审定是否符合权限。(2)采购过程阶段采购过程阶段决定采购的直接成本,其与企业的经营效益密不可分,此阶段可能出现的漏洞最多,控制也最复杂,是整个采购业务的重中之重,此过程主要包括采购方式选择、供应商的选择、采购价格的确定、框架协议或采购合同的签订,管理供应过程。为了便于说明,依据双内控控制原理,以流程图的方式解析此阶段的控制与监督过程,如图2所示。(3)采购结果阶段此阶段主要是到货验收以及付款环节,此阶段要制定采购的验收标准,验收单位要依据质检部门出具的质量检查证明,仓储部门依据检验合格的报告办理入库手续,编制入库单,登记库存明细账。财会部门应依据采购合同、入库单、发票等及时作账务处理。采购款的支付应由采购部门根据采购合同及到货情况提出申请,填制付款申请单、附齐相关单据,经采购等部门负责人审核签字后送财会部门审核,财会部门根据资金安排、使用计划、预付情况及合同约定办理款项支付手续,采购款支付应经相关领导审批后办理。此阶段的主要监控重点是检查物资入库验收资料是否齐全,验收入库是否符合不相容要求,库存明细账登记是否及时。这一环节的内部控制管理重点是检查财务入账手续是否齐全,暂估入账是否及时合理;检查采购款支付的依据是否齐全,与合同约定是否相符,相关审批是否符合权限。(4)采购后评估阶段此阶段是物资采购回公司后的后续程序,将直接验证采购的成果以及对前面不足的修正,业务部门应定期对物资需求计划、采购计划、采购渠道、价格、质量、成本、合同签订及执行等进行专项的评估和综合分析,及时发现采购业务的薄弱环节,优化采购流程,同时把采购业务的关键指标纳入考核体系。促进公司生产、销售及采购环节的有效衔接。此阶段内控部门要实时依据合同跟踪流程,对照招标文件、比价单等采购依据文件核对货物是否彼此相符,保证控制措施落实;依据定期对账和货款签收制度监控财务部门、采购员与供应商的对账情况,保证账账相符,并对照招标和比价采购结果进行跟踪;同时建立审计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结合的制度。

六、结论

总之,内部控制实践与企业文化相融合才是健全的和实事求是的,企业文化对降低内部控制成本、提高内控有效性至关重要。企业培育内控风险管控型企业文化是一项长期的过程,是不断进取,开拓创新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企业在业务运行中不断的倡导内控文化,进一步提升内控层次,延伸工作内涵。在建立了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和严密合理的采购程序的基础上,是否能够有效执行就是关键。企业通过控制加监督管理的规范流程约束公司经营行为和员工的执业行为,这是靠他律来达到内控管理的目的,但再好的管理制度也会有它的缺陷,正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所以最终要建立的是一种高级的内控管理,也称“价值型内控”,即任何一家公司的管理都不能单纯靠制度和方法,要真正做优、做强,必须依靠公司文化,团队文化,要让每一位员工都自觉成为内控的一员,企业管理就可以实现由“被动内控”向“主动内控”转变,并逐渐形成一种以风险控制为导向的企业文化,建立了好的企业文化再配合上双内控管理,那么企业内控管理将无往而不胜。

作者:刘海军 刘晓冰 单位:大连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

参考文献

[1]成中英.C理论:中国管理哲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采购合同内控管理第5篇

1、正确认识,是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提高采购管理水平的前提

从公司管理层到具体的采购业务部门每一名工作人员对采购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有个正确的认识,是保证内部控制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和取得成效的前提。

2、制度保障,是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提高采购管理水平的基础

建立完善的物资采购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既是满足提高采购管理水平的需要,也是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同时更是全面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需要。

3、程序合理,是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提高采购管理水平的重点

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其实质是强化企业的过程管理和流程管理,因此制定严密合理的采购业务管控程序就是提高采购管理水平的重点。包括采购计划方案的编制审定、供应商的选择与价格确定、合同签订与管理、物资验收入库、采购付款与往来核对等管控节点。

3.1采购计划、方案的编制与审定环节。

这一环节可以使公司最大限度地控制采购预算,其一般管理控制程序为采购部门根据企业生产经营需要,提出物资采购的申请,仓储或有关部门平衡库存后由物资管理部门编制采购计划。采购部门根据采购计划编制采购方案,采购方案应明确采购的原则、采购的渠道、供应商的选择方式和范围等内容。这一环节的管理控制重点是检查采购方案是否经采购部门负责人审核,是否明确采购物资的具体数量、质量要求、交货期、采购方式等,相关审定是否符合权限。

3.2.供应商的选择与价格确定环节。

这一环节是采购管理控制工作的重点,可以使公司的采购预算资金得到有效的使用,使公司经营成本降低,并直接关系到公司的经营效益。其一般管理控制程序为采购部门应根据审定的采购方案,通过招标、竞争性谈判采购或询价采购等方式确定供应商与采购价格。这一环节的管理控制重点为采购是否经过询比价、有无询比价记录,通过招标方式采购的是否符合招标管理规定,对大宗、批量、重要及特殊物资的采购是否采取招标方式,应集中采购的是否有违规自行采购的现象,相关审定是否符合权限。

3.3.合同签订与管理环节。

这一环节可以规避采购风险,保证公司的合法利益。主要通过合同范本管理,提高合同管理工作的规范化,降低合同签订风险;通过资质信用管理,建立供应商诚信档案体系,降低了履约风险;通过合同风险点管理,强化合同履行的风险意识,减少合同履行风险;通过合同会签管理,提高合同审批效率,规范业务流程;通过合同履行管理,加强经营过程的控制能力,提升公司精细管理水平;通过合同统计分析管理,提高公司经营决策自我分析能力。这一环节内部控制管理的重点是检查相关部门是否对合同进行审核,签订的合同是否送交法律等相关监管部门。

3.4.物资验收入库环节。

采购物资到货后,物资管理部门应组织采购、质检、仓储等部门对到货物资进行检验清点,仓储部门依据检验合格的报告办理入库手续,编制入库单,登记库存明细帐。这一环节的管理控制重点是检查物资入库验收资料是否齐全,验收入库是否符合不相容要求,库存明细账登记是否及时。

3.5采购付款与往来核对环节。

财会部门应依据采购合同、入库单、发票等及时作账务处理。采购款的支付应由采购部门根据采购合同及到货情况提出申请,填制付款申请单,附齐相关单据,经采购等部门负责人审核签字后送财会部门审核,财会部门根据资金安排、使用计划、预付情况及合同约定办理款项支付手续,采购款支付应经相关领导审批后办理。这一环节的内部控制管理重点是检查财务入账手续是否齐全,暂估入账是否及时合理;检查采购款支付的依据是否齐全,与合同约定是否相符,相关审批是否符合权限。

3.6执行有效,是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提高采购管理水平的关键

采购合同内控管理第6篇

关键词:物资采购;管理;控制

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点工作任务,是企业为了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保证信息质量真实可靠、保护资产安全完整、促进法律法规有效遵循、规避生产经营风险,由企业管理层及其员工共同实施的一个管理过程。而物资采购环节又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重点,因为采购直接关系到生产的质量,关系到企业的成本和利润,是企业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的重要环节。那么,如何才能通过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来提高采购工作的管理水平呢?

笔者认为,要通过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来提高采购工作的管理水平要遵循四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即:正确认识是前提、制度保障是基础、程序合理是重点、执行有效是关键。只有做到这些,并结合各自企业实际,予以适当的完善和补充,才能真正达到通过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来提高企业采购管理水平的目的。

一、正确认识,是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提高采购管理水平的前提。

从企业管理层到具体的采购业务部门每一名工作人员对采购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有个正确的认识,是保证内部控制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和取得成效的前提。管理层要着眼于企业的科学发展,善于从宏观层面审视采购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并纳入重要的企业议事日程。采购业务部门的工作人员要以高度的责任感,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服从服务于采购工作的内部控制管理要求。也就是说,企业的一切管理工作,应遵循内部控制管理要求;企业的一切决策,应统驭在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之下;企业的一切活动,都不能游离于内部控制管理之外。这既是完善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更是全面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需要。

二、制度保障,是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提高采购管理水平的基础。

建立完善的物资采购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既是满足提高采购管理水平的需要,也是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同时更是全面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需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通过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来规范和管理采购程序和标准,并开展定期的评价和维护,必将为采购管理水平的提高、确保资金的安全完整、有效抵御和控制经营风险、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等几个方面提供有力的保障。强化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建立是进一步强化公司内部经营管理、全面提升管理水平的客观要求;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使企业的经营活动全过程均处于受控状态,确保采购业务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促进采购工作的规范运转。

三、程序合理,是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提高采购管理水平的重点。

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其实质是强化企业的过程管理和流程管理,因此制定严密合理的采购业务管控程序就是提高采购管理水平的重点。包括采购计划方案的编制审定、供应商的选择与价格确定、合同签订与管理、物资验收入库、采购付款与往来核对、采购业务的分析与考核等管控节点。

(一)采购计划、方案的编制与审定环节。这一环节可以使企业最大限度地控制采购预算,其一般管理控制程序为采购部门根据企业生产经营需要,提出物资采购的申请,仓储或有关部门平衡库存后由物资管理部门编制采购计划,经财务管理部门审核后报采购主管领导审定。采购部门根据采购计划编制采购方案,采购方案应明确采购的原则、采购的渠道、供应商的选择方式和范围等内容。这一环节的管理控制重点是检查采购方案是否经采购部门负责人审核,是否明确采购物资的具体数量、质量要求、交货期、采购方式等,相关审定是否符合权限。

(二)供应商的选择与价格确定环节。这一环节是采购管理控制工作的重点,可以使企业的采购预算资金得到有效的使用,使企业经营成本降低,并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营效益。其一般管理控制程序为采购部门应根据审定的采购方案,通过招标、竞争性谈判采购或询价采购等方式确定供应商与采购价格。这一环节的管理控制重点为采购是否经过询比价、有无询比价记录,通过招标方式采购的是否符合招标管理规定,对大宗、批量、重要及特殊物资的采购是否采取招标方式,应集中采购的是否有违规自行采购的现象,相关审定是否符合权限。

(三)合同签订与管理环节。这一环节可以规避采购风险,保证企业的合法利益。主要通过合同范本管理,提高合同管理工作的规范化,降低合同签订风险;通过资质信用管理,建立供应商诚信档案体系,降低了履约风险;通过合同风险点管理,强化合同履行的风险意识,减少合同履行风险;通过合同会签管理,提高合同审批效率,规范业务流程;通过合同履行管理,加强经营过程的控制能力,提升公司精细管理水平;通过合同统计分析管理,提高公司经营决策自我分析能力。这一环节内部控制管理的重点是检查相关部门是否对合同进行审核,签订的合同是否送交财会、法律等相关监管部门。

(四)物资验收入库环节。采购物资到货后,物资管理部门应组织采购、质检、仓储等部门对到货物资进行检验清点,质检部门出具检验报告,仓储部门依据检验合格的报告办理入库手续,编制入库单,登记库存明细帐。这一环节的管理控制重点是检查物资入库验收资料是否齐全,验收入库是否符合不相容要求,库存明细账登记是否及时。

(五)采购付款与往来核对环节。财会部门应依据采购合同、入库单、发票等及时作账务处理。采购款的支付应由采购部门根据采购合同及到货情况提出申请,填制付款申请单,附齐相关单据,经采购等部门负责人审核签字后送财会部门审核,财会部门根据资金安排、使用计划、预付情况及合同约定办理款项支付手续,采购款支付应经相关领导审批后办理。这一环节的内部控制管理重点是检查财务入账手续是否齐全,暂估入账是否及时合理;检查采购款支付的依据是否齐全,与合同约定是否相符,相关审批是否符合权限。

(六)分析与考核环节。在“分析”环节上,企业采购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定期对计划准确率、保证供应率、质量合格率、厂家直供率以及采购管理等情况进行分析,并向企业有关会议报告;在“考核”环节上,企业应建立与采购相关的考核办法,定期对采购管理情况进行考核

四、执行有效,是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提高采购管理水平的关键。

在建立了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和严密合理的采购程序的基础上,是否能够有效执行就是关键。一是可以通过拓宽监督管理渠道,来保证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实施,企业纪检监察、审计等监督管理部门要切实发挥监督的职能作用,对采购业务要由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的监督进行转变,并要充分发挥职工群众监督的作用,督促和约束采购部门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促进内部控制管理的有效运行。另外,还可以通过制定内部控制管理考核及其责任追究制度来强化执行力,明确相关部门及员工在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中应承担的责任,加大员工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考核力度,对工作责任心不强、敷衍了事、完成不力,以致造成后果的人员进行责任追究,并视情节轻重予以通报、警告处分或给予必要的处罚来增强了各级管理人员的内部控制管理意识,以此来提升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对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履行意识。

综上所述,通过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来提高采购管理水平,是企业改革与发展的要求,是企业提升综合市场竞争能力的要求,需要我们在工作实践中科学运用,不断完善和提升。

参考资料

1、《中小企业内部控制》 上海三联书店楼德华 傅黎瑛/编著

采购合同内控管理第7篇

关键词:物资采购;管理;控制

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点工作任务,是企业为了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保证信息质量真实可靠、保护资产安全完整、促进法律法规有效遵循、规避生产经营风险,由企业管理层及其员工共同实施的一个管理过程。而物资采购环节又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重点,因为采购直接关系到生产的质量,关系到企业的成本和利润,是企业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的重要环节。那么,如何才能通过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来提高采购工作的管理水平呢?

笔者认为,要通过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来提高采购工作的管理水平要遵循四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即:正确认识是前提、制度保障是基础、程序合理是重点、执行有效是关键。只有做到这些,并结合各自企业实际,予以适当的完善和补充,才能真正达到通过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来提高企业采购管理水平的目的。

一、正确认识,是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提高采购管理水平的前提。

从企业管理层到具体的采购业务部门每一名工作人员对采购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有个正确的认识,是保证内部控制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和取得成效的前提。管理层要着眼于企业的科学发展,善于从宏观层面审视采购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并纳入重要的企业议事日程。采购业务部门的工作人员要以高度的责任感,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服从服务于采购工作的内部控制管理要求。也就是说,企业的一切管理工作,应遵循内部控制管理要求;企业的一切决策,应统驭在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之下;企业的一切活动,都不能游离于内部控制管理之外。这既是完善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更是全面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需要。

二、制度保障,是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提高采购管理水平的基础。

建立完善的物资采购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既是满足提高采购管理水平的需要,也是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同时更是全面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需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通过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来规范和管理采购程序和标准,并开展定期的评价和维护,必将为采购管理水平的提高、确保资金的安全完整、有效抵御和控制经营风险、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等几个方面提供有力的保障。强化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建立是进一步强化公司内部经营管理、全面提升管理水平的客观要求;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使企业的经营活动全过程均处于受控状态,确保采购业务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促进采购工作的规范运转。

三、程序合理,是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提高采购管理水平的重点。

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其实质是强化企业的过程管理和流程管理,因此制定严密合理的采购业务管控程序就是提高采购管理水平的重点。包括采购计划方案的编制审定、供应商的选择与价格确定、合同签订与管理、物资验收入库、采购付款与往来核对、采购业务的分析与考核等管控节点。

(一)采购计划、方案的编制与审定环节。这一环节可以使企业最大限度地控制采购预算,其一般管理控制程序为采购部门根据企业生产经营需要,提出物资采购的申请,仓储或有关部门平衡库存后由物资管理部门编制采购计划,经财务管理部门审核后报采购主管领导审定。采购部门根据采购计划编制采购方案,采购方案应明确采购的原则、采购的渠道、供应商的选择方式和范围等内容。这一环节的管理控制重点是检查采购方案是否经采购部门负责人审核,是否明确采购物资的具体数量、质量要求、交货期、采购方式等,相关审定是否符合权限。

(二)供应商的选择与价格确定环节。这一环节是采购管理控制工作的重点,可以使企业的采购预算资金得到有效的使用,使企业经营成本降低,并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营效益。其一般管理控制程序为采购部门应根据审定的采购方案,通过招标、竞争性谈判采购或询价采购等方式确定供应商与采购价格。这一环节的管理控制重点为采购是否经过询比价、有无询比价记录,通过招标方式采购的是否符合招标管理规定,对大宗、批量、重要及特殊物资的采购是否采取招标方式,应集中采购的是否有违规自行采购的现象,相关审定是否符合权限。

(三)合同签订与管理环节。这一环节可以规避采购风险,保证企业的合法利益。主要通过合同范本管理,提高合同管理工作的规范化,降低合同签订风险;通过资质信用管理,建立供应商诚信档案体系,降低了履约风险;通过合同风险点管理,强化合同履行的风险意识,减少合同履行风险;通过合同会签管理,提高合同审批效率,规范业务流程;通过合同履行管理,加强经营过程的控制能力,提升公司精细管理水平;通过合同统计分析管理,提高公司经营决策自我分析能力。这一环节内部控制管理的重点是检查相关部门是否对合同进行审核,签订的合同是否送交财会、法律等相关监管部门。

(四)物资验收入库环节。采购物资到货后,物资管理部门应组织采购、质检、仓储等部门对到货物资进行检验清点,质检部门出具检验报告,仓储部门依据检验合格的报告办理入库手续,编制入库单,登记库存明细帐。这一环节的管理控制重点是检查物资入库验收资料是否齐全,验收入库是否符合不相容要求,库存明细账登记是否及时。

(五)采购付款与往来核对环节。财会部门应依据采购合同、入库单、发票等及时作账务处理。采购款的支付应由采购部门根据采购合同及到货情况提出申请,填制付款申请单,附齐相关单据,经采购等部门负责人审核签字后送财会部门审核,财会部门根据资金安排、使用计划、预付情况及合同约定办理款项支付手续,采购款支付应经相关领导审批后办理。这一环节的内部控制管理重点是检查财务入账手续是否齐全,暂估入账是否及时合理;检查采购款支付的依据是否齐全,与合同约定是否相符,相关审批是否符合权限。

(六)分析与考核环节。在“分析”环节上,企业采购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定期对计划准确率、保证供应率、质量合格率、厂家直供率以及采购管理等情况进行分析,并向企业有关会议报告;在“考核”环节上,企业应建立与采购相关的考核办法,定期对采购管理情况进行考核。

四、执行有效,是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提高采购管理水平的关键。

在建立了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和严密合理的采购程序的基础上,是否能够有效执行就是关键。一是可以通过拓宽监督管理渠道,来保证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实施,企业纪检监察、审计等监督管理部门要切实发挥监督的职能作用,对采购业务要由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的监督进行转变,并要充分发挥职工群众监督的作用,督促和约束采购部门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促进内部控制管理的有效运行。另外,还可以通过制定内部控制管理考核及其责任追究制度来强化执行力,明确相关部门及员工在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中应承担的责任,加大员工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考核力度,对工作责任心不强、敷衍了事、完成不力,以致造成后果的人员进行责任追究,并视情节轻重予以通报、警告处分或给予必要的处罚来增强了各级管理人员的内部控制管理意识,以此来提升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对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履行意识。

综上所述,通过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来提高采购管理水平,是企业改革与发展的要求,是企业提升综合市场竞争能力的要求,需要我们在工作实践中科学运用,不断完善和提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