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金融市场形势分析(合集7篇)

时间:2023-06-13 16:15:00
金融市场形势分析

金融市场形势分析第1篇

■ 基本情况

1.香港房价明显下降。自2003年下半年起,香港房地产市场逐步恢复增长,但自2008年三季度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香港房价逐步下滑,2008年10月,住宅价格已较6月高峰时回落11%(见图1)。

2.交易量大幅萎缩。2008年11月份,香港全部楼宇买卖合约登记3786宗,较10月份下降37.5%,创1991年1月份有记录以来18年的新低;楼宇买卖合约金额106.5亿港元,较10月份下降43.8%,为2003年5月份以来的新低。住宅方面,2008年11月份整体住宅楼宇买卖合约(包括一手、二手私人住宅,居屋、公屋及夹屋自由市场买卖)共3264宗(较10月份下跌30.8%),创1996年1月份有记录以来新低。住宅买卖登记总值90.1亿元(较10月份下降44.7%),创2003年6月份以来的新低(见图2)。

3.房地产贷款收紧。受全球经济环境影响,香港银行业贷款放慢,房地产业也不例外。2008年三季度末,香港房地产贷款余额1.26万亿港元,同比增长15.2%,较二季度回落1.1个百分点(见图3)。

根据香港金融管理局的统计调查,23家认可金融机构10月份发放住宅按揭贷款113亿港元,较9月份减少2.6%。新批出的贷款较上月减少5.9%,至137亿港元(见图4)。在新批贷款中,利率低于最优惠利率2.5个百分点以上的贷款所占比率由9月份的83.1%下降至51.7%。

■ 面临的风险

目前,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香港经济放缓,失业率上升 。同时,许多机构出售在港物业,并削减员工住宅津贴,对楼市形成多重打击。进入2008年第三季度,香港楼市交投清淡,楼价持续下调。如果危机持续,则可能进一步影响香港经济和房地产市场。

1.房价可能进一步下滑。受危机影响,香港经济增长放缓(香港2008年第三季度GDP按年率计算增长1.7%,较第二季度4.2%的增长进一步减慢),失业率攀升。银行房地产贷款亦趋于谨慎,据部分地产中介在2008年11月份的调查显示,每3个客户中只有1个能取得按揭,而超过1000万元或先前涨幅过高的住宅,则更难获得银行按揭。部分机构看低香港楼市,预测未来12个月香港房价还将下跌20―30%,豪宅将下跌30%或更多 ,并预期2011年前香港楼市不会有复苏迹象。由于香港按揭贷款成数在七成以内(参与按揭保险计划的除外),所以房价若下跌超过三成则会造成一定的负资产现象出现。

2.政府收入减少。由于开发商勾地愿望减少,香港2008财政年度上半年(2008年4月至9月)的地价收入仅为124.31亿元(其中7至9月卖地收入为零),较上年同期的404.56亿元大减70%,只达到财政预算案中全年地价收入的28.8%。政府收入的减少势必影响其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

3.地产机构倒闭可能增加。代表近9成地产中介机构的香港六大地产商会表示,其调查了约160家中小机构,其中8成机构在2008年10月份没有生意。若楼市持续清淡,预计至农历年前,有逾百家中小型机构倒闭。

■ 对下一步的初步判断

由于目前香港楼市泡沫因素不大,受全球金融危机和联系汇率制约束,香港利率不会过高,并且香港楼市供应较低、居民供楼收入比处于较低水平,楼市出现1997年大跌局面的可能性较小。

1.房价泡沫成分不高。香港2008年6月高点房价只是1997年高峰的73%,市民供楼负担只有三成左右 ,楼价大幅下滑风险较低。另外,以要素成本计算的香港房地产业增值(包括地产发展、租赁、保养、管理、和转售等)在本地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由1990―1997年间的8.6―11.3%降为2005年的4.5%,与房地产业息息相关的建造业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重也由4.6―5.5%降为2.9%,房地产业在香港经济中的地位明显下降,即使房地产业衰退,但其对经济的影响力已不像以前剧烈。

2.房屋新增供应有限,存货处于历史新低。香港政府实行“勾地”制,土地在挂牌出让前,必须由对该土地感兴趣的单位向政府提出购买意向,政府才组织对该地块的拍卖。目前,香港的房屋新增供应有限,存货处于历史低位。此外,2008―2009年的特首施政报告也强调政府不会贱卖土地,将协调相关机构控制批地,务求房屋供应能够配合市场需求,遏制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

金融市场形势分析第2篇

关键词:利率市场;核心企业;供应链

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006-02

首先让我们来看两组数据:

根据统计,截至2012年6月底,全国工商登记的中小企业从数量上已达到5204.64万户,其中中小企业达1308.57万户,个体工商户达3896.07万户,中小企业的数量占企业总数的95%以上。这些中小企业提供了近80%的城镇就业岗位,完成了75%以上的企业技术创新,纳税额占到国家税收总额的50%左右,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我国GDP的60%。中小企业面临的是充分竞争市场,具有灵活、高效等特点,能有效引导了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健康增长。中小企业大量存在,并在我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中华全国工商联统计的数据显示,我国规模以下企业中有90%的企业没有和银行发生过任何借贷关系,而微小企业中95%没有和银行发生过任何借贷关系。

截至13年6月,我国四大行国内个人活期存款余额就达到10.35万亿元,活期存款的利率为0.35%,而货币基金的平均收益接近4%,13年下半年至14年初经常甚至超过5%。货币基金的收益超过活期利息的10多倍。“余额宝”自13年6月13日开通存款业务以来,9个月不到的时间内规模超过4000亿,通过天弘货币基金进行运作,七天年化收益率一度超过7%,目前仍在5.6%以上。

第一个例子说明,数量巨大,并且在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中小企业无法取得贷款,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有效配置。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1)中小企业企业经营状况的高风险性与银行放贷的审慎性原则显著冲突,从世界范围内来看,中小企业获得贷款的成本和数量都受到了很大限制。

(2)传统的抵押模式阻碍了轻资产企业获得贷款。我国银行业目前仍然是依靠抵押来获取安全性的老思路,因此重资产的大型企业、资金状况良好的企业往往容易获得贷款,而最需要资金支持的中小微企业往往因为抵押物不足无法取得贷款。

(3)金融的定价机制比较紊乱。2011年以来货币环境总体稳中偏紧,并且这种状态在2014年将延续。数量工具控制下,大企业贷款具有天然优势。同时,由于利率水平整体较低,小企业在资金使用效率、资金价格上与大企业的差异无法得到充分体现。

第二个例子说明,利率市场化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得银行面临成本提升的压力。在以往的模式下,金融机构坚持审慎原则,仍然把贷款资源配置大幅倾向大中型企业;而当前,利率市场化改革方向以及互联网金融迅速正发展倒逼银行进行改革。贷款利率下限已经放开,未来存款利率市场化将进一步压缩银行的净息差,直接影响银行的盈利能力。银行的出路在于增加非利息收入和把贷款投向其更有定价能力的中小型企业。由于目前国内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很小的现状短期内无法改变(2013年中国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比21.5%),向中小型企业提供贷款成了银行业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净息差收窄的重要选择。欧洲和美国的大型银行正是通过向中小型企业提供贷款和服务,提升定价能力,使得净息差大大高于我国。(2010年美国银行业净息差3.7%,远超我国同期的2.5%以及2013年的2.68%)

然而,由于中小企业未建立征信系统,且单笔业务量小,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需要经过大量的调研论证,耗费大量的交易成本。并且即使花费高昂的成本也无法保证贷款的安全,此类贷款的高风险性与银行的审慎原则是相悖的。因此,我国银行业陷入了这样的窘境:一方面在利率市场化趋势下银行需要开拓定价能力较强的中小企业贷款业务来增强盈利能力,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虽然数量众多、作用重要但普遍资产较轻、风险较高,与银行贷款的审慎性不符。而设计合理的供应链金融模式正是解决这一困境的良方。

供应链金融是指核心企业、金融机构、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以及第三方物流机构,利用各自优势,整合信息流、物流状况,使信息充分流转,最终形成新增的、低风险的业务合作,从而使得整个产业链更高效运转的一种综合性金融解决方案。

站在银行角度,供应链金融是银行的一种业务模式,银行依托核心企业,通过对供应链上物流、资金流的控制规避供应链单一企业的信用风险,为核心企业和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站在供应链各企业角度,供应链金融是供应链上个企业利用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满足自身资金周转需要并维持供应链的正常运作;站在电子交易平台服务商的角度,供应链金融的解决方案是由提供贸易融资的金融机构、核心企业自身,以及将贸易双方和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有效连接的技术平台提供商组合而成。技术平台的作用是实时提供供应链活动中能够触发融资的信息按钮,比如订单的签发、按进度的阶段性付款、供应商管理库存的入库、存货变动、指定货代收据的传递、买方确认发票项下的付款责任等。

在整个供应链中,竞争力较强、规模较大的核心企业因其强势地位,往往在交货、价格、帐期等贸易条件方面对上下游配套企业要求苛刻,从而给这些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而上下游配套企业恰恰大多是中小企业,难以从银行融资,结果最后造成资金链十分紧张,整个供应链出现失衡。供应链金融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供应链中寻找出一个大的核心企业,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为供应链提供金融支持。

然而我们发现,一般意义上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只是使得部分中小企业贷款成为可能,实际操作中,虽然得到了核心企业的担保,以及更加充分的信息,银行依然面临信息不对称风险和道德风险。因此,当前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主要在抵押品价值估算方便、变现能力强的钢铁、汽车、家电等大宗商品领域,希冀通过抵押物的变现能力来减轻流动性风险。事实上,由于不直接参与产业链的业务环节,银行得到的信息总是不充分的,因此,银行应该跳出依靠抵押品来保证安全性的老思路,依靠取得充分的信息,通过价值成长判断来保障贷款的安全性。获取充分信息的最佳途径就是让业务的直接参与者核心企业深度参与该业务,把产业链中最有话语权、信息掌握最充分的核心企业利益与供应链金融业务深度捆绑起来。拥有充分的信息后,银行的利益保障不再仅仅依赖于流动性好的抵押品,从而,在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行业拓展上也可以大幅放开。

我们设计了一种简单、安全的解决方案――核心企业深度介入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如下图):银行以低于市场利率的利率贷款给核心企业,核心企业再将该笔贷款以委托贷款的形式委托该银行以较高的利息贷款给需要资金的供应商和经销商,在此过程中银行收取一定的手续费。

1.银行以低于市场的利率向核心企业贷款

2.核心企业向银行申请委托贷款

3.银行以委托贷款的形势将该笔资金贷给核心企业的上游供应商

4.银行以委托贷款的形势将该笔资金贷给核心企业的下游经销商

5.核心企业掌握上游供应商的资信情况,并要求上游企业进行应收账款抵押

6.核心企业了解下游经销商的经营状况,并要求下游经销商进行货物、单据抵押

如上图所示,整个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核心企业资信状况优秀,但本身不需要贷款,而上游供应商和下游经销商属于轻资产中小企业,不符合贷款要求,但急需资金支持,一般情况下只能通过民间融资,但成本高昂。通过核心企业深度介入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参与业务的多方都能受益。

1.银行方面。银行仅仅需要与核心企业发生直接信贷关系,核心企业资信优良,担保充足,各类审批手续简单便捷。虽然贷款的利率低于市场水平,但贷款安全性很高,低于市场的利率部分也能通过委托贷款的手续费得到补偿;

2.核心企业方面。由于核心企业对上游供应商和下游经销商具有较高的掌控力,并且对其资信状况、经营状况非常清楚,委托贷款业务的风险可控,通过这笔业务,核心企业可以获得一定的资金收益。同时,与上下游的贷款业务加强了多方的联系,强化了合作关系。并且为供应商提供资金,可以改善其资金不足导致的效率低,供应不足、产品质量不稳定等状况,为经销商提供资金支持可以提升其渠道拓展能力,批量进货能力,从而促进核心企业业务的发展,增加企业效益。

3.上下游中小企业方面。由于规模偏小、风险较高,资金问题往往只能通过民间借贷解决,成本非常高。通过核心企业深度介入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一方面得到资金支持且成本更低,另一方面,可以加强与核心企业的合作关系,促进长期合作共同发展。

由此可见,在利率市场化的形势下,核心企业深度介入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可以为银行以及整个产业链带来价值增值。

参考文献:

[1]王卫东.A白酒企业建立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可行性分析.河海大学MBA毕业论文.

金融市场形势分析第3篇

一、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山东省市场主体运行的基本态势

经过对走访活动中获取的有关数据分析,山东省各类市场主体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基本情况是:

(一)从基本层面看,大部分市场主体发展态势良好。统计显示,接受走访的各类市场主体中,经营正常的为80114家,占全部走访市场主体的77.4%:经营困难的为21503家,占20.8%;停产1935家,仅占1.8%。从市场主体属性看,经营困难的公有制企业占所走访的公有制企业总数的17.2%。外商投资企业占20.8%,私营企业的比例比公有制企业高7.6个百分点。比外商投资企业高近4个百分点,达到24.8%,个体工商户(含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比例为30.8%。

(二)从所属行业看,劳动和资本密集型行业受冲击较大。走访显示,在受到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企业中,困难企业占走访本行业企业总数的比例从高到低排在前几位的是:采矿业29.6%,制造业25.4%,商品供应商25%,房地产业24%,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23.4%,建筑业23.1%,批发和零售业20.9%,以上属于劳动或资本密集型行业。而在金融危机影响较小的市场主体中,困难企业占走访本行业企业总数的比例,从低到高排在前几位的是:金融业6%,教育业9.5%,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12.9%,文化、体育和娱乐业13.1%,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14.5%,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4.7%,科学技术、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17.7%。

(三)从经营规模看,中小型企业是受影响最大的群体。经营困难的企业中,注册资本10万元以下的占走访户数的25.7%,注册资本10-100万元的占23.3%,注册资本在100-1000万元的占22%,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的占20.4%,困难企业比例随企业注册资本提高呈逐渐递减趋势。个体工商户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销售额在5万元以下的业户,经营困难的占走访户数的41.6%,5~10万元之间经营困难的业户占29.7%,10万元以上的占28.7%。个体工商户的规模越大,所受影响程度越小。

(四)从产品销售方向看,外向型市场主体受影响程度远大于内向型市场主体。数据显示,在走访的企业中,经营困难的外向型市场主体占走访户数的36.1%,外销为主、内销为辅的市场主体占34.4%,内销为主、外销为辅的市场主体占28.2%,内销的市场主体占23.6%。可以看出。随着外向度的减小,受金融危机影响的程度也逐步降低。

(五)从竞争优势看,拥有自主品牌、信誉良好、掌握高新技术的市场主体抵抗冲击能力较强。调查中,共有18082家企业对品牌和信用状况进行了反馈。其中经营正常的13814家企业中,共拥有注册商标13014件、省著名商标821件、中国驰名商标153件、地理标志43件,拥有率分别为94.2%、5.9%、1.1%和0.3%。而经营困难的4268家企业中,注册商标、省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及地理标志的拥有率分别为41.2%、1.9%、0.03%和0.02%。经营正常的企业中,获得“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称号的有2271家,获得“消费者满意单位”称号的有1691家,争创率分别达到16.4%、12.2%,经营困难企业的争创率只有8.1%、6.2%。个体工商户的情况也大致相同。

此外,一些掌握核心技术、居于行业领先地位的企业,因其较强的竞争优势,也表现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山东华特磁电有限公司在行业整体市场需求出现较大萎缩情况下,凭借自身技术的高端型,不仅经受住金融危机的冲击,而且借机整合梳理了客户资源,产品订单相当可观,赢利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国际金融危机给山东省市场主体带来的不利影响

调查影响和制约市场主体发展的11个主要因素中,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资金不足和市场需求萎缩,其他因素的影响则相对较小。

(一)资金流动不足,企业融资环境恶化。金融危机爆发后,尽管国家和省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但大部分投资项目主要集中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而这些领域主要是国有大型企业,惠及中小企业的很少。据统计,经营困难的各类市场主体中,有资金缺口、急需融资的8982家,占41.8%,其中企业占51%、个体工商户占36.6%。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担保机制和其他融资平台,市场主体融资渠道狭窄。所以,在金融危机到来后,市场主体除运用自有资金外,83.4%的选择向金融机构贷款,15.3%的则运用动产抵押融资渠道,仅有0.9%和0.4%分别运用了股权质押和商标权转让、质押。

(二)消费信心下降,市场需求严重萎缩。金融危机严重削弱了国内外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和消费能力,特别是外向型市场主体受金融危机贸易传染效应和金融传导效应共同作用,外部订单大幅减少,而内向型企业特别是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由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市场观望情绪严重,成交量萎缩,直接减少了对其上游产品的需求,使其原材料和服务供应商等受到影响。走访显示。反映市场需求不足的市场主体有8924家,占经营困难全部市场主体的38.7%,其中市场需求萎缩造成困难的企业占50.5%、个体工商户占36.4%,市场需求严重萎缩已成为制约市场主体正常经营的重要因素。

(三)原料价格波动较大,企业成本大幅上升。2008年上半年,由于原材料涨幅高于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市场主体利润空间被压缩,许多企业为保证生产计划顺利完成,不惜高价储存原料。而下半年原料、产品价格同时暴跌,库存原料大幅贬值,市场主体短时间内难以消化原材料价格急剧下降的影响,亏损严重。调查显示。有15.8%的经营困难企业反映由于产品出厂价格下降给企业带来了不利影响,有14.1%的经营困难

企业反映因生产成本不断上涨导致经营困难,有14.2%的经营困难个体工商户反映由于原材料涨价影响了正常生产经营。

(四)创新经营不力,企业生产风险加大。技术创新最终表现为品牌竞争力和市场认同度,提高品牌竞争力和市场认同度是市场主体提高产品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的重要手段。从调查的市场主体情况看。拥有自主品牌或拥有省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的经营正常企业比例远大于经营困难企业的比例。在拥有注册商标、省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及地理标志的企业中,经营正常的分别占88.1%、90.8%、92.2%和82.7%。而经营困难的企业所占比例仅为11.9%、9_2%、7.8%和17.3%,反映出一些企业品牌意识的薄弱。据统计,有5%的经营困难企业、9.4%的经营困难个体工商户,是由于创新能力不足造成的。

此外,决策失误、产品质量不高、人才缺乏、受零售商限制等因素也是不少经营困难的市场主体反映的问题。

三、山东省市场主体应对金融危机的主要措施

为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山东省各类市场主体在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采取多种应对措施以降低经营风险。

(一)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金融危机虽然造成了国内外市场需求的萎缩,但是国内外的经济仍在运行,那些技术含量高、符合消费者要求的产品仍有巨大的需求空间。经过金融危机的考验,有相当多的企业家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统计表明,分别有28%和24%的走访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和改善产品质量。同企业选择一样,也分别有20.8%和15.4%的个体工商户选择调整商品结构和提高商品质量。

(二)寻求资金扶持,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在走访市场主体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中,有22.2%的企业、18.4%的个体工商户选择向政府及相关部门寻求资金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主体依靠自身力量复苏的信心不足,希望政府部门为其提供更多的融资担保和融资平台。自2008年以来,淄博市银行贷款1400亿左右,80%以上面向大企业,对中小企业放贷规模只有100亿元,其中经担保公司担保的不到10亿元,在严峻的金融危机面前,作用甚微。人民银行济南分行的统计也显示。今年1-2月份,全省信用增量创历史新高,但新增贷款基本上都是“瞄准”大项目,对于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则少之又少。

(三)压缩运营费用,降低生产成本。针对金融危机给市场主体带来的困难,全面规范财务管理制度、提高原料使用效率、压缩日常开支成为许多市场主体的选择。调查显示,分别有17.6%和11.6%的经营困难企业选择减员增效和降薪,12.7%和6.8%的经营困难个体工商户也有同样选择。许多市场主体尤其是国有企业和一些社会责任意识较强、生产经营影响不大的私营企业,坚持不裁员、不降薪,通过减少产量、减缓固定资产投资速度、强化内部管理、控制支出降低运营费用。

(四)大力招聘人才,积极开拓市场。由于原有市场萎缩,销售困难,许多企业对招聘人才、开拓新市场的需求比较强烈。调查中,有5%的经营困难市场主体抓住当前人才成本较低的机遇积极吸纳人才加盟,有16%的经营困难企业打算开拓新的市场。

(五)打造自主品牌,强化信用管理。金融危机使一些没有自主品牌、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信用不良的企业损失严重,也使企业更加认识到树立自主品牌、进行技术创新以及提高信用的重要性。调查显示,有6.8%、5%和4.1%的企业选择要通过加强信用管理、加大科研投入和树立自主品牌来获得更好地发展,而个体工商户也有10.2%、3.1%的选择通过提高商业信誉和树立品牌来谋求发展。金晶公司充分利用中标奥运会鸟巢和水立方工程的影响,进一步强化品牌管理和技术创新,今年1-2月主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6%,出口增长35.5%。

此外,也有部分经营困难的企业被迫裁员、转行、重组甚至停业。

四、国际金融危机给山东省市场主体经营发展带来的新机遇

尽管金融危机给我省市场主体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但危机中也孕育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只要各类市场主体在危机中能够不断地调整自身的发展方向和产品结构,在技术创新、人才培训、内部管理等方面狠下功夫,苦练内功,进一步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必将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

(一)充分利用国家产业政策实现新发展。近一个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4万亿的投资计划以及十大产业振兴规划,进行了燃油税等改革,加大了出口退税的比例:我省召开了产业振兴大会,确定了重点扶持和发展的项目,这为很多产业和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受惠于国家家电下乡、摩托车、电脑下乡的政策,我省轻型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受益匪浅。据统计,今年2月份我省生产轻型货车41532辆,环比增长89.4%,同比增长75%:生产微型客车21920辆,环比增长42.6%,同比增长188%。

(二)增强创新能力、提高市场份额。金融危机中,持有高新技术、掌握本行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利用金融危机对本行业的洗牌作用,进一步加大了对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力度,提高了产品的市场占有率。2008年浪潮集团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全年共申请专利338项,多款产品一经推出就取得很好的销售业绩,尤其是2009年3月推出的售价仅为5万元的国内首款万亿次桌面超级计算机“倚天”,受到许多基层科研单位、企业研发中心的青睐。

(三)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企业重组。金融危机发生的过程,也是企业加快实施战略重组、优化和转型升级的难得机遇。企业核心能力强、业绩好、资金丰裕的优势企业,可以用较低成本进行横向并购,扩大规模经济。各类市场主体为抵御市场冲击而采取抱团作战、联合发展的战略,也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发达国家为了保持竞争优势,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步伐,将一些附加值较低的一般劳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向我国转移,这对于我省更好地发挥资源优势、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机遇。

(四)积极推进外向型企业不断拓展国外市场。我省外向型市场主体出口范围较窄,主要集中在受金融危机影响最为严重的美国、韩国和日本等国,出口环境的恶化促使很多外向型企业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开拓具有更大发展潜力的市场,如东南亚、中东和非洲等地市场。而国家对于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也有利于以出口为主的外向型企业发展。今年1-2月份,东营市石油装备企业完成出口6032万美元,同比增长157.6%,增幅列全省第一。

五、推动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应对

金融危机、实现平稳较快发展的建议

金融危机对我省各类市场主体而言,挑战与机遇并存。为引导我省各类市场主体有效应对危机,抢抓机遇,实现平稳较快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政策扶持。提振企业信心。在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进一步加深、全国各地纷纷出台经济刺激计划的形势下,我省必须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出台更具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政策举措,建立完善激励政策,强化政策扶持作用。要加大政策落实的执行力度,畅通政策执行绿色通道,提高政策执行效率。

(二)拓展融资渠道,保障资金供给。积极推进银企合作,鼓励金融部门对高成长型、科技型企业在利率、期限等方面给予优惠扶持。加强规范民间融资行为,探索适合民间融资的有效方式。创新融资渠道,通过动产抵押、股权出资和股权出质等方式扩大融资范围。开展小额贷款公司登记工作,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充分利用国家即将推出的创业板,争取更多的中小企业利用创业板上市融资,

(三)加强企业品牌和诚信建设,以竞争优势开拓市场需求。引导企业重视品牌建设和信用培育,以品牌和信誉提升产品竞争力,开拓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引导企业积极注册并使用自主商标、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和省著名商标,引导企业以诚信赢得市场,积极开展“守合同重信用”企业、“文明诚信”企业、“消费者满意单位”的评选和争创活动,提高消费者对诚信经营企业产品的市场认同度,以信用优势开拓市场。

(四)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继续加大财政、税收等方面对企业创新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在开展创新研发方面加大投入。鼓励企业加强对关键技术、高端产品的自主研发,努力掌握核心技术,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实现从低端生产向高端制造的转变,促进企业从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型、创新型企业的转型。依托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平台,通过发展产业联盟等形式加强技术联合攻关,共同打造有竞争力的产业链。

金融市场形势分析第4篇

在中资银行纷纷收缩农村网点的情况下,外资机构缘何反其道而行之、热衷“下乡”?外资银行进入,对农村金融市场和中资金融机构会带来什么影响?我国的农村金融又该采取什么样的应对策略呢?

“中国农村市场的巨大潜力,是吸引外资银行进入的主要原因。”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杜晓山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金融市场必然发展壮大,外资银行适时进入农村,可以抢占先机。

目前中国农村有1.2亿户农民有贷款需求,但只能满足60%,农村小企业贷款的满足率仅50%。中国农村金融面临金融机构与基础设施覆盖率低、供给严重不足、服务效率低下等问题,外资银行进入将使农业银行面临强大的竞争。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外资银行投资中国农村,既可提升其形象,也是一种长远战略,主要着眼于中长期发展,短期内不一定盈利,甚至出现亏损也是可以接受的。因为企业利润由短期利润和长期利润构成,巨大的潜力也就意味着巨大的未来利润空间。

外资银行抢滩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一方面可以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竞争,逐步改善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与基础设施覆盖率低、供给严重不足、竞争很不充分、服务效率低下等问题,另一方面也增强了人们对中国未来经济的信心,同时还可以促进就业,提高金融从业人员素质。外资银行抢滩中国农村金融市场更迫使中国金融机构的决策者作出新的思考和判断。

推进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

深化农信社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增强支农服务功能。一是积极探索林权、渔权、土地经营权和农户作为贷款抵压物的贷款品种,提高农户贷款覆盖面。二是扩大担保公司担保的贷款比例,建立政府支持、企业和农信社多方参与的担保制度,完善农业贷款风险分担机制。三是探索建立与专业合作社合作信贷机制,构建发放千家万户小额贷款的平台。四是探索建立与农业保险机构的业务合作,推广农业保险,构建农业贷款风险转移机制。

在改革过程中,切实解决好几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行政治理的问题、自主经营的问题、包袱化解的问题、股金稳定的问题。理清体制,深入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同时,要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等方式,解决股东分散、股金不稳定等问题,逐步赋予农村信用社多元化的发展目标。

促进农业银行返乡计划

“蓝海战略”是由欧洲工商管理学院教授w·钱·金和勒妮·莫博涅提出来的,蓝海战略共提出六项原则。其中四项战略制定原则是:重建市场边界、注重全局而非数字、超越现有需求、遵循合理的战略顺序,克服关键组织障碍,将战略执行建成战略的一部分。在当前同业竞争加剧和农行股改的新形势下,在农业银行,特别是其县域支行实施“蓝海战略”,就是实行返乡计划,是农业银行加快实现经营战略转型,推进各项业务发展的现实选择。

国务院确定的“整体改制,服务三农”的农业银行股改方针,要求农业银行在服务“三农”中充分发挥农村金融体系主渠道和骨干作用。历史与现实赋予了农业银行服务县域经济、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使命,因此,农行必须树立服务“三农”的经营管理理念,改进服务“三农”的信贷管理制度。

引导邮储资金返回农村

长期以来,邮政储蓄机构因只存不贷,而被喻为农村资金的“抽血机”。20__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邮政储蓄银行要通过各种方式积极扩大涉农业务范围”。邮储银行加强与其他金融机构特别是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联系,通过协议存款、同业存款、票据转贴现、银团贷款等多种形式,引导邮储资金返回农村,直接或间接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更多的资金。邮储银行稳步推进零售贷款业务,开展小额质押贷款业务,同时还大力开发中间业务,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

加大对“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的政策倾斜

村镇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社是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的一支新生力量。20__年以来,部分省市的县及县以下地区试点设立了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等四类机构,这对于改进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培育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了培育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央行给予了四类机构多项特殊政策。比如,农村资金互助社成为农村金融机构的例外,可以暂时不向央行提交存款准备金,村镇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比照当地农村>!

金融市场形势分析第5篇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财务公司 SWOT分析 策略选择

一、利率市场化背景

利率市场化是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举措,其实质是将利率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实现由市场供求决定的金融市场利率体系。利率市场化对财务公司等存款类金融机构最直接的影响是净息差减小,以利差为主要盈利手段的模式受到打击,财务公司正经历着严峻的考验,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机遇。

二、财务公司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比较信息优势

财务公司是为集团及成员单位提供金融服务的内部非银行金融机构。财务公司了解集团产业特性、成员单位的生产经营及未来发展方向,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具有比较信息优势。

2、混业经营优势

财务公司具有混业经营特性,业务领域包括银行、证券、保险与投资银行等,在业务拓展和金融创新上具备一定潜力和空间。

3、服务导向优势

为集团和成员单位提供金融服务是财务公司的核心价值,与市场上纯利润导向型的金融机构相比,服务导向优势使得财务公司业绩压力较小,轻装上阵,得以为成员单位提供更优质的金融服务。

(二)劣势分析

1、自身创新能力不足

利率市场化下传统业务受到挑战,需要创新业务品种和服务来缓解这种态势。但创新需要人、财、物、信息技术等多种资源的支撑,是系统性工作。大多数财务公司缺乏创新条件,业务创新的难度较大。

2、管理能力的劣势

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相比,财务公司管理专业性较差。利率市场化使财务公司面临的战略风险、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都将有所增加,财务公司面临更大的管理压力。

(三)机会分析

1、外部政策的支持和鼓励

监管部门表示将逐步推进财务公司试点产业链金融和资金跨境集中管理,减少离岸业务方面限制,支持财务公司配合集团“走出去”。

2、合作创新机遇

财务公司的优势在于客户资源,外部金融机构的优势在于产品,与金融机构的合作体现在两方面,第一,积极借鉴其他机构创新成果,第二,与其他机构共同研发新产品。双方优势结合,实现财务公司、外部金融机构和成员单位的多赢。

3、自主定价权衍生的机遇

首先,财务公司获得自主定价权后,可根据资金供求关系确定资金价格。其次,财务公司可开发利率管理创新产品,帮助客户规避因利率市场化而产生的利率风险。

(四)威胁分析

1、面临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

当前,国际经济发展新形势是“不确定性”,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积累的长期结构性矛盾亟需化解,财务公司发展的外部环境更为复杂多变。

2、面临加剧的金融市场竞争

利率市场化会带来一定程度的过度竞争。第一,财务公司资金来源相对单一,为了与商业银行争夺客户,存款的利率水平将会逐渐提高。第二,结算系统受制于银行,效率较低。第三,财务公司从同业市场进行融资,融资成本会高于商业银行。第四,外部金融机构都加大了业务创新力度和广度,对财务公司业务创新工作形成了较大挑战。

3、成员单位的趋利性加大资金集中难度

成员单位对资金收益的追求可能使其有外部银行开户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动摇资金集中的业务基础。资金集中的源头之水减少了,财务公司服务集团的能力将大幅降低。

三、SWOT矩阵分析

下面做出SWOT分析矩阵,通过对公司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分析,针对内部能力和外部因素分别提出应对策略,据此进行公司策略选择。

[

外部因素

内部能力\&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S1:比较信息优势

S2:混业经营优势

S3:服务导向优势\&W1:自身创新能力相对不足

W2:管理能力的劣势

\&机会(Opportunity)\&SO策略\&WO策略\&O1:外部政策的支持和鼓励

O2:合作创新机遇

O3:自主定价权衍生的机遇\&-加强资金集中管理

-拓展业务品种,深化金融服务\&-强化利率定价能力

-倡导创新型企业文化\&威胁(Threat)\&ST策略\&WT策略\&T1:面临更为复杂多变的经济金融形势的考验

T2:面临金融市场竞争加剧的考验

T3:成员单位的趋利性加大资金集中难度\&-争取监管制度的支持

-协调内部金融机构的竞争

\&-保持原有业务范围

-差异化产品和服务以规避竞争\&]

通常情况下,SO策略(即扩张性策略:依靠内部优势,利用外部机会)是最理想的策略,但WO策略(即审慎性策略:利用外部机会,弥补内部劣势)也是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必须要强化的。ST策略和WT策略强调去规避威胁,而利率市场化是大势所趋,为不可化解和规避的威胁,不宜采用。下面对SO策略和WO策略所提出的四个要点进行详细分析。

金融市场形势分析第6篇

【关键词】银行业市场营销经济环境竞争环境

一、前言

银行是以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从事货币和信用经营活动的特殊服务企业,较之一般工商企业有其特定的职能和特点,其职能可概括为:(1)信用中介职能;(2)支付中介职能;(3)信用创造职能;(4)金融服务职能。这些职能决定了银行市场营销的含义是银行以金融市场为导向,通过运用整体营销手段,以金融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客户需求和欲望的管理过程。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是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包括市场分析、制定计划、组织实施和管理的一个过程。

二、银行市场营销的环境分析

银行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不能在真空中运行,而是无时无刻不与外部社会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银行制定营销策略不仅要分析市场,还应认真研究市场营销环境,使企业营销策略与其环境因素相一致。所谓市场营销环境是指对银行经营活动产生影响的所有外部因素的总和。它是银行制定营销策略并开展一切经营活动的基础。它分为宏观营销环境和微观营销环境两方面。

1.宏观营销环境

(1)经济环境。通过对经济发展状况、商品市场的情况、产业周期的变化、通货膨胀情况等经济形势的分析,找出有利于或制约营销业务的因素,把握未来的变化趋势。对居民收入的变化、居民家庭支出模式的变化、居民储蓄和消费信贷情况的变化等家庭收支状况分析,从而确定金融市场容量和购买力的大小。

(2)政策法律环境。通过对经济政策和计划的研究、分析,确定银行未来的资产业务规模和方向;通过对财政预算政策和财政收支状况的分析,预测未来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的变化趋势:通过对金融政策和法规(主要是信贷货币政策、利率政策等)的研究,预测银行未来业务变化趋势,规范业务行为。

(3)人口环境。通过对人口数量、教育程度、年龄结构、人口增长、地理分布及地区间流动等因素的分析,预测金融市场的资金流向和规模。

(4)社会文化环境。通过对社会成员的道德规范、风俗习惯及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分析,找出对银行市场营销策略和工作方式的影响。

(5)技术环境。通过对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现代化电讯设备的研究,分析由此带来的新的市场机会、金融创新能力、新的分销渠道和新的服务功能对目标市场的影响。

2.微观营销环境

(1)银行客户。通过深入了解客户需求特点及变化趋势,为市场细分、选择目标市场并最终制定营销组合策略奠定基础。

(2)竞争对手。通过对金融市场潜在进入者的数量、现有竞争对手的营销活动情况、竞争对手占有市场的大小、竞争对手在客户心目中的形象等方面的分析,了解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劣势及其营销策略的特点,根据自身资源条件,确定合理的竞争策略。

(3)社会公众。通过对媒介公众、政府公众、一般公众、内部公众等不同层次利益趋向和关注重点的分析,找出符合各类公众利益,并能得到理解、支持的营销策略。

三、目标市场策略

银行的目标市场策略即如何在对金融市场细分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目标市场,并根据商业银行自身特点和竞争要求,做好其金融产品的市场定位工作,因此它包括三个方面。

1.市场细分。这是根据客户对金融产品(或服务)需求的差异,以及由此导致的客户购买行为和购买习惯的不同,将银行客户整体划分为不同顾客群的过程。其中每个顾客群就是一个细分市场,整体市场经过细分后,就分成若干个子市场。不同细分市场之间顾客需求有明显的差别,但同一细分市场内部顾客需求却有相似性的特点。

2.市场定位。是指在对细分市场顾客群和竞争对手充分理解,并对自身优势和资源充分认识的基础上,确立商业银行及其产品在市场之中的位置,以适应顾客特定的需要和偏好。定位就是要设法建立一种竞争优势,以便在目标市场上吸引更多的顾客,能为尽可能多的客户接受和认同,使其在市场中具有持久的竞争优势。

3.市场选择。目标市场选择是在对金融市场细分基础上,根据自身优势和资源产品特点、各细分市场需求情况、以及竞争对手的优劣势所确定的特定细分市场,作为自己的主要客户群体,并全力满足其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的过程。目标市场的选择,可以是少数几个细分市场或多个细分市场,也可以是整个市场。

四、市场营销策略

1.产品策略。产品策略是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及客户需求,通过产品开发和产品组合的手段,扩大经营范围,调整产品结构,吸引现有市场之外的客户,提高现有市场的容量,降低提供同样的或类似的服务的成本的竞争行为。

2.定价策略。价格是代表银行产生利益的唯一要素,在银行的整个市场营销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制定产品或服务的价格时,又必须兼顾政府金融政策、顾客特点及竞争需要。银行的产品价格可分为有形产品价格(存、贷款),无形产品价格(中介服务)。有形产品定价往往受政策、法规及竞争对手价格限制而很难发挥价格优势;无形产品价格则需根据不同的追求目标即生存目标、当前利润最大化目标、市场份额领先地位目标、服务质量领先目标,并充分考虑政策、成本(盈利性)、风险、客户需求(购买力)、综合收益、竞争对手价格等因素,确定能达到目标的合理价格。

3.分销渠道策略。分销渠道策略是银行通过何种方式,将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方便快捷地提供给其目标市场的顾客。通过分销,能够提高银行服务的可用性或便利性,从而增加其使用或从使用中增加收入。随着银行业中各种因素的变化,银行产品和服务的分销渠道也越来越复杂和趋多元化。只有适应市场需要,不断增加新的分销渠道,才能增强银行提供服务和产品的能力。

4.促销策略。促销即促进销售,指银行不能消极地坐等顾客要求服务,而应将自己的市场营销工作进一步推向深入,将本银行及银行的产品和服务的特色及优势主动介绍给目标市场的客户。产品促销是决定银行顾客多少、营业额大小和市场份额高低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

5.营销管理策略。营销管理就是通过创造、建立和保持与目标市场之间的有益的交换和联系以实现组织的各种目标而进行的分析、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从市场营销管理的全过程看,应包括设立专门的市场营销研究开发评价机构,配备专门的人才,建立营销管理评价与调控体系,对确定的营销目标根据策略执行时的环境、结果变化进行动态计划管理,以确保营销策略及组合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金融市场形势分析第7篇

【关键词】 银行业 市场营销 经济环境竞争环境

一、前言

银行是以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从事货币和信用经营活动的特殊服务企业,较之一般工商企业有其特定的职能和特点,其职能可概括为:(1)信用中介职能;(2)支付中介职能;(3)信用创造职能;(4)金融服务职能。这些职能决定了银行市场营销的含义是银行以金融市场为导向,通过运用整体营销手段,以金融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客户需求和欲望的管理过程。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是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包括市场分析、制定计划、组织实施和管理的一个过程。

二、银行市场营销的环境分析

银行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不能在真空中运行,而是无时无刻不与外部社会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银行制定营销策略不仅要分析市场,还应认真研究市场营销环境,使企业营销策略与其环境因素相一致。所谓市场营销环境是指对银行经营活动产生影响的所有外部因素的总和。它是银行制定营销策略并开展一切经营活动的基础。它分为宏观营销环境和微观营销环境两方面。

1.宏观营销环境

(1)经济环境。通过对经济发展状况、商品市场的情况、产业周期的变化、通货膨胀情况等经济形势的分析,找出有利于或制约营销业务的因素,把握未来的变化趋势。对居民收入的变化、居民家庭支出模式的变化、居民储蓄和消费信贷情况的变化等家庭收支状况分析,从而确定金融市场容量和购买力的大小。

(2)政策法律环境。通过对经济政策和计划的研究、分析,确定银行未来的资产业务规模和方向;通过对财政预算政策和财政收支状况的分析,预测未来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的变化趋势:通过对金融政策和法规(主要是信贷货币政策、利率政策等)的研究,预测银行未来业务变化趋势,规范业务行为。

(3)人口环境。通过对人口数量、教育程度、年龄结构、人口增长、地理分布及地区间流动等因素的分析,预测金融市场的资金流向和规模。

(4)社会文化环境。通过对社会成员的道德规范、风俗习惯及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分析,找出对银行市场营销策略和工作方式的影响。

(5)技术环境。通过对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现代化电讯设备的研究,分析由此带来的新的市场机会、金融创新能力、新的分销渠道和新的服务功能对目标市场的影响。

2.微观营销环境

(1) 银行客户。通过深入了解客户需求特点及变化趋势,为市场细分、选择目标市场并最终制定营销组合策略奠定基础。

(2)竞争对手。通过对金融市场潜在进入者的数量、现有竞争对手的营销活动情况、竞争对手占有市场的大小、竞争对手在客户心目中的形象等方面的分析,了解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劣势及其营销策略的特点,根据自身资源条件,确定合理的竞争策略。

(3)社会公众。通过对媒介公众、政府公众、一般公众、内部公众等不同层次利益趋向和关注重点的分析,找出符合各类公众利益,并能得到理解、支持的营销策略。

三、目标市场策略

银行的目标市场策略即如何在对金融市场细分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目标市场,并根据商业银行自身特点和竞争要求,做好其金融产品的市场定位工作,因此它包括三个方面。

1.市场细分。这是根据客户对金融产品(或服务)需求的差异,以及由此导致的客户购买行为和购买习惯的不同,将银行客户整体划分为不同顾客群的过程。其中每个顾客群就是一个细分市场,整体市场经过细分后,就分成若干个子市场。不同细分市场之间顾客需求有明显的差别,但同一细分市场内部顾客需求却有相似性的特点。

2. 市场定位。是指在对细分市场顾客群和竞争对手充分理解,并对自身优势和资源充分认识的基础上,确立商业银行及其产品在市场之中的位置,以适应顾客特定的需要和偏好。定位就是要设法建立一种竞争优势,以便在目标市场上吸引更多的顾客,能为尽可能多的客户接受和认同,使其在市场中具有持久的竞争优势。

3.市场选择。目标市场选择是在对金融市场细分基础上,根据自身优势和资源产品特点、各细分市场需求情况、以及竞争对手的优劣势所确定的特定细分市场,作为自己的主要客户群体,并全力满足其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的过程。目标市场的选择,可以是少数几个细分市场或多个细分市场,也可以是整个市场。

四、市场营销策略

1.产品策略。产品策略是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及客户需求,通过产品开发和产品组合的手段,扩大经营范围,调整产品结构,吸引现有市场之外的客户,提高现有市场的容量,降低提供同样的或类似的服务的成本的竞争行为。

2.定价策略。价格是代表银行产生利益的唯一要素,在银行的整个市场营销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制定产品或服务的价格时,又必须兼顾政府金融政策、顾客特点及竞争需要。银行的产品价格可分为有形产品价格(存、贷款),无形产品价格(中介服务)。有形产品定价往往受政策、法规及竞争对手价格限制而很难发挥价格优势;无形产品价格则需根据不同的追求目标即生存目标、当前利润最大化目标、市场份额领先地位目标、服务质量领先目标,并充分考虑政策、成本(盈利性)、风险、客户需求(购买力)、综合收益、竞争对手价格等因素,确定能达到目标的合理价格。

3.分销渠道策略。分销渠道策略是银行通过何种方式,将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方便快捷地提供给其目标市场的顾客。通过分销,能够提高银行服务的可用性或便利性,从而增加其使用或从使用中增加收入。随着银行业中各种因素的变化,银行产品和服务的分销渠道也越来越复杂和趋多元化。只有适应市场需要,不断增加新的分销渠道,才能增强银行提供服务和产品的能力。

4.促销策略。促销即促进销售,指银行不能消极地坐等顾客要求服务,而应将自己的市场营销工作进一步推向深入,将本银行及银行的产品和服务的特色及优势主动介绍给目标市场的客户。产品促销是决定银行顾客多少、营业额大小和市场份额高低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

5.营销管理策略。营销管理就是通过创造、建立和保持与目标市场之间的有益的交换和联系以实现组织的各种目标而进行的分析、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从市场营销管理的全过程看,应包括设立专门的市场营销研究开发评价机构,配备专门的人才,建立营销管理评价与调控体系,对确定的营销目标根据策略执行时的环境、结果变化进行动态计划管理,以确保营销策略及组合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赵晓表.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一对一营销”策略及其应用[J].金融论坛,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