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地下工程施工特点(合集7篇)

时间:2023-06-08 15:46:43
地下工程施工特点

地下工程施工特点第1篇

关键词:城市地下工程;施工方法;适用条件;明(盖)挖法;浅埋暗挖法;盾构法;TBM法

中图分类号:U615 文献标识码:A

城市地下工程施工常用施工方法有明(盖)挖法、浅埋暗挖法、盾构法。

(一)明挖法。明挖法也称基坑法是从地表面向下开挖,在预定位置修筑结构物方法的总称。明挖法成本低但拆迁量大对城市交通、环境影响极大,若在市区一般不采用明挖法,在人少、交通不繁忙、埋深浅的地方首选明挖法。本文不予详细讨论。

(二)盖挖法。盖挖法是一种先施作围护桩或连续墙作为围护结构和支撑结构(如钢横撑、长锚索等组成支撑结构),在该结构保护下再做桩顶纵梁、盖顶板,恢复路面,然后在桩及盖板的支护下再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施工主体结构的方法。

根据开挖及结构施工顺序的不同,盖挖法可分为盖挖顺作法、盖挖逆作法和盖挖半逆作法。盖挖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

1.优缺点:优点和缺点与明挖法类似,不同就是盖挖法能最大程度上减少施工对地面交通和附近居民的干扰。

2.适用条件:盖挖顺作法:路面交通不能长期中断的道路下方修建地下车站,可采用盖挖顺作法;盖挖逆作法:地下构筑物顶板覆土较浅、沿线建筑物过于靠近的情况下,为防止因基坑长期开挖引起地表明显沉陷危及临近建筑物的安全,或者是为了避免盖挖顺作法两次占用道路的弊病,可以采用盖挖逆作法施工。

(三)浅埋暗挖法

浅埋暗挖法以新奥法为基础,采用复合式衬砌,初期支护刚度大承担全部荷载;采用多种辅助工法,超前支护,改善加固围岩;采用不同的开挖方法及时支护封闭成环,与围岩共同形成支护体系;采用信息化设计与施工。我国总结了一套浅埋暗挖法的施工要求,即“管超前,严注浆,短开挖,强支护,快封闭,勤测量”的总原则。

1.浅埋暗挖法施工方法

由于工程实际情况不同,浅埋暗挖法的施工方法各有不同。区间多采用台阶法施工。渡线等大断面段多采用隔墙台阶法、单侧壁导坑法、CD法(中隔墙法)、CRD法(交叉中隔墙法)或双侧壁导坑法(眼镜法)施工。地铁车站可采用柱洞法、侧洞法、中洞法、PRB法施工。

2.浅埋暗挖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

(1)优点:与明挖法比,浅埋暗挖法最大的优点就是避免了大量拆迁、改建工作,减少了对周围环境的粉尘污染和噪声影响,对城市交通的干扰小。缺点:施工速度慢,施工工艺受施工队伍的技术水平限制;浅埋暗挖法不允许带水作业并且要求开挖面具有一定的自立性和稳定性。(2)适用条件:浅埋暗挖法适用于不宜采用明、盖挖法施工,含水量较小的各种地下地层特别是软弱砂土地层,尤其是当城市城区地面建筑物密集、交通运输繁忙、地下管线密布,且对地面沉降有严格要求,修建埋置深度较浅的地下结构工程。

(四)盾构法

盾构法是使用所谓的“盾构”机械,在围岩中推进,既能作为临时支撑结构防止土砂的崩坍,同时又能在其内部进行开挖、衬砌作业修建隧道的方法。盾构基本由盾构壳体和开挖系统、推进系统、衬砌拼装系统等三大部分组成。

1.盾构分类:盾构按其构造和开挖方法可分为:手掘式盾构、半机械式盾构、机械式盾构、挤压式盾构、泥水加压式盾构、泥土压式盾构。

2.盾构法的优缺点:优点:能适用于任何水文地质条件;施工安全;暗挖方式施工时与地面工程及交通互不影响,振动和噪声小,可控制地表沉陷,对施工区域环境影响小。缺点:隧道曲线半径过小时,施工难度较大;施工时,沉降量难以控制.

(五)TBM(隧道掘进机)法

TBM法通常是指岩石隧道全断面掘进机,它是集掘进、出渣、支护和通风防尘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大型高效隧道施工机械。

1.TBM类型及特点

根据对围岩的支护方式,可以将其分为有护盾式和无护盾式两类。护盾

掘进机又可以作开胸式掘进,也可以作闭胸式掘进。TBM不具备泥水压、土压等维护掌子面稳定的功能。其依靠支撑在岩壁上的撑靴撑在隧道侧面上提供反力,通过安装在预制仰拱块上的轨道行走,采用管棚、超前导管、锚杆、喷砼为初支,常规方法施作二衬。

2.TBM(隧道掘进机)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

(1)优点:作业连续,施工效率高,速度快;开挖轮廓多为圆形,超挖量少,减少支护工作量;对围岩扰动小,避免爆破引起的围岩松动坍塌,施工安全性好;使用劳动力少,劳动强度低,作业环境好。缺点:对岩层最为敏感适用用范围不广;体积庞大,设备购置和施工费用较高。对于短隧道和中长隧道难发挥其优越性;不适用于小断面隧道;当遇到大断层、溶洞和涌水地层时将出现难以克服的困难。(2)适用条件:护盾式掘进机主要适用于含水的中硬岩层,抗压强度小于20MPa~30MPa较合适。无护盾式掘进机主要适用于均匀的硬质岩层,抗压强度大于30MPa。

二、小结

从上文可以看出,对于地下铁道车站,条件允许下明挖法仍是首选方法,盖挖法是修建车站的主要方法。暗挖法将会有很大的发展。对于城市隧道而言,浅埋暗挖法、盾构法、TBM法各有优缺点,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经济的施工方法。从施工技术上来看,只有不断提高机械化水平,才能提高施工效率。

参考文献:

地下工程施工特点第2篇

关键词:J&TT房系统工程;大跨度洞室;混泥土施工

中图分类号:TU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24-0055-02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水电工程的大力开发,地下厂房系统工程在高山峡谷地区和蓄能电站设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厂房系统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文章针对地下厂房系统工程施工中的特点、重点和难点及对策,浅谈几点体会。

一、地下房系统工程的特点

1.地下厂房工程系统庞大。地下厂房系统一般由引水系统、主、副厂房系统、尾水系统等组成。在有限的山体内大小平洞纵横交错,平洞和竖井相贯,立体交叉,形成庞大的地下洞室群。

2.地下建筑物布置紧凑,结构复杂。主厂房、主变室、尾调室三大洞室平行布置,母线洞与尾水管扩散段及尾水连接洞上下重合布置,尾水和引水洞平行布置,各相关洞室之问岩体厚度较小,通风洞、交通洞、排水洞等辅助洞室布置在厂房主要洞室两端和其他部位。

3.地质条件复杂。由于厂房系统规模大,局部断层、错动带及裂隙发育等组合可形成不稳定岩块,洞室稳定性差。部分电站厂房系统埋深大,初始地应力水平相对较高,所以洞室开挖过程中易发生岩爆,还经常受到地下水的影响。

4.工期紧,施工强度高。地下厂房系统暗挖工程量大,且目前从招标文件来看,施T T期有越来越短的趋势。在合同工期内,洞挖和混凝土施工月高峰强度高。

5.施工协调及衔接问题突出。由于合同工期较紧,为了保证工期,电站各分项工程必须平行交叉作业,紧密衔接,减少各工序间的干扰。

二、地下厂房系统工程施工中的重点、难点及对策

1.地下厂房系统施工相互之问关联和影响大,工期紧,合理的施工通道布置是进行大型地下工程连续快速施工的重点和难点。

相应的对策为:在充分利用已有的施工通道基础上,结合各工程地下洞室结构特点及地质情况、施工进度、防洪度汛,减少施工干扰等要求布置施工支洞,使各大系统形成相对独立,有机联系的施工体系,实现多工作面连续作业,以满足“平面多工序、立体多层次”的快速施工需要。

2.厂房系统各大洞室之间岩壁小,在开挖过程中大洞室之间易产生应力集中和弹塑性变形,因此采用合理的开挖程序和方式,确保大跨度、高边墙洞室群围岩稳定是施工中的重点和难点。

第一,施工中应采取以下的开挖程序和方式,以确保洞室群开挖围岩稳定,最大限度减小变形。从三大洞室的工程规模、工程安全、施工难度及施工进度要求分析,首先开挖主副厂房,其次尾调室,再到主变室。引水洞、母线洞、尾水洞等要分序问隔开挖支护;当相邻洞室段必须同时开挖时,其相邻的开挖掌子面应错开30~40m距离。大洞室梯段开挖采取“薄层开挖,随层支护”措施,以达到应力逐步释放,及时支护,利于支护结构不产生过大应力,有效控制有害变形。

第二,保证大跨度洞室顶拱围岩稳定的对策。开工后抓紧顶层防渗排水廊道和排水孔施工,减小洞室顶拱地下水排水压力。根据三大洞室顶拱导洞已开挖揭露岩石情况和预先埋设或开挖进度及时埋设的监测设施对顶拱围岩进行变形监测,准确摸清洞室顶拱围岩地质情况,及时调整后续开挖支护方案。错动带及裂隙密集发育部位的顶拱开挖要严格按照

“超前探测,预锚固或预灌浆、短进尺、弱爆破、少扰动,早封闭、强支护、勤量测”的施工原则。配置先进的锚杆钻孔设备及喷混凝土设备,保证支护进度,有效控制围岩变形和塑性区的扩展。

第三,保证洞室高边墙稳定的对策。三大洞室应采取先在边墙设计线进行预裂爆破,再进行中间拉槽开挖,最后对两侧预留保护层分部开挖。对边墙的多种支护形式采取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的程序施工。建议锚索张拉到设计值的70%~80%,留有锚索应力调整余地,充分调动围岩自稳承载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边墙上开洞口一般按照“先洞后墙”原则,小扰动开挖,做好锁口支护。

3.保证不良地质大断面洞室及特殊部位开挖后围岩稳定及安全是施工中的重点和难点。

(1)不良地质大断面洞室开挖支护对策。施工前应做好开挖支护技术措施、塌方处理措施以及支撑和喷锚材料、机械设备和人员的准备。采取开挖探洞或超前地质探测孔、地质雷达等手段探明断层带的准确位置、产状及影响范围,预先制定有针对性的、安全有效的施工方案。断层带开挖前需采取合理的超前支护措施;断层带围岩顶拱部位超前支护视断层性状可采用注浆管棚、自进式锚杆、管式锚杆;必要时可采取超前固结灌浆,以提高岩体的整体性。

(2)洞室特殊部位施工对策。

岩壁吊车梁部位。厂房岩壁梁岩台采取预留3~4m保护层分区开挖方式,开挖前完成岩壁梁岩台下层周边预裂。在预留保护层开挖完成后,用手风钻完成岩台三角体上拐点以上直墙和岩台斜面光爆孔,造孔精度控制仍采用上述钢管样架控制。厂房岩台斜面光爆孔与上部直墙面光爆孔组成双向光爆网,同步起爆挖除岩台三角体。

隧洞平交口、竖井井口、平洞与竖井交叉口部位。隧洞平交口的开挖,掌子面超过岔洞口20~30m,且完成平交口段主洞支护和岔洞口超前锁口锚杆后方可开岔洞口;

竖井井口开挖前应对井口周圈锁口锚杆支护,开挖下降3~4排炮约5m后,视围岩条件采取在设计断面之外环向钢格栅喷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锁口;平洞与竖井交叉口的开挖,要先开挖平洞形成竖井口通道,平洞口段必须做好系统支护。

隧洞立体交叉部位。两洞交叉段应错开时段施工,错开距离不小于30m。先挖洞室在上部时,该段底部加强支护,当两洞问岩体厚度小于1倍大洞室直径时,先在上部洞室底板向下打悬吊锚杆,必要时增加钢筋混凝土底板固定悬吊锚杆,下部洞室开挖通过时,立体交叉段按“短进尺、弱爆破分部开挖分区支护”原则施工;先开挖洞室在下部时,则下部洞室的立体交叉段顶拱先进行强支护或钢筋混凝土衬砌,上部隧洞开挖通过立体交叉段时,严格按开挖支护原则施工。

4.一般地下厂房系统洞室垂直埋深大,前期施工独头工作面多,通风路径长,施工通风散烟困难,因此施工通风是制约施工进度的重点和难点。

相应的对策为:开工后抓紧通风洞室施工,三大洞室顶层开挖尽早贯通,形成通风回路。根据洞室施工程序及施工进度安排,施工通风一般分为三期布置:一期通风时,各洞室均为独头工作面,洞室之间互不关联,施工采用正压机械进风、负压机械排风的混合方式;二期通风时,各工程部位基本贯通,具有良好的散烟条件,采用下部洞室正压进风,上部洞室负压排风;三期通风时,各系统全部连通,此阶段仅保留局部的正压风机进风,其它为自然通风的通风方式。

5.合理安排尾水洞出口和洞内施工时段,做好水 流控制规划是确保尾水洞工作面防洪度汛工程的重点和难点。

相应的对策为:尾水出口地势较低,开挖基坑狭窄,根据尾水出口设计布置型式、地形和水流条件,尾水洞施工一般利用出口洞段预留岩塞和尾水检修闸门作为挡水防护,在围堰保护下,安排在枯水期内进行,以保证防洪度汛安全。

6.地下厂房系统工程混凝土结构类型多、衬砌断面大,岩锚梁等外露部位混凝土外观质量要求高,大体积混凝土具有温控要求,因此混凝土施工是保障施工质量和进度的重点和难点。

第一,混凝土温控对策。首先,应优先选用水化热的水泥,在满足设计强度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水泥用量,可掺入适量的粉煤灰;其次,要减少混凝土浇筑后的内外温差,不宜超过25~C;还要降低混凝土浇筑速度和减少浇筑层厚度。

第二,厂房蜗壳混凝土施工对策。蜗壳层混凝土浇筑时,浇筑仓面大,入仓强度高,为了保证混凝土浇筑的连续性,减小蜗壳温度应力影响,蜗壳混凝土除分层浇筑外,每层需沿机组横、纵轴线分为四个象限,分块进行浇筑。为了保证蜗壳底部和蜗壳阴角部位混凝土饱满,避免应力集中,按四个象限设四个灌区,各灌区内在蜗壳底部和蜗壳阴角部位各埋设两条灌浆管路,待蜗壳混凝土浇筑结束后,进行回填灌浆。根据混凝土入仓难度的大小采用不同的配合比和入仓方式。先浇筑蜗壳外侧混凝土,按台阶法浇筑,台阶高度30~50cm,台阶宽度2.O~3.0m,台阶沿蜗壳轴向展开,并逐步向蜗壳底部延伸,在蜗壳底部形成一道斜坡。

第三,大断面洞室混凝土施工对策。平洞断面混凝土和竖、斜井混凝土衬砌以钢模台车和滑模为主。岩锚梁、电站进水塔工程等外露部位混凝土可采用镜面定型模板,混凝土采取桥机配吊罐、胶带机、吊车、泵送联合入仓方式。施工中提前进行钢模台车、专用定型钢模的设计和制造,采用新工艺、新材料保证模板表面光洁度和刚度。

地下厂房系统施工除了以上几个主要施工重点、难点外,鉴于地下工程的地质特点和复杂性,地下洞室开挖期问,还必须充分利用永久监测和布置施工期安全监测体系,对地下洞室围岩在施工过程中的变形、应力、应变及支护结构受力等情况进行有效的监测,并加强信息反馈,实现信息化施工,保证施工安全。

地下工程施工特点第3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地下大体积砼;浇筑特点;施工技术

1、建筑工程地下大体积砼的浇筑特点

工程条件复杂,砼的需要量较大。目前地下大体积砼基本都在地下现浇,所以通常来说整个浇筑工程的条件相对复杂,这对于浇筑技术的要求相对较高。由于地下大体积砼自身的体积要比一般砼要大,所以在浇筑的过程中就需要很多的原材料。所以,地下大体积砼在浇筑时的特点之一就是砼的需要量较大。

施工技术和养护工作要求较高。由于地下大体积砼的体积大,结构厚实,并且在浇筑时容易产生裂缝,所以在浇筑的过程中必须保证其整体性,一般情况下要求砼进行连续浇筑,避免留下任何缝隙;后期的养护工作必须要做好,否则地下大体积砼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这对于整个工程来说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施工难度较大,容易产生裂缝。由于地下大体积砼在实际浇筑中水泥的水化热量较大,再加上地下大体积砼自身的体积大,所以砼内部的热量不易散发,而砼外部的热量散发快,这就形成了温差,而温差就会导致应力的产生,应力就会导致砼出现裂缝,裂缝对于地下大体积砼来说是严重的质量问题。

2、建筑工程地下大体积砼的施工技术

2.1 砼的质量要求

由于采用商品砼,施工前必须与砼供应商协调好,控制好砼的运输时间,保证砼的运输供应能满足现场的需求。砼的外加剂必须经过技术鉴定,并应具有质量说明书。其掺量及水泥的适应性应按《砼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119》的规定通过试验确定。水泥进场时应有出厂合格证或试验报告,砂、石等材料符合材料要求。

2.2 砼的浇筑工作

2.2.1 确定地下大体积砼浇筑方案

一般来说,地下大体积砼都具有厚度较厚的特点,所以砼内部水化热的温度都会存在较高的现象,而内外的温差及降温速率的实际控制难度较大,所以目前都会选择斜面分层浇筑法。

2.2.2 地下大体积砼的浇筑

由于地下大体积砼经常会出现冷缝现象,所以要避免冷缝的出现就必须控制浇筑搭接时间,一般来说控制在5个小时内最佳。地下大体积砼浇筑之前就必须将所有的事项安排好,例如浇筑的顺序、流向、长度、厚度、宽度及搭接时间都要进行细致的计划。首先,做好基础设施的准备工作。砼输送泵、罐车等必须提前准备好,大体积砼的施工砼浇筑温度不宜超过28℃。其次,从北至南利用斜面分层浇筑法进行浇筑,砼浇筑时用草袋覆盖砼泵管,浇水降温,浇筑速度要保持均匀,达到一个坡度、薄层浇筑、一次到顶的效果。在实际的浇筑中应采用两台输送泵来布料,输送泵的控制范围应保持在6m的宽度,罐车应控制在18~20台,并备用5台。最后,底板从北至南按顺序进行浇捣,每台输送泵控制范围都应保持在6m的宽度,上层砼覆盖要在下层砼初凝之前进行,加强振捣,提高砼的强度。注意砼的振捣必须要及时均匀,坚决避免出现漏振的现象,也避免过振的现象,要防止离析问题的出现。

2..2.3 地下大体积砼的表面处理

由于地下大体积砼的表面水泥浆相对较厚,所以在砼浇筑之后的3~4个小时内应利用水平长刮尺进行刮平,并在水泥浆初凝前使用铁滚筒进行碾压,一般来说碾压两遍效果相对较好,之后在利用抹子进行压实。大体积砼初凝后即覆盖湿润麻包袋二层,保温保湿,终凝后亦可在其表面蓄存100mm水,以延缓砼内部水化热的降温速度,缩小砼中心和砼表面的温差值,从而可保证地下大体积砼的表面不产生裂缝。

2.3 设置施工缝

合理的设置施工缝,配合适当的养护措施,能有效的抑制大体积砼温度裂缝和收缩裂缝的产生和发展。为确保砼浇筑的质量与避免出现施工高峰,可采取后浇带、施工缝分段法对主体部分进行施工,有效地防止砼浇筑后产生干缩现象影响结构。采取后浇带、施工缝分段法浇筑,既可以避开大体积现浇砼的不利因素,又灵活地利用工作面、创造作业平台,缩短工期,也利于材料周转。施工缝的设置要综合考虑以下原则:施工缝应留在结构剪力较小的部位;施工缝一般应垂直于结构的纵轴线;施工缝应避开结构的薄弱环节;施工缝的设置应考虑施工简便易行。结合该工程结构特点,纵向施工段长度控制在13m左右,设两道1m宽的后浇带,竖向根据主体结构,分层施工。

2.4 砼的测温工作

首先,在浇筑基础底板砼时应安排专人在承台的范围内进行测温管的埋设,测温管的埋设必须依照布置图进行,埋设的过程中应保证测温管和钢筋之间绑扎牢固,防止出现损坏或者位移的现象。在测温线上做好标记,方便区分。用塑料带将测温线绑扎牢固,要防止测温端头损坏或者受潮。

其次,对现场的专职测温人员进行一定的相关培训,并做好技术交底工作。测温人员必须保证头三天每间隔1小时进行一次温度测量,三天后每间隔4小时进行一次温度测量,认真记录每次测量的数据,不能出现遗漏或者做假的情况。根据温度的变化制定曲线图,图中要将不同测点的问题及中心测点和表面测点温度差表现出来。

最后,在实际的测温中应保证连续测温,只有经过技术部门的确定之后才可以停止测温。如果在测温的过程中出现温差大于25℃的情况,应及时通知相关技术部门采取相应的措施。只有做好地下大体积砼的测温工作,才能有效防止产生温度裂缝。

2.5 砼的养护工作

首先,根据现浇砼的配合比、施工现场的气候和气温以及针对砼后期养护方案等,利用3D-TFEP程序来针对地下大体积砼施工期间的温度场及具体温差进行模拟预测,预测出不同厚度砼的温度差及不同龄期砼变化的具体情况,最终制定或者选择最佳的养护保温措施。

其次,在浇捣4~5小时之内,应针对表面进行抹面,之后浇温水进行保养,保养之后在砼表面应铺上一层塑料薄膜,中间应覆盖2层麻袋,之后在上面再铺一层塑料薄膜由此来进行保温处理。在整个养护期间应及时针对砼表面的干湿情况以及温差进行检查,并及时给砼浇水来保证砼的湿润。如果温差超出了25℃,那么就应采用灯照或者搭设塑料保温棚等方式来将温差逐渐控制在25℃的范围之内。

3、建筑工程地下大体积砼的质量控制

大体积砼的施工加入缓凝减水剂以减少水泥用量、减少水化热,同时加入粉煤灰掺和料,改善砼的可泵性,降低砼的水化热。为提高砼的抗拉强度,必须选择质量合格的原材料,采用级配良好的骨料,并限制砂、石中的含泥量,将石子的含泥量控制在1%内,砂的含泥量控制在2%内。原材料在使用前必须进行细致的检验,杜绝使用不合格的产品。此外应注意原材料的温度问题,选择适宜的温度浇筑大体积砼,尽量避开炎热天气,由此保证砼入模时的问题与理论相近。

在搅拌过程中外加剂的添加必须由专人负责,并且添加量必须要做到准确无误。用于砼浇筑的基槽要事先进行清理,将槽内的杂物清理干净。浇筑时必须保证连续进行,其中的间歇时间不应超过5个小时;工地必须备有彩条布,下雨时覆盖砼;备有可使用的发电机组不少于两组,以备停电时使用;中午阳光猛烈时砼初凝时间相对缩短,应将流水段的宽度缩小为2-3m,避免出现冷缝;计划好砼用量,避免出现缺料。

参考文献:

[1]杨铁瑜:《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J]科技风,2012(06)

地下工程施工特点第4篇

【关键词】岩土工程;施工技术;难点;问题;解决措施

一、岩土工程施工技术的特点和难点分析

在岩土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施工时必须结合岩土工程的实际情况根据施工技术的特点来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岩土工程的施工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不确定性、依赖性、隐蔽性、不稳定性、前导性、区域性等。

(一)岩土工程施工技术的不确定性

岩土工程的施工现场由于岩土的实际情况不同所以在进行现场勘查时仅能获得较少的数据,导致岩土情况难以准确的、完整的被描述清楚,多数地区的岩土易受到外部的干扰和环境条件改变的影响使得岩土的结构以及性能参数也随之变动,这将给施工带来不确定性因素。而施工过程中因为地下岩土层所带来的变动是无法避免的,同时施工技术人员会根据实际情况改变工程施工的工艺参数甚至改变原计划的施工工艺来应对外界条件改变的干扰,这些不确定性因素为后期岩土工程的施工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二)岩土工程施工技术的隐蔽性

岩土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的隐蔽施工主要有以下几点:地基处理、地下连续墙、桩基和锚杆等。这些项目在施工完成后都是在隐蔽的条件下运行的,很难被发现出问题,而另一方面,一旦这些方面出现问题则很难去判断和处理,同时处理后还需要较长的时间去验证是否完全解决。

(三)岩土工程施工技术的依赖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各种高科技设备及先进技术逐渐涌入,为我国岩土工程的施工带来的较大的便利,例如高压喷射注浆法、真空预压法的出现,真空泵技术的使用以及大吨位静压力桩运用依赖于液压技术的出现、超声波检测技术的运用等,大大的推动了岩土工程的发展和进步。由于岩土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的特质是不一样的且差距较大,所以岩土工程的施工技术具有一定的依赖性,针对不同的环境条件,岩土工程的施工技术都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勘探和施工,工程依赖环境和施工技术较大,而环境经常会因各种突发因素的影响而改变,使得施工技术也随之改变,这就为施工增加了难度。另外,不同地区存在的石灰岩和石膏等特质的可溶性岩石会被空气中的水分和二氧化碳所侵蚀,地下水含量较丰富导致基岩强度过高等问题都为施工技术增添了一定的难度。

(四)岩土工程施工技术的不稳定性

在岩土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还有较大的难点是锁口管的施工技术,由于地址的特点以及实际情况的不同,岩土工程的顺利开展必须保证锁口管的稳定性,但因锁口管的位置需用吊车固定,而吊车自身力度难以控制会造成锁口管的位置偏移,造成锁口管倾斜,为后期施工增加了难度系数。

(五)岩土工程施工技术的前导性

虽然施工方在施工前确定了施工技术和设计方法以及计算理论,预想了完成的效果,但是岩土工程的施工技术和设计方法及计算理论尚未成熟,相对而言没有太大进步,导致不能完全融合运用到实际施工中。

二、选用岩土工程施工技术的原则

(一)适用性

岩土工程的施工技术需考虑多个方面的影响,最大可能的满足工程的整体要求,在进行施工时,必须综合考虑每一方面的影响,例如空间人物、时间、使用、维修等方面。还要考虑到岩土工程施工过程隐蔽性的特点,不能仅靠其中的几个数据来以偏概全判定技术的好坏,必须选择最合适的施工技术而不一定是最好的施工技术。

(二)实践性

由于岩土工程施工技术中存在太多的不确定性因素,所以仅仅依靠理论方法来判断施工技术是否可行是不可取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设备和技术在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使用的设备和方法不尽相同,所以实践比理论更为重要,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在施工过程中学会变通,注重实践的重要性。

(三)经济性

针对岩土工程施工技术的不确定性特点,每个地区不能仅靠一种方法来进行施工,为了达到施工的要求和目的,技术人员必须准备多种方案,综合考虑经济、技术、设备、安全、环境等方面,选择最合适的方案进行施工,经济性是施工技术的重要考虑因素。

三、岩土工程施工技术中的问题对策

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难点需采用针对性的对策来解决:面对溶洞厚度较小的问题,可以通过选用优质泥浆护壁对第四系的覆盖层进行填充,反复多次对表层进行紧密覆盖,还可采用将钢护筒压实岩面的措施来防止塌方问题的发生;对于特大溶洞的问题可以利用单双层交替的钢护层对溶洞进行成孔操作;对于溶洞漏浆发育完全的孔可以利用堆积片石和粘土来填补。

另一方面针对岩土工程施工技术的不不确定性和隐蔽性的特点,在控制地下连续墙中的技术难点时,重点保证泥浆的制作过程。根据调查考量结果显示,新拌出的泥浆不一定完全符合现在合成槽的需求,施工人员在进行注入泥浆时需对时间进行严格控制,而且要配合科学有效的方案,若施工人员未能全面规划泥浆的制作过程就会导致设计与实际发生冲突,进而影响整个施工过程的进行。所以设计过程必须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综合考虑地区的水文和地质,采用有效的方法进行施工。泥浆的搅拌必须选取膨润土或纯碱类材料,保证成分的有效控制和利用,同时检查人员要对工程严格监督和验收,对岩土工程的相关设备和配置按国家规范进行检修、配置,有效节约资源,保证工程的科学性以及经济性。

为避免成槽出现误差,可以放宽宽度后找取合适的连接符来拓宽,解决左右偏差问题,水位高度控制在50厘米以外的导墙中来利用,避免水液面进入槽内,提高岩土工程的质量,保证工程施工的顺利完成。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岩土工程施工是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施工过程会出现各种复杂的问题,而岩土的性质具有特殊性,所以在不同环境的影响下会阻碍技术人员的研究与施工,为保证岩土工程的顺利施工,必须对岩土工程施工技术的难点和问题及时解决,采用合理有效的措施和对策来提高施工的质量,把握岩土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趋势,不断总结经验,利用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更好地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有效地促进施工效率和工程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朱绍波. 优化岩土工程施工技术的思考[J]. 硅谷,2015,02:150+140.

[2]谭中权,王荣. 岩土工程施工技术中的难点与对策分析[J]. 低碳世界,2015,01:109-110.

[3]刘进波. 岩土工程施工技术的应用分析[J]. 科技传播,2011,13:178+181.

地下工程施工特点第5篇

关键词:地铁项目 岩土工程勘察 重点 难点

近年来,随着广州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广州市的轨道交通建设也加大步伐,穿越“红层”的区段较多,已投入运营的地铁1、2、3号线及即将投入运营的4、5、6号线均须穿越不同范围的特殊质地结构。因这些特殊地质条件对地铁的设计和施工带来一些技术难题,同时也给从事广州地铁岩土工程勘察的技术人员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笔者根据从事广州地铁岩土工程勘察的心得与地铁设计施工中遇到的一些实例,谈谈广州地区地铁工程地质特征及地铁岩土工程勘察时应重点解决的问题以及碰到的勘察难点。

1.广州地区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广州地区地铁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有别于其它地区地铁勘察项目,主要是由广州地区特殊的地理、地质条件所决定的。首先广州大地构造处于华南褶皱系中的粤中拗陷构造单元,受加里东、印支、燕山及喜马拉雅等构造旋的作用,范围内发育了不同规模的褶皱和断裂,以及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广州发育有多个褶皱、断裂构造,受构造裂隙和断裂破碎带的影响,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广州市地处珠江三角洲,河流纵横,地下水丰富,埋深较浅,受季节、潮汐影响明显。地下水按赋存方式可分为第四系孔隙水、基岩风化裂隙水及碳酸盐岩岩溶裂隙水。第四系孔隙水局部具有承压性,隐伏岩溶中的岩溶裂隙水多具有承压性。其次,红岩基岩也是广州地区较典型的基岩类型之一,这类基岩往往存在软弱夹层,且具遇水易软化、失水易开裂的特征,对地铁的设计和施工带来一些技术难题。此外,广州地铁2、3、5、6号线均通过岩溶发育区,也是广州地区地铁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有别于其它勘察项目的原因之一。岩溶及红层洞穴对地下线、高架线均带来比较大的负面影响。地下线可能造成盾构机跌落事故,矿山法或明挖施工时岩溶承压水容易击穿隔水底板或者揭露到岩溶含水层,造成岩溶水突涌;岩溶及洞穴可能导致高架线持力层选择困难、桩基施工卡钻、造成地面塌陷等安全事故。

2.地铁岩土工程勘察内容

地铁岩土工程勘察的主要目的是查明地铁沿线及附属工程的工程地质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提供满足设计、施工所需的基础资料和设计参数,并分析沿线建筑物、地下构筑物及管线在地铁施工干扰下的稳定性,并提出防护措施。

2.1 勘察基本原则

详细查明地铁沿线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特别是地质复杂地段、特殊岩土地段或有特殊施工要求区段,应进行重点。对于车站、出入口、水源井、通风道、车辆段等应进行单独详细勘察。地铁车站的横断面布置应在3个以上,在地质条件复杂地段的区间应布置横断面。

2.2 岩土基本参数

依据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结合设计及施工方法的要求,以数理统计方法分层、分段综合各项指标,提出设计所需技术参数。地铁岩土工程勘察应取得的设计技术参数主要包括岩土物理指标、力学指标及热物理指标等。勘察时应根据工程的类别、工程性质、基础类型、土的性质、施工方法等对岩土物理力学参数的需求来确定,对所取得的试验数据必须满足数理统计和设计检算要求。土工常规试验按土类确定,其他试验项目的确定可根据所取样品的种类、工程性质及施工方法等确定。

2.3 水文地质条件

查明水文地质条件,即地下水及含水层的性质并做出评价。地铁施工需降水施工时应分段提出降水方法及有关计算参数;各车站、区间以及每个地貌单元应进行水文地质试验,分站段提供沿线地下水类型、补给来源、渗透系数、流向、流速、水位以及历年最高水位、枯水位等水文地质资料。

3.地铁岩土工程勘察重点

地铁岩土工程勘察的重点内容为地铁沿线及附属工程的工程地质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3.1沿地铁线地下水位勘察

地下水对地铁工程施工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也是造成地铁隧道病害及影响隧道安全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地下车站的基坑工程和开挖工程中,必须采取降水、排水、止水等工程措施。城市地铁大多数在城市道路地下穿越,与道路两侧建筑物距离较近,附近地下管线多,有时甚至要在已有建筑物下穿越,降水或排水施工极有可能对周围建筑或地下管道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地铁工程勘察中要准确判别地下含水层位置、厚度、涌水量、渗透性、运动规律等水文地质参数,预测因降、排水引起的地面沉降量及其影响范围,没有做抽水试验的勘察项目,要尽可能结合邻近相似水文地质单元的勘察施工经验,提供准确、合理的参数。

广州地铁4号线部分区间采用矿山法施工,但在冲沟区软土和岩土交界面及风化裂隙内存在少量地下水,积水部位经常出现掌子面和拱顶岩土层掉块、剥落的情况。若不立即采取措施,浅部地下水和地下水将持续入渗,严重影响工程安全,经加强喷锚措施后才得以稳定。而地铁5号线三山街站砂土发育较好,因为对地下水渗透破坏认识不充分,工程支护深度不够,施工过程中发生了局部流土、管涌现象,后来灌浆加固时因压力过大,又发生地面局部隆起,致使工期延长、成本加大。

3.2软土和地面沉降的勘察

隧道施工中的掘进模式、注浆压力、防范失水等施工参数和措施都需要根据地质条件来设计和控制。地铁工程基坑开挖、降排水和隧道掘进过程中,因土体物理性质及结构发生变化易产生地面沉降、建筑物开裂等,而且地面沉降最大区域和受损害建筑物可能不在基坑近旁,而在远离基坑外某处。因此,地铁施工中的沉降、变形控制非常重要。软土勘察时应准确了解地基土的应力历史、变形特征和强度特点,对软土强度低、工后沉降量较大的情况,要对其力学特性需采取室内试验和野外原位测试相结合的手段,同时充分了解线路及周围的水文地质条件。因地铁线路长、影响面广,一个勘察单位所掌握的资料有限,所以应同相关部门协作,多咨询地方专家意见,制订出周密、合理的施工方案,预防不良现象的发生。

地铁4号线陈家湾站至新街口站区间软土发育良好,盾构施工后有明显的地面沉降,5号线西延段位于珠江漫滩区,软土厚度较大,且工程中采用过地基加固,但地基沉降量仍超过10 cm,至今仍未稳定。地铁5号线中山村站和花田门大街站也因软土发育,基坑开挖影响范围大,导致邻近建筑物地下室和墙体产生裂缝。

3.3 地基均匀性勘察

因为地铁隧道工程特殊的管片结构、衬砌结构的强度、刚度、整体性,其对不均匀地基的反应更加敏感,隧道施工中掘进设备的选择、参数的设置、地基的加固方法都要根据地层特点来确定。盾构在从硬地层到软地层易下沉、偏向的推进时需严格控制出土量,并加压注浆。

广州地铁4号线有一段冲沟软土,矿山法施工时发现地层变化,及时增加管棚支护,保证了地基稳定。因此,地铁勘察为了更精确地掌握地层性质和变化,必须按线路位置布置勘探点,充分了解线路周围的地质资料,当勘察中发现地层有较大变化时,应加密勘探点,查明地层变化的趋势、范围,避免在施工中出现异常或困难后再做补充工作,影响投资、工期、安全。

3.4残积土和强风化岩的勘察

由于地下潮湿或上部存在含水层等原因,残积土、强风化岩内会局部渗水,施工中经掘进、扰动、破坏后,隧道拱顶和侧壁常出现疏松、掉块现象,施工中经常要采取注浆、锚喷等加固措施。

广州地铁3号线某段隧道位于安山岩风化层内,裂隙极发育,岩体破碎,矿山法施工时因爆破震动大,局部塌方并引起上部地下水入渗。所以,勘察中应加强残积土、强风化岩的成分、结构、胶结程度、密实度、层理、裂隙、产状的描述,尽可能取得原状岩芯,做含水率、吸水率、强度等试验,细分出软弱层、含水带,便于施工中采取针对性措施。

4.地铁岩土工程勘察难点

广州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影响地铁工程的不良地质作用较多,不良地质及特殊性岩土全面勘察难度大,岩土工程勘察技术不足或成本过高,以及岩土工程勘察以造成一定的环境问题是广州地区地铁勘察是主要难点。

4.1 地质条件复杂,勘察难度高

广州部分地区地质情况特殊,特别是岩溶强烈发育以及红岩基岩分布范围广,对地铁工程影响重大。红岩基岩往往存在软弱夹层,且具遇水易软化、失水易开裂的特征,对地铁的设计和施工带来一些技术难题。广东的粤东、粤西地区因岩溶发生大面积地面塌陷,造成地铁附近房屋开裂下陷,造成巨大损失。查明岩溶的发育程度、岩溶特征、岩溶与地基稳定的影响等是岩溶地基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重点,但是也一直是岩土工程界的难题。由于岩溶在空间上发育不均一性和岩溶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性以及地形的多样性,一些常规地质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钻探仅能揭示某点的地质情况,而且其成本高、勘探周期长,不可能以极密的网度来查明复杂的岩溶分布特征;物探解释结果具有多解性;勘察施工易遭遇漏浆、垮塌、埋钻等事故;而准确性较高的跨孔CT法成本过高。在岩溶地区,需要合理地结合综合物探方法才能对岩溶进行立体勘探,解决一些地质学方法无法解决的问题,从而为岩溶发育场地稳定性的科学划分提供基础条件。

4.2勘察地区敏感,易发环境问题

地铁线路设计要考虑吸收和引导客流,线路多穿过密集的商业区和居民区,因此城市地铁一般在城市道路下通过,地铁岩土工程勘察多在市区进行。城市地面建筑、交通、地下管线等成为制约勘察施工的明显因素。一是城市岩土工程勘察可能对周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致使勘察施工审批不能及时到位。勘察施工会影响城市交通,泥浆、噪声会造成环境污染,钻探会破坏地下管线等,交通、园林等部门对勘察施工审批程序严格,由此可能造成部分钻孔无法施工导致影响勘察成果的质量,并且影响勘察工期继而影响地铁设计和施工工期。目前,广州地铁岩土工程勘察实行勘察总体管理制度,市区钻探采用全围蔽施工,对钻探用水、泥浆进行统一处理,开钻前严格执行管线调查、探测程序,终孔对封孔进行旁站验收,在避免勘察引发的环境问题方面起到了较好效果。

5. 结语

广州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影响地铁工程的不良地质作用较多,不良地质及特殊性岩土全面勘察难度大,地铁岩土工程勘察必须采取先进、经济的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全面、详细地掌握地铁沿线及附属工程的工程地质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避免勘察过程带来的城市交通及环境问题等负面影响,为地铁工程建设提供可靠的岩土勘察资料,推进城市交通建设快速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GB50307-1999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

[2] TB10012-2001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

[3] GB50021-200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

[4]贺长俊,油新华.地铁施工应引起重视的一些技术问题[J].地下工程与隧道,2006(1).

地下工程施工特点第6篇

高原高地热隧道施工地质工作的任务应当包括长距离与短距离超前地质预报、施工期间岩温量测、含氧量量测、围岩稳定性评价、地质灾害监测与警报和施工方法与施工技术建议等六项任务。

拉日铁路达嘎山隧道内围岩类型由现场地质工作者根据现场地质情况进行实地评价,同时提出施工建议,通过进行地质素描,岩温及含氧量监测,绘制地质素描展示图反映实地工作区地质情况,并上报监理、业主与设计院,最后由设计院进行签证反馈施工单位,以求达到合理地施工方案,属于施工期间的围岩稳定性评价。

现就该隧道工程在施工中的围岩稳定性评价方法进行简单阐述。

该方法旨在根据开挖的洞身与掌子面的地质特征进行围岩类型的判定,提出实施性开挖方案与合理的支护参数。

2 地质素描的方法

隧道工程地质工作先进行实地观测,后进行现场地质素描,了解工程地质条件与隧道的关系;然后根据实地观测资料进行围岩类型评价;最后进行室内资料整理并绘图成稿。实际工作中具体做法如下:

1)阅读图纸与掌握地貌特征

阅读隧道施工设计图纸,了解隧道整体概述,熟悉区域基本的自然地理概况、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地质现象、工程地质条件、环境工程地质、工程措施意见等,掌握地貌特征。

2)收集地质信息

从施工设计图纸上初步掌握隧道施工区域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质条件,收集地层岩性及其分布、各种地质构造,主要包括断层、岩脉、节理、节理密集带,把各种地质信息逐条整理编码备用。

3)编制及详录地下施工勘察现场记录卡片

该卡片为施工现场勘察记录表,该记录表中应记录围岩主要工程地质特征、围岩结构完整程度,具体反映工程概况、各岩性特征、各节理特征、水文地质特点、断层特征、岩脉特点及其它。详细内容如下:

(1)工程概况:包括工程名称、工程代号、工作日期、施工位置及隧道(导洞)几何要素,几何要素主要为边墙高、跨度及形状。现场工作描述点编号、距离、部位;(2)岩性特征:包括岩石名称、完整性、风化程度、岩体结构特征、坚硬程度。该项工作主要是对工作区的岩石进行定名,初步确定是硬岩还是软岩,如有必要,可采取岩石样品进行饱和单轴极限抗压强度测试,对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进行准确分级;(3)节理特征:分组描述,主要包括节理产状、力学性质、节理面特点、延伸长度、每组条数、间距。详实观测工作区的节理组数、密度、闭合度和充填物特征。目的是确定工作区段和节理情况及其级别;(4)水文地质特点:描述出水位置,出水特征主要分渗水、滴水、淋雨状、流水状、涌水状,特殊区域还应描述水的各项化学性质;(5)断层特征:描述断层产状、宽度、影响宽度、力学性质、风化程度、断层特点、岩体结构特点、水文地质特点、与洞轴线夹角等;(6)岩脉特点:岩脉名称、产状、宽度、风化程度、和围岩关系、结构类型、水文地质特点、坚硬程度;(7)岩温量测:监测每个掌子面的岩温及掌子面的含氧量;(8)除以上内容外,在工作区内,还需详实观测岩性及其岩层组合特征,岩层的产状,有无褶皱、断层及其发育情况,或观测工作区段距离较大断层的破碎带或褶皱核部的相对位置及其特征。在上述观测的基础上,确定工作区段受地质构造的影响程度级别和岩性及其岩层组合状态的级别。

进行实地勘察时,根据以上各项统计详录各种工程地质条件。各记录表需编号保存,为勘察原始资料,地质工作结束之前编制成册。

4)研究工程地质条件与洞身稳定,进行围岩稳定性评价

实地勘察后,根据实地勘察资料编写围岩稳定性评价。由于设计的精度所限或其它的原因,在设计图纸中提交的围岩级别是很粗略的,所以在施工期间对围岩级别的精确鉴定是很必要的。

在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围岩稳定性评价,即围岩级别鉴定,是根据施工现场勘察记录表,依据隧道围岩级别分级表,采用类比法,并充分考虑围岩地下水和地应力特征的条件下进行的。首先通过围岩的工程地质特征、围岩结构完整状态的分析,依据隧道的围岩分级表初步确定围岩级别,再依据地下水的情况(涌水量)和地应力的特征,以及导洞开挖以后围岩的稳定程度三项指标最终确定团支围岩级别。这里指的三项指标为主要工程地质特征、围岩结构完整性程度和毛洞开挖后的围岩稳定状态三大指标。这三大指标在施工现场勘察记录表中都要反映。

施工期间围岩稳定性评价和围岩级别鉴定工作,是在设计图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般分为初期鉴定和最终鉴定两个工作步骤。

(1)初步鉴定。在实地观测和施工现场勘察记录表的基础上,对照中国铁路隧道或水电隧洞围岩分级表确定工作区的围岩结构完整程度及对应的围岩结构级别;

(2)最终鉴定。第一步,依据地下水对围岩级别影响的一般原则和具体原则,对工作区的围岩级别进行第一次最终鉴定。第二步,考虑隧道所在地区的原始构造应力状态,隧道轴线与地应力中最大水平主压力轴方位的关系,对第一次最终鉴定进行必要的修正,得出第二次最终围岩级别鉴定的结论。这个步骤在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出现。第三步,在细致调查了毛洞开挖后的围岩稳定状态之后,得出第三次最终鉴定,也是最后一次结论。

5)施工方法与施工技术建议并绘图

进行最终鉴定后,开始室内资料整理并研究施工方法与施工技术建议。依据围岩的地质条件和围岩级别,提出准确的施工建议也是施工地质技术工作的重要的部分。施工建议与隧道围岩地质条件和围岩级别密切相关,主要有:开挖方法、爆破技术、预支护方案、衬砌类型、以及各种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等等。根据实地观测与地质素描,绘出工作区段的地质素描展示图(绘图格式见附图),附地质说明,编写成册,上报监理、业主和设计院,完成一个工作区段的地质工作。

3 结论

隧道施工中的地质工作,是在设计提交之后、在隧道施工阶段、伴随建设的全过程而进行的工作项目。在实际施工设计中,相当一部分的隧道设计中围岩类型的划分与实际地质围岩类型有一定的差距,有时甚至严重不符。究其根本,主要是设计阶段的地质勘察只能按工程地质技术规范来进行,其精度不可能达到施工阶段所需要达到的精度。为缩短施工与设计之间的差距,进行现场隧道地质工作是势在必行。

在隧道施工中提出准确的、能保障安全快速掘进、又不浪费资金的施工建议,在整个施工中对围岩进一步评价,对原设计的围岩级别进行及时的矫正和修改,制定了更加稳妥的、与隧道围岩级别相适应的施工支护方案,保障了隧道快速安全地施工,达到了很好的施工效果和经济效益。

地下工程施工特点第7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高层施工;技术要点

前 言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进步,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大中型城市的人口已经呈现出爆发性增长的态势,土地资源也日益紧缺,因此,适当合理地增加高层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是解决居住用地紧张的有效手段。

1.建筑工程向高层发展进程

1.1 高层建筑的发展以及特点

随着现代建筑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城市建筑已经经历了五十年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高层建筑工程的施工也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从起始的单一框架结构转变为复杂结构形式,从单一钢混结构转变为包括钢结构、钢混组合结构在内的多元化建筑形式,已经逐步向建筑的规模化与安全化,功能化与智能化的方向飞速发展。而鉴于高层建筑的自身特点,与普通建筑施工应用技术有所差异,其施工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高层建筑装饰工程富于变化,具有工程量大,技术含量高、的特点。同时,装饰工程的安全功能尤其重要,要求较高的抗风性和密闭性。其次,高层建筑一般基础较深,这主要是由于建筑高,体量大,因此支撑高层建筑的地基必须达到足够的强度,所以多采用深基础,持力层嵌入微风化岩层。)高层建筑地下室深,面积大。这主要是由于需要满足建筑功能方面的要求,也要解决在施工过程中的结构抗浮问题。最后,高层建筑功能复杂,子系统多,安装工程工程量大,要求精度高。高层建筑的结构形式多为混合型。具有施工简便、工期短、结构性能好的特点。

1.2 建筑工程转向高层需要进行的技术优化

随着高层建筑的工程规模日益扩大、建筑结构日趋复杂,高层建筑施工技术也随施工难度与环节的变化不断革新,应根据实际施工中的技术路线进行优化,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首先,应结合超高层建筑逐层施工的作业面特点,强化总承包管理,重点提升施工作业空间和时间的利用效率,实现建筑施工空间的立体流水作业,使工程工序紧密衔接,削弱作业面狭窄对建设工期产生的负面影响。其次,高层建筑物具有垂直发展的特性,针对其高空作业环境差、作业面狭窄、施工进度紧等特征,以高效的垂直运输体系为支撑,应广泛的采用建筑科技的新技术,以提高机械化设备尤其是垂直运输体系的施工效率;最后结合高层建筑作业环境和特征,以建筑安全和稳定性为核心,着力于优化基础和结构施工工艺,为缩短工程总工期创造条件。

2.建筑施工中的高层技术要点

2.1 一般采用逆向施工

逆向施工的施工内容主要包括在建筑物内部浇筑中间支承桩柱,并沿地下室轴线修筑地下连续墙等支护结构,同时向上逐层建设地上结构。与传统的顺作施工相比,高层建筑应用逆向施工技术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首先,逆向施工时浇筑的地下连续墙在满足构筑物、管线布置的前提下,可紧靠或规划红线构筑地下连续墙并将其作为地下室永久性外墙,进而达到扩展建筑面积的目的。其次,相较于临时支撑,以逐层浇筑的地下室结构、中间支承柱作为支护结构的内部支撑刚度较大,可有效减少基坑变形,能明显减弱对于相邻地下管线、道路及构筑物的沉降影响。最后,逆向施工可缩短带多层地下室的高层建筑的总工期,不存在结构的地下地上的施工工期差别,可保障地上结构与地下结构的同时施工。

2.2 预制模板

由于针对高层建筑的标准层建设中的结构施工的重复性高,同时,高层建筑采用的竖向结构是控制构筑物工期进度与结构质量的重点内容。综上,在施工采用的滑模法能有效保障主体结构的整体性,减少高空交叉作业,有助于控制施工工期,保障作业安全,综合效益显著;爬模法主要适用于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和钢筋筒壁结构,通过在沿构筑物底部构件的周边组装滑升模板,分层浇筑,并以液压提升设备使其滑升至需要浇筑的高度。通过滑模法与其他施工技术的有机组合,可有效地简化施工过程,创造更好的综合经济效益。滑模法与爬模法具有以下几方面较为相似:首先,机械化程度高,节约模板和劳动力,结构整体性好;其次,组织管理要求高,结构物立面造型存在限制;最后,随着建筑施工劳动成本的上涨,工期要求的提高,高层建筑施工在工程施工进度与工程成本控制上都面临着更为迫切的需求。只需将预制的模板进行组装,可有效缩短工期;因此,在不影响施工质量及施工安全的前提下,应用预制模板法可有效地缩短工期,降低工程成本。

2.3 钢结构施工技术

建筑物的钢结构生产具有具有工业化强度高,施工速度快的特点,因此在高层建筑施工中应用极为广泛。高层建筑钢结构的主要可分为高层重型钢结构、轻型钢结构、大跨度空间钢结构、钢和混凝土组合结构等不同施工类型。由于钢结构的热传导性十分突出,导致高层建筑的钢结构部件在经历火灾时,极易因火灾等产生的高温以及相关灾害而招致毁灭性破坏。因此,钢结构施工技术的应用,必须考察建筑物的防火设施,防火装备及紧急避难所等在内的配套设施设计与施工。此外,高层建筑钢的结构施工技术的应用主要依赖于大型塔吊,其起重能力直接影响到钢结构的安装效率,因此,在钢结构施工中,吊装机械的安装与拆除,钢结构的测控、吊装、焊接等技术标准也应更为严格。

2.4 高层建筑的泵送技术

一般来讲,高层建筑施工大都采用泵送混凝土技术。由于高层建筑工程所需的混凝土的总量大,强度高。因此,为确保浇筑施工的工期,不仅需要配备相当数量的土泵机和布料机,同时对混凝土的配比也有相当高的要求。目前,国内的高泵程混凝土采用的掺粉煤灰和化学外加剂的双渗技术,保证了高层建筑对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要求以及泵送设备等相关设备的要求,混凝土的泵送高度也随之升高,现在所采用的泵送到顶技术可将混凝土直接泵送到预设浇筑高度,使高层建筑的施工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结束语

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现阶段的建筑尤其高层建筑的施工技术也有了长足的进步,这充分展现了我国建筑技术水平的提升,相关的施工技术人员应在施工中及时发现问题,积极对原有的技术继续加以改进,对现阶段的高层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技术要点进行及时的总结,为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增添更多的力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