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档案管理痛点(合集7篇)

时间:2023-06-01 15:44:32
档案管理痛点

档案管理痛点第1篇

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这标志着“互联网+”成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其将深刻地促进各行各业的发展与变革。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实现“互联网+档案”应成为我国档案界的战略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首先明确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什么是“互联网+”?在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

从总体来看,互联网应用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即:人人互联网、物物互联网、业业互联网。其中,“人人互联网”指的是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各种网络接入设备来实现在任何地方接入互联网获取服务;“物物互联网”则是万物互联(即物联网),其通过联网使越来越多的设备变得更智能,是大数据、互联网、智能硬件、可穿戴、智能制造技术的结合体;而“业业互联网”也就是“互联网+”,指的是行业与行业的互联、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相结合。这也就意味着,“互联网+”的含义可理解为“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种“+”并不是两者简单的组合,关键是要通过这种“+”来促进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

如上所述,“互联网+”行动的关键之处在于推动传统产业向“服务化”和“互联网化”的转型。由此,我们可以认为,“互联网+档案”应当是以档案数字化为基础,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所形成的智慧化、知识化、个性化、人性化的档案服务互联网平台。这也就意味着要实现“互联网+档案”并非是先将档案数字化再挂到档案网站上、或是多开些微博、微信即万事大吉,而是要依据互联网思维对档案资源“收、管、用”各基本环节的全面提升与改造,需要综合的研究与实践上的突破。

2 用户“痛点”与建设“互联网+档案”的关键突破方向

就目前的实践而言,在“互联网+”建设比较成功的行业领域,其共同的成功关键都是准确找到了其服务对象的“痛点”,进而围绕这个“痛点”来实施自身“互联网+”的建设。所谓“痛点”也就是人们面对该行业当前产品或服务时,抱怨的、不满的、感到痛苦的接触点。而“痛点”也就是本行业开展“互联网+” 建设的切入点。

“痛点”也是分级别或层次的,解决不同级别的“痛点”问题,其用户体验也是不同的。如图一所示:

图一 用户“痛点”的级别

相关行业的经验表明,准确找到用户“一级痛点”是关乎“互联网+”建设以及创业是否成功的关键。因此,如何建设“互联网+档案”的问题,就可以转化为如何通过互联网技术来消解档案用户“痛点”的问题。对于当前的档案用户来讲,最关键的“一级痛点”莫过于难以在档案海洋中有效地找到所需资源;“二级痛点”则是用户无法方便地获取所需的档案资源。可以说这两个“痛点”是当前建设“互联网+档案”所应该着眼的切入点。

因此,为了成功建设“互联网+档案”,当前应首先紧密围绕档案用户“一级痛点”(即如何促进用户有效找到所需档案资源)这个主题,开展相关的研究与实践工作。而造成档案用户这个“一级痛点”的原因,除了档案法规等管理因素之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当前档案信息系统检索方式的制约。在现阶段,档案用户以及工作人员对档案数据资源的获取方式基本是单一检索方式(如关键字匹配)。这是一种非智能的方式,其获得的信息局限性大、范围窄、关联性低,极大妨碍了用户有效获取档案资源。笔者曾专门撰文以实例来说明这一问题[1],提出当前用户检索档案遇到的困难可规纳为三类问题:兴趣利用集问题、事务共同利用集问题、档案异名检索问题。这些问题造成了档案资源“不易找到”的这个用户“一级痛点”。

因此,针对档案用户“一级痛点”的“互联网+档案”关键突破方向,即当前建设“互联网+档案”首要应实施的工程,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2.1 建设档案数据个性化推荐系统,推动档案服务进入“后检索时代”。“后检索时代”的档案服务的含义以及模式如图二所示:

图二 “后检索时代”档案服务模型

可以说“后检索时代”档案服务模式是“互联网+档案”时代的关键模式。而档案数据个性化推荐系统对实现 “互联网+档案”服务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如图二所示,个性化推荐系统可极大扩充传统档案服务只依靠单一检索提供档案数据的方式,克服当前档案信息系统的普通检索方式(如关键字匹配)造成的档案查找困难、检索不充分等问题。

在当前很多情况下,无论是档案部门内部的检索方式还是现有档案网站的普通搜索功能,都不能充分保证档案用户需求,并使很多档案处于“沉睡”状态。因此,就缓解当前用户“一级痛点”而言,就是要实现根据档案用户特征对其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信息内容,而这正是当前档案服务所亟待提高的方面。故而,对于建设“互联网+档案”,必须对档案数据个性化推荐系统设计与部署、相关制度建设以及实现“后检索时代”的档案服务策略等方面开展综合性研究。

2.2 建设档案用户需求感知引擎,实现档案部门循数管理[2]。正如一些企业家所指出的,“互联网思维”的本质就是我党的“群众路线”,也就是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互联网+”的真正实现,关键的是深刻理解所在行业的用户需求。因此对于建设“互联网+档案”服务来讲,也就是要使档案部门有效感知其面对用户的需求,获知用户“痛点”状况,据此调整优化档案工作。前者是“从群众中来”,后者是“到群众中去”。

因此,就消解档案用户“一级痛点”而言,必须对如何建立档案用户数据进行有效收集、分析判断、知识抽取以及据此采取相应行动的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也就是要建设档案用户需求感知引擎。而这既包括相应的信息系统,也包括与之配套的档案管理机制、思维模式等方面的研究突破。笔者曾撰文提出一个档案用户数据分析引擎建设方案[3],这相当于是档案用户需求感知引擎的核心技术部分。可在此研究的基础上,在“互联网+”视域下研究建立适用于档案服务的用户需求感知引擎框架及其实现模型。

在实现了上述两个重点突破方向的建设之后,档案部门可进一步围绕用户“二级痛点”开展下一阶段的“互联网+档案”建设,以消解档案用户无法方便获取档案资源的“痛点”。这主要包括用户权限远程认证、档案信息可靠传输、档案数据真实性认证、推进档案O2O服务模式[4]等方面的问题。

3 “互联网+档案”的一个先行试验区:高校档案

以上我们明确了建设“互联网+档案”的两个关键突破方向。接下来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将这两个突破点的规划变为现实。这个问题主要应考虑的因素包括:实施建设的人才队伍、如何获取相应技术力量、对建设成果进行验证与优化、对建设的成果进行总结和推广等方面。对此,笔者提出当前可先考虑在我国高校档案领域深入开展“互联网+档案”的相关建设工作。

从总体来看,当前我国高校档案领域开展“互联网+”行动主要具备以下的有利条件:

第一,高校档案具有良好的“实验区”效应。

总体来看,当前我国高校档案门类较为齐全、档案类型品种丰富、档案工作实施较为规范。所以,高校档案无疑构成了“互联网+档案”研究与建设的良好实验环境,且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可将相关建设成果向其他领域的档案部门进行推广和转化。

第二,高校档案用户有利于 “互联网+档案”建设成果的验证与优化。

总体来讲,高校档案所面向的档案用户文化程度、思维能力等较高,能够较为准确地表达和归纳自身对档案的需求与意见。这有利于在“互联网+档案”建设过程中对建设成果进行验证和优化。从而有利于确保“互联网+档案”建设的实用价值,避免使建设成果脱离实际,成为“空中楼阁”。

第三,依托高校档案建设“互联网+档案”有利于获得相关技术力量。

高校档案本身就处于一个技术密集区、智力高地的环境中。高校所拥有的人力、技术资源可为“互联网+档案”建设提供一定程度的支持。如高校所具有的计算机、信息科学、管理科学等多方面专业的师生,可通过项目研究、课程实践、勤工助学等多种渠道参与实施本校的“互联网+档案”建设,也可为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现实的理解我国“互联网+”行动的教育基地和实操平台,从而达到“育人中建设、建设中育人”的效果。

我们当前可依托这些有利条件,在我国高校领域内开展实施第二节所述的“互联网+档案”关键突破工程。而为了有效实现这两点工程的建设,当前应集中相关力量对以下问题开展研究:

3.1 档案数据个性化推荐系统建模研究。我们可以说,只有建立了档案数据个性化推荐系统,才谈得上真正实现了档案个性化服务;也只有对这个系统不断地完善研究,才能不断提高档案个性化服务水平,并产生优秀研究成果。

然而,纵观当前国内档案在这方面的工作还十分不足,特别是基本没有对档案个性化推荐系统进行实用建模、具体设计、效果实验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这实际上使档案个性化服务无法真正落实。即使在计算机专业研究领域,也极少有研究者关注如何建立档案领域所适用的个性化推荐系统问题。其对个性化系统的研究,基本集中在对推荐技术的指标改进、新模型探讨等方面[5],且应用领域多为电子商务、图书、电影等方面。这造成当前对于档案个性化推荐系统的研究“约等于零”,成了档案学与计算机科学“两不管”的地带。

面对当前层出不穷的信息推荐技术改进研究和相邻近的图书馆学领域方兴未艾的图书个性化推荐系统研究成果[6],档案学领域应当奋起直追,积极借鉴相关学科成果,结合档案工作自身实际,设计出实用的档案个性化推荐系统。

3.2 对于档案用户合理分类问题有待探讨。从当前档案领域相关研究[7][8][9]可以看出,如何将档案用户合理分类,当前研究者的意见并不统一。而用户模型的构建是档案个性化服务的基础和依据,档案用户类型合理划定是有效构建用户模型的前提。特别是,我们在这里所指的合理划分档案用户类型,是针对实现档案个性化服务这一具体目的而言的。也就是为图二中所示的档案数据个性化推荐系统,设计合理的用户分类,进而设计个性化模型。在这方面,已有的研究所提分类方案尚不准确,没有专门面向档案个性化推荐系统所采用的信息技术特点考虑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从信息技术的角度研究档案用户利用场景分类的问题。

档案管理痛点第2篇

关键词:互联网+;推荐系统;档案用户;高校档案;痛点

1 准确理解与把握“互联网+档案”的科学内涵

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这标志着“互联网+”成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其将深刻地促进各行各业的发展与变革。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实现“互联网+档案”应成为我国档案界的战略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首先明确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什么是“互联网+”?在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

从总体来看,互联网应用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即:人人互联网、物物互联网、业业互联网。其中,“人人互联网”指的是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各种网络接入设备来实现在任何地方接入互联网获取服务;“物物互联网”则是万物互联(即物联网),其通过联网使越来越多的设备变得更智能,是大数据、互联网、智能硬件、可穿戴、智能制造技术的结合体;而“业业互联网”也就是“互联网+”,指的是行业与行业的互联、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相结合。这也就意味着,“互联网+”的含义可理解为“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种“+”并不是两者简单的组合,关键是要通过这种“+”来促进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

如上所述,“互联网+”行动的关键之处在于推动传统产业向“服务化”和“互联网化”的转型。由此,我们可以认为,“互联网+档案”应当是以档案数字化为基础,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所形成的智慧化、知识化、个性化、人性化的档案服务互联网平台。这也就意味着要实现“互联网+档案”并非是先将档案数字化再挂到档案网站上、或是多开些微博、微信即万事大吉,而是要依据互联网思维对档案资源“收、管、用”各基本环节的全面提升与改造,需要综合的研究与实践上的突破。

2 用户“痛点”与建设“互联网+档案”的关键突破方向

就目前的实践而言,在“互联网+”建设比较成功的行业领域,其共同的成功关键都是准确找到了其服务对象的“痛点”,进而围绕这个“痛点”来实施自身“互联网+”的建设。所谓“痛点”也就是人们面对该行业当前产品或服务时,抱怨的、不满的、感到痛苦的接触点。而“痛点”也就是本行业开展“互联网+” 建设的切入点。

“痛点”也是分级别或层次的,解决不同级别的“痛点”问题,其用户体验也是不同的。如图一所示:

图一 用户“痛点”的级别

相关行业的经验表明,准确找到用户“一级痛点”是关乎“互联网+”建设以及创业是否成功的关键。因此,如何建设“互联网+档案”的问题,就可以转化为如何通过互联网技术来消解档案用户“痛点”的问题。对于当前的档案用户来讲,最关键的“一级痛点”莫过于难以在档案海洋中有效地找到所需资源;“二级痛点”则是用户无法方便地获取所需的档案资源。可以说这两个“痛点”是当前建设“互联网+档案”所应该着眼的切入点。

因此,为了成功建设“互联网+档案”,当前应首先紧密围绕档案用户“一级痛点”(即如何促进用户有效找到所需档案资源)这个主题,开展相关的研究与实践工作。而造成档案用户这个“一级痛点”的原因,除了档案法规等管理因素之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当前档案信息系统检索方式的制约。在现阶段,档案用户以及工作人员对档案数据资源的获取方式基本是单一检索方式(如关键字匹配)。这是一种非智能的方式,其获得的信息局限性大、范围窄、关联性低,极大妨碍了用户有效获取档案资源。笔者曾专门撰文以实例来说明这一问题[1],提出当前用户检索档案遇到的困难可规纳为三类问题:兴趣利用集问题、事务共同利用集问题、档案异名检索问题。这些问题造成了档案资源“不易找到”的这个用户“一级痛点”。

因此,针对档案用户“一级痛点”的“互联网+档案”关键突破方向,即当前建设“互联网+档案”首要应实施的工程,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2.1 建设档案数据个性化推荐系统,推动档案服务进入“后检索时代”。“后检索时代”的档案服务的含义以及模式如图二所示:

图二 “后检索时代”档案服务模型

可以说“后检索时代”档案服务模式是“互联网+档案”时代的关键模式。而档案数据个性化推荐系统对实现 “互联网+档案”服务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如图二所示,个性化推荐系统可极大扩充传统档案服务只依靠单一检索提供档案数据的方式,克服当前档案信息系统的普通检索方式(如关键字匹配)造成的档案查找困难、检索不充分等问题。

在当前很多情况下,无论是档案部门内部的检索方式还是现有档案网站的普通搜索功能,都不能充分保证档案用户需求,并使很多档案处于“沉睡”状态。因此,就缓解当前用户“一级痛点”而言,就是要实现根据档案用户特征对其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信息内容,而这正是当前档案服务所亟待提高的方面。故而,对于建设“互联网+档案”,必须对档案数据个性化推荐系统设计与部署、相关制度建设以及实现“后检索时代”的档案服务策略等方面开展综合性研究。

2.2 建设档案用户需求感知引擎,实现档案部门循数管理[2]。正如一些企业家所指出的,“互联网思维”的本质就是我党的“群众路线”,也就是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互联网+”的真正实现,关键的是深刻理解所在行业的用户需求。因此对于建设“互联网+档案”服务来讲,也就是要使档案部门有效感知其面对用户的需求,获知用户“痛点”状况,据此调整优化档案工作。前者是“从群众中来”,后者是“到群众中去”。

因此,就消解档案用户“一级痛点”而言,必须对如何建立档案用户数据进行有效收集、分析判断、知识抽取以及据此采取相应行动的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也就是要建设档案用户需求感知引擎。而这既包括相应的信息系统,也包括与之配套的档案管理机制、思维模式等方面的研究突破。笔者曾撰文提出一个档案用户数据分析引擎建设方案[3],这相当于是档案用户需求感知引擎的核心技术部分。可在此研究的基础上,在“互联网+”视域下研究建立适用于档案服务的用户需求感知引擎框架及其实现模型。

在实现了上述两个重点突破方向的建设之后,档案部门可进一步围绕用户“二级痛点”开展下一阶段的“互联网+档案”建设,以消解档案用户无法方便获取档案资源的“痛点”。这主要包括用户权限远程认证、档案信息可靠传输、档案数据真实性认证、推进档案O2O服务模式[4]等方面的问题。

3 “互联网+档案”的一个先行试验区:高校档案

以上我们明确了建设“互联网+档案”的两个关键突破方向。接下来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将这两个突破点的规划变为现实。这个问题主要应考虑的因素包括:实施建设的人才队伍、如何获取相应技术力量、对建设成果进行验证与优化、对建设的成果进行总结和推广等方面。对此,笔者提出当前可先考虑在我国高校档案领域深入开展“互联网+档案”的相关建设工作。

从总体来看,当前我国高校档案领域开展“互联网+”行动主要具备以下的有利条件:

第一,高校档案具有良好的“实验区”效应。

总体来看,当前我国高校档案门类较为齐全、档案类型品种丰富、档案工作实施较为规范。所以,高校档案无疑构成了“互联网+档案”研究与建设的良好实验环境,且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可将相关建设成果向其他领域的档案部门进行推广和转化。

第二,高校档案用户有利于 “互联网+档案”建设成果的验证与优化。

总体来讲,高校档案所面向的档案用户文化程度、思维能力等较高,能够较为准确地表达和归纳自身对档案的需求与意见。这有利于在“互联网+档案”建设过程中对建设成果进行验证和优化。从而有利于确保“互联网+档案”建设的实用价值,避免使建设成果脱离实际,成为“空中楼阁”。

第三,依托高校档案建设“互联网+档案”有利于获得相关技术力量。

高校档案本身就处于一个技术密集区、智力高地的环境中。高校所拥有的人力、技术资源可为“互联网+档案”建设提供一定程度的支持。如高校所具有的计算机、信息科学、管理科学等多方面专业的师生,可通过项目研究、课程实践、勤工助学等多种渠道参与实施本校的“互联网+档案”建设,也可为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现实的理解我国“互联网+”行动的教育基地和实操平台,从而达到“育人中建设、建设中育人”的效果。

我们当前可依托这些有利条件,在我国高校领域内开展实施第二节所述的“互联网+档案”关键突破工程。而为了有效实现这两点工程的建设,当前应集中相关力量对以下问题开展研究:

3.1 档案数据个性化推荐系统建模研究。我们可以说,只有建立了档案数据个性化推荐系统,才谈得上真正实现了档案个性化服务;也只有对这个系统不断地完善研究,才能不断提高档案个性化服务水平,并产生优秀研究成果。

然而,纵观当前国内档案在这方面的工作还十分不足,特别是基本没有对档案个性化推荐系统进行实用建模、具体设计、效果实验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这实际上使档案个性化服务无法真正落实。即使在计算机专业研究领域,也极少有研究者关注如何建立档案领域所适用的个性化推荐系统问题。其对个性化系统的研究,基本集中在对推荐技术的指标改进、新模型探讨等方面[5],且应用领域多为电子商务、图书、电影等方面。这造成当前对于档案个性化推荐系统的研究“约等于零”,成了档案学与计算机科学“两不管”的地带。

面对当前层出不穷的信息推荐技术改进研究和相邻近的图书馆学领域方兴未艾的图书个性化推荐系统研究成果[6],档案学领域应当奋起直追,积极借鉴相关学科成果,结合档案工作自身实际,设计出实用的档案个性化推荐系统。

3.2 对于档案用户合理分类问题有待探讨。从当前档案领域相关研究[7][8][9]可以看出,如何将档案用户合理分类,当前研究者的意见并不统一。而用户模型的构建是档案个性化服务的基础和依据,档案用户类型合理划定是有效构建用户模型的前提。特别是,我们在这里所指的合理划分档案用户类型,是针对实现档案个性化服务这一具体目的而言的。也就是为图二中所示的档案数据个性化推荐系统,设计合理的用户分类,进而设计个性化模型。在这方面,已有的研究所提分类方案尚不准确,没有专门面向档案个性化推荐系统所采用的信息技术特点考虑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从信息技术的角度研究档案用户利用场景分类的问题。

3.3 档案个性化服务实现技术的选择及效果实证问题。为了建设档案数据个性化推荐系统,就应该以档案学的视角对当前各种成熟的推荐系统技术进行剖析与对比。应开展研究分析档案用户、档案数据资源、档案服务和利用等方面对于个性化推荐技术而言呈现出什么特点?对于我们档案界应当选择何种技术来实现档案数据个性化推荐系统?在建立了这样的系统之后,应当如何评价其实际效果?怎样对其改进调优?特别是,能否研究建立类似于MovieLens那样的档案领域验证数据集?这些问题都是直接关系到档案个性化服务乃至“互联网+档案”是否真正实现、是否能够不断优化完善的关键问题。因此,建议相关研究者应在这几个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开创新的成果。

*本文系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魂系历史主义’的档案元数据核心集的构建研究”(课题编号:15YJC870007)、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智慧档案服务建设策略研究”(2016-X-07)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田伟,韩海涛. 档案数据个性化推荐引擎模型构建 [J]. 档案,2015,(12): 6~11.

[2] 周枫. 资源.技术.思维――大数据时代档案馆的三维诠释[J]. 档案学研究,2013(06):61~64

[3] 田伟,韩海涛.档案用户数据分析引擎建设研究 [J]. 档案管理,2015,(01):20~23

[4] 田忠强,陈江鸿. “互联网+”背景下的档案O2O服务模式研究[J]. 北京档案,2016,(01):7~11

[5] 景民昌. 从ACM RecSys2014国际会议看推荐系统的热点和发展[J]. 现代情报,2015,35(04):41~45.

[6] 吴志强,马慧娟. 协同信息推荐技术及其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研究述评[J]. 图书情报工作,2012,56(19):122~127.

[7] 蒋春岗. 个性化服务:数字档案馆用户服务拓展新趋向[J]. 档案. 2008(03):47~49

[8] 黄萃,陈永生. 基于Agent的数字档案个性化服务体系研究[J]. 档案学通讯,2006(05):56~60.

档案管理痛点第3篇

【关键词】抗震救灾;档案资料;建立和管理

地震既是地球的一道伤口,也是人类的惨痛记忆。痛定思痛,建立和管理抗震救灾档案资料才是铭记伤痛的最好方式。一直以来,我国有关抗震救灾的档案资料十分丰富,随着各类史志的不断完善和积累,对地震的活动规律和资料更趋详实,有利于地震研究工作的开展和继承。新中国建立以来,发生的1976年河北唐山地震、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更让人们意识到建立和管理抗震救灾档案资料的重要意义。但由于在建立和管理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相关的管理措施亟待完善。本文着重于该类问题及管理措施的探讨,希望可为完善档案资料的管理工作提供一点参考和借鉴。

一、建立和管理抗震救灾档案资料的重要作用

1)反映地震实情,铭记历史。抗震救灾档案资料要如实地保存地震爆发时及爆发后的伤亡、地质破坏、建筑损毁、财产损失等情况。档案资料的建立和管理,可以见证地震的巨大破坏力,也可以反映救灾中血浓于水的同胞亲情,更能见证当代中国人面对这一特大灾难表现出的特有的气质与崇高境界。同时,通过档案资料,可以让人们反思灾难、铭记历史、感恩社会。

2)提供研究资料,预防地震。参考对地震中地质、地貌的研究以及水源等资料,对地震学、地质学、建筑学及科学地抗震救灾都很有价值。同时,利用这些历史地震档案资料,可对地震危险性进行评估,有利于今后的建设规划,特别是为重大工程建设进行抗震设计提供资料参考;也可预测强地震发生重复时间间隔,如果一个地区有着丰富的历史地震档案资料,则对该地区的地震预测有着重要参考作用;借助档案资料能够获得地震动衰减规律,或从档案资料确定的地震衰减长短轴来研究构造特征。

3)培养家国情怀,关爱同胞。在大地震发生后,抗震救灾过程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人文情怀,焕发出患难与共、血浓于水的中华民族精神。地震虽然摧毁了一切,但爱却永恒。父母用身体护住了孩子、老师用生命捍卫了学生、战士拼尽全力拯救那些不相识的人……处处捐款、处处献血,民间组织和志愿者的自动参与,这些行动都为“关爱同胞”做了极好的注解。通过建立和管理这些抗震救灾档案资料,可以让人们铭记和延续这种精神和美德,让人们懂得关爱,懂得感恩。

二、建立和管理抗震救灾档案资料存在的问题

1)资金缺口较大。由于抗震救灾档案资料的建立和管理等工作通常是在震区进行,往往城市的重建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自然会出现资金不足等问题。档室室的建设、各种设施的购买、档案资料的建立和日常管理、工作人员的薪酬,会是一笔不菲的资金。一旦资金出现问题,就会对档案资料的建立和管理带来很大的影响。

2)档案资料不全。虽然唐山和汶川两地的地震博物馆取得重大的成就,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其中,档案资料不全的现象尤为严重。应该注意收集死难者的遗物、个人档案,抗震救灾中的感人事迹,以及各种各样的文字材料、救援器械、照片影像。同时,一些趁灾违法犯罪,干部救灾不力、豆腐渣工程等不良现象的资料也可以纳入档案资料中,通过披露让世人警醒。只有不断地完善档案资料的建立和管理,才能让人们面对灾难有勇气,面对自然存敬畏,面对救摇生大爱。

3)管理意识不强。对地震博物馆的藏品保管、陈列展览和社会教育等发展极为迅速,容易引发管理人员的关注和认可,但却往往不容易认识到建立和管理档案资料的重要性。《慎子·知忠》曾有这么一句:“狐白之裘,盖非一狐之皮也。”管理人员不能意识到一些点点滴滴的小工作小管理是成就档案资料的社会价值的重要砝码,往往不予重视,缺乏工作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没有专业的档案资料管理知识、科技知识,甚至存在及缺位现象。这种意识上的薄弱,往往会导致档案管理存在严重的不足。

4)发展规划不足。由于地震灾害发生后,存在资金不足,建设时间仓促等现象,往往会导致档案资料出现发展规划不足的现象。对档案室的选址、布局,没有进行缜密的研究和设计;缺乏长期性、连续性和实质性地管理考核,导致后劲不力;一些领导干部对档案资料的作用认识不足,致使管理与计划、任务与落实、形式与效果之间存在冲突,甚至有名无实,这种状况会使档案管理工作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难以让其发挥长期的更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5)管理规范不严。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收集不规范,缺乏一定的收集标准;二是整理不规范,由于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强,不按照档案规范进行立卷;三是档案综合管理力度不够,由于藏品、人才、资金有限,不利于管理措施的落实;四是利用不规范,有些档案资料管理太严,使用人员有限;或是档案资料管理太松,造成档案归还不准时,甚至发生遗失现象。

三、建立和管理抗震救灾档案资料的问题对策

1)增强档案意识,坚持规范建档。抗震救灾档案资料要能够全面反映地震灾害中的各类信息,应综合建立藏品档案、展览档案及资料档案,在收集和整理过程中,要保证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并注意编写《档案管理制度》、《档案借阅须知》等资料,尽可能地做好管理人员的应尽职责,发挥档案资料的服务作用。

2)加强培训力度,健全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明确岗位职责,完善档案管理机制;二是档案资料的管理要做到统一领导、分散建档、集中备案;三是建立考核机制,加大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力度,做到分类科学、检索方便。

3)加大信息建设,提高使用效率。通过电脑网络收集、整理和传输电子档案信息,实现资源共享。同时要善于档案资料的研究利用,只有不断地进行经验总结和学术探讨,才能最大的发挥抗震救灾档案资料的潜在价值。

四、结束语

我国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喜马拉雅山——地中海地震带)之间,地震活动不仅频度高,强度大,而且地震活动的范围很广。对于灾后抗震救灾档案资料的建立和管理,既是对死难者的哀思和对幸存者的鼓励,也是对抗震救灾人员伟大人格的敬仰,这是档案资料建立和管理人员的职责。

档案管理痛点第4篇

三硝基甲苯(TNT),为白色或淡黄色针状结晶,俗称黄色炸药,无臭、有吸湿性;熔点80.35~81.1℃、达沸点240℃时爆炸;难溶于水,易溶于氯仿、苯、甲苯、丙酮,突然受热也能引起爆炸。三硝基甲苯作为炸药广泛用于采矿爆破、隧道开凿、建筑拆毁、染料制造,以及军事工业的弹体装药等,在其粉碎、过筛、配料、包装等生产过程中,可产生粉尘及蒸气,在工业生产中主要经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人体。

三硝基甲苯对人体的危害

在生产条件下,急性中毒很少,以慢性中毒多见。短时间大量接触可导致急性中毒,轻者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上腹部痛、面色苍白,口唇、鼻尖、耳廓、指(趾)端紫绀,尿急、尿频和排尿痛等表现。重度中毒除上述症状加重外,病人意识不清、呼吸浅而急促、大小便失禁,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角膜及腱反射消失,严重者可因呼吸麻痹死亡。小剂量长期接触可致慢性中毒,全身症状表现为面色苍白、口唇和耳廓呈青紫色的“三硝基甲苯面容”,眼部主要表现为晶状体混浊,可发展成中毒性白内障,这是该毒物接触者最常见、最早和特异性表现。消化系统除表现食欲差、恶心、呕吐、厌油、腹痛和便秘等外,主要表现为肝肿大、肝区痛,多无黄疸,肝功能试验可异常。血液系统损害表现为低色素性贫血等。个别严重者可发展至再生障碍性贫血。

作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

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

检查对象是拟录用的从事接触生产性三硝基甲苯的人员和转岗拟接触人员。主要目的是发现包括慢性肝病、白内障等职业禁忌证。

检查内容一是症状询问,重点询问消化系统、眼科疾病史及相关症状,如食欲不振、乏力、腹胀、肝区疼痛和视力改变等,以及患病史、家族史、个人史、不适症状等。二是内科常规检查,进行血压、肺部、心脏、腹部检查,以及神经系统检查。重点检查肝脏有无肿大,检查眼睛包括视力及色觉检查、眼睛外眼部检查,角膜、巩膜、前房、虹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眼底检查。三是实验室和其他检查,必检项目有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心电图,选检项目为肝脾B超。

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

检查对象是所有职业性接触三硝基甲苯的人员。检查周期为肝功能每半年检查1次,健康检查每年1次。目的是早期发现职业病(职业性慢性三硝基甲苯中毒和职业性三硝基甲苯致白内障)和职业禁忌证(同上岗前)。检查内容、症状询问、体检同上岗前。内科常规检点检查肝脏,眼科是常规检查及眼晶状体、玻璃体、眼底检查。实验室和其他检查中的必检项目有血常规、心电图、肝功能、肝脾B超。

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

检查对象包括职业接触三硝基甲苯的辞职人员、退休人员、内部转岗人员。检查目的是早期发现职业病(职业性慢性三硝基甲苯中毒和职业性三硝基甲苯致白内障)。检查内容同在岗期间。检查时间一般是脱离岗位前,如最后一次在岗期间的健康检查在离岗前90天内,可视为离岗体检。

健康监护档案管理

健康监护档案是健康监护全过程的客观记录资料,是系统观察劳动者健康状况变化、评价个体和群体健康损害的依据。包括劳动者健康检查个人档案和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管理档案,均应妥善保管。

健康监护档案内容

个人健康监护档案包括劳动者职业史、既往史和职业病危害接触史;相应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处理情况;职业病诊疗等健康资料。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管理档案包括职业健康检查委托书、职业健康检查结果报告和职业健康监护评价报告、职业病报告卡、职业病患者和职业禁忌证者处理安置记录,以及在职业健康监护中提供的其他资料。

档案管理要求

健康监护档案要保存在用人单位,制定档案管理制度,设专人管理。健康监护档案涉及的有关文件或原始记录,要分类归档存放并做好登记工作。健康监护档案具有重要的法律参考价值,管理人员要及时、如实、认真填写,不得随意编造和涂改。健康监护档案应永久保存,其中按年度更新的档案,管理人员应妥善保管,不得随意借阅、无故销毁、遗弃或丢失。当管理人员变动时,要认真做好交接工作。健康监护档案涉及职工个人隐私或单位商业秘密,应注意做好保密工作。用人单位分立、合并、破产时要妥善移交保管。档案室要有相应防火、防盗、防霉措施。

职业健康监护职责建议

企业安技处(科)职责

依据企业劳资处(科)通知,分析招录岗位职业病危害因素,与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签订职业健康检查委托书,并一起确定检查项目,提供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报告、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人员名单;协商职业健康检查人员、项目、时间,组织体检人员进行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应告知体检者下列注意事项:体检前一天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保证充足睡眠,不要吃对肝、肾功能有损害的药物,以免影响体检结果,体检前8 h应禁食、禁水。体检者要如实回答体检医生询问,如实填写职业史和职业病危害接触史。体检前要洗澡,不得穿工作服进行体检,以防污染。尿液采集应留取新鲜尿液,晨尿最好,避免经血、白带、粪便、、阴道分泌物污染,此外还要避免、烟灰等污染。静脉抽血后,应按压针头穿刺点5~10 min,防止形成血肿。

领取、审阅检查报告,对报告中的疑问提出质询,组织工人进行职业健康检查时,协助体检机构维持检查秩序,处理健康监护工作中的突发问题;执行报告中提出的建议,通知体检异常人员并组织复查、职业病诊断、工伤鉴定等;向劳资部门提出职业禁忌人员和职业病确诊人员安置建议;制定本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制度,妥善保管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劳资处(科)职责

在岗位招聘面试过程中,注意观察应聘人员正常交谈、肢体活动、反应能力等基本健康状况;根据安技科提出的职业禁忌人员和职业病确诊人员安置建议,妥善安置上述人员;处理因职业健康问题发生的劳动争议。

档案管理痛点第5篇

关键词:档案管理;企业职工;工作要点;公司发展;规范化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以一种空前绝后的气势迅速在各大行业得到应用,不断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此时,面临着社会上每天都能产生的难以统计的原始记录与n案调动的情况,以“文件记录”为主的传统档案管理方式已不能满足人们日新月异的需求。因此,将信息技术软件与档案管理工作相结合是未来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在时代背景所造就的大环境下,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劳动合同制度的全面推行,这也为加强职工档案管理工作增添了更多的挑战和难关。如何抓准档案管理工作的“痛点”、如何建设规范有序的管理流程、如何配备必要的档案管理软件、如何加强档案管理监管手段,这些已经成为目前研究的主要课题。

1 当今企业职工档案管理面临的问题

职工档案管理是企业人事部门一项非常重要工作。档案中不仅包括了职工的个人履历、个人学历、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同时也是反映其思想品德的重要依据之一,是公司选拔人才不可缺少的参考物。因此,加强企业职工档案管理工作,不仅可以为公司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提升公司整体人员的技术水平,从长远角度来看,还可以极大地满足公司人才战略发展需要、提升公司竞争力,在促进企业发展过程中起到推动作用。因此,仔细分析当今企业职工档案管理的“痛点”所在,并从根本上分析造成痛点的原因,以此来抓住今后的工作要点,是促进企业良好发展必不可少的措施。从近几年来看,我国在职工档案管理方面的发展是十分有限的,其现有模式下存在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第一,职工档案管理不严谨,可能导致部分员工档案分散、材料不完整、材料伪造等现象。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各大企业也在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人员入职和人员调动大大增加了档案管理的难度,职工档案出现纰漏的现象屡见不鲜。比如说,对于部分中途跳槽的员工,他的档案可能一直都分散在以前单位的档案处,或者在转交的过程中出现文件缺失、文件受损情况,对其日后的工作审批和退休审批造成严重影响;对于离职员工来说,一些企业为了省事,都让员工自己带自己的档案去新单位,而不是按照法律规定寄过去。因为档案管理“多头”现象严重,有的职工在离职后甚至被迫选择“弃档”,使得自己的档案长期存放在原单位,成为“无头”档案。而且,以文件方式记录的档案也存在伪造的可能性。职工利用某些不法手段删减处分、降职等信息,并且在档案中伪造对自己有利的内容。

第二,监管手段缺失,部分企业未建立完整的档案管理系统。现有的法律体系中,关于“职工档案管理”的法律非常少,除了一份《企业职工档案管理工作规定》之外,几乎没有相关可以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的法律规定,这就造成了监管手段单一、档案管理可有可无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部分企业甚至都没有建立职工档案系统,这对职工的合法待遇造成巨大损害。

第三,传统的管理技术逐渐不再适用于信息时代,职工档案管理缺乏先进的现代化技术。计算机网络的一个重要的用途便是进行信息登记、信息交流与信息传递。目前,虽然有很多企业已经采用专门的档案管理软件进行职工的档案管理。但是,大多数都仅限于简单的档案号的录入和检索,记录存放档案的地址,不对档案内容的个人信息进行登记。这样的做法并没有发挥档案管理软件的作用,只是方便了检索过程,翻看档案还是要去档案管理处查找原始记录。所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增强档案利用效率是非常必要的。在此基础上,安全因素也是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对于传统档案管理方式来说,需要做好档案库的安全管理;对于数字档案管理来说,防止非法用户绕过安全内核、窃取信息,防止数据库被破坏和非法存取,确保服务器的安全性是重要工作。

本文将在下节从职工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问题点出发,抓住工作中的要点所在,并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具体的解决方法。

2 职工档案管理的工作要点及建议

(一)完善档案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监管体系。

针对档案管理工作监管不足的现象,尽早推出完整的档案管理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监管体系显得迫在眉睫。国家应完整的法律制度,明确规定应该如何进行档案的登记、转交,对所有的工作进行详细阐述,全国统一与职工档案工作有关的法规及业务标准,以避免各地各行其是、各行其政,这样才能真正地解决监管不足的问题。

(二)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技能培训,完善职工档案管理制度,对每一份档案进行规范化整理。

除去对监管体系的完善之外,企业内部也必须明确自己的职工档案管理制度。首先,应该对企业全体职工普及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让他们知道这是与他们未来的退休审核、养老优待等事情息息相关的,是与自身的合法权益密切相连的,不可以因为一时的省事而对自己的档案漠不关心;其次,需要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技能培训,部分企业里的档案管理人员没有受到过专业的培训,对自己从事的档案工作存在一些误区,因此需要定期对企业档案管理职工进行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从档案的整理、登记、检索、传递、查阅、保管等方面进行技能评测,以达到档案分类有序、目录清楚、装订整齐的目的。

(三)与时代相契合,加快企业职工档案管理信息化进程

上文中也有提到,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得所有的行业都在往信息化方向转型,职工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成为未来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因此,在完善现有的传统档案管理制度的同时,应该逐渐向信息化管理过渡,建立包含详细信息的档案管理数据库,加强职工运用档案管理软件的能力,提高档案部门的科学管理水平与安全保护措施,促进档案规范化、信息化进程。

3 结语

虽然现在大多数企业已经有了自己单独的档案管理工作流程,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现有的档案管理措施可能明天就无法满足公司需求。在提高核心技术的基础上,仍然需要重视档案管理工作的要点,减少操作中存在的漏洞,对重要的设施与系统配备必要的安全管理软件,建立完善的职工档案管理制度。职工档案管理比起其他工作也许显得较为枯燥和简单,但是,它确是公司中不可小觑的重要工作。对于每一名档案管理人员来说,都必须以最严谨的工作态度认真对待档案管理工作,加强对公司人员流动与人才输入的管理,促进公司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蓝玉超. 新时期国有企业职工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兰台世界,2015,S3:102-103.

[2]张明琴. 企业职工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 山东档案,2013,01:36-38.

[3]李明珠. 浅谈加强职工档案管理对促进公司发展的意义[J]. 企业技术开发,2011,17:174-175.

[4]郭宝珍. 关于加强企业职工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J]. 企业研究,2012,14:45-46.

档案管理痛点第6篇

其实,大家都曾记得,类似事情并非头一遭,以往年份也曾发生过。每当档案遭灾了,我们总聚焦在舍小家、保大家,全然不顾个人安危的档案工作者身上,今年又是这样。我们的那些在洪水中奋力抢救档案的同行的确可敬可爱。他们有的不惧生命危险,挣扎在齐腰甚至灭顶的洪水之中,以赢弱之躯保护着档案;有的不顾自家财产悉数被洪水卷走,坚持战斗在抢险第一线。对抗洪英模的歌颂是十分应该的。但是,除此之外,我们是否还有忘记了该说的事情呢?我说有,这就是:这样的故事本来就不该发生!此话似乎有些不近人情,其实不然,我不是说不该发生遇灾抢险的事,而是说,档案馆(室)的档案本不该遭此险情!

我国幅员辽阔,也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国家,即便是总体上称得上风调雨顺的年份,也难保不会有数个省份或地区发生灾害。国家和各省、区、市档案行政部门这些年未雨绸缪,几乎每年汛期前都发出确保档案平安度汛的紧急通知,称得上是言之谆谆,意之切切,可灾害还是发生了。痛定思痛,眼下已到了非对导致档案遭灾的深层次问题,即档案馆选址、设计、建设质量和档案保管的理念和标准要求等作深刻反思的时候了。

从档案保管保护的角度讲,有两种灾害是最为可怕的,即火灾和水灾。一旦遇袭,任何补救措施都很难奏效。而这次受灾正是档案和“龙王爷”的直接冲突。我们以受灾最为严重的广东韶关市为例:韶关市乐昌市档案馆一楼水高达2.6米,30列铁质档案柜和部分设施被洪水破坏,1000多卷册方志和3000册档案资料遭浸泡;该市10个机关的2000余卷册档案资料浸水,50多个村居委的2000余卷册档案受淹。损失可谓惨重。

我们总喜欢把档案比作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而且是金钱难以换得的宝贵财富,即所谓黄金有价,档案无价。然而我们档案馆档案库房防灾容灾的能力却与银行金库相去甚远。听说过档案馆档案遭淹而没听说银行钞票被泡便是例证。至于档案遭了灾.业内能否像银行遭灾一样有切肤之痛,就更不敢去深想了。

我们也喜欢把档案馆建筑和设施说成是百年大计。其实,百年大计在这里却真的有难以承受之重。面对“永久”即永远无限期保存的档案,一百年只是我们一路呵护的短暂一瞬。笔者在访问欧洲某国家档案馆时,曾向馆长先生请教该馆的灭火装置,馆长先生一脸无奈,完全搞不懂这个有中国特色的问题。最后我才明白该馆根本没有灭火装置,因为他说:“档案馆就不该发生火灾!”这话听来有些费解,但仔细琢磨,却包含着深刻的道理。

档案管理痛点第7篇

来源:《北京青年报》

城市居民兴起 用档案管理家庭

加拿大国家档案馆前馆长阿瑟・道蒂爵士说过:“在所有国家财产中,档案是最为珍贵的。它们是一代人留给另一代人的礼物,对它们的爱护程度标志着我们的文明程度。”不仅国家离不开档案,家庭和个人也能从档案中受益。所谓家庭档案,指的是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文字、图表、音像及其他形式的记录。2007年5月中旬,在广东省家庭档案专题研讨会上,学者们介绍了家庭档案在“子女教育、婚姻调节、家庭应激”等方面的积极意义。①用档案辅助家庭教育。子女在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会表现出很多行为与心理问题,比如厌学、打架、早恋、作弊、逆反、撒谎、焦虑、抑郁等,这些问题会经常反复,很多父母感到万分棘手。用建立子女成长档案的方式,将孩子发生问题的原因、发展过程以及解决方法及时记录下来,不仅有助于在纵向上把握子女的成长变化,而且能为处理同类问题积累经验。②用档案管理婚姻冲突。国内外婚姻专家研究发现,大多数婚姻冲突的原因十分类别化,甚至很多夫妻一辈子就因为几件事争吵不休,比如性格类型有别、教育观念相左、饮食习惯有异、起居规律不同等。但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每当冲突发生后,他们更习惯于从夫妻感情方面寻找原因,并会悲观地认为,经常吵架、越吵越凶,婚姻会不可避免地走向破裂。如何区别因感情裂痕引发的冲突与其他类别化冲突?如何降低类别化冲突,让夫妻不在同类问题上纠缠不清?借用家庭档案也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基本做法是:夫妻每次争吵后,其中的一方或者双方,将各自认为引起争吵的原因、化解的方法一一记录下来,一段时间后,夫妻俩共同整理并归类。这样就可能发现,容易引发婚姻冲突的因素其实并不多,夫妻矛盾也远没有想象中的大。③用档案优化家庭应激方式。一个家庭随时会面临各种危机,比如,家庭成员生病或者死亡、失业、投资失败,或者其他灾难性事件。面临变故,有些家庭,从幼到老,人人忧心忡忡;而有些家庭,则能够沉着应对,从容有序。这就是不同的应激水平。用档案优化家庭应激方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梳理与家庭有关的各种社会资源、关系网络,比如夫妻双方的朋友、亲戚、同学等;二是记录每次危机处理的过程和方法及当时的家庭气氛。这些有助于从资源与心理上提升一个家庭在危机面前的应激能力。另据会议主办方广东省档案局专家介绍,目前,除了不少广东省城市外,长沙、沈阳等城市,也在积极推进家庭档案建设。

国外研究显示:思虑过度有损健康

美国一项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对往事耿耿于怀、对问题焦虑不安、细细琢磨上司的每一句话、对于未来忧心忡忡……这些思维习惯将使你的身心付出代价。美国加州大学心理学家尼古拉斯・克里斯蒂德说,人人都经受过压力,但长期过度思考的人会放大并延长这种压力。在研究过程中,他让两组成年人接受同样具有很大压力且令人沮丧的任务,一组人接受任务后进行了大量思考,另一组人则不用思考。他对两组人的身心状况进行检测后发现,初步的压力会加快心率并使血压升高,但那些事后没有烦躁不安的人比焦虑不安的人能够更快地恢复到健康状态。克里斯蒂德说,其他研究结果还表明,对不愉快的往事耿耿于怀的人会分泌一种能够降低免疫系统功能的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会降低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过度思虑之后释放的应激激素也会损害免疫系统。

来源:《江南保健报》

心理专家警告 要慎对初恋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