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零售业发展状况(合集7篇)

时间:2023-05-26 16:44:18
零售业发展状况

零售业发展状况第1篇

[关键词]零售业;经济普查;发展现状;对策与措施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9-0099-03

消费是拉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零售业作为联结生产和消费的中间产业,在引导生产、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已逐渐成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先导产业。自2004年中国零售业全面对外开放以来,合肥市零售业发展迅速,但市场竞争力仍然较弱。因此正确全面分析合肥市零售业现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是我们亟须解决的问题。

1 合肥市零售业的发展现状

2004年以来,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促使合肥市消费品市场加快增长的势头进一步增强。2009年,合肥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703.42亿元,与2008年相比,增长19.56%。目前合肥市已有合肥百大、商之都等一批本土零售企业,同时也吸引了百盛百货、家乐福、沃尔玛、TESCO、大润发等一批国内外知名零售企业入驻合肥,但毕竟合肥零售业发展较慢,与一线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在规模上:2008年,合肥市零售业法人企业3201家,为全市第三产业的13.86%,产业具有一定的规模,市场竞争激烈,其中,限额以上零售企业277家,占8.65%;限额以下零售企业2924家,占91.35%。零售业就业人员总数为46320人,占全市第三产业的4.28%,为社会增加了就业机会,其中,限额以上零售企业就业人数25893人,占55.90%;限额以下零售企业就业人数20427人,占44.10%。零售业资产总额192.06亿元,为全市第三产业的6.93%,其中,限额以上零售企业资产总额132.48亿元,占68.98%,企业平均资产额为4782.77万元;限额以下零售企业资产总额59.58亿元,占31.02%,企业平均资产总额为203.76万元,参照我国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可以看出合肥市零售业的企业资产额较小,企业规模较小。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为388.43亿元,为全市第三产业营业收入总额的31.89%,零售额为356.15亿元,占商品销售总额的91.68%,其中,限额以上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为318.93亿元,占82.11%;限额以下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为69.50亿元,占17.89%,说明限额以上零售业市场竞争力远远强于限额以下零售业。

在结构上:从业态结构看,2008年合肥市零售业有店铺零售企业3152家,占98.57%,其中专业店1626家、专卖店694家、超市166家、百货店105家、家居建材商店103家、便利店95家,所占比重分别为51.59%、22.02%、5.27%、3.33%、3.27%、3.01%,其他业态所占比重都不到1.0%。无店铺零售企业只有49家,仅占1.43%。从数量和比重数据可以看出,零售业业态分布极不合理,结构重叠现象突出。从就业结构看,2008年合肥市零售业法人企业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本科、大专、高中、初中及以下学历就业人数分别为518人、5064人、15734人、17913人、7091人,所占比重分别为1.12%、10.93%、33.97%、38.67%、15.31%,占全市第三产业法人企业对应学历就业人数的比重分别为1.69%、3.04%、7.54%、9.08%、6.51%,从人数和比重数据可以看出,零售业就业人员的教育水平较落后、专业知识基础和技术较差、管理能力较低。

在经济效益上:从经济效益总量看,2008年,合肥市零售业增加值为22.44亿元,为全市第三产业的4.67%,表明零售业在全市第三产业中的地位较低,对经济几乎不产生拉动作用,说明政府需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29.91亿元,实现利润8.49亿元,利税总额达27.92亿元,为全市第三产业利税总额的0.05%;上交税额达10.29亿元,为全市第三产业上交税额的26.85%。从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合肥市零售业发展水平较低,需要加快发展。从经济效益质量与经济贡献看,2008年,合肥市零售业劳动生产率为4.63万元/人・年,低于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6.8万元/人・年);零售业增加值率为5.52%,远远低于第三产业增加值率(48.2%);产值利税率为4.92%,低于第三产业产值利税率(16.2%);人均利税额为4.12万元/人,高于第三产业人均利税额(2.0万元/人);总资产增加值率为11.15%,低于第三产业总资产增加值率(28.28%)。从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合肥市零售业发展水平总体较低,经济效益质量与经济贡献不够理想,继续发展的空间较大。

2 存在的问题

合肥市零售业近年来虽有较快发展,但总体上仍处于较低发展水平阶段,处于从传统零售向现代零售的过渡阶段,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其主要表现如下。

2.1产业整体实力不强

2008年合肥市零售企业共3201家,零售业增加值为22.44亿元,占全市GDP的1.26%。限额以上零售企业277家,企业资产总额为132.48亿元,平均资产额为4782.77万元;零售额为288.78亿元,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9.95%。与发达地区相比,零售业整体实力较弱,规模偏小,组织化程度低,市场集中度较低,经营主体仍处于零散状态,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合肥市零售业中,90%以上的为中小零售企业和个体户,真正有实力的企业比较少。受限于规模与实力,合肥市本土零售业的整体竞争力还比较弱,更缺乏能对整个产业起推动和引导作用的龙头企业。

2.2零售业态分布不合理

合肥零售业态结构很不合理,都集中在超级市场和专业店,分布也不均衡,造成在同一地区内零售企业局部过度集中,商业网点密集。零售企业相互之间过度竞争,多而实力不强。由于经营理念落后,企业之间缺乏合作精神,很容易导致混乱的竞争行为,这将导致现有的有限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浪费严重,零售企业的竞争力较弱。

2.3产业经济效益较差

合肥市零售业劳动生产率为4.63万元/人・年,低于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6.8万元/人・年,产值利税率以及总资产增加值率都低于第三产业的平均水平,而零售业增加值率则远远低于第三产业的平均水平。

2.4零售人才短缺

国内零售业竞争的加剧,使不少零售商为了片面追求短期利益,把精力主要放在销售额的提高方面,而对员工的培训不足。另外,国内零售企业的经营管理体制和福利制度与外资零售企业相比,都不够完善,使许多具有商业

管理经验的优秀管理人才流失。

目前,合肥市零售业人员的总体素质偏低,人才的培养、引进以及留住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专业人才紧缺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合肥市零售业的发展。根据合肥市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统计,合肥市零售业从业人员中具有本科学历的人员占10.93%,研究生以上学历占1.12%,高层次的管理人员仅占0.58%。零售人才的短缺已成为制约合肥市零售业发展的一个瓶颈。

3 对策与措施

3.1加大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

面对来势凶猛的外资零售企业,合肥市政府应提高规制力度,制定有利于国内零售企业快速发展的财政、税收、土地等相关政策,以消除国内零售企业与外来零售企业之间的税赋与政策优惠上的差距,为国内零售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快商业立法进程,规范零售企业的市场行为,维护市场公平竞争。

3.2大力发展新型零售业态

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确立,合肥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国内外大型零售企业纷纷抢滩合肥,合肥本土零售企业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业态类型以及其发展情况,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据相关方面的研究,与单一业态经营的零售企业相比,开展多元业态经营的零售企业其赢利能力明显较强。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发展新型零售业态。新型零售业态主要指超级市场、便利店、仓储式超市、折扣商店、购物广场、连锁专业店、品牌专卖店、网上商店等业态形式。合肥本土零售企业可以通过实施联合、兼并和重组等方式引进这些业态,建立区域性的大型零售企业,并在原有业态的基础上进行战略调整和业态转型,尤其要大力发展连锁经营,改变过去的散、小、差状况,提高经营的规范化、集约化水平,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网络体系,促使零售业态向多元化、特色化方向发展。

3.3适度调整控制零售业扩张速度

近几年,合肥市零售业急速发展,一些零售商已经初步完成了网点布局,并已开始重视巩固市场、整合资源、提升品牌形象。所以在合肥市零售业的发展中,应注意提高进入壁垒、减少盲目扩张对合肥市零售业成长的制约,要确保合肥市零售业的数量与城市规模、消费者购买力水平及消费结构相适应。合肥市零售业的发展必须以合肥的总体市场环境为依托,必须结合合肥市的人口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等要素,进行有效规划。

3.4推动零售业的规模化发展

目前,合肥本土零售业与外资零售业相比存在一个较明显的差距就是规模较小,而零售行业实现低成本、高利润运营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实施规模化经营。综观世界零售百强企业,基本都是通过兼并重组,走联合经营、连锁经营的方式来实现企业规模化经营的。因此,合肥市零售业在今后的发展中也可以借鉴外资大型零售企业的成长经验,根据自己的企业情况,积极寻找可以合作的资源,通过兼并、收购、连锁和联合等方式,连小成大,引导和培育一批资本雄厚、经营规模庞大、市场拓展能力强的大型零售企业和企业集团。

3.5构建与零售业发展相匹配的现代化交通和物流体系

合肥是安徽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交通和信息中心,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处江淮之间,巢湖之滨,泛长三角区域西端;通江达海,承东启西,贯通南北,连接中原,紧邻最具活力的“长三角”经济圈。以合肥为圆心,半径500千米范围,覆盖中国东、中部最发达的7省1市,这是拥有近5亿人口、消费市场最大和最集中的一个区域。合肥交通便捷,以公路、铁路、航空和内河航运为主要手段的综合运输网络已经基本形成。合肥应充分利用其区位优势,完善市场设施,降低运营成本,提高零售业的产业链运行效率。对零售业而言,供应链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此,合肥市零售业必须通过物流配送、信息技术与供应商携手合作,压缩自己的供应链,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构建信息化的物流配送体系,实施扁平化管理,降低流通成本,实现效率化的配送,以达到商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快速流转,确保最大销售量和最低成本。

3.6鼓励合肥本土零售企业积极开拓农村市场

安徽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多、市场容量很大。随着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农村市场购买力必将逐步增大,但是安徽的农村市场一直发展缓慢,大中型的零售企业对该市场也不够重视。农民日常生活用品的消费主要来源于小型百货商店、农贸市场和一些个体小杂货店,商品零售服务设施和服务质量都大大落后于城市。安徽潜力巨大的农村市场将成为合肥本土零售企业广阔的发展空间。当前合肥零售市场竞争激烈,利润空间缩小,合肥市政府应从政策、税收等方面鼓励合肥本土零售企业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寻求新的市场机会。

零售业发展状况第2篇

我国的零售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特别是随着我国零售市场的对外开放,一些在国际上流行的新型零售业态传入我国后迅速得到普及和发展。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国的零售业尚处于初期成长阶段,有待于进一步规范与完善。成本居高不下、效率低下、管理松散、物流滞后等均成为制约我国零售行业发展的“瓶颈”。同时,对中国零售企业来说,各自的定位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特别是面对着日益成熟的、具有高度松散性和流动性的消费群体,消费内容的多元化、需求层次的复杂化和购买行为的理性化,都需要零售企业树立科学、整体的营销观念,研究自己的消费者,真正让消费者成为企业营销活动的中心。

入世后,国际零售业巨头无疑会对我国零售业市场造成巨大的冲击,民族零售业的市场份额将被分割,其绝对利润和相对利润都将进一步下降,甚至出现从“微利”到“负利”的转变,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零售企业关门倒闭或破产重组就不可避免。当然,WTO的双刃剑在带来挑战的同时,也给中国零售业带来巨大的市场机遇。有专家预测,在扩大中国商品出口业务的同时,大量国外价廉质优商品将进入中国消费品市场,会极大地补充、丰富商品市场的供应,对拉动国内需求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还将促进企业的竞争实力。

我国零售业要如何面对入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呢?

零售业从产生到现在先后经过了8次革命:百货商店、一价商店、连锁商店、超级市场、购物中心、自动售货机、步行商业街、多媒体售货包括邮购、网上商店等。零售业用了150年的时间形成了20多种业态,我国在90年代形成了综合性的零售革命。零售业的革命表明零售业必须进行连锁化发展,但发展的前提是业态转型。在综合性的零售革命中,百货商店的优势逐渐丧失,所以开始了专业化的发展,这是世界百货商店的发展趋势。但这种连锁化发展又不是局部的,从世界上来说其范围越来越大,对于入世后的中国更是如此,所以中国将面临着连锁化发展的大环境。

既然面对的是大范围的连锁,传统的经营模式已经不能套在这上面了,那要怎么实现这种业态经营呢?

首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我国零售企业长期来一直被看作劳动密集型企业,忽视了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导致企业的竞争力低下。零售业的业态转型与电子商务的发展几乎同时进行,电子商务的发展促使了企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比如采用电子商务方式进行集中采购管理,必然会提高采购环节的透明度,降低采购成本,更可以管理商品的库存,链接商品的销售线和生产线,实现了销售商和生产商对商品的管理,提高利润等。

其次,充分利用客户关系管理,提高顾客满意度。无论是传统零售企业开展电子商务业务,还是纯网络型零售企业的网上经营,都要面对千千万万的客户,要让他们满意并成为忠诚的客户,就必须实施客户关系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在零售企业的全面应用,将会对零售企业的决策支持和智能分析提供重要的依据,可以有效分析企业市场活动的回报,挖掘企业产品的市场卖点,确定企业的主打产品,进一步明确客户需求,并为他们提供更多更好的个性化服务,最大限度地提高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度。市场范围的扩大,还要求企业把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观念转变为以消费者和竞争者为中心的观念。同样的,客户管理系统可以实现这项工作。

电子零售制胜的四个步骤:

一是建立制胜品牌:

1.电子零售商需要新品牌;

2.保护自己的品牌;

3.实行实时营销;

4.利用各个层次的互练网促销。

二是为互联网商店做好充分准备

1.环境是关键;

2.决定选择合适的网站类型;

3.让顾客对你感兴趣;

4.使购物更简便;

5.轻松购物和用户友好;

6.检查网站的设计。

三是建立个性化的顾客关系

1.赢得顾客对网站真正的忠诚已变得越来越重要,同时也越来越困难。

2.建立个性化顾客关系的四个步骤:

(1)逐渐了解和理解顾客;

(2)与每个顾客单独交往;

(3)让顾客自己构建购物体验;

(4)促进顾客社区的发展

四是顾客为中心的业务流程

1.顾客订单制造产品会彻底变革产业活动链。

2.创建新的业务流程。

3.充分利用外包及合作伙伴。

零售业发展状况第3篇

外资正式进入中国从1992年开始,从那个时候起到现在,外资进入我们国家经历五个阶段。在1992年以前,没有正式进行外资试点的时候,是外资生产企业设立专卖店的时期。他们大部分是进入我们国家的一些生产企业,销售按规定比例可以在华生产的一些商品,多数是采取授权开办专卖店、商场设专柜、直营店等方式,这是第一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零售业正式开始引进外资试点。从1992年开始一直到1995年,大体是处在这样一个阶段。这时候由于国务院当时批准只有在沿海城市和经济特区几个城市开办一到两家,所以这时候开店数量比较少,基本业态都是百货店,数量上当时仅有十几家。

第三个阶段是多业态连锁店阶段。从1995年开始国务院正式批准两家外资企业,在我国可以开设外资连锁店,一个是万客隆,一个是日本的伊腾洋华堂,分别在北京设立它的连锁店,规定中方控股51%以上,经营年限不超过三十年。但是在这一时期,除了中央政府正式审批以外,各个地方政府所谓越权审批现象越来越严重,1998年底国务院审批项目仅为20家,非试点企业没有正式经过中央政府审批以各种方式进来已经有227家。

第四是扩大试点阶段,从1999年6月到正式加入WTO之前。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国家经贸委和当时的外经贸部出台外商投资商业试点办法,实际把试点的范围从经济特区和沿海城市扩大到省会城市,将业务的范围扩大到批发。到2001年年底,经国家正式批准的合资零售项目49家,但是各地越权审批的大体上达到300多家,这个数字实际也是不完全的。

第五个阶段是加入WTO以后的过渡期,我们把它叫做过渡阶段,从2002年开始一直到现在。这个时期根据我们的入世承诺,商业零售业在入世三年左右为过渡期,在此期间,应该说我们对外商的进入还是有限制的,WTO里有具体限制,当然现在实际上进来的已经远远超出了当时的承诺,各地越权审批的已经绝不是我们承诺过的,所以在这之后,在合资地域、股权比例、合资企业的设立形式等方面,经过这个过渡期以后,这些方面都将取消限制。我们国家从1992年正式零售业开放,到现在为止我觉得有这样三个特点。

第一,从中央政府的政策来看,合资试点决策是正确的,无论我们怎样反思,我觉得这一点我们必须达成一个基本的共识。我国十年来零售业的发展,包括百货业的发展,实际上与引进外资是非常有关系的,它给我们带来很多新鲜的、先进的管理技术、管理理念和管理的方法,我们不用走出国门就可以学到它,而且是在竞争中学习它。所以这个决策是正确的。在实践中基本上坚持了渐进开放原则。这些年来,无论在外资合资企业的数量方面,业态的限制方面以及地域的限制方面,它都体现了一个渐进化的原则。开始在沿海和经济特区,然后扩大到省会城市,还有一些非省会城市,有一部分非省会城市,业态上也是先百货店后连锁店、连锁超市等。

第二,外商零售业进入中国市场,确实带来先进管理技术、经营理念和业态形式,也引入了一部分的外资。对这一点大家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说实际上并没有引进多少外资,而是外资进来以后,大量地使用了内资,特别是银行的贷款。我觉得从客观上讲,确实也引进了一部分的外资,很多企业把一部分资金投进来,这也是客观的事实。另外它促进了国内零售业的发展,特别是满足了老百姓的需要,从这些方面看,引进外资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第三,由于越权审批问题严重,违规进入企业较多,给中国零售业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这一点我们必须看到,从中央政府来看,虽然坚持渐进的原则,但是大量的审批实际上不是中央政府审批的,中央也没有控制住,导致了给国内的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实际远远高于WTO对分销方面的承诺。

二、外资零售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入世以后到现在为止,不到两年半的时间,我觉得有这样几方面值得关注。第一,先看看总量。截止到2003年的9月份,全国商业累计实际利用外资大约有30亿美元,批准设立外资的商业企业有264家,分店有2200多家,商业领域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的0.6%,从全国来说,商业引进外资跟工业相比,跟其他高科技领域相比,相对来讲还是比较少的,外商投资商业企业的销售收入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不足3.5%,不同业态不同,实际某些业态外资企业占的比重远远要大于3.5%。

我们再看看它到目前为止有什么特点。第一个特点是,世界上零售企业500强的三分之一都已经进入到我们国家,大体上有十几家,比如说沃尔玛、家乐福、欧尚、麦德龙、伊腾洋华堂都是在零售业前五十强里面。入世后批准的公司基本上是世界顶尖级的零售企业,这是2002年以后中央政府正式审批的,表明随着中国市场开放度不段增大,中国市场已经成为世界跨过零售企业竞争的主战场。零售业竞争最为激烈的实际上是在中国,世界上顶尖级的零售企业已经在我们这一块国土上进行竞争,这是一个基本的态势。

第二个特点就是新型零售业态成为外商投资的主要业态。主要投资于大型综合超市,就是我们所说的大卖场、仓储式商场以及便利店等等。当然便利店现在还比较少,但是日本的7―11已经批准在北京和上海建便利店,家乐福下边的便利店也开始进入中国,在根据国家原经贸委2002年的调查统计,全国27个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里边,合资的百货业态占6%。应该说百货业态在最开始的时候是主力业态,但实际1995年以后合资里面百货业态占的比重已经很少,大型综合超市现在占23%。全部合资里大型综合超市占比重是最大的,然后是营业面积八千米以上的大型超市,合资企业的比重已经达到25%。八千米以上的大店在我国也是比较大的店铺。

第三个特点就是扩张的速度明显加快。一方面是开店的速度加快。我们会看到很多的企业,进到中国以后,经过几年的适应期和磨合期,多数的外资企业实际上到现在已经进入到了战略发展期或者叫做战略扩张期,入世以后扩张开店的速度明显加快。2001年底,沃尔玛共开设19家店。据不完全统计,计划2004年内达到100家。日本7―11店已经开60家,计划五年内在北京开500家。欧贝德、柏安居等专业超市,家居建材超市在中国发展速度也是非常快的。这是一个数量扩张。

地域扩张也非常明显。地域扩张就是占领东部,扩大东部。但是北上和西进的速度都是非常快的,北上主要是北京、天津等等,包括东北。西进主要是成都、昆明、陕西等等这些西部地区,现在发展的也是比较快。特大城市和省会城市仍然是竞争的重点,并开始有一些外资企业向二级城市拓展,这个趋势也是非常明显。

第四个特点就是积极推进企业本土化经营策略。无论是经营的管理人员,还是经营的策略、采购、促销,本土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因为经过一段磨合期,很多管理人员都采用本土化的人员。我们原来说外资可能对中国的消费习惯、消费的特色不是很清楚,但是现在看来经过几年的适应期,外资本土化的速度是比较快的。

第五个就是外资开始开辟新的零售市场。随着我们入世以后过渡期的逐步结束,外资开始在一些专业的零售市场关注这些市场。第一个是图书、书报和音像市场,根据我们国家的承诺,2003年5月1日,新闻出版总署和原来对外贸易部联合了外商投资图书、报纸、期刊分销企业的管理办法,决定从去年5月1号起,外资可以设立这方面的图书、报刊、音像等方面的零售企业。民营的和外资的进来将对报刊发行市场是一个比较大的冲击。我们国家原来管制的比较厉害,下一步可能是外商关注的重点。第二是音像。第三是成品油。第四是药品。2003年5月16日,经中国商务部批准,由隶属于瑞士玉丽集团的玉丽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新兴医药股份发展有限公司合资的第一家药品分销公司――永玉新兴药品公司正式开始组建,这是外国资本第一次正式进入中国药品分销零售业。第五是商品的批发经营权。到现在为止,丸红和上海一百的合资我们批的比较早,今年,荷兰著名的万客隆获得了期盼已久的批发经营权,这是中国商务部授予批发经营权的第一家外资零售企业,意味着这个领域已经开放。

第六是外资纷纷建立采购中心或者是物流配送中心。除了开店以外,采购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在店很少的时候还考虑不到,但是随着这个店加快发展和扩张,采购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已经提到日程上来。我们看到沃尔玛在深圳、天津分别设立采购中心;家乐福在厦门和香港分别设立了两个物流中心。沃尔玛2003年在中国的采购量已经达到了150亿美元。

总之,外资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更多竞争实力强大的跨国零售企业进入了中国市场;外资零售企业在华扩张的速度加快,并呈现出新的特点;外资开始进军图书、报刊、成品油、药品等商品的零售市场,而这些商品原来都是管制得比较严格的,所以今后在这些方面的竞争会很激烈。

三、外资商业企业的发展趋势。

第一个趋势,进一步加快它的扩张步伐,构筑全国经营销售网络体系。不管怎么样越权审批,目前为止我们的零售业还叫试点阶段,对外商企业还有很多方面的限制。比如我们对一些违规进来的进行整改,要求它进行规范,不管怎么说我们还是限制了它大规模无所顾及的开店,过渡期结束以后,我们相信开店的步伐会进一步加快,特别是它可以完整地规划在中国市场上的销售网络体系。

第二个趋势,发展竞争力强、杀伤力大的新形势业态。我们现在看它发展的主要还是竞争大卖场等等竞争力强、利润相对比较高、对其他零售业杀伤力比较大的业态选择。在这样的情况下业态还将进一步创新。现在,在美国很多地方出现了社区连锁店,现在已经准备在中国开店,这种业态也在不断地创新。

第三个趋势,外商独资商业企业将会有所增加。随着将来对股权比例、设立形式以及地区的限制的取消,有一些外商更愿意搞独资企业,因为这样受的约束会少一些。当然,也有一些人分析可能合资企业还是首选,因为在中国的土地上合资有一定的好处。有一个中方,协调可能更方便等等。我个人感觉随着发展,外商独资企业会逐步有所增加。

第四个趋势,出现外资并购中国本土商业企业的趋势。现在开直营店大部分是新建的网点,我们从国外企业发展的趋势来看,它在建新网点的同时,构筑的步伐会进一步加快,这一点我们更应该给予关注。我们给它规定了《大店选址法》还有《商店网点条例》,但是它却整合你的存量资源,对你原有的企业进行并购。沃尔玛前20年开店速度比较慢,20年以后收购速度比较快,收购当地的小店、折扣店、杂货店等等,国内大量的、分散的、零小的企业,包括现在已经成型的。小护士、羽西已经被外资企业收购,这是一个基本的趋势。他们到了中国以后,他们会利用强大的资本力量和品牌力量整合原有的市场。今后在零售业这种趋势也会到来,并购中国本土的商业企业。

第五个趋势,随着连锁零售终端的增加,外资采购和集中配送中心建设的步伐将会加快。我们国家的物流是不能满足它大规模采购和配送以及降低成本的要求,随着全国销售体系网络的形成,随之而来的采购和配送体系一定要跟上,现在很多企业经营的很多问题是来自于配送跟不上,物流体系跟不上,所以下一步随着零售终端的增加,这一块将是他们关注的重点。

第六个趋势,随着销售网络的发展和完善,对生产商的控制力将进一步增强。通过零售终端,包括大规模的采购,对生产企业有一种控制。现在零售业或者流通业已经成为了先导产业,反过来对生产企业进行制约和控制。现在,商家和企业、供应商之间的矛盾是什么?实际是一种力量的对比。原来很长一段时间流通业依附于工业而存在,但是现在在买方市场的条件下,在零售业不断壮大了之后,实际零售业从附属的产业变成了所谓的先导产业或者主导型的产业,外资企业随着零售终端的扩大和能力的增强,可能会反过来对生产商和供应商的控制力逐步增强。

第七个趋势是它将进一步拓展商业批发、佣金、特许经营等等其他分销服务方式,我们国家特许经营的潜力是非常大的,只不过我们国家现在法律环境还不行。佣金和批发的潜力是非常大的,如果我们零售业还有一定竞争力的话,我们国家的批发业最没有招架之功和还手之力的。这块也将是下一步发展的重点。

四、政策建议。

第一,还是要继续坚持扩大开放的方针。这个方针不仅是为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所肯定了,还要坚持,而且在我们国家的发展中确实也要坚持开放,这是我们的基本方针,而且作为负责任的大国要履行我们在WTO里面的承诺。

第二,按照承诺还要坚持渐进开放的原则,用好过渡期。为什么花费了那么大精力谈判呢?而且谈判要争取过渡期,还要给国内的企业留出空间,因为发展中国家这些产业还是属于比较幼稚的产业,我们也就是20多年的历史,零售业这块真正的发展是这十几年来才有的,所以我们还是要坚持渐进开放的原则,把过渡期用好。尽管过渡期的时间不是很长,但还要坚持渐进开放的原则。

第三,加快相关立法。我们一定要避免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好像我们搞商业网点规划、商业网点立法是规范外资的。实际不是这样,WTO强调国民待遇和非歧视性的原则,我们将来在立法方面对大店的归置也是对国内企业的归置,不能因为你是外资我就限制大店的发展,所以法律实际上也是双刃剑,既规范外资,也规范内资,内资在开大店的时候也会受到限制。但是不管怎样,就一个逐步完善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一定要有商业网点的规划。但规划不等于计划,我们一定要把这个大规划做出来,特别是和城市发展规划相结合。另外还有一个反垄断的问题。无论是外资还是内资,将来零售业里面会有一个反垄断的问题,反垄断应该及早提到日程上来。不仅仅在全国范围内考虑是否形成垄断,而且在一个区域或者业态方面我们也要考虑反垄断的问题。全国的社会消费总额里面可能不会形成垄断,因为这么大一个国家,形成垄断是很困难的,但是它可能在某一个领域或者某一个地区产生垄断。

第四,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要坚持开放给予国民待遇,但是又要防止超国民待遇。现在客观上确实有一些超国民待遇的问题,可能很多的因素促成了这种情况,也不能说外资怎么样,我觉得政府应该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既要履行承诺,也要防止超国民待遇的问题。

第五,落实对国内企业的支持政策,特别在过渡期里对于企业的培育、上市,给予它直接融资的机会,给予很多融资方面的条件以及在市场准入方面,特别是我们要创造一种让所有的社会主体公平获得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的环境。不因为它是国有的、民营的,也不因为它是什么原因,应该让大家公平获得社会资源,这样的环境在我们国家是非常重要的。

第六,提高国内企业的竞争力,培育大集团,这方面商务部有一些考虑,这一段以来吴仪同志召开了座谈会,商务部召开了座谈会,对这方面还是重视的,要培育一些大集团,因为让大集团自发地发展速度还是比较慢的,培育大集团还是必要的。

第七,保护中小企业,促进不同规模企业的协调发展。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做的,如何振兴中小企业,特别是对于我们国家消费层次那么多,就业人员需要那么多的情况下更要发展中小企业。我们在这方面应该有些政策体系保证,解决包括融资难的问题,发展难的问题,大企业对它挤压的问题等等。

第八,加强政府对商业领域的调控,包括对规划、对网点,还有其他方面,包括用电等等不太合理的方面,中央政府有责任调控商业零售领域。

零售业发展状况第4篇

关键词:连锁零售业;市场集中度;市场绩效;SCP模式

中图分类号:F71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4)01-0030-05

SCP模式,即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相结合的研究模式,它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哈佛大学产业经济学权威人物贝恩(Bain)、谢勒(Scheerer)等人建立的三段论式的产业分析范式。[1]本文主要根据“结构―行为―绩效”的分析层次,对我国连锁零售业市场结构、效率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进而对我国连锁零售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一、中国连锁零售业市场结构分析

所谓市场结构,通常定义为对市场内竞争程度及价格形成等产生战略性影响的市场组织特征。[2]影响市场结构的因素主要是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和市场进入、退出壁垒的高低、短期成本结构等,本文主要从产业集中度角度对我国连锁零售业进行了测量。

(一)行业集中度的测算

行业集中度反映了一个行业的竞争程度,是指某一行业中少数几家企业对市场的控制程度,集中度越大,竞争程度越高。行业集中度(Concentration Ratio,CR)是指市场上前几家最大的企业在生产量、销售量、资产总额等方面对某一行业的支配程度。因而,行业集中度常被用于确定该行业市场结构的重要指标。对行业集中度进行测量的相应指标和具体方法有很多,本文选用行业集中率(CRn指数)。计算公式为:CRn=∑Xi/X(其中i=l,2,……,n),设某产业的销售总额为X,第i企业的销售额为Xi,n通常取4或者是8,该指标也称为4家或8家企业集中度。贝恩根据行业集中率对市场结构进行了分类,如果行业的集中率CR4≤ 30%或者CR8≤ 40%,即属于竞争性行业。如果CR4 >30%或者CR8>40%,则该行业为寡头性行业。

测算连锁零售业的行业集中率,CRn通常以全国连锁零售业内年度销售额最大的前4家或前8家企业的年销售额之和占该年度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来计算(表1中的CR4、CR8是按公式计算得出的)。[3]

(二)行业集中度的结果分析

根据表1可以看出我国连锁零售业的CR4和CR8都在5%以下,市场集中度仍处于低水平状态。2006―2012年,CR4最高也只达到3.5%,取其七年的算术平均数为3.13%;CR8在2012年急剧降低,下降为3.3%,2007年高达4.9%,取其七年算术平均数为4.4%。CR4和CR8的数值都处于较低的状态。根据美国学者贝恩对市场结构的分类,可得中国连锁零售市场仍属于竞争型市场结构。

表2是连锁零售业前100强企业销售总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从相对值来看,2006-2012年这七年CR100的平均值只有10.4%,与国际连锁零售业巨头相比我国连锁零售行业集中度还是相当低,真正具有规模经济效益的龙头企业还没有形成[4],全国性大型的零售连锁企业亟待建立。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管理手段和水平的提高,我国连锁零售行业还大可作为,未来一段时间将面临新一轮的兼并、重组和扩张的浪潮。[5]

二、我国连锁零售业市场行为分析

随着居民消费结构的加快升级以及城镇化、信息化的加快推进,我国连锁零售行业已经进入重要的转型时期。单纯追求规模数量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提高经营效率和效益是连锁零售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市场的供应看,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连锁零售业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一二线城市零售市场趋于饱和,租金和人工成本大幅上涨,单店销售增长难度加大。面对强劲的市场竞争,部分零售企业开始注重自我品牌的开发,加快了实体与网络零售的融合,加强对供应链的管理,企业正在从前端店面的竞争转移到后端供应链上的竞争、企业管理水平的竞争。从市场的需求方看,居民消费将更加重视安全、环保,对个性化、多样化追求越来越强烈。为提高市场份额,不断满足消费者需求,连锁零售业必须尽快适应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消费需求,不断创新消费服务方式,加快业态结构调整。

(一)扩张行为分析

1.扩张速度放缓,运营效率提高

随着区域市场地位的基本稳固,以及近几年部分连锁企业盲目追求规模导致的效益低下,甚至关门倒闭,不得不让一些大型连锁零售企业调整了企业的经营策略,由之前的快速扩张带动销售增长转变为提升单店经营效率拉动企业健康发展。[6]根据统计,2012年百强企业的门店数量增幅8.0%,是百强统计以来增幅最低的一年(如表3所示2006年到2010年,百强企业开店数量同比增幅分别为26%、17%、10.6%、18.9%和9.8%,总体呈下降趋势)。分析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2006年-2012年的“中国连锁百强”名单可发现,虽然从2010年开始连锁百强零售企业门店数量增幅下降,但总体销售额增幅度仍快于总体门店数量的增长,说明连锁零售企业放缓了扩张的步伐,更加注重门店运营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2.大举进军网络销售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物流、支付等配套服务更加完善,人们对网购的接受程度不断提高,网购对于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便捷化需求有着独特的优势,网络销售成为国内消费领域中发展最为迅猛的领域。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发展,传统零售企业纷纷发展电商,网络销售快速增长。部分连锁零售企业利用自身在营销管理、物流管理、商品渠道等方面的优势,加大对线上渠道的运营力度,加大对自有电子商务平台的投资,展开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O2O)的多渠道经营探索。统计显示,2012年国内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1.31万亿元,同比增长67.5%。[7]

3.扩张步伐向三、四线城市拓展

近两年,一、二线城市零售业竞争日趋激烈,受租金和人工成本两个方面影响,经营成本大幅上涨,利润空间缩小。而三、四线城市的商业网点分布相对稀少,竞争相对缓和,开店成本较低。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以及地方政府的优惠政策的实施,大量人口从分散的农村向城镇集中,三、四线城市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发展零售业的优势逐步显现,我国连锁零售市场布局向三、四线城市延伸。目前,我国部分实力较强的连锁零售企业已经在区域内向三、四线城市扩张,跨国零售巨头也将三、四线城市作为未来投资的重点方向。国内电器连锁零售业巨头国美已宣布将重点转向三、四线城市,沃尔玛也将江西新余、江苏镇江、河北保定等纳入拓店计划中,预计2013年将在这些城市开设30家左右新门店。湖南步步高将扩张层级由县下沉至乡镇,计划在湖南省内一些主要乡镇新设门店。

4.跨区域并购加速发展

通过跨区并购及强强联合是兼备资本实力及跨区域扩张能力的连锁零售企业进一步扩大经营网络,增强竞争实力,迅速占领区域市场优势地位的有效途径。通过并购能将竞争对手转变成合作伙伴,可消除行业内部的竞争消耗,增强企业对经营环境的控制,增强规模优势和市场地位。2011年零售百强中销售超过百亿的企业有55家,区域性企业26家,跨区域企业29家,跨区域企业数量首超区域性企业数量。跨区域并购的主要目的是进入新区域、扩张新业务。例如银座股份收购石家庄东购是为它进军河北市场做铺垫的。华润万家为进军江西市场,实现短时间内拓展多业态,2011年它以32.7亿元的代价收购了洪客隆百货100%股权。连锁零售业跨区域并购已是大势所趋,通过连锁经营、不断增强辐射力,积极向三四线城市、农村市场拓展,强化区域市场整合能力,提升大型零售企业销售额在整个行业中的比重。

(二)价格行为分析

根据市场集中度分析可知我国连锁零售行业仍属于竞争型市场结构,具有产品差异化程度低,经营商品类别相近,方式雷同,产品的替代性很强的特点。在中国零售业市场上价格依然是吸引消费者的关键因素,为扩大产品销量,提高市场占有率,以价格战为主的营销策略仍是我国连锁零售企业的主要竞争手段。价格大战愈演愈烈,连锁百货、连锁超市、连锁仓储式超市常常推出特价优惠、抽奖、打折、赠品、返现金券、会员卡等形式进行价格战。竞争市场中的价格战一方面有利于消费者获得更多实在的利益,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市场结构的调整。连锁零售企业要想在降价竞争游戏中分得一羹,必须提高经营效率,降低成本和流通费用,则一些劣势企业会退出市场或被资产重组,有利于市场结构的优化。然而,将价格作为最主要的竞争手段并非长久之计,利润是一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经营成本的上升以及利润空间的压缩,往往让企业力不从心,会忽略对商品质量的掌控,出售假货、劣质商品的现象时有发生,不利于连锁零售企业声誉及持久竞争力的培养。企业要获得长期利润必须依靠优化产品结构、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准。

三、我国连锁零售业的绩效分析

根据哈佛学派的SCP范式,市场结构的最终作用点是市场绩效,市场绩效是指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由一定的厂商行为所形成的价格、产量、成本、利润、产品质量和品种以及在技术进步等方面所达到的状态。[8]以下主要从厂商是否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是否满足社会需求两方面来评价我国连锁零售业的市场绩效。

1.资源配置效率层面

在产业组织学研究中,利润率这一指标常被用来衡量行业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连锁零售业利润微薄,从2004年零售市场开放至今,零售业在一、二线城市的扩张已将近持续10年,一些城市的大型商业网点存在不同程度的盲目扩张、雷同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导致经营效率降低、竞争无序。2012年百强连锁零售企业的利润率普遍下降,近半数企业的利润增幅低于5%,利润出现负增长或亏损的企业数量明显高于往年。

面对激烈的竞争,内外资连锁零售企业纷纷采取不同应对策略,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已由规模转变为规模和效益并举的综合能力的竞争阶段,但我们必须看到内外资企业在利润率这个绩效水平上的重大差距。近年来,我国零售企业平均毛利率水平在17%左右,平均纯利水平不到2%;而国外大型零售企业的毛利率一般都在lO%左右,纯利达3.4%。[9]图2是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数据制作而成,选取了沃尔玛、亚马逊、苏宁电器、银泰百货和当当网五家囊括国内国外、不同零售业态,以及不同零售行业的零售企业。沃尔玛代表国外传统零售;亚马逊代表国外电子商务行业;苏宁电器和银泰百货分别作为国内家电专业卖场、百货商场的代表;当当网代表国内图书、百货电子商务。从图1可以直观的看出,国内零售业利润率与国外零售业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2.满足社会需求层面

目前,80、90后已成为消费的主群体,消费需求发生重大变化,他们更加注重服务消费,更加重视品牌和文化内涵,对食品安全和健康、购物的便捷性等问题更加关注,个性化、情感化、便利化消费特征更为明显。连锁零售业经过十来年的发展,城市大型商业区迅速扩张,商场、超市、百货、商店等各种零售业齐步并进,全国各地普遍形成了激烈竞争的局面。中国连锁零售业态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缺乏自主创新,市场定位雷同。大部分零售业态都是直接从国外引进或相互模仿的,创新精神的缺失导致商品品牌、商品价格、商品陈列以及商店环境设施等趋于雷同,营销手段、管理方法大同小异,品牌形象模糊,给人千店一面的感觉,难以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难以培育自己的忠诚顾客。由于各零售企业商品品质和服务水准差异不大,对顾客难以形成长期吸引力,导致各商场多在同一层面上过多竞争且多采取层次较低的价格竞争。虽然近年来一些连锁零售企业已意识到创新零售业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由单一模式向多种混合模式转变,在专业化和精品化方面也开始了新模式的探索,出现了大众百货、时尚百货、高端百货、社区超市、生鲜超市等,但规模还较小,模式还较少,市场的潜力还值得更深刻的挖掘。在未来,连锁零售企业要做的不是紧跟消费需求,而是创造市场需求,引导消费需求。

四、我国连锁零售业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一)健全法律法规,提供公平竞争环境

外国连锁零售巨头进入中国连锁零售市场,为国内零售业发展增加了新元素,促进了经济结构的市场化调整。然而,外资大规模进入中国零售业,不仅仅是挤占部分零售业市场的问题,还事关制造商的生死。当外资企业手持巨额订单大规模采购时即可凭借网状流通渠道优势和定价优势,向制造业终端、乃至向中上游产业链实施纵深控制的战略。[10]在对外开放过程中,鉴于零售业渠道命脉的影响力,我国理应按照国际惯例,就国内零售业和制造业的后续发展,作出独立自主的政策安排,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政府要继续完善与连锁经营有关的管理条例和政策法规,加强对零售企业实行跨产业转移的指导和支持,消除行政壁垒,打破地区分割,鼓励企业兼并重组,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鼓励零售企业通过强强联合,不断壮大零售企业竞争力,形成具有国际水平的大规模的零售企业集团。此外,政府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和监督者,要做好商业网点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必要的政府调控,引导连锁零售业市场集中度向有效市场集中度发展。

(二)树立新理念,培育盈利新增点

中国连锁零售企业目前存在规模过小、类型相似、业态趋同、竞争过度等特点。连锁零售企业必须打破一味模仿的旧观念,树立新理念,转变经营方式,培育盈利新增长点,以实现自身实力的壮大和规模的扩大。加速店铺扩张,低位价格竞争治标不治本,连锁零售企业唯有转变原有盈利模式,提高自营能力,开发自有品牌,才能减少中间流转环节,有效降低成本,才能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满足消费者差异化需求,为消费者需求服务,最终创造企业价值。此外,多业态经营是零售企业的发展趋势,可以满足不同消费层次和群体的需求。根据消费者需求,打造差异化、专业化、精品化的不同业态品牌,既可培养消费群体对品牌的忠诚度和信赖感,也有利于企业规避市场风险,增强竞争力。

(三)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水平

连锁零售业要在现代市场中实现不断发展必须与先进的信息技术相结合,必须借助自动化来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这是零售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建立统一管理、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的连锁经营创造了条件,完备的技术是企业发展的坚强后盾。唯有不断采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方法,才能提高货物的配送效率,加强与供应商的联系,才能增强企业协调、管理能力,快捷高速且精确无误地处理连锁带来的大量繁重事务。连锁零售企业可通过信息系统加速普及自助结账、电子价签、RFID技术,利用技术设备实现部分岗位自动化处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参考文献:

[1]候艳良.谈SCP范式在中国的应用与新发展[J].商业时代,2011(5):127.

[2]刘颂.我国连锁零售业竞争力分析[J].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37.

[3]吴波.我国零售连锁企业规模化扩张研究[D].南京:南京财经大学,2011:17.

[4]王崇彩.中国连锁零售百强企业发展状况分析[J].经济纵横,2012(8):108.

[5]朱亚萍.中国零售业面临第三次挑战及其应对思路[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7):83.

[6]闫星宇,王小佳.我国零售连锁企业城市扩张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37.

[7]中国行业咨询网.2013年中国零售业发展特点浅析[EB/OL].[2013-10-30].

[8]叶森.中国超市业市场结构分析[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54.

零售业发展状况第5篇

据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3月27日的统计信息,去年,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平凡的一年,宏观经济、居民收入和消费品市场均呈现出创记录的快速增长,为我国大型零售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大型零售企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规模扩张更加趋于理性,注重做强、做大、做实区域优势,稳步推进扩张区域,突出主流业态和市场定位,积极探索业态创新,呈现出销售额快速增长,业态结构进一步优化,利润快速增长的健康发展态势。

一、商品销售创1995年以来最高增长速度

根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对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的统计,去年统计范围内的重点大型零售企业商品销售总额和商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分别为23.1%和24.2%,均创1995年以来的最高增长速度。在21个大类商品中,有11类商品零售额增长速度在20%以上,其中,食品类增长32,1%,服装类增长23.3%,金银珠宝类增长41.5%,化妆品类增长24.2%,家具类增长21.3%,音像器材类增长20.9%,日用品类增长29.8%。

二、大型零售企业效益快速提高

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对497家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亿元的大型零售企业(主要是百货店、超市、家电专业店、家具建材专业店业态)统计显示,2007年大型零售企业效益快速提高。

(一)利润高速增长

2007年,497家零售企业主营业务全面盈利,主营业务利润712.3亿元,同比增长21%。其中,百货店业态企业同比增长25.1%,超市业态企业同比增长18%,家电专业店业态同比增长6.3%,家具建材专业店业态同比增长32.6%。

2007年,497家大型零售企业中有66家亏损,比2006年减少28家。其中,百货店业态中亏损20家,减少11家;超市业态中亏损38家,减少8家;家电专业店业态中亏损6家,减少8家;家具建材专业店业态中亏损2家,持平。

2007年,497家大型零售企业共实现利润总额207.1亿元,同比增长44%,其中,百货店业态企业同比增长42.6%,超市业态同比增长51%,家电专业店业态同比增长35.8%,家具建材专业店业态同比增长10.8%。

(二)负债率基本保持稳定

497家大型零售企业,2007年资产和负债快速增长,资产总计同比增长21.9%,负债总计同比增长23.2%,总体负债率为73%,同比增长1.1%。其中,百货店业态负债率为67%,同比下降0.6%;超市业态负债率为79.8%,同比增长2.9%;家电专业店业态负债率为80.4%,增长1.2%;家具建材专业店业态负债率为72.8%,下降5.1%。

(三)毛利率稳定提高

2007年497家大型零售企业综合毛利率12.5%,同比增长3.3%。其中,百货店业态为15.5%,增长5.9%;超市业态为11.3%,基本持平;家电专业店业态为6.2%,下降6.6%;家具建材专业店业态为18.7%,增长29.5%。

(四)人均利润总额大幅提高

497家大型零售企业2007年人均利润总额为2.6万元,同比增长33%。其中,百货店业态人均利润总额为4.4万元,增长42.2%;超市业态为1.16万元,增长31.4%;家电专业店业态为2.46万元,增长20.2%;家具建材专业店业态为3.65万元,增长9.4%。

从人均主营业务利润看,百货店业态为12.6万元,增长42.2%;超市业态为6.06万元,增长31.4%;家电专业店业态为7.2万元,增长20.2%;家具建材专业店业态为20.9万元,增长31%。

2007年,497家企业中,百货店业态人均主营业收入85.4万元,超市业态为54.4万元,家电专业店业态117.9万元,家具建材专业店业态为112.9万元。

三、大型百货商场经营结构进一步优化,特色更加突出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大型百货店充分利用已有的信誉、购物环境、时尚等优势,由注重销售量的增长向提高客单价转变,由推销售商品转向推销售服务转变,积极发展VIP客户。在商品经营结构上不断突出百货店的特色,重点经营服装、食品、金银珠宝和化妆品。近年来,这几种商品所占销售比重稳步上升,2007年服装、食品、金银珠宝和化妆品零售额所占比重分别25.5%、16.2%、9.5%和4.1%,这4类商品所占零售额比重已达55.3%,比2004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

四、大型零售企业的并购继续保持活跃

加入WTO以来,我国零售业呈出两个显著的发展特征:一是我国消费品市场稳中加快增长的态势明显,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和实际增长速度年均达到10%以上,为我国零售企业发展壮大提供了基础和重要的市场条件。二是我国零售业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2004年底已全面开放),外资零售企业进入和扩张速度明显加快,加剧我国零售业竞争,掀起了我国零售企业前所未有的扩张热潮。

在这种市场环境下,我国大型零售企业的规模快速扩大。2006年我国零售企业百强销售额达8743亿元,是2001年的3.7倍。

我国大型零售企业前期扩张的主要手段是“跑马圈地式”的自建门店。经过几年超速扩张,一方面,在大型零售企业层面的市场格局已初步形成;另一方面,一线城市现有门店地段的优势资源已基本被“瓜分”,同时一些企业经营上的困难在显露、放大。面对这种形势,大型零售企业的扩张渐进理性,并购在扩张上的角色地位上升。2005年以来,并购成为零售业关注的一个焦点。2007年零售业的并购继续保持活跃、升温态势,并购在内外资零售企业、在不同业态之间全面展开。当前,零售业并购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进一步做强、做大区域优势、突出业态优势。

五、外资零售企业继续快速发展

2004年底,我国对外资零售业全面开放以来,外资零售企业快速发展,2005年和2006年,我国批发零售业行业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数分别为2606和4664个,分别增长53.1%和79.2%;实际使用金额分别为10.4亿美元和17.9亿美元,分别增长40.5%和72.1%。2007年,我国批发零售业行业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数为6338个,同比增长35.9%,实际使用金额26.8亿美元,增长49.6%。

零售业发展状况第6篇

一、信阳市城乡结合部零售业发展中的问题

(一)农民投资意识淡薄。尽管农民的收入有所提高,但是由于自身缺乏投资意识和固有的农耕或务工的传统思想,农民的投资意识很淡薄。这样不仅会影响经济结构的转型,同样会使农民的收入与城市居民相差很大。在综合考察后发现,农民的教育程度是这一问题的主要因素,阻碍收入会直接阻碍农民的消费观和投资观,同时间接的阻碍零售业的发展。据信阳市2011年统计年鉴公布数据显示,信阳地区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其中高中以下人口占人口总数的90%左右,文盲、半文盲人口占人口总数的9%左右。由图1的知识水平结构图可以清楚的看到,农村教育还是有待提高。

(二)消费升级类商品增长速度放慢。受经济增长放缓和部分刺激消费政策退出等多重因素影响,消费升级性产品增长幅度明显回落。从信阳市2012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单位)商品零售类值来看,信阳市基本生活消费品增速较高,而消费升级性产品增速较低。从表2,表3中可看出吃、穿基本生活消费品类商品增速较高,而其中化妆品类、书报杂志类等消费升级商品类零售额增速比较低,均低于用类商品零售额的增速。

(三)消费价格高位运行影响消费持续增长。从长期看,物价指数居高不下,加大了城乡居民的生活负担,增加了消费者的消费成本。2012年,信阳市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涨2.3%,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上涨2.5%,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4.2%,烟酒类上涨3.6%,医疗保健用品类、居住类分别上涨1.5%和2.6%。基本生活用品类价格的涨幅较高,居民在基本生活类的支出相对就要增加,其他类的支出相对的要下降。同时由于住房、医疗、教育等家庭保障性支出压力较大,最终将抑制广大居民的消费欲望,进而影响零售业的稳定快速发展。

二、对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增加创业培训。开阔农民思路,增加创业培训。政府可以将务工,务工归来欲创业人员,留守人员组织起立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可涉及农业,服务业,零售业,投资方面的知识。引导富裕起来的务工人员进行创业。

(二)提高文化素质。加大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改善学生的学习条件,增加师资力量,提高学杂费奖励体质。给予农村孩子更多更好的教育机会,例如输送更多的优秀农村学子进入信阳高中,信阳市二高等重点高中。将强职业技能培训,在零售业方面,多培养管理,运输系统,营销,服务业方面的人才。

(三)通过宣传改变创业观和消费观。通过新闻媒体或普通宣传方式强化零售业创业思想,改变农民的消费理念。可以通过宣传标语、新闻、广告、报刊、政府网站等宣传媒体,经常性的宣传创业投资理念,或者在人流集中处写上“想致富就创业”的标语。在新闻中可以每一期都留出少许时间对信阳市城乡结合部的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效进行报道,营造浓厚的经济环境舆论氛围,刺激农民进行投资创业并吸引中外投资者前来投资,同时要加强品牌概念。

零售业发展状况第7篇

【关键词】农村 零售业 评价体系

零售是指将商品和服务直接销售给最终消费者,从而实现商品和服务的价值的一种经营活动。零售业是指通过买卖形式将工农业生产者生产的产品直接售给居民作为生活消费用或售给社会集团供公共消费用的商品销售行业。零售业是联系生产与消费的中枢环节,它对社会再生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零售业的竞争力也构成一个地区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零售业是我国零售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零售业的发展对于扩大内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起着重要的关键性作用。因此,构建一套高效、合理的评价体系,对农村零售业进行科学的评价,引导我国农村零售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我国农村零售业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对农村零售业的评价的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在一定原则的指导下建立合理的指标体系对农村零售业的现状和发展以及能力作出全面的衡量。我国农村零售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包括:

1. 整体性原则。农村零售业的评价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简单地从某一个侧面进行衡量。整体性原则是指建立的指标体系能够全面反映一个地区农村零售业的总体发展情况,即建立的指标不仅能够反映一地区农村零售业发展的静态状况,而且能反映该地区农村零售业发展的动态状况;不仅能反映一个地区农村零售业数量方面的特征,而且能反映该地区农村零售业质量方面的特征;能较客观和真实地反映一个地区农村零售业的的状况,而且避免指标之间的重叠性,使评价目标和评价指标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

2. 层次性原则。农村零售业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和过程。因此,指标体系应根据起结构分出层次,标准农村零售业发展状况的指标体系中的所有指标都必须建立起与其他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合理确定起在指标体系中的层次与位置。

3. 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指建立的指标体系必须是科学的、合理的,指标的数量、权重、指标体系所反映的一个地区农村零售业状况必须是全面的、合理的、可靠的、相对稳定的。

4. 可操作性原则。指标体系应是具有可比性、可得性、定量性,要充分考虑数据及其指标量化的难易程度,既要保证全面反映农村零售业发展状况的各种内涵,又要有利于推广,并尽量能利用现有统计资料及有关规范标准。

5. 动态性与稳定性相结合的原则。农村零售业的发展演化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反映农村零售业发展状况的指标体系也必然是一个动态变化的体系。当然,如果指标体仅考虑农村零售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将很难具有可操作性。因此,指标体系既要充分考虑系统的动态变化特点,又要在一定时期内保持指标的相对稳定性,不宜变动过频。

此外,指标选择还包括要遵循可比性、具体性、针对性、准确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原则。

二、我国农村零售业评价体系的指标构成

根据哈佛学派的现代产业组织理论SCP框架的基本原理以及产业竞争理论,结合零售业的特点,对我国农村零售业的评价可以从零售业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其中零售业评估体系的内部因素主要从零售业的规模、零售业的市场绩效、零售业的成长性等三个方面的指标进行评估;外部因素主要从区域市场容量以及零售业的市场环境两个方面的指标进行评估。农村零售业具体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1. 零售业的规模

规模是衡量一个产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零售业的规模越大,越容易降低交易费用,使交易获得成功,实现商品的社会价值。规模越大,一方面说明市场交换规模大,容易形成大规模商品、物资的流通;另一方面表明该区域内从事市场交易的机构和人员数量较多,服务规模较大,有利于加速商品流通。如果一个区域零售业规模较大,意味着该区域零售业的发展达到了一定的较高水平,其产业竞争力就较强。零售业的规模一般用零售业从业人数、零售业销售额以及零售业固定资产总额等指标进行衡量。

2. 零售业的市场绩效

市场绩效,是指某一产业中的主要企业在既定的市场结构下,其市场行为所导致或形成的这一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和利益分配状态,是反映具体产业运行效率的综合性概念。通过研究产业的市场绩效能够准确地判断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程度。零售业的市场绩效反映了零售业的实际运营能力和盈利能力。市场绩效好,竞争能力就强。零售业的绩效一般用零售业销售利润率、零售业劳动生产率、零售业资产盈利率、零售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等指标进行衡量。

3. 零售业的成长性

零售业的成长性是反映一个地方零售业的长远发展潜力的一个指标。成长性强,就拥有较强的规模扩张和技术进步能力,也能在一定时间内维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也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零售业的成长性通常用零售业销售额增长率、零售业资产增长率、人均收入增长率以及从业者的素质等指标来衡量。

4. 区域市场容量

区域市场容量反映的是一个地方零售业的发展空间,一个区域的市场容量越大,意味着该区域的消费需求就越大,消费潜力就越高,就能容纳下更多的零售商,也更容易形成规模优势。市场容量主要取决于区域内的人口数量、居民人均纯收入以及居民的人均消费性支出等因素。

5. 零售业的市场环境

一个地方零售业的发展除了自身的内在因素外,还离不开当地的市场环境,良好的市场环境对零售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而较差的市场环境则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零售业的发展。衡量一个地方的市场环境需要考虑当地的国民经济发展情况、产业政策、基础设施情况以及现代物流等情况。考虑到可操作性的原则,常选用区域GDP总量、区域人均公路通车里程、货运周转量等指标进行衡量。

三、评价方法

以上指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农村零售业的发展状况,为了从整体上动态反映一个地区农村零售业的发展状况,就必须采取一定的方法将这些指标进行综合。在综合评价时,目前有很多方法可以选用,如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综合指数法等。下面以比较常用的模糊综合判断模型进行简要的说明。

1. 确定评语集

评语是对评价对象的定性描述。对于零售业的综合评价,可以根据零售业的综合得分相应采用以下评语集合:T={T1,T2,T3,T4,T5,T6},对农村零售业评价为很好、好、一般、较差、差五个等级。其中T1∈[100,90],T2[89,75],T1∈[74,60],T1∈[59,45],T1∈[0,44]。

2. 确定指标权重

权重用以描述各指标对于评价目的的相对重要性。根据上文中所确定的指标体系建立因素集,然后确定各因素的权重。权重的确定可以采取层次分析法(AHP)或德尔菲法得出。

3. 建立单因素评判矩阵

AHP要求决策者对每一层次各因素之间的相互重要性给出判断,这些判断用数值表示出来,写成矩阵形式,这就是判断矩阵,建立判断矩阵是运用AHP的关键一步。建立单因素评价矩阵也就是确定各指标或因素的隶属度。

4. 多极模糊综合评价在确定了各指标的隶属度之后,结合权重集,我们可以评价出农村零售业的各个要素对于评价等级的隶属度,对于哪个评价等级的隶属度越大,则属于哪个评语等级的可能性就越大,从而得到一个地区零售业的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 杨伦标,高英仪.模糊数学:原理及应用[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3.

[2] 岳中刚.中国区域零售业竞争力评价与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