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模具设计国家标准(合集7篇)

时间:2023-05-25 17:36:34
模具设计国家标准

模具设计国家标准第1篇

摘 要:近年来,迅猛发展的中国汽车工业为国内汽车模具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遗憾的是高端模具的开发能力仍然无法满足国内汽车产业的配套需求,很大一部分高端汽车模具仍需要依赖于进口。作为汽车模具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汽车覆盖件模具的标准化程度较低,在设计、制造和管理等方面的标准化建设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基于这种认识,该文对提升汽车覆盖件模具标准化的问题和提升措施展开了分析和一定程度的探究,希望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汽车覆盖件 模具标准化 标准件

中图分类号:H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8(a)-0056-02

中国已经成为模具制造大国,但想要成为模具制造强国还有较长的路要走。高端汽车覆盖件模具设计制造具有难度大、质量和精度要求高的特点,能够较好地体现汽车模具水平。高端汽车覆盖件设计制造水平最能体现一个国家模具制造水平,但就目前来看,国内高端汽车覆盖件模具的设计、制造和管理和国外相比是存在技术差距的,普通汽车覆盖件模具在设计、制造和管理方面也缺乏完善的标准,以至于模具的标准化水平较低,生产制造效率也较为低下,无法满足行业做大做强的发展需求。

1 国内汽车模具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相较于美国、日本等汽车制造业发达的国家,我国汽车制造业发展时间相对较晚,国内模具也仅有1/3左右是为汽车制造业服务,国外发达国家汽车模具则占据整个模具产业的50%左右。一直以来,国内汽车模具行业发展都是散、差、乱的局面,缺乏完善的模具行业标准,多数汽车模具制造企业的模具标准件生产点较少,并且呈现出散乱分布的状态,无法实现标准件的批量生产。在汽车模具设计、生产和使用管理方面,国标、行标或一些企标出现并存混用的现象,标准的使用较为混乱。

2 汽车覆盖件模具标准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先进的模具设计标准

作为汽车模具的重要组成部分,覆盖件模具的设计技术较为密集。目前,国内中小型汽车覆盖件模具生产企业大多采取传统手工设计方法和二维CAD设计技术,部分较大型模具生产企业引入了UG等三维设计技术。但由于缺乏完善的设计标准,以至于影响了设计的标准化发展进程。在实际的模具设计工作中,汽车覆盖件模具结构组成较为复杂,包含吊耳、导板和凸台等。但由于缺乏结构设计标准,设计人员的设计常常会与模具造型发生冲突,从而导致模具设计造型无法实现,继而造成设计人员和实型铸造造型师进行重复返工。

2.2 缺乏科学的模具制造标准

不同于其他汽车模具,汽车覆盖件模具的加工难度较大。在国内,只有少数企业使用高速切削加工技术进行覆盖件模具的加工,所以整个模具行业尚未形成相应的生产制造标准。而多数企业采取的则是以数控为主的加工方式,需要通过引进数控设备机床实现覆盖件模具的分序加工,生产出的模具余量较大,并且精度较差,需要通过钳工研修[1]。但是,无论是利用数控设备进行模具加工还是对模具进行钳工研修,都需要凭借人工经验进行生产制造,因此较难形成生产加工标准。

2.3 缺乏有效的模具管理标准

在模具管理方面,不少汽车企业虽然使用标准件,但是主要会通过进口实现标准件采购。所以在汽车覆盖件模具管理方面,尚未建立典型的模具结构工艺标准,也尚未形成行业标准件管理标准,以至于国内覆盖件模具标准件种类不全,无法与国外汽车模具标准件生产企业进行竞争。

3 汽车覆盖件模具的标准化建设措施

3.1 借鉴先进的模具设计标准

在汽车覆盖件模具设计方面,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模具设计标准,可以为国内覆盖件模具设计标准的制定提供指导。具体来讲,就是结合国外先进模具设计技术,完成模具设计技术条件和验收技术条件等标准的制定。而汽车覆盖件模具设计技术标准应包含基础标准和应用技术标准。在基础标准建设方面,需要完成制图和公差与配合等标准的制定。而在应用技术标准方面,则可以引入国外的3D造型设计标准,从而利用统计图表形式将模具设计中的标准部件表示出来,继而降低模具的实型铸造难度[2]。实际上,汽车覆盖件除了拥有复杂的型面,其他部分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对称性或重复性。在模具设计中进行模具特征结构标准件的应用,则能够促使模具设计向着标准化的方向发展。如图1所示,为集成化的标准件。利用参数间的关联使安装台尺寸随着标准件规格变化而变化,然后将标准件装配到模具文件中,就可以生成标准件单元体。在此基础上,将需要的标准件调入,就能够实现模具的标准化设计,从而避免出现搭配错误。

3.2 建立科学的模具制造标准

相较于传统切削工艺,高速切削可以依靠较高的切削速度、加工质量和进给速度实现模具加工,能够为模具加工标准的建立提供支持。根据高速切削的数据软件,并结合覆盖件模具的加工特点,可以进行具有完整品种、精度和质量要求的加工规范的制定。而在规模设备和生产方法方面,也需要建立有关加工效率和加工方法的规范,以便利用最短时间、最少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完成各种覆盖件模具的制造[3]。就目前来看,汽车覆盖件模具通用标准有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在模具加工生产方面,还要结合加工效率、加工方法和专用模具等内容进行企业生产加工标准的完善。

3.3 完善行业和企业的模具管理标准

在汽车覆盖件模具的管理方面,还要实现现有管理标准的完善,以便实施模具的标准化管理。一方面,需要以模具结构标准为基础完成企业模具设计标准的编制,即完成标准件结构和零件图的统一绘制,然后利用图形和参数实现模具形状和加工公差的标准化管理。另一方面,企业需要在机床空闲时间进行预制标准件的加工,从而缩短企业常用模具的制造周期,并且对机床工作量实施平衡管理。此外,在加工设备管理方面,需要完成不同机床的不同加工规范的制定,以便对模具制造进行规范化的管理。

4 汽车覆盖件模具标准化建设的前景及方向

4.1 汽车覆盖件模具标准化建设的前景

就目前来看,汽车模具标准化制造水平已经成为了衡量国家工业化水平的标志之一。而近年来,国内汽车覆盖件模具占整个模具产业的份额也在不断增加,具有年产5 000万元模具能力的企业已经多达30多家。在这种情况下,汽车模具覆盖件必须完成标准化的建设,才能够形成更大的经济规模。因此,无论是从国家科技发展还是经济发展角度来看,汽车覆盖件模具标准件的品种都将得到扩大,模具的生产精度也将得到提高。因此,在模具标准化建设方面,汽车覆盖件模具将获得较好的发展前景。

4.2 汽车覆盖件模具标准化建设的方向

从建设方向上来看,汽车覆盖件模具想要实现设计、生产和管理的标准化发展,还要对模具单件生产方式和机制进行改制,以便建立相应的设计、生产和管理标准,从而提高模具设计、制造和管理水平,继而使其向着现代化标准生产方式和专业化量产的方向转型。为此,汽车覆盖件模具行业还要进行通用零部件标准化品种的扩大,从而提高模具标准化水平和程度。而为扩大标准件的应用范围,还要进行标准件技术含量的提高,从而使标准件的组合率得到提高。此外,在模具标准化建设方面,还要完成模具结构形式等多个数据库的建设,并且建立模具验收技术条件标准。

5 结语

总之,想要提升汽车覆盖件模具标准化水平,还要加快模具设计、生产和管理标准的制定,从而进一步促进模具行业标准化水平的提升。为此,相关人员还要了解国内汽车模具行业发展情况,并且加强汽车覆盖件模具标准化建设目前存在问题的分析,以便明确模具标准化建设的方向和任务,同时提出标准化建设的对策,从而更好地促进汽车覆盖件模具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玉峰,田前程,陈静,等.汽车覆盖件模具调试操作规范[J].北京汽车,2012(6):41-44.

模具设计国家标准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模具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就业制度发生了重大改变。以就业者自主择业、企事业单位自主用人、市场自行调节人力资源流向的人才市场机制的形成,大大加快了人才配置的合理化。

与模具生产要素市场体系一样,模具人才市场的正常运行,要求进入模具企业的人才的品质和质量都是清晰的,即用人单位要求所选人才与其提供的工作岗位能力要求为零距离。这样,就对以培养企业一线模具设计与制造人才为己任的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教学质量标准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根据教育部、人事部和劳动社会保障部规定,大中专及职业高中的毕业生在进入人才市场时应具备双证,即毕业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还要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考核合格取得国家劳动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为此,2007年国家推出了模具设计师、模具制造工职业标准,为各级模具设计与制造人才培养明确规定了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一、模具设计师,模具制造人才质量指标分解

1 职业定义

国家职业标准定义:模具设计师是从事企业模具的数字化设计,包括型腔模与冲压模,在传统模具设计的基础上,充分应用数字化设计工具,提高模具设计的质量,缩短模具设计周期的人员。模具制造工是从事模具结构设计,模具制造、安装及调试整修的工艺技术人员。

2 主要从事工作

模具设计师主要从事数字化制图、模具的数字化设计、模具的数字化分析仿真、产品成型过程模拟、定制适合本公司的模具设计标准件、模具生产管理等工作。

模具制造工主要从事模具工艺方案设计与分析、模具结构设计与制造工艺编制、模具零部件制造、模具的总装和调试、计算机辅助模具技术应用、模具的试模、修复和保养、精密模具和制品测量以及模具制造的现代化现场管理等工作。

3 职业等级

国家职业标准规定,将模具设计师职业分为四个等级:四级模具设计师、三级模具设计师、二级模具设计师、一级模具设计师。模具制造工职业共设四个等级,分别为:模具制造工(四级)、模具制造工(三级)、模具制造工(二级)、模具制造工(一级)。

根据国家职业标准要求,取得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核认定的、以高级技能为培养目标的高等职业学校本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证书的毕业生应获取三级模具设计师/模具制造工职业资格证。

4 岗位基本要求

知识要求:职业道德知识、相关基础知识、模具设计与制造基础知识、安全文明生产与环境保护知识、质量管理知识、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等。(模具设计师/模具制造工)

能力要求:模具设计CAD/CAE技能(模具设计师)、模具制造CAM技能(模具设计师/模具制造工)、模具加工设备操作技能(模具制造工)、模具零件检测技能(模具制造工)、模具安装调试技能(模具制造工)等。

二、高职模具专业教学计划与国家职业标准

教学计划是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教学计划开发的本质是一种分析和确定某种职业所需能力的方法,现在已成为一种科学、高效、经济地分析确定职业岗位所需能力的职业分析方法。

国家职业标准集全国职业教育之力,分析、确定与描述了模具设计师与模具制造工职业岗位工作所需的能力,比以往由单个学校分析、确定的职业能力更全面,更符合实际工作的需要,而且更具体、准确。

要培养出高质量的模具设计与制造的专业人才,就必须根据国家《模具设计师》、《模具制造工》职业标准要求,将工作能力的获得落实到具体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如下表所示),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出以就业为导向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教学计划。

三、加强教学改革力度,提高教学质量

1 改革教学体系

所谓教学体系,就是教学过程的知识基本结构、框架、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设施以及教学结果评价组成的统一的整体。要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为前提,打破学科式教学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按照行动导向的项目式教学法要求整合课程结构,实施、评估教学过程。加强教材建设,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并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

2 分解职业能力

无论是模具设计师还是模具制造工的职业能力都不是单项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培养出来的。按照以往的以学科为体系的教学模式,各个学科各自为政,教师在教学中追求学科的完整性,而不管对职业能力培养的针对性,致使教学效果事倍功半。要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将学生在职业岗位中应用该课程的能力为教学质量考核依据,将总体的职业能力分解到各个学科教学中。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3 加强实训环节

教育部16号文件明确规定: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所谓技能是指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模具行业是一个大量采用高新技术的技术密集型行业。要想获得职业技能不仅要增加实训课时以加强理论联系实际而且要加强综合实训。

4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要提高教学质量,除了要使高职教育的专业和课程满足市场需要,关键还要有一批真正既能讲授理论又有实际生产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所以必须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同时引进一批来自生产一线的教师。这样学生才可能不出校园,便可成为满足用人单位需要的准职业人。

5 搞好职业技能鉴定

模具设计国家标准第3篇

关键词 注塑模具;工期;标准化;自动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042-119-01

随着人类步入21世纪以来,先进的制造技术使得制造业的产品结构以及生产过程都得到了较大的改变,模具行业也是如此。模具行业要想适应现代的社会的发展就必须将产业的制造工艺、设计技术、生产模式等方面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根据以往的经验可以知道,质量、成本以及工期是限制注塑模具行业发展的三个重要的方面。而其中对于质量和成本两个方面又和工期紧密相关,缩短工期就能很大程度上减少成本,但是相对来说产品的质量就可能降低,因此工期对于注塑模具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制造业的工期又往往和注塑模具的标准化及自动化设计有关,如果能够实现注塑模具的标准化设计就能保证产品的质量,如果能够实现注塑模具的自动化设计就能够减少重复性的劳动,明显的提高工作效率,进而缩短工期、降低成本。

1 注塑模具设计的标准化

1.1 注塑模具标准化的发展

业内人士都知道,凡工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对于标准化工作都非常重视。这不仅因为住宿模具标准化能够确保产品的质量,而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工作的效率和企业的效益。模具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具体执行、模具产品的生产和应用以及对于模具标准的宣传和推广等是模具标准化工作的主要内容。我国注塑模具的工作发展相对于其他制造业发达的国家来说起步较晚,加上模具标准化的宣传力度不够,致使我国的模具标准化工作与其他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

1.2 注塑模具的标准化设计

本文通过对注塑模具标准化的相关研究进行学习并且根据注塑模具现状对注塑模具的标准化设计提出了以下几点规定。

1)根据公司的实际需求制定统一的模具设计框架,模具配件装配在框架中的位置要形成标准化。

2)通用模架尺寸的标准化.根据产品的类型和尺寸大小制定模架各板的标准尺寸范围,可参考LKM龙记标准模架制定成公司的标准。

3)按成型部分、浇注系统、冷却和加热系统、顶出系统、斜顶机构和滑块机构的分类制定详细的模具结构设计标准。

4)模具配件首选标准件,标准件可以是按公司自己的标准加工成的标准件,也可以是专业模具配件公司(如HASCO、DME、MISUMI、正钢等)生产的标准件。

5)对于结构高度类似的产品,根据产品的外形尺寸建立专用的注塑模具库,以减少模具设计时间,如根据LCD/LED平板电视的寸数建立LCD/LED平板电视面盖和底壳相对应的模具库。

6)制定同步化设计的规则,使得多位工程师在共同设计同一套模具时做到任务清晰,互不干涉。

7)模具设计过程中的辅助设计参照如点、线、平面和曲面要由指定的层关闭和开启,层的名字要统一。

2 注塑模具自动化设计

模具的自动化设计可以有效的提高生产效率,缩短工期,降低成本。欧盟在1998和2000年间支持了无纸模具设计和制造这一研究和开发项目,并取得一定的成果。本文接下来将在此基础上对模具的自动化设计进行探讨。

注塑模具设计具有很强的经验性,设计经验在注塑模具设计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目前模具企业的自动化设计普遍采用CAD/CAM/CAE技术。利用该技术进行模具设计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过程。

2.1 评估与自动报价

报价太高,合同会被能给出更精确报价的竞争厂家夺走。若报价太低,则可能做赔本生意。建立符合公司利益的自动报价系统就可以解决报价不精确和报价时间慢的问题。目前有一定规模的模具公司都建立了模具自动报价系统。

2.2 输入产品模型

研究表明:模具制造厂家需要的原始模型数据不是单一的软件就能完成的,厂家需要的数据是由一些不太流行的软件和专业软件等多种软件产生的原始数据。靠单一的CAD/CAM 软件系统是不现实的,是不能满足产品设计要求的。在市场上购买的转换器是一个比较经济的方法,但是这样的转换器所带的系统大多都只能使用一次,从长远的角度考虑,是很不划算的。为了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有些公司会提供在线转换服务。在线转换服务是一种按次付费的服务,使用一次就支付一次服务费用,这样就不用花大量经费购买相关的转换软件。

2.3 完备产品模型

在完成生命周期后,将进入完备产品模型阶段。有时模型中的某些部分设计师有意没有完成,只是设计出足以实现设计产品所需的花样和款式的那部分模型,给生产厂家一个大体的模型,而细节造型部分主要是由模具制造厂家来完成。

2.4 自动产生模具

修整产品模型并确保它能进行流畅的加工造型后,下面即是模具产生阶段。

模具的产生涉及到两个步骤,其一是产生模具的型芯部分(如定模、动模、镶件、斜顶及滑块等);其二是产生模架及其他配件和结构.目前主流的注塑模具设计的设计软件(如Pro/Engineer和UG)都可以通过外挂专用的设计软件和二次开发可基本实现模具的自动产生。

2.5 加工准备

模具零件在正式加工之前都需要进行相关的准备工作,对那些需要休整的部位,加工人员需要选择合适的加工刀具来进行休整,对于那些不能够用加工刀具进行休整的地方,需要采取更加精密的加工工艺来完成,一般会采用放电加工的方法来进行休整,最后在进行正式加工。

3 结束语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促使注塑模具行业也不断对于自身的制造工艺、设计技术、生产模式等方面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注塑模具标准化及自动化设计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但是由于时间以及其它各方面的限制,对于注塑模具标准化及自动化设计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和深入。希望本文的研究对于注塑模具行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化林.基于知识的注塑模具设计若干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6.

[2]张云峰.模具电极CAPP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青岛理工大学,2011.

模具设计国家标准第4篇

关键词: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国家职业技能大赛;理实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6-0092-02

模具是工业生产的重要基础装备,用模具生产的产品价值往往是其自身价值的几十倍至数百倍,因此,被称为“百业之母”的模具又是“效益放大器”。模具技术涉及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开发与推广应用,是一门技术综合性强的精密基础工艺装备技术。据统计,招聘企业对机械、电子类人才的需求一直居高不下,其中模具类职位更是名列前茅。据悉,目前中国各地模具企业普遍遇到人才短缺的问题,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模具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模具行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据麦可思研究院提供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从2012年10月29日至2013年4月10日,2013届高校毕业生总体签约进程与上届相比明显下滑。其中,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为32%,低于2012届同期13个百分点。大量毕业生因不适应职场发展需要而面临专业对口就业难的问题,反映出现有的课程体系已不适应社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任何教育的培养目标与规格最终要通过课程体系的实施得以实现。在高职教育中,只有把课程体系建设好,确定开设哪些课程,然后才能进行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条件建设和教材建设等。

模具专业新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

课程体系的建设必须从社会需求和专业培养目标出发,站在专业人才培养全局的高度和专业教学全局的角度进行深度思考。国家职业标准属于工作标准,是在职业分类的基础上,根据职业(工种)的活动内容,对从业人员工作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其中包括以职业名称、职业定义、职业等级、职业环境条件、职业能力特征、培训要求、鉴定要求等内容为主的职业概况,以职业道德和基础知识为主的基本要求,涵盖技能和知识两个方面的工作要求以及鉴定比重四个部分。

当前模具企业的工作岗位主要有模具的装配与调试、模具制造、模具设计等,而与此相对应的职业资格标准为模具工、模具制造工和模具设计师。在这些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基础上构建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课程体系可以摆脱“学科本位教育”下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重学业文凭、轻职业资格证书的做法,实现职业教育密切结合生产和工作的需要,使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与就业岗位相适应,从而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目标。

模具专业新课程体系构建的方法

我院根据吉林省模具行业的区域特色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确定了模具专业培养目标。通过分析模具工、模具制造工、模具设计师的职业资格标准要求,同时融入全国第二届模具工职业技能竞赛和注塑模具CAD与零部件技能比赛的相关内容,进一步强化RE/RPM、CAD/CAM/CAE等高新技术内容,提高模具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将这些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进行重组归类,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课程体系。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既要与中职和培训机构有所区分,又要在教学上突出能力培养,从而体现高职教育特色。所以,整个课程体系在构成上还要满足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人才素质要求,具体要求如表1所示。

模具专业新课程体系的实施

我院根据调研和讨论得出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岗位核心工作任务要求,将所需的知识、技术和素质需求进行重构,建设理实一体化课程,实施边做边学的模式,并按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对模具工、模具制造工、模具设计师等培训人员职业技能鉴定的具体要求,使“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与教学三对接”的教学策略贯穿其中,实现高职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的融通,从而在教学整体设计上保证了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内部结构的构建如表2所示。整个课程以一汽吉林汽车冲压零件为载体实施,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充分融入助理模具设计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采取将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以直接获得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和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理实一体化模式,实现了高校课程体系设置与国家职业标准的衔接。在考核方面,以助理模具设计师职业技能鉴定代替课程考核。根据规划,在整个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须经过绘图员、钳工、模具钳工、模具制造工和模具设计师或模具工程师的培养与考核,同时,积极开展以moldflow和autoform为代表的CAE技术教育,使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构建科学、合理的模具专业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共同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我院紧密结合模具行业的模具装配与调试、模具制造、模具设计等岗位所对应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高职模具专业的国家职业技能大赛要求和模具的高新技术,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但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模具行业的快速发展,需要随时调整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也需要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才能达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云龙,于海侠,田继承.新形势下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的研究与探索[J].技术与教育,2009(2):48-51.

[2]周大农,戚亚光,吴亚萍.分层化国家职业标准理念引导下的高职课程体系重组[J].教育与职业,2008(10):23-25.

[3]张其然,唐永刚.强化职业技能鉴定,促进课程改革进程[J].职业技术教育,2006,27(35):62-63.

模具设计国家标准第5篇

关键词:职业标准;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教学改革

高职教育肩负着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任。然而,近年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无法实现无缝衔接,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本课题研究和实践了与职业标准对接的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教学改革,建立以职业标准为纽带、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凸现高职教育特色的人才教学模式,取得了显著效果。

一、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培养目标与职业标准

第一,培养目标设计。模具企业的技术工作种类多样。通过对技术岗位的调研分析,符合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就业方向的岗位,主要有冲压模具设计、塑料模具设计、模具加工制造与装调、模具企业生产技术管理。该专业的目标是培养从事现代模具设计、模具制造工艺设计与工艺准备、模具数控加工、模具装调与维修工作,具有较高职业素质和社会适应性的技能型人才。第二,对应职业标准。国家职业标准是在职业分类的基础上,以职业道德和基础知识为主,确定了从业知识与操作技能两个方面的工作要求,并对技能鉴定进行了规定[1]。通过对以上国家职业标准进行系统性分析,建设专业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标准、重构教学内容,可以摆脱“学科本位模式”下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重学历文凭、轻职业证书的做法[2]。

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第一,课程体系构建思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以培养从事模具设计、制造、装调、维护工作的技能型人才为主,其对应的职业岗位有车铣磨工、模具钳工、数控机床操作工、电加工、模具设计师等。通过对各工种职业标准中具有层次性和关联性的知识与能力模块进行科学分析和有机整合,系统化设计与岗位群职业标准有效对接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确定毕业生必须具备冲压、塑压、压铸产品工艺设计与模具设计的能力;模具加工工艺规程设计、工装设计与组织实施的能力;模具CAD/CAE/CAM应用能力;模具零件数控制造工艺编制与加工能力;模具钳工加工、装调与维修能力;冲压与塑料成形设备调整和维护能力;车间管理能力。根据从事这些工作人员能力的要求,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按照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将技术基础课和技术课进行重构,形成具有“理实一体化”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第二,“宽基础、专门化”人才培养体系。在模具设计中,CAD/CAM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在模具加工中,数控设备越来越普及;在模具装配、调试、维护工作中,要求具有熟练的模具钳工技能,可以说模具专业人才是通晓设计、加工、装调、维修等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具有技术融合广、技术进步快、技术水平高的特点。为应对专业人才培养的严峻挑战,需采取“宽基础、专门化”人才培养策略,并为此搭建“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基础理论与初步技能、模具设计制造的基础知识与能力培养、专门化方向的能力强化”三层次递进的课程体系[3]。宽基础、专门化、进阶式课程结构(如图1所示)第三,课程体系构建。按照基于岗位职业标准的“宽基础、专门化、进阶式”人才培养思路,在课程体系构建中,以模具制造为依托,以职业资格标准为纽带,形成公共基础、机械设计基础、模具制造、模具设计、专门化方向强化、素质与能力拓展6大模块组合的课程体系。公共基础模块以必需和够用为度,着眼于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专业课模块中各门课程成为一个职业能力子模块,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培养学生获得必要专业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能力。在课程子模块编排中,专门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安排在前段。之后的一个半学期,分方向进行专门化培养,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安排模具工艺编制与数控加工实训课程。

三、基于职业标准的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第一,师资队伍建设。专业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操作能力。一是要加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培训,定期安排他们到模具企业进行专业实践,与技术人员协同参与技术研发,提高专业水准。二是要从模具企业聘请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专兼结合、“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第二,实习和实训基地建设。该专业安排有专业认识实习、金工实训、钳工实训、数控加工实训、CAD/CAM实训、模具制造工艺课程设计、冲压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等实习实训,要按照实训教学要求和职业岗位特点建设专项实验室、综合实训室、模拟实训中心、实习车间等,承担从基础到综合等各阶段的实践教学任务[4]。第三,课程开发与考核。按照职业资格标准,融入企业要求,编写课程教学标准,形成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指导性文件。要从核心课程入手,按照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要求,整合课程资源,加大建设力度。在优选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的基础上,适当的编写一些校本教材。校本教材编写可邀请企业具备实战经验的技术人员,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借鉴职业技能鉴定的技能评价和认证模式,形成“证课融通”的学业评价体系,实现学历证书、课程认证与职业技能鉴定的有机结合。第四,产学融合育人。产学融合教育是培养实用模具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要坚定走产学融合的发展道路,加大与模具企业的合作力度,专业认识实习、专业综合实习、顶岗实习都要深入到技术先进的模具企业;专业课程教学,毕业设计,毕业实习指导要邀请企业技术专家参与;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由企业策划。

四、结语

我校紧密结合模具企业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模具工等岗位所对应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在专业培养目标制定、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条件建设、教学组织实施等改革中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实现了教学要素与职业标准的有效对接。专业教学改革是一个永恒的课题,随着模具技术的快速发展,需要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从而达成为模具企业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周大农,戚亚光,吴亚萍.分层化国家职业标准理念引导下的高职课程体系重组[J].教育与职业,2008(10):23-25.

[2]周国炳,周纯江,屠立.职业资格标准融入高职课程体系的实践[J].机电技术,2009(3):119-121.

[3]孔韬.与英国职业标准相衔接的BTEC教学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17):89-92.

模具设计国家标准第6篇

(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吉林 吉林 132013)

摘要:分析模具行业的人才发展现状,阐述传统教育培养高职模具专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模具行业岗位要求和国家职业标准要求,针对模具专业高职教育现状提出“三对接”的模具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框架,旨在以能力培养为主,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关键词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国家职业技能大赛;理实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6-0092-02

模具是工业生产的重要基础装备,用模具生产的产品价值往往是其自身价值的几十倍至数百倍,因此,被称为“百业之母”的模具又是“效益放大器”。模具技术涉及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开发与推广应用,是一门技术综合性强的精密基础工艺装备技术。据统计,招聘企业对机械、电子类人才的需求一直居高不下,其中模具类职位更是名列前茅。据悉,目前中国各地模具企业普遍遇到人才短缺的问题,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模具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模具行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据麦可思研究院提供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从2012年10月29日至2013年4月10日,2013届高校毕业生总体签约进程与上届相比明显下滑。其中,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为32%,低于2012届同期13个百分点。大量毕业生因不适应职场发展需要而面临专业对口就业难的问题,反映出现有的课程体系已不适应社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任何教育的培养目标与规格最终要通过课程体系的实施得以实现。在高职教育中,只有把课程体系建设好,确定开设哪些课程,然后才能进行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条件建设和教材建设等。

模具专业新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

课程体系的建设必须从社会需求和专业培养目标出发,站在专业人才培养全局的高度和专业教学全局的角度进行深度思考。国家职业标准属于工作标准,是在职业分类的基础上,根据职业(工种)的活动内容,对从业人员工作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其中包括以职业名称、职业定义、职业等级、职业环境条件、职业能力特征、培训要求、鉴定要求等内容为主的职业概况,以职业道德和基础知识为主的基本要求,涵盖技能和知识两个方面的工作要求以及鉴定比重四个部分。

当前模具企业的工作岗位主要有模具的装配与调试、模具制造、模具设计等,而与此相对应的职业资格标准为模具工、模具制造工和模具设计师。在这些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基础上构建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课程体系可以摆脱“学科本位教育”下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重学业文凭、轻职业资格证书的做法,实现职业教育密切结合生产和工作的需要,使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与就业岗位相适应,从而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目标。

模具专业新课程体系构建的方法

我院根据吉林省模具行业的区域特色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确定了模具专业培养目标。通过分析模具工、模具制造工、模具设计师的职业资格标准要求,同时融入全国第二届模具工职业技能竞赛和注塑模具CAD与零部件技能比赛的相关内容,进一步强化RE/RPM、CAD/CAM/CAE等高新技术内容,提高模具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将这些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进行重组归类,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课程体系。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既要与中职和培训机构有所区分,又要在教学上突出能力培养,从而体现高职教育特色。所以,整个课程体系在构成上还要满足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人才素质要求,具体要求如表1所示。

模具专业新课程体系的实施

我院根据调研和讨论得出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岗位核心工作任务要求,将所需的知识、技术和素质需求进行重构,建设理实一体化课程,实施边做边学的模式,并按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对模具工、模具制造工、模具设计师等培训人员职业技能鉴定的具体要求,使“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与教学三对接”的教学策略贯穿其中,实现高职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的融通,从而在教学整体设计上保证了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内部结构的构建如表2所示。整个课程以一汽吉林汽车冲压零件为载体实施,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充分融入助理模具设计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采取将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以直接获得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和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理实一体化模式,实现了高校课程体系设置与国家职业标准的衔接。在考核方面,以助理模具设计师职业技能鉴定代替课程考核。根据规划,在整个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须经过绘图员、钳工、模具钳工、模具制造工和模具设计师或模具工程师的培养与考核,同时,积极开展以moldflow和autoform为代表的CAE技术教育,使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构建科学、合理的模具专业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共同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我院紧密结合模具行业的模具装配与调试、模具制造、模具设计等岗位所对应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高职模具专业的国家职业技能大赛要求和模具的高新技术,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但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模具行业的快速发展,需要随时调整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也需要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才能达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云龙,于海侠,田继承.新形势下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的研究与探索[J].技术与教育,2009(2):48-51.

[2]周大农,戚亚光,吴亚萍.分层化国家职业标准理念引导下的高职课程体系重组[J].教育与职业,2008(10):23-25.

[3]张其然,唐永刚.强化职业技能鉴定,促进课程改革进程[J].职业技术教育,2006,27(35):62-63.

[4]叶金虎.浅谈高职模具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4):28-30.

模具设计国家标准第7篇

【关键词】模具专业课程;资源库建设;设计思路

1.《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数字化资源库的建设背景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是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搞个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精神中指出围绕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领域,研制并推广共享性专业教学资源库,通过网络技术,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为教师教学、学生和社会学习者自主学习服务,最终带动相关专业领域的教学资源开发,推动专业教学改革,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作为我院国家骨干校建设的重点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核心课程之一,需要优质的数字化资源平台,课程数字化资源库是对现有的课程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搭建一个以网络作为媒介,为教师、学生和企业提供获取知识和进行训练的平台。

《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是国家骨干校重点建设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中心,以工作任务为切入点对原来传统的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重新定位,深化内涵,拓展外延,重新构建的一门专业能力课程,这门课程引入了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以职业需求为指导,要求学生具备简单冲压模具的设计与制造能力。

2.《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数字化资源库的建设思路

2.1引入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作为课程数字化资源库的建设指导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具备贯彻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能力,达到《国家职业标准》(3.1助理模具设计师)中的相关职业能力要求;能使学生获得技术人员所必须具备的冲压模具工艺及模具设计的基础知识和一定的实际工作技能,为冲压模具的设计与制造技术打下基础,为培养学生从事模具及相关专业实际工作的能力奠定基础。

2.2按“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项目化教学”模式进行课程的开发和教学设计

根据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培养目标,遵循“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以职业生涯为背景,以工作结构为框架,以工作过程为基础,以工作任务为起点”的课程理念,结合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根据课程调研,听取相关企业的意见和建议,以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为引领,与企业合作进行课程的开发与设计。将教学内容分为不同的项目,项目中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分为多个模块,将知识点细分到每个模块下,体现“必需、够用、实践”的原则,充分体现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职业岗位及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 “能设计和制造简单的冲压模具”工作任务。本课程内容设计重在培养学生的对冲压模具的认识,围绕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的能力要求,通过项目为单位,以典型零件为载体,依据项目课程要求,组织学生完成简单冲压模具的设计与制造,培养学生的设计和制造的实践动手能力。

2.3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发数字化资源对学生起到职业导向作用

以就业为导向和企业共同开发资源,引导学生认识企业环境和本专业的职业岗位,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能起到极大的职业导向作用,使其树立职业意识,形成科学的职业态度。

在高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中,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应以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教学规律为依据,根据高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师生特点、学科特点、掌握技能的程度等几点考虑来进行设计,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象和教师个性化教学的需要,促使学生主动、主动学习,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和教学能力;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并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

3.《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数字化资源库的建设内容

《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教学资源库建设成员深入企业进行论证调研,在行业企业专家和课程专家的全程指导下,针对告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面向职业岗位要求,结合本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资源库建设团队对《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做了整体设计,将建设内容分为了三大部分:课程概要、教学素材和网上平台。本课程资源坚持了融合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五个关键因素的理念,对学生起到极大的职业导向的作用。

3.1课程概要

课程概况在整个课程学习中具有先导作用。课程概况包括:课程简介、教学标准(包括职业标准、国家标准、教学大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课程模块、实践教学条件、教学团队、教学改革与研究成果等。

3.2教学素材

本课程资源库建设时,先确定本课程的教学标准和教学指南。然后分项目进行模块学习、教学案例分析及其相关资源的搜集和开发。本课程资源库开发中项目模块学习和教学案例分析的开发是重点,与之相关的常规资源和特色资源也是本课程资源库的重大组成部分。本课程资源库建设团队通过自主开发、和企业共同开发、通过数据商购买、网络收集等多种途径对素材资源进行开发和建设。包括有:授课计划、教案、电子教材、视频素材、动画素材、虚拟仿真、试题库、课件、教学案例、课程内容、课程录像、实训拆装指导书、课程设计案例等。课件、教学案例、课程内容和课程录像由项目负责人和有经验的教师自主开发;电子教材、视频素材和动画素材由企业和课题组成员共同开发;虚拟仿真由资源建设成员购买相关网络资源。

3.3网上平台

搭建交互性的网上平台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师生可以通过网上答疑解决学生问题,在交流论坛中与学生互动,在交流中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动态,根据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思路。

【参考文献】

[1]辛岚.模具制图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30):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