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金融风险如何防范(合集7篇)

时间:2023-05-24 17:04:51
金融风险如何防范

金融风险如何防范第1篇

【关键词】 金融会计; 金融会计风险; 防范; 化解

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市场的警示是深刻的、长远的。我国也是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也在大量地吸收外资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服务,我国也存在大量的外债,我国银行业受国家政府的控制程度也很高;同时权责发生制的执行也使得我国银行业在收入的确认上违背了会计谨慎性原则,助长了泡沫经济。尤其重要的是,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呆、坏账是我国金融危机产生的最大隐患。从金融会计的角度,我国银行业欠缺一个象西方那样“信息提供正确及时、问题反映客观公正、自我调节灵活机动、对策处理果断有效”的成熟会计核算监管机制,这是我国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根源所在。

金融会计具有核算和经营管理两项主要功能,一方面直接负责财务管理、损益计算和经济核算;另一方面通过反映情况、提供信息、分析预测来实现计划管理、资金管理,对整个银行业务经营进行控制和调节。因此在分析会计风险时,应将重点放在如何强化金融会计职能,也就是在分析金融会计风险类型和我国金融业会计风险的现状、原因及控制时,在会计职能的发挥上作出界定。

一、金融会计及金融会计风险

金融会计是我国会计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按照会计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对金融机构的经营治理活动进行准确、完整、连续、综合的核算和监督,并对金融机构财务信息进行衡量、加工和传送的专业会计。它有助于信息的使用者在经营治理和其它经济活动中作出合理和有效的决策。

金融会计是金融治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愈发展,会计愈重要。金融会计的重要性,要求其对金融机构经营治理活动的核算、监督及其所反映的财务信息必须绝对准确,符合客观实际。但是,金融会计也面临着复杂的环境和人为因素所带来的各种风险。所谓风险,可以根据人们的不同理解有多种多样。风险是对特定情况下未来结果的客观疑虑;风险是损失出现的机会或概率等。但是,目前最被人们接受的风险定义是“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因此,所谓金融会计风险,就是金融机构在经营治理过程中,由于会计核算错误或会计信息提供失误而导致的决策失误,以及因为主客观条件恶化或其他情况,使金融机构的资金、财产、信誉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二、逐步建立适应商业化经营特点的治理型金融会计新体系

在防范与化解金融会计风险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会计的治理职能,切实运用现代治理会计的理论与方法,对银行的业务经营进行全过程的跟踪与监控,积极参与银行经营决策,逐步建立起能适应商业化经营特点的治理型金融会计新体系。首先,要尽快建立集中统一治理与分级授权核算相结合的会计核算体系,全面整顿会计工作秩序,加强会计的基础工作,积极治理假凭证、假账簿、假报表等“三假”现象,切实提高会计核算质量,为改善银行经营治理与防范金融风险,及时提供真实、可靠、全面、相关的会计信息。其次,要尽快实施统一的会计治理体制,杜绝违规经营、账外经营。目前我国银行业存在的许多风险与损失在很大程度上与违规经营和账外经营有关,这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了金融会计治理不统一的弊端,影响到会计职能的发挥,使得正常的会计信息难以及时获得,不仅不能及时发现问题,还轻易掩盖问题,延误分散与化解风险的时机。因此,只有尽快实现金融机构内部统一的会计治理体制,才能有效地遏制违规和账外经营,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金融会计风险。

三、加强和改善金融会计的信息揭示与披露系统

离开了来自银行内部和外部及时、可靠、完整的会计信息,金融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就无从谈起。为此,对来自银行外部借款单位的会计信息应就其真实性、全面性和相关性提出相应要求。首先,考虑到目前我国企业虚假会计报表满天飞、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现实情况,银行在接受贷款申请时,应强制要求其报送经由注册会计师审计验证后的会计报表,并要求出具审计报告的会计师事务所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其次,银行在接受企业贷款申请时,应要求所有的贷款企业必须提供现金流量表,并应将原先着重对企业利润指标和静态财务比率的考核,转变为对现金流量指标以及与现金流量表有关的财务比率的考核上来。最后,鉴于我国企业编制与提供的会计报表过于简化、信息含量低的情况,银行在接受企业超过一定数额的贷款申请时,除要求企业报送主要会计报表以外,还应要求企业提供能具体披露其偿债能力的补充会计信息。

四、进一步改进金融会计制度,使之充分体现谨慎性会计原则

(一)改进呆账预备金计提方法,提高计提比例,扩大计提范围,简化核销审批手续

一是可以考虑采用能够按照贷款的风险程度计提呆账预备金,即将现行呆账预备金的计提方法改为每月按实际发生的贷款总额的一定比例(比如1%)全额计提“一般呆账预备金”;对出现的问题贷款,应立即按其发生呆账可能性的大小,依据预先确定的计提比例再计提“非凡呆账预备金”。当这两项呆账预备金累积到一定的数额,足以完全化解所有有问题贷款可能发生的呆账损失风险以后,可不再计提呆账预备金。银行及金融机构按上述方法计提的呆账预备金应答应其在税前扣除。

二是进一步放宽呆账预备金计提的范围,使计提呆账预备金的范围不能只局限于信用贷款,还应包括同样存在风险的透支、融资租赁和存放同业款等。

三是放宽对呆账确认的条件限制,改革现行制度中一些过于苛刻的呆账确认规定,使许多实际发生的呆账能够及时核销,可考虑答应银行将超过一定期限的逾期贷款一律确认为呆账予以核销。此外,还应简化对呆账核销的审批程序,赋予银行一定的核销呆账的自。

(二)改进现行坏账预备的计提方法

按现行制度规定,银行坏账预备是按期末应收账款余额的3‰计提。此种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它无法反映不同期限和不同性质的应收利息的构成与发生坏账损失可能性的关系,使坏账损失的发生与坏账预备的提取不相协调。为此,可要求银行采用账龄分析法来计提坏账预备,并按应收账款账龄和性质的不同,确定不同的计提坏账预备金的比例。另外,应强制要求银行从每年实现的净利润中,按一定比例提取风险预备基金,专项用于补偿各种风险损失。

(三)应答应银行对长期持有的金融资产与一些非金融资产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的规则计价

银行可在每个会计期末对诸如贵金属、抵押贷款、拆放资金、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等项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公允市价或可变现净值进行比较。当这些资产的公允市价或可变现净值跌至账面成本以下时,或有较为明显的证据表明银行所持有的资产可能蒙受损失时,应对其账面价值进行调整,并将公允市价与账面价值之差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五、着力构建全面有效的金融会计风险监督保障系统

金融会计风险的监督保障系统应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三个部分。事前监督,主要应包括对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制定与考核。即反映流动性风险指标体系,如备付金比率等;反映资本不足风险指标体系,如资本充足率等;反映资产风险指标体系,如逾期贷款率等;反映金融市场风险指标体系,如利率风险率等;反映损益状况指标体系,如资产盈利率等;反映贷款对象财务状况指标体系,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产销率、资产收益率等。

事中监督,主要应包括对银行稳健经营的动态监控。银行的决策部门应将上述反映金融风险的一系列指标,作为需要考核的责任指标落实到各有关责任部门。会计部门要与其它职能部门一道建立起对金融风险实施动态监控的机制,随时将来自各方面反映金融风险的各项指标与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警戒值相对比,并及时向有关部门发出反馈信号,敦促并监督各有关部门及时采取修正措施,以确保银行经营始终遵循稳健与安全的原则,尽量避免与减少金融风险所带来的损害。此外,事中监督还应包括对银行业务规范和法规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以维护法规制度的统一性与严厉性,防止违规违法行为带来的风险损失。

事后监督,主要应通过对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和各种报表的检查分析,对银行稳健经营的结果进行全面复审检查,考核各单位有关控制金融风险责任指标的执行情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与措施,以进一步防范金融风险。此外,在银行内部还应建立和健全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稽核制度,以便在银行经营的各个工作环节上有效地堵住金融风险的漏洞,形成防范金融会计风险的有效屏障。

六、大力开展整顿金融会计秩序活动

针对目前一些金融机构,借助于会计手段,通过乱用会计科目、假造账表、私设账外账等方式进行违规经营,致使会计信息失真较为严重的现象,要在金融会计部门开展打“三假”,创“三铁”活动,并将这项活动经常化、制度化。

七、积极推行责任会计和广泛运用会计电算化核算系统

推行责任会计是防范金融会计风险的有效手段,因为责任中心的划分符合风险控制的分散化原则,同时责、权、利在小范围内的充分结合也有助于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有助于解决问题。但是,责任中心所产生的大量凭证、报表假如没有计算机的协助,现有的会计人员就无法在日常核算工作中兼顾责任会计工作。所以,要提供及时有效、全面、完整的会计信息,就必须建立现代化的电算化会计核算系统,而且金融会计的电算化系统要由业务数据处理系统向业务处理与治理型、决策型系统并重的系统发展,通过电算化会计核算系统的开发和运用,完善现有的金融会计治理核算体系,不断促进会计核算水平和会计核算质量的提高,努力实现防范与化解金融会计风险的技术进步。

【参考文献】

[1] 郭德松,刘海燕,著.金融会计[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08).

金融风险如何防范第2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预防

中图分类号:F8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9)-07-0079-02

中国的金融风险是潜在的,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经济更深更广泛地融入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之后,这种潜在的风险不是缩小了而是加大了。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风险也是与日俱增,如何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产生,及早化解已经形成的金融风险,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经营发展存在的风险

从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经营发展来看,存在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信用风险

信贷资产在整个资产结构中占比大,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差息可能变小,但仍是收益最高的项目,是银行资金运用的主渠道。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客户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信用不良,存在着大量的逃废银行债务的情况,造成逾期、呆滞、呆账等贷款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普遍较差,不良资产比率始终处于较高水平。要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和激励机制,严格贷款等资产业务的流程控制,明确责任和收益的关系,如落实贷后问责制、审贷分离等措施。充分利用科技信息手段,尽快建立并完善信用风险监测信息系统,建立客户基础数据库和开发客户跟踪系统,实现信用风险的动态化管理。

2.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不是单纯的资金管理问题,而是多种问题的综合反映,因此,应当从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角度来探讨流动性风险的防范。目前,商业银行虽然整体上尚未出现流动性风险的危机,但其潜在的流动性风险是大量存在的。在经营过程中资产和负债在期限搭配上的缺陷,即把大量的短期资金安排了长期的资金运用,是造成流动性缺口的主要原因。在资产与负债期限非对称搭配的同时,又未安排充足的支付准备,以致资金周转失灵。此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健全也是造成流动性风险的重要原因。

3.市场风险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治理的必要性随着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地对外开放,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开始进行金融衍生交易,这使得更多的商业银行面临潜在的、巨大的市场风险。一方面,部分企业将银行信贷资金投入股市,加大了股市的泡沫成分,间接危及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另一方面,企业债券清偿风险也不断加大,其中大部分债券是由国有商业银行担保或发行的,由于企业经营效益不好,到期无力兑付,往往需要银行垫付,企业风险随之转化成金融风险。

4.财务风险

近年我国金融机构的资产和资本盈利率普遍低于央行规定比例,大量死滞坏账的亏损,最终必须用信贷资金来垫付,从而影响了正常业务的开展。一方面,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均低于巴塞尔协议规定的8%的国际最低标准,而目前银行的资产增长速度远高于其资本增长速度,资本充足率还将进一步下降;另一方面,自1993年财务体制改革以来,将大量的应收未收利息作为收入反映,夸大了银行的盈利,而实际上多数银行虚盈实亏。

5.内部管理风险

内部管理风险作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核心,如何进一步加以完善,有效地提升管理效率和能力,已日益显现出其必要性。一是要加强教育培训,对全行员工,特别是对处在市场开拓一线的员工和风险控制岗位的员工,要进行持续不断的教育灌输,使其全面掌握现代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培育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二是要加强行为控制,任何岗位的银行员工做任何事情都要自觉地考虑到风险因素,把防范风险作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并尽可能将风险控制到最低限度。

6.信用卡业务风险

信用卡在金融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取现、存款、购物、娱乐消费、转移资金给现代生活提供了快捷、高效、方便的流通支付手段。它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首先,恶意透支是最大隐患之一。某些不法分子,利用时差逃避授权,在某一时期多次在授权限额内取现、消费、购物等等。其次是非法伪制假卡。第三,伪造签购单诈骗。第四,少数银行职员利用工作之便,伪造修改记帐凭证,更改电脑资料或违规办理副卡直接贪污持卡人帐户的资金。

二、金融风险防范

防范金融风险,降低风险系数是金融工作中的一项长期的而又艰巨的任务,必须花气力做好有效性预防:

1.加强对信贷资产风险的管理机制

就国内银行来说,信贷资产风险是最大、最突出的首要风险。解决这个风险,不仅能够缓解金融机构超负荷经营的矛盾,而且还可改善不良资产比例,改变负债经营状况,提高抗御“金融风暴”冲击的能力,具体办法:一是正确把握贷款投向。按照“追求效益化,实现利润最大化”的要求,谁的信誉程度高,谁能够赚钱,就给谁放贷;谁不讲信誉,没有效益,就不能给其放款,而不能一味强调所有制形式。二是切实盘活信贷资产存量。顺应国企改革、改制、改组的要求,鼓励和支持优势企业兼并劣势企业。落实好债权债务;帮助企业传信息,找市场,促其扭亏为盈。三是加大清收贷款力度。对偿债有望的企业,应加强合作,实行跟踪服务,加强收益监控,达成还款共识;对偿还难度大的企业,要保持经常接触,设法清收;对赖债的企业,要诉诸法律解决。四是坚决抵制假破产、真逃债。应尽快出台银行国有资产保护法,防止国有银行资产在企业破产中流失。

2.健全独立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

各商业银行内部设立专门的利率风险监管的控制部门,该部门直接对银行董事会或行长负责,制定明确的利率风险管理及监控规程,划分利率授权权限和责任。合理确定内、外部利率。内部利率是指银行内部资金核算使用的利率。通过确定反映市场变化同时兼顾各部门利益的内部利率,引导资金向高收益、低风险的项目集中,降低总体风险,实现全行战略发展意图。与其他部门协调合作,建立以安全为前提、以效益为中心的外部利率确定体系。

3.建立健全各项风险控制的规章制度,严格控制各种风险

商业银行应当逐步建立一套有效的风险控制制度体系,其中应包括建立健全以整体风险控制为目标的资产负债管理制度,以局部风险控制为内涵的授权授信、审贷分离及岗位操作与责任约束制度,以风险控制和评估为核心的风险管理制度和以风险转化为内容的保障制度。在贷款增量和存量考核方面,首先要坚持贷款第一责任人制度,即谁放谁收,存量方面除密切注意监测贷款的流动性比率外,还要对那些即将形成的风险或已经形成的风险贷款划分责任,把贷款增量和存量在流动过程中形成的风险额与责任人的工资奖金挂钩,建立贷款风险抵押承包制和责任人比例赔偿制度,定期考评,根据任务完成情况兑现奖罚。通过完善的规章制度使各业务部门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既要给予业务部门应有的权力,又要防止将权力过于集中在某个部门。

金融风险如何防范第3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创新;风险防范;金融监管

一、近年来我国金融创新上的主要成就

在发达国家的金融发展过程中一直遵循着这样一条规律, “监管―创新―再监管―再创新”。 金融机构对利润的最大追求是金融创新的根本原因。我国的金融创新与此类似,但是却也具又有着浓厚的中国特色。近年来我国金融创新的主要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金融组织体系上的创新。由原来的高度集中的银行体系,形成了现在的以中央银行为核心、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多种所有制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这一体系为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金融制度提供了必要的组织保证。

2、金融调控手段的创新。从1984年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至今,逐渐形成了法定存款准备金、再贷款、再贴现、利率、公开市场业务等一整套调控手段。调控效果明显。

3、金融制度的创新。包括:1)货币制度创新:比如各式各样的信用卡、网上银行等已成为重要的支付手段与结算工具。 2)融资制度创新。日益多样化的融资工具,使得筹资者和投资者在融资过程中更为自由、方便,使融资制度的结构得到明显的改善。

二、我国的金融创新在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是,金融创新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主要表现在,金融的创新跟不上于经济的发展,导致创新层次比较低。比如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速度过慢,融资体制跟经济体制不能够相互适应,致使金融创新只能够停留在比较低的层次上。另外,原有的规章制度也已经不再适应现在实际情况的变化。我国银行业在加人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对新的商业种类也缺乏精深的研究,制度的创新又相对滞后,所以就出现了所谓的真空地带。试想西方的金融创新与监管。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美国推出的“Q项条例”,就此花旗银行的实施的金融创新曾被认为是金融违规,并与美联储对簿公堂,甚至都惊动到了联邦最高法院,最终花旗银行的行为还是得到了肯定,其它银行也都来相继效仿,后来美联储不得不对“Q项条例”作了修改。日后这一创新业务对美国金融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正面影响。由此可见,创新与监管如果能被正确利用,使其相互促进,产生积极的作用,那么央行与商业银行都将会获利。然而我国现在正缺乏这种相互促进的关系。

其次,金融创新违背了市场规律。主要表现在:国有股的减持、国有银行上市等。就国有银行上市来说,虽然这是大势所趋。但是如果国有哪些商业银行在未进行彻底改制就匆忙上市,那么就会给市场带来巨大的金融风险。如果银行与股市的风险通道再被过早的打开,那么市场就会出现风险迅速扩大化的现象,于是就会威胁到整个金融体系。因为我国的金融体系还不够健全、防范风险的能力与水平在总体上还有很大差距,所以这种利弊关系是很明显的。

三、金融创新与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的关系

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很好的展现了金融创新所具有的“双面性”作用。近几年来,金融创新在一段时间之内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然而前两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却显示出了金融创新高风险的一面。首先,创新产品自身的多样性很可能掩盖产品本身所隐藏着的巨大风险,致使风险有所不断积累。其次,金融创新的产品有转移风险的作用,在转移了自身非系统性风险的同时造成宏观系统性风险的积累。由于金融创新的机构自身承担的风险和收益的不匹配,所以就容易产生很严重的后果。在这次危机中,损失最惨重的是那些独资银行以及固守基础银行业务规模又较小的银行,它们没有足够大的规模,也没有多样化的业务,去消化抵押贷款和公司债券违约持续增多所带来的损失。而那些从事综合性的业务的金融组织和业务较为单一的机构相比,其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

同时这次金融危机也表现出了金融监管协调的重要性。美国监管当局并没能及时的意识到衍生证券所隐藏着的的巨大风险,更没有及时采取相应的行动,最终导致了危机的扩大化。这次危机爆发后,其监管体系也发生了新的调整。

然而,他的另一面却表现出了危机其实也是一种契机。新的金融业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并将会逐步形成这样一新的格局:更加安全的经营策略,新的混业经营格局,与之相适应的监管体系。

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不难看出金融创新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追其根源,这次金融危机在于过度的运用了金融创新的手段,过度的包装质量不好的资产,将原本不值钱或者存在风险的资产,通过分割包装,形成了各种不同的产品,并以远远高于其实际价值的价格进行出售。所以要想更好的进行风险控制,就得更加注重基础资产质量,并加强监管和金融机构经营策略的调整。

对于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金融机构来说,仍然要加强金融创新,开展中间业务。同时,更要不断提高风险的防范能力,让创新与风险防范能力相适应。另外面对海外金融市场,中资银行需要选择恰当的时机理性出海。

同时还要注意,监管体系也得慢慢顺应未来发展的趋势,逐步建立起适合未来金融业创新的监管体系。另外场外衍生品市场监管缺失也是美国金融风暴的催化剂。在没有政府的监管下的OTC衍生品市场,风险不断累积,交易等各方都存在着很大的风险系数,交易对手之间的相互不了解,没有中间结算机构为他们进行结算,最终导致危机的爆发。

四、我国金融创新过程中潜在的风险及其对风险防范的几点建议

1、监管风险

我国目前市场运行机制还不够健全,金融创新的监管还不够完善。

金融的发展史表明,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是金融业发展永恒的主题,正是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的不断博弈,才推动金融业不断地向前发展。在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的必要性客观存在的条件下,认清并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正确适度的实施金融监管,促进金融创新,对于实现金融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另外还要做到加强政府部门的金融监管,加强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应当同步进行,并且政府的威权和作为在现代金融监管中不可一日缺位。

2、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最难规避的金融风险之一,是始终困扰金融机构的主要问题。信用风险也就是衍生品交易的一方不按合同条款履约而导致的金融风险。金融衍生品的最大特征是依托一种投资机制来规避投资的风险,同时又具有在金融市场上投资、炒作的功能。目前,我国银行业正处于转轨时期,各大国有商业银行以及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情况不佳,不良资产数额巨大、风险控制能力欠缺,因此,将国际上的先进信用风险管理技术应用到我国金融机构的实践中,对加强我国信用风险管理,提高我国金融机构的竞争力,保障我国金融业的稳定具有着重要意义。信用衍生工具的应用对于我国并不是很强的的信用风险管理而言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使用信用衍生工具,可以让银行更灵活地控制收益与风险,有效避免风险的过度集中,增加资产组合的多样性,因此信用衍生工具这一新兴业务受到各大银行的广泛关注。 良好的信用衍生工具可以使银行体系和金融市场双赢,一方面有助于银行体系稳健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金融市场的丰富活跃。对银行信贷的需求以及信用风险管理的客观要求决定了信用衍生工具市场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最近几年信用衍生工具在国际市场上迅速发展的势头以及在国际学术界出现的频率已经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明――信用衍生工具受关注的程度越来越高。

3、加强国际间的协作

当今是一个经济、金融全球化的时代,如何抵御本国金融风险,防止金融风险在国家之间的蔓延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心的问题。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监管国际化的深化而发展起来的。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代表了国际金融监管发展的重要方向,对它的研究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既然存在着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机制,就必然存在着金融监管国际合作机制的需求,金融国际化的背景下的金融监管,不仅需要在国内加强金融监管,更需要进行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

参考文献:

[1]张惟嶷.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的辩证关系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 2009

[2]刘晶晶.信用衍生工具及市场监管[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3]胡珀,孙建华.试论金融创新与金融创新风险防范[D].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8

金融风险如何防范第4篇

【关键词】农商行防范金融风险

所谓金融风险,指的是在经营以及交易的时候资本预期收益的变数,也就是实际收益同投资预期收益相比存在偏差。对于金融风险而言,它的存极大的威海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它不但影响个别金融机构的利润,甚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秩序稳定也可能遭受破坏,从而导致社会动荡情况的出现。一旦出现如较大范围存款挤兑,就会迅速酿成金融风波,其结果将会使金融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陷于瘫痪。因此,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生活工作中的“重头戏”。

一、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

农商行服务宗旨“面向农村、支持农业、服务农民”,其管理体制不同与其它商业银行,因此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上不能完全照搬其他商业银行的办法。随着金融改革不断深化,农商行经营管理水平逐步提高,扭亏增盈的力度也逐步加大,但经营中的风险仍较高。其具体表现形式为:一是不良资产、不良贷款占比较大,存在严重信用风险,截止2016年底,某农商银行系统全辖8家行社各项贷款余额565.63亿元,比年初新增104.16亿元;有9.15亿元的五级不良贷款余额,比年初有3.11亿元的上升,占比1.4%,比年初有0.24个百分点的上升。而且部分行重大信贷风险暴露较多,大户不良贷款相继涌现。二是经常出现内部流程比如信贷、财务以及支付结算等执行不到位造成案件,使得操作风险扩大化;三是资本没有较高的充足率,流动性风险较为严重;四是资产利润率以及利息回收率不高,导致市场风险和潜在风险的存在。

二、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

农商行运营中的风险主要有信贷风险、结算风险、资产利润率低、道德风险。虽然目前农商行的信贷风险把控平稳有序,贷款管理工作卓有成效,但是从发展和规范来看,信贷管理制度在当前的全面性和系统性远远不够,制约机制还存在很大的漏洞,不能完全适应当前信贷业务发展的需要。形成风险的原因如下:首先是进行管理的时候无视农商行贷款操作程序,在贷款管理和发放的时候技术性失误明显,同时“三查”制度流于形式,欠缺科学的可行性分析和项目评估,加上贷款规模过大,贷款投向结构、期限结构不合理,贷款经营机制不健全,造成信贷风险。二是结算业务的扩大化,规章制度和结算品种非常多,客户同本地和外地的农商行联系密切,在进行结算办理的时候稍不留意,那么结算事故很可能出现,形成结算风险。三是存贷款利差难以确定,造成了盈利能力低下,而竞争地位不平衡,存贷款市场的份额急剧下降,造成了经营困难,形成利润率低的状况。四是为虚假业绩的取得,在规模方面盲目扩大,导致内部经营管理杂乱无章,信贷规章违反,同时权限也不对他们产生作用,贷款的时候以人情和关系为准绳,形成道德风险。

三、防范和化解农商行金融风险的对策

(一)构建风险管控体系,强化风险管理

建立完善的风险管控体系,发挥农村金融机构的主力作用,对于农商行稳健发展至关重要。有效防范风险,逐步改变农商行抗风险能力较差,经营状况不容乐观的局面,构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已成为农商行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正确审视现状,在管理制度覆盖风险点的密度方面不断增加,对制度设计以及执行方面的缺陷做到及时发现并弥补。根据业务的风险控制手段、控制程序及管理要求的不同有针对性的做出相应的制度规定。对于相关分支机构和部门来讲,要以各自I务特点和实际为依托,详细规定风险管理的操作具体流程、方法和事项。实现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的改变,紧密结合制度建设与技术手段创新、业务流程改造以及管理工具开发等,从而使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和系统性得到提高。

(二)坚持审慎经营原则,创新服务理念

要切实实现粗放型经营管理转化成精细化,由信贷业务的“阳光操作”代替原来的内部运作,由主动营销的经营理念代替原来的被动服务,由从严管理信贷人员代替一般约束。做到资产质量的努力提升,使资产流动性风险得到降低。对审慎经营原则加以坚持,实现经济形势的科学判断,如果企业属于高污染、高耗能、以及产能过剩行业的话贷款要严加控制,对于“立足社区、服务三农以及服务城乡”经营要最大程度的做好。盘活不良贷款,提高信贷新产品的研发能力,担保模式由过分强调抵押、质押的转变成组合式、多样式、替代式以及差异式。在实现风险控制的前提下使客户的多样化需求尽可能的得到满足,赢得市场和客户要以快捷的方式、创新的手段以及优质的服务来实现。

(三)使贷款管理模式转型推进,同时对责任追究加以规范

以“权责对等、实事求是、尽职免责以及失职必究”的原则为依托,明确责任追究机制。健全不良贷款责任追究制度,逐步形成风险保证金、不良贷款赔偿押金、薪酬考核、尽职免责、违规行政处理等五位一体的贷款责任追究机制。对违规贷款的责任人,按照权责对等原则,根据违规情节轻重、损失程度、社会影响等情况给予责任追究,对发生大额贷款风险等较大负面影响的情况,促使贷款各环节的责任人认真履行职责,加强信贷管理水平,有效控制贷款风险。引入尽职免责制度,有针对地制定各个环节的尽职免责条款,彻底打消经办人员的顾虑。以实体经济运行情况为依托,充分考虑小微企业贷款风险高、管理难的现实,在不良贷款容忍度方面予以适度提高,从而使得信贷人员能够正确理解贷款责任追究制度,在贷款营销方面做到积极、主动。

(四)提升信贷队伍专业素质,优化激励措施

按照客户经理的管贷规模、技能考试、工作业绩以及各级部门的考核评价,科学确定客户经理等级,明确准入和退出机制,提高优秀的员工等级待遇,对业绩差的通过薪酬手段迫使其主动转岗。建立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在营销积极、贷款总量以及覆盖面扩大的前提下,加大风险控制力度,使得信贷人员努力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在管理主营创新业务机构方面加大力度,创新业务内控机制方面设计要严格,对各个业务权限、角色以及职责加以明确,在内部稽核以及奖惩制度要明确化;在创新业务管理方面加大力度,在会计核算以及统计信息的时候要严格,并制定出应付创新业务经营的突发事件的措施。

参考文献

[1]候念东.《对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再思考》.《中国城市金融》,2004第3期.

金融风险如何防范第5篇

一、道德风险定义简析

道德风险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当前,道德风险的问题频繁的出现在经济生活。一方面经济人的自利性决定了其在求利过程中,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去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从而引发经济学意义上“道德风险”的可能。另一方面,由于企业中普遍存在的契约的不完备性和信息的非对称性,诱发了员工的机会主义行为。

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道德风险的成因和表现形式

作为国有金融机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治理结构、运营机制和管理模式与国内大多数国有金融同业相同或类似。因此可从目前国内金融同业的道德风险的表现形式中找到共性或潜在因素。从目前情况来看,国内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道德风险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金融机构的某些人员利用职权牟取个人私利;另一种是金融机构的决策者或各层面人员为达到经营、绩效目标,违反现有的规章制度,为短期利益而对银行长期利益目标的损害。从国内已披露的金融机构典型案例看,当前国有金融机构道德风险呈“长期交易、权力寻租、上下皆为、内外勾结、损失惊人”五大特征,其成因除了产权制度缺陷、治理结构失衡、激励机制扭曲、约束体系软弱、考核制度异化之外,由金融机构改制转型引起的文化缺失、心理恐慌、财务重组等则进一步加剧了道德风险。道德风险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决策层(机构主要负责人)的道德风险。由于目前国内金融机构的决策层个人不拥有与其职权相应的产权,事实上无足够的经济能力对决策结果负责,或者说只能负微不足道的责任。决策层如果私欲膨胀、不负责任或者水平低下、政策性差,很可能决策失误,甚至造成重大损失,这种失误和损失,决策层本身承担不了多少,也就是责任与权力不对等。

二是管理层(部门及项目负责人)的道德风险。由于“官本位”意识在企业的渗透,管理层一般来说要迎合决策层的意思,即决策层的道德风险增加了管理层的道德风险,管理层即使认识到决策层的决策是错误的,也只能是保留意见、违心执行,致使道德风险加重。

三是执行层(具体操作人员)的道德风险。执行层处在微观信息最丰富的层次上,具体到资产管理公司,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业务人员在项目尽职调查环节,未履行尽职义务,对上反馈信息时往往删掉一些不利于他们自己的信息,致使管理层、决策层收集的信息失真,直接影响决策进一步加剧了内部道德风险;在金融商品价格谈判环节,为一己私利,内外勾结,泄漏公司核心报价机密,损害公司利益;在中介机构的选用、业务往来和费用支付环节等方面,违反有关规章制度,有章不循、违规操作,非法索取或收受贿赂等,损害公司利益。当管理层的监督和控制不到位时,执行就成为内部道德风险发生频率最高的层次。

三、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潜在道德风险的防范对策

道德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改制发展的特殊时期,随着其职能的加强,业务功能的完善,在防范和化解道德风险和培养员工良好的信用意识上,要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着力于塑造人的高尚精神,才能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道德风险”防范之墙。笔者认为,做好道德风险的防控要从提高领导干部修养、强化员工操守教育、构建合规企业文化、强化内部管理制度、提高员工执行力水平等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领导干部学习和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提高科学素养和领导力水平

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改制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与时俱进,通过不断地、自觉地参加学习教育来加强本人思想道德修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具体讲就是要坚持党委中心学习制度和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此外,应通过举办专题辅导和定期培训,坚持不懈地开展党性教育、开展法纪教育、开展廉政教育、开展作风教育、开展责任教育、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和科学普及教育;领导干部本人也要坚持不懈地自学。通过学习教育,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已之心,筑牢思想防线,严控思想失防。

(二)强化员工学习和职业操守教育,全面建设诚信企业文化

为更好的开展商业化业务,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近几年加大了人才引进力度,引进了一批学历高、能力强的新员工。人员的增加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但是随之也会带来一定的道德风险隐患。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针对员工的具体情况,强化职业道德和风险意识教育,安排部署周密的培训计划,增强员工的责任心、意志力,充分发挥党、政、工、团职能,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认真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的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普法教育、规章制度教育,增强员工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拒腐防变的能力,筑起坚实的思想防线。应不孤立的看待道德风险防范工作,而是将其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与公司健康风险文化建设紧密结合,从道德风险防范的源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入手,筑牢道德风险防范底线,从明确健康风险文化的内涵入手,逐步引入包括道德风险防范在内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到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道德风险防范的形式到内涵,从表象到内因,层层深入,教育和引导员工构筑道德风险防范底线,营造积极向上的团队氛围,为公司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强的思想基础。

(三)强化内部管理制度和体制创新,规范员工业务操作行为,筑牢道德风险防线

防范道德风险要从制度创新、体制创新、管理方式创新多方面入手,通过制定制度加以约束。一是加强人员控制。建立合理的选人、用人机制,坚持以德为先的用人原则,对极少数涉嫌营私舞弊、品行恶劣的人,采取断然措施,坚决的清理出公司队伍,永除后患。二是要切实执行重要轮岗轮调和强制休假制度。经常留意、排要岗位人员的行为,及早发现问题,对重要岗位要定期进行轮换,防止长期在一个岗位工作所产生的道德风险。三是要严格规范重要岗位和敏感环节员工八小时内外的行为,建立相应的员工行为失范排查制度,对行为失范的员工要及时进行教育,情节严重的,要进行严肃处理。

(四)强化规章制度观念,不断提高执行力水平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从建立与完善制度上防范道德风险。首先要从加强内控制度建设上去防范道德风险,通过认真总结分析资产处置风险防范中的薄弱环节,不断完善和强化内控制衡制度,明确责任,规范处置行为。坚持处置过程的“三化”和 “三公” 原则,即公开化、市场化、程序化和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择优原则。在审批决策上。实行“集体审查、授权管理、分级批准”制度,遵守审核制度,在程序上严把处置审核审批关。

其次,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领导干部要牢固确立依法合规经营理念,始终保持高度清醒的头脑,绝不能涉足违法违规,发现违法违规的苗头,要坚决予以遏制。要经常开展案例剖析,以案说法,运用反面的教训警醒员工,不断加深其对法律、制度、规定、操作流程、道德标准的认识,提高员工按照法律、法规、制度、规定约束自己行为的自觉性,使其在遇到道德考验时,能够根据道德指引做出阳光选择。对于应当承担责任的员工,要加大法律、制度、规定的制裁力度,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加强法律、制度、规定的威慑作用,为金融机构创造良好的经营管理环境。

(五)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激励机制,从源头上防范道德风险

从源头上防范道德风险,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加快法人治理机制建设,形成权责明确,各司其职,协调运转,有效制衡机制,经营层的决策失误、执行层的执行不力而发生大案要案。应深化劳动报酬分配改革,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实行向一线创利员工倾斜的分配制度,不因严重分配不公引发案件。推进监督不断深化,将纪检监察、内部审计、风险管理资源整合,解决监督分工分家问题,严肃查处违法违规的人和事,发挥好保驾护航作用,努力使从业者不想不敢不能作案,在标本兼治中变成现实。

金融风险如何防范第6篇

关键词:金融企业 定义 现状 措施

金融企业成为了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国已由传统的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三产业升级,在当前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中,金融行业成为了支撑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金融行业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包括来自其自身的、外部的不同风险,其中,对金融企业影响最为重要的就是其财务风险。金融企业在面临着发展的机遇的挑战的风险时,如何更好地提高风险防范和应对能力,增强自身的综合实力,是需要金融企业不断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金融企业财务风险的定义及产生的原因

金融企业财务风险指的是金融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的过程中,由于不可预测或难以预测的原因,导致其不能实现经营目标,可能无法按期支付负债融资所应负的利息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金融企业财务风险是贯穿于其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的,在进行生产经营目标的制定、实施的过程中都可能面临着财务风险,如资金的筹集阶段、投资阶段等。造成金融企业财务风险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作人员风险意识不高

部分企业没有意识到财务风险对金融企业造成的影响,对于金融企业的管理者来说,往往没有及时更新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或对审核和复核不认真,缺乏严格的流程和程序,也可能是在进行决策时没有综合考虑财务风险的影响。或者人为财务风险与自身不无关,因由专门的风险管理人员负责。对于财务工作人员来说,仅仅完成自身的工作,没有考虑到其自身工作是否与金融企业内控制度相协调、是否影响企业的整体财务管理。

(二)金融企业面临着信用风险

金融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的过程中,离不开与其他企业的合作,因此可能面临着信用风险。例如在进行借款给其他企业时,若对方不按照合同的约定履行还款义务,可能造成金融企业资金链断裂、资金回流出现困难等情况,进一步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

(三)市场波动造成财务风险

当前,市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影响金融企业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外部环境因素。由于市场的波动可能会造成物价的变动、利率的变化及汇率的波动,进一步影响到金融企业股票、债券、期货等的稳定性,使得金融企业难以获得预期的利益。

二、金融企业财务风险防控现状

(一)未能正确认识造成财务风险的原因

造成金融企业财务风险的原因有很多,既包括其内部的管理不当、认识不足等,也包括外部的市场、政策等。当前,我国许多金融企业,尤其是中小型金融企业着重于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增加注册资本,而忽视了其资产财务的管理,甚至有些公司对于自身的经营模式和目标都不明确,导致企业战略制定缺乏长远性,财务管理面临着较大的风险。

(二)缺乏明确的财务风险防控目标

我国许多金融企业都没有设立明确的财务风险防控目标,财务风险防控目标也未能和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很好地适应,也不能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

如我国部分金融企业在制定财务风险防控目标时,没有与资产组合风险管理等相结合,目标过于空泛,也没有结合财务风险防控目标制定财务风险管理预测系统、财务风险管理控制系统。而部分金融企业将财务风险与其他风险隔离开来,使得财务风险防控目标与企业内部整体风险防控目标不一致,影响了财务风险的防控。

(三)财务风险防控制度不健全

健全的制度是企业进行管理的基础,金融企业的财务风险防控制度不健全,影响了企业的整体管理。部分企业虽然建立了相应的财务风险防控制度,但没有认识到财务风险防控制度与企业其他内部制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应当将其割裂开来;部分企业在建立财务风险防控制度时,仅仅着眼于企业发展的其中一个或几个环节,没有将不同环节联系起来,进行统一的管理。

由于缺乏健全的财务风险防控制度,金融企业也面临着信息不透明、信息失真等情况,导致财务工作效率的降低和准确率的降低,造成企业其他部门工作量的增加。

(四)内部控制对财务风险防控重视力度不足

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进行自我管理的重要制度,更是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制度。然而,许多金融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对财务风险防控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部分金融企业财务开支较为混乱,还存在着浪费的现象,不同的费用名目众多,造成了财务工作人员工作量的增加,影响了企业统一的内控系统。由于企业内控制度对财务风险防控没有进行严格的规定,不同会计师核算出来的结果可能存在差异,不利于管理者根据企业的发展情况制定相应的决策。

三、提高金融企业财务风险防控能力的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财务风险防控意识

对于造成金融企业外部财务风险的原因,金融企业应当有正确的认识,积极做好准备,应对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自身的财务风险防控制度;对于造成财务风险的内部原因,金融企业应当着重关注,并使内部因素最小化。

金融企业工作人员应当树立正确的财务风险防控意识,对于管理者来说,积极把握国际金融市场及我国国内金融市场的变化,学习最新的财务风险防控理念与知识,及时更新自己的观念。与此同时,金融企业应当对其工作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财务风险培训,针对的对象不仅仅包括财务工作人员,还包括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提高企业全体工作人员对财务风险防控的重视度。可实行风险落责机,如哪个环节出现

(二)健全财务风险防控制度

财务风险防控制度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制度,而是与其他的风险防控制度相联系、相结合的一个全面的风险防控制度。在财务风险防控制度中,应当将部分分散的信息、零散的信息结合起来,进行全面的追踪与管理,最终进行整合,为管理者制定相应的企业制度提供有效的信息。

健全财务风险防控制度,首先需要明确金融企业的财务风险防控目标,制定相应的风险防控框架、风险防控政策及风险预警系统。此外,为了确保财务风险防控制度得到有力的执行,需要结合相应的内部监督部门进行,如企业的审计监督部门。

其次,改变传统的财务风险防控模式,实行横向与竖向将相结合的制度,提高财务风险防控的综合力度和灵活性。金融企业的财务风险防控制度是一个贯穿于金融企业各个环节的有机制度,不仅在制定时考虑制度自身的综合性,还需要考虑与其他风险防控制度的配合度,加强制度之间的配合,提高整体的效用。

(三)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在金融企业财务风险防控制度中,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如何更好地对企业面临的风险进行预测,并制定相应的制度,是金融企业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金融企业应当在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的情况基础上,了解不同的风险预警模型,选择最为适合的,将企业整体风险防控纳入风险预警机制中,将财务风险防控预警机制作为重要的一部分。通过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对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进行合理化的检验和评估,并结合我国当前的法律、法规及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将企业的损失降到最低。

(四)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财务风险防控能力

我国金融企业的财务风险防控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如问责机制不健全、绩效考核制度不完善、审批过程繁琐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使得财务风险防控制度发挥其应用的作用,金融企业应当完善其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内控来提高财务风险防控该制度的执行力。

探索运行模式和结构的改革,使企业治理结构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实现企业组织架构的更新与再造,简化业务流程,通过不断地探索建立起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使得金融企业符合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结合国际金融发展的趋势,改变传统的治理模式,全面提高企业的内控能力。

四、结束语

为了全面提高金融企业财务风险防控的能力,需要金融企业全体工作人员的不断努力,在革新自己的观念的前提下,逐步树立起正确的金融财务风险防控意识。此外,通过有效的财务风险防控制度,对财务风险进行合理准确的预测,提高企业应对财务风险的能力,并通过内控制度为企业财务风险防控制度的执行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确保财务风险防控制度能切实有效地发挥其作用,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实现企业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温永新.论金融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J].商业文化,2014

[2]张金春加强现代金融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思考[J].时代金融,2014

金融风险如何防范第7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风险;影子银行;利率市场化

一、引言

据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社会总体融资规模达17.29万亿元,同期人民币贷款新增8.89万亿元,占比为51.4%,银行作为中国经济市场的融资主体地位可见一斑。与此同时,其天量融资规模背后也隐含着巨额风险。2013年6月份,金融市场遭遇经济危机以来最严重的“钱荒”,最高峰时银行同业拆借利率达13.44%,钱荒风暴席卷各大商业银行,金融市场哀鸿遍野。12月,钱荒再度来袭,钱荒的屡屡爆发是多方面的因素推动造成的,有其深刻的内在原因。而长期存在于我国商业银行体内的金融风险无疑是钱荒之祸的重要推手。此外,近期相继曝出的中诚信托30亿支付危机、山西联盛集团信托支付危机背后也隐藏着商业银行的影子,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防范和控制已经迫在眉睫,亟需引起各方重视和大力解决。

二、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现状分析

当前,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风险主要有三种:一是银行信贷平台自营管理产生的内生性风险。商业银行在信贷平台的运营和管理上存在风险隐患,如:国有商业银行股份改革不彻底,监督和激励机制缺位;业务授信和审批不规范,企业贷款审核和发放存在安全隐患等。此外,商业银行为追求息差利益,通过开展通道业务、信托等将贷款业务移出表外,在扩大融资规模的同时也借由资金杠杆将金融风险放大。二是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引发的债务风险。商业银行过度参与房地产信贷市场,房地产企业和个人住房商业贷款规模容量激增。数据显示,2013年房地产行业贷款新增2.34万亿,占比26.4%。房地产市场的高度泡沫化和政策不稳定性则加剧了银行金融风险。与此同时,地方融资平台债务居高不下,据《财经》杂志分析,2013年我国地方融资平台债务累积或达19万亿元,其中银行贷款约为10.5万亿,占比55%。地方融资平台多是参与基建建设,其投资的长期性和业务分包商的复杂性很可能使得平台陷入流动性和信用危机,成为巨额坏账。三是影子银行等监外体系风险的回流侵袭。影子银行一直是让各国金融监管体系头疼的金融机构组织,其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自由”、过高的资本杠杆率及可能暗含的洗钱、金融诈骗等非法金融活动都会对金融体系的稳定造成巨大风险。当前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究竟如何还无人得知,但有一点业界存在共识,即是影子银行的规模和影响已经到了必须引起监管主体和银行等足够的重视的地步。影子银行的存在,一方面挤占了银行本身的融资市场,分流部分投资者和储户,侵蚀了银行的基础业务。如阿里巴巴和天弘基金联手推出的余额宝在上线半年时间后,用户就超过4900万户,规模突破2500亿。另一方面,影子银行所产生的风险又将通过对融资人抗风险能力的侵蚀传导回流给银行,如2011年温州民间借贷风波中,部分参与民间融资的企业受资金链断裂影响,破产倒闭无法偿还银行债务,成为银行坏账。

三、化解和防范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对策和措施

(一)夯实自身基础建设,完善信贷平台风险管理。打铁还需自身硬,化解和防范充斥在商业银行体系内金融风险的最终落脚点和出发点只能是立足银行本身。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应积极深化股份制改革,推动现代产权制度的建立,避免所有者“虚置”下的权力失衡和监督缺位。商业银行应建立起严格规范的业务授信制度和审批体系,强化对贷款企业的信用审核和项目审查。同时,商业银行应以健全内控制度为基础,抓好银行风险预警机制和内部监督机制建设,加强对银行不良资产的监控和置换。在进行金融创新设计的同时,应极力避免资金部门和员工对利润的追求而无限制、盲目扩大信贷规模,或是巧借金融创新名目进行贷款资产转移,违规扩大信贷规模加强对金融创新产品的监管和审查,引导金融创新向正规路径发展。充实资本,提高资本充足率,增强风险抵御和防范能力。定期开展资产盘查,对经营状况进行账实核对,及时化解和处置风险。

(二)建立银行退出机制,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特色和银行自身发展路径的特殊性,银行业长期存活于没有退出机制的环境中,一方面推动我国银行准入门槛高,国家对银行的设立和牌照发放审核严格,造成银行竞争活力缺乏、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不足等,同时这种政策造成的垄断环境也抬高了企业融资成本,不利于减轻实体经济的减负和发展。另一方面,由于退出机制的缺乏和政府兜底机制的存在,导致一些银行在信贷过程中对企业信用状况和经济实力不加审查,不良资产、呆账、坏账不断累积,甚至将包袱甩给政府,使得金融风险不受约束的侵入金融体系和经济市场,危害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监管部门应积极试点研究建立银行退出机制,提高银行市场的流动性和竞争性,破除银行习惯政府兜底的惰性思维。银行退出机制建立过程中应完善对企业、群众资产的保障,避免引发危机。与此同时,政府应积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通过市场机制调节资源配置,促进优质银行和优质企业的发展和获利,提升银行融资服务能力。

(三)政策引导资本流向,推动银行对实体经济反哺。金融市场的发展是为了促进实体经济更好的繁荣发展,政府和监管机构应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推动银行对实体经济的反哺。政府应积极通过产业政策调整,加大对新兴产业、高新产业等的扶持力度,并给予相应的财政补贴和税费优惠,形成政策洼地,吸引资金流入。同时,应加强对过热行业尤其是房地产行业的监控力度,严格新项目审批和动工,提高税费,挤出投机性游资,促进过热行业理性回归。地方政府应缩减基建投资规模,加强风险排查和偿付能力自查,及时化解和处置融资平台金融风险。监管机构和银行也应加强对国家经济形势的风险研判,通过合理区分设置贷款利率、贷款额度,加强流动性审查,强化资金流向监控等措施,加强对银行资金流出管理。鼓励和引导银行资金向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流动,对落后性、污染性和过热性等企业,应减少和限制贷款发放,从严审查。

(四)加强影子银行监管,促进民间融资合法化。影子银行是对传统银行体系的补充,也是金融市场创新和发展的必然结果。监管部门、银行业和社会都应理性看待影子银行等监外体系的金融机构组织,多方合力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推动影子银行向着正规化、合法化和有益化发展。监管部门应正确区分影子银行中的“好人”和“坏人”,对于正能量的影子银行机构,应从“加强试点、规范发展、允许合作”的思路出发,缓步推动影子银行等民间融资合法化进程。对于合法化有困难的,应加强控制和监管,建立备案登记制度。对于一些存在洗钱、金融诈骗、非法集资等非法金融活动行为的金融机构和组织,应强化线索排查,加大打击查处力度。针对金融案件存在的地域分布广、科技含量高等特点,应强化不同地域之间、和境外监管机构的协同沟通,同时建立专家会审机制。加强对网络虚拟经济的监管,建立网络金融市场风险监控和预警体系。

四、结论

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同样对其防范和控制也不能一蹴而就,而应着眼于商业银行实际,加强风险研判和分析。加强银行自身基础建设,完善信贷风险管理;健全监管体系,建立起能进能出的市场机制。同时,政府和监管部门还应加强政策引导,推动银行资本反哺实体经济。只有各方通力协作,齐抓共管,才能有效化解和防范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推动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和创新能力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