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学术道德教育(合集7篇)

时间:2022-12-30 12:24:47
学术道德教育

学术道德教育第1篇

1.两者内涵。科学技术是人类在实践的基础上对主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进行研究和探索的一种活动,是发现和发明的统一体,它的最高目标是求真。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现象,它为人类的行为提供一种规范和准则,并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良好的导向作用。它是通过人的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的力量来起作用的。情感、美好、幸福等一切“善”是道德存在的力量之源。科学技术与道德是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是真善的关系,两者的完整结合必然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可是随着科技的进步,矛盾正在日益凸显。

2.两者关系。在中外思想史上,对于科技发展与道德进步的关系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一种是科学技术与道德相斥论。持有此观点的学者认为科学与道德是对立、排斥的关系。他们认为科技的发达只会给人类带来更多灾难,与此同时也将伴随着道德底线的降低和道德思想的堕落。另一种则是培根等学者支持的科学决定论。他们认为科学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而科技的成熟自然会给人类带来益处,从而进一步提升人们的道德素养。他们把科技进步看作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上述两种观点有些片面。科学技术与道德应该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科学技术是人类所积累的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知识体系,反映了客观世界的行为及其规律,而道德,则是反映人自身的行为规范以及人和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二者被赋予不同的社会功能,并存在于不同领域。科技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它使得人们的道德意识和观念得到提升,道德情感得到升华,并促成了良好的道德行为与规范。而进步的道德观,也在精神力和文化观上积极推动和支撑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互利共生。因此一方面,我们决不能因科技革命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新矛盾而对社会的道德教育持悲观情绪,持无所作为的态度;另一方面,也不能认为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会自然改善和提高社会的道德水准,这会导致对伦理道德教育的忽视。总之,我们不仅要瞩目于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而且还应当重视通过伦理道德教育使人们的思想和道德有长足的发展,使二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二、科学技术对道德的影响

1.科学技术对道德产生的利处。科学技术为促进人们对伦理道德问题的认识和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它的发展使人们传统而保守的道德观念和意识得以改变,并逐步地渗透进道德情感中,使之得到升华,人们的价值观渐趋科学、合理,并促进了智慧的生成,进而带来了很多创新,又进一步带来了科技的更新与社会的发展。

2.科学技术对道德产生的危害。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物质文明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力量。科学技术所表现出的工具理性转化为操纵人类一切生活的手段时,人自身也成为工具理性所任意摆布和支配的工具,人为物所奴役,失去了各种精神的追求。于是出现了以下一系列的问题。计算机的兴起与网络技术的繁盛,使得世界越来越虚拟化、隐蔽化,网络的不真实引发了很多道德伦理问题,如网络欺诈、网络色情……青少年更是整日沉迷在游戏与聊天中不能自拔,甚至出现亲情淡化冷漠现象,更有甚者走向自杀。网络像一根纽带,联系着人们的方方面面,但也像一堵墙,导致了人际关系的疏远。生物技术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伦理难题。基因技术使人类揭开了遗传的秘密,也为人类疾病的医治带来了希望,但与此同时也引发了相当多的问题。人们利用基金技术来“设计和制造后代”,克隆人的商品化、商业化,还有贩卖人体器官等犯罪行为,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秩序和安全。人们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心灵的空虚、恐怖、焦虑和绝望成为了当代人的精神面貌。科学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它运用得是否得当合理,这是科学技术本身所无法解决的,因为它的工具理性价值必须有一个正确导向才能使自身优势实现最大化、最优化。而伦理道德正是这样一个人文精神工具,所以,我们应当用伦理道德去关怀科技,对它进行规范和导向,才能使其真正服务于人类,服务于社会。

三、如何进行人类伦理道德教育

1.从知识出发,形成哲学思维方式。正确的哲学思维方式是一种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精神武器。早在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就说过:“辩证法对今天的自然科学来说是最重要的思维形式。”这一点已为科学发展的事实所证明,我们应当努力使这种“最重要的思维形式”成为人们普遍掌握的思维形式。只有掌握辩证的思维方式,才能正确认识、说明和把握以空前速度向前发展的客观事物,才能认识任何事物都不是永久不变的,从而树立变革的观点和革新的精神。不能把任何一种知识奉为绝对真理和固定的信条,除按常规一点一滴积累以外,还要打破旧规范,树立新规范。我们应具备辩证法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想,使自身具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也要加强马克思主义道德研究,并对西方的道德思潮加以选择性地吸收,突破传统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

学术道德教育第2篇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思想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提高,在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下,大多数人只对金钱感兴趣,人们总是以经济地位的高低来进行评价,而思想道德总是被忽略。尽管国家教育政策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而一大部分人根本不管什么社会道德,简直就是有钱就是爷,于是不顾道德的约束,违背常理的道德作风,干些不合情理的、违背良心的、与社会不相融的事情。其实思想道德教育在我国的教育方针中一直占据着主导的地位,学生在获得各学科知识的同时,必须使其具有强烈的爱国之心,尊敬父母之念,关心他人之情,热爱人民生活之趣,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要将思想品德教育抓真抓实,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思想在他们的心底生根结果。小学美术教学课程同样也担负着这个重托。我想从以下几个美术教学方面对学生进行道德思想品德教育。

一、在理论教育的同时,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思想教育

孩子从生下两三岁时,对一些小鸟、小鸭等小动物都感到好奇,有时候跟着大人在地上圈来画去,感觉很有趣;到了青少年时期,大多数孩子也都喜欢写写画画,更多的孩子(尤其是一、二年级段学生)对手中带有颜色的画笔更感兴趣,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也深有体会,很多孩子非常喜欢上美术课,他们也特别欣赏自己所创作出来的作品(哪怕是很不像样子)。基于这种现象,我们可以从中入手,严格要求。在抓好基本理论教学的同时,鼓励学生取得好成绩,树立自信心,为班级增光,为学校增光,将来为祖国争光,培养自信心,荣誉感,自豪感,坚定信念。在理论教学中,我让同学们识别不同的颜色并讲出他们各自对每种颜色喜爱的感受。红、黄、蓝等每种颜色对同学们反应是不同的,有的人想到蔚蓝色的大海,有的人想到硕果累累的秋天,有的同学看到红色想到了红领巾和血,此时我便及时抓住这点,联系着讲了红旗、红领巾、为人民利益牺牲的革命先烈等大家熟知的故事。讲红色是自强不息、奋斗不止、具有顽强旺盛生命活力的色彩,这些看起来毫不相干的讲解,其实在理论教学之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这样的思想教育也是很有必要的,这也是一次机会。

二、在欣赏课教学中对品德思想的教育引导,爱国主义教育是道德品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正是爱国主义的具体体现。比如,在五、六年级的欣赏课中,由于年级高一些,学生的视野相对开阔一些,安排这些课程可更胆大些,所以我更多地收集了一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56个民族大团结画,还有中国画家及作品。像齐白石的《祖国万岁》,徐悲鸿的《风雨鸡鸣》等,《风雨鸡鸣》这幅画构图简洁大方,用墨浓淡、虚实处理得当,栩栩如生的雄鸡神态昂首站立在风雨吹落之地,面向东方引吭高歌,大家都知道雄鸡往往是迎接黎明到来时才去鸣叫,而作者将雄鸡画在风雨之日鸣叫,暗示着当时黑暗的旧中国就要过去,表达了作者对光明追求的强烈向往之情。这样不仅使学生看到画中高唱的雄鸡,而且也理解了作者的深刻寓意,激发了人们奋起自强的勇气,以此唤起学生振兴中华的爱国热情。

中华民族的艺术是悠久的,在课堂上让学生讲出自己所见所闻的我们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伟大作品,剖析作品所包含的深刻意义,使学生的思想与之相交融,由此产生共鸣,使爱国主义思想在学生心中油然而生,使学生的道德品质得到升华、结晶。

三、在创作课中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学生创作的作品内容往往是他们自己在生活中的平凡小事

比如《堆雪人》《划船》等,对这些作品我采取几个方面的不同引导,使学生明确爱祖国、关心他人、孝敬父母、团结同学这些都是高尚的思想品德,并以此为出发点去引导学生进行创作,这样思想道德教育就得到了具体体现。我在确定《我帮妈妈做家务》

《假如我在敬老院工作》等这样的一些命题时,引导学生围绕这些命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大家纷纷表示要做一个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好孩子,最后我总结每天帮父母做一件小事,帮老人做件善事,让我们把言行付诸行动。通过这些命题画的创作使学生懂得要孝敬父母、尊重老人、百贤孝为先的道理。有时尽管收到的效果不是百分之百,但是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教育引导,就会使这种思想的传播与影响越来越广、越来越大、越来越受到人民大众的关爱与支持,从而使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使道德教育在整个社会起到积极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

随着十会议的胜利召开,我们将以三个代表,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十会议精神为契机,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干足干实,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把基本的道德思想教育贯彻到教学当中去,使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为民族、为国家、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许锦文.当好课堂“主持人”,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美术课教学效果[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7).

学术道德教育第3篇

论文摘要:为了防范高校教师的学术不端行为,我们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学术道德规范教育。教育应该结合社会现实和师德教育来进行。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学术道德教育和学术规范(包括基本学术法律规范、学术引文规范、学术成果规范、项目研究规范、学术评价规范等)的教育。同时,应该注意形成有效的教育机制,实现教育的改进创新以及建立教育引导与制度保障相结合的机制。

中国高校有少数教师在学术研究工作中违背学术道德规范,存在学术不端行为。这些学术不端行为,影响了高校学术声誉,其“低投人、高收益”的特点导致了学术上“劣币驱逐良币”和“马太效应”的出现,严重阻碍了学术进步。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与我们的学术制度体系不健全有关,也与对高校教师的学术道德规范教育不足有关。“我们在培养年轻的学术接班人时偏重于他们各自的学术领域,却忽视了那些让他们成为成功的负责任的学术公民所必需的其他知识和技能。”因此,我们必须要在高校教师中进行学术道德规范教育,以在高等学校建设一支具有强烈学术使命感、学术作风严谨、研究功底扎实、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学术队伍。

一、商校教师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方式

学术道德规范是学术研究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既包含学术内在伦理要求,也包含基本学术规范要求,是提高学术水平、实现学术积累和创新的根本保障。然而,我们在高校的师德教育中,对于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教育却是个弱点。因此,高校主管机构和各高校应该重视教师的学术道德规范教育工作。在工作中,应该注意教育的方式,以便取得良好的成效。

1.结合社会现实进行教育的方式。高校教师也具有社会人、经济人的属性,受到社会的影响,因此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进行教育才是一个有说服力的教育。当前实行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是一场涉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深刻变革,必然给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文化生活带来多样化。市场经济功利性和工具性的特点,一方面激发了人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也容易引发人们的私欲膨胀,导致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等思想蔓延。应该说,当前高等学校出现的学术泡沫、学术不端愈演愈烈现象,恰恰是社会上浮躁心理和功利思想在高校教师身上的集中映射。因此,教育管理机构和高校要教育教师认识到市场经济特性给学术研究领域带来的影响,学会辩证地看待商品交换法则和功利主义观念,防范信念迷失和道德滑坡;要教育教师淡看获得名利和荣耀的结果,而着重审视获得名利和荣耀的过程;要鼓励教师在学术研究中宁静致远,走内涵开掘、科技创新之路,而不能急于求成,走外延拓展、低水平重复之路。

2.结合师德教育的方式。师德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品质、思想观念、职业精神等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诸多内容。学术道德规范教育是师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结合师德教育来进行。教育管理机构和高校要教育教师自觉维护学术界良好的社会形象,努力以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术服务于人民群众,回馈社会对高校教师的尊重;要置身于科教兴国的伟业之中,以培养人才、繁荣学术、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要增强献身科教、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正确对待学术研究中的名和利,反对沽名钓誉、急功近利等不良风气;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忠于真理、探求真知,自觉维护学术尊严和学者的声誉;要通过教育,努力使高校教师成为良好学术风气的维护者、严谨治学的力行者、优良学术道德的传承者。

二、高校教师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内容

高校教师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学术道德教育和学术规范的教育。

1.学术道德教育。第一,进行学术道德精神的教育。学术道德是学术共同体内形成的为保障其学术活动的有效、有序与健康的社会目的学术研究的基本道德规范。教育管理机构和高校要进行经常性、有组织的学术道德教育活动,使形成高尚的学术道德追求成为教师的一种精神追求。要把国家和社会对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品质的要求内化为教师自身的学术道德诉求,促使严谨学风的回归和科学精神气质的重塑。要通过广泛深人的学术道德教育,使高校教师在致力于学术科研工作时明辨是非,树立以创造性的学术研究为荣、以投机性的学术研究为耻的道德观念;通过道德塑造,形成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努力做学术道德和良好学风的维护者、践行者和弘扬者。第兰,进行学术诚信教育。“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信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一直处于核心地位。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看,社会与学术机构、学术人员之间存在的“委托一”的契约关系也需要信守和践履承诺。诚信在学术研究活动中既具有认知的意义,又具有社会道德的意义。西方许多大学深刻地认识到学术诚信的重要意义。普林斯顿大学的学术章程《前言》中写到:“普林斯顿大学是一个知识分子的社区,这一社区拥有丰富的知识、技术与信息资源,可供师生们共同追求学术兴趣……从各个方面来讲,诚信是这一知识分子社区的核心道德。”

国内许多大学以前对学术诚信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现在必须要加强。我们应该在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课程中设置有关科研诚信以及科学家和工程师社会责任方面的内容;在青年教师岗位培训中进行诚信品德和“科学研究伦理”的教育。要通过网站、宣传短片和定期出版科研诚信刊物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来培养和督促学术诚信,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诚信氛围。

2.学术规范教育。学术规范教育包括学术法律规范、学术引文规范、学术成果规范、项目研究规范、学术评价规范等方面的教育。

关于学术法律规范:要使教师通过了解《著作权法》、《专利法》等学术研究的相关法律、法规,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增强学术法律意识,承认并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不钻法制的空子。同时使教师了解国家有关部委颁布实施的学术规范的文件,如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科学技术部《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等,并在学术研究中严格遵守以上规范的原则、精神和具体规范。

关于学术引文规范:要使教师了解学术论著写作中引文的原则和正确方式。了解引文应以原始文献和第一手资料为原则;凡引用他人观点、方案、资料、数据等,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均应详加注释;不得将未查阅过的文献转抄入自己的引文目录或参考文献目录中;引证内容不得构成创造性作品的主要部分或核心内容;对已有学术成果的介绍、评论、引用和注释,应力求客观、公允、准确,等等。

关于学术成果规范:要使教师了解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的重要性。要教育教师在学术研究中充分尊重和借鉴已有的学术成果,注重调查研究,在全面掌握相关研究资料和学术信息的基础上,精心设计研究方案;要了解学术成果不应重复发表,另有约定再次发表时,应注明出处;学术成果的署名应实事求是,署名者应对该项成果承担相应的学术责任、道义责任和法律责任。

关于项目研究规范:要使教师了解项目申请时的真实性要求与项目研究规范,认识到申请课题只重视“拿到”而不重视“完成”项目是非常错误的观念;在科研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中,应该依据包括项目申请书、计划任务书与项目预算书等正式承诺,按时、按质、按量完成约定的义务;在科研项目研究过程中,所有的科学研究活动应该严格遵守目前科技界公认的行为准则。

关于学术评价规范:要使教师了解学术评价的基本运作程序,以及学术评价中客观、公正、公开的原则要求;了解对基础研究成果的评价,应以学术积累和学术创新为主要尺度;对应用研究成果的评价,应注重其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了解学术评价中的同行专家评审制、回避制度、民主表决制度、结果公示和意见反馈机制等的内容和实施办法。

三、高校教师学术道德规范教育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努力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相关部门各负其责、有关方面大力支持、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要将端正学术风气,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纳人学校校风建设的整体工作之中,进行统筹规划和分步实施。教育管理机构和高校要多渠道、分层次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道德规范教育,要经常开展以学术道德规范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教师轮训,并使其制度化。要充分利用高校各种资源,以多种渠道和途径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力度,营造教师严格自律的良好学术道德氛围。

学术道德教育第4篇

论文摘要:为了防范高校教师的学术不端行为,我们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学术道德规范教育。教育应该结合社会现实和师德教育来进行。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学术道德教育和学术规范(包括基本学术法律规范、学术引文规范、学术成果规范、项目研究规范、学术评价规范等)的教育。同时,应该注意形成有效的教育机制,实现教育的改进创新以及建立教育引导与制度保障相结合的机制。

中国高校有少数教师在学术研究工作中违背学术道德规范,存在学术不端行为。这些学术不端行为,影响了高校学术声誉,其“低投人、高收益”的特点导致了学术上“劣币驱逐良币”和“马太效应”的出现,严重阻碍了学术进步。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与我们的学术制度体系不健全有关,也与对高校教师的学术道德规范教育不足有关。“我们在培养年轻的学术接班人时偏重于他们各自的学术领域,却忽视了那些让他们成为成功的负责任的学术公民所必需的其他知识和技能。”因此,我们必须要在高校教师中进行学术道德规范教育,以在高等学校建设一支具有强烈学术使命感、学术作风严谨、研究功底扎实、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学术队伍。

    一、商校教师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方式

    学术道德规范是学术研究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既包含学术内在伦理要求,也包含基本学术规范要求,是提高学术水平、实现学术积累和创新的根本保障。然而,我们在高校的师德教育中,对于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教育却是个弱点。因此,高校主管机构和各高校应该重视教师的学术道德规范教育工作。在工作中,应该注意教育的方式,以便取得良好的成效。

    1.结合社会现实进行教育的方式。高校教师也具有社会人、经济人的属性,受到社会的影响,因此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进行教育才是一个有说服力的教育。当前实行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是一场涉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深刻变革,必然给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文化生活带来多样化。市场经济功利性和工具性的特点,一方面激发了人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也容易引发人们的私欲膨胀,导致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等思想蔓延。应该说,当前高等学校出现的学术泡沫、学术不端愈演愈烈现象,恰恰是社会上浮躁心理和功利思想在高校教师身上的集中映射。因此,教育管理机构和高校要教育教师认识到市场经济特性给学术研究领域带来的影响,学会辩证地看待商品交换法则和功利主义观念,防范信念迷失和道德滑坡;要教育教师淡看获得名利和荣耀的结果,而着重审视获得名利和荣耀的过程;要鼓励教师在学术研究中宁静致远,走内涵开掘、科技创新之路,而不能急于求成,走外延拓展、低水平重复之路。

    2.结合师德教育的方式。师德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品质、思想观念、职业精神等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诸多内容。学术道德规范教育是师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结合师德教育来进行。教育管理机构和高校要教育教师自觉维护学术界良好的社会形象,努力以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术服务于人民群众,回馈社会对高校教师的尊重;要置身于科教兴国的伟业之中,以培养人才、繁荣学术、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要增强献身科教、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正确对待学术研究中的名和利,反对沽名钓誉、急功近利等不良风气;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忠于真理、探求真知,自觉维护学术尊严和学者的声誉;要通过教育,努力使高校教师成为良好学术风气的维护者、严谨治学的力行者、优良学术道德的传承者。

    二、高校教师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内容

    高校教师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学术道德教育和学术规范的教育。

    1.学术道德教育。第一,进行学术道德精神的教育。学术道德是学术共同体内形成的为保障其学术活动的有效、有序与健康的社会目的学术研究的基本道德规范。教育管理机构和高校要进行经常性、有组织的学术道德教育活动,使形成高尚的学术道德追求成为教师的一种精神追求。要把国家和社会对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品质的要求内化为教师自身的学术道德诉求,促使严谨学风的回归和科学精神气质的重塑。要通过广泛深人的学术道德教育,使高校教师在致力于学术科研工作时明辨是非,树立以创造性的学术研究为荣、以投机性的学术研究为耻的道德观念;通过道德塑造,形成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努力做学术道德和良好学风的维护者、践行者和弘扬者。第兰,进行学术诚信教育。“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信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一直处于核心地位。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看,社会与学术机构、学术人员之间存在的“委托一”的契约关系也需要信守和践履承诺。诚信在学术研究活动中既具有认知的意义,又具有社会道德的意义。西方许多大学深刻地认识到学术诚信的重要意义。普林斯顿大学的学术章程《前言》中写到:“普林斯顿大学是一个知识分子的社区,这一社区拥有丰富的知识、技术与信息资源,可供师生们共同追求学术兴趣……从各个方面来讲,诚信是这一知识分子社区的核心道德。”

    国内许多大学以前对学术诚信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现在必须要加强。我们应该在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课程中设置有关科研诚信以及科学家和工程师社会责任方面的内容;在青年教师岗位培训中进行诚信品德和“科学研究伦理”的教育。要通过网站、宣传短片和定期出版科研诚信刊物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来培养和督促学术诚信,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诚信氛围。

    2.学术规范教育。学术规范教育包括学术法律规范、学术引文规范、学术成果规范、项目研究规范、学术评价规范等方面的教育。

    关于学术法律规范:要使教师通过了解《著作权法》、《专利法》等学术研究的相关法律、法规,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增强学术法律意识,承认并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不钻法制的空子。同时使教师了解国家有关部委颁布实施的学术规范的文件,如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科学技术部《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等,并在学术研究中严格遵守以上规范的原则、精神和具体规范。

    关于学术引文规范:要使教师了解学术论著写作中引文的原则和正确方式。了解引文应以原始文献和第一手资料为原则;凡引用他人观点、方案、资料、数据等,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均应详加注释;不得将未查阅过的文献转抄入自己的引文目录或参考文献目录中;引证内容不得构成创造性作品的主要部分或核心内容;对已有学术成果的介绍、评论、引用和注释,应力求客观、公允、准确,等等。

    关于学术成果规范:要使教师了解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的重要性。要教育教师在学术研究中充分尊重和借鉴已有的学术成果,注重调查研究,在全面掌握相关研究资料和学术信息的基础上,精心设计研究方案;要了解学术成果不应重复发表,另有约定再次发表时,应注明出处;学术成果的署名应实事求是,署名者应对该项成果承担相应的学术责任、道义责任和法律责任。

    关于项目研究规范:要使教师了解项目申请时的真实性要求与项目研究规范,认识到申请课题只重视“拿到”而不重视“完成”项目是非常错误的观念;在科研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中,应该依据包括项目申请书、计划任务书与项目预算书等正式承诺,按时、按质、按量完成约定的义务;在科研项目研究过程中,所有的科学研究活动应该严格遵守目前科技界公认的行为准则。

    关于学术评价规范:要使教师了解学术评价的基本运作程序,以及学术评价中客观、公正、公开的原则要求;了解对基础研究成果的评价,应以学术积累和学术创新为主要尺度;对应用研究成果的评价,应注重其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了解学术评价中的同行专家评审制、回避制度、民主表决制度、结果公示和意见反馈机制等的内容和实施办法。

    三、高校教师学术道德规范教育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努力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相关部门各负其责、有关方面大力支持、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要将端正学术风气,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纳人学校校风建设的整体工作之中,进行统筹规划和分步实施。教育管理机构和高校要多渠道、分层次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道德规范教育,要经常开展以学术道德规范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教师轮训,并使其制度化。要充分利用高校各种资源,以多种渠道和途径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力度,营造教师严格自律的良好学术道德氛围。

学术道德教育第5篇

论文摘要:为了防范高校教师的学术不端行为,我们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学术道德规范教育。教育应该结合社会现实和师德教育来进行。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学术道德教育和学术规范(包括基本学术法律规范、学术引文规范、学术成果规范、项目研究规范、学术评价规范等)的教育。同时,应该注意形成有效的教育机制,实现教育的改进创新以及建立教育引导与制度保障相结合的机制。

中国高校有少数教师在学术研究工作中违背学术道德规范,存在学术不端行为。这些学术不端行为,影响了高校学术声誉,其“低投人、高收益”的特点导致了学术上“劣币驱逐良币”和“马太效应”的出现,严重阻碍了学术进步。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与我们的学术制度体系不健全有关,也与对高校教师的学术道德规范教育不足有关。“我们在培养年轻的学术接班人时偏重于他们各自的学术领域,却忽视了那些让他们成为成功的负责任的学术公民所必需的其他知识和技能。”因此,我们必须要在高校教师中进行学术道德规范教育,以在高等学校建设一支具有强烈学术使命感、学术作风严谨、研究功底扎实、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学术队伍。

一、商校教师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方式

学术道德规范是学术研究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既包含学术内在伦理要求,也包含基本学术规范要求,是提高学术水平、实现学术积累和创新的根本保障。然而,我们在高校的师德教育中,对于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教育却是个弱点。因此,高校主管机构和各高校应该重视教师的学术道德规范教育工作。在工作中,应该注意教育的方式,以便取得良好的成效。

1.结合社会现实进行教育的方式。高校教师也具有社会人、经济人的属性,受到社会的影响,因此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进行教育才是一个有说服力的教育。当前实行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是一场涉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深刻变革,必然给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文化生活带来多样化。市场经济功利性和工具性的特点,一方面激发了人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也容易引发人们的私欲膨胀,导致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等思想蔓延。应该说,当前高等学校出现的学术泡沫、学术不端愈演愈烈现象,恰恰是社会上浮躁心理和功利思想在高校教师身上的集中映射。因此,教育管理机构和高校要教育教师认识到市场经济特性给学术研究领域带来的影响,学会辩证地看待商品交换法则和功利主义观念,防范信念迷失和道德滑坡;要教育教师淡看获得名利和荣耀的结果,而着重审视获得名利和荣耀的过程;要鼓励教师在学术研究中宁静致远,走内涵开掘、科技创新之路,而不能急于求成,走外延拓展、低水平重复之路。

2.结合师德教育的方式。师德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品质、思想观念、职业精神等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诸多内容。学术道德规范教育是师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结合师德教育来进行。教育管理机构和高校要教育教师自觉维护学术界良好的社会形象,努力以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术服务于人民群众,回馈社会对高校教师的尊重;要置身于科教兴国的伟业之中,以培养人才、繁荣学术、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要增强献身科教、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正确对待学术研究中的名和利,反对沽名钓誉、急功近利等不良风气;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忠于真理、探求真知,自觉维护学术尊严和学者的声誉;要通过教育,努力使高校教师成为良好学术风气的维护者、严谨治学的力行者、优良学术道德的传承者。

二、高校教师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内容

高校教师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学术道德教育和学术规范的教育。

1.学术道德教育。第一,进行学术道德精神的教育。学术道德是学术共同体内形成的为保障其学术活动的有效、有序与健康的社会目的学术研究的基本道德规范。教育管理机构和高校要进行经常性、有组织的学术道德教育活动,使形成高尚的学术道德追求成为教师的一种精神追求。要把国家和社会对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品质的要求内化为教师自身的学术道德诉求,促使严谨学风的回归和科学精神气质的重塑。要通过广泛深人的学术道德教育,使高校教师在致力于学术科研工作时明辨是非,树立以创造性的学术研究为荣、以投机性的学术研究为耻的道德观念;通过道德塑造,形成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努力做学术道德和良好学风的维护者、践行者和弘扬者。第兰,进行学术诚信教育。“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信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一直处于核心地位。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看,社会与学术机构、学术人员之间存在的“委托一”的契约关系也需要信守和践履承诺。诚信在学术研究活动中既具有认知的意义,又具有社会道德的意义。西方许多大学深刻地认识到学术诚信的重要意义。普林斯顿大学的学术章程《前言》中写到:“普林斯顿大学是一个知识分子的社区,这一社区拥有丰富的知识、技术与信息资源,可供师生们共同追求学术兴趣……从各个方面来讲,诚信是这一知识分子社区的核心道德。”

国内许多大学以前对学术诚信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现在必须要加强。我们应该在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课程中设置有关科研诚信以及科学家和工程师社会责任方面的内容;在青年教师岗位培训中进行诚信品德和“科学研究伦理”的教育。要通过网站、宣传短片和定期出版科研诚信刊物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来培养和督促学术诚信,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诚信氛围。

2.学术规范教育。学术规范教育包括学术法律规范、学术引文规范、学术成果规范、项目研究规范、学术评价规范等方面的教育。

关于学术法律规范:要使教师通过了解《著作权法》、《专利法》等学术研究的相关法律、法规,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增强学术法律意识,承认并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不钻法制的空子。同时使教师了解国家有关部委颁布实施的学术规范的文件,如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科学技术部《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等,并在学术研究中严格遵守以上规范的原则、精神和具体规范。

关于学术引文规范:要使教师了解学术论著写作中引文的原则和正确方式。了解引文应以原始文献和第一手资料为原则;凡引用他人观点、方案、资料、数据等,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均应详加注释;不得将未查阅过的文献转抄入自己的引文目录或参考文献目录中;引证内容不得构成创造性作品的主要部分或核心内容;对已有学术成果的介绍、评论、引用和注释,应力求客观、公允、准确,等等。

关于学术成果规范:要使教师了解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的重要性。要教育教师在学术研究中充分尊重和借鉴已有的学术成果,注重调查研究,在全面掌握相关研究资料和学术信息的基础上,精心设计研究方案;要了解学术成果不应重复发表,另有约定再次发表时,应注明出处;学术成果的署名应实事求是,署名者应对该项成果承担相应的学术责任、道义责任和法律责任。

关于项目研究规范:要使教师了解项目申请时的真实性要求与项目研究规范,认识到申请课题只重视“拿到”而不重视“完成”项目是非常错误的观念;在科研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中,应该依据包括项目申请书、计划任务书与项目预算书等正式承诺,按时、按质、按量完成约定的义务;在科研项目研究过程中,所有的科学研究活动应该严格遵守目前科技界公认的行为准则。

关于学术评价规范:要使教师了解学术评价的基本运作程序,以及学术评价中客观、公正、公开的原则要求;了解对基础研究成果的评价,应以学术积累和学术创新为主要尺度;对应用研究成果的评价,应注重其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了解学术评价中的同行专家评审制、回避制度、民主表决制度、结果公示和意见反馈机制等的内容和实施办法。

三、高校教师学术道德规范教育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努力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相关部门各负其责、有关方面大力支持、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要将端正学术风气,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纳人学校校风建设的整体工作之中,进行统筹规划和分步实施。教育管理机构和高校要多渠道、分层次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道德规范教育,要经常开展以学术道德规范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教师轮训,并使其制度化。要充分利用高校各种资源,以多种渠道和途径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力度,营造教师严格自律的良好学术道德氛围。

学术道德教育第6篇

关键词: 高校教育 学术道德教育 德育人文关怀

一、引言

近年来高校学生学术失信事件频发使其学术道德受到质疑。造成学术失信的原因包括功利化错误价值观的影响、考评机制过于看重科研成果等,但最本质的原因应归结为高校学生学术道德水平较低,因此高校针对学生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应是解决学术失信问题的重要手段。

学术道德包括诚信、责任等方面,诚信是学术研究的基础,责任是搞好学术研究的保障。学术道德需要通过教育来实现,即高校采用多种教育方式使学生认知学术道德理念并将其转化为自身信念指导实践的活动过程。学术道德教育作为德育的内容离不开人文关怀理念。德育人文关怀强调尊重关心人的精神需要、培养人的伦理情操、完善人的道德境界,对高校学术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二、德育人文关怀与高校学术道德教育的联系

德育人文关怀理念与高校学术道德教育在属性及主要内容上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首先,学术道德教育与在德育人文关怀理念属性上具有密切联系。学术道德教育是德育的内容之一,属于德育的范畴。而德育人文关怀则是一种将人文关怀理念融入德育中的新型理念,对于强化德育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从本质上说两者是内容与手段的关系,恰当的手段有利于内容的实现。

其次,德育人文关怀内涵与学术道德教育主要内容向契合。学术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诚信教育、责任教育及法律法规教育。诚信教育主要是指学生在科研全过程中自觉秉承诚实守信的原则,严谨求实地获得学术成果。诚信教育是对学生的精神品位、心灵世界的教育,德育人文关怀以提升人的精神品位、丰富人的心灵世界为价值取向,以陶冶人的伦理情操、完善人的道德境界为主要内容与学术道德教育中的诚信教育内涵相契合。责任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作为学术成果的享受者必须且有能力对自己的学术成果负责。责任意识是对学生学术主体意识的培养,德育人文关怀以唤醒人的主体意识和塑造独立人格为本质特征与学术道德教育的责任教育内涵相契合。法律法规教育的目的并不仅是促使学生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术价值观,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国家科研事业的进步培养高素质人才,这与德育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相契合。

三、依托德育人文关怀进行高校学术道德教育的对策

(一)关注学生迫切需求,协助学生提高学术水平。

专业学术水平有限,达不到学校要求是部分学生铤而走险的重要原因。因此,只有先处理好这一问题,积极采用多种方法协助学生提高专业学术水平,才能更好地发挥学术道德教育的效果。根据研究生教育的实际情况可以结成以导师为中心、高年级帮助低年级、优秀生带动普通生的学术引领小组提高学生的学术平均水平。导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擅长的理论知识对其学术研究的方向或主题给予因人而异的指导,尽可能提供有利资源,助其进步。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结对、优秀学生与普通学生结对,通过开座谈会、私下交流等形式将自身经验、感受传达给需要帮助的对象,这样既能关注导师所关注不到的问题,又能帮助学生通过较为轻松的交朋友的方式尽快掌握学术研究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术水平。

(二)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强化学生在学术中的主体意识。

德育人文关怀的目标理念是主体建构,即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术道德教育中采用榜样示范方式可以达到提高学生在学术中主体地位的作用。榜样包括三个层面:名人伟人、导师及优秀同辈人。注重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敬业的优良传统,通过观看电影、阅读传记、召开读书分享会、茶话会等多种形式了解钱学森等一大批老一辈科学家的奋斗历程,感受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科研精神。让学生意识到遵守学术道德不仅是对自己的学术成果负责,更是对祖国的发展负责,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导师是学生接触最多、对学生影响最大的重要角色,因此要充分发挥导师言传身教的重要作用,只有导师以身作则为学生形成良好的示范才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遵守学术道德的必要性,导师的个人魅力是最有力的学术道德教育方式。此外,由于同辈人之间最容易形成有效的沟通,因此,充分发挥同辈人群体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的作用,使学生主动掌握学术研究的有效方法,更切实地落实学术道德教育。

(三)以高奖励与重惩罚相结合的规定为契机促进学生学术德育内化。

学校对于学生真正的学术成果应当给予较高的物质及精神奖励,同时也要对学术失信行为进行极为严厉的惩罚。高奖励与重惩罚相结合的学术规定可以较有效地激励优秀学术成果的产生、遏制学术失信的现象,但根据德育人文关怀回归生活的实践理念,规范学生行为并不是学术规定的最终目的,其终极目标是将学术道德的要求内化为学生的价值选择,即在没有规定的强制要求下,学生也能主动遵守学术道德规范,诚信负责地开展学术活动,将学术道德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尽管这将是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但只要坚守规则,最终可以实现学术道德的内化。

高校学生学术道德水平的提升将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有赖于高校学术道德教育的日益发展。根据德育人文关怀与学术道德教育的内在联系,将德育人文关怀切实融入高校学术道德教育中是强化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陈艳.关于研究生学术失信治理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4(2):88-91.

[2]王学风.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内容和途径[J].德育,2008(1):45-48.

[3]赵琴琴.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刍议[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3):199-202.

学术道德教育第7篇

【关键词】网络信息 网络道德 道德教育

信息技术教育的飞快发展,使得计算机网络成为人们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然而,计算机网络也像其它事物一样,都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在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可能会产生一些消极的效应。特别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当他们面对这些多彩的信息时,由于年龄较小,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很容易受其中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因而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开展相应的网络道德教育,让学生明确是非观念、规范行为,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一、正确取舍网络信息,提高学生“信息加工”的能力

由于网络信息的容量非常大,这就要求学生有选择地从网上获取知识,这种自主获取知识的方法,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从被动接受转换到主动探究的学习主体上来,从中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但是,如果放任学生在网络世界中驰骋,缺乏正确的引导,他们就会在网络中“迷航”。因此,我着重引导学生要善用网络资源,并教会他们如何分辨其中的有害信息。

例如,有的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中的暴力内容等。这时,我通过正面批评教育,让学生明白,不仅要学会提取信息,还要学会用正确的观点去分析信息,辨别是非。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在使用网络中的偏差,开始思考“为何用、怎样用”的问题了。为了帮助大家正确使用网络信息,我结合信息技术课教学,以《夸夸我的家乡》、《动物的介绍》、《探索月球的奥秘》等主题,先引导学生自行归类,作好相关内容的搜集和筛选,再引导学生利用这些资料进行编辑、创作,进行深层次的“信息加工”。学生对从网络中获取的知识形成系统,得到掌握,对资料的处理能力不断长进,持之以恒地培养下去,使学生不但在收集和处理信息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而且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更是大有长进。

二、层层设防,净化网络空间

第一道防线:学校在教学硬件上,给各台电脑都安装硬件还原卡,杜绝了各类病毒的侵害,学生在使用电脑的过程中,碰到病毒也不可怕了,只要重新启动电脑,整个系统就会还原到原先的干净的系统。第二道防线:开通电信提供的绿色上网服务,绿色上网是电信运营商推出的一项互联网增值业务,为用户提供互联网内容过滤服务,可以限制小孩的上网浏览范围和上网时间,防止小孩接触到互联网上的各种黄色、暴力、反动等有害信息,让小孩在一片安全、纯净的网络天空下健康成长。网页、游戏、聊天等自动过滤,让孩子远离不良信息,安心上网,无需安装任何客户端软件和学习,轻松设置,使用简便。第三道防线:给电脑安装反黄软件。电信提供的过滤服务有些时候还是不能完全过滤掉不良信息,那么“网络爸爸”这类软件就能够显出它的威力了,这款软件是一款专门针对未成年人设计的网络反黄软件。网络爸爸综合采用了网页内容实时过滤、不良网址库过滤、搜索引擎关键词过滤等多种防堵方式,具有非常高的防堵准确率。同时,教师还可以手动添加不良网址、信任网址和自定义关键词,并可以方便地设置过滤灵敏度。

三、在网络交流中加强网络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