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SCI投稿辅导 SCI发表咨询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中药鉴定技术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4-21 18:54:08
中药鉴定技术论文

中药鉴定技术论文第1篇

1.1实物标本的选择

选择实物标本依托中国药典,以教材中收载的常用药材为主。然而,将教材中的药材品种一一收录既不现实、也不必要,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实际,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药材标本。在品种的选择上要力争具有代表性,如根和根茎类、茎木类、皮类、花类、果实种子类、全草类、其它类、动物和矿物类药材等都要涉及;且应根据分类学涉及代表科属的药材,如毛茛科选取了黄连、乌头、白芍、威灵仙等,分别涉及了黄连属、乌头属、芍药属和铁线莲属等;同时,根据地方使用习惯的不同,有意识收集本地习用品种,如紫萁贯众、断血流等;道地药材是中药鉴定技术中最具特色的,收集实物标本还应对道地药材有所侧重,如安徽的凤丹皮、宣木瓜、贡菊等。基于以上思路,我们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编写《中药鉴定技术》教学实物标本目录,加大收集工作,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

1.2实物标本的制作

《中药鉴定技术》教学用实物标本编写目录后,根据目录进行收集和制作工作,主要有三种方法:⑴从市场采购。利用去药材市场参观学习的机会,从市场采购典型的药材标本,主要是一些本地不产的药材,如人参、大黄等,且经过不同批次的采购能得到不同等级和规格的药材。⑵与兄弟院校和同行之间交换、交流。通过与同行之间进行教学标本的交换和交流,可以扩大药材标本的种类,减少收集标本花费的精力,有利于建立整套标本。⑶实地采集和制作。这是最重要的方法,将收集实物标本与药用植物学采药实习等结合起来,通过实地采集收集本地地产药材和习用品种。例如,我校每年会到南陵丫山进行药用植物学采药实习,可收集到牡丹皮、半夏、鱼腥草、金荞麦、桔梗等地产药材。同时,还可以利用野外资源调查的机会,搜集各地药材标本,如岳西的茯苓、僵蚕、灵芝,霍山的霍山石斛、天麻,滁州的和全蝎等。通过野外采集,可以准确鉴定药材的来源,从而做到在课堂上教授给学生科学、准确的药材知识。

1.3影像标本的制作

收集的药材标本有时个体较小,如冬虫夏草、半夏、太子参等,使用时难以满足教学需要,还有一些标本容易变色变质,如党参、大黄等。如何能给予学生最真实的药材特征,就需要通过制作影像标本来完成。颜色是标本最重要的特征,在制作影像标本时也容易失真,为此,我们引入了专业的摄影设备,同时邀请专业的摄影和计算机老师,协助影像标本的制作,专业教师则根据药材的鉴别要点提出拍摄意见,如大黄要拍摄断面的“星点”特征、黄连要拍摄“过桥”特征、冬虫夏草要特写头部特征等。为了增加药材照片的立体感,还须对药材的不同面进行拍摄,以期得到最完整的药材性状特征。同时,利用野外资源调查的机会,拍摄新鲜药材的照片,并制作了产地采集、加工等的视频短片,后期利用专业软件制作了《黄山采药录》等视屏资料,作为对理论课的补充,在课堂上也收到了较好效果。

2体会

2.1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应选用不同的标本理论教学

一般是大班教学,对实物标本的需求量较多,标本数量少时难以顾及到所有同学,此时配合影像标本的使用,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而像苏子、菟丝子这些较小的药材,可以给每位学生准备一份标本,看着标本学习和讲解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实践教学一般是小班教学,学生和教师互动交流的机会较多,一般选用实物标本,对于人参、冬虫夏草等贵重药材标本,也可让学生有充分的观察机会。另外,还可以根据药材的性质制作不同的药材标本,展示于实践教学场所。比如全草类药材可以制作成腊叶标本和彩色照片,悬挂于实验室墙上,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2.2注意标本和影像资料的积累

中药鉴定技术论文第2篇

[关键词] 中药鉴定新技术;课程建设;教学实践;改革

[中图分类号] R92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2(a)-0137-03

《中药鉴定学》是高等中医院校中药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药物制剂、制药工程以及中药市场营销方向的重要课程,同时也是中医专业的选修课程。《中药鉴定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的来源、品种、质量、质量变化规律及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应用科学。学科起源于古代,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从最初建立到成熟经历了几十年的历程。传统的中药四大鉴定法包括来源、性状、显微和理化鉴定,为解决中药材的真伪、优劣和安全性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1-2]。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学科及新技术的渗透,多种中药鉴定新技术和新方法应运而生,使中药鉴别和质量评价更加准确、有效,并推动其向标准化、高速化、信息化等方向发展,成为了多学科的汇集点[3]。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广州中医药大学近两年来的新开设了中药学及其相关专业的限选课程《中药鉴定新技术》,主要面向已经掌握了中药学相关专业基础的大四年级本科生讲授。由于课程内容的新颖性、涉及技术方法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因此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学校的重视。当前国内其他中医药院校尚未开始该课程,更没有相关的专用教材,因此,如何才能建设好《中药鉴定新技术》这门课程,提高《中药鉴定新技术》的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一直以来都是相关教学人员面临的重要问题,同时也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摸索教学内容和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

1 课程的建设

中药鉴定技术现代化是时展的要求,因此,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要尽量做到既体现现代学科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同时通过对学生的互动与调查,从有关市场就业等信息的反馈,了解中药学相关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行业用人情况,在传统中药鉴定方法的基础上,选择对于完善中药鉴定的标准化和科学性有重要意义和发展前景的新技术作为重点讲授内容,如色谱法、光谱法、中药分子鉴定、毛细管电泳、X射线衍射、计算机图像分析等技术;并进行实验设计和综合性实验,使学生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

现代中药鉴定新技术的发展,在形态组织鉴定新技术方面,采用组织体视图像分析,用CCD摄像机直接参与对标本进行采样,将采样的图像经格式的转化后,用特定的图像分析程序进行分析测定,将分别得到系列参数,尤其适合于混淆品种和近缘中药的真伪鉴别及其原植物分类。在理化分析新技术方面,主要采用了UV、IR、TLC、GC、HPLC、CD、NMR、MS以及各种联用技术,如GGMS、HPLGMS等,这些方法高效率地对中药的化学成分进行广泛深入地研究,可定性定量反映不同中药间的差异,对复方中药研究具有优势。近年来,现代生物技术的新理论和新技术不断地渗透到中药鉴定领域,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在中药鉴定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另外,随着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融入中药鉴定领域,使得工作中的实验数据向多元化、复杂化方向发展,计算机模式分类技术把中药样品的信息特征转化为计算机可接受的行列数据化矩阵,对中药进行模式分析。除上述各种技术外,热分析、电分析等化学、物理方法如X射线衍射分析技术、X射线荧光光谱技术等也被逐渐引入[4]。因此,在教学的目标和定位上,要求通过学习《中药鉴定新技术》,学生能够利用物理学、化学、热力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的先进技术,从化学、基因、细胞、组织、器官等多层次、多角度来研究和鉴定中药,为中药鉴定学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技术和方法。

《中药鉴定新技术》课程共36学时,内容设置包括:概论、紫外分光光谱技术及红外分光光谱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薄层色谱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气相色谱技术及毛细管电泳法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显微成像分析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荧光光谱技术及X-射线衍射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等8个章节,以及实验一:显微成像分析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实验二: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在每一种新的鉴定技术介绍过程中,详细阐述了各新技术的概念、原理、研究现状与优势、具体操作步骤,应用范围与展望以及应用举例等几部分内容。

课程的内容充分整合了近年来相关教师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经验的相关资料和经验,不仅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和视野,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大学四年理论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中药的真伪鉴别、品种整理、质量评价和开发应用打下坚实基础,具有显著的实际效益。

2 教学、科研、实验相结合,提高课程教学的学术水平

随着现代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应用,大量现代研究信息的获取,中药鉴定学科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发展,为有效提高中药鉴定新技术的课程教学学术水平,必须充分将教学、科研、实验相结合。教师们必须经常进行自身知识的积累和更新,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亲自参与到涉及有关新技术的实验和课题项目中,只有在科研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切身的体会,并将这些内容融入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才可以使学生们能感同身受,更好地理解中药鉴定新技术的相关背景知识,最新进展。

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和互动,学生在听完第一次课后,通常会表现出来有浓厚的兴趣,因为他们觉得不是中药鉴定学课程的简单重复,而是更深层次地了解中药鉴定技术应用的广泛和无处不在的实用性。有些内容是原来中药鉴定学课程中未涉及到的。另一些实例可以证明,有些未选此门课的学生马上会到老师这里询问还能不能重新申报回到这个课程上来。

3 教学方法的创新

课程内容整合了教师的理论教学和科研实践经验,因此在授课时,教师结合自己的工作的亲身体会,可以很真切地用实例比较不同发展时期中药鉴定技术的发展特点。同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可以从这门学科产生和发展历程的角度谈多学科交叉在中药鉴定学中的应用成果。所以,学生们乐于接受这样的教学方式。由于课程的内容相对比较灵活新颖,在教学方法上,也采取了多样的方式,如讨论式、讲座式、启发讨论式、对比分析法等等,并充分利用多媒体,加强直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配合相关章节,设计课外作业、学生实验操作、教师示教实验以及考核内容,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此外,在教学质量控制方面,由于传统的考试方式多采用闭卷,形式较单一,带有一定局限性,其内容不可能覆盖全部学习内容, 考试内容死记硬背的较多,综合分析的较少,且实践考核缺乏。考虑到大四年级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比较完善,以及本课程内容多样化、相对比较新颖的特点,我们采用多元化开放式考核模式,教师拟定考试范围,通过面试或请学生撰写实验设计、研究综述,结合平时和实验成绩,进行综合评定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4 面向中药现代化,培养新世纪人才

现有任课教师分别具有不同专业背景,具有多学科交叉的优势。结合植物分类学、中药鉴定学、中药资源学、生态学、分子生物学等基础理论,分别从分子水平、细胞水平、个体水平和群体水平等不同层次研究药材资源的分布特点、种群现状、品种遗传行为、相近亲缘物种间及其种下不同农家栽培品种的鉴别,解决生药的品种鉴定和品质评价研究中所遇到的技术难题,为种质资源鉴定、良种选育、药材质量控制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随着《中药鉴定新技术》课程的开展,与学术的互动也不断加强,不仅培养了紧密结合中药现代化发展特点的综合应用型人才,也培养了一大批相关科研人才、教师团队、教学人才和学术骨干,完善了有关学术论文和教材讲义;通过教师进修和培训,加强和扩大了与相关单位的学术交流。

5 存在问题分析

5.1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和结合不足

《中药鉴定新技术》课程与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所从事的工作密切相关,因此,学生能主动、认真学习相关知识。但因课程学时数较少,并缺少最重要的实验环节,对相关新技术实际应用操作练习,学习内容仅停留在基本的理论知识上,学习方法仅仅为理解记忆,影响学习效果。如学校缺少X-射线衍射仪等部分仪器设备,教师自身也没做相关操作练习,在讲课过程中无法进入深入地阐述。学生在学习基本理论知识后,缺少对荧光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等相关仪器设备的实际操作练习。

5.2 讲授内容部分重叠

由于课程主要面向已经掌握了中药学相关专业基础的大四年级本科生讲授。教师讲授的内容与学生前期学习的理论知识可能有些会有重叠。因此在内容的选择和教学设计上要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5.3缺少相关可借鉴经验

当前国内其他中医药院校尚未开始该课程,课程的建设需要进行实践探索;前期由于缺少相关配套教材,从学生反映来看,普遍还是认为手上没有教材,光凭听课和老师给的大纲样的文字材料及讲义,似乎不太习惯这样的学习方式。因此配备适用性高的教材尤为必要。

6 课程展望

当前在国家倡导中药现代化的新形势下,各院校专业课程和学时均在变化,课程科目设置增多,而课程学时相对减少,因此,为了中药鉴定工作的继承和发展及提高中药鉴定学的教学质量,我们应重新认真思考目前中药鉴定学的含义和主要任务,同时探讨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更新等问题。现代中药鉴定学科发展的目标应是:建立包括基因组成特征、基因差异表达、化学组成和含量、植物形态、临床疗效等多层面的中药鉴定学科体系,同时通过这种学科体系建设,为寻找和扩大新药源提供可靠的指导资料[5]。除以上所述主要方法外,电化学分析、原子吸收光谱、等离子体光谱、X 射线荧光光谱、同功酶分析和 mRNA 差异显示等方法也可用于中药鉴定[6]。这些新技术的运用将逐步引导中药鉴定向标准化、高速化、信息化发展。

由此可见,《中药鉴定新技术》课程的建设中应在重视传统技术的继承的基础上,重点介绍如何运用现代生物学及化学的理论和技术方法,解决中药的真实性、中药的有效性、中药的安全性、中药的质量和质量变化规律、以及中药新资源寻找发现及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等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并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素质以及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使之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康廷国. 中药鉴定学[M]. 2版.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

[2] 杜晔. 诠释中药鉴定四大鉴定方法[J]. 中国医药科学,2012,2(5):91,102.

[3] 籍承厚. 中药鉴定方法的新进展[J]. 中国医药导报,2007,4(21):16-18.

[4] 黄璐琦,胡之璧. 中药鉴定新技术新方法及其应用[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

[5] 郭艳丽,鞠爱霞. DNA分子标记技术在中药鉴定学中的应用[J]. 黑龙江医药,2012,25(4):545-547.

中药鉴定技术论文第3篇

中药鉴定学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它是中药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课,具论文联盟有很强的实用性。由于受高等教育课程模式的影响,医药类高职高专《中药鉴定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多偏重于理论教学,实验课时偏少,实验内容基本以显微鉴定实验为主。

中药调剂员和中药购销员是中药学相关专业学生日后就业比较常见的岗位。两个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中包括:常见的400种中药饮片的识别;能运用常见分析仪器对中药进行初步分析检验。

由此可见,现行的教学模式与企业对就业人员的岗位要求是不相符合的。因此,以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性为目标,对《中药鉴定技术》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中药鉴定技术》的教学现状

1.1 理论课上缺少互动性

目前,大部分医药院校在上《中药鉴定技术》课时,都是理论和实验分开教学,理论课在先,实验课在后。在理论课上,老师用语言描述或用图片来介绍药材的性状鉴别特点,学生则是不停的做笔记,而不是通过口尝,手摸,鼻嗅来学习药材的鉴别要点,这种“注入式”、缺少互动性的教学模式是存在一些弊端。因为中药鉴定技术是一门形态学科,需要反复观察,不断实践,加深印象,增强记忆,积累经验,才能真正掌握好中药鉴定的知识与技能[1]。中药鉴定技术的内容繁杂,琐碎,记忆点多,同一药材存在一药多源,同物异名,同名异物的情况;同一药材有不同的规格、等级;由于历史和经济的原因,同一药材还存在多种混淆品。因此,如果仅仅用图片来介绍,而没有药材来观摩的话,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2 实验课的教学内容单一,不适应岗位需求

实验课的传统内容是以显微鉴定为主。其中,显微鉴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课前老师准备实验材料,课上讲授实验方案和实验内容,然后学生按照要求去寻找药材的粉末特征组织,最后画药材的显微特征图。这种单调,“验证性”的实验教学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淡漠,积极性不高。

根据中药学专业学生今后就业的岗位要求可知,性状鉴别是中药鉴定工作者必备的基本功之一,理化鉴别也广泛应用于中药鉴定的实际工作中,但是性状鉴别和理化鉴别在实验课中开展的非常少,就使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与实际的工作岗位要求之间,出现知识层次的断档。

1.3 实验材料选用不全面,缺乏完整药材

性状鉴别是中药鉴定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鉴定任何药材的关键步骤,学生只有多看、多比较、多学习,才能更好地具备药材的性状鉴别能力。因此,实验课中所选用的材料就非常重要,应选用不同产地,不同品种的完整药材、不同规格的饮片以及相对应的常见混淆品作为材料。然而,大部分实验室由于经费,人力,物力等多方面的因素,只选用单一的饮片作为实验材料,导致很多学生只认识饮片而不认识原药材,在学习过程中把原药材和饮片割裂开。最终导致学生毕业后面对市场上不同规格,不同等级的药材时常常不知所措,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专业优势。

2 《中药鉴定技术》的教学改革探讨

2.1 重在实践,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

中药鉴定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学习这门课的最终目的是要学生具备药材的性状鉴别能

转贴于论文联盟

力,并且还能用常规的分析仪器来鉴别药材的真伪、优劣。我校从下学期开始将选用一个班级,30名学生试行理实一体化教学,该教学方法是将《中药鉴定技术》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融于一体,教学场所直接安排在中药鉴定实验室。在实践中教理论,能很好地解决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脱节问题。

在课间,以4人为一组,将课堂上要讲的药材分组发给学生,课堂上老师边教药材的性状鉴别,学生边根据老师所讲的鉴别要点,通过眼观、手摸、鼻嗅、口尝等传统方法,对药材进行观摩。在学习过程中如有任何疑问,随时都可以提问,老师教完后,学生也学会了怎样鉴别药材,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印证。下课后,以宿舍为单位,学生可以保留一份药材,从而在课后还能继续学习。下堂课开始前5分钟,以宿舍为单位,让学生根据手中的药材,讲述来源,性状鉴别特点,以巩固学习效果。

2.2 重在能力,充分利用中药标本馆资源

我校中药标本馆藏标本共500余种药材,其中冬虫夏草,鹿茸,燕窝等贵重药材约50种。在《中药鉴定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安排(6~8课时)参观中药标本馆进行学习,尤其是要学习贵重药材。由于实验材料是消耗品,大多数院校从降低实验成本考虑,大部分贵重药材就不会作为学生实验材料。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不法商人为牟取暴利,常用伪品或混淆品来代替正品贵重药材。通过参观标本馆,树立学生对混,伪品的警惕意识,既不会增加实验成本又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鉴别能力。

同时,随着数字化的快速发展,我校中药标本馆已将馆藏标本以文字、图像等数字化的形式存储,建立了中药学习系统,并由专任老师定期进行维护,充实。中药学习系统中的每味药都是图文并茂,记载全面,包括中药的四大鉴别方法,功能主治,用法用量,近年来的临床报道等等。学生在中药标本馆看标本的同时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通过馆内配备的电脑随时查阅相关信息,从而能够全面又系统的掌握。在课外,由于中药学习系统的建立,打破了地域和时间的界限,学生可随时随地通过网站进行学习,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可真正实现中药资源的全面共享。

2.3 重在拓展,深入药材市场进行现场学习

药材市场是进行药材交易的场所,市场里所含的药材品种繁多,规格齐全,可弥补实验课上教学品种的不足。此外,市场里交易的药材良莠不齐,真伪混淆,需要用专业的眼光去鉴别,因此,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场所。学校可安排两周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去当地的药材市场进行现场学习,要求学生每天至少学习8味药,掌握药材的性状鉴别要点,熟悉药材的商品规格及划分依据,熟悉常见混淆品的鉴别要点,了解市场价格,了解日成交量。每天的作业是以实验报告的形式把在市场上所学的知识,按照药材的性状鉴别要点、商品规格、市场价格以及相应混淆品的鉴别要点,分门别类的记载下来。通过零距离的接触市场,通过用专业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4 重在应用,增加理化鉴定的实验内容

理化鉴别是利用某些物理的,化学的或仪器分析方法,鉴定中药的真实性、纯度和品质优劣程度的一种鉴定方法。理化鉴别的方论文联盟法很多,要全部掌握也是有困难的。《中国药典》是国家药品标准,是从事鉴定工作的基本依据。笔者认为参照《中国药典》的标准,掌握最常用的理化鉴别方法:薄层色谱、紫外色谱及高校液相色谱,熟悉这些鉴别方法的原理及操作步骤,这对于今后从事鉴定工作会有一定的帮助。在实验课的授课过程中可根据《中国药典》的标准,进行鉴定程序的讲解与演示,从药材的取样开始,然后根据不同样品及检测要求,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鉴定,最后对药材的真实性、纯度、质量进行评价和鉴定。通过模拟情景,使学生认识到鉴定工作的严谨性,必须按照严格的程序和步骤进行。

2.5 重在创新,中药鉴定的新技术,新方法

转贴于论文联盟

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不断发展,dna分子标记技术也逐渐应用于药材的真伪鉴别。2010版《中国药典》第一部中乌梢蛇[2]和蕲蛇[3]都新增了用pcr技术来鉴别药材的真伪。dna分子作为遗传信息的直接载体,直接分析生物的基因论文联盟型而非表现型,其鉴别结果不受观察者的主观性,药材的环境因素,样品形态(原品,粉末或片状)和材料来源的影响。因此,对于一些用传统方法难鉴别,对观察者经验要求高的药材,用分子生物学遗传标记法来鉴别,其结果更为准确可靠。

2.6 改革考核评价方式

《中药鉴定技术》课程传统的考评方式主要包括平时考核(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实验情况)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理论考试)占总成绩的70%。这种考核方式,使学生偏重于应付理论考试,考前死记硬背性状鉴别特点,考完后不能理论联系实际。

新型的考核机制根据工作岗位对知识、能力的要求,形成两步考核法,即综合实践能力考核+基础知识考核。综合实践能力考核主要包括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和综合分析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基础知识考核以笔试为主,结合平时成绩。两种考核分别以100分记入学生的学习成绩。在综合实践能力考核中,如考核学生的性状鉴别能力,可从常用药材及常见伪品中随机抽取60种药材作为考试内容,让学生在1h内完成辨认。如考察学生的显微鉴别能力,分别以3~4种混合成一包未知混合粉末,分发给学生,让其通过显微鉴定,鉴定出分别为何种药材,并绘出每味药材的主要粉末特征图或以文字描述其主要鉴别特征。如考核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可通过模拟实际工作情景,选取相关的药材,让学生根据2010版《中国药典》(一部)的检测程序来鉴别这个药材的真伪,优劣。通过以上全方位,多层次的考核,不仅对学生的评价更为客观,同时,通过此类考核机制使教学更贴近企业和社会的需求。

中药鉴定技术论文第4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 项目化 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C-0083-03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

所谓的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或任务并最终以获得工作成果为目的而设计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程序包括完成工作时需要的方式、内容、方法、组织以及工具等。每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都将体现在职业中,每一个职业含有一件又一件的工作过程。20世纪90年代由德国布莱梅大学技术与职业教育研究所将职业教育与社会职业相联系,基于职业中的工作过程提出了课程设计方法,也称为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法,该方法是通过整体化分析和描述现代职业工作进行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方法。

人们在学习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为了高效获取知识,利用想象、手工、口述、图形等多种手段,汇集形成一种情境,我们称之为学习情境,通常伴随时代的发展这种情境会有不同程度的创新。工作过程课程设计方法首要的任务就是设计学习情境,学习情境是组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方案设计的关键要素。职业教育的学习内容是为完成职业工作过程服务的,职业教育学习情境实际是在模拟职业工作情境,将职业教育的学习内容安排到学习情境中来提高学生的各项社会职业能力。学习情境的开发设计,换言之就是传统意义上适合职业教育实际情况的校本课程开发,这个过程要求将传统的按章节设计的课程内容转换成若干个学习情境,要完成这个转换对学校和教师的要求都很高。

二、中药鉴定与养护技术的特点

中药鉴定与养护技术是中草药栽培技术专业(含加工与营销方向)、中药制剂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是针对中药材生产、中药材鉴别、中药材养护、中药材购销等职业岗位设置的一门职业能力核心课,是一门重要的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它是本校结合本专业实际情况,将中药鉴定技术与中药养护技术两门课程进行有机结合形成的新课程。中药鉴定、中药养护是药品工作技术人员应有的专业技能。主要讲授中药性状鉴定的基本操作技能、显微鉴定的基本操作技能、显微特征描述方法、理化鉴定的基本操作技能及中药材商品基本养护技术。介绍常用中药的来源、主产地、采制、性状鉴别、显微鉴别、成分、理化鉴别,包括根类、根茎类、茎木及树脂类、皮类、叶类、全草类、花类、果实种子类、藻菌及地衣类、动物类、矿物类,并介绍了中药粉末的显微鉴定、中成药的显微鉴定、未知粉末药材的鉴定的知识。讲授中药商品变异现象、中药商品变异因素以及一般商品养护与易变异商品养护方法。本课程以中药的四大鉴定方法及养护技术为手段,阐明各个中药具体品种的名称、来源、产地、采收加工、性状、显微、成分、理化、功效、商品形态及养护等内容,指导学生对中药的识别、鉴定和养护,并通过实验训练,着重培养学生运用四大鉴定法在具体品种上进行真伪鉴别和针对中药材进行养护的实践能力。学生在学习了应用化学、实用中药学基础等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本课程。

掌握本课程内容,将为进一步学习中药炮制技术、实用方剂与中成药及其它后续课程,以及为今后从事中药的生产、质量检测、经营管理等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更主要的,中药行业各岗位在国家职业标准中均有对中药鉴别能力的要求,中药鉴别与养护技术是中药行业岗位群的行业通用技能。中药鉴定技术、中药养护技术又是中药验收员、中药购销员等岗位的职业特定技能。掌握中药鉴定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真正做到鉴别中药的真伪和优劣,并为学生通过医药商品购销员技能证书的考核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中药养护技术为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进行药材养护起到重要的作用。它的培养目标直接关系到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必须结合中药鉴定、中药养护的特点及社会的专业需求进行综合分析与研究。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本课程以中药鉴定为核心,辅以中药养护的知识及技能,要求掌握中药鉴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及相应的养护技能。中药鉴定有四大鉴定方法,即基源鉴定、性状鉴定、理化鉴定、显微鉴定。从传统的眼观、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试等简便方法鉴定药材的外观性状特点,外观性状包括大小、形状、表面、断面、质地、气、味、水试和火试等十个方面的内容;到现代的结合物理、化学、生物学、计算机技术、使用仪器进行研究分析的先进高端鉴定方法。如: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薄层色谱、气相色谱、荧光光谱、高效液相色谱、核磁共振、扫描电子显微镜、计算机图相分析、各种电泳同功酶分析法、分子生物学技术、x射线衍射技术、高效毛细管电泳、各种热分析技术、聚类分析法、人工神经网络等检测手段均被吸收到中药鉴定的方法中,大大丰富了中药鉴定的内容。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设计过程

(一)课程项目化设计的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项目化设计方法分为三步:第一步,在现今社会职业形势基础上分析工作任务,按照能力发展和职业成长规律确定职业典型的工作任务。第二步,设计学习情境,即构建“小型的主题学习单元”,要将学习领域中的能力目标和学习内容进行教学论和方法论的转换。在进行学习情境设计前要确定本课程能力培养目标,在设计的各个教学情境单元中要体现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三个职业能力的培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设计教学情境,设计的教学情境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这个问题情境是由企业实际工作岗位上具体工作任务转化而来,在教学情境中,一般以具体的任务形式来体现。第三步,编制课程标准,制定教学大纲。

按照以上三步,我们课题组对广西中医药大学制药厂、广西药用植物园种子种苗公司、南宁市华泰饮片制药厂、德洲医药公司、桂和堂等几家中药种植、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进行调查,组织企业专家对中草药栽培技术专业(含加工与营销方向)、中药制剂技术专业岗位群进行了工作任务分析,确定职业典型工作任务,针对不同岗位的工作任务提出了知识能力、技能能力和素质能力的要求。根据工作任务的相关性,整合形成中药种植、中药饮片加工与生产、药品检验和药品经营与使用四个职业行动领域。行业企业专家提出职业工作过程中的职业能力,专家结合职业能力对学科体系中的教学内容解构,再结合学院实际,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职业成长规律,重新序化并构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该体系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职业能力基础课(必修课,占总学分25.52%);第二部分为职业能力核心课(必修课,占总学分44.83%);第三部分为职业能力拓展课一(系级选修课,应修满12学分,占总学分8.28 %)、拓展课二(院级选修课,应修满8学分,占总学分5.52%)。以中草药栽培技术专业为例,职业能力基础课设置了应用化学、植物生产环境等课程。职业能力核心课设置了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药用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实用中药学基础、中药鉴定与养护技术、中药炮制技术、医药市场营销技术等六个专业方向学习领域,每个学习领域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课程排序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

(二)课程目标设计

课程总体目标:学习完成本课程设计的项目任务后,学生会运用传统鉴别经验和现代鉴定方法鉴定常用中药,为今后从事中药的真伪鉴别、质量评价、相关中药研发实验操作、中药材基本养护等工作打下基础。能运用中药鉴定、养护的技能操作及相关理论知识熟练完成中药鉴定、养护岗位所承担的具体工作任务,同时培养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职业道德和工作作风,树立全面控制药物质量的观念。使学生成为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实用型人才。课程目标设计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目标。理解中药鉴定及养护操作必备的基本知识;理解350种常用中药的性状鉴别要点;认知与中药鉴定有关的法律法规;掌握中药鉴定的目的、依据和方法;掌握中药养护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掌握中药的来源、主要性状、显微和理化特征;熟悉中药的采收、加工、贮藏对中药质量的影响;掌握各种不同中药材养护技术;了解中药鉴定的意义和任务、常用中药的主产地和中药鉴定的一般程序;了解市场假劣药材动态及中药鉴定技术的发展动态;了解中药理化鉴定的基本方法和20种药材的理化鉴定要点。

2.职业能力目标。能用性状鉴定技术快速准确地鉴定350种常用中药材及饮片的真伪优劣;能用显微鉴定技术准确鉴定20种常用中药材的真伪优劣;熟练中药的来源、性状、显微、理化鉴定综合操作技能;学会借助相关书籍解决中药鉴定的实际问题;会独立查阅相关文献获取新知识;会针对不同的中药材设计具体的养护方案。

3.职业素质目标。树立全面控制药物质量的观念,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表现出关心、爱护、尊重患者和认真、严谨、热情、勤快的工作作风,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职业道德,为从事药学工作打下必备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围绕职业工作过程中实际工作任务来展开,课程内容进行工作过程项目化教学设计。中药鉴定与养护技术课程根据中药鉴定行业发展和领域,职业岗位群需求,遵循学生职业成长规律,以中药的四大鉴定方法为手段,围绕四大鉴定技术开展各类型中药鉴定及配套相关养护技术,教学内容为专业教学服务。设计“中药鉴定与养护基础知识”“中药分类鉴定技术”“中药分类养护技术”共3个学习情境、15个项目任务,将传统学科体系进行解构,对工作过程系统化知识进行重构,每个学习项目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的,指引学生自觉组织相关知识及技能来完成任务。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具体如表1所示。

(四)课程教学实施及教学方法

学习项目的实施主要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法进行。在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根据不同类型项目任务类型,灵活多样地采用“任务驱动、工作引导、项目导向、工学交替”四阶段教学模式,利用校内外实训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根据完成不同学习项目内容,教师灵活选择四阶段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头脑风暴法等各种教学方法,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突显职业教育“以能力为中心”的特点。表2以项目3植物类根及根茎类中药鉴定技术为例,说明了教学实施过程和教学方法的使用。

表2 项目3植物类根及根茎类中药鉴定技术

课程 中药鉴定与养护技术

学习情境 中药分类鉴定技术

项目名称 植物类根及根茎类中药鉴定技术 建议课时 2(80分钟)

知识目标 1.掌握黄芪、甘草、党参的鉴别;

2.掌握党参与明党参、柴胡与银柴胡、白芍与赤芍的对比鉴定;

3.熟悉根及根茎类药材的一般鉴别方法;

4.了解苦参、银柴胡的性状鉴别。

能力素质 会运用中药的基源、性状、显微、理化鉴定综合操作技能;

会借助相关书籍及互联网解决中药鉴定中出现的新的实际问题;

会独立查阅相关文献获取新知识。

教学重点 重点掌握黄芪、甘草、党参的来源、性状、显微、理化鉴别。

教学难点 甘草和党参的来源,药材鉴别。

教学过程

1、教学准备2分钟;2、复习引入新课3分钟;3、设计情境,提出任务,5分钟(资讯);4、小组学习讨论并制定任务的实施方案,计划20分钟(决策、计划);5、方案的实施,计划30分钟(实施);6、项目完成效果评价,计划8分钟(检查、评估);7、拓展知识的学习,计划10分钟;8、课后作业安排,计划2分钟。

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

2、项目教学法;

3、头脑风暴法 【教学评价与分析】 评价内容:知识能力,制定方案能力,方案实施能力(含小组团队合作能力、工作态度、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任务完成情况评价方式:教师评价

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实践教学针对相关的专业工种,实施“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模式”,采用“做、论、讲、评”四环节教学法。做,即实际操作,包括校内实训、现场实训(在企业进行)。体现并要努力实现高职教育特色,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技术要实用、过硬,以为学生一毕业就能够熟练胜任有关工作岗位而进行设计。

(五)课程评价及考核方式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评价模式融入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采用“全方位、多角度、综合性”的考核评价模式。注重对过程的控制,以满足职业岗位需要为目的,具有“过程性、多元化、双向性和可持续性的特点”。具体评价及考核方式如表3。

项目3 植物类根及根茎类中药鉴定技术

项目4 植物类茎木类中药鉴定技术

项目5 植物类皮类中药鉴定技术

项目6 植物类叶类中药鉴定技术

项目7 植物类花类中药鉴定技术

项目8 植物类果实种子类中药鉴定技术

项目9 植物类全草类中药鉴定技术

项目10 树脂类中药鉴定技术

项目11 菌、藻、地衣类中药鉴定技术

项目12 动物类中药鉴定技术

项目13 矿物类中药鉴定技术

项目14 中成药鉴定技术

项目15 中药分类养护技术 1.学习态度

2.学习纪律

3.操作技能考核

1.学习态度30%

2.学习纪律20%

3.养护报告20%

4.操作技能考核30%

综合

评价

将各评价单元的分数按照比重累计相加后,按照评价标准分为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级(90分以上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中,60-69分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

四、教学实践效果

在讲授完中药鉴定与养护技术课程之后,进行期末考核,最终进行综合评价。约有90%以上学生可以顺利通过闭卷考试,几乎所有的学生能顺利通过操作技能考核,最终取得本门课程的学分,成绩比传统模式授课提高了十几个百分点,特别是操作技能考核,比传统模式授课学生能鉴别出的药材增加近百种。此外,我们还组织了学生参加每年的中药理论知识比赛和每两年举行一次的全国中药传统技能大赛,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项目化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在现实企业工作情境指导下,把教育目的、过程和结果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相互联系起来,充分让学生体会到了岗位工作的特点。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更锻炼了老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和课程职业整合设计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凤菊,刘纪新,董丽周,腾军. 基于工作过程的《AutoCAD》项目化课程设计[J] .职业技术研究,2013(3)

中药鉴定技术论文第5篇

【关键词】显微鉴定法 理论教学 现状 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246-01

中药鉴定常用的鉴定方法有:来源(原植物、动物和矿物)鉴定法、性状鉴定法、显微鉴定法及理化鉴定法等。显微鉴定法是一门专门技术,中药材伪品在显微上是最难造假的,所以显微鉴定法是中药质量检验的法定方法,在中药的真伪鉴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重要的鉴别方法。显微鉴定法是利用显微技术对中药进行显微分析,以确定其品种和质量的一种鉴定方法。显微鉴定主要包括组织鉴定和粉末鉴定,利用显微镜来观察药材的组织构造、细胞形状及内含物的特征、矿物的光学特性和用显微化学方法,确定细胞壁及细胞内含物的性质或某些品种有效成分在组织中的分布等,用以鉴别药材的真伪与纯度甚至品质。《中国药典》中收录的中药、中药成方制剂大多数都是用此方法鉴定。

1.显微鉴定理论教学现状分析

1.1单纯进行灌输式教学,对着书本讲解。目前理论课上缺少互动性,在理论课上,老师用语言描述或用图片来介绍药材的性状鉴别特点,学生则是不停的做笔记,而不是通过实物显微观察来学习药材的鉴别要点,这种“注入式”、缺少互动性的教学模式是存在一些弊端的。

1.2理论课与实验课分离,巩固率较差。大部分医药院校在显微鉴定这部分知识时,通常都是理论和实验分开教学,理论课在先,实验课在后。课堂上老师把知识点讲得很细,学生当时感觉也学会了,一上实验课,学生就出现操作生涩艰难、不会操作、药材的显微鉴别要点找不到等情况,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1.3中药实物和图片较少,对药材鉴别特点难以把握。显微鉴别通常都是在微观下对中药材进行鉴别,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用放大镜观察来辅助显微鉴别。药材常常受到分布和季节性等特点带来的影响,标本收集困难、药材保存易变质、经费短缺无法购置贵重药材等影响教学质量。常用的挂图、投影虽然较为客观, 但仍然比较失真和抽象; 幻灯片、蜡叶标本依然与实际药材有一定的差距。这就容易造成学生难以理解,动手能力差,对老师依赖性强,教师负担重压力大等许多不利因素。学生也为死记硬背书本的术语而倍感枯燥。

2.显微鉴定理论教学改革建议

2.1利用多媒体进行显微鉴定理论教学,展示显微实物图片。教材因印刷排版,许多图被缩小、压扁,造成比例失调,甚至模糊不清。实验课上学生对切片的理解也是建立在理论课的基础上,所以书上的图或教师的手绘图将直接决定学生的理解,多媒体条件下的显微投影镜头,可以清晰地把真实切片放大投影在屏幕上,讲解效果是显著的。对于没有现成切片的情况或是参考书上有更清楚明了的照片,我们扫描后加入课件效果亦佳。多媒体技术可以大大改善教学条件的限制, 而且给教师以更大的想象空间, 增加教学风格体现的手段, 因此不但学生能够提高学习兴趣,教师也能提高教学兴趣,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加入三维动画表现花粉、孢子的形态等, 使教学效果更上一层楼。

2.2理论联系实践,理实一体化,将理论课程教学转移到实验室进行。中药显微鉴定是中药鉴定学教学体系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实践性极强。因此要求教师在传授显微鉴定相关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操作鉴定的能力。理实一体化教学就是将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在职业教育中,它表现为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以及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融为一体,在教学中突出以学生为主导,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练”,突出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在课堂上老师把显微鉴定这个部分实践性强,操作性强,知识点多而碎,易学易忘的部分知识点先细致讲解,学生当场就进行中药材实物显微观察,这样学生不但对知识点进行巩固,而且印象深刻,容易掌握。

2.3将药材微观下三维立体实图放入教材。随着现代科技的逐步发展,拍照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于微观成像在中药显微鉴别上的中药作用也日益凸显,如植物中的腺毛、非腺毛、花粉粒等,过去都是二维平面形态图,现增加电镜下的三维立体实图(见图),形态更加直观,教材内容也会更加丰富。

参考文献:

中药鉴定技术论文第6篇

中药鉴定技术主要包括基原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以及理化鉴定四大鉴定方法。在实训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开设性状、显微鉴定实训教学,其中性状鉴别实训主要对常用的400多种中药材的性状进行鉴别,而对常见中药材的伪品、中药材的商品规格与等级等内容实训较少,在期末考试主要选取50种重点中药材的性状进行考核;而显微鉴定实训则选取不同器官的中药材粉末进行鉴定,每次课2学时,实训2味药材,占用了较多的课时。目前的实训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实训内容比较单一,即主要以性状鉴别与显微鉴定实训两个项目为主开展相关的实训;②未开设综合性较强的实训内容,学生的综合能力未得到应有的提高,难以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因此,针对《中药鉴定技术》实训教学现状,有必要对药学岗位群的工作任务进行调查,分析并总结不同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所要求的专业知识、技能与素质,有针对性地根据工作岗位制定《中药鉴定技术》的实训项目与内容。 

2中药鉴定技术岗位能力要求分析 

近年来,对我校药学系实习生所在实习单位进行了调查,实习单位包括制药企业、饮片公司、医院药剂科、连锁药店、药物研究所及药品检验所等多家药品生产、经营、新药研发及质检企业。调查结果表明,与《中药鉴定技术》密切相关的岗位工作任务主要分为两种类型:①以中药饮片企业、医院药房及药店为代表的企业,工作岗位要求工作人员掌握常用中药材、饮片的性状特征为主,在采购与销售过程中,通过对常用中药学论文进行性状鉴别来判断中药的真伪与质量优劣,因此,对中药材的正品与伪品鉴别、中药材的商品规格与等级有较高的要求,而对中药材的显微鉴定等技术的要求较低。②以制药企业的新药研发部、质量检测部,药物研究所以及药品检验所为代表的企业,其工作岗位以新药研发与药品检验为主,工作岗位要求能对中药材及中成药进行鉴别与质量评价,并能熟练地对中药材、饮片进行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含水量、水分、灰分、挥发油、重金属、农药残留、薄层鉴别以及有效成分的含量进行测定等,要求工作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与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调查中发现,我校的实习生到单位后,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强化训练才能适应与熟悉相应工作岗位的工作要求。因此,针对上述的岗位工作任务,在《中药鉴定技术》的实训教学过程中,应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的实训教学,以帮助学生尽快地了解与适宜企业工作岗位要求,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3中药鉴定技术实训教学的改革建议 

3.1性状鉴别实训教学中药材的性状鉴别实训为《中药鉴定技术》实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实训教学主要针对常用400多种中药材的性状进行实训。在性状鉴定实训方面,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改革:①精简中药材标本实训品种。性状鉴别主要对重点、常用且伪品较多、易混淆的中药材品种进行鉴别。而对实际应用较少的中药材品种,容易鉴别的中药材品种在实训过程中可采用删除或压缩实训课时;②增加中药材伪品鉴别品种。目前,实训教学过程中的伪品数量较少,理论教学的伪品鉴别多采用《中国中药材真伪鉴别图典》中收载的品种,该图典收载的伪品种类多且均附有彩图。在教学与实训过程中,宜针对当前中药材市场上新出现的伪品进行收集与鉴别,帮助学生了解中药伪品的现状并增强鉴别水平;③补充中药材的商品规格与等级知识要点。中药材的商品规格与等级是中药材在生产、加工与销售中评价商品内在价值的重要依据。因此,应根据《七十六种药材商品规格标准》中的要求,选取贵重、常用且具有代表性的中药材品种,并结合药材市场上现有的中药材商品规格与等级进行实训教学。 

3.2显微鉴定实训教学显微鉴定为中药鉴定的重要方法,但随着现代分析技术与鉴别手段的不断提高,显微鉴定的应用范围在改变,为了适应实际工作岗位,应对显微鉴别实训项目进行改革[3]。显微鉴定项目应选取具有典型显微特征的中药材(如大黄、蒲黄等)、不同器官类型的中药材(如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类中药材)进行实训,通过代表性的中药材显微鉴定,帮助学生熟悉显微鉴定的方法、掌握显微鉴定的基本技术,以满足不同工作岗位的任务要求。 

3.3综合性项目实训教学在综合性项目的实训内容上,可选取1~2味代表性中药材(如人参、丹参等),依照《中国药典》的中药材项下的要求,分组开展性状、鉴别、检查(水分、灰分、酸不溶灰分)、浸出物以及含量测定等项目的实训。通过综合性实训,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熟悉与掌握《中国药典》的中药材检查项目的具体要求,熟悉药典附录中的具体检验方法与技术要求。尽管《中药鉴定技术》综合性实训项目的中药材品种较少,但通过综合实训,可以将中药鉴定技术、中药化学、中药制剂分析等课程内容进行融合,而不会出现知识衔接断档的现象。因此,开展综合性实训教学,有助于解决实训教学中理论与实际脱节问题,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4结论 

中药鉴定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且与其它学科联系密切的应用学科,实训教学环节是中药鉴定技术从理论教学走向实践的关键环节。因此,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即要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又要与具体的工作岗位任务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训教学。课题组通过对不同类型企业关于中药鉴定岗位的技能要求进行调查与分析,总结出两种类型的岗位工作任务,围绕不同工作任务要求掌握的技能,有针对性地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加以改革。通过实训教学的改革,使学生在实训教学阶段了解与熟悉不同工作岗位群的工作任务与要求掌握的技能,进一步增强相关工作岗位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及早适应并融入企业的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 

中药鉴定技术论文第7篇

【关键词】中药鉴定学 课程设计 教学改革

中药鉴定学是高等中医院校专业设置的主干课程之一,其学习目的在于研究和鉴定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质量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是一门实际意义较强的应用学科。本课程是在继承祖国医药学遗产和传统鉴别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方法和技术,系统地整理和研究中药的历史、来源、品种形态、性状、显微特征、理化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等,关系建立规范化的质量标准以及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简而言之,就是一门对中药进行“保质、寻新、整理、提高”的学科,本学科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大部分将会流入药检所、药材公司等部门,如果检定知识与技术不过关,很可能会造成失误,药材鉴定上的失误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用药安全,因此,提升教学效果,确保学生学习质量在中药鉴定技术课程教学阶段就显得至关重要。本次以中药鉴定技术课程教学为研究方向,探究其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一、理论教学改革与实践

作为中医院院校学生必修的专业课内容之一,中药鉴定学的课程信息量是非常巨大的,教材中多达350种中药的来源、产地、成分、性状等相关鉴别内容,跨越了多个学科知识面,诸如中药药理学、中药化学、应用植物学等,对于学生学习来说存在很大的难度。但是随着中医院校课程设置的增多,中药鉴定学的课时存在被压缩现象,而关于中药鉴定学的研究却在不断进展,需求和供应之间紧张的关系加剧了影响学生学习中药鉴定不良因素的增多,现代不断改进的医药造假技术也为日后学生进入社会后从事中药鉴定工作增加了更多难度。从这些方面来看,中药鉴定学科的理论改革与实践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革新:传统技术的继承;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教学方式与技巧的革新。

虽然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在中药鉴定方面出现了许多革新性的技术,但是从长远来看,传统技术的继承与应用仍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从毕业生反馈信息来看,中药鉴定中的性状鉴定在实际工作中非常实用且应用广泛,因此,中药鉴定课程中,除了教授学生现代技术之外,还要秉承传统鉴定优势,将其融入教学,教授给学生,在方法上尽量偏重于实践,压缩理论讲述,提升学生对于中药鉴定的认知与感受力。信息技术与网络平台的完善为中药鉴定学课程提供了更多可供使用的教学手段,教师要充分把握课堂教学内容特点,选择合适的手段进行课程教授,例如通过PPT演示法让学生全面、仔细的观察到药材的形态、特点、颜色、性状,然后结合实物再让学生自己进行总结体会。或者利用计算机的信息处理功能,将传统牛黄、西红花水试、青黛火试鉴定等内容制作成为精细的课件,图文并茂,以供学生体验学习。药物鉴定理论占据了中药鉴定学的大部分,是学生得以进行实践的基础,但是中药鉴定相关知识量大、复杂、难记,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上不断钻研,总结经验,革新教学方式与技巧,提升教授水平,吸引学生兴趣与注意力,避免他们因为课程艰难枯燥产生抵抗心理。教师要巧妙利用多种课内外元素充实课堂,引领学生进入中药鉴定的学习,结合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提升其自主能动性,让原本处于被动位置的学生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由教师引领配合完成教学任务,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

二、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

除了理论内容涉及量较大之外,中药鉴定学还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非常强的科目,在课程目标达成中,必须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将理论与实际充分结合,为鉴定工作提供保障。课时设置上,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较为常见的比例为1∶1,如何在同样课时中,实现学生知识、技能与经验的完美结合,将是实践课的巨大挑战。针对目前实践课内容枯燥、设置单一的现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方式进行教学革新:完善教学设备配置;合理设计实践教学;革新考评手段。

中药鉴定实践课程对于实验室的设备要求随着教学要求的提升也一直呈现不断发展趋势,实验室教学设备的配置除了要与时俱进之外,还要针对教学特点与要求进行合理配置,将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合理搭配结合,实现学生知识与技能上双重经验的积累。教学设计是实践教学中比较重要的一环,教师如何设计教学让学生更加积极的进入实践环节,将自己所学知识实际应用到中药鉴定中,都要依靠教师合理而有趣的教学设计。设计时要避免从前生硬、枯燥的注入式教学,而要鼓励学生自主把握实践课堂,进行学习探究活动,教师从旁进行引导,控制课堂节奏,补充完善学生知识、实践需求,在知识的实际应用探究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让他们感受到发挥主体能动性在应对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为了走出原本考核模式弊端,增强对学生实际技能、知识应用的考察,在考评机制上要进行革新,实行跟踪型的教学考评机制,将学生在课堂的学习状态、学习进度、实验操作水平、实际应用能力都加入到考评方案中,既达到了真正促进学生能力锻炼的目的,也提升了教学质量与效果,可谓是一举两得,是中药鉴定实践教学中应当予以重视的。

小结

中药鉴定学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关系到医疗用药安全的科目,其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对于提升学生相关的知识、能力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实践研究中,要把握潮流,紧跟中药鉴定学的研究成果,应用现代科技手段不断改善教学,让学生增强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实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明丽.高职植物造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

[2]张庆芝.从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看中药鉴定学教学[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8,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