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班级制度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4-13 17:26:45
班级制度论文

班级制度论文第1篇

所谓自主性班级管理,就是班主任通过有效组织,充分调动与发挥全体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实现班级的自主管理,其基本原则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为了全体学生、调动全体学生。在此过程中,班主任要努力尝试各种策略,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班级管理。

1.正面引导:培养孩子的自我学习能力小学生知识、经验和智力发展尚有局限,思维比较具体、形象,可塑性强,因而特别需要正面引导。通常可以采取以下方法:一是树立班干部的榜样。榜样的树立,对于小学生特别是低年龄段学生十分重要。同伴的榜样示范,可以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对象和努力方向。为使学生自我管理得以持久下去和上升到群体自我管理的高度,建立一支责任心强、素质高、示范性强的班干部队伍必不可少。在此过程中,班主任可以给班干部进行细致的分工,指导引领他们具体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比如,指导劳动委员如何管理班级卫生,指导学习委员怎样组织早读,指导组织委员如何管理午餐纪律,等等。二是多提供锻炼的机会。班主任应注重实践,让每个学生都有实践参与、锻炼展示的机会。比如对于班内的一些常规工作,如值日、收发作业、领队、领读等等,可采用轮流方式让所有学生去锻炼实践,让他们展示各自的才能,体验主体参与的收获。

2.建立制度:培养孩子的主体参与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班级各种管理制度的建立,能有效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实践证明,由学生共同参与制订的计划,不仅学生的主体性能得到充分发挥,目标的达成率更高,而且班级管理成效也更为显著。一是制订管理制度。无论是班级工作制度,还是专题活动计划,班主任应充分发动学生共同参与制订。这样不但能集思广益,而且还能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执行制度的自觉性。开学初,班主任可带领学生学习学校有关文件和规章,认真分析班级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班级制度或阶段活动目标的制定,如小组目标管理、班干部竞选制度、班务工作评价机制等。二是完善管理制度。在制订管理制度的过程中,班主任要充分吸纳学生的意见,营造民主管理的气氛。为使管理制度更加完善,应重视以下几点: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特点合理分配岗位。在分工时,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与优势进行恰当的岗位分配。班干部任命可以采取轮流制,班干部队伍应该好中差生都有,以免某一组班干整体素质不强而影响班级管理的正常运转。选好班干部后,还要进行任职前培训,使他们明确职责,知道自己在什么时候该做什么、怎样做。另一方面,发现问题要及时指正。班干部轮流制将学生引领到管理者的地位,让他们在自己创设的天地里自由表演、自主发挥,但班主任依然要发挥强有力的监督和指导作用,处处留心。如果发现班干部工作不到位、工作方法失当,要及时纠正引导或及时轮换。

3.注重评价:培养孩子的自我反思能力在引导学生开展自主管理的过程中,班主任还应注重评价,明确评价对班级管理与学生发展的意义。比如学生在“当差”中,如长时间达不到要求,或者责任心缺乏,可以解聘;如学生自认不能胜任某项工作的,也可以申请辞职;每个周期各部门负责人可根据解聘和自动辞职的情况,重新推出岗位进行新一轮的竞聘。除此之外,班主任还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引导学生明确责任,重视自身评价。笔者的做法是,首先让学生通过写管理周记或日记的方法对自己进行剖析,然后在定期召开的民主班会上,由班长主持,小组讨论,每位学生发表看法,由此,在群体中正确认识自我并且公开、公正评价自己,进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管理与主体成长的目的。二是实行评选,给予奖励。班主任可在期末组织全班进行综合评议,设置一些奖项对优秀班干部予以奖励。由此引导学生明白,诚心奉献班级、乐于为大家服务、维护集体利益,一定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受到奖励。

二、开展自主性班级管理的原则

班级制度论文第2篇

管理一个班级,就如同管理一个国家,必须要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所以,管好一个班级,先要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从学习、纪律、卫生、品德、仪表等各个方面严格规范学生的一言一行。具体来说,制定规章制度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制度要全面细化

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应涉及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要使学生在校期间的所有言行都受到制度的规范和约束。比如,在课堂上应该如何表现,在课间应该如何表现,在宿舍应该如何表现,在集会时应该如何表现,在穿着打扮方面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这些看起来比较琐碎的问题,恰恰是学生最爱出错的地方,而有了相关的制度,学生就有了一个参照的标准,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就不容易做出过于离谱的事情。

(二)制度要切实可行

班级管理制度要符合本班学生实际,不能定得过高,给学生造成太大的压力,否则适得其反。比如,我在制定有关学习方面的制度时更注重对学困生学习态度和学习过程的规范与要求,而对于学习成绩则没有固定的指标。因为我校学生普遍学习基础差,对知识的领悟能力不高,若给他们定下过高的学习目标,他们就会因为目标的难以实现而厌学,反而不利于他们的健康发展。再说,针对中职学生,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生活技能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不能只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

(三)制度要有奖有惩

班级管理制度的内容既要有惩罚的条款,又要有奖励的条款。如果只惩罚不奖励,就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如果只奖励不惩罚,也不能起到对个别调皮学生的约束作用。比如,我在课堂纪律方面有这样的规定:凡在课堂上睡觉、闲谈、吃东西、玩手机等的学生,每次扣除品德积分3分,而一周之内没有违反过一次课堂纪律,上课能做到认真听讲、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的学生,本周的品德积分在正常加分的基础上再加3分。因为我校学生的品德积分与他们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所以对于品德积分的加减,学生还是比较重视的。

二、发挥好班委会的职能作用

一个班级的管理不能只靠班主任一个人,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好班委会的职能作用。班委会的职能发挥得好,学生的主动性就调动得好,班级管理工作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班委会的组建

班主任接管一个班级以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组建得力的班委会。班委会的组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进行:一是毛遂自荐,二是同学们的举荐,三是班主任的考察。大多数学生还是比较希望加入到班委会的阵营中来的,有些自信开朗的学生经常会毛遂自荐,也有一些有责任心也有能力但行事谨慎、低调的学生不愿毛遂自荐,却会被其他同学极力举荐出来,班主任要通过平时的观察、侧面的调查、当面交谈等方法,对这些学生进行慎重的筛选,重点应考虑责任心和能力这两方面的因素。

(二)班委会的分工

班委会一般都由以下岗位组成:班长、学习委员、卫生委员、文体委员等。班主任要按照学生的性格特点、能力和特长等,让他们对号入座。担任班长的学生,首先要有全局意识,任何事情要能以全班的利益为出发点,其次要有较强的责任心和管理能力,再次就是要在全班同学中有一定的威信,这样的班长才能得到大家的拥护。而学习委员应该选学习踏实、成绩较优异的学生;卫生委员应该选责任心强而又能吃苦耐劳的学生;文体委员则应该选活泼开朗且有特长的学生。

(三)班委会的团结

班委会成员虽然都有明确的分工,但他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需要相互协调配合,不能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消极态度。班主任要教育好班委会全体成员,要求他们有大局意识,在干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协助其他成员搞好班里的各项工作。某个班干部缺勤的时候,其他的班干部要积极接替缺勤班干部的工作。比如,学习委员不在的时候,其他班干部要及时替其收发作业,不能出现因某个班干部的缺勤而导致一些工作没人去做、班级秩序陷入混乱的局面。

三、关爱是最强大的武器

在班级管理中,很多教师只强调对学生要严格,却很少提到对学生要关爱。殊不知,在班级管理中,关爱比严厉更有效。如果学生感觉到了教师对自己的关爱,他就会心存感激,愿意和教师接近,愿意听教师的话,也愿意用同样的爱心来回报教师。如果一个教师不懂得关爱学生,只对学生提出种种苛刻的要求,这反而会成为学生的一种负担,久而久之便会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不利于班级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关爱要面向全体学生

每一个学生都渴望得到教师的关爱。教师面对全班学生,一定要公平对待,不能有半点私心。即无论学习优劣、品德好坏、家境贫富,都要一视同仁。很多教师总是喜欢学习认真、遵守纪律的学生,对这些学生的关心和照顾总是多于其他学生,这虽说是人之常情,却恰恰是引起一些差生叛逆的因素之一。那些各方面表现差的学生,你越忽视他,他越想用各种方法引起你的注意,激起你的愤怒,以此来获取你的关注。另外,一个偏心的教师,也很难得到全班学生的尊敬。这就对我们的管理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做到一视同仁。

(二)关爱要做到无微不至

关爱学生,就要从细微处着手,就要从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去关心、关注。对于学习较差的学生,要从学习方法等方面多加指导。如果学生生病了,要及时去看望,病中的人是渴望关爱的,也是最容易被感动的,如果教师在学生生病期间去探望他,他一定会心存感激,在以后的日子里,也会更听教师的话,服从教师的管理。对于家庭条件困难的学生,教师也可以适当给予一些物质上的帮助,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教师和父母一样关心、疼爱自己,从而也就会更愿意听教师的话。

四、总结

班级制度论文第3篇

一、积极构建班级舆论的尺度

初中阶段,班级的舆论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班级舆论建设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为班级学生制定合理的尺度。第一,班级精神文化的尺度。精神文化可以说是班级精神的具体表现形式,班主任应与学生进行讨论,制定出班级的班风与班训,并进行民主的决策,进而使班级的精神文化深入每位学生的内心深处;第二,班级制度文化的尺度。在制定班级制度文化尺度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校的制度与班级的实际情况。并将班级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与纪律卫生等情况进行量化,实现用制度管理人的目标。

二、积极建立评价组织

目前阶段,学生会受到社会不同价值观念与家庭教育的影响,错误的价值观,失当的行为对学生都具有不利的影响。因此,以上消极的影响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情感与行为,并对班级的教育氛围产生负面的影响。建立班级舆论核心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代表班级整体的正确意愿及要求。第一,要在班级中选举一名值日班长,并组建成班级的评价组织,这是通过民众选举产生的。对班级的评价组织进行培养,并使班级的干部实现团结统一,形成班级的舆论核心。第二,积极加强值日班长评价组织的集体意识,并且获得班级全体同学的支持。首先要让值日班长明确自身的职责,并认真学习班级的文化。在班级的班委会中,值日班长也应积极参加,树立自身的威信,进而使学生响应其工作的内容,有效降低消极班级舆论给学生带来的不利影响。

三、实施每日一评

班级是社会的缩影,所以,存在不同的问题是正常的,应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并保证评价的质量。

1. 常规点评。常规点评就是对班级内部正常的工作进行点评,严格规范管理的要求,并将卫生与宿舍的内务问题进行合理分解,采取任务的个人负责制。在进行每日一评的过程中,值日班长要对评价进行总结并及时汇报。对于学生习惯性的错误需要进行批评与强调,并通过班级的舆论对学生的违纪行为进行有效的控制。

2. 学习点评。值日班长要对各科的课代表反馈信息进行整合,并对学生作业完成的情况进行总结。对学生课堂的表现进行点评,并进行相应的褒贬评价。对学生阶段性的测试情况进行评价、积极鼓励和鞭策。

3. 活动点评。集体的活动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增强班级内部的凝聚力,体现班级的精神风貌。因此,对班级的活动表现也可以进行班级的舆论建设。

四、发挥榜样作用

班级制度论文第4篇

关键词:班级文化;建设

孟母三迁的故事讲的是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我们老师平常聊天都会说这个班级的学生很懂事,这个班级的学风很好等等。我们发现那这些好的班级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具有良好的班级文化。构建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是一个优秀班主任的重要法宝之一。

一、班级文化的定义

那什么是班级文化呢?班级文化是这个班级在班主任的领导下,师生之间形成的一种思想上的共鸣、共同的行为规范、以及将班级各种内部力量统一于共同的指导思想之下,汇聚到一个共同的方向。班级文化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层面:一个是精神层面,如班级的学风,班风、班级言论、班级行为规范、人际关系等;另一个是物质层面,如教室的墙画、标语、学生书画作品的展示等。最后是制度层面,如班级的规约、观念文化(人生观、价值观等)这个是隐形的看不到,但是它在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班级的每一个人,从学生的言行举止能够体现出来。

二、班级文化的特点

在同一个校园,不同的班级间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班级文化是每个班级所特有的,其功能有

1. 导向功能

所谓导向功能就是通过班级文化对班级学生引导作用。

人际关系和价值观念的指导

人际关系决定了班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法则,这些方式和法则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判断,指导学生采用科学的方法从事学习活动。价值观念使学生对事物的评判形成共识,有着共同的价值目标,老师和学生着他们所认定的班级价值目标去行动。

2. 约束功能

班级文化所形成的制度体系,制约着学生的言行。这种制度会形成一个强大的力量,使整个班级的学生都会自觉的去遵守它。如果人们违犯了制度,就会受到言论的谴责,心理上会感到内疚。

3. 凝聚功能

班级文化以人为本,尊重人的感情,从而在中班级中造成了一种团结友爱、相互信任的和睦气氛,强化了团体意识,使学生之间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共同的价值观念、心理意识形成了共同的目标和理想,学生把班级看成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把班级使命看成是实现共同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班级步调一致,形成统一的整体。这时,“班兴我荣,班衰我耻”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真挚感情,“这是我的班级,我是这个班的学生”就会变成他们的实际行动。

4. 激励功能

共同的价值观念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存在和行为的价值,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人的最高精神需求的一种满足,这种满足必将形成强大的激励。在班级文化氛围中,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关心,互相支持。特别是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学生会感到受人爱护,自然会振奋精神,努力学习。另外,班风对班级型相有着极大的鼓舞作用,特别是班级文化建设取得成功,在学校产生影响时,班级学生会产生强烈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他们会加倍努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维护班级的荣誉和形象。

三、班级文化的建设

1. 班级文化的物质建设

班级文化的物质建设,属于班级的看的见,摸的到的环境文化如教室的布置和学生穿着。在班级文化的物质建设中,要以学生为主体,班主任为辅助。班主任带领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来装扮教室。使学生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得到锻炼和提高。比如,在布置教室时,让全班同学各抒己见,制作一些有教育性、激励性的标语,如班级是我们的家,团结、奋进、互助、友爱等。总之,班主任要通过物质文化建设对班级的学生起到教育的功能。

2. 班级文化的制度建设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所以班级也要有班级的制度。那班级制度主要根据学校的校规进行制订,并且全班都同意愿意遵守班级制度。建立制度的注意两个方面:(1)班级制度的制订与完善。班级制度制订的好坏,表征着班主任的文化水平的高低,知识面的是否开阔。所以班级制度的制订一定要以国家教育法规和学校的校规为依据,符合班级学生的管理特点,同时制度也要有一定的强制性。当然,随着班级学生年龄和知识的增长,制订好的几条班级制度条款会出现不适应的状况,这就要求我们在保证班级制度相对稳定的基础上,适当的进行修改、完善,从而确保班级制度永远适应本班学生。制订班级制度时可以先在班级广泛征集班级歌词、班徽、班训等。促使全班同学都有兴趣参加制订班级制度。(2)班级制度的实施。班级制度的作用和功能如何,要看能否被班里学生所接收。因此,制度的实施是很关键的。布置班级时将班级制度粘贴在墙上,并让学生记心上,这是实施的前提。在制度实施的过程中,班主任要注意,制订班级制度时一定要让每个学生参与进来,以使制度得到学生的认可,从而将带有强制性的要求变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另外,积极创造条件,使规章制度能够更快、更好的实施。

3.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班级制度论文第5篇

一、班级文化的涵义

文化,是目前人们使用频率较高而又颇有争议的一个概念。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人们已给文化提出了一百六十多个定义。根据马克思的文化哲学理论,我们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界,便产生了物质文化;人类活动作用于社会,便产生了制度文化;人类活动作用于人本身,便产生了精神文化。

据此,我们认为,班级文化是指班级成员在班主任引导下,朝着班级目标迈进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在一个班级中是客观存在的。班级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精神层,如班级目标、班级道德、班级舆论、人际关系和班级风气等;制度层,如一日常规、课堂常规以及各种奖惩制度等;物质层,如张贴名人名言、悬挂国旗及班训、出板报等教室内环境的布置。

二、班级文化的功能

1.教育功能。教育功能是班级文化的首要功能,也是区别于其它组织文化的最主要特征。班级文化作为一种特有的教育力量,渗透于一切活动之中,它所形成的一种“社会——心理动力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引导、平衡、充实和提高的作用。班级文化是以班风、学风、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和舆论等方式表现出来的观念文化和与之相应的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对每个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班级文化的这种教育功能不同于课堂教育,它虽是无形的,但又是无所不在的,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塑造着学生的灵魂。

2.凝聚功能。班级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在,班级文化能把班级成员的个人利益与班级的命运和前途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个人与班级“同甘共苦”。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共同创造的群体文化,寄托着他们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体现着他们共同的心理意识、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性。这种共同的心理意识、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性会激发成员对班级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班级一员的使命感、自豪感和归属感,从而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这种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又会促使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时刻清醒地意识到“这是我的班级,我是这个班级的学生”。实践表明,在班集体中,班级文化建设水平愈高,这种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愈容易得到体现。

3.制约功能。班级文化所形成的规范体系,制约着学生的言行。这种规范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力量,使班级成员都能自觉地约束自己,让自己的行为符合班级规范。班级文化对成员的这种制约功能主要通过以下三条途径得以实现:氛围制约(环境、关系、风气等);制度制约(规章、纪律、守则等);观念制约(理念、道德、舆论等)。

4.激励功能。班级文化的激励功能主要表现为,班级文化能为每个班级成员提供文化享受和文化创造的空间,提供文化活动的背景以及必要的活动设施、模式与规范,从而有效地激发和调动每个成员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以高昂的情绪和奋发进取的精神积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三、班级文化的建设

1.物质文化建设。班级物质文化属于班级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班级物质文化包含教室内的环境布置及师生的仪表等,是班级文化的基础及其水平的外显标志,具有“桃李不言”的隐性教育功能与教育效果。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班级的主人,班级是学生的班级,班主任应带领全班同学,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来布置教室,使他们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中,我们还要充分发挥班级文化的教育功能。班主任应注意把教育的意向、教育的目标等通过具体物化的环境设计和布置充分表现出来,从而达到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教育人、培养人和熏陶人的目的。

2.制度文化建设。“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制度文化,是指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政策、法规、条例、指令等和社会主义道德观念、行为规范、是非标准等在班级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建立良好的班级制度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良好的班级制度文化,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抓好制度的制订与完善;二是要抓好制度的实施。

(1)抓好制度的制订与完善。班级制度文化主要表现为班级规章制度。规章制度制订得好坏,是否科学、合理,是班级文化建设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不仅反映了一个班主任文化水平的高低,更反映了其班级管理水平的高低。在制订班级规章制度时,我们应注意以下两点:制订班级规章制度必须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法规、政策为依据,必须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和班级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为依据:制度本身应相对稳定,并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客观情况的具体变化,规章制度也会出现一些不适应现状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在保证规章制度相对稳定的基础上,适时进行修改、完善,从而确保规章制度永远充满活力。

(2)抓好制度的实施。班级规章制度虽然是班级制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班级制度的制订并不等于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班级制度文化。班级制度文化的作用和功能如何,要看班级制度能否被班级成员所接受。在抓好制度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以下两点:一要对学生加强宣传,使学生正确理解各项规章制度的内容,明确遵守规章制度的作用,以使制度得到学生的认可,从而将带有强制性的要求变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二要积极创设条件,使规章制度能够更快、更好地实施。

3.精神文化建设。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主要指在实践过程中被班级大多数成员认可的共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信念等意识形态。它是一个班级的本质、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并具体表现在班风、学风、班集体舆论和班级人际关系等方面。抓住班级精神文化,就是抓住了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矛盾。建设班级精神文化,我们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一般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心理关系,是在一定群体中,在人们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而又持久的关系。班级人际关系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密切交流和合作,有助于更好地发挥班级整体效应。构建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保护学生的正当权益,尊重学生的意愿和情感,培养学生的交往技能。

班级制度论文第6篇

一、班级文化的涵义

文化,是目前人们使用频率较高而又颇有争议的一个概念。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人们已给文化提出了一百六十多个定义。根据马克思的文化哲学理论,我们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界,便产生了物质文化;人类活动作用于社会,便产生了制度文化;人类活动作用于人本身,便产生了精神文化。

据此,我们认为,班级文化是指班级成员在班主任引导下,朝着班级目标迈进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在一个班级中是客观存在的。班级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精神层,如班级目标、班级道德、班级舆论、人际关系和班级风气等;制度层,如一日常规、课堂常规以及各种奖惩制度等;物质层,如张贴名人名言、悬挂国旗及班训、出板报等教室内环境的布置。

二、班级文化的功能

1.教育功能。教育功能是班级文化的首要功能,也是区别于其它组织文化的最主要特征。班级文化作为一种特有的教育力量,渗透于一切活动之中,它所形成的一种“社会——心理动力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引导、平衡、充实和提高的作用。班级文化是以班风、学风、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和舆论等方式表现出来的观念文化和与之相应的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对每个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班级文化的这种教育功能不同于课堂教育,它虽是无形的,但又是无所不在的,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塑造着学生的灵魂。

2.凝聚功能。班级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在,班级文化能把班级成员的个人利益与班级的命运和前途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个人与班级“同甘共苦”。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共同创造的群体文化,寄托着他们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体现着他们共同的心理意识、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性。这种共同的心理意识、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性会激发成员对班级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班级一员的使命感、自豪感和归属感,从而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这种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又会促使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时刻清醒地意识到“这是我的班级,我是这个班级的学生”。实践表明,在班集体中,班级文化建设水平愈高,这种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愈容易得到体现。

3.制约功能。班级文化所形成的规范体系,制约着学生的言行。这种规范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力量,使班级成员都能自觉地约束自己,让自己的行为符合班级规范。班级文化对成员的这种制约功能主要通过以下三条途径得以实现:氛围制约(环境、关系、风气等);制度制约(规章、纪律、守则等);观念制约(理念、道德、舆论等)。

4.激励功能。班级文化的激励功能主要表现为,班级文化能为每个班级成员提供文化享受和文化创造的空间,提供文化活动的背景以及必要的活动设施、模式与规范,从而有效地激发和调动每个成员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以高昂的情绪和奋发进取的精神积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三、班级文化的建设

1.物质文化建设。班级物质文化属于班级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班级物质文化包含教室内的环境布置及师生的仪表等,是班级文化的基础及其水平的外显标志,具有“桃李不言”的隐性教育功能与教育效果。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班级的主人,班级是学生的班级,班主任应带领全班同学,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来布置教室,使他们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中,我们还要充分发挥班级文化的教育功能。班主任应注意把教育的意向、教育的目标等通过具体物化的环境设计和布置充分表现出来,从而达到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教育人、培养人和熏陶人的目的。

2.制度文化建设。“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制度文化,是指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政策、法规、条例、指令等和社会主义道德观念、行为规范、是非标准等在班级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建立良好的班级制度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良好的班级制度文化,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抓好制度的制订与完善;二是要抓好制度的实施。

(1)抓好制度的制订与完善。班级制度文化主要表现为班级规章制度。规章制度制订得好坏,是否科学、合理,是班级文化建设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不仅反映了一个班主任文化水平的高低,更反映了其班级管理水平的高低。在制订班级规章制度时,我们应注意以下两点:制订班级规章制度必须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法规、政策为依据,必须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和班级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为依据:制度本身应相对稳定,并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客观情况的具体变化,规章制度也会出现一些不适应现状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在保证规章制度相对稳定的基础上,适时进行修改、完善,从而确保规章制度永远充满活力。

(2)抓好制度的实施。班级规章制度虽然是班级制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班级制度的制订并不等于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班级制度文化。班级制度文化的作用和功能如何,要看班级制度能否被班级成员所接受。在抓好制度实 施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以下两点:一要对学生加强宣传,使学生正确理解各项规章制度的内容,明确遵守规章制度的作用,以使制度得到学生的认可,从而将带有强制性的要求变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二要积极创设条件,使规章制度能够更快、更好地实施。

3.精神文化建设。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主要指在实践过程中被班级大多数成员认可的共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信念等意识形态。它是一个班级的本质、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并具体表现在班风、学风、班集体舆论和班级人际关系等方面。抓住班级精神文化,就是抓住了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矛盾。建设班级精神文化,我们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一般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心理关系,是在一定群体中,在人们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而又持久的关系。班级人际关系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密切交流和合作,有助于更好地发挥班级整体效应。构建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保护学生的正当权益,尊重学生的意愿和情感,培养学生的交往技能。

班级制度论文第7篇

一、师生互动,共创班级物质文化

建设班级文化首先应当重视班级物质文化的建设。物质文化建设包括班级的布置和师生的仪表,它是班级的硬件建设,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是班级文化的基础及其水平的外显标志,具有“桃李不言”的隐教育功能与教育效果。优美的环境,温馨愉悦的氛围,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班主任积极组织,师生共同参与,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整洁的、优美的、富有教育气息的环境,促进班级的文化建设。教室布置真正做到让每块墙壁说话,图文并茂,构思精巧,主题突出。例如:许多班级的墙壁上有“我能行,我精彩”、“我们的榜样”、“小荷才露尖尖角”等充满激励的话语以及学生的优秀作品。“手拉手,心连心”、“悄悄话信箱”等无一不体现了班级里师生之间和谐、民主、平等的关系和互助互学的良好人际关系;“奋进求实,勇攀高峰”、“争做文明之星,争创和谐班级”等号召力十足的班训时刻引领着学生;“朝阳班”、

“雪松班”更是班级文化的高度浓缩。那么如何发挥班级环境建设的教育功能,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尽量让全体学生参与设计的过程,发挥每个同学的优势,做到博采众长。二要充分体现教室布置的教育功能,把教育的目标通过教室文化体现出来,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及时更新教室布置,延续教室文化。

二、师生互动,共铸班级制度文化

班级制度文化,是班级作为一个规范性团体的主要表现和存在基础。包括班级的规章制度、班规、纪律等内容。班级制度是学生内在的评价尺度,加强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有利于学生自觉遵守和规范自己的言行,维护集体利益,朝着班级目标迈进。

班级制度文化主要表现为班级规章制度。规章制度制定得是否科学、合理,是班级文化建设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不仅反映班主任文化水平的高低,更反映其班级管理水平的高低。班级制度的制定关系到班风的形成,关系到班级文化的建设,完善的班规是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集中体现。班规的制定必须建立在良好的师生互动的基础之上。教师应当与学生多进行沟通与交流,多听取学生的建议。要引导学生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经学生集体研究讨论,确定班级制度。班级的制度和纪律,要考虑学生的实际状况,制度的制定既不能过严,也不能过松。过严则无法实施,过松就无约束之功能。同时,班规的约束力应体现在对教师的约束与对学生的约束两个方面,尤其是对教师的约束,如果没有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互动关系,这种约束力是得不到实行的,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学生便对班规不再信服,对于班级制度文化形成的促进作用也大打折扣。

在制定班级制度文化的过程中要遵循“多数原则”,尽可能的将所有的张力糅合在一起,形成集体的合力。多数原则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利益,引导学生分析本班实际,让学生尽情讨论,充分发扬民主,通过讨论制定出符合班级实际,体现班级个性特色的规章制度,从而为全班学生提供符合班级群体利益、自我约束而又互相监督的行动指南;有利于保证主流文化的地位,并对非主流文化进行影响与制约,促使其与主流文化相融合,相一致;能够保证班级规范最大程度的代表性,有利于保证班级规范文化的地位与实施。教师要注意师生间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相互影响,并且利用多数原则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制约,建设民主的班级文化。

班级制度文化的本质内涵是“实施、指导、监督、制衡、服务”,班主任应在建设班级制度文化中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既要公正严明、一丝不苟,又要宽容温和、真诚耐心。

三、师生互动,共建班级精神文化

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主要指在实践过程中被班级大多数成员认可的共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信念等意识形态。它是班级文化的最高层次,是一个班级的本质,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能够给人以理想、以信念、以激励,同时也给人以约束。班级精神文化一经形成,既可以通过明确的意识支配行为,也可以通过潜意识产生行为。

精神文化建设主要表现在班风、学风、班集体舆论和班级人际关系等方面。每个集体的发展都离不开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班级这个小集体来说,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一个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团结互助,充满爱意的班集体必定是一个优秀的班集体。班级精神文化的建设必须建立在良好的师生互动的基础上。在班级生活中,教师与学生的意识和观念是相互渗透和融合的。要做好班级精神文化的建设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创造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

班级人际关系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密切交流合作,有助于更好地发挥班级整体效应。班级文化是师生互动的结果,要塑造优秀的班级文化,应该构建民主的师生互动关系,强化师生之间全面、和谐、有效的互动。为此,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保护学生的正当权益,理解与尊重学生,积极引导学生之间良好的、正确的人际关系。多发挥民主精神,使学生逐步培养主动意识。只有师生共同积极参与,班级文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

2,培养健康的班级舆论。

班集体的舆论是班级成员观念态度的集中体现,是班级深层次的精神文化。班集体的成长是离不开健康的班级舆论的。正确的舆论是推动集体不断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学生如果没有正确的认识,是不可能有健康舆论的。在促进学生健康的舆论过程中,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切身体会出发,通过辩论会的形式,给学生平等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引导他们在辩论的过程中得到正确的结论,在辩论的过程中引发更深刻的思考,实现自我教育。最后,要善于利用舆论工具,充分利用它们的作用。班级舆论工具是班级言论传播的媒体,主要包括黑板报、宣传栏、班务日记等。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班级媒体建设,利用班级舆论工具开展有益于学生人格完善的正确舆论宣传,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和文化熏陶,必然会利于健康班级舆论的形成。

3,培育优良的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