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电视新闻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3-27 16:46:17
电视新闻论文

电视新闻论文第1篇

【论文摘要】新闻现场感是新闻事件的客观现场在记者和观众心里引起的主观感受。电视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采访拍摄中,要深入实际,认真了解和掌握现场正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新闻事实,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感和新闻敏感,善于在现场及时抓住最能反映新闻事实的本质的现场气氛,用充满活力的画面和声音营造强烈的现场感,把观众置身于新闻事件的现场。

新闻现场感是新闻事件的客观现场在记者和观众心里引起的主观感受。现场感首先是记者深入新闻事件的现场,在采访、拍摄过程中产生的现场感受,之后再把最能体现新闻事件本质的声音和图像反映在电视屏幕上,传达给观众。进而引起他们的共鸣,并且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何才能增强电视新闻的现场感呢?这就要求电视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采访拍摄中,要深入实际,认真了解和掌握现场正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新闻事实,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感和新闻敏感,善于在现场及时抓住最能反映新闻事实的本质的现场气氛,用充满活力的画面和声音营造强烈的现场感,把观众置身于新闻事件的现场。

有幸参加2007年遵义广播电视奖参评,凤冈电视台送评的《200多台收音机热闹凤冈偏远山乡》就采用了现场报道,并体现了电视新闻强烈的现场感,获得遵义市广播电视奖消息类一等奖。之所以能够获奖,就是它那强烈的现场感深深地打动了观众的心。十七大前夕,为让偏远农村的群众能及时了解十七大召开的盛况,听到党中央的声音,遵义市委宣传部分别在凤冈县土溪镇梯子岩组和王寨乡的土璜村举行了“喜迎党的十七大赠送收音机到农家”活动,将205台收音机发放到农户手中。

二是采访中采取了在捐赠现场记者出场景的一个报道,并分为两组记者进行现场报道,第一组记者:介绍了梯子岩人民在现场感受到现场农民喜悦的心情,“各位观众,我现在是在土溪镇鱼泉村梯子岩组赠送收音机的活动现场,由市委宣传部赠送的105台收音机正发放到农户手中。”第二组记者同样采取现场出镜介绍捐赠的情况,“各位观众,这里是王寨乡土璜村的捐赠现场,100台收音机将发放到受捐赠的农民手中,他们将通过这些收音机收听党的十七大的盛况,了解党支农、惠农的政策。”这样用两个记者出镜现场进行报道,把在两个偏远的农村捐赠收音机现场连接起来。采取此种方式,向观众口头报道当时“刚刚发生”、“正在发展变化”的新闻事实,使它极具现场感强、真实感强和参与感强等特点;记者直接“出镜”把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声音、细节、结果等通过屏幕向观众叙述,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效果给观众造成一种强烈的现场感,把观众直接带到新闻事件的现场。记者还现场直接采访了受捐赠的群众,充分调动观众参与的积极性,使观众有参与新闻事件当中的感觉。同时,使观众看到、听到记者和当事人的叙述和现场特有的同期声及图像,使观众倍感亲切,增强新闻的冲击力、可信性和真实感。还用几组描写人物内心深处的近景和特写画面烘托现场气氛,与大家一起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三是在新闻编辑后期制作中,记者用了几句话交代了事由,用第一组外镜主持人介绍捐赠情况,再加上市领导张明辉部长给老百姓讲的一席话:“你们这种自强不息,自己想干事,自己想改变面貌的这种精神感动了我们……让我们老百姓的思想与国家能够同步。”一席话说到老百姓的心坎上,让他们心明眼亮,脸上总堆满了笑容。接过收音机的群众全神贯注地听广播电视技术员讲解如何使用,有的嫌人多听不清楚就把一个个耳朵贴近收音机头挨头专心听起来。就这样用现场同期声+现场音+现场描写人物内心的几组镜头,最后介绍了两个偏远山区,常年看不到电视,听不到广播,而在党的十七大召开前夕,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想办法让老百姓能及时听到党的声音,了解惠民政策。通过活动的开展把整个捐赠现场热烈的环境衬托出来,群众也高兴得不得了,此条新闻能够获奖,主要是它本身新闻价值大,记者抓住现场感强的细节,深人新闻事件的现场,并合理地运用了同步摄录画面和同期声,达到了声画统一的现场报道效果,造成强烈的现场感,给观众以亲临新闻事件现场的感觉。

鉴于此,我对增强电视新闻的现场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首先,一条现场感强的新闻,在采访中,记者要能及时捕捉到最能反映新闻事实本质的现场镜头来增强电视新闻的现场感,使现场报道产生“轰动效应”,这就要求我们记者在现场要能抢拍、抓拍到最能反映新闻事件本质的镜头。现场感与现场拍摄两者截然不同,所有的电视新闻都是在现场拍摄的,但并非现场拍摄的电视新闻都具有现场感。现场感就是要求记者在拍摄现场能迅速明确主题,初步策划出棱角,做到胸有成竹,做出快速的反应,及时在现场捕捉抓拍到比较自然、真实的、能反映整条新闻核心内容的镜头和生动场面,就能给新闻报道有效地增强现场感。如果我们的记者在现场缺乏新闻嗅觉,采访不深入,到了现场对新闻事件理解不深,面对事件出现的现场气氛无法应对,只是简单地拍几个镜头,漏掉了现场最真实的、说明事物本质和充满活力的、最具现场感的画面,就会使整条新闻大为失色了。

电视新闻论文第2篇

这是从新闻价值的层面上来谈的。新闻理论普遍认为,新闻价值包含六个因素,即时效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时宜性、趣味性,而作为电视新闻评论,它担负着新闻舆论监督的重要职责,这就决定了它与普通新闻相比较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在新闻价值上主要表现为:典型性、异常性和建设性。当然这并不是说每一个电视新闻评论中的事件、事实,都必须具备这些因素,因为各因素在不同的新闻事件或事实中的分布和数量不是也不可能等同。

所谓典型性,就是指电视新闻评论要选取那些具有代表性和时代特征的新闻事件进行剖析和评说,因为,我们生存的这个社会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以及许许多多的国内外大事,电视新闻评论不会也不可能一一予以评说。但是电视新闻评论可以把握住那些有代表性的人或事,以个别来反映一般,通过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方式影响受众。实践表明,电视新闻评论的社会反响如何,社会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抓住了典型的新闻事件。

所谓异常性,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它指那些特定的社会行为,这些行为违反了应该遵守的社会准则与规范,破坏了特定的社会秩序,给社会带来了危害。这种行为既有道德层面的,也有法规层面的。它还包含那些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但又暂时不为大家所熟悉或者无法理解的新鲜事物。对前者,电视新闻评论通过对社会上这些不正常的、不合法的、假恶丑的行为和现象进行评论、批判,引起广大群众的注意、警醒,从而使广大人民群众能明辨是非、善识美丑,起到激浊扬清的功效。对后者,电视新闻评论追根溯源,并通过严密的分析论证,告诉广大人民群众:它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影响,对我们周围的人有什么影响,我们该如何看待和对待它,以及它将如何进一步发展等等,有利于消除人民群众面对不熟悉或无法理解的新鲜事物时所产生的怀疑或焦虑,有利于人民生活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团结。

所谓建设性,就是指电视新闻评论评说过的事件能产生积极的效应。在电视新闻评论中,正面的、表扬性的或中性的新闻事件,在受众中较容易产生积极的效应,如褒扬好人好事等。电视新闻评论同时也担负着新闻舆论监督的重任,是党和人民扶正祛邪、激浊扬清、解决问题、推动工作,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的有力工具。所以,从群众的观点出发,揭露问题的题材不可或缺。批评鞭挞不正之风等不良行为乃是社会正义的体现。选择这类题材时,要考虑节目播出后的社会效果,选题必须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和矛盾的化解,增加凝聚力,必须考虑社会承受力。我们所说的“建设性”,即对于某些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从揭露问题入手,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和领导干部认识问题,找出产生问题的根源及症结之所在,并及时地采取措施纠正之,力争以后杜绝这类问题的再次发生,从而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概括地讲,电视新闻评论的这种建设性,是以舆论监督的方式扬善抑恶,倡导正确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鼓舞人民群众的斗志和信心,引导人民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去。

第二,电视新闻评论的选题要注重效果、讲究方法。

电视新闻评论是通过电视媒体开展新闻舆论监督的一种形式。它借助于电视这样一种传播媒介,声画文有机结合,现场感、立体感和纵深感鲜明,有极强的说服力、感染力,易被观众接受,并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体验。这决定了电视新闻评论在选题上,要更加注重效果、讲究方法,注重整体与局部的统一,眼前与长远的统一,促进难点与热点问题的解决,树立和鼓舞人民的信心,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具体到每一个选题,就是要追求反馈,凡事最后得有个交代。对于那些问题确实存在,但由于时机、环境、经济条件等诸方面原因,其解决难度太大或者现时情况下不可能有结果的选题,哪怕再炙手可热,也不妨暂时放一放,等待恰当的时机。否则,凭一时冲动做下来,会发现它是一块烫手的山芋。因为观众通过观看电视新闻评论,在关心每件事情的时候,他们会不由地想知道:这个问题解决了吗?这件事情现在如何了?这个人如今怎么样了等等。当看到自己关心的问题在眼前被最终解决了的时候,他们会对这档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产生强烈的信任感和亲近感。反之,电视新闻评论只将一个个问题或事情摆在观众面前,却迟迟没有或鲜有结果,那么观众自然会对它的印象大打折扣,最后可能连看一眼的兴趣都没有。

第三,电视新闻评论的选题要立足自身,又要有突破。

这是从电视媒介自身属性上来谈的。处在不同层次的电视台开展新闻评论,它的选题范围自然受到地域限制。

县、市电视台作为一个区域性电视台,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本地区受众对新闻的信息需求,打破旧的自我束缚、画地为牢的意识和框框,建立了一种更加开放的新闻视野和新闻触角,将新闻办成一个包括本地新闻、省、市重大新闻、社会新闻的总汇,这其中当然包括作为电视新闻的旗帜和灵魂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众多节目中拥有绝对高的收视率,并成为收视的惟一高峰。

故而,县市电视台的新闻评论节目在选题时,不妨也考虑多加突破,大胆尝试,跳出地域性,适时选择一些大视角、大手笔的选题。这一点对于应对电视“触网”后的激烈竞争尤显重要,因为面对各个不同地域的受众,只有能引起普遍兴趣的选题才会有较高的收视率。

第四,根据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内容编排来确定宜于表现的选题。

电视新闻评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每期节目只讲一件事;另一类,每期节目说两件事以上。

前者在选题时需要找那些影响巨大、受众波及面广泛、发生根源比较复杂、有较多新闻背景的事件,如,延寿电视台《百姓看法》节目,每期大约8分钟,一般只讲一个话题,或揭露某地主管部门与非法奸商互相勾结生产劣质钢材,扰乱市场经济秩序(2006年4月3日《追踪地条钢》)。或披露某考区师生共同舞弊问题(2005年10月17日《里应外合闹考场》)。

后者在选题时灵活性较大,既可以找那些影响较大、发生根源较为简单、三五分钟就可以说清楚的事件,也可以间或地选一些在地区或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如哈市电视台《新闻观察》在2006年4月的一次节目中既表扬了雪夜救人的马警官,又批评了某小区管理者私减增容线,还对医院绿色通道被堵表示了担心。在另一次节目中,则通过小区业主私自开门、未交停车费车胎在小区内被戳、小区内废旧吉普车无人负责、小区居民怒而罢黜物业管理等几件事,全方位透视了城市物业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综上所述,面对激烈竞争,电视新闻评论该如何选题,这是对广大从业者的严峻考验。也是一道永无完结、常变常新的话题。广大电视新闻一定要扎实工作,不断探索,不断出精品,以满足广大电视观众的精神需求。

电视新闻论文第3篇

创新的基础就是质疑,敢于突破现状,寻找新的亮点,这就要求编辑能够多角度的看待问题和事物,以科学为前提,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除了理论上的创新外,编辑还要用大量的实践来检验这些理论的正确与否,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检验过程中,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样才能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创新性。实践的过程中,即验证了自身的理论是否正确,又为自己累积了一些实践经验,更有利于促进编辑的综合发展。

1.2创新新闻内容和形式

新闻内容是电视新闻的关键,因而编辑需在新闻的内容上进行创新。在进行新闻内容方面的创新时,首先,新闻的内容要通俗易懂,要明白新闻的大多数观众是普通百姓,这样便更加利于观众理解和吸收电视新闻中的信息。当今社会是快节奏的社会,人们生活的节奏也越来越快,大多数人都喜欢直观简洁的新闻内容,不愿花时间多加揣摩,内容复杂难懂的新闻必然不会受到大众的喜爱。其次,为了确保新闻内容的通俗易懂,编辑应当注重新闻与社会的结合,并对难懂的新闻搭配合适的解说和图文,新闻解说时尽量使用口语化的表达。最后,编辑要增加新闻内容的含量,但并不意味着要将大大小小的消息全都说一遍,而是要有选择的进行,给大众一些贴近社会生活、价值含量大的消息。除此之外,新闻的形式也是至关重要的,电视新闻形式的创新可采用这些手段:

1)融合各种形式的声音、文字、符号、表情等图文信息。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些多样化的表现形式融合在新闻中,不仅可以增强对观众的吸引力度,还可以增强电视新闻的技术含量,提升市场竞争力。因而在编辑新闻时,可以融入一些文字制作、动画、图片、声音等元素,创新电视新闻的形式。

2)为观众提供更多的参与新闻的机会。我国是民主法制国家,公民有言论自由,这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自由发表言论的机会,因而在电视新闻编辑中,要关注群众的意见,为群众提供参与新闻的机会,如群众互动,街头访问、电话随机采访等其他创新的参与方式,让群众参与到新闻中来,在尊重国家法律法规和民治法治的前提下,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见解。

这里所说的嗅觉,就是对新闻的本能认知,依靠以往的经验自然而然的判断消息的新闻价值。作为一名出色的编辑,必须能够拥有这样的基本能力,善于区分头条新闻和普通新闻,有追踪价值量大的消息的本能。注重独家新闻的报道,这就要求编辑能够敏锐的把握新闻的舆论趋势,善于挖掘人们感兴趣的话题,迎合大众口味,并将其做成新闻,紧跟时代潮流。

电视新闻编辑每天的工作就是对大量搜集到的素材进行删减、编排等加工工作。一名合格的电视新闻编辑必须要有扎实的写作功底和充足的新闻价值判断能力,以及丰富的知识储备。社会、国家乃至整个世界,各种信息包罗万象,这就要求编辑们除了拥有专业的知识和良好的职业素质外,还要有更加广泛的知识领域、新颖的思维和良好的观察力。无论是宣传的艺术、手法、心理,还是军事、政治都要有一定的认知,这就需要新闻编辑在工作的同时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力求为广大群众做出更好的电视新闻。

2典型案例分析

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在国民的新闻生活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它从1976年开始开播,并一直至今每晚与观众相约7点首播,甚至在一些家庭中,每晚半小时的新闻联播时间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该节目以“宣传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天下大事”的宗旨,在新闻界屹立将近39年,期间也伴随着许多改革和创新,就从2013年的创新改版来说,内容变得更加贴近社会生活,使其收视率比2012年平均增加了24.32%,改版效果十分明显。另外,随着网络的发展,《新闻联播》的历史播放记录也可在网络上观看,还可在网络观看直播,虽是电视新闻,却并不局限于电视,这种跟上时代潮流的转变,也为其吸引了更多的观众。除此之外,其也在进行不断地更新和完善,进一步扩大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比起腾讯、新浪等网络媒体新闻和其他新闻杂志来说,有更强的可靠性,更易获得人们的青睐和信任。由此可见,创新对电视新闻来说是多么的重要,这就更加体现了新闻编辑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

3结论

电视新闻论文第4篇

电视新闻节目作为新闻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人们关注、了解新闻的主要载体。然而实践中,电视新闻节目缺乏创新意识,内容空洞,使观众不能在有效的时间内获得最为有价值的新闻消息。在信息时代的今天,随着工作压力的增强,人们的休闲时间有限,关注电视的时间不多,一成不变的新闻编排报道方式,缺乏深度与广度的内容,很难吸引观众的眼球与注意力。平淡无奇的语言、雷同的节目内容更不能引起关注电视新闻的兴趣。

2、电视新闻缺乏实效性

实效性是新闻的最为关键的特点之一。在注重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及时、有效的报道才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与兴趣。在信息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技术日益普及,手机也成为了人们必备的通讯工具。因此,人们关注、获取新闻的方式呈现出多样化与及时性的特点。而电视新闻的报道往往滞后于网络新闻,人们对于过时新闻的关注度会大大降低。在部分新闻里,时常有“前不久”“最近”或“今年以来”等时间概念的新闻报道。同时,在有些新闻报道过程中所引用的材料过于陈旧,不能准确、及时的专递有价值的新闻,使观众失去了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与新鲜感。

3、编排方式缺乏新颖性

多样化的电视节目编排样式,有利于增加观众对于此类节目的关注与收看。固定不变的排版格式、节目报道形式,每档节目均以完全相同的程序化方式进行,会使观众对相同的新闻节目产生抵触感。任何缺乏变化的事物都会使人产生审美疲劳,更何况在如今网络信息发达的信息化时代。单一、程序化的电视新闻编排不利于其可持续发展,同时会降低电视节目的收视率。

1、培养创新意识

电视新闻编辑是电视新闻的创造者与制作者,因此电视新闻编辑创新意识的提高是新闻电视节目的创新之关键与基础。同时,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的先决条件,只有具有了创新意识,才能善于发现问题、创新思维,制作出别具一格、具有吸引力的电视新闻节目。新闻编辑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要善于质疑,其不仅仅是对问题的质疑,而是在一定科学方法与理论的基础上,对于所编辑新闻消息的创新,只有掌握了扎实、熟悉的理论知识,才能在了解素材的基础上提取有价值、值得报道的新闻点。其次才能对整理的素材进行多样化、多角度的分析,编排,将其合理、高效的融入于电视新闻节目中。电视新闻编辑熟练的理论知识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根本,但是有效的实践有利于理论的验证与摸索,是编辑对于新闻加深印象的过程,同时只有在不断实践中,才能将编辑的创新意识转化为创新能力与思维。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逐渐提高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能力,从而使电视新闻节目充满吸引力。

人力资源、人才是行业发展,提高竞争力,增强综合实力的关键性因素。科学技术的创新,电视新闻报道模式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是人力资源开发的结果,人才创新的收获。首先,电视管理部门应当建立专门的专业人才开发与管理制度,制定定期的培训、考核机制,使其永远充满活力,具备掌握信息的最高灵敏度。其次,投入电视新闻编辑人才培养专项资金,选派管理人员到优秀电视台、同行业新闻媒体进行经验的交流与学习,引进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将先进的思想、理念与本电视台的特色文化结合,培养出更多的电视新闻编辑创新型人才。

3、强化新闻“嗅觉”

所谓的新闻“嗅觉”其实就是指对新闻的敏感程度,这一点是身为编辑所需要具备的最基本、最特殊的素质。身为一个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者,每天的主要任务就是发掘各种新闻稿件和素材中的新闻要点,特别是对当天新闻报道中头条新闻的发掘,因为这将决定当天的新闻舆论走向以及观众的兴趣所在。

4、创新新闻的编排模式

新闻编排模式的多样化创新程度是创新新闻电视节目的关键所在。因为新闻编排是电视节目制作的重要步骤和必经过程。电视新闻信息主要包含两大类,主要分为有效和无效两大类。新闻编辑的过程就是将这两类信息按照合理的整理与筛选,以适当的比例安排到新闻传播过程中。将重要的、价值性较高的信息重点突出且置于新闻节目的开始部分,同时让新闻排版模式具有灵活性,让不同种类的新闻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创新电视新闻的编排模式,首先要改变电视新闻官方化的风格,电视新闻面对的大部分还是广大的人民群众,报道的内容应体现出较强的现实性,让人感受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性,从而提高人们收看的兴趣。同时报到时采用的语言应尽量减少难懂的专业术语,通俗易懂的语言有利于提高观众的接受程度。其次,新闻报道方式需要进一步优化,可以将背景分析与现场播报结合在一起,让访谈性报道和动态新闻结合在一起,使电视新闻报道具有立体化的效果。还能突出比较重要的消息,对于观众有一个重要的引导,使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舆论对于新闻媒体的监督。最后,可以将电视新闻的播报形式进行混搭,将长短新闻、新闻与评论互相结合,让形式单一的电视新闻变得更加丰富与立体化。

三、总结

电视新闻论文第5篇

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新的时代,一切都需要创新。当今发展最快、最有影响力的电视新闻更需要创新。

创新是电视新闻的基本要求。虽然电视新闻的内容本身就是最新的变化,但创新并非其同义重复。目前,在电视新闻采制、传播中,有许多陈旧的思维需要去突破,有许多领域需要去拓展,有许多形式需要去更新。只有创新,电视新闻才能有新鲜感,才能满足观众不断增加的新要求。

创新是电视新闻的生存之道。现在,新闻竞争的程度加剧,电视新闻不创新,不仅难以胜任宣传任务、发挥喉舌功能,而且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失去观众,失去阵地,失去实力。只有创新,电视新闻才能提高竞争实力,才能获得生存空间。

创新是电视新闻的新增长点。没有创新就没有活力。电视新闻追求尽可能大的新闻信息量,追求尽可能多的新闻流通量,追求尽可能高的新闻价值,强化喉舌功能,提高收视率,赢取最优化的效益,获得健康快速的发展,唯有创新。

电视新闻在新世纪如何创新?如何改革发展?这是电视新闻工作者当前十分关注的新课题,也是电视新闻工作者在新世纪需要不断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仅从五个方面就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电视新闻的创新谈点看法。

一、新闻观念创新

观念创新,这是电视新闻改革、发展的先导。目前,电视新闻不时出现诸如:舆论导向“放空炮”、信息不多落“俗套”等问题,缺乏活力,缺少观众。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认真研究新形势下解决新问题的方法,思想观念、思维方式陈旧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电视新闻要在改革和发展上取得突破,首先必须摒弃陈旧观念,继续解放思想,实现观念创新。

电视新闻工作者在新世纪创新观念必须在坚持喉舌观、质量观、市场观的同时,树立如下五种现代新闻观:

(一)责任观。

从法律角度来说,电视新闻媒介必须对其发表与传播的新闻信息、言论意见、广告及其他材料承担责任。根据“文责自负”的原则,电视新闻工作者必须对其采访写作、编排播发的新闻信息及言论意见负有责任。这是十分明确的。每个电视新闻工作者对此必须有清醒而充分的认识。

从我国国情来说,我国的电视新闻事业是党的整个事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电视新闻工作者既是新闻信息的传播员,同时也是党的宣传员、人民的宣传员。为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社会主义事业鼓与呼,这是电视新闻工作者的最重要的责任,没有这样的责任感,电视新闻工作就会走入歧途。邹韬奋先生说得好:记者,说到底,是社会的良心。著名记者范长江说得好:“一个记者,要有抱负。”“抱负、理想,不是个人主义,这是我们的国家、广大群众所要求希望于记者的。一个记者,如果能为一个伟大的理想工作,那是很值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责任感不仅是电视新闻工作者的最高追求,而且是观众评价电视新闻工作者的最高标准。电视新闻工作者必须牢牢确立责任观。

从社会角度来说,在目前受众整体素质还不够高,鉴别能力还不够强的情况下,电视新闻如果一味迎合某些观众一些低级口味,就将会导致电视新闻内容庸俗化、低级化,甚至出现不惜牺牲社会整体利益来刺激观众趣味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电视新闻工作者确立责任观,正确引导舆论,提高大众文化品位和良好情操,促进社会健康发展,就更加必要和迫切。

(二)经营观。

电视新闻节目不是商品,它必须为本阶段的利益服务,是为了满足本阶级自身需要的劳动产品,这是十分明确的。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作为信息产业重要部门的电视产业正在走向市场,市场机制对包括新闻活动在内的电视产品经营活动起着调节作用,非商品性的新闻活动也必须纳入市场范畴,由市场机制进行调节,新闻节目必须改变由国家支付全部费用,实行“实报实销”纯供给制,只讲社会效益,不讲经济效益的管理办法,而进行同市场相联系的“经营”。对此也必须十分明了,电视新闻工作者必须确立新闻节目也要“经营”的观念。

新闻节目经营就是指新闻节目采访、制作、传播过程中对资金和资金来源、机器设备以及人员的合理组织、调配的全过程。目的是为了实现在少投资条件下获得最佳的宣传效益。新闻节目经营并不是以盈利为目的。但是,从电视产业的整体来看,其经济效益是同新闻节目经营状况相联系的。如果没有新闻节目经营的社会效益,电视产业经营活动的经济效益就要受到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新闻节目经营是其它节目经营的基础、前提和保证,各电视台必须把新闻节目经营放在节目经营的首位。

(三)品牌观。

品牌通常指的是商标。对企业而言,品牌是进军市场的旗帜,是市场形象的代表,是经济实力的象征。企业要从根本上提高竞争力,就必须努力提高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含金量和竞争力。对电视新闻而言,品牌是提高和扩大电视新闻节目传播效能的重要途径,是电视新闻节目在市场取胜的法宝,是电视新闻节目经营的基础和根本,是电视新闻节目的形象代表。电视新闻节目要提高收视率和竞争力,就必须引进品牌观念,树立品牌观念,塑造品牌,确立品牌。

电视新闻节目的品牌包括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名牌栏目、优秀标识等范畴,是一个全优的概念,要求电视新闻节目在质量、形式、服务、信誉、观众占有率等方面都有优异的表现。电视新闻节目塑造品牌、确立品牌,首先要正确定位品牌,根据自身的特点,自身的优势,建立品牌的受众认同感;其次要注重形象包装,设计好片头,选择好开始曲,挑选好主持人,在观众面前展示出节目的鲜明形象,以形引人,以形感人;再者要确保节目质量,使节目导向正确、内容生动、形式贴近观众;最后要重视节目营销,加强节目的自我宣传,完善节目反馈机制。

(四)效益观。

毋庸讳言,电视新闻一直以来甚至到现在都是强调宣传多,过问效益少,甚至是只求宣传,不问效益。不仅造成了真正“落地”、“进脑”、“生根结果”的“有效信息”比率不高,而且使为数不少的重复信息,为数不少的空话、套话乃至假话,为数不少的掺了水份、某种程度失真的信息或伪信息,乃至相当数量的信息垃圾通过电视新闻节目进入、侵害乃至误导、污染观众的生活。不仅没有起到宣传的作用、不能承担宣传的重任,难以获得社会效益;而且浪费资源、失去观众,影响经营,难以获得经济效益;严重的将失去阵地,难以生存。因此,电视新闻工作者必须树立效益观念,努力追求电视新闻传播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这是社会主义电视新闻传播科学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其本质的要求;是改革开放和迈向新世纪的新条件下对电视新闻工作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工作的内在要求。电视新闻确立效益观念,必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为前提,以坚持宏观指导严格管理为前提,以坚持新闻的意识形态性为前提,必须承认电视新闻特殊精神产品的性质,正确调整电视新闻的市场取向,追求最大化的“新闻覆盖”和市场占有率,追求“双效益”的最优化统一。

(五)道德观。

一段时期以来,电视新闻工作者的道德失范问题比较严重,假新闻、新闻失实、有偿新闻等为社会所诟病,电视新闻工作者沾染“现代富贵病”,缺乏敬业精神,新闻职业道德滑坡,人民群众对电视新闻媒介的信任程度下降。有一个调查结果显示:在人民群众心目中较差的职业形象依次是:税务人员、工商行政人员、基层干部、新闻记者、医务人员。新闻记者的职业形象排名倒数第二。

电视新闻队伍里出现败坏职业道德的行为,是新旧体制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究其根源,有经济改革带来的冲击,有社会上不良习气的侵蚀,也有电视新闻体制的不完善造成的制度失控。忽视对电视新闻工作者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最为重要的原因。

同志在接见报社干部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办好《报》,需要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新闻队伍。”这番话虽然是对报社的干部讲的,但同样适用于电视新闻队伍的建设。同志指出,新闻工作者要讲究职业道德,树立新闻工作者良好形象。新闻工作是教育人的,所以新闻工作者也应当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就要求电视新闻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抵制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和影响。如果电视新闻队伍自身没有好思想、好作风、好形象,采制出来的新闻、编辑出来的节目就不会有说服力、感召力,还会损坏电视新闻节目、电视媒介的形象,乃至党和政府的形象。

因此,电视新闻工作者必须牢牢确立道德观,自觉遵守职业道德,提高道德修养。有的同行认为电视新闻工作者在道德修养上要坚持“四要四不要”:要政治坚定,不要以偏概全;要道德高尚,不要惟利是图;要境界高尚,不要趋炎附势;要作风扎实,不要肤浅浮躁。这对当前是十分有针对性。

二、新闻选题创新

对电视新闻来说,选题就是对报道题材的确立,对报道对象的确定。选题是电视新闻报道的第一个环节,决定了新闻最重要的素质-新闻价值。可以说:谁拥有新颖、优质的新闻选题,谁就会在同等条件下首先获得观众的注意力,就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因此,新闻选题创新对电视新闻创新至关重要。

创新电视新闻选题,必须改变传统上按时政、文教、科技、财经、工业、农业、体育、法制、社会等内容进行选题的习惯,从“五个结合”的角度进行选题。

(一)喉舌性与贴近性结合。

电视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喉舌性是电视新闻的根本属性。电视的对象是观众,贴近性也是电视新闻的基本属性。电视新闻选题强调喉舌性目的是更好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电视新闻选题强调贴近性目的是使电视新闻接近观众,争取观众。但是,选题强调喉舌性必须同时讲求贴近性,牢固树立强烈观众意识,不能脱离生活,不能脱离社会,否则宣传就无效果,电视就失去观众。电视新闻选题强调贴近性的同时必须坚持喉舌性,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不能为了贴近观众而刻意迎合观众,不能为了贴近观众而去盲目媚俗,否则报道就会偏差,电视就误导观众。喉舌性是贴近观众的重要原则和基础,贴近性是发挥喉舌功能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喉舌性与贴近性结合是电视新闻选题的最佳方法。

要在选题中使喉舌性与贴近性结合,就要在确保喉舌性中讲求贴近性、群众性,在追求贴近性中体现喉舌性、导向性,要寻找结合点,在党政中心工作与日常生活的交叉点上作文章。一要强化导向。选题时,要注意使电视新闻导向的面更宽广,不仅介入政治导向,而且涉足经济导向;不仅介入思想导向,而且涉足行为导向;不仅介入道德导向,而且涉足生活导向、知识导向、文化导向等等。要注意使电视新闻导向的度更准确,既大胆触及社会生活中敏感的热点,又在敏感的问题上不增加热度,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振荡;既大胆地触及社会生活中的疑点,又善于引导和帮助群众除疑解惑,避免千百万思想上的混乱;既大胆地触及社会生活中的难点,又善于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引导群众树立克服困难、共度难关的信心和勇气;既大胆地揭露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改革中出现的磨擦和碰撞,又不回避矛盾,更不激化矛盾。既宣传物质文明,又宣传精神文明;既注意微观,把把握宏观;既防右,又防“左”。还要注意使电视新闻导向的量将更集中,在某一段时间有意识、有计划地采用消息、专访、评论、专题的配合,以显著的位置,较多的篇幅,集中报道某一事实,集中宣传某一主张,形成“重型炮弹”,以便唤起公众的关注,减少不必要的公众自发交换、选择信息的时间,迅速顺利地获得舆论支持,引起社会振动,发挥鲜明导向作用。

二要软化新闻。选题时,要注意把政治、经济、科技等一类硬新闻摆在更广、更深的人文背景中加以辨析,把新闻事件与社会问题联系在一起思考,把新闻事件与伦理道德关系联系起来剖析,使其产生更深刻而生动的可视性。要重视新闻背景材料的运用、各种资料的把握、采访方式、版面编排等;增多深度报道,加强新闻分析;广泛采用直击性报道、现场报道、追踪报道、新闻调查等方式;使其信息量呈几何级数增长。

要注意让群众多出镜,多开声,反映新闻事件,表达对新闻事件的看法;让社会群体参与新闻节目的制作,提供新闻素材。

(二)广泛性与权威性结合。

通过对事实的报道,让广大观众及时了解最广阔地域的欲知未知的信息;通过对事实的报道,对观众思想、情操乃至行为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是电视新闻两个主要功能。要发挥这两个主要功能,电视新闻选题就必须努力追求广泛性与权威性的统一,在广度与深度上下功夫。

选题的广度要向全球扩展。

新闻内容全球化是电视新闻适应21世纪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总书记在1999年初召开的全国对外宣传工作会议上对此作了深刻的阐述:“现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正在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任何国家要加快发展,不开放不行,不与世界各国交往不行。要开放,要交往,中国需要全面了解世界,也要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把新闻选题扩展到全球,既是因为电视新闻观众不仅想知道本地各方信息,也想了解左邻右舍信息、世界各地信息,同时又是与网络媒体竞争的需要。当前扩展电视新闻选题首先要努力将视角伸向省内各地、国内各地乃至世界各地,使节目真正做到汇天下之精华。各电视台既要采取与区域外的台交流新闻、联播新闻、合办新闻等办法,又要派出记者到区域外甚至省外、国外采制节目。

选题的深度要向纵深开拓。

电视新闻选题拓展深度要依循以下的途径:

1.对突发性新闻的选题要考虑如何阐述其意义。

对突发性事件的电视新闻选题时在注重时效性的同时,要改变以往对事件缺乏全面深入了解的弊病,考虑如何对突发事件的前因后果,深挖其内在的原因,以事件为依托阐述其意义,预测其发展方向。

2.对正在发生的新闻的选题要考虑如何分析其背景。

对进行时态的电视新闻选题时要改变以往只局限于考虑报道事件的开端和结果,忽视新闻的背景,使新闻流于平淡无深度的弊病,考虑如何加强对新闻影响的分析,深化报道内容,引发人们深层次的思考。

3.对典型报道的选题要考虑如何解释其原因。

典型报道的选题过去往往只考虑报道其做法和所取得的成果。而没有在挖掘典型成功的深层次原因上下功夫。因此,我们在典型报道选题时应将着眼点放在原因的分析上,挖掘典型事件或人物的深层次因素,才能引导观众更好地理解典型。

4.对问题报道要考虑如何探讨和引导。

问题新闻的选题要从重大原则出发,选择重大的新闻事件;从紧迫原则出发,抓取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从适时原则出发,配合时势需要;从独特的原则出发,善于抓热点中的“冷门”;从本质原则出发,抓有普遍意义的内容、本质的东西。

(三)歌颂性与批评性结合。

坚持正面宣传为主,高唱祖国颂、社会主义颂、改革开放颂,这是电视新闻选题时首先必须考虑的,但与此同时也要注意加强舆论监督,搞好批评报道。一片“莺歌燕舞”,只报喜不报忧是违反唯物主义的。电视新闻选题要把歌颂性的题材与批评性的题材结合起来,从“度”与“量”两方面来斟酌。

当前,歌颂性的选题首先要考虑提高宣传效果。选题要报道社会新事物,追踪改革新进展,宣扬建设新成果,展示人物新风貌,反映实践新经验,揭示发展新规律;要讲求真实性,说真话,道真情;讲求适应性,适应公众的需要,适应时代的潮流;讲求生动性,有活生生的事实,有朴实形象的声画。

其次要考虑抓好精品典型。典型要来自不同层次、不同类型,能辐射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不同群体。典型要不降标,不拨高,不图形式,见人见事见精神,具有浓厚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震撼人、感染人、净化人,具有示范、激励、鼓舞和引导作用。

批评性的选题首先要体现正确的立场。遵循反映真理、坚持真理的原则。包括观点符合客观实际,反映社会生活真相,坚持实事求是;主张有利于社会进步,特别是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经济繁荣;立场站在国家民族利益一边,反映人民的要求,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尊严。批评一个单位、一个人、一件事,要有法律和政策依据,要从有利大局、有利工作出发,着眼于转化矛盾,促进发展,不是闹意气,图发泄,求轰动,更不是以个人好恶攻击不同意见者,不是以个人或少数人私利需要“曝光”来要挟,对付被批评者。其次要追寻正面结局。选题对任何单位和个人开展批评监督,要有始有终,要告诉观众问题是如何解决的,达到“反面文章,正面收口”,不能一曝了之,半途终止。

(四)新闻性与知识性结合。

在新的世纪,要把电视新闻新闻性与知识性很好地结合起来。传授新知识的功能和新闻信息传播功能并不矛盾。两种功能都是21世纪电视新闻的主功能。实现后一种功能,是电视新闻的本份。而传授新的知识,这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电视新闻的功能的一种拓展,一种延伸。因此,电视新闻选题必须着眼于大力宣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宣传科学知识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巨大作用,以宣传的思想力量,推进知识经济进程,推进经济快速发展和新一轮改革开放;大力宣传新能源、新材料科学、生产科学、环境科学、空间科学、信息科学等新知识;使电视新闻成为快速可视的“大百科全书”。

三、新闻表现创新

电视新闻表现就是以电视新闻作品的形式对新闻事实进行再现。电视新闻表现的创新不仅可以加强新闻内容的表现力,使内容融化在声画艺术之中,拔动观众的心弦,留给观众更深刻、更强烈的视觉效果;而且可以增强新闻内容的接近性,以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满足观众期待与满足的心理,进一步接近观众。

创新电视新闻表现要根据电视的传播特点和规律以及电视新闻的传播目的和内容,努力实现“四式”:

(一)实现新闻采制直播式。

新闻采制直播式是指在新闻事件的现场进行采访制作,直接发射播出的报道方式。电视新闻采制直播式,既生动具体地使新闻报道与新闻事件同步进行,同时反映在荧屏上面,使观众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新闻内容;又让记者(或者新闻报告员)在新闻现场直接与观众见面,大大提高报道的真实感和亲切感。同时,现场直播通过电视新闻双通道传播方式,使观众乐意接受具体的图像报道内容,也乐意接受抽象的口头报道内容,充分发挥了电视新闻的优势,有效地加强了电视新闻第一传媒的作用。

近几年,电视新闻直播涉及的题材领域越来越广,播出的时间越来越多。中央电视台对香港回归、澳门回归、三峡截流等新闻直播,广东电视台对广州大学生游行抗议北约暴行、广州地铁通车及广东经济发展国际咨询会等新闻直播都获得成功,引人注目。

要广泛推行新闻直播式,一是要使直播不断突破“”,从文化体育、科学技术、经济生活向政治领域拓展,使选题更加贴近社会、贴近百姓、贴近生活。二是要使直播从特殊报道手段向常规报道形式转化,减少参与直播工作的人员的数量和缩短事先准备的周期,并确保直播效果顺畅自然、完美和谐。三是要使直播从简单的实况向综合全方位现场报道转化,把各种联系观众的手段用于直播中,使新闻信息互动传播得到加强。

(二)实现新闻编排组合式。

电视新闻编排组合式就是把同类题材或内容相近、或有内在联系的新闻排列在一起,使之形成一组,在一次节目造成“重点”的编排方式。

在电视新闻传播过程中,信息传播的数量与质量、流量与效果不一定成正比,信息的高密度与大容量所造成的信息饱和有时反而会导致有效信息的损耗。因此,在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过程中,采用“单元式结构”,即常规性报道与新闻简讯相互搭配,独条新闻与组合式报道彼此穿插,综合性消息与地区性或专业性报道相对集中,形成一个个小的“信息单元”,可以使节目在播出上更有节奏和章法。此外,编排时在提倡短新闻、加大信息量的同时,不平均使用力量,对重要新闻适时聚集并做强势处理,适当增加这类新闻的长度和容量,采用现场报道与背景分析有机结合、动态新闻与演播室访谈有机结合、主体新闻与相关报道有机结合等方式,不仅可以使重要新闻的报道立体化,扩充其信息种类和信息含量,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还可以形成社会热点,引导观众集中视线产生社会舆论力量。

中央电视台获第十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新闻编排《1999年9月21日现在播报》就是组合式编排的佳作。这辑20分钟的新闻节目编排了9条当天台湾地震的消息,除地震本身最新的消息外,“新闻背景:台湾近百年发生六次严重地震”“国家地震局专家预测台湾灾区将有频繁余震”、“祖国大陆专家表示愿向台湾提供技术援助”、“中国红十字会负责人谈对台捐助”等内容几乎涵盖了新闻事实的各个方面,时长近10分钟,占整个节目时间一半以上,不仅准确快速、深入反映了台湾地震这一事件,而且引起观众的高度关注。

实现电视新闻编排组合式关键是加强对电视新闻采制的策划。

(三)实现新闻播出滚动式。

电视新闻播出滚动式是把重要新闻中的最新事实随着时间推移或变换不同角度连续不断地在不同时间的电视新闻节目中播出的形式。

电视新闻播出实行滚动式,对重要新闻反复播放,而且或补充最新信息,或变换不同角度报道,不仅强化了新闻的时效性和时新性,也弥补了电视“稍纵即逝”的不足,而且还增大了电视新闻节目的信息量。以台湾电视公司1998年10月29日播出的新闻为例。在早晨7:00《第二晨间新闻》播出的9条消息中,排在头条位置的是《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机长袁斌夫妇劫机飞到台北》;在12:30的《午安您好》栏目播出的12条新闻中,有关袁斌的新闻仍排在首位,标题是《袁斌夫妇收押禁见,频频表达留台心愿》,把重点放在被台湾当局监禁后袁斌的反应上;在19:00播出的《台视晚间新闻》的27条新闻中,有关袁斌的最新报道继续排在头条,标题是《袁斌一度情绪失控,绝食抗议扬言自杀》,报道了事前对台湾当局有关劫机犯的法律惩处一无所知的袁斌在狱中的绝望表现,与早新闻中的有关报道形成对照和呼应。对同一事件的连续报道,使观众及时了解了新闻事件的最新动态,满足了其新闻欲,也有效地提高了新闻节目的收视率。

近两年,省级台和市级台都陆续开发了早间、午间、联播、晚间新闻,个别台在晚间还播出整点新闻,为实行新闻播出滚动式创造了条件。但是,新闻播出却常常是“滚而不动”,缺乏最新信息的补充,缺乏不同角度的报道,有的时段的新闻节目甚至成为“拾遗补缺”式的节目,这种做法影响了新闻节目的整体质量,也造成了新闻时段的浪费,必须设法纠正。

(四)实现新闻播报口语式。

电视新闻播报口语式就是让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用通俗、口语、自然流畅、与生活语言相近似的语言来“说新闻”,而不是居高临下地播新闻。电视新闻播报口语式,不仅拉近了电视新闻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更易于观众去接受,而且还突出了电视新闻的真实性,表现了生活的原貌、原汁、原味。

电视新闻播报口语式,要突出电视新闻记者的作用,淡化播音的作用。要用记者现场口播逐渐替代播音幕后配播,用记者型主持逐渐替代播音型主持,从而缩短新闻的制作时间,提高新闻的播出时效,让记者正直、善良、真诚的人格魅力打动观众,感染观众。一方面使观众对新闻内容,新闻分析感到确实可信,另一方面能通过记者的权威唤起观众的正义和责任、良知和感悟。

电视新闻播报口语式,还要使电视新闻适应数字化的发展,适应广播电视多媒体信息宽带网络的发展。电视正由模拟式向数字式过渡。数字式电视的实现,使电视新闻传播者向受传者传递新闻信息的传播过程更加完整,而不是模拟式时期的没有反馈的残缺过程;受传者也不再是单纯的被动接受信息传播,变为主动地向原来的传播者索取自己需要的新闻信息,受传者向传播者提出自己的要求,受传者就转换成了传播者,电视新闻的传播者成了受传者,并按照接收到的需求信息提供反馈(电视新闻信息)。到时,新闻制作将更繁忙、复杂,同一新闻事件将制成不同的形式,如简讯、深度报道、述评等供观众选择;电视言论可能变成观众的咨询专家;因此,要淡化演播室的现场性,减弱基于单向传播需要出现主持人的作用。

四、新闻运作创新

电视新闻运作创新是电视新闻节目改革发展的支撑点。只有创新运作,才能从根本上创新节目、优化节目,提高节目的效益,发展和壮大电视新闻事业。否则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换汤不换药”。电视新闻的创新首先必须创新新闻运作,必须依靠电视新闻运作的创新。

创新电视新闻运作当前首先要实行四个转变:

(一)变“记者时代”为“编辑时代”。

目前,电视新闻的采制大都由记者“主导”,从选题、采访到写作,再到编辑基本上都由记者完成,编辑只是负责把记者的作品串连成节目。这种运作一是容易使新闻质量管理处于失控状态,遇上业务水平高的记者,有时能产生出类拔萃的报道;遇上业务水平低的记者,也可能出现平庸的报道,甚至还会出现有偿新闻。二是难以使新闻节目形成鲜明品牌特色,记者各自选题,采制方式各异,编辑东拼西凑,节目不容易形成整体风格。

电视新闻采制由编辑“主导”,强化编辑策划,由编辑根据记者选择的题目,确立报道选题,记者主要负责采访素材,由文字水平较高的编辑负责写解说词由剪辑水平较高的编辑负责报道包装,可以减少个人因素对电视新闻作品的影响,有效控制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还可以加强整体编辑力度,落实电视新闻节目的定位,强化电视新闻节目的品牌特色。北京电视台《北京特快》节目闻名京城,关键就是因为节目强化了编辑策划,增强了品牌意识,这个节目记者主要负责采访素材,回来以后由文字水平较高的编辑、撰稿人负责写解说词,技术工程师负责节目形象包装。记者只完成工作任务的50%,另一半工作则由编辑完成。由于编辑处于主导地位,分工明确,节目定位落实起来偏差较小,《北京特快》很快就形成了鲜明的品牌特色,成为众多电视节目中一个亮点。

(二)变“小作坊”为“大生产”。

传统的电视新闻运作不讲究分工协作,采用“散兵游勇”式的工作方法,管理比较粗放,总体上类似于“作坊式”,造成同一节目新闻报道水平参差不齐,采制效率低下。

“大生产”式的运作,要求电视新闻采制像大工厂里的流水生产线一样,既保证每个环节的采制质量,又讲究环节之间的协作配合,以达到快速生产大量优质作品的目的。这是一种系统的采制方式,它以分工协作为前提,重视对受众需要的调查、对竞争对手情况的分析,以及节目播出后的反馈评估,推崇创新和整体包装策划,有强烈的市场意识和品牌意识,并以相当的规模和实力参与持久的电视新闻节目竞争。越来越多的电视新闻媒介采用“大生产”式的运作获得效益。美国CNN电视新闻网有八个频道,4000多名员工,其中记者为800人,分布在国外24个记者站和9个国内报道分部。他们驻外记者站一般都分布在热点地区,同时兼顾周边地区。各记者站的记者不隶属于哪一个频道、哪一个部门、哪一个栏目,他们属于整个CNN网络。CNN制作新闻报道的过程就像做菜,驻外记者是采购员,频道和栏目是餐厅,频道和栏目负责人是厨师。采购员担负两项任务,一是猎取当地最新货物并主动向各餐厅提供,至于是否需要则是各餐厅自己的事。二是根据不同餐厅的个别要求采购货物。CNN的每个栏目都有撰稿人,专门负责写导语、提要,并根据制片人的意图处理稿件。CNN也配有专门的画面编辑,他们也是根据记者或制片人的要求来剪辑。为了配合完成节目,CNN还设有嘉宾预约部,被预约的嘉宾多是名人、专家或新闻人物。预约部的职责是了解这些嘉宾的背景资料,掌握这些人此刻的下落,落实采访方式,并向制片人、主持人提供完备的参考问题。专业分工和整体协调是CNN最突出的运营机制,这就使新闻报道的制作完全像是在流水线上生产,每个人都有明确的职责,整个系统工作效率很高,却显得有条不紊、忙而不乱。

(三)变“花了算”为“算着花”。

电视新闻节目成本从来不被重视,只算政治账不算经济账的思想在电视新闻采制部门表现十分突出,浪费现象也较为严重。这种状况必须彻底改变。

电视新闻采制既考虑投入,也计算产出,进行成本核算,这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理顺电视新闻制作部门内部管理体制,优化电视新闻资源组合,提高工作效率和投资效益,促进电视新闻节目质量提高的有效方法。

进行成本核算,要使电视新闻的制作由原来的“花了算”变为“算着花”。要制定成本管理制度、建立成本管理机构、明确成本管理职责、规定成本开支范围,开展成本检查,实行成本监督;还要搞好成本经营管理,努力从节目定位、节目设计、运作流程、资金运用、设备运用等方面去研究新闻采制的成本,真正实现少投入多产出,取得最佳的“双效益”;每期新闻节目的成本、每分钟新闻的成本都要计算;电视新闻制作技术设备设施的使用费也要被核定,每分钟节目的设备使用费要纳入成本;电视新闻制作的人工耗费也要控制,并纳入人力成本进行核算。

(四)变经验管理为科学管理。

对电视新闻采制、编播进行管理,不能依靠经验管理,电视新闻节目管理涉及的范围广泛,情况复杂,单纯依靠经验是无法完成管理任务的;也要有别于行政机关和企业公司的管理方法,电视新闻节目有自身的特点和特殊的规律,单纯的行政或企业管理手段是无法管好电视新闻的。

对电视新闻必须实施科学管理。简单地说就是要按电视规律和新闻规律举办节目、管理节目,按市场规律经营节目。要以新闻宣传为中心,以电视观众为重点,调整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使管理工作,既引入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则,又遵循电视和新闻的特殊规律;既引入现代企业经营观念,又符合电视和新闻的特殊要求。就是要摆脱主观随意性,实行制度化管理。要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把一切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管理原则,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保持其长期性、稳定性,使电视新闻管理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违纪必究。

五、新闻人才创新

电视新闻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目前,电视新闻队伍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能力与岗位配置还不尽合理,虽然人员急剧膨胀,但素质较低,既缺乏把握全局的能力,又没有广阔的报道视野,有的还出勤不出力。电视新闻队伍如不进行充实、提高、培训,不进行创新,则不能适应新世纪激烈的新闻竞争,不能跟上电视新闻改革和发展的步伐。

21世纪是知识经济主导的世纪。在新的世纪创新电视新闻人才必须努力培养四种类型的电视新闻工作者。

(一)要培养学习型的电视新闻工作者。

知识经济时代,世界范围内的竞争,从根本上来说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每个电视新闻工作者在竞争中能否处于优势,归根到底取决于自身素质高低,如果自身资本积累不够,在竞争中又不充分发挥优势,就会被社会所淘汰,因此,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电视新闻工作者必须有危机感,必须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使自身的知识不断更新,不断充电,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二)要培养能力型的电视新闻工作者。

知识经济时代,大量需要在素质教育下培养出来的既有知识、又有能力的“能力型”人才。因此,电视新闻工作者必须从注重学历教育向注重自身能力开发,提高自身素质转变。

(三)要培养复合型的电视新闻工作者。

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特征,就是素质复合化。因此,作为一名电视新闻工作者,必须是记者,同时又是节目主持人;既是编辑把关者,又是节目制作者,既懂节目策划,又懂节目管理;既具有独立的节目创新能力,又有通过新闻创造效益的能力。

(四)要培养专家型的电视新闻工作者。

电视新闻论文第6篇

从发展速度上看:传统的电视传播由无线(微波)传输、有线(光缆)传输和卫星传输三种,收视对象是接收终端———电视机前的观众。资料显示,从1958年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实验开播到2014年,经过56年的发展,中国有4亿个家庭拥有电视机,城市每百户居民家庭的电视机拥有量已高达140台,拥有8.8亿人口的农村家庭电视机普及率也达到95.2%,全国观众总人口数达10亿人以上。反观新媒体的发展则迅猛得多,以互联网为例,从1994年到2013年6月,短短的二十年,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5.91亿;而中国智能手机从本世纪初引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到2013年,智能手机拥有量大约是5.8亿部;微信平台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到2013年11月,注册用户量已经突破6亿……从信息接收方式看:电视观众接受信息是靠电视机完成,受制于固定的有电视机的场所,而手机的使用者不受制于任何场所,不管在哪,只要有信号,就可以从微信、微博、短信中接收到信息。

从影响力来看:互联网、手机、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依靠高科技的支撑,具有信息便捷、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即时沟通、成本极其低廉等优势,其影响力至少已基本达到了与电视传播不相上下的程度。

不难看出,电视的受众规模依然是庞大的,然而,互联网、手机、微信、微博用户的增长速度也是惊人的。因此,保留传统的传输方式,巩固已有的受众群体,利用新媒体开拓新的传播渠道,覆盖新的受众群体,让电视新闻融入新媒体、实现传播的多样化是当下的科技时代和信息时代保证电视新闻传播影响力的努力方向。实现电视新闻传播的多向化,具体来说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其一,把电视节目整体放到互联网和手机上,如手机电视和中央电视台所办的CNTV,让手机用户和互联网用户成为电视新闻受众。其二,将电视新闻节目按板块、栏目建立起微信、微博平台,跨操作系统平台快速发送免费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信息,如辽宁电视台的知名新闻栏目《新北方》《新闻正前方》等。其三,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等平台依靠技术支持实现多重、多向传播。当电视新闻到达微信、微博平台后,接受者又可以通过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将微信、微博的精彩内容分享给好友及朋友圈。

传输方式的多渠道,实现了电视新闻传播的多样化,而传播的多样化则改变了受众获取电视新闻资讯的模式,新闻资讯获取的平台从以往的只能通过电视机变为既有电视又有新媒体,一大批不待在电视机前的新媒体拥有者(特别是15岁-34岁的年轻群体)也成为电视新闻的受众。并且,由于新媒体渠道的扩展,使得传播者能够借助新媒体渠道为所有的用户提供共享服务,实现了电视新闻传播的实时化、共享化,使受众能在第一时间接收最新的资讯。

二、利用新媒体使电视新闻由单向传播变为双向交流

电视新闻论文第7篇

【关键词】必要性;可行性;整体设计;运作构想

新闻传播是一个新闻单位最重要的功能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化,新闻传播方式由节目、栏目向专业化频道发展,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三级电视台几乎全部办起了新闻综合频道,个别省级电视台、省会城市电视台还相继开办了电视新闻频道。电视新闻频道的创办,是深化新闻改革的产物,也顺应了世界电视发展的潮流。自20世纪80年代美国CNN创办世界上第一个电视新闻频道并获成功后,电视新闻频道迅速发展,英国BBC、加拿大广播公司、澳大利亚广播公司、德国之声电视台、日本NHK等,都创办了一个或一个以上电视新闻频道。①我们要论及的电视新闻频道,是指播出内容除广告节目以外全部为新闻类节目、栏目的频道。至今,我国惟一的部级电视台——中央电视台还没有一个新闻频道,创办这样的频道已是势在必行。本文将就创办部级电视新闻频道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创办什么样的新闻频道、如何运作等问题作初步探讨。

一、为什么要创办部级电视新闻频道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央电视台新闻信息容量、质量都有了很大提高,新闻性节目、栏目向多样化方向发展,早中晚间时段都有新闻播出,新闻规模经营初见成效,这都使新闻立台理念得到凸显。但是,在信息爆炸和人们获取信息方式日益现代化的今天,中央电视台现有新闻尚有难以完成的功能,如难以满足人们即时获取新闻的知晓需求,随时打开电视机在央视频道中并不能随时获取新闻信息;难以满足人们的认识需求,详细或跟踪了解某一新闻事件必需等着看不同时段的固定新闻节目;难以牢牢把握住引导舆论的主动权,因为现在新闻媒体争夺舆论引导主动权的做法常常是使消息、深度报道、评论与新闻事实同步,谁做到了这一点谁就能先入为主地引导舆论等等。央视现有的新闻综合频道,也制约着新闻信息进一步扩容、新闻传播方式创新和新闻规模经营。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必须创办新闻频道。具体而言,创办部级电视新闻频道的必要性和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满足全国人民日益增长的新闻信息需求的需要。作为党、政府和全国人民的喉舌,中央电视台有责任、有义务去满足全国人民日益增长的新闻信息需求。在当前信息高度繁荣的时代,这种需求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新闻需求量不断扩大。人们强烈需要了解越来越多的外部环境信息,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要求通过国家电视台获得更为丰富、充分、准确、权威的信息,知晓纷繁复杂的新闻事实真相,找到思想、行为取舍的依据和标准。二是需要与世界发展变化同步的新闻信息,更想看到电视对正在发生的事实进行经常性的现场直播报道,及时掌握外部世界的变动情况。三是需要即时获取更多的新闻信息。新闻首要的价值是新鲜性,而现代科技发展已经使人们可以通过多样化的媒体即时获取新闻。四是需要更多的深层次新闻信息,如新闻深度报道等,能不出门迅知、深知天下事。面对这些新的特点,央视要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新闻需求,就必须进一步开发利用国内外新闻资源,拓展新闻报道的领域、体裁,创新节目与栏目样式,扩大新闻信息容量,增加新闻播出量;就必须打破新闻综合频道对新闻播出时间的限制,为新闻直播报道经常化、新闻信息扩容创造必要条件,为人们即时获取新闻提供必要前提。这样,创办部级电视新闻频道就成了必要的选择。

——更好地落实“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任务的需要。国家广电总局局长徐光春曾经指出:“中央电视台和其它电视台不一样,是国家的电视台,是中央的电视台,是全国人民的电视台”,“党和政府非常希望中央电视台在引导社会舆论方面发挥积极的排头兵作用。”②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是新闻媒体作为党和人民喉舌最根本的作用。目前新闻舆论引导也面临着新的情况。一是国内国际新闻资讯业空前繁荣,不同的信息传播媒体都在进行符合自己价值观念的新闻舆论引导,舆论引导必须讲求时效性,要快,要看准时机。抢到第一时间的话语权,就能赢得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如,同样是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英国BBC的直播报道让观众看到的是英国如何在香港光荣撤退的,而中央电视台让观众看到的是中国如何成功收复香港的,难怪二者要为电视直播权问题展开谈判。③二是舆论引导更加讲求规律性和科学性。如今,传统的灌输宣传式的舆论引导方式已经过时,传播效果很不理想。在电视普及的现代信息社会中,传媒用哪些形式能更有效地影响人们对现实的认识?对此德国学者诺依曼提出过“沉默的螺旋”理论,即多数传媒报道内容的类似性,同类信息的传达活动的持续性和累积性,信息到达范围的广泛性。④根据这个理论,如果对某新闻事实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的立体报道,或将消息、深度报道和新闻评论等多种新闻体裁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对同一新闻事实进行持续、累积性的报道,就能够取得好的舆论引导效果。这在央视的香港回归特别报道中也得到了证明。中央电视台面对舆论引导面临的新形势,应该创办部级电视新闻频道,如此不仅能够摆脱现有新闻综合频道对新闻与新闻性节目、栏目依据现代新闻理念和传播效果理论进行编排播出的束缚,进一步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水平;同时也可以为央视整合国内外新闻资源,打造强大的电视舆论宣传中心,真正成为引导社会舆论的“排头兵”提供必要的平台。

——应对新闻传播全球化竞争的需要。人类进入新的世纪后,世界并不太平,国家之间武力的争斗此起彼伏,通过媒介在意识形态领域展开的舆论战更为激烈。在没有硝烟的舆论战场上,电视成为了世界各国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斗争中行之有效的战略武器。在这种新的世界政治大背景下,各国大的电视机构都积极参与新闻传播全球化竞争,因为新闻是影响舆论最有效的手段,新闻领域就成了首争之地。为了在日益激烈的电视新闻竞争中获胜,他们纷纷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开办电视新闻频道抢占阵地,改进新闻节目,加大现场直播报道分量,重视国际新闻和热点报道,利用互联网24小时传送新闻节目等。从电视发展的新趋势来看,电视新闻竞争已经由节目、栏目竞争扩充到频道竞争,即利用专门的新闻频道对新闻进行规模经营、整体策划,以增强竞争实力。⑤中央电视台台长赵化勇在2002年央视工作会议上已明确指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世界主要传媒的渗透之势咄咄逼人。可以想见,中央电视台与强劲对手同场竞技已不可避免。”⑥虽然我国目前没有承诺开放天空,也不允许外国传媒机构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进入我境内发展。但是,根据签定的入世有关协议,今后3年内美国公司可在华成立合资公司,分销录像、娱乐软件和录音制品,外资网络和网络内容供应商享有准入的政策,外国的电视节目乃至新闻报道可能通过这个渠道源源不断地涌入国门。面对新闻传播全球化竞争的新形势,在即将与国外媒体短兵相接之际,担负捍卫国家新闻舆论安全重任的中央电视台不可不顺应世界电视发展潮流,创办电视新闻频道,增强竞争实力,防止传媒帝国主义对我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侵蚀。央视创办部级电视新闻频道去拓展国内、国际报道,并在国内、国际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上有更快捷、更全面、更深入、更真实的报道,避免“传播缺失”现象发生,使国人逐步养成看新闻找央视的习惯。这样,外国的电视新闻即使进入我国境内,也很难在我们的宣传阵地上占据先入为主的主动。再者,创办部级电视新闻频道并利用互联网站传播,还可以按照世贸组织有关规则,将频道中的新闻内容通过互联网打入国际市场,在国际新闻市场上强有力地传播中国政府、人民的声音和良好的形象。

——建设世界级强势新闻媒体的需要。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家电视台,已确立了发展目标: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推动中国电视业的繁荣兴旺,争取在2005—2010年间,建设成为亚洲一流、世界前列的电视大台。⑦判断一个新闻媒体的强弱,经济实力是一个指标,更重要的指标是它对舆论的影响力。而对舆论影响最为直接、迅速、广泛和深刻的是新闻。从世界传媒发展上看,没有哪个强势新闻媒体在新闻报道方面不强;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新闻永远是一个新闻媒体的立身之本,新闻节目永远是最吸引受众的电视节目类型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电视台向建设世界一流大台的方向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新闻报道能力和水平上了大的台阶,在国内成为影响力最大的新闻媒体。但是,央视目前即使在国内也遇到了日趋白热化的挑战,如国家通讯社新华社在20世纪90年代已经抓住办电视的机遇,创立了新华音像中心和音像新闻编辑部,通过租用通信卫星频道时段创办了准电视新闻频道,采用新闻专题节目夹带广告免费转播的方法进入各地有线电视网与央视争夺受众;各省级电视台上星后纷纷开办新闻综合频道,拓展新闻的广度、深度和播出时间,与央视新闻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受众争夺。在国际上,作为代表国家和民族的新闻媒体之一,央视与世界级强势媒体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其一就是新闻信息容量尤其是对国际重大事件和热点问题的报道尚处于明显的弱势,这从其播出的国际重大事件和热点问题的报道多采用国外电视信号就可见一斑。另外,央视还面临着快速发展的国内外网络媒体的竞争,网络媒体的新闻信息容量仿佛一个“新闻超市”,比一个电视频道的容量还要大得多。因此,中央电视台必需尽快创办部级电视新闻频道,以权威的、整频道规模经营的新闻在未来的国内外新闻大战中争取主动。

[page_break]

二、创办部级电视新闻频道的可行性

创办国际级电视新闻频道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在现代技术条件下,频道资源已不再是稀缺的,频道专业化经营是当前电视发展的潮流。央视已把频道专业化列为宣传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应以改革为契机,解决多个频道办新闻、专业频道与新闻综合频道内容重叠和新闻设置过于分散的问题,辟出专门的频道办新闻,创办高水平的部级电视新闻频道。

央视办部级电视新闻频道名正言顺,责无旁贷,同时也有条件和能力办好。中央电视台作为部级电视台,在我国各媒体中技术、资金力量最为雄厚,有坚实的技术、资金保障。它曾经按照新闻频道运作方式成功地实施了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报道,在开办部级电视新闻频道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它的新闻综合频道已经具备了部级电视新闻频道的基本框架,不仅是新闻节目、栏目形态比较齐全和完善,而且早中晚各个时段每日有新闻节目、栏目播出,尤其是早间和晚间时段,新闻内容在新闻综合频道中占到了绝对的比重。从其从业人员队伍的政治业务整体水平上来看,也具备办好部级电视新闻频道的实力。

惟一的难题似乎是在节目源上,但这不应成为什么大问题,应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在发展中去解决。因为现在央视本身制作的新闻节目和栏目每天已达多个小时。如果以开办电视新闻频道为契机,优化频道间的节目设置,即优化、强化新闻采编队伍配置,适度增加国内国际新闻采编力量,自制节目能力定会进一步提高;并且中国广播影视集团已经成立,央视还可以主动加强集团公司内部合作,有条件地推行“新闻共享”,借助集团内部力量增加节目来源。再加上以一定的方式调动地方电视台和国内其他新闻单位与之合作的积极性,同时加强与国际电视机构的合作,节目来源问题是不难解决的。

中央电视台创办部级电视新闻频道不仅有利于完成其所担负的政治任务,还有利于其自身更好地发展。新闻性节目在国内外都是收视率很高的,《新闻联播》一直是央视除《春节联欢晚会》之外收视率最高的节目。⑧从国际上来看,电视新闻频道只要办得好不仅不会带来经济负担,而且会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CNN的新闻频道在海湾战争后声名大振,正是因为有盈利,其电视新闻频道已发展到多个。

三、部级电视新闻频道整体设计与运作构想

在国内国际传媒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创办部级电视新闻频道决不能为办频道而办频道,要办就要办一个能够体现出中华文明气派以及强势传媒品质,并在国内国际上有权威、有广泛影响力的名牌电视新闻频道,使其与所在媒体和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相称。以此为目标,我们建议:

——把部级电视新闻频道定位为体现喉舌性质、“二为”方向的中国电视新闻和国际电视新闻精品总汇,为国内外受众提供具有现代新闻理念的新闻信息服务。现代新闻理念即采用现场直播报道,体现电视真实、快捷、现场感强、感染力大的本质,满足受众的“亲身经历”感及人际传播式的参与感;进行深度报道,提高单位时间的新闻信息含量,满足文化素质日益提高的受众“不出门深知天下事”的需求,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影响受众的认知、态度、行为;重视对象化报道,尊重现代受众独立自主的收视权利,满足他们对电视传播内容和报道的表述方式多样化的要求;追求新闻报道视野全球化,满足现代科技条件下“地球村”受众的世界性信息需求等。

——对整个频道进行品牌设计。频道品牌就是一个频道为区别于其他频道而建立起来的自己特有的符号识别系统,主要由频道名称、标记、宗旨、网络、包装、结构方式、名牌节目(栏目)、名主持人等构成。部级电视新闻频道的品牌设计宜突出其权威性、民族特色、大国风范以及高层次的文化品位和独特的视点,同时使得国内外受众易于认同,乐于接受。

——对整个频道的节目与栏目进行科学定位。明确节目与栏目的宗旨是什么,向什么样的受众提供什么样的节目、栏目,采用什么样的节目、栏目样式和风格,用什么样的主持人,节目、栏目的长度如何,与别的同类节目、栏目相比在内容与结构上有何独到之处等等。节目与栏目的设计努力创新,已有的名牌栏目如《新闻联播》、《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在微调的基础上有继承地创新,新办节目、栏目有受众乐于接受的新的结构形态和样式,与内容完整、高质量的传播相得益彰,有利于创知名品牌。

——整个频道的编排力求新颖。同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充分考虑按节目、栏目编排易于形成合力的系统科学理论办事,按新闻宣传规律、大众传播规律和受众接受心理规律办事;以频道传播效果的优劣作为根本的取舍原则。

——频道运作可借鉴中央电视台其他专业化频道及国内外其他电视新闻频道成功的运作经验。如央视本身已经推行的制片人制、用人招聘制、栏目经费运作机制等。这个频道运作的构想还包括:建立规范化的频道策划、设计运作机制,设立常设性的专家班子负责策划、设计,保证传播信息高质量、传播艺术高水准、传播效果达到预期的目标;引进节目的工业化生产机制,统一节目质量标准,加强编辑部的功能,以适应节目稳定质量标准、大量制作播出的日常运转要求;引进频道品牌战略思想,实施名牌节目、栏目、频道经营战略,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建立起自己的忠诚受众群;树立频道产业经营理念,建立完善的成本核算制度与节目营销机制,使频道运作能以不断壮大的经济实力为基础;积极开展国内、国际节目交流与合作,丰富节目内容和形式,如,央视曾经与国内外新闻媒体联手成功地进行了迎接新千年的报道;与网络联姻,像美国CNN那样,电视新闻频道播出与网络播出并行,创办名牌频道与创办名牌网站并进等。

曾担任中央电视台台长的杨伟光深有感触地说:“中国21世纪要崛起,如果没有电视的支持,没有舆论的支持,是很难想象的。”⑨在新世纪之初,如何使我国部级电视台的整体新闻报道水平再上一个大台阶?如何有效地扩大我国部级电视台的舆论影响力?如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电视媒体步伐以参与国际新闻竞争?如何去维护我国的舆论,并在国际上传播好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声音,传播好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形象等等,这些是我国电视界面临的又是必须尽快解决的重要问题。创办部级电视新闻频道,而且不仅仅是创办一个部级普通话电视新闻频道,还要创办英语电视新闻频道等多个新闻频道;不仅仅是要创办部级电视新闻频道,还要办好部级电视新闻频道,这是面对世界新闻传播新形势作出的清醒而理智的选择。期望我国的部级电视新闻频道在各方支持下,早日与国内外受众见面。

注释:

①③④⑤杨伟光著:《电视论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

②徐光春:《深化改革积极创新推进广播影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在中央电视台2002年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电视研究》,2002年第3期。

④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⑥⑦赵化勇:《坚持创新锐意改革以全新面貌迎接党的十六大召开——中央电视台2002年工作会议报告(摘要)》,《电视研究》,200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