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术后护理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3-25 11:24:20
术后护理论文

术后护理论文第1篇

本组19例25膝全膝关节置换术,其中男7例9膝,女12例16膝,年龄23~75岁,平均年龄(45.0±3.3)岁。诊断为骨性关节炎11例,类风湿性关节炎5例,骨肉瘤2例,创伤性关节炎1例,术后保留后交叉韧带15例;平均术后护理(31.6±3.8)d;功能恢复满意度问卷调查占89.5%。

2护理

2.1生命体征观察去枕、平卧、禁食水6h,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6h。测血压、脉搏30min1次,至病情平稳后每2小时1次。

2.2患肢伤口的护理观察伤口有无渗血,如出现大量新鲜渗血,应及时通知医生并给予加压包扎压迫止血。密切观察患肢感觉、运动、皮温、血运情况。观察踝关节背屈运动,注意有无腓总神经损伤情况。

2.3疼痛护理术后分别给予静脉镇痛泵镇痛和使用强效静脉镇痛剂。19例中使用静脉镇痛泵10例,平均持续时间(66.0±8.3)h;使用强效静脉镇痛剂7例;应用复合镇痛2例,全部患者参加疼痛问卷调查,效果满意。

2.4患肢肿胀护理为预防和控制患肢肿胀,患肢抬高,术后均采用冰袋冷敷关节周围,持续4~6d,待肿胀消除后冰敷;术后切口持续引流8例,引流量250~850ml,负压引流9例,引流量300~950ml,关节腔冲洗引流2例,估算冲洗引流量(5302±55)ml,操作方法:生理盐水+庆大霉素500ml关节腔冲洗,2次/d,直至冲洗液清凉停止。临床观察大部分患者肿胀控制良好。

2.5饮食护理平衡饮食,多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饮食,少刺激性食,如鱼、瘦肉、豆类、新鲜的蔬菜和水果。2.6预防并发症19例中无一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严重并发症;1例诱发心肌梗死,心电监护发现后及时治疗好转;骨肉瘤2例术后大剂量联合有较重的不良反应,进行相应的专业化疗护理。

2.7功能锻炼

2.7.1心理护理由于术前行走疼痛或不敢活动,给患者术后功能锻炼做成一定的心理障碍,为此,医务人员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并贯穿于治疗护理的全过程。向患者解释功能锻炼的必要性,强调功能锻炼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缓解患者紧张、害怕心理。解释、安慰用鼓励性语言对患者的每一个动作给予耐心的指导和肯定,使患者树立信心,自觉地进行练习。建议患者之间多交流体会,相互鼓励。

2.7.2CPM锻炼根据患者的状态,协助医师制定每个患者的CPM锻炼计划,一般经验是术后1d进行股四头肌锻炼,1~3d开始在CPM上做膝关节被动屈伸锻炼,活动范围从0~45°开始,每天上午2~3h,每天增加10°,持续锻炼2周,最后活动范围平均(110±11)°,所有病例均超过90°。特别提醒的是不可操之过急,以防止切口裂开和肌肉拉伤。2.7.3行走步态训练患者于床上训练结束后,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支架保护下的离床活动。由于患者在疾病过程中不自觉形成一种代偿性异常步态,应指导其自我行为心理纠正结合对镜训练。出院时17例可以扶拐下地活动,2例骨肉瘤患者行走训练结果不理想,需要进一步训练。

2.8出院前康复护理指导

2.8.1教会患者及家属训练方法,同时配合全身关节的运动,如散步、上下楼梯等,这样不仅使膝关节得到锻炼,还可以使全身得到锻炼,增强体质。训练中避免做剧烈地运动,不做急转或跳跃运动,防止关节损伤。遵医嘱逐渐增加活动量,避免活动过量以防止关节肿胀、积液。锻炼时应避免摔倒,防止发生外伤。

2.8.2保证营养摄取,预防关节感染。如果身体有感染情况,细菌有机会随血流进入人工关节内,导致炎症。

2.8.3注意保护关节,减少关节磨损,延长关节寿命。

2.8.4训练活动时以“不过度疲劳”为度。既不能害怕运动,也不要暴力运动。任何时候出现剧烈疼痛或异常响声,均应立即停止训练,并及时就诊。

2.8.5术后1个月门诊复查。如有条件应半年到1年再次复诊。

3讨论

术后护理论文第2篇

1.1临床资料总结我科2004年2月~2008年10月收治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术后发生迟发性面瘫的11例患者,男5例,女6例;年龄22~61岁,平均38.5岁。术前均无面瘫史,乳突CT检查面神经管无异常。进行常规全麻下中耳手术,10例为改良乳突根治术加鼓室成形术,1例行乳突根治术;均探查面神经骨管并充分磨低面神经嵴。术中发现有5例面神经管骨质有破坏,均在水平段,面神经部分暴露,但鞘膜完整,无水肿。面神经管无明显病变的有6例。术中剪断鼓索神经3例。全部病例术程顺利,术中面神经无明显损伤,手术当天无面瘫。术后静脉应用抗菌素1周,术腔常规给予明胶海绵和碘仿纱填塞2周。全部患者面瘫发生于术后第1~20d,平均4.3d,其中有8例发生于术腔填塞物抽出前,3例发生于术腔填塞物抽出后,均为不完全性面瘫,面神经功能评分为(House-Brackmann分级)Ⅱ~Ⅳ级。

1.2方法发现面瘫后,立即取出术腔填塞纱条,清理明胶海绵,每日换药1次,术耳每天滴含糖皮质激素的抗菌素滴耳液。遵医嘱给予静脉应用糖皮质激素、抗菌素、营养神经药物等综合治疗,持续7~14d。持续观察面瘫的程度和发展,同时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局部伤口、眼部的护理以及面肌康复训练和出院健康指导。

2结果

经综合治疗和有效的护理措施,面瘫于2周内完全恢复者8例,2个月内完全恢复者3例。随访半年以上未见面瘫复发,术腔干结,无后遗症。

3护理

3.1术后观察全麻中耳乳突术后除观察基础生命体征外,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出现面瘫的体征,以及出现体征的程度和发展情况。若术前无面瘫,术后出现面瘫,应及时向手术医生汇报,手术者可以分析出现面瘫的原因,及时给予处理。

3.2面瘫护理

3.2.1心理护理术前配合医生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介绍手术的方法以及术后发生面瘫的可能性及原因,并告之患者,面瘫是暂时性的,术后积极配合治疗,有利于面瘫的恢复。术后给予患者精神上的安慰和鼓励,生活上给予关心和照顾,另外还要重视发挥家属及亲友在维持病人最佳心境中的作用,使其有一个关心、体贴的家庭环境,使患者感到温暖,减轻精神负担,消除自卑感和紧张情绪,以最佳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促进康复。

3.2.2伤口护理注意观察切口局部及耳郭有无渗血、渗液、红、肿、热、痛,敷料是否清洁,根据伤口情况每日或隔日换药,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防止感染。指导患者采取健侧卧位,防止伤口受压。3.2.3眼部护理保持病室环境安静、整洁,光线适宜,避免强光刺激眼球。每天使用人工泪液和抗生素滴眼液滴眼,3次/日,保持眼球湿润;睡前用金霉素眼膏涂眼及消毒纱布包眼保护角膜。

3.2.4面肌功能康复指导指导患者以热毛巾敷面部及行环形脸部按摩,按照健侧运动方向按摩患侧,用力轻柔、适度、持续,每日早晚各进行1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及功能的恢复,必要时给予理疗。自行对镜子做皱额、闭眼、吹口哨、示齿等动作,运动时按节奏进行,每个动作做2~3个八拍,3次/d,促进肌肉张力的恢复。

3.2.5出院指导保持手术耳的清洁干燥,防止污水进入术腔,防止感染,3个月内避免长时间术耳正对风吹拂。对未完全康复的患者,要指导患者继续进行面肌功能自我康复训练,自我观察面瘫的发展程度和恢复情况,定期回院复诊。

4讨论

迟发性面瘫一般在中耳乳突术后几小时、几天或十几天出现,不能以手术损伤来解释。其发生原因多数不能明确,可能与面神经骨管缺损或破坏、鼓索神经过度牵拉引起面神经逆行性水肿、术腔填塞物过紧压迫面神经或病毒感染等有关,与手术中使用的器械及手术技巧等也有密切关系。根据本组病例分析,其发病原因可能是由于面神经骨管破坏、术腔填塞物过紧压迫的面神经或碘仿过敏、术中热损伤等。根据其可能的发病原因,尽早取出了耳内填塞物,减少压迫;全身及局部应用抗生素及皮质类固醇激素;应用血管扩张剂及营养神经制剂,适当的物理治疗等综合保守治疗方法,全部病例得以康复。因此,在中耳乳突术后需密切观察有无发生面瘫,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同时对患者采取针对性、有效的护理措施,加强心理护理,消除其自卑感和紧张情绪,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能使面瘫恢复良好。

参考文献

[1]曾海燕.贝尔氏面瘫患者的护理[J].华夏医学,2001,14(05):667-678.

术后护理论文第3篇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老年妇科术后护理对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根据老年人生理特点及手术特殊性采用心理护理、合理、营养饮食、基础护理进行护理与指导。结果有计划、针对性的术后护理能减少术后风险,增强患者抵抗力,减少并发症。结论有针对性的采用综合护理手段是老年妇科患者术后康复的关键保证。

在妇产科工作中,手术治疗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手术既是治疗的过程,也是创伤的过程。尤其是妇科肿瘤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

老年人由于年龄的增大,重要器官出现不同程度的退行性病变,消化、吸收、应激、代偿、修复、愈合等功能低下,因此,对手术的耐受性差。老年妇科患者由于生殖解剖特点的特殊性,生殖系统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又与其他系统的功能相互联系,互相影响,其护理工作亦有相应的特殊性。有计划、针对性地做好精心的术后护理,是保证手术达到理想效果的重要保证。近年来由于手术技术的提高,术式的改进及与手术有关条件的完善,尽管老年妇科手术风险大,机体抵抗力差,并发症发生率高,但实践证明老年妇女是可以接受大手术治疗的,关键是加强术后的护理。

1病情观察

患者术毕回到病房后,需依手术大小、病情,认真观察并记录生命体征。通常术后每0.5~1h观察血压、脉搏、呼吸并记录1次,平稳后,每4h观察1次。术后至少每天测量体温、血压、脉搏、呼吸4次,直至正常后3d。术后1~2d体温稍有升高,但一般不超过38℃,此为手术正常反应,术后持续高热,或体温正常后再次升高,提示有感染存在。注意伤口有无渗血,各种引流管是否通畅,引流液的性质、颜色及量。老年患者常伴有多器官疾患,病情变化常有隐匿性和突发性的特点,有些症状临床表现不典型,故在护理中有足够认识,如出现嗜唾,精神差,低热时应考虑并发症的可能。为防止电解质紊乱,应严格记录出入量,严格控制输液速度。

2

按手术及麻醉方式决定术后。全身麻醉患者在尚未清醒前应有专人守护,去枕平卧,头侧向一旁,稍垫高一侧肩胸,以免呕吐物、分泌物呛入气管,引起吸入性肺炎或窒息。蛛网膜下腔麻醉者,去枕平卧12h;硬膜外麻醉者,去枕平卧6~8h。由于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穿刺留下的针孔约需2周方能愈合,蛛网膜下腔的压力较硬膜外间隙高,脑脊液有可能经穿刺孔不断流出至硬膜外,致使颅内压力降低,颅内血管扩张而引起头痛,尤其在头部抬高时头痛加剧;平卧时,封闭针孔的血凝块不易脱落,可减少脑脊液流失量,减缓头痛。为此,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者术后宜平卧一段时间,以防头痛。如果患者情况稳定,术后次晨可取半卧位。这样有助于腹部肌肉松弛,降低腹部切口张力,减轻疼痛;有利于深呼吸,增加肺活量,减少肺不张情况的发生。同时,半卧位也有利于腹腔引流,术后腹腔内血性液体、炎症渗出液以重力作用向直肠子宫陷凹引流,避免对膈肌激惹,减少脏器刺激。

护士要经常巡视患者,注意观察患者意识及肢体感觉的恢复情况;保持床单清洁、平整,协助患者维持正确的。鼓励患者活动肢体,每15min进行1次腿部运动,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每2h翻身、咳嗽、做深呼吸1次,有助于改善循环和促进良好的呼吸功能。老年患者的卧床时间、活动方式及活动量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注意防止老年人因变化引起血压不稳定,突然起床时发生跌倒的情况,随时提供必要的扶助,特别需要耐心反复交待相关事项,直到确定其完全掌握为止,例如呼唤开关的使用等。

3饮食

根据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术后24h内进食少量流食,48h进半流食,以清淡易消化饮食为主,逐渐增量,以高蛋白、低脂肪、高维生素,对进食不足者,应静脉补充营养及电解质。

4缓解疼痛

虽然术后疼痛是常见的问题,但妇产科手术患者术后疼痛并不严重。腹式子宫切除术后疼痛和不适通常集中在切口处,其他还可能有下背部和肩膀,多因在手术台上的所致。患者在麻醉作用消失后,会感到伤口疼痛,通常手术后24h内最为明显。持续而剧烈的疼痛会使患者产生焦虑、不安、失眠、食欲不振,甚至保持被动,拒绝翻身、检查和护理。护士应牢记:患者只有在不痛的情况下才能主动配合护理活动,进行深呼吸、咳嗽和翻身。为此,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及时给予止痛处理,以保证患者在舒适状态下配合完成护理活动。按医嘱术后24h内可用盐酸哌替啶等止痛药物或使用镇痛泵为术后患者充分止痛,保证患者得到充分休息。止痛剂的使用应在术后48h后逐渐减少,否则提示切口血肿、感染等异常情况,需报告医师及时给予处理。

5并发症护理

手术后主要的护理目标就是预防并发症。无论手术大小,都有发生术后并发症的危险,术后并发症可直接发生在伤口,也可以在手术位置周围的器官,或远离手术的部位或体腔内。并发症可能在术后立即发生,或迟些时间发生。为了预防术后并发症,护士必须熟知常见并发症的临床表现。

5.1腹胀术后腹胀多因术中肠管受到激惹使肠蠕动减弱所致。患者术后、抽泣、憋气等可咽入大量不易被肠黏膜吸收的气体,加重腹胀。一般情况下肠蠕动于术后12~24h开始恢复,此时可闻及肠鸣音。通常术后48h恢复正常肠蠕动,一经排气,腹胀即可缓解。如果术后48h肠蠕动仍未恢复正常,应排除麻痹性肠梗阻、机械性肠梗阻的可能。刺激肠蠕动、缓解腹胀的措施很多,例如采用生理盐水低位灌肠,1、2、3灌肠,热敷下腹部等。在肠蠕动已恢复但仍不能排气时,可针刺足三里,或遵医嘱皮下注射新斯的明(0.5mg),肛管排气等。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可改善胃肠功能,预防或减轻腹胀。如因炎性反应或缺钾引起,则按医嘱分别补以抗生素或钾;形成脓肿者则应及早切开引流。

5.2泌尿系统感染尿潴留是发生膀胱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再加上留置尿管,尽管注意无菌操作技术,也难免发生细菌上行性感染。尿潴留是盆腔内和经阴道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多数患者因不习惯卧床排尿而致尿潴留;术后留置尿管的机械性刺激,或因麻醉性止痛剂的使用减低了膀胱膨胀感等也是尿潴留的主要原因。为了预防尿潴留的发生,术后鼓励患者定期坐起来排尿,床边加用屏风,增加液体出入量;拔除存留尿管前,注意夹管定时开放以训练膀胱恢复收缩力。如上述措施无效,则应导尿。一次导尿量超过1000ml者,宜暂时留置尿管,每3~4h开放1次。

老年患者、术后必须长期卧床者,以及过去有尿路感染史的患者都容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术后出现尿频、尿痛、并有高热等症者,应按医嘱做尿培养,确定是否有泌尿道感染。受术者一般在拔管后4~8h内可自解小便,注意记录尿量和时间。

5.3伤口血肿、感染、裂开多数伤口是清洁封闭创口,能迅速愈合,甚少形成瘢痕。如果创口上没有引流物,直到拆线都不必更换敷料。创口出血甚多,或切口压痛明显、肿胀、检查有波动感,应考虑为切口血肿。血肿极易感染,常为伤口感染的重要原因。遇到异常情况,护士切忌慌张、失态,应及时报告医师,协助处理。同时避免混乱,尽量减少在床边作技术性讨论,为患者提供安全感。少数患者,尤其年老体弱或过度肥胖者,可出现伤口裂开的严重并发症。此时,患者自觉切口部位轻度疼痛,有渗液从伤口流出;更有甚者,腹部敷料下可见大网膜、肠管脱出。护士在通知医师同时,立即用无菌手术巾覆盖包扎,送手术室协助缝合处理。

6心理护理

一般老年人反应较慢,记忆力差,但老年人思考问题细致,处世经验丰富,术后焦虑、恐惧、压抑、思前顾后的心态接踵而来。因此,护士应协助患者熟悉病区环境,态度和蔼亲切,反复耐心地进行解释,并举例说明手术的安全性和良好的效果。使老年患者产生信赖和亲切感,从而减轻焦虑、恐惧心理,配合治疗。

术后护理论文第4篇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手术后护理

三叉神经痛是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短暂、剧烈疼痛而不伴三叉神经功能破坏的症状,常于40岁后起病,女性较多。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是以一侧面部肌肉阵发性不自主抽动为特点,无神经系统其他阳性体征的周围神经病[1]。对这两种疾病药物和局部神经治疗无效时,可考虑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我科2000年1月至2003年12月对35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和10例面肌痉挛患者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术后经过精心护理,均获较好治疗效果,现将术后护理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三叉神经痛患者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龄36~70岁,平均52.2岁。患侧位于右侧21例,左侧14例;病史1.7~23.0年,平均8.1年;Ⅰ、Ⅱ、Ⅲ支痛者8例,Ⅱ、Ⅲ支痛者27例。面肌痉挛患者10例,男4例、女6例,年龄22~61岁,平均45.6岁。患侧在右侧3例,左侧7例;病史1.5~20.0年,平均6.8年。经MRI检查可见神经血管异象,表现为神经变形、移位及压迹,并排除颅内占位病变引起的继发性疼痛或痉挛[2]。均经过药物或其它方法治疗效果不佳而行微血管减压术。

1.2手术方法患者气管插管全麻后,侧卧位,头前屈并抬高20°,于患侧枕下乳突后作长约6~8cm直切口,骨窗开颅,直径约3~4cm,长达横窦,外侧至乙状窦边缘。“K”形切开硬脑膜并悬吊之。显微镜下锐性打开桥池侧翼或小脑延髓池侧方的蛛网膜,释放脑脊液,降低颅内压,以显露手术视野,仔细分辨三叉神经或面神经,从神经根部向远端锐性分离,解剖三叉神经或面神经周围的蛛网膜,探查和寻找三叉神经或面神经根部的血管压迫。在动脉与脑干和神经之间放置Teflon棉片,用生物蛋白胶固定,确定无出血后,严密缝合硬脑膜、肌肉和皮肤各层。

1.3结果35例三叉神经痛患者30例(85.7%)术后当日止痛,2例(5.7%)疼痛逐渐减轻,3例(8.6%)疼痛无改变。10例面肌痉挛患者中,8例(80.0%)术后痉挛消失,2例(20.0%)减轻。45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88.9%(40/45)。住院天数8~25d,平均12.6d。随访2.5~3.7年,平均3.1年,无复发病例。

2术后护理

2.1一般护理①生命体征观察。该手术部位深且毗邻脑干、小脑及多根颅神经,因此,术后入监护室24h内严密观察神志、瞳孔变化及伤口引流状况,警惕颅内继发性出血,同时严密观察呼吸变化,注意有无脑干受压症状[3]。本组术后无再出血及意识障碍病例。②护理。全麻未醒时,予平卧位,头偏向健侧;清醒后取半卧位,利用脑部重力作用压迫止血,以减少出血,防止脑水肿。③饮食护理。术后清醒6h后,先试饮少量水,患者无误咽、恶心、呕吐时,再予流质饮食,并逐渐过渡至半流质饮食,术后2~3d根据患者情况调整为普食。④其他。定时翻身拍背,促进排痰,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观察耳、鼻腔有无异常流液现象,一旦发生,及时汇报医生处理。本组1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发生脑脊液漏,给予半卧位,并及时通知医生,加强抗感染、对症治疗,于术后第5天停止流液。

2.2并发症的护理

2.2.1头痛、眩晕、呕吐:因术中吸除大量脑脊液,加上术后颅内渗血刺激导致脑脊液分泌减少,术后患者有头痛、眩晕、呕吐等低颅压的表现。全麻清醒后,有头痛、眩晕、呕吐症状者给予平卧位或头低位。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静脉输注,必要时给予氨氛待因或爱茂尔可升高颅压。本组2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和1例面肌痉挛患者术后发生低颅压症状,经过对症治疗3~5d症状消失。

2.2.2口唇疱疹:患者可出现口角或三叉神经分布区疱疹伴疼痛,可能是手术致三叉神经抵抗力下降所致。疱疹因疱膜破裂而形成糜烂或继发化脓性感染,严重者引起带状疱疹性脑膜炎,愈后差[4]。因此应给予足够的重视。采用1%甲紫涂抹患处,涂抹药物时动作轻柔,避免水泡破裂。按医嘱口服B族维生素,必要时给予抗病毒药物,一般3~7d疱疹消退,局部残留色素沉着。本组1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发生口唇疱疹,经过对症治疗,精心护理,均治愈。

2.2.3面神经麻痹:本组4例三叉神经痛患者、2例面肌痉挛患者术后有不同程度面部麻木感,无面瘫。给予局部按摩、保暖、促进血液循环,因面部感觉减退,残留食物易存在于颊部与齿槽间,且咀嚼时颊黏膜和舌易被咬伤而发生溃疡。因此,应及时清除口腔残留食物,嘱患者进食后漱口,且进食时细嚼慢咽,防止咬伤,预防溃疡发生。本组2例面肌痉挛患者角膜反应减退,应用眼罩保护,定时涂抹抗生素眼膏,无角膜溃疡发生。

2.2.4外展神经暂时麻痹:本组1例三叉神经痛患者术后外展神经暂时性麻痹,可能是术中分离三叉神经根周围蛛网膜,牵拉或触碰外展神经所致。表现为患侧眼球不能外展,视物重影。患者出现复视时易出现紧张不安的情绪,耐心向患者解释出现复视的原因,安慰患者,消除其紧张心理。遵医嘱给予营养神经的药物,协助患者热敷眼部,嘱其尽量闭眼休息或双眼交替休息,必要时用眼罩将患眼遮挡。本病例于术后第10天恢复正常。

2.2.5耳鸣、听力下降:本组三叉神经痛及面肌痉挛患者各有1例术后出现耳鸣及听力下降,可能是手术操作影响面神经、听神经和供血动脉而出现听力损害。护士需做好其心理护理,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必要时提高说话的音量或在健侧与患者交流,护理人员同情、关心、爱护患者,使患者感到温暖。1例三叉神经痛患者随访半年听力恢复,但面肌痉挛患者随访1年后患侧听力完全丧失。

3讨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手术开颅部位相同,减压神经相近,因此术后并发症基本相同,护理内容基本一致。小脑桥角解剖结构复杂,汇集着从基底动脉所发出的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迷路动脉、桥支及其分支静脉,还有个别从椎动脉直接发出的小脑后下动脉等。而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患者局部神经和血管多呈异常形态或走行,因此,手术易损伤血管造成神经受压。其术后并发症包括残余痛、口唇疱疹、面神经麻痹、动眼神经或外展神经麻痹、耳鸣、听力减退、后颅窝血肿、术后脑积水、枕部麻木、共济运动障碍、癫发作等。但多数并发症比较轻微,几乎无手术死亡病例。所以,此类患者的护理问题易被护理人员忽视,从而导致护理质量降低。三叉神经从脑干发出,脑干是人的生命中枢,此处血管、神经密集,由于血管对神经的压迫,术中及术后可能会影响脑干,引起心跳、呼吸的改变和继发性损伤昏迷,因此,护理上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细致认真地观察病情,给予系统、完善的术后护理,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吴江,贾建平,崔丽英,等.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8,121.

[2]赵虎威,高国栋,赵振伟,等.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5,26(12):封三.

术后护理论文第5篇

关键词:骨折术后;恢复期;中医护理;体会

一、临床资料

1.1病例资料本组426例患者,均为住院患者,其中男285例,女141例;年龄3~88岁,平均年龄45岁;上肢骨折198例,下肢骨折219例,骨盆骨折7例,脊髓损伤2例,单纯合并多处骨折228例,多发性粉碎性骨折384例。住院时间13~62d,平均24d。

1.2治疗方法骨折复位固定手术术后尽早功能锻炼;加强情志疏导;结合理疗、针灸、中药内服、抗生素预防感染及并发症的发生。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加强中西医结合护理。

二、护理体会

2.1情志护理《内经》描述情志反应,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是人体正常的精神活动,而且从整体观念出发,认为精神活动与五脏功能正常与否密切相关,机体健全脏腑功能活动正常精气充盛,是保持精神情志活动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并归纳出诸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情志太过易伤相应脏腑的规律。情志太过或不及均可成为致病因素。骨折患者由于突然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加之治疗时间长,有的患者害怕终生残疾等,对今后工作生活顾虑重重,易产生忧虑、悲观、失望甚至厌世等多种心理状态。护士应经常巡视病房,主动关心患者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及时掌握患者的情志变化,积极地耐心地开导患者,向其说明情志的好坏与疾病康复的关系,使他们消除各种不良情绪,配合治疗,以利于早日康复。

骨折发生后,由于疼痛、活动受限,常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因此患者的思想压力大,精神负担重。护士应善于观察疏导、细致、耐心护理,以增进患者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从而减轻或消除心理障碍。对老年患者和儿童,除尽量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和特殊需求外,还应征得家属支持,医护、患者、家属三方面配合,创造一个良好的康复环境。患者住院时间久,陪护人员是他们密切接触的人,陪护的一言一行均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情绪。因此,也要把情志致病和治病的知识向陪护讲明白、讲清楚,使他们在做好护理的同时,及时全面了解患者的情志变化,做到体贴、关怀、安抚和照顾,使患者思想放松,了解病情,减轻心理压力,充分建立治病的信心和决心,配合医生积极治疗,相信自己通过治疗完全可恢复健康。做到医、护、陪三者联为一体,共同做好患者的情志护理。

2.2饮食护理骨科病人一般病程较长,骨折后由于伤后气血失和,骨折组织的修复需要充足的营养,中医素来有“食治胜于药治,药补不如食补”之说,故疾病的调护重在饮食的调护。在饮食调护过程中,应根据三因制宜原则,通过八纲辨证,采取不同的调护方式选择气味相宜的食物予以调养,使气血旺盛,四肢百骸筋骨皮毛得以濡养。中医认为肾藏精、主骨,生髓,骨的生长、修复均依赖肾精滋养和肾阳推动。故以补肾精的食物为主,用枸杞核桃仁、肉桂等煮粥、炖鳖。气血虚加入适量黄精、黄芪、当归以调补气血。对肝阴虚以养肝滋水涵木为主,可进食熟地、山药、党参炖鸡或猪肚汤。另外注意患者脾胃功能强弱,在不影响病情的基础上,尊重病人的饮食习惯及嗜好,灵活运用,以强筋壮骨,补养气血促进骨折愈合。

2.3合并症的护理术后患者因短期内不能下床,生活不能自理,护士除了做好一般生活护理预防褥疮外,还需注意观察患肢末梢血运,足背动脉搏动,皮肤温度、感觉、运动、疼痛等情况,注意有无神经损伤、深静脉栓塞等并发症,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同时注意原有疾病的护理,如心脏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等。护士应对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制定训练计划,做好饮食宣教及管理。

2.4辅助疗法的护理在康复锻炼同时,中西医结合用药活血化瘀,另对部分患者配合红外线照射、热水浸浴、低频磁场、低中频电流刺激等理疗方法,结合针灸、推拿等传统治疗手法,增加局部血液循环和代谢,有利于血肿吸收和骨痂形成。中西医结合治疗与康复锻炼相辅相成,能达到筋骨并重,促进骨折愈合和康复的目的。:

2.5功能锻炼的护理功能锻炼古称导引,强调调神与调息,运用肢体运动与意、气结合的方法来防治皮肉、筋骨、气血、脏腑经络的伤病,达到骨折后的康复。功能锻炼既是治疗的目的,又是中医疗法的治疗手段。对骨折术后恢复尤为重要。及时恰当的功能锻炼,不仅可以防止肌肉萎缩,滑膜粘连,关节囊挛缩,使骨折端得到有益于加速愈合的间断性生理应力,促进骨折修复。同时功能锻炼对血运有较大影响,可以益气活血,舒筋活络,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功能锻炼要根据现有功能水平及组织情况决定。从少至多,从易至难,从静止姿势的静力练习到运动中的练习,室内和室外相结合的原则。

在整个骨折治疗的过程中,护士必须掌握功能锻炼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并根据骨折的部位、类型,骨折整复后继续指导病人正确积极地进行功能锻炼,以促进骨折的愈合,预防肌肉萎缩及肢体畸形,保持肢体及关节活动的正常功能。在进行肢体和关节功能锻炼前应把功能锻炼的意义及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及家属,解除其思想顾虑,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克服患者怕痛,怕丢人的思想和消除家属怕活动后会加重病情的误解。使其自觉地进行功能锻炼。在患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情况下,护理人员应在床上给患者做强化训练,活动时范围宜小,力量宜轻,达到各关节和肌群都活动即可。操作时手法要轻、柔、稳,要有节律,并根据各部位、关节的功能特点进行功能锻炼。观察防止发生意外,经过治疗与护理,当患者肢体出现自如运动时,可由患者自己练习,护士在旁指导,督促患者作好床上活动。总之,功能的锻炼一定要持久、耐心,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锻炼程度与恢复效果有明显关系锻炼愈好效果愈佳。

三、小结

骨伤科的康复护理是目前临床研究和探讨的主要课题。通过对骨折患者的护理,使我认识到,骨折除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外,良好的康复护理是提高疗效、改善预后的重要保证,术后护理关系着手术治疗效果的成败。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更进一步提高了病人的生存生活质量。因此,护理人员在护理骨折患者时不仅需要观察患者的躯体征象,同时指导患者根据病情辨证用餐,做好情志护理,加强各个方面功能锻炼,最主要的是要突出“早”和“量力而行”及正确对待的方法。必要时可邀请心理医生会诊,提高骨折患者对治疗康复护理的依从性,也是骨折术后患者得以早日康复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钱会南.《内经》精神病理论特色浅析[J].中国中医药学刊,2001,19(6):546.

[2]尹梅君.浅谈骨折患者的中医饮食调护[J].中医药导报,2006,12(9):62.

术后护理论文第6篇

胃癌为常见的消化道肿瘤,发病率较高,由于炎性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的释放、疲劳、低氧等使能量失衡,进一步影响患者的食物摄入。据专家统计,40%胃癌患者死于术后营养不良而并非本身治疗因素,胃癌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1],因此做好胃癌患者术后的情志及饮食护理极为重要。2006-01—2007-12,本院外科收治胃癌患者83例,其中行胃癌根治术64例,术后通过加强营养、情志护理及营养药膳改善机体营养状况,促进患者顺利康复,现报告如下。

1护理措施

1.1情志护理

胃癌术后病病程长,预后差,患者身心受到双重折磨,容易产生忧虑、紧张、悲观、恐惧、失望的心理,此时我们应主动关心患者,针对治疗方式展开形式多样的健康知识宣传,让患者了解“忧思伤脾”、“恐则伤肾”的道理,向患者解释五脏六腑相辅相成的原理。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不升,则胃不降,而出现纳呆;肝主疏泄,喜条达,肝失疏泄则脾失健运,同样会出现纳呆,运用中医理论知识指导情志护理,尽快康复。

1.2术后营养护理

我们把术后营养护理分为3个阶段。①术后3日内为第1阶段。此时吻合口尚未愈合,肠道功能尚未恢复,患者禁饮食,带有胃管,应配合全胃肠外营养进行护理,以减少内源性能量消耗。根据患者具体的营养状况,合理配制营养液,把各种营养素混合在配制营养液3L的输液袋中,采用静脉滴注。每日补充液体量视排出量而定,一般2500~3000mL,其中热量在6698~10048kJ/d,蛋白质不低于1g/kg,以6.26g蛋白质相当于1g氮计算,以复合氨基酸形式提供,同时给予足量的维生素、矿物质及微量元素。②第2阶段一般为术后4~6日。此时体温开始下降,肠运动功能基本恢复,吻合口基本愈合,拔除胃管,可经口进食。由于胃全部或大部切除,肠管代胃容量较小,功能尚未完全恢复,其排空较慢,开始嘱患者饮水(以温水为宜)。首次进量20~30mL,严密观察患者进水后反应,如无不适,隔1~2h给1次,每次增加5~10mL,至40~50mL为止。第5日给半量流质,每次50~80mL。第6日进全量流质100~150mL,连续3日。③第3阶段为术后7~10日。患者肠道功能完全恢复,营养摄入方式改为完全经口进食,停用静脉营养,经口进食每日热量不低于10048kJ,蛋白质不少于200g。第7日给半流质,逐渐过渡到软食。患者进食时如出现消化系统症状,如腹胀、恶心、呕吐等,应立即禁食,查明原因,再以流质开始,循序渐进,慢慢过渡到普食。

1.3术后饮食护理

1.3.1少量多餐

因胃癌根治性切除术有全胃切除空肠移置代胃,另一种是胃大部切除,胃的容量比原来小了几倍,所以每次进食量少,只有增加餐数,才能增加食量,满足机体对营养物质的需求。

1.3.2食物选择

流质饮食以米汤、蛋汤、菜汤、藕粉为宜,应避免肠胀气的食物。半流质饮食应选择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肪新鲜易消化的食物。有研究认为[2],动物性蛋白最好的来源是鱼类,因为鱼类氨基酸的组成与相互之间的比值都与人体相近,鱼蛋白的利用率可达96%;鱼的脂肪含不饱和脂肪酸较高,且易为人体消化吸收,所以我们鼓励患者多食鱼类,如黄花鱼、鲫鱼等。进普通饮食后指导患者多食蔬菜、水果等含纤维素高的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促进肠道毒素排泄。

1.3.3食物温度

食物过热容易烫伤口腔、胃肠黏膜,特别易伤及刚愈合的吻合口,甚至造成吻合口瘘等严重并发症。而食物过冷易刺激肠蠕动,导致腹泻,使营养物质流失,所以适宜的食物温度非常重要。

1.3.4食物烹调

烹调食物时,应少盐,忌辛辣。尽量切碎炖烂,并选择优质蛋白高的鱼、肉、蛋、豆制品作为蛋白质的主要来源,在不影响病情的情况下尽量满足患者的饮食习惯,如就餐习惯、爱吃的食物等,努力营造良好的就餐环境,以刺激食欲,增进饮食。

1.3.5食后观察

注意观察进食后有无不适,如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腹泻等,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2术后保健治疗药膳

2.1陈皮大枣饮

陈皮1块,大枣3枚。大枣去核与陈皮共煎取汁150mL,每日1次。此食疗方具有行气健脾之功效。经研究证明,陈皮对胃肠道平滑肌有温和的刺激作用,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和消除肠道积气。同时还能使血清中T淋巴细胞E玫瑰花环形成率显著增强,促进体液及细胞免疫[3]。大枣中的乙基-D呋喃葡萄糖甙衍生物对5-羟色胺和组织有对抗作用,可抑制癌细胞的增殖而有抗癌作用[4]。

2.2枸杞瘦肉甲鱼汤

枸杞子40g,瘦猪肉150g,甲鱼500g。将枸杞子洗净,猪肉切细丝,甲鱼去内脏切块,齐放锅内,加水适量炖熟,撒食盐等调味,佐餐。每日适量常服。本膳滋阴养血,补益肝肾,治疗胃癌术后体弱、贫血。

2.3蔗姜饮

甘蔗、生姜各适量。取甘蔗压汁半杯,生姜汁1匙,和匀炖即成。每周2次,炖温后服用。具有和中健胃作用,适宜胃癌术后。

2.4莱菔粥

莱菔子30g,粳米适量。先将莱菔子炒熟后,与粳米共煮成粥。每日1次,早餐服食,此药方有消积除胀之功效,腹胀明显者可选用。

3体会

情志及饮食营养护理与手术患者的康复有密切关系,机体组织从创伤到组织愈合需要足够的营养。胃癌术后患者,因受肿瘤的侵害和手术的创伤,热量需要明显增加,又因术后短时间内胃肠道不能进食,更易缺乏营养,影响机体康复。本组病例通过术后合理的情志调节及饮食护理均顺利康复,未发生吻合口瘘及其他合并症,体质量甚至超过入院时的水平。因此,胃癌术后情志和饮食营养护理是保证患者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必要措施,为下一步治疗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孙秀娣,牧人,周有尚,等.中国1990—1992年胃癌死亡调查分析[J].中华肿瘤杂志,2002,24(1):4-8.

[2]邓君明,麦康森,艾庆辉,等.鱼类蛋白质周转代谢的研究进展[J].中国水产科学,2007,5(1):22-25.

术后护理论文第7篇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重建膝关节僵硬

目前,膝前交叉韧带重建是韧带断裂后重获膝关节正常功能的最佳治疗方式。由于技术条件限制及治疗措施差异,韧带重建的手术疗效也不尽相同。处理不恰当,往往会产生一些术后并发症,如关节僵硬等[1]。自2002~2006年,作者共接诊了15例在外院行韧带重建术后关节僵硬的患者。现对这些情况进行回顾性总结,旨在分析其原因,探讨其对策,以预防韧带重建术后关节僵硬的发生。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自2002年1月~2006年6月,作者共接诊了外院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发生关节僵硬15例患者,其中男11例,女4例,年龄23~45岁,平均32.5岁。韧带重建方式:单纯切开手术4例,切开重建石膏固定8例,关节镜下重建石膏固定2例,全关节镜下重建1例。韧带材料:BPTB9例,腘绳肌6例。术前膝关节活动度30°~90°,平均65.3°。Lysholm评分43~65分,平均49.8分。

1.2手术方式

本组资料全部采用腰硬麻醉下全关节镜松解术,无1例切开松解。ACL重建术后黏连部位多位于髁间窝。镜下松解重点是清理髁间窝内条索样黏连带及瘢痕组织。大多情况下因髁间窝填塞,影响镜下视野,宜先钝性扇形分离,以形成工作腔隙,仔细分离韧带周围瘢痕与黏连带,直视下将黏连带及瘢痕组织刨除,注意保护好ACL。正确认识条索样黏连带与正常韧带在镜下形态、走形方向等方面的差异,是防止误刨ACL的关键。镜下松解与手法扳拿相结合,扳拿适可而止,避免暴力引起ACL断裂或伸膝装置的损伤。

1.3术后康复

术后即给予CPM机被动活动膝关节,每日2~3次,每次0.5~1h。常规服用NSAIDS药物镇痛,鼓励床上主动膝关节功能康复。麻醉清醒后,允许病人拄拐保护下部分负重活动。

2结果

2.1膝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关节僵硬产生原因

根据责任来源,僵硬原因可分为医源性因素、病人因素。具体分布见表1。表115例病例僵硬原因资料

2.2治疗方式对膝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关节僵硬的影响

本组资料中,切开手术12例,手术后应用石膏10例,关节镜手术2例。具体分布如表2。表215例病例的治疗方式统计

2.3膝关节僵硬关节镜松解术后疗效

本组资料全部在关节镜下松解。手术前后活动度,Lysholm评分明显改善(P<0.01),见表3。表315例病例关节镜松解前后疗效比较

3讨论

3.1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僵硬原因

韧带重建术后良好的关节功能有赖于术中韧带位点准确定位[2~5]、可靠固定、术后恰当治疗。通过本组资料分析,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僵硬原因与下列因素有关:(1)治疗措施不恰当。膝关节切开重建ACL,术后石膏固定,不注重或术后无法进行及时、有效的功能康复,导致膝关节内外出现黏连,是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僵硬最常见原因。(2)术中韧带骨道定位偏差。操作技术缺陷,术中忽视位点标记点正确应用,是引起韧带位点偏移常见原因。缺乏必要的韧带重建专用工具,徒手定位,也是导致定位点不准确原因之一。沈灏等[3]报道了194例ACL重建,36例出现定位失误,其中2例失误不可挽回。本组15例资料中,3例因定位错误导致术后关节僵硬。(3)康复训练不及时或不完善。关节内手术,不论创伤大小,都有关节黏连可能。本组15例资料中,2例因康复训练因素术后膝关节出现僵硬。因此,必须注重术后早期的功能康复。

3.2术后僵硬的处理

一旦僵硬形成,如保守治疗无效,应尽早考虑手术松解,首选关节镜下松解。松解时机应恰当,作者认为最好在术后2~6个月内进行。2个月后韧带与骨已初步愈合[6],黏连相对较轻,松解容易,对康复影响小,术后疗效肯定。术中既要兼顾关节活动度最大化,又要避免重建的韧带断裂。对位点异常病例,如果严重影响活动度恢复或发生断裂,可考虑同期或Ⅱ期韧带翻修手术。本组资料全部在关节镜下进行,12例病程小于6个月,术后活动度恢复至100°~130°。3例病程大于6个月,其中1例韧带位点异常,松解过程中韧带断裂,Ⅱ期行韧带翻修。

3.3韧带重建术后关节僵硬的预防措施及对策

膝关节韧带重建术后满意疗效的取得,有赖于手术技术的正确应用、术后恰当的治疗及功能锻炼。通过对本组资料分析,作者体会到避免关节僵硬,应注意下列注意事项并采取相应对策。

3.3.1术中充分暴露及利用定位标记的骨性结构,最好应用专用器械,做到准确定位,为术后功能康复提供良好的手术保证。

3.3.2摒弃陈旧的治疗措施,转变治疗理念。前交叉韧带重建尽可能在关节镜下进行,术后避免应用石膏固定,在不影响韧带稳定性前提下,早期开展功能锻炼,避免关节内黏连的发生。

3.3.3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警惕关节僵硬的发生。一旦关节内黏连形成,尽早行关节镜下松解手术。如韧带位点异常影响活动度改善,或发生韧带断裂,可行韧带翻修或留待Ⅱ期处理。

【参考文献】

[1]MajewskiM,KentschA.ANewtechniqueforarthroscopicmanagementofpainfulstiffkneeafteranteriorcruciateligamentreconstructionduetofemoralmalpositon[J].KneeSurgSportsTraumatolArthrosc,2002,10(6):335-339.

[2]李大刚,吴志伟,杨俊,等.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位点的选择与固定[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6,21(8):622-624.

[3]沈灏,蒋垚,赵金忠,等.关节镜下前十字韧带重建术术中失误原因的分析与对策[J].中华骨科杂志,2003,23:396-399.

[4]夏亚一,孙正义,黑坂昌弘,等.应用半腱肌、股薄肌和髌韧带在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65例[J].中华创伤杂志,2001,17:347-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