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中职语文课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3-22 17:44:10
中职语文课论文

中职语文课论文第1篇

现代中职生思想活跃,求新、求异、求变的意识和欲望强烈。鉴于此,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改变传统的课文教学方式,变讲读课文为学生自己演绎课文,努力实现课堂教学形式的新颖多样,以课堂教学充盈的情致和韵味激发教学情感,增强学生心理投入,发展学生积极学习语文的情感态度。在教学《古希腊的石头》时,我选择了合适的音乐配音,指导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后,把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即时扩写和仿写训练。而对于《祝福》一课,我则在初读课文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改编课文为小剧目,让学生分角色尽情发挥,用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等方式展示课文内容,表达内心情感。这种对课文的演绎过程不仅增添了语文学习的新意和趣味,给学生一种轻松、畅快的心理感受,更有利于学生领会课文的内涵,感受课文在意境、语言和立意方面的独到之处。

二、引导问题合作探究,深化学生独立学习语文的情感投入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是现代教育理念倡导的新型学习方式,是突出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行为诠释。中职语文教师要树立与时展相适应的教学观和学习观,把“改变学习方式,提升学习水平”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以恰如其分的“问题”作导向,引导学生开展教学问题的小组合作讨论、操作、交流等系列合作探究活动,用探究打破学生内心的“平静”,激起学生思维活动的“波澜”,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深化学生独立学习语文的情感投入。如教学选读课文《等待散场》时,我就在引导学生自读后,设置了如下的探究问题:

(1)这篇课文以什么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2)剧场里演出的《天鹅湖》对文章有什么特殊寓意?彰显了什么主题?

(3)这篇文章有哪几个场面描写?(找出相应的句子加以标注)

(4)文章哪些地方描写了让“我”久久不得释怀的情感。

(5)小伙子和妙龄女郎到底遭遇了什么?

(6)文章如何通过“我”的“晚点”而去“感受爱情”。组织学生对这些教学问题展开合作探究。有问题做导向,学生学有目标、议有方向,学习自然地由被动转为主动,课堂自然变得精彩而灵动。

三、建立科学的评价方式,愉悦学生自信学习语文的情感体验

中职语文课论文第2篇

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课堂管理问题十分突出。学生不认真听讲、玩手机、吃零食、交头接耳、看课外读物、打瞌睡、迟到等现象严重干扰了语文课堂的正常进行。课堂秩序混乱,课后环节也无法有序开展,有些同学不做课后作业,少写或找人,应付了事,这直接影响了下一次上课的复习和新课进度。课堂管理成了一件令语文老师十分头疼的事。

二、问题分析

1.生源质量一般。初中毕业生中成绩突出的学生大部分被重点中学和普通中学录取了,到中职学校就读的多是成绩平平且不愿失学的学生。他们大多学习基础差,不自信、不勤奋、易受挫,缺乏探索精神。

2.学生年龄、心理特点。中职学生大多是十六七岁,且是独生子,知识的宽度和广度不足,社会阅历更不足,这些情况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他们的语文学习。并且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逆反情绪严重,不能理性学习,兴趣成了学习的方向标;个人意识强,集体意识差,无视课堂纪律。

3.语文学科的独特特点。语文是基础工具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它的知识序列性差,学习语文周期长、见效慢,这就特别要强调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尤其是情感因素。

4.中职语文课的地位。中职学校的语文课是基础课,是为学生学好专业课服务的。虽然语文课重要,但相对来说,学生学习专业课的积极性更高一些,而不愿把时间花在语文学习上。

5.语文课教学条件简陋。大多数情况下,上语文课时学生面对的是毫无新鲜感的同一间教室、同一块黑板,很少有机会使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

6.学习环境封闭。学校是寄宿制管理,大多数同学是第一次住校生活学习。长时间地在校生活难免会让他们产生烦躁厌学情绪。

7.语文无用论。上海市同济大学、华东师大等六所高校自主招生测试密集举行,考生人数逾万。有4所高校要么是理科生不考语文,要么是全部考生只考数学和英语两科。据一位高校招办老师解释,自主招生之所以考英语不考语文,是因为英语有利于学生的学科发展,英语不好往往没有前途。(2010年1月24日《长江日报》)学好语文并不能带来直接的既得利益,例如评职称、考研究生等,所以语文日渐受冷落。然而,功利色彩明显的学习动机,无疑将会把学生引向一个人文品质缺失的可怕境地。“语文无用论”的泛起在国力日益强大的现实环境中显得极不正常。自主考试科目轻视甚至排斥语文学科的现象突出,令人担忧。毕竟,考试的指挥棒直接引导着学生的学习方向。中职学生在对待语文课时也表现出了“语文无用论”的态度,他们认为来学校是为了学技术的,将来不当作家,不当诗人,没必要多学语文,够用就行。

以上这些问题综合起来或轻或重地影响了语文教学,所以也就影响了语文课堂管理。

三、解决办法

语文老师作为一个个体,不可能也没能力同时解决影响语文课的种种不利因素。这时语文老师应该向内求助,不断超越提升自己,在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将语文课讲的精彩的同时,还要掌握一些课堂管理的方法,开创一种“人和”局面,即教师与学生的和谐共处。那么建立一个开放、包容、有序的语文课堂环境就容易多了。

1.做一个幽默、责任心强、和蔼开朗的好老师,做一个主动关注、了解学生,善于和学生沟通的好老师。在我国第26个教师节前夕,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进行的一项专题调研发现,学生们认为一名优秀的老师身上应该具备的最主要特征依次为:富有幽默感(23.52%),责任心强、尊重和关爱同学(23.42%),和蔼、开朗(21.72%)。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学生希望老师最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36.21%)和思想道德水平(31.89%),其次为学业和身体健康方面以及人身安全和其他。这充分表明学生普遍有被老师关注、了解、沟通的内在需要与渴望。(2010年9月10日《中国青年报》)比如我常向学生学习方言,使用一些网络语言,讲一些笑话故事,和学生一起唱歌等等。老师自己的心态要阳光、乐观、积极、包容。学生不讲理,老师不能不讲理。我把自己的QQ号和手机号向全班同学公布,鼓励和邀请每一位同学和我沟通交流。这些方式使我获得了更多的学生信息,增进了师生友谊,让我在课堂管理中做到有的放矢,轻松自如。

2.任用更多的语文课代表和志愿者。鼓励学生毛遂自荐当语文课代表,一般会有七八个同学举手,那么就将这些同学全部任命为课代表,能起到规模效应。以后将语文课的好多事务平均分配给他们去做,比如收发、统计作业,做课上小组辩论的组织者、发言人等等,还要不时地让那些不是语文课代表的同学来做志愿者,以此来扩大参与语文课事务的人数。老师要经常公开表扬他们,也要优先推荐他们参与学校事务,在学期、年度评先进,进入校团委、校学生会及社团组织,向报纸杂志投稿时也要优先推荐他们等。这些同学是语文课的中坚分子,他们会感染和吸引更多的人团结在他们周围,也就更加有利于语文教学的开展和课堂的管理和稳定。

3.突破陈规,营造新意,创造有利的契机。老师在课前三分钟就应走进教室,和学生们聊聊天,了解他们最关心什么。这样做既了解了学生的情况,稳定了学生的情绪,又联络了师生情感,有效地提高了课堂管理的效率。我上课时不要求值日干部喊起立的,铃声响过我会拍拍手说一声:“孩子们上课啦!”教室立刻就安静下来了。

4.课堂纪律大家管。利用学习应用文“建议书”的机会,我向学生发出倡议,让他们写作《如何管理语文课堂纪律》的建议书,经过同同学们商讨,从中选定了几条可操作的建议:(1)为大家唱一首歌,或者说个笑话、讲个故事。(2)做一件好人好事。(3)成立语文课纪律管理委员会。由五位大家公认的公平、公正,有爱心、有辨别力的同学组成,对课堂上发生的纪律问题该怎么管和老师一起决定。

5.在授课过程中发现有个别同学注意力不集中,在干别的事,不要在讲台上大声点名指责,而应微笑着用眼神示意他,或示意他周围的同学提醒他,或者老师走到他跟前轻轻敲一敲他的课桌,这些柔性的管理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6.换位体验,请学生当老师。我经常会请那些自我约束力不强还心存侥幸的同学做我的助教,邀请他到讲台前听课,还要请他观察并处理课堂的纪律情况。这样做可以一举多得,这些同学往往比坐回他自己的座位上听课效果要好,既锻炼增强了他的自我约束力,还维护了课堂纪律。

7.从国学中寻找语文课堂管理的源泉。学生人手一册《弟子规》,每次上语文课先诵读一段《弟子规》:见人善/即思齐……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诵读之后学生的情绪明显就稳定下来了,上课时更能集中注意力了,课堂纪律也就有序多了。让学生领略国学的魅力有助于净化学生的心灵,使其懂得笃志勤学的道理,养成自我约束的好习惯。

中职语文课论文第3篇

【关键词】岗位需要;职业;情境;理念;模式

中等职业教育语文(简称“中职语文”,下同)课程的开发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滞后于高等职业课程的开发。而文化课尤其是语文课的开发又滞后于专业课。语文课的地位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逐渐式微甚至基本退出了基础课的序列,不是由于语文课的作用降低了,而是由于语文课没有适应新一轮课程转型的需要。因此,语文课的开发具有紧迫性。而如何开发语文课,既需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又需要新型具有更宽视野和跨界能力的语文教师,这些都使语文课的开发成为瓶颈。但是,语文课完全可以借用其他课程的先进理念。那么,中职语文课如何开发呢?

一、 中职语文课程开发的依据。

1.宏观上,中职教育的体制机制人为地制造了语文课程的双重特征,基础性和应用性是语文课程改革和教材开发的优先考虑因素。中职在教育体制中成为一个特殊的分支。其特殊性表现在,中职因为体制机制决定了其毕业生的人字分流。一部分毕业生继续参加高等职业教育,一部分从此走向社会。正是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中职承担着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职能,既要照顾到即将进入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部分学生的需要,更要照顾到即将进入社会的学生长远发展的需要。从年龄、社会经验和阅历以及成熟度来看,中职毕业生处于明显的劣势,他们无法与普通高校和高职学生竞争。因此,他们需要获得更多的应用知识以迅速弥补因为年龄以及知识结构等原因带来的竞争力的不足。满足学生应用需要是中职教育各学科的基本任务。如果忽略了应用性需要,无疑对毕业后进入社会的中职学生来说是教育的不公,也对其终身发展造成困难。因此,课程的应用性需要是课程内容改革以及课程设计中优先考虑的问题。面对中职教育的双重职能,课程也就需要照顾到两类学生的需要,因此,注重应用性与注重基础性的双重需要是课程改革的前瞻性设计因素。而教材是课程理念的集中显现。作为课程理念终端的教材,必须把基础性和应用性的双重需要作为教材改革的重要依据。

2.中观上,职业和岗位的需要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特定要求,这就决定语文必须满足职业岗位的文化素养方面的需要。劳动者的素质由两部分组成:专业知识及技能等技术性因素;工作态度、沟通能力、职业道德等人文素养。二者交织相互影响。简单说,一部分是与物质打交道,一部分是与人打交道。体现在与人打交道上主要是语言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中职语文课既注重人文精神的提升也注重表达应用的职业要求。尤其是职业岗位能力具有的任务性、情境性、目的性,为语文在职业服务方面提供了内容上的特定要求。因此,职业需要决定人才标准,人才标准决定课程理念,课程理念决定课程开发。

3.微观上,从形而下的手段看,语文学科自身内蕴与外显互逆的特征决定了中职语文人文素养的形成需要文化的沉淀,也需要环境的熏陶和家庭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却有着两个互逆的过程。一个是文化的内蕴,这需要具有人文精神的著作来实施,而将思想和情感有序地呈现出来则是语文作为工具的重要任务。

二、语文课程开发的理念。

1.内容上体现“兼容职业,有所区分”的理念。语文课程在内容导向上,应该兼容职业。不同的专业对应不同的职业。因此,不同专业的中职语文课程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具有各自的匹配性。不同专业学生的个性化需要再次将语文从单一引向多元。也就是说,不同专业的学生共同学习同一本语文书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语文在选文上,应该着重体现专业和职业的需要。例如,医学相关的专业,在选文上则应偏重医学科普文,医古文。在人文精神上也应体现以医疗卫生系统有突出贡献的人物传记等作为培养人文素养的来源。而旅游专业的学生应偏重传统文化的发掘和旅游产品开发中的文化因素。兼容就能尽快适应职业的需要。而语文课毕竟不是专业课,不是要解决专业问题,而是解决职业生涯中能够应用的文化需要。而现今中职语文的选文在文化素养方面是普适性的,因为针对所有专业,因此不具有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殊性。有一些所谓经典的文章,其中所传递的人文素养在许多特殊性的职业中几乎没有正面的作用。比如,忧患的意识和抨击黑暗的文章在与人的交往中有诸多的害处而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少有建造。一旦负性事件进入人际关系中,绝不能采取负面手段而只能采取正面手段。因此在选文上应当与职业趋同,与职业范围和职业要求相吻合。这就是所谓兼容职业。学习领域的来源基于岗位分析或者工作过程的分析。所谓有所区分,就是不同的专业应有不同的课程内容。这就衍生出更具针对性的微型课程或者校本课程。虽然从名称上没有太大的不同,但是从内容上,课程已经呈现了个别差异性。

2.模块构建体现“能力核心,兼顾知识”。语文双基的基本能力多半是一种方法能力。方法能力是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与职业相关的能力不仅包括方法能力,更重要的是解决职业岗位中具体情境的综合能力。语文中的听说读写要求针对所有学生是一般性的要求。而职业中的听说读写则是特殊性的。例如,医古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许多的典籍中所蕴涵的理念对现代医学依然具有直接的启发意义。诺奖得主屠呦呦从医古文中受到直接的启发而找到抗疟药物就是典型例子。看懂这些医古文既需要运用词类活用、固定用法和特殊句式的能力,更需要了解一定的医理和医学特殊用语。比如,典籍中的脉数,就是现代医学中的心跳加速。如果不能理解脉象理论,就无法解释脉数。因此,语文课要准确定位能力目标和课程标准,建立合适的能力梯度体系。能力虽然是抽象的,但是,能力也可以在技术路线的蓝图下从抽象变为具体可以操作的程序和步骤乃至量化。这个可以从利物浦沟通能力量表的模式中受到启发。根据岗位需要将工作过程和工作环境中的语言表达等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的需要予以序化。因此,以能力核心的知识构架是可行的。

三、构建“情境――达标”为主线,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辅线的双线教学模式。

文化课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组织教学上,使得课堂教学越来越枯燥无味。加上微信时代,学生阅读长文的耐心逐渐丧失,导致阅读能力逐步下降。传统教学方法局限性越来越明显,既不能满足时代需要也无法满足职业岗位需要。实际上,内容决定形式,因此,课程内容决定教学模式。语文作为文化课,在职业岗位中,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的高度合一,使得能力必须体现在情境之中,并且能力以任务的形式得以实施。所以,情境性和任务性成为能力外显的重要途径。根据课程内容高度职业化的需要,必须在教学模式上与课程内容相匹配。“情境―达标”教学模式的基本图式是――“分析职业情境――制定教学目标――创设职业情境――实施达标教学――进行达标评价”。这种教学模式满足了相对集中于某一特定且具体化的职业情境的要求。而“任务驱动教学法”更能体现以任务为导向,以问题为核心的职场情境。特别在应用文的写作中,由于应用文在不同的岗位中有其特定要求,因此,情境性更为明显。比如,产品的上市营销策划方案和医案的写作,都是极具职业情境的。因此,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能很好满足内容要求。这些教学模式的好处是激发学生的探究式学习能力。尤其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评价体系以“过程评价”为核心,以“达标”为最低质量标准的“过程-达标”评价模式,重视笔记、学案、作业、合作、调研的过程。

从课程评价的体系上看,知识点将逐渐淡化而凸显学习过程的重要性。因为学习过程才是学习效率的保证。并且,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强化。比如,调查报告的写作,其重点不在文章的结构和写作的具体技巧。而在于调研的过程中学生常常有意外的收获。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学会调研方法,至少要学会谈话做笔记,也要制订调查表格。这其中所谓表达能力在谈话中自然得到了体现,而请人填写表格既涉及沟通能力,也涉及到表格的制作,问卷的设计等知识点。而学生在调研过程中的多种收获则不是在课堂上能得到的。至于调查报告的行文,其质量评价体现在最低的格式要求必须达标,而主要过程比如笔记和调查表格以及调查报告作品才是核心。过程评价最终量化需要根据内容来决定。许多人对课文的学习过程如何量化表现出困惑。实际上,当课文的选文确定为与职业高度相关时,评价也就迎刃而解。比如,说明文单元如何考核呢?说明方法的学习运用在具体的职业情境中,就有了职业化的任务。而说明文以故事呈现内容的叙事式方式就是说明文以及科普文的新模式。如《舌尖上的中国》就是采用这样的模式。情境性在其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那么,只要能够从例文中找出说明方法的运用就是最低标准,而过程在体现在说明方法在不同职业情境中完成不同任务上。比如,运用不同的说明方法介绍一种产品或者一种疾病或者一种技术手段。有具体也有抽象,但是都离不开说明方法这一知识点在情境中的运用。“过程-达标”模式的操作必须细化和量化。使目标可以层层分解。“过程-达标”模式的操作程序可以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创设情景,提出、明确问题。第二步:师生互动,分析、解决问题。第三步:反馈评价,小结、矫正问题。评价模式反制教学过程,只有调动了学生,才能扭转教学过程的被动,形成高效课堂。这样就彻底地将教师从组织教学的忙碌中释放出来。

中职语文课的开发,理念必须先行。有了合适的开发理念,语文将逐步适应职业的需要,与职业的兼容将给语文课带来新的转型。

参考文献:

[1]王斌华.校本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一) [J].职业技术教育,2006(01)

中职语文课论文第4篇

关键词 主动性;增强自信;主体作用

中职语文综合教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习惯,使其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了解语文学科的思维方式。相信这样的语文课一定会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的快乐。使学生有切实的收获。

1 依据专业特色,落实教育目标

必须依据专业特色落实教育目标明确语文教学的侧重点。以营销专业和文秘专业为例,营销专业学生语文教学的重点是能耐心仔细倾听他人说话,用普通话准确表达自己的意图完成产品介绍.有一定的文字理解能力.有很好的团队合作能力,有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主:而文秘专业学生语文教学的重点除了以上营销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外,还要培养他们写应用文的能力、阅读能力、书法能力、实写作文能力等。

2 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说到现在的学生应多表扬少批评,有的老师就会抱怨说,我整堂课都在表扬,可他们就是不学,现在的学生太难教了。实际上这是对表扬的片面理解,一味的表扬不仅不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会适得其反。苏霍姆林斯基说:"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类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因此,不仅要表扬,还要在激发学生的兴趣上面下功夫。一个好的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兴趣的培养和激发,我在教学中就非常重视这一点。教学中只有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以巨大的情绪力量感染学生,激发创造的潜能;教师不能盲目教学,必须根据课堂信息反馈灵活调整自己的教法。要记住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建立在教师有民主的理念、渊博的学识、形象的语言、思辨的哲理、灵动的教法上,而不是简单的和尚念经似的知识传授。

3 培养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 ,增强自信

语文综合教学提倡"全民"参与,强调培养学生的竞争意和竞争能力实行语文综合教学的过程中,学校每年都组织种大赛,谁文章写得好,字写得漂亮,谁就参加比赛;谁讲得精彩,谁就能赢得荣誉,"唯书"、"唯纲",使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增强自信,锻炼能力,从而在毕业走向社会后,很快融人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4 创造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这方面,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创设课堂情趣的载体,使学生体会到语文就在自己身边,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的同时还要努力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活应该是有趣的、有意义的。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在具体、直观、形象的生活情趣中学习语文知识。生活中有许多语文问题,它们都可以和教材内容"链接"而进入课堂,因此有必要充分利用这些内容,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生活情境来活化语文文本,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5 赏识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在激励中成长

十五、六岁的中职学生,正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他们非常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也就是"爱面子"。因此,作为教师必须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和心理特点,注意发现其每一个闪光点去加以赞赏,给予鼓励。比如:我在设计课堂提问时,一开始尽量问一些简单易答的集体性问题,待他们回答后,再加上一句:"你们真聪明,老师很高兴!"随着课程的推进,逐步加大问题难度,在学生回答时,除始终给予赞许的目光外,对回答基本正确的,我会说:"你真棒!""你真行!"等表扬性语言,回答与答案差距较大的,我也不会直接给予否定,而是说:"你能从某某方面考虑这很好,但是不是更应该从什么什么方面理解呢·再思考一下,一定会有更好的答案。"这样一来,批评就变成了艺术,学生的思维也更加活跃,如果说直接的否定是"堵"的话,这就是"疏",效果明显不同。因此,我们作为语文教师要比其它学科教师更会"疏"而不是"堵",让学生在"疏"中成长,他们会更加愉悦,这也符合"人都爱听好听话"的常规,因此,我们一定要学会赏识教育。

6 多媒体使用,培养学生分析信息的技能

现代 社会,许多国家语文课程不仅规定要求具有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力,而且要求他们在面对繁杂的信息资料时,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比较鉴别能力、探究能力和独立创造能力。

目前,我国信息技术的迅速 发展 ,为信息技术在语文 教育 中的运用提供了前提条件。让学生了解媒体的多样性,并学会运用现代技术,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把媒体的使用列为提高阅读和写作质量的重要途径,向学生介绍各种形式的媒体:如杂志、报纸、广播、电视、电影,培养学生利用相关技术收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技能。

7 采用参与性教学方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中职语文课论文第5篇

(一)当前中职学校语文课堂教学管理模式。当前语文课堂的教学主流思想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思想,即传道授业的思想。在传统的教学思想中,教师授课主旨在于将教材内的知识点阐述解释,在课堂中将更多的精力放于有关课程内容的教授;而大部分的教学模式遵从老套的知识传授模式,对教材基本知识进行讲解,划出重点,以说教为主。语文课堂的管理模式较为混乱,部分教师在确保课堂纪律的情况下进行教学,也有部分教师甚至任由学生出现种种不良的课堂行为继续教学。总之,当前我国中职学校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相对老套陈旧,由此出现多种课堂教学管理中的问题。

(二)当前中职学校语文课堂教学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由于中职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理念偏重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素养,因而在培养方案中出现重技能轻基础知识的问题,最明显的表现在于基础课程的课时设置少,关注低。中职学校中语文课程属于基础性课程,课时设置相对少,而在课堂中学生与教师所出现的问题尤其显著。中职学校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所出现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课堂行为失范问题。学生在课堂中挑战教师权威,无视课堂纪律,迟到、早退、旷课、睡觉、聊天、打闹、玩数码设备,甚至于课堂中请假取快递的行为时有发生。其次,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价值观问题,普遍反映出“重实践,轻知识”,多元化的学习目标导致其内心的茫然,对语文课程的学习无兴趣,学习自觉性很差。而中职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管理中所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对于课堂管理的能力偏低,对于学生出现课堂失范行为表现为无可奈何,往往放任自流;二是教师的教学技能与教学方法有待商榷,在面对接受能力差、接受速度慢的学生时,许多中职学校语文教师在课堂表现出的态度比较消极,导致了教学热情度下降。

(三)当前中职学校语文课堂教学目标与学生语文水平能力之间的差距。中职学校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指向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能力,能够运用基本的语文基础知识运用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并能够掌握较为熟练的语言表达与文字表达能力。尤其对于中职学校的文科生而言,语言表达与文字表达能力在将来学生职业生涯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中职学校学生对于文字辨识能力以及书写能力都远达不到高中教育水准。特别是中职学校学生关于生僻字辨识以及成语俗语的理解都相当不乐观。中职学校学生长期受到应试教育观念的熏陶,依赖于寻找问题的“标准答案”,依赖于老师所给出的“唯一答案”,对于问题的分析与解释能力较差。在书面表达方面更是令人担忧,逻辑关系混乱、语言匮乏、错别字连篇。诸如此类的问题应引起中职学校语文课堂教学者的重视。

二、中职学校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创新对策

(一)中职学校语文课堂教学的理念创新。应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理。首先,进行诊断性教学评价,弄清楚学生在此前的学习状况,学生在学习上的经验、兴趣、积极性、理解程度等,明确学生对学习的准备情况、问题所在和适应性等,学生是否具备了学习所需要的能力等,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内容哪些已经掌握了、哪些还没有掌握。它是开展有效的教学而进行的一种摸底性评价。其次,针对学生的不同特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制订差异化的教学方案,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横向和纵向的评价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中职学校语文教师应根据当今学生的价值观与理念,适时革新语文课堂教学理念。放下架子,摒弃老套教学理念,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获取知识的需求与可接受的方式对自身教学理念进行革新。例如,当前中职学校的学生基本是“95后”,他们对于新兴事物的兴趣较大,多数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与喜好,教师可以采用较为潮流的话语与学生沟通,形成一个共通的意义空间,如此的改变能提高学生在语文课堂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中职学校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创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例如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式教学是根据对于某种特定问题的提问,提点学生对于某种特定问题个人的观点,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文字表达能力;讨论式教学将课堂作为一个辩论场,鼓励学生互相之间交流观点与想法,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激活课堂的活跃度;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直观地为学生提供教学思路与教学内容,并可以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影视资料,激发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思考。在中职学校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创新中,最主要是颠覆以往课堂的模式,不是一对多说教式关于知识的传播,而是让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平等的对话交流平台。

(三)中职学校学生管理方式的创新。关于学生管理方式的创新是使学生形成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的机制。课堂应具有开放性,尊重学生主体,承认学生差异,扬个人之所长避个人之所短,充分尊重学生。出现失范问题时不是老师大声呵斥或教导,而是让学生产生自我端正自己的语文学习态度,明确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建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有效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教师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应是引导与交流,不能不断地强调与威胁,而是有一个关于学生自我管理的奖励机制,让学生之间互相监督。

(四)中职学校语文教师激励机制的创新。评判教师优秀的标准应主要在于课堂教学。从学校层面来看,应加强语文课程作为一种基础性课程的重要性,从课程的设置与安排中有一定的体现。并重视对教师听课制度的建立,形成奖励机制。构建多元评估教学的方法,包括学生对于语文教师课堂授课方式、授课热情、对学生的关注度等方面对语文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估。

中职语文课论文第6篇

从时展的需求看,当今世界日益激烈的竞争,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单纯的科学技术竞争,更是人文素质、人文精神、人文眼光的更深层面的竞争。底子薄,文学素养差,又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的中职学生要成为高技能人才,还要注重素质的培养,特别是人文素质的培养。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播、环境熏陶及自身实践,内化为人格、旗帜、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通过教育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怎么做事、怎么生存、怎么与他人合作共事,引导他们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追求人的完美,发展人性、完善人格、陶冶情操。

二、突出实用性的特点,推进语文教育为生活与工作服务

面对中职学生的就业需求,语文教育内容应强调学以致用,重点考虑学生怎样很快适应毕业后投入工作的需要,这应是中职语文教育的核心部分。中职语文教育要同社会和市场需求对接。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要思考职校生应该具有怎样的语文素质才能适合市场的需要。这时的语文教育内容把重点放在学生练习与实践各种实际工作所需的应用文,比如广告、新闻报道、设计说明、讨论记录、笔记及各种报告等。不要重复纸上谈兵的故事,要重在应用,走出课堂,组织活动,参加实践,动手练笔。职教语文教育要与社会、信息沟通对接。现代社会已经是信息化的社会,高科技已经在平时工作与生活中处处应用,学生要很轻松地适应这样的社会需求,学会接受信息、处理信息与利用信息,这样才能适应如今职场的工作需求。当然,现代化的生活、生产方式都需要学生通过现代化的通信工具通话、交流信息,有了这些能力学生才能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信息时代的发展与推进,使传统语文教学日益显得尴尬与不适应,探索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将利用网络等现代教育手段与流行文化对学生的影响,给中职语文教育带来崭新的气象和面貌。与以往相比,利用网络等现代教育手段,重视创造性思维,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令其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突出职业性的特点,强化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应用

中职语文课论文第7篇

【关键词】中职语文 人文教育 人文精神 对策

引言

职业教育在培养社会现代化所需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型人才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学生量的不断增加,职业教育不能忽视学生“质”的提高。良好的人文素养有益于学生未来职业的发展。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教学的情况来看,中职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普遍不乐观。为了迎合现实社会的需求,学校过分重视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存在着重专业、轻素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

一、何为人文精神与其内涵概述

“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文明时期,自14世纪起,随着欧洲的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由此迎来了 16 世纪蔓延整个西欧的文艺复兴运动,在这一期间的人文精神主要是反对神权,反对神性对人性的压抑。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文艺复兴以后,18 世纪启蒙学派把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思想具体化为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思想观念并且一直延续到现在,主张以人为本来解释世界,确定价值和人生意义。

而在中国自古即有关于人文的阐述,早在《易经·贲卦》象辞上讲:“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回顾历史,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根基深厚且源远流长,注重气节、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被丰富和改变。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处处彰显其人文主义内涵,其学科的属性也决定了其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绝对优势。语文教科书往往由文质兼美的课文组成,所选用的文章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在里面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人文内容,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能体现出思辨之美、语言之美、自然之美、人生之美,这不仅有利于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能让学生形成独特的语文感悟能力及审美创新能力,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总的来讲,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其实际就是一种精神培植,就是个体精神经验的丰富、个性生命的成长、生命本体的活跃及文化涵养的加深,是人文教育的最佳途径,为此,作为中职的语文教师必须对语文人文教育高度重视,为提升学生的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中职语文教材人文内涵的内涵与特征

(一)中职语文教材人文内涵的内涵

前文已经提到,语文教科书往往由文质兼美的课文组成,所选用的文章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在里面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人文内容,这些思想内容和人文内容自始至终穿插于人的思维与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之中,在教材中体现出了以人为本,其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人格品位,提高学生的人性品质。中职学生的年龄还是比较的小,在思维方式方面比起成年人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而在教材中,由于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拓展思维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中职语文阅读教材人文内涵的特征

作为一门是十分重要的学科,语文在文化传承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传承文化和创造文化的作用,中职语文教材在编排上首先展现汉语所具有的特色,继而以此为承载体,反映出人文内涵的基本特征。

一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教师要学会为学生创造出一种易于理解人文性的氛围里,这样可以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构建出属于自己的情感世界,将学生置于积极的情感状态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例如在课文《鸿门宴》中,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先带有感彩地诵读全文,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全面感受文中的想要表达的中心大意,这种带有情感性的教学特点可以将学生带入作品的特定情境中,就会更加容易地激发出学生各自的情感世界。

另一方面,学生可以获得体验的感受。中职语文阅读教材强调主体意识,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人,而且还能在学习的实践中去寻求、体验、创造生活的意义,去体验自身这些感彩和课文所传达的感彩的互动。例如在《琵琶行》中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学生在学习中完全能够验到作者的内心情感,并且与之融为一体。

三、新课程背景下的中职语文人文教育的缺失

(一)存在着实用主义倾向

目前我国教育的考试制度得语文教学中的实用主义色彩浓厚,教师所教授的一切,学生所学习的一切,从根本上讲都是为了考试,考试成绩成了语文教学的最重要最直接的目的,这就严重的偏离了语文教学的目的、意义,偏离了正常健康的教学轨道。学生由于忙于应付考试,没有认真体会教材所体现的人文内涵。

(二)存在着社会本位倾向

很多教师十分关注教育的社会功能,其出发点的正确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它忽视了教育还有促进个体发展这样的本质的功能,为此还需要进一步的提升思想认识,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过分重视语文技能的意义和学习目标中基础知识的掌握,而对学习语文的其他目标,用生硬而权威的面目来对待阅读教材文本,多以“事实”式的文化知识加以阐述,这就导致学生根本无法由教材文本来获得活泼鲜明的言语感受,进而无法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导致学生厌学现象严重。

(三)存在着工具理性主义倾向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落实,很多中职的语文教师已经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现在的语文阅读教学不再以呆板乏味的分析中心思想和概括段落大意为主。力求在引导学生学习的同时,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发现文章的语言美、自然美、人性美,进而进一步内化成自己的精神世界,但是目前存在着教师授课的时候进行机械的讲字词句的讲解,这无疑导致了语文工具性的泛滥,学生在理论与实际中很难达到良好的衔接,如果这样下去,依然在教学中一味强调工具性,漠视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人文性,就会逐渐的背离了教材编写的本意。

四、新课程背景下实施中职语文人文教育的对策

(一)中职教师进一步的提升个人的修养

中职的学生正处在成长的关键阶段,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的个人修养变得尤为重要。首先语文教师要健全而高尚的人格,具有顽强的意志、开拓进取的创新能力、乐观自信的上进心、宽以待人的包容心等健康的心理品质,这样会让学生感受到慈父或者是慈母般的爱,由此对教师产生信任;教师也要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过硬的教学本领、扎实的语文功底等学习品质,这样就能够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

(二)善于从教材中积极的汲取人文教育因素

实事求是的讲,中职语文教材所选用的课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有众多古代圣贤、领袖英雄、仁人志士的典范事迹、精辟论述、格言警句等折射着人文精神光芒的材料,教师要善于从教材中积极的汲取人文教育因素,并且从中提炼出精华,因课制宜、因势利导,将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发掘出来,使学生受到陶冶,铭记在心。例如课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师应该娓娓动听的给同学讲述两千多年前,已七十古来稀的烛之武在国家危在旦夕之际,挺身而出,夜赴敌营,救国家于危难中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石缝间的生命》则使学生激发起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尊重等

(三)关注教材中体现“爱”的因素

“爱”是复杂的,“爱”又是简单的,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因为爱的存在,像甘霖和雨露一样滋润着中职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感受亲情的深度,友情的广度,爱情的纯度。在朱自清的《背影》中父亲衰老单却高大的背影中,在孟浩然《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在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不离不弃的忠贞中,爱的力量跃然纸上。

让学生深受感动,让他们会更加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

(四)重视课外阅读,对学生的知识进行有效的补充

每个学生都喜欢课外读物,这是他们的天性,如果语文教师发现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偷看课外阅读书,由此进行严厉的批评,这样只会适得其反,让学生更加讨厌语文阅读。如果教师因势利导,可以额外取得更好的效果。作为语文教学活动的必要延伸和补充——课外阅读对于提高学生的素养,同样也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阅读与教材相关的文章。如教学《鸿门宴》时,教师就要推荐有关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的相关文章;学完苏轼的诗词,就补充余秋雨、周国平等对其的研究文章,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和生活时代,获得更深层的体验。

结束语

中职的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教育应当“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并且着重的体现出人文性,而作为中职的语文教师,则应将人文教育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润物细无声”。

【参考文献】

[1]荣花.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人文教育[J]. 考试周刊,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