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中美教育差异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3-17 18:05:02
中美教育差异论文

中美教育差异论文第1篇

教学风格

(一)美国设计类教学“市场派”与“创意派”倾向

1.受美国式实用主义文化的影响,美国高校的设计类教学也带有强烈的实用色彩。学生的作品注重细节、实用性与商业性。2.设计教学强调创意的独特性,注重设计师个人独立的精神与追求。在美国高校的教学评估中,学生作品的最终效果对他们来说往往不是最重要的,设计师的独立创作精神和设计思考的过程更受重视。3.由于美国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和自由的生活气息,学生无论在课程选择还是设计方法选择上都体现出很大的自由性。学生的设计方式更加自由和多样化。从总体上看,美国高校的设计教育提倡创意、实用性能与美观性的结合,强调高新科技对设计的支撑作用与跨学科的创新思维。

(二)国内设计类教学“学院派”倾向

相对而言,国内高校设计教学则较多偏重于造型、美学形式与整体艺术效果。国内大多数高等院校设计学科的专业教师往往有美术学习背景,强调设计作品的美感和艺术形式。在这种教学理念下,学生的作品也更具概念性与艺术性。但“学院派”设计离市场需求和受众较远,学生在走出校园后通常会有一定的不适应性,与市场化设计鸿沟较大。

教学设备

(一)美国教学设备的科学化与人性化

由于美国的科技和材料工业都比较发达,美国设计类院校的教学设备也十分先进和人性化。多数高校都覆盖有无线网络,学生可随时随地上网,通过网络搜索资料和素材。除此之外,免费扫描仪、自动投币的复印机、打印机等自助服务设备在教学楼处处可见,为学生提供了很大便利。美国设计类院校比较注重实验教学,实验室和实验设备相当齐全。诸如喷绘、染织、金工、木工、金属铸造、玻璃陶瓷等实验室,多数实验室都配备先进的设施器材和专门的指导人员,学生一般只要经过登记注册和教导就能使用,没有专业限制。设计类学生在进行专业创作时可以利用便捷的资源和设备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跨专业的实验空间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跨界思考能力和创意思维,给学生的创作提供了更多选择和可能性,也充分体现了艺术与技术的统一。此外,很多设计类院校还针对部分学生的专业需求提供独立工作室。尤其是在研究生教学这一块,多数院校都给研究生安排了独立的设计工作室。学生可以在自己的私人工作室里自由安排空间,进行专业创作。

(二)国内设计类教学设备仍需改进

国内大部分设计类院校学生的工作空间仍然是以教室、寝室为主。虽然教学设备和实验室环境已逐渐完善,但学生在使用时仍存在很多障碍。很多院校的实验室和实验设备只在相关的专业课程期间开放,学生在课外使用需要严格的申请和审批。此外,部分实验室和实验设备在开放时还存在专业限制,实验室资源共享不足,给学生的使用带来很大不便。因此,如何优化实验教学条件,完善实验设备管理是值得国内设计教学人员思考的问题。

校企合作

(一)美国校企合作更具稳定性与永续性

美国非常注重设计教育的校企合作,企业无论从资金还是实践环境上都给予高校大力支持,而且这种支持往往是长期、稳定、公益性的。由于紧密的校企合作和学习,美国学生的设计也往往比较商业化、市场化,更接近企业需求。如美国哥伦布艺术与设计大学(COLUMBUSCOLLEGEOFART&DESIGN)与维多利亚的秘密公司(VICTORIA''''SSECRET)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维多利亚的秘密公司每年为哥伦布艺术与设计大学提供丰厚的资金赞助和最新设计材料的供应。此外,公司还常年在学校设置“维多利亚秘密设计大奖”等多个比赛和奖项,获奖的产品设计能得到在维多利亚秘密品牌店进行销售的机会。

中美教育差异论文第2篇

关键词:中国,美国,大学生,情感教育,差异

 

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等。情感作为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行为方式。这不仅会对个人行为有影响,宏观的说,它更对整个社会的稳定起到基础决定性作用。情感教育作为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领域,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尤其以东西方的情感教育最为明显。以美国为例,它的情感教育与我国不同之处分别表现在信仰方面的社会背景,对情感的基本内涵的理解,以及在教育方式这三大方面。

一、中美大学生民族信仰的不同导致情感教育依托的差异

由于不同国家的文化、民族信仰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因此在情感教育方面也会存在着差异。尤其在中美两国的不同文化背景下,其差异表现的尤为明显。。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文明国家不同,美国是一个发达的极为开放的国度。在这样一个崇尚自由开放的国度里,宗教信仰成了他们精神层面上的追求目标。因而宗教信仰成了美国社会中的普遍现象,同时也深深地影响着美国的大学生。。曾经就有某美国教育机构针对美国大学生信仰问题做了相关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即使当今美国大学生的独立性日益增强,他们却从未放弃对信仰的坚持。与此同时,宗教信仰也成为了美国大学生抒发情感的有效方式。美国加州大学曾就“全美大学生抒发情感的方式和目的”的课题做过一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当今即使大学生不再上教堂的具体比例有所增加,但是绝大多数的学生都会以祈祷来舒缓情感上的压力。这说明,对于美国大学生而言宗教信仰已经成为自我情感调节的重要手段。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正处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国家而言,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共产主义的信念,中国人民才能在党的领导下团结起来,努力奋斗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中国的当代大学生从小就接受着党的培养教育,坚持着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与美国大学生祈祷或去教堂祈祷不同,中国大学生更在遇到情感问题时,更愿意向辅导员老师或同龄人倾诉来寻求帮助。因此,由于中美两国情感得社会背景不同,中美大学生在各自情感抒发教育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二、中美大学生生长环境的不同导致情感教育内涵的差异

各个国家对大学生情感教育内涵上的认识会因国家间的文化、大学生的思想现状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在美国,由于人们的思想较为开放、思想不受更多的约束,情感内涵更多倾向于将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可以激发出人情感的积极的一面,同时可对社会产生正面的影响。

然而,在我国,当代大学生心理、情感存在着各种诸如崇尚个性、道德观不强和严重的叛逆心理的现象。因此,我国大学生的情感教育的内涵主要表现为:在进行大学生情感教育时,以沟通交流的教育为主要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地、自觉地、理性地认识并处理好自己在情感上遇到的问题。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这不仅可以是学生对自身有清楚地认识,也可以使他们形成积极地人生态度。由此可见,即便是对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内涵有所不同,但是中美两国的情感教育都是为了培养出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并且能为社会做贡献的人才。

三、中美大学生民族文化的不同导致情感教育方式的差异

不同国家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同样会导致对大学生情感教育的方式的差异。正如美国是一个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对于这样一个现代化的大国,科学的情感教育才是他们所推行的。。因此,他们会着重激发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并提供较为宽松的发展空间,使学生能够在自主地管理自己的同时产生对科学和教育的积极态度。这种情感教育的方式不仅培养了大学生的科学探索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科学的认知能力。

相反的,中国的情感教育方式则偏向于道德情感的教育。提倡以情育人的感化教育理念。不但注重通过课堂教学和丰富的业余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身心素质,还通过建立心理辅导咨询机构以及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对某些情感上遇到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帮助。使学生时刻感受到人文关怀,始终在一种轻松温馨的环境中接受着道德情感的教育。由此可见,中国的道德情感教育是一种灌输爱的教育。

总而言之,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中美两国对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对教育的认识和教育的方式方法上。然而,无论在美国还是在中国,对大学生的情感教育已经上升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社会问题。大学生正处在心理由稚嫩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的情感发育关系着他们今后的人生发展。如何正确地引导大学生的情感成长是情感教育的关键。因此,建议我国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时应该在保持原有教育理念精华的基础上,适当借鉴美国的教育经验。重视学生情感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和积极科学的态度去不断探索不断前进。为我国今后的经济建设、社会的繁荣发展培养输送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朱小易.美国大学生情感教育调查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金玲,宋玉洁,吕波.大学生情感教育及其基本途径,中国科技信息,2009(13).

[3]张青.西方情感教育的价值及实现,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O08(2).

[4]徐悦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情感教育.新西部.2009(5).

中美教育差异论文第3篇

关键词:中国美国教育观差异

当今世界多元化的发展正稳步向前,国际上的竞争也越演越烈。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说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而要培养优秀少年,教育是关键。教育从很大方面有得益于文化的传承。由于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因素,不同的国家教育理念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就如美国拥有着并不长久的历史,但它的发展业绩却是每个人所看到的,追根溯源还是在教育问题上,美国教育倡导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信、个性发展及创造性,自信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鼓励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产生自己的见解,发明自己的方法。相反的,在中国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典型的好学生,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传承着先人思想精髓,同时也使人们被许多传统和习俗所约束着。古人有“学而优则仕”,以至于出现“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现象;现今中国虽对外开发,但教育问题上仍然有待引进先进教育观进行改进。

1. 中美文化背景的不同

中美教育发展水平及差异也是相当大,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文化底蕴的不同而带来的结果。此外思维方式上、情感态度上都有出入。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教育反映出的是不同社会文化内涵。笔者认为,中美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个人主义。个人主义向来深植于美国文化里,美国宪法清楚地表明:个人尊严的重要性、人的自由和正义之权不可剥夺。所欲美国人强调个人主义、个人的权利、个人的自由。而中国人“国治而家”,安更崇尚的是一种集体主义精神,强调集体精神。

②独立性。通常美国人的独立性较强,甚至也不一定乐于接受父母的帮忙;而父母亦鼓励子女自立自强。而我国的青少年缺乏独立性甚至独立意识。

③竞争性。美国社会的发展依靠竞争来作为推动力。大部分美国人的工作和生活作风事“努力工作”,表现出很强的竞争意识。而中国人一般遵循古人的谦虚,礼让。

一种社会文化会形成相应的教育观,正是由于这种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差异,从而构成了中美不同形式的教育观。

2. 中美家庭教育观的差异

国耶鲁大学的华裔教授蔡美儿出版的一本名叫《虎妈战歌》的书在美国引起轰动,该书介绍了她如何以中国式教育方法管教两个女儿,她的教育方法轰动了美国教育界,并引起美国关于中美教育方法的大讨论。这是一个关于中美不同家庭教育方式的典型的例子。“一个能够管理一个国家和世界的。人一定是一个受过良好的教育而且能成功地支撑起自己家庭的人。”这这句话正体现了家庭教育是兴国安邦的基石。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足以体现父母的引导对孩子今后的发展方向的重要性。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世上每个父母的心愿。但中美家庭教育方面存在一定差异。首先是教育的目的。什么样的目的就决定了什么样的发张展方向。美父母重在于锻炼孩子独立能力,鼓励孩子自己去体验来发现生活中的规律;而中国父母不会把孩子的独立性放在首位,相反的,还要时时为孩子精打细算,甚至规划未来,对他们在生活太过限制,而经济方面又太过放纵。其次,教育的内容。美国家庭教育内容广泛,体力、交际、情感等获得全方面的发展,而中国父母偏于智力的开发,特别强调孩子的成绩,相对忽视了生活能力和技巧的培养。最后,家庭教育的方式。美国家庭重视个人权利,采用民主平等的方式和孩子相处,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选择;而中国,父母更具有权威,孩子在家的表决权很少,甚至自己的兴趣爱好也要受限于父母的管制。

3. 中美学校教育上的不同

美国学校从小尊重孩子,崇尚个性的发展。学校力求教育适应每个学生的需求,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课堂上学生随时可以同老师进行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老师主要起引出问题的作用,而发现结果是要学生自己去探索,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关键,更主要是要有思考问题,探索结果的思维。课程上没有全国性的课程标准,可自行编订。课程设置灵活,内容广而不深,强调生活中的基础,注重实践、思维的培养。同时,美国大多数学生都有权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使之得到充分的教育资源,但美国高等教育以“宽进严出”来达到选拔人才的目的。

而在中国,学校形成一定的静态教育模式。尊师重道,老师讲,学生在下面听,注重知识的积累和灌输,强调的是问题最终答案,而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发现问题结果的过程并不重视。培养学生的求同思维,以及严谨的精神。此外,中国的教育资源比较稀缺,使得高等教育形成了“严进宽出”的整体局面。

4. 分析总结

中美两国的教育方式都各有千秋,同时也有不足之处。在当今快步调的世界,竞争越演越烈,归根结底各国综合能力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就是教育的竞争。我国逐渐一步步走入国际化的大舞台,备受瞩目的同时竞争也更加激烈,这要求我们国家人才的储备有待增加。我国近十几年来,一直对教育进行不懈的探索、改革。教育的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课堂是改革的主心场,而思想上的转变则是真正改革的关键。

美国的教育模式相对于我国来说可能过于松散,但就我国目前的教育,追求快、难、多,很多东西不得不省略和舍弃,而省略和舍弃的确实却包含着很多对增长智慧和发展创造力来说最需要的条件、最根本的基础。所以,美国的一些教育方法还是可以拿来参考借鉴的。现在教育改革正迎面一步步进入我们的课堂,这是对教育的一个挑战,也是对教师的一个挑战,相信今后中国的的课堂不仅能让学生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也能获得学生时期的欢乐,同时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探索能力和创造力,从而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蓝. 从教育观念的不同看中西文化的差异[J].文化纵横谈.2012(5):18

[2]徐瑞华,刘 丰. 从文化角度看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J].学术论坛.2006(7):150-151

[3]袁玲,杨琦. 从中美教育的差异看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J].教育教学论坛. 2009:72-73

[4]张玉銮. 论中美教育的差异[J].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19):92-95

中美教育差异论文第4篇

关键词 中职 体育教学 差别教育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1 中职体育教学的现状

1.1 教学模式落后

在中职从事体育教育的工作人员,经常忽略中职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过程往往沿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这种模式偏重于培养学生的人体生物机能,而忽略学生的身心发展、综合素质发展。老师在传统模式的教学当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使得教学形式单一,教学缺乏活力。例如:老师在教授百米赛跑时,往往进行技术动作的讲解、示范,再让学生进行实践,在模仿中体现教学效果。

1.2 教学内容冗杂

据研究发现,我国中职的体育教学内容并不科学,存在较多的冗杂成分,传统教学大纲中的教学项目高达二三十个。但是,教学内容又多又杂,对于智力发展不成熟的中职生来说具有很多不利影响。体育教材中的内容做到面面俱到,覆盖面广,但是缺乏重点,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浮于表面,难以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在实施教学内容的过程中,以体育竞技为主导观念,而忽视了素质教育的本质。

1.3 缺乏对体育理论知识的掌握

中职体育教学当中注重实践教学而忽略理论教学,这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的效果。据调查,中职体育教学的理论知识教学集中在学期开始时,往往每学期只有一到两次。这种情况导致学生的理论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学生无法得到充分的体育知识储备。例如:学生在进行篮球训练时,仅仅学习三步上篮、过人等动作,而不了解篮球的精神、起源,甚至对于篮球比赛中的规则完全不了解。更重要的是,学生对于体育中出现的运动伤害和应急处理不甚了解,对于营养、卫生方面也没有概念,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2 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引入男女学生“差别教育”

2.1 差别教育的概念

差别教育这个概念被很多教育学家提及过,像汤姆林森认为:“差别教育是将学生的个体差异当作教学的重要组成因素,教学计划需要从学生的基础、兴趣来设计差异化的教学模式。”华国栋认为:“差别教育既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差异,还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以得到充分的教学效果。”总之,差别教育是指班级进行集体教学时依照学生的个体差异,来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以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需要。差异教学概念的引入,可以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

2.2 中职男女学生的差别

(1)中职男女学生外部形态存在差异。中职学生的年龄处在发育阶段,其生理在这一过程中会发生巨大的变化,男女学生的外部差异也会越来越显著。据调查,男生的肌肉含量明显高于女生,女生的外部线条优于男生,男生具有更多的强壮美,而女生具有更多的健康美。男生和女生不但外部形态存在差异,其学习动机也存在很大的不同。女生重视对于美的追求,他们往往希望通过体育锻炼来改变自身的外部形态,让自身的体态匀称、线条分明。男生希望自己变得更加强壮,能够拥有发达的肌肉。老师在进行体育教学中需要注重男女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正确引导。

(2)中职男女学生动态素质存在差异。由于中职的课程复杂,学业压力加重,女生渐渐不太爱动,并且很少参加跑步、跨栏等剧烈运动,从而导致中职男女生的动态素质存在明显的差异,动态美和力量美方面女生明显不如男生,但是节奏美女生的表现却好于男生。

(3)中职男女学生行为内在美存在差异。据统计,中职男女学生在行为内在美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他们的协作美和情趣美在性别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但是道德美在性别方面没有明显差异。男生在集体活动中表现松散,协作性较差,而女生具有很好的团结协作能力。男生在体育锻炼中能够进行自我调节,在运动的过程中找到乐趣,而女生在跑步、跳远等运动中容易感到枯燥,难以找到运动乐趣。

2.3 中职体育教学实现男女学生差别教育的对策

(1)体育教学模式的差别。为了实行差别教育,男女学生的体育教学模式应该存在差别。首先,男女学生从事的体育项目应该存在差别。男生追求的是强壮美,因此他们侧重于高强度的体育教学模式,并且他们本身具有更高的肌肉含量,能够承受更高技术含量的体育锻炼,比如说篮球、赛跑、跳高、足球等等。女生追求的是线条美,她们拥有较少的肌肉含量,但是具有很好的协调性和节奏感,因此她们可以进行团体性的体育锻炼,比如说瑜伽、健美操、排球等等。然后,男女学生拥有不同的生理特征,应该进行不同的生理教育,以保证学生的生理健康。

(2)体育训练强度的差别。根据男女学生的特点,应该制定不同的体育锻炼强度。男生的体育训练可以保持较高的强度,以训练出较多的肌肉,像长跑、引体向上等运动都可以很好地锻炼出学生的肌肉,男生可以在明显的锻炼效果中获得相应的运动乐趣,并保持运动习惯。女生的体育训练应该减少强度,注重线条、柔韧性的培养,以训练出更好的身体美感,像瑜伽、健美操等运动都可以很好地锻炼出学生的柔韧性和节奏感,这种形式既可以避免女生在高强度的体育锻炼中产生厌烦心理,又可以达到一定的训练效果。

(3)体育教学评价方式的差别。男生的高强度训练项目,像长跑、跳高等都可以通过直接的考核形式,直观地表现出学生的运动效果。老师可以在学期末时,对学生进行统一的考核,将考核的成绩作为学生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女生的训练项目,像瑜伽、健美操等只能够通过综合评价的方式得到考核结果。例如:老师将女生分为几组,让每组学生自己编排健美操的动作和队形,然后进行考核,老师对其编排和最终效果进行评分,将分数作为学生成绩的组成部分。

中美教育差异论文第5篇

关键词 中国 美国 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3.005

On the Different Mainstream Ideological Pedagogy

in High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USA

ZHANG Hua

(School of Humanity and Law,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Beijing 100044)

Abstract As a result of different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ystems, 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USA in university about the contents of education, pedagogical techniques, principles of management and culturing targets. It could be useful for our mainstream ideological pedagogy in universities to research those differences.

Key words China; USA; mainstream ideological pedagogy in high education

随着世界各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日趋激烈,进一步巩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强化大学生对本国意识形态的认同成为各国意识形态防御领域的重要堡垒。中美两国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国,历来高度重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问题。由于政治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差异,两国在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路径、方法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正视并研究这些差异,可以为我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提供借鉴。

1 教育内容的差异

美国的意识形态是一个包含各种迥异思想的大熔炉,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意识有:宗教信念、个人主义、民族优越感等,美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对大学生进行上述意识形态的教育,培养大学生对宗教意识、个人主义及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的整体认同。具体表现在:第一,宗教教育。美国是个教派林立、竞争共存的国家,其中“基督教是美国一支强大的社会力量,每10个美国人有7个说他们是教会会员,宗教似乎无所不在。”①宗教教育是美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根基。美国高校通过宗教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强大学生对宗教的理解和认识,把宗教的信仰认同与对美国的忠诚结合起来,形成公民宗教。第二,个人主义教育。重视个人价值,视个人尊严高于一切,是美国个人主义思想以及通过个人主义展示自我力量的思想源泉。美国高校广泛推行资产阶级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注重个人价值,重视个人自由,按自己的方式生活,不与社会盛行的习俗保持一致,认同个人利益是人类一切活动的目标。 第三,民族优越感教育。民族优越感是宗教观念和个人主义在某种程度上的延续。美国人普遍相信自己是上帝的选民,上帝站在美利坚合众国一边,上帝赋予了他们注定要成为世界的领袖,成为世界高山之巅的明灯。美国高校将民族利益和“改造”世界、“拯救”人类等普世价值观有机结合,并以此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责任意识、忧患意识教育,强化大学生头脑中固有的美国是全世界的领导者的概念意识。

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体现,是社会主义社会意识诸形式中构成思想上层建筑的部分。当前,中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教育,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2 教育途径的差异

美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方式具有多样化和渗透性的特征,主要通过课堂教育、校园文化环境、社会实践活动等途径实施。首先,课堂教育是美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途径。它以知识性教育为载体通过大量开设各种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他们所提倡的价值观。这类课程统称为综合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社会研究课程,它们或以某一主题为轴整合人文科学、数学和自然科学中的适当内容,呈现给学生跨学科的课程,培养综合思维能力,或以某一学科为核心来架构社会学科的课程体系,比如以历史发展线索为主干,尽可能构建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做好社会学科的知识综合。由于课程涉及的知识领域广泛,学生可以学习到专业之外的知识,比较容易受学生欢迎。其次,校园文化环境。美国1959年《基础教育委员会的纲领》认为学校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提供道德判断的环境,如果缺乏这种环境,思想政治教育仅仅是一种动物式的训练。②美国大学通常以学校的价值为基础塑造校园文化。除了大学校园整洁,大学建筑各有特色外,重视在校风、学风、学校历史,校园建筑、校园活动等方面体现学校的核心精神和教育理念、渗透美国所提倡的价值观念,给学生以润物无声、风以化人的影响。最后,社会实践活动。美国高校通过鼓励、支持和组织大学生参与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对其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渗透。“有的州专门通过法案支持甚至强行规定大学生必须参加这类活动才能毕业,有的州拨出专款支持这类计划。同时还建立一些大学或跨地区的全国联盟以指导、协调本校或全国的社会服务活动。”③这些措施使得美国大学生比较普遍愿意参加社会服务,大学生中约有一半以上参与了各种各样帮助别人的服务活动。

中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形式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之以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等。课堂教学方面,主要通过专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向学生正面灌输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其特点是公开,显性、直接。为了弥补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不足,各高校越来越重视社会实践在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实践教育重在结合大学生思想变化实际,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开展教学实践、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等,在实践中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此外,良好的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潜在的教育资源,以其特有的力量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和行为意识等方面,建设先进的和谐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越来越受到高校主管部门的重视。

综上,中美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途径由于受到现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约相对较弱,具有较明显的共性特征。然而,由于历史传统和社会现实的巨大差异,其教育实效相距甚远。

3 教育方法的差异

美国高校通常综合运用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价值澄清法和社会学习法来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这些方法的共性在于教师不把价值观直接教给学生,而是通过学生面对两难的相互冲突的价值观困境时的自我分析、自我评价,引导促进学生积极的道德思维,帮助学生形成适合本人的价值观体系。美国高校普遍认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采取个性化教育。比如注重课堂讨论,重视差异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采取适合每个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尊重个体差异,适时进行个别调整。

总体而言,中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方法较为单一。除了各类高校都开设统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使用全国统一编写的教材外,具体的教学方法上大都采取教师通过课堂讲授进行灌输式教育,不能体现多样化。很多教师授课存在照本宣科,拘泥于书本的纯理论,不深入分析深层次的理论,不会理论联系实际,不谈自己的心得体会,缺乏与学生的交流,缺乏激情的调动和渲染,缺乏真挚的情感和理性的启发,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尽管使用多媒体,但也只停留于用投影代替板书等问题。这种“说教课”、“训话课”容易招致学生的厌烦和抵触情绪。

4 管理形式的差异

为了保证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顺利、有效进行,中美两国都加强了对其的领导和管理,但具体的领导和管理方式又大相径庭,各具特色。

美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管理体制深受三权分立政治制度的影响,形成国家干预、地方分权、学区自治的三级教育管理体制,是典型的地方分权制。美国除了教育部全权负责教育外,还专门成立了教育协会(NEA)社会研究委员会,专门负责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目标和内容提出明确的要求,从而使联邦政府始终牢牢控制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领导权。尽管受分权体制的影响,美国没有统一的教材和大纲,学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课程设置完全由各区、各校自主决定。各地区、各学校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不尽相同,但教育的目标、教育的服务对象、对教育的总体要求却大致相同。④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领导和管理。形成了由中国共产党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职能部门通力合作的领导体制。教育部对全国高等院校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进行规划领导。各高校党委统一领导本校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具体管理机构以各高校的党政职能部门为主,包括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教务处、团委等。

5 培养目标的差异

美国作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实施主流意识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培养拥护资本主义制度,遵守资本主义社会规范的美国公民。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秩序,巩固资本主义制度,通过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培养拥护美国宪法,宣扬三权分立制度,主义、共产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并捍卫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接班人。

社会主义中国受政治经济体制、社会发展状况和文化传统的影响,实施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价值目标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具体而言,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所需要的创新人才,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三向”“四有”新人,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本质。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重点资助项目“中外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比较研究”(B-a/2009/01/ 008);2014年度北京建筑大学校级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K2014003);该成果得到北京建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资助

注释

① 刘建飞.美国与主义――论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外交[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34.

② 薛晓燕,王学义.管窥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J].新疆社科论坛,2004(4).

中美教育差异论文第6篇

关键词:美育;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公共体育;差异

中图分类号:J02 文献标识码:A

现今的普通高等教育格局中公共课程的重要地位和价值愈显突出,公共艺术教育与公共体育同是我国高等学校公共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均有国家明确的教育政策支持,但是公共艺术教育与公共体育的发展现状存在较大的差异。

两种公共教育的差异在于:公共艺术教育相对晚于公共体育发展,公共体育的教育政策“方向明确,任务具体”,完善的政策细则为课程教学实施提供了有效的参照系数,公共艺术教育的教育政策则有指导“盲点”,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也表现出对教学实施、课程建设、师资建设、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管理不够规范的现状。但是两种公共教育现象的差异只是“表面”的差异,这个层面的“差异”再回归到现实中去指导具体的实践,是没有多少价值可言的。美国的比较教育学家康德尔认为:“比较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发现教育问题,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在特定背景中的解决方法,以及发展教育的原理或原则。”这一理论给笔者以启示,寻找“差异”的真正意义在于考察各种教育现象与时代背景的适应性,从而开拓教育思维,放大教育空间。

(一)差异原因之一:社会发展历史中的不同属性

从历史的角度看,体育是先于美育发展的。目前公共体育的定位是高等教育的“必修”课程,公共艺术课程则是“选修”课程,笔者认为,对两种教育的不同定位是由体育和美育(艺术教育)的本身性质决定的,体育具有生产力的性质,而美育具备的是上层建筑的性质。马克思在其政治经济学理论中阐述,社会的发展史大部分是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史,生产力的要素之一就是劳动者,生产力的水平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增强国民体质不单是个生物学的问题,而是与社会发展和政治制度密切相关的,实际上是直接关系到国家兴亡的根本大计。

然而美育具备的是上层建筑的性质,它不可能直接作用于生产力,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派生的,其发展也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的。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加快经济发展是目前国家关注的首要问题,长期以来,教育一直在经济发展的牵动下被动的发展,发展经济的社会目标决定了目前的高等教育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教育,完成发展经济的任务,为大力发展经济建设服务。换句话说,初级阶段的社会发展不能深入地关注到艺术的社会价值和功能的体现,也就是还不能关注到每个社会个体的审美人格生成的层面。由此得出,公共艺术教育作为美育实施的重要途径,其所具有的独特的终极人文关怀价值和功能也还得不到充分的体现。

既然体育和美育的性质已定,教育发展的侧重已经形成,从实际出发,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一方面应该承认其现状与社会发展阶段的适应性,另一方面也应该正确定位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的致力方向。笔者认为,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背景下和现有教育政策的支持下,如何让公共艺术教育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得以良好的施行,适应现阶段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形势,才是真正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二)差异原因之二:教育思想的发展演变

一个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其目的是需要它来解决当下的实际问题,而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科,又是必须依赖于强有力的学科基础理论的确立和理论体系的建设,教育思想对建构完善的学科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纵观体育教育的发展史,从近代开始到建国初期产生过众多时代感很强、优秀的教育思想,其发展有着清晰的脉络。其中代表性的有:近代教育家蔡元培为代表的新学派提出的国民体育教育思想;20世纪30年代体育教育家吴蕴瑞等提出的自然体育思想;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体育思想;建国后我国推崇的前苏联教育思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改革开放更加促进了我国体育教学思想的大发展,逐步形成了几种新的体育教育思想:一是体质教学论,二是整体效益论,三是终身体育论,四是主动教学论。

对比艺术教育思想发展的历史,中国传统美学观主张“美与善的统一”,其政治伦理色彩浓重。虽然近代王国维第一次将美育置于教育学角度论述,将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提并论,明确提出美育是培养“完全之人物”所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他又认为“美育是德育与智育之手段”,表明了美育与德育和智育的联系。从近代开始,美育在经历了“习性美育观”、“情感陶冶观”、“政治工具观”、“美育虚无观”等各个历史阶段后,20世纪70、80年代形成了“德育美育观”,90年代初兴起的素质教育热潮,才把美育推向瞩目的位置,直到新世纪开始,美育被提到了和德育、智育、体育并重的位置。但是尽管如此,“美善文化的惯性”所导致的美育“德化”倾向在美育观念历程中时时出现,每个时代的高等教育,都把艺术教育作为实施德育,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因此艺术教育不可避免得被“德育化”,直至今日,艺术教育仍然是在德育和素质教育的大旗下庇护前行,并没有真正的独立。因此,和公共体育教育目前所形成的“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教育思想相比,公共艺术教育没有独立的教育理论的有力支持,那么它的现实作用力和发展生命力必然遭到损毁。

目前公共艺术至今尚未有明确的教育理论的指导,教育理论的缺失影响了整个教育实施的结果,从前文的“差异”中看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课程内容设置”、“课程建设”等方面表述不完善以及“教学评估”、“教学管理”等方面指导缺失,说明公共艺术教育的学科构建还没有学理和体制上的保障。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中所有浅层性的认识和行为,就在于缺乏出类拔萃的教育理论的有力支持,一个指导性的教育思想是公共艺术教育目前发展的现实之需,构建完善的艺术教育理论及其体系是目前公共艺术教育亟待解决的中心任务。

(三)差异原因之三:高等教育整体效益的发挥

任何一种教育其发展的主要目的,都是为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服务的,社会的需要是第一位的,培养体质健康的社会“人”就是学校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法国教育家保罗・郎格郎20世纪60年代提出“终身教育”的理念,并有了“从0岁到100岁为止的教育”观点,强调了教育的无止境,此后,教育的民主化、系统化、完整性、连续性等得到各类教育的广泛的认同,“终身体育”、“主动教学论”等先进的体育教育思想,就是将体育的主体需求和社会需求进行了有效的结合,将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竞技体育进行链接,使高等教育的整体效益得到充分的发挥。

中美教育差异论文第7篇

【关键词】差异教学;必要性;可行性

差异教学是当今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其秉着“从差异出发,为了差异而发展,开展有差异的教学”的基本原则成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然而,“差异教学”的开展到底有何种价值?在我国现行国情下高等教育“差异教学”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如何?这些问题皆是研究大学生“差异教学”的基础和前提。

一、差异教学的必要性阐述

(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的必然要求

教育的基本功能可概括为个体的社会化和个体的个性化。教育从属于社会的子系统,其发展必要受到社会的种种制约尤其是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影响。恩格斯曾强调:“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换言之,人的发展必须首先适应社会的变化,这样才能生存然后谋求生活。那么社会到底需要什么要的人才呢?“全球化”、“信息化”、“知识经济”、“多元化”等已成为当今世界知识和文化的代名词,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与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交流和碰撞甚为紧密,我们借鉴了许多西方先进的理念和技术,但并不意味着即将走入一个大一统的社会。相反,人们在这种多极化的格局下正寻找属于本民族的自豪感和归属感,政治的多极化和文化的多元化趋势不可逆转。教育承担着经济、政治、文化等重要的社会功能,尤其在文化方面,教育正是通过对文化的继承、发扬和创新来发挥其功能,现今在“多元化”的背景下催生出“多元文化教育”即要求:“每一个任努力去认同他人文化、生活方式、学习特点等,在认同与理解的基础上,尊重差异与特殊性,既要放眼世界,又立足本国实际,既坚持自身文化特点和独立性,又能对外来文化进行合理的借鉴融合。”多元文化教育并不是要求我们个体学习多种文化,接受多种教育,它的精髓在于尊重个体和群体间的差异,正确看待差异和允许差异发展。在多元化的社会中,要求教育培养出多样化且富有个性和创新性的人才以满足社会的需求。而“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学生”的人才培养观早与时代不相符,必须坚决摈弃。我国进入21世纪亦非常注重多元化人才的培养。教育部在2010年3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划(2010-2020)》中提出三个树立:“树立全面发展观念,树立人人成才观念,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

(二)教育历史演变和进步的必然趋势

“差异教学”继承了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思想。古代教育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个别化教学,没有形成正式的学校教育系统。孔子弟子三千,放到班级授课制中乃一个大“班级”,但并不影响这位先哲因“材”施“教”,他对每一位弟子的优势、性格缺陷、文化背景等“材”了如指掌,“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才有“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因材施教的经典案例。不仅是孔子,《学记》、《中庸》等古典著作亦显现出“因材施教”的思想。可见,我国古代教育非常重视差异教学。随着现代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的产生,社会急需一大批专业人才,个别化教学由于教学效率低下而被逐渐忽视。于是乎固定场所、固定时间、固定人数、材、统一进度、统一标准的班级授课制应运而生。班级授课制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提高了教学效率。然而,班级授课制随着学校教育的发展其局限性逐渐浮出水面。“时至今日,机械化、程序化、僵死化仍然是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制度的基本特征,这与当代社会学生丰富多样的教育需求和社会对个性化的需求是相抵触的,已经成为学生个性发展、差异发展的严重障碍。”“差异教学”正是对班级授课制的教学改进,改变其过于注重共性和统一而忽视个性和多样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策略。

(三)个人健康成长和成才的必然需要

教育的本位功能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现在大多数高校打出的标语或校训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那么如何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呢?首要的前提乃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1983年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的诞生给教育界带来了一阵春风,它打破了过去以单一智力评估学生狭隘的评价观和学生观,推动了教育教学的一场新的变革――差异教学。“有一种形式的教育与多元智能精神相左,那就是”统一制学校“的教育。什么是可替代的方案?另一种选择可能就是因材施教―一种认真对待人与人之间差异的教育,在尽可能的范围内精心设计实践的活动,让不同类型思维方式的学生都能得到同样的满足。”多元智能理论是差异教学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建国以来,我国的教育目标是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理论为基础而定,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这适应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然而过于统一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使原本千差万别的学生进入学校十几年后大多数都变成书呆子,没有丝毫个性而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前后,国家已经清楚意识到当前教育的严重弊端。对于高等教育来说,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在年龄、性别、地域、风俗习惯、语言等存在明显差异,假如高校只用一种方法一个模式去教育学生显然是不合适的。“差异教学”一个基本前提是承认个体差异的普遍性且尊重差异,使学生在原有差异的基础之上通过有差异的教学实现个性发展。

二、差异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据教育部官方网站统计,2005年全国小学生在校人数就有10864.07万人。中小学平均每班人数至少在50-60人左右。那么,“差异教学”实施在我国现实国情下是否可行,回答是肯定的:

(一)理论基石

国内关于“差异教学”研究是在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后正式开始的,该决议明确规定了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需要施教,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此后,关于“差异教学”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涌现,学者们对“差异教学”研究热情和关注度锐增。通过笔者的检索,自1999到今天,“差异教学”一直是人们的关注热点,共检索到相关文献500余篇,可谓理论研究成果丰硕。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和著作有:2001年华国栋的《差异教学论》,山东师范大学的曾继耘《关于差异教学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论差异教学思想的历史源流与现代启示》等,此外还有国内学者翻译经典的国外关于“差异教学”研究成果:美国戴安的《差异教学―帮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本书系统具体的介绍了如何在3至12年级各种各样的教学情境中开展差异教学,教师通过研习本书,再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和教师本人的教学风格开展差异教学,实践应用价值广泛。另外一本是美国汤姆林森的著作《多元能力课堂中的差异教学》本书是根据差异教学的两个重要的理论基础:多元智能理论和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系统阐述了差异教学的本质规定,实施策略和教师角色等。虽说国内关于“差异教学”理论研究成果起步较晚且不够成熟,但以上列举的诸多成果为我们一线教师实施差异教学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石,教师要想熟练的驾驭“差异教学”,必须首先上升到理论的台阶,对关于“差异教学”的国内外相关著作和论文进行阅读和学习,要读“懂”、读“透、读”熟“,这样才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在实践中实行差异教学并帮助他们解决在课堂中遇到的种种问题。

(二)实践试点

一颗好种子如果没有肥沃的土壤滋养,最终还是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由此,“差异教学”必须有实践的沃土,这样才能达到其回归实践最终目的,避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推行便是“差异教学”的试金石,其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一个平台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实施“差异教学”。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有六条,其中三条为改变原来单一的教学目标,提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制定;改变原来“繁、难、偏、旧”知识本位的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和兴趣需要;改变原来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施教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改变原来僵硬、机械和单一的评价方式,提出多元主体评价方式,评价方法和评价项目。且在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10条明确规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以上都是新课程改革关于课程与教学革新的主要理念,同样亦是“差异教学”的指导思想。而“差异教学”是一个系统具体的教学模式,实践操作性极强。基础教育阶段,由于受当今应试教育的人才评价机制所限,很多中小学实施课改往往是“换汤不换药”。而高等教育是培养符合个人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专门性人才的目标正是差异教学实施的有利土壤。

(三)技术支持

教育受社会生产力的制约和影响决定任何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都必须有一定的外部经济和技术条件支撑。“差异教学”在实际的课堂实施中亦有其教育资源和环境的要求。“差异教学”的一个基本前提是:教师必须在课前了解全班每个学生有何差异,只有如此教师才能根据差异来制定弹性的教学策略。那么如何了解学生的差异呢?时至今日,随着档案学、心理学、统计学、测量学等学科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许多其它学科运用于教育学,由此亦产生了诸如教育心理学、教育测量学、教学评价学等交叉学科。教师要想在短时间内通过成长档案袋、心理学科学的测量方法以及数学精密的统计方法等途径了解学生的性格、智力情况、家庭和文化背景等似乎已不再是一件难事。此外,“差异教学”的一些具体课堂实施策略如分层教学、小组讨论教学、情景教学、个性化教学等等需要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支撑来创生出一种集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信息形态于一体的超越书本的庞大的视听感官效果。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和信息网络普及化时代,为“差异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巨大的便利条件和技术支持。简言之,科技的进步和其他学科的发展带动了“差异教学”实施的现实可能性。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 王辉,华国栋.论差异教学的价值取向[J].教育研究, 2004(11).

[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EB/OL].http://.

[4] 程昌明译注.论语[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7.

[5] 宁玉霞.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差异教学策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

[6] [美]加德纳.重构多元智能[M].沈致隆,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N].中国教育报,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