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记者转正总结(合集7篇)

时间:2023-03-15 15:07:30
记者转正总结

记者转正总结第1篇

一、《起源》理论脉络

爱德华在这篇论文中并未设置章节性的标题,论文可以从借贷试算平衡方法形成和发展的时间来划分,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早期借贷试算平衡方法的形成。这部分论述了15世纪以前借贷试算平衡方法在意大利的形成和发展。第二部分为卢卡帕乔利对借贷试算平衡方法的总结。尤其是对复式记账中账户余额平衡和汇总试算平衡进行了探讨。第三部分为卢卡帕乔利之后的学者对借贷试算平衡方法的发展。重点介绍了卢卡帕乔利之外的几位学者对账户余额平衡方法的研究情况。

二、《起源》主要学术观点

(一)早期借贷试算平衡方法的形成 在后的意大利,伴随着蔚为壮观的商业的兴起,产生了复式记账。由于当时原始记录的不足,为了记录快速增长的外贸交易所导致的复杂交易事项,发明一种有效的记账方法成为必要。随着商业的快速发展,复式记账开始不断完善。当时商人保存的复式记账记录不多,学者们没有十足的把握断定复式记账起源的精确时间、方式和地点,但可以推断的是,在13至14世纪的意大利,复式记账法确实已经趋于完善。

由于缺乏基础的商业数据,学者们转而开始研究早期有关复式记账的作品,其中最早的是卢卡帕乔利于1494年出版的《数学大典》,该书介绍了当时在威尼斯十分流行的复式记账系统。然而,复式记账法直到15世纪才被广泛运用并沿用至今。最早的复式记账记录是1340年热那亚公社中的财务账簿,虽然只是框架性质的,但比1494年出版的《数学大典》足足早了约一个半世纪。卢卡帕乔利在1494年出版的《数学大典》,对复式记账法起源的阐述较少,但他所描述的复式记账法是一套较为成熟的系统,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并得到了充足的发展。

早期著作中关于记账术语的模糊导致了后来的研究者对于一些记账程序或方式产生了困惑,虽然这些记账程序或方式他们现在正在使用,如试算平衡就是其中之一。由于卢卡帕乔利对试算平衡表述不明晰,导致账户余额平衡和汇总试算平衡这两个术语被等同,两者都被认为是借贷试算平衡方法。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的,这两者意味着两个相互分离且彼此不同的两个程序。

(二)对卢卡帕乔利借贷试算平衡方法的总结 为了清楚表述试算平衡表述不明晰这一问题,论文作者对账户余额平衡和汇总试算平衡分别加以描述,并对15至16世纪关于此问题的主要著作进行溯源。账户余额平衡,正如卢卡帕乔利所解释的一样,关注了复式记账法中的总账复试记账的基本特征,并通过试算平衡表来验证复式记账。在《数学大典》中的第14章,卢卡帕乔利清楚地说明了复式记账法的要义,他说道:“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总账复试记账法建立起来后,卢卡帕乔利将他的注意力转移到试算平衡表中借贷方平衡的验证上,在《数学大典》的第36章,他说:“试算平衡表相当于把左边总账的借方汇总到一起,把右边总账的贷方汇总到一起,如果借贷方金额相等,说明总账可能是正确的”。事实上,他在《数学大典》的第14章也表述了同样的观点,只是不太简洁。尽管以前有人对此存有疑义,显然,卢卡帕乔利完全了解试算平衡表的结构和功能。耶梅评价的也对,但不幸的是,他将曼佐尼的总账平衡作为了恰当的试算平衡表。哈特菲尔德在理解卢卡帕乔利的总账试算平衡的时候,也犯了相同的错误。

卢卡帕乔利用他的总账试算平衡方法,作为结束一个旧账并将其余额过入新账的证明。他用了较长的篇幅来解释这种过账程序。在第32章,他说“现在你必须过账,因为原来的账户已经登记完了,或者因为新的一年开始了”,商人们每年都实践着这一程序。此后,过账就此被指代作了账户余额平衡的第二层含义,然而这二层含义的混用造成了混乱。在第34章,卢卡帕乔利对账户结账程序进行了详细阐述。他开始介绍有关实账户的结账程序,比如现金,资本,商品,设备,在建工程,债务和债权等。然后,卢卡帕乔利谈到,有些账户(虚账户)可能不需要转移到新的账户,如费用和收入。这些账户应过入损益账户,后者又被转入资本账户。资本账户,类似于资产和负债的会计处理,其余额转入新账。

另外,卢卡帕乔利还介绍了汇总试算平衡。他说:该种方式,在前面程序的基础上(即日记账和备忘录已经登入账簿中),后面的步骤会变得清晰。接下来是,分账户汇总借方,并将其列于试算平衡表的左边,分账户汇总贷方,并将其列于试算平衡表的右边,然后分别将试算平衡表的左边和右边汇总,这就是汇总试算平衡。如果左边汇总额等于右边汇总额,有理由相信账户管理、结账可能是正确的,反正则意味着账户中存在错误。初看起来这似乎就是一个试算平衡表,但仔细检查会发现,这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卢卡帕乔利在所有账户结账后进行汇总试算平衡,除名义账户直接从旧账户过入到新账户,而未通过资本账户或任何形式的平衡账户结转这种情形例外。在这种情况下,旧账必将在所有情况下都平衡(即使这中间充满着错误),因为许多项目都会因为结账的过程被轧平,一个结账后的试算平衡根本就不是真正的试算平衡。

这很明显,卢卡帕乔利的汇总试算平衡是为验证结账的正确的,并不具有现代试算平衡的意义。假如分账户中有一个没有结账,如果此时分账户汇总借方,并将其列于试算平衡表的左边,分账户汇总贷方,并将其列于试算平衡表的右边,然后将试算平衡表的左边和右边汇总,显然,左边汇总额和右边汇总额不会相等。自然地,这也可以反推出账户中有没有结账的。这种汇总试算平衡被认为是账户结账程序中的最后一个环节,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试算平衡。卢卡帕乔利也知道试算平衡为过账提供指引所起的作用,在他的最后一章中写道:“如果某一账户登记完了或到了期末,而你又想将其过入新账户,你可以按下面的程序做:结束试算平衡并确保其正确,然后从试算平衡表中过入到新的账户,为了在试算平衡表中显示所有账户,必须为其预留位置。这样,老账户过入到了新账户,老账户中的贷方在试算平衡表中是借方,在通过试算平衡表转入到新账户时,又变成了贷方,如此循环”。

实际上在上例中,卢卡帕乔利将试算平衡表作为了一个中转账户,唯一的区别是老的账户体系中没有一个这样的中转账户,这是人为创造出来的。可以预见的是,在卢卡帕乔利以前,试算平衡表就已经作为了一个中转账户在实践当中使用了。威尼斯商人安德里亚・巴尔巴里戈,在1434年就使用过这样一个中转账户,显然,他使用了同样的程序。有趣的是,我们所考虑的账户余额平衡也是一种结账后的试算平衡,因为它是名义账户被过入到资本账户后再进行的试算平衡。此外,还应注意的是,账户余额平衡是在账户过账之前发生,而汇总试算发生在过账之后,这也可以作为卢卡帕乔利将账户余额平衡和汇总试算平衡称为试算平衡的原因。因此,它可以作为卢卡帕乔利充分理解试算平衡表和作为检验借贷平衡与过账的证据。卢卡帕乔利自己也说,他仅仅是在描述威尼斯记账的方法。现在不清楚的是,当时的记账方法是否利用了卢卡帕乔利的汇总试算平衡,尽管试算平衡是一种被广泛运用的记账程序,但汇总试算平衡则如昙花一现。

(三)对卢卡帕乔利之后的学者们借贷试算平衡方法发展总结曼佐尼曾经在1540年出版过《威尼斯式总账和分类账》,继续使用了卢卡帕乔利的汇总试算平衡,在他的文章里面套用了复式记账方法,他的著作相对于卢卡帕乔利的著作实际上没有多大的改变。

一项研究曼佐尼有关复式记账的书籍表明,他清楚复式记账的基本特征。然而,要想从他这获得对试算平衡的了解这似乎是徒劳的。奇怪的是,在他的论述中,他正确地描述了试算平衡,但是,因为它是采取对卢卡帕乔利著作的照本宣科,他没有完全理解它就不足为奇了。此外,在前四章中,他描述了试算平衡,而他使用的示例是他著作中的账户余额平衡,这与卢卡帕乔利的汇总试算平衡并无二致,而根本不是一个试算平衡。而奇怪的是,曼佐尼了解复试记账的基本特征,但他没有彻底理解试算平衡表的真正本质,这正是问题的所在。

三年后,英格兰的奥尔德卡斯尔在他著作中的第25章,正确地描述了试算平衡,“如果某一账户登记完了或到了期末,而你又想将其过入到新账户,你可以按下面的程序做:结束试算平衡并确保其正确和平衡,然后从试算平衡表过入到新的账户,为了在试算平衡表中显示所有账户,必须为其预留位置,这样,老账户过入了新账户,老账户中的贷方在试算平衡表中是借方,在通过试算平衡表表转入新账户时,又变成了贷方,如此循环”。奥尔德卡斯尔像之前的曼佐尼一样,著作实际上是卢卡帕乔利著作的翻版。

1543年,耶梅在安特卫普出版了介绍复式记账的专著。如奥尔德卡斯尔一样,耶梅也描述了试算平衡表。耶梅是第一位在账户中恰当地运用账户余额平衡的,在他书中的一个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他的程序是简单而直接的,首先,他将商品账户转入库存商品账户,然后,他将虚账户转入损益类账户,继而再转入资本账户,最后关账。并且分账户汇总借方,并将其列于试算平衡表的左边,分账户汇总贷方,并将其列于试算平衡表的右边,然后将试算平衡表的左边和右边汇总,这样可以检验过账的正确性。卡萨诺瓦(1558), 皮耶特拉(1586)和后来的作者都将过渡账户作为普遍接受的程序,从此使卢卡帕乔利尴尬的汇总试算平衡再没有被使用过了。

三、启示与思考

通过深入解析《起源》一文,可以发现,卢卡帕乔利作为首位论述复式记账的作者,他完全了解试算平衡的作用和结构,曾被他错误地当作借贷试算平衡的汇总试算平衡,不过是一个检验结账后账户汇总正确性的工具,并且这一工具最终让位于效率更高的账户余额平衡。至于为什么卢卡帕乔利没有使用当时已经广泛被使用的账户余额平衡,不得而知,更加令人不解的是,他所使用的将账户过账的试算平衡表强烈地显示出他已经知道账户余额平衡的存在。卢卡帕乔利所描述的复式记账方法并非始于他,当时的会计文献更加倾向于推介复式记账实务而非提升理论或创造新的记账程序。试算平衡的起源,仅仅被发现于当时的商业实践,然而试算平衡理论体系并未建立起来。这是因为很少有当时的复式记账书籍保存至今,大部分保存至今的也已经残缺不全。

[本文系郭道扬教授主持的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会计通史系列问题研究》(编号:11&ZD145)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A. C.Littleton and BasilS.Yamey.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Accounting.Homewood, Illinois: Richard D. Irwin; London: Sweet & Maxwell, 1956.

[2]Edward Peragallo.Origin and evolution of double entry bookkeeping.American institute publishing company, New York, 1938.

记者转正总结第2篇

【关健词】肺结核患者 首诊医生 转诊 报告

我院结核病控制项目工作在黄平县卫生局及本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防所的正确指导下,自2004年我县启动结核病控制项目以来,我院加强管理、明确责任,建立健全了结核病控制项目管理组织(如项目管理办公室、项目管理领导小组和项目管理兼职人员及项目管理制度及奖惩制度等);先后制定了项目管理工作计划、方案(项目实施方案和奖惩方案)和措施,并将该项工作纳入医疗质量管理综合目标考评内容之一。使近年来我院在肺结核病防控工作中取得了较为明显的进步。现将做法总结如下:

一、结核病控制项目兼职人员和临床医生本着高度的责任心、密切配合、有效沟通,积极参加上级培训,回院后立即组织医务人员全员培训,同时加大转诊宣传力度。

二、接诊医生根据上级文件精神、治疗方案及医院制定的接诊医生工作流程图,询问所有的就诊者有无肺结核症状;对可疑肺结核症状者作胸片检查;对诊断为肺结核或疑似肺结核者,立即作好健康教育和转诊宣传,同时问清患者详细地址和电话,在门诊日志上标注并填卡;如无需住院,立即将患者转诊到县CDC结防所;如需住院的急、危重患者,作好与病房医生的交接,待病情稳定出院后转诊到结防所继续治疗;病房医生接诊患者后首先叮嘱管床护士在使用抗痨药物前采集患者痰标本送县CDC结防所。

三、对因非肺结核住院的患者(如内、儿、五官、外科和妇产科患者等),在住院期间诊断同时患疑似肺结核的(第二以后的诊断),也要报告和出院时转诊;对于在住院期间接受抗痨治疗的患者,必须在出院前交给患者一联转诊单并作好耐心细致的健康和转诊宣传教育,在传报卡备注栏中注明出院日期。

四、放射科医生发现患者胸片显示疑似活动性肺结核患者,首先在放射登记本上进行标注;再通知接诊医生,以防患者在医院内走失。

五、防保结防兼职人员每天对门(急)诊、放射科和各临床科室进行结核病控制项目实施情况的督导检查,特别是门诊日志的登记与肺结核病例及处方吻合情况的核对、转诊登记、抗痨药物的使用登记及放射登记和出入院登记等的每一个栏目的细致检查;对接到的结核病报告卡进行认真审核后于24小时内网络直报;核实患者的转诊和住院情况;收到转诊单,在一月内交县疾控中心结防所,同时记录好转诊、住院及报告的情况。

六、虚心接受上级的正确督导,认真分析和总结督导结果,落实整改措施,不断改进工作。

七、我院从2004年启动肺结核转诊以来,共发现疑似肺结核患者1422例,转诊1422例,转诊率100%。

八、病人转诊费及时足额发放给转诊的医生。

九、存在问题:我院结核病控制项目虽然取得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

1、转诊到位率低:这是结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重要表现在:①有的医生向患者转诊宣传不到位;②有的患者文化水平太低,对讲解的地址记不牢而导致找不着;③有的患者经济能力差,无坐车的钱;④部分少数民族患者对医务人员宣传的国家政策理解不透;⑤县医院与县CDC距离较远,无专人接送患者。

2、有的医务人员对结核病防治工作认识不到位甚至重视不够,导致各种医护记录错登甚至有漏登的现象发生。

记者转正总结第3篇

关键词:用友U872 总账系统 问题 解析

中图分类号:F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6)16-0097-03

前,国内多数高校均以用友U872软件作为会计软件应用实验课程的教学软件。该财务软件的核心模块为总账系统。由于该软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实验教学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疑难问题,笔者将对总账系统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解析。

一、系统管理和基础设置

系统的基础设置是首次使用财务软件时必须要执行的程序,其本质是将通用系统转化为专用系统的过程,在系统管理和基础设置环节,常见问题主要有:

(一)在“企业应用平台”中进行“基础设置”时,界面显示为空,无法录入部门、人员等基础档案信息

原因:建立账套时,系统管理员未启用总账系统。账套一旦建好,系统管理员则无法直接修改账套。

解决对策:(1)以“账套主管”的身份进入“企业应用平台”,在[基础信息]-[基础档案]-[系统启用]中选择启用总账系统。(2)“账套主管”点击[系统管理]-[修改账套],对相应账套进行修改,勾选启用总账系统选项即可。

分析:启用总账系统属于“修改账套”的操作,系统管理员只有建立账套的权限,账套主管具有修改账套的权限。

(二)在设置会计科目中,无法直接修改具有二级明细科目的一级会计科目

原因:修改或删除会计科目应遵循“自下而上”的原则,即先删除或者修改下一级科目,然后再删除或修改本级科目。

解决对策:执行[基础设置]-[基础档案]-[财务]-[会计科目]命令,通过“修改”或者“删除”功能完成相应操作。

分析:修改或删除已经输入余额的会计科目,必须先删除本级及下级科目的期初余额(改为0),才能修改或删除该科目。

(三)在设置“项目目录”中,增加存货核算项目目录时,可选核算科目为空

原因:设置会计科目时,未设置“库存商品”“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科目辅助核算属性。

解决对策:执行[基础设置]-[基础档案]-[财务]-[会计科目]命令,增加“库存商品”“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科目项目核算的辅助核算属性。

分析:存货核算科目需进行项目核算。

二、总账系统初始化

(一)执行[财务会计]-[总账]-[设置]-[期初余额]命令,进入“期初余额录入”窗口,录入往来科目期初余额,点击个人时无法参照个人信息

原因:录入[基础档案]-[人员档案]信息时,没有对相关人员“是否业务员”的复选框进行勾选。

解决对策:执行[基础设置]-[基础档案]-[机构人员]-[人员档案]命令,进入“人员档案”窗口,对相关人员“是否业务员”的复选框进行勾选,勾选后系统自动为相关人员指定对应的业务部门。返回“期初余额录入”窗口,即可进行往来科目期初余额的个人参照录入。

分析:各项往来业务的信息记录需详细至个人。

(二)期初余额对账不平

原因:期初余额对账不平的主要原因是往来辅助核算科目期初余额未录入或者录入错误。

解决对策:根据系统对账结果提示,执行[财务会计]-[总账]-[设置]-[期初余额]命令,对所有往来科目执行[辅助期初余额]-[往来明细]-[期初往来明细]录入命令,核对是否存在漏录或者错录情况。核对完毕,返回“对账”窗口,执行“期初对账”命令即可。

分析:期初往来余额需在往来明细中进行记录和跟踪。

三、日常业务处理

(一)在月末无法对月末之前的经济业务进行制单处理

原因:在总账控制参数设置中,设置了“制单序时控制”,因为必须序时制单。

解决对策:以“账套主管”的身份执行[财务会计]-[总账]-[设置]-[选项]命令,取消勾选“制单序时控制”复选框,点击“确定”即可。

分析:取消制单序时控制后,制单可不受先后时间控制。

(二)对应收应付业务进行制单时,系统提示应收应付系统受控,无法制单

原因:在总账控制参数设置中,设置了“不可使用其他系统受控科目”。

解决对策:以“账套主管”的身份执行[财务会计]-[总账]-[设置]-[选项]命令,勾选“可以使用其他系统受控科目”复选框,点击“确定”即可。

分析:在用友U872中,如果只启用总账系统,未启用其他系统,为便于使用者处理各项业务,则在总账控制参数设置中,应设置可使用其他系统受控科目。

(三)对产生现金流量的业务进行制单时,无法录入现金流量信息

原因:(1)操作人员无现金流量录入的权限;(2)未将“现金”“银行存款”的明细科目、“其他货币资金”的明细科目指定为现金流量科目。

解决对策:(1)以“系统管理员”的身份登陆系统管理,执行“权限”命令,给相应人员赋予[总账]-[凭证]-[凭证处理]-[现金流量录入]的权限。(2)以“账套主管”的身份执行[基础设置]-[基础档案]-[财务]-[会计科目]命令,进入“会计科目”窗口,执行[编辑]-[指定科目]命令,选择“现金”“银行存款”的明细科目、“其他货币资金”的明细科目,点击“确定”。

分析:无法录入现金流量信息的原因一般有两个,即给相应人员赋予现金流量录入权限的操作由系统管理员完成,将相应科目指定为现金流量科目由账套主管完成。

(四)对支票报销业务进行制单时,系统无法弹出“支票登记”对话框

原因:(1)银行存款科目未挂银行账辅助核算属性。(2)设置结算方式时,未选择票据管理。3.总账系统参数设置中,未设置支票控制。

解决对策:(1)执行[基础设置]-[基础档案]-[财务]-[会计科目]命令,为银行存款科目增加银行账辅助核算属性。(2)执行[基础设置]-[基础档案]-[收付结算]-[结算方式]命令,打开“结算方式”对话框,勾选“是否票据管理”复选框,点击“保存”。(3)执行[财务会计]-[总账]-[设置]-[选项]命令,勾选“支票控制”复选框,点击“确定”即可。(4)最后还可通过手工补录的方法来登记支票信息。执行[出纳]-[支票登记簿]手工录入即可。

分析:若结算方式设置为“支票管理”且在总账初始参数设置时选择了“支票控制”,则在填制凭证时自动弹出“支票登记”对话框。

(五)对本期记账凭证执行“出纳签字”命令时,弹出“出纳签字”查询条件对话框,无法查询到需要出纳签字的记账凭证

原因:(1)出纳无出纳签字权限;(2)现金和银行存款科目未被指定为出纳签字科目。

解决对策:(1)以“系统管理员”的身份登陆系统管理,执行“权限”命令,进入“操作员权限”窗口,选中出纳人员,点击“修改”,给出纳人员赋予[总账]-[凭证]-[出纳签字]的权限,点击“保存”。(2)以“账套主管”的身份执行[基础设置]-[基础档案]-[财务]-[会计科目]命令,进入“会计科目”窗口,执行[编辑]-[指定科目]命令,将现金指定为现金总账科目,将银行存款科目指定为银行总账科目,点击“确定”。返回至[总账]-[出纳签字]命令,双击某一需签字的凭证,进入“出纳签字”窗口,点击工具栏中“签字”选项即可。

分析:出纳签字要有具有出纳签字权的人员进行。指定会计科目是指选定现金、银行存款科目,供出纳管理使用,所以在出纳签字、查询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前,必须指定现金、银行存款总账科目。如果在出纳签字之后发现记账凭证错误,需要修改,则可以取消出纳签字。在“出纳签字”凭证窗口点击工具栏中“取消”选项取消出纳签字,取消出纳签字只能由出纳签字本人进行。

(六)执行本期记账凭证记账命令时,无法记账

原因:(1)期初余额试算不平衡;(2)上月未记账,本月不能记账;3.本期有未审核的记账凭证,记账范围小于等于已审核范围。

解决对策:(1)在“期初余额录入”窗口,点击“试算”选项,进行期初余额试算,若期初余额试算不平衡,则修改期初余额直至平衡为止。(2)对上月记账凭证执行记账命令,上月已记账,本月才可记账。(3)对未审核的凭证进行审核。以“账套主管”身份执行[财务会计]-[总账]-[凭证]-[审核凭证]命令,双击需要审核的凭证,点击工具栏中“审核”选项,点击“退出”,再次执行“记账”命令。

分析:记账功能可以是凭证记录的数据生效,只能对已审核的凭证进行记账。若记账后发现凭证错误,可利用反记账功能恢复到记账前状态,再取消审核记账凭证,即可对凭证进行修改。反记账步骤:执行[总账]-[期末]-[对账]命令进入“对账”窗口,同时按Ctrl+H组合键,系统弹出“恢复记账前状态功能已被激活”信息提示框,此时在“总账-凭证”菜单下显示“恢复记账前状态”命令。

四、期末处理

(一)执行[总账]-[期末]-[转账生成]命令,进入“转账生成”窗口,选择“自定义转账”无法生成期末转账记账凭证

原因:(1)在进行月末转账之前,未将本月所有的记账凭证全部记账。(2)期末转账定义设置错误。

解决对策:(1)以“账套主管”的身份执行“记账”命令,确认本月所有记账凭证均已记账。(2)执行[财务会计]-[总账]-[期末]-[转账定义]命令,逐一核对“自定义转账设置”“对应结账设置”“销售成本结账设置”“期间损益结转设置”是否正确。

分析:结转生成的凭证要审核、记账,才能生效。由于转账凭证中定义的公式基本上取自账簿,因此,在月末转账之前,必须将所有未记账凭证全部记账。对于一组具有取数关系的相关的转账分录,必须按顺序依次进行转账生成、审核、记账,否则生成的转账凭证中的数据可能不正确。

(二)执行月末结转命令,系统显示未通过工作检查,不可以结账

原因:(1)本月还有未记账凭证时,则本月不能结账。(2)上月未结账,则本月不能结账。(3)总账与明细账对账不符,不能结账。(4)本月尚有未结转为零的损益类一级科目。

解决对策:(1)以“账套主管”的身份逐一核实上月是否结账、本月是否还有未记账凭证。(2)以“账套主管”的身份作废、删除已生成的期间损益结转凭证,并将所有自动转账凭证审核、记账,然后重新生成期间损益结转凭证,再审核、记账。

分析:期末结账业务之间具有一定的取数关系,因此必须按顺序依次进行转账生成、审核、记账,否则后续生成的期间损益结转凭证数据将会出错。期间损益结转生成的凭证仍需审核、记账,最后才能执行“对账”“结账”命令。如果结账后发现本期业务需要调整,可以“账套主管”的身份进入系统,通过“反结账”命令取消本期的结账。

五、报表管理

生成利润表时,期间费用项目数据不正确。

原因:重复多次计提同一笔费用业务。包括:(1)期末计提短期借款利息转账生成凭证时,多次点击“自定义转账”“是否结转”选项,导致系统重复多次计提短期借款利息。(2)期末转账生成无形资产摊销凭证时,多次点击“自定义转账”“是否结转”选项,导致系统重复多次生成相同记账凭证。

解决对策:反结账、反记账、取消凭证审核、删除损益结转凭证、删除重复计提的费用凭证、结转损益生成凭证、审核、记账、对账、结账,生成报表。

分析:期末计提相应费用时,操作员只需相应点击一次“自定义转账”“是否结转”选项即可,不可重复多次点击。生成报表时,一旦发现本期业务处理错误,则需执行反结账、反记账、反审核即三反命令进行修改。

参考文献:

[1]王玫.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程(用友ERP-U8V8.7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2]王春梅.通用财务软件总账系统设置体系解析――以用友ERP-U8为例[J].商业会计,2014,(1).

[3]王纯杰.用友U872薪资管理系统常见问题解析[J].财会月刊,2014,(6).

记者转正总结第4篇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第二十二条规定:企业出售无形资产,应当将取得的价款与该无形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这一规定与固定资产出售处理相一致,但在具体的会计处理上却有着很大的区别:固定资产出售会计处理分为固定资产转入处置、取得固定资产出售收入、发生固定资产清理费用支出(含出售不动产的营业税金)、结转固定资产出售净损益等几个环节;而无形资产出售将无形资产转入处置、取得无形资产出售收入、发生无形资产出售营业税金、结转无形资产出售净损益四个环节合并处理。这种会计处理存在着以下问题:(1)无形资产出售业务的各项工作往往不可能全部在同一天完成,前后可能会相差一段时间,所以现行关于无形资产处置的会计处理在会计实务中有很大难度;(2)无形资产出售的净收益或净损失直接计入“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只反映无形资产出售的净损益,不能反映无形资产出售的毛收入或毛支出,会计处理无法反映会计事项的原貌;(3)在采用专用记账凭证下编制本业务的记账凭证,收款业务与转账业务并存,无法直接编制专用记账凭证,必须进行拆分编制。

因此笔者建议无形资产出售会计处理应比照固定资产出售会计处理进行,设置“无形资产处置”会计科目,具体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无形资产转入处置:按无形资产账面价值,借记“无形资产处置”科目,按已摊销的金额,借记“累计摊销”,按该项无形资产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借记“无形资产减值准备”,按无形资产的账面原价,贷记“无形资产”科目;(2)出售无形资产价款:按出售收入,借记“银行存款”、“应收账款”等科目,贷记“无形资产处置”科目;(3)发生的营业税金:按应缴纳的营业税金,借记“无形资产处置”科目,贷记“应交税费”科目;(4)出售净损益处理:在出售无形资产的各项事务全部完成以后,出售无形资产净收益结转时,借记“无形资产处置”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出售无形资产收益”科目;出售无形资产净损失结转时,借记“营业外支出”,贷记“无形资产处置”科目。

[例1]甲公司将其购入的一项专利权转让给乙公司,该专利权的成本为750000元,已摊销525000元,实际取得的转让价款为450000元,款项存入银行,应交税费30000元。甲公司应作如下会计处理:

(1)将转让的无形资产转入处置时:

借:无形资产处置

225000

累计摊销

525000

贷:无形资产

750000

(2)收回转让无形资产价款时:

借:银行存款

450000

贷:无形资产处置

450000

(3)计算应交出售无形资产营业税时:

借:无形资产处置

30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

30000

(4)结转无形资产转让利得时:

借:无形资产处置

195000

贷:营业外收入

195000

二、错账更正“红字更正法”

一般认为,错账的更正方法有三种:在结账前发现账簿记录有文字或数字错误,而凭证没有错误,采用划线更正法;记账后当年内发现记账凭证所记的会计科目错误,或者会计科目无误而所记金额大于应记金额,从而引起记账错误,采用红字更正法;记账后发现记账凭证填写的科目无误,只是所记金额小于应记金额时,采用补充登记法。

笔者认为,“红字更正法”应与补充登记法相对应,适用于记账后当年内发现记账凭证所记会计科目无误而所记金额大于应记金额,从而引起记账错误,对于记账后当年内发现记账凭证所记的会计科目错误,从而引起记账错误,应采用“直接冲正法”。更正方法是:对科目错误的记账凭证,重新编制一张凭证,借方为正确的会计科目,贷方为原错误的会计科目,并据以入账。

[例2]企业行政管理部门领用原材料3500元,填写下列记账凭证,并已据以入账。

借:制造费用

3500

贷:原材料

3500

此错误属于科目错误,更正时:只需填制一张记账凭证,借方为正确会计科目,贷方为原错误会计科目,并据以登记入账。

“直接冲正法”的优点在于:(1)简化了错账更正的工作量,若采用“红字更正法”需编制两张记账凭证,并相应多次登记账簿;(2)减少了账簿中出现红字的频率,规范了账簿记录;(3)“直接冲正法”的使用,使错账更正方法更易理解和应用,即:记账凭证正确,登记账簿错误采用“划线更正法”;记账凭证科目错误,采用“直接冲正法”;记账凭证所记金额大于应记金额,采用“红字冲销法”;记账凭证所记金额小于应记金额,采用“补充登记法”。

记者转正总结第5篇

一、 研究对象

昆山市费俊龙中学高一(2)班学生

二、 研究方法与设计

观察法、问卷法、询问法、文献资料法

(1) 在高一(2)班随机抽取未学过后转身运球技术动作的学生4名,分别为A/B/C/D号。

(2) 示范讲解后转身运球技术动作及要领,然后两人一组先后进行练习,连续后转身运球4个为一组,共练习2组,休息1分钟,进行第2组。在学生练习过程中着重观察后转身这一技术过程中的运球状况,记录以下几项:用力方向和角度、用力的大小、后转身与运球动作配合的协调性及手动轨迹,每一项按5分制打分。

(3) 休息3分钟,回答问卷中第1、2题。

(4) 继续练习两组,休息3分钟,再练习3组。在学生练习过程中,继续观察、记录练习状况;学生完成后回答问卷1~3题(前两题答案可变换,即可以按照现在的理解回答)。

第一天训练完成。

(5) 第二天,先按动作要领练习2组,休息1分钟,练习3组,教师观察、记录;回答问卷3、4两题。

(6) 继续练习3组,休息1分钟再练习2组,教师观察记录;回答3~5题。

问卷:

① 后转身运球包括了哪些动作环节?

a. 知道 b. 不知道

② 在学习后转身运球动作过程中你感到最困难的是:

a. 不理解动作 b. 记不住动作 c. 想做某个动作但控制不了球和身体 d. 不知道

③ 你认为掌握后转身运球必须控制好:

a. 用力方向 b. 力量大小 c. 球的落点 d. 后转身与运球必须协调 e. 手动轨迹 f. 不知道

④ 你是怎样学会控制好球的?

a. 不知道 b. 根据老师教的要领逐步学会的 c. 从失败动作中逐步总结出正确动作来的 d. 自己也说不清楚,慢慢就学会了。

⑤ 你认为你自己能否做到正确的后转身运球的动作?

a. 能 b. 基本能 c. 还不太能 d. 不能

三、 研究结果与分析

(1) 第一次练习问卷与观察结果分别见表1和表2。

表1表明,在练习初期,测试者对动作结构的理解基本不正确。对动作最感困难的部分是:记不住动作和控制不了球和身体,B同学甚至在几个方面都感到困难。这一结果表明:在这一阶段,被测者存在着动作识记和感知觉上的障碍。

表2表明被测者很难控制动作,存在着动作识记和感知觉上的障碍,与表1结果相同。

(2) 第一次练习休息后练习的问卷和观察结果分别见表3与表4。

表3表明,经过练习,被测者对技术结构基本了解,在掌握动作中最感困难的集中在记不住动作和难以控制动作两方面,并且开始意识到改善动作技术的关键所在,但还不能抓住要害。结合表4,被测者在练习中的成功水平仅在30%左右,因此说明:随着练习的进行,被测者对动作的感知和记忆都有所改善和提高,但动作总体的成功水平仍低,正处于技能的泛化向分化阶段的过渡时期。

(3) 第二天第一次练习的问卷和观察结果分别见表5和表6。

表5表明,经过练习被测者在不断从失败动作中感知了动作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并逐步理解和概括了合理动作的结构和控制方法,再参考表6,观察其练习状况结果表明:被测者由泛化进入了分化阶段,在本阶段,思维起着重要的重要作用,在其指导下,被测者初步掌握了技术动作。

(4) 第二天再次练习的问卷结果与观察结果见表7和表8。

表7表明,通过进一步练习,被测者都能从失败动作中总结,进而掌握技术动作的过程,对于动作的理解和概括也更加确切、完整,对于球和身体的控制情况也很好,与其在泛化阶段相比较,没有控制不了的情况。被测者对于第三题的回答未列入表中,他们对改善技术的关键理解的更全面、深入,五个方面基本都注意到了,只有被测者B对于手动轨迹未有认识,与表5相比,该阶段的理解能力更进了一步。与之相比,表3所表明的被测者的理解和概括都是相当片面和浅显的,还只能体会到技术的一、两个方面。表8明显表明被测者的动作完成水平进一步提高。因此说明该阶段是合理模式的巩固与稳定阶段。

四、 结论

(1) 技术动作分化阶段的学习是通过学生操作思维对技术动作的理解和概括实现的。

(2) 技能学习操作思维是借助对错误动作的反馈,去误存正的活动实现。

(3) 操作思维模式形成后,尚有个巩固的过程。

记者转正总结第6篇

关键词:基础会计;基于工作过程;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138-02

在《基础会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会觉得付出很多,讲得很清楚,但仍有许多学生不明白。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会计原理不易入门,谁学起来都不容易;二是教学设计存在问题,无论怎样编排上课内容顺序,往往是将若干典型业务一起介绍,以便形成完整的教学内容设计,结构严谨且合理。殊不知,初学者才接触会计原理,特别是借贷记账法的账户结构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把许多经济业务串在一起讲,学习者根本就看不清业务的办理过程对各个账户的影响,即不理解每一笔业务产生之后进行会计处理的变化过程及其结果。这样的安排无疑增加了学习的难度,让学习者将借贷记账法的原理和增值税的计税及核算结合起来学习可谓是难上加难。为此,笔者提出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会计》教学设计方案,立足工作过程,由简到繁,循序渐进,使学习者能够在合理的指引下学习、认识、理解借贷记账法的相关知识点。经过多轮业务处理过程讲解和示范,才能完成借贷记账法的知识点介绍。

一、总体教学设计

1.会计基础知识,主要介绍借贷记账法的基本原理,主要了解的内容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记账符号、记账规则、账户设置、账户结构、T型账的介绍等。

2.借贷记账法的应用案例教学,基于工作过程由简到繁,循序渐进,使学习者能够在合理的指引下学习、见识、理解借贷记账法的相关知识点。经过多轮业务处理过程的讲解和示范,才能完成借贷记账法的学习。

二、教学过程各环节的具体安排

(一)会计基础知识(4学时)

会计对象、要素、方法、规范以及借贷记账法的基本原理,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记账符号、记账规则、账户设置、账户结构、T型账的介绍等,仅是介绍其存在,作为了解性要求。

(二)借贷记账法(6学时)

重点有两个,一是在账户结构,要求学生记忆,掌握借方登记增加或减少,贷方登记增加或减少,仅需要强记资产类账户结构(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的账户结构推论得出:与资产的相反;收入、费用与利润的账户结构可以根据产权关系推论得出,无需强记),需要强记的内容并不很多;二是记账规则“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案例教学(50学时)

工作过程:建账(根据案例资料设置若干账户)经济业务发生(根据案例资料,准备好:取得或填制原始凭证、审核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根据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第一轮和第二轮只讲总账说明账户的功能(讲解会计核算对经济活动的反映,对报表数值的影响),假设仅有该项(或若干项)经济业务,通过记账与结账,经济活动的相关数值如何在报表中得到反映(初识报表结构与构成项目)。结账前,要进行对账和试算平衡,以检验账户记录的正确性。结账之后,形成的账户核算结果(期末余额),作为下一期间的“期初余额”;损益类账户结账后无余额,新建的该类账户无期初余额。

设计三轮经济业务核算,由简单到复杂,由个别到系列,让学习者逐渐感受和认识“会计工作过程及其结果”。

1.第一轮学习(8学时)。给定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期初余额表。经济业务设计:(1)从银行提取现金1单。从业务发生(取得或填制原始凭证)开始,到分析经济业务、确定会计科目、编写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包括建账,第一轮只计总账和日记账),总账与日记账均采取逐笔登记,对账和错账更正、试算平衡、结转损益账户、结账、根据账簿记录确定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各项目的金额。各步骤均用实物凭证、账簿、报表,实行手工操作,使学生有直观的感性认识。通过第一轮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发生1笔业务,对相关账户、报表项目的影响及结果表现。

2.第二轮学习(6学时)。假设第一轮业务存在的情况下,本月增加如下(2)~(5)业务。处理过程与第一轮基本相同。本轮4笔账加上第一轮1笔账对报表数字的影响是汇总体现,而不是分别处理,因此,所进行的试算平衡是4+1,共5笔账的发生额试算平衡,同时做期初余额试算平衡和期末余额试算平衡,这就比第一轮相对具有一定的综合性。经济业务设计:(2)将现金存入银行账户1单。(3)投资者追加投资,投入货币资金(银行存款)、原材料、固定资产等三种形态的资金各1单。(4)从银行借入短期借款1单。(5)从银行借入长期借款1单。

第一轮仅涉及1单业务,最简单、直观。第二轮涉及到新增4单业务,共计5单,但仍是仅涉及基本等式关系的会计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通过第二轮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发生若干笔业务后,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变化,以及对报表的影响,又一次体会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再到账簿,到报表的操作过程,领会凭证、账簿、报表之间的关系。

3.第三轮学习(36学时)。既涉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又涉及收入、费用、利润,以及成本账户,逐渐由第一轮的最简单,到第二轮的涉及会计基本等式的若干笔业务,过渡到第三轮相对完整的制造业企业经济业务核算。但仍不考虑相关税费,主要目的是体现掌握借贷记账法为主。经济业务设计:(6)购买办公用品1单。(7)购买原材料1单。(8)领用原材料1单。(9)核算工资及福利费1单(涉及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10)计提固定资产折旧1单(涉及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11)支付周转贷款利息1单。(12)支付广告费1单。(13)分配结转本月制造费用1单。(14)从银行转账到职工账户发放工资1单。(15)产品完工入库1单(产品成本计算)。(16)销售商品,取得收入1单。(17)结转已销商品成本1单。(18)将损益类账记结转本年利润。(19)核算利润总额,计算企业所得税,并结转本年利润。(20)利润分配,提取10%。(21)结账前实施对账,发现错账运用错账更正的方法进行更正,设计错账更正:业务(2)存入银行金额10000元,记账凭证误记为1000元,已经登记账簿,用补充登记法进行错账更正;业务(6)购买办公用品金额为677元,记账凭证误记为877元已登记账簿,用红字更正法冲销多记的金额;业务(8)领用原材料直接材料20000元,车间公共耗用材料3000元,管理部门用材料2000元,记账凭证全部记入直接材料,已登记账簿,用红字更正法,编制练字凭证冲销原来的错误凭证,再编制一张正确的记账凭证,并登记账簿;业务(12)用银行存款转账支付广告费126800元,记账凭证没有错误,登记账簿误写为:128800元,用划线更正法,对账簿进行更正。(22)计算平衡。(23)结账。设计该套经济业务归属某年12月份,以便介绍月结、季结、年结等特点。(24)编制简单资产负债表、利润表。

以上三轮业务题的设计以一个企业为基础,业务之间相互关联。每1单业务处理过程均从业务发生(取得或填制原始凭证)开始,分析经济业务、确定会计科目、编写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第一轮和第二轮只设置和登记总账、日记账,第三轮增加原材料、生产成本、库存商品等数量金额式明细账,同时增加三栏式明细账的设置与登记)。第三轮增加业务类型:错账更正、结转损益账户的讲解。各步骤均用实物凭证、账簿、试算平衡表、报表等,实行手工操作,使学生有直观的感性认识。通过三轮的学习,在各笔业务处理过程讲解和示范中,反复介绍借贷记账法的相关要点,让学生在操作中体会借贷记账法,不断加深印象,边学边做、边做边学,使学生逐渐明晰借贷记账法的基本原理,达到学习基础会计的目的。教学环节具体安排如下表所示。

三、教与学的具体要求

1.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要求。(1)教师要根据上课进度需要,提前准备好相关资料,包括会计报表、总账、明细账,以及记账凭证与原始凭证。(2)教师要能够逐个步骤示范建账、填写与审核原始凭证、填写与审核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的每的各个环节。教学示范应以手工操作与PPT展示相结合,教师给每一位学生做手把手的示范是不现实的,因为现在上课班级的人数普遍较多。

2.对学生的要求。(1)学生要带齐学习用品,包括黑笔、红笔、铅笔、直尺、回形针或小夹子等。(2)学生要紧跟教师的思路,配合好教师各个步骤的操作练习,勤于思考,认真完成各项知识点的预习、记忆任务。(3)课后复习所学内容,做到温故而知新。

四、结论

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会计》教学设计方案,立足工作过程实施案例教学,设计经过三轮业务处理过程示范和学习,由简到繁,循序渐进,既直观又符合经济业务核算逻辑,使学习者能够在合理的指引下轻松地学习,并能熟悉掌握借贷记账法的相关知识点,最终达到理解和能够应用借贷记账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戚素文.基础会计实务(第1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233.

[2]林艳红.关于“基础会计”教学的思考[J].职业与教育,2010,9(下):137-138.

[3]罗平实.基础会计教学方法初探[J].财会月刊,2010,9(下):105-107.

记者转正总结第7篇

关键词:图式化;R/K判断;学习取向;大学生

作者简介:刘雪暖(1960-),女,山东曹县人,中国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山东青岛266555)胡静(1983-),女,湖南长沙人,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石油化学工程系,助教。(新疆克拉玛依83360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0-0100-02

一、概况

尽管社会、高校和大学生自己都认为,结构化的知识才有利于理解、掌握和运用,但是只有部分学习者形成了结构良好的知识表征。康威等[1]和隋洁等[2]均认为,长时记忆中保持的是图式及部分细节,并通过实验检验了一般知识(图式)和具体细节随学习时间发生的变化,结果均表明,知识获得是知识表征由情景记忆转化为语义记忆的过程,结构性强的课程更容易促成这种转化,优秀学生完成这种转化的速度更快、比例更高。

为什么有些学生能更好地促成知识的结构化?学习方式理论[3]认为,这与学习者的学习取向有关。深层型取向使学习者倾向于理解知识,在新知识与其他知识之间建立广泛联系,其知识表征的质量高。表面型取向使学习者倾向于复制知识,将知识作为一个个孤立的单元分别记忆以备日后检查,其知识表征非常零乱。东方学生还普遍采用第三种学习取向,称为成就型取向,它使学习者倾向于按照教育者(或其他权威)的要求选择加工学习材料的方式,既有可能通过阅读指定的内容建构较好的知识表征,也有可能为满足低认知水平的题目(如列举)的要求而死记硬背。优秀学生可能因其较高的信息加工能力和先前具有的结构较好的知识而视新的学习内容为较小的负荷,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加工信息(深层型取向)并建构新的知识,学习质量高,有利于知识获得的良性循环;而学习较差的学生受学习任务的高负荷所迫,即使认识到学习取向上可能存在问题,还是常常采用表面型取向以完成最低的学习要求,始终没能比较好地建构知识。也就是说,学习取向与知识掌握的程度密切相关。

然而,传统的评价知识获得的方法往往不去区分死记硬背的学习者和理解建构的学习者,无论他们以何种方式再现了所学内容,得到的评价大致相同,偶尔建构者还会因回答离题太远而获得较复制者更低的评价。[4]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习任务相对较少,无论采用何种学习取向的学习者均有可能获得成功,当他们进入大学以后,面对骤然增多的学习任务,表面型取向未能建构知识的问题就较容易暴露出来,而且到了高年级的专业课上,由于其基础知识未能建构成体系,要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就越发显得困难,深层型取向的学习者则正好相反。例如在化工专业,通常认为,“化工热力学”比“化工原理”难学,但“化工原理”的结构性不如“化工热力学”完整,零散的知识比较多,时而要用到不同的基础课的知识,很可能表面型取向的学习者会认为“化工原理”容易学,而深层型取向的学习者会认为“化工热力学”容易学(尽管难度大)。在这两门难度和结构化程度不一致的课程上,较优秀的大学生因学习取向的不同可能有什么样的学习结果,值得研究。

二、调查对象和方法

1.对象

226名中国石油大学三年级学生参加了实验,其中“化工热力学”课程有132名学生参加(男生73人,女生46人,其余未填写),“化工原理”课程有94名学生参加(男生64人,女生30人)。

2.工具和材料

使用Biggs学习过程问卷(1987)测量学习取向,[5]该问卷的6个维度分别为表面型动机、深层型动机、成就型动机、表面型策略、深层型策略、成就型策略,每个维度有6个项目,5点计分。合并对应的动机和策略分别得到表面型取向、深层型取向、成就型取向得分。

知识获得的测量采用了隋洁等的R/K判断,[2]其中R是自我觉知的操作定义,代表情景记忆,K是一般觉知的操作定义,代表语义记忆。具体方法如下:课前由任课教师按照授课内容编写10道有三个选择支的单项选择题,题目的难度控制在学生只要记得当堂课讲过的内容就能凭记忆答出的水平,每道选择题之后附有意识状态类型的选项,要求学生回答自己作此选择是“记忆的”、“知道的”,还是“猜测的”,依次记为R、K、G。样题如: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传热设备是( )换热器。

A. 列管式 B. 蛇管式 C. 套管式

你完成选择的方法是( )。

A. 记忆的 B. 知道的 C. 猜测的

指导语要求学生先选择答案,然后对所选择答案进行意识状态类型的判断,并详细说明“记忆的”指“记得老师讲解这一内容时的情景,比如她正站在窗户边,或者当时曾叫你在书上第几页划过线”,“知道的”指“就是知道这个答案对,但是已经记不得讲这一内容时发生的各种事件”,“猜测的”指“不知道哪个是正确答案但是觉得其他选项不对因而推测出这个选项或随意猜了一个答案”。按照这一指导语,R和K的含义与康威等的一致,而G更类似于他们的F(熟悉感)。

3.施测程序和数据处理

在课堂教学完成后,由任课教师整班发放选择题,在陈述完指导语之后请学生作答。之后发放学习过程问卷,要求学生按照指导语完成,并将两份测量工具一同收回。

学习过程问卷上极少数项目的缺失值用受试者所在班级该项目的众数代替,分别求出其表面型取向、深层型取向、成就型取向得分并换算成其在各自班级里的标准分数,然后以±0.5个标准差为分界点将受试者分为各种学习取向上的低分组、中间组、高分组。统计受试者R、K、G上的正确数,并求出正确总数,按照正确总数在0~3、4~5、6~7、8~10之间,将受试者分为学生等级上的不合格组、合格组、中等组和优秀组。

三、调查结果

1.226名大学生的学习取向

学习“化工热力学”的学生的表面型取向、深层型取向、成就型取向得分(M±SD)依次为37.54±6.02,40.83±6.10,36.89±6.34,学习“化工原理”的学生的上述得分依次为36.76±5.68,43.48±6.07,37.23±7.01,经检验均为深层型取向得分高于表面型取向和成就型取向得分;“化工热力学”班级的深层型取向显著低于“化工原理”班级,tα/2 = -3.221,p = 0.001。

2.不同等级的学生各种意识状态类型下的正确数

表1详细列出了学生各意识状态类型下的正确数。方差分析表明,意识状态类型与学生等级的交互作用显著,F(6,438)= 4.518,p < 0.0005;二者的主效应也都显著。简单效应分析表明,中等组的R和G小于K,优秀组的G小于R和K;优秀组的R高于其他各组,合格组的K低于优秀组,各等级的G没有差别。

3.不同学习取向对正确总数的影响

方差分析表明课程的主效应总是显著,在表面型、深层型、成就型三种学习取向上分别有F(1,220)=14.416,p

4.不同学习取向对各种意识状态类型下的正确数的影响

方差分析表明意识状态类型和课程的主效应总是显著(p

四、讨论

实验结果支持知识获得是知识表征从情景记忆向语义记忆转化的观点,更优秀的学习者有更多的K,说明他们的图式化完成得更充分;但是知识表征不会彻底转化为图式,最高等级的学习者不仅有更多的K,而且有更多的R,在已很好地建构了知识的基础上,记住一些细节能让学习者的知识结构更为丰富。反映熟悉感和猜测成分的G并无差异,它很可能是无意学习的结果,知识表征的知觉特征较明显。

学习“化工原理”课程的学生,深层型取向更高,可能是因为这门课程的知识理解起来较容易,无需高负荷的认知活动,那些既可以采取表面型取向又可以采取深层型取向的学习者可以实现深层型取向的要求即理解并建构知识;而“化工热力学”认知负荷更高,上述学生极有可能在来不及理解的情况下转而采用表面型取向以求先记住再说,特别是那些过去曾经采用表面型取向取得成功的学习者。相比之下,总是采用深层型取向(或表面型取向)的个体不太容易一遇到困难就改变学习取向,他们对这种差异的贡献应该不太大。

为什么不是所有学生都在更难的“化工热力学”课程上更少或更慢地建构了知识,即他们都有较低的深层型取向?以下实验结果不支持这种推测:“化工热力学”的正确总数多于“化工原理”,在“化工热力学”上有G

当然,本研究采用的测验形式本身不利于检验出表面型取向对R/K判断的影响,因为题目的内容和难度都是学生可以凭借对课堂情境的记忆回答出来的,不能充分暴露持深层型取向者建构知识的后果。如果在各种类型的问题上深层型取向都显示出有助于知识的掌握,而且课程的图式化程度越高这种作用就越明显,就有必要通过调整课堂教学使课程更易于图式化以促进学习者去采用深层型取向建构知识。大学教材的编写通常遵循着学科本身的逻辑,反映的是人类到近期为止对某一事物的综合认识,但一般来说没有反映形成这种认识的过程,也就是说它很有可能与学习者建构知识的心理过程不符。学习者不可能像编写者那样高屋建瓴,一开始就整体把握学科的框架,因此,教材需要适应他们现有的知识结构,从容易建构的切入点开始,而不必固守从学科的最基本的概念出发等做法。即使是对于通过高考选拔进入重点大学的优秀学生,由于考试本身在评价学习质量上的缺陷,其中不乏高表面型取向的复制者,这也是不可避免的现象。为提高他们的学习质量,教育者不仅要对其进行心理辅导与教育,也需要为他们营造适宜建构知识的学习环境,使他们能从学习取向的转变中得到最大的益处。

五、结论

掌握知识首先需要形成一定数量的语义记忆,在此基础上情景记忆能使知识表征更为完善;图式化程度高的课程有利于知识表征转化为语义记忆,因而有利于掌握知识,表面型取向仅在图式化程度不高的课程上减少正确总数,即妨碍知识获得。

致谢:感谢中国石油大学2008级参加“化工热力学”和“化工原理”课程学习的各位同学及任课教师的配合与支持!

参考文献:

[1]Conway,M. A.,Gardiner,J. M.,Perfect,T. J.,Anderson,S. J.,& Cohen,G. M. Changes in memory awareness during learning:The acquisition of knowledge by psychology undergraduate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General,1997,126(4):393-413.

[2]隋洁,吴艳红,王金凤,等.中学生知识获得过程是从情景记忆向语义记忆转化的过程[J].心理科学,2003,26(5):784-789.

[3]吴维宁,高凌飚,李佳.学习过程研究与学习方式评测[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08,(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