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爱国主义诗词(合集7篇)

时间:2023-03-15 15:04:36
爱国主义诗词

爱国主义诗词第1篇

关键词:古诗词 爱国主义 文学主题

引言

我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古诗词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诗歌传统历史悠久,在古诗词的发展过程中,爱国主义一直都是诗词的重要主题。我国诗坛以及词坛上出现了很多伟大的爱国诗人,他们留下的作品形成了一道壮丽的风景,爱国主义思想表达的是一种对祖国的热爱忠诚,是牵绊着每一个国人最真挚的感情。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诗人以及词人为国家的统一、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不仅使用文学之笔表达了爱国主义的情怀,反对民族压迫,反对外国侵略,表达了中国人民骨子里拥有的一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久而久之,这种精神便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灵魂深处,形成了爱国主义传统。古诗词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对现代教育也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古诗词的解析,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诗词主旨的理解,从而提升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

一、古典诗词的爱国主义主题

爱国诗歌,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些诗歌作品中,作者表达了一种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更表达了对国家以及民族的前途的关切之情。同时,在面对国家出现危难时会挺身而出亲身参与到斗争中,保家卫国、建功立业。古诗词中的爱国主义情怀,主要有这几个方面的体现。

(一)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祖国的大好河山给诗人以及词人很多的创作灵感,他们在进行诗词创作时往往都会以祖国的山水为基础,融入自己的情感,将祖国的山水也赋予了丰富的情感,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好像亲身游览了这些美丽的山水河流一样,从而建立起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表达对国家以及民族前途的关切

爱国主义诗人和词人在创作时,往往将国家以及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国家的发展还是民族的发展,都是与自身的命运有紧密联系的,国家的前途就是自己的前途。因此在诗歌中表达对国家以及民族的一种忧患意识。比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三)表达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国家遭遇危难之时也是诗人和词人进行创作的高峰之时,当国家遭受外来国家的侵略时,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诗人以及词人不仅会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愤慨,还会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比如陆游、辛弃疾,不仅创作了大量的爱国主义词作,更是亲身投入到战斗之中,与金国对抗,为国立功。

二、爱国主义诗词解读

爱国主义一直都是古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中的爱国主义情怀也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

(一)古诗词中爱国主义思想的萌芽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在《诗经》中有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诗篇,比如:《无衣》、《载驰》、《六月》等。“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子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是《无衣》的主要内容,其中表达了秦国人民希望可以团结一致共同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诗歌往往给人带来一种十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发展到战国时期,出现了七雄纷争,我国的大片土地上仍然弥漫着一种刀光剑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爱国主义文学达到了顶峰,当时著名的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诗人是屈原。他不仅热爱自己的家乡,也热爱祖国的山河以及其他百姓,但是他的仕途并不顺利,遭到了排挤,最后被流放到沅湘,他的治国抱负得不到相应的施展,却一直在与黑暗的势力斗争。这才出现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等著名的诗句,表达了自己的一种气节。在屈原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那种爱国主义情怀以及敢于为祖国献身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二)古诗词中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

从东汉末年到南北朝,我国出现了军阀割据的现象,在这种相互混战的局面下,建安诗派的出现对诗歌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建安诗歌抒发了诗人们渴望统一祖国、建功立业的抱负,建安七子的爱国情怀以及抱负得到了深刻的展现。比如曹植在《白马篇》中刻画了一个武艺高超、性情豪迈的游侠形象,他身上的那种爱国激情也是曹植身上的爱国情怀的体现。

发展到唐代之时,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强盛的国力对我国的文学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太平盛世之下,越来越多的诗人开始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进行描绘,表现出一种豪迈的爱国主义情怀。比如李白就描写了许多关于祖国山水的篇章,在他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秀美的江山,看到充满了激情的生活。同时在边塞诗人的笔下也可以看到爱国主义情怀,他们的爱国主义则是一种豪迈的杀敌必胜的情怀,比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愿将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等,这些诗句中都彰显了豪迈的斗志以及豪气。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唐朝也开始衰落,在这个时期,则出现了另一批忧国忧民的诗人,很多诗人都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治国的理念以及抱负,比如杜甫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体现了他的政治抱负,“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则表达了他愿意为国家献身的精神。杜甫与李白同为唐代诗人,但是由于两人生活的时代不同,在诗作中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情怀有很大不同。杜甫的爱国主义情怀是一种直面人生的忧国忧民的思想体现,比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等等。

我国古诗词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得到深化是在宋朝时期。宋词是我国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爱国主义在宋词作品中有十分深刻的体现。苏轼、陆游、辛弃疾等都是豪放派的代表,他们在作品中将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体现得淋漓尽致。比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等,都是脍炙人口的著名作品。在这个时代中也出现了很多爱国主义将士,他们不仅能在沙场上奋勇杀敌,也能在文坛上挥墨而作。其中陆游和辛弃疾的词作,是宋代爱国主义诗歌中的杰出代表。

三、诗词爱国主义教育价值

古诗词是我国文化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产物,延续至今,在任何一个教育阶段都有古诗词的身影。古诗词在现代社会中已经不单纯地是作者的情怀以及思想的体现,更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工具,是教材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对古诗词中的爱国主义情怀进行分析,对作者在进行创作时的心理进行剖析,有助于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进行教育,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对待国家以及民族具有责任感。比如辛弃疾的词作对典故的运用是一个最大的特点,他所运用的典故,都与内心的情感是有很大关联的,他是用典故在讲述自己的人生,讲述自己的故事。辛弃疾本身是一个具有高度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词人,对于一些涉及到朝廷和政治的话题,很多时候不能直接描绘,因此只好隐晦地采用典故来表达内心世界。在对古诗词进行解析时,需要对作者的生平、创作风格、作品主题等多方面进行分析,有助于从创作中得到灵感,便于学生领悟作者的情感,提升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

结语

古诗词中的爱国主义情怀是古诗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古诗词的创作过程中作者对社会现状的反映,也是对自己的人生的真实写照。只有对古诗词进行深刻的分析,才能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传递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张宏伟.“剑南诗万篇,半洒神州泪”――试论陆游诗中的爱国主义思想[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08).

爱国主义诗词第2篇

关键词:边塞诗词;爱国情怀;具体表现

在中国诗词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爱国情义始终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主流,我们在很多边塞诗词中,能够看到诗人通过简练的诗句表达自己的情感,也能够充分感受到作者抒发的爱国主义情怀。

一、边塞诗概念

边塞诗主要是指将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及自然风光为主要题材的诗。边塞诗最早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兴盛,唐代进入黄金时代。其中有些宏伟的篇章是汉族文学的宝贵财富,极具历史意义。高适、王昌龄、李白等诗人都是典型的边塞诗代表人。

二、边塞诗词中爱国情怀的具体表现

边塞诗词中爱国情怀的表现形式较多,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家统一

纵观历史,多少朝代战火纷纷,造成生灵涂炭,使得人们长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很多爱国诗人也同样经历了战争,他们主张和平,并在诗词创作过程中,将自己的愿望融入其中。如陆游在《焉耆行二首》中,追怀汉朝统一西域的历史功绩“汉家诏用李轻车、万丈战云来压垒”;耶律楚材在《西域蒲华城增蒲察元帅》中曾立下“万里遐方获此乐、不妨终老在天涯”的誓言均表达了对祖国统一的渴望;此外,陈诚等诗人也在诗词中表露出维护祖国统一的心迹。在众多诗词当中,很多诗人借助其他角色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如从思妇角度描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困难,形成独特的边塞闺怨诗,金昌绪的《春怨》中描写了思妇日日牵挂远在战场中夫君,揭示了战争破坏了人民安宁的生活,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大人民承受的痛苦。

(二)守边戍边情怀

反对侵略战争,捍卫国家的守边戍边情怀,是我国古代诗词中的主要内容。王昌龄的《出塞》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从军行》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等表现了自身的卫国豪情,具有大气磅礴的气势[1]。众所周知,宋代时期是历朝历代,外族侵略较为激烈的阶段,爱国主义诗词成为当时诗词的主要趋势。苏轼的《江城子》中“会挽雕弓如满月...”;岳飞的《满江红》;辛弃疾的《破阵子》;陆游的《示儿》等都表达了重整山河、收复失地的愿望,朗诵诗词时,能够真正感受到其中的情感。

(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诗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还体现在自身责任感方面,他们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并将自己的情感渗透至诗词当中。如李清照《绝句》中的“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及谭嗣同的《狱中题壁》等诗词中,都是诗人运用笔墨书写自身情感,这些爱国诗人不但是讴歌者,也是实践者,他们壮阔的胸怀至今为人们所传道。

(四)揭露统治阶级罪恶

边塞战争中,有防御性、侵略性,抵抗外族侵略的战争具有正义感,统治者为了满足的奢望而侵略外族同样为人民所不容。诗人从旁观者角度,控诉战争的罪恶以及统治者的阶级罪行。杜甫在《兵车行》中沉痛地写到“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表达了战争使得战士背井离乡、无数战士战死沙场的悲痛情感。高适在《燕歌行》中,运用对比手法展示了“战士军前半死生...”,一方面是前线战士前途未卜;另一方面是将领们歌舞升平的画面,让人们感知到战争对人们带来的伤害同时,也能够让人们看到统治阶级的罪恶行为。统治阶级为了达到发动战争的目的,连未成年的男丁都不放过,最终导致“无田甫田、维莠骄骄...”的局面,造成大片农田荒芜,广大人民劳苦不堪。战士们边疆出生入死,统治阶级坐享其成,充分表达了脱离战争的强烈意识。

(五)讴歌祖国大好河山

面对大好河山,诗人们对养育自己的山河、大地也充满了热爱之情。边塞诗词当中,不乏诗人对山河的描写。王昌龄《从军行》中“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范仲淹的《渔家傲》中“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王维的《陕西行》中“关山正飞雪、烽戍断无烟”;李白的《塞下曲》中“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等[2]。诗人们在山水吟诵中,不仅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寄予自己的爱国品格,同时,山水与祖国的理念同在,也充分表达了诗人们对祖国统一的向往。

三、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受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古典边塞诗词中具有不同的特点及风格,但是,爱国主义始终是我国优秀的传统,也是中国文化,成为古典诗词的主流趋势。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经常品读诗词,不仅能够领悟其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引导自身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还能够培养爱国主义品质,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爱国主义诗词第3篇

关键词:爱国教育 古代诗歌 初中 传统文化 引导 艺术表现

《尚书・尧典》有言称:“诗言志。”意思是诗歌为诗人用以表达自己意志、抒发自己情感的载体。所谓文以载道,也是同样的道理。情感是诗歌的灵魂和归宿,正因为有了情感的重量,中国古代的许多优秀诗歌才得以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许多杰出的诗人才为后人所铭记。

在中国古典诗歌当中,爱国主义是一种重要的情愫和话题,从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一部中国古代诗歌史,就是一部爱国主义思想史。在初中语文课本中,中国古典诗歌的爱国名篇比比皆是,在引导学生欣赏诗歌艺术魅力的同时,如何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的熏陶,这是一个重要的教育教学课题。那么,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中国古典诗词时,应该如何渗透爱国主义的教育元素呢?

首先,以爱国行为作垂范,以英雄人物作榜样,通过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自强、自立的民族自尊心,激励学生从小树立报效祖国的宏图大志。

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有千千万万的英雄儿女,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他们是历史的脊梁;也有一些另类英雄,为了国家大义不拘一格地在青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初中课本里收录的诗歌名篇《木兰辞》,便记录了一个替父从军、巾帼不让须眉的女英雄形象。在引导学生学习这篇诗歌的时候,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胆略、智慧和才能,更应该通过这个人物形象,让学生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不论男女、老少、贵贱,都应该承担起保家卫国的责任。

再如,在学习杜甫《春望》的时候,需要帮助学生解读这首诗歌写作的背景,通过这个背景让学生体会到诗人在写这首诗时沉郁心中的思想感情。如此,才能够让学生真正读懂这首诗歌,明白诗人遭遇国破家亡时的悲愤心情,深刻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英雄事迹的浸润,通过爱国情怀的熏陶,慢慢就会在学生心灵里播下爱国主义的种子,同时也让他们明白:真正的高尚,来源于对国家的热爱;真正的情怀,来自于“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胸襟。

其次,通过对诗歌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广袤疆土、大好河山和风土人情,加深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无限热爱的思想感情。

初中课本里,还是杜甫的一首诗――《望岳》,诗人用博大的胸怀写出了泰山的雄伟壮观;而在《观沧海》里,曹操用雄健的笔触描绘了大海的磅礴气势;孟浩然和《过故人庄》则以小巧自然的风格,描写了农家生活的静谧优雅。祖国山河的壮美雄奇,在这些伟大诗人的笔下,透射出了无限的魅力。当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逐渐了解祖国多姿多彩的风景时,一种国家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爱国家、爱生活的理念也将慢慢植根于他们幼小的心灵。

另外,中国的古典诗歌本身就体现了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在引导学生学习的时候,要感染他们热爱中国的古典诗词,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词发展几乎伴随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初中课本里,精选了中国古典诗词当中众多的名篇伟作。代表中国古诗最高成就的李白和杜甫两位诗人的作品双峰对峙,如李白的《送友人》、《行路难》,杜甫的《望岳》、《石壕吏》、《春夜喜雨》;有宋词豪放派代表词人辛弃疾的《西江月》,当然也少不了婉约派的影子,如晏殊的名作《浣溪沙》;有律诗,也有绝句;有古诗体,还有格律诗。总之,内容包罗万象,体裁形形,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巨大的成就和在世界的极高地位。

所以,我们在指导学生诗歌学习过程中,断不能将这些诗歌割裂开来,就诗论诗地进行教学,而应该将单首的诗歌、单个的诗人,放诸于整个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上来,让他们体会到中国诗歌的杰出成就和独特魅力,使他们由学诗歌到爱诗歌,由此再发展到爱中国文化以至于爱我们伟大祖国这样的高度上来。

还有,古诗词的爱国教育必须要与诗歌固有的艺术表现力结合起来。

我们说“诗言志”,教学生们品诗读句,要着重于诗歌的思想情感。但是,单纯强调爱国诗歌里的英雄主义、爱国情怀,这也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流于说教和空洞。没有表现力的文学作品,其实不叫文学作品,应该叫宣传口号。诗歌是一种最有张力的文学,艺术表现力是诗歌的生命。所以,在教育教学中应该将古诗的独有艺术魅力、表现张力与情感结合起来,达到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用诗歌本身的感染力感化和教育学生,让他们从内心深处生发出爱国主义的情怀。

以杜甫的《春望》为例,这首诗歌并没有通过直抒胸臆的写法,来诉说诗人自己在国破家亡时的愤懑,而是采取了极为高超的艺术手法,移情于物,借景抒情,将自己的情感隐藏于故国家园的花鸟树木当中,每句都没有直接抒发感情,但每句都能读出作者对战争的愤恨,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对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的人民的同情。面对这样的千古名篇,泛泛而谈杜甫的感情,并不能深入到学生的内心;而通过对这首诗艺术表现手法细腻的分析,让学生细细咀嚼,品读其中的滋味,与作者在感观上和思想上产生共鸣,就一定能够真切体会到作者内心的情感,从而感同身受经历作者思想的洗礼。

最后,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要让学生注意爱国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的区别。

诗人和他的诗歌,都是生长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其思想和内容也必然会受到时代和社会的限制。因此,我们在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要为这些传统的诗歌赋予新时代的意义。那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诗歌,培养爱社会主义祖国、爱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的热情;同时也要去其糟粕,摒弃陈腐,防止一些落后甚至危险的思想观念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中国的古代诗歌传承着中国几千年沉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特别是其中的爱国主义情怀。作为传统文化的传递者,教师们在诗歌教育教学中,应该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始终,并用艺术的方式开展,达成教育预期。

参考文献:

[1]雷海娟.《春望》教学案例[J].文学教育[J].2006(1)

爱国主义诗词第4篇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 情感教育 策略

孔子说过:“不学诗,无以言。”诗歌是一种至纯至美的文学样式,而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有着灿烂而悠久的诗歌文化,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古往今来,古诗词对中华民族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诗词的教育意义仍不可忽视。我们的语文教育,应将古诗词与教学相结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实现育人的目的,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语文课题。

爱国主义情感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团结而经久不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烈、最为强烈的部分。我国古代诗词中不乏表现爱国主题的名篇佳作,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在教学中应怎样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通过多年的语文教学,笔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在古诗词教学中增强民族自豪感

通过古诗词教学,可以使学生对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杰出的科学成就加深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学中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以及情景的展现让学生凭借自己的感知明白我国的唐诗、宋词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也是中华文化传统教育的一座宝库。还可以从祖国的一山一水,一人一物等逐渐认识到祖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中华民族不可欺侮的实质。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便在这过程中逐渐形成。并赋予思维过程的条理性及深刻性,因此通过语言表达加深内心感受,是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

二、在古诗词教学中树立报国之志

通过古诗词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人民、敬仰古代杰出人物,加强对劳动人民自强不息、不畏、坚决维护国家独立尊严的光荣传统的认识,激励学生从小树立报国之志。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包括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人民群众是伟大的,在他们身上闪烁着中华优秀文化的光芒。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千千万万的优秀儿女。热爱劳动人民、敬仰并学习杰出人物是学生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唐代李绅在《锄禾》一诗中写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杜荀鹤的《山中寡妇》表现了诗人对山中寡妇的深切同情,对残酷剥削的憎恨。再看曹操《观沧海》一诗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则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则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和以身报国的雄心壮志,充满了积极进取的精神,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领略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气魄,在憧憬与感慨的同时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热爱他们的劳动成果的思想感情,学习杰出人物的精神品质。

三、在古诗词教学中激发美丽情愫

通过古诗词教学,使学生对祖国广袤、秀丽的山河加深认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爱祖国首先表现为爱祖国的山山水水,事事物物,甚至一草一木,我认为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1.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诗词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如《敕勒歌》以雄浑的气势,描写了阴山脚下美丽富饶、广阔无垠的草原风貌。《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幅壮丽的瀑布图展现在我们眼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钱塘湖春行》、《江南春》等诗篇以清新、明快的笔调描绘了如诗如画的祖国河山,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深沉感情,而且渗透了诗人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精神。通过教学使学生享受美感、受到熏陶。

2.热爱鸟类等动物的教育。鸟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动物的生存,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在古诗中,涉及写鸟的比比皆是。如孟浩然在《春晓》中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处处鸟语才使春天显得有了气息。杜甫在《绝句》中也写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的鸣唱和白鹭的飞翔,充满了一派生机,从侧面反映出自然环境的美好。此外,骆宾王的《咏鹅》,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等诗也是热爱动物教育的良好教材。

3.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的教育。叶绍翁在《游园不值》中写道: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以出墙来的一枝红杏赞美了满园春色。杨万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以荷花的美衬托西湖的美。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仅描写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而且表现出自己对小草的深情赞美。贺知章《咏柳》中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两句将柳树柳条描写得非常美。既写出了动人的形态,又写了碧绿逗人的色彩。杜牧的《山行》、《江南春》,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等诗均有相关的描写。这些用来教育学生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不仅形象生动,具体直观,而且具有很强的教育性。

4.开展本土诗词文化传播与教育。除了古诗词的教育,我们教师也要搜集了本土诗词,对学生进行本土诗词教育,亲近诗词,激起热爱家乡的情愫。如广西北流是中华诗词之乡,本土诗人创作了大批北流风物(人物)诗赋,包括荔枝、龙眼、木菠萝、大容山、勾漏洞、岭垌窑址、铜阳书院、景苏楼、城西公园、箩村、罗政村、中国陶瓷名城等等,要利用好这些文化资源和诗词资源,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诗词教育。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应深入挖掘历代诗词作品中爱国主义主题的名篇佳作中蕴含的爱国主义因素,并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努力做到既传承了文化又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爱国爱乡的少年君子。

参考文献

[1] 涂培源《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小学生展开想象》《教育评论》2001年第2期p.68-69.

[2] 于秀兰、沈益亮《古诗词教学“六字决”》《广西教育》2001年第11期p.36.

爱国主义诗词第5篇

近些年来我省诗教工作蓬勃兴起,在全国名列前茅,成为中华诗词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特色,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起到了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教化作用。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在多种文学形式中,能够“正得失、动天地、泣鬼神”的,莫过于诗。中国是诗国,亦是世界上最重视诗教的国家。中华诗词的主体内容博大精深,意存高远,绵延不绝,具有极大的政治影响力、思想凝聚力、道德规范力和艺术感染力,发挥了滋养心灵、净化灵魂的社会教化作用。

具体说,一是激发了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爱亲人的深厚情感。如,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就抒发了对祖国最忠诚最深厚的感情,成为爱国主义的生动教材。二是鼓舞了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如,乐府《长歌行》的“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总是激励着人们积极进取,无愧人生。三是弘扬了淡泊名利、分清荣辱的传统美德。如,杜牧的“莫言名与利,名利是身仇”,孟郊的《游子吟》,启示人们以德为先,诚信为本,孝亲敬老。四是尝到了体察民情、清正廉洁的为宫之道。如,李绅的“锄禾曰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郑板桥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乌纱掷去不作官,囊中羞涩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况钟的“清风两袖朝天去,不带江南一寸棉”,弘扬了清正廉明之气,鞭挞了贪污腐化之人。五是发挥了启示哲理、开拓智慧的认知功能。如,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世代传诵而被视为观察认识事物的正确方法。六是表达了期盼国家统一和人民团结的深切感情。如,陆游的《示儿》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曰,家祭无忘告乃翁”;于右任的《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真是痛彻心扉,感人肺腑。还有许多,不一而足。

正是由于中华诗词等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化、熏陶,世代中华儿女养成了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爱国爱民,勤劳智慧的高尚品德,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在今天来看,中华诗词这些丰富内容,也符合中央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弘扬中华诗词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党中央关于“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精神,大力推动中华诗词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使之成为影响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曰益改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不断提高,中华诗词改革创新的呼声持续响起。我们深深感到,在优秀文化的世代传承中少不了中华诗词,在新形势下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也少不了中华诗词,这是时代的需要,人民的需要,也是中华诗词本身发展的需要。

诗教的“集结号”首先在校园吹响,接着,校园诗教逐步扩大为社会诗教(合称诗教“六进”: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景点),同时“诗词之乡”创建活动持续发展,方兴未艾。目前江苏已建成省级“诗词之市”1个,“诗词之乡”11个,涌现诗教先进单位184个,先进个人224人;全国诗词之市1个,全国诗词之乡9个,全国诗教先进单位18个。许多地方党政领导把创建“诗词之乡”活动视为提高全民素质显示地方软实力和树立文明形象的一个品牌,给予高度重视,积极开展争创工作,获得了社会的广泛支持和认同。在这些诗教活动中,人们经常诵读古今诗词名篇,广泛开展诗词创作、交流、评选活动,教育熏陶了青少年学生和广大人民群众,发挥了诗词的思想道德和文化艺术的社会教化功能,推进了精神文明建设。邗江头桥中心联合小学汤唯同学写道:“闻鸡起舞莫贪眠,奋发读书任在肩。四化途中须猛进,争骑快马再加鞭”,从小树立为祖国而刻苦学习的志向。淮安市城管局环卫女职工陈妍在诗中这样说:“迎曰挥戈动垢尘,暮星伴舞入黄昏。一年四季不言累,坦坦荡荡城管人”,表达了对本职工作的光荣感和自豪感。近10年来,我省先后召开了三次全省诗教经验交流会暨先进表彰会。与此同时,中华诗词学会两次与我省联合召开全国诗教经验交流会,介绍江苏诗教工作的经验,社会反响良好。

在新形势下,为了深入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精神,应把弘扬中华诗词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工程,充分发挥诗词文化在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为把我省建设成为文化强省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江苏多年来已经积累了繁荣和发展诗词事业的丰富经验:

一是加强重视,积极投入。各地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诗词文化工作的指导。凡是领导重视诗词文化工作的地方,都自觉地把中华诗词列为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中华诗词事业得以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各相关部门要在领导指导下积极配合。凡是宣传、教育、文化等部门把弘扬中华诗词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瑰宝,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课题,列入当地国民教育计划的地方,诗词教育和创作事业都蓬勃发展;凡是广播、报纸、电视、文化刊物和文化网站等宣传媒体积极主动为中华诗词开设栏目的地方,中华诗词的创作普及和传播就丰富多彩、欣欣向荣。

二是春风化雨,润泽众生。充分发挥诗词在全社会的教化作用。要使诗词教育工作成为提高青少年人文素质和思想道德教育,推进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必须经常持久地开展校园诗教和社会诗教工作,以诗教“六进”,积极开展创建“诗词之乡”、“诗词之市”的活动形式,扩大和巩固诗教的社会效果。同时,发展壮大诗词创作队伍,使诗词文化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

三是精品力作,做响品牌。精晶力作,是一个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根本标志。提倡“精品战略”,首先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正确方向,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中心开展诗词创作,更多地推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诗词作品。按照当代诗词的精品标准,尊重诗歌创作规律,组织创作班子,培养创作诗人,策划组织主题,努力推出民族化、大众化、现代化的精品。

爱国主义诗词第6篇

关键词:爱国主义 李清照 诗词 文学作品

李清照是宋代著名的女词人,所创作的诗词委婉悲凉,含蓄久远,所以被后人称为是婉约派诗词的集大成者。李清照所创作的诗词具有她自己鲜明的个性,但是李清照和诗歌中的英雄豪气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诗词中含有哀怨和闺中凄苦,所以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感觉,同时也有“人比黄花瘦”的辛酸,所以在读易安诗词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李清照是一个柔弱的女子,只知道每天在闺房中以泪洗面触景伤情的形象。可是,事实并不是这样的,李清照少年时便非常有才华,虽然诗词中不乏有儿女情长的因素,但也是一位坚强的奇女子。生在乱世,所以在李清照后期的诗词中蕴含了大量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其中的豪情壮志也一扫过去诗词中的闺阁情仇,进而转变为豪放的政治情怀。李清照诗词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被很多人赞赏,可是李清照是一位实至名归的古代奇女子,在诗词上的造诣达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境界,特别是在南渡以后,在所创作的诗词中留露出了“巾帼不让须眉”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对李清照诗词爱国主义风格成因的分析

李清照的一生可谓是几经坎坷,所以在早期创作的诗歌中带有浓重的闺怨色彩,表达了自己内心的苦闷和对于丈夫的思念之情,但是命运的困难并没有打垮这位奇女子,而是在命运的磨难中变得更加坚强。在自己的父亲因为“元佑党祸”入狱以后,李清照并不是像其他的封建女子那样只是以泪洗脸,惶惶不可终日,反而在不停地营救着自己的父亲,并且在诗词中直言不讳地对自己的公公进行了指责。在丧失了自己的丈夫以后,李清照在极大的悲痛中又遭受着政治的变动,被迫背井离乡,流落到了南方,这些不幸的事情都降临在这个柔弱的女子身上,才磨练了她坚贞不移的性格。在经历着这些残酷的现实之后,李清照对于人生又有了新的理解,所以一转先前的诗词风格,开始关心国家命运,在诗词中表现了自己的满腔热情和极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李清照诗歌中爱国胆识的解读

李清照在诗词中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惊人的,直言不讳的性格让很多的文人为之喝彩,甚至在诗词中指责自己公公“心可寒”,同时也对统治者的软弱无能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和揭露。最能体现李清照爱国主义精神和英雄豪气诗词的代表作就是《乌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这一首诗词中将李清照积压在心中的类似于当年西楚霸王项羽一样的英雄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李清照在诗词中更是对项羽当年在四面楚歌的时候并没有选择归隐而是选择自刎做了“人杰”的英雄壮举进行了高度的赞扬,其中也是借当年项羽慷慨赴义和决不投降的豪情壮志来对当时动乱之下选择苟活的投降者的讽刺。这首诗词慷慨激昂,正气凛然,将李清照巾帼不让须眉的爱国主义胆识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渲染。

李清照的爱国胆识还表现在他不屈不挠的性格上。比如《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这首诗词是在李清照南渡以后写下的,那个时候的李清照可谓是人生最为暗淡的时候,生活是一波三折,假如寻常女子遇见这样不幸的事情,定会茫然不知所措,甚至有些经不起打击的女子还会自寻短见。但是李清照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将自己的远大志向和人生追求寄托在诗词之中,寻找一种精神上的寄托。诗词中的“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彭州吹响三山去。”这句诗词,李清照用来势汹汹的大风比喻自己心中的苦楚,他这句诗词仿佛是自己内心对于大风的呐喊,希望大风可以带着她回归到自己的精神家园,或者是希望大风可以吹走那叶扁舟,让她远离这个黑暗的现实世界,回归到自己梦想中的那片乐土。这首诗词充分反映了李清照在面对黑暗现实世界时候的坚强不屈的个性,同时也借用仙境来表达自己对于眼前黑暗世界的不满和憎恨,后人也多用这首诗词来评价李清照的男子气概。

三、李清照诗词中的忧国情结解读

爱国主义精神在李清照诗词中的体现要从李清照对于国家时局的关心开始谈起。在宋朝的“靖康之难”以后,北宋政权灭亡,但是因为数千年封建礼教的束缚,女性仍旧处于社会歧视的地位和角色,女性的发言权和社会活动都受到了当时社会风俗的约束。李清照虽然是一位奇女子,但是也不能披甲上战场,英勇杀敌,赶走烧杀抢掠的金人,但是在政治仕途的涉入是不可能的,所以李清照是有心报国但是又无可奈何的矛盾心理,所以也只有在自己创作的诗词中来肆意发泄自己内心的郁闷,来抒发自己对于国家命运的关心之情。比如在“两汉本继绍,心死如赘疣。”这两句诗词,李清照就个性鲜明地对当时金人所扶持的傀儡政权进行了讽刺。在李清照看来,当时西汉政权已经灭亡,东汉兴起的时候,整个国家和政权还是处于一个整体中,是很顺理成章的事情,那是顺应了时展所建立起来的新王朝,但是王莽政权建立的新王朝,也就是所谓的“新室”,就完全像是一个毒瘤,时刻侵蚀着国家的政权,毒害着老百姓。

在李清照的《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两首》中,诗人用犀利的语言直击南宋王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并进行了深刻的批评,比如诗词中的:“五十年攻如电扫,华清宫柳咸阳草。五坊宫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将唐玄宗的荒淫无度通过寥寥几笔就进行了深刻的描述,入木三分,并且指出了当时“胡子胡兵天上来”的原因在于当时宫廷制度腐败造成的,在对国家命运的担心问题上,李清照用唐玄宗因为昏庸治国而招来国家战乱的故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的腐败无能,同时对奸佞小人的误国行为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是不希望南宋王朝的统治者将自己的国家重蹈唐玄宗昏庸的帝王道路上。作为一个封建社会中的女子,面对这样的国家政局,李清照也是显得束手无策,百般无奈的无能无力,但是李清照有着一颗爱国主义的心,所以对当时的统治者进行了抨击,对当道的小人进行了讽刺,表现了自己对于国家命运的担忧之情。李清照在诗词中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国家命运前途的担忧之情历来为广大的文人所钦佩,对后来的爱国主义诗词的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四、结语

我们通过对李清照诗词的纵览,特别是在作者南渡以后,因为自身的遭遇和时局的动荡不安,李清照因为封建社会对于女人的限制而无法进入到仕途,所以只好将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国家命运担忧的情怀寄托在诗词中。所以,在李清照后期所创作的诗词中不仅有对于自身遭遇的述说,还有对自己丈夫的思念之情,更多的是对国家命运前途的关心和对统治者腐败无能之过的批判,将词人的巾帼不让须眉的爱国主义情操表现得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刘瑞莲.李清照新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

[2]陈祖美.李清照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钱世明.李清照[M].天津: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

[4]赵清.浅论李清照诗中的爱国主义精神[J]. 资治文摘(管理版),2009(01).

[5]嵇庆法.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论李清照倜傥丈夫气[J].中国古代文学研究,2009(01).

爱国主义诗词第7篇

关键词:理工科高校;爱国诗词;思想政治教育

在经济全球化、思想和信息多元化的当今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在人文素养培养欠缺、人文环境不浓的理工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更是面临层层阻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曾经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古典爱国诗词蕴含着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天下黎民苍生的关切、对民族命运前途的担忧,曾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为国不懈奋斗、流血牺牲,诗词中塑造的伟人形象为凝聚民族向心力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时至今日,古典爱国诗词和高校思政教育的功能与作用在塑造青年价值观念、完善青年人格仍然不谋而合。

古典诗词不仅短小精悍,而且韵律美,诗词格律包括篇章格式、声律、韵律、句律诸方面,让读者读起来顺口产生美感。另外,诗词通过塑造景物形象、人物形象向读者生动地传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并产生思想或感情方面的触动以感染读者。以其凝练、形象、含蓄的优势,古典诗词所传达的思想感情和对个人的影响比枯燥的理论所能达到的更为直接、更占优势。清人刘毓嵩在《古谣谚序》中说:“千古政教之源,未有先于‘言志’者矣。”他这里所表明的,是作为“言志”之诗的文学形式所具有的政治教化的功能,同样也揭示了古典诗词具有鲜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仅以南昌航空大学这一理工高校为例,下面将分析该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以及古典爱国诗词在该校推行的可行性和推广形式。

自2003年,中共江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决定以我校为试点单位,着手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面改革以来,该校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的体制、机制,形成“大思政”教育教学组织格局。学校于2008年设置了独立的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下设4门必修课程教研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部)和5个"大思政"素质教育拓展课程教研部(时政与国情省情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党团理论教育、心理健康与公共安全教育、大学生社会实践教研部)。该校探索建设思政课必修课程、特色课程、实践课程与专业渗透课程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另外,该校设有国学班,聚集着一批爱好国学的青年,此外每年该校开设有古典诗词的选修课,也吸引着大批学生前往。

问卷调查显示,78.6%的学生相对于思想教育理论课,则更喜欢学习古典诗词相关课程,大多数学生喜欢通过诗词所塑造的形象、所表达的感情来进行思想熏陶,而非单一的政治理论内容的灌输。古典爱国诗词语言的优美凝练、意象塑造的巧妙、感情抒发的含蓄让所要表达的思想鲜活地为读者所接受。然而,政治理论虽然是思想的结晶,却没有让读者易于接受的一种载体,理工科高校学生在高中文理分科后就与政治理论知识逐渐疏远,因此在对理工科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单纯的政治理论课的作用远不如古典爱国诗词。

理工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我国培养高科技人才的摇篮。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本应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但是,许多理工科院校只把培养学生的技术作为终极目标,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由于古典诗词是高校学生自从小就学习过的,通过对理工科学生开设古典爱国诗词相关课程,使青年学生在重温诗词经典的同时,接受思想政治的教育与熏陶。对于随着自己长大的伟人及其诗篇,理工高校学生怀着自己心中已有的熟悉感,对古典爱国诗词更容易接受。

数尽历史进程中古典爱国诗词篇章,屈原为民族命运而担忧无奈投江,辛弃疾为国英勇杀敌、心怀英雄气概,文天祥忠肝义胆宁死不屈,谭嗣同义薄云天为国捐躯……都集中体现了诗人的爱国主义精神,诗人置个人安危与不顾,把国家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在民族生死存亡关头挺身而出,奏响了一曲曲壮丽而豪迈的人生之歌。岳飞精忠报国,戚继光抵御外辱,秋瑾巾帼不让须眉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高校学生通过学习爱国人物的爱国诗篇从而培养了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与自尊心,可以作为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伟人的榜样作用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意识中表现出来,日复一日的熏陶让爱国主义思想和对民族的向心力变得更为强烈。

以南昌航空大学这样的理工科院校为例,要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光靠简单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够的,还应该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进行引导。首先,我们应当清楚地认识到当代大学生获得知识经验的第一渠道是课堂,另外还有社团活动、自主学习、实践工作等。在大学生接触到的大量信息中,会影响到这些年轻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例如,南昌航空大学的全体学生都要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等公共课程,这是全国高校实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之一。但是在理工科高校中,这样的课程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效果。很多被调查者表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样的课上得没有什么意义,老师填鸭式地向他们灌输着一直以来都知道的残旧历史,自己并不是不爱国,但是这种政治课实在是很枯燥乏味,有些老师也只是为了完成学时任务而向学生展示一些在网上也能搜索出来的PPT,学生也只是为了修满学分而坐在教室里无奈,并没有起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初目的。那么,如何使大学生在课堂上接受“陈旧历史”的同时,激发大家的爱国主义情怀呢?

第一,为理工科高校的(以南昌航空大学为例)大学生提供接受爱国主义精神洗礼的平台。具体来说,大学生有必要深入学习《大学语文》等公共课程,尤其是文言文中的古典爱国诗词篇。在教材的选择上,此类普及型语文教材也应该收录更多爱国作品,如《满江红》、《十五从军行》等诗词名作。相对于中小学时代的应试教育压力下的背诵学习,高校语文课应该注重文言赏析,品味和分享古典爱国诗词中的精粹,提取并加以吸收其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二,将当代大学生的教学课堂模式由“教师讲授为主”转变为“学生合作求知为主”的模式,老师在课堂上充当“指路人”的角色,而不是单向的课本知识灌输。对于《思修》、《毛概》等理论知识较强的课堂,老师应该加强引导学生将政治思想、爱国情操与专业相关联的现实思考,让学生在课后主动去了解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钱学森排除万难回到祖国”等等鲜活的实例,然后在课堂通过与其他学生分享这些实例而把爱国精神融入自己的思想和平时的言行当中。高校的大学生绝大多数已经属于成年人,他们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创造力,他们已经懂得在纷繁的世界里挑取于己有益的东西。虽然中国古典爱国诗词已经经过了几千年的冲洗和沉淀,但是其中的精髓和养分仍然可以使当代的年轻人获益匪浅。所以,以当代大学生的智商以及判断力,他们会从主动的角色中找寻一条路径,以求得到达成熟彼岸的通行证。

第三,将爱国诗词与现代教育相结合,走出单纯的课堂。在高校中经常举办一些节日性的活动,如清明节的祭祖祭孔活动等。以南昌航空大学为例,校方应该有组织地开展系列的传统文化学习活动(如古典爱国诗词诵读活动、爱国诗词书法展等),通过大型活动的形式提高古典爱国诗词在理工类高校的大学生中的影响力。在调查中,很多学生都表示现在学校很多的活动都是流于形式,而没有实际意义。所以,校方应该加大学生实践活动方面的关注和支持力度,创办一些能够体现南昌航空大学特色的传统文化的学习交流的平台。

总之,爱国主义精神教育是每一个时代都不容忽视的,当代高校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高校的大学生(以南昌航空大学为例)接触古典爱国诗词的机会比较少,但是这些文化精粹对高校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又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校方应该将教育放在首位,在“大思政”指导下,利用古典爱国诗词的引导作用,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出更多全面加特长型的现代化高校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