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意识形态课讲稿(合集7篇)

时间:2023-03-13 11:22:48
意识形态课讲稿

意识形态课讲稿第1篇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以下是和大家分享意识形态交流党课讲稿参考资料,欢迎你的阅读及借鉴。

今天的交流主要围绕四个方面:第一,意识形态的含义及重要性;第二,意识形态工作应遵循的原则;第三,新时期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难题;第四,新时期做好人大意识形态工作的建议。

一、意识形态的含义及重要性

意识形态,顾名思义,它是一种对事物的感观思想,它是观念、观点、概念、思想、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并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社会存在在我们脑海中的反应。意识形态,可以指导我们的行为,对我们的思想产生影响,一旦意识形态发生改变,我们的所思所想和行为也会产生变化。因此,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从国际情况看,随着国际金融危机逐渐向制度危机和价值观危机延伸演变,西方制度和文化的衰退已经彰显。同时,伴随着我们国家综合实力快速提升、中国文化的优势和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国外敌对势力把我国的崛起视为西方价值观和制度模式的威胁,从而加大对我国实施西化和分化。他们利用网络优势和话语霸权,以非政府组织、基金会等为掩护,寻找和培养人,唱衰中国经济、虚无党的历史、消解文化自信、放大社会负面信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他们抹黑中国,甩锅中国,指使国内敌对势力,加大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与和平演变力度,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同时插手我国香港和台湾,企图搞乱香港,分离台湾或者利用台湾要挟中国。

从国内情况看,随着我国改革发展步伐加快,社会阶层日益分化细化,不同阶层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难免发出复杂的社会声音,发生系列社会事件。国际敌对势力于是趁火打劫,利用国内的社会事件,如劳资矛盾、刑事案件、医疗事故、民间纠纷等,或无中生有,或借题发挥,兴风作浪、炒作热点、造谣生事,煽动民众不满情绪,将矛头指向党和政府,制造党群干群对立,加剧我国意识形态尤其是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严峻形势。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意识形态斗争形势日益复杂多变。在人人都是自媒体时代,文字与音频、影像、图片、动画等结合运用,不仅使传播内容更加立体化,而且容易张冠李戴、移花接木、以假乱真或者断章取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制造不少歪曲党和政府形象、攻击社会主义制度、诋毁国家政策的信息。有的直接把一些社会事件的责任引向党和政府、军队和警察,进而鼓吹假如实行西式民主就不会出现类似事件,矛头直指我国现行政治体制。此类事件往往利用网络技术的开放性、信息流通的迅捷性、意见表达的全球性造成事件的负面效应成几何级数增长,因而使意识形态尤其网络意识形态斗争更加复杂。

从意识形态的受众对象看,中小学生、大学生是最大群体,其次是广大农村群众,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仅缺乏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系统了解、缺少对中国历史尤其是近现代史、党史、国史知识的系统学习,也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优良传统等基本常识的了解,更缺乏对时势政策的了解和对信息真相的辨识能力,因而对敌对势力鼓吹传播的各种错误思想观点缺乏政治鉴别力和政治免疫力。同时,西方意识形态多借助青年人喜欢的网络娱乐形式如游戏、电影、文学、音乐等,潜移默化地向他们灌输西方价值标准,培养西方意识形态的信众。随着网络受众群体低龄化越来越严重,思想处在叛逆期的未成年人,极易受到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蛊惑和毒害,这进一步增加了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艰巨性。

党的xx大以来,有关部门在意识形态领域采取有力措施,坚决处理了一些故意扰乱主流意识形态工作的人物和事件,但形势仍不容乐观。一些观点和做法带有极强的隐蔽性、欺骗性和危害性,使意识形态斗争呈现更为复杂的局面。

党的强调,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要求“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但是,一些同志在意识形态领域仍然不敢担当,面对错误思潮不敢旗帜鲜明站出来,有的态度暧昧甚至姑息纵容。一些同志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复杂性认识不足甚至存在错误认识,把敢于亮剑的言行视为极“左”,把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与“以阶级斗争为纲”混为一谈,把批驳错误思潮和错误言论视为“惹事”等等。这些错误认识使不少人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采取回避、躲避态度。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意识形态工作的被动局面,也对未来的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需要强调的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过程中,国际上“唱衰论”“捧杀论”“威胁论”以及抹黑、甩锅、妖魔化中国等此起彼伏,国内通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之后,亲眼见证了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杂音相对减少,但仍有一些吃着中国饭长着外国心的人,明里暗里与国际上别有用心的人一唱一和、彼此呼应,再加上传播手段网络化、传播受众低龄化或低学历化、思想观点隐蔽化、理论外衣新潮化,使意识形态工作的社会环境和现实条件发生深刻变化,这要求我们必须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以积极进取、严肃认真的态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

二、新时期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问题

意识形态安全,关系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安全,关系国家安危、民族存亡和百姓福祉。然而,当前对意识形态工作存在认识误区和错误论调,我们须正本清源、以正视听。

第一,意识形态工作不仅宣传部门要抓,全党都要抓。长期以来,有一种认识:宣传部门是抓意识形态工作的,意识形态工作是宣传部门抓的。这只说对了一部分,宣传部门是抓意识形态工作的,但意识形态工作是全党要共同抓的。党管意识形态是党委主体责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就必须管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涵盖各条战线,不是哪一级、哪一家的责任,而是全党共同的责任。全党的事,就必须全党动手、齐心来做,就必须坚持“一盘棋”、打好“组合拳”、形成“大合唱”。

第二,意识形态工作不是分外事,而是分内事。不少人甚至很多人都认为工作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如果不分管抓意识形态工作、不是宣传思想工作者、不是党务工作者若承担此项工作是否职责越界、工作越位?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应有之责、应负之责、应尽之责。这个问题,我们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没有“局外人”“旁观者”,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当“甩手掌柜”。

第三,意识形态工作不是虚功,而是实务。意识形态工作就怕任务空泛、内容空洞、工作空转、阵地空心。意识形态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宣传思想工作,它涉及人们对世界和事物的看法、认知、理解,涉及对特定事物或事件的具体感知、价值判断与思想观念,无法用具体的产品、量化的标准来进行考量。但意识形态工作事关“两个巩固”的大局,因此是最大的政绩与业绩。

第四,意识形态工作不能满足于应急、应付,而要做到经常性、常态化。意识形态工作是在人的头脑里“搞建设”,相比其他建设,“地质”情况更复杂,变数更多,工作难度更大。意识形态工作平时做不到“万无一失”,关键时刻就会“一失万无”。必须要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来抓。如果平常不闻不问,不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不抓舆论导向,不积极应对舆情,不抓班子队伍,等到出了问题,再去应急式地“灭火”,那就为时已晚。

第五,意识形态工作不是软任务,而是硬责任。意识形态工作绝非随意拉伸的“橡皮泥”,不能“有职无为”“有职不为”,也不能“有权无责”“权大责小”,而是“法定职责必须为”、“位高权重”责任大。有人认为,意识形态工作是“软工作”,可有可无、无关紧要。这种意识形态工作“无用论”是错误的。如果意识形态工作不力、意识形态领域出现问题,那么发展建设的大好局面就有可能丧失,每个人的幸福也就无从谈起。

三、新时期做好人大意识形态工作的建议

人大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委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人大已经自觉地把意识形态工作融入了工作领域,抓实阵地建设,用好用活、管紧管严人大意识形态阵地,传播民主法治正能量,从严规范人大机关党员领导干部网络行为,严肃工作纪律,切实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压实了工作责任,以常委会党组领导班子总负责,机关党支部直接抓,切实将意识形态落实到人大机关建设和人大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为依法行使人大各项职权提供坚强的思想保障、精神力量和良好的舆论环境。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提高政治站位。

强调,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县人大常委会始终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切实增强四个意识,自觉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开展各领域意识形态工作专题研究,全面掌握学习工作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二是强化理论武装,凝聚思想共识。

做好人大意识形态工作,首先要抓好人大干部的思想政治建设。县人大常委会要一如既往地加强机关政治建设,结合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继续采取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专题交流和学习心得交流等形式,组织机关党员领导干部强化政治理论学习,增强理论学习的政治自觉,筑牢意识形态的共同思想基础。

三是突出分管领域,发挥助手作用。

人大代表是人大工作的主体,意识形态工作同样需要守住人大代表这块阵地。为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我们要按照“使人民的意志更好地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得以实现”的要求,遵循和把握代表工作规律,积极组织自己所联系的代表团开展各种形式的代表小组活动,引导广大代表在加强学习、新旧动能转换、联系群众等方而做表率、当先锋,不断增强代表履职为民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精神和中央、省、市、县委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引导和帮助本组代表正确行使好民主权利,在鼓励人大代表建真言、献良策的同时,明确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觉规范个人言行,切实做好人大代表意识形态工作。同时守住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方面,正确引导代表要正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财政化解债务负担的压力,要共同当责,共同增收节支,为缓解财政压力做出贡献。

四是注重宣传带动,讲好人大故事。

自己作为人大县人大常委会的一份子,要始终将人大宣传工作作为抓好人大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抓手,大力宣传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全面依法治国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民主法治建设新成就等,弘扬社会主旋律,传递人大“正能量”,为法治xx建设营造强有力的舆论氛围,讲好人大故事。

五是完善阵地建设,强化舆论宣传。

指出:“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我们要牢牢把握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加强人大常委会门户网站建设管理,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站稳政治立场。明确责任,制定网络平台管理维护工作方案,统筹“智慧人大”建设、管理、运营和维护等各项工作;要严格信息程序,严把审核关,严禁涉密信息上网。以开展代表联络服务站建设作为抓好人大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一环,对照“十有标准”,实现联络站、点的全覆盖,以硬件建设推动软件提升。健全人大舆情监测机制,加强网上舆情风险研判,做好重要节点和敏感时期的人大舆论监管,推进舆论焦点、热点、隐患点排查化解常态化,不断增强意识形态工作整体效能。

总之,做好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意识形态课讲稿第2篇

国有企业领导要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抓组织领导、抓引领凝聚、抓阵地发声、抓中心融入、抓作风建设,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话语权和主动权,为国有企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政治保障。以下是小编收录的关于国有企业领导如何把牢意识形态之舵的党课讲稿,欢迎阅览。

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中流砥柱,面对全球政治、经济和产业环境的深刻变化,面对国内经济转型阵痛凸显的严峻挑战,面对全媒体语境的强烈冲击,国有企业领导如何把牢意识形态之舵,落实第一责任人责任,抓实抓紧意识形态工作,为国有企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舆论环境,值得探究。文章简要分析国有企业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难点,提出了对策和办法,确保把牢思想之舵,促进企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一、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工作的难点和困惑

(一)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认识不足

部分国有企业领导认为,国有企业是国家的经济支柱,应当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没有深刻认识到意识形态工作具有全局性和决定性的影响,对于当前严峻的思想理论斗争形势分析得不够透彻,片面强调经济建设,轻视意识形态工作,出现了意识形态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部分国有企业领导把意识形态工作看作是上级领导主抓的工作,认为只要跟着上级走,就不会犯路线和方向错误,导致思想上轻视、工作上忽视意识形态工作。个别国有企业领导的职责意识淡漠,对听到、看到的一些错误言论和行为不制止,也不善于主动管理和引导,为错误、扭曲的意识形态渗透提供了可乘之机。

(二)意识形态工作机制还不健全

一些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不到位,对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分工不明确,没有层层分解任务、没有层层传导压力、没有形成责任链条;有的国有企业没有建立严格的意识形态工作考核、监督机制;有的国有企业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比较落后,没有形成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追责问责制度。

(三)意识形态队伍建设相对薄弱

抓牢基层党的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着专业队伍不强、人才缺乏、工作开展不到位等问题。许多从事意识形态工作的干部半路出家,理论水平有限,观念相对滞后,缺乏专业培训,从事意识形态工作后不具有紧迫意识,缺乏守土之责,不思工作之道,懈怠于本领提升。有的宣传人员存在“重中心工作、轻思想工作”的倾向,思想观念陈旧,不善与新兴媒体打交道,致使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抓得不牢不实,有走过场、随大流之嫌。

(四)意识形态工作方法缺少艺术性

在全媒体语境下,国际与国内、线上与线下、虚拟与现实等之间的界限越发模糊,形成了越来越复杂的大舆论场,网络往往容易成为错误思想传播的策源地和放大器,大大增加了舆论引导和信息传播内容管理的难度。在新形势下,一些国有企业领导在开展意识形态工作时仍然存在宣传内容陈旧、形式呆板、手段落后等问题,存在讲空话、大话、套话现象,导致生动活泼的政治理论变得晦涩难懂。究其根本,在于部分国有企业领导不会抓意识形态工作,缺乏意识形态工作的艺术性。

二、抓紧抓实意识形态工作的方法和对策

国有企业领导要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抓组织领导、抓引领凝聚、抓阵地发声、抓中心融入、抓作风建设,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话语权和主动权,为国有企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政治保障。

(一)筑牢意识形态价值基础

国有企业领导要把意识形态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将其与企业中心工作紧密结合,共同部署落实、检查考核,增强抓好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通过党委(党组)理论中心组、“三会一课”、形势任务宣讲等多种方式,深入学习好、宣传好关于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把意识形态建设内化于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全过程。经常分析研究意识形态领域的形势任务,解决好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指导,提出具体要求,强化督促检查,努力培育和形成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导向和思想基础。 国有企业领导要善于将意识形态工作与党的建设、生产经营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及时传达学习中央、企业党委关于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相关会议、文件精神,推动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履职到位,进一步增强抓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意识。为改变以往“个人学得多、互动交流少,理论学得多、问题研究少”的局面,国有企业领导要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有针对性地探索实施原原本本学、带着问题学、研讨交流学、互相激励学、带动基层学的党委理论中心组“三位一体”学习法,提高理论学习的效果和质量。 理论宣传要“量体裁衣”,确保在党员群众中入脑入心,要结合党员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政策、理论和制度问题,每年统一列出宣讲“菜单”,让职工“点菜”,当好党员群众的“政策翻译”。同时,利用职工理论学习日、主题党日、网站、宣传橱窗、党员活动室等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促进党的创新理论、最新理论在基层的宣传普及,积极抢占舆论阵地,凝聚服务大局、促进发展的正能量。

(二)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制度建设

国有企业领导要坚持党管意识形态的原则,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明确各级领导抓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制定领导责任清单,层层分解落实,形成责任明确、领导有力、运转有序、保障到位的意识形态工作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层层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确保意识形态工作有效开展,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国有企业领导工作中要善于把意识形态工作与各项改革发展工作和党的建设工作紧密结合,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建立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考评办法,每季度研究分析意识形态工作情况,剖析思想文化领域的突出问题,对重大事件、重要情况、重要社情民意中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对意识形态工作方面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对突发事件采取应急管控,制定针对性的措施,做出及时处理。

(三)抓牢意识形态阵地建设

阵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据地和桥头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依托和舞台。国有企业领导要注重发挥宣传阵地的作用,坚持正面宣传,讲述好故事、传播好声音,让主流思想舆论占领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特别是在国有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时期,领导要贴近职工群众,积极推进基层文化建设,加强党员活动室、网站、内部宣传品、宣传栏、职工书屋等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利用各种讲座、论坛、研讨会、展览会、节日庆典等活动,严格控制话语权,实行事前报告制度,绝不给错误思想和言论留空间。要增强基层文化传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不断创新文化传播的方式方法,研析群众的认知方式和接受能力,用鲜活的形式让群众愿意听、听得懂、记得住、传得远。

(四)突出抓好全媒体建设

当前,全媒体不断发展,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国有企业领导要积极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努力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要系统排查网站、微信群等媒体平台存在的“舆论隐患”,利用微信传播的特殊优势,继续围绕企业中心工作,做优企业微信公众号,将其作为内聚力量、外树形象的重要窗口,为企业转型发展赢得良好的舆论支持。领导者要善于运用网络媒体和网络话语讲好企业故事,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同时,面对舆情,领导者要敢于发声、及时发声、善于发声,增强舆论引导的话语权和主动权。

(五)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

要选优、配强、管好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的负责人,通过开展培训班、座谈会等形式,打造一支政治强、作风正、纪律严、业务精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一方面要加强学习,读原著、悟原理,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理论视野,促进知识更新,在把握意识形态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发展趋势中,提高综合素质,打牢履职尽责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要不断实践,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结合起来,围绕群众关心、关注的理论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准确解释,真正使干部职工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逐步取得领导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要建立健全督察考核与责任追究制度,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考评,并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通过建立一系列意识形态工作的长效机制,确保意识形态工作做得扎实有效。

意识形态课讲稿第3篇

关键词:讲学稿;《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情感教育

近年来,讲学稿在中学教学中的使用和推广,堪称风靡。同时,由于讲学稿优点比较突出:加大集体备课,增强了教学资源的整合力度;教学过程设计比较严谨,使课堂的有效性更为加强;使课前、课后的安排更为明晰化、具体化,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等等。这些优点,使讲学稿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中学生在教师的结构性设计中较高质量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明显提高了学校的 “显性教学成绩”。但笔者认为,如果讲学稿的设计不够合理,以讲学稿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过于程式化,以及在课程衔接、课后反馈方面缺乏合理设计,很可能会使讲学稿的使用更大程度上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变相回归了应试教育,而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导致中学教学,特别是初中教学违背素质教育的潮流。下面,笔者以初中《历史与社会》课为例,从讲学稿的设计、讲学稿为核心的课堂教学、课堂衔接和课后反馈方面等几个方面分析使用讲学稿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感教育缺失之现象。

一、讲学稿的一般设计结构与情感教育的结构性缺失

在笔者见到的初中《历史与社会》讲学稿的结构设计中,一般以这样两种方式呈现。

第一种方式主要包括这几个主要部分,“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学习研讨”“课内训练巩固”“课后拓展延伸”等基本内容;或者以另一种方式呈现:即“教与学的目标”“教与学的过程”“教与学的总结或者反思”等几个部分内容。

这种模式明显受到东庐、洋思等在讲学稿的使用比较早、又被认作范例的学校的影响比较深。这种讲学稿的设计,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即要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每一个教学环节无不是落实教材知识,没有一个专门的环节,能够比较系统地体现出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下功夫。可能有同仁会拿“课堂学习研讨”这一环节,提出自己的疑义,强调“研讨”本身就是在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等等,以论证达到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个教学目标的效果。但从普遍意义上讲,因为这一部分的内容,在设计上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教师授课的一个基本线索,从而剥夺了“研讨”这一比较模糊的 “外衣”。

第二种模式,则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理念,以相对比较呆板的方式呈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个新课标理念。其出发点是有意义的:(1)想以讲学稿的方式在更大程度上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环节,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目的。(2)因不敢或者不愿违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而在讲学稿的设计中做了对 “三维”目标的有意识保留。基于对以上两点的考虑,这种模式的《历史与社会》教学稿一般在 “教与学的目标”这一部分中,罗列这一节课学生应该达到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关知识点,使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理念有了 “文字式”,而“优”于第一种讲学稿模式;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也不过又成了教师上课的线索,夹杂一些所谓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学生活动,而回归了第一种模式;“教与学的总结或者反思”在普遍程度上流于形式,就是在落实 “知识与技能”也没有发挥原本的作用,就不用说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 “隐性效果”了。

二、以讲学稿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与情感教育的程式化缺失

初中《历史与社会》原本是一门文科综合课程教材:课程的最终目标大多被描述为“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大多从与社会科学相关的学科中汲取核心概念和基本知识;重视历史科在社会课中的作用,以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这一课程的基本教材特征要求《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应该生动、活泼,应当呈现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应当体现课堂教学模式的非模式化。

讲学搞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课堂教学的程式化加剧。下面分析使用讲学稿使课堂教学出现程式化的几个原因:(1)讲学稿的编写消耗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二次备课的质量大大降低,这使得课堂教学往往变成了对讲学稿的简单 “解读”。一般情况下,一份比较合格的讲学搞的定稿要经过以下几个过程:“主备人出初稿―备课组讨论―主备人根据讨论结果修改―二次讨论―二次修改―定稿 ”。这样认真完成一份讲学稿,对本人主备一课时是相当充分的,但非主备课时就会相对陌生,课堂教学很容易因使用他人的讲学稿而无意识程式化。(2)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编写讲学稿就已经消耗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再加上处理课堂的灵活性和突发事件的能力欠缺,使课堂教学的程式化更为明显。(3)讲学稿本身的结构性比较强,学生思维在课前预习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被结构化,更加加剧了课堂教学的程式化。

在程式化比较突出的课堂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也往往被程式化缺失。主要有下面几种情况:(1)在讲学稿的课堂教学中,往往因没有专门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这一结构性内容,而被课堂教学所忽视;(2)可能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以巩固和落实“知识与技能”为目的而设计专门活动呈现出来,缺乏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身的专门评价而被淡化;(3)可能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相关内容以程式化方式,像“知识与技能”一样以“文字式”显现出来,而无法内化为情感教育本身而缺失。

三、课程衔接、课后反馈方面缺乏合理设计与情感培养的割裂性缺失

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特点,决定了它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独特的地位和意义。《历史与社会》较其他学科,以更为完整的、更为系统的学科资源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情感教育在教材的呈现顺序更符合初中生的心理成长需要。这就使《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情感教育不能被认为割裂。然而,在讲学稿盛行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常常因为课堂衔接、课后反馈方面缺乏合理设计而出现情感培养的割裂性缺失。

首先,在讲学稿的编写上,因为缺乏对情感教育系统的安排,而出现割裂性缺失。由于讲学稿制作本身的复杂性,讲学稿的编写往往以课时为单位,加上课堂讲学往往是比较紧凑的,这就使一个单元的内容往往被不同的教师分为几个课时,以几个讲学稿(甚至每个讲学稿带有不同教师的风格和教学思路)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编制出来的讲学稿往往不自觉地不同程度地割裂一个单元或者一个章节知识的逻辑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又往往是最容易的编写讲学稿的过程中被遗忘的部分,在不同教师编出的讲学稿中就更容易被遗忘、被断层。这一遗忘或者断层,课堂教学过程中很难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即使在编写讲学稿的过程中,特别注意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系统性,也可能因课堂教学模式的程式化而被环节性割裂缺失(本文第二部分已经有比较详尽的论述)。

意识形态课讲稿第4篇

一、收获与启发

1.先学后教,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讲学稿的使用,培养了学生的自学习惯和学习能力,先学后教,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把握问题的设计层次

为了能充分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状态,把握好讲学稿的问题设计,以体现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程度,真正达到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的效果。讲学稿除了可平行呈现教材上的例题、习题外,还可尝试把课本中问题的条件与结论逆变、变换已知条件、引申所求结论、变换几何图形等,编写变式探究题;利用课本中的问题,采用条件发散、结论发散、解法发散、图形发散、引申发散等,编写发散探究题。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时,我设计了以下思考题:要建一个面积为150平方米的长方形养鸡场,为了节约材料,鸡场一边靠着原有的一堵墙,墙长为a米,另三边用篱笆围成,如果篱笆长度为35米,且要求用完,(1)求鸡场两邻边的长各是多少米?(2)试通过讨论说明题中墙的长度a米对题目的解起着怎样的作用?(3)如果离墙9米开外准备修路,那么a的长度至少要有多少米?思考题中的三个小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逐渐提高,通过引申教材问题,突出问题的变式与联系,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能满怀激情地去“疑”、去“思”、去“学”。

3.引领学生的数学阅读

在明确预习内容后,学生根据讲学稿的安排和引导,主动去阅读课本、查找资料。如,在学习“矩形、菱形的性质”这一内容时,可设计如下三个问题让学生预习:(1)矩形、菱形是怎样定义的?对比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有什么不同?(2)矩形、菱形的性质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有什么异同点?(3)你能用几种方法证明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学生通过阅读与思考,不仅学会了定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类比、转化、归纳等多种数学思想方法。利用讲学稿,教师力求引导学生逐渐将阅读提升为研读、探究,把原来由教师上课时纯粹的传授变为学生的主动获取,使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得到加强。

4.提倡自主、合作学习

学生自学完成“讲学稿”有关内容时,总有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应营造开放的课堂学习氛围,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间互相合作、共同讨论,让学生敢想、敢疑、敢问、敢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特见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

5.关注并面向全体学生

利用讲学稿进行课堂教学,课上应避免总是让“尖子生”板演、提问、讨论,而忽略了学困生。教师要承认学生间认知差异的存在,要同时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让讲学稿真正成为全体学生个性自由张扬的平台。

6.精讲诱导,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讲学稿以学生的“学”为教学过程的核心和主轴,在学生自学完成讲学稿有关内容后,他们在上课时,学习的目的性就更明确了,真正是带着问题在听课,因此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在使用讲学稿之后的真实学习状态,教师要讲究“讲”的策略。学生自学会了的,讲对了的,教师做到不重讲,应避免使学生的自学成为多余的陪衬。

7.突出“四讲”原则

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画龙点睛地讲、启发性地讲、点拨性地讲、归纳性地讲,通过讲“引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讲“重点”――突出本节课的教学目的;讲“难点”――扫清学生的思维障碍;讲“关键”――抓住解决问题的实质和要领,进行点拨指导。学生能看懂、学会的概念、定理、公式、解题规律,可以由学生来总结,这样既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又使他们有一种成就感,觉得是自己把知识学到手了,而不是像以往总是由老师硬塞的。

8.教学合一,发挥师生的交互作用

学生在讲学稿引导下的学,是一种自我探究、自我发现的学。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会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假想分析研究获得结论的科学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遇到的问题都是在教师指导下自己解决的,他们一次又一次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从而积极主动地去接受更多的学习任务。同时师生间对问题的探讨过程始终洋溢着一种和谐的气氛,师生间良好的情绪互相传递、互相感染、互相作用,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也有利于教师积极构建健康的师生关系。

二、困惑与思考

讲学稿的使用,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自我探究问题的意识得到了强化,把思维空间留给学生,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重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但在使用讲学稿的过程中,也引发了笔者的一些困惑与思考:

1.如何处理同备课组教师在使用讲学稿过程中的差异?对于开发、编写讲学稿的老师来说,使用讲学稿辅助教学自然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但是对于个别“拿来主义”的教师而言,则可能有千害而无百利!因此如何加强关于讲学稿的教研活动,需要引起新的关注。

2.使用讲学稿如何使课堂更具活力?讲学稿的使用使上课教师经常直奔主题,忽视了“引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环节,学生也往往只满足于解决讲学稿上的问题,如何激发兴趣,使课堂更具活力,应引起老师的思考和足够的重视。

意识形态课讲稿第5篇

[关键词] 讲学稿;语文教学;形式变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也层出不穷,如“学案”、“导学案”等。如果追本溯源的话,大概都可以追溯到东庐中学的讲学稿。 讲学稿是集教案、学案、笔记、作业、测试和复习资料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文本,是“教学合一”的载体。其目的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而找到一条改变教育教学水平低下局面的有效途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不是课堂上40分钟完全解决的问题。怎么办?利用讲学稿将预习提前,让学生有一个预先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学生自己能学会的,自己先行学习,学不会的,由老师和学生共同探究,一起解决。学生如果有其学习的愿望,老师会督导,共同发展学习过程。它实质上是把学生预习时间放在课前,让学生自己提前通过学案式提纲,将教材先学习一下,等老师上课时,学生已经对所学的内容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将一般性的问题提前解决,在课堂上,师生共同解决难点和重点问题,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效果,有利于学生的内化和拓展。

东庐中学的具体做法是课堂学习时要求学生适当做些方法、规律等方面的笔记,以便今后复习;学完一课后,要在讲学稿的空白处写上“学后记”; 每隔一定时间后,将讲学稿进行归类整理,装订成复习资料。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通过平等、民主的师生交往,了解学生的知识需要与情感渴求。

根据实际情况,在借鉴东庐中学的经验的基础上,我校在全校推行讲学稿,在语文教学的实际运用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如:语文是一门开放性学科,“讲学稿”以表格的形式出现,容易使学生忽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讲学稿的设计形式单一,如何长期吸引学生,尤其是学差生。实行讲学稿的课型单一,容易忽视学生的层次性;不同教师使用同一份讲学稿容易忽视教师个人风格……下面就我校在设计与运用“讲学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积累的点滴经验,谈谈一点浅见。

一、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发挥个性,编写讲学稿

参照东庐中学的成功经验,我校将备课模式概括为:自我备课――轮流主备――研磨提升――实际应用。讲学稿的设计形成了个人发挥自主设计,集体研讨提升设计,以学为主确定设计的思路,通过轮流设计、交流研讨、课后反思、不断改进等措施,学生能够学有所得,教师教有所获,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确保了教学目标的真正落实和学习问题的有效解决。我要说的是,教师不能没有自己的风格,不能没有自己创造性的主观能动性。随波逐流,循规蹈矩是自己成长的最大敌人,尤其是语文教学,更应该注重教学生成的过程。在具体的教学方式上,不宜过于统一,我们应该将求同存异作为编写讲学稿的指南,倡导联系教师自己的教学实际,根据自己所教班级的情况,选择性地吸收集体生成的智慧,设计出符合本班实际的讲学稿,用集体的智慧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用自己的教学技能体现语文教学的智慧。

二、预设目标要与动态生成目标相契合,明确而具体

讲学稿是在课堂教学之前就产生的,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目标有一个很好的把握。教师在研究了课程标准、教材、学生的基础上预先设定学习目标的过程,是一个静态的预估阶段。预设的质量往往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学目标是为避免课堂教学上的随意性、分散性、盲目性,是教学活动科学、合理、有序进行的基本保证。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动态的,具有极强的现场性和不确定性,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的全部细节。面对多变的课堂教学情况,教师应如何应对?如果不顾动态生成的规律而去强行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则是无视学生的学习需求,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显然不符合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我认为,最好的境界就是全局把握,因为这就需要教师把课程、教材、学生等研究得透些,不仅要在课前精心预设,还要及时捕捉课堂上的动态生成灵光闪现,更应该有意识地激发学生主动生成,尽量使预设的目标与动态生成的目标吻合些,二者吻合得越紧密,讲学稿的目标设计才算越成功。

教师教学用书上现成的目标,有时与学生的情况不完全符合,有的目标陈述也不具体,比较空泛。我们可以加以改动后选择性借鉴。具体到每一课来说,目标不求全(三维目标不求面面俱到,有时侧重一、二点即可),但目标的陈述一定要具体。

三、语文讲学稿的“课前预习”设计要注意知识结构的梳理,尤其要重视学习方法的设计

语文是一门开放性学科,很多结论要靠探究之后才能得出,这样,就给学生的预习增加了难度,如果“课前预习”仅仅让学生填填结论,那么学生可能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进而丧失思考的能力和学习语文的兴趣。如何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完成有效的预习?“课前预习”的设计显就得尤为重要。

通过这段时间的实践和总结,我认为语文讲学稿的“课前预习”设计应注意知识结构的梳理,要重方法指导而轻结论。一个规律的得出,“课前预习”设计应体现答案生成的思维过程,表达方法。对于一些拓展性极强的内容,则可提供探究性活动材料,让学生根据材料提供的内容,达到对问题的理解。

四、语文讲学稿的“课堂学习”“课后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练习应该少而精

我们设计讲学稿时,设计的内容与教学目标很容易游离,或者重点不突出,在枝节上设计内容,造成知识的重复和遗漏。要克服这一点必须要深入研究教材,多查阅资料,借鉴别人对问题的解决策略,为我所用;设计时要随时检查设计内容是否与目标一致。在此基础上,依据我们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规律精心设计学习活动,兼顾不同层面的学生,要使好、中、差各个层面的学生拿到一份讲学稿后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不同的学习活动,从而有所收获。

要想使课堂学习与课后练习进行有效衔接,教师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加以实施,而备课是首当其冲的环节。课堂学习与课后练习完美衔接理念的实施与落实,起始于备课设计。了解学生对旧有知识的掌握情况,设计出切实可行的课堂学习与课后练习,使教材、教法、学生融为一体。设计精当,做到有一定梯度,能促进学生思考,密度科学合理。

五、语文讲学稿的设计形式要富于变化

意识形态课讲稿第6篇

关键词:讲学稿; 实施;使用误区

中图分类号:G63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3-0118-03

“讲学稿”整合了教师集体的智慧,使得教与学紧密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与“学”的合一,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业学习,其优势是明显的。本文根据实践和观摩的经历,反思“讲学稿”模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中出现的一些误区,希望对目前“讲学稿”模式的完善和更科学合理地实施有所帮助。

一、讲学稿模式的合理性

众所周知,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县东庐中学最先于1999 年开始使用“讲学稿”,首先在数学和化学两门学科积极试验,经过努力,其数学和化学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成绩,这两门学科成绩由原来在全县排名中下游上升到了上游。为此,全校师生备受鼓舞,极大地增强了进一步推广“讲学稿”的信心,“讲学稿”随之开始在全校各门学科中推行。2001年,全校数学成绩为全县第一,第二年,学校的中考平均分更是达到了南师大附中和南京外国语学校这些南京顶级高中的录取分数线。之后,学校中考的平均成绩稳定在省重点高中录取线以上,随之,全国很多学校去东庐中学学习,“讲学稿模式”便在全国范围推广开来。

这一模式可以概括为“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优化学案,师生共用”。具体说来,教研组长会同备课组长确定主备教师和审核人,主备教师提前一周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程序,将“讲学稿”草稿交备课组长审核;备课组长初审“讲学稿”后至少提前两天将“讲学稿”草稿发给全体组员,然后召集组员集体审稿,提出修改意见;主备教师按集体审稿的意见将“讲学稿”修改后交由审核人审查,再由备课组长将审核后的“讲学稿”交分管领导审定,制成正式文本,发给每个教师一份。教师上课前一天将“讲学稿”发给学生,任课教师对“讲学稿”再进行理解和补充,第二天师生共用“讲学稿”实施课堂教学,在上课前,教师必须抽批部分“讲学稿”,以了解学情,并进行最后的课前备课。讲学稿提前准备好之后,其运用流程主要包括四大环节:课前学生自主预习——课堂师生学习研讨——课内训练巩固——课后拓展延伸复习。

据了解,全国很多学校使用这种模式后,学科成绩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其积极作用显而易见。

1.讲学稿模式体现了以学定教。“讲学稿”以学生的自学为主线,按照学生学习的全程来设计,体现了上课前、上课中、上课后的发展和联系。上课前,教师将讲学稿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学教材。这样,教材的大部分基础知识学生在课前就学会了,上课时老师按照“讲学稿”检查和点拨,以学定教。学生会了的老师就不再讲,不会的进行点拨,教的就是学的,学生不会的东西正是教师要点拨的东西,贴近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同时,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也是老师要补充的东西。恰似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学生学的法子,就是先生教的法子。”以学定教在“讲学稿”中得到了体现,在学生的自学和教师的引导与解惑中得到了落实。上课后,学生依据讲学稿进行复习巩固,有的放矢,不断完善和积累,最终达到了胸有成竹的程度。

2.讲学稿模式优化了教学。“世间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最优教学模式,任何教学模式总是要依据一定的条件发挥作用的。”[1] 因为“讲学稿模式”通过教师轮流主备、集体研讨,不仅将教师从繁琐的常规备课中解放出来,更重要的是整合了教师集体的智慧,汇聚了教师们的教育教学经验,使得备课质量更高,对教学的影响因素考虑得更全面和深入。经过教师集体研讨后,形成讲学稿文本,从而将课堂教学的基本知识要素予以了整合,在优化教材形式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了教材实质结构的优化。这有利于学生迅速地掌握相关概念、规律等基础知识,加上针对性地练习和思考,巩固和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

3.讲学稿模式促进了教学合一。“讲学稿”蕴含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学什么,如何学,学到什么程度,在“讲学稿”中都有表述。教师与学生的课堂活动目的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课堂活动中两者是紧密互动的,这意味着讲学稿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与“学”的合一。“只有当教师激励、指导、组织学生自我活动的教授活动与学生受教师的教授活动激励、指导、组织的学习活动开始结合时,学生才能掌握好教学内容。”[2]

因此,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能主动地学习、运用和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为教学的其他任务都只有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才能实现”[3],以班级教学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推行“讲学稿模式”教学无疑是非常有效果的,尤其是讲学稿对知识复习这一环节,效果更是毋庸置疑。

二、讲学稿模式实施中的几个误区

然而,讲学稿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误区,值得我们予以重视和反思。归纳起来,这些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讲学稿的使用中,教学陷入讲学稿中心论。我们知道,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中为实现教育目的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学是什么,是每一位教师走上讲台的第一天就必须思考的问题。”[4]

“教学,即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方式。教师行为包括主要行为(如呈示、对话、辅导等)和辅助行为(如激发动机、教师期望、课堂交流和课堂管理等)两大类别。”[5]这里的教学,侧重于从教师的角度看待教学活动,其实,教学活动既包括教师的教,也包含学生的学。教学是师生之间经验对话、情感交流、言语交流、道德交流的一种活动过程。“教学过程是一个包括认识和交往实践两个方面的活动过程,是一个认识与交往实践统一的过程。”[6]

但是,有些地区和学校在使用讲学稿时,偏离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陷入了以讲学稿为中心的误区。最常见的就是把讲学稿作为习题的载体,让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不断做题罢了,老师、学生人手一份,一条一条地完成讲学稿上的内容,从而转入了类似题海战术的迷途。这样的教学模式并不是学生所喜欢的,因为我们知道“状态大于方法,方法大于苦干。”[7]学生想看到的是一个有激情、活灵活现的老师,带领他们进入未知世界去探索;学生想看到老师和他们一起享受知识海洋的丰富,而不是面对老师智慧权威的威逼;学生想看到老师和他们一起哭,一起笑,一同感受故事里的起起落落,而不是埋头面对着一道道留出空白的试题。尤其是在语文和历史这样的学科,如果完全以讲学稿为中心,对语句的优美的品味、对历史的悠久的感受、对人物的形象的认识、对事件的惊心曲折的想象、对自身思想的触动与影响,等等,就会大打折扣。如果使用讲学稿模式,那么中国能否出现易中天、阎崇年、袁腾飞、纪连海、罗永浩那样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就可能是个疑问。

2.在讲学稿的使用中,忽视学生满足感,缺乏学生之间的合作。笔者多次在不同学校听公开课时看到,如果教师控制不好,引导不顺,班级中的优等生就会对教师所讲置若罔闻,埋头自己做自己的,在他们看来,课堂只不过是十几分钟做完题目而已,课堂就是讲学稿,做完讲学稿上的空白就是唯一的目的。在自己做讲学稿的练习时,很少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不理会分析此处的美妙与老师的精彩分析,只要自己做完,就能体现自己全会了,全懂了。一旦提前做完,那么剩下的时间对于自己而言就是“煎熬”,而班级中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课堂上的讲学稿意味着又是做题。本来就不太会还要做,所有他们心中有时厌烦多过喜欢,要么是看其他同学的答案,要么等老师订正答案后写在空白处,这二者不管哪种都同样是“煎熬”。“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由于实践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而获得满足感。”[8]学生课堂学习满足感缺乏,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持续和良好学习态度的形成。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就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各种能力,使知识学习和素质培养在教学中统一起来。

在讲学稿模式中,老师、学生人手一份同样的讲学稿,“师生共用”得到最直观的体现。然而,如果优等生对教师所讲置若罔闻,埋头自己做自己的,那些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要么是看其他同学的答案,要么等老师订正答案后写在空白处,则师生之间的对话与共同探讨,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明显需要加强。国外有学者认为,“所谓‘学习’,就是跟客观世界的交往与对话,跟他人的交往与对话,跟自身的交往与对话。”[9]讲学稿的形成是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这是讲学稿模式能取得显著成效的重要原因。在讲学稿模式中,如果只由学生个体独自进行感知、理解、识记以及运用,诚然能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发展,激励学生彼此竞争,却缺乏合作精神的培养,以及学生集体智慧的交流与碰撞,不利于塑造自主、自信的心态和提高合作、交流、表达、表现的能力。

3.在讲学稿使用中,忽视学生情感道德、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讲学稿模式中,教师通常花费大量的时间制定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但值得注意的是,教育中还有其他的一些目标,“教学过程不只是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尽管认知发展是教学的一项主要任务。”[10]

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新课程改革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对教育目的做出了要求。教育目的的落实,离不开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设计和实现。学生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自然离不开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掌握,讲学稿在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巩固上卓有成效。然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紧紧围绕着讲学稿展开,出现课堂上教师很少引导学生看教材,看课本,学生很少翻阅课本,这种将教材边缘化、将知识与故事割裂化的现象,其目的侧重于对问题的解决和知识的识记和理解。那么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道德碰撞、情感交流显得苍白的同时,学生内心的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的变化就严重滞后,在学习中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与情感体验的深刻性就让人质疑。缺乏情感体验基础的情感与道德教育,就仿佛一只折了一边翅膀的鸟,飞翔不远。

“讲学稿”在各门学科中推行,不能忽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如物理、化学、生物等这样的自然科学学科教学中。在自然科学学科的教学中,“讲学稿”要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智慧,重视对学生在过程与方法领域上的引导,在课堂上,应尽可能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教科书之外的相关文献、图表、数据、图像,日常生活中的资源,本学科的诸种实验资源,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激发兴趣,学会观察,学会动手操作,学会自我探究和勇于创新。同时,“训练迁移研究表明,只要在学生能确认生活中所遇到的情境遇学习情境之间的相似性时,才较有可能运用他所学过的东西。而且,学生只有在符合下列两个条件的情况下,才较有可能察觉生活情境与学习情境之间的相似性:①生活情境与学习情境有许多方面明显相似;②要为学生提供寻找校外生活中运用校内可得内容的事例的练习。”[11]

因此,“讲学稿”模式不能简单地以提问代替质疑,以表层的讨论替代学生的探究,只求表面的热闹、形式的花哨,不注重目标的有效达成、学法的切实指导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以上误区表明,一些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和学生观使讲学稿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和优势,影响了课堂效率的提高,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不利于课程改革的推进,应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予以深思和改进。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教学论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236.

[2](日)佐藤正夫.教学论原理[M].钟启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200.

[3]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63.

[4]李臣之.教师做科研——过程、方法与保障[M].深圳:海天出版社,2010:232.

[5]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48.

意识形态课讲稿第7篇

东庐中学被誉为南京教育的十大亮点之一,教育局下文,在全市推广东庐经验,唯独以地域命名的“东庐讲学稿”被收进《南京素质教育30条》推向全国。

2004年《江苏教育》第十二期A版以《朴素的教育奇迹》为题做了长篇纪实性报道;

《中国教育报》2005年1月2日在头版头条以《减负增效靠的是“讲学稿”》为题介绍了东庐中学的教学改革;2007年10月17日,《中国教师报》以《探问东庐中学讲“学稿”》为题对东庐经验作了深度挖掘和报道;2007年《中小学管理》杂志第十二期以《他把农村教育捧在手上》为题作了报道。

东庐中学的改革。实现了‘六无’:

一是无辍学,学区内学生100%进入学校;

二是无外流现象,彻底改变了以往好学生外流到城区学校上学的状况;

三是无快慢班,学校严格执行平行分班;

四是无不开课程:

五是无加班加点,不赶进度,不违规补课:

六是不买教辅书,不用练习册。

而在这“六无”状态下,东庐中学的教学质量几年来一直位居县、市前列。

“探索出了一条教育观念新、教学方法活、学生负担轻、教学质量高的教改新路”

2007年10月17日,《中国教师报》以《探问东庐中学讲“学稿”》为题对东庐经验作了深度挖掘和报道。报道的开头是: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在现实中这就是真理。”东庐中学校长陈康金此言一出,令在场的记者一愣。

“家长和学生要分数,我们就给他们嘛。关键是怎么给,给什么样的分数。我们要科学合理地给学生分数,给学生’不缩水’的分数。”陈康金坚定地说。

当然,8年前的东庐中学还不敢这么“语出惊人”。那时候的她,是师资、生源和硬件都很差的薄弱农村校,先要思考“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而不是“分数怎么给”。但现在,她不仅逃脱了“险被撤并”的命运,还解决了“分数怎么给”这个全国性的教育难题。更实现了无加班加点、无违规补课、无教辅用书等“六无”,破格通过了省级示范初中验收,获得了南京市“教育教学突出贡献奖”、“素质教育创新奖”等诸多荣誉。

东庐中学靠的是什么?如今很多人都知道,这所“著名的非著名”学校能有今天的成绩,要归功于一项听起来似乎有些“土”的发明:“讲学稿”就是在1999年一份承载“教学合一”理念的“讲学稿”改变了东庐中学。

“讲学稿”是什么,何以能有如此“神通”?带着疑问,我们请来了江苏省溧水县东庐中学校长陈庚金。

东庐“讲学稿”的内涵界定

《中国教师报》的评论:

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一个实践智慧的标本

“讲学稿”无疑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实践智慧的创造,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本土化”的标本。正如天津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王敏勤所说:“我们多年来苦苦探索的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在’讲学稿’中得到了体现,在学生的自学和教师的点拨中得到了落实。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减轻学生负担的奥妙所在。”

东庐中学“讲学稿”的成功经验再次向我们表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在师资等各方面条件很差的情况下,找到了一条科学有效的教学和管理方法,充分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东庐中学的教学质量能在短时间内有大面积提高,并不是所有教师突然提高了水平,关键是学生动了起来,教师的教学能量得到了充分释放。

“讲学稿”是集教案、学案、笔记、作业、测试和复习资料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文本,是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充分整合后的校本课程,是“教学合一”的载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产物。

东庐“讲学稿”的设计要求

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主体性: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导学性:具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

探究性:尽可能设计可供学生在研究中学习的内容;

层次性:关照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

开放性:有可供师生丰富完善的“留白处”;

创新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民主性:师生可共同参与;实践性:让学生在做中学。

“讲学稿”总体要求

首先是“讲学稿”应该具备明确的学习目标:

第二,应注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体系;

第三,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

第四,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

第五,“讲学稿”要区别于教案和讲义,不能把 “讲学稿”写成类似学习辅导用书的模式。

第六,大体上说“讲学稿”的编写主要按课时进行,与教师上课同步。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 “讲学稿”都应该有各自不同的特色,适合于不同课型的教学需要。

东庐“讲学稿”的研制过程

暑假备寒课:寒暑假老师各人了解学生,疏通教材,从纵横二方面把握知识体系;

主备教师备课:教研组长会同备课组长开学初确定主备教师和审核人。

主备教师提前一周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程序,将“讲学稿”草稿交备课组长审核。

备课组备课:组长初审“讲学稿”后至少提前二天将“讲学稿”草稿发给全体组员:由备课组长召集组员集体审稿,提出修改意见;主备教师按集体审稿的意见将“讲学稿”修改后交审核人审查。

课前备课:上课前一天将“讲学稿”发至学生,任课教师对“讲学稿”再行阅读理解和补充,在上课前教师必须抽批部分“讲学稿”(多少视情况而定),了解学情,再次进行备课,即课前备课。

课后备课:第二天师生共用“讲学稿”实施课堂教学,课后教师在“讲学稿”的有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课后记”,用于下次集中备课时小组交流。这是一个不断打磨,不断提升的过程,经验得以积累,教训和问题便成了复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则在“讲学稿”相关栏目或卒白孙填写学习心得等。

“讲学稿”的使用流程

学生使用“讲学稿”的要求:

(1)拿到讲学稿后根据其内容认真进行课本的预习。所有的同学必须要解决讲学稿中基础题部分,然后可以做提高题,碰到生疏的难解决的问题要做好标记,第二天与同学交流或在课堂上向老师质疑。

(2)课堂学习时要适当作些方法、规律等的笔记以便今后复习。学完一课后,在讲学稿的空白处要写上学后记。

(3)要求学生每隔一定时间后,将各科讲学稿进行归类整理,装订成复习资料。

教师使用讲学稿的要求

(1)原则上不允许再布置课外作业。

(2)用“讲学稿”的教学活动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努力做到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放手让

学生主动探索,课本放手让学生阅读,重点、难点和疑点放手让学生议论,提出的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结论或中心思想等放手让学生概括,规律放手让学生寻找,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构建);教学中拓展学生的思维。

(3)用“讲学稿”的教学活动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做到:“四精四必”(四精指精选、精讲、精练、精批;四必指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以“精”保证“必”,用必促使“精”。

(4)用“讲学稿”的教学活动要求教师必须提高三个能力:提高备课中的“厨师”能力;提高课堂上的“公关”能力;提高教学中的“导演”能力。

(5)用“讲学稿”教学需要处理好“三个结合”,把握好“三个要”。

以精提高教学效率,以必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主要负担在作业上,关键是作业量的控制,教师要能真正做到四精四必,也就解决了有效教学的问题。

精选:精选教学方法、内容、习题、例题、提出的问题,落实在集体备课上;

精讲:学生可自学的不讲、让学生自己理解的问题可不讲、不要满堂灌,落实在启发解惑上;

精练:减少板演,课上多练、集体训练、人人动脑、人人动手,落实在以练助讲的课堂教学上:

精批:通过精批发现出学生共性的错误,及时弥补教学中不足之处,落实在全批全改,统计分析,及时反馈,讲评辅导上。

“四必”是对精批的高效落实。以“精”来提高质量,以“必”来调控负担,贵在“精”字,重在“必”字,功在课外,利在课内。

备课中的“厨师”能力:

在备课中,教师应是厨师,把“讲学稿”烹制成一顿色香味俱佳的大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精选材料,精选认知策略,精选例题习题,精收反馈信息。优选教学方案,优化教学手段,在抓住“重点”、凸显“难点”、破解“疑点”上下功夫,在能提高学生能力的“支撑点”上下功夫,在能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兴奋点”上下功夫。

教学时的“导演”能力:

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好比导演,要为学生创造表演的舞台,让课堂充满魅力。教师必须减少课堂语言密度,少讲、少问、少板书,增加知识与思维密度,精讲教学重点;必须根据教材内容,灵活使用教学手段,做到寓教于趣,寓教于乐,寓教于情,使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亢奋状态。

课堂上的“公关”能力:

教学中教师必须激励、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此,教师要主动接近学生,通过平等、民主的师生交往,了解学生的知识需要与情感渴求。

第一,教师要注重调控自己的教学思路,使教服从于学的需要。

教师思考问题的角度与学生常常是不一致的,处理好符合学生思路的问题解决,是增强教学功效的重要手段。

(1)当学生的思维与教师不一致时,教师要服从学生,首先解决学生的认识问题;

(2)当教学过程与教学设计不一致时,教案要服从课堂,要调整教学设计以符合学生认知水平;

(3)进度要服从效果,当学生进行讨论研究时,不要为赶进度而打断学生的思维。

第二,教师要学会欣赏学生。

喜欢别人的欣赏,这是人类的共性,对于初长成人、急于表现自我的青少年学生来说,他们更渴望得到人们特别是老师的关注、欣赏。因此,注意在课内外充分注视学生的爱好、学生的追求、学生的需要,及时肯定、赞扬他们的闪光点,不仅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而且能让学生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热爱的重要性,有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培养。让我们经常记住柯维的一句话:“当众表扬,私下批评”。

第三,教师要勇于修正自我。

学生在理解、回答或解决问题中,常常会有许多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方法,教师要勇于承认学生更优的选择,剖析自己的不足之处,特别是教师自身出现错误时更应如此,以此展现教师严谨的治学精神,同时也给学生展示一种观念:“教师和教科书不应是至高无上的权威”,培养和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创造的意识。为了需要,我们甚至可以设置犯错的陷井自己跳下去。通过这些工作,让学生感到是在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尊重的氛围里学习,唤起学生的“向师心理”,喜欢老师,从而喜欢老师所教的学科,正所谓“亲其师必信其道”。

处理好“三个结合”:

一是紧扣教材与课外拓展相结合;

二是紧扣“讲学稿”与课堂有机生成相结合;

三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相结合。

把握好“三个要”:

要具有针对性,更要注重导学性、探究性、发散性:

要坚持实用性,更要追求开放性、实践性、创新性;

要重视提高学生的现实成绩,更要关注其态度、方法和能力,着力培养学生优秀的学习品质。

讲学稿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流程

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教学策略体系

一、实现了三大转变

其一,实现了由教师带着书本走向学生到教师(“讲学稿”)带着学生走向书本,学生带着问题(“讲学稿”)走向教师的转变。学生认真的预习与教师的精心备课、学生积极的提问与教师的及时辅导珠联璧合,从而整合、优化了传统的教学过程,更好地实现了“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其二促使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由原本陷入题海战转为按二先二后(先预习后上课,先思考后提问)的学习程序去学习。其特点是:深刻预习、活泼研习、精当补习。

其三促进了教师观念的更新,促使了教师教学方式与行为的变化。教师由原本围绕着“本本”转转为围着学生转,以学定教,促使教师提高“三个能力”,树立“三个观念”,实现“三个转变”。

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深刻预习:深:解决基础知识,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和猜想;刻:学生的预习是尝试体验的过程。

预习、自学、自测虽然不能解决所有疑难,但学生的自我探究却具有了预制、预警、蓄势的功能,一旦课堂讨论涉及相关问题便能迅速引起共鸣,激起学生最大的兴趣参与讨论,讨论中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活泼研习:活:学生思维的活跃,各抒己见,标新立异;教师教法的多样,抓住契机,因生制宜。泼:“蛮不讲理”一做小动作、插嘴、交头结耳、做小老师。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诱导式:新授课;开放式:单元复习课、综合实践课;技能式:理科课程的教学;探究式:语文学科;讨论式:政治、地理等学科。尝试式:数理化学科。情境式:英语学科。

课堂教学做到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是激感的课堂,生动活泼、活而不乱的课堂,开放多变的课堂,自主创新的课堂。

精当补习:精:平时不留课外作业,不加班加点,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不订资料。当:不分好差班,取消竞赛分班,平等对待学生,利用学

生的差异进行教学;用“周周清”来增强学生周一至周五学习的动力;坚持教考一致(学什么,教什么;学什么,考什么。)的原则,考前只抓补缺和考法指导,让学生考出信心。

(1)备课中的“厨师”能力,课堂上的“公关”能力,教学中的“导演”能力;

(2)一切为了学生(价值观),高度尊重学生(伦理观),全面依靠学生(行为观);

(3)变“教案”为“学案”,变“教本”为“文本”,变“教学”为“学教”;

①“先教后学,以教为主。先讲后练,以讲为主”改变为“先学后教,以学为主。先练后讲,以练为主”;

②“为学而教”:教师的教贴近学生的学,“以学定教”:因学定教,创作讲学稿;因学施教,创作教学”。

③变“考什么教什么,考什么学什么,不考不教,不考不学”的应试教育为“学什么教什么,教什么考什么,教了要考,考了要学”的素质教育策略。

二、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育教学实现了教与学的和谐统一,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有助于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弥补了学生学习的差异性。提高了课堂效益和学生的校园生活质量。

(1)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的能力和主动学习的精神。

(2)“讲学稿”有助于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行的形成。

(3)实现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自我教育的三位一体”。

(4)减少了学生的无效劳动和减轻了由过重作业带来的身心负担。

(5)“讲学稿”促进了有益的接受学习,体现了认知学习理论的优势,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

①学生能自我掌握学习目标;

②学生能自我掌握学习进程;

③学生能自我进行学习调节;

④学生能自我得出结论;

⑤学生能自我目标检测。

学生在讲学稿引导下的学,是一种自我探究、自我发现的学。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会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想分析研究获得结论的科学认识过程,这使得学生能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增强自我学习能力,逐步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和研究探索的能力。

1 “讲学稿”有助于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行的形成

一是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得到了培养。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能较为顺利地获得知识与技能。

二是优化了学生的学习品质,按“讲学稿”的要求预习是一种主动的达标,要达标就应迎难而上,力求达标,决不轻易放弃。经过努力,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标,中等生、学困生就逐步树立了自信,就能体会到个人劳动换来的进步与收获才是最好的回报。

三是学习过程与方法得到了优化。学生在“讲学稿”的导引下进行的学习活动,大都是在静态中完成的,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探究以及训练、检测大多是独立进行的,学生的思维活动是连续的,较为深刻的。这种以静态为主的学习活动有利于形成“问题意识”,有利于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有利于增强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实现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自我教育的三位一体”。

用“讲学稿”的教学活动要求学生在使用“讲学稿”时坚持三大原则:自觉性原则、主动性原则、独立性原则。

“讲学稿”把学校教育、自我教育和家庭教育融为一体。学生不会请家教,“讲学稿”就是最好的家教。

学校对各类学习辅导用书说“不”,对双休日和寒暑假补课说“不”,家庭的经济负担大为减轻;对具有歧视性的快慢班说“不”,学困生受到充分尊重;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既学到了知识又学会了做人,都说:“孩子放在东庐中学读书,放心!”。

减少了学生的无效劳动和减轻了由过重作业带来的身心负担。

2 “讲学稿”给了孩子们一个学习的好理由

其实学习是没有理由的,是与生俱来的一种生命状态。婴儿的呀呀学语、蹒跚学步就是一种原始生命赋予的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然而,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这一品质恰恰不是与时俱进的,相反,从一定意义上讲,这种原始的学习积极性是呈下降趋势的。这就需要给孩子们一个学习的理由。

3 愉快是最好的学习理由

“讲学稿”符合儿童认知特点的,它让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愉快,结果中享受成功,在学校生活中充满信心和希望。

“讲学稿”促进了有益的接受学习,体现了认知学习理论的优势,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改变了教与学的效果。

就像当你购买了一件新的手机,你需要掌握使用它的方法,你会怎样进行学习,学习中你最需要什么?一般情况下,你总是怀着浓厚的兴趣,小心地打开包装,进行仔细地观察,细微地抚摸。你会拿出说明书进行认真阅读,但没有一个人是通过说明书的学习,掌握具体操作方法后,再去操作练习,往往是只阅读了一小部分内容后,就急切地插上电源,在说明书的指导下进行逐步操作,直到能进行完整的、熟练地操作为止。当在阅读与操作中碰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时,最需要的是求得别人的指点,否则会放弃学习,处于等待之中或冒险行事。操作熟练后,很愿意表现自己的学习成果,去帮助指导别人。这是我们大家共有的一种生活经验,也是一种相对最佳的学习方法。生活实践中的学习是通过协调的互动,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以“讲学稿”为载体的课堂教学就类似于这样的“互动”。

又像一部影视作品,无论评得多好,与亲自看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而只看作品不读影评,有时会感到没头没脑。最佳的效果应是看了介绍后看作品再读影评。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学活动就如同看一部影视作品,“讲学稿”是这部影视作品的海报,学生做“讲学稿”是在亲自看这部影视作品,课堂教学则是对这部影视作品的赏析。

三、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育教学减少了教师的无效劳动,改变了教师的工作状态,引领教师走上了研究之路。

优秀的“讲学稿”来自认真的备课,这样的备课周期比较长,过程完备,环环相扣,虽然看起来过细甚至繁琐,但它是务实的、有效的,是能操作的、可达成的

我们取消了备课笔记及其检查制度,向教师提出丢掉“应检”的思想包袱,轻装上阵,让备课的过程,成为研究的过程、落实新理念的过程。因此,这种备课,摒弃了传统的备课模式,抛弃的是形式主义,追求的是实际效果,减少了教师的无效劳动,为教师“自培”及自我发展提供了空间与时间,促进了教师的理论学习和教育教学的研究,提高了教师理论学习和教育教学的研究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挥了骨干教师的作用,缩短了青年教师的培养周期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增强了教师的竞争合作意识。

打破了以“权”为本,权力至上的模式,建立了以备课组为中心的两级教学管理机制。更多地关注学生、注重过程、尊重多元、注意反思,初步形成了全面发展的评价机制。

一是管理关口前移,变中途督查、终端考核为重事前的指导、服务,抓住了教学的源头;

二是管理对象下移,更多地围绕学生做文章,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

三是管理标杆上移,把日常的教学工作提升为事业追求、价值实现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