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农村实用人才工作经验(合集7篇)

时间:2023-03-13 11:20:59
农村实用人才工作经验

农村实用人才工作经验第1篇

__县地处湘中腹地,是个农业大县,全县16个乡镇,899个行政村,耕地4.1万公顷,其中水田3.37万公顷。总人口8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8万,农业劳动力45.68万人。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农民致富,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一、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领导,部门配合形成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育的大合力

县委、县政府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进一步提高了对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认识,把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来抓。首先,建立和健全了工作机构和领导机构。20__年4月,组建成立了以政府主管农业的副县长为组长,20个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县农民素质教育领导小组,下设了办公室。由农民素质教育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县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16个乡镇也都成立了相应机构,配备专人负责。村里还设立了联络员,负责学员的组织联络工作。其次是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性文本文转载自件。先后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素质教育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的实施意见》(双办发[20__]30号)和《关于20__——20__年全县农民工培训规划实施意见》(双政办发[20__]63号),明确提出了从20__年底开始,用7年左右时间,分重点示范(20__—20__年),全面铺开(20__—20__年),深化巩固(20__—20__年)三个实施阶段,开展以思想道德与政策法规、科学文化与农村实用技术、农村市场经济理论与市场运作为内容的三大教育。通过采用广播、电视及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传媒技术,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综合运用各种教育培训手段,全面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科技文化、民主法制三个方面的素质。逐步增强农民科技致富、市场竞争、自主发展三种能力。到20__年,全县在职村干部80以上达到中、高等学历教育水平,90以上农民懂科技、懂法律,熟练掌握2—3项农业实用新技术。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育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作,是全社会共同的事。20__年,县农办、县组织部在全县16个乡镇共同建立了16个实用技术培训基地。县组织部门认真制定农村党员干部培训计划,确定培训目标,积极开展农村远程教育。到目前为止,共建远教站点194个,培训操作管理员245名,还组织实用技术讲师团到乡镇和远教站点进行培训讲课,各乡镇组织了各远教点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县农业局和县广电局联合在县电视台举办了《农事指南》栏目,每周一期,每期播放二次,每次30分钟。畜牧、林业、农机等部门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同时,认真组织农民学习农业生产新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进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科技、科协、文化、司法、团委、妇联等部门认真引导农民,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法律、科技教育,加大了科普宣传和法律知识普及力度。组织、人事、宣传、计划、

财政等部门给予政策支持。全县上下形成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育的社会合力。

(二)依托基地,搞好示范建立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育的主场地

近年来,县直各部门和各乡镇,以建立培训示范基地为切入点,通过依托基地,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工作,效果明显。20__年,县农办、县组织部在全县16个乡镇共同建立了16个县级实用技术培训示范基地,通过基地共举办了各类培训162期,培训人员5000余人,培育各类农村实用人才385人。县农业局20__年在全县建立优质稻基地35万亩。县果蔬局在井字、荷叶等乡镇建立了1万亩的名特优水果示范基地。各乡镇以农科教中心为依托建立基地。如甘棠镇近年来建立了药材、生猪、礼品西瓜、经果林、蚕桑、特种水产六大基地,年产值达7880万元。这种“基地 培训”的农民教育培训模式,农民欢迎,效果好。今年来,全县通过依托示范基地,举办各类培训班600余期,培训农民11000余人次。培育了农村实用人才600多人。示范基地已成为我县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育的主场地。

(三)创新手段,拓宽渠道开辟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育的新途径

县农民素质教育办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录音带、录像带、光盘、互联网等媒体进行传播,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把课堂搬到了乡镇、村,既为农村解决了办学缺师资无教材的状况,也为农民学习提供了方便,广大农民可以不离岗,不离乡,就地就近参加学习,较好地解决了工学矛盾。一是开辟《农民素质教育》专栏节目,县农民素质教育办与锁石、杏子、洪山、走马四个乡镇联合,分别在乡镇电视差转台举办了《农民素质教育》栏目,每周二晚,黄金段播出,内容由县农民素质教育办提供,包括农业种养加实用新技术、农业致富信息和技能、农村政策和法规等。同时,其他乡镇也都建立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电视专栏节目,来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工作。二是实施“致富早班车”进村入户工程。今年四月以来,县农民素质教育办先后在全县9个乡镇实施“致富早班车”进村入户工程,送去致富技术录音带900盒,送技术资料2500份。三是开展培训进村,科技入户。为了加大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力度,县农民素质教育办在村设立了教学站,采取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合、推广新技术与现场指导相结合、专题讲座与排忧解难相结合、专家走下去与把农民请上来相结合等形式,积极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农口其他部门也根据农时广泛开展了送科技等下乡活动。如县农业局每年要编印40万份的《农业科技》资料,送到各乡镇各农户手中。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县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达210场次,送技术资料25万份,接待农民咨询2万人次。

(四)健全机制,加大投入确保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育的开展

为确保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工作的开展。我们一方面是建立健全培训激励机制,将农民教育和培训工作实行了目标管理,纳入了各乡镇单位的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内容。给予受训者录用和信贷支持。今后,从农村招聘人员,优先录用相应职业学校学历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农民,工商、税务和各类金融机构优先支持经过培训的农民自主创业和个体经营。另一方面增加投入。农民教育培训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很强的事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都是利用WTO的“绿箱”政策,以政府投入为主。近年来,虽然我县的财政状况相当紧张,但农民素质教育专项经费给予了一定的保障,设立了农民素质教育专项资金,今年预算了5万元,用于农民素质教育的音像教材、师资培训、多媒体教育宣传办点。同时,16个乡镇也都纳入财政预算,增加了投入,据统计,去年1—6月份,全县16个乡镇共投入农民教育培训经费120余万元。同时,全县千方百计积极动员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农民素质教育,开辟筹资渠道。二、主要作用

(一)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大批农民成为科技致富带头人。通过培训,全面提高了青年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培育了大批农民科技致富的领头雁。

(二)加快现代农业新技术的推广,有效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我们在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工作中,紧密结合本地农业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有针对性地把推广重点产业的现代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和新知识作为培训重点,积极树立典型,加强示范引导,农业新技术推广的力度明显增强,有效地促进了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长期以来,尽管政府积极引导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但由于市场信息与生产技术的制约,农民在调整结构时,有些盲从,想调整、又无从着手的消极思想比较突出,通过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不仅结合当地实际设置专业培训班,传授最新技术,同时,还传授市场营销和法律知识,使农民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作到心中有数,调整有序。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内部产业结构优化,为农民增收作出了贡献。

三、建议

(一)财政要进一步加大培训的经费投入

农村实用人才工作经验第2篇

关键词:应用型;农村;经济管理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02

农村经济管理专业是农村管理、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相结合的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在我国,少数一本院校与二本院校开设了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其培养目标主要是定位于培养农村经济管理理论研究,不能解决农村实际问题,致使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不能解决农业生产技术的实际问题。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的进行本科层次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它的目标是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所以独立院校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应在人才培养上更多地体现“实用性”,强调以“学生能力形成”为核心,突出学生能力培养,应立足农村,主动服务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独立学院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应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研究,培养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全能型复合人才需要。

一、农村经济管理实验课程的特点

1.内容繁多。农村经济管理内容涉及方方面面,既有市场营销知识,又有经济管理知识,更有大量的农村经济知识,为了培养全面复合型的应用型的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必须全面开设各类实验课程。对于农村知识,通常应该开设植物生产技术实践与设施农业实践,有条件还应该开设动物实验课和水产实验课,使学生对农村动植物生产特征有个基本了解;对于经济管理知识,通常应该开设会计实验课与财务管理实验课及电子商务实验课,使学生掌握经济管理知识,同时,又能加强财务核算,及时有效地将农作物、农产品推销出去,为农村减支增收。

2.独立性强。农村经济管理专业所学内容尽管繁杂众多,但不少的不同课程之间缺少时间上前后逻辑关系,可以单独开设实验课,独成一体。如农村植物生产技术实验与农村家禽生产技术实验课、设施农业实验课就可以不分时间先后单独开设;经济管理类实验,如农村会计学模拟实验与农村财务管理实验、电子商务实验也可以独立开设。

3.农业课实验时间长。农村经济管理专业首先必须掌握农村经济的基本特点及概况,了解农作物及家禽水产生产规律,所以要进行农村经济实验,但农村植物也好,动物也好,都有自身特点,生长周期较长,少则一、二个月,多则一年半载,甚至几年,不比一般企业生产实验与会计实验,可以在一个星期内集中完成,常常比较分散,这也给农村经济实验课程开设增加了难度。

4.农业课实验可以容纳人数多。农业课实验有的在农村田园,有的在大棚进行,也有的在圈场里面进行,不管怎么样,一般情况下,可以同时为众多学生提供实习岗位,这就为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动手能力创造了大好条件。

二、多途径全方位培养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实践技能

农村经济管理知识复合性决定了应用型的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教学,而必须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采取各种方式进行锻炼。

1.鼓励少数课程自学。因为农村经济管理专业涉及知识面太广太宽,而实践技能靠多方面培养,特别是农村知识的积累,不可能在学校短短几年内有所突破,同时,农村作物生长周期较长,实验期也较长,所以,可以对少数课程鼓励学生边实践边自学,到时,参加班级考试,只要能通过即可。

2.院校与乡村协同培养。从目前现实看,我们中国大多数高等院校都设在大城市,而农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农村,学校在城市,但知识要在农村获取,为了应用型的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应该将大专院校与广大农村组织联合一起,共同培养应用型的农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有选择性的将部分课程放在农村组织讲学,推行学分互认机制。

3.推行学分制。由于农村经济管理专业的特点,学分制有着较多的优点,只要在一定课程范围内,不管采取什么形式,学完最低要求的学分,就可以允许学生获取学历证书。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思路

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在我国开办的学校较少,专业建设相对滞后,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够清晰,加之实验实践教学资源少、教学体系不完善,从而凸现出实践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方法和手段简单,理论与实践脱离,只注重单纯的课内实验和校内实践。而忽视课外实践和与组织、企业建立联合教学的校外实验教学,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与此同时,在教学中没有形成一套能贯穿于专业理论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科学、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不利于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应强调能力本位理念,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结合、手段与目标协调、课内外实验与校内外实践相融合的设计思想,充分利用各种实践教学资源,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实验教学的积极性与广泛性,提升教师实践教学的能力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校内实验环节为基础,以校外实践环节为补充。以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为手段来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根据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实践教学体系应该贯穿于两条主线:一是贯穿于专业理论课程的实验教学,形成一个与理论教学互相联系、互相协调,充分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持体系;二是贯穿于四个学年。引导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个从教学层次和教学内容、实践基地建设三个维度进行设计的“—个基础三横四纵”,即以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基础,三个教学层次,四大教学内容为骨干的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纵横交错的实践教学体系结构。

四、实践教学体系的三个层次

1.基本技能实践

本层次实践主要是用来提高学生的基本动手能力和基本素质,为将来走上社会增多知识或者社会阅历。如统计分析软件应用、财务分析软件应用、入学军训、社会主义特色社会实践……等。

2.专业技能实践

专业技能层次实践主要是以建立实验、实训平台,进行仿真性模拟实习为核心内容演练,旨在提高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某一方面专业动手能力与实践分析能力,如农作物生产实践、会计模拟实践……等。

3.综合能力实践

综合能力层次实践主要是以大学生社会实践与调查、专业素质拓展训练、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建设为主要内容,旨在提高农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如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等。

五、创新实验形式,丰富实践教学的四大内容

实验形式太过单一,会引起学生实验的积极性,进而使实验课效果与效率下降,因此,要想提高实验课效果,必须创新实验形式,开展多样化实验教学,丰富实验教学内容。

在教学形式上,既要有手工实验,又要有计算机操作实验;既要有校园实践,又要有实习基地实践,还要有农村田园实践;既要有班级团体集中实验,又要有学生个人单独实践;既要有单项实验,又要有综合模拟实验。如果实验形式多种多样,才能提高学生实验兴趣与效果。

在实验内容上,应用型的农村经济管理专业涉及内容极多,要实习的内容也纷繁复杂,在大学四年内,不可能对所有农村作物的生长特点都进行一一实践,而应该有选择性的进行实践,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专业素质。

1.课内随堂实验教学

课内随堂教学主要是理论课任课老师在讲解理论课的同时,结合本课程特点,对重点单节重点内容,有选择性地进行课堂内实验,以增强学生对本知识点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对本知识点有个感性认识,加强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如农作物、水产品的认知识别实验,农业会计基础里面会计凭证填制,让学生对会计凭证的格式、会计报表的样式等有个基本掌握。

2.校内单项实践教学

校内单项实践教学主要是利用大专院校现有的资源,结合部分课程特点,在完成该课程理论课教学后,为了进一步巩固课程知识,再在专门实验室进行了一种集中式实践教学。如电子商务实践教学,通过为期10天的集中实践,让学生对电子商务的操作技巧有个更充分的理解和使用,并且,增强学生日后通过计算机网络将农村产品及时销往全国各地打下牢固基础。又如农村会计基础集中实验,通过对会计流程进行实验,让学生掌握农村会计首先必须取得原始凭证,再根据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然后登记明细账与总账,最后编制会计报表,同时,让学生掌握会计报表的基本内容,为学生日后掌握与分析财务状态提供基础。农村财务管理集中实验,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进一步巩固财务管理中资金筹集、运用、投资等理论知识,又能使学生毕业后及时根据自身特点及时合理有效地筹集到所需资金,同时,将有限资金有效率地运用到各项资源中。

3.农村单项实践教学

农村经济管理专业重点培养既懂农村经济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所以大学四年之间,少不了农村实地实践,农村单项实践主要是指学完某门理论课程之后,直接到农村实地进行该课程实践活动,进一步深化理论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农村知识领悟度。如农作物生产实践,让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某一种农作物进行实践,通过对该农作物生长实践,使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农作物生长的规律性,熟悉农作物气候季节性变化,熟悉农作物管理及种植技巧,为以后农村经济管理奠定基础。又如设施农业实践,设施农业是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走向现代工厂化农业、环境安全型农业生产、无毒农业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农产品打破传统农业的季节性,实现农产品的反季节上市,进一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消费需求的有效方法。设施农业实践要求学生亲自进入大棚……等农业设施,在那里观察农作物生长特点,熟练掌握设施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区别,为以后指导农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4.农村综合实践教学

目前大专院校为了培养学生全面动手能力与专业综合能力,一般都在大学第四学年进行综合实践,有的一年,更多的是半年,而对于农村经济管理专业来说,因为农村有些作物生长周期较长,同时,农业生产具有较强的季节性,不同长物之间还具有一定连贯性,所以,农村经济管理专业综合实践应该为大上学年一整年较好。通过大四一年的毕业前综合实践,使大学生对农村作物、水产品……等生产特点与规律性有个全面系统而且深刻的掌握,为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更好更快地适应农村工作环境与工作特点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

参考文献:

[1]迟永财,李忠新.农村经济管理队伍自身建设现状与思考.吉林农业,1999(11).

[2]李均立,许海平,王玉平.农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探讨.热带农业科学,2011(4).

农村实用人才工作经验第3篇

关键词: 农村实用人才; 试验区; 需求; 培训

中图分类号: C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4-0165-02

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这一主体作用的发挥关键在于用好农村现有的实用人才,培养和造就一批农村实用人才,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毕节试验区作为农业人口占90%左右的落后地区,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显得更为迫切。

一、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发展现状

农村实用人才是农村中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为农村经济和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事业发展提供服务,能够起到示范带动作用的农村劳动者。截止2009年底,全区农村实用人才约34.99万人,占同期372.57万乡村劳动力人数的9.39%。其中在经过农民技术普及培训的100多万人次的农民中,有1万多名农民获得了农民技术员以上职称,10万农民经过考试考核合格获得“绿色证书”。农村实用人才中有农业实用人才6.44万人;有林业实用人才0.34万人,主要从中事营林、病虫害防治及部分林产品加工等工作;有畜牧业实用人才2.36万人;有农机实用人才6.05万人;有水利水保实用人才4.8万人;有乡镇企业实用人才5万人,主要从事当地农产品加工、家电维修、承办乡村经济实体等工作。近几年来,全区在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表现为:

1. 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稳步发展壮大。与2004年相比,2009年全区农村实用人才增加11.76万人,在2004年(下同)的基础上增长50.62%。其中农业实用人才增加5.77万人,增长7577.61%;林业实用人才增加0.15万人,增长78.95%;畜牧业实用人才增加1.34万人,增长131.37%;农机实用人才增加0.9万人,增长17.48%;水利水保实用人才增加0.24万人,增长5.3%;农民绿色证书颁证增加2.47万人,增长32.8%。

2. 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是科技下乡的主要载体。广大农村实用人才在科技下乡应用实践中,承担了重要角色,既是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操作人员,又是广大农民朋友的指导者,更重要地是通过总结完善,提高科技的针对性、实用性、操作性,简化其程序,降低其成本,不断改进和提高农业科技的使用效率,努力使农业科技在农业增产增效中的贡献率不断得到提高。

3. 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是农产品流通销售的主力军。全区目前发展壮大的约650万农民大军中,活跃着一支极具能量和智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们就是试验区650万农民流通大军中的经纪人,也是全区农村实用人才的重要组成部份。试验区70%大宗农产品都是由他们承担销往外地,成为名副其实的农产品流通销售主力军。

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需求预测

按目前劳动生产率和农作物用工的实际状况,每个劳动力可种植粮食5亩,每个劳动力可种植油料作物6亩,每个劳动力可种植蔬菜8亩。畜牧业生产方面,按每个劳动力年可养猪20头,养鸡350只,放养牛8头、羊30计算。农牧两项合计,完成全区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全区年需用516.1万个劳动力。按照一个农村实用人才带动十个普通农民的比例折算,全区种养业共需培养51.61万个农村实用人才。另外,随着种养农产品产业化的迅猛发展,加工、营销、信息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可以预计,带动的农村实用人才需求量会与种养环节的需求量相当。而目前全区仅有农村实用人才34.99万名,离地区农业发展需要差距较大。

三、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试验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虽大幅度增长,但带动经济增长和就业的程度不高。其原因:一是服务网络不健全,大多数农户对市场信息和技术需求的了解停留在以赶场的形式来获得,农村实用人才和非农劳动力转移处于自发状态;二是经济实力不强、经费不足,许多应当开展的服务和管理工作缺位。经济实力不强是制约全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农业发展缓慢,产业化程度较低,效益不高,农民收入较低,严重影响了农村青年的择业取向,造成了人才外流。此外,因经费不足,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起步晚,政府扶持力度不够,人才服务机构建设滞后,信息不畅,人才培训、评估、交流、使用等管理工作不规范等因素均制约了全区农村实用人才的发展;三是培训质量不高,多数地方采取以会代训方式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没有系统的、比较全面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体系,重国民教育,轻农村实用人才素质提高现象较为严重;四是机构组织不健全,部门条块分割,多头管理,难以形成合力对农村实用人才进行大力开发应用;五是由于激励机制和管理体制不健全,农村实用人才应有待遇和作用没有得到应有保证。特别是对于立志成为农村实用人才的青年农民和一部份长期从事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工作的农村实用人才,他们最需要政府在资金、政策、技术、就业、税收等方面扶持和倾斜,帮助他们度过最艰难的创业成长时期。如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创办初期阶段,需要资金、技术、税收、品牌宣传等许多方面政府的扶持和帮助。

四、对策及措施

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现代化农业的需要,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需要,也是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健全农产品市场经济体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任务。为此根据本区情况,特提如下对策和措施。

1. 建立开发农村实用人才机构

试验区农村劳动力资源数量大,增长快,但素质较低,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对农村实用人才的需要。为此地、县、乡政府应加强领导,建立机构,增加经费,负责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指导协调相关工作,以便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后,实现农村实用人才的广泛就业和成长。

2. 制定开发农村实用人才办法

开发利用农村实用人才资源,应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对于能够吸纳农村实用人才及富余劳动力广泛就业的企业,国家应从税收、信贷、利润分配、技改投资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对农村实用人才从事农业生产及农产品加工的,政府应从税收、信贷、产品销售、政策性补贴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扶持。并通过就业政策、户藉政策、产业政策、分配政策等引导农村实用人才在产业上、地域上的合理流动和组合,充分发挥其在生产、加工、流通环节上的技术潜能,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3. 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

农村实用人才素质直接决定着生产发展的速度和效果,要抓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按照“有文化、会管理、善经营”的要求,通过各种形式,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进行政治、思想、政策、法制以及科学文化和农业科技技能的培训,提高实用人才整体素质,发挥农村实用人才在新农村建设种的主体作用。学习培训中以“务工农民”和“产业农民”为重点,以提高农民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为目标,以农村实用技术、务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使18岁以上、45岁以下年龄段的农村劳动力基本掌握1至2门实用农业技术或务工职业技能。同时开展以遵纪守法、移风易俗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着力提升实用人才的思想道德水平。培训方式上借助劳动就业、农广校、农村远程教育等平台,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岗位技能、实用技术培训,使广大农民在家门口就能接受培训,提高乡土人才总量,再让乡土人才每人联系3-5户搞好帮带、担任村级组织或产业协会职务、列席村支两委会议、参加党组织活动、吸收为村级后备干部等,让他们尽快成长,引导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促进党员与乡土人才的良性互动。

4. 进一步发挥农村实用人才作用

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分布面广,技能多样,接受新知识新事物较快。对这部分人员应针对其不同技术特长,进行专业技术培训,按照各自的不同技能水平评定农民技术职称;并鼓励外出务工的农村实用人才回乡创业,兴办经济实体,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多做贡献。

5. 建立激励机制

为激发广大农村实用人才的创业热情,应该建立健全了农村实用人才表彰奖励制度,开展争创“文明村镇”、“五好家庭”、“星级农户”等活动,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村实用人才遵纪守法、提高修养、崇尚科学、移风易俗,使之走向富裕、迈向文明;通过评选表彰“农村致富明星”、“农村带富能手”、“远教学用标兵”、“优秀民营企业主”等先进个人等表彰奖励,进一步树立了农村先进典型,激发了农村人才潜能。

参考文献:

[1] 毕节地委、行署.开发扶贫 生态建设――毕节试验区十五年回顾与展望[M].黔新出版社,2003.

农村实用人才工作经验第4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重要思想和党的*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推进城乡统筹和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重点,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为根本,为把我市农村建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协调、治安良好、社会稳定、文明进步”的现代化新农村,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主要任务

1、认真做好农村人才资源的现状调查,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决策依据。围绕我市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规划,尽快对全市农村人才资源情况进行调查,摸清农村实用人才的数量、结构、分布等基本情况,建立全市的农村人才信息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我市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和发展规划,明确相应的政策导向,制订切合实际的政策,进一步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2、建立和完善评价激励机制,激发农村实用人才创业活力。与我市农业主管部门密切合作,根据我市农业产业结构特点,在坚持重效益,重业绩,重贡献的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起一套科学合理的乡土人才职称评价体系,通过加强乡土人才职称评审工作,促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的奖励表彰活动,树好典型,并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成功经验,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

3、做好教育培训工作,全面提升农村实用人才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中国国家人事人才培训网卫星远程培训学院*分院的作用,每年定期组织农村实用人才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政策、实用科技知识的培训;针对农村实用人才头脑灵活,文化层次相对较低的状况,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集中培训、外派参观、现场传技、鼓励自学等方式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同时,把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教育纳入公务员培训范围,全面提高他们的领导素质和统筹能力,使其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骨干作用。

4、探索建立农村人才市场体系,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借鉴城市各类人才市场的成功经验,构筑和完善农村人才市场体系,使其发挥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农村实用人才的合理流动。学习其他省市在农村人才市场建设中的先进经验,推广建立“乡土人才超市”。同时,要积极扶持和发展各类农村人才协会,通过协会网络人才、交流技术、传递信息、解决实用技术难题。

5、发挥专业技术人员作用,为建设新农村提供智力支持。一是制定出台政策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到农村一线创业和发展,发挥他们的引领作用;二是定期组织各类专家服务团开展智力支农活动,为建设新农村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三是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平台,积极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培养建设新农村的骨干。

6、实施“毕业生服务新农村“计划。进一步贯彻落实人事部等《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通知》精神,大力实施“毕业生服务新农村”计划,从今年起连续5年,每年招募一批高校毕业生到乡镇,开展为期2至3年的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支持新农村建设。

7、强化各级公务员的责任意识。各级公务员有责任、有义务参与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建立公务员建设新农村的帮扶制度。制定帮扶计划和帮扶目标,将建设新农村情况纳入公务员的考核范围,并作为公务员奖励、晋升的重要依据。

三、推进措施

(一)成立组织机构。成立以魏志健为组长,卢顺通、杨月云、朱锦源为副组长,吴鹏忠、吴清环、胡宇飞、陈惠光、陈志良为成员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规划、指导、协调、督促和落实。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规划,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和推进措施,将工作任务日程化,实行目标管理、目标考核,确保市人事局组织参与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健康有序进行。

农村实用人才工作经验第5篇

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在这里建设“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意义重大,既需要它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也需要它为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寻求突破点,为我国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经验和借鉴模式。成立一年来,试验区建设情况如何?近期,本刊记者专访了黑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辛宝忠。

《教育与职业》:2012年7月,黑龙省和教育部签署了“共建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的协议。请问试验区将在哪些领域进行尝试和探索?

辛宝忠:首先,非常感谢你们关注黑龙江试验区、关注黑龙江的职业教育!

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的建立,是以培育高素质涉农技术技能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为目标,以提升服务农业产业和新农村建设能力为落脚点,是巩固黑龙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地位的需要,是推进黑龙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农村职业教育改革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我们打算从以下方面进行尝试和探索:一是强化地方政府职责,实现农村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创新。创新农村职业教育体制机制,统筹整合各类职业教育资源。建立和完善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机制,持续增加投入。建立农村职业教育师资保障机制。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切实推动产教结合,实现校企深度合作。二是构建现代农村职业教育体系,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夯实中职教育的基础,发挥高职教育的引领作用。构建层次齐全的涉农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农企职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终身教育体系。搭建涉农技能型人才贯通培养的立交桥。加强农村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三是畅通人才培养和使用通道,确保现代农业人才供应链的持续生成与稳定。增加涉农专业生源数量,提高质量。提升涉农专业毕业生到农业、农村一线就业创业的积极性。确保粮食主产区青壮年留农、务农。创建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示范县。四是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服务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能力。打造与千亿斤粮食产能巩固提高工程相适应的重点专业和专业集群。提高涉农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质量。提高涉农院校服务“三农”能力。扩大农村职业教育对外合作与交流。

《教育与职业》:试验区建设目标是什么?

辛宝忠:通过试验区建设,有效破解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到2016年,形成促进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涉农类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全面发展的健全有力、稳定长效的政策与制度体系,全面提升黑龙江省现代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和水平,显著增强农村职业教育吸引力和服务农业产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能力,实现黑龙江省农村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为建设农业强省和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巩固提高工程、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为全国职业教育特别是农村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提供经验和借鉴模式。到2020年,扩大试点范围,推广试点经验,建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农村职业教育体系,成为全国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示范区,发挥对全国农村职业教育的示范引领作用。

《教育与职业》:试验区的建设周期是多长时间?如何实施?

辛宝忠:试验区建设周期初步定为9年,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自2012年至2016年,第二阶段自2017年至2020年。建设任务和目标责任随着进展情况进行动态调整。

在实施方面:一是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紧密围绕改革试验目标,统筹各级政府,统筹教育部门与农、林、水利和粮食等行业主管部门,统筹本科、高职与中职教育机构,统筹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的职业教育,系统设计试验任务和项目,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阶段任务和重点,落实各部门责任,有计划、分步骤推进试验区改革。二是项目牵动,重点突破。以项目建设为牵动,充分发挥政府部门、行业、院校的职能作用,重点在体制机制创新、制度建设、体系构建、人才培养、服务能力提升等方面取得重点突破。三是综合配套,协同推进。坚持科学发展观,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建立完善与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政策措施、管理制度、人才培养体系、资源配置模式等综合配套方案。发挥省部共建的领导和指挥优势,在领导小组的协调和推动下,政府部门、教育机构、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协同配合,共同推进。四是改革创新,先行先试。顺应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趋势,借鉴国内外先进职业教育理论和经验,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前沿理论研究,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实践先行,由点及面,由市县到全省快速推进,确保改革有效、风险可控、引领全国农村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五是持续改进,全面推广。建立开放式改革模式,边实践、边研究、边改进。及时总结成功实践案例与典型经验,扩大试验范围和领域,全面提升黑龙江省现代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加强项目理论研究和实践制度建设,为国家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改革提供经验支持和理论支撑。

《教育与职业》:教育部职成司司长葛道凯曾表示,试点和试验区的设立,既不是教育部独自进行顶层设计,也不是单纯按地方实践去做,而是要把教育部顶层设计和地方实际结合起来。对此,您怎么看?

辛宝忠:我非常赞同葛司长的意见,因为试点和试验区的设立,目的是在开展职业教育改革工作之前,在特定的时期或特定的区域做试验,以便取得借鉴经验,这种经验要靠地方的实践探索才能出来。“顶层设计”字面含义是自高端开始的总体构想,但这不是闭门造车,不是“拍脑袋”拍出来的,这是一种民主集中,是从若干的谋一时、谋一域中科学抽象出来的。因此,试验区的设立既要考虑教育部的顶层设计和需求,又要结合地方的实际情况,把真实的东西反映到高层,以便决策。

《教育与职业》:在建设过程中,我们怎样做到顶层设计与黑龙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辛宝忠:2011年11月7日,教育部等九部门在西安联合召开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强调,九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是新时期推动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九部门的意见是对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规划和设计,是我们试验区建设顶层设计要遵循的原则。

那黑龙江的实际情况又是什么样呢?国务院批复的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指出,要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首要目标,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将东北地区建成重要商品粮和农林牧业生产基地。推进黑龙江省松嫩、三江平原粮食主产区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黑龙江省现有农业大学2所、教育部属林业大学1所、农业类高职院校9所、农业类中职学校84所,乡(镇)化技术学校1032所。“十一五”期间,黑龙江农业职业教育坚持“大教育、大农业、大科技”密切合作的思想,围绕农村产业结构特点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创新“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模式,初步形成了满足黑龙江农业产业发展需要,具有龙江特色的农村职业教育培养培训服务体系。几年来,全省各农业中高等职业院校共培养各类农业技术人才26万人、农业科技推广人员2.7万人,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99.54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625.57万人次,培训后实现就业352.24万人次,有力推进了黑龙江农业强省建设和粮食千亿斤产能工程顺利实施,教育本身也在推进服务的过程中获得了进一步的提升和发展。

我们根据国家对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结合黑龙江“大教育、大农业、大科技”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试验区实施方案。实施方案以6个改革试验重点工程为建设平台,分别是: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政策保障工程、农村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创新工程、现代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创新工程、人才培养与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农村职业教育基础条件改善工程、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能力提升工程。在这6重点工程下,我们又设计了18个建设项目,用作试验区建设的具体抓手。18个项目是根据黑龙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比如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试点县建设项目,是在农、林、牧、粮食等大县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开展较好的县(市、区),综合考虑区域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事业发展情况、资源统筹整合情况、经费投入、职普比现状、区域大农业或特色农业产业化现状、涉农专业及特色专业建设基础、职教中心职能发挥等多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试验区建设要求,创建20个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试点县。深化县域内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改革创新,提升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基础能力。完善县级职教中心、乡(镇)综合中学、村文化学校三级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络体系建设,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发展提供人力支撑。

黑龙江试验区的建设既要遵循教育部对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设计,又要结合黑龙江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统筹兼顾,改革创新,建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农村职业教育体系,成为全国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示范区,发挥对全国农村职业教育的示范引领作用。

《教育与职业》:试验区也往往被视为“特区”,在政策、资金、资源配置等方面能获得一定支持。我们将得到哪些支持?

辛宝忠:根据试验区协议内容,教育部对黑龙江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给予重点支持。对已申报和立项的中、高职各个项目给予更大的倾斜,对试验区拟实施的各类创新性项目予以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为试验区各项工作顺利进行提供支持和保障。黑龙江省政府将加大对试验区建设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确保农村职业教育各项经费有较大幅度增长,保障试验区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建立和完善制度法规,落实保障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各项政策。

《教育与职业》:签署协议以来,我们在试验区建设方面已经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进展?

辛宝忠:部、省领导高度重视试验区建设。一是成立了试验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在教育部、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组建了试验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等专门组织机构,统筹管理、推进试验区建设工作。二是将试验区建设项目列入2013年黑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时任黑龙江省长、现任黑龙江省委书记王宪魁在2013年1月26日黑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所做的《黑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了年度试验区建设重点。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推进农村职业教育试验区项目,建设10个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点县”,作为省政府2013年重点项目进行督办。三是加强了对试验区建设的指导。2012年8月31日召开试验区启动大会之后,12月13日又召开推进大会,教育部委派刘杰处长参加会议,对试验区建设进行了指导,对于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坚定信心、鼓舞干劲起到了重要作用。新任主管副省长孙东生同志多次听取试验区建设情况汇报有关事宜,省教育厅厅长徐梅多次主持召开试验区建设会议,研究有关事宜。四是省财政加大了投入力度。黑龙江省财政设立了试验区专项经费,每年1亿元;省财政职教专项经费由2011年的7600万元增到2012年的1.74亿元;2012年为高职院校化解债务1亿元。

积极开展试验区项目建设。一是推进农村职业教育政策支持体系建设项目建设。结合黑龙江实际,制定了《黑龙江省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和《黑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生均财政拨款标准》。二是推进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试点县项目。按照《教育部关于开展部级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示范县创建工作的通知》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 教育部共建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协议》的要求,黑龙江省启动了试验区试点县建设工作。历时近4个月,于2013年8月21日顺利完成了首批试验区试点县的遴选工作,共遴选出试验区试点县10个、重点培育县9个和培育县7个。省财政厅予以每个试点县1000万元的资金支持,试点县建设期2年。三是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试点项目建设。启动了示范性职教集团项目申报工作。2012年省财政投入2500万元重点支持了5个省级涉农类职业教育集团建设,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校企行密切联动。四是推进涉农人才贯通培养试点项目建设。在6个涉农职教集团确立了8个涉农专业开展贯通培养试点,制定了黑龙江省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试点方案和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试点招生录取办法,各专业编制了二三分段、有机衔接的贯通培养方案。2013年全省贯通试点专业招生共2200人(其中涉农专业1400人)。五是推进了涉农类职业院校建设项目建设。完成了2013年度10所省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评审工作。

《教育与职业》:在建设过程中,发现哪些问题亟待解决?

辛宝忠:一是政府统筹力度亟待加强。试验区是省政府和教育部合作共建,教育厅负责试验区建设组织协调和日常工作,因此要突出政府职能,加强政府统筹力度,提高部门、行业参与试验区建设的积极性。落实财政、发改、人社、科技、农委、农垦等部门、行业试验区建设任务。确保试验区在制度建设、资金投入、资源整合等方面各部门呈现明确分工、落实责任、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为我省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是要加快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畅通农村人才培养和使用通道,确保现代农业人才供应链的持续生成与稳定,必须加快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落实教育部提出的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招生职普比大体相当和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要求,根据我省农村高中阶段教育招生职普比实际情况,要加强政府对高中阶段普职比例进行宏观调控的力度,特别是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行教育合理分流。探索本科高校与高职学校合作开展高职本科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探索高职学校独立培养高职本科人才的有效途径,逐步构建一个完整的现代农村职业教育体系,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

《教育与职业》:围绕试验区建设,未来一年,我们有何计划?

辛宝忠:继续推进首批启动的5个项目建设。在2012年基础上,继续推进农村职业教育政策支持体系建设项目、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机制改革项目、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试点县项目、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试点项目和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另外,新启动5个项目:

一是启动农村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项目。建立与试验区建设相适应的教师队伍培养培训体系,实施“龙江职教领雁工程”和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建设教师培训管理信息化平台和数字化培训资源共享平台,建立职业院校教师编制标准和教师准入制度等相关制度。

二是农村职业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项目。搭建农业职业教育信息化平台,加强农业职业院校信息化基础条件建设,建成共享型职业教育涉农重点专业教学资源库10个,涉农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10个,建成数字化仿真实训示范教室100个,全面提升农村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

三是启动涉农技能型人才培养项目。围绕千亿斤粮食产能巩固提高工程和现代化大农业建设需要,以涉农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保障体系建设为出发点,建设面向农村一线的5个综合性农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示范中心、30个专业性涉农技能型人才培养示范点建设,围绕6个涉农类专业集群20个重点涉农专业,建设好150个涉农专业点,为千亿斤粮食产能巩固提高工程培养农业技能型人才30万人、卓越农业技术技能人才1万人。

四是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以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和农民科技需求为导向,以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为目标,以提高农民素质和农业技能为核心,改善培训机构条件,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提升培训服务能力,推动形成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农村实用人才工作经验第6篇

时代呼唤人才,人才推进事业。加快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事关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城乡区域统筹发展推进步伐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此,我们通过调查统计、实地走访、培训反馈等形式,就深入推进余杭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展开专题调研,重点分析当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就进一步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提出建议。

 

一、余杭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现状

1. 农村实用人才结构

目前,全区入库(杭州市农村实用人才信息库)的各类农村实用人才19495人,占全区农村劳动力总人口42.5万人的4.6%。其中,①人才从业结构:在全区农村实用人才库26类从业类型的结构状况中,种植能手比例最大,占总量的29.4%;其次是复合型人才、企业经营人才、养殖能手,分别占总量的14.2%、13.5%、13.4%;肥料配方师、能工巧匠、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员最少,共计4人。②人才年龄结构:41~50岁的最多,占总量的40.6%;其次是51~60岁,占总量的28%;61岁及以上占总量的8.1%;31~40岁占总量的16%;30岁及以下的农村实用人才占总量的7.3%。③人才性别结构:男性占总量的77.6%,是女性的3.5倍。

 

2. 农村实用人才层次

从农村实用人才级别分析,市级农村实用人才占总量的3.2%;区级农村实用人才占总量的20.9%;镇级农村实用人才占总量的75.8%。从实用人才文化层次分析,小学文化程度或未达到小学文化程度的占总量的20.8%;初中文化程度的最多,占总量的51.4%;其次是具有高中文化程度、大专文化程度,分别占总量的19.2%、6.6%;具有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总量的2%。

 

3. 农村实用人才成才渠道

从农村实用人才成才方式统计分析,通过代际或师承成才的占总量的6%,通过农业职业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成才的占总量的24.6%,通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成才的占总量的14.7%,通过自学或其他渠道成才的占总量的69%。从实用人才技术职称统计分析,具有农民职称占总量的9.6%;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占总量的7.3%。

 

二、余杭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

1. 农村实用人才结构不尽合理

余杭区农村实用人才存在着老化、弱化、退化的“三化”现象。一是年龄结构老化,50岁以上的农村实用人才占人才总量的36%;二是文化程度弱化,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学历层次较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人才总量的72%;三是性别结构不均,女性人才比例小,只占人才总量的22%;四是镇街人才数量不平衡,有的镇街人才占总劳动力人口的比例超过12%,有的镇街人才比例还不到3%。

 

2. 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不够稳定

一是技能经验不稳定。据统计,通过代际或师承、自学等其他自然成长途径成才的农村实用人才多达1.4万人,占总量的75%,高中以上学历的还不到总量的28%,大学以上的更是凤毛麟角,绝大多数没有经过正规的专业技能培训,技能经验不够稳定。二是技能提升渠道受限。由于农村实用人才人员分散、种类繁多,培训课程的设置一时难以达到所有实用人才的需要,专门培训多停留在对种养等专业的培训上,使农村实用人才在涉及产业发展前景问题上站不高、看不远。三是涉足产业不稳定。受农村实用人才文化程度、技能水平、产业发展前景等因素的影响,致使他们在所处领域不能有较持久的发展,如某农村实用人才在养殖业打拼了几年,见形势不佳或技术更新不够,便选择放弃或转行,因而其就业和涉足产业都具有不稳定性。

 

3. 农村实用人才管理体制有待改进

一是农村实用人才主动纳管的积极性不高。技术职称资格评定体系等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表彰、奖励也没有形成制度,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激励机制更不够完善,缺乏对农村实用人才的资金、荣誉等激励措施,致使农村实用人才主动纳管的极少,主动参与科技创新、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和创办经济实体的积极性不高。二是农村实用人才作用的发挥待开发。农村实用人才涉及到许多相关部门,难以整合农村实用人才发挥的平台。同时,部分实用人才小农意识重,不愿把自己的“绝活”外传,在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方面积极性不高,没有有效发挥示范作用,真正起作用的实用人才还只是少数,人才发挥作用不够普遍。三是农村实用人才培育经费投入不足。管理经费不足,镇、村两级均没有单列农村实用人才工作经费,使很多调查和培养工作无法正常开展。科技经费不足,农村实用人才申报科技试验项目、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的经费难度很大,阻碍了农村实用人才的发展和作用的发挥。培训经费不足,目前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人均经费仅15.4元,这部分经费要办好高质量、高科技、高水准的培训班,如履薄冰,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

 

三、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1. 高度重视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农村实用人才工作重心。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切实把农村实用人才工作摆上议事日程,与其他人才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同待遇,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制定出台有利于农村实用人才发挥作用的政策和措施,进一步形成和健全区、镇(街)、村三级网络管理模式,由区委组织部门牵头,区直有关部门各司其职;镇(街)党委(党工委)、村级党组织具体抓落实,做好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日常管理和服务。

 

二要转变人才观念,形成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氛围。不仅要重视高学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也要重视怀有传统技术、祖传技能的农村实用人才的发现和培养,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各级党委政府要带头更新观念,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和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培养选拔农村实用人才,创设使农村实用人才安心扎根农村、奋发进取的“以人为本”的成才环境,促进他们更好地发挥技术专长,卓有成效地服务农村、建设农村。

三要落实工作责任,促进农村实用人才有序管理。农村实用人才工作面广量大、专业性强,各有关部门要形成合力,全面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工作制度化,明确工作职责,实行部门责任制,成立工作小组,启动农村实用人才选育方案,对所属农村实用人才有较为深入的调查和了解,主动组织、服务和培养,逐步形成具有余杭特色的农村实用人才管理服务、考核评估体系和“党委领导、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良性机制。

 

农村实用人才工作经验第7篇

一、余杭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现状

1. 农村实用人才结构

目前,全区入库(杭州市农村实用人才信息库)的各类农村实用人才19495人,占全区农村劳动力总人口42.5万人的4.6%。其中,①人才从业结构:在全区农村实用人才库26类从业类型的结构状况中,种植能手比例最大,占总量的29.4%;其次是复合型人才、企业经营人才、养殖能手,分别占总量的14.2%、13.5%、13.4%;肥料配方师、能工巧匠、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员最少,共计4人。②人才年龄结构:41~50岁的最多,占总量的40.6%;其次是51~60岁,占总量的28%;61岁及以上占总量的8.1%;31~40岁占总量的16%;30岁及以下的农村实用人才占总量的7.3%。③人才性别结构:男性占总量的77.6%,是女性的3.5倍。

2. 农村实用人才层次

从农村实用人才级别分析,市级农村实用人才占总量的3.2%;区级农村实用人才占总量的20.9%;镇级农村实用人才占总量的75.8%。从实用人才文化层次分析,小学文化程度或未达到小学文化程度的占总量的20.8%;初中文化程度的最多,占总量的51.4%;其次是具有高中文化程度、大专文化程度,分别占总量的19.2%、6.6%;具有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总量的2%。

3. 农村实用人才成才渠道

从农村实用人才成才方式统计分析,通过代际或师承成才的占总量的6%,通过农业职业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成才的占总量的24.6%,通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成才的占总量的14.7%,通过自学或其他渠道成才的占总量的69%。从实用人才技术职称统计分析,具有农民职称占总量的9.6%;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占总量的7.3%。

二、余杭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

1. 农村实用人才结构不尽合理

余杭区农村实用人才存在着老化、弱化、退化的“三化”现象。一是年龄结构老化,50岁以上的农村实用人才占人才总量的36%;二是文化程度弱化,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学历层次较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人才总量的72%;三是性别结构不均,女性人才比例小,只占人才总量的22%;四是镇街人才数量不平衡,有的镇街人才占总劳动力人口的比例超过12%,有的镇街人才比例还不到3%。

2. 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不够稳定

一是技能经验不稳定。据统计,通过代际或师承、自学等其他自然成长途径成才的农村实用人才多达1.4万人,占总量的75%,高中以上学历的还不到总量的28%,大学以上的更是凤毛麟角,绝大多数没有经过正规的专业技能培训,技能经验不够稳定。二是技能提升渠道受限。由于农村实用人才人员分散、种类繁多,培训课程的设置一时难以达到所有实用人才的需要,专门培训多停留在对种养等专业的培训上,使农村实用人才在涉及产业发展前景问题上站不高、看不远。三是涉足产业不稳定。受农村实用人才文化程度、技能水平、产业发展前景等因素的影响,致使他们在所处领域不能有较持久的发展,如某农村实用人才在养殖业打拼了几年,见形势不佳或技术更新不够,便选择放弃或转行,因而其就业和涉足产业都具有不稳定性。

3. 农村实用人才管理体制有待改进

一是农村实用人才主动纳管的积极性不高。技术职称资格评定体系等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表彰、奖励也没有形成制度,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激励机制更不够完善,缺乏对农村实用人才的资金、荣誉等激励措施,致使农村实用人才主动纳管的极少,主动参与科技创新、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和创办经济实体的积极性不高。二是农村实用人才作用的发挥待开发。农村实用人才涉及到许多相关部门,难以整合农村实用人才发挥的平台。同时,部分实用人才小农意识重,不愿把自己的“绝活”外传,在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方面积极性不高,没有有效发挥示范作用,真正起作用的实用人才还只是少数,人才发挥作用不够普遍。三是农村实用人才培育经费投入不足。管理经费不足,镇、村两级均没有单列农村实用人才工作经费,使很多调查和培养工作无法正常开展。科技经费不足,农村实用人才申报科技试验项目、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的经费难度很大,阻碍了农村实用人才的发展和作用的发挥。培训经费不足,目前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人均经费仅15.4元,这部分经费要办好高质量、高科技、高水准的培训班,如履薄冰,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

三、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1. 高度重视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农村实用人才工作重心。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切实把农村实用人才工作摆上议事日程,与其他人才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同待遇,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制定出台有利于农村实用人才发挥作用的政策和措施,进一步形成和健全区、镇(街)、村三级网络管理模式,由区委组织部门牵头,区直有关部门各司其职;镇(街)党委(党工委)、村级党组织具体抓落实,做好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日常管理和服务。

二要转变人才观念,形成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氛围。不仅要重视高学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也要重视怀有传统技术、祖传技能的农村实用人才的发现和培养,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各级党委政府要带头更新观念,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和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培养选拔农村实用人才,创设使农村实用人才安心扎根农村、奋发进取的“以人为本”的成才环境,促进他们更好地发挥技术专长,卓有成效地服务农村、建设农村。

三要落实工作责任,促进农村实用人才有序管理。农村实用人才工作面广量大、专业性强,各有关部门要形成合力,全面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工作制度化,明确工作职责,实行部门责任制,成立工作小组,启动农村实用人才选育方案,对所属农村实用人才有较为深入的调查和了解,主动组织、服务和培养,逐步形成具有余杭特色的农村实用人才管理服务、考核评估体系和“党委领导、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良性机制。

2. 逐步完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管理

一要完善选拔标准,促进农村实用人才结构优化。严格按照《浙江省农村实用人才选拔认定管理办法》规定的选拔范围、基本条件、选拔认定程序等选拔标准进行选拔,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选拔认定的规范管理,完善余杭区的农村实用人才选拔标准,真正选拔出一批政治素质好、品行端正、遵纪守法、诚信经营,具有一定的技术专长或产业规模,创业创新意愿强烈,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农村实用人才,不断充实和壮大全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二要加强教育培训,促进农村实用人才技能提升。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根据实用人才类别、文化技能需求,科学设置培训内容,创新培训形式。如开展各类“行业状元”大比武活动,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聘请各类专家、教授,开展培训活动;根据实际需要,经常性地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巡回辅导;组织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到发达地区和先进企业参观学习考察;通过实训基地结对帮扶、以师带徒等方式进行传、帮、带,把实用人才的知识、技术、经验传授给周围群众。

三要健全激励制度,促进农村实用人才发挥作用。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定期表彰制度,每年对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群众共同致富中做出杰出贡献的农村实用人才,给予表彰奖励;进一步完善农村实用人才技术职称和技能等级评定制度,并且要评有所用;对年满30年的种养殖行家给予适当养老金补助;对那些年纪轻、素质较高、业绩突出的农村实用人才,进行重点培养,除纳入“三培养”工程外,还应优先推荐为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专业协会负责人,更好地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他们的带动力、辐射力。

3. 全面引导优秀农村实用人才集聚

一要加大政策扶持,促进农村实用人才有序发展。政府要注意考虑制定出台有利于农村实用人才发挥作用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各类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创办民营科技实体、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等;在新农村建设中做出重大贡献的优秀人才,给予在土地流转、资金筹措、证件办理、技术攻关、税收优惠等方面享受优先的政策支持和服务;在职称评定、农业科技项目开发和推广等方面给予倾斜;在生活待遇、事业平台、社会保障等方面出台激励和保障政策。

二要加大投入力度,促进农村实用人才持续发展。首先要确保国家、省、市各项政策的落实,区级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奖励、技术和信息支持等;区级各部门在申报、审批、考核项目等过程中,对农村实用人才项目和农村实用人才主持的项目要优先安排;逐步建立财政投入、信贷支持、社会多方投资、农民自筹等多种形式的农村实用人才投资体系。

三要强化典型引导,促进农村实用人才激情发展。要善于及时捕捉辐射面广、经济效益高的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典型事例,如技术能人沈要刚、经营能人李生龙、农民致富带头人郑宏广等优秀农村实用人才,专门召开工作典型经验交流会,邀请他们现身说法,介绍他们的典型事例,并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刊等媒体,广泛宣传他们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农民致富、发展文明乡风中的巨大作用,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的荣誉感,吸引更多的农村劳动者加入到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中来,激发农村实用人才干事创业的热情。

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需要各部门齐抓共管,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更需要进一步拓宽选人用人的视野,加大培育力度,打造真正具有余杭特色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真正发挥农村实用人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