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体育经济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3-10 14:58:29
体育经济论文

体育经济论文第1篇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对中国体育经济非均衡发展的现状及成因的分析,提出了非均衡体育经济如何在特定基础上完善的几点建议。指出:中国体育经济只有在宏观调控的指导下,健全市场经济,完善经济政策,才能走出一条健康的体育经济发展道路。

一、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现状

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结构调整以及体育发展的体制因素等,我国体育经济核心产业大多不具有独立经济实体或企业的特征。仅就职业竞赛俱乐部而言中国参加职业联赛的各俱乐部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联办合作型,即由地方体育行政部门或项目协会与企业联合组建俱乐部。二是联办股份型,即由地方体育行政部门或项目协会与一个或几个企业,按合同规定的投资比例出资,组建按股份分红的股份型俱乐部。从俱乐部的构成要素来看,一般是地方政府体育行政部门或体育项目协会提供人力资源企业注入资金运作。在这一结构中,“俱乐部的产权、管理权、经营权界定不够清晰,加之对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和人力、财力投入进行资产评估困难。

进入市场后,双方在责任、权利、义务的分配上常常发生矛盾冲突。”冲突中往往是地方政府体育行政部门或运动项目协会控制球队,企业控制资金,各自以手中的权利来维护自身的利益,一旦矛盾激化,就会导致组织解体。在我国现行体育经济的整体运行中,局部存在隐性通货膨胀。即一些体育商品一开始就以较高的价格进入市场,并一直维持高价位,这种通货膨胀从商品价格变动幅度是难以识别的,故称为隐性通货膨胀。这种隐性通货膨胀的长期存在,在较大的范围内导致了需求抑制,阻滞了体育产业经济的良性发展。以较高价格水平进入市场的体育服务商品,有着很大的盈利空间,所以,整个体育产业领域的平均利润水平较高。从理论上讲,这种高平均利润水平,符合资本的性质,有利于吸引资本投入。

但事实却并非如此,由于政府或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对部分体育产业的垄断经营,使得投资者无法与之竞争,无形中筑成一道壁垒,阻止了社会资本的进入。另外,由于体育产业市场条件不成熟,管理法规与市场体系不健全,投资者普遍处在观望状态不敢贸然进入,至多是投入少量的资本进行尝试。这使得整个体育产业资本容量较小,产业规模无法提升,产生了不利于体育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高平均利润与低资本容量并存”的现象【1,2】。因此,目前“中国体育经济处于由第二类非均衡状态向第一类非均衡状态的过渡中”,即处在体育市场不完善以及企业缺乏利益约束和预算约束条件下的非均衡状态。

二、我国体育经济非均衡性发展的成因

(一)产品质量不高

国内的体育用品企业多数处于积累原始资本的小本经营阶段,生产规模小、管理水平低、经营理念落后,导致产品质量不高,无法与国外“名牌”竞争;职业联赛受“金钱至上”腐败之风的侵袭,球员受贿打“假球”,裁判受贿吹“黑哨”的违法事件时有发生,降低了比赛的观赏性;中介产业经营水平低、服务质量差,难以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致使整个体育产业缺乏活力。

(二)市场竞争乏力

我国全球知名企业少,众多企业与美国、日本、西欧等发达国家企业相比,资本明显处于弱势。因此,在很多国际性的重大赛事,如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的冠名权、指定性产品等的商业竞争中往往难以占有一席之地。

(三)传统体制制约

我国体育赛事长期以来一直都是由国家体育部门包办,形成一种法定的计划运转。在改革过程中,才尝试性地使体育从政府行为向企业行为转变。这一举动虽然带有相当浓重的市场经济成分,但在某种程度上仍带有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企业在与体育部门联合办体育的过程中,往往不能获得足够的自。另外,在赢利后,企业得到的往往占少数,许多赛事的投入越来越多,而效益好的却寥寥无几。长此以往,打消了欲投资体育的企业的积极性。

(四)产业结构不合理

根据“消费决定论”的观点可知,体育消费决定了体育市场,体育市场决定了体育产业,体育产业决定了体育经济。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大众体育消费需求的多样性,体育市场必然是多元的,而体育产业的结构无可选择的是由多层面、多种类构成的复杂系统。完整的体育产业链包括核心产业(体育健身娱乐、体育竞赛表演业)、中介产业(体育经纪、体育传播业)和产业(体育用品、体育建筑、体育旅游业等)3个层次。作为整个体育产业基础和带动体育产业升级原动力的核心产业,因垄断经营而缺少活力;在体育产业链中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中介产业缺位;本土体育产业在迎遇国外强大对手的竞争中节节败退,使得我国体育产业结构失衡陷入发展困境。

(五)市场不完善

在计划经济时期,人们的思想受到严重束缚,视野不开阔,认识不到体育与经济的关系,造成二者严重脱节。多年来只强调国家投入,不注重自身的商业开发。在我国的体育市场中,政府(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对竞赛表演产业的垄断(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对体育竞赛市场的垄断)经营,致使其他利益团体无法与之抗衡;即使是在学校体育用品市场,教育部门的介入和干预也足以让经营者感到望而生畏。缺乏公平竞争机制保障的体育市场,竞争程度低,市场自我制约的功能难以发挥。

(六)缺乏宏观调控和科学管理

国内企业存在着严重的盲从倾向,哪种体育运动获利较高时,众商家便都往一条道上挤,造成了重复建设、规划不科学、盲目攀比建设规模的不良现象;同时,由于现有的体育经营管理人员大都是退役的运动员、教练员和待业下岗人员,他们一般只熟悉体育工作,而缺乏对市场运作及其规律的了解,体育产业经营管理水平了亟待提高。三、中国体育经济协调发展策略

(一)解放思想,加大体育改革力度

我国体育在计划经济时代是完全依赖国家预算,吃“皇粮”。这种现象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将逐步消失,体育也处于改革的大潮中。体育部门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企业联手办体育,同时删减分流行政人员: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逐步实现政体(即体育企业)分开,真正按市场规律发展体育经济。

(二)自主创新,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增加竞争力

目前我国体育产业面临的外部竞争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跻身中国市场的国外企业,二是休闲娱乐市场上的文化企业。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我国进入WTO,越来越多的国外企业会进入中国市场,他们在与国内企业竞争中,必然要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同时也会将一些资金、技术、成功的经营与管理经验带给我们。对于国内体育企业而言除了要应对国外企业的竞争,还因体育娱乐消费与文化娱乐消费在客观上存在着可以相互替代的关系,要面临在大文化娱乐市场上与文化企业的竞争。因此,必须按照市场机制组建产业集团、推进现代企业制度、扶持明星企业和名牌产品,提高产品(竞赛表演)的科技含量、文化品位和服务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加快市场体系建设

市场体系是体育经济赖以发育的导向和载体,体育经济的发展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为起点、为目标,研究市场、顺应市场、开拓市场。要狠抓市场体系建设,以引导和刺激体育消费为核心,大力发展体育用品市场、劳务市场、人才市场、观众市场、信息市场、技术市场、文化市场、证券市场、广告市场等,要逐步形成一个结构完整、功能互补的体育市场网络,为体育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调整产业结构,建立体育产业系统

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不能适应体育市场化的需求,这就要求整治与规范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秩序,提高产品质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培育体育健身娱乐市场,引导健身娱乐消费,尽快使核心产业走出发展滞后的低谷;制定优惠政策扶持体育中介产业的发展,加快我国体育中介人才的培养和经纪人制度的建设,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组建规模化的体育经纪公司,开展全方位的体育经纪业务,通过体育中介产业激活核心产业的发展;深入开发我国的体育资源,充分利用有形与无形资产启动消费,扩大内需,拉动产业的升级是调整我国体育产业结构,构筑具有较强整体功能产业系统的理性选择。

(五)加大对体育经济发展的政策扶植力度

一是要尽快制定体育投资法规,规范财务运作,确保体育投资者的利益,如允许企业对体育的赞助费记入成本;二是要赋予著名运动员、教练员广告权;三是要规范现有体育产业中的税制、税率及征收年限;四是要在政策上鼓励和支持分散的体育场所,实行土地置换、盘活存量,集中建设,以利于体育经济的综合开发。

参考文献

[1]张婕,中国体育经济非均衡状态与发展策略[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5(1):23-25

[2]陈立基,论体育市场的若干理论问题[J]·体育科学2004,(7:34-36)

[3]李明,非均衡中国体育经济的成因及表现特征[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5):45-46

体育经济论文第2篇

新南非坚持不懈的在国内举办各种公关活动来争取重大体育赛事举办权。这些公关活动充分调动了社会民间力量,以及体育对民众所产生的情感思潮,从而来支撑国家的发展战略,各个政党之间对国家政体政治虽然存在着认知上的差异和分歧,但对国家举办重大赛事及所能带来的利益关注度却非常高,甚至不约而同的形成“统一战线”。国家在申办和承办重大体育活动时亦适时调整外交策略,以赢得外部世界的关注与支持。这对政局的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国家在外交方面的影响力无疑起着积极的作用。

2、南非体育发展研究:政治经济的变化

体育事件在过去的20年间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一方面表现在重大体育事件上,无论是短期的、一次性的或者是不同国家轮流举办的循环赛事,在规模上、媒体的宣传度上以及观众参与度上都算得上是全球性的事件。奥运会或者世界杯足球赛的举办就最能体现上述观点。此外影响力上稍逊一筹的体育竞技,比如说世界杯橄榄球赛、世界杯板球赛以及英联邦运动会,尽管其参赛人数以及观众人数不如奥运会或世界杯足球赛,但是在今天仍有巨大的影响力,仍然能带来收益以及资金产出。主要的体育竞技赛事在当今全球政治经济学中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它们成为国家吸引外来投资和潜在旅游者的重要途径。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展示国家实力的途径,通过这些赛事向世界的其他国家展示本国举办世界大赛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体育方面的实力以及国家经济实力。另一方面,在国家外交战略与政策实施过程中,体育扮演了较为重要的角色,重大体育赛事是国家外交活动与实现政治目标的恰当手段。体育外交政策研究包括分析政府、企业及利益相关者采取什么公关手段来策划实施他们的体育赛事活动,应该权衡考虑哪些因素,国家层面的外交行为将带来什么国际影响。

体育经济论文第3篇

为了更好的发展体育经济区域创新网络,其中关键是要靠各参与主体与网络体系的互动,我们可以把这一互动部分分为三个层次研究。

(一)整体互动体育经济区域创新网络作为一个整体,其功能应该大于参与主体的功能之和。因此要充分发挥各参与主体的优势互补,合理组合使其接受统一的协调与创新网络这一整体进行互动。从整体性观点看,网络内只有合理组织、统一协调、科学管理才能使其产生放大效应,发挥出区域体育经济创新网络的整体化功能。例如,我国的浙江省,民营、中小企业占据了体育经济活动的主导地位。这一区域的创新网络的形成有利于广大从事体育产业的中小企业在分散的同时交织出相对的稳固性,从而在更大范围内调整资源配置,实现整体的发展。正是由于这种整体性的协调作用,才使得区域体育经济网络内的各种参与主体得到优势互补,发挥了各自的最大功能,从而使整个网络所产生的效益得到提高。像区域体育经济创新网络整体互动的例子在国内外都是屡见不鲜的,这也是网络互动中最明显的互动行为。

(二)相关互动体育经济区域创新网络的相关互动是指网络内各参与主体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这种互动行为在网络互动中具有较重要的地位。因为失去这种联系与作用,体育经济区域创新网络的发展,高科技产业组织管理形式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其中这一互动中的参与主体具体可指为体育经济创新网络的中心组织———企业、社会体育爱好者、高校及科研机构、政府。这一互动就具体体现在以上几个参与主体的相互联系与作用上。在体育经济区域创新网络内部,存在着具有自我指导作用的个体———企业,它们构成了网络组织中富有活力的节点,它们不断变换任务角色和有机的行动,以充满生气和不断变化的集体行为适应外界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例如在美国硅谷,有200家公司涉及最新体育科技领域,在50公理直径范围内集聚,这种区域范围内体育产业的高度聚集,使得他们在消息上互通有无,每天他们只需互通电话,就可以获得许多世界同行业的最新消息。这种网络内部的互动充分体现了体育经济区域创新网络的分散化特性。从而自发组合了技术、劳动技能与技术以及资金等生产要素,使技术合作与学习的机会得以加速。并且也会出现没有明确的边界存在于社会生活与工作之间、公司与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之间、公司之间、管理者和工人之间,同时公司内部存在多孔状的功能性边界,就算是企业规模很大,通过内部的分散也渐渐融入到了本地网络。其次,这种内部互动也体现了体育经济区域创新网络的另一个重要特征———网络本地化。象硅谷这样典型的体育经济创新网络重地,在此落户的国家技术公司的研究实验室与生产基地分厂日益增多。随着区域内扩散并日益本地化的技术知识与能力,使硅谷的灵活性得以提高,使一种共享的技术性文化、共同的语言、理解与信念的形成得以促进,使区域内信息的扩散得以加快。这种本地化的合作方式将一个共同学习与彼此调节的框架提供给了企业,使企业的技术进步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该体育经济创新网络间的相关行为主体之间的互动就是为了实现这种智力、金融、与产业的结合,网络内各节点或行为主体的联合,可以使高科技直接植入相关体育企业,同时使企业向大学及研究机构靠拢,使各主体的优势和潜力得到了充分发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从而产生了凝聚力。体育制造业加速了集聚区域的发展。若政府对本地体育企业间的网络化联系不够重视,就会导致区域体育产业化的发展过度依赖外来资本与创新力。彼此不信任的本地企业,就会使竞争的有效性与协作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不能很好的抵御外部竞争,特别是不正当竞争(如倾销、以次充好等)的压力。此时,政府的境地很困难:“不管则乱,一管又死。”所以,必须推进本地体育企业网络化联系的加强,推进组织企业群的形成,从而使本地体育企业间健康的竞争和合作得以维护,使本地体育科研人才、自主创新的能力得以提升。综上所述,在体育经济区域创新网络中,只有各主体之间达到相互协调与匹配才会增加网络的协同效应,从而提高体育产业创新网络的整体功能。

(三)网络互动我们知道,所有的经济活动不可能在一个独立的、封闭的经济区域内聚集。体育经济的发展同样具有类似的区域聚集规律。同一网络内部的公司、企业和科研机构都要面临着技术领先和市场共享的压力。因此,本地网络与其他区域网络之间的互动行为,所能够带来的领先技术的共享就显得更为重要了。体育产品生产企业要服务于全球市场,体育产品技术开发企业更要面向国际化,并且要与远距离的生产商、供应商及竞争对手合作。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大企业作为独立的商业单元,将外部技术生产标准完成的同时,通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本地网络外的供应商、生产商合作更为重要,以实现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美国硅谷和台湾新竹之间的网络联系就是在网络互动中促进了各自网络演化的典型案例。在硅谷和新竹之间,其网络联系大多是由跨越区域边界的个人来完成的。台湾当局当初在新竹科技园设立体育科技园区的初衷之一便是为了吸引在美国硅谷创业的台籍企业家回到台湾创业,参与、支持和发展台湾的体育高科技产业。硅谷的回流人才对于台湾体育产品的科技研发、生产系统而言扮演了“创新者”的角色,引进了新的技术与管理知识,改变了台湾体育产业的低级化、初加工的特点,促进了台湾体育企业组织模式的变化,产生了专业化分工。垂直分离的新的全球化生产模式,使新竹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和演化得以带动和促进。目前,要保障体育经济区域的持久竞争力,就必须提高区域相关创新网络中的创新能力,而本地创新网络的形成则是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对于经济技术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而言,保持与体育产业发达国家的创新网络的联系,成为提高本地体育产业网络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这需要区域内所有行为主体的共同参与。

二、区域创新网络演化的生命周期

(一)创新网络的生命周期通过对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借鉴,奥地利经济学家蒂奇将集群的发展阶段划分为四个阶段,即诞生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受此理论启发,本文从时间维度来对体育经济创新网络的演化进行考察,从而用诞生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对创新网络生命周期进行划分。事实上,某些创新网络并不必然走向衰退,它可能在某些外界因素的扰动下在旧的技术轨道上走向衰退,也可能在旧技术轨道走向衰退的同时,在另一个新的技术轨道上走向复苏,或者网络内原有的相关体育企业、中介组织等节点因不适应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而走向老化、僵化或衰退,不可避免地会有新兴或新生的体育企业、中介组织等节点因适应环境的变化而适时出现,使得体育经济创新网络在新的环境变迁下走向复苏。基于此,笔者将网络生命周期的最后一个阶段衰退期,定义为衰退或复苏期。创新网络生命周期如图l所示。图1中,以圆形节点代表体育企业,以星形节点代表政府,以正方形节点代表大学研究机构,以三角形节点代表中介组织。一般来说,可以用网络中的节点数目、节点间的网络联系,来判定某一创新网络处于网络生命周期的哪一阶段。1.诞生期:在这一时期,一些相关的体育产业中小企业开始出现,但分工协作程度不够,专业化水平低。政府支持这些体育企业在区域内的集聚与创新,支持创业投资,支持大学与企业间的合作。行业协会、培训中心、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创业中心、信息咨询中心等中介组织规模较小,水平较低。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尽管已有联系,但联系不多。这一时期的创新网络内仅有少量的节点数目和节点间连接。2.成长期:在这一时期,相关体育中小企业在互相协作过程中进行了比较细化的分工协作,具有较高程度的专业化水平。政府继续支持体育企业在区域内的创新与合作,但政府与体育企业间的行政层面的直接联系弱化。中介组织具有一定规模,服务质量明显提高。体育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的联系较多,大量相关体育企业不断自发创立,或者从大企业或大学研究机构里衍生出来,并与母体保持紧密联系。区域内的体育企业数目急剧增多,处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存活率的状态。这一时期的创新网络内由于组织的发展和企业的衍生,节点数目和节点间连接大量增加。3.成熟期:在这一时期,相关体育企业之间高度分工,企业与各行为主体之间也高度合作,并形成一定区域内所独有的“创新的空气”。大量相关体育企业不断创立、衍生,有些企业自身己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中介组织高度发达,成为创新网络内行为主体之间进行创新合作的“黏合剂”。体育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间联系密切,创新合作方式趋于成熟,效率很高。这一时期的创新网络内节点数目更多,节点间连接广泛而频繁。4.衰退或复苏期:在这一时期,体育经济网络中的体育企业大量退出,只有少量新进入者。创新网络的发展进程受到各种风险的冲击,发展活力严重不足,逐渐失去竞争优势。随着网络走向衰退,网络内的节点数目、节点连接大量减少,整个网络被分隔成多个互不相连的孤立的部分。有时候,在某些外来因素的干扰下,网络也可能走向复苏。网络演化的生命周期理论表明,并不是所有的体育经济创新网络都能保持长期的竞争力,创新网络会由于外界和内部的力量使其丧失竞争地位,从而逐渐走向衰落,或者在某种因素的作用下走向复苏。

(二)网络生命周期形成的原因一般说来,在体育经济创新网络形成的最初,基于增长的网络内企业数量,会提升成员企业间的协作与专业分工为基础的规模经济效应与范围经济效应,进而强化网络内成员的成本优势。不过,在达到一定程度的网络规模后,因为大量增加的网络内成员数量,内部协调费用(管理费用)与市场协调资源利用的费用(交易费用)之间的权衡将不再是影响成员企业行为的唯一因素,同时为了推进创新网络网络组织结构的构建与维持,产生了网络成本的追加。在体育经济创新网络到达成熟期后,网络成本的上升幅度很快,会使聚集经济带来的收益在一定程度上被抵消。若聚集经济带来的收益低于网络成本,相较于外部企业,网络内部企业的成本优势将会消失,向其他产业转移或向其他地区迁移将是网络成员企业的选择,逐步衰退将会是创新网络的发展趋势,快速增加的网络成本可能会使网络内部企业的竞争恶化,甚至导致网络崩溃。

三、基于网络生命周期的政策选择

体育经济创新网络形成以后,就处于动态演化之中。生命周期存在于创新网络之中,不过其衰落却不是必然存在的。怎样使体育经济创新网络内的网络优势得以发挥是关键。体育经济区域内部网络是创新网络长期竞争优势的来源,针对创新网络的成长与成熟期,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在网络关系的建设和维护中发挥体育企业的积极作用。以创新网络的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从政策上相应指导不同发展阶段的体育产业形成产业集群。

1.关于体育经济网络诞生期的政策选择。现在构建创新网络的思想存在于很多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当中,尽管创新网络的构建已不新鲜,但是要对体育经济网络发展的基础做到正确认识,与体育区域经济的特点相结合,基于正在凸显的网络力量,完成体育经济创新网络的构建。所以,体育经济创新网络的构建,企业密集区域、高校园区是首选。就其本身来讲,其竞争力强,很多研究部门活跃,这样,就能促进网络的长期繁荣。

2.针对体育经济网络成长期的政策选择。这一时期存在非常活跃的创新网络,迅速扩大的规模以及供不应求的产品,整个体育经济网络创新的压力没有了,只是在最畅销的产品上集中资源优势,发展重点向扩大规模、扩大生产靠拢,技术创新不再关注,所以可能出现该体育经济网络的产品在狭窄区域(过去专业化)过于集中。针对该阶段,必须使网络柔性与多样化技术基础得以保持,推进新的体育研究设施与企业衍生的建立。同时,也有必要推进新网络的发现与扶植,使区域体育经济多样化得以完善。

3.针对体育经济网络成熟期的政策选择。在这一时期,关键在于体育经济网络的调整。网络发展到这一阶段非常危险,由于体育经济创新网络在这一时期的节点数量不再增加,若相关体育企业间交互式学习能力日益降低,网络内部过度僵化,创新网络的系统就有可能会封闭起来。一方面,由于对老产业结构的极力维护,新技术、新知识与新进入者有可能被一些企业、政府和工会组织所排斥,对创新与调整所需的新信息的流入和传播被阻断,使体育企业集群保持活力的“知识基础、体育运动基础”得以破坏,降低了体育企业集群学习与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成熟后的网络,作为曾经对整个网络发展有突出贡献的“知识基础、体育运动基础”,会日益变得狭隘,同时由于其成功的示范效应,会将其他产业的人才等资源吸引进来,间接阻碍了其他产业的企业发展潜能。针对市场需求,网络的反应能力与创新能力逐步减弱,所以,将外部科研机构由外部引入,是体育经济创新网络在成熟期需要做到的,使新知识与新信息得以输入,从而推进体育相关新技能或新产品的产出。

体育经济论文第4篇

我国目前可堪称世界体育强国,但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与体育事业的蒸蒸日上极不相称。笔者对其加以具体分析后,认为影响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论文。

1.市场定位不准。在计划经济时期,人们的思想受到严重束缚,视野不开阔,认识不到体育与经济的关系,造成二者严重脱节。多年来只强调国家投入,不注重自身的商业开发。国家队出国参加大型比赛拉赞助,从来都回避创收的动机,并没有把体育定位在一种商业活动的格局上;对体育的消费也仅停留在福利型的低层次消费上,而没有将其引向货币化、市场化的高层次消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进一步解放思想,人们虽逐步认识到体育与经济的互动关系,但在摸索发展体育产业的同时,常常不能完全脱离十几年的惯性思维,以开阔的眼界迈开步子大胆干。另一方面,亦或是经验不足、缺乏理论的指导,在中国的产业结构需要大调整的时候,大部分企业家还有点跟不上形势。

2.传统体制制肘。我国体育赛事以前一直都是由国家体委包办,形成一种法定的计划运转。在改革过程中,才尝试性地使体育从政府行为向企业行为转变。这一举动虽然带有相当浓重的市场经济成分,但在某种程度上仍带有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企业在与体育部门联合办体育的过程中,往往不能获得足够的自。另外,在赢利后,企业得到的往往占少数,许多赛事的投入越来越多,而效益好的却寥寥无几。长此以往,打消了欲投资体育的企业的积极性。

3.市场竞争乏力。我国全球知名企业少,众多企业与美国、日本、西欧等发达国家企业相比,资本明显处于弱势。因此,在很多国际性的重大赛事,如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的冠名权、指定性产品等的商业竞争中往往难以占有一席之地。

4.政策扶植乏力。在美、英等体育经济发达国家、政府为扶植本国体育经济的发展,都相应地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对体育部门举办的体育比赛、体育组织接受的捐赠和体育场馆的经营收入,不同程度地减免税收;企业出资赞助体育比赛,可以记入企业生产成本或作广告支出;修建体育场馆可以享受土地征用的优惠政策和低息贷款。而我国在这方面的扶植力度远远不够,同教育、文化等事业相比、体育产业在政策优惠方面受到“冷遇”。

5.相关服务不完善。体育产业和所有其他产业一样需要一系列完善的产前、产后服务措施,服务措施跟不上必将会阻碍体育产业的发展。我国绝大部分体育用品生产企业一味地强调体育产品的生产、销售,却不注重体育产品的消费咨询、培训和指导,没有及时地为消费者提供体育指导员,体育中介公司亦严重匮乏。这些因素都延滞了体育经济的发展。就拿曾经火爆一时的健身器材市场来说,对于如今出现的令人费解的市场萎缩现象众说纷纭。但究其主要原因,则是由于针对健身器材的选择与使用的指导从没热过,有些产品根本没有使用方法说明,或者有,也只是极其简单的寥寥数语,根本起不到作用。消费者没有科学的“健身计划”,没有合理的运动指导。

6.缺乏宏观调控和科学管理。国内企业存在着严重的盲从倾向,哪种体育运动获利较高时,众商家便都往一条道上挤,造成了重复建设、规划不科学、盲目攀比建设规模的不良现象;同时,由于现有的体育经营管理人员大都是退役的运动员、教练员和待业下岗人员,他们一般只熟悉体育工作,而缺乏对市场运作及其规律的了解,体育产业经营管理水平了亟待提高。

二、我国体育经济发展出路

1.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体育改革力度。我国体育在计划经济时代是完全依赖国家预算,吃“皇粮”。这种现象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将逐步消失,体育也处于改革的大潮中。体育部门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企业联手办体育,同时删减分流行政人员: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逐步实现政体(即体育企业)分开,真正按市场规律发展体育经济。如上海市为举办八运会兴建的具有国际标准的场馆耗资56亿元,没要国家一分钱,完全用市场方法运作,堪称气势恢弘的大手笔。我们企业家的思维也应从工业经济的圈子延伸到体育经济领域,考察国外极富商业价值的体育产业,结合我国国情、开拓中国市场。

2.大力推进体育产业化经营。

(1)发展体育品牌经营。①体育用品品牌经营。就是将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的服饰、饮料等实行品牌经营。中国体育用品有李宁、青岛双星等名品。但挡不住耐克、彪马等国外品牌的强大攻势。国内市场难以守住,在进攻国际市场时实力又远远不及。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及举国上下正在兴起的“全民健身运动”,为体育界提供了无限商机,但又不乏挑战。面对硝烟弥漫的体育用品市场,各商家应认清市场形势,主动进行企业的产品、产业结构调整,通过主动调整,去争取自己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在体育用品的材料、功能上不断创新,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着力发展自己的品牌,在守住国内市场的同时,闯出去占领国际市场。②体育赛事品牌经营。在中国体育日渐步入社会化、产业化发展轨道的大背景下,把一个体育赛事经营成名牌赛和把一个体育产品经营成品牌产品一样,同样可以获得品牌效应。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已经发展成为国内最有影响的国际田径赛事,并被列入世界十大A级马拉松赛的行列。

体育经济论文第5篇

[关键词]中西体育体育经济历史考察

一,西方体育经济产业的发展与起源

体育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运行已有几百年的历史。20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持续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竞技体育,尤其是职业体育,大众体育,尤其是以健身和休闲为主要内容的娱乐体育迅速勃兴,体育的经济功能日益强大,体育的产业地位进一步得到了确立。那么,体育作为一项产业是如何起源的,是理论上应回答的一个问题。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各种社会现象和活动,都有一个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体育作为一项产业活动是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和确立而相继萌芽和演进的。18世纪60年代,产业革命首先从英国开始,至19世纪30年代末基本完成,棉纺织机,以及后来蒸汽机广泛应用于生产促进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奠定了基础,而体育作为一项产业活动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萌芽的。西方学者一般认为,体育作为一项产业起源于英国。美国学者莉萨·马斯特拉莱西思在她1998年出版的新著《体育管理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提出,“英国是现代体育和体育产业的出生地”。应该说,这样的判断是有依据的。一方面,现在体育可以作为产业来经营的绝大部分运动项目,基本上都源于英国人创立并竭力推崇的“户外运动”。如足球、高尔夫球、保龄球、羽毛球以及部分水上和冰上运动项目。尤其是大英帝国以炮舰政策开道的殖民扩张,又把英国贵族们热衷的户外运动传给了殖民地的新贵,从而使户外运动逐渐传播到美国和欧亚等许多国家。这就客观上为体育在全球的职业化、商业化做了经营内容上的准备,现代体育的产业基础由此开始奠定。另一方面,体育作为产业除了需要可以开展经营的内容之外,还必需有开展经营所不可或缺的组织形式,这一组织形式就是俱乐部体制(ClubSystem),而俱乐部体制最早也是产生于英国。1750年在英国的纽玛克特一批贵族资助成立了著名的“乔治俱乐部”(TheJockeyClub)。该俱乐部是一个普通的赛马俱乐部,它之所以有名,是因为该俱乐部开创了现代体育俱乐部的法人治理结构和与之相配套的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并且“乔治俱乐部”的模式很快就被英国的板球、拳击等其他运动项目仿效,并进一步在欧美的许多国家流行。所以说,英国可能比其他任何国家都更有理由成为体育产业的发源国。

当然,谈体育产业的起源只提英国不提美国,也是不客观、不全面的。因为,一来美国也是当今世界上一些最为成功的商业化体育经营项目的创始国,如篮球等;二来美国人在引进英国俱乐部体制的基础上又创立了现代体育职业化、商业化所不可缺少的另一个十分重要的组织形式,即联盟体制(Leaguesystem)。而后者在确立现代体育的产业地位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19世纪初,“乔治俱乐部”模式开始在美国流行,许多年轻人纷纷按照英国人的传统建立体育俱乐部,但是,他们很快就发现英国的俱乐部体制在美国很难获得成功,因为美国社会缺乏贵族传统,俱乐部难以找到贵族们慷慨的赞助而得以维持。于是,美国人开始探索盈利型俱乐部的运作方式。1828年美国纽约的一个赛马俱乐部的会员考德沃德·科尔顿(CaldwalderColden),为解决俱乐部资金困难向俱乐部提出两条建议:一是在俱乐部内部出售1万美元的股份;二是向观众出售门票。尽管俱乐部经过讨论否决了他的第一条建议,但是同意他在1829年的赛季按商业方式运作俱乐部的整个赛事。由此,开创了体育商业化的先河。美国内战以后,棒球超过板球成为当时美国最流行的运动。1871年部分职业棒球了全美棒球协会,凡是给尖子运动员支付薪金的棒球俱乐部都可以加入该协会。1876年有“棒球沙皇”之誉的威廉·赫尔伯特(WillianHulbert)接管了全美棒球协会。他认为只要像商业那样来经营棒球,棒球完全可以盈利,并且上任不久他就把全美棒球协会改名为全美棒球联盟。随后又立即着手制订联盟的各项规则,并有计划、有步聚地开发棒球的联赛市场,进行联盟的垄断经营。棒球职业联盟的成功运作,使得这种体制很快在篮球、美式橄榄球和冰球等项目中得到了推广。

当人类历史进入20世纪,美国已率先在自己的职业体育领域建立和完善了联盟体制。所谓联盟体制实际上是指职业队的业主们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把经营权委托给一些专家,让他们代表自己的利益来对联盟进行经营和管理的一种制度。它的特征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建立的一种“经济上的合资企业,法律上的合作“,它的实质是通过垄断经营来获取最大利益。所以,美国商界一直把联盟称为“体育卡特尔”。在今日美国,除了中国人熟悉的NBA之外,棒球大联盟(MLB)、全美橄榄球联盟(NFL)、全美冰球联盟(NHL)和足球大联盟(MLS)都创造了令世人叹服的商业奇迹。而奇迹产生的深层原因和共性特征就是联盟体制这样一种独特的制度安排。应该指出的是,联盟体制在北美的成功运作,并不是职业体育商业化惟一的组织形式。在当今欧洲各国,“乔治俱乐部”模式经过不断地改革和调整,也已演变成为一种新型的商业俱乐部模式,并同样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所不同的是,欧洲职业俱乐部是竞争环境下的“自营模式”,北美联盟体制下的职业俱乐部是部分垄断经营的“自营+”模式。总之,体育之所以能从一种单纯的教育和文化现象演变为能够创造几千亿美元产值的巨大产业,英国人创造的俱乐部体制和美国人创造的联盟体制同样功不可没。当然,体育产业的形成和发展除了与竞技运动项目从业余走向职业的商业化路径有关外,大众体育的全球勃兴和健身娱乐产业的迅速崛起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但是,相对于竟技运动的职业化探索,大众体育的商业化在时间上要晚得多。尽管18、19世纪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上流社会己经有了一定规模的体育健身娱乐消费,但那时的消费规模整体上还比较小,还形成不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实际上直到20世纪中叶,欧洲国家在二次大战之后的经济重建中重新崛起时,体育健身娱乐消费才真正实现了平民化、普遍化、生活化,大众体育(SportForAll)才有了产业地位。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发展,后起的体育健身娱乐业已在产业规模和产值上超过了先发的竞赛表演业而成为全球体育产业中的主导产业。

二、中国体育经济产业发展与探索

我国体育产业经济的发展历程: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体育事业一直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和发展。客观的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这段时期中国的体育事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表现在:

1.政府运用行政手段集中计划,动员和调配人力、物力、财力,取得了较好的宏观效益,奠定了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体育工作队伍,并改造和兴建了一大批体育场馆。2.通过行政手段推广和普及学校体育教育和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提高了国民的身体素质。

3.依靠计划性极强的“举国体制”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了我国的竞技运动项目水平,为扩大新中国的国际声誉做出了贡献。严格的说,这一时期的体育还只停留在“体育事业”的范围内。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体育事业发展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示出来:(1)国家管的过死,统的过多,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等一切体育事务都由体育行政部门一体委来管理和控制,造成体育行政机构政事不分、管办不分,约了社会各个方面兴办体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在认识上和决策上仍然把体育仅仅当做纯粹公益性的事业,排斥公有制以外的经济成分对体育的参与;(3)计划性的体育管理模式排斥体育职业化、商业化和市场化,导致一方面体育事业完全由国家财政支持,财力不足;另一方面提供的体育产品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种需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之后,中国社会拉开了以市场为取向,涉及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改革,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体育事业也才开始了以产业化、市场化为方向的改革。

在改革开放的旗帜下,有三次重大战略决策的制定与实施对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它们分别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奥林匹克战略的制定与实施;80年代中期体育社会化战略的制定与实施;90年代初体育市场化改革战略的制定与实施。这3次重大战略决策的制定与实施,就像三次巨大的浪潮,一浪接着一浪推动中国体育事业滚滚向前。这一时期,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历程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70年代末到1992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号召,体育体制改革也提上了日程。体育系统对体育场馆进行了试点改革,提出了“以体为主,多种经营”,实际承包责任制。到80年代后期进而提出了体育场馆由事业型向经营型转变。第二阶段:从1992年到1996年为突破发展阶段。1992年随着小平同志南方视察讲话的发表对社会主义市场理论和改革目标的确立,体育体制受到很大冲击。1993年6月,全国首次体育产业工作会议在南京召开,会议就体育事业发展面向市场、走向市场,以产业化为方向取得共识。1993年召开的全国体为主任会议上制定了《关于培育体育市场,加快体育产业化进程的意见》,提出体育事业要“面向市场,走向市场,以产业化为方向”的基本思路。1995原国家体委下发了《体育产业发展纲要》。特别是1995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进一步明确了体育要走“社会化、产业化道路”。这进一步促进了体育市场的兴起与发展。社会各界尤其是许多有远见的企业家看好体育产业的发展潜力,使体育产业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同时,这一时期加大了体育系统国有资产管理力度,加强了体育立法工作。第三阶段,1997年至今。1997年党的十五大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行动纲领,体育经济产业更是蓬勃向上的发展。

总之,综上所述,体育产业的起源,从地缘上看,是源发于英国,继发于欧洲大陆和北美,美国是当今执世界体育产业之牛耳的国度.从内容上看,是先竞技体育,后大众体育。从根源上看,世界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形成了多样化的体育消费需求.从制度保障上看,是俱乐部体制和联盟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体育事业从体育部门走向了市场,体育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同时,这一时期迎来了体育消费的快速增长,特别在社会消费价格指数持续下滑的情况下,仍保持了增长势头,其对扩大内需的作用得到了各个方面的重视。这一时期中国体育产业的最显著特点就试体育产业社会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1,北京申奥成功,极大地增强了国民的信心,为体育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次空前的机遇。

参考文献:

[1]尹世杰:消费经济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2](美)加里·贝克尔著王业宇等译: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

[3]杜利军:国外体育产业的主要市场切[J]体育大观,1995,(3)

[4]蔡军等:东西部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的比较研究闭[J].体育科学,1997,(3)

体育经济论文第6篇

1.1人才培养目标明确,课程设置比较合理。哈尔滨商业大学体育学院自2007年开始招收体育经济专业。目前,在校的4个年级有学生150多人。已经毕业的3届学生有83人,就业率为93%。本着“面向现代体育服务业,立足龙江,服务社会”的人才培养思想,精心设计体育经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对现代体育服务市场需求的调查分析,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为实现黑龙江体育经济专业特色培养,我们在课程设置上构建了“重理论、强技能、显特色”三结合的课程体系,构建了适应现代体育服务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为学生开设了经济、管理、体育经济、体育管理等相关学科的课程。其次,对学生进行体育技能教学,使学生学会几项体育技能,如网球、羽毛球、游泳等体育技能课程。再次,为彰显黑龙江体育经济专业的特色,在课程设置上又开设了滑冰课、滑雪课,同时每年的雪季学院都组织学生到滑雪场实习,了解滑雪场的运营与管理。

1.2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人才培养的关键是教师队伍建设。因此,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爱岗敬业、团结协同、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是把体育经济专业办出特色,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经过近几年的师资队伍建设,体育经济专业教师层次逐步提高。体育经济专业现有教师16人,其中硕士研究生导师2人,教授3人,副教授4,讲师9人;1人获得博士学位,9人获得硕士学位。

1.3专业教师的科学研究水平逐步提升。高校教师不仅承担着教学任务而且承担着科研任务。体育学院努力营造良好的科研与教学研究氛围,鼓励老师从事科研与教学研究。自2007年体育经济专业开始招生以来,共立项科研课题10余项,其中省级课题4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获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从体育经济专业开始招生这7年的发展来看,学院为教师从事科研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保障。使体育经济专业教师的科研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为体育经济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支撑。

1.4实践教学有所突破。实践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体育经济专业建设过程中,紧紧围绕体育经济专业培养目标,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首先,与企业共建实习基地,我院与毛毛体育用品商店、哈尔滨体育学院帽儿山滑雪场等企业联合办学,共建了学生实习基地,为学生校外实习搭建了平台。其次,组织学生参与校内外各项比赛的组织与裁判工作,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再次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大赛。如演讲比赛、创业大赛、活动策划大赛等,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交流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等。

2.体育经济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2.1课程设置庞杂重复内容多重点不突出。面向现代体育服务业体育经济专业为社会培养的是熟悉我国经济政策法规,熟练掌握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基本理论与分析方法,能够在市场开发、体育管理、体育产业营销等部门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管理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因此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过于强调既要懂经济,又要懂管理,还要掌握体育、外语、计算机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在这种思想的带动下,课程设置过多,其中公共课达到了1021学时,学科共同课达到了920学时,专业课是695学时,内容涉及到体育、管理、经济、金融、军事、法律、计算机等60余门课程,形成重点不重、特色不特,重复内容较多的状况。精品课程建设和体现黑龙江体育经济特色专业的教材更是没有列入到专业建设中。

2.2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笼统宽泛,人才规格要求模糊不清。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是确定人才培养根本任务和规格要求的关键。据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哈尔滨商业大学校制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和人才规格要求,是按照国家教育部1998年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介绍》中的要求,结合哈商大自身的办学实际而确定。致使许多老师困惑不清,学生迷惘不明,处于模糊状态。其主要根源是对此新专业设置评估论证缺泛科学定位和认识不足。

2.3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缺乏名师和学科带头人,科研团队建设缓慢,科研水平有待提高。整体知识结构不够优化,优良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和专业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点。哈尔滨商业大学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1)专业教师结构不够合理。2)缺乏“双师型”和高水平的名师。3)缺泛新兴项目的教材与教法。其主要原因是教师负担较重,压力较大,奖励机制不完善。多数年轻教师要准备考博进修,许多中年教师要准备申报科研课题晋职晋级。在主客观上造成教师负担较重而精力投入不足,理论教学与指导实践活动缺泛经历。

2.4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和基地建设相当薄弱,针对性实效性不佳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是:实践教学课时数安排较少;时间较短;实践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单一,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和层次性;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数量少,有的基地共建合作目的性不强,经费投入不足;实践教学形式多是放任自流,缺乏指导教师,有的对实践成绩评定过于粗糙简单;实践教学模式和计划缺乏基础实践、综合实践和专业研究实践教学体系,计划性和实效性不强。

3.关于体育经济专业建设的思考

3.1优化课程体系,强化精品课和教材建设。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为实现体育经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根据社会的需求及时修订教学计划,对课程体系进行合理的调整、合并和重组,优化体育经济专业课程体系和结构。在今后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加强经济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教学、体育理论知识和体育技能的教学,改进教学方法,可以尝试采用分组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多元切入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生生互动法等多种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推陈出新,提高课程的实用价值。同时我院应该重视精品课程建设,同时以精品课建设为契机,突出特色,鼓励教师编写能体现体育经济专业特色的教材。

3.2重视师资队伍和科研团队建设。教师是高校最重要的教育资源,推进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的关键是教师队伍建设。首先,制定师资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与建设重点,建立和完善各项教师队伍建设的规章制度,通过优化工作条件和提高教师福利,培养、吸引、聚集高层次人才,形成了知识结构合理、学术气氛活跃、学风严谨的教师队伍。其次,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组织教师到国内外知名的高等院校进修学习,提高教师专业教学能力和水平,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再次,采取多渠道对外交流方式,提高我院师资队伍的学术水平和教师的实践能力。最后,凝练专业科学研究方向,开展科研团队建设。要大力培养和引进学术造诣深厚的学科带头人,同时要注重培养中青年教师的创新能力,形成由教授、副教授、讲师组成的梯次合理的体育经济专业学术研究团队。

体育经济论文第7篇

体育消费文化的分类

根据体育消费资料的性质不同,一般将体育消费划分为实物型体育消费和非实物型体育消费。实物型体育消费,就是指人们用货币购买各种与体育活动有关的体育实物消费资料的消费行为。实物型体育消费是我国当前体育消费的主要部分,已逐步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从而构成实物型体育消费文化模式.非实物型体育消费包括了观赏型体育消费和参与型体育消费。两种消费都是人们为了追求健康和精神享受的表现,随着消费对象的增加,将逐步形成不同类别的消费群体,而每个消费群体具有的各自的特色和共同的消费特征和消费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将演变成文化现象,从而形成非实物型体育消费文化。

不同时期中国体育消费文化状况

(一)计划经济时期我国体育消费文化状况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体育消费体现在两点,一是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制约着体育消费市场的形成,二是传统的消费观念依然影响着体育消费对象的消费心理。因此,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体育事业虽有所发展,但还没有纳入市场体系,所以谈不上体育消费,更谈不上形成体育消费文化,但体育体制的改革和国家对体育事业的投入在很大程度上为转轨后体育产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体育消费埋下了市场的种子。(二)经济转轨时期我国体育消费文化的现状1、经济转轨期我国体育消费市场和体育产业我国长期把体育看成纯消费和纯公益的事业,这种状况直到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才有了慢慢的改观。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体育消费随着体育市场的发展在消费层次上也出现了高、中、低不同档次的消费。体育社会化、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现在体育市场逐步由过去的零星单一、主次不清,向体育本体为主、层次分明、全面发展推进,形成包括竞赛表演市场、健身娱乐市场、体育旅游市场、体育市场等在内的体育产业格局。就全国总体而言,体育产业规模还不是很大,发展很不平衡,结构也不够合理,体育产业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不够完善,体育产业政策和法规建设也不适应产业的发展。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各地区的产业发展规模和水平有很大的差距,东西部发展悬殊。在各运动项目间的产业开发也不平衡,由于各项目观赏性不同,因此其产业资源价值、市场容量和效益有很大差异。总之,目前我国体育产业结构的本体产业发展还不够大,没有形成支柱性优势。2、经济转轨期我国体育消费者的消费理念消费理念包括了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的心理和价值取向。目前我国体育消费者的在体育消费方面的心理和价值观,可以从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消费者观念的变化两个方面来探讨。一是传统文化对体育消费观念的影响,体育消费作为一种经济行为,也受着传统的消费文化制约。二是社会文明进步和经济发展促使人们发生消费观念的改变,让体育锻炼成为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体育的功能不断为人们发现、认识和利用,它对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三)经济转轨期我国体育消费行为分析体育消费行为包括消费方式和消费习俗,据调查资料表明,目前我国体育消费的现状是:(1)体育消费结构方面,城市居民对体育的投入主要去向是以运动服装鞋袜等体育实物消费资料为主,这说明我国的体育消费还处于实用性阶段,体育消费结构较单一。(2)体育消费水平方面,我国城市居民虽有大部分的家庭在体育上有经费投入,但水平较低。而中西部地区及广大农村投入更是甚少。总的来说,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的讲究简朴实用消费习俗早已植根于我国居民的体育消费观念之中。(四)经济转轨期我国的体育消费环境从我国目前的体育消费环境来看,存在着诸多问题:①硬环境建设严重不足的状况势必将影响体育消费朝大众化发展,从而影响体育消费文化的形成。②体育消费服务的项目结构失衡,不能满足大众化需求。这方面的问题需要政府职能部门利用宏观调控的手段进行调整。③体育服务市场不规范,也将影响体育消费市场的全面发展。④政府出台的相关引导政策不够。如何推动体育消费市场的发展以及倡导消费者更多参与体育消费,也还缺乏政府部门的推动和宏观协调。

影响我国体育消费文化的主要因素

影响体育消费文化的因素是多元化的,中国体育历来和政治、经济是紧密联系的,尤其是近年,由传统的集中型国家行政垂直协调体制的体育发展模式,改为有宏观控制的社会自我协调机制的发展模式。它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体制的发展模式。体育消费被纳入市场体系与进程中,就必然催生出体育产业,导致体育发展的产业化、商品化倾向,使群众体育由“福利型”向消费型转变。体育产业与体育市场相互依存,共同发展。而体育产业、体育消费和国民经济发展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经济的发展必将促进体育产业、体育消费的发展,那么也制约着体育消费文化的发展。(一)经济水平与体育消费水平经济水平是影响体育消费的关键因素,它决定体育消费水平的高低。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国家的恩格尔系数,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恩格尔系数都是往下走的,而据有关部门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将下降到35%左右,这种消费结构的的变化趋势,也将极大地促进精神文化体育娱乐等方面消费的增长。目前我国居民的文化体育消费水平虽然不高,但仍呈现稳定的持续性增长趋势。所以必须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各种渠道来促进和推动人们消费观念、消费意识和消费模式的变化,积极引导他们的体育消费行为,从而缩短与发达国家体育消费水平的差距。(二)体育产业发展与体育消费我国的体育产业起步较晚,在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起步,经过近40年的快速发展,其作为国民经济增长点已经初步建立。体育消费的持续增长,体育产业开始成为启动消费、扩大内需的新生力量之一,随着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体育消费意识增强,体育消费逐渐成为社会时尚。目前中国体育产业其消费需求和能量仍处于积累阶段。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与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相比较为滞后。(三)人们的价值观与体育消费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人的活动是由价值观所指导的。不同国家、民族、地区的体育消费者,他们的价值观念和态度是不同的。受传统习惯的影响,当前我国居民的体育消费主要是对各类体育用品的消费,而对各类体育服务消费品的消费尚不普遍。人们的意识仍然注重基本生存保障,轻视了发展消费和享受消费,消费结构的陈旧导致体育消费所占份额不足。体育是一种高层次的享受资料,只有当社会经济发展,人均收入达到一定水平,恩格尔系数普遍降低,人们的基本物质生活需要较容易得到满足后,才会把享受资料的需要提高到重要地位,人们才愿意而且有能力花钱去购买体育用品,享用体育、观赏体育,并逐步建立体育是必要的健康消费价值观。

经济转轨时期体育消费文化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