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新零售经济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2-06-23 16:48:39
新零售经济论文

新零售经济论文第1篇

零售业是国民 经济 的重要行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在改革开放的 时代 背景下,零售学术研究有了更加丰富充实的商业实践作支撑,从少到多,从简到繁,从浅入深,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零售学术研究框架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把握零售学术研究的总体态势与研究脉络,分析零售学术研究的具体内容,剖析零售学术研究存在问题,推动零售学术研究发展。

本文拟对25年间零售学术研究成果进行统计,并从不同维度进行分析。研究方案如下:

构建理论框架

合理的理论框架对于统计分析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我们首先要构建一个能容纳25年区间内零售学术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

确定时间区间

样本选取

分析思路

零售学术研究总体情况

零售学术研究的领域非常广泛,既包括了零售的概念、地位、作用、性质、目标等基本问题的研究,也包括诸如零售 现代 化、外资零售业等新问题的研究。

由于零售学术研究的图书和硕士博士论文的样本偏小,与期刊学术论文研究不具有可比性,所以,本文只对期刊论文进行归纳分类。零售学术研究包括零售基础理论研究、零售 企业 经营管理、零售发展研究、零售业政策与调控、零售专题研究五个部分(见表1)。

540)this.width=540" vspace=5>

零售学术研究的五个部分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零售基础理论,是研究的基础与起点,主要侧重于基础理论、背景分析、 社会 效益的研究;零售企业经营管理,研究企业的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与企业业绩,侧重于企业微观操作层面和企业经济效益;零售发展研究,侧重于零售业的未来发展趋势;零售业政策与调控,强调零售业在宏观调控基础上的政策制定、自我规范与政府宏观管理;零售专题研究,是对零售业某一方面的问题加以研究(见表2)。 第一阶段,1992年前,我国是计划经济体制,经济发展靠国民经济计划,对市场的研究缺乏现实的支撑,零售学术研究总体数量偏少,平均每年20.8篇。 总的来看,零售学术研究是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等时代背景紧密相连的,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零售学术研究提出了实践上的要求,并提供了崭新的研究思路、广阔的视角和研究领域。

零售学术研究理论创新与发展

零售基础理论研究

20世纪90年代初,零售基础理论研究处于起步阶段。1994年以后,零售基础理论研究的论文迅速增长。改革开放造就了一个充满生机的零售市场,深化了对零售商业的认识,总结零售经验,深化理论认识,已成为零售学术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零售基础理论研究主要包括:

零售业基础地位研究。零售业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引发了学者对这一问题的思考,黄国雄(2003)指出,现代商业是一种生活方式,“商业即人生”,这是社会经济发展赋予零售商业的 历史 责任。没有哪一种行业能像零售商业一样与广大消费者建立最直接、最广泛、最密切的经济联系。零售业完全是一种做人的事业,要按照做人的道理、道德、 规律 和方式规范商业行为,提高职业道德水平,提高商业的整体素质,搞好商业服务。

商业体制改革研究。主要集中在改革开放以后,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前,这期间存在着改革的探索与争论,比如,商业体制改革中国营零售商业的地位和作用;影响国营小型零售企业改革的问题;国营零售商业建立职工股份制度的思考;零售商业所有制结构改革的构想;等等,由“国营”到“国有”这一提法的改变透射出了体制的变迁。

零售企业经营管理研究

零售企业经营管理研究企业的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与企业业绩,侧重于企业微观操作层面和企业经济效益,主要内容包括:

零售企业经营管理研究。市场竞争从生产导向逐渐转变为消费导向,对零售商业企业的商品特色、购物环境、管理方式、促销举措、服务水平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主要集中在零售企业业务管理与服务质量两个方面。在业务管理方面,包含了企业业务环节的研究;在服务质量方面,认识到服务质量的优劣关系到企业的切身利益和长远发展。零售企业业务管理方面的研究,在文献数量上稍显不足,这与文献作者大部分是理论工作者有很大关系。零售一线的管理经验不能很快的推广,不能不说是一个小小的遗憾。

零售 发展 研究

零售发展研究以零售发展目标、趋势、结构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包括:

零售业发展趋势研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加入WTO后国内国际市场带来的急剧变化,直接对零售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因此,研究 现代 商业零售发展趋势刻不容缓。黄国雄率先提出“知识商业”的概念,认为应以信息为导向,以现代技术为手段,以崭新服务为 内容 ,大批量、多品种、跨时空的交易形式将会逐渐兴起(2000)。并指出,中小城市、中小连锁、中小商业是 中国 商业的基础,具有点多面广、分散全国、贴近生活的特点,与广大消费者的 经济 联系最为直接、广泛、密切。随着流通领域的全面开放,立足中小、扶持中小、发展中小是零售业发展战略选择之一(2004)。

零售业政策与调控研究

零售专题研究

本部分涉及九大专题,即零售现代化专题、零售业 电子 商务专题、外资零售业与WTO专题、国外零售业介绍专题、零售商业网点专题、零售业数据与新闻专题、零售物价专题、部门零售业专题、零售业财会研究专题等方面的专题研究。我们仅对几个专题作重点分析:

零售现代化专题研究起步较晚,在1994年以后,才成为研究的热点,这也是基于零售业放开以后的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经济背景。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零售现代化的内涵、商业自动化、零售管理信息系统、零售技术、零售业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和数据挖掘技术等等。

零售学术研究评价与展望

零售学术,作为 理论 研究,要努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力争对行业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研究特点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零售学术研究的演进,我国零售学术研究有以下特点:

内容日益丰富但研究不够均衡 零售学术研究内容日益丰富,从样本分析可以看出,零售基础理论和零售企业经营管理的研究占了绝对优势;而零售发展研究和零售业政策与调控理论的研究相对较少;零售专题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宽,涉猎越来越广。

富于 时代 特征但缺乏后续研究 零售学术研究,对某些内容的研究尤其是零售的某一个专题,在时间分布上存在较大差异,在某一个时段集中对某一问题进行了密集的研究,体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也正是因为同样的原因,对于理论问题的研究过于追赶潮流和追求时代特色而忽略了对某一问题的持久性的追踪研究,这些热点问题过去了,但并不是没有问题,我们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更深入和进一步的研究。同时,由于时代背景变化的 影响 ,可能集中在一两年内只讨论极少的几个专题,而对其他问题则有所忽视,少有问津。

方法 单一研究体系不完善 零售学术研究大都采用规范研究方法,采用计量经济学等其他研究方法的非常少。由于起步时间晚,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独立的体系,涉及的不少概念问题,没有统一的内涵和外延,给学术研究和交流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和困难。

推动零售学术研究

为了推动零售学术的研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科学 界定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零售学术研究离不开具体概念的支撑,为了研究的准确性,需要明确界定相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科学界定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后续研究。

在内容上,既要强调重点,又要避免内容失衡,照顾全面。比如,对于零售业全局把握和发展趋势研究,对于市场监测与宏观调控研究,都是应该加强的领域。

充实研究内容和丰富研究方法 商业尤其是零售业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的关系日益紧密,国家调整经济政策,势必影响零售业的发展。对于国家一些重要的经济工作会议,零售学术研究要保持高度关注并给予及时的理论研究和后续追踪。当然,在掀起对某一热点问题研究高潮的同时,对其他理论的研究也不能偏废。

在零售学术研究时,可以采用规范研究、实证研究、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等很多方法,还可以借鉴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为我所用。

新零售经济论文第2篇

关键词:分工 零售业 业态 商业集聚

零售业是商业集聚区下较为常见的国民经济部门之一,目前,国内外对于商业集聚状态下的零售行业业态研究多停留在消费经济和福利经济层次,基于分工理论视角的零售行业业态多样性和集聚研究比较少,因此,本文从商业分工效应出发,对集聚状态下的零售业业态展开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文献综述

(一)古典经济学对分工理论研究的贡献

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亚当・斯密认为专业化分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之一,他在对分工进行系统研究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社会分工的结果呈现出两种基本表现形式,首先是社会劳动生产力有了最大化增进,其次是工人面对同质工作展现出更高的劳动效率”;对于社会劳动生产效率的增进成因,斯密作出了如下解释:“劳动者熟能生巧、节约下来的转换工作所需要的时间、新劳动机械对人力劳动的简化都构成分工利好”;对于社会分工的限制因素,斯密指出“市场交换能力和市场范围都影响分工效率,受限的要素交换能力和狭小的市场都不利于有效分工的形成”,这实际上就在古典经济学范畴内研究了分工和商业集聚的关系,只是商业集聚概念被替换为了广义市场大小概念。

(二)现代商业集聚和零售业业态理论研究

1.商业集聚理论研究。曾宪达(2012)对浙江省义乌市的商贸区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义乌周边区域形成的商品研发、生产、销售等一条龙分工经济发展模式都是基于义乌这个中心大市场而展开的,中心市场不断向周边辐射所产生的经济协同效应最终导致周边市县因比较优势利益而自发形成优势分工格局,经济外部性和规模报酬在其中体现的较为彻底;齐讴歌(2012)研究了城市经济圈下的劳动和知识分工效应,他认为城市商业集聚有三个原因,一是要素和产品的集聚、扩散和分享,二是同类商铺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三是异质商铺之间的利益互补。

胡晨光(2012)研究认为既定的城市商业集聚区都存在着一定的品牌效应,进驻的商铺可以节约吸引流量所付出的成本,他指出我国非完全市场经济模式下的商业集聚形式依次为政府主导、产业吸引和自然演化;肖岳峰(2010)从产业集聚测度视角对城市商业圈品牌集聚和消费者行为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出了这样的研究结论:城市商业圈声誉度与消费者选择性消费偏好、消费金额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消费者对商业集聚区越是认可,潜在和现实购物消费比例也就越高。

2.零售业态理论研究。殷腾飞(2012)从国美电器的门店转型视角分析了我国零售业的业态变迁,他认为,在零售业业态由百货店向连锁店发展过渡的过程中,内部追求超额利润和外部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的变迁因素都构成零售业业态转移的原因;鲁敏(2010)从顾客让渡价值视角研究了日本战后的零售业业态演进历程,杂货店、百货店、中小型超市与便利店、专业店、大型综合超市以及购物中心构成了战后日本零售业态的主要发展脉络;郭彦玎(2010)从我国商务部的《零售业态分类》国家17类标准划分出发,对其中我国市场常见的九种业态共性进行了总结,认为专业化、细分化和规模化是未来我国零售业态的发展趋势。

商业分工效应和商业集聚零售业态特点

(一)商业分工效应

专业人员各司其职和采用集中交易模式所形成的成本集约是商业分工的突出优势,在现代化市场条件下,以应用信息网络而形成的巨大市场扩张能力使得社会分工有了更为广泛的外延,新型分工相比传统分工在专业化和精细化水平上都有了革命式的进步。斯密对于商业分工的传统解释可以概括为“市场扩张-分工细化-商业集群内部业态多样化-业态集聚-市场进一步扩张”的线性流程,而在新型商业分工利益格局下,分工的线性流程能否全部完成更加依赖于市场需求规模的发展程度,高端的分工专业化水准建立在足够的市场需求规模支撑基础上。

(二)商业集聚零售业态特点

在本文中,笔者将商业集聚定义为地点名词,即存在这样一种商业经营场所,大量互有关联价值的商铺基于分工利益而纷纷进驻,导致该经营场所具备较高的商铺密度和专业化商业发展程度,“核心产业”、“供应链”、“分工”、“相互独立”是商业集聚的主要特点,“商铺数量多”、“单个商铺规模小”是集聚区内微观经济主体的主要特点,而“水平产业集聚”、“半自给自足”、“区内生产消费一体化”以及“同质、异质商品混营”则构成现代商业集聚区别于传统集市经济的主要方面。作为国民经济第三产业,零售业行业分工的目的主要是基于生产和组织过程的效率提升,并且与流通业和批发业密不可分。

竞争性是零售业的首要业态特点,即在垄断竞争市场格局下,零售业细分出了大量的同质业态,这些业态组织形式尽管在规模和产品上存在一定差异,但都不能脱离零售业务的本源,不同业态之间的商品替代性差异也必将导致具体企业或商铺之间竞争大于合作的存在关系;共生性是零售业业态的另一特点,即虽然由于差异化业态所导致的商铺竞争大于合作状态会一直持续下去,但无可否认的是,各种业态形式都已经在市场中占据了相对较为牢固的份额比例,市场分工和定位已经较为明确,短期内很难因为各种内外部因素冲击而改变其共生存在的特性。

为了更加具体的说明零售行业的共生性特点,可以从零售行业业态组织形式、店铺选址、产品策略、价格策略、设施条件和业态规模角度来对不同业态进行综合比对和分析,如表1所示。可以发现,不同的店铺选址和价格策略减轻了各种业态之间的竞争强度,而产品策略事实上对零售业态之间的共生性贡献最少。

商业集聚下的零售业业态多元性贡献因子解析

从对商业聚集状态下的零售业发展特点研究可知,在产品策略因素以外,支持差异化业态共生并存的多种因素都决定了零售行业的分工和动态竞争格局,而消费者需求层次差异则促进了零售行业分工不断向精细化深入发展。可以进一步推导出信息技术进步的外部因素和产业规模扩张的内部因素对多元零售业态的发展贡献(见图1)。

(一)商业区位分工因子

商业区位分工因子主要指地理、交通等因素造成零售业态的选址差异,进而形成和特定地域或区位相适应的零售业态组织形式。一般而言,城市中心区人口密集,客流量大,店铺租金高,适合如高档百货市场之类的零售业态进驻;城市商业街和居民区同样具备较高的人口密度和客流量,但是租金相对较低,处于迎合居民消费需求的考虑,较为适合超市和中型店铺营业;对于城市干道和居民住宅区来说,大量以家庭为经营单位的便利店和杂货铺构成主要的零售业态组织形式;而对于城郊结合区域,由于居民需要兼顾城市便利生活和适宜的居住环境,因此对于大型购物中心之类的零售业态具有刚性需求。

(二)消费需求分层因子

社会中不同阶层的人群具有差异化的消费需求,这也是造成零售业业态丰富性的根本原因。零售业作为商品供给一方,其行业规模和发展格局归根到底要适应社会消费需求,以高收入群体为例,其消费需求体现出追求个性化和时尚性的特点,商品价格因素对高收入群体不构成首要考虑因素,因此,高档百货商店和购物中心的零售业态形式可以迎合这类人群的消费需要;对于中等收入者而言,商品性价比是购物的首要考虑因素,消费要做到质量和价格兼顾,其购物地点不规则的分布于购物中心和商业步行街一类中端消费场所;对于低收入群体而言,便利店、杂货铺、平价超市则构成其接触最广的零售业态。

(三)产业规模扩张因子

零售产业规模扩张最终来源于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只有在零售行业市场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情况下,生产力水平的同步提升才会催生多元化的业态组织形式,其作用机制如下:以特定地区商业圈作为研究对象,在零售行业发展初期,基本分工形成的业态形式具有发展的稳定性,随着越来越多的要素和商品流入商业圈,初期分工形成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再适应市场规模和经济效率要求,零售业各经济单元出于成本和利润的考虑会自发将本部门特色经济活动作为核心业务来发展,这时部分零售形式就会脱离原有组织而独立出来,经过进一步的专业化和精细化发展而成为崭新的零售业态。

(四)信息技术进步因子

伴随电子信息技术在商品批发、零售、物流以及仓储行业中的利用,经济部门得以直观的对商品生产效率、物资调拨速度、商品库存数量以及消费需求意愿进行量化统计,以此来科学决策和安排放货时间、放货种类以及放货地区。以特定商品A为例,通过统计零售数据,管理者可以分析其在不同地区、不同店铺的销售数量,并且研究特定业态规模、形式、以及分布数量等因素对商品销量的影响,进而决定在何地、何时、采取何种业态展开零售业务,通过长期的数据研究和分析,企业布局零售网点就可以科学设置业态形式和规模,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新的零售业态形式就会不断出现。

结论

零售业业态的多元性是在长期市场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社会分工专业化和精细化的作用结果,集聚状态下的零售业经济单位正是以外部规模经济来弥补了单一零售部门流量小和业务种类单一的劣势,因此,商业集聚下的多样化零售业态之间不只是单纯的竞争关系,商铺或企业间的互补性、共生性、规模经济性才是维持零售业态“散而不乱”、“集聚共进”的核心原因,本文从分工理论出发研究商业集聚与零售业多元业态,也指出了不同业态之间的这种动态“竞争-共生”关系,对于创新零售业业态研究思维和丰富零售业集聚理论都有一定的实践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曾宪达.基于专业市场发展的义乌创意产业空间集聚分析[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2(8)

2.齐讴歌.城市集聚经济微观机制及其超越:从劳动分工到知识分工[J].中国工业经济,2012(1)

3.肖岳峰.区域产业集聚的测度分析[J].商业时代,2010(6)

4.胡晨光.要素优势与集聚经济圈的产业集聚―一个双重分工的理论框架[J].学术月刊,2012(5)

5.殷腾飞.从国美电器门店转型看我国零售业态的变迁[J].江苏商论,2012(7)

6.鲁敏.顾客让渡价值与零售业态的演进―以战后日本零售业为例[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新零售经济论文第3篇

【关键词】百货业主题百货信息技术品牌战略购物中心

一、选题的目的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中提出:生产、交换、消费、分配这四个环节构成了整个经济体系运行的主要部分。百货业是商品交换实现的重要平台,链接了生产企业和消费者。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的大背景下,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企业的销售成为了市场竞争获胜的法宝。百货业构成了销售渠道的主体,对百货业的发展的研究和探讨,有利于企业管理者对销售渠道的了解,更深层次挖掘有利于企业经营的要素。因此,本文在理论和现实的背景下,对百货业进行研究。

自1997年开始,我国零售业开始步入微利时代,大型零售企业的经营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进入处境艰难的状况。销售增长幅度降低,并且低于社会消费品增长速度;流通费用不断增加,利润大幅度下降。根据原国内贸易部商业信息中心统计,全国249家大型商场1997年商品零售总额770.5亿元,同比增长6%,扣除物物上涨因素,实际仅增长5.2%,增长速度远远低于社会水平;在249家大型商场中,有133家的利润呈现负增长,占53.4%,有31家亏损,亏损面为13.4%。继几年前的北京信特、沈阳协和、广州国丰、天津亚细亚等四大商场的停业、整顿之后,至1998年全国又有数十家商场或是停业整顿,或是关门倒闭。

百货商场作为传统业态,一直是零售业中的老大。1996年全国215家重点零售企业无一例外都是百货商店,但从经历了1996年的盲目扩张和1997年的降价大战,随着更具优势的新业态的不断涌现,又遭外国零售王国的猛烈冲击,渐渐陷入了负增长的低谷,其所占市场份额愈来愈小,业绩下降,面临着愈来愈大的困境。许多学者认为,百货商场与其它业态相比。其自身的缺陷正限制着它的发展,百货商店的辉煌时期已过,正步入零售生命的衰退期。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百货业的发展进行对策研究,使之再度显示勃勃生机、步入辉煌,立于商业世界的不败之地,将是十分必要的了。

二、国内外相关理论的发展状况

1、零售业发展的规模经济论

目前,国内外百货零售业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规模与效益的关系上。规模经济或规模效益是经济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假设,其基本含义是:在其它条件相同时,生产或销售的产品越多,产品的单位成本就越低,效益就越高。西方学者的有关研究表明,零售商店的规模会在以下几个方面影响商店的成本与效益:

(1)固定成本的分摊。

(2)风险抵御能力的提高。

(3)单位面积交易量的增大。

(4)采购成本的节约。

尽管规模效益这一概念已广为人知,但是西方学者对于零售企业规模与效益的至今仍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一些学者的研究支持二者的正相关关系,另外一些学者的研究则没有发现二者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关于此问题的理论回顾,可参看Shawetal.,1989)。p西方学者认为,零售企业的规模经济主要有两个层次:一个是整体企业的规模经济,另一个是企业各个网点的规模经济(Shawetal.,1989)。当零售企业只有唯一一个网点时,如我国传统零售业的情况,或如我国目前的一些小型零售企业的情况,这两个层次合而为一。但当零售企业通过开办连锁店的方式扩大规模或涉足其它行业时,这两者就不一致了。

我国学者李誉明发表的论文《中国百货零售企业规模经济的实证分析》,从本质上讲属以网点为元素的研究(即第二个层次),而实际上也是以企业为元素的研究(即第一个层次),因为文中所采用的样本企业大多只有一个网点,只涉足零售一个行业。文中主要应用有关数据资料及定量分析的方法对中国零售企业规模与效益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2.零售业态发展的循环论

循环论的支持者认为,零售业态以循环的形式向前发展。循环论又包括以下三种理论:

(1)车轮理论。零售业态发展的车轮理论是由哈佛商学院的零售学权威麦克内尔教授首先提出来的。这一理论认为:创新型零售商在开始进入市场时总是以低价格、低毛利和低定位为特点和优势,从而在与业内原有零售商的竞争中取得优势。而随着这一业态的进一步发展,它们会不断购进新的昂贵设备,不断增加新的服务,从而不断提高其经营成本,逐步转化为高成本、高价格和高毛利的传统零售商,并最终发展为衰退型的零售商,同时又为新的零售业态留下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而新的业态也以同样的模式发展。

(2)生命周期理论。这一理论认为,零售业态具有象人一样的生命现象,即存在一个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而在每一不同阶段,零售业态表现出不同的特征。生命周期理论将零售业态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①创新阶段。在此阶段,出现新型的零售业态,由于新型的零售业态的许多特点都与传统的零售业态不同,因此,新型业态具有差别优势。企业的投资回报率、销售增长率和市场占有率都迅速提高。

②加速发展阶段。由于新型的零售商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因此有大批模仿者开始效法,而最早进入市场的新型的零售商也开始进行地区扩张。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市场占有率和收益率达到最高水平。

③成熟阶段。在此阶段,更新型的零售业态进入市场,原有业态失去朝气和生命力,市场占有率和收益率降低。成熟期可能持续很长时间,处于此阶段的业态可以进行创新以维持中等赢利水平,从而避免被市场淘汰。

④衰退阶段。市场范围明显萎缩,反应迟钝,最终退出市场。

(3)综合化与专业化循环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在零售业态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商品种类由综合化到专业化,再到综合化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也就是说,商品系列从注重深度,再到注重宽度的循环往复过程。按照这一理论,可以将美国的零售业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①杂货店时期——综合化;

②专业店时期——专业化;

③百货店时期——综合化;

④方便店时期——专业化;

⑤商业街、购物中心时期——综合化。

3、零售业态发展的进化论

在西方,零售业态发展的进化论主要包含两种理论,即辨证过程论和自然选择论。

(1)辩证过程论。这一理论由美国的吉斯特首先提出,得到马罗尼克和沃克的支持。该理论主要来自于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与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思想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该理论认为,任何观念,就其本性而言,均会导致对其本身的否定,起初提出观念,称之为“正”,对它的否定称之为“反”,其结果称之为“合”,又称之为“正”,从而又开始新的辩证过程。

(2)自然选择论。此理论以达尔文的“适者生存”为基础,认为零售业态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环境的变化相适应,只有那些能够适应消费者需求,社会、文化和法律环境变化的零售商才能生存下来。

4、零售业发展的连锁经营论。

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斯,在他提出的市场交易理论学说中,从市场交易成本大小的角度论证了连锁经营的先进性和优越性,为连锁经营在零售领域的飞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后经众多学者的发展与补充,连锁经营理论已成为零售领域的重要分支。

三、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创新之处

新零售经济论文第4篇

关键词:商业经济;理论创新;发展实践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5-0000-01

前言

任何一种商业经济的理论都必须企业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要求在生产力不断变化当中不断的对商业经济的理论进行修正。我国的商业经济理论长期知道农业社会的经济发展,近代以来,西方的经济学开始占据主导地位。目前世界经济已经发生显著的变化,急需要对现有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商业经济理论的分析和研究。

一、中外商业经济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一)中国商业经济理论发展历程

中国很早就有了商业市场,商王朝的开创者成汤的祖先被认为是中国商人的鼻祖。春秋时代诸子百家都对商业经济的发展有自己的理论和看法。法家认为国家应当主动干预经济,在奴隶制时代开创了齐国的霸业,而道家则主张与民无争,清静无为,倡导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这些思想在今天看来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在当时成为了重要的经济思想,为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二)西方传统经济学理论的现实窘境

西方的经济学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传统的经济学本奉行亚当・斯密的古典自由主义,随后由于大范围的经济危机开始转向凯恩斯主义。但到了上世纪七十年,凯恩斯主义遇到了巨大的困难,经济学界逐渐开始转向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缓解了西方的经济困境,却在全球进一步造成了财富分配的不平衡。最终全球化的经济导致了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以及紧随其后的一系列危机。人们被迫开始重新审视新自由主义[1]。

(三)新经济形势呼唤新经济理论

无论是中国古代的商业经济思想还是西方经济学的自由主义与凯恩斯主义,每一种经济学的理论只适用于其当前所在的社会情况,要让经济理论思想不断的跟上经济现实,就要不断的对经济理论进行研究。目前我国以至于世界经济形势的发展都面临中新情况,原有的理论都无法完全贴合经济现实的发展。我国取得的经济成就对于商业经济理论的发展有这种重要的意义,新的经济形势呼唤着新经济理论的出现。

二、宏观经济新常态的特点与商业经济发展

(一)中国宏观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点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经济增长出现了新的变化。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正在快速展开,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而且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在不断进行扩大内需的同时,也在稳定外需,谋求更多的发展空间。总体上经济发展水平逐渐恢复到了一个稳定的水平,以“一带一路”为代表的国际经济发展战略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引进来”和“走出去”同步发展,企业渐快经济转型[2]。

(二)中国商业经济发展的实践成就

我国的商业经济近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消费品零售总额不断上升,在现代电子商务、商品批发、农产品批发已经零售和餐饮业上都有着不错的表现。

1.现代电子商务的发展

现代电子商务的发展极大的改变了零售业的商业模式和商业形态。电子商务网购零售额在社会总零售额中的比例不断攀升,我国电子商务领域的发展速度远超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电商巨头阿里巴巴在美国成功上市,电子商务越来越多的影响到了实体经济的发展。随着网购的普及,我国的物流行业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实体经济与信息技术的结合爆发出了强大的力量。更多的新技术仍然在被不断的研发出来,云计算和大数据将进一步拓展电子商务的发展前景。

2.商品批发市场的转型

我国的商品批发市场是社会主要的商品销售中转站,尽管今年批发市场的总体数量有略微的下降,但是交易总额稳步上升,这说明商品批发市场正在经历重要的转型期。比如义务的小商品交易市场就开始打破传统的藩篱,在优势基础上开始创办实业,拜托对原本市场的依赖,推进商品批发销售的改革。在对内不断扩大市场需求的同时,还在不断的向海外开拓市场。越来越多的商品走出国门,也有越来越多的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商品批发市场郑经理着新的发展高峰[2]。

3.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公益性

农产品是由农民生产的,相对而言农民处于社会弱势地位,在商品市场上需要政策性的扶持。农产品是全民生活必需品,农产品的生产有公益性。如今,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公益性逐渐收到了重视。各级政府在农产品批发上积极参与、妥善部署,建设了众多的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同时兼顾农产品市场的调节功能。

4.零售业的新时代

零售业收到了电子商务的巨大冲击,市场份额被不断蚕食,这使得越来越多的零售实体店被市场淘汰。上场、超市和购物中心的销售额增长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在应对电子商务的过程中,零售业的零售总额仍然保持着高于10%每年的增长率。这说明网购尚不能完全取代零售业的地位,而零售业也在借鉴电子商务的发展模式,力图走出一条适合于零售业的道路,比如智慧零售概念的提出。商品销售的内容并不仅仅是商品,还包括了服务质量等其他因素,这是零售业与电子商务相比之下的优势[4]。

5.餐饮业向精品化发展

我国的餐饮业开始逐渐从大众化方向想高端精品化发展,越来越多的餐饮业完成了行业定位的转型,促成了中国餐饮业零售总额不断上涨,在高端化的领域继续开拓未知的发展空间。在管理和服务上,餐饮业也在始终向精品化发展。

三、结论

综上所述,商业经济的理论创新知道着实践的发展,我国在新的商业经济理论指导下取得了辉煌的经济成就,宏观经济加快转型,电子商务、商品批发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零售业和餐饮业都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参与到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大潮中来。

参考文献:

[1]郭梅君.创意产业发展与中国经济转型的互动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

[2]刘志刚.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

新零售经济论文第5篇

关键词:多元零售;范围经济;竞争优势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3.0086.02

1零售多元化动因:范围经济的视角

目前,学术上对企业多元化动因的理论分析很多,如资源基础理论、市场势力理论、范围经济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等。本文拟以范围经济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零售多元化战略中“多元化――范围经济――竞争优势”的效应链条,解释多元零售的动因。

1.1零售多元化的范围经济效应

范围经济,是指企业生产两种以上产品或经营两种以上业务时,其平均成本下降的经济现象。这是建立在多元化基础上、与企业的扩张活动相联系的概念。不同业务由于经营特点的差异,其价值链互不相同,但价值链间的某些环节可能存在关联或战略匹配关系,这构成了范围经济的源泉,各业务价值链交迭的环节越多,成本节约的效果就越大,资源共享范围经济效应也就越显著。

概括而言,零售企业的价值链包括供应商、进货渠道、企业本身、销售渠道和顾客五个部分,其中,零售多元化的范围经济产生于三个环节:

第一,在进货渠道,零售企业通过联合采购,使不同业务共享供应商,共同运输、装卸、保管等,形成采购匹配上的范围经济;

第二,在零售企业内部,不同业务可以共享原有的管理人员、管理制度、管理经验和信息管理系统等,形成管理匹配上的范围经济;

第三,在销售渠道,零售企业可以利用信誉、品牌等无形资产的溢出效应,节省新业务的推广成本,形成销售匹配上的范围经济。

1.2通过范围经济获得竞争优势

如前所述,零售多元化战略的成功运用可以带来范围经济,而范围经济又可以巩固多元化战略,为企业带来以成本节约为核心的一系列竞争优势。下面将从形成范围经济的几个方面分析零售多元化的竞争优势。

1.2.1采购成本优势

面对高企的成本压力和激烈的竞争形势,我国零售企业的利润率不断下降。要想在这种环境下生存发展,零售企业必须加强成本管理,打造成本优势。而商品采购是企业价值链的起点,采购成本在企业运营成本中占有很大比重,因此是成本控制的关键,只有做好采购成本的管理,才能提高企业效益。多元零售战略下,不同业务商品的集中采购有助于企业减少采购开支,形成采购成本优势。从采购价格分析,集中采购形成大规模采购量,增强了零售商的买方势力和外部选择价值,使企业在零供关系中更具话语权和议价能力,从而赢得更有竞争优势的价格折扣。从物流费用分析,零售企业可以通过集中采购,合并不同业务的采购活动,共同订购、运输、检查、接收、入库,共享配送中心,从而形成规模效应,降低单位商品的物流成本。

1.2.2管理优势

(1)企业家才能。

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才能。其中,企业家才能是企业利润创造背后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具有不同于其他生产要素的独特性:一方面,企业家才能的获得必以高额投入为代价;另一方面,企业家才能具有耐久性,可以长时期、大范围地延伸到性质相似的其他业务上。零售企业中的企业家才能也符合上述特点。目前,我国的零售多元化形式多为相关多元化,不同业务在管理上存在交叉和类似特点,这为企业家才能的复制提供了条件。实行多元零售的企业增加业务时,不必引进新的管理层,而是充分利用现有的企业家素质、知识、经验、能力进行拓展,形成管理人员的战略匹配。这种管理资源的共享不仅可以充分挖掘现有管理人员的价值、减少人力资源培训费用、节约管理成本,还可以避免新的管理人员因不熟悉企业文化、管理不善带来的损失。

(2)信息管理系统。

在现代市场的竞争中,信息和技术是两把利器,而信息管理系统作为两者的结合体,对企业塑造竞争优势有重要作用。在零售行业,信息的地位更加凸显。随着市场竞争的激化和消费需求的复杂化,越来越多的零售企业开始建设信息管理系统,推行数据管理和智能管理。但是,建设一个信息系统需高额投资,而且零售行业的运营高度依赖信息,从采购、物流、库存、销售到售后服务,每个环节都需要建设适应的信息管理系统,这就进一步推高了零售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成本。另外,由于技术进步和零售行业的不断变化,信息管理系统的更新周期不断缩短,如果在使用期内没有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效用,将造成系统资源的浪费。而多元零售具有提高信息系统使用效率、分摊运作成本的优势。具体来说,不同业务由于价值链间存在交迭,在相应环节可以共享一个信息系统,这不仅分摊了每个系统的建设及运作成本,而且可以保证信息系统在使用期内得到充分利用,避免资源浪费。同时,由于企业信息系统服务的业务范围扩大,又增加了投资的回报率。

1.2.3市场营销优势

(1)品牌优势。

不同于制造商,零售商的品牌形象主要以企业为基石,因此多元零售的品牌优势来源于“企业品牌伞”效应。一方面,塑造一个品牌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及时间成本,而多元零售下新业务可沿用企业品牌,这样既降低了新业务的扩张成本,也分摊了零售商企业品牌的建设与维护费用,同时还有利于提升新业务的知觉质量,巩固市场地位,由此形成品牌投资的集约效应。另一方面,消费者需求具有多样性,因人、因时而异,而新业务往往适应了消费者需求的时间变化,与企业原有业务结合起来又满足了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这种品牌活力赋予企业具有创新内涵的品牌价值,有利于强化市场对企业品牌的良性认识。多元零售的品牌优势在开发自有品牌时尤其明显。如屈臣氏,在经营其他品牌护理用品的同时,还经营自有品牌,并以企业名称冠名,通过企业的销售网点销售,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同。

(2)销售渠道优势。

在多元零售大潮中,实体零售和在线零售结合形成的多渠道营销备受关注。这种模式集线下购物的真实性的与线上购物的便捷性于一体,具有明显的优势。一是成本优势。高成本是零售企业的发展瓶颈,而网络零售无需店面及人工服务,且顾客支付预收款之间存在缓冲时间,因此可以为企业节约高额的租金及店面维护成本、人力成本、存货成本。二是顾客优势。多渠道零售模式下,两种渠道并非分兵作战,而是相互配合,面向统一的市场,能够为顾客创造“电子商务+到店消费”的购物新体验。顾客可以在网上搜集商品信息、筛选商品,在实体店体验有形商品,再在网上支付下单,既节约了顾客的时间精力,又降低了其购买风险,加上由成本优势带来的价格优势,多渠道零售模式能赢得更多的现实顾客和潜在顾客,增加销售收入。

(3)差异化优势。

差异化是指企业产品、形象及服务区别于竞争对手的特征。在零售多元化战略中,范围经济形成的差异化优势集中反映在业务的多样性上,这种多样性能为零售企业带来良性循环效应:业务多样化满足了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这能够提升消费者的好感度及忠诚度,从而带来销售收入的增长;反之,这种销售收入的增长又为企业进一步细化业务、提升服务质量提供了条件,由此进一步强化企业的差异化优势,提升经营绩效。此外,多元零售企业由范围经济形成的成本及品牌优势,也为企业在商品价格及服务方面的差异化奠定了基础。

(4)抵御风险的优势。

我国零售企业的主元业务基本上已经发展到生命周期的成熟期,在这种形势下,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培育成长型业务,有助于完善企业的“新陈代谢”机制,预防市场衰退或业务萎缩的风险,保持企业发展活力,巩固其市场地位。另外,企业旗下不同业务可以形成效益互补的运营体系,当其中的某项业务经营不佳时,其他业务可为其提供资金及市场支持,形成协调共进的机制,防范企业经营风险。

2零售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2.1零供双方的博弈将由零和转向正和

传统采购模式下,零供之间的利益此消彼长,双方为掌握渠道话语权而展开零和博弈,由此导致零供矛盾的不断深化。但是,对多元零售企业来说,供应商是共同采购、共享物流的起点,企业如果不主动改善零供关系,将难以获得多元化带来的采购成本优势。因此,在多元化战略下,零售商将加强与供应商的协作,更多地寻求双方在采购、物流、商品采购等方面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以提高采购效率,降低采购成本。

2.2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将不断强化

随着多元零售战略的实施,企业管理跨度拓宽,需处理的信息量增加,信息流程也趋于复杂,这时,要有效地发挥企业家才能和信息系统在不同业务上的通用性,就必须提升信息化水平。可以预见,在多元化战略下,零售企业将加强信息化建设力度,一方面引入决策支持系统,为企业高层的运营管理提供支持,另一方面理顺不同业务的信息流,根据价值链间的匹配关系重新配置信息系统资源,实现业务间的信息整合。

2.3网络零售将持续升温

网络零售是对传统流通产业的一种变革。这种模式运作成本低、顾客潜量大,且实现了企业与顾客的实时沟通,为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提供了可能,在当前的行业背景下是大势所趋。网络零售与实体零售相互配合,能拓展销售渠道,为企业带来成本优势和顾客优势,因此,多元零售企业尽管经营方式各有差异,但触网将成为普遍选择,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零售企业抢滩这一平台,争取市场份额。

2.4品牌整合将成为企业营销管理的核心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零售企业在产品质量、性能、价格方面的差异越来越不明显,品牌资源已成为占领市场制高点的重要筹码。多元化战略能为零售企业带来品牌优势。但是,品牌延伸如果处理不当,将稀释品牌个性、模糊品牌定位、降低品牌竞争力。为避免上述问题、获取品牌优势,零售企业将加强品牌整合,建立协调统一的品牌管理系统,传达统一的企业形象,通过企业品牌的纽带作用和辐射作用凸显品牌的整体优势。

在当前的行业形势下,多元化战略不失为零售企业走出困境、逆势发展的一剂良药。由多元零售带来的竞争优势,正好能帮助企业解决成本上涨、竞争加剧、消费升级等难题。但是,多元零售战略下的竞争优势并非绝对存在。从范围经济的角度,零售企业应高度关注价值链间的战略匹配关系,开拓与原业务关联性高的业务领域,同时为业务间的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以形成强劲的竞争优势和发展后劲。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陈小悦译.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2]李敬.多元化战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3]张栀.从范围经济的角度分析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J].商场现代化,2010,(2).

新零售经济论文第6篇

关键词:农村零售业态;发展模式

一、文献综述

在关于农村零售业态实现连锁经营的研究方面,学者们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如,李芬儒,忻红(2005)[1]商荣华(2008)[2]等对农村零售业态实现连锁经营的途径进行了探讨。李芬儒,陈蓉华(2006)[3],吴杰(2006)[4],郑毅敏,贾晓航(2007)[5]等对农村零售业态发展连锁经营应关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李双红(2014)[6]对我国提出零售业态连锁经营的可行性进行探讨。

学者们开始运用不同领域的理论视角对农村零售业态进行深入的阐述和剖析。如,张晓霞(2011)[7]等运用破坏性创新理论对我国农村零售业态创新演变进行探析,基于破坏性创新理论提出我国农村零售业态演变是维持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结合的观点,并针对我国农村零售业态进行维持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的困难提出解决对策。王旭辉(2009)[8]等基于消费者满意视角对中国农村零售业态的成长性进行评价,来判断农村现行的生存空间及发展方向。蒋华江(2009)[9]等从城乡统筹视角下对重庆农村商贸体系进行构建,提出重庆市城乡统筹视角下农村商贸的构建思路。

近几年,部分学者也试图用一个完整的系统模型,去解释或者进行农村零售业态的创新研究。如,刚翠翠(2011)[10]通过建立城乡双向流动的连锁经营模式,为研究城乡统筹视角下城乡双向流动的连锁经营网络体系构建的模式以及存在的问题提供解决思路。黄漫宇(2011)[11],基于零售进化综合模型,进行中国农村零售业态变革分析,并提出了农村零售业态变革思路。黄漫宇(2014)[12]提出了一种基于自助组织的零售业态模式,分析了这种业态模式的特点,并结合联合利华在印度开拓农村市场的案例验证了该业态模式的有效性。

关于农村零售业态创新的研究文献,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将相关理论运用于农村零售业态创新中,对一般规律和现状进行探索性或者描述性的研究。如,陈尊奇(2010)[13]孙同强(2013)[14]。二是对农村零售业态创新进行规范性的实证研究。如,王旭辉(2009)[15],以我国东北地区农民消费行为的调查为基础,从农民消费行为偏好视角,对农村综合性购物场所的业态创新模式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了选址、商品、价格、服务、环境和沟通六个因素。胡保玲(2011)[16]以山东省农村居民为调查对象,探讨了零售区域评价、商店态度与消费者购物地选择之间的关系。通过问卷调查,利用因子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验证了研究假设。但总体来看,关于我国农村零售业个体的定量实证研究比较少。研究适应于农村市场特点的农村零售业态的新模式也比较少。

在案例研究上,学者们除了借鉴国内一些成果的案例进行研究,也开始通过分析国外一些成功的案例来对我国零售业态的发展提出借鉴作用。如,黄漫宇(2014)[12],结合农村市场特点和印度联合利华的案例,在零售业态模式创新上寻求突破,提出了一种基于自助组织的农村零售业态新模式。付铁山(2014)[17]通过分析日本中小零售商的转型路径及日本超市营销策略,美国“沃尔玛”的发展历程,为辽宁零售企业创新农村零售业态提供借鉴。

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上,除阴悦[18]――在研究方法上采取向零售商访谈和发放问卷相结合的方法,从而,避免了仅向消费者调查使得研究不够全面以外,大多问卷调查和实证论证往往只强调消费者的角度,所发放的量表往往是从消费者的角度设计。

二、小结

随着零售业态研究领域的发展,以及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及政策扶持,学者们开始深入挖掘农村零售业态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试图从不同的研究视角深入的剖析这一问题,建立各种模型对农村零售业态进行创新,并提出各自的改进思路,使得研究结论更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但整体来看,在对农村零售业态方面的研究,学者们倾向于从整个国家大的宏观角度来研究,或者说是从企业外部的角度来看农村零售业态的发展,而很少从微观企业层面,建立系统模型从企业经营的角度来进行实证研究。在农村零售业态创新方面,也期望更多的学者能通过借鉴国内外一些成功的案例,并结合当地农村零售市场的特点,以及农村居民的消费习惯,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探讨,建立农村零售业态的新模式,从而对农村零售业态的发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李芬儒,忻红.农村零售业态实现连锁经营的途径[J].商业时代・理论.2005(21):10-11.

[2] 商荣华.辽宁省农村零售业态实现连锁经营的途径.现代企业教育[J]. 2008(10):46-47.

[3] 李芬儒,陈蓉华.农村零售业态发展连锁经营应关注的问题[J].中国市场.2006(22):36-37.

[4] 吴杰.我国农村零售业态实现连锁经营问题初探[J].科技和产业. 2006(4):45-48,53.

[5] 郑毅敏,贾晓航.农村连锁零售业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31):8-9.

[6] 李双红.我国农村零售连锁经营的可行性探索[J].中国商贸.2011(2):7-8.

[7] 张晓霞.我国农村零售业态创新演变探析_基于破坏性创新理论[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48-53.

[8] 汪旭晖.中国农村零售业态的成长性评价_基于辽宁农村消费者满意度视角的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312-316.

[9] Y华江,宋瑛.城乡统筹视角下重庆农村商贸体系的构建[J].商业现代.2009(32):121-122.

[10] 刚翠翠,任保平.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下连锁经营网络体系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1(3):21-25.

[11] 黄漫宇.中国农村零售业态变革分析_基于零售进化综合模型.农业经济问题[J]. 2011(9):72-76.

[12] 黄漫宇.基于自助组织的一种农村零售业态新模式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 2014:84-89.

[13] 陈遵奇.论农村零售业态创新.合作经济与科技[J].2010(7):67-68.

[14] 孙同强,陈阿兴.安徽省农村零售业态创新探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77-80.

[15] 汪旭晖,徐健.农村零售业态创新_一个基于东北地区农民消费行为的探索性研究.农业经济问题[J].2009(5):44-49.

[16] 胡保玲,郑洁,王晓飞.农村零售区域评价_商店态度与消费者购物地选择[J].当代经济管理.2011(5):38-42.

新零售经济论文第7篇

“新经济”一词最早来源于1996年底美国《商业周刊》发表的一组文章中。2000年4月美国总统克林顿在白宫新经济会议上,公开使用了新经济这个概念。新经济概念自从在美国被提出后,就迅速漂洋过海渗透到世界各国,引起了世界各国经济学家、营销专家和企业家等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

“新经济”之所以在美国提出,是因为美国当时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的经济现象∶1992~1997年美国经济年平均增长率约为2.0%,而1998年则达到3.5%,1999年则达到4.0%;然而其失业率却从1991年的6.7%降低到1998年的4.5%,同期的通货膨胀率也由5%降低到1.8%;政府财政赤字也由1992年近3000亿美元高位回落到1997年首次财政盈余。这些数据表明美国经济呈现了低失业、低通胀、低财政赤字而经济却快速增长的这样一种“一高三低”的经济现象。这个现象打破了传统意义上描述失业率与通胀率呈反比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也打破了曾广为流传且被奉为经典的“经济周期理论”,一些坚信传统经济周期理论的经济学家所担心的经济衰退始终未能出现。正是在这样一个经济背景下,美国《商业周刊》发表文章,把这种一反传统经济的现象称为“新经济”。文章中称“……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的主要区别在于∶产业结构进一步高级化,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高技术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

自从“新经济”这个概念被美国叫出来以后,世界各国经济学家都依据本国的情况对新经济的概念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见解。新经济已经表现出与传统经济所不同的现象和特征,这一点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专家和学者均表示认同,但对新经济的内涵却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原因在于∶“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网络经济“、“生物经济”等等这些同时期出现的新概念同“新经济”搅在了一块,它们是一个事物还是不同的事物?它们是一个概念?还是不同的外延?……从而引发了世界范围内对新经济概念的大争论。

美国《商业周刊》对新经济含义的界定时说∶“新经济是以信息革命和全球化大市场为基础的经济”……“我们这里谈的新经济它的意思是指这几年出现的两种趋势,一种趋势是经济的全球化;另一种趋势是信息技术革命”。1997年末,美国进步政策研究所在一份报告中也讲∶“美国经济正在经历着一场根本性的转变!这一转变的基础深深扎根于革命性的技术进步,这其中包括高性能的个人电脑、高速通信和互联网。在过去的15年以来,这些因素组成了一个新的市场环境并且发展出了一些新的名称,如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数字经济、知识经济和风险社会等,把这些东西捆扎在一块,常常被称为新经济”。美国有线广播网财经新闻对新经济的解释是∶新经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是指所有的高科技公司,包括从传统产业改造过来的公司;狭义上是指电信、网络和电子商务。

在美国对新经济概念争论不休的时候,我国也加入了“论战”的行列。有的学者认为新经济就是知识经济,所谓知识经济是指区别于过去以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以传统工业为支柱产业的新型经济。美国的新经济已经开始表现出了知识经济的典型特征,主要表现为信息技术革命对经济的巨大贡献和可持续的发展动力。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则认为∶“新经济是建立在高新技术和网络经济基础之上的一种经济,它是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的一种经济”。著名经济学家陈宝森则认为∶“新经济是在知识经济的基础上,由技术和制度的重大创新和全球化推动的经济结构调整所导致的生产率提高,以及以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良性互动为条件的经济增长方式”。张郭富教授∶“……他强调发展新经济要做到技术、观念、市场和制度四个方面的创新”。著名企业家、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先生认为∶“新经济是应以数码知识、网络技术为基础,以创新为核心,由新科技所驱动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留美博士李明志认为∶“新经济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它的作用非常广泛,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改变商业物流分配模式,减少生产和劳动成本,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周民良博士认为∶“……许多人把新经济、网络经济、信息经济混为一谈,把企业上网看成是已进入了新经济领域,使传统经济和新经济相互混淆。网络经济只是信息经济的一个典型代表,只是新经济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新经济内涵很广,它包括信息、网络、生物工程等等”。

到目前,“新经济”的概念仍然没有准确定义,一方面说明新经济与传统经济密不可分;另一方面也说明世界经济发展和变化的速度非常快。总结起来说,新经济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比如钢铁和汽车的出现对于石器和马车来说就是新经济,所以我们可以把新经济理解为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新一轮的跃升和进步。20世纪末之所以从美国出现了新经济的说法,就在于信息(数码)和互联网络技术成为了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新”的源动力,并且这个“新的源动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新一轮的跃升和进步,所以我们就很自然而然地把信息经济或网络经济称为“新经济”。因而我们完全可以这样理解∶21世纪的“新经济”的实质就是信息化和全球化,它的核心就是技术、观念的创新以及由此带动的一系列其它领域的创新,从而实现市场和经济效益的倍增。 二、新经济的特征

新经济作为一个在人类20世纪末期提出的新名词,其本身就说明21世纪将是一个完全不同于20世纪经济运行的世纪,所以肯定地讲新经济是一个“新生的事物”。这个新生的事物还在处于急剧的变化和发展中,正处于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尽管世界上目前尚未有一套完备的、科学的判断和观察新经济的指标体系和标准,难于对新经济作出一个比较客观的定量分析,但我们可以从新经济发展的这几年来所表现出来的一些显著特征作一个定性的描述,我们认为还是可能和必要的。

新经济是创新经济

新经济之所以称之为新经济,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就是“创新”!如果把新经济比喻为一座大厦的话,那么创新就是这座大厦的基础,这个基础决定了大厦的高度,也就是讲创新决定了新经济的灵魂。在创新当中,排在第一位的创新是什么创新呢?

我们先举一个例子∶我国最杰出的已故领导人邓小平先生的伟大是因为什么?一个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什么?百分之一万都不是因为这个人长得多么高大英俊潇洒漂亮,而是他的观念、思想伟大!观念和思想是无形的东西,也就是讲,一个人的伟大是无形东西的伟大,是他“灵魂”的伟大,是“无形”的东西主宰着“有形”的东西。同样的道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昌盛首先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灵魂”的昌盛;也同样的道理,一个企业最终的成功,其首先不是因为这个企业资本多么雄厚,技术多么先进而是由于这个企业无形的东西所决定的,这个无形的东西就是我们常说的企业“灵魂”。它的表现形式就是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的灵魂往往就是企业领袖的个人价值观,而企业领袖的个人价值观就是他的观念或思考方式在企业中的具体表现。如果这个企业领袖的观念是保守的、陈旧的,不用讲这个企业的行为方式也将是保守和陈旧的,从而也将导致这个企业的失败和消亡。所以,在所有的创新当中,观念的创新排在创新的第一位。

那么,排在第二位的创新又是什么呢?是建立在观念创新基础上的商业(盈利)模式的创新。包括管理(人事、生产、营销等)制度、组织机构、企业文化、行为规范、决策程序、激励机制等等的创新。排在第三位的创新才是技术创新,或称产品技术创新,只有在正确观念和商业(盈利)模式的基础进行产品技术创新,才能打开一个全新的市场去发现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新经济是知识经济

我们经常碰到的一个名词就是“资本”,什么是资本?在20世纪工业化时代的时候,资本被认同为“是一种不同形式的生产要素”,诸如货币、机器、厂房等。人们普遍认为∶“凡可以获得利润之物都是资本”,这个“物”是可触摸的,是可见的,因而它是有形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获得巨大利润的“东西”并非是可触摸的,可见的,有形的;而恰恰是不可触摸的,不可见的,无形的!现在,人们普遍公认为∶“资本是带来价值增值的价值”,那么,无论是“有形的资本”还是“无形的资本”只要是能够“带来价值增值的价值”就是资本。

在我国1992年以前,人们对“资本”一词始终抱有排斥的态度。直到1992年中国财政部在上恢复使用资本的名称以后,资本才正式走进我们的经济生活。资本包括二大部分∶它既可以是有形的,包括机器、厂房、设备、产品、现金等等;也可以是无形的,包括知识产权、工业产权、专利技术、经验、信息、人力资本等等。

在新经济时代,知识成为了最重要的资本,但注意的是这里讲的知识并非是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和书本上学习的知识,而是能够将学校里学习的知识、书本上学习的知识、实践中学习的知识,再加上所掌握经验、信息、技能等等,并把这些“知识”进行再创造,从而能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知识,才是我们这里讲的知识。那么,承载这个知识的主体是什么呢?是人,也可以说在新经济时代,最重要的资本是“人力资本”!在我国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是企业家张一泽先生,他在10年前,曾在一次非正式经济论坛上提出“人力资本”及其分配理论学说,提醒各企业注意人力资本的重要作用;十年后的2000年,清华大学魏杰教授才对外公开提出“人力资本”这一重要理论学说。这说明在新经济时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正在由“技术资本”向“人力资本”转化。也请注意我们这里讲的“人力资本”也并非是只要是“人”就可以称其为人力资本,而是我们上面讲到的拥有“知识创造”的人,所以,在新经济时代,个人终身学习,企业对员工的终身教育和培训将成为最重要的资本增值手段。

新经济是数字经济

在传统经济里,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和传送是“模拟信号”;而在新经济时代中,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和传送不再是模拟信号而是“数字信号”。大量信息压缩成数字后以光速传播,当信息通过遍及全球的数字网络以光速进行信息化和及时通信化后,一个崭新的世界就出现了∶任何一个人无论他在地球的任何地方,他都可以随时同另一个人进行信息,如语音、图片、文字等等的信息交换;传统邮局里邮件的物理处理将趋于减少或最终消失;人们在家中、在旅馆和在公司办公将没有什么区别;人们的消费购物在家中即可完成,繁华地段的商业场所将逐渐减少和消失;当网络带宽的增长足于完全承担多媒体(包括文字、声音、图像)时,各种新的机会将如梦幻般增长……这就是技术创新造成人类社会的进步!

新经济是网络经济

数字化的电脑互联网络将不断创造新的财富形式。网络体系将成为新经济的基础,在新经济时代我们不是被各种网罩住就是自投落网,我们将生活在一个巨大、稠密的各种网络里,可以讲离开网络我们将无以生存。在市场经济领域,旧经济下单一的、孤岛式的零售终端将向复杂的、网络化终端发展,物流配送也将呈现高度网络化的特征,分散化的消费者将向紧密化的网络式方向聚集,电子商务终将要以网络化的消费终端和消费顾客群为基础,才能显示它的巨大价值和魅力,产品/商品分销网络化、信息化将是新经济时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表现……有人讲21世纪就是一个“织网”的经济,你不会“织网”注定将是被淘汰的命运。

当代市场学权威、世界营销学大师、美国西北大学教授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在其所著并且被世界公认为市场学“圣经”的一书中,他讲∶“关系营销的最终结果是建立起公司的独特资产,即一个营销网络(Marketing network)。营销网络由公司与所有它的利益关系方(顾客、员工、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广告人、科学家和其它人)建立互利的业务关系。这样竞争不是在公司之间进行,而是在整过网络之间进行。一个建立了更好关系的‘营销网络’的公司将获胜。该操作原则是很简单的∶与关键的利益关系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后,利润自会滚滚而来”。可见在未来的竞争中,网络竞争将成为新的竞争制高点,我们应清楚这将是我们面临的严峻挑战。

综上所述∶新经济不完全表现为IT、网络和生物科技,它将表现出更重要的内涵,那就是观念创新、战略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资源创新以及营销创新等,并且在这些创新基础上使经济效益呈现倍增式发展。如果用一句话来说明什么是新经济,笔者以为应该是∶以观念创新为核心,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络技术为基础,在观念创新基础上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并以此创新的商业模式为手段,实现经济效益的高速增长,具有这种特征的经济就称为新经济。那么,在传统经济里,比如传统零售业,只要打破常规,勇于创新,实现利润的高增长就是零售业的新经济。 三、零售业的新经济

零售业存不存在新经济?按照上面对新经济的分析的初步诠释,显然零售业存在着新经济,但是零售业要成为新经济的零售业,要看这些条件它具不具备∶(1)、零售观念的创新;(2)、零售盈利模式或称零售商业模式的创新;(3)、使用现代化的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络技术;(4)、经济效益的高速增长,也就是讲一个零售企业它是不是新经济企业,起码要看这“4个条件”是否同时具备,而不光只是看它具备一个或二个条件,如有的零售企业虽然引进了先进的ERP技术、POS(Point Of Sale---销售时点系统)技术、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电子数据交易供方管理库存系统)技术和EOS(Electronic Ordering System---电子订货系统)技术,但它仍然采用旧有的销售观念,尽管信息处理技术很先进,但它并不是新经济企业;又如有的零售企业进行了所谓商业模式的创新,但却没有实现经济效益的高速增长,企业利润在下降或增长缓慢,那么这样的零售企业也不是新经济企业。笔者认为一个零售企业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式创新才能实现经济效益的高速增长,也才称得上是零售业的新经济企业。

零售观念的创新

观念的创新是一个零售企业是否成为新经济企业的标志!那么这个创新的观念应该是什么?我们先回顾一下20世纪传统零售业的零售观念。

我们来回顾一下历史∶自从230年前苏格兰发明家詹姆斯.瓦特发明实用蒸汽机以后(《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麦克.哈特著/海南出版社),使得我们人类从农业文明社会进入了工业文明社会。虽然人类摆脱土地的束缚可以每天高兴地享受着工业文明所创造的灿烂成果,然而,从整个人类社会的技术进步和发展的角度看,工业化初期,企业的生产技术和手段还比较落后。这个时期,消费者对自己本身生活质量的要求还只是把“生存需要”放在第一位,所以,在20世纪工业化时代,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望表现为对“有形商品”需求,因而企业营销的“中心”就很自然放在了“产品”身上,产品的品牌和品质就成了企业间相互竞争的法宝和利器。作为零售企业为了吸引更多的顾客上门购物,不用讲它也是以产品的品牌、品质和价格为中心的,虽然后来加上了服务和企业文化,但都是服务于前者的。

那么是不是讲只要产品的品牌、品质是一流的,价格是适当的,甚至是低的,顾客就一定上门来购物呢?随着当初这种猜测并实施失败的总结,人们发现真正吸引顾客上门来购物的因素是对顾客的尊重!在世界上零售企业的光辉典范中,做得最为成功和辉煌的当属世界零售帝国“沃尔玛”(Wal-Mart)。它的成功在于“沃尔玛”的创始人萨姆.沃尔顿找到了“附加在商品上的或者商品以外的东西”,这个“附加在商品上的或者商品以外的东西”就是人最本质的需要------被尊重的感觉!萨姆.沃尔顿不仅找到了它,并且把它做到了极致,36年痴心不改,才铸就了“沃尔玛”今天巨大的成就。如果我们把“沃尔玛”成功的秘密浓缩成一句话,那么这句话就是∶

『顾客是我们的老板!

这就是“沃尔玛”真正成功的全部密诀的灵魂所在!萨姆.沃尔顿之所以把消费者当成是给他及他的员工发工资的老板,不是说消费者是真老板,而是说他把消费者看成人,用对老板的尊重来比喻对人的最本质需求的尊重。所以我们说∶商品零售就是一门了解和洞查人性的营销哲学,就是这个道理。萨姆.沃尔顿最伟大和成功之处就在于他一生中花费了90%的时间研究,为什么要把顾客当成是我们的老板的终极目的,他洞查人性,他抓住了灵魂。“沃尔玛”一切所有的方法、手段、技巧、盈利模式都是以这句话(观念)为标准来筹划的。这句话是“沃尔玛”一切行动的指南,是公司的总方针、总纲领,是公司文化的核心,是公司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价值观。就是“顾客是我们的老板”这一个零售观念,铸就了“沃尔玛”20世纪的辉煌。我们所说的零售观念的创新就是对这一“沃尔玛”在20世纪提出的创新零售观念的“再创新”。

为什么我们要创新,也必须创新?请看∶“曾经在一段时间里,人们把购物当成是新鲜事。他们可以在一个异常豪华和舒适的环境里选购各种物品,并从中享受到喜悦之情,因此这一时期的人们非常喜欢购物……百货商店除了安排一些惊险的表演外,还会想尽一切办法使购物者的购物经历充满轻松、愉快的感觉。穿着统一制服的迎宾站在门口热情欢迎着消费者的光顾。训练有素、毕恭毕敬的商店营业员对消费者的每一个兴趣所至都加于关注。然而,令人惊奇的是时代的变化会如此迅速!周末假日的前夕,在拥挤的超级市场附近,许多购物者正驾车穿越川流不息的街道,超级市场里,购物者推着装满物品的手推车或者提着沉重的购物筐,往来于满是人流的走廊上。他们尽力寻找需要购买的所有商品,然后再去收款台前排起长长的队伍。当这一切终于完成以后,人们还要把货物拎到车上,然后踏上枯燥无味、又令人头痛的回家旅途。对大多数人而言,逛商场买东西已经从轻松、愉快转变为单纯的“采购”活动。它不再是一种令人愉悦的享受,而是一项令人感到压迫、单调乏味的工作。超级商场开始努力改善消费者的整过购物经历,还试图恢复一个世纪前购物者所享受到的那种荣耀”()。

我们已经感觉到了历史前进的无奈,“恢复过去的荣耀”只会被历史的车轮无情地碾得粉碎。作为一个零售产业的企业家和投资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并非是大规模投资建立零售店铺和扩大零售店铺规模(注意不是说它很重要),而是零售观念的创新和零售营销模式的变革!

我们发现,今日及未来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望将从对“有形商品”的需求逐渐转移为对“无形商品”的需求,这个商品是不放在货架上的,那么这个不放在货架上的无形商品是什么?就是∶消费者更渴望被尊重、更渴望沟通、更渴望参与、更渴望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和渴望自己梦想的最终实现!基于这个历史发展背景,我们首创了交互式合作营销(Interactive Cooperation Marketing,简称ICM)理论及其商业模式,它认为21世纪零售业的新经济,其零售观念将从“顾客是我们的老板”变成为∶

『顾客同我们都是老板!

也就是讲,作为一个21世纪的新经济零售企业,除了给顾客提供优秀的商品、品牌的商品以外,除了给消费者作为老板的尊重以外,还要给消费者提供∶实现他人生价值和他梦想的最终实现的这样一个巨大的“无形商品”的需求。这样仅仅靠“顾客是我们的老板”已经难于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除了给消费者作为老板的尊重以外,更加重要的是要让消费者实现她自身的人生价值和她自己梦想的最终实现,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让消费者参与到社财富分配的游戏当中来,要让消费者参与社会财富的分配要有一个前提∶必须把“消费者”转变成“经营者”,这就是“顾客同我们都是老板”观念创新的源泉。美国西北大学教授菲利普.科特勒博士在所著《营销管理》一书中,在谈到“顾客关系营销”时,他讲∶“公司发展忠诚顾客的最后一个挑战是把顾客转化为合伙人(partners),然后,合伙人与公司共同开展工作”。ICM认为“合伙人”的最后挑战就是顾客变成跟公司一样的经营者,而这个经营者就是我们常用来比喻自己独立挣钱的老板。

为什么今天你会输?就是因为许多年以来,我们在“观念”上把市场经济看成是一个简单的销售“有形商品”行为。既然做市场是一个把有形商品,如冰箱、彩电“销售”(卖)给顾客,一手交货,一手收钱,那市场经济当然很简单了。这种做市场的简单办法在市场经济的初期,效果的确非常好,但是这种效果的确非常好是建立在商品极度匮乏的基础上,当今商品不再是极度匮乏而是极度过剩,而你还试图用过去旧有的观念和手段来满足今天已经变化了的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望,那有不输之理,所以,“商品分销服务”不是“商品销售”。你想在21世纪这个多变、危机和速度至上的信息化、网络化和人性化的社会中做稳、做大,做强,我们首先应该在“观念”上而不是在技巧和方法上经历一场惊心动魄的变革和创新!

零售商业模式的创新

一个世纪以来,商品零售的商业模式无外乎就是这么几种∶第一种是亲自投资建立一个或多个零售店铺,这个零售店铺可以是百货大楼、商场、购物中心,也可以是超市、便利店和专卖店等。所建设的甲零售店铺与乙零售店铺之间没有相互的经济关系,商品从产家购进放在零售店铺,卖给顾客后产生利润。

第二种是连锁∶它分二种形式,一是自由连锁∶各连锁零售店铺均是独立法人,使用共同店名,并分别同总公司订立购、销和广告等方面合同,合同之外各连锁零售店铺可以自由活动,二是特许经营∶各特许经营零售店铺均是独立法人,对店铺拥有所有权,但管理权由总公司独有,不可自由活动,各特许经营零售店铺按照总公司授予的经营模式经营并向总公司交纳一定的授权费用。无论是自由连锁还是特许经营零售店铺的建设都不由公司投资,同样甲零售店铺与乙零售店铺之间也没有相互的经济关系,公司靠管理和出卖经营模式赚取利润。

第三种直销∶它也分二种形式,一是单层次直销∶如邮购、自动贩卖、电话销售、网上购物等。二是多次层直销,这种形式的公司如美国安利公司、中国南方李锦记公司等。这二种形式都不建设店铺(即使建都是表面形式,其本质不会变),它靠直销员把商品推销给顾客而获取利润。

我们惊奇地发现∶人类社会虽然已经从工业文明跨入了信息文明的门槛,但这种建立在工业化为背景基础上的零售商业模式几乎没有什么大的改变!我们不谈它为什么不改变的原因,我们只是讲中国及世界零售市场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巨变,而这场巨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过去建立在20世纪工业化为背景基础之上的商品分销(包括零售)的营销观念及其模式,由于信息化、网络化和人性化社会的飞速发展和进步,已经不适应或者滞后于当今以及未来消费者需要和欲望的空前变化。这种变化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将是∶商品分销(包括零售)过去旧有的营销观念和营销模式将被历史的铁锤彻底打得粉碎!而以满足已经发生空前变化了的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望的新的营销观念和营销模式将在21世纪诞生,全球的分销服务领域处于巨大的变革与创新的“春秋战国时代”!

不用太多去讲,面对着这样的一个历史背景,零售的商业模式(包括连锁经营商业模式、直销商业模式)如果不做适应于信息化、网络化和人性化社会的变革和创新,那么它将会被无情的淘汰,这是非常残酷的!《交互式合作营销》(Interactive Cooperation Marketing,简称ICM)就是依照这样的一个历史背景对传统零售的商业模式进行了大胆的变革和天才创新∶按照ICM的原理把以上“三种传统零售的商业模式”加于整合,重整为“三网合一的零售分销模式”,提出交互式零售的“直接营销”模式。这种商业模式既不是传统零售的商业模式、也不是传统特许经营的商业模式和传统直销的商业模式,而是三种传统商业模式的结合体。你可能会问这种商业模式是不是这三种传统商业模式的叠加?我们只是讲,如果仅仅是这三种传统商业模式的简单叠加就能够创造奇迹,那么半个世纪前就有人做了。这就是商业模式的创新。

经济效益的高增长

零售企业要实现经济效益的高增长,有几个条件∶第一个条件,零售店铺要能够实现低成本快速扩张到全国的每一个城市,甚至每一条街道和每一个住宅小区,要做到这一点,靠自己亲自投资去建设显然是不可能,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特许经营,但是特许经营自诞生至今日已有130多年,我们也没有看到它做到这一点,没有做到很显然它有致命的弱点,这里我们不去探讨,读者感兴趣可在中国联商网观阅专栏相关文章。交互式零售的“直接营销”模式通过对传统特许经营的创新,把交互式特许经营,顾客消费网络连接在一起,从而实现不收取加盟者特许授权费和特许权维持费的前提下,把加盟者的风险降低到最小,把加盟者的利润增加到最大的承诺,并通过“倍增效应”(即指数函数y=2 n)方式实现零售店铺低成本快速扩张到全国的每一个城市,甚至每一条街道和每一个住宅小区。

第二个条件∶要有更多的顾客走进零售店铺购物消费。我们都很清楚,一个零售店铺的利润高低往往跟“回头客”的多少有相当大的关系,换一个说法就是“顾客忠诚度”的高低,也可以这么说“顾客忠诚度”的高低决定着一个零售企业的生死存亡,因为就算你的零售店铺低成本快速扩张到了全国的每一个城市,甚至每一条街道和每一个住宅小区,但顾客不走进来购物消费,或下次不再来,你能赚钱吗?所以21世纪零售店铺竞争的制高点将不是店铺的规模和华丽等,而是要有多少顾客以你的店铺为“终身”消费场所。这里有一个调查资料说∶多次光顾的顾客比初次登门的顾客多为企业带来20%~85%的利润。忠诚顾客数每增加5%,企业利润即可增加25%。一个满意的顾客会引发8笔潜在生意,一个不满意的顾客会影响25人的购买生意,可见“顾客忠诚度”对企业利润的重要性。传统的吸引顾客来自己店铺“终身”消费的零售观念诸如∶打折让利、有奖销售、买一赠一、送货上门、积分返奖等等,在过去这些技巧和手段的确很实用,但今日为什么不那么再“灵验”(当然不是否定它们不好)?这恰恰是现今日一些效益不好的零售店铺,应好好思考也许能突破瓶颈的地方。老实说这些商品零售的技巧和手段今日都难于吸引顾客光临,那么在未来再靠这些技巧和手段来让顾客以你的店铺为“终身”消费场所,可以说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正是源于这样一种无奈的处境,ICM打破常规,彻底抛弃传统吸引顾客忠诚的技巧和手段,从观念上彻底变革创新,把过去只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纯顾客变成为公司的经营者,这样一来,由于“地位和角色”的变换,相应地彼此关系也发生了“质”的变化,这种变化使得一个人从单纯的消费者变成了一名经营自己全国连锁零售店铺的老板。这个时候这个消费者再去店铺购物时就不是单单为了消费而是在做他自己的生意了。天底下一个人不会关心别人卖什么,但他一定会关心自己的零售店铺今天卖了多少货,赚了多少钱,所以他就会很自然地、很忠诚地以他的店铺为“终身”消费场所,这就是忠诚度。突破了这一点我们就能够让足够多的顾客走进(你的或我们的)零售店铺购物消费。

第三个条件∶要有科学、公平和人性化的利益分配体制。这个分配体制不是传统的现流行于各个零售企业(集团)的工资分配制度和奖励制度,它是一种多层次直接营销利润的分配制度。ICM借用了这个原理并加于适合中国本土化的创新,它的原理读者可上中国营销传播网或者联商网观阅方钧炜有关文章(实施细节为商业秘密还望读者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