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神经外科护理经验总结(合集7篇)

时间:2023-03-07 15:17:37
神经外科护理经验总结

神经外科护理经验总结第1篇

【关键词】神经外科;引流管;护理;并发症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253-02

在神经外科中留置引流管为一种常见的处理措施,主要包括有:脑室引流管、硬膜外引流管、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管、硬膜下引流管、瘤腔引流管以及血肿腔引流管等。在置管期间,引流管的固定情况、引流管的通畅与否等均会对病情判断以及预后评估等产生显著影响,因此引流管的合理护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中出于对神经外科多种引流管的护理经验进行总结的目的,对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留置引流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中资料来源于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留置引流管临床患者病例,抽取其中的9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有男51例,女47例,年龄23-84岁,平均(59.6±16.8)岁,脑室引流者27例,蛛网膜下腔引流者22例,硬膜外引流者16例,瘤腔引流者14例,硬膜下引流者12例,血肿腔引流者7例。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将以上统计的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针对患者的一般资料、置管方式、护理措施以及预后等展开回顾性分析。

1.2.2护理措施

1.2.2.1脑室引流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以及性状,正常情况下脑脊液应为无色透明状,不存在沉淀,在术后引流液多数带有血性,而后逐渐变成淡血性,若是术后引流液为大量的鲜血,则应高度怀疑脑室出血,应及时处理;保证引流管的通畅,尽量避免引流管受压、打折或者是扭曲,术后患者头部活动应进行合理的限制,在翻身等过程中切忌大幅度动作,不要牵拉引流管,避免发生脱落;在更换引流袋过程中应注意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感染的发生;合理控制引流速度,并调整引流袋的高度;在拔管过程中,应对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意识状态进行密切的观察,若是存在异常及时报告医生,采取积极处理[1]。

1.2.2.2蛛网膜下腔引流妥善固定引流管,引流过程中,对患者的瞳孔、意识以及体征等进行严密观察,并对颅内高压和颅内低压性头痛进行正确区分,并采取积极的对症处理,选择患者合适,控制引流速度,缓解患者头痛症状;在置管过程中,应对感染的发生进行积极预防,尽量减少探视和病房内的人员流动,加强室内空气流通,定期进行室内消毒,置管部位敷料应保证干燥清洁,在更换引流管等过程中应严格无菌操作;保证引流管的通畅,将引流袋放置在脑脊髓平面下,与创口之间的距离保持在15-20cm,控制引流速度,一般维持引流量在每天40-350ml之间;观察引流液的色泽和引流量,一旦发生异常及时处理[2]。

1.2.2.3硬膜外引流在行硬膜外引流的过程中,不但可以引流血液、组织液、血性分泌物,同时还可以引流脑脊液,因此,应对患者的引流液的色泽以及形状进行密切的观察,一般情况下,硬膜外引流不可接受负压引流,并应合理控制引流速度,避免导致患者颅内低压的发生,在术后1-2天后,引流量不足50ml时可将引流管拔除,在拔管过程中注意无菌操作。

1.2.2.4瘤腔引流在置管过程中,应将引流管放置在瘤腔的最低点,从而保证引流的通畅,在性瘤腔引流的过程中,可将引流血性分泌液,从而使患者的脑膜刺激得以减轻,并且可以避免瘤腔内发生出血而对脑组织造成压迫,在引流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和性质,并控制引流速度,避免颅内低压的发生,一般在术后48小时后可进行拔管[3]。

1.2.2.5硬膜下引流该类置管包括有传统钻孔冲洗硬膜下引流术置管和微创锥孔置管两种方式,对于传统置管方式在冲洗过程中手法应尽量轻柔,导管不易太硬,并应进行多向反复冲洗,妥善固定引流管,保证患者术后头低足高的,2-3天后换为舒适,引流袋应放置在头部下方10-40cm处,并依照引流量进行适当的调节。微创锥孔置管过程中同样应对引流管进行妥善的固定,引流袋的放置同上,保证引流管通畅[4]。

1.2.2.6血肿腔引流密切关注引流管的通畅情况,避免发生扭曲以及打折现象,观察患者的病情和体征,记录患者引流液的颜色、量以及性质,一旦发生异常及时向医生报告,采取积极处理措施。

2结果

本组98例患者经以上合理的护理措施,在置管期间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治疗效果显著。

3讨论

神经外科引流管留置为一种常规操作,在置管期间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和体征变化,对引流液的颜色、量以及性质进行仔细观察和详细记录,妥善固定引流管,并保证引流管的通畅,对于降低置管期间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关注。

参考文献

[1]房玲玲.钻孔引流术治疗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85例围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7):53-54.

[2]郝秀珍.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24例围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04):70-71.

神经外科护理经验总结第2篇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同流障碍,引起相应临床症状的一类疾病。DVT是一种严重的神经外科并发症,如未得到及时诊治,甚至会形成肺栓塞导致病人死亡。现将2011年1月-2012年1月我科出现的7例神经外科患者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DVT成因分析:

1 临床资料

本组7例,男2例,女5例,年龄43-59岁,高血压脑出血3例,颅脑损伤4例。入院当天均给予止血药治疗,入院后l周内均应用甘露醇脱水降颅压治疗。临床表现为无明显诱因的下肢肿胀、皮温升高、活动受限,有疼痛感,经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下肢深静脉血栓。由于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和有效护理,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7例患者全部治愈,没有出现肺栓塞等并发症。

2 病因分析

2.1 脑出血或重型颅脑损伤后为降低颅内压增高及防止进一步的脑出血,通常给予甘露醇、速尿、激素、止血药治疗,这些药物的应用可造成血液浓缩;且甘露醇、激素刺激血管壁,易形成静脉炎,将进一步使静脉内膜损伤;同时为防止脑水肿加重,需限制病人的摄入量,也造成血液浓缩;重型颅脑损伤一旦出现下丘脑功能障碍,则造成患者高热、高血糖、尿崩、应激性溃疡等症状,增加血液黏滞度,造成血液高凝状态。

2.2 神经外科患者,尤其是进行开颅术后的患者,有很多诱发DVT的危险因素,如全麻手术时间长、头高脚低,或者是偏瘫或昏迷病人卧床时间长,下肢活动减少,下肢静脉失去肌肉泵作用,血管舒缩反射减弱,导致下肢血流速度缓慢。病人血流缓慢,在静脉瓣窦处形成涡流,瓣膜局部缺氧引起白细胞粘附因子表达,白细胞粘附及迁移,促进血栓形成。

2.3 为了提高危重病人的救治成功率,方便治疗,患者多选择深静脉置管,而股静脉置管导致股静脉内膜损伤,可引起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释放,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同时静脉壁电荷改变导致血小板凝聚、粘附从而形成血栓。颅脑损伤的应激反应使儿茶酚胺分泌增加,以致血小板聚集性增加,应激时血浆中凝皿因子Ⅷ、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增多,从而使血液凝固性增强,促使血栓形成。

3 预防措施

3.1 住院患者评估。评估哪些患者有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高危因素,如:手术后患者、肢体偏瘫、长期卧床、高龄、应用止血、脱水剂、深静脉置管以及输液针的长期留置等使静脉受损的因素,这些患者是临床观察的重点。

3.2 加强健康教育。通过评估后,对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高危患者及家属讲解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原因、后果,讲解肢体活动的重要性,指导患者正确的活动方法,说明低脂低胆固醇免辛辣易消化饮食对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保持大便通畅,并严格戒烟,避免尼古丁刺激引起静脉收缩[1]。

3.3 早期肢体活动。昏迷患者或者偏瘫患者由于长期卧床,应适当抬高下肢,以利于下肢静脉回流;定时更换,按摩肌肉,早期进行肢体的被动运动;利用四肢血液循环泵,以促进患肢血液循环。

3.4 注意保护静脉。长期卧床输液的患者要注意保护静脉,避免在同一部位、同一静脉反复穿刺;提高穿刺成功率,以免局部血管严重损伤,反复穿刺3次失败不宜重复,否则并发症将成倍增加[2],输注刺激性强的药物要注意确保液体不可外渗,可能时尽量稀释液体,并尽量避免下肢静脉穿刺,尤其是瘫痪侧肢体的静脉置管;静脉留置输液时应适当热敷输液侧肢体,以促进血液循环。

3.5 加强观察临床护理工作中应加强巡视,除观察肢体活动情况外,还应注意观察肢体有无肿胀、疼痛,皮肤色泽、温度等,若有异常,特别是发现有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可能时,及时通知医生采取措施,并做好护理记录及交接班。

4 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4.1 患肢的护理。急性期患者应卧床1~2周,患肢抬高15°-30°,应用50%硫酸镁湿敷,以利于静脉回流;下肢深静脉血栓附壁血栓在1-2周内最不稳定[3],因此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患肢2周内禁止按摩,防止血栓脱落并发肺栓塞;禁止患肢冷、热敷,禁止在室内吸烟,防止寒冷及尼古丁刺激引起静脉收缩;观察患肢肿胀的程度、皮肤颜色、肢体温度、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每日定时测量双下肢同一平面的周长并记录。当皮肤颜色逐渐红润、肿胀逐渐消退时,说明缺血症状得到改善。

4.2 基础护理。保持床单位整洁,经常更换受压部位,使用气垫床;注意患者的保暖,防止室温过低致血管痉挛,室温宜保持在25℃左右;输液时尽量避免在下肢进行,静脉留置针72-96小时更换一次,穿刺部位发红时应重新穿刺;使用康惠儿透明贴保护静脉;可以选择颈内静脉置管及上肢静脉留置针。

4.3 出血的观察。溶栓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出血。溶栓治疗前,应了解患者有无出血性疾病病史,治疗中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如穿刺部位皮肤有瘀斑、齿龈出血、大小便常规化验潜血阳性等都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4.4 并发肺栓塞的护理。密切观察患者,如有突发的胸痛、咳嗽、咯血、呼吸困难、脉搏增快等表现,应考虑并发肺栓塞的可能,应立即报告医生,采取使患者平卧,避免深呼吸,同时吸氧,减少用力过度等一系列护理措施。

4.5 功能锻炼。患肢肿胀明显减轻、疼痛消失后可逐渐恢复肢体功能锻炼,适当按摩以增强肌肉收缩,加速静脉血液回流;能下床的患者应先站立后慢慢行走,注意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

5 疗效判断标准[4]

5.1 治愈。症状体征消失;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后肢体无肿胀;血管彩超检查:深静脉通畅且无返流。

5.2 好转。症状体征消失;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后肢体轻度肿胀;血管彩超检查:深静脉通畅但瓣膜功能被破坏,有轻~中度返流。

参考文献

[1] 林承怀,林庆喜.重型颅脑损伤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分析及预防.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1,16(1):45-46

[2] 宋平,李祖栋.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启示.实用护理杂志,1999,15(8):7-8

神经外科护理经验总结第3篇

【关键词】优质护理;普通护理;神经外科;满意的影响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036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538-02

在临床工作中,神经外科具有护理量大、护理要求高、专科性强等特点。因此在该科室中,医护人员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显得十分重要[1]。随着“以人为本”观念在科室中的应用,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次实验旨在对优质护理在神经外科的应用进行探究,并给出体会,具体实验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实验选取医院20l1年7月――2013年4月神经外科收治的178例患者作为实验人群,将他们随机分为实验组(89例)和对照组(89例)两组;包括95例男性患者,83例女性患者;患者的年龄处于19-75岁不等,平均年龄为45.5岁;患者的疾病情况为:脑外伤(77例)、脑血管意外(37例)、脑神经肿瘤(45例)、家族遗传病(19例);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

1.2.2实验组护理方法实验组患者给予优质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2.2.1调整工作模式,为患者提供不间断的护理工作对分层式的管理进行一定的调整,以扁平式管理进行替代;白天安排责任护士进行护理服务,并对护士进行分组,每组选定一位组长;夜晚安排双人值班,并对工作职责进行规定、严格执行。

1.2.2.2弹性值班,建立人性化的值班模式根据神经外科的具体情况,对之前的排班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采取APN值班模式:A班设定为8:00am-4:00pm;P班设定为4:00pm-12:00pm;N班设定为12:00pm-8:00am。

1.2.2.3组织进行“以人为本”服务理念的学习对相关护理人员进行定期教育,引导她们了解、学习并建立起正确的服务理念,并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贯彻到自身工作中来。

1.2.2.4一站式护理模式的开展建立“一站式”的护理模式,从患者入院治疗至康复出院均安排好相关工作人员对流程加以指导。

1.2.2.5加强基础护理工作医院应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技术方面的培训及考核,并设置奖励制度,以提高她们对基础护理工作的重视,鼓励她们提高基础护理工作的技能和水平。

1.2.2.6注重和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对于许多患者尤其是病症较重的患者,他们承担着来自疾病及外界的心理压力,这往往使他们产生较为消极的情绪。焦躁、恐惧等过激的状态不仅不利于疾病的治愈,更不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因此,医患人员应多同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向他们宣传基本的知识并帮助其建立正确的应对疾病的心态,这样有助于增强患者抵抗疾病的信息,并且有助于减少医患间的矛盾。

1.3评价护理三个月后,采取问卷形式对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进行调查。

1.4统计学分析利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X2检验,P

2结果

一段时间后,对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发现实验组患者及家属的总满意率为95.5%,对照组患者及家属的总满意率为80.9%;实验组患者及家属的总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及家属的总满意率(P

3讨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病患及家属对护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2]。随着“以人为本”理念在医院的传播,对护理工作质量和水平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优质护理包括尽可能满足病患的合理要求、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和联系、注重患者的心理健康等[3]。

本次实验旨在对优质护理在神经外科的应用进行探究,并给出体会。通过将医院20l1年7月――2013年4月神经外科收治的178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89例)和对照组(89例)两组;实验组应用优质护理,对照组给予普通护理;一段时间后,对两组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及比较后可以发现:实验组的患者及家属满意度情况为:满意(74例)、一般(11例)、不满意(4例);对照组的患者及家属满意度情况为:满意(48例)、一般(24例)、不满意(17例);实验组患者及家属的总满意率为95.5%,对照组患者及家属的总满意率为80.9%;实验组患者及家属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

参考文献

[1]杨绍彬.优质护理在胸心神经外科的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3(4):126.

神经外科护理经验总结第4篇

【关键词】 循证护理;神经外科;压疮;预防

作者单位:116021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神经外科(苗虹);第四六三医院神经外科(金丽丽) 压疮又被称为压力性溃疡,由于患者局部的组织受到外力持续性的压迫而出现神经营养方面的紊乱及血液循环方面的障碍,常常会出现皮下组织及皮肤的坏死[1]。我院神经外科采用循证护理的护理方法预防压疮,取得较好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6月至2011年8月于我院神经外科治疗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长期卧床。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循证护理组)67例,其中,男41例,女26例,年龄37~82岁;对照组(普通护理组)53例,其中,男31例,女22例,年龄38~85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首先,总结出导致长期卧床患者出现压疮的危险因素:全身因素有,营养不良、感觉丧失、组织灌注减少、体重、年龄等,局部因素有潮湿、摩擦力、剪切力及压力,以确立循证问题;根据总结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及护理干预。其次,根据文献记载制定出相应的护理方法,如,增强基础护理,定时对患者进行拍背翻身、变化;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介绍压疮的发病机理及压疮的危害,促使他们对压疮的预防工作足够重视;新入院的患者要综合评估压疮发生的危险性;严密观察压疮好发的部位,及时给予预防压疮的医疗用品。实验组实施此循证护理方法,对照组给予普通护理方法。

1.3 评价标准 综合两组神经外科患者褥疮的发生率及对护理的满意率来评价循证护理效果。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中所有统计到的有关数据都应用SPSS 18.0的软件包处理,主要检验方法为χ2检验,P

2 结果

2.1 压疮发生率比较 比较两组神经外科患者压疮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有2例出现了压疮,发生率为2.98%;对照组有10例出现了压疮,发生率为18.7%。两组患者褥疮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对护理的满意率比较 向两组发放调查问卷,统计患者对护理方法的满意率。结果实验组有66例患者表示满意护理工作,满意率为98.5%;对照组有42例患者对护理方法表示满意,满意率为79.2%。两组患者对护理方法的满意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压疮常常在久病卧床的患者当中出现,比如骨折、截瘫、长期昏迷及偏瘫的患者,患者由于年老体弱或者翻身不便就会在骨突(耳郭、足跟、骶尾、背部)部位出现压疮,不仅能增加住院时间、护理工作量,还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及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所以在久病卧床的患者当中,压疮的预防也是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护理工作者在护理工作当中有计划的、明确的、审慎的利用当前最先进的临床护理技术,使之与临床经验以及专业知识结合,根据患者的意愿在特定的疾病治疗过程中进行护理的方法称为循证护理[2]。循证护理主要是根据检索的文献为主要根据,将自觉及经验为主的护理习惯改变,要求在实际的护理实践当中做出对循证护理问题价值最大的分析决定[3]。这就要求不但善于用眼观察及用脑思考问题,还要用心护理病患,对规范护理工作者的工作方式及行为意义重大。同时循证护理方法还能够最大限度的将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需求满足,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对于缓解医患之间的紧张关系也有一定得作用。本实验主要是针对神经外科患者实施了预防压疮的循证护理方法,通过提前查找相关文献,总结压疮产生的主要诱因、原因、部位以及预防的方法,再结合护理的临床经验制定出一套适合神经外科患者的护理方法。实验结果证实,循证护理方法确实能够降低压疮的发病率,可以在神经外科护理中推广。

参 考 文 献

[1] 汤京云.康复护理程序对68例压疮患者的疗效影响.齐鲁护理杂志,2010,16(5):67.

神经外科护理经验总结第5篇

关键词:品管圈;神经外科;护理

品管圈(QCC)作为先进的科学管理模式,从实践出发,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其在临床管理中的价值广受认可[1-3]。神经外科所救治疾病多具有发病急、病情重的特点,而护理人员素质和水平对于临床疗效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如何改善神经外科护理人员水平、提高护理质量一直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就QCC在神经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2013年12月至2016年1月选取神经外科护理人员(除护士长)共24名,其中主管护师6名,护师8名,护士10名,均为女性,年龄19~38岁,平均(26±3)岁,在神经外科护理工作时间均超过12个月;文化程度:大专15名,本科9名。

1.2方法

于2014年12月份本溪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正式成立QCC管理领导组,并组织开展“神经外科优质护理”活动,小组成员共同分析总结临床护理中常见问题及原因,并制订改进方案,自2015年1月起实施QCC护理管理,具体方法如下。

1.2.1成立QCC管理组

由神经外科主任和护士长担任QCC管理组领导,科室全体护理人员共同参与(组员),以“神经外科优质护理”作为主题,按照明确主题、制订活动计划、讨论并总结现状、明确问题、分析原因、确定目标、制订对策、付诸实践及发现新问题、整改、验证以及改进对策共12个流程依次实施。

1.2.2分析现状、明确问题、分析原因

全体成员依据护理工作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发言,共同讨论并总结目前神经外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缺陷和弊端,确定神经外科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临床实践对所确定的问题进行深层次剖析,找出问题原因,经讨论分析,发现神经外科护理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护理人员业务水平偏低、护理工作繁重、继续教育缺乏以及管理方法欠妥。

1.2.3确定目标并制订对策

依据上述分析结果,确定护理工作阶段目标为全面改进护理质量,实施优质护理,并且根据所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制订改进策略,具体如下:①提高护理水平: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参与继续教育,在提高责任感的同时加强业务能力系统培训,通过理论再学习、实践操作模拟训练等全面提升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密切关注临床实践过程,发现薄弱环节及时进行强化学习。②全面护理: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在患者入院治疗期间给予科学化健康教育,帮助其了解并正确认识病情,同时积极进行心理疏导,尽可能实现身心共同健康;此外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运动、饮食等生活习惯,加强自我保健能力。③加强安全管理:通过增加防护装置、讲解安全注意事项、视频学习安全防范措施等提高患者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尽可能避免坠床、摔倒等不良事件发生。

1.2.4临床实践和整改

将新护理措施在临床工作中具体践行,并且跟踪监测应用效果,及时总结新问题和原因并制订改进措施,不断优化神经外科护理方案。

1.3观察指标

统计QCC管理实施前后1年内(QCC实施前为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QCC实施后为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全体护理人员考核结果、护理质量,同时比较QCC管理实施前后患者护理满意度变化。

1.3.1护理考核

24名护理人员均参加考核,考核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两部分,考核项目由神经外科科主任和本院全体护士长共同制订,满分均为100分。分数越高,考核成绩越好,表明护理能力越佳,70分以上视为达标。

1.3.2护理质量评价

由QCC领导组对于临床护理实践质量进行评价,包括安全质量(坠床、安全事故等)和工作质量(专业能力等)两部分,各项满分均为100分,分数越高,护理质量越好。

1.3.3护理满意度

采用我院全体中层临床干部共同参与制订的《护理工作调查表》进行评估,包括礼貌用语、态度、护理质量等多方面内容,满分100分,85分及以上为非常满意,75~84分为较满意,74分及以下为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较满意例数)/总例数×100%。该调查表由患者出院时以匿名方式填写,共发出1976份问卷(QCC前952份,QCC后1024份),收回1976份,回收率100.0%。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施QCC管理后,护理人员实践技能、理论知识、平均成绩考核结果评分及达标率均明显高于QCC实施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3讨论

神经外科护理经验总结第6篇

方法:由我院神经外科治疗的85例病人,分为对照和实验两个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实验组进行护理干预和细节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和治疗结果进行比对。

结果:实验组经过护理干预和细节护理后,患者的治疗效果、满意度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结论:护理干预和细节护理在神经外科护理治疗中作用较好,值得推广。

关键词:护理 干预 神经外科 细节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218-02

近年来,护理干预逐渐在临床治疗中凸显地位,不仅有助于患者疾病恢复,对于患者情绪以及生活方面均起到积极作用,明显改善病情,降低致残率以及患者治疗时身心的疼痛。此次我院提出研究将护理干预细节化与传统统一集中常规护理措施相比做研究方向,分体讨论细节化护理管理在神经外科护理中的应用以及相应对策,具体研究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调查在研究前所在神经外科患者在护理方面的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患者入院后护理前护士未能进行病史的详细询问。②护士在护理过程中技术不够娴熟,不注重无菌观念等细节操作,忽略基本环节,存在得过且过心态。③护理中患者未能悉心了解患者日常生活习惯以及家庭情况。我院在这次研究中选取于由神经外科收治的患者85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47例,平均年龄为(56.4±0.3)岁,随机分为43例对照组以及剩余42例实验组,对照组患者20例男性,23例为女性,平均年龄(54.4±0,6)岁;实验组患者42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为(57.4±0.8)岁。

1.2 细节护理方法。对照组给予统一集中化护理管理,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做好疾病相关检查,对患者基础疾病以及基本病史询问与记载,除危重患者给与相关药物或者手术等治疗外均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在集中化护理下加以细节化护理,对患者进行入院、诊治、出院、随诊等一系列观察治疗工作,并且将患者从不同病因、不同体质、不同诱因等方面分类进行单方面护理,配备优质医务工作者以及优质诊疗设备,做到不对任何细节遗漏,随诊期间更加注重患者疾病恢复以及生活方面存在的不良因素,给与相应询问与记录,加强医患之间心理沟通,减轻患者疾病的心里负担,用药严格悉心等细节护理。

1.3 疗效评价疗效标准。患者对于护理满意度评分以10分为满分,评分内容包括:病史资料采集、护理技术操作、医患沟通能力以及对患者细心照顾。各个项目分别为10分,最终计算平均满意度,对比两组患者满意度。其次,从护理中调查患者并发症与不良反应并进行打分,标准为0分:无任何不良反应;0~3分以下:1~2个不良反应,基本不影响生活;4~6分:2~3个不良反应,患者自感不适,尚能忍受;7~10分:患者出现3个以上的不良反应,患者有渐强烈的不适感,影响生活。总有效率=(总病例-复发病例)/总病例×100%。

1.4 统计方法。本实验所有统计学计算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完成。各组间差异比较采用方差分析X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对护理干预的评分。神经外科的两组患者在不同护理干预下,由医务人员记录患者对整个护理过程中病史采集、护理技能、沟通能力、细心照顾等方面进行满意度调查,并分析平均满意度,见表1。

3 讨论

加强护士常规护理技能,提高护士细节护理能力,普遍增强护理在的重要性成为当今医疗界一个重要环节。细节化护理要求护理过程中要认真执行三查八对原则,严格要求自己,避免盲目粗心,扎实专业知识以及熟练专业操作技能。这次神经外科护理中将护理计划细节化,提高对患者病史采集、护理技能、医患沟通等方面的能力,使得研究有所发现。实验组患者经细节化护理治疗满意度(9.2±0.4)分,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2.8%,明显高于对照组79.1%。故认为细节化护理管理在神经外科护理中具有重要应用意义,值得临床中广泛宣传与应用。

参考文献

神经外科护理经验总结第7篇

【关键词】神经外科;个性化护理;护理效果;并发症

384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310-01

神经外科疾病属于一种突发疾病,这种疾病临床上除了需要积极的治疗外,更需要医护人员的精心的护理。因此,在对神经外科疾病患者进行护理过程中,更应注重个性化护理服务。医护人员要对患者进行有目的的指导,从而使得患者能够自我管理,从而降低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及其住院时间。为了探讨临床上医护人员对神经外科疾病患者采用个性化护理的临床效果。对我院自2012年l2月至2013年12月接受治疗的60例神经外科疾病患者入院资料进行分析,现在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神经外科疾病患者入院资料进行分析,医护人员根据患者治疗时间(单日、双日)将其分为两组,每组有30例患者。本次实验中,共有男性患者37名,女性患者23例,患者年龄在36-85岁,他们的平均年龄为51.4±1.5岁。这些患者均符合神经外科临床诊断标准。两组患者的年龄、入院时间病情等方面医护人员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这些指标间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患者护理方法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如患者的心肺功能、体温等。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方式进行护理,实验组患者采用个性化护理进行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如下:①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对患者热情接待,并向患者介绍医院的情况、患者患病情况以及即将采取的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并希望得到患者同意和支持。②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可以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减轻患者的疼痛。③医护人员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神经外科相关疾病知识,让他们对这些疾病有所了解,并向他们分发卡通小卡片,从而有利于与患者以及家长拉近距离。④患者出院后,医护人员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对患者家属进行指导,让患者食用一些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物,并让患者进行必要的身体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

1.3统计学处理方法实验中,医护人员对患者检查过程中搜集和记录的数据利用SPSS13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然后医护人员再对这些数据采用t方法进行检验,实验结果采用x2表示。

2结果

对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神经外科疾病患者入院资料进行分析。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护理,实验组患者采用个性化护理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等指标。实验中,医护人员对两组患者护理15天,实验组患者中有15例患者护理效果较好,患者基本痊愈;10例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3例患者与入院前相比有所改善,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5%),实验组患者满意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患者;实验组患者住院天数(23.5±1.2)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36.5±1.5),且患者治疗后实验组患者复发率为13.33%,低于对照组患者。

3讨论

神经外科疾病在临床上比较常见,这些疾病发病机制比较复杂,诱因也比较多。患者发病时多伴随着发烧、头痛等症状,给患者生活和健康带来很大痛苦。而个性化护理是针对不同疾病的患者提供的有针对性的护理模式,它能够为患者提供温馨、舒适、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对患者奉献真情实感,具体如下:

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要为患者提供美好的环境,拉近护患距离。为患者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住院环境;医护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要尽量给患者以微笑、热情、耐心护理,让患者能够感受到医护人员的一份爱,从而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此外,医护人员可以使用个性化护理对患者进行干预如:音乐疗法、分心法等转移患者注意力。患者出院后,医护人员要加强对患者饮食和运动指导。本次实验中实验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5%);实验组患者住院天数(23.5±1.2)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36.5±1.5),且患者治疗后实验组患者复发率为13.33%,低于对照组患者。

就我个人而言,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个性化护理时,必须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准确把握神经外科中的一些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发病后的一些临床表现和体征等。此外,我们还应该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工作热情,能够根据患者的性格特点、饮食习惯等制定适合患者的个性化的护理模式。

综上所述,临床上,医护人员对神经外科疾病患者采用个性化护理效果较好,能够有效的减轻患者痛苦,减少患者治疗后的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金世龙,顾红光,黄和平.医学生临床实习阶段医患沟通能力培养[J].华夏医学,2010,3(18):471-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