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神经内科科室管理(合集7篇)

时间:2023-06-30 15:47:04
神经内科科室管理

神经内科科室管理第1篇

【关键词】  神经内科 监护室 风险 管理

护理风险是指医院因病人在护理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1]神经内科监护室(NICU)收治的病人都是病情危重的神经系统病变的患者,多数病人有意识障碍、肢体功能障碍、小便功能障碍、语言沟通障碍等。而NICU护士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高强度工作状态,容易发生护理风险事件。NICU实行封闭式管理,护理人员如何在病人病情复杂、无患方监督的情况下做到慎独、避免护理风险的发生、保证护理质量护理安全,是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

1 NICU常见的护理风险事件

1.1 护士的专业能力不强 护士专业理论及基础知识欠缺,对危重病人病情的评估能力差,预见性护理能力不足,慎独精神不强,对抢救仪器、设备的使用不熟练等均可导致护士发现病人病情变化推迟,不能进行深入地观察及分析,不能及时报告医生,延误治疗抢救时机,造成不良后果。

1.2 护理文书记录缺陷

护理文书是证明医疗护理行为的重要法律依据,在NICU中,护士对病人的病情判断不准确,护理记录医护不一致,记录不及时,缺乏连续性,对病情的记录不准确等降低了护理文书的法律效力。

1.3 医嘱执行不规范

包括医生开具医嘱和护士执行医嘱不规范两方面。监护室医生常常出现未抢救病人而下达口头医嘱,而护士照样执行口头医嘱。在抢救病人时医生下达口头医嘱,护士执行时未严格按照医嘱执行制度要求做到“听、问、看、补”,导致医嘱执行错误。

1.4 缺乏有效的沟通

NICU实行的是封闭式无陪护管理,多数病人有意识语言障碍, 病人病情复杂危重,家属对病人病情担心,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情绪,护士如不能与病人、家属耐心、细致的交流,容易引发纠纷。

1.5 非计划性拔管

ICU病人的监护仪多,身上的管道多,各种管道可能出现意脱管,在胃管、气管导管、静脉置管、导尿管、引流管中,以气管导管脱至体外或自动拔除的风险最大[2]。主要原因有病人意识不清、约束不到位、置管不适、固定方法欠妥、健康教育不到位、医护操作不当等。气管内插管在意外拔管后8h内重插管有88%,快速重建人工气道,再实施机械通气,可降低死亡的危险性,但仍可能发生重要器官的受损,以至功能衰竭[3] 。

1.6 误吸返流

NICU病人多数存在意识障碍、吞咽功能障碍,为保证营养供给,常需留置胃管予鼻饲饮食,但留置胃管护理不当易导致胃液返流误吸。大多数误吸发生在吞咽反射减弱的病人,特别是老年及昏迷病人。

2 护理风险管理

2.1 严格NICU护士准入制度,合理排班

新进NICU工作的护士应进行规范化培训后,掌握常见疾病的观察要点、危重病人抢救技术、各种仪器使用方法,进行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NICU病人病情重、病情变化快,护士工作量大,护士长排班时要根据工作量,实行弹性排班,注意护士新老搭配,合理安排护士休息。

2.2 加强护理文书书写的学习

根据护理文书统一书写要求,可制定适合本病区的标准化格式化护理记录单,拟定重点记录内容,防止漏记、少记并减少护士花在护理记录上的时间,把时间还给病人,以利于更好地观察病人病情。加强与医生的沟通,减少医护不一致的现象发生。护士长及责任组长每天检查危重病人的护理记录,确保护理记录及时、真实准确、完整,保证护理记录的质量。

2.3 严格执行医嘱制度

护士应严格执行医嘱制度,执行医嘱前认真查对,非抢救或手术进行中等特殊情况不得开具和执行口头医嘱,在可下达口头医嘱时,护士必须严格按照医嘱执行制度要求做到“听、问、看、补”,以防止医嘱执行中出现差错。

2.4 提高沟通技巧,加强环节质控

2.4.1 对沟通有困难的病人,如失语、气管插管、言语不清等病人要耐心细致、主动询问病人,可通过写字板、图画等方式进行交流。

2.4.2 加强与病人家属的沟通。病人入院时详细与家属交待入住监护室的各项规章制度,每天探视时间充分与家属沟通,向家属进行疾病健康教育,让家属了解病人的病情,减轻家属的不安情绪,使其配合医疗护理工作。

2.4.3 加强与医生的沟通,每天晨交班与医生一起床旁查看病人,评估病人病情,杜绝对病情描述医护不一致现象。

2.5 制定风险防范预案、减少非计划性拔管

对意识不清、留置管道的病人要有预见性护理,评估意外拔管等的危险因素,如病人的意识状态、管道固定情况、约束是否到位等,选择适当有效的管道固定和约束方法,定时检查,对意识清楚的病人做好心理护理,提高病人对疾病的认知能力,积极配合治疗护理。

2.6 避免误吸的发生

评估病人的意识状态、吞咽功能等,意识清楚的病人抬高床头呈坐位进食,有吞咽困难、意识不清的病人留置胃管鼻饲饮食,胃管注食前确定管道位置正确,抬高床头至少30°,鼻饲前后30分钟尽量不吸痰,以防止呕吐及返流发生。

神经内科监护室病人病情重,意识障碍病人多,病情变化快,只有加强护士本身的业务素质的提高,科学制度化管理,强调精细护理、预见性护理,护士有强烈的慎独精神,才能将NICU的护理工作质量提高,有效地规避护理风险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晓惠.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5.

[2]钱淑清.ICU病人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分析与护理防范[J]1.护理研究,2005.

神经内科科室管理第2篇

作者:吴 绘 韩晨光 王佐妤 作者单位:300162天津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外科 300000天津武警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

【关键词】神经内外科 病区管理 模式

【摘要】 目的 探讨神经内外科病区管理模式。 方法 调整优化病房布局科主任、护士长,狠抓医疗服务质量。 结果 通过研究神经内外科病区管理模式转变前后工作成效的变化,分析病区管理在医疗质量管理中的重要性。 结论 各临床科室应根据专业特点并结合实际情况,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病区管理模式,以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其医疗质量管理水平。

exploratory studying of ward management pattern on department of neurologic internal medicine and neurosurgery wu hui,han chenguang,wang zuoyu

department of neurologic medicine and neurosurgerry,affiliated hospital of

armed police medical collgeg,tianjin300162.

【abstract】 by studying the change about effect on transforming the ward management pattern about department of neurologic internal medicine and neurosurgery,the importance of ward management for medical quality management is analyzed and pointed deeply and thoroughly.in order to raise the medical quality management level in clinical prac-tice,the clinical department should probe into a rational ward management pattern according to its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actual conditions.

【key words】 department of neurologic internal medicine and neurosurgery ward management pattern

临床科室的质量管理是医院质量管理系统工程中最重要环节之一,而临床科室的病区管理是质量管理的核心。神经内外科不同于一般临床科室,其危重症患者所占比例相对较大,护理要求专业性强是其特点 [1~3] 。我院神经内外科在病区管理方面敢于创新、勇于开拓,迅速由过去的传统管理模式向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管理模式转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其病区管理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调整、优化病房布局

神经内外科病房在1年前曾是医院的一个普通病区,床位设置40张,主要包括普通病房(含急救室)和特需病房。收治患者主要是病情相对稳定的脑血管疾病(以脑梗塞、脑出血为主)及少数颅脑创伤患者,病种相对单一,科室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在天津地区的影响力不大。为扭转当时的不利局面,从2004年4月开始,科主任对神经内外科病房布局进行调整,建立了用于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专业化重症监护病房(即神经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使危重症患者的住院数量和抢救质量有了显著性提高,形成了重症监护病房、特需病房、普通病房三位一体的初期病区布局新模式。针对住院患者特别是颅脑创伤患者日益增多的现状,结合神经病学科的专业特点,从2004年8月开始,科主任对神经内外科病房布局进行了优化,在原病房布局的基础上增设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亚低温治疗中心(mhtc)以及康复病房,从而形成了亚低温治疗中心、重症监护病房、特需病房、普通病房和康复病房五位一体的病区布局新模式,床位扩展至80张。

2 科主任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放在科室管理的首位

努力达到“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的技术建设目标,完成医院赋予科室的各项任务,为医院“两个效益”的提高尽最大可能贡献力量是科室管理的制高点。基于此,神经内外科主任针对临床科室工作具有科学性、实践性、规范性、协作性、个体性和服务性的特点,制定了较为完善的科室管理方案,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放在科室管理的首位。

2.1 不断强化质量意识 质量是临床科室建设永恒的主题。神经内外科主任始终将医疗质量作为衡量科室水平的首要标准,把医疗质量管理作为科室的中心任务常抓不懈。科室制定了各项工作的质量标准与诊疗常规,作为做好临床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和医疗服务的准则,从而保证了各项工作的质量。每月上旬召开科室质量分析会时,科主任将医疗质量作为重点内容进行分析、讲评,不断强化全科人员医疗工作的“中心意识”和“质量意识”。同时,针对颅脑创伤患者相对较多、病情相对较重的专业特点,科主任进行经常性的质量教育,教育全体科室人员以质量为本,视质量为科室的生命。

2.2 明确学科建设方向,尽快形成技术特色 特色是学科的立足之本。一个学科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影响取决于是否具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一个学科若要在本专业领域内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必须拥有自己的杀手锏。这既代表科室的学术地位与学术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医疗质量。没有优势特色技术,医疗质量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鉴于此,神经内外科根据学科带头人的业务专长形成三大技术特色,一是亚低温治疗重症颅脑创伤,二是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脑血管疾病后遗症,三是开展脑血管疾病介入性检查与治疗。实践证明,三个亚专业的划分与发展,在明确科室学科建设方向的同时,使医疗服务质量产生了质的飞跃,三大技术特色树立了科室的社会地位。

2.3 狠抓规章制度建设 科主任根据医院的总体要求,在全面落实共同制度的前提下,对有关规章制度进行了分解、细化。同时,针对神经内外科的工作特点、人员情况和薄弱环节,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规定和要求,形成了一整套目标明确、要求明确、责任明确、奖罚明确、操作性强的科室规章制度体系。运行两个月后,各项常规工作步入程序化,日常管理走向制度化,技术操作趋于规范化,建立其对本科室的全部工作、全部环节、全体人员进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定量为主的综合考核和控制之管理模式。

2.4 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科主任将衡量科室工作的标尺定位在患者满意不满意、方便不方便、就医环境好不好、医疗质量高不高四个方面。为满足病人合理的要求和利益,神经内外科把“以病人为中心”的口号真正落实到每个医务人员的具体工作中,以保护患者的利益,相应地科室服务质量和社会信誉得以提高,从而吸引了大批患者就诊。

2.5 “医疗”为中心,医教研协调发展 科室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依赖于医疗、教学、科研三方面整体推进与协调发展。神经内外科一方面重点抓好基础医疗质量和特色技术,一方面妥善处理基础与临床、医疗与科研的关系。科研和教学工作紧密结合临床、依靠临床,充分发挥神经内外科临床工作的优势,以临床一线为基地,围绕临床搞科研。同时,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培养不同层次医师的科研意识,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科室的学术水平。

3 护士长狠抓护理质量管理

病房管理体现了医院质量管理水平,体现了护理质量管理水平。病房管理是医院管理水平的浓缩,是护士长管理能力高低的表现。神经内外科护士长用现代护理质量标准要求科室护理队伍,重点加强全过程护理质量控制、技术操作质量控制、病情观察质量控制、经济效益质量控制等四个方面。同时,护士长做好日常病房秩序和病房卫生的管理,从而为患者营造了一个整洁、温馨、安全、有序的病房环境,并为医务人员工作效率的提高提供了重要条件。针对神经内外科危重症患者较多的专业特点,护士长重点抓好nicu和mhtc的护理质量管理,采取多项有效措施提高护理水平,杜绝了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

4 病区管理工作成效评价 见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新的病区管理模式下,神经内外科 的住院患者数量持续攀升,病种范围逐渐扩大,科室人才梯队建设步入正轨,医疗状况明显改观。由于2004年9~12月神经内外科的危重症患者例数平均每日维持在15~20人左右,人均费用和日均费用相应上升。受危重症患者增多因素影响,床位周转次数较先前有所降低,但随着科室管理水平的不断改善以及科室医疗服务质量的稳步提高,科室的住院收容与医疗收入大幅度增加。

表1 不同时期医疗状况对比(略)

5 分析

神经内外科病区管理模式转变后的工作成效充分说明,科主任和护士长的科室管理(特别是病区管理)模式选择是科室质量管理的基石与后盾。各临床科室应根据专业特点并结合实际情况,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科室管理思路并付诸实施,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其质量管理水平,争取在较短时间内形成良好的科室人才梯队,其医疗、护理质量方可在良性循环中呈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negri m,martignoni a,baccheschi j,et al.management of stroke in a ward of internal medicine.limits and prospects.recenti prog med,2004,95(3):137-143.

2 ziai wc,varelas pn,zeger sl,et al.neurologic intensive care re-source use after brain tumor surgery:an analysis of indications and al-ternative strategies.crit care med,2003,31(12):2782-2787.

神经内科科室管理第3篇

作者:吴 绘 韩晨光 王佐妤 作者单位:300162天津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外科 300000天津武警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

【关键词】神经内外科 病区管理 模式

【摘要】 目的 探讨神经内外科病区管理模式。 方法 调整优化病房布局科主任、护士长,狠抓医疗服务质量。 结果 通过研究神经内外科病区管理模式转变前后工作成效的变化,分析病区管理在医疗质量管理中的重要性。 结论 各临床科室应根据专业特点并结合实际情况,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病区管理模式,以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其医疗质量管理水平。

exploratory studying of ward management pattern on department of neurologic internal medicine and neurosurgery wu hui,han chenguang,wang zuoyu

department of neurologic medicine and neurosurgerry,affiliated hospital of

armed police medical collgeg,tianjin300162.

【abstract】 by studying the change about effect on transforming the ward management pattern about department of neurologic internal medicine and neurosurgery,the importance of ward management for medical quality management is analyzed and pointed deeply and thoroughly.in order to raise the medical quality management level in clinical prac-tice,the clinical department should probe into a rational ward management pattern according to its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actual conditions.

【key words】 department of neurologic internal medicine and neurosurgery ward management pattern

临床科室的质量管理是医院质量管理系统工程中最重要环节之一,而临床科室的病区管理是质量管理的核心。神经内外科不同于一般临床科室,其危重症患者所占比例相对较大,护理要求专业性强是其特点 [1~3] 。我院神经内外科在病区管理方面敢于创新、勇于开拓,迅速由过去的传统管理模式向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管理模式转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其病区管理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调整、优化病房布局

神经内外科病房在1年前曾是医院的一个普通病区,床位设置40张,主要包括普通病房(含急救室)和特需病房。收治患者主要是病情相对稳定的脑血管疾病(以脑梗塞、脑出血为主)及少数颅脑创伤患者,病种相对单一,科室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在天津地区的影响力不大。为扭转当时的不利局面,从2004年4月开始,科主任对神经内外科病房布局进行调整,建立了用于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专业化重症监护病房(即神经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使危重症患者的住院数量和抢救质量有了显著性提高,形成了重症监护病房、特需病房、普通病房三位一体的初期病区布局新模式。针对住院患者特别是颅脑创伤患者日益增多的现状,结合神经病学科的专业特点,从2004年8月开始,科主任对神经内外科病房布局进行了优化,在原病房布局的基础上增设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亚低温治疗中心(mhtc)以及康复病房,从而形成了亚低温治疗中心、重症监护病房、特需病房、普通病房和康复病房五位一体的病区布局新模式,床位扩展至80张。

2 科主任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放在科室管理的首位

努力达到“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的技术建设目标,完成医院赋予科室的各项任务,为医院“两个效益”的提高尽最大可能贡献力量是科室管理的制高点。基于此,神经内外科主任针对临床科室工作具有科学性、实践性、规范性、协作性、个体性和服务性的特点,制定了较为完善的科室管理方案,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放在科室管理的首位。

2.1 不断强化质量意识 质量是临床科室建设永恒的主题。神经内外科主任始终将医疗质量作为衡量科室水平的首要标准,把医疗质量管理作为科室的中心任务常抓不懈。科室制定了各项工作的质量标准与诊疗常规,作为做好临床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和医疗服务的准则,从而保证了各项工作的质量。每月上旬召开科室质量分析会时,科主任将医疗质量作为重点内容进行分析、讲评,不断强化全科人员医疗工作的“中心意识”和“质量意识”。同时,针对颅脑创伤患者相对较多、病情相对较重的专业特点,科主任进行经常性的质量教育,教育全体科室人员以质量为本,视质量为科室的生命。

2.2 明确学科建设方向,尽快形成技术特色 特色是学科的立足之本。一个学科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影响取决于是否具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一个学科若要在本专业领域内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必须拥有自己的杀手锏。这既代表科室的学术地位与学术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医疗质量。没有优势特色技术,医疗质量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鉴于此,神经内外科根据学科带头人的业务专长形成三大技术特色,一是亚低温治疗重症颅脑创伤,二是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脑血管疾病后遗症,三是开展脑血管疾病介入性检查与治疗。实践证明,三个亚专业的划分与发展,在明确科室学科建设方向的同时,使医疗服务质量产生了质的飞跃,三大技术特色树立了科室的社会地位。

2.3 狠抓规章制度建设 科主任根据医院的总体要求,在全面落实共同制度的前提下,对有关规章制度进行了分解、细化。同时,针对神经内外科的工作特点、人员情况和薄弱环节,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规定和要求,形成了一整套目标明确、要求明确、责任明确、奖罚明确、操作性强的科室规章制度体系。运行两个月后,各项常规工作步入程序化,日常管理走向制度化,技术操作趋于规范化,建立其对本科室的全部工作、全部环节、全体人员进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定量为主的综合考核和控制之管理模式。

2.4 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科主任将衡量科室工作的标尺定位在患者满意不满意、方便不方便、就医环境好不好、医疗质量高不高四个方面。为满足病人合理的要求和利益,神经内外科把“以病人为中心”的口号真正落实到每个医务人员的具体工作中,以保护患者的利益,相应地科室服务质量和社会信誉得以提高,从而吸引了大批患者就诊。

2.5 “医疗”为中心,医教研协调发展 科室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依赖于医疗、教学、科研三方面整体推进与协调发展。神经内外科一方面重点抓好基础医疗质量和特色技术,一方面妥善处理基础与临床、医疗与科研的关系。科研和教学工作紧密结合临床、依靠临床,充分发挥神经内外科临床工作的优势,以临床一线为基地,围绕临床搞科研。同时,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培养不同层次医师的科研意识,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科室的学术水平。

3 护士长狠抓护理质量管理

病房管理体现了医院质量管理水平,体现了护理质量管理水平。病房管理是医院管理水平的浓缩,是护士长管理能力高低的表现。神经内外科护士长用现代护理质量标准要求科室护理队伍,重点加强全过程护理质量控制、技术操作质量控制、病情观察质量控制、经济效益质量控制等四个方面。同时,护士长做好日常病房秩序和病房卫生的管理,从而为患者营造了一个整洁、温馨、安全、有序的病房环境,并为医务人员工作效率的提高提供了重要条件。针对神经内外科危重症患者较多的专业特点,护士长重点抓好nicu和mhtc的护理质量管理,采取多项有效措施提高护理水平,杜绝了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

4 病区管理工作成效评价 见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新的病区管理模式下,神经内外科 的住院患者数量持续攀升,病种范围逐渐扩大,科室人才梯队建设步入正轨,医疗状况明显改观。由于2004年9~12月神经内外科的危重症患者例数平均每日维持在15~20人左右,人均费用和日均费用相应上升。受危重症患者增多因素影响,床位周转次数较先前有所降低,但随着科室管理水平的不断改善以及科室医疗服务质量的稳步提高,科室的住院收容与医疗收入大幅度增加。

表1 不同时期医疗状况对比(略)

5 分析

神经内外科病区管理模式转变后的工作成效充分说明,科主任和护士长的科室管理(特别是病区管理)模式选择是科室质量管理的基石与后盾。各临床科室应根据专业特点并结合实际情况,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科室管理思路并付诸实施,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其质量管理水平,争取在较短时间内形成良好的科室人才梯队,其医疗、护理质量方可在良性循环中呈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negri m,martignoni a,baccheschi j,et al.management of stroke in a ward of internal medicine.limits and prospects.recenti prog med,2004,95(3):137-143.

2 ziai wc,varelas pn,zeger sl,et al.neurologic intensive care re-source use after brain tumor surgery:an analysis of indications and al-ternative strategies.crit care med,2003,31(12):2782-2787.

神经内科科室管理第4篇

人才与设备齐头并进

历经八年发展征程,天津市西青医院神经外科科室初具规模。于2013年下旬始,神经内科正式从大内科分离出来。2014年年初,神经内外科正式整合,并进行统一管理,成为天津市西青医院脑系科。目前中心开放床位数90张,拥有独立NICU,开放床位数11张。

作为医院重点建设学科,科室一直把人才培养作为首位,根据科室专业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委派年轻骨干外出进修学习,加快了新业务新技术的应用,同时也促进科室整体发展。定期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来院授课,提高了科室人员的专业水平,同时也打造了科室核心竞争力。在神经外科科室内部,定期开展业务学习,轮流准备专业课件,定期召集科室人员互通有无、信息共享,就临床上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头脑风暴,快速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案。

目前科室人员梯队齐备,拥有正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5名,高年资住院医师6名,低年资住院医师6名,中心拥有硕士3名,攻读在职研究生6名,多数医师拥有环湖医院及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进修学习经历。经过数年人才培养建设,如今的神经外科已经拥有了一支技术能力强、工作热情高、服务意识好、学习气氛浓的团队。

战士无兵器不敢言战,同样,先进医疗设备的应用能够辅助医务人员正常开展医疗诊治工作,精确判断患者病情,以作出准确的医疗方案。神经外科科室自筹建以来,多方引进先进医疗设备,如脑功能监测治疗仪、颅内压监测仪、血管内降温仪、凝血功能监测仪、立体定向仪等。基于高端设备的完善,目前神经外科科室已经成为一个拥有自己ICU病房,可广泛承接颅脑方面各种病人进行直接手术及介入治疗的区域龙头科室,在脑系科疾病患者的救助能力方面已经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颅脑疾病患者的福星

天津市西青医院脑系科之所以被区域人民所信赖,除却拥有专业的技术人员及先进的医疗器械之外,还源于赵理乐的个人魅力。高超的医术,救死扶伤的医德,可以说是颅脑疾病患者的福星。

1986年,赵理乐毕业于天津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即在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从事临床科研工作二十余载,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其中,参与各种开颅手术4000余例,荣获天津市科技成果2项,同时著书立说,为青年医务工作者答疑解惑。他在颅脑肿病、颅脑创伤、脑血疾病的手术和介入治疗、脊髓疾病的治疗方面有较深的造诣。特别是在较复杂的颅脑肿病诊治方面、重型颅脑创伤的救治方面,在脑出血性疾病的开颅手术、微创和介入治疗方面、脑梗死患者的手术及介入治疗方面,脑缺血(头晕、TIA)患者的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等方面持有独到见解,其治疗效果也得到广大患者的高度评价。

近年,他带领科室小组成员完成“经额穿刺治疗颅内深部血肿临床疗效”的研究,获天津市西青区科学进步奖。数年来持续引入多项新技术,填补了西青区卫生系统的技术空白,同时也提高了科室整体医疗水平。

对待患者,赵理乐始终坚持以患者利益为先。在患者护理方面,落实责任制,深化优质服务内涵,打破固有两个科室的概念,整合成一个科室,要求护理人员均需接触神经重症患者的整体护理工作,提高护理工作的全面性与及时性。

自执掌神经外科科室的筹建工作以来,赵理乐副院长便一心扑在了他热爱的医疗前线工作上。几十年的临床经验,也让他更加娴熟地操纵手术刀,为广大颅脑疾病患者减轻伤痛,迎来更加美好的人生。正是基于内心深处埋藏的强烈的救人理念,让他时刻为患者着想,在生理上少受痛苦,在经济上少花费。短短数年间,他就拥有了无数“粉丝”,并享誉盛名。

建设天津市西青区龙头科室

任何一个科室的建设与完善,都是道阻且长。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及区域内神经疾病患者的需求,神经外科虽然在过去的几年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得到了广泛认可,但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仍然需要不断满足区域人民对先进治疗手段的渴望而不断前行,可谓任重道远。

目前,神经外科主要诊治项目集中在脑血管病、颅脑肿瘤、脊髓疾病及脑系科其他疾病。具体来讲,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脑出血、动静脉瘘等出血性疾病,脑梗塞、脑血管狭窄等缺血性疾病的开颅手术及血管内介入治疗;重型颅脑损伤造成颅内出血的开颅手术,复杂、多发颅骨骨折的整复手术,严重颅脑损伤后恢复治疗、理疗;脊髓占位性疾病(脊髓内外肿瘤、血管病、出血、炎症),脊髓外伤等;脑积水,颅骨缺损,先天畸形等的手术治疗。但离建设天津市西青区龙头科室的目标尚有差距,为此,医院多措并举,为科室今后的长远发展谋局。

在科研方面,针对动静脉溶栓工作开展远程医疗,并以此为基础带动远程医疗中心的全面发展;利用术中电生理监测和手术器械等设备开展颈动脉内膜剥脱和血管吻合工作;开展继续教育学习及科内业务学习交流会,并在今年开始担负医学院实习生教学任务;大力开展临床科研,依托科室建立显微操作培训基地,购进手术显微镜、显微操作器械、冷光源头灯、尸头及实验大鼠等,进行神经解剖练习及微血管缝合练习,为西青区引进和开发了新项目,同时也促进了科室整体医疗水平的提高。

在新技术的拓展方面,在2013年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神经介入诊疗技术,在出血性脑血管病及缺血性脑血管病方面开展大量临床工作,为今后该技术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开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建立卒中绿色通道,缩短院内延迟,为临床赢取治疗时间。另外,重点培养显微血管外科,包括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技术及颅内、外血管搭桥技术,颅内立体定向技术,功能神经外科技术,如脑电、肌电及术中电生理等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拓展了医疗救助范围,为颅脑疾病患者的诊治提供了新场所。

在提高医疗质量方面,通过死亡病例、疑难病例、危急值的管理等把责任分配到人,降低医疗事故发生率。建立医院评审制度,规范工作流程,提高医务人员的现场执行力。

神经内科科室管理第5篇

翻开李龙宣的简历,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医学专家的成长轨迹:生于上世纪70年代,李龙宣对医学一直情有独钟。2003年6月,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分配至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从事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被聘为神经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期间,曾在北京天坛医院和广州珠江医院介入中心进修学习,并参加中国血管神经病学专业培训。2006年10月至2010年4月,先后在美国密州堪萨斯城VA医学中心及加州Scripps研究院完成博士后工作,师从美国神经变性疾病专家William Suo博士和血管神经病学专家Richard Milner博士。2010年4月,李龙宣回国工作。现任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科主任、广东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神经病学教研室主任、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是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第四批培养对象、广东省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第三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广东省康复医学会神经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湛江市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等。同时,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NRR)》等杂志审稿人。

以踏实付出,为医学发展服务,为患者健康服务,李龙宣一直在努力。

情倾科研与临床

科研与临床是优秀医生的阵地,只有刻苦专研,才能获得向上的动力;只有精湛的医术,才能救患者于病痛之中。长期以来,李龙宣教授一直在科研和临床领域精耕细作,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学医从医多年,李龙宣教授在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定性诊断以及疑难危重病例的治疗与抢救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尤其在脑血管疾病(中风)、神经变性疾病、颅内占位性病变、锥体外系疾病的诊治方面有深入的领会。科研方面,熟练掌握了多种分子生物学和神经科学实验技术。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留学人员回国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6项,在《JCereb Blood FlowMetab》、《Glia》、《JBiol Chem》、《Exp Neurol》等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33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4篇,第一作者论文累积影响因子逾30分。

近日,李龙宣教授又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经过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脑内血管发生机制的长期研究,他发现脑缺血缺氧后,纤维素连接蛋白的两种关键受体-整合素5β1和Vβ3有促进内皮细胞增殖介导新生血管生成的能力,并发现是5β1而不是Vβ3对缺血缺氧后的脑内血管新生起关键调节作用。部分研究成果发表在《JCereb BloodFlow Metab》、《Glia》和《Exp Neurol》等期刊上。这一原创性研究工作部分阐明了卒中后内源性血管新生机制。另外,他还发现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5(GRK5)缺陷在早期阿尔茨海默病(AD)发病机制中具有潜在作用。共同提出了GRK5基因缺陷鼠海马内肿胀轴突丛是AD早期的病理改变;发现并报道了GRK5缺陷可加剧转人类β淀粉样肽前体蛋白基因鼠脑内的病理损害及其分子机制。在科研领域,李龙宣教授的道路已经愈走愈宽。

科室建设露锋芒

由于出色的科研和临床表现,2010年6月,李龙宣受命担任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科副主任,2011年6月,任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科主任,2012年12月,被任命为广东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神经病学教研室主任。自上任以来,在广东医学院副院长、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神经科学科带头人赵斌教授的大力支持与指导下,李龙宣积极带领科室奋力前行,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科于1971年由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南下湛江的郑丕舜教授组建,经历了巫志明主任(中山医学院)、邢永前主任(广东医学院)及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和42年的历史沉淀,尤其是在前任主任赵斌教授(西安医学院)带领下,科室人才队伍、学科水平实现了跨越发展,现已成为粤西及环北部湾地区规模最大的神经疾病诊治中心之一。

作为现任神经科主任,李龙宣教授倍感压力,如何带领科室继续发展是他一直最关切的问题。他没有满足科室目前的地位与现状,清醒地认识到科室与国内一流医院部级重点学科(专科)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为了缩短这种差距,他紧跟国内国际时展的步伐在科内先后成立了溶栓治疗小组、临床技能培训管理小组、医疗质量控制管理小组,积极推广脑血管病分层诊断与规范治疗,与广东医学院-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跨组学基因检测实验室合作,开展了神经疾病基因诊断项目。2012年科室年动、静脉及多模式联合溶栓病例总数由2010年的45例上升至95例,年门诊服务量由2010年的3.5万人次上升至4.3万人次,年住院患者由2010年2137人次上升至3227人次。目前科室已经形成了规范的脑血管病综合评估、超早期溶栓治疗及介入诊疗体系,是粤西地区脑血管病预防、诊疗及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已批准列入国家卒中筛查与预防控制基地。

除繁重的临床工作外,神经科还承担着广东医学院本科生、研究生的神经病学和神经生物学技术等课程的教学任务。建科40多年来,培养了一万多名临床医学本科生,12年共培养硕士研究生75名、博士研究生5名、博士后5名,科室还先后选送6名医生到美国、日本攻读博士学位或从事博士后研究,3名护士到美国和香港学习新技术、新项目。为增强学生的交流能力,李龙宣积极倡导创建了研究生英语学术沙龙,深受学生欢迎,取得了切实的效果。2012年还申报了广东省研究生示范课程建设项目,并建立了相关的学习网站。

学科发展一直是科室建设的重头戏。早在2009年,科室就成为广东医学院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重点建设学科,同年成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10年开始与暨南大学联合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同年通过国家评审成为神经科专科医师培训基地。2011和2012年,李龙宣作为主要执笔人和答辩专家之一,分别成功申报了“广东省‘十二五’神经变性疾病与衰老研究医学重点实验室”、“广东省衰老相关心脑疾病重点实验室”、“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神经内科,卫生厅)”和“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神经病学,教育厅)”。

近5年来,科室先后承担科研项目53项,其中部级课题14项,省部级课题16项,国际合作课题3项(2012年新增部级项目8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在研经费2000余万元。主编《神经病学(案例版)》和《实用神经疾病定位诊断学》等专著。发表科研论文200多篇,其中SCI收录30篇(2012年新增SCI收录论文10篇)。获省级成果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目前已形成了神经变性疾病研究、脑血管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血脑屏障与中枢神经系统药物投递研究,干细胞与神经损伤修复的应用基础研究四个明确的、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在大量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在学科带头人赵斌教授的带领与指导下,科室取得了一些重要研究成绩:①报道了RAGE基因是中国人群阿尔茨海默病(AD)及多发性硬化易感基因;②提出了线粒体自噬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保护作用;③开展了以Aβ为靶点的磁共振分子影像技术研究;④利用斑马鱼为模式动物研究血脑屏障通透性,寻找影响血脑屏障通透性的靶点和药物;⑤与美国密州堪萨斯城VA医学中心合作,揭示了GRK5基因缺陷在AD病理发生中的分子机制,发现3种GSK3β抑制剂可下调Aβ生成与聚集;⑥发现EPCs动员是TIA患者后继脑梗死重要脑保护机制之一;⑦发现细胞膜微粒有望成为脑卒中早期诊断标记物和治疗新靶点;⑧证实了整合素5β1对缺血缺氧后脑内血管新生起关键调节作用,部分阐明了卒中后内源性血管新生机制。

此外,科室还开展多层次的学术交流,推动学科发展。曾邀请诺贝尔奖得主D.C.Gajdusek、钟南山院士等国内外著名学者到医院讲学,也曾受邀到美国、日本东京、韩国首尔、香港、台北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作主题报告和访问交流。2011年科室成功承办了京沪穗渝神经病学学术沙龙暨中国脑血管病诊疗规范高峰论坛,有效提升了学科的科研水平及学术影响力。

深入科普为民服务

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在实际工作中,李龙宣发现,社会上很多人对神经内科疾病的认识还比较有限,在日常保健方面仍然有所欠缺。倘使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多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就可以很大程度上预防和减轻神经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为此,他一有时间就投入到科普工作中。他总是想,多一次这样的活动,哪怕能够使就诊室里少一个病人,这样的活动也是成功的。

2011年10月29日,是世界卒中日。为提高广大人民群众脑卒中防控意识,唤起社会对卒中问题的重视,倡导健康生活行为,实现脑卒中的早防、早诊、早治,响应卫生部的号召,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当日上午在医院门诊大厅举行围绕“关注脑卒中,立即行动”为主题的宣传义诊咨询活动,作为神经内科主任和此次活动的组织者之一,李龙宣亲自上阵,热情向前来咨询的群众热心解答。他说,“中国是全世界脑血管病死亡率最高的地方,国内2008年统计结果显示,全国每年有150万人死于脑血管病,脑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居民死因顺位的第一位。脑卒中相关的医疗开支已成为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和家庭的巨大经济负担。每年的10月29日是‘世界卒中日’,目的是向大家传递‘卒中是一个可治疗、可预防的灾难性疾病’这样一个信息。”

实际上,这样的活动在神经内科是很多的。李龙宣和他的同事深入矿区,为职工家属义诊;走进媒体,为普通市民讲解防病常识;进入社区,与老百姓面对面交流……一项项活动,都饱含了神经内科为民服务的热情,体现了他们为患者服务的火热之心。

梦想是瑰丽的。然而,通往梦想的道路却是曲折的。为了更多患者的康复,现在以及未来,李龙宣和他的科室都将孜孜不倦地努力下去。

科室简介

神经内科科室管理第6篇

20xx年1月以来,在我院领导大力支持,尤其是下半年在新一届领导集体的正确领导下,经过科室全体医护人员团结努力,通过更新思想观念、改进工作作风、强化管理,进一步增强科室员工的竞争意识和质量意识,圆满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目标,现总结如下:

一、不断扩大业务,顺利完成本年度目标任务。

20xx年是我科稳步发展的一年,完成了从老病区向新病房大楼的整体搬迁,通过科室硬件条件的改善和自身软实力的加强,不断扩大业务,增加神经系统病人尤其是脑血管病患者的疾病谱筛查及颈动脉彩超等血管评估检查,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病人数量较去年同期增加。截止20xx年11月30日,共收住病人2315人次;病床使用率高达102.88 %,居全院前列;平均住院日10.8天;诊断符合率达98%;年收入达8497223.44元,同比增长60.02余万元,增长率

7.6%;药占比仅31.1%,净收入明显增加。实现神经内科二线班独立化。实现神经内科门诊专科化,门诊就诊人数也明显增长,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二、深入开展思想教育,鼓励及倡导主动服务意识。

工作中用我们的“细心、耐心、爱心”呵护着每一位患者,加强与患者和家属的沟通,用精湛技术、周到服务、贴心语言服务于患者,重塑“白衣天使”形象。在今年的“三好一满意”活动中,全科医务人员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开展自查自纠,深刻查找不足,加强自身素质培养,提高服务质量,使患者满意在科室。科室主任和护士长从自身抓起,严格律己,躬身听取患者及家属意见,寻找不足,以求改进。

三、规范医疗质量管理,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20xx年是等级医院复审启动年,科室以等级医院评审为契机,以20xx年版等级医院评审细则为规范要求本科室各项医疗活动,严格医疗核心制度管理,积极提高医疗质量,以最佳状态迎接等级医院复审。

在科室加床多、业务量大、年轻同志多、工作经验少、业务不熟练的情况下,科室业务学习更是紧迫,科室领导积极组织业务学习,定期开展每周1-2次的科室业务讲座,要求有记录,严格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科室主任对全科室病人至少查房一次,一级护理病人查房2-3次,疑难危重病人随时查房。积极组织疑难危重病人科内及院内讨论,提高科室人员的业务水平。不断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制定整改措施,遵循PDCA原则与方法,不断提高科室的医疗质量水平。

制定切实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安全是保证科室业务开展的重要环节,因此,每位职工必须树立牢固的安全意识,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①定期进行安全教育,做到制度化、常态化。

②定期对运行病历进行检查和评估,对归档病历做到严格把关。

③定期对安全隐患进行检查和评估:

④及时发现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并上报。

⑤做好急危值登记,合理用药监测,临床路径及输血治疗管理。

四、注重人才队伍建设

20xx年医院的学科建设飞速发展,为支持医院其他学科科室的建设,科室从医院大局出发,在人才、人员上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在此情况下,科室积极与二病区配合引进新来医疗护理人员共计9人,其中神经病学硕士研究生2人,本科毕业生2人,护理人员5人。留住原本科室考取硕士研究生赵兴利同志继续在本科室工作,并任命为科室副主任,带动科室人才发展计划。

五、加强护理质量管理(详见护理总结报告)

继续实行护理质量管理体系,坚持执行检查、考评、反馈制度,设立质量可追溯机制,确保各项护理质量达到标准要求;重点监督护理核心制度的执行情况,加强对管理,定期对护理缺陷、护理投诉进行归因分析,从中吸取教训,提出防范和改进措施;重点加强对新上岗护士、低年资护士的技术考核。制定出年度护理人员培训考核计划和护士规范化培训计划,采取各种措施认真组织落实;进一步规范护理操作用语、告知程序和沟通技巧,培养护士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充分发挥临床护理人才的优势,提升护理队伍科研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

六、通过宣传及健康教育提升患者的就诊率。

定期板报宣传,加大神经内科疾病预防、治疗及饮食康复的宣教力度,并加强回访,使患者得到关爱,认可医院、医生。

七、不足之处

科室人才梯度建设仍然不完善,医疗及护理人员紧缺,并且由此严重影响和制约科室进一步发展及壮大,这是次年工作中亟需解决的大问题。

科室的行政管理、经营管理水平仍有待提高,科室主任的学科带头人作用需要加强,专科影响力也有待提高进一步提高。

总之,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神经内科一病区全体医务人员有信心与二病区协作努力,把神经内科建设成临泉县县人民医院乃至全市二级医院中的精品科室,在医院的发展蓝图上抹上重重的一笔!

神经内科一病区

神经内科科室管理第7篇

神经创伤外科

神经创伤外科是“警民共建武警总医院-天坛医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领导下的重要科室之一,该科主任由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刘佰运教授全职担任。开设病床50张,科室拥有经验丰富的医护队伍及专家队伍,主要开展包括脑外伤、脑肿瘤、脑血管病、脊髓及其他神经外科疾病等的手术和治疗。借助于良好的就医环境、实力雄厚的ICU监护病房、完备的医疗设施,科室全体医护人员本着“一切以病人为中心,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原则,使病人在这里能得到武警总医院和北京天坛医院共同提供的一流的技术和服务。

神经肿瘤外科

神经肿瘤外科开设病床45张,现有天坛医院首席专家两人,主任医师两人,副主任医师一人,主治医师五人,住院医师五人,集神经外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于一体,以颅脑肿瘤的显微外科手术为主要特色。主要开展脑膜瘤、胶质瘤、垂体瘤、听神经瘤、颅咽管瘤等颅脑肿瘤切除手术及颅底重建手术。除此之外,还开展脑血管狭窄的支架植入术、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的介入和手术治疗;椎管内外肿瘤手术、脊髓肿瘤手术;神经功能性疾病如癫痫外科治疗、立体定向外科、脑室镜外科、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偏头疼等外科治疗。专科设备先进,配有德国ZEISS牌神经外科专用手术显微镜、法国DESSCTRON牌超声手术刀、蛇牌开颅系统和手术器械、日本脑科手术床及固定架、齐柏林牌立体定向手术系统和脑室镜等,为神经肿瘤外科手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已为数千例患者实施颅脑肿瘤显微外科手术,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神经血管外科

武警总医院-北京天坛医院神经血管外科,由天坛医院著名的神经血管外科介入专家吴中学教授担任主任。神经血管外科专业主要针对脑与脊髓血管疾病,是在神经外科学、神经影像学、介入神经放射学等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前沿学科。神经血管外科学是神经外科学的分支,其治疗技术手段包括传统的开颅(椎管)手术及新兴的血管内介入治疗,后者的特点是不开刀,创伤小,安全,疗效好。

神经血管外科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疾病主要包括颅内动脉瘤、脑(脊髓)血管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颈动脉海绵窦瘘及缺血性脑血管病等,治疗技术居国际领先水平。

神经内科

神经内科现有主任医师一名,副主任医师五名,其中有博士和博士后三人,硕士三人。

该科室附设电生理室(肌、脑电图室、诱发电位)、神经-肌肉病理实验室、康复室等辅助科室。

在完成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的同时,针对北京地区脑血管病发病特点,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科学性强的诊治方法,对于脑血管病如脑梗塞、脑栓塞、脑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三级预防有独到之处。康复治疗室配备两名康复师及多种先进康复器材及检查量表,可进行肢体、语言、认知功能的检测及康复治疗,为脑血管病后遗症、脊髓病、痴呆等患者带来了福音。

该科室创建的神经肌肉实验室,开展了肌肉与神经的组织学、免疫学病理检查,肌营养不良及线粒体肌病的基因检测等。在此基础上,对重症肌无力、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吉兰-巴雷综合征、肌萎缩侧索硬化、多发性硬化症等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是国内领先的神经肌肉病诊疗中心。

脊髓空洞症科

脊髓空洞症科是武警总医院设立的、目前国内惟一的专门治疗脊髓空洞症及其相关疾病的专业科室。通过多年积极的临床积累和创新发展,脊髓空洞症科已形成了独特的诊疗和康复体系。对脊髓空洞症和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及其相关的多种颅颈脊髓病变,在基础研究、微创手术治疗、临床诊断分析和非手术综合治疗以及术后随访、康复资讯指导等方面已经形成领先的专科治疗特色。

脊髓空洞症科2001年开设了国内首家脊髓空洞症专业网站(省略),为脊髓空洞症患者提供了良好的资讯检索和诊疗咨询平台。2004年建立“脊髓空洞症临床资料数据库”,目前入库患者资料已近3000例。

2004 年以来创新设计实施1.5~3厘米小切口微创手术治疗方法取得良好效果,微创手术整个手术过程出血量约20~30毫升,具有切口小、损伤轻、愈合快、恢复好和费用少的特点。独创的枕大孔区整形修复微创技术和理念已达国际先进水平,成功实施手术已逾千例。

神经干细胞移植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