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大专生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3-07 15:15:58
大专生论文

大专生论文第1篇

1.1案例教学法比如我们在讲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时,先给大专学生讲讲疯牛病,疯牛病的起源,发病机制,让大家对此产生兴趣,开始讲蛋白质的二级结构,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开阔了大专学生视野,提高了大专学生的学习热情,完成了教学任务。

1.2问题引导教学法比如我们讲糖代谢,军训过后为何会肌肉酸痛?过几天为何症状消失?为何糖尿病会有三多一少症状?

1.3教学做一体化比如我们在讲血浆脂蛋白时,把这次课安排在实验室,让学生自己采血,自己测测血浆中甘油三脂和胆固醇的含量,再给大家讲血浆脂蛋白的种类、功能等,让大专学生在做试验中产生思考,在思考中看自己的测定数据。真正做到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

1.4任务介绍教学法在讲核酸时,先让大家熟悉诺贝尔奖获得者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罗莎琳德·富兰克林和威尔金斯,在课堂上给大专学生他们发现DNA双螺旋的过程,其中的有趣环节,让学生在学习中,同时知道一些科学家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为科学奉献终身的思想。

1.5多媒体动画比如我们在讲酶的作用机制时,采用多媒体动画,让大专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酶的作用机制。

2学法学生是否成为学习的主体

学习方法是否科学,首先受教师教育思想观念和教学方法的制约。要“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研究与研究学生结合起来。我校大专学生特点:(1)活跃;(2)独立;(3)求知欲强。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讲课时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力,由讲改为导的教学模式。

2.1复习先修课程生物化学的最主要的先修课程有机化学,在学习相应章节时,要提前复习有机化学的相应章节。

2.2写小论文在重要章节的学习前,给大专学生布置写小论文的作业,让学生对学习内容大体有一定的了解,提高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

2.3做题给学生发参考习题,学生通过做题掌握重点、难点,检验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4协作学习每一章节讲完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一章得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其终身学习的基本素质。

2.5个别指导针对不同大专学生,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指导方法,爱动手的,给机会在课堂上给大家演示试验;爱演讲的,在课堂上给大家讲一讲医学上的小故事。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个性特长的发展。

3.结语

大专生论文第2篇

1.1由于学业压力导致的心理问题护生在大学期间不仅要掌握相关理论知识,还要掌握各项护理基本技能操作,需要学生花费较多的时间在学校的实训中心进行相应的训练。其中关于内科、外科、儿科和妇产科厚重书本知识的学习和基础护理学各项实践操作对于护生来说着实费力。此外,学期末的考试,在繁重课业的基础上剧增了学生的学习压力。有调查显示,准备和参加考试是护理本科生最大的压力源。考试压力在一段时间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是持续的,易引起其极大的焦虑情绪,成为护生在校最大的压力源。其次,大学教育制度下单次考试不过后的补考,清考以及毕业前的重修,还会带给少数学习能力差的学生严重的困惑。科学研究表明,护生在专业课的学习和应试中,长期精神高度紧张所产生的焦虑情绪甚至会导致一些心理疾病的出现。

1.2由于个人情感产生的心理问题有关调查统计,近35%的大学生存在情感困扰。从现实生活角度来看,由于恋爱问题产生的心理问题最为突出,有的学生甚至因此悲观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对于处于青春期的护生而言,他们渴望得到异性的关注和爱护,渴望在大学拥有一份轰轰烈烈的爱情。但是,生理早熟和心理滞后的矛盾,导致他们往往不能很好地处理好需要爱和理解爱之间的偏差。由于护生一般以女生居多,个人情感所导致的一些负面影响容易给女生带来严重的伤害,甚至产生一些偏执的心理问题。

1.3由于自适应能力差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对于刚步入大学的护生而言,生活、学习在陌生的新环境,容易产生孤独感。除此以外,部分护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对比于以往高中阶段的应试学习,多数护生不适应大学的自我管理与自主学习模式,失去奋斗的目标和方向,产生一种迷茫感,表现为整天的无所事事,以感情生活来填补精神生活的空白。当面对学习生活中产生的一些变化,如挂科、评先评优、各种社团岗位竞争乃至大学后期的实习岗位的竞聘,因适应能力差带来的若干次挫败,容易造成护生的信心缺失,部分护生也会在心理上产生不自信、压抑感。

1.4由于人际关系导致的心理问题由于护理专业女生占95%以上,日常与男生交流的机会很少,加上女生敏感、细腻的心理,容易产生焦虑、积郁的心理问题。有研究发现,性别和年龄是影响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因素,人际信任的程度和性格的内外向是交往焦虑的重要影响因素。当大学生之间出现因信任危机导致的感情疏远等问题时,部分学生难免会产生抑郁心理。在女生居多的护生中,平常的生活学习中,多以宿舍为单位的形式进行着,宿舍内部的矛盾如果处理不好的话,极可能引发女性护生严重的心理问题。除此以外,在现如今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社会里,多数的学生倾向于通过网络宣泄自己的情感,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用的电子设备总是随着品牌的换代而更换,始终追求着“更快、更好、更多”的功能,整天沉浸在虚拟世界中,不愿主动与他人交往,逐渐产生因逃避群体而产生的自我封闭、孤独感等心理问题。

1.5由于实习就业压力产生的心理问题大学后期所面临的实习和就业压力是护生心理压力最大的体现。如实习期间的人际关系的改变,从在校期间的师生接触到临床的众多陌生医护人员,病人以及陪护人员。人际关系的骤变造成护生的心里矛盾,使其处于一种精神紧张的状态。同时,护生实习期间因缺乏实践经验,在操作技能上和护士有很大的差距,往往不能够正确认识自我,易出现害怕实习,甚至逃避操作的胆怯心理,产生沉重的心理负担。就业方面而言,日益增加的护理专业毕业生和逐渐减少的护理岗位需求,无形之间给护士毕业生增加了就业的压力。此外,作为奔波于临床第一线的护理人员而言,良好的外貌形象气质显得至关重要。这也就涉及到各大医院每年面试时身材姣好、外貌出众的学生会更受医院人员青睐。这些应聘条件给予了这方面不尽人意的学生压力,使得她们面临就业时会产生挫败之感。因此,实习期间护生面临的人际关系和就业相关的压力是当前护生面临的主要心理压力之一。

1.6由于当今护患关系产生的心理问题目前由于病人对于医疗服务的种种不满,医闹事件也频频出现在新闻上。通过快速的网络媒介,社会大众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各项新闻。护理专业学生看到辛苦熬夜值班却被家属打成重伤的护士,因未抢救成功病人就指责的医生等。护生多会深思,当初填报这个专业的动机,是否要为了生命的安全而选择换另一份工作,是否真如网络上大家所说:“如今流的泪是当初选专业时脑子进的水”。作为护理专业的学生,是否还会怀揣当初的那份对于护理职业满分的热情和憧憬,渴望成为一名优秀的白衣天使。至此,如今的护患关系无疑又成为当代护生内心的一大心理压力。

2影响护生心理问题的因素

2.1学习环境的影响一直以来中国的应试教育使得众多学生比较看轻自身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思想教育。大学中的各项奖项评选多以学科成绩为基础,淡化了参加社会活动的重要性。这些因素均使得大学生极少的参加集体活动,逐渐变得自我封闭。甚至有部分护生依靠考试前的突击换取考试成绩的合格,不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长期以往,他们甚至产生了厌学的心理,严重影响了自身的学习以及生活。

2.2家庭方面的影响父母是子女的人生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健康人格、健康心理的形成产生积极的作用。过分的溺爱,会导致子女依赖性强,应激能力会相应的减弱,遇到困难时极易产生挫败感。同时,家庭的组成成员对个人的发展也有相应的影响,研究表明,非独生子女的学生个性倾向于内向、情绪不稳定,且在面临应激时较多采用不成熟防御方式与消极的应对方式。护理专业大学生多数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农村出生、经济与就业压力对其心理健康有一定影响。

2.3社会舆论的影响长久以来,护理人员多以专科毕业生为主,社会对于本科护理毕业生不是很理解,认为没有必要选择本科护理的学习。另外,护理职业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很多人认为护理人员是“不赚钱的保姆”“跑腿的”,护生一旦进入临床就会产生消极,自卑的心理,心理上产生了失落不平衡感,严重影响了护生的心理健康。

2.4自身因素的影响目前对于多为独身子女的护生而言,家庭的百般呵护使得大部分学生产生强烈的依赖心理,不能独自解决一些生活上的问题,缺乏相应的独立思考,没有基本的集体荣誉感,而且她们也容易受到社会思想潮流的影响,产生各方面的心理问题。

3促进护生心理健康的对策

3.1学校方面的对策大学阶段是学生“三观”和心理健康形成的关键期,因此学校应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将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有效的结合起来。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月活动、心理健康讲座和新生的心理健康测试;并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教育和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视野;对于临毕业、实习的护生,学院应多开展职场模拟的课程,以便护生进行更好的角色转型;加强学院心理咨询的力度,针对个别有需要的同学,可开展网上咨询、电话咨询等方式。总之,在提高学生专业课程学业成绩的同时,应注重学校心理健康体系的建设。

3.2自我方面的对策护生可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批评工作,可根据自身的心理需求主动寻求学校心理咨询室老师的帮助,多与同学以及辅导员交流心里的烦恼与困惑,不断完善自身的心理品质。同时,可借鉴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的“高校图书馆阅读疗法”,这是一种有意识的、积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自助教育,可作为大学生解决心理困惑,寻求帮助的一种形式。针对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问题,当代护生应该积极参加社交活动,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在平时注意文明礼貌用语,为将来文明的护患沟通打下扎实的基础。

4小结

大专生论文第3篇

(一)生活、学习方面

1、学生贫困面大,生活压力较重。调查显示,在“你感到最为苦恼的问题”中,“上学费用高,经济困难”(22.47%)居第二位仅次于“就业前途未卜”。在每月的实际开支中,90一150元的学生占16.19%,150一200元的占32.98%,200一300元的占31.01%,300一500元的占17.10%,500元以上的仅占2.72%。说明有不少同学维持温饱都须精打细算,如需外出考察、购买高档学习用品,其经济能力根本不能承受。主要经济来源,依次是“家庭供给”(81.55%)、“亲友接济”(7.犯%)、“勤工俭学”(5.64%)、“贷学金”(5.34%)和“奖学金”(0.15%)。日常生活消费的前三位依次是:三餐(81.6%)、学习用品(61.39%)和衣服(59.28%)。

2、学习基拙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够,大部分同学不具备从网上获取知识的能力。显而易见,扩招后,专科学校生源质量较扩招前明显下降。进人高校,女大学生们认为,在学习中影响女性潜能发挥的重要原因分别是:缺乏学习主动性(65.76%)、有心理障碍(46.15%)、不喜欢所学专业(36.2%)。由于地处西部,经济落后,信息不畅,加之大部分同学来自偏僻的农村,接触现代高科技机会少,有45.68%的同学“从没上过网”,对网络知识的了解“比较精通”或“比较了解”的仅占10.53%。学习网络知识的最主要途径,有78.99%的是“自学书籍和报刊”或“自己在网上摸索”或“向同学和朋友学”,这说明学校在培养学生从网上获取知识的能力方面还相当欠缺,当然这与我校校园网络尚未建成有关,但应引起足够重视,加强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3、希望获得更高的学历,但在实际学习中缺乏具体的目标和方向。对希望具有什么样的学历,有57.60%的选择“本科”,有40.25%的选择“硕士研究生及其以上学历”。对“终身教育”,有47.17%的表示“很赞同,自己也将这样做”,有41.19%的认为“好提法,但实际做起来很难”。这说明大部分同学不满足于现状,追求更高更好的层次。但是面对学习和生活,62.92%的学生认为“有目标但不具体”,有11.%%的“没有目标和方向”。可见,对在校女大学生进行“在大学学什么”、“怎么学”的引导还需加强。

(二)思想政治方面

l、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但理想与信念不够坚定,政治理论水平还较薄弱。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9.69%的学生表示要“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早日加人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必定能战胜资本主义”,53.92%的学生表示“坚信”,但有27.41%的表示“有点怀疑”,3.16%的表示“不可能”。这说明女大学生思想上要求进步,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但由于受自身的学识水平、判断能力和社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世界观尚未成熟,对理论的深层次把握甚浅,理想与信念摇摆不定。如对“爱中国就是爱社会主义中国”,有10.11%的表示“不赞成”。对“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正确选择“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建设和搞好社会主义”的仅占46.27%。

2、人生观、价值观主流取向健康积极、务实进取。有88.26%的同学认为“人生应正当索取,积极地奉献”。对于如何实现人生的价值,68.79%的学生认为要“自己努力,也争取他人帮助”。对“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居前六项的选择是:健康(69.68%)、知识(56.56%)、人格(38.76%)、友谊(29.86%)、理想和信念(26.00%)、家庭(25.04%)。有83.61%的认为人生的目的是“实现自我价值”。对于人生最大的幸福,45.96%的认为是“事业成功”,24.07%的认为是“建立美满和谐的家庭”。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65.3%的表示“集体利益为主兼顾个人利益”,26.18%的表示“个人利益无条件地服从集体利益”。

3、积极寻求自身发展,崇尚独立自主,但往往盲目追求个性发展,不愿接受规范和要求。对“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46.83%的认为“很有必要”,但有18.88%的认为“人应该自由发展,不应约束和规范自己的个性”。这表明,部分女大学生在成才目标的价值取向上与党对青年的培养目标有一定差距,追求这一发展目标的信念有所弱化。同时,调查表明,女大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较强,有73.76%的表示“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不在乎别人的评论”。

4、大部分同学能较为正确地看待传统道德,但传统的宿命论、拜金主义等腐朽观念仍然严重影响、制约着女大学生的思想。

5、大部分同学充满自信,但总体自我评价过高。在“如果有机会让你组织一台晚会”问题中,有73.02%的表示“没搞过,但相信自己有能力搞好”。在对12项能力和意识进行自评时,女大学生们认为,“强”或“较强”的有:道德水平(67.68%)、理想信念(60.72%)、竞争意识(54.09%);“弱”或“较弱”的有:心理素质(22.84%)、创新精神(17.87%)和艰苦奋斗精神(12.12%)。认为能力“一般”的是:奉献精神(61.52%)、学术素养(59.19%)和科学精神(57.52%)。但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笔者认为学生的学术素养和科学精神不仅仅是弱,而是严重缺乏和不足,而正是学校教育在这方面的残缺和不足,才导致学生对自己这方面的能力认识不清。

(三)对学校的看法

1、对学校的期望值不高,入学后情绪相对不稳。作为专科学校,文山师专属于高校中的低层次。因此,对于“被录取到文山师专”,有33.28%的表示“很失望,原想会考上更好一些的学校”,有22.75%的“一切在预料之中”,12.52%的认为“很意外,没想到还能考起师专”。对于“失望”的同学,强烈的失落感会使其人学后的学习生活态度不能很快调适。对于“意外”的同学,则说明其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由于基础薄弱,这部分同学入学后必然会碰到学习上的困难,若不能及时排解,会滋长畏难、厌弃等消极情绪,从而影响学习生活。

2、虽然对学校不是非常满意,但对大学生活充满期望和理想,可由于缺乏具体的学习、生活目标,情绪体验以负面灰色调为主。在“你认为在文山师专受教育能成才吗?”这一问题中,93.77%的认为“能”或“也许能”。对在师专三年所要达到的目标,46.30%的是“获得较强的专业能力,拿到毕业证”,39.82%的是“有足够宽的知识面”。但面对学习和生活,62.92%的学生认为自己“有目标但不具体”,有11.%%的“没有目标和方向”。在对大学生活的情绪、态度体验中,前五项分别是:压抑(35.29%)、枯燥(33.78%)、自由(31.98%)、空虚(31.52%)和有理想(24.89%)。

(四)对职业的看法

1、部分学生愿意做教师,但不愿意到边远贫困地区做教师。进人师专,就意味着将成为一名中小学教师,但有23.04%的表示“不愿意”或“很不愿意”。对于到边远贫困地区做教师,有51.34%的“不愿意”或“很不愿意”。而对职业的第一选择,40.47%的选择了教师,这一比例同“愿意”和“非常愿意”做教师的76.96%相差了36.49个百分点。这说明相当一部分同学选择师范专业不是出于内心的喜好,而是别的诸如有补助、就业率相对高等原因。

2、就业压力大。虽然师范专业较之其他专业就业形势稍好,性别歧视较小,但由于只具有专科学历,在各地师资队伍趋于饱和,多是较为落后边远的地区需要教师的情况下,女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较之男性要大。在“你感到最为苦恼的问题”中,占第一位的是“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前途未卜”(53.70%)。和朋友之间谈论最多的话题是“未来职业”,占48.03%,居第一位。

(五)性别意识、·

l、具有男女平等观念,但性别主体意识较弱,进取意识不强。绝大部分同学都表示赞同“男女平等”的观点,认为不应绝对的机械的看待男女平等,应该看到男女的差别。但是,大部分同学仅表现出对社会现实中存在的男女不平等的气愤和无奈,没有从中反思自己的责任。有同学写道,“在农村,由于受封建意识的影响,人们认为‘给姑娘读书,不如养头老母猪’,男女平等谈何容易?”仅有极少部分同学表示要积极努方,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社会地位。

2、大部分同学对传统性别观念有较为正确的态度,但对所受教育缺乏性别意识关注。对一些传统思想,女大学生们表现出较强的女性自强意识。如对“家庭中女比男强,好景不长”,74.51%的表示“不同意”或“很不同意”;对“女性不适合当领导”,89.46%的表示“不同意”或“很不同意”;对“干得好不如嫁得好”,78.03%的表示“不同意”或“很不同意”;对“女性与男性在社会中具有同等的竞争力”,85.39%的表示“很同意”或“同意”。可是对所接受的教育,虽然对“在学习中是否能将潜能充分发挥出来”,有65.44%的表示“一部分能”,有19.97%的表示“不能”,但在课程设置是否需要考虑性别因素问题上,仅有18.77%表示“需要”。这说明,由于学校领导和教师对于性别因素的忽视,使学生对所受教育缺乏性别意识关注。在这里,看似没有歧视的男女平等,其实恰恰包含了忽视男女差别、不遵循其特定的生理心理特点开展教育,即承认现存的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性别意识的合理性的不平等。

(六)对“性”的态度

1、科学地获取性知识的途径封闭,女大学生的性知识相对贫乏。从访谈中了解到,由于大部分女生来自农村,信息闭塞,观念落后,科学的性知识相对贫乏。有62.71%的同学认为“科学性教育的途径很封闭”,有27.46%的认为“根本无法通过正当渠道获得性知识”。女大学生们认为,性教育的内容应包括:的本质、恋爱中的性伦理道德、恋爱的性心理、性生理和性医学。

2、大部分同学对婚前持谨慎态度,但少部分同学“无所谓”的态度也不容忽视。对婚前,有56,39%的认为“应受道德谴责”,有20.75%的表示“只要双方愿意就可以”,有15.79%的认为“只要基于爱情就可以”。对非婚同居,有70.69%的表示“不赞成”,12.82%的表示“赞成”。在“你对正常情况下,婚前贞洁男女双方都应遵守”这一命题的回答中,有80.43%的“完全赞同”,但有16.66%表示“不赞同”或“无所谓”,有2.91%的认为“对女的可以,男的则无所谓”。

(七)对“西部大开发”的态度

女大学生们对自己在西部大开发中的责任有一定的认识,也充满着信心和希望,但缺乏紧迫感和使命感。答卷显示,对东、西部女青年的差距,绝大部分同学都有正确的认识,认为不仅有差距,而且差距很大。但对西部大开发,大多数同学是从局外人的角度,寄希望于政府的支持和帮助,或是轻描淡写地表示希望西部大开发获得成功。只有少部分同学把自己的命运同缩小差距、同西部大开发紧密联系在一起,表示要“抓紧时间学习,努力缩小差距”。

二、对策与思考

1、减轻经济压力,为女大学生成才解除后顾之忧。

由于家庭贫困,生活负担重,使女大学生倍受经济困扰,不能安心学习。因此,学校和社会应关注女大学生的生活困难,除发放国家助学贷款外,还应多渠道帮助女大学生减轻经济压力。学校应多方筹措资金,建立多种奖学金,提高奖励力度和广度;努力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让学生既得到锻炼,又能解决经济困难;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和妇联组织等部门的关心和支持,共同为女大学生成才扫除经济上的障碍。

2、寻找差距,树立目标,为女大学生成才指明方向。

调查表明,缺乏学习主动性是影响女大学生潜能发挥的第一重要原因。为什么会缺乏学习主动性呢?第一,认为前途无望,得过且过。进人师专就意味着当一名中小学教师,而且极可能只是乡村中小学教师。乡村教师社会地位,特别是经济待遇偏低的现状,与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形成强烈反差。一方面不情愿当一名乡村教师,一方面感到就业压力大,能有工作就不错了。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使有些同学认为,学好学坏区别不大,只求顺利毕业。第二,学习压力相对减轻,对自己放松要求。现在专科毕业除专业课程外还要求英语和计算机过级,压力并非不大,但与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言,实在是小巫见大巫。而且在高校,教师不再紧追身后强调,家长也不在身边时时要求,外界压力小了,对自己的要求也就低了。第三,对合格教师的要求不甚明确,认为教书识字是很容易的事,轻视师范技能基本功,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

要帮助女大学生成才,就要让其内因充分发挥作用。首先,要引导、帮助学生找准差距,明确方向。作为师专女大学生,要从这几方面来找差距:自身素质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差距、自身素质与合格教师的差距、自身素质与东部发达地区同龄青年的差距、自身素质与理想成功人士的差距。特别是与合格教师的差距,要看到,作为未来的教师,在积淀自身“识、才、德”的基础上,还应加上一个“通”字,强调通识、通才、通德,应该成为通人,成为比较全面发展的人。同时应注重学术性和师范性齐头并进,既能承担起具体的教学任务,又能站在理论的高度对专业和教育教学进行把握和研究。其次,学校应为在校学生创造获得多种技能、提高学历层次的渠道和机会,让学生在专科毕业后可进人更高层次学校深造,或是获得自考本科文凭。除保送读本科外,还可为在校学生参加自考本科、“专升本”考试提供辅导和相关服务等,鼓励学生向更高层次攀登。让学生看到,虽然在专科学校,但只要自己努力依然可以成才。

3、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确保女大学生成长为对社会主义事业有用的人才。

针对女大学生信任党,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同时理想信念不够坚定,理论的深层次把握有待深人的特点,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党组织要加强对女大学生的培养,采取交给任务、加强培训等多种方式加以考察和培养。要不断改进“两课”教学现状,增强“两课”教育教学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以及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要结合新形势新要求,结合大学生普遍关心的国内外热点问题,大力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工作;要加强对女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和引导,帮助她们历史地、辩证地、全面地认识社会现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占领高校思想阵地;要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帮助女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她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总之,要确保女大学生成长为对社会主义事业有用的人才。

4、开设性别教育课程,全面发掘女性潜能,促进女大学生成才

性别教育是指承认和重视男女两性之间的差异,并针对女性的生理、心理特点设置学科和课程,为女性的成一长提供帮助和引导。目前,美国女性性别教育学科有793门,而我国才刚刚起步,于2002年2月在上海7所高校试点开设。上海市妇联和市教委首批确定的4门性别教育课程为《性别学概论》、《女性心理与成才》、《情感、恋爱与婚姻》和《婚姻、家庭与经济》。开展性别教育,可以使女大学生对自己将要担任的社会角色和承担的社会责任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可以对女大学生普遍感到的职业角色和性别角色的困惑进行引导,帮助她们摆脱困境;可以对女大学生全面开展“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教育,帮助她们树立良好的性别意识,自觉抵制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的侵袭;可以强化其自我开发、自我设计的主体意识,发掘女大学生的性别优势,帮助女大学生树立自信心、增强竞争力。对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师专女大学生而言,开设性别教育课程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第一,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女大学生,虽然没能进人一流大学学习,但她们大多是当地的佼佼者。调查显示,作为女大学生,有9.15%的在当地属于“很稀罕,是第一个女大学生”,有23.21%的属于“很不容易,是极少数女大学之一”。她们能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是相当不容易的。作为来自农村、来自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女性,接受高等教育不仅能提高她们自身的素质和社会地位,而且她们所树立的女性新形象,她们的意识、观念和行为,将极大地影响和带动当地、身边女性的觉醒和进步。

第二,作为未来的中小学教师,将走向教育教学第一线,直接影响下一代的成长,关乎国民素质的提高。西部大开发要获得成功,人才是关键。培养人才,基础教育是根本。作为师专女大学生,进校时基础较差,毕业后却得执教三尺讲台,这就决定了在校教育困难大、任务重、意义远。因此,师专女大学生必须得到最好最有效的在校教育,而开设性别教育课程,激发女性自强、自立意识,发掘潜力,是促进女大学生尽快成长成才的有效可行之途径。

第三,从女性的性别角色来看,女大学生不仅要成为教师,还要成为母亲,要面对恋爱、结婚、生育。女性生理、心理是否健康将严重影响事业发展和家庭幸福。而开展性别教育,让女大学生学习掌握必备的生理心理知识,养护练就健康的体魄,才能为其开创事业、营造幸福美满的家庭奠定基础,才能为其成才提供有力的保障。

文山师专女大学生,大多来自贫困的农村,经济困难,基础较差,同时又将回到农村担当起任务最重的基础教育工作。而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时代又赋予了她们提升妇女素质和社会地位的重担。历史的重任,急需她们成才,要求她们在在校学习期间有一个质的飞跃,因此,她们需要得到最好最有效的教育,需要得到社会更多的关心和关注。

注释:

①陈瑜.性别教育将在上海市7所高校试点开设并纳人学分制.解放日报,2001-12-14.

参考文献:

〔1〕顾晓波.面向21世纪上海女性高等教育研究报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J〕.高等教育,2001,(7).

〔2〕刘永琴.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及对策(人大复印报刊资料)〔J〕.思想政治教育,2001,(10).

〔3〕文韶等.“十五”系列谈—加强和改进师范教育(人大复印报刊资料)〔J〕.高等教育,200l,(11).

大专生论文第4篇

1.过于求成的心理状态。体育专业大学生不仅富有激情、充满活力,还具有开拓精神、活跃的思想。尤其是对于世界的发展、国家的形势和社会的变化等相关信息非常关注。正处于青春期的他们,此时的思想价值观还尚未定型,但是他们却渴望自己能够成功,并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希望自己能够马上得到社会认可。但是在实际的过程中,由于这种太过于强调成功的心态,使得他们往往只知道一味地去追逐功利而忽视了自身贡献,存在着严重的本位主义和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

2.思想结构单一、遇事容易冲动。当前体育专业大学生在处理事情上,思想易受干扰,容易冲动,以至于出现“我行我素”的现象。但是,他们也有优秀的一面,其思想文化素质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并且思维敏捷,接受新鲜事物快,有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以及坚韧的意志与不服输的精神。只是由于长时间参与运动训练及投入学习精力的不足,使得他们的思想结构单一。如一旦在奋斗过程中遇到了挫折与失败或功利取舍时,体育人特有的耿直个性会使他们很容易丧失判断是非的能力。

二、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文化素质状况形成的原因

1.社会因素。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今中国社会的社会环境、校园环境和家庭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使得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社会观念认识、生活态度和人生价值观发生了改变。如媒体报道的运动员退役之后得不到良好的安置、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等,在无形中给他们带来了就业压力,容易使体育专业大学生产生消极情绪,影响其健全人格和良好价值观念的形成。

2.教育因素。长期以来,思想文化素质教育始终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很多高校也成立了专门的思想教育工作部门,还配备了大量的思想教育工作者,从课内到课外对大学生实施了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但实际这只是一些表面工作而已,从外表上看是重视,实际上却是轻视,如仍然采用一些传统的思想教育案例,内容不科学。这种跟不上时展形势的教育模式,严重影响了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效果。

3.自身因素。由于体育专业大学生还没有涉足社会,导致他们的社会阅历欠缺。虽然他们都已经到了成年的年龄,但是还并不具备选择或判断人生之路,以及支配自己思想行为的能力。如果他们一味地坚持自己的思想观点,做事任由自己的性子来,那将对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极为不利。因此,高校应采用科学、正确的思想教育引导,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三、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文化教育目标与内容分析

高校体育教育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不断进行创新与探索。要把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做得既全面又突出重点。应积极端正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行为习惯,使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要肩负的社会责任,承担起振兴我国体育文化事业的重任。

1.加强做人教育。只有学会了怎么做人,才能将事情和学问做好,如果一个人不会做人的话,就谈不上做出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事情。体育专业大学生不仅要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和敬业精神,还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在足球、篮球等团体运动中善于与人共事的团队组织能力。体育专业大学生不仅要了解最基本的体育专业知识、运动技能等,也应具备科学的体育态度和主动创新的意识。

2.加强智育教育。智育教育就是指当人们对客观事物有了认识以后,能运用自己所知道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实施智育教育,首先,要以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条件、开学导向、考试测评等方面为入口,为智育开发积极创造条件。其次,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使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最后,还要让体育专业大学生树立始终服务于祖国、服务于人民的意识,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坚持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理念。

3.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今天与未来。“而社会创新,主要还是要依靠教育,需要学校肩负起培养未来建设者创新能力的重任。”因此,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学校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通过不断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来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

四、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文化教育策略分析

在价值观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当前的体育教育还面临着诸多问题。要想获得良好的思想文化素质教育效果,就必须紧紧围绕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文化的教育目标与内容,制定出一套适合体育专业大学生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案,并采取恰当的教育方法,才能真正将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文化教育落到实处。

1.构建协调联动的思想文化体育教育组织机构。学院各级领导与教师,要将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教育放在体育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并健全党委宣传部与体育社团工作。各体育教育部门也要层层负责,积极协调好体育教育工作,并且制定出切合实际的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教育计划。如可以结合国际、国内体育形势变化以及体育专业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来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文化活动。统筹安排体育教学计划,实行学年考核制度,以提高体育专业大学生对思想文化类课程的重视,为提高自身的体育文化素养和思想素质奠定坚实基础。

2.营造“校园、社会、家庭”教育“三体合一”的思想文化教育环境。学校教育是思想文化素质教育的内部环境,在奠定知识基础的同时可以使体育专业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社会、家庭教育及其他因素则是思想文化素质教育的外部环境。社会教育是学生发育成长、成才的基本空间,而家庭教育也同属于社会教育组织的一部分。要想真正做好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文化教育,就必须内外结合,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者有机结合,从而让体育专业大学生接受良好、文明、健康的教育熏陶,提高思想文化修养。

3.建立体现体育元素的思想文化教育模式。在理论上有研究,在教育观念上有更新,才能在实践中有突破,收到实效。面对21世纪个性张扬的体育专业大学生,高校体育教育必须要针对性强、计划措施得当、实施目的明确,体育教育内容与方法要切合实际,考核标准要体现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特性。体育教育工作者不仅要进行学习与创新,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社会知识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学习等,还应积极研究受教育者的性格特点,研究当前国内外的体育发展形势,研究社会体育人才需求标准,研究体育热点与难点问题以及社会体育的新思潮等,制定出一套具有体育特色的思想文化素质教育新模式。

4.实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思想文化体育教育手段。“养成”教育就是指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当中,通过严格的规范来要求自己,并逐渐养成良好的各个方面的行为习惯。如学生通过每天坚持体育锻炼、课后追忆笔记、整理寝室卫生等活动形式,可以养成良好的锻炼行为与生活习惯。但这种良好体育锻炼行为与生活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因此,体育教育工作者要分阶段有重点地对他们进行引导,耐心地教育,才能让体育专业大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达到《弟子规》中的“圣与贤,可驯至”。

5.强化社会实践的思想文化教育活动。学校要积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条件,让体育专业大学生从“象牙塔”中走出来。如学校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研究体育文化开发、体育活动推广或社会公共体育服务工作等。对于利用假期时间主动参与到城乡支农或支教,以及参与多种形式的社会体验实践活动的大学生们进行表扬。学校在进行教学总体规划时,也应该把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当中,并通过设立社会实践学分,来提高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大学生的判断能力、分析能力,使其建立正确的思想文化价值观。

五、结语

大专生论文第5篇

对于我国的古代文化,像四大名著,还有10%的学生不清楚是哪四大;80%的学生不知道“破釜沉舟”这个历史故事的来历;对于常见的12首古诗词,12%的学生只能背一首,5%的不能背;85%的学生不知道“花中四君子”;95%的说不全我国的四大国粹,只有39%的人知道其中三项。除了人文知识严重缺乏之外,在道德修养方面,51%的从来不考虑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该怎么办;在问到为理想而努力这个问题时,也有43%的学生没想过这个问题,在道德方面,61%的人没有个体意识,62%没有诚信观念。通过这份问卷调查,可以看出目前的成人大专学生不仅缺少人文修养,连道德层面的集体观、理想、道德、诚信都相应地严重缺失。

二、成人大专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

造成成人大专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还有自己的原因。我国的学校教育,多年来都是为学生将来考大学做准备的。在小学时,因为将来考大学要考语文、数学,所以就着重这两门课的学习,对于小学阶段的美术、音乐以及社会,都没有认真学习,这种做法不仅教师认为合理,也得到家长的默许。到了初高中虽然有人文方面的知识,但因为这些课程要在高考中拿分,所以有些教师就在教学中偏重于划出重要段落让学生死记硬背,没有过细地将人文部分给学生讲解,所以像初高中历史,明明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课程,结果由于要求学生以考试为主强化记忆,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同时对于语文这样的综合型课程,教师在教学方式上也是以考试为主,削弱了学生学习兴趣。由于全社会都走进了应试教育的怪圈,学生大多成了考试机器,整天忙着写作业,对于课外书的阅读也少,这也是人文素养缺失的一个主要原因。随着电视和网络的兴起,阅读离青少年越来越远。学生提高人文素养的途径越来越少。同时社会上对于人才的评价也使得人文素养得不到重视,目前社会上对人才的评价要么是名牌大学毕业,要么就是通过努力成为有钱人,那些具有优良品德的人才反而受不到尊敬。在个人方面,成人大专的学生基础知识薄弱,这与他们从小缺乏学习动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关系。这类学生后来专注于对技术的学习,注重学习的实用性和功利性,忽视对人文素养的学习,这样就导致了成人大专的学生具有较好的职业技术能力,由于缺乏人文素质,导致他们在工作中缺乏责任心,团队意识差,与人沟通能力较弱,有的还出现了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弱,容易出现心理疾病的现象。

三、提高成人大专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

大专生论文第6篇

(一)大专生毕业论文致谢词

通过这三个月来的忙碌和学习,本次毕业论文设计已接近尾声,作为一个大专生的毕业设计,由于经验的匮乏,难免有许多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在这里衷心感谢指导老师的督促指导,以及一起学习的同学们的支持,让我按时完成了这次毕业设计。

在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我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困难。在此我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xxx老师给我悉心的帮助和对我耐心而细致的指导,我的毕业论文较为复杂烦琐,但是xxx老师仍然细心地纠正图中的错误。除了敬佩xxx老师的专业水平以外,他的治学严谨和科学研究的精神也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并将积极影响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我才得以解决毕业设计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同时感谢我院、系领导对我们的教导和关注;感谢大学三年传授我们专业知识的所有老师。他们是xxx、xxx、xxx、xxx、xxx……谢谢你们呕心沥血的教导。还有谢谢我周围的同窗朋友,他们给了我无数的关心和鼓励,也让我的大学生活充满了温暖和欢乐。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此次毕业论文的完成将变得困难。他们在我设计中给了我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也要感谢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没有一蹶不振,取而代之的是找到了最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最后,感谢生我养我的父母。谢谢他们给了我无私的爱,为我求学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努力。

(二)大专生毕业论文致谢词

毕业论文暂告收尾,这也意味着我在大学学习生活既将结束。回首既往,自己一生最宝贵的时光能于这样的校园之中,能在众多学富五车、才华横溢的老师们的熏陶下度过,实是荣幸之极。在这三年的时间里,我在学习上和思想上都受益非浅。这除了自身努力外,与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心、支持和鼓励是分不开的。

论文的写作是枯燥艰辛而又富有挑战的。成绩管理系统是软件界一直探讨的热门话题,老师的谆谆诱导、同学的出谋划策及家长的支持鼓励,是我坚持完成论文的动力源泉。在此,我特别要感谢我的导师xxx老师。从论文的选题、文献的采集、框架的设计、结构的布局到最终的论文定稿,从内容到格式,从标题到标点,她都费尽心血。没有李焕玲老师的辛勤栽培、孜孜教诲,就没有我论文的顺利完成。

通过这一阶段的努力,我的毕业论文《大学成绩管理系统》终于完成了,这意味着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在大学阶段,我在学习上和思想上都受益非浅,这除了自身的努力外,与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心、支持和鼓励是分不开的。

(三)大专生毕业论文致谢词

毕业设计即将结束,在老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帮助之下,学生对于道路设计有了更多新的认知,对路基路面设计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对路基路面综合设计的整体脉络了解得更加的清晰透彻。通过毕业设计,学生对自己大学四年以来所学的知识有更多的认识。

毕业设计,帮助我们总结大学四年收获、认清自我。同时,还帮助我们改变一些处理事情时懒散的习惯。从最开始时的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到方案比选,确定方案,再到着手开始进行路基工程、路面工程和路线排水的设计,每一步都是环环相扣,衔接紧密,其中任何一个步骤产生遗漏或者疏忽,就会对以后的设计带来很多的不便。

大专生论文第7篇

高校教育,以人文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加强如今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诚信教育,立德树人;是我国高校教育综合改革领域的重要方向与基本导向。诚信是一个人的诚实性和信用度,体现出了其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会计专业大学生由于其将来从事工作的特殊性,加强法制教育、诚信教育至关重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立德树人也是如今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基本导向。对于高校会计专业的大学生来讲,其不仅仅应该熟悉、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更应该不断提升自身修养,树立较高的道德品质,强化职业素养,增强诚信度。加强大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其适应于社会主义经济市场规律的职业道德。

二、高校会计专业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现状

1、会计专业大学生缺乏诚信教育的文化环境

大学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培育基地,实践中只重视专业知识的教育与研究,而忽视了综合素质的提高,尤其是职业道德、诚信程度的教育与培养。由于受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长期培养的是专业性人才,只注重掌握具体岗位技能的工作人员。如今,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逐年严峻的主要原因之一与会计专业大学生培养目标的缺乏息息相关。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大学课程的设置基本都是专业课程,注重专业知识的教学,忽视了与职业相关的道德教育、诚信教育,没有把大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任务中来。

2、会计专业大学生教育缺乏科学的体系

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现在大多数高等院校的会计专业都是以会计专业课程,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国际会计、审计等为主。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职业道德的教育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在这种教育教学的环境中培养出的大学生难以适应如今社会的发展。教学方法上缺乏创新。实践中,大多数老师仍然采取“满堂灌”的方式,这种方式难以使学生重视到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及重要性。如何充分利用实务演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积极与主动性,提高大学生对于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高校会计专业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相应措施

1、优化高校会计专业学生诚信教育的文化环境

高校是人才输出的摇篮,同时是职业道德教育、诚实教育的主要课堂。因此,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于优化高校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大学生的诚信度至关重要。大学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对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思维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显著的育人功能。优秀、高雅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是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同时校园文化是一种社会文化的侧面反映,对于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构建高校校园文化的科学体系,需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先进思想的指导,在科学理论的指引下快速提升高校校园文化品位。通过高校文化建设来促进会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职业道德素养,培养诚实守信的优秀道德品质。增强高校会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吸引力,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加强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与道德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通过校风学分建设、治学、创造精神的培养,可以反映出高校的育人质量和办学水平。在促进学风与校风建设的同时,要发展先进文化的思想的建设,坚持舆论导向的正确性,建设和谐、正确的高校校园舆论氛围。其次,加强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文化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方向与信念的体现,培养蓬勃向上、勇攀高峰、勇于创新的精神就要加强制度建设,通过科学完善的制度,形成压力,增加动力。只有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才能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营造一种开拓创新的氛围,保持千帆竞发的竞争态势,在公平、和谐的竞争环境中逐渐培育会计专业大学生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2、优化高校会计专业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的典型实践环境

实践性课程的设置有利于加强会计专业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在实际中逐渐培育大学生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高尚情操。优化典型实践环境是优化高校职业道德教育、诚信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了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力,必须走出课堂接触实际操作,亲自体验,不断感悟与提高技能。典型实践环境包括通过对典型场景的参观、典型人物的访问调查和教育过程、内容融合所酿成显示的特殊氛围。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才能将理论转化为自己真正的技能,将感性认识深华到理性认识。可以考虑设置一些到相关单位实习、聘请专家到课堂讲座形式的专门课堂,提高会计专业大学生对于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在实践的过程中强化对诚信的重要性。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