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有理数的乘方教案(合集7篇)

时间:2023-03-07 15:15:39
有理数的乘方教案

有理数的乘方教案第1篇

一本好的教材有助于课堂教学和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而当今教材不断改革,小学教材版本多样,因此本文将针对“小学数学分数乘除法”课程,对北师大版和人教版的教学内容进行比较研究。

一、教材简介及编排特点比较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研制历时十余年,经过4次修订,最近的一次是于2001年通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从2001年秋季期起在全国的17个省22个部级实验区试用。该套教材在深入研究国内外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试图通过教材的编写,建立促进学生发展、反映未来社会需要、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小学数学课程体系。

北师大版和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都是从我国实际出发,总结多套教材编写的经验与特点,在此基础上编写而成,两版有许多共同之处,如编写理念、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等。在分数乘除法的编排上,两版教材均将分数乘法排在分数除法之前,层层递进,盘旋上升,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在结构编排上,北师大版和人教版都以单元划分,每一单元再分为不同的节。北师大版教材每一节包括“正文”、“涂一涂”、“算一算”、“试一试”、“做一做”、“讨论”、“数学故事”、“联系”等八个部分;人教版教材每一节包括“正文”、“做一做”、“算一算”、“练习”、“解决问题”等五个部分。正文一般会以例题的形式呈现。

二、分数乘法对比分析

1.总体结构安排不同

北师大版教材的分数乘法安排在五年级下册第一章,用时8课时;人教版教材的分数乘法安排在六年级上册第二章,用时12课时。其中,北师大版将分数乘法细分为三部分:“分数与整数的乘法”、“整数与分数的乘法”、“分数与分数的乘法”;而人教版只包括了两部分:“分数与整数的乘法”和“分数与分数的乘法”。

2.重视概念和算法相同

虽然两版教材的分数乘法的总体结构和课时安排不同,但他们都将概念理解和运算法则的深层含义作为教学中的重点目标,进行了重点强调。比如说,在“分数与整数相乘”这一小节,两版教材都引入“倍数”的概念,将乘法看作反复相加,从而加深学生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在“分数与分数相乘”这一节,两版教材均把分数乘法理解为“部分的部分”,在第一节的基础上拓展分数乘法的意义,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3.概念引入和计算方法介绍不同

北师大版的教材借用裁纸的小案例引出分数乘法,并将其总体分为三部分。在分数与整数相乘这一部分,部分占总体的问题通过加法和乘法的方法得到解决,随后配套几道练习题,供学生摸索分数乘法的运算法则。最后,以两个小孩讨论的形式直接给出分数与整数的运算法则:“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不变”。在分数与分数相乘这一部分,北师大版的教材直接给出运算法则:“分子相乘,分母也相乘”。但该法则的表述易产生歧义,是“分子与分子相乘,分母与分母相乘”还是“分子与分子相乘,分子与分母相乘”呢?该处需要教师的讲解来帮助学生理解。在解决问题部分,北师大版选用更生活化的问题作为应用题,例如“衣服打折问题”、“学校铺草坪的面积问题”、“部分零用钱用于捐款问题”、“水果分配问题”等,以实际生活为切入点,从学生熟悉的角度加深理解。

人教版的教材则采用线段累加的方式引入分数乘法,并将其总体分为两部分。在分数乘法部分,提出概念之后,利用例题进行讲解,以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并总结分数乘法的运算法则,但书中没有给出具体的运算法则,需要教师归纳。例如,在“分数与分数的乘法”例3中给出“1/5×1/4=1/20”,书中直接给出其运算法则:“分数乘分数,应该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如此搭配案例理解运算法则,更有利于学生直观的思考和记忆。在解决问题部分,人教版教材偏向于生物和地理的问题,例如:世界范围内的桦树种类、海象和海狮的寿命、人类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等,以其他学科为知识背景,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但在某种程度上不易于小学生的接受和理解。

三、分数除法对比分析

1.总计结构安排不同

北师大版教材的分数除法安排在五年级下册第三章,用时9课时,与第一章分数乘法之间穿插了长方体的内容。人教版教材的分数乘法安排在六年级上册第三章,用时13课时。考虑到难度,两版教材的分数除法均比分数乘法多一课时。

2.重视概念和算法不同

人教版的教材强调概念的理解,而北师大版的教材将计算方法放在首位。人教版教材采用法则加例题的方式,先明确指出“分数除法是分数乘法的逆运算”,随后利用三个例题,给出倒数相乘法的计算方法。北师大版在计算方法中叙述得十分详细,应用了大量篇幅。例如,在分数除法(一)中讲解了“一个数除以整数”的情况,在分数除法(二)中讲解了“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情况,并针对具体的情况进行详细说明,最后总结出运算法则:“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相当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3.概念引入和计算方法介绍不同

从除法的意义来说,分数除法与整数除法意义相同,都定义为乘法的逆运算。人教版教材先介绍了整数除法,采用分数与整数对比的方式,在整数除法的基础上介绍分数除法。例如,首先,例1提出整数乘法的案例:“每盒水果糖重100g,3盒有多重?”以引入整数乘法,随之将其改编为整数除法:“3盒水果糖重300g,每盒有多重?”联系紧密,对比鲜明。然后,例2通过折纸实验,在学生“折一折”、“涂一涂”的过程中发现、总结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一”。而这部分的内容,北师大版跳过了整数除法,直接引入分数除法,不仅没有揭示出分数除法和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而且在理解分数除法上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补充整数除法的案例引入,引导学生理解。

四、总结

两版教材的小学数学分数乘除法部分均满足国家的教材编写要求,在编排方式、结构安排、课程内容等方面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各有优劣。北师大版教材强调理解计算法则和运用简便算法,很好地结合了纯理论问题和实际应用,明确地给出了分数与整数、分数与分数的运算法则,以及两种约分方法。北师大版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以步骤单一的简单计算题为主,生活化的案例丰富且生动,尽可能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分数的运用,呈现分数在现实生活中的使用价值。在版面设计上北师大版细致生动、素材丰富,穿插了大量的图片,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人教版教材更注重对教材的理解,在课时安排上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两部分均比北师大版多4个课时。人教版内容编排清晰,讲解由浅入深,多习题,且习题较北师大版更难,步骤多,但并未直接给出运算法则。实际应用问题的结合不像北师大版极富生活化,而是与地理和生物知识相关的案例。人教版注重新旧知识的连接,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数学思想和数学意义,而非仅仅掌握习题计算。

有理数的乘方教案第2篇

上过五年级“小数乘法”一课的教师,都有一种很深的体会:在列竖式笔算时,学生关于数位的对位问题总是一知半解。列3.5×3的竖式,多有图1、图2两种样子,谁也无法说服谁。还有的学生实在搞不清楚,就想出了如图3的列式。其实不难想象,出现这些问题,正是受到小数加减法列竖式要求数位对齐的负迁移。尽管教师多次强调小数乘法列竖式要末位对齐,但当学生坚持说图1也没错时,教师也显得有些无可奈何了。很明显,图4~图6也说明,在列竖式的过程中学生很难摆脱小数的束缚,带来的后果是,要么算错,要么算不下去。

我们知道,整数乘法的竖式与它的横式思考方式是一样的,都是运用乘法分配律。例如32×14就是4个32与10个32的和,列竖式也正是这样的过程体现。但是到小数就有点不一样了。其实3.2×14也完全可以想成4个3.2与10个3.2的和(从算理上讲,列竖式这样去想也是对的,如图5),但是真正在列竖式时我们却把它们当作整数乘法去推算的,中间过程并不会出现小数。如果认可了图5的正确,那么像图4这样的错误率就更高了。

教师引导学生把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来算(图7),也一起分析了算理,但学生的视觉“告诉”他,这样做“很不和谐”:小数相乘中间过程却是整数,到最后又是小数。所以“小数乘法”教学的真正难点是帮助学生越过这个坎。教师对此一般的做法就是“充分感受、正面强化”,笔者以往也一直都是这样操作的。但是学生升到六年级之后再去问他们,为什么图7竖式中间过程没有小数?他们多是含糊其辞,最后总是以“以前老师是这样教的”来结束问答。于是笔者大胆设想,不妨把小数乘法直接改成整数乘法(在列竖式之前),用列整数乘法竖式进行推算(如图8),效果是不是会更好呢?

二、设计过程及前后比对

【设计第一稿】

在正式决定上这节课之前,笔者对本课教材进行了分析,也进行了多版本教材间的比对,发现了一些共同的地方:一般都在具体情境中引出小数乘法算式,用多种方法思考答案(如转化成加法算、转化单位算、数形结合算等),通过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算理分析,最后是熟练巩固。遵循这样的思路,笔者设计了教学的第一稿。

(一)复习铺垫

1.出示图9,请学生快速口答。

2.说算法:说说速算的办法。(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

3.环节过渡:3.5×3是否也与小数点位置移动有关?

(二)新授展开

1.给算式3.5×3赋予一定的现实情境(市场里买东西,西红柿3.5元/千克)。

重温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

2.讨论交流,用学过的方法求出3.5×3的答案。(强调:已学过)学生中一般会出现以下几种方法:

(1)转换算法,用加法做――点拨小数乘法的意义。

(2)转换单位,化元为角――化成整数算。

(3)分解小数,分步计算――运用乘法分配律。

3.尝试用竖式计算,使过程更简洁。一般学生中会出现两种情况(见图10)。

4.找出两种方法的共同之处:都是将3与3、5分别相乘。引导发现与之相关的整数乘法算式(见图11)。从运算角度进行算理分析。

5.及时巩固,强调照样子写出思考过程(图12:6.4×4,6.32×3)。

6.重点讨论:左右两个竖式“保留哪一个”,明白用整数乘法竖式可以解决小数乘法计算的道理。

7.即时练习两道题,特别是两位数乘两位数(5.4×5,5.4×42)。

(三)练习巩固

1.基础练习:口算6道题,强化算法。

2.实践应用:出1道关于解决问题的题目,关注小数末尾去零的问题。

3.拓展提升:同一个竖式可以解决许多小数乘法计算的思考分析。

按照这样的教学设计经过两次课堂试教以后,笔者发现了一些问题。

问题一:在新授展开的第一步,请学生用学过的方法求出3.5×3的答案,学生似乎并不领会,计算这个答案似乎仅凭经验或直觉就可以得到(学生有太多的购物经验了),不需要什么方法。在笔者的一再要求下,转换方法、转换单位、分解小数用分配律算等方式总算都呈现出来了,但总体感觉是算法多样化并没有给学生带来多少课堂兴奋。

问题二:在新授展开的第四步,要求学生从运算的角度进行算理分析时,课堂也比较沉闷。因为前面已经知道10.5这个答案了,为什么还要这么复杂地分析来分析去。学生大多对此表示不理解。

问题三:在新授展开的第六步,笔者意在通过分析与讨论,让学生接受用整数乘法可以推算小数乘法,因此在列竖式时直接列成整数乘法竖式就行。但笔者的良苦用心学生并没有领情。到最后笔者只能强调,右边整数乘法这个竖式其实就是我们很重要的思考过程,在计算时只要保留这一个过程即可,随即把左边的竖式隐去。

问题四:在新授展开的第七步出现了课堂生成,既是问题也是契机。学生在列5.4×42的竖式时,出现了两种竖式,这说明有些学生还没有真正接受前面的知识。列图13的学生很快算出了答案,列图14的学生一直在嘀咕――怎么算呀,我哪写错了。于是笔者进行了干预:“像图14的算法,如果没有列成整数乘法的竖式,大家看看,是不是出现问题了,这位同学算不下去了。请下面哪位同学来帮一下,稍加改动,他就会明白了。”于是有学生上来将竖式21.6中出现的小数点擦去,也算出了226.8,笔者真的很无奈。

良好的设计意图并没有达成理想的教学效果,是需要反思的。回到教材,对比教材中的示例(例1:3.5×3与例2:0.72×5)。例1主要是在具体情境下理解不同的算法(有单位支撑),例2是脱离了具体情境,运用转化整数的方法,从积的变化规律的角度去进行分析的,并且这两个例题所出示的具体算式是不一样的。而笔者在自己的教学设计中,试图将例1与例2通过同一个材料3.5×3给以集中体现,学生显得有些思维疲倦。在知道答案的情况下还要进行不断的思考分析,让学生提不起精神。反思整个设计,总的来说学习材料缺少吸引性,思考力度缺少挑战性,教师给予的多,学生体验的少。笔者想重点体现的“用整数乘法(竖式)推算小数乘法结果”这一核心思想并没有出自学生主动的发现与积极的感悟,多的是“被发现”与“被灌输”。为破解问题,笔者进行了重新设计。

【设计第二稿】

(一)复习铺垫

口算

(设计意图:三组题逐一先后出现,图15因为数据简单,学生可以直接算答案,也可以根据积的变化规律算,图16迫使学生自觉地运用积的变化规律算,图17更抽象,在54还没给出之前是算不出来的,给出54以后,有学生会去想是多少,然后再进行填空计算,有的学生会沿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这样的学习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又伴随着不断地“发现”,他们会体验这种“发现”的乐趣,这是用数学本身去吸引学生。)

(二)新授展开

1.口算。

6组题逐一先后出现,特别在图18、图21、图22、图23处作重点展开讨论。

(1)讨论图18:学生受到前面复习的迁移能很快算出3.5×3的答案10.5,教师反问:以前整数乘法里我们会运用积的变化规律,难道小数乘法也适合用积的变化规律?你能说明理由吗?由此学生将主动寻找各种算理来说明问题。方法主要也是前面第一稿中讲到的“转换为加法”“借用或转换单位”“分解小数用乘法分配律”等方法,但是这种学习状态是积极的,因为他们想努力证明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是为自己找理由。这里教师重点写出35―3.5、105―10.5这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2)讨论图21:这里有一个数未知,你竟然也算得出答案?这样的提问一下子将学生的地位抬高了,他们的解释是积极的、愉快的,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很有能耐”。

(3)讨论图22:这题上下要反着出。先出3.15×14=,然后提问,你想知道哪个整数乘法算式?根据学生的要求,教师再给出315×14=4410,学生很快就推算出答案,并主动给出推算的过程。教师重点写出315―3.15,4410―44.1这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4)讨论图23:继续图22的方式,上下两题反着出,先出6.42×13=,然后提问,你想知道哪个整数乘法算式?学生提要求,但教师只给出642×13=,并不像图22那样直接告知整数乘法的答案,由此学生的思维与行动将合一指向642×13的竖式解答, 他们会快速算出答案8346,进而推算出小数乘法的正确答案。学生在计算答案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

2.小结提炼。

(1)呈现板书并交流。

(设计意图:小数乘法通过整数竖式推算出来,此时已是学生积极主动的行为,无须强调,教师只需追问一下学生:你是怎么想的?进而将扩大、缩小的倍数关系补充完整,让思维外显出来。然后重点强调,以后这样的小数乘法计算我们就可以通过整数乘法竖式将它推算出来,为书写简便,整数乘法的横式与板书中的扩大缩小的书写都可以省略不写。整数乘法这个老朋友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小数乘法这一新知识,随后与下一环节中的巩固练习相衔接。)

(三)练习巩固

1.基本练习,注意写竖式过程与书写格式。

2.算用结合,解决实际问题。

3.拓展提升,引导学生思考同一个整数乘法竖式可以解决许多小数乘法问题。

重新设计的“小数乘法”一课,经过课堂检验,顺利地解决了第一稿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中时而紧张、时而愉悦、时而兴奋,专注力很高。教材中强调小数乘法的计算结果一般要舍去小数末尾的0,这作为一个知识点,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讲了多次,还是会有学生忘记。有的学生搞错了先后顺序,先去掉了末尾的0,再添小数点。而在笔者的教学设计与课堂实践中没有任何提及,学生很自觉地省略了,这是一个很意外的发现。仔细想来,因为根据整数除法的学习经验,一个整十,整百…数除以10,100…在心算过程中,它们末尾的0早已被自动抵消掉了。

三、写在最后

在文中,有一问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以前整数乘法里我们在运用积的变化规律,难道小数乘法也适合用积的变化规律?笔者以为,这种规律的迁移是否合理虽然不需要证明,但需要讨论,就像整数加法交换律、小数加法交换律、分数加法交换律,虽然难度很小,但教材都安排了新课,因为在学生看来,整数与小数毕竟长得不一样。这也就是为什么全体学生并非一下子都能想到“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最后将答案进行推算”的最重要的原因。

有理数的乘方教案第3篇

由于学生认知的特点,小学数学主要以合情推理为主,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断某些结果,对于演绎推理,小学阶段不能用它来证明结论,怎样说明合情推理得到的结果是否正确呢?一般情况下,不正确请举出反例,说明猜想结果正确只有举例验证,虽然这些是推理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应该让小学生找到多种方法来证实自己的答案,也就是要多给学生"说理"的机会,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说理"的培养。

1给学生说理的工具,避免只追求答案的正确性

语言,一个非常强有力的说理工具,它也并非靠单纯书面答案就可以形成的。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逻辑词汇,包括"不""以及""或者""所有""一些""总是""以及""只能""如果就会",还有"因为",等等。教师应当经常使用这些逻辑词汇,来帮助学生逐渐熟悉逻辑语言,并且学会尝试应用它们来说理。

2给学生说理的空间,不满足于就事论事

小学数学教材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了不少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提供观察、尝试、估算、归纳、类比、画图等活动发现一些规律,一些猜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时我们仅仅满足于得到规律和猜想,而未对规律和猜想进行评价,没有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为什么有这样的规律和猜想呢?这样的规律和猜想普遍适用吗?下面看国内和国外两个类似的案例。

国内案例: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新授课,如何计算24×16,其中一位学生提出了如下的算法:我是这样算的,首先把16 除以2 等于8,24 乘以8 等于192,再用2乘以192,得到384。

教师问全班学生:"你们都听明白了吗?"

"不明白,"学生几乎是齐声地回答。

"我也不明白,"教师脸上露出一副困惑的样子,

"为什么要16 除以2,我们这里明明是做乘法运算,怎么会出来除法。我想不通,你能再说得清楚一点吗?"

这位学生犹豫了一下,说:"我是这样想的,16 里面有两个8,所以我先从16 中拿出一个8,用它去乘以24,得到192,然后再用2 乘以192,得到384。"教师又问全班学生:"你们听懂了吗?"大多数学生仍在摇头。教师说:"我有点明白了,他是这样来考虑的,"教师说着在黑板上写下:

16÷2=8;24×8=192;192×2=384

教师继续说:"大家看,他的想法是把两位数乘以两位数,转化为两位数乘以一位数,因为两位数乘以一位数我们已经学过了。那么,怎么转化呢?他先将16 除以2,得到8,然后用8 去乘24,这是两位数乘以一位数,我们都能算,得到的结果是192。但是,刚才我们除了一个2,所以现在还应该把这个2 补回去,因此用2乘以192,得到384。现在都明白了吗?"仍有几个学生在摇着头,但教师没有在意,开始讨论新的解法。

美国案例:在泰勒女士的三年级课堂上,学生正在讨论怎样去计算4×8。一个叫马特的学生解释道:"我想,2×8=16,然后你只要把它加倍就行了。"教师再让几个学生重新叙述一下这个方法,接着问全班:"你们认为马特的方法,能用来解除4伊8 以外的其他题吗?"当学生的回答很不一致时,她让学生先试算几个类似的题,然后大家再集中在一起讨论马特的方法。

在做了几个问题并和一个学生讨论了为什么"加倍再加倍"是乘4 的一种方法后,教师重新召集学生做进一步讨论。学生对马特的策略是否总适用的反映不一样。

卡罗尔:因为如果你用2 乘8 和4 乘8,你把得数加倍了。每次都能用。

玛利亚:一定是加倍了,因为你是重复做的,就像你用2 乘8 得16,然后你再用2 乘8 得16,那么一定是32。

史迪文:你所做的是8 个8 个地数,当你往前数,就会每次跳过8个数。你做了两遍,所以就像把它们加倍了。

马特:我要看扩大三倍是不是也行。那么我先算2乘8,再算6 乘8,行。用3 去乘2 乘8 的得数,结果就扩大3 倍了。

上面两个案例普遍特征就是一个乘法算式中因数本身可以分解,分解后的新因数可以按任何方式相乘。

3给学生说理的自由,不可过于注重实例验证过程

我们都知道,数学猜想是归纳推理的结果,但它又具有不确定性,因此,数学猜想必须通过验证,以确定它的科学性。如何让小学生能合理选择和运用推理方法进行验证或论证,并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小学生的推理方法有两种:实例验证和演绎论证,但以前者为主。在小学高年级,学生应该认识到举几个例子说明猜想正确是不够的,他们应该通过考虑一系列例子,对他们的发现的联系进行说理,应鼓励学生在他们已知的基础上进行推理。

例如,下面是《一个小数乘十、百、千引起小数变化的规律》教学片段。

师:知道了一个小数乘10 的规律,(慢)那么我们推想一下:一个小数乘100、乘1000,小数点又会怎样变化呢?(板书)

生:乘100 小数点会向右移动两位,乘1000,小数点会向右移动三位。

师:这只是我们的推想,(在板书上打上问号)还需要(验证)。你打算怎样验证?

生:想个小数,再算一算乘100、乘1000 的结果,比较一下。

师:他是这样验证的,你们呢?老师验证的方法有点不同,我也先选一个小数,先猜出结果,再用计算器验证是否正确,可以吗?那我们就来试一试。以5.08 为例,先猜想结果,再用计算器验证。

师:经过研究,5.04 乘100、1000,小数点的移动和我们的猜想一样,其他小数呢?

生:还要验证。

同桌合作:

(1)每人先想一个小数,填进括号里。

(2)猜想它乘100、乘1000 的结果,写在表格中。

(3)同桌交换,用计算器验证猜想的结果,正确的打钩,错的打叉。

有理数的乘方教案第4篇

关键词:现实情景;案例;谈话;探究;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3-0080-02

《分数乘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教学要达到的目标是要通过直观与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算理,会正确进行计算;加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为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重点是要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观察、实验、操作、推理等探索性与挑战性的活动,去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法则;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分析和推理等能力。这个教学目标分三个层次完成:第一,学习分数乘整数;第二,学习分数乘分数;第三,学习混合运算。教材第8、9页例1、2是第一层次学习,是整个分数乘法学习的基础,因此我很重视例1、例2的教学。学习本节教学内容是在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在此,现实情景的创设显得尤为重要。本节教学我是这样进行的:

案例一: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借助袋鼠了解一个问题,请看例1:“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人跑3步的距离是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

师: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相当于”你是怎么理解的?

师:同学们能用线段表示出人跑一步的距离和袋鼠跳一下距离之间的关系吗?

师: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天袋鼠跳一下的■,要求人跑3步的距离是袋鼠跳下的几分之几,也就是求什么?

师:根据线段图我们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如何进行计算呢?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开展讨论与交流)

师:谁能说一说你是怎样列式的呢?

师:怎样计算呢?从以上的计算中我们能不能发现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呢?

(学生讲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以及从分数加法中借鉴的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师:原来我们发现分数乘整数,分母不变,整数与分子相乘即可。

那么,我们看例2:■×6=该怎样计算?

(学生动手试做例2,教师讲解计算过程中要注意约分)

本节课的练习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分数乘法当作分数加法计算的;分数乘整数,分子与整数相加的;分数乘整数,整数与分母相乘的;分数乘法结果不化简的。一节课下来,忙得我团团转,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临近下课测试了4道分数乘整数计算题,出错率达到了30%。看着这个测试结果,我出了一身汗,这是怎么回事?哪个教学环节出了问题?我带着这种疑惑走出了教室。

课间我把本节课的教学思路及出现的问题与本组教师进行了沟通,组内教师帮我找到了问题所在。组内教师认为,本节课我的算理教学不扎实,现实情景的创设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在组内教师的帮助下我又重新备了课,第二节我又走进了另外一个教学班去讲这节《分数乘法》。这一回,我是这样讲的:

案例二: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小袋鼠吗?知道它的特长吗?

师:我知道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那么人跑3步的距离是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出示例1)

师:仔细看题,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学生回答)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列式?

追问:每一种列式各是怎样想的?

师:怎么知道求3个■相加的和,也可以用乘法计算?

明确:相同整数连加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那么可以联想到相同分数连加也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联想是一种很有意义的学习方法。分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教师质疑:在这些乘法算式中,和是什么数?(板书:分数)3呢?(板书:整数)这是什么样的题?(板书课题:分数乘整数)能不能再举出几道这样的题目?

学生举例,老师随机板书。

谈话:尝试计算■×3=,你觉得怎样算好就怎样算,不仅要会算,还要把道理说清楚。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了解信息,并相机让学生把几种典型做法板书在黑板上。

小组内说想法。

算法交流,分析比较:黑板上有序板贴学生的不同做法:

谈话:请同学们认真观察黑板上两种不同的做法,你能讲出每种算法的计算道理吗?鼓励学生互相质疑、答疑。老师针对一些重点问题进行提问;教师通过线段图解释算理。

谈话:同学们独立计算■×6可以吗?这是例2。

学生独立计算■×6。

组间交流,说说计算的道理。

全班交流。

教师质疑:为什么计算过程中要先约分呢?

学生小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之后进行练习。

这次的练习很顺利,学生出错很少,下课前的四道分数乘法计算题的测试对率达到了95%。我很欣喜,欣喜之余,我又出了一身冷汗,我不禁要问自己,教师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原来对学生竟有如此大的影响。

此次《分数乘法》两次不同设计的授课带给我如下思考,与同行分享。

第一,谈话在现实情景创设中必不可少。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学习计算不能流于形式,需要教师实实在在去设计,学生要在师生的谈话中逐渐走进情景。案例一缺失谈话引入的过程,好端端的情景并没有把学生带入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中去,学生只是被动地完成老师的提问。案例二中教师由学生喜爱的小动物入手,一步步引学生走入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中,学生仿佛在游戏,实际在进行学习分数乘法的学习。

有理数的乘方教案第5篇

教学片段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走进公园,我们来到了小朋友们最喜欢的地方――游乐场,请帮老师算算参加每项活动的小朋友各有多少人.(CAI出示游乐场图片)

生:坐摩天轮的小朋友一共有20人,4 + 4 + 4 + 4 + 4 = 20.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一个车厢坐4人,有5个车厢.

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每数一个车厢,CAI对应出现一个4)

……

数学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 在课始,借助多媒体计算机,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的感性材料,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同时,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知相同加数连加的情况在生活中处处存在.

教学片段二:把加法算式分类,认识乘法

师:小朋友们真不错,用连加的方法帮老师解决了这么多的问题. 那黑板上的这些连加算式可以分成几类呢?和你的小伙伴说一说. (小组成员兴致勃勃地商量着分类方法)

生1:我们按照得数是单数和双数来分.

生2:我们按算式中加数有几个来分.

生3:我们把这些算式分成加数相同和加数不同.

师:大家说的都有道理,那谁能按照加数相同和加数不同把黑板上的算式分一分?(学生独立移动黑板上的算式,并分成2类,并把1 + 2 + 3和4 + 4 + 3两个算式反扣)

师:谁能一眼看出4 + 4 + 4 + 4 + 4这个算式中相同的加数是几?

生:相同加数是4.

师:有几个4?

生:有5个4.

师:这个5是怎么来的?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板书:5个4相加. 学生积极踊跃地说出黑板上剩下的算式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这样的数相加后,指导学生认识乘号,将4 + 4 + 4 + 4 + 4 = 20写成乘法算式4 × 5 = 20或5 × 4 = 20,并学会读乘法算式. )

师:请把黑板上剩下的连加算式也写成乘法算式,用你的数字卡片摆一摆. (学生动作迅速地摆好了算式,个个洋溢着开心的笑脸. )

低年级的孩子书写速度较慢,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具中的数字、符号卡片摆一摆,既完成了教学要求,又变换了练习形式,一石二鸟,何乐而不为.

教学片段三:感受乘法算式的简便

师:你们听,什么声音?谁来了?(CAI出示荷塘画面)一只青蛙几条腿?

生:四条腿.

师:两只青蛙几条腿?是几个4相加?

生:2个4相加,4 + 4 =8.

……

师:(出现100只青蛙)假如要求100只青蛙有多少条腿,是几个4相加呢?谁会列算式?

生1:4 × 100. (CAI出现算式)

生2:100 × 4. (CAI出现算式)

生3:也可以用加法4 + 4 + 4 + 4 + …(CAI出现100个4相加的算式)

师:遇到这种加数相同的情况,你是选择写乘法算式,还是加法算式呢?

生1:乘法,它只用写一个乘号、几个数,简单!

生2:我也选乘法,真简便!

这个教学片段是本节课教学的亮点. 利用多媒体课件声情并茂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深深吸引了孩子们,激发他们去解决这个有趣的问题,在对比强烈的情境中自觉地产生“用乘法算式表示真简便”的心理倾向. 我想,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为什么要产生乘法”也就一目了然了.

教学片段四:巩固提高,应用发展

师:(实物展台投影P45摆小棒图)哪些小朋友摆的图案可以写出乘法算式?

生1:三角形的图案.

生2:五角星的图案.

……

师:请你选择一个图案说说是几个相同数相加,并用学具摆出乘法算式. (学生独立活动,反馈交流)

……

有理数的乘方教案第6篇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新课标《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五节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乘方、幂、底数、指数的概念,了解乘方概念的产生过程;掌握乘方与幂的表示法,理解幂的符号法则;

2.学会相同因数的乘方与乘法的互相转化,探究有理数乘方的符号法则,使学生能够正确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3.在学习过程中增强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渗透转化思想.建立团队意识,增强拼搏精神.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乘方、底数、指数的概念,掌握有理数乘方的符号规律.

教学难点:有理数乘方运算的符号法则.

教学准备:导学案和多媒体.

【激情时刻】

师:有一个名人说过:聪明的人都喜欢学数学,你们喜欢学数学吗?

生:喜欢!

师:好,你们知道今年8月份在伦敦有件大事是什么?

生:奥运会!

师:就是聪明,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奥运会的精彩瞬间.

(播放视频:中国奥运健儿的精彩演播片段.)

师:我们的中国体育健儿优不优秀?棒不棒?

生:优秀!棒!

师:我们也能这么优秀,让我们从今天做起,从这节课做起,加油!

师:大家来看看这个问题.

2012年伦敦奥运会我国代表团获得38块金牌,位列奖牌榜第二名,小明知道这个消息后,要通知其他网友, 小明先同时通知5名同学,这5名同学再分别同时通知(不重复的)5名同学,以此类推,每人再同时通知5个人.如果每同时通知5人共需1分钟,第10分钟里又通知到多少名同学?请列出算式.

师:谁能说说第一分钟通知了多少人呢?

生1:5人.

师:第二分钟里通知到多少人?列式说明.

生2:5×5.

师:第三分钟里呢?

生3:5×5×5.

师:第十分钟里呢?

生4:5×5×5×5×5×5×5×5×5×5,共十个5相乘.

师:我们生活中还会遇到很多这样相同因数相乘的式子,有可能是两个相同因数相乘,有可能是三个,有可能是四个,有可能是五个,还可能是更多更多,这么说是不是太长了?

生:(齐)是的.

师:能不能有简洁的表达方式呢?

生:(齐)有.

师: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是一种新的运算,叫有理数的乘方,大家看学习目标.

(板书课题:有理数的乘方.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

【评析】教者利用学生非常熟悉的伦敦奥运会引入,巧设引题,将学生思维迅速集中.使学生在列算式中感受到障碍,营造和谐主动探索的环境.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而引出课题——有理数的乘方.

【摩拳擦掌】

师:这是一个自主学习的环节,大家请看学案,完成这一环节思考、类比、猜想.

(学生独立完成学案中的3个小问题.问题详见教学设计.学生完成后,口答自己所得的答案.掌声鼓励回答出色的同学.师引导强调底数是负数和分数的乘方,要把负数和分数加上括号.)

【评析】此环节在小学原有的认识上递推出用乘方的形式表示出多个相同因数相乘的式子,体现出知识的延伸.并培养学生通过类比的数学思想获得新知的方法.

(见教学设计中“摩拳擦掌”第3题猜想.)

师:在an这个表达式中a叫做什么,n叫做什么,我们数学家给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请同学们把书翻到41页,看一下定义,把关键的地方记一下,一会儿我要考考你们.

(学生独立看书学习.)

【评析】初步认识有理数乘方;采用小台阶铺设,使较困难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迎刃而解.设计环环相扣的三个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类比、猜想,从而定义有理数的乘方.

师:现在独立完成学案上的定义,自行完成.

(详见教学设计中“摩拳擦掌”第4题定义.对有理数乘方的概念进行补充和规范.学生完成后口答,师板书公式定义并强调各部分名称.)

【评析】本环节突出体现了“先学后教”这一理念.教者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类比、猜想、总结等数学活动.也通过让学生看书这一要求,让学生自学新知.将学习的时间与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沉着冷静 】

1.例题详见教学设计.

(学生集体口答答案.回答整齐准确.)

2. 例题详见教学设计.

(此题采取学生先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答案.充分交流后,小组学生代表上台板演展示,每人只许写一道题的答案.对有争议的问题先让板演者自评,而后再采取学生他评的方式更正或是补充.得出正确的答案.)

【评析】学生初步应用概念解题,往往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者没有急于给学生纠正,而在此时留有一些“空白”,引导学生进行审题,冷静三思,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冷静的气氛中自己去发现,去比较,去澄清,纠正错误,找到正确方法.

【来点儿机智】

师:完成第四个环节,会算的开始算,不会算的先阅读教材42页例1,按例题格式书写解题步骤,完成计算.(例题详见教学设计.)

【评析】教者再一次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将自己遇到的疑问在课堂中提出,为下一步课堂讨论提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师:我们做了这么多题,其中有什么规律吗,我们小组内找一找有没有.

学生小组讨论:

乘方运算的符号有什么规律?底数是0的乘方结果有什么特点?

总结:(1) 负数的奇次幂是 数,负数的偶次幂 数;

(2) 正数的奇次幂偶次幂均为 数;

(3)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得 .

师:我们发现有什么规律吗?

生:我们小组发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 正数的奇次幂偶次幂均为正数; 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得0.

【评析】归纳总结乘方运算的符号规律是本课难点,此处教师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更多交往和自我表现的机会,发挥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过程中,能较好理解他人的思考方法和结论.使本课难点的解决水到渠成.同时将课题的学习气氛带入一个高潮.也再一次体现了“先学后教”这一理念.

反馈:(口答,例题详见教学设计.)

师:我要考考大家的逆向思维,看第3小题(例题详见教学设计),口答.

(学生口答自己所得的答案.16=( )( )学生分别得出不同的答案.)

【评析】渗透代数思想、分类思想,如a4;又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例如8=( )3 这道题.这样设计为后续学习开方打下坚实的基础.

【火眼金睛】

我来了,你认识我吗?不擦亮眼睛,我可会哭呦!

说出下列式子的意义(例题详见教学设计).

(学生先独立思考意义并计算完成,再小组合作交流,然后口答汇报.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题目.)

【评析】执教者采用由易到难的四道小题,层层递进地巩固本节课重点,突破难点.为了准确理解区分an和-an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小组中充分说、交流、互相纠错,既节省了时间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课堂进入了又一个高潮.又一次体现了“学生能说的老师不说”这一理念.

【归纳总结】

(学生分别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回答及说感受.)

【评析】让学生把课堂教学中所获得的知识、情感与技能都尽快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学会总结知识,明确学习要点,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师:学完本课后,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生1:指数可不可能是负指数呢?

师:(反问其他学生)可不可能是负指数呢?

生2:不可能.

师:这位同学我认为已经具备了牛顿的素质,她有数学的创造性.很好.那么指数可不可能是负数,可不可能是分数,是小数呢?还可不可能是0呢?今后我们都会遇到.

【评析】此处鼓励学生在掌握所学的知识后敢于想到,善于想到,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体现了学习的创造性,又一次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夜谭乘方】

(例题详见教学设计,多媒体展示,一生读题.)

师:你们猜一猜谁得的钱多呢?

生:阿凡提.

师:哦,那是我们对阿凡提的信任.谁来猜一猜阿凡提能得多少钱?现在我们来算一算谁得的多.(学生好奇,争先抢答.)

生:73万角.

师:我们都是实干家,现在来算一算.

(学生算完后,教师多媒体展示答案.学生们惊讶于两数的差别,阿凡提真的比巴衣老爷得到的钱多呢.)

师:阿凡提为什么这么聪明呢?

生:因为他数学学得好.

师:对,我们也能学得很好,在此我送给大家乘方精神:

(多媒体展示,教师有感情地朗读.)

乘方精神:虽然是简简单单的重复,但结果却是惊人的.做人也要这样,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成功也会令你惊喜的.

【评析】这个问题很有趣,激发了所有学生的好奇心,通过计算展示明显感受到学生数感的提升,及对乘方的重新认识.并从中引申出做人的道理.

【课后作业】

(例题详见教学设计.)

有理数的乘方教案第7篇

课堂是一种富于变化和创造性的活动,更是一种交流的艺术。在处处充满动态生成的课堂里,各种“意外”总会不期而至,合理的应答能将这些真实、不曾预约的“意外现象”生成充满活力的学习资源,让课堂更加丰满精彩。

下面就以“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竖式)”的课堂教学为例来说说课堂应答。

片段A:尝试计算,初步体会。

1.启发谈话:28×12究竟得多少呢?请你试着在纸上算一算!

2.学生在小组内展开交流,说说各自的计算方法。

全班集体分享,教师板书。

方案1:28×6=168 168×2=336

方案2:28×3=84 84×4=336

方案3:28×10=280 28×2=56 280+56=336

方案4:列竖式计算……

你们真了不起!能用这么多方法来计算出28×12的结果。

3.回顾介绍:你们能看懂这里的哪种算法?谁能给大家做个介绍和解释,说说具体的想法?

4.结合具体的想法出示对应的课件图例,以便直观理解。

方案1:28×6=168(先算半年价格)168×2=336(再算全年总价)

方案2:28×3=84(先算一个季度价格)84×4=336(再算全年总价)

方案3:28×10=280(先算10个月价格)28×2=56(再算2个月价格)280+56=336(最后算全年总价)

方案4:列竖式计算……

小结:看来你们很多人想到借助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方案1和2这两种方法都借助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知识;方案3借鉴了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整十数以及笔算加法的知识;方案4是列竖式计算。)

5.赏析:现在你能理解这里的几种算法?在这些算法中,你比较欣赏哪一种算法?说说理由(可能喜欢 方案1、2,因为比较容易理解;也可能喜欢3,因为比较直观清晰;也可能喜欢列竖式计算,因为它比较清楚、简捷……)

一、把握多层起点,增加应答路径

数学知识离学生并不遥远。不要担心和人为回避孩子们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种种不一的计算状况,真实地从学生既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来思考,重视这些学习资源,抓住学生真实的思维起点展开教学。

在这里,教师不仅充分尊重学生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思考结果,留足充分的展示空间,还将此作为切入点,“浓墨重彩”地对每种算法进行细化、分析:先请“小讲解员”进行解读,又结合讲解给每种思路既配上对应的实物演示图例,还比较、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最后又通过欣赏选择加深理解。通过多条路径,在“接纳”孩子不同算理的同时沟通了不同算法中蕴藏的数学思想和原理,让课堂应答如水流一般自然顺畅,让孩子在多种形式中为新知的构建做好了充分准备。

教育,是一种温暖的抚爱,宽厚的包容。孩子们来自不同家庭,有不同的基础,有不同的思维,而我们的教学如果只有一条路可走,那么课堂永远不会异彩纷呈、深入孩子的内心。

课堂应答是教师基于学生基础所做多层的、多方的教学设想的展现,教师在面对不同思考的时候,能够这样诚实地直面孩子们这些可能出现的层次各不相同的思维状况,真正关注在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寻找他们的思维切点,就能更合理地引导学生的思维,课堂应答也当然更具有目标性、引导性和艺术性了。

片段B:深化研究,优化算法

1.初步应用,体验个别算法的局限性

(1)你们现在会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了吗?

生齐答:会!

(2)老师觉得你们真能干,居然不要我教就会算啦!用你最喜欢的方法计算29×13。

(3)比较交流:

你选择了怎样的计算方法呢?

为什么不选择方案1、2来计算呢?

生1:不能算了啊!

生2(急着补充):13和29都拆不了啦!

老师笑了:“原来如此啊!看来这样‘拆’的方法还是有局限的哦!”

生3:就是,不是“万能膏药”!

师:哈哈,说得好,那你能看懂这里的哪种算法?说一说。

2.再次应用,体会竖式计算的优越性

(1)你们现在会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了吗?(生有的开始犹豫)

(2)现在不要求计算结果,说说你会怎样计算41×94和17×79。汇报交流。

(3)你是怎样理解这两种不同算法的呢(方案3和4)? (口算时有些困难,运用乘法口诀记录每步乘积比较容易)

3.现在对竖式是否有新的感受

生1:其实竖式还挺有用的!

生2:竖式和方法3其实一样的!

追问:一样在哪里?

生3:竖式其实就是把方案3分步计算的过程用竖式的形式表示出来的。

小结:采用竖式的写法不仅使计算过程清晰,而且还便于检查。所以小学阶段我们进行笔算的基本算法是竖式计算,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它的优势将会更明显。(完善课题,添上“笔算”)

4.谁能完整解释竖式

完整教学竖式。

5.确定方向,完整规范

自己写一个两位数乘两位数进行计算。

具体讲解竖式的格式要求和注意点。

二、设计多条路径,梳理应答要点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些教师与孩子的应答“很不搭调”, 却只能生拉硬扯地把学生拉回到既定的教学思路上来;也看到只要个别学生的回答和预先的设计答案一致,就会毫不犹豫地进入下一环节,教师很少有时间和耐心去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在一环紧扣一环的教学环节中,如何紧扣学生思维走向进行合理引导呢?

我们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多维性,注重每个环节的具体方案,尤其是对重点和难点环节设计出多条路径、多个具体的方案,充分估计教学过程的复杂性,以便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时可以有不同的应答策略。

仔细品味在这个片段中两次提问“你们现在会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了吗”,将学生的思维从浅显引向深入,对两位数乘两位数探究的实例进行了两层不同深度的扩展:首先在“28×12”与“29×13”的对比中,感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某些算法的局限性;然后在“41×94”与“17×79”的计算中,进一步明晰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算理,体会竖式的普遍性和优越性,并得出简捷的笔算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