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教育教师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3-01 16:31:20
教育教师论文

教育教师论文第1篇

教师是教学的核心、主导,教师的任务不单单只是在课程的时候进行教学,还要对教学的质量有保证,教师的主要目的是教育育人,其需要对学生灌输一个终身体育的概念。在课堂上,教师需要重复的发回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便能够提高其参与的热情,从而最大限度的、更好的发回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得学生把现在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从而成为一个合格的、具有良好创作能力的公民,使得公民能够更好的抵抗家庭和社会的各方面的压力,最终使得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能够更好的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成为终身受用的知识。学校也应该努力的提高体育工作者、教师的专业知识,从而使得体育教学能够更好的落到实处,使得其在教学改革的浪潮中,努力的改变之前的弊端,更加适合现在教学的需要。

2、从学生角度出发

教学改革需要根据实际,走学生的角度出发,因材施教,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自主学习力。努力鼓励其积极的思考,培养创新能力,学校的学生基本都具备了很好的文化知识,很容易的去理解教师所教的知识内容,学校应该努力的去了解学生的爱好兴趣,从而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努力的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

3、硬件设施

在体育教学的时候,要使得体育场馆能够充分的利用,场馆的设施等布局都要恩能够很好的兼顾到,如若遇到学校经费不足的情况,学校应该最大限度的扩大运动器材使用范围。学校应该简历相应的运动设施,已能够更好的满足学生课余时间的体育活动的需要,在学校应该努力的尽量使用体育标语、口号等等,使得学校的体育氛围比较浓厚,这个对于学校的体育教学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4、教学方式

走课程的设置方面来看,我们要很好的实现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从而使得课堂教学的知识能够在课外能够很好的实践,以能够很好的使得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身体制定一个合适的锻炼计划,在课堂上,要能够使其具有娱乐性,从而使得学生的教学氛围能够很好的融合。作为一个体育教育工作者,其不仅仅只是教学,还需要做到理论和实践能够更好的统一,例如:在遇到恶劣天气而不能进行课外活动的时候,则可以充分的利用课程来进行教学,走理论上来来教学生在健身的时候的一些防御措施和锻炼技巧,从而使得学生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

5、改革考试方式

教学的重点应该是以教学为目的,而不应该是以考核为目的的,对现在应试教育进修改革,把平时的运动能力、锻炼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运动的技巧等作为教学的目的,而不应该仅仅知识对其进行考核来评定,把现在的考试制度分成2部分,一个是学期末的成绩考试,一个是平时的定期审核,把平时的成绩也归纳到最后考试的结果。

6、抓好辅助教学

学校不仅仅可以通过体育教学方法,用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得学生养成一个锻炼的好习惯,同事,体育老师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指导作用,定期进行各种体育项目比赛,以便能够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通过进行体育知识的科普工作,以使得其能够很好的起到宣传的作用。

7、结语

教育教师论文第2篇

2009-2013年全国党员教育培养工作计划指出党员教育的目标是:通过教育培训,使广大党员的理想信念进一步坚定、党性观念进一步增强、优良作风进一步养成、工作能力进一步提高、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总的来说,新时期党员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全体党员能够达到规定的党员标准,在各自的岗位上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2008年9月1日,《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关于重新修订和印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通知》强调了师德建设的重要性:“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中小学德育工作状况和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对于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并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修订为: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这些规范是对中小学教师应有的道德品质和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是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校、教师与国家、教师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能够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起指导作用。高等师范院校的师德教育应以这些规范要求为出发点,实现增强师范生师德认知、强化师范生师德意识、提高未来教师师德素养、保障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目标,促进师范生在将来成为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经师和人师综合体。从根本目标上讲,党员教育和师德教育都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就具体目标而言,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和为人师表分属于党员教育与师德教育的目标,二者的主旨都在于要在相应领域起到模范表率作用。对于师范生党员来说,党员教育活动的开展,有利于促进师范生党性修养的提高,党性修养的提高势必会促进师范生的师德养成与发展;当然,师德教育也有利于加强师范生的党性修养。在师范生党员教育和师德教育的课程载体和内容方面,也存在共有共享的部分。师范生党员教育所包含的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教育,党性、党风、党纪教育等,一般是通过党校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来实现的,在很大程度上也借力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而师范生师德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及教师教育类课程来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党员教育和师德教育在高等师范院校的课程体系中共同的工具载体,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形势政策”等,可承担起两种教育相关内容的教育功能。党员教育与师德教育在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等内容上是重合的。在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的前提下,不能离开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教育来谈道德教育,反之亦然,这也是党员教育与师德教育能够融合的条件之一。

二、师范生党员教育与师德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党员兼具师范生与党员的双重身份,在接受党员思想教育的同时,也必须加强自身的师德养成,确保具备未来教师的职业素质;党员教育与师德教育的目的与内容存在内在的联系,党性修养的提高有利于其师德的进一步形成与发展。将师德教育与党员教育有效融合既可以提高师范生党员的党性修养又可以提高师德修养,而这两者之间又有一定的相互促进作用,党性修养的提高促使党员进一步发挥带头作用,努力提高自己的师德素养,而师德教育的“立德、融通、践行、内化”模式又可以将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一步内化到党员内心深处,因此,这两种教育的融合有助于培养优秀的教师党员。同时,师范生党员教育与师德教育的融合对于党员教育和师德教育的效果提升、师范生健康成长为优秀教师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其一,有利于创新党员教育途径,培养优秀党员。将师范生党员教育与师德教育相融合,可以运用师德养成教育的特点,按照立德、融通、践行、内化的模式来创新党员培养教育途径,有助于将党员教育的思想内容深入到党员内心,推动党员队伍政治素质的提高,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其二,有利于探索师德教育途径,增强师范生师德养成效果,培育优秀师范生。党员教育能够使师范生党员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规范自己的行为,进一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这有助于师范生在师德养成教育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自主地进行专业学习,磨炼专业技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确立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坚定信念。其三,有利于促进优秀教师党员的塑造。师范生党员教育和师德教育有融合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对这一融合所做的探索有利于发挥党员教育在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中应有的作用,调动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积极因素,促进师范生党员的成长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师范生党员教育和师德教育是两项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教育。优秀的党员势必会在职业操守方面严格要求自己,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业务素养,而优秀的教师也是成为优秀党员的先决条件。

三、师范生党员教育与师德教育融合共促的途径

当前,在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党员教育与师德教育还处于分离状态,即使有重合交叉部分,也未有效加以整合。基于师范生党员教育与师德教育的相通性及其相互融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高等师范院校应从规章制度、政策制定和相应条件等方面给予支持,广泛而深入地探索出师范生党员教育与师德教育融合共促的有效途径。从具体实践操作层面来看,可尝试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第一,在师范生师德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对于师范生党员来说,在师德养成过程中学生党员发扬其先锋模范作用既是对学生师德养成成效的检验,又是对党建工作的深入和发展。在师德教育过程中,应多给师范生党员压担子、分任务,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让他们充分意识到自己的党员身份,自动自觉地发挥带头作用,加强对自我的鞭策和鼓励,严格要求自己,促进其师德素养的提高。如,可将师德教育方面所获得的成绩作为考察内容纳入师范生党员的考察范围,以及将师范生党员师德方面的表现作为评选优秀党员的重要参考指标等。第二,在师范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师德养成的内容。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包括党的历史、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以及的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等,可以把师范生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融入这一体系之中,以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来统摄其他内容,突出师德教育,构建重点突出、全面覆盖的教育结构体系。在师范生党员教育过程中,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教师党员的事迹作为榜样,既强调其党性修养,又重点突出其高尚师德;从高校教师中选择优秀的党员教师结合自己对党的认识、对教师职业的认识为师范生党员上一堂生动的党课;鼓励师范生党员到革命老区进行支教,进一步了解党的历史;启发师范生党员思考,在提高自身教书育人水平的过程中如何做到自我教育,提高自我的党性修养,等等,从而引起师范生党员群体的情感共鸣,引发他们对于党员身份与教师角色的双重思考。第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师德知识教育和党性教育的融合。校园文化属于隐性文化,能产生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环境教育比思想道德灌输更具有感染力和渗透性,其影响不是强制性的、有形的,而是潜移默化的、无形的影响,但这些影响能够提高思想认识水平、感染心灵、陶冶情操。如通过校园文化宣传橱窗、电台、广播、校园网、微信、微博媒介将师德教育与党员教育相关联的内容广泛推介,全方位强化师范生党员的师德和党员意识。重点介绍优秀党员教师的先进事迹和重要思想,邀请优秀党员教师就自身的事迹与感想为师范生作报告和讲座,激发师范生提高自身道德和党性修养的热情和自觉性,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第四,在专业教师队伍的指导下推动党员教育与师德教育的融合。针对师范生党员的特点,为师范生党员配备熟悉师范专业要求,专业知识扎实、责任感强,能很好理解党中央的方针政策,有创新意识,应变能力强、富有敬业精神、能与学生打成一片的党员教师作为指导教师,通过及时有效的师生沟通,能针对师范生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第五,在党组织的教育活动中把握师范生的专业特点。充分发挥师范生的主体作用,要求师范生党员结合教师的职业角色定位开展自我教育,以教学活动或者论文的形式讲解党的相关知识,探讨提高自身修养的有效教育途径,同时党员之间进行互评,既可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又可以加深对党的进一步认识。第六,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实现党员教育与师德教育在实践层面的融合。社会实践活动是党员教育与师德教育有效融合的最佳途径。马克思曾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兼具未来教师身份与党龄较短的师范生党员来说,所处的校园环境是相对封闭的,并不能全面地看待社会、看待自己,明确自己的职业角色,党性修养、师德素养并不高,走上社会之后,容易出现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偏差。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既有利于师范生党员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实践所学理论知识,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党员在各种考验面前明确自己的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有助于他们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切实体会作为一名教师、一名党员所应有的担当。因此,可以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教育的目的,组织学生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教学实践活动、公益劳动、社会服务等。

四、结语

教育教师论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新时期;体育教师教育;改革审视;理论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的师范教育已有百年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社会进步与教育的进步奠基在中国师范教育的发展基础之上。体育教师教育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国,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体育教师教育的研究体育教师教育作为教师教育的下级纲目,是指对体育教师培养和培训的统称,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即在对体育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通盘考虑,整体设计,体现了对体育教师的教育是连续的、可发展的、一体化的我国于1980年至今,先后出台了5套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课程改革的总体特征是:培养目标得到扩展,更适应社会需求;课程结构进一步优化,各类课程的结构趋于合理,特别是选修课程和学科类课程得到加强,教材得到更新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与以往颁布的《课程方案》相比,体现了21世纪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的时代特征几年来,其运行的效果如何,有哪些经验与不足,这是研究的初衷,也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体育教师教育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比较分析等多种科研方法进行研究。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3.1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历史发展的总体概况比较。

311我国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分类与学时分配的比较从表1中的数据分析可知,5套教学计划在专业课程方面的分类和学时的分配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1980年计划中专业必修课课时与4年总时数的比例高达678%;1986年和1991年计划中专业必修课学时稍有减少,分别为538和536;1997年方案中专业必修课课时为447;2003年方案中专业必修课课时减少到413,纵观我国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主干课程的发展历程,主干课程由高度的计划性演变成宏观的指导性。

312我国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内容结构的比较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是为培养目标服务的课程结构是所设置全部课程相互之间的分工和结合,是教学计划的核心人才培养通过专业教育来实现,而专业之间的差别就体现在各自不同的课程结构,及由此而决定的不同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上课程体系是高校专业教育的核心环节,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确定来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教学文件。200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不仅成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体育教师,还应成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体育工作者,突出培养复合型体育人才。方案中任选课程分为理论学科和技术学科两类共列出47门课程,而且这47门课程,绝大多数都是新型的、针对性较强的、课程内容与体系小型化和规范化的课程任选课可拓宽学生的视野,并有可能在某一领域有所深入,设小课,开设不同层次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其目的是扩大信息量,切实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实际需要课程数量多,供学生选择的范围广,自由度也就增大,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在有限学制、学时里,既要增加新的内容,又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之间的矛盾小型化课程一般具有微型化、前沿性和研讨型的特点,能体现出体育教育专业发展与研究的最新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较好地促进了学生知识视野的扩大。

3.3我国体育教师培养课程制度讨论的热点

近几年在师资培养中出现许多热点讨论的问题:比如如何正确处理体育教育专业的“师范性”与“适应性”;体育师资培养目标的规格要求是什么?从我国社会现实出发,如何寻求体育教育专业考生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的最佳结合等等问题这些问题在教师培养课程制度上表现为:课程设置中学科与术科的关系问题,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比例问题等等。

3.3.1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当然是体育师资,然而,近年来由于强调提高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体育教育专业的师范性被削弱了,体育师资培养质量下降了,尤其是在学校体育发展日新月异、新课程改革方兴未艾的今天,许多从体育院校毕业的大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以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学校体育的要求,似乎对学校体育改革“两眼~抹黑”,很难适应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为此强烈呼吁体育教育专业必须大力加强“师范性”这就给课程设置提出了公共课、专业课和教育类课程的比例问题。

3.3.2关于术科和学科的关系问题,也是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始终没有解决好的一个问题诚然,这两者的比例不是固定不变的,但总应该有个主次之分。

近半个世纪来术科和学科此起彼伏,从三七开到倒三七,翻来覆去,争论不休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相比,既有其相同点,又有其不同点体育教师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师的标志,就是既能够使用文字语言进行讲解,又能够使用形体语言进行示范换而言之,体育教师如果不能进行正确、恰当的技术示范和指导,也就失去了自己的位置,失去了自我价值,也就同时丧失了“体育”的品牌这就要求作为体育教师不仅要掌握广博的理论知识,特别是有关体育健康方面的知识,而且还要注重运动技术的学习和技能的提高,掌握牢固的体育专业的基本技术、技能理论学习与技术学习并重,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圆满完成新课程目标对体育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3.3.3对在体育师资培养中“一专’’与多能的问题不同的看法反映在课程设置上是术科中普修与专修的关系诚然,对“一专多能”的要求,从总体来看,认识基本是一致的,但对“一专”与“多能”的理解及其关系上,却存在不同的声音如今由于整个术科被削弱了,“导致学生一专也不专”,“多能也不能”,才是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悲哀此外我国体育教师培养课程还存在在课程名称上缺乏科学性和严密性,学科名称上缺乏规范性,在选修课上和国外存在一定的差距等等问题,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些问题将会更加清楚和明朗起来!

四、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给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

教育教师论文第4篇

目前对于初中语文教师的教育技能要求很高,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强调语文教师的创意教学的能力。创意教学的时代意义在于突破语文教师传统教学模式、适应知识经济社会需求、提升学生学习动机兴趣、应对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其重要理念在于:活泼多元、主动参与、资源运用、班级互动、学习动机与问题解决。创意教学即建立健康、积极、活泼、创新的教育体制,促使学校落实创造思考教学,使“教学有创意、学习有兴趣”、“学生能将创造力与生活结合”,“培养一流、优秀的人才”。总之,在知识经济时代,初中语文教师必须体会到创新的意义,并积极应用于日常教学工作上,面对不同的学生、情境,随时变化语文课程教材的设计、教学方法的使用、与教师成长的途径,以发掘出最佳的教学策略,应用于日常教学工作上。

二、初中语文教师教育技能的提升策略

(一)采取自我导向学习,促进彼此专业素养

自我导向学习是一种历程,个体能够采取主动态度、分析自己学习需求、建立学习目标、鉴定学习资源与发展学习策略,这种学习方式,在知识经济时代的语文教学中,特别重要。自我导向的学习是学习者具有积极、主动的学习风格,选用适当的学习策略,并能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评鉴的过程。例如,可以采用阅读模式,阅读与语文教学工作有关的知识、论文、期刊、报道、网络资源等。其次,书写是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其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以及事实、推论等书写下来,与同事讨论、分享后,加以反省。这种活动不仅可以使教师从经验中学习,察觉隐含于其中的信念、假定、理论、甚或是偏见,而且可将理念加以试验,由此发展并深化语文教学知识。因此,教师的成长与学习可以是自我导向的学习。语文教师要自己引发学习动机,并独立持续进行各种学习活动。而且能够运用基本的学习技巧,安排适当的学习步骤,并有效运用时间进行学习。

(二)利用网络学习,建立网络学习社群

就语文教师而言,网络学习是教师的另类空间,网络学习是多样化的,例如虚拟学校、远距教学、网络教室等等,可以提供各种不同的学习型态及终身教育的机会。计算机网络上学习的具体途径相当多,首先要发展科技信念,如相信网络沟通便利、能善用科技搜集信息等等。其次,可用视频会议方式,进行同步学习,如开会或学习,让网络上的使用者,可以同时看到画面,听到声音。另外,要提供不同主题的讨论,让教师能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多元化思考,并以学生为中心,设置课堂脉络情境,这有助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将不同讨论主题应用在教学实务上。

(三)运用行动研究,落实课程与教学革新

近年来,许多学者认为行动研究是语文教师改进教学与辅导、课程发展、促进专业发展、及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行动研究包括由语文教师个人独立完成的“个别行动研究”和与其它教师合作的“协同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核心即是反省,反省是促进专业的手段,甚至是专业的本质。专业人员就是运用反省来构思问题,设计与评鉴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师主体思考下,教师可以发出声音,与同事相互讨论教育议题,澄清自己信念与价值。

三、结语

教育教师论文第5篇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黄金时期,德育俨然成为每名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能。但是,由于种种因素,教师却未能很好发挥其德育的职能,使得中学的学校德育现状并不令人十分满意,由于多重价值观念的碰撞、冲突,教师没有进行及时准确的引导,使得学生中拜金主义横行,虚荣攀比心理严重,甚至出现极端的个人主义。有的学生法律素质不高,中学生对法律知之甚少,中学教师又忽略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传播,使得很多学生法律意识淡薄,不学法、不懂法、不用法,甚至不守法。

二、中学教师未能充分发挥德育职责的原因分析

(一)考试内容结构存在问题。

纵观我国各地中学生考试试卷,特别是一些较落后地区的中学考试试卷,从中不难发现,无论哪一科试卷中的题目大部分都是书本上的内容,很大一部分是基础知识,拓展拔高类的题目并不多见。虽然是提倡了素质教育二十多年,就目前的成效来看,似乎没什么进展,仍然提留在应试教育的水平,这从我们的试卷内容结构看的最为明显。

(二)相关教育部门监管不力。

为了实施素质教育,我们也在不断提倡改变教师教学模式,试图把课堂还给学生,但教师学习了新的教法之后并没有把它运用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去,学习也只是应付检查,只有在听课的时候才用。特别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比较有效的社会实践课往往都因为学校怕承担风险,害怕出意外事故而被取消。所有上述问题之所以能在很多中学出现,与该地区相关教育部门监管不力有关。

(三)教师选拔上存在漏洞。

我国目前在教师选拔上却存在严重的问题,尤其以乡镇以及经济并不是很发达的小县城更为严重。为了拿到这一铁饭碗,许多人费尽心思,送礼托人,使得选拔的教师各方面素质达不到标准。有的是基础知识不扎实,有的是没有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有的是个人素质达不到要求,选拔这样的教师很可能对学生产生不利影响,阻碍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教师教育思想观念落后。

教师一直把自己放在比较高的地位,认为自己比学生高一等,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够做到平等的对待每位学生。特别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为教学只需要教会学生知识,不需要培养学生的德、体、美等各方面素质。近些年来,虽然许多教师通过各种学习进修教育教学观念有一定的改变,但是由于传统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在加上教育改革过程中种种阻力,教师的教育观念仍然很陈旧,改变不大。

(五)教师评价学生标准单一。

在我国,教师总是以成绩作为评价学生一切的标准,对那些成绩好的学生总是宽容以待,即使他们犯点小错误也是当做没看见。对于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一味的责骂他们,批评他们,把他们贬得一文不值,长此以往,就会使很多学生对学习丧失信心,害怕学习、逃避学习。

三、教师德育职能的品牌建设的对策

(一)改变考试内容结构,科学安排考试内容。

既然学习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作为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的考试,也应该充分体现教育的这一目的。考试内容不能删去基础知识这一板块,这是最基本的不能丢。但在此基础上更应该添加能体现学生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开放性题目,这类题目必须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并且具有代表性的。并且在考试内容结构上作一个调整,把基础知识的比例适当缩小,把开放性题目的比例适当扩大,使之成为整张试卷的主体部分。

(二)相关教育部门要加强监管。

教育部门要根据国家的要求在基层学校中认真组织学校、教师学习开展素质教育的相关政策及教法、技能的学习研究,并且积极组织教师到实施效果好的学校、学习。对于某些社会实践课程,教育部门也可以做出硬性规定,规定学校每学期都要开展一到两节实践课,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

(三)学校要严格教师选拔工作。

学校在进行招聘之前要出台严格的招聘方案,明确要求和条件,在招聘过程中也要严格按照要求进行。为了避免在招聘过程中出现的不公平现象,可以在招聘过程邀请多方共同参与决策,尽量避免一方独断的状况。

(四)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

学校要积极组织教师进行学习,明确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与角色。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转变教师角色,不再把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而要把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参与者。

(五)保证学生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教育教师论文第6篇

﹙一﹚在知识方面,引导学生学习不同的文化知识、阅读讨论相关书籍与教学案例,特别纳入不同团体(族群)的历史和现有的经历,以协助师资生增加多元文化的专业知识与批判意识。

﹙二﹚在态度与技能上,让师资生探索自己的文化意识与多元文化教育观,藉由自传、反省札记与游戏等方式体验省思,以建立其正确的多元文化观和文化适切性的教学能力。

﹙三﹚在实习方面,透过观摩具多元文化素养教师之教学以及试教演练,以接触不同背景、文化和语言的学生,扩展对学生个别差异与适性化教学的体认。

﹙四﹚在教学方法上,透过服务学习、主题探究、视听教学或专家演讲,以及与小区人士合作,提供师资生真实的跨文化经验,增进教师转化学科知识为教学实务知识,成为具备文化响应教学能力的教师。教师的多元文化观从何而来?大多数的经验来自于生活中与不同的人们接触和互动;很多经验集中在社会的、制度的或个人的歧视、贫穷、不正义,也来自于被视为差异、或被当成是其它人与局外人的对待经验。个人多与不同的人接触,或者曾有受压迫的生命经验均可以形塑多元文化观,因此要使学校不要成为复制不平等的地方,就必须致力于适切的课程设计,以及有效连结理论与实务的教学策略。

迈入21世纪,学生必须以生活的能力突破科目知识的窠臼,在多元生态环境中,从人与自己、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互动之中,具体实现生活的意义。因而除了人文、科技素养之外,还需培育学生具备多元文化的理解,才能使他们在所学所知之外,涵养成有关怀、有思维的世界公民。在学校教育中实现多元文化教育之理念,除了设计具有多元文化精神与内涵的课程外,为了能培养学生辨识及适应多元社会的能力,教师是最重要的关键人物。因为站在教育最前线的教师能具备多元文化教育的态度与素养,那么在面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时,就较能尊重每一位学生,将之视为独立的、不同的个体来实施教学,也较不会带有偏见与刻板印象,造成学生学习的挫败。

教育教师论文第7篇

1.当今高校体育教师形象分析

高校体育教师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完美结合者。但是由于受到当代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以及长期应试教育影响,一些体育教师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知识水平等方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之处。

1.1高校体育教师文化水平滞后

如在知识结构、教学水平方面:知识、智力及专业教育能力是教师素质的重要构成因素。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教学忙于应付考试,片面去追求达标率。而忽视了终身体育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上少数体育教师文化基础相对薄弱,而学习、进修、继续教育机会又不多。久而久之,形成了体育教师文化专业知识结构单一陈旧。同时体育教师教学多重教轻研,理论水平、业务水平相对停滞。

1.2高校体育教师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不积极

在思想素质、心理素质方面:“有的教师被钱所迷,一切向钱看;也有人为权惑,千方百计改行,有的怨天尤人,教学不积极,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没有上进心和开拓精神,失去了对高校体育教育工作的热爱”。近两年来,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虽然有所加强,但由于学生基础差,底子薄,难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些不仅严重地影响了高校体育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且与全民健身计划相悖,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众所周知,高等学校是为国家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殿堂,而体质又是构成人才的重要因素,没有健康的体魄和旺盛的精力,即使专业水平出众也会“力不从心”。更重要的是,“高素质的体育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和楷模。‘亲其师,信其道’在师生矛盾上,高校体育教师往往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而高素质的体育教师往往能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关系。建立一支新型的、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使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融于课堂,才能尽快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因此,高等体育教育的着眼点和主要精力除了要放在提高学生的体质上以外,还要注意培养大学生对体育的参与意识,加强终身体育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使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和有关的体育知识;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自觉性。同时,在体育教学中要特别培养学生能在独立锻炼过程中;对练习的次数、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动作的自我纠正等有较好的自我调控能力,从而使学生的自我锻炼成为其自主活动,使他们的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这将对学生以后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

二、高校体育教师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全面影响

1.体育教师人际行为对学生的影响

“在体育教育中,师生关系的本质是教育性的。师生交往本身就是教师人格精神与学生人格精神在教育中的相遇,教师人格精神必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启迪和影响”。体育教师作为教育者和组织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体育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影响,这种影响将直接关系到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和学生身心成长。从人的心理角度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作为一个体育教师,喜欢运动能力强的学生而不太喜欢体育运动能力差的学生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作为老师所有的学生都是你的学生,就必须做到一视同仁。对能力差的学生还要更加关心和鼓励,这也是关系到教师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人际交往是一种双边活动。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都具有相互交往的需求。学生希望体育教师能了解他、关心他,体育教师更希望得到学生的支持和信任。体育教师人际行为对学生所产生的心理和行为影响是建立在信服基础上的,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转变成学生的内驱力来起作用的。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地了解每个学生,对学校体育工作不惜花费时间和精力。在交往过程中,体育教师的高度工作热情和责任感学生是会感受到的。当学生认识到身体素质的提高、体质的增强及今后的成长需要这种对工作认真负责、关心学生疾苦的好体育教师时,他们自然会对教师产生尊敬的感情,欢迎他、接受他。在正确的动机下,学生愿意接受体育教师的教育并努力的完成他布置的教学任务。

2.体育教师的人际交往态度对学生的影响

交往态度在体育教师与学生整个人际交往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并决定着交往的内容和效果。态度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尊重、信任、同情、理解、热爱等积极的交往态度,能促进人际交往的发展,是建立良好师生人际关系的基础;歧视、蔑视、厌恶、猜疑、冷淡等消极的交往态度,则严重影响着交往的形成和发展,甚至造成师生人际关系的对立。同时严重地损害教师的个人形象。在体育教学过程无论何种基础的学生,没能发挥出自己最好的水平,是常见的现象。此时,体育教师不应对学生进行过分指责,更不能讽刺或羞辱他们,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体育教师表扬和鼓励的效果比简单的批评要好。特别是对体育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出现的错误和失误,体育教师应帮助分析原因,总结经验,使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的能力,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使他们从中积累练习的经验。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基础和能力来确定人物和要求,在练习时要考虑到学生的潜在能力,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条件,让他们在练习过程中建立自信心,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3.体育教师的人际交往情感对学生的影响

一个体育教师带着厌烦的表情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马上就会产生疑惧戒备心理。学生把这种消极情绪状态反馈给老师,就形成一种不良的气氛,影响交往的效果。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体育教师的心理和行为。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是前提,要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对表现好的、基础好的学生,要看到他的弱点严格要求;对后进或体育基础差的学生要循循善诱,热情辅导;对身体有病的学生要关怀照顾。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理解爱护的基础上,既严格又亲密做到动之以情。

三、改进高校体育教师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全面影响建议

3.1运用吸引效应,塑造仪表美与心灵美的美好形象

体育教师的仪表美是学生直接感受到的一种形象美。能长久地留在学生的心中,体育教师重视自己的仪表风度、衣着服饰、动作示范,以形成形象吸引力。体育教师服饰端庄、大方整洁、活泼的运动服装,能给学生端庄高雅之感,并给学生以美的感受,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体育教师的心灵美蕴含在深层的因素中,它对体育教师美的形象起着决定性作用,也是最终赢得学生尊敬、爱戴的决定性因素。

3.2以爱之情,期待学生,完善自我

“在体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向学生倾注了全部的爱,动之以情,深于父母,晓之以理,细如雨丝。和蔼可亲的语言、严肃认真的教态、热情耐心的指导、准确优美的示范,使学生从内心感受到教师的爱,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同时,教师在完成体育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严格训练,严格要求,以语言、神态、行为等激励手段,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不断完善自我,在学生心中树立起良好的教师形象。

3.3不断提高威信,扩大影响力

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形体美的感召力,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不断拓展知识领域,获取新知识,吸收新信息;不断地充实、完善自我,促使学生对自己产生更美好的想象;努力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加强教学研究,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师形象的塑造,重要的是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以身作则,有良好品德和修养,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把握学生、热爱学生、同时还要审视自己、控制自己、提高自己,以促进自己的个性进一步完善。在学生面前塑造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这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体育教师良好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美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会产生正面、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