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英语精读课程总结(合集7篇)

时间:2023-02-28 15:55:58
英语精读课程总结

英语精读课程总结第1篇

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课程设置中,精读课占据了大量的课时,通常为每周6~8学时,居于所有专业基础课时量之首。然后,精读课的教学效果却差强人意。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如下几个原因。

1.精读教学中,过于重视语法词汇的教学,忽视阅读训练。目前的精读教学,依然以语法词汇教学为主,课堂上,教师重点讲解篇章中的词汇,强调词汇释义的同时,也注重语法知识的讲解。这种做法虽为精读课的惯常教学重点,但是却容易让学生误解为“精读课就是学词汇与语法”,从而忽视了文章的篇章理解以及阅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以为,精读的学习任务就是单词与语法,而非篇章的理解。

2.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缺乏创新。英语专业精读课的授课,仍然以传统的知识型授课模式为主。在课堂上,教师以教科书为主,授课目的为讲解每课的词汇、长难句、语法。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在习得中的主体地位,也容易使学生在学习中没有目标感。

3.教材内容枯燥,缺乏时效性。在精读教材中,虽然不乏经典的文章,但是总体而言,阅读材料缺乏时效性,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共鸣。哲理性的篇章虽然能引发学生思考,但是许多学生在思考之前,已经丧失了读懂的兴趣和信心。

4.教师缺乏对于精读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英语专业精读课授课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却鲜有教师在阅读方面有专业的研究与探索,授课方法多从自身的阅读体会及学习经验得来,欠缺专业性。然而英语阅读,作为精读教学的重要技能,更需要专业地研究与分析,探讨适用于英语专业精读教学的可行之法,促进精读课的教学发展与进步。

二、建议和对策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英语专业的精读课程可以做出如下的改变:

1.在精读教学过程中,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精读教学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尝试弱化词汇的释义、语法的讲解,而是在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知识后,强调篇章理解,将词汇的释义与语法知识融入篇章理解中。

2.在教学过程中,尝试教学方法多样化。在精读教学过程中,仍然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的探索,尝试改变“知识型授课模式”。教师可以尝试小组学习、探究式教学、任务式教学等模式等来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从而真正达到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目的。

3.使用阅读补充材料,弥补教材的缺陷。教师可以精读教材每个单元的主题为线索,向学生推荐阅读书单,并用于课堂、课后的阅读探讨,作为对于教材的枯燥性与欠缺时效性进行。这样既达到了扩展阅读的目的,同时也使得学生对于阅读的广度与深度进行同步扩展。

4.加强精读教师在阅读方面的研究与实践。英语专业精读课程的教学,是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在精读教学方面多做研究,探讨与尝试以学生作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以提高精读课的教学效果与质量。

英语精读课程总结第2篇

关键词:英语专业;精读教学;现状;对策

一、英语专业精读课的教学现状

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课程设置中,精读课占据了大量的课时,通常为每周6~8学时,居于所有专业基础课时量之首。然后,精读课的教学效果却差强人意。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如下几个原因。

1.精读教学中,过于重视语法词汇的教学,忽视阅读训练。目前的精读教学,依然以语法词汇教学为主,课堂上,教师重点讲解篇章中的词汇,强调词汇释义的同时,也注重语法知识的讲解。这种做法虽为精读课的惯常教学重点,但是却容易让学生误解为“精读课就是学词汇与语法”,从而忽视了文章的篇章理解以及阅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以为,精读的学习任务就是单词与语法,而非篇章的理解。

2.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缺乏创新。英语专业精读课的授课,仍然以传统的知识型授课模式为主。在课堂上,教师以教科书为主,授课目的为讲解每课的词汇、长难句、语法。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在习得中的主体地位,也容易使学生在学习中没有目标感。

3.教材内容枯燥,缺乏时效性。在精读教材中,虽然不乏经典的文章,但是总体而言,阅读材料缺乏时效性,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共鸣。哲理性的篇章虽然能引发学生思考,但是许多学生在思考之前,已经丧失了读懂的兴趣和信心。

4.教师缺乏对于精读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英语专业精读课授课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却鲜有教师在阅读方面有专业的研究与探索,授课方法多从自身的阅读体会及学习经验得来,欠缺专业性。然而英语阅读,作为精读教学的重要技能,更需要专业地研究与分析,探讨适用于英语专业精读教学的可行之法,促进精读课的教学发展与进步。

二、建议和对策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英语专业的精读课程可以做出如下的改变:

1.在精读教学过程中,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精读教学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尝试弱化词汇的释义、语法的讲解,而是在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知识后,强调篇章理解,将词汇的释义与语法知识融入篇章理解中。

2.在教学过程中,尝试教学方法多样化。在精读教学过程中,仍然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的探索,尝试改变“知识型授课模式”。教师可以尝试小组学习、探究式教学、任务式教学等模式等来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从而真正达到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目的。

3.使用阅读补充材料,弥补教材的缺陷。教师可以精读教材每个单元的主题为线索,向学生推荐阅读书单,并用于课堂、课后的阅读探讨,作为对于教材的枯燥性与欠缺时效性进行。这样既达到了扩展阅读的目的,同时也使得学生对于阅读的广度与深度进行同步扩展。

4.加强精读教师在阅读方面的研究与实践。英语专业精读课程的教学,是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在精读教学方面多做研究,探讨与尝试以学生作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以提高精读课的教学效果与质量。

三、总结

高校英语阅读,不论是精读还是泛读,其教学目的都在于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从而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阅读材料。精读教学承担着学生综合阅读水平提高的重任,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原因导致此课程的授课效果并不理想。本文浅显地分析了英语专业精读教学的现状,尝试找出解决现存问题的对策,以期达到逐步改善英语专业精读课教学效果的目的。对于精读课程的改革与探讨,仍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精读,授课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付出诸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纳托尔.外语阅读技巧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张慧芳,祁凡.大学英语互动阅读[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3]西尔伯斯坦.阅读教学的技巧与资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唐敏.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文化因素[J].教学研究,2004(7).

[5]方文俊.高校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剑南文学,2013(3).

[6]李凤菊.提高高校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方法初探[J].金田, 2013(12).

[7]杨彩仙.提高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成效的有效途径研究[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

英语精读课程总结第3篇

【关键词】高中生 英语阅读 策略

一、 注重自身阅读习惯的培养,防止养成不良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从学习之初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以下将从四个方面讨论高中生应当着重培养哪些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一,高中生要养成朗读的习惯。通过实践可知,朗读能够帮助更好的理解和领悟文章的大意,同时能够协助集中注意力,提高阅读的效率。高中生在平常的阅读中要适当进行朗读,朗读的过程中能够帮助记忆单词和词组,读多了还能形成英语的语感,同时练习了口语和发音,全方位提高英语水平。

第二,高中生要养成精读和泛读的习惯。精读指的是在阅读过程中逐字逐句的仔细阅读,记下每一个单词和词组,查阅其用法,精细地学习每一个知识点;泛读则不同,是要广泛大量的阅读,不拘泥于每一个词句,提高阅读的速度,大量的阅读。精读有助于高中生精细的掌握每一个词汇和语法的用法,泛读能够帮助高中生开阔视野,扩大词汇量,丰富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因此,高中生在平时阅读时要把握好精读和泛读的量,全面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第三,高中生应当适当学会用英语思维来思考问题和表达观点。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能够帮助高中生在将来的英语学习中正确的输出,在表达观点和想法时,能够更加地道,摆脱母语的思维限制。

最后一点,同样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养成持之以恒的学习习惯,坚持每天都进行一定量的精读和泛读。学习英语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必须要从小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

二、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具备良好的阅读习惯为提高英语阅读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在阅读过程中还应当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首先,作者将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对英语阅读方法的总结:

1.课内精读。上文中我们提到了精读和泛读,但是对精读和泛读的范围并没有提及,现在就来讨论下应当精读哪些内容。首当其冲的就是课文,高中生课本上的课文必须作为重点精读的内容。因为这些课文都是教育部的专家们在编写教材时精挑细选出来的、历久弥新的内容,既是经典,同样具有教育指导性。高中课本中的课文多选材于文学名著,高中生在精读的时候应当首先认真仔细的过一遍课文,然后将文中的词汇和短语总结出来,查阅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做到对整篇文章了如指掌,找出不懂的地方咨询老师,解决问题后做标注,以便于后期的巩固和复习。

2.课外泛读。我们知道,只掌握课本上的知识对于英语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高中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课外知识,在阅读课外作品的时候,就可以使用泛读的方法。泛读的范围非常广,可以阅读文学名著,从简单的名著开始,如中英文版的《小王子》、《鲁滨孙漂流记》等,也可以阅读一些简单的适合高中生的英语报刊杂志,如《双语周报》和《21世纪报》等。阅读的时候不必咬文嚼字、精雕细琢,只要读懂文章的大意即可,通过泛读,主要是能够让高中生了解到更多的英美文化,扩大词汇量,学会在语境中猜出生词的大致含义,熟悉英文的表达方式等。

三、制定适合自身的英语阅读计划

接下来,将以作者自身为例,谈谈如何制定合理的英语阅读计划:

首先,不能局限于课本上提供的阅读材料,课本上的材料是必读内容,每天还应当找一到两篇课外的文章进行阅读,比如购买一些课外辅导书,辅导书上会提供一些比较好的文章,高中生应当进行一定的筛选,然后完成阅读计划,阅读的同时应当做好阅读笔记,便于后期的巩固。

其次,每个星期规定好固定的阅读量,按时完成任务。比如规划好这一周要阅读几篇财经类文章,几篇政治类文章,几篇文学作品,在完成好一周任务量之后还要进行自我检查。也就是说,汇总每日的阅读笔记,每周进行总览,并复习巩固这一周学习到的所有知识,确保每天完成的阅读和积累的知识不会遗忘太多。

最后,应当以学期为单位制定学习计划。在每个学期开始之时,从书店购买一定量的英语阅读书,比如说买两本英文散文、两本英文小说,两本英语词汇书,甚至可以将英语练习题和试题作为阅读的对象,买几套试题。每个学期完成这些任务后同样需要进行学习的汇总工作,制作属于自己的错题集,收集这一学习自己发现的问题和难点,并总结解决办法;制作属于自己的英文读书笔记,记录下好词好句好的用法,便于将来整理和回顾。

四、总结

高中生应当学会自主学习英语阅读理解,提高英语课外阅读的质量,精选阅读内容,学习正确的阅读策略,培养良好阅读习惯,为将来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同时,有意识的大量阅读,一方面扩大词汇量,另一方面培养语感,而这两方面是掌握一种语言的两大支柱。读的东西多了,词汇量随之扩大,语感随之增强,阅读理解的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参考文献:

英语精读课程总结第4篇

关键词:精读课;英语教学;建构理论

在我国专业英语教学中,精读课是普遍受到重视的。尽管它的叫法不同,如综合英语(comprehensive english)、高级英语(advanced english)等。我国几乎所有高等院校都开设了这门课程,并且该课程每周安排的时数一般也超过了其他任何课程。但是,多年来,国内外都出现了对英语精读的批评,特别是在我国工作的一些外籍教师,甚至认为根本就没有必要开设精读课, 那么,实际情况如何呢?

一、精读课的现状和问题

(一)精读课的来源和历史功绩

英语精读课来源于我国的语文教学。我国学习汉语语文的方法与其非常相近,它涉及到处理语音、词汇、语法、文体、修辞、写作知识、文学知识的问题。课文就是这些方面的知识通过编者科学组织,成为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体。通过课堂教授课文和与之相配合的各种课堂训练,开阔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掌握运用语言的技巧,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这是一种传统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首先,精读课过去在我国外语教学中发挥过积极有利的作用,这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今后将仍然是一条学习掌握英语的有效途径。现在,大多数院校仍然把精读列为必修课,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但英语精读课毕竟不是汉语语文课,因此它的任务和侧重点也必须有所不同。英语精读课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有代表性、有一定深度的文章的分析和讨论来研究英语的特点,并通过学生的操练来逐步掌握这些特点,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其重点应放在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上。

(二)精读课面临的质疑

精读课历来课程教学比较沉闷,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这些问题的存在不是精读课本身带来的弊病,而是由于教学方法、课本及教师和学生本身造成的。

精读教学往往是以注入式或讲座式教学法占主导地位,其表现之一就是“灌”,越到高年级,这种情况越严重。教师习惯于讲座式教学法,往往偏重于词句、语法的解释,有时还喜欢离开课文,越扯越远。还有的教师生怕学生不懂,把文章翻译成中文,忽视了文章的结构、内容、文体的分析,忽视了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学生则习惯于坐听、记录。他们认为老师灌得多,就是教师有水平,他们学得也会更多,忽略了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具有的交际性,忽略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实践能力的培养。

比较突出的是下面几个方面:

1.精读课讲得太精太细,不利于学生知识面的发展;

2.对词的用法和句子的语法分析过多,不利于扩大学生的词法量和真正掌握运用英语的能力;

3.会使学生养成不好的阅读习惯,即学生会过分注重阅读材料的语言现象的分析和词的用法,不利于对内容的理解,并且限制了阅读速度;

4.教师讲解过多,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太少,不能主动地学习,从而使得课堂教学沉闷;

5.精读课占时间太多,成了压倒一切的课程,使师生双方对其它课程的教学不够重视;

6.精读课企图照顾的面太多,如阅读、朗读、口语、语法、写作、词汇、修辞、文体、翻译等,结果力量分散,收效不大。

这些现象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目前精读课教学中的一些敝病,促使教育者对精读课的设置和安排加以重新考虑。有的专家认为既然精读课面面俱到,不如改成综合课,让其维持原状。还有人认为既然国外没有这门课程,说明精读课的教学不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应该完全取消。

(三)精读课的局限性

目前,国际上英语专业教学的常见教学形式是综合课程(integrated course),所有语文技能的学习都包括在内。表面上是一门课,实际上每一技能都分别有专门的训练。这比起仅靠阅读和语法分析来学习一门外语的形式显然是一个飞跃。这是因为,每一语言技能的培养都有其特殊的要求,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专门训练和学习,仅精读一种教学方式无法在时间、强度和深度上保证所有语言技能的熟巧训练。我国英语专业课也包括听说、阅读、写作、语法、翻译以及文学史地概况等内容和方面,[1]合起来也就近似一门综合课。但是,我们过去上精读课,总想面面俱到,试图把语音、语调、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翻译技巧等内容都放在精读课里训练,这就如同蜻蜓点水,什么都想教会,结果学生什么也没学好。想要求学生就课文做出评论性的口头作文,却从未介绍过翻译技巧;给学生布置一个又一个的笔头作文题目,却从未向学生介绍过各种文体写作的常识和要求,不考虑学生是否受过相应难度的写作技能的训练,等等。因此,要使学生的语言技能受到合符标准的训练,必须使精读教学与其它语言技能的教学“平起平坐”。当然,可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有些课程宜早开,有些则晚开,并有所侧重,但决不能让精读课“一统天下”。

二、精读课面临的改革和提高

(一)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特点

下列情况不容忽视:

1.英语与汉语差异较大,学习的背景和环境都与学习汉语大不相同;

2.学习者大都是成年人,成年人不同于儿童,成年人理解力强,机械模仿力差;

3.我国目前学生的外语水平偏低,[2]即使在大学学习了四年英语,也很难说有多少人的语言基础过了关。

考虑到中国学生学英语的这些特点,如果也像要求小学生那样强调机械操练和背诵,显然是不妥的。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成年人理解力强这一特点,通过对典型范文必要的讲解分析和学生参与的课堂讨论,加深他们对所学材料的理解。而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好地记忆和掌握运用,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中国学生学英语与西方人学英语不同,他们有的把英语作母语,有的虽然把英语作外语,但他们的文化比较接近。中国学生学英语与学汉语更不相同,一则汉语是母语,语言环境不同,二则学习语文从小学到大学有十多年的学习时间,而学英语的时间却要少得多。这些特殊的情况就规定了我们对英语的学习要有一种特殊的处理方法,使学生在特定的环境和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尽快地掌握运用语言的能力。英语精读作为我们特有的课程出现,就是这一特殊情况下的自然产物。

但是,我们决不能认为精读课开得越多越好、课文讲得越细越好,更不能认为精读课可能代替其他专业课,把精读摆在一个不适当的位置。

(二)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解决问题的方法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constructivism),教员在教学中总的形象应是循循善诱的导演,通过恰当的引导和讲授,让学生“进入角色”,学会“演技”——学会语言技能。精读教学当然也不例外。建构主义最早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时提出的。[3]他的基本观点是: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外部世界的认知,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assimilation)与顺应(accommodation)。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可见,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习过程是学生根据自身经验建构意义的过程。是一个具有个性化和自主性的过程,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记忆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过程。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1.首先,教师应是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培养者和激发者:[6]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在课堂上提供可理解性的信息输入,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并保证课堂内容的趣味性,保持并促进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英语精读课上,尤其是基础阶段的英语精读课,教师应避免传统的语言知识、文章结构的枯燥灌输讲解,应使讲解形式多样化,讲解内容趣味化,通过开展各种合适的活动,充分使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2.其次,教师应是良好的课堂气氛的创设者: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不断取得进步。另外,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能营造出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积极向上的教学情境,易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的展开。建构主义强调情境对学习者习得的重要性。因此教师除了要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还应尽量创建与所教授内容相关联的情境,将以前学习过的知识或现实生活与新知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将新的内容构建到已经存在的认知图式里。

3.最后,教师应是学习的发动者、引导者和组织者:精读课堂教师角色应实现由传统的知识权威者、中心者向发动者、组织者、引导者转化。教师主要是发动和组织学生学习,真正的学习过程即信息获得过程需要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在新模式教学中从事的是越来越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如讨论、激励、了解、鼓舞。有效的英语教学原则应该是“讲练结合”,“精讲多练”,教师应舍得把精力放在课堂组织上,减少讲授时间,增加学生参与课堂语言活动的时间。另外教师还必须通过认真细致的备课,用热情、活泼和满腔热忱让学生始终保持积极主动并渴望使用英语;不论在那种教学方式上都不应停留过久,以免流于单调。

(三)精读课和其他课程的互补

精读课能帮助学生通过对上百篇课文的分析从而大体上理解和熟悉英语所特有的表达思想方法。但是应当看到精读课的局限性:精读课使我们接触的语言材料有限,虽然它有利于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但扩充英语感性知识,培养理解和快读能力,培养写作和翻译能力等都无法由它来单独完成。应当把学生阅读能力,特别是快速阅读能力的训练交给泛读课,写作能力训练交给写作课,语音、语法交给语音语法课——这样才能做到各课任务明确,收到分工合作,互为补充的良好效果。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一下精读和泛读分工的重要性。学生只有通过大量地阅读,才能巩固精读课所学的知识,并把这种知识扩展开来。著名丹麦语言学家叶斯柏森(otto jespersen)教授曾经说过,应当让学生大量接触外语,使他们沉浸在外语之中,而不是偶尔接触一点点。[4]因此,泛读是配合精读必不可少的课程。精泛并举,从低年级就可以开始。到了高年级,可逐步减少精读的课时,并相应地增设一些选修课,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学习内容,增加他们的知识和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

三、精读课对教材的新要求

教学效果除了与教学方法有关系外还与教材有密切的关系,而教材的编写方法反过来又影响到教学使用的方法。我国精读使用的传统教材,低年级就包括了听、说、读、写、译、语法等各种练习,与专设其他课程分工不明,教师只好眉毛胡子一把抓。高年级的教材也存在着重点不突出的问题。设计和使用理解性问题是精读教学,特别是高年级精读教学关键的一环。现在常使用的精读教材虽附有理解性问题,却对文章作品的特点、中心思想、作者意图等方面侧重不够,更不注重“人的发展”,[5]即教材的编写都是以语言自身的规律为出发点,而忽视了学生的整体发展。在这里还必须指出,低年级英语精读教材的编写应以语法结构和基本词汇为主,这一阶段阅读能力的训练是以句子为范围的。高年级精读教材的编写则应把重点放在对整篇课文的理解上,即以文学作品的中心思想、主要情节的展开、作者的意图、文体风格和修辞手法为重点。

总之,精读课教学确实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教材也必须改革,但我国目前在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绝不能全归咎于精读课的教学。对于精读课,我们也不能故步自封,把精读课放在不适当的位置上。精读课和其他课程可以做到各有自己的目标和重点,而又互相配合,共同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因为精读课文有典型性,课堂上的教授和讨论带有指导和示范的性质,所以在基础阶段这门课的作用会比其他课程大些,地位也就显得重要一些,课程时间的安排也就相对地多一些。高年级阶段要注意学生知识面的扩展和增加读写的实践量。根据复旦大学的调查,学生语言水平的高低往往与读写实践量的大小成正比。精读课的重点和讲授方法随年级而异,也受培养目标的制约,一般来说,师范性质的院校可把重点多放在打好语言的基础上。

怎样开好精读课,并注意到它与各课之间的联系和配合,解决提高技能和传授知识之间的矛盾,仍是我们今后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通过广大教师不断地实践和总结经验,通过教学理论的深入研究和探讨,精读课教学将更加趋于完善,并将在我国外语教学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付克. 中国外语教育史[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147-148

[2]刘润清 戴曼纯. 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5-6

[3]黎闯进. 浅析建构主义理论与英语专业精读课堂[j]. 时代教育,2008,(9):138-139

[4]任绍曾. 叶斯柏森语用观研析[j]. 现代外语, 2002,(3):259-268

英语精读课程总结第5篇

关键词:精读课;英语教学;建构理论

在我国专业英语教学中,精读课是普遍受到重视的。尽管它的叫法不同,如综合英语(comprehensive english)、高级英语(advanced english)等。我国几乎所有高等院校都开设了这门课程,并且该课程每周安排的时数一般也超过了其他任何课程。但是,多年来,国内外都出现了对英语精读的批评,特别是在我国工作的一些外籍教师,甚至认为根本就没有必要开设精读课, 那么,实际情况如何呢?

一、精读课的现状和问题

(一)精读课的来源和历史功绩

英语精读课来源于我国的语文教学。我国学习汉语语文的方法与其非常相近,它涉及到处理语音、词汇、语法、文体、修辞、写作知识、文学知识的问题。课文就是这些方面的知识通过编者科学组织,成为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体。通过课堂教授课文和与之相配合的各种课堂训练,开阔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掌握运用语言的技巧,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这是一种传统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首先,精读课过去在我国外语教学中发挥过积极有利的作用,这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今后将仍然是一条学习掌握英语的有效途径。现在,大多数院校仍然把精读列为必修课,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但英语精读课毕竟不是汉语语文课,因此它的任务和侧重点也必须有所不同。英语精读课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有代表性、有一定深度的文章的分析和讨论来研究英语的特点,并通过学生的操练来逐步掌握这些特点,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其重点应放在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上。

(二)精读课面临的质疑

精读课历来课程教学比较沉闷,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这些问题的存在不是精读课本身带来的弊病,而是由于教学方法、课本及教师和学生本身造成的。

精读教学往往是以注入式或讲座式教学法占主导地位,其表现之一就是“灌”,越到高年级,这种情况越严重。教师习惯于讲座式教学法,往往偏重于词句、语法的解释,有时还喜欢离开课文,越扯越远。还有的教师生怕学生不懂,把文章翻译成中文,忽视了文章的结构、内容、文体的分析,忽视了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学生则习惯于坐听、记录。他们认为老师灌得多,就是教师有水平,他们学得也会更多,忽略了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具有的交际性,忽略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实践能力的培养。

比较突出的是下面几个方面:

1.精读课讲得太精太细,不利于学生知识面的发展;

2.对词的用法和句子的语法分析过多,不利于扩大学生的词法量和真正掌握运用英语的能力;

3.会使学生养成不好的阅读习惯,即学生会过分注重阅读材料的语言现象的分析和词的用法,不利于对内容的理解,并且限制了阅读速度;

4.教师讲解过多,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太少,不能主动地学习,从而使得课堂教学沉闷;

5.精读课占时间太多,成了压倒一切的课程,使师生双方对其它课程的教学不够重视;

6.精读课企图照顾的面太多,如阅读、朗读、口语、语法、写作、词汇、修辞、文体、翻译等,结果力量分散,收效不大。

这些现象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目前精读课教学中的一些敝病,促使教育者对精读课的设置和安排加以重新考虑。有的专家认为既然精读课面面俱到,不如改成综合课,让其维持原状。还有人认为既然国外没有这门课程,说明精读课的教学不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应该完全取消。

(三)精读课的局限性

目前,国际上英语专业教学的常见教学形式是综合课程(integrated course),所有语文技能的学习都包括在内。表面上是一门课,实际上每一技能都分别有专门的训练。这比起仅靠阅读和语法分析来学习一门外语的形式显然是一个飞跃。这是因为,每一语言技能的培养都有其特殊的要求,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专门训练和学习,仅精读一种教学方式无法在时间、强度和深度上保证所有语言技能的熟巧训练。我国英语专业课也包括听说、阅读、写作、语法、翻译以及文学史地概况等内容和方面,[1]合起来也就近似一门综合课。但是,我们过去上精读课,总想面面俱到,试图把语音、语调、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翻译技巧等内容都放在精读课里训练,这就如同蜻蜓点水,什么都想教会,结果学生什么也没学好。想要求学生就课出评论性的口头作文,却从未介绍过翻译技巧;给学生布置一个又一个的笔头作文题目,却从未向学生介绍过各种文体写作的常识和要求,不考虑学生是否受过相应难度的写作技能的训练,等等。因此,要使学生的语言技能受到合符标准的训练,必须使精读教学与其它语言技能的教学“平起平坐”。当然,可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有些课程宜早开,有些则晚开,并有所侧重,但决不能让精读课“一统天下”。

二、精读课面临的改革和提高

(一)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特点

下列情况不容忽视:

1.英语与汉语差异较大,学习的背景和环境都与学习汉语大不相同;

2.学习者大都是成年人,成年人不同于儿童,成年人理解力强,机械模仿力差;

3.我国目前学生的外语水平偏低,[2]即使在大学学习了四年英语,也很难说有多少人的语言基础过了关。

考虑到中国学生学英语的这些特点,如果也像要求小学生那样强调机械操练和背诵,显然是不妥的。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成年人理解力强这一特点,通过对典型范文必要的讲解分析和学生参与的课堂讨论,加深他们对所学材料的理解。而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好地记忆和掌握运用,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中国学生学英语与西方人学英语不同,他们有的把英语作母语,有的虽然把英语作外语,但他们的文化比较接近。中国学生学英语与学汉语更不相同,一则汉语是母语,语言环境不同,二则学习语文从小学到大学有十多年的学习时间,而学英语的时间却要少得多。这些特殊的情况就规定了我们对英语的学习要有一种特殊的处理方法,使学生在特定的环境和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尽快地掌握运用语言的能力。英语精读作为我们特有的课程出现,就是这一特殊情况下的自然产物。

但是,我们决不能认为精读课开得越多越好、课文讲得越细越好,更不能认为精读课可能代替其他专业课,把精读摆在一个不适当的位置。

(二)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解决问题的方法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constructivism),教员在教学中总的形象应是循循善诱的导演,通过恰当的引导和讲授,让学生“进入角色”,学会“演技”——学会语言技能。精读教学当然也不例外。建构主义最早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时提出的。[3]他的基本观点是: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外部世界的认知,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assimilation)与顺应(accommodation)。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可见,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习过程是学生根据自身经验建构意义的过程。是一个具有个性化和自主性的过程,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记忆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过程。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1.首先,教师应是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培养者和激发者:[6]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在课堂上提供可理解性的信息输入,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并保证课堂内容的趣味性,保持并促进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英语精读课上,尤其是基础阶段的英语精读课,教师应避免传统的语言知识、文章结构的枯燥灌输讲解,应使讲解形式多样化,讲解内容趣味化,通过开展各种合适的活动,充分使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2.其次,教师应是良好的课堂气氛的创设者: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不断取得进步。另外,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能营造出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积极向上的教学情境,易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的展开。建构主义强调情境对学习者习得的重要性。因此教师除了要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还应尽量创建与所教授内容相关联的情境,将以前学习过的知识或现实生活与新知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将新的内容构建到已经存在的认知图式里。

3.最后,教师应是学习的发动者、引导者和组织者:精读课堂教师角色应实现由传统的知识权威者、中心者向发动者、组织者、引导者转化。教师主要是发动和组织学生学习,真正的学习过程即信息获得过程需要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在新模式教学中从事的是越来越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如讨论、激励、了解、鼓舞。有效的英语教学原则应该是“讲练结合”,“精讲多练”,教师应舍得把精力放在课堂组织上,减少讲授时间,增加学生参与课堂语言活动的时间。另外教师还必须通过认真细致的备课,用热情、活泼和满腔热忱让学生始终保持积极主动并渴望使用英语;不论在那种教学方式上都不应停留过久,以免流于单调。

(三)精读课和其他课程的互补

精读课能帮助学生通过对上百篇课文的分析从而大体上理解和熟悉英语所特有的表达思想方法。但是应当看到精读课的局限性:精读课使我们接触的语言材料有限,虽然它有利于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但扩充英语感性知识,培养理解和快读能力,培养写作和翻译能力等都无法由它来单独完成。应当把学生阅读能力,特别是快速阅读能力的训练交给泛读课,写作能力训练交给写作课,语音、语法交给语音语法课——这样才能做到各课任务明确,收到分工合作,互为补充的良好效果。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一下精读和泛读分工的重要性。学生只有通过大量地阅读,才能巩固精读课所学的知识,并把这种知识扩展开来。著名丹麦语言学家叶斯柏森(otto jespersen)教授曾经说过,应当让学生大量接触外语,使他们沉浸在外语之中,而不是偶尔接触一点点。[4]因此,泛读是配合精读必不可少的课程。精泛并举,从低年级就可以开始。到了高年级,可逐步减少精读的课时,并相应地增设一些选修课,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学习内容,增加他们的知识和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

三、精读课对教材的新要求

教学效果除了与教学方法有关系外还与教材有密切的关系,而教材的编写方法反过来又影响到教学使用的方法。我国精读使用的传统教材,低年级就包括了听、说、读、写、译、语法等各种练习,与专设其他课程分工不明,教师只好眉毛胡子一把抓。高年级的教材也存在着重点不突出的问题。设计和使用理解性问题是精读教学,特别是高年级精读教学关键的一环。现在常使用的精读教材虽附有理解性问题,却对文章作品的特点、中心思想、作者意图等方面侧重不够,更不注重“人的发展”,[5]即教材的编写都是以语言自身的规律为出发点,而忽视了学生的整体发展。在这里还必须指出,低年级英语精读教材的编写应以语法结构和基本词汇为主,这一阶段阅读能力的训练是以句子为范围的。高年级精读教材的编写则应把重点放在对整篇课文的理解上,即以文学作品的中心思想、主要情节的展开、作者的意图、文体风格和修辞手法为重点。

总之,精读课教学确实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教材也必须改革,但我国目前在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绝不能全归咎于精读课的教学。对于精读课,我们也不能故步自封,把精读课放在不适当的位置上。精读课和其他课程可以做到各有自己的目标和重点,而又互相配合,共同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因为精读课文有典型性,课堂上的教授和讨论带有指导和示范的性质,所以在基础阶段这门课的作用会比其他课程大些,地位也就显得重要一些,课程时间的安排也就相对地多一些。高年级阶段要注意学生知识面的扩展和增加读写的实践量。根据复旦大学的调查,学生语言水平的高低往往与读写实践量的大小成正比。精读课的重点和讲授方法随年级而异,也受培养目标的制约,一般来说,师范性质的院校可把重点多放在打好语言的基础上。

怎样开好精读课,并注意到它与各课之间的联系和配合,解决提高技能和传授知识之间的矛盾,仍是我们今后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通过广大教师不断地实践和总结经验,通过教学理论的深入研究和探讨,精读课教学将更加趋于完善,并将在我国外语教学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付克. 中国外语教育史[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147-148

[2]刘润清 戴曼纯. 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5-6

[3]黎闯进. 浅析建构主义理论与英语专业精读课堂[j]. 时代教育,2008,(9):138-139

[4]任绍曾. 叶斯柏森语用观研析[j]. 现代外语, 2002,(3):259-268

英语精读课程总结第6篇

关键词:精读课;英语教学;建构理论

在我国专业英语教学中,精读课是普遍受到重视的。尽管它的叫法不同,如综合英语(comprehensive english)、高级英语(advanced english)等。我国几乎所有高等院校都开设了这门课程,并且该课程每周安排的时数一般也超过了其他任何课程。但是,多年来,国内外都出现了对英语精读的批评,特别是在我国工作的一些外籍教师,甚至认为根本就没有必要开设精读课, 那么,实际情况如何呢?

一、精读课的现状和问题

(一)精读课的来源和历史功绩

英语精读课来源于我国的语文教学。我国学习汉语语文的方法与其非常相近,它涉及到处理语音、词汇、语法、文体、修辞、写作知识、文学知识的问题。课文就是这些方面的知识通过编者科学组织,成为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体。通过课堂教授课文和与之相配合的各种课堂训练,开阔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掌握运用语言的技巧,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这是一种传统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首先,精读课过去在我国外语教学中发挥过积极有利的作用,这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wwW.133229.COM今后将仍然是一条学习掌握英语的有效途径。现在,大多数院校仍然把精读列为必修课,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但英语精读课毕竟不是汉语语文课,因此它的任务和侧重点也必须有所不同。英语精读课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有代表性、有一定深度的文章的分析和讨论来研究英语的特点,并通过学生的操练来逐步掌握这些特点,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其重点应放在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上。

(二)精读课面临的质疑

精读课历来课程教学比较沉闷,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这些问题的存在不是精读课本身带来的弊病,而是由于教学方法、课本及教师和学生本身造成的。

精读教学往往是以注入式或讲座式教学法占主导地位,其表现之一就是“灌”,越到高年级,这种情况越严重。教师习惯于讲座式教学法,往往偏重于词句、语法的解释,有时还喜欢离开课文,越扯越远。还有的教师生怕学生不懂,把文章翻译成中文,忽视了文章的结构、内容、文体的分析,忽视了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学生则习惯于坐听、记录。他们认为老师灌得多,就是教师有水平,他们学得也会更多,忽略了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具有的交际性,忽略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实践能力的培养。

比较突出的是下面几个方面:

1.精读课讲得太精太细,不利于学生知识面的发展;

2.对词的用法和句子的语法分析过多,不利于扩大学生的词法量和真正掌握运用英语的能力;

3.会使学生养成不好的阅读习惯,即学生会过分注重阅读材料的语言现象的分析和词的用法,不利于对内容的理解,并且限制了阅读速度;

4.教师讲解过多,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太少,不能主动地学习,从而使得课堂教学沉闷;

5.精读课占时间太多,成了压倒一切的课程,使师生双方对其它课程的教学不够重视;

6.精读课企图照顾的面太多,如阅读、朗读、口语、语法、写作、词汇、修辞、文体、翻译等,结果力量分散,收效不大。

这些现象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目前精读课教学中的一些敝病,促使教育者对精读课的设置和安排加以重新考虑。有的专家认为既然精读课面面俱到,不如改成综合课,让其维持原状。还有人认为既然国外没有这门课程,说明精读课的教学不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应该完全取消。

(三)精读课的局限性

目前,国际上英语专业教学的常见教学形式是综合课程(integrated course),所有语文技能的学习都包括在内。表面上是一门课,实际上每一技能都分别有专门的训练。这比起仅靠阅读和语法分析来学习一门外语的形式显然是一个飞跃。这是因为,每一语言技能的培养都有其特殊的要求,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专门训练和学习,仅精读一种教学方式无法在时间、强度和深度上保证所有语言技能的熟巧训练。我国英语专业课也包括听说、阅读、写作、语法、翻译以及文学史地概况等内容和方面,[1]合起来也就近似一门综合课。但是,我们过去上精读课,总想面面俱到,试图把语音、语调、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翻译技巧等内容都放在精读课里训练,这就如同蜻蜓点水,什么都想教会,结果学生什么也没学好。想要求学生就课文做出评论性的口头作文,却从未介绍过翻译技巧;给学生布置一个又一个的笔头作文题目,却从未向学生介绍过各种文体写作的常识和要求,不考虑学生是否受过相应难度的写作技能的训练,等等。因此,要使学生的语言技能受到合符标准的训练,必须使精读教学与其它语言技能的教学“平起平坐”。当然,可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有些课程宜早开,有些则晚开,并有所侧重,但决不能让精读课“一统天下”。

二、精读课面临的改革和提高

(一)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特点

下列情况不容忽视:

1.英语与汉语差异较大,学习的背景和环境都与学习汉语大不相同;

2.学习者大都是成年人,成年人不同于儿童,成年人理解力强,机械模仿力差;

3.我国目前学生的外语水平偏低,[2]即使在大学学习了四年英语,也很难说有多少人的语言基础过了关。

考虑到中国学生学英语的这些特点,如果也像要求小学生那样强调机械操练和背诵,显然是不妥的。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成年人理解力强这一特点,通过对典型范文必要的讲解分析和学生参与的课堂讨论,加深他们对所学材料的理解。而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好地记忆和掌握运用,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中国学生学英语与西方人学英语不同,他们有的把英语作母语,有的虽然把英语作外语,但他们的文化比较接近。中国学生学英语与学汉语更不相同,一则汉语是母语,语言环境不同,二则学习语文从小学到大学有十多年的学习时间,而学英语的时间却要少得多。这些特殊的情况就规定了我们对英语的学习要有一种特殊的处理方法,使学生在特定的环境和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尽快地掌握运用语言的能力。英语精读作为我们特有的课程出现,就是这一特殊情况下的自然产物。

但是,我们决不能认为精读课开得越多越好、课文讲得越细越好,更不能认为精读课可能代替其他专业课,把精读摆在一个不适当的位置。

(二)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解决问题的方法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constructivism),教员在教学中总的形象应是循循善诱的导演,通过恰当的引导和讲授,让学生“进入角色”,学会“演技”——学会语言技能。精读教学当然也不例外。建构主义最早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时提出的。[3]他的基本观点是: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外部世界的认知,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assimilation)与顺应(accommodation)。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可见,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习过程是学生根据自身经验建构意义的过程。是一个具有个性化和自主性的过程,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记忆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过程。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1.首先,教师应是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培养者和激发者:[6]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在课堂上提供可理解性的信息输入,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并保证课堂内容的趣味性,保持并促进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英语精读课上,尤其是基础阶段的英语精读课,教师应避免传统的语言知识、文章结构的枯燥灌输讲解,应使讲解形式多样化,讲解内容趣味化,通过开展各种合适的活动,充分使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2.其次,教师应是良好的课堂气氛的创设者: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不断取得进步。另外,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能营造出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积极向上的教学情境,易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的展开。建构主义强调情境对学习者习得的重要性。因此教师除了要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还应尽量创建与所教授内容相关联的情境,将以前学习过的知识或现实生活与新知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将新的内容构建到已经存在的认知图式里。

3.最后,教师应是学习的发动者、引导者和组织者:精读课堂教师角色应实现由传统的知识权威者、中心者向发动者、组织者、引导者转化。教师主要是发动和组织学生学习,真正的学习过程即信息获得过程需要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在新模式教学中从事的是越来越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如讨论、激励、了解、鼓舞。有效的英语教学原则应该是“讲练结合”,“精讲多练”,教师应舍得把精力放在课堂组织上,减少讲授时间,增加学生参与课堂语言活动的时间。另外教师还必须通过认真细致的备课,用热情、活泼和满腔热忱让学生始终保持积极主动并渴望使用英语;不论在那种教学方式上都不应停留过久,以免流于单调。

(三)精读课和其他课程的互补

精读课能帮助学生通过对上百篇课文的分析从而大体上理解和熟悉英语所特有的表达思想方法。但是应当看到精读课的局限性:精读课使我们接触的语言材料有限,虽然它有利于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但扩充英语感性知识,培养理解和快读能力,培养写作和翻译能力等都无法由它来单独完成。应当把学生阅读能力,特别是快速阅读能力的训练交给泛读课,写作能力训练交给写作课,语音、语法交给语音语法课——这样才能做到各课任务明确,收到分工合作,互为补充的良好效果。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一下精读和泛读分工的重要性。学生只有通过大量地阅读,才能巩固精读课所学的知识,并把这种知识扩展开来。著名丹麦语言学家叶斯柏森(otto jespersen)教授曾经说过,应当让学生大量接触外语,使他们沉浸在外语之中,而不是偶尔接触一点点。[4]因此,泛读是配合精读必不可少的课程。精泛并举,从低年级就可以开始。到了高年级,可逐步减少精读的课时,并相应地增设一些选修课,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学习内容,增加他们的知识和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

三、精读课对教材的新要求

教学效果除了与教学方法有关系外还与教材有密切的关系,而教材的编写方法反过来又影响到教学使用的方法。我国精读使用的传统教材,低年级就包括了听、说、读、写、译、语法等各种练习,与专设其他课程分工不明,教师只好眉毛胡子一把抓。高年级的教材也存在着重点不突出的问题。设计和使用理解性问题是精读教学,特别是高年级精读教学关键的一环。现在常使用的精读教材虽附有理解性问题,却对文章作品的特点、中心思想、作者意图等方面侧重不够,更不注重“人的发展”,[5]即教材的编写都是以语言自身的规律为出发点,而忽视了学生的整体发展。在这里还必须指出,低年级英语精读教材的编写应以语法结构和基本词汇为主,这一阶段阅读能力的训练是以句子为范围的。高年级精读教材的编写则应把重点放在对整篇课文的理解上,即以文学作品的中心思想、主要情节的展开、作者的意图、文体风格和修辞手法为重点。

总之,精读课教学确实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教材也必须改革,但我国目前在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绝不能全归咎于精读课的教学。对于精读课,我们也不能故步自封,把精读课放在不适当的位置上。精读课和其他课程可以做到各有自己的目标和重点,而又互相配合,共同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因为精读课文有典型性,课堂上的教授和讨论带有指导和示范的性质,所以在基础阶段这门课的作用会比其他课程大些,地位也就显得重要一些,课程时间的安排也就相对地多一些。高年级阶段要注意学生知识面的扩展和增加读写的实践量。根据复旦大学的调查,学生语言水平的高低往往与读写实践量的大小成正比。精读课的重点和讲授方法随年级而异,也受培养目标的制约,一般来说,师范性质的院校可把重点多放在打好语言的基础上。

怎样开好精读课,并注意到它与各课之间的联系和配合,解决提高技能和传授知识之间的矛盾,仍是我们今后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通过广大教师不断地实践和总结经验,通过教学理论的深入研究和探讨,精读课教学将更加趋于完善,并将在我国外语教学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付克. 中国外语教育史[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147-148

[2]刘润清 戴曼纯. 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5-6

[3]黎闯进. 浅析建构主义理论与英语专业精读课堂[j]. 时代教育,2008,(9):138-139

[4]任绍曾. 叶斯柏森语用观研析[j]. 现代外语, 2002,(3):259-268

英语精读课程总结第7篇

[关键词]英语精读;英语写作;整合;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9-075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5)09-0158-02

[本刊网址] http://

一、引言

英语写作课是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英语专业课,语言的书面输出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语言学习者整体的语言能力和素养,然而,学生对英语写作普遍存在畏惧心理,课上缺乏学习兴趣,课下极少有人主动学习写作课的相关内容,更别说自觉进行写作练习了;写作课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的习作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写作能力提高缓慢;因而,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一个新的教学模式亟待开发。

二、构建英语精读和英语写作整合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在当前的英语教学中,…写作课是效果最不理想的课程,‘写’是学生英语技能中最薄弱的环节。虽然各校都设有写作课,但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对这门课都敬而远之。教学负担重,教师怕教;文章难写,学生怕学。…写作课半死不活,这也许就是当前英语写作教学的常态。”然而,提高语言输出能力是语言学习基础阶段的主要目标,也是衡量英语专业毕业生素质水平的重要标准,另外,写作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英语专业四级考试中均占15%,在英语专业八级考试中占20%,比例之大显而易见;由此可见,无论从英语人才的培养来说,还是从考试来说,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写作教学模式,增强英语写作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和英语综合能力,都是至关重要和极其紧迫的。

英语精读课是英语专业的主干课,是课时最多、授课内容最全面、师资力量最雄厚、学生最重视的课程,据调查,学生课下80%的时间都花在精读课程的学习上。若整合精读课本资源,把精读课的内容引入到写作课中,构建英语精读与英语写作整合的教学模式,从学生角度来说,能改变其将专业课程相割裂的学习习惯,增强其专业课程相关联、相辅相成的学习意识,增加其英语写作的学习兴趣;从授课内容来说,能利用精读课上精选的文章丰富写作课的教学资源,同时又巩固了学生在精读课上所学的英语知识;从授课方法来说,通过灵活而合理的结合精读课和写作课的相关内容,就像给写作课注入了熟悉而又新鲜的“血液”,改变了英语写作课传统的演绎教学法(由词、句、段到篇),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从教学效果来说,通过两门专业课的整合,打破传统的割裂状态,用熟悉的内容解释陌生的道理,必定能够削弱学生在英语写作学习过程中的畏难情绪,从而增强英语写作教学的有效性。

三、构建英语精读和英语写作整合教学模式的实施办法

英语写作教学的基础阶段涉及到词、句、段、篇的学习,每一部分的学习都和精读课的授课内容息息相关。

(一)词汇的学习

词汇是作文的基本要素,好的文章需要漂亮的词汇加以丰富,而所谓的高级词汇在精读课文中比比皆是,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积累精读书中所学的新词及表达方式,注重背诵一些小词、具体的词汇(specific words),并尽可能应用到平时的写作练习中来,让输入型词汇(passive vocabulary)变成输出型词汇(active vocabulary),这样,不仅精读课上所学的单词掌握住了,还丰富了作文的词汇,增加了文章的文采。

例如:《新编英语教程》第一册第一单元Reading I中描述笑的词就有两个:giggle和tltter,这样的词比laugh和smile可生动多了;本课中描述僵硬不动的词也有两个:freeze和stiffen,比单纯的don't move,can't move可精彩多了。若是写作课教师在讲解词汇学习的时候收集一些学生们已经学过的精读课本中的词汇,学生必定感到既熟悉又新鲜,他们会发现原来所谓的高级词汇就是日常所学,原来精读课上所学的单词能找到用武之地,原来这些词汇有如此神奇的力量,从而会大大增加他们积累词汇的兴趣和动力。

(二)句子的学习

在写作教学中,句子的学习分为两个层面,最基本的要求是语法正确,更高一层次要求是句型多样化。

语法,是英语初学者比较头疼的问题,英语专业的学生除了在语法课上专门学习语法外,精读课上的句子结构解析经常涉及到语法各个知识点的学习和强化,通过精读课上教师细致地分析和讲解,学生逐渐理解英语句子的结构和特点,这样才有可能在写作中写出正确的句子,达到英语写作句子层面的基本要求。

英语写作句子层面更高一层的要求是句型多样化,而丰富多彩的、变换多样的句子在精读课本中数不胜数,学生由于能力有限,不可能自己创造精彩绝伦的句子,那么精读书就是最好的语料库。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并积累精读课文殊句型的句子,深刻理解其结构和表达效果,并逐步应用到写作中来,这就要求写作教师和精读教师互通有无,整合精读课本资源,合作完成一个以其为依据的语料库,作为教师援引例句的来源及学生语言输出的资源。例如:英语写作教学中拓展句子部分涉及到分词短语和独立主格结构的学习,在《新编英语教程》第一册中就有很好的例子。第一单元Reading I最后一句:Isat with my ears and neck buming,hearing the pupils whisper a―bout me,hating myself,hating them.教师引用此句作为例句,与学生惯常写的简单并列句相对比,如:I sat there and mv ears andneck burned.and I heard the pupils whisper about me.I hated mv-self and them.学生必定印象深刻,从而注意使自己的句子简洁、生动、多样化。

(三)段落的学习

英语写作要求段落主题分明、论说有序、有理有据、层次清楚、首尾呼应,学生通过学习要求能够避免母语的影响,写出符合英语表达习惯、意思表达清楚、结构层次分明的段落。在传统的写作教学中,教师会选用一些范文作为段落学习的模板,这些小作文相对简单,内容趋于平淡、程式化,学生逐渐会产生倦怠感,而精读课文中短小精悍的段落经过精读教师的讲解,学生已理解深刻,并且慢慢学会赏析,这自然就成为学生用来学习、理解、模仿的最好的语言素材了,再通过写作教师的再次点拨,学生既能进一步理解文章,又能掌握段落结构,逐步提高段落层面的写作水平,一举双得。例如《新编英语教程》第一册第三单元Reading Ⅱ中,除了第一段引入段外,其余每个段落都是总分或总分总的模式,主题句、支撑句、结尾句一目了然,在学生学过这篇课文的前提下,写作教师再次用这篇文章作为范本,让学生再次分析段落结构及每句话的作用,并进行仿写,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段落构成,写出重点突出、层次清楚、结构明晰的段落。这个过程即是用学生熟悉的内容解释陌生的道理,必定能够增强英语写作教学的有效性。

(四)篇章的学习

英语写作教学涉及到记叙文、说明文、描述文和议论文四大体裁的学习,尤以议论文为重。写作书上也会有一些相应的范文,但是,在学习范文写作特点和手法之前,课上时间经常被解释学生理解不了的语言点所占用,这就给本来课时就不多的写作课造成了巨大的负担,若是写作教师从精读课本中借用课文,实行“拿来主义”,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因为精读书上有各种体裁的文章,都是编者一一精选而来,学生在精读课上已经认真学习过,无需再次讲解,教师可以专注于写作特点、手法、技巧的传授,这就极大地提高了写作课的教学效率,增强了教学效果。

四、结语

构建英语精读和英语写作整合教学模式具有科学意义和重要的实践意义,其最基本的原则即是用学生熟悉的内容学习陌生的知识,从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符合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以上所举的例子皆选自《新编英语教程》第一册书,即大一新生第一学期精读课的学习内容,随着学习的深入,精读课本上的语言素材越发丰富,通过建立以精读课本为依据的语料库,从学生最熟悉最重视的学科(精读)人手,激发其最畏惧的学科(写作)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通过学习、理解、模仿语言素材,提高词、句、段、篇各个层面的写作水平。将精读课和写作课整合起来,将精读课的内容有选择性地引入到写作课中来,构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增强英语写作课的教学效果,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书面语言输出能力。

参考文献:

[l]黄源深.序[A].王立非.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的中国视角――第四届中国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2]李全福,张莹,韩敏.高职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提高途径探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